『壹』 銅陵有什麼名人歷史名人現代當代名人均可
盛度(970~1040),字公量,銅陵縣石洞耆(今天門鎮)人。幼小讀書,敏而好學,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中進士。初任濟陰尉,後任尚書屯田員外郎。契丹擾犯大名(今冀、魯、豫部分地區)時,他數次上疏朝廷,陳述戍邊之策。旋奉使陝西,詳覽疆域,並參考漢、唐故地,繪成《西域圖》,呈獻宋真宗,且應答咨詢如流,真宗稱其博學。繼入翰林為學士,任兵部郎中。後幾經謫起,於景佑二年(1035年)任參加政事,四年任知樞密院事。曾奉旨同編《續通典》、《文苑英華》,並著有《愚谷》、《銀台》、《中書》、《樞中》四集和制書二集。後任應天(今南京)知府。寶元二年(1039年)辭官歸里
陳翥(982~1061年),字風翔,號虛齋,咸聱子,桐竹君,銅陵縣貴上耆土橋(今鍾鳴鎮)人。5歲讀書,14歲入縣學,曾有懸梁苦讀躋身科舉的願望。後因父親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餘年之故,至40歲時,方「志願相畔,甘為布衣,樂道安貧」,一面閉門苦讀,一面參與耕作,堅持不輟。60歲時,他在家中數畝山地植桐樹(泡桐)數百株專事研究,除悉心鑽研前人有關著作外,還「召山叟,訪場師」,尤注重實踐經驗的總結,北宋皇佑年間(1049~1053年)撰成《桐譜》書稿約1.6萬字。全書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敘源」、「類屬」、「種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雜說」、「記志」、「詩賦」,凡十篇,《桐譜》繫世界上最早記述桐樹的科學技術著作,其中6篇專論植桐技術,為全書的精萃。
佘翹(1567~1612),字聿雲,號燕南,銅陵縣合二耆(今郊區大通鎮)人。4歲即能授書成誦,稍長,遂工習詩文,研究經史。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赴應天府鄉試中舉。後屢赴京會試不中。歸里後,遍訪名勝,潛心著書。有詩集《浮齋百韻》、《秋浦吟》,文集《翠微集》、《幼服集》、《偶記》、《紫掠尾蕁貳ⅰ鍍肷狡婕恰貳ⅰ度
『貳』 為什麼安徽歷史上出了那麼多名人並且很富裕,而現在卻這么窮
按照現在的流行語說,安徽是新中國建國以來就 輸在起跑線的省,偉大領袖毛主席從把安徽省體從長江沿江城市遷到既不沿海也不沿江的內陸城市合肥,准確說當時叫合肥縣,是的你沒聽錯,合肥當時是一個人口不過五萬的名副其實的縣城,同時期蕪湖人口已經超過30萬,安徽從一開始就成了新中國的棄兒,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初衷就是犧牲安徽一省的經濟 將安徽打造成一個軍事緩沖區以防範國民黨所謂的反攻大陸沿江而下通過武漢,安慶,南京 連攻下幾個省的可能。
『叄』 古代有哪個名家畫過皖南風景\徽派建築
揚州八怪
『肆』 銅陵歷史名人,文,醫,戲曲,美術的代表人物!!
1.陳翥:北宋,今銅陵縣鍾鳴鎮人。所著《桐譜》一書是世界上最早的全面系統論述桐樹栽培、管理、用途等科學專著。
2.王世漋:清乾隆年間銅陵縣鍾鳴鎮獅子山人。他深諳醫道尤精於兒科而且醫德高尚。他所撰《懷少集》是一部備受稱道的醫書。
3.佘翹:明代,銅陵縣新建鄉人,是銅陵古時唯一的戲曲作家,幼時以文受湯顯祖賞識。著有傳奇《量江記》、《賜環記》,雜劇《鎖骨菩薩》,文集《幼服集》、《翠微集》等,詩集《浮齋詠》、《百韻秋浦吟》等,其中《量江記》成就最高。
『伍』 安徽的名勝古跡有什麼安徽的歷史文名人有誰
管仲、孫叔敖、曹操、曹植、曹丕、華佗、周瑜、大喬、小喬、包拯、朱元璋、米芾、吳敬梓、李鴻章、劉銘傳、丁汝昌、陳獨秀、胡適、朱光潛、張治中、程長庚、王稼祥、李克農、馮玉祥、趙朴初、陶行知、孫立人、胡雪岩、戴安瀾、汪道涵、段祺瑞等等
黃山風景區
黃山是中國著名風景區之一,世界游覽勝地,黃山風景區(Huangshan Mountain)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主峰蓮花峰,海拔1873m。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由於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同時由於北坡和南坡受陽光的輻射差大,局部地形對其氣候起主導作用,形成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的氣候特點。黃山集名山之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瀑,雁盪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麗,黃山無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 徐霞 黃山客兩游黃山,贊嘆說:「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又留「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美譽。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可以說無峰不石,無石 不松,無松不奇,並以 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黃山四絕著稱於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輝。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黃山還兼有「天然動物園和天下植物園」的美稱,有植物近1500種,動物500多種。黃山氣候宜人,是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療養避暑勝地。1985年入選全國十大風景名勝,1990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是中國第一個同時作為 文化、自然雙重遺產列入名錄的。2004年2月入選世界地質公園。蜚聲中外,令世人難忘。古今有很多黃山詩詞流傳於世。 2007年5月8日,黃山市黃山風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九華山
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安徽九華山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菩薩道場,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它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黃山、九華山、天目山)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東南境,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是安徽「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黃金旅遊區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區。風景區面積120平方公里,保護范圍17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華街地理坐標為東經117°,北緯30°。現為國家5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被譽為國際性佛教道場。
天柱山
天柱山安徽天柱山自古即為中華歷史文化名山,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登臨天柱山封號「南嶽」。道家將其列為第14洞天、57福地;三祖寺是佛教禪宗的發祥地之一,傳說中佛家三祖僧璨大師曾在此弘揚佛法,寺院有一座覺寂塔,可惜年久失修,如今已經不為遊人所開放。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簡稱「皖」由此而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是對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敘。
天柱山屬花崗岩峰叢地貌,地質遺跡豐富,是全球矚目的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帶的重要地段,還擁有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森林公園、中華十大名山等稱號。2005年9月,經專家評審,國土資源部批准天柱山為國家地質公園,面積135.12平方公里。
西遞宏村
宏村位於安徽省黟縣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縣縣城11公里。該村始建於北宋,距今已近千年歷史,原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獨出機抒開"仿生學"之先河,規劃並建造了堪稱"中華一絕"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統看全村,就象一隻昂首奮蹄的大水牛,成為當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民間故宮"承志堂"富麗堂皇,可謂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動靜相宜,空靈蘊藉,處處是景,步步入畫。從村外自然環境到村內的水系、街道、建築,甚至室內布置都完整地保存著古村落的原始狀態,沒有絲毫現代文明的跡象。造型獨特並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
鳳陽明皇陵
明皇陵位於中都城西南7公里處,陵墓中安葬著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侄兒的遺骨。朱元璋出身貧寒,元至正四年(公元 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繼去世。朱元璋年僅10餘歲,無力大辦喪事,僅以「被體惡裳,浮掩三 明皇陵尺」之禮,安厝親人。20多年後,朱元璋受封吳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繕父母陵寢。洪武二年,他下詔在家鄉興建中都城,同時詔諭因舊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罷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營建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皇陵的總體格局基本形式,外有城垣,內有護所、祭祀設施;又在陵前豎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雙成對的石像生。
太極洞
太極洞風景區位於宣城市 廣德縣東北35公里處,正當蘇浙皖三省交界地。太極洞古名頗多,或稱太極真境,或稱廣德埋藏,或稱長 太極洞樂洞。遠在兩漢時即已成為旅遊勝地。宋明時聲名益著,被視為人間奇景。
『陸』 安徽的歷史名人及名勝古跡
名人:
管子、老子、莊子、曹操、周瑜、華佗、包拯、朱元璋、吳敬梓、梅堯臣、戴震、朱熹、方苞、程大位、程長庚、鄧石如、黃賓虹、陳獨秀、陳延年、胡適、陶行知、馮玉祥、張治中、王稼祥、鄧稼先、嚴鳳英、大喬、小喬(江南兩大美女【好像是的】)李鴻章、詹天佑、管仲、甘羅、陳勝、范增、英布、張良、左慈、魯肅、呂蒙、曹丕、曹植、高太後、方臘、大禹、姜子牙、畢生、戚繼光……
名勝古跡:
合肥 包公園、包公祠、徽園、明教寺、逍遙津、渡江戰役前委遺址、紫蓬山、三河古鎮
蕪湖 鏡湖、渡江紀念塔、黃蓋墓、神仙洞
蚌埠 禹王廟、湯和墓、塗山白乳泉、龍子湖
淮南 八公山、上窯山、舜耕山、古壽州窯遺址、茅仙洞、
馬鞍山 採石磯、太白樓、太白墓、雨山湖公園、朱然幕
淮北 相山風景區、隋唐大運河博物館、黃里風景區,化家湖,龍脊山風景區,乾隆湖風景區
銅陵 天井湖、西山、相思樹、滴水崖、大明寺 靈竇泉、太陽島
安慶 天柱山、迎江寺、浮山、妙道山、花亭湖、石蓮洞、大龍山
黃山 黃山、太平湖、齊雲山、西遞、宏村、唐模、牯牛降、清涼峰、徽州古城、屯溪老街
阜陽 八里河、管鮑祠、潁州西湖、文峰塔、文廟、迪溝生態樂園、竹音寺、劉琦祠
宿州 皇藏峪、虞姬墓、垓下古戰場遺址、大澤鄉涉故台、天門寺、燕喜台
滁州 琅琊山、皇甫山、醉翁亭、神山、韭山、明皇陵、明中都城遺址、吳敬梓紀念館、碧雲湖
六安 壽縣古城牆、萬佛山、天堂寨、南嶽廟、西古城遺址、千佛庵、大別山
宣城 敬亭山、太極洞、恩龍世界木屋村、江村古民居、皖南事變遺址、龍泉洞、龍川胡氏宗祠
巢湖 巢湖、雞籠山、太湖山、陋室、天井山、周瑜墓、米公祠、仙人洞、姥山、霸王祠、
池州 齊山秋浦仙境、九華山、升金湖、東流古街、石台溶洞群、大王洞
亳州 花戲樓、華佗庵、曹操家族墓群、曹操公園、古井酒文化博物館、曹操地下運兵道、湯陵公園、中國中葯材交易中心、白鷺洲風景區、天靜宮、石佛寺、莊周故里
『柒』 安徽歷史
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安徽與江蘇、上海、浙江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
安徽的歷史沿革
夏商周安徽分屬不同的部落(揚越、百濮)和諸侯國。西周出現了吳國、六國、舒國3個諸侯國。
東周出現了越國、楚國、吳國、蕭國、桐國5個諸侯國。春秋期間(前770年-476年),分屬宋國、楚國、蔡國、徐國。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屬泗水郡、碭郡、陳郡。
秦末至楚漢相爭期間,增置鄣郡、衡山郡、廬江郡,並為九江、西楚、衡山等諸侯國分領。西漢,安徽先後分屬為淮南國、廬江國、衡山國、六安國、荊國、淮陽國、梁國。東漢,省境長江以南屬揚州,以北屬徐州、豫州。
三國鼎立期間,分屬孫吳、曹魏二國。東晉時期,淮北地區分屬「五胡十六國」中的劉漢、後趙、前燕、前秦、後秦、後燕等國,常守舊制,仍為徐、豫(含東豫)2個州分領。
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均先後收復過淮北地區,領有江南地區,並長期以江淮地區為南北紛爭的戰場。陳朝後期則以長江為限,江淮及以北地區分屬北齊、北周。南朝後期,安徽長江以北先後分屬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
隋唐隋統一中國後,境內分置廬江、譙郡、汝陰、淮南、鍾離、戈陽、同安、宣城、新安、歷陽。唐分中國為十道,安徽分屬河南道、淮南道、江南東道。
五代十國時期,淮北地區先後分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區)先後分屬吳國和南唐國。宋元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屬江南東路、京西北路、京東西路、淮南西路、淮南東路5個路。宋室南渡,宋金對峙,金人據有淮北,南宋據有淮南、江南。
元代實行行省制,安徽先後分屬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明朝,屬南直隸,安徽分屬廬州府(合肥)、鳳陽府、安慶府、太平府、池州府、寧國府、徽州府、徐州府、滁州府、和州府、廣德府。鳳陽府為明朝的陪都明中都。
清初滅南明,廢南京,以南京原轄區域改設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含上海)、安徽二省,安徽省(巡撫衙門駐安慶)轄廬州府(今合肥)、安慶府、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鳳陽府、徐州府、廣德府、和州府、滁州府。這是安徽建省之始,取安慶、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簡稱「皖」。
太平天國在安徽境內佔領區建政是採取省、郡(州)、縣三級管理體制,改清代的府為郡。
(7)皖南歷史名人擴展閱讀:
安徽古代著名人物:
1、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鳳陽人,漢族,生於濠州鍾離(明朝建立後改為鳳陽),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2、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3、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4、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潁上人(今安徽潁上),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5、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捌』 宣城歷史上出現了哪些名人
這兒只列出在中國歷史文化上有所影響的人物。
宣州區:
陶謙,三國丹陽郡人(今宣城),徐州太守,三讓徐州的主人公。
梅蕘臣,被舉為宋代詩歌開山祖,和歐陽修齊名。
周紫芝 (1082-1155)字小隱,號竹坡居士,宣城(今屬安徽)人。高宗紹興十七年(1147)為右迪功郎敕令所刪定官。歷任樞密院編修官、右司員外郎。紹興二十一年(1151)出知興國軍。詩著名,無典故堆砌,自然順暢。也能詞,風格與詩近,清麗婉曲,無刻意雕琢痕跡。譬如《踏莎行》(一)寫離人別情:游絲飛絮,斜陽煙渚,愁情無數。給人的感覺是情深意切,景物迷離。堪稱難得的上乘之作。其中「淚珠閣定空相覷」一句的用詞尤其巧妙,最後這一問更是催人淚下。其他如《生查子》(一)、(三)、(四),《西江月》(二)、(五)、(七),《菩薩蠻》,《謁金門》、《卜運算元》等都是佳作。著有《太倉稊米集》、《竹坡詩話》、《竹坡詞》。
貢師泰,1298-1362年,元進士,字泰甫,寧國府之宣城人。父奎,以文學名家,延佑、至治間,官京師,為集賢直學士,卒,謚文靖。師泰早肄業國子學為諸生。泰定四年,釋褐出身,授從仕郎、太和州判官,作有《詩經補注》《玩齋集》等。
梅鼎祚,明代戲曲家,宣城人,代表作《玉合記》為崑山派扛鼎之作,湯顯祖好友。
沈有容,字士弘,號寧海,安徽宣城人,出身儒門,但自幼好兵略,後投筆從戎,成了有名的勇將。經過一番部署之後,萬曆三十年農歷十二月初八日(l603年1月8日),沈有容直搗竄入台灣的倭寇 巢穴,全部加以殲滅。「神兵飛出鬼不覺,談笑成功人始知」。由於在平倭中沈有容屢建戰功,頗有名聲,就被調到泉州任都司。在這期間,他參加了抗荷斗爭。明朝福建當局抽調50艘戰船,開到澎湖,同時派出「政令都司」沈有容為代表,曉諭荷蘭侵略者,先禮後兵。1604年11月18日,沈有容到澎湖同荷蘭侵略軍頭目韋麻郎談判。在談判桌上,他伸張正義,以「舌槍唇劍」,據理力爭,聲韻雄朗,意氣磊落,大長中華民族志氣。荷蘭侵略者理屈詞窮,狼狽不堪,便惱羞成怒,拔劍示威說:「中國兵船到此,想似要與我等相殺,就與相殺如何?」沈有容聽了怒不可遏,厲聲說道:「中國甚慣殺賦,爾等既說為商,故爾代客,爾何言戰斗?想是原懷作反之意,爾來睹天朝兵威耶!汝等不聽說過?我破倭海上,海水盡赤。吾不忍看汝等步倭之後塵啊!」荷蘭侵略者再不敢言語,面色如土,灰溜溜地從強占近4個月的澎湖撤退。沈有容不費一槍一彈,把荷蘭侵略者趕出去,保衛了澎湖。後來在澎湖的馬公島上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的碑刻,就是為此而立的。
梅清,字淵公,號瞿山,安徽宣城人。生於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卒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順治十一年(1654年)舉人,與石濤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畫藝。石濤早期的山水,受到他的一定影響,而他晚年畫黃山,又受石濤的影響。所以石濤與梅清,皆有「黃山派」巨子的譽稱。 梅清以畫黃山著名,「得黃山之真情」,與石濤、弘仁成為「黃山畫派」中的代表人物。現代畫家賀天健在《黃山派和黃山》中評道:「石濤得黃山之靈,梅瞿山得黃山之影,漸江(弘仁)得黃山之質。」
他善詩和書法,並著有《天延閣集》、《瞿山詩略》,畫有《黃山紀游》冊。 梅清擅長山水、松石、尤其好畫黃山,自謂「游黃山後,凡有筆墨,大半皆黃山矣。」他筆下的黃山,以氣勢取勝,行筆流動豪放,運墨酣暢淋漓。取景奇險,用線盤曲,富有運動感。有異於新安派比較生澀清峻的畫風。他長期深入黃山。多寫生黃山真景。雖經常自稱學元代,卻有自己獨特的創造。他風格清俊高逸,表現山巒的雲煙變幻,松多奇蒼。曾用卷雲皴,給人蒼茫感覺。他的《宣城二十四景圖冊》,堪稱平生嘔心之作。人稱他山水入妙品,松入神品。他間亦畫梅,其梅畫煙雲歷落,枝幹奇古。72歲時所作的《高山流水圖》軸,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蒼勁的運筆、酣暢的墨色、及皴法、用點均更多石濤意韻。梅清筆下松馳中見功力,零亂中求整秩,經緯明快,恬適流暢。
施閏章(1618-1683)字尚白,號愚山,安徽宣城人。清順治六年進士,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科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纂修《明史》。與萊陽宋琬齊名,時稱「南施北宋」。又與同邑高詠友善,據東南詞壇者數十年,號為「宣城體」。著有《學余堂文集》二十八卷、《學余堂詩集》五十卷,舊章回小說《施公案》主人公。
梅光迪 (1890—1945),字迪生、覲庄,安徽宣城人。1911年赴美留學,先在西北大學,後到哈佛大學專攻文學。1920年回國任南開大學英文系主任。1921年任東南大學洋文系主任。創辦《學衡》雜志。1924年去美國講學。1927年回國後任中央大學(即原來的東南大學)代理文學院院長。後又去美國哈佛大學工作。1936年任浙江大學文理學院副院長兼外國文學系主任。1939年文理學院分開,任文學院院長。1945年在貴陽去世。
寧國:
任新民 安徽省寧國縣人,1915年生,男,中共黨員,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畢業。1945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留學,獲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1949年8月回國,在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任研究員。1952年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1956年8月參加籌建國防部五院的工作,歷任總體室主任、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長兼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所長,七機部副部長,航天工業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1964年作為型號副總設計師,領導和參加了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工作,保證了東風2號導彈飛行實驗取得圓滿成功。他相繼領導組織了中程、中遠程、遠程液體彈道式地地導彈的多種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試驗工作。1980年5月在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彈道式導彈的飛行試驗中,作為首區總指揮,協助領導和指揮了這一重大的飛行試驗任務。組織研製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保證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獲得成功。領導組織了氫氧發動機、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和整個通信衛星工程的研製試驗;領導組織了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准確地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實現了中國運載火箭國際發射服務零的突破。1984年榮立航天部一等功,1989年和1990年兩次榮獲航空航天部通令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廣德(含郎溪):
吳均,南朝詩人,詩集 - 包含《戰城南》、《入關》、《雉子班》、《梅花落》、《城上烏》、《從軍行》等。
張光藻,字翰泉, 安徽廣德人。 清咸豐六年( 1856年)進士。歷任曲周、望都、完縣、邢台等縣知 縣,正定府知府。清廉自守,剛正不阿,能體察民情, 官聲斐然。同治九年(1870年)二月任天津府知府。
一八六0年, 清廷與英法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 北京條約》以後,天津被開為商埠,帝國主義列強和 宗教勢力侵入天津。法國在望海樓設立天主教堂,又 打著「慈善」的幌子在東關設立仁慈堂。縱容教徒橫 行,倚勢欺壓人民,與百姓積怨甚深。
張光藻到天津後,即遇上了外國兵艦撞翻天津漁 船,和法國人在通衢馳馬,踩死百姓的案件。張光藻 雖明知在當時情勢下,「事涉外夷」,案件棘手,但 他不計個人得失,敢於據理力爭,能替人民講話,因 而得到輿論的好評。
不久,天津府所轄各地連續發生迷失幼兒的案件 多起,紛紛傳聞是被洋人拐去挖眼制葯。恰在此時, 法國仁慈堂收養的中國幼兒,因遭虐待而大批死亡。 仁慈堂的主事者為掩人耳目,即趁黑夜將幼兒屍體送 至荒郊埋葬,因掩埋草率,被野狗刨出棺木,竟是一 棺數屍。群眾聞訊大嘩,認定是洋人殺害幼兒制葯的 罪證,於是抬著棺木至天津府喊冤。張光藻為辨明事 實,旋即派干員緝兇。數日後,捕獲拐匪張拴、郭拐 二名。張光藻親自審訊,拐匪供認不諱,旋即就地正 法,民心得以稍安。在人民心目中,張光藻已是「能 為百姓作主的好官」。
同年四月,女拐武蘭珍在作案現場被群眾捕獲, 扭送至天津府,張光藻又連夜審訊。據武蘭珍供稱: 迷拐幼兒是天主堂管事王三指使,迷葯也是王三所給。 由於案件牽涉教堂,張光藻即會同清廷通商大臣崇厚, 向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交涉,婉言約請豐大業至教 堂查詢,有否王三其人。誰知豐大業暴戾成性,態度 倨傲,根本不把中國官府放在眼下,不僅橫蠻無理, 甚至縱仆行凶。崇厚媚外怕事,以「和睦邦交」為借 口,主張「息事寧人」。張光藻則認為「委屈求全, 何以立國!堅決主張會同天津縣親往教堂查詢,若果 有王三其人,定當正以國法,以平民憤。
五月二十三日(陰歷),「張大人要查教堂」的 消息不脛而走,民情振奮,蜂湧至教堂外圍觀。崇厚 懼民心有變,迅即調派兵丁前往彈壓。天津的教民們 為給教堂助威,也聚集教徒多人與群眾對峙,情勢十 分緊張。豐大業聞訊,帶領武裝巡捕,匆匆趕到,恰 遇天津知縣劉傑,揚手一槍,擊中劉傑的親隨寶升。 圍觀群眾見洋人在眾目睽睽下開槍殺人,憤怒到極點。 一人喊打,眾人齊上,當場打死了豐大業!怒火填膺 的天津人民一不做,二不休,又鳴鑼聚眾,分頭沖進 望海樓教堂和東關仁慈堂,見洋人就殺,見教徒就打; 尚且不能泄憤,最後燒毀瞭望海樓。在火光熊熊,人 心大快。這就是歷史上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
「教案」發生後,清政府嚇破了膽,火速派直隸 總督曾國藩到天津查辦。曾國藩在主子面前是癩皮狗, 在人民面前卻是劊子手。他到天津後,首先將張光藻 和劉傑革職,向外夷獻媚。可法國公使羅淑亞不領情, 一面將兵艦調至大沽口示威,一面提出數十條苛刻條 件。賠款、重建教堂不算:還要張光藻的人頭給豐大 業抵命,一口咬定張光藻是「唆使刁民行凶」的罪魁 禍首,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曾國藩雖是號稱殺人如剃頭的「曾剃頭」,但他 還不敢殺張光藻。他知道張光藻在天津深得民心,殺 了張光藻不僅會遭萬人唾罵,甚至會因此身敗名裂。 此案拖到九月,經曾國藩與他身邊的智囊、幕傣反復 磋商,又與羅淑亞多次「協議」,才給張光藻定了個 「臨陣失於彈壓,事後不能緝兇」的罪名,充軍發配 到黑龍江。又以「無供定罪,變通辦理」的毒辣手段, 將十六名天津義民作了犧牲品。
張光藻蒙冤謫戍,天下人卻深表同情。在北戍途 中,沿途都有素不相識群眾擔食攜酒來迎送。夜晚投 宿,旅店主人聽說是「天津張大人」,不但拒收飯金, 臨行還饋贈禮品。甚至遠在百里外的群眾聽說張光藻 要路經此地,舉家趕來慰問。到黑龍江後,「天高皇 帝遠」,當地官民都沒有把他當「罪官」看待,而且 優禮相加。
張光藻有感於人民的深情厚誼,在北戍途中和戍 所作了幾百首詩,薈集成上下二冊,時而題名《北戍 草》.這些詩篇都是發抒作者胸臆之作。有對人民的 感激之情,有對流放生活的描述,更多的是憤世嫉俗, 憂國憂民的慨嘆。如七律《庚午九月十一日定讞奉發 黑龍江效力》詩中,就直接發泄了胸中的忿懣:
「五月秋曹對簿來,罪干嚴譴眾人哀。
和戎暫變蕭何律,御敵誰為寇準才?
萬里獨行榆塞遠,一樽共餞菊花開;
荷戈絕域男兒事,不用思家首重回。」
「和戎暫變蕭何律」罵的是曾國藩媚外辱國, 殺 戮無辜人民,連祖宗的國法都不顧了;「御敵誰為寇 准才」則嘆的是國家缺少寇準這樣的人才。「荷戈絕 域男兒事,不用思家首重回」分明是詩人未因蒙冤而 喪志氣餒,還在勉勵自己。一個封建官吏,有此胸懷, 也是難能可貴的。
《北戍草》中的《義雞行》,可以說是一篇諷喻 詩。詩前有小序雲:
「李公雨蒼寓館畜二雞,一雌一雄,飲啄棲止若 夫婦。雌每卵,輒為犬所攘食,雄乃為雌守護,犬弗 敢近。一日,雄又卵,雄偶弗在,犬突然噬之,卵未 出而雌斃。雄歸與犬斗,啄盲犬目,犬亦隨斃。李公 以為不祥,竟殺是雞。予聞而傷之,作《義雞行》。」
「......古稱五德良不愧,禽類無如雞品高。
沖鋒陷陣不畏死,古來烈士皆如此。
一雞猶解報私仇,愧殺世間庸懦子。
此事若以法律言,一命一抵犬非冤。
縱援擅殺律科斷,罪有可恕情可原。
不圖李公意見左,操兵一割毅然果。
犬戕雞命不責償,雞復犬仇竟反坐。
我聞此事心不平,為雞報冤代雞鳴。
中夜起舞發長嘆,萬雞一齊號五更。......」
雞能把犬啄死,豈非奇聞?作者顯然是借題發揮, 另有所指。他是在替「天津教案」中的無辜冤雞不平! 另一方面,他還在憧憬著一個「萬雞一齊號五更」的 光明世界!
一九七二年(同治十一年),在全國輿論的壓力 下,張光藻被減刑釋回。從此,他無官一身輕,得以 暢游名山勝跡,寄情古剎園林,進一層體察到民間疾 苦。他在廣德城內只住了一段時間,經常關心家鄉的 公益事業,對獨山煤礦的開采,城內古跡的保護,提 過不少建議。以後又到浙江湖州寓住,結識了布衣丁 寶書,經常在一起談論文,評論時政。同是天涯淪落 人,交誼甚厚。
一八八0年(光緒六年)春,張光藻在友人贊助 下,將《北戍草》鐫板付印,並寫了一篇《序》。其 中說到:「......津門之役,距今十年矣。偶一思及, 尚有餘痛,豈為一官之去就,一身之榮辱計哉!江河 日下,大局如斯,憂憤孤衷,不能自己。留此一篇, 聊以質當世之知我者。」一個被罷官的庶民,竟敢發 出「江河日下,大局如斯」的議論,直指封建王朝, 其性格之剛勁耿直,可見一斑。
同年冬,張光藻曾多次謁見廣德直隸州知州胡有 誠,誠建議重修《廣德州志》,並上書雲:「《州志》 自乾隆壬子州守胡君修後,道光丁未州守裕君續補, 筆墨雖不及胡君,而嘉慶道光間事,幸賴以傳。迄今 八十餘年,續修此其時也。況今客民麇集,土著調零, 數十年間,諸父老猶有能傳其軼事者,倘遲遲又久, 文獻無征,幾不可問矣!......」
當時廣德在太平天國戰後,又發生過瘟疫,全州 三十六萬人口(包括所轄建平縣)只剩下六千餘人, 以後號如移民墾殖,經濟才得復甦,張光藻說:「客 民麇集,土著凋零」就是指此。所以胡有誠採納了張 光藻意見,重修州志。以張光藻為總理,並由張推薦 丁寶書為纂修,還組成了二十八人的編修班子,歷時 一年,於光緒七年告竣。這部《州志》計六十半,分 裝二十冊,其中按語廣征博引,查證核對,詳實地訂 正了以前各志的舛誤。但張光藻在《人物誌》中卻沒 有列出自己,僅在《選舉志》的「進士」欄內「援例」 寫了有關自己的幾十個字。光緒十年,他又主修了《 祠山志》。
詩集《北戍草》的後面, 還附錄了一篇張光藻寫 的《同治庚午年津案始末》,詳細闡述了「天津教案」 的前因後果,是很有價值的歷史資料。六三年春,筆 者和廣德花鼓戲劇團導演彭斯神福君合作的歷史劇《 津門怒潮》,就是依據這一資料,參照其他史料編寫 的。
《安徽歷史述要》的作者李則綱教授,稱贊張光 藻是「封建官吏中比較有血氣的人物」,有些資料還 說他是「站在人民一邊,敢於反對帝國主義的英傑。」 但這樣一個歷史人物,《清史稿》上無傳,連生卒年 月也不清楚。書至此,不禁擱筆唏噓!
涇縣:
王稼祥,1906-1974,安徽涇縣人,中共創始人。
吳組緗(1908.4.5- )原名吳祖襄,字仲華,安徽涇縣人。1921年起先後在宣城安徽
省立八中、蕪湖省立五中和上海求學。在蕪湖五中念書時曾編輯學生會創辦的文藝周刊《赭
山》,並開始在《皖江日報》副刊發表詩文。
1929年秋進入清華大學經濟系,一年後轉入中文系。1932年創作小說《官官的補品》,
獲得成功。1934年創作《一千八百擔》。作品結集為《西柳集》、《飯余集》。
1935年中斷學習,應聘擔任了馮玉祥的家庭教師及秘書。1938年發起並參加中華全國
文藝界抗敵協會,擔任協會理事。抗戰時期創作長篇小說《鴨咀澇》。1946年至1947年間
隨馮玉祥訪美,此後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和中文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
大學教授,潛心於古典文學尤其是明清小說的研究,任《紅樓夢》研究會會長。
包世臣(1775-1855) 字慎伯,晚號倦翁,安徽逕縣人,逕縣古名安吳,人亦稱「包安吳」。嘉慶十三年舉人,後任江西新喻知縣。他是鄧石如的得意弟子。自稱:「慎伯中年書從顏、歐入手,轉及蘇、董,後肆力北魏,晚習二王,遂成絕業。」自擬為「右軍第一人」,自負之極。然而他的書法作品並非如自詡的那樣不可一世,他的草書中堂大有肉多筋少之感。不過他的《小草詩冊》卻很有特色,確有集碑貼於一人之感。如果說包世臣的書法稱不上是第一流的,那麼他的書論確是第一流的。所著《藝舟雙楫》是一部倡導北魏的力作。是清代碑學思想的經典之一。
吳玉如(1898-1982)當代著名學者、書法大師。字家琭,後以字行。1898年生於南京。原籍安徽涇縣茂林村,故早年號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漢族。
曾在天津南開中學就讀,與周恩來同班,因嫻熟古文,受校長張伯苓賞識。後入北京大學預科,又轉入朝陽大學,因丁先祖憂而輟學。1916年,曾遠赴吉林、哈爾濱一帶謀生。1921年以後歷任黑龍江交涉局秘書、中東鐵路局監事會秘書、北京煙酒督辦公署秘書、南開大學文學院講師兼經濟研究所秘書、重慶國民黨參政會秘書等職。
抗戰勝利後,吳玉如曾在志達中學、達仁學院、工商學院等校任教,工商學院改為津沽大學後,任中文系主任,直迄天津解放。其間從不涉足政界。「文化大革命」以前,始終在北京以教書、鬻字、注釋古籍、編撰《辭源》、《辭海》條目為生。1968年文革期間,全部藏書被抄一空。建國後,曾任天津市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天津市文聯委員、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吳玉如自幼酷嗜書法,5歲時學寫字,到十二三歲時,寫小楷、行書已具有相當功力。後經幾十年博覽勤習專研,能熔合諸家風格,取唐、宋、元、清各朝名家之長,而又以二王(羲之、獻之)為依歸。形成了他端麗秀勁、遒健豪放、空靈飄逸的獨特書風。隸、楷、行、草、篆無不精能。其小楷,放大後可作為大字帖臨摹,可見功力精湛。他的行書、草書,在四體書法中造詣最高,集歷代名家之長。在穿好扇骨的凹凸不平的扇面上懸腕寫大草而無一敗筆。
他在用紙、用筆、用墨方面,都有自己的習慣和見解。早年作字,不用玉版宣,喜用生宣、料半,中年以後只用綿連;他喜用淡墨,惡用墨汁;還善使細管長鋒羊毫筆。
吳玉如在古文、詩詞、文字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曾多次在國內和日本舉辦個人書法展覽會,受到國內外的推重贊賞。並有《吳玉如書法集》、《迂叟魏書千字文》、《迂叟自書詩稿》、《吳玉如行書千字文》等傳世。而他最受人崇敬的不僅限於在文學、書法上的成就,主要是由於他那剛直不阿,一輩子不肯隨波逐流的品格。他對後學,一生都是循循善誘,門人弟子以至私淑者,遍及南北,遠至新疆力境尼克勒縣,雲南昆明、大理,廣東、廣西等地。
1982年8月8日吳玉如在津病逝。他生病期間為天津市政協和天津市民革書寫的兩幅中堂,成為最後遺作。
績溪:
胡宗憲(1512—1565),字汝員,號梅林,績溪大坑口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授山東益都令,屢決懸案,平反冤獄,獲朝廷嘉獎,晉3級。後任杭州知府,修西湖,擴岳墳。三十四年,任浙江巡按御史、總督。時因海盜作亂5島,倭寇騷擾沿海,宗憲總制七省軍務,轉戰江浙,弭平倭患,以戰功獲殊榮,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並加少保。四十一年,因被劾為「嚴黨」,入獄後瘐故。隆慶六年(1572)得以昭雪,並錄平倭功勛。戎馬倥傯中著有《籌海圖編》。
胡雪岩,出生於1823年,安徽績溪人。年少喪父,家境貧寒,從小就在錢庄時當學徒。也就因為出身貧窮,胡雪岩自小就明白:做事要靠朋友,助人就是助己。台灣作家高陽所著《胡雪岩全傳》中講,胡雪岩20歲左右的時候,遇見了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名叫王有齡。這個書生很有才華,也很有包負,有機會做官,但是缺少進京的盤纏和做官的「本錢」。胡雪岩雖然和他並不相熟,但二話沒說,立即私下借用了錢庄的500兩銀子送給了王有齡。這樣一來,他雖因此失業了,但卻為自己鋪就了錦綉前程。做了官後的王有齡感其恩德,視其為生死之交。得勢的胡雪岩也利用王有齡在官場上的發達,開設了錢庄、當鋪、葯鋪,經營絲、茶,從而迅速暴富。
胡適(1891~1962),原名胡洪(馬辛)、嗣糜、字希疆,後改名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代學者,歷史學、文學家,哲學家。以倡導「五四」文學革命著聞於世。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校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等。
等等……
『玖』 安徽有哪些名人
1、鄧稼先。安徽懷寧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2、李克強。安徽定遠人,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十八屆、十九屆中央委員,十七屆、十八屆、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3、胡適。徽州績溪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
『拾』 宣城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宣城歷史上的名人有詩人梅堯臣、數學家梅文鼎、紅頂商人胡雪岩、新文版化運動權旗手胡適、徽墨名家胡開文、學者吳組緗、書法家吳玉如、書畫家吳作人等。
宣城,古稱宛陵、宣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地處安徽省東南部,東臨浙江省杭州、湖州,南倚黃山,西和西北與池州市、蕪湖市毗鄰,北和東北與馬鞍山及江蘇省南京、常州、無錫接壤,是東南沿海溝通內地的重要通道。處在滬寧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線上,是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和資本轉移的前沿陣地。敬亭山、柏梘山、水西山、龍須山四山峰巒疊翠;青弋江、水陽江兩水相依。
宣城地處江南,楚頭宣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說。自西漢設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國家園林城市、南吳尾,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魚米之鄉。
宣城文化底蘊深厚,自西漢時起就一直是江東大郡,晉永嘉年間,首開文化昌盛之風,歷經六朝, 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文化發展,其文脈源遠流長,中國鱷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一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