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姓史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史 籀: 周宣王時書法家,相傳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唯物主義命題。
史 魚:春秋時衛國史官,以正直著稱。臨死時,還勸衛靈公進賢(蘧伯玉),去佞(彌子瑕)。後人稱為"屍諫"。他秉筆直書,堪稱史家楷模。
史 恭:漢宣帝時是宣帝舅公,涼洲刺史、贈杜陵侯撫 養輔佐宣帝有功、而先後有十幾人獲封候。
史 高:樂陵侯、車騎大將軍、輔佐漢元帝有功。
史 崇:封溧陽萬戶候,為溧陽埭頭史氏一世祖。
史務滋:溧陽侯之21世孫,唐左納言、司賓卿
史 浩:溧陽侯之35世孫,南宋宰相,為岳飛平反昭雪,出自寧波東錢湖下水史家,一門三宰相,七十二進士;四世兩封王。
史彌遠:溧陽侯之36世孫,南宋宰相,史浩之四子。
史嵩之:溧陽侯之37世孫,南宋宰相,
史天澤:溧陽侯之36世孫,元朝著名軍事家、宰相、樞秘使 金紫光錄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平章軍國重事、忠武鎮陽王。
史可法:溧陽侯之49世孫,民族英雄,抗清名將。明朝文淵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在兵困揚州時,他拒降固守,奮戰到底,不幸英勇就義。
史孟麟:明朝理學家。他主張以理學為"國本",以名節相砥礪,同時參與東林書院講學。
史 夔:溧陽侯之51世孫,清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師。康熙字典主筆。
史貽直:溧陽侯之52世孫,清文源閣大學士 宰相,軍機大臣。
❷ 歷史上姓師的名人
1、師延
師延,上古時期的神話人物。在軒轅之世黃帝,為司樂之官,居中牟縣東南二十里造箜篌(《太平寰宇記卷二》,樂史撰),為中華民族第一位樂神宗祖。
夏末,投奔奔殷商,周武王興師伐紂時,在涉濮水時沉水身亡。今滑縣東南萬古鄉有師延冢。後世子孫以官名為氏,尊師延為得姓始祖。《姓譜》記載,夏、商時代,管理樂技的職官名稱就叫作「師」,如上古時期的師延。。
2、師曠
師曠,字子野,今河北省南和縣迓祜村人(《莊子·駢拇》陸德明釋文),春秋時著名樂師、道家。他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瞑臣。為晉大夫,亦稱晉野,博學多才,尤精音樂,善彈琴,辨音力極強。
4、師丹
師丹(?-5年),字仲公,西漢琅邪東武(今山東諸城)人,西漢大臣、政治家。哀帝時曾提出「限田限奴」的主張,以緩和日益激化的階級矛盾。後因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
5、師范
師范(1751——1811),字端人,號荔扉,又號金華山樵。官至望江縣知縣。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廾九日生於大理趙州(今彌渡縣寅街鎮)莘野村,嘉慶十六年(1811年)卒於安徽望江旅次。
❸ 師姓的由來,發展歷史
師(Shī 師)姓源出有三: 1、以官名為姓。據《姓譜》載,夏商時代,管理樂技職官名師,如上古師延,商代師涓等。周朝也有師尹之官,掌管音樂歌詠。這些人的後代子孫遂以職官為姓,乃成師姓。 2、以技藝為氏。據《元和姓纂》載,兩周及春秋戰國時代,擅長樂技的人被稱為師。3、出自周代,以人名為姓,為師君的後代。周朝時,有個叫師君的名人,他的後代就用祖上名字中的「師」字為姓,也稱師氏。師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師姓望族出於太原、琅琊、平原一帶。
師(Shī 師)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產生於遠古時期,得姓始祖為軒轅黃帝的大臣、中華民族第一位樂神宗祖師延,起源地在現在的河南省新鄭市。師姓還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據專家研究,師姓源出包括8個方面:
源流一——以官名為氏
據史書記載,上古時期,輔佐君王的重要大臣皆稱師。據史籍《姓譜》記載,夏、商時代,管理樂技的職官名稱就叫作「師」,如上古時期的師延,商王朝時期的師涓等。周王朝時期有師尹之官,專職掌管音樂歌詠。這些人的後代子孫遂以職官為姓,乃成師姓。
源流二——以技藝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擅長樂技的人皆被稱為師。當時比較著名的有晉國師曠、師服,魯國師乙、師襄,鄭國師悝(shikui)、師觸、師躅、師惠、師叔,衛國師涓等等,皆為當時的著名樂師,精於音律。在這些精於樂技的樂師們之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的職業技能稱謂為姓氏者,稱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源於官位
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祭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上古時期,人類盲蒙恐懼於自然現象,因此有專職負責祭祀日、月、天、地、風、雨、雷、電、水、雲的祭師,分別稱作日師、月師、天師、地師、風師、雨師、雷師、電師、水師、雲師等等,不一而足,在周王朝時期皆隸屬於春官府司管轄。
源流四——少數民族漢化改姓
清朝以後,蒙古人姓巴克西納爾氏、巴戈西納兒氏,改漢姓均為師。今蒙古族、滿族均有師姓。其一,源於蒙古族泰亦什氏。蒙古族泰亦什氏,亦稱泰赤兀氏、岱齊郭特氏等,源出蒙古泰亦赤兀惕部,以部為氏,泰亦什氏是其分支之一。泰亦什氏歷經蒙古汗國、元朝、明朝,至明朝中葉以後聚集在呼倫貝爾草原地區從事游牧、農耕作業,在明朝時期即開始冠漢姓為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泰亦什氏,亦稱泰赤兀氏、岱齊郭特氏等,源出蒙古泰亦赤兀惕部,以部為氏,泰亦什氏是其分支之一。據蒙古史籍《蒙古秘史》中的記載:「察剌陔領忽之子想昆必勒格也。想昆必勒格之子俺巴孩等,為泰亦赤兀惕氏矣。」[
其二,今彝族、苗族、傣族、黎族、侗族、土家族、土族、滿族、保安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師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源於姬姓
出自周王朝時期官吏師君,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師君,是西周時期設置的侍衛統領官職稱謂,這里的「師」是武裝護衛之意,司職為守衛君王正宮以及相關事宜,隸屬於春官府司管轄。
在典籍《周禮·春官》中記載,「師氏居虎門之左,司王朝。」左,為古代王朝武將站班的位置。近來人們在甘肅漢墓中出土一石門,左邊石門的虎頭下站著師氏。在師氏、師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源於國名
出自漢朝時期西域姑師國,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姑師國,亦稱車師國,是秦、漢朝時期西域地區的古國名稱,當時與樓蘭國同樣著名,位置在今著名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盆地,其國民的民族成分與匈奴民族相近。
源流七——他姓改姓
師姓的血脈相對比較復雜,他姓因種種原因改為師姓的情況有三種:
一是金代有尚書右承相因金與尹的韻母相同,為避國諱而改姓師。金代(公元1115— 1234年)尚書右承相師安石(?——1228年),字子安,河北省滄州市青縣清州鎮人,為人輕財尚義,經歷4任帝王。金承安(金章宗完顏景)五年(1200年)考取詞賦進士,初補尚書省令史,適宣宗南遷,留平章完顏承暉守燕都。因金與尹的韻母相同,為避國諱而改姓師。[2]
二是元朝避忌改「尹」姓為「師」姓。河北省井陘縣蒼岩山鎮柿庄村村南分布著九座古墓,這組墓東南處有一通立石於元朝武宗孛兒只斤海山至大元年(1308年)三月初六日的《師氏族譜記》石碑。《師氏族譜記》稱避忌改「尹」姓為「師」姓。第二號墓出土的小瓷碗底上墨書有「尹紀」二字。
三是宋朝時陝西省清澗縣「楊」姓易姓為師。據《延安府志》、《綏德縣志》、《清澗縣志》記載:「安,原為楊氏,乃漢代關西夫子楊震之後裔,做官至陝北後定居清澗。據傳安,原為北宋之老師官,群眾尊稱楊老師,或簡稱老師。宋室南遷,金朝統治華北,楊氏另一支隨宋室南度,後安之次子,偉在金朝官至武功大夫、富延十一將。追贈楊安時,慮其金宋兩朝關系,恐有牽連本族另一支,因有老師之尊稱而易姓為師,清澗師族自此而始發,繁衍昌盛。」明洪武年間,清澗縣師姓重建家譜時,考得師安墓內之墓誌仍記為楊安。北門河對面舊有「關中師帥」之石牌樓,即師偉之官志;金朝追封師安為忠訓郎後改為昭毅郎。其三子佺承信郎,孫六人有四孫正、雄、民、旌,均授於宣節郎、太尉、校尉等職,均因師偉之軍功官職而封。《清澗縣志》、《師氏族譜》中均載明官職朝代等。據,《渭南縣志》載:「弘農楊氏震,為官清白,以『四知』著名,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後裔除居弘農外,散居種多,有居琅琊者(今山東半島東南部),有居丹陽者(今陝西宜川一代),居丹陽後裔因官至武功大夫而徙居富延一帶而易姓矣」。《清澗縣志》、《師氏族譜》記載,「清澗師氏是一巨族,人口興旺,繁衍昌盛,古有『師一千,惠八百』之稱」,後逐步又遷於陝北各縣,關中韓城、華陰、富平、銅川、眉縣、武功及寧夏、甘肅、山西、山東等地。定居清澗者,現涉及11個鄉鎮30多個村;其後裔更是人才輩出,各領風騷,彪炳千秋,布及全國各地,走上各個階層;高級官員、文壇星秀、科技人物、企業家數不勝數;出國留學、海外創業者層出不窮,為中華文明,民族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
❹ 中國歷史上有姓師的名人嗎
一、姓氏源流 師(Shī 師)姓源出有三: 1、以官名為姓。據《姓譜》載,夏商時代,管理樂技職官名師,如上古師延,商代師涓等。周朝也有師尹之官,掌管音樂歌詠。這些人的後代子孫遂以職官為姓,乃成師姓。 2、以技藝為氏。據《元和姓纂》載,兩周及春秋戰國時代,擅長樂技的人被稱為師。晉國有師曠,魯國有師乙,鄭國有師理、師觸、師躅、師惠,皆為當時的著名樂師,精於音律。相傳晉國樂師師曠,字子野。他雖然雙目失明,但善於辨音,又善於彈琴。晉平公時造了一套用來奏樂的銅鍾(編鍾),很多樂工聽後都認為音律很准,惟獨師況不以為然。他的判斷,最後終於被一個叫師消的人證實。這些精於樂計的樂師們的後代,便以祖上的技藝職業為姓,遂成師姓,也稱師氏。 3、出自周代,以人名為姓,為師君的後代。周朝時,有個叫師君的名人,他的後代就用祖上名字中的「師」字為姓,也稱師氏。 二、遷徙分布 (缺)師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姓譜》和《元和姓纂》二書的考證,上古夏朝,商朝,周朝,都有管理音樂的官員稱「師」,如商代的師涓,周朝的師尹等等。後來,善長音樂的文人也稱師,如晉國的師曠,魯國的師乙,鄭國的師理,師觸,師慧等,都見於史載,他們都精通音律,善長演奏,而春秋戰國時代音樂藝術興盛一時。師姓就來源於樂官和樂師。另外,古書《周禮春官》中說,說,「師氏居虎門之左,司王朝」,而甘肅漢墓中果真出土一石門,左邊石門的虎頭下站著師氏,他為王上的正宮守衛和管事。這說明師姓還有另一支起源。師姓望族出於太原、琅琊、平原一帶。 三、歷史名人 數千年來,功在音樂的師氏先人,可謂層出不窮。《元和姓纂》介紹說:「晉有師曠,魯有師乙,關鄭有師悝、師融、師慧等。又師服,晉大夫。」此外,春秋時魯有善鼓琴的師襄,據說孔子曾向他學琴,春秋鄭有大夫師叔,晉國有大夫師服,西漢有大司空師丹,宋有翰林學士師頑,清有甘肅提督師懿德……等等。其名人,真是不勝枚舉: 師 延:於軒轅之世官司樂,史書說他具有拊弦琴,則地禰皆升;吹玉律,由天神俱降;聽眾國音樂,以審興亡之兆的神通。 師 涓:有兩位,一位是商朝樂官,與紂為靡靡之音,武王伐紂,他往東逃亡,自投於濮水而死。另一位則出生於春秋時期的衛國,事衛靈公為樂官。 師 范:宋朝靈石人,元佑督岢嵐軍進士,督岢嵐軍後升為江南知州。他發現苛捐雜稅太多,手續麻煩,民苦賦役,於是上奏朝廷,建議稍增田賦,免徵苛捐雜稅,使人民不感到賦役麻煩,國家也不減少稅收。他的建議得到採納實行後,受到江南人民的擁護,給他繪像祭祠。師范也成為歷史上的良吏。 師宜官:東漢書法家,南陽人。漢靈帝好書法,征天下善書者於鴻都門。應征的數百人中,惟有師宜官的八分字最好。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他在酒館時,可以寫字於壁上以出售。 四、郡望堂號1、郡望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置,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 平原郡:西漢初置,相當於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2、堂號授琴堂:授琴是指教彈琴,春秋時,魯國樂師師襄善彈琴,孔子曾拜他為師學琴。 帥姓和師姓同是一個起源。古代樂師負責掌管宮廷音樂。春秋時期,有一位樂師的後代姓師,名叫咼,他在晉國擔任尚書的官事,但因晉國君主景公的名字中,有一個「師」字,即司馬師。為了避開君主名字中的師字,師尚書就將自己的姓省去一橫,改為「帥」,後遂有帥姓。見《廣韻》、《通志。氏族略》。
❺ 姓史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史可法:抗清名將。在兵困揚州時,他拒降固守,奮戰到底,不幸英勇就義。
史孟麟:回明朝理學家答。他主張以理學為"國本",以名節相砥礪,同時參與東林書院講學。
史 魚:春秋時衛國史官,以正直著稱。臨死時,還勸衛靈公進賢(蘧伯玉),去佞(彌子瑕)。後人稱為"屍諫"。他秉筆直書,堪稱史家楷模。
史 籀:周宣王時書法家,相傳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唯物主義命題。
史道碩:西晉畫家,他有四個弟子,皆以善畫得名。
史務滋:唐代溧陽人,在武則天時任宰相。
❻ 歷史上姓應的名人有哪些
應曜:漢初,在淮陽山裡隱居,不願出來做官。漢高祖派大臣,請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為官,應曜堅決不去。時人說:"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
應順:東漢河南尹,字華仲,南頓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無私。侍後母孝。和帝時為河南尹,明達政事。生十子,咸以才學名。中子疊,江夏太守。疊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應疊:汝南南頓人,應順中子。江夏太守。
應郴:汝南南頓人,應疊之子,武陵太守。
應奉:〔約公元144年前後在世〕字世叔,汝南頓人,應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漢順帝末年前後在世。少聰明,讀書五行俱下。記憶力特佳,自幼至長,凡所經歷,無有忘懷。年二十時,嘗詣袁賀,適賀將出行,閉門造車。匠於內開扇出半面視之。後數十年,路逢車匠,知而招呼。梁冀舉為茂才。永興元年(公元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為蠻夷所服。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從車騎將軍馮緄征武陵蠻,以功薦為司隸校尉。黨人事起,乃憤然以疾自退。後諸公多薦舉,會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傷,著《感騷》三十篇,凡數萬言。又嘗刪《史記》、《漢書》及《漢記》三百六十餘年事,自漢興至其時,凡十七卷,名曰《漢事》。
應劭:〔約公元178年前後在世〕字仲遠,(一作仲援,亦作仲瑗)汝南南頓人,應奉之子。生卒年不詳,約漢靈帝光和元年前後在世。少篤學博覽。靈帝初拜孝廉。中平六年,(公元一八四年)拜太山太守。獻帝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大破黃巾三十萬眾,郡內以安。獻帝遷都於許(公元一九六年)之明年,詔劭為袁紹軍謀校尉。後卒於鄴。劭嘗有感於當時舊章淹沒,書記罕存,乃綴集所聞,著《漢官儀》及《禮儀故事》,又撰《風俗通》以辨物類名稱,釋時俗嫌疑。文不典而通俗,可謂名副其實。凡所著述,共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漢書》,皆傳於世。
應珣:字季瑜,司空掾。應劭弟,珣生瑒。
應瑒:字德璉,三國,魏文學家,汝南人,應珣之子。曹操征之為丞相掾,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曹丕稱其才學足以著書,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應德璉集》。
應璩:(?~252)字休璉,三國時,魏文學家。汝南(今屬河南)人,應瑒之弟。生於漢獻帝初平元年,卒於魏齊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博學好作文,善於書記。文帝、明帝時,歷官散騎常侍。曹芳即位,遷侍中、大將軍長史。當時大將軍曹爽擅權,舉措失當,應璩曾作《百一詩》諷勸。應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張溥輯其詩、文共10餘篇,與應瑒作品合為《應德璉、應休璉集》,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應貞〔公元?年至269年〕字吉甫,汝南人,應璩之子。生年不詳,卒於晉武帝泰始五年,少以才名,善談論。正始中,夏侯玄名勢甚盛。貞常在玄坐作五言詩,玄大嘉許。舉高第,歷顯位。後為武帝參軍。帝踐阼,遷給事中,累官散騎常侍。又與太尉荀顗撰定新禮,未施行而卒。貞著有文集一卷,(《隋書經籍志》)傳於世。
應詹:〔公元279年至331年〕字思遠,汝南南頓人。生於晉武帝咸寧五年,卒於成帝咸和六年,年五十三歲。幼孤,為祖母所養。十餘歲,祖母又亡,居喪以孝聞。家富於財,乃請族人共居,情若至親。以才藝文章知名當世。仕為太子舍人,累官光祿勛。王敦叛,明帝以詹為都督前鋒軍事。事平,以功封觀陽縣侯,都督江州諸軍事,領江州刺史。卒,贈鎮南大將軍,謚曰烈。詹作有文集三卷,《隋書經籍志》注有鎮南大將軍應瞻集五卷,詹繕作瞻,當為作者誤書;此從《唐書志》傳於世。
應夷節:唐代人。游天台山,棲真道元院,相傳屍解成仙。棲真,保其根本,養其元神。
應用:後周書法家,江南人。善寫細字,微如毛發,嘗於一錢上寫《心經》:又於一粒芝麻上寫《國泰民安》四字。
應舜臣:宋代婺州人。字仁伯,少卓犖不羈,及長,篤志向學,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進士。官至洪州知府。
應純之:(宋)字純甫。永康人。孟明子。嘉泰進士。歷知楚州,兼京東經略安撫使。見北軍屢捷,謂中原可復,密聞於朝。丞相史彌遠鑒於開禧之事,不欲大舉,但敕立忠義軍,令就節制。已而擢兵部侍郎。金人入侵,力戰而死。
應子和,永康(今屬浙江)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進士。官至觀察使掌中軍都督府事。長於詩,嘗有句雲:"西岸夕陽紅,燭炬短燒紅,風過花落紅",時人有三紅秀才之稱。事見清光緒《永康縣志》卷八個《文苑》。
應材(?-1180)字伯良,岩後人。紹興二十七年(1157)進士,授衢州教授。後潛心鑽研理學,造詣甚深。宋隆興間,朝廷下詔求賢,應材被舉薦,升任兵部架閣文字,掌管帳籍機密文案。後因老成持重,端莊謹嚴,被帝選為太子春坊,總管東宮內外庶務。宋淳熙初,應材上疏力陳北伐收復中原失地。幾年內,邊境平靜安定。淳熙七年應材病故於軍中。謚安國公。
應象翁:元代判官,字景則,黃岩人。生宋季,嘗隨車若水、黃超然游,時稱聖泉先生。有《聖泉文集》等。
應本仁:元代學者,字本立。以世為宋臣,義不仕元。隱居城南,博學好施。嘗規建義庄,又即其中為義塾。世稱"應家館"。
應良,字原忠,仙居人。正德六年進士。官編修。守仁在吏部,良學焉。親老歸養,講學山中者將十年。嘉靖初,還任,伏闕爭大禮,廷杖。張?總黜翰林為外官,良得山西副使,謝病歸,卒。
應大猷:(1487—1581)字邦升,號容齋。仙居人。明正德九年進士。曾任南刑部主事,參與平定宸濠之亂。後歷廣東參政、僉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官至刑部尚書。卒年九十五。曾巡撫雲南、四川、山東,所至均有政績。
應典:字天彝,號石門,浙江永康芝英人。明正德九年(1514)進士。歷任兵部職方司主、事車駕司主事,承德郎,尚寶同丞等職。應典自鄉試中式考取舉人以後,總是奮然希望自己能達到聖賢境地。創建麗澤祠於壽山,匯集諸生講學。應典為王瓊所器重,委以總攬本部四司政務。居家養母,不希榮利。通籍三十年,在官止一考。
❼ 姓師的有什麼名人
數千年來,功在音樂的師氏先人,可謂層出不窮。《元和姓纂》介紹說:「晉有師曠,魯有師乙,關鄭有師悝、師融、師慧等。又師服,晉大夫。」此外,春秋時魯有善鼓琴的師襄,據說孔子曾向他學琴,春秋鄭有大夫師叔,晉國有大夫師服,西漢有大司空師丹,宋有翰林學士師頑,清有甘肅提督師懿德……等等。其名人,真是不勝枚舉:
師 延:於軒轅之世官司樂,史書說他具有拊弦琴,則地禰皆升;吹玉律,由天神俱降;聽眾國音樂,以審興亡之兆的神通。
師 涓:有兩位,一位是商朝樂官,與紂為靡靡之音,武王伐紂,他往東逃亡,自投於濮水而死。另一位則出生於春秋時期的衛國,事衛靈公為樂官。
師 范:宋朝靈石人,元佑督岢嵐軍進士,督岢嵐軍後升為江南知州。他發現苛捐雜稅太多,手續麻煩,民苦賦役,於是上奏朝廷,建議稍增田賦,免徵苛捐雜稅,使人民不感到賦役麻煩,國家也不減少稅收。他的建議得到採納實行後,受到江南人民的擁護,給他繪像祭祠。師范也成為歷史上的良吏。
師 逵:明代東阿人,字九逵,年少喪父,事母甚孝,曾任吏部尚書。洪武中,他任監察御史,廉不置產,接受的俸祿和賞賜都分給了親戚朋友,以至於他的八個兒子都沒有得到什麼財產。明成祖曾說:「北來大臣之中不貪者,唯師逵一人。」
師宜官:東漢書法家,南陽人。漢靈帝好書法,征天下善書者於鴻都門。應征的數百人中,惟有師宜官的八分字最好。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他在酒館時,可以寫字於壁上以出售。
❽ 師姓名人
歷史名人
數千年來,功在音樂的師氏先人,可謂層出不窮。《元和姓纂》介紹說:「晉有師曠,魯有師乙,關鄭有師悝、師融、師慧等。又師服,晉大夫。」此外,春秋時魯有善鼓琴的師襄,據說孔子曾向他學琴,春秋鄭有大夫師叔,晉國有大夫師服,西漢有大司空師丹,宋有翰林學士師頑,清有甘肅提督師懿德……等等。其名人,真是不勝枚舉:
師 延:於軒轅之世官司樂,史書說他具有拊弦琴,則地禰皆升;吹玉律,由天神俱降;聽眾國音樂,以審興亡之兆的神通。
師 涓:有兩位,一位是商朝樂官,與紂為靡靡之音,武王伐紂,他往東逃亡,自投於濮水而死。另一位則出生於春秋時期的衛國,事衛靈公為樂官。
師 范:宋朝靈石人,元佑督岢嵐軍進士,督岢嵐軍後升為江南知州。他發現苛捐雜稅太多,手續麻煩,民苦賦役,於是上奏朝廷,建議稍增田賦,免徵苛捐雜稅,使人民不感到賦役麻煩,國家也不減少稅收。他的建議得到採納實行後,受到江南人民的擁護,給他繪像祭祠。師范也成為歷史上的良吏。
師 逵:明代東阿人,字九逵,年少喪父,事母甚孝,曾任吏部尚書。洪武中,他任監察御史,廉不置產,接受的俸祿和賞賜都分給了親戚朋友,以至於他的八個兒子都沒有得到什麼財產。明成祖曾說:「北來大臣之中不貪者,唯師逵一人。」
師宜官:東漢書法家,南陽人。漢靈帝好書法,征天下善書者於鴻都門。應征的數百人中,惟有師宜官的八分字最好。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他在酒館時,可以寫字於壁上以出售。
師聖傑:相聲演員
❾ 每個姓氏都有名人,司姓在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司姓在歷史上的名人有:
1、司臣
春秋時期鄭國貴族司氏的首領,鄭國的士,有智謀。司氏因鄭國當國子駟的為田洫而被強行沒收土地,司臣旋於前563年冬與其他四大貴族發動事變,殺子駟等,劫鄭伯以如北宮。
後子產平亂,司臣出逃宋國。前558年,鄭人索取事變余黨,宋司城子罕以其多智,有意解救之,遂被安置於卞地。
2、司蕃
司蕃三國時期魏國人。初為大司農桓范的下屬,後經桓范舉薦為洛陽平昌門守備。
3、司超
司超大名元城人,五代後期、北宋初期將領。曾任舒州團練、防禦使,統領水軍,屢次參戰,師出有功。
4、司居敬
司居敬是元朝時恩縣人,生活簡朴,為人耿直。至元末為鄒縣尹。他勤政愛民,常到各地查詢民情。
當地縣民當時最大的困難,是要把田賦運到膠州交納,路途遙遠,往返困難。他曾三次上書,要求改運滕縣,終於得到允許。
後來又了解到許多人想讀書,但沒有學校,於是他建造學宮,廣設學田,把自己的藏書也捐給學宮。他離職後,縣民為他刻石,歌頌他的功德。
5、司允德
字執中,元朝時東阿人。自幼失父,伺侯母親以孝見稱。他勤奮讀書,由太學生累官翰林國史院修撰。母卒築廬墓側守孝,有鳴鶴百餘只,翔舞上空,久而始去。後立瑞鶴亭於墓側,以資紀念。
❿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姓過
姓過的名人:
歷史名人
過 源:字道源,號浩齋,宋代江蘇省無錫人。少穎異,篤志聖賢之學。曾說「人終身只是一個窮理,元不分知行,行之至知之極也。」嘉佑間只為國直講,不赴卒,學者稱「浩齋先生」。
過 勗:過浩齋先生的後裔,字紹古,博覽能文,性至孝,有《至孝通神集》。除此外,浙江海鹽、嵊縣等地均有過姓人物。然最出名的還是無錫、蘇州一帶的過家。
過 龍:字雲從,明代蘇州人、名醫,與祝枝山、文徵明關系契合,他知識面廣,精醫道,著有《針灸要覽》、《十四經發揮》等。
過 鑄:字玉書,清代金匱(今江蘇省無錫)人。研習醫學多年,頗有心得,與外科名醫馬培之過往甚密,推崇明陳實功治外證之思想,不忌針刺。過鑄中舉後,曾在浙江做官較久,所到之處,都有政聲,兼有醫名。初為溫州司榷,升放潛(今屬臨安)知縣,調任德清縣宰,與同道常州孟河馬培之、青浦陳蓮舫時相過從。因其本人早年嘗患疔瘡而損一指,更發憤攻研外證,並治好另一指之疔瘡。著有《治疔匯要》(一名《治疔大全》)。另有《外科一得錄》、《喉痧至論》及《過氏醫案》,均有多種刊本行世。
過百齡:也作「伯齡」,名文年,江蘇省無錫人,是明末造詣最深、名聲最大的圍棋國手。《無錫縣志》中寫道:「開關延敵,莫敢仰視。因是數十年,天下之弈者以無錫過百齡為宗。」清人錢謙益作詩贊頌過百齡,詩中寫道:「八歲童牙上弈壇,白頭旗纛許誰干,年來復盡楸枰譜,局後方知審局難。烏榜青油載弈師,東山太傅許追隨,風流宰相清平世,誰識沿邊一著棋。」清代人秦松齡的《過文年傳》這樣寫:「百齡,名文年,為邑名家子,生而穎慧,好讀書,十一歲時,見人弈,則知虛實先後進退擊守之法,曰:是無難也。與人弈輒勝,於是閭黨間無不奇百齡者。」過百齡的作品有《官子譜》、《三子譜》和《四子譜》等棋書。其中尤以《官子譜》價值最高,對收官問題做了全面透徹的論述,是我國第一部收官著作,並受到日本棋界的重視。過百齡在棋壇馳騁一生,繼往開來,對明末至清乾隆時期圍棋的飛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過元文:字穆君,清代蘇州人,是精通史籍的學者,有著述傳世。
過春山:字葆中,清代蘇州人,亦是精通史籍的學者,有著述傳世。過春山不僅博覽經史,他的詩,取法韋、柳,曾受沈德潛的青睞,可惜未滿30歲就去世了。
過探先:(1887年-1929年),教育家,農學家。中國現代農業教育先驅,中國現代農林科技的先驅。開創了中國近代大面積造林與植棉事業。 江蘇省無錫人。留美康乃爾大學農學碩士。1915年回國,任江蘇省立第一農業學校校長。1921年任南京國立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農科教授,曾兼農藝系主任、農科副主任、推廣系主任。1925年出任金陵大學(1952年合並於南京大學)農林科主任。其生平對開辟農業科學新領域,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實現科學種田理想,篳路藍縷,功不可沒。國民黨元老吳稚暉先生為過探先寫的墓誌銘中寫道:「先生姓過氏,名探先,出江蘇無錫縣北鄉望族……先生之學,窮高極遠,衣我粒我,早黽夜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