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肇慶歷史名人墓

肇慶歷史名人墓

發布時間:2021-03-08 13:04:27

⑴ 歷史上名人名墓的好風水寶地有哪些

光一個洛陽鏟,就應該知道是在洛陽的。
生在蘇杭,葬在北邙。洛陽地處內中原,古來為文人薈萃容之地。此邙山雄渾逶迤,土厚水低宜於殯葬,所以歷代帝王將相、富戶巨賈,皆迷信北邙為風水寶地,多葬於邙山下,故民間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說。以致「北邙山上少閑土,說是洛陽人舊墓」、「北邙無卧牛之地」,成為我國最為集中浩大的墓葬區。

中國好像一共300都個皇帝,100多個葬在洛陽。還有無數文人騷客,王勃、白居易、關羽、杜甫、蘇秦、張衡數不過來,太多太多了。。。

⑵ 中國著名的50位歷史人物墓地分別在什麼地方

中國著名的50位歷史人物墓地分別在什麼地方?
(1) 孔子:山東曲阜縣
(2) 屈原:河北秭歸縣
(3) 荀子:山東蒼山縣
(4) 范蠡:安徽渦陽縣
(5) 張良:河南蘭考縣
(6) 張騫:陝西城固縣
(7) 司馬遷:陝西漢城縣
(8) 王昭君:內蒙古呼和浩特
(9) 王充:浙江上虞縣
(10) 蔡倫:湖南耒陽
(11) 張衡:河南南陽市
(12) 華佗:江蘇徐州市
(13) 張仲景:河南南陽市
(14) 諸葛亮:陝西勉縣
(15) 關羽:湖北當陽
(16) 王羲之:浙江嵊縣
(17) 陶淵明:江西九江市
(18) 玄奘:陝西長安市
(19) 李白:安徽當塗縣
(20) 杜甫:河南鞏縣
(21) 韓愈:河南孟縣
(22) 白居易:河南洛陽市
(23) 柳宗元:廣西柳州市
(24) 范仲淹:河南伊川縣
(25) 歐陽修:河南新鄭縣
(26) 蘇洵:河南郟縣
(27) 司馬光:山西夏縣
(28) 蘇軾:河南郟縣
(29) 蘇轍:河南郟縣
(30) 岳飛:浙江杭州市
(31) 辛棄疾:江西鉛山縣
(32) 元好問:陝西忻縣
(33) 楊萬里:江西吉水
(34) 施耐庵:江蘇興化縣
(35) 唐寅:江蘇蘇州市
(36) 李時珍:湖北蘄春縣
(37) 劉伯溫:浙江文成
(38) 鄭成功:福建南安
(39) 蒲松齡:山東淄博市
(40) 林則徐:福建福州市
(41) 魯迅:上海市
(42) 秋瑾:浙江杭州市
(43) 廖仲凱:江蘇南京
(44) 孫中山:江蘇南京
(45) 方誌敏:江西南昌市
(46) 馮玉祥:山東泰安市
(47) 何香凝:江蘇南京
(48) 李大釗:北京市
(49) 左權:河北邯鄲市
(50) 宋慶齡:上海市

⑶ 肇慶市歷史

歷史古跡

肇慶是遠古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考古發現表明,距今14萬年左右,肇慶已有人類活動;距今l萬年左右,這里已開始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5000年前,肇慶的先民已有鋤耕農業、家畜飼養業、編織業以及較先進的制陶業。境內的春秋晚期至戰國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長江流域楚越文化影響的痕跡,也有嶺南文化的顯著特徵。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早在南越國時期,駱越酋長安陽王曾北上建都於封溪(今封開境內)。趙佗擊敗安陽王之後,在封溪一帶建立蒼梧國,作為南越國的屬國。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後,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雲浮東部等地設置高要縣,屬蒼梧郡。縣名得自境內的高要峽,高要峽則因峽山高峻、峽水如腰而得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為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為端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匯處,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梅庵、悅城龍母祖廟、崇禧塔、宋城牆、閱江樓、麗譙樓、文明塔、黃岩洞、泰新橋、高要學宮、德慶學宮、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 周其鑒故居等300多處具有科學研究價值文物古跡。據考證,肇慶還是粵語的發源地呢!星湖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最近,又被評為首批全國十大文明景區示範點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岩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構成一座奇麗的山水盆景,享有「嶺南第一奇觀」、 「人間仙景」之美譽。近年,七星岩風景區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裝飾各種霓虹燈, 再造了一個「夜星湖」。 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被稱為 「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活的自然博物館」。

肇慶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廣府漢族地域文化和白話(廣府話)的發祥地,以及兩種文化交叉演進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交匯最早的地區之一,曾經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史稱「嶺南名郡」。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今肇慶封開(古稱廣信,取意「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設管轄嶺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長達375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肇慶為兩廣總督府駐地長達183年。1583年9月,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著自鳴鍾、日晷和世界地圖等代表歐洲文藝復興的成果來到肇慶,並於1585年建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繪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

古 往今來,肇慶孕育出漢代著名古文經學家陳欽和陳元父子,唐代兩廣第一位狀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李邕、日本高僧榮睿、佛教禪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以及北伐名將葉挺等眾多歷史人物在肇慶留下遺跡。

⑷ 肇慶有那些歷史名人(急)賞你10分

古 往今來,肇慶孕育出漢代著名古文經學家陳欽和陳元父子,唐代兩廣第一位狀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李邕、日本高僧榮睿、佛教禪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以及北伐名將葉挺等眾多歷史人物在肇慶留下遺跡。
陳欽 (約公元前34年~公元15年),西漢經學家,字了佚,蒼梧郡廣信縣人。嶺南地區最早的經學家,西漢時廣信(今封開)人,被清代大學問家屈大均稱為「粵人文之大宗」。是西漢末年王莽(新朝皇帝)的老師,一生研究《春秋》、《左傳》,著有《陳氏春秋》(已佚)。
吳大猷(1907-2000),著名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物理學之父,畢生獻身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世界物理學界享有盛譽。
吳大猷,廣東高要人,畢業於南開大學,1907年9月29日出生。歷任國立北京大學物理學教授,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國科指導會主任委員等職,1931-1933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33-1934年在美國作光譜學、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學方面的研究,1933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北京大學、西南聯大任教。1939年獲中央研究院丁文江獎金。1943年獲教育部第一等科學獎金。1946年,赴密西根大學任客座教授,後又至哥倫比亞大學工作兩年。1948年被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希遷(700~790年),高要縣人。性格沉著剛毅,自信心強。12歲時出家曹溪寶林寺(今韶關南華寺),被六祖慧能收為弟子。慧能圓寂時,尚未受具足戒,遂往江西吉州青原山靜居寺,拜同門人行思和尚為師,深得器重。不久,受命到南嶽般若寺觀音台,參學於懷讓禪師。經一番鍛煉,又回靜居寺。後來,得行思付法。唐天寶初年(742年),離開靜居寺,受請主持湖南衡山南寺。寺東有大石,平坦如台,在石上結庵而居,因此,被人稱為「石頭和尚」。唐廣德二年(764年)應門人之邀,往長沙招提寺,四方禪學者湊集門下,影響甚廣。高足有唯嚴、道悟等21人。後來,付法於唯嚴。唐貞元六年(790年)逝世。
著有《參同契》、《草庵歌》。《參同契》是希遷禪學思想的代表作,所創倡的「回互」禪法,指的是萬殊諸法雖互不相犯,但又是相涉相入的。修禪者能領會此法,則靈照不昧。後來,弟子繼承宗風,由洞山良價、曹山本寂發展為曹洞一派,即佛學中的「曹洞宗」。至五代時,又分支出雲門、法眼兩系。曹洞禪後來傳入日本,流傳較廣。《參同契》,是日本「曹洞宗」和尚每天晨課必讀經典。希遷的「肉身」,據說至今還在日本橫濱總持寺被供奉著。法眼禪也曾繁衍於高麗。希遷的禪學思想,對國內外佛學界的影響相當大。
陳元(生卒年不詳),東漢經學家,字長孫,陳欽之子,廣信(今封開)縣人。少傳父業,潛心研究與注釋《春秋左傳》。建武初(公元25年左右)舉孝廉,以父任為郎,與桓譚、杜林、鄭興俱為學者所崇。時議欲立左傳博士,遭朝廷尚書令范升反對,認為「先帝不以左氏為經,故不置博士,後主所宜因襲」,「先帝所行而後主必行」。陳元則以其超群的才識,肯定左氏學,並引證大量史實,駁斥范升的陳腐見解,堅決奏疏請立,認為「先帝後帝各有所立,不必相因」。經過御前反復的激烈辯論,奏疏得到漢光武帝劉秀詔准。於是,由太常選出左傳博士四人,陳元本居第一,光武帝為了緩和陳元與范升的矛盾,起用第二位左傳博士李封主講左氏學。不久李封病卒,左氏學復廢。但「陳元獨能以經學振起一時,誠嶺海之儒宗也。」陳元以才高著名,先後授官於司空李通府和司徒歐陽歙府。由於,陳元秉公直言,協理朝政,頗得光武帝的重用。著《左氏異同》、《司徒椽陳元集》(均佚)。建武七年(公元31年),陳元奏請「勿令司隸校尉督察三公。」未得光武帝採納,而告老還鄉,病卒於家。葬於封開縣城郊野矮崗,與其父陳欽墓同在一處,後人稱之為「將軍博土墓」。

⑸ 肇慶的歷史

肇慶是遠古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考古發現表明,距今14萬年左右,肇慶已有人類活動;距今l萬年左右,這里已開始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5000年前,肇慶的先民已有鋤耕農業、家畜飼養業、編織業以及較先進的制陶業。境內的春秋晚期至戰國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長江流域楚越文化影響的痕跡,也有嶺南文化的顯著特徵。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早在南越國時期,駱越酋長安陽王曾北上建都於封溪(今封開境內)。趙佗擊敗安陽王之後,在封溪一帶建立蒼梧國,作為南越國的屬國。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後,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雲浮東部等地設置高要縣,屬蒼梧郡。縣名得自境內的高要峽,高要峽則因峽山高峻、峽水如腰而得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為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為端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匯處,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梅庵、悅城龍母祖廟、崇禧塔、宋城牆、閱江樓、麗譙樓、文明塔、黃岩洞、泰新橋、高要學宮、德慶學宮、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 周其鑒故居等300多處具有科學研究價值文物古跡。據考證,肇慶還是粵語的發源地呢!星湖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最近,又被評為首批全國十大文明景區示範點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七座岩峰布列,主體由閬風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組成,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排列如北斗七星,另有五湖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和里湖。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岩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構成一座奇麗的山水盆景,享有「嶺南第一奇觀」、 「人間仙景」之美譽。近年,七星岩風景區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裝飾各種霓虹燈, 再造了一個「夜星湖」。 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被稱為 「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活的自然博物館」。

肇慶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廣府漢族地域文化和白話(廣府話)的發祥地,以及兩種文化交叉演進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交匯最早的地區之一,曾經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史稱「嶺南名郡」。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今肇慶封開(古稱廣信,取意「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設管轄嶺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長達375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肇慶為兩廣總督府駐地長達183年。1583年9月,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著自鳴鍾、日晷和世界地圖等代表歐洲文藝復興的成果來到肇慶,並於1585年建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繪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

古 往今來,肇慶孕育出漢代著名古文經學家陳欽和陳元父子,唐代兩廣第一位狀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李邕、日本高僧榮睿、佛教禪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以及北伐名將葉挺等眾多歷史人物在肇慶留下遺跡。

⑹ 今天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發現三國時期的大型侯王墓穴 其佔地面積居然有兩個縣城之大~

你說的那個怕是陵區面積吧????墓室不可能這么大的

⑺ 古墓葬的歷史名人墓

在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中還有一些歷史名人墓,例如:紀念民族始祖的黃帝陵回、成吉思汗陵答;屬於文化名人和民族英雄的孔林、司馬遷墓和祠、張衡墓、張仲景墓及祠、司馬光墓、岳飛墓、李時珍墓、徐光啟墓、李自成墓、鄭成功墓;少數民族地區的楊粲墓、奢香墓、阿 巴和加麻札;有關中外關系的浡泥國王墓、伊斯蘭教聖墓、蘇祿王墓等等。

⑻ 肇慶有哪些出名的歷史人物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李邕、日本高僧榮睿、佛教禪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經學家陳欽和陳元父子、唐代兩廣第一位狀元莫宣卿等

⑼ 肇慶宋城牆的歷史故事

肇慶「宋文化」景點之肇慶古城牆,位於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宋城路南側,南鄰西江回,始建答於宋政和三年( 1113年),周長2801.2米;披雲樓附近城牆高出地面約10米,南城牆高出城內地面6.5米;東城牆長403.4米,寬8.47米至9.14米;西城牆長376.9米,寬度16.1米;南城牆長992.3米,寬8至10米;北城牆長1028.6米,寬度8至11米。城牆兩邊為磚牆(中間填土),厚 0.6—1.2米。城牆外圍有28個突出的城垛。

⑽ 肇慶名勝古跡

1.肇慶包公祠位於肇慶城西,是為紀念宋代名臣包拯而建的,包公在肇慶任端州知州3年,為官清廉,大辦實事、造福端州,離任肇慶時不持一硯歸,其政績顯著,深受黎民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宋代百姓就建立包公祠來紀念這位清官,甚至還將他神化了,希望得到他的神明庇佑,能夠逢凶化吉。現包公祠是一座仿宋建築群,除牌坊、山門外,還有大殿,東、西配殿,鍾樓,鼓樓、亭、廊、井等,佔地面積11500平方米,與其他包公祠相比,其規模位於前列,也體現了嶺南古建築的特色和風格。
2.崇禧塔 肇慶的崇禧、元魁、文明、巽峰四座明代古塔,聳立在美麗的西江兩岸,為名城增輝添彩。郭沫若留下了「四塔擎天天宇穩,七星伴月月宮閑」的優美詩句。 四塔之首的崇禧塔,始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巍峨壯觀,氣勢非凡。塔高57.5米,外觀9層,內分17層。每層八角塔檐均懸掛風鈴,江風徐來,鈴聲四起,令人心曠神怡。趙朴初撰書的楹聯「七星高北斗一塔聳南天」,鑲嵌在入口處。登塔眺望,肇慶景物盡收眼底,是登高懷古頌今的好去處。
3.肇慶古城牆 肇慶古城牆位於市區舊城區,周長2800米。據史料記載,肇慶始為土城牆,宋政和三年(1113年)將土城擴大,並築為磚城。該城牆歷史上雖然歷盡滄桑也經過20多次修葺,但城牆和城門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牆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國罕見。 宋代的城牆開四門:東曰宋崇、西曰鎮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門之上各有城門樓1座,四門之外有瓮城,城牆四角各有角樓1座,城外還有護城河。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李璲增厚了部分城牆,並親自題書四門石匾額,改東門曰慶雲、西門曰景星、南門曰南薰、北門曰朝天。 民國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1926年),城牆上的城門樓、角樓、雉堞、瓮城被全部拆毀,用以填塞城門和護城河以利交通,使城牆遭到極大的破壞。 1987年至於996年間,肇慶市人民政府為保護名城的標志性建築,發展旅遊事業,曾多次撥專款搶修北段城牆,本著"整舊如舊"、"恢復原貌"的修繕原則,恢復了"朝天門"、墩台和雉堞,並重建了披雲樓,使肇慶古城牆得以重現,肇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得以再度輝煌。
4.麗譙樓原名御書樓,又稱永明宮、紅樓,座落在肇慶市城中路。
宋徽宗趙佶曾為端王,端州是他的封地,繼皇位後,升端州為府,御書「肇慶府」。為供奉御書,於宋重和元年(1118年),府衙前曾築高台建樓,名御書樓。明天順六年(1462年),郡守黃瑜重建,改稱為麗譙樓。明末(1646年),桂王朱由榔抗清時在此登基,改作永明宮。建國初,因該樓紅色,俗稱紅樓。麗譙樓曾陳列銅壺滴漏、乾寧銅鍾、大藤鼓等報時器,以報時刻。樓後的府衙是古端州治所,宋名臣包拯曾於此任職三年,政績卓著,以不持一硯歸的清廉之風聞名於世。現在麗譙樓的台基拱道門上還有匾額「古端名郡」和對聯「星岩朗曜光山海,硯渚清風播古今」。
5.梅庵是古端州名剎,坐落在肇慶市城西的梅庵崗上。始建於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是為紀念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在此插梅而建。梅庵的建築藝術獨特,大雄寶殿保留了宋木構建築風格,是嶺南城區一處十分珍貴的千年木構建築,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珍視與關注。有「千年古庵,國之瑰寶」的美譽。國務院於1996年公布梅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披雲樓 肇慶古城牆長2800米,始為土城牆,宋政和三年(1113年)將土城擴大,並築為磚牆。披雲樓座落於古城牆之西段,始建於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樓高三層,當時作為瞭望台而建造的。因樓矗立在城牆最高處,雲霧常繞,所以得名。今日看到的披雲樓是1989年再次重建的,樓高19.3米,其外形仿江西騰王閣、 湖北黃鶴樓等宋式建築而設計的。內部結構是採納廣西真武閣結構樣式的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的穿門式門拱三層設計,佔地面積為300平方米。登斯樓,望城內外,景緻盡收眼底。現根據端州文史資料記載,樓內設有兩組蠟像:包公出巡,南明永曆帝在肇慶。頂樓展覽有該樓樓史的圖片和書畫。「披雲鶴淚」系端州古八景之一。
7.葉挺獨立團史跡陳列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通稱葉挺獨立團),1925年11月21日在肇慶成立,全團2100多人,共產黨員葉挺擔任團長,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第一支正規部隊。擔任北伐先鋒,被譽為「鐵軍」。參加「八一」南昌起義,開創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的新時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陳列通過歷史照片、文物等展示了葉挺獨立團的光輝戰斗歷程,是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場所。
8.元魁塔位於江濱東路東端,渡頭村的東南側。始建於明天啟三年(1623年)。相傳為渡頭村梁挺芳、梁挺高兄弟同科中舉,仕途暢通之時回鄉所建,故名「元魁塔」。 塔高23.1米,外觀七層,內為九層,屬樓閣式穿壁繞平座磚塔。造型自下而上每層高度按比例養活塔檐及平座逐漸收縮,呈上細下大之錐型,雖斜不倒,十分穩重,既有明代的建築特色,又有宋代的建築風格。
9.閱江樓臨西江而立,樓高二層,分東西南北四座,組成四合院式的整體建築。中間是典型的嶺南庭院。設有水池、假山以點綴,種有米蘭、葵樹。 閱江樓建於明代,原為石頭庵,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改為閱江樓。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團部曾設在此。葉挺為團長。在北伐戰爭中,獨立團被譽為"鐵軍"。1959年,閱江樓辟為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館內除葉挺獨立團團史陳列外,每年還展出各種類型的展覽。閱江樓西側的"古崧台"現建有端硯陳列館。
10.白沙龍母廟位於肇慶市西郊龜頂山之東,廟址面臨西江北岸的白沙灘,故名白沙龍母廟, 1984年11月,肇慶市政府公布,白沙龍母廟為肇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沙龍母廟始建於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此廟歷代有修葺,其建築布局座北向南,以中軸線貫穿整個建築群。從河濱廣蔭石牌坊進入,空地通道之旁,東有龍母亭,西有戲台,通首直達山門,內為朝廳,耳房設在兩側,再往前走,是大殿和龍母後殿,大殿兩旁各有青雲巷,東西配殿、廟舍,客廳位於巷的外側。建築的四周,是寬廣深遂的庭院花園,其間古樹蒼蔥挺拔,小鳥啼鳴,花香撲鼻,香煙裊繞,顯得環境寂靜清幽。
11.盤古生態文化景區,位於肇慶市北嶺山南麓盤古坑,佔地約200 畝。景區面向碧波盪漾的星湖,背倚巍巍的北嶺山,地形高低錯落,委婉中野趣橫生,起伏中藏露得當,立面視覺良好,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七星岩景區融為一體,湖光山色秀美清幽。景區內峰高谷深,森林繁茂,動植物豐富,瀑布溪潺,環境幽雅,集"奇、秀、幽"於一體,兼有山水型和城郊型公園的特點。景區內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8°C,冬暖夏涼,空氣負離子含量最高達86050個CM3,是粵西地區最好的天然氧吧之一,是良好的療養保健場所。景區保留了自然生態的地貌,按照雕塑與園林、觀賞與教育、藝術與歷史、生態與文化結合的原則進行精心規劃修造。區內景點眾多:盤古祖殿、百家姓尋根園、民族圖騰柱、北嶺秀台、雕塑廣場、綠籬迷宮、飛鳥樂園、開心拓展園、靈龜出洞、蝴蝶谷、陽元樹、金盤蹄印、宋坑遺址、瀑布群、禾雀花林、杜鵑花林、艷姜花林……是遊人觀光及領略中國五千年文化,享受森林浴的首選生態旅遊勝地。景區內還設有燒烤園、山水泳場,是遊人放鬆身心的好去處。
12.高爾夫度假村:位於高要市白土鎮,佔地7000多畝,擬建36洞高爾夫球場,由世界首席高爾夫球場設計大師加利.皮亞先生設計。首期18洞球場、會員會所和附屬設施工程於九四年底竣工並投入使用。高爾夫球場建在蜿蜒起伏的低坡谷地上,獨立式別墅交錯其間。會所及低密度別墅、洋房背倚連綿的山脈,前望青翠的球場及湖泊,構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圖畫。
13.九龍湖景區位於肇慶市鼎湖鳳凰生態旅遊區內,是嶺南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景區,「一湖碧水,十溪匯流,百鳥爭鳴,千傾森林,萬畝水面。」是對九龍湖景區的全面寫照。九龍湖方圓19萬畝,與國際級的自然保護區鼎湖山一脈相連,四周峰巒迭嶂,山高林密,蒼籠迭翠,湖面蜿蜒曲折,一幅純天然綠色畫卷。是親近自然、體會山野風情、休閑度假、戶外拓展、提高綜合素質的好去處!
客家生態自然村位於一個風光旖旎的半島上,在那裡可參觀古老神秘的客家民居——夯牆屋,了解當地客家人的風俗習慣;還可以欣賞地地道道的客家姑娘和小夥子甜美的山歌對唱,優雅的山村舞蹈,趣致的板鞋、竹筷舞,如有機會還可以做一客家新郎官!

閱讀全文

與肇慶歷史名人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