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的嚴嵩是個什麼樣的人
是個奸臣。
嚴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號勉庵、介溪、分宜等,漢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縣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進士。
他是明朝著名的權臣,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63歲拜相入閣。嚴嵩書法造詣深,擅長寫青詞(實為他人代筆)。
嘉靖四十年(1561年),吏部尚書吳鵬致仕,嚴嵩指使廷推他的親戚歐陽必進。世宗厭惡此人,見名單大怒,擲之於地。嚴嵩上密啟,「謂必進實臣至親,欲見其柄國,以慰老境」。
世宗礙於情面,答應了他。嚴嵩密啟的內容傳出,許多官僚大為吃驚,有人說他「與人主爭強,王介甫(王安石)不足道也」。
幾個月後,世宗命歐陽必進致仕,是對嚴嵩的嚴重警告。其子嚴世蕃是他的得力助手,但自從嚴嵩的夫人去世,他就不能再參政。嚴嵩接到世宗的詔書,往往不知所雲。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有山東道士藍道行以善於扶乩聞名於燕京,徐階將藍道行介紹給世宗,一日藍道行在扶乩時稱「今日有奸臣奏事」,剛好嚴嵩路過。世宗對嚴嵩父子日久生厭。
最終,嚴氏父子的權勢被藍道行的幾句話推倒,嚴世蕃被判斬首,在行刑前大哭一番,而其父嚴嵩被沒收家產,削官還鄉,無家可歸。
兩年後病卒,終年八十七歲。他死的時候,寄食於墓舍,既無棺木下葬,更沒有前去弔唁的人。
《明史》將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稱其「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 透過戲曲和文藝作品、歷史典籍,嚴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間。
(1)沈鍊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明嘉靖四十四年,竊權達二十多年的奸相嚴嵩,終於失敗倒台。其子嚴世蕃斬於京師,人心稱快。嚴嵩的腦袋雖然保住,但受到籍沒的處置。籍沒,也就是抄家,將全部家產充公。
據說,東廠、西廠在抄嚴嵩的家時,有過一本賬,後來印成一冊書,書名《天水冰山錄》,記載了這個中國歷史上特大貪污犯之一,積二十年之搜刮,所積聚起的像山一樣的財富。取這個書名,就是來自「太陽一出冰山落」的語意。
嚴嵩發跡頗晚,其春風得意時已六十齣頭,半截入土,但撈起錢來,卻如餓虎下山,永無厭足。別看此人起步遲了,但貪污的悟性高,動作快,手段惡,胃口大,一進入內閣,就把嘉靖哄得團團轉,馬上把幾個同僚,如曾銑、夏言,排擠出局。
正直大臣,如楊繼盛、沈鍊,予以殺害。從此,他作為首輔,主政長達二十一年之久。這段時期,也是嘉靖跟臣下鬧情緒,索性不理朝事,搬到西園去煉丹,拒絕上朝的罷工時期。朝臣們都無法見他一面。嚴嵩獨蒙聖眷,於是才有了一手遮天、為所欲為的貪污機會。
嚴嵩的兒子嚴世蕃,是一個比他壞上十倍的敗類,兩人沆瀣一氣,賣官鬻職,賄賂公行,敲詐勒索,作惡多端,搜刮民財,瘋狂聚斂。
據《天水冰山錄》所載,僅是他北京的府邸,江西的老家,查抄出來的財產,計有:
一,純金器皿3185件,重量11000餘兩;
二,玉器857件;
三,耳環耳墜267雙;
四,布緞綾羅紗絨14300餘段;扇柄27300餘把;
五,南昌和分宜的第宅房店3300餘間。
總值約合人民幣3億至4億元的樣子。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奸相嚴嵩到底貪了多少?合人民幣3、4個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嚴嵩
㈡ 讀「徐文長手對知府」後你知道了些什麼
徐文長手對知府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別署田水月,山陰(今屬紹興)人,明文學家、書畫家,也是晚明時期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他一生作聯很多(《徐渭集》載有對聯118副,這在明代是很少見的,而所寫出40字以上的長聯就有12副,在明代幾乎沒有第二人。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長聯,為紹興開元寺大殿題的140字長聯至今猶存),至今徐文長還有一些作聯故事在浙江流傳。
徐文長十四歲時來到杭州。當時的杭州知府目中無人,他得知徐文長在杭州賦詩作畫,頗受人們贊賞時,大為惱火,認為一個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轄區內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將徐文長召來對句。威脅他說如對不上,就驅逐出城。徐文長鎮定自若,滿口答應。知府帶徐文長到西湖邊,指著六合塔,說出上聯:「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長沒有開口,只是揚了揚手。知府以為對不上,暗自高興。他得意忘形地指著保俶塔,又出了個上聯:「保俶塔,塔頂尖,尖如筆,筆寫四海。」徐文長還是一言不發,而是用手指了指錦帶橋,向知府拱拱手,然後,又兩手平攤,往上一舉。
知府見徐文長還是沒有回答,就神氣十足地說:「連一句也對不出,還算什麼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趕出去!」這時,徐文長卻理直氣壯地哈哈大笑:「休得無禮,下聯早就對好了!」知府怒氣沖沖地說:「你敢無理狡辯,愚弄本府?」徐文長解釋說:「你是口出,我是手對。」「手對!是什麼意思?」知府追問道。
徐文長答道:對第一聯揚了揚手,就是說「一掌平平,五指三長兩短」;對第二聯拱拱手,兩手平攤,往上一舉,是說「錦帶橋,橋洞圓,圓似鏡,鏡照萬國九州」。知府聽了啞口無言,只好悻悻而去。
酒店續對
乾隆晚年,一日晚膳後,乾隆召大學士紀曉嵐,二人換上民服走出宮外,來承德大街上閑逛。見一酒店的招牌上書「半聯酒店」四字。店前若市,人頭攢動。二人停下腳步,只聽掌櫃的拱手喊道:「多蒙諸位關照,小店屋內有半副對聯,哪位能續上下聯,美味佳餚盡用,敝人並願贈文銀10兩。」
君臣二人覺著好奇,便走進店內,見堂屋正中懸的半聯是:
一串無鱗,鰍短鱔長鯰大嘴。
君臣二人琢磨半天,怎麼也對不出適當的下聯來。恰在這時,酒店的伙計抬進一筐大蟹來。其中還有一隻黿魚,正仰面朝天四腿亂蹬呢。紀曉嵐靈機一動,吟出下聯:
三元有甲,龜圓鱉癟蟹短頭。
此聯意境別致、有趣,且字句工整。以三元對一串,有甲對無鱗,龜圓對鰍短,鱉癟對鱔長,蟹短頭對鯰大嘴,可謂天衣無縫。
顧鼎臣幼年試對
顧鼎臣(1473年-1540年),字九和,明蘇州人,弘治進士第一。他幼時聰明,常有妙語。一天,塾師出對為難他:「花塢春晴,鳥韻奏成無孔笛。」
把鳥鳴聲比喻成無孔之笛,確非一般,但顧鼎臣面無難色,不一會兒就對上了:「樹庭日暮,蟬聲彈出不弦琴。」將蟬聲比喻為無弦的琴聲,也別出心裁,因此塾師不禁十分驚奇。
有一天,他父親出對考他:「柳線鶯梭,織就江南三月景。」顧鼎臣立即對道:「雲箋雁字,傳來塞北九秋書。」他父親聽了非常高興。
半副對聯懾群魔
十九世紀末,八國聯軍對我國發動了瘋狂的侵略戰爭,先後佔領了天津和北京。腐敗的清政府毫無抵禦能力,屈膝求和。據說,在"議和"會議開始之前,某國的一位代表,想藉此侮辱中國人民。於是,他對舉政府的代表說:"對聯,是貴國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現在我出一聯,你們如能對上,我給你們磕五個頭,如對不上,也應如此。"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時,他脫口念出了上聯: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個"王"字,用來指代"八國聯軍",同時,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氣焰。在場的其它帝國主義分子聽了,不約而同地發出一陣陣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獃獃地發笑;有的雖然胸有不平,但無詞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頭暈眼花。這里,只見代表團中的一書記員,投筆而起,鏗鏘答對:
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
"魑魅魍魎"是傳說中能害人的四種妖怪,聯語不公對仗工穩,而且以蔑視的口吻嚴厲譴責了帝國主義像害人的"小鬼"一樣,經常侵犯我國主權的罪行。其它代表聽了,心裡出了一口氣;侵略者們聽後,個個愕然肅目;那位挑釁的先生聽了,瞠目結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個頭,引起鬨堂大笑。
蘇東坡對聯逗長老
一日中午,蘇東坡去拜訪一位老和尚。老和尚正忙著作菜,剛把煮好的魚端上桌,就聽到小和尚稟報:蘇東坡先生來訪。
和尚怕把吃魚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魚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門迎接客人。兩人同至禪房喝茶,蘇東坡喝茶時,聞到陣陣魚香,又見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數了。因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種打擊樂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著,必有蹊蹺。
這時,老和尚說:「居士今日光臨,不知有何見教?」蘇東坡有意開老和尚玩笑,裝著一本正經的樣子說:「在下今日遇到一難題,特來向長老請教。」老和尚連忙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豈敢,豈敢。」蘇東坡笑了笑說:「今日友人出了一對聯,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在下一時對不出下聯,望長老賜教。」老和尚不知是計,脫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今日怎麽這健忘,這是一副老對聯,下聯是『積善人家慶有餘』。」蘇東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長老明示『磬(慶)有魚(餘)』,我就來大飽口福吧!」
孔夫子妙對農夫
傳說有一年的陽春三月,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出遊來到楚國的郢城(今湖北江陵)。正在田中幹活的農夫們聽說孔夫子很有學問,便想考考他。大家一合計,便在孔子經過的路上放一擔泥巴,並且出一上聯,寫在地上,讓孔子及弟子們對;如果對不上,只好委屈孔老夫子從水田裡走過去。農夫們出的上聯是:
一擔重泥攔子路
孔子猛見一擔泥巴置於路中,原以為是楚人同他開個玩笑,甚至可能是惡作劇。及至到跟前細看,見一上聯,方知是在考他。孔夫子臉上布滿了愁雲,踱來踱去,怎麼也對不上來。眼看老師一一籌莫展,下不來台,弟子顏回走上前去,想把那擔泥巴挑走挪出路來,但怎麼也挑不起來。在大路兩邊水田裡幹活的農夫們,見顏回那副模樣,忍不住哈哈大笑。孔子見狀,頓時開竅,大聲道:「有了,有了!」隨口吟出:
兩邊夫子笑顏回
田中農夫見孔老夫子對出下聯,齊聲喝彩,便將泥巴挑開,恭恭敬敬地給孔夫子一行讓路。
尼庵聯趣
古時,閩南有一「清德庵」。尼庵女主持十分重視庵里的楹聯,每年總要差小尼請賈秀才撰聯張貼,潤筆費十兩銀子。
有一年,清德庵改建一新,好生氣派,尼庵主持決意在門前刻下一副永久的對聯,為清德庵增輝,於是親自登賈秀才書齋相議寫聯一事。
賈秀才是個見財路才開的人物,他開口要一百兩銀子。尼庵主持一口答應,並要求賈秀才根據庵前新開辟的大道和新庵巧奪天工的二扇大門撰聯,賈秀才滿口應允。
尼庵主持旋即回庵差小尼送上一百兩銀子。那想到小尼路上思忖:「往年僅送十兩,今年竟送一百兩,定是主持錯帳。」於是便干起掩耳盜鈴的勾當,從中扣了五十兩中飽私囊。
賈秀才接了五十兩銀子,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令小尼明早來取聯。翌日,小尼順利把聯取回,正忙於誦經的主持令其鳴炮貼聯,並請來四方僧徒觀光,意在鄭重其事。誰知對聯貼後,令人費解,觀者議論紛紛。女主持聞知,親臨觀看,左聯寫著「一道直直」,右聯是「兩扇開開」。
主持觀後滿臉烏雲,圍觀的人也越來越多,評說不象聯子,有辱清德庵雅氣,主持若芒針在背,遂喚小尼問個是非,小尼見馬腳已露,便和盤托出偷銀醜事。主持責令小尼上門賠罪,並請來秀才改聯。賈秀才來到庵前,拂袖揮毫,在左聯添上「西天路」。右聯加上「佛地門」,原來讓人費解的楹聯即成了「一道直直西天路,兩扇開開佛地門」的巧聯妙對來。觀者無不翹指叫絕。
衷情母女巧聯對
傳說:蘇小妹的女兒是個很有志氣的女孩子在婚姻問題上她也很有主見。父親的包辦,母親的「參謀」,媒婆的牽線搭撟,都沒有起作用。後來,還是自己作主,嫁給了一個家境很不好卻十分有才氣的窮秀才。女兒嫁出之後,蘇小妹很不放心,總擔心閨女在夫家受不了那份罪,有一天,風雨交加,蘇小妹忽然想起女兒住的那兩間房也不知漏雨不漏雨,便帶了丫環,撐上雨傘,頂著風雨到女兒家去了。
一進女兒家小院便聽到女兒在房內與丈夫在一起的念書聲。蘇小妹未急於進屋,先打量了一下女兒的房子,只見是兩間頂上半瓦半草的房子,窗子已經因年久失修而壞了。大概是為了遮風雨吧,窗檯上一盆挨一盆地擺滿了海棠花,海棠花的枝葉把大半個窗戶都遮住了。蘇小妹走上前去,剛到窗下,便聽到室內的讀書聲驟然停止了。一會兒,女兒歡笑著沖出屋來,把母親讓進了屋。蘇小妹坐定之後,環顧室內,見室內擺設雖然簡陋但卻有條不紊,她指著擺滿窗檯的海棠問女兒:
「半窗紅花為防風雨?」
女兒剛要點頭說"是",一想不對,母親這不是說了半副對聯叫我對嗎?」便馬上改口說:
「一陣乳香便知母來」。
蘇小妹一聽,想自己在上聯中故意用了「紅花」「防風」兩位中葯名,沒想到女兒也真機靈,不但巧妙地用「乳香」、「知母」兩味中葯對上了,而且還說明了剛才讀書驟停的原因,看來女兒出嫁後才學確是長進了。
這時,女兒端上茶來,一邊請母親飲用,一邊問母親冒雨而來有何急事,蘇小妹說:「哪有什麼急事,就是為了來跟你對對子的,」說罷,她又道出了一個上聯:高陽台上酷相思,為娘心念天仙子。
女兒聽出了母親是說因想念兒放心不下才來的,但也知道母親這上聯中用了《高陽台》、《酷相思》、《天仙子》三個詞牌,對起來不易,她便故意撲上去在母親懷中撒了一會兒嬌,然後又很親切地為母親梳理被風吹亂了的頭發。這樣拖了一段時間後,下聯也構思了出耿了,她這才對娘說:滿庭芳中訴衷情,小女難得相見歡她在下聯中也用了三個詞牌名;《滿庭芳》、《訴衷情》、《相見歡》。蘇小妹見女兒生活得雖然清苦,但夫妻相親相愛,志同道合,便放心了。臨走時,她還給女兒留一些錢,女兒再三推辭不過,就收下了。
㈢ 關於徐渭的故事,要七年級下歷史課本上沒有的。
★徐渭的故事
其一
張三李四拜訪徐文長,張三暗將徐文長拉到一邊說:「文長兄,今日你若能令李四『呱呱呱』的叫三聲,我今天就請客吃飯。」
徐文長笑道:「此事極易。」徐文長將張三李四帶到一片西瓜地中,徐文長手指瓜田對李四說:「李兄啊,你看這一片葫蘆長的多好啊。」李四納悶道:「文長兄啊,這明明是瓜嘛,你怎麼說是葫蘆呢?」
徐文長道:「是葫蘆。」李四道:「是瓜。」徐文長:「葫蘆!」李四:「瓜!!」徐文長:「葫蘆,葫蘆,葫蘆!」李四:「瓜,瓜,瓜!」
其二
徐文長在街上遇見賣缸的,問一斤賣幾文。賣缸的見他外行,答說「百文(?)一斤」。徐文長叫他扛著,跟了他走了許多路,到得家裡,他進去拿出鐵錘和秤來,說「我只要秤二斤就夠了」。賣缸的只好又扛了回去。
其三
徐文長在橋邊看見一個鄉下人挑著一擔糞走來,他便說,「這橋上挑了不好走,我幫你抬過去罷。」鄉下人見他是斯文人,不敢勞他,但是他一定願意幫忙,於是把一隻糞桶抬過橋去了。隨後他對鄉下人說道,「我乏極了,那一桶不能再抬,請你自己設法罷。」
其四
有一個人去找徐文長,說他的女兒喜歡站在門口,屢戒不聽,問他有沒有什好法子。徐文長說只要花三文錢,便可替他矯正女兒的壞脾氣。那父親很高興,拿出三文錢交給徐文長,他便去買了一文錢的豆腐和兩文錢的醬油,托在兩只手上,赤著背,從那女兒的門外走過。正走到她的前面,徐文長把肚皮一癟,褲子掉了下來,他便嚷著說,「啊呀,褲子掉了,我的兩只手不得空,大姑娘,請你替我系一系好罷。」那姑娘跑進屋裡去,以後不再站門口了。
其五
徐文長住在一個寺里,方丈待他很怠慢。他每清早,乘和尚睡著未起的時候,穿戴了僧衣僧帽,往後園去,對著一家樓窗小便。這乃是一個武官的小姐的綉房,她把這事告訴了父親,把方丈拿去,一頓板子打死了。後來冤鬼尋著了他,有一天他回家去,恍惚看見他的妻和一個和尚同睡,用刀砍去,原來卻只是她獨自睡著。徐文長因為這件事,坐了好幾年的監,好容易才得放免。
其六
有人同徐文長賭賽,如他能夠往三埭街連呼「墮貧」三聲,當請他吃酒。徐文長便到三埭街的舊貨店指著一個瓷瓶叫道,「那個大瓶賣多少錢?那個大瓶,那個大瓶!」店裡的人無可如何,他終於得勝而去了。
又有鄉村演戲,請徐文長寫戲台的匾,文曰,「天下太平。」但是他們的報酬少給了一點,所以等到把匾掛好之後,大家一看,見第三個字缺少了一筆,變成「天下大平」了。村民大窘,又去求他,他隨後走來,把筆擲上去,在大字下點了一下,大家這才安心了。
其七
徐文長買白菜,賣菜的說一文一斤,他說一文兩斤,賣菜的粗魯地答說,「那隻好賣糞吃。」徐文長便不再計較,說他要,照討價買下了,可是秤來秤去費了許多工夫,賣菜的覺得很餓了,等徐文長進去算帳之後,他看桌上有兩個燒餅,便拿來吃了。徐文長出來,向桌上張望,賣菜的便說,「這里兩個燒餅是我借吃了。」徐文長頓足道,「了不得,這是砒霜燒餅,我拿來葯老鼠的。」賣菜的十分驚慌道,「那怎麼好呢?」徐文長道,「現在已經來不及叫醫生,聽說醫砒毒只有糞清最好,你還是到糞缸那裡吃一點罷。」賣菜的性命要緊,只能去吃,徐文長隨對他說道,「究竟是誰吃了糞呢?」
其八
徐文長遇見一個賣雞蛋的,說要全買,叫他在石頭上張著兩臂做圈,自己把雞蛋點數放在圈內。數了之後,徐文長說去拿籃子來盛,卻再也不出來。賣雞蛋的伸著兩臂圍住雞蛋,不能動一動,正在焦急,里邊又放出一隻大狗來,真把他嚇得不知怎麼樣才好了。
其九
有許多老太婆坐了一隻船去進香,遇見徐文長請求搭船,她們就答應了。徐文長下了船,坐在船頭上,說替她們燒茶。他拿出一包糖,泡起糖茶來,老太婆本來是喜歡喝糖茶的,又經徐文長殷勤相勸,左一碗右一碗地不知吃了多少,不久便覺得肚脹,想要小解了。她們正急得沒法,卻見徐文長在那裡拿著一支紙捻刺鼻孔,很舒服似地打嚏呢。她們問說,「徐先生,你在干什麼?」他答道,「我想小解,只是現在不便,所以在這里打幾個噴嚏通通氣,便不要緊了。」她們一聽有這樣的好法子,大家動手齊來仿行,可是才打了一個嚏,小便就立刻都漏了出來了。
其十
徐渭猜謎斗太師
又到了府試之年,明朝廷派竇太師到江南主持考務。
一天,徐渭到杭州西湖宜園游耍,這里正舉行燈謎盛會,他見園門口高高懸掛一首詩謎:
「二人抬頭不見天,一女之中半口田;八王問我田多少,土字上面一千田。」
當時不少人圍在那裡,苦苦思索,誰也沒能猜出謎底。徐渭讀罷微微一笑:「不難,不難。」說了句:「但願人間家家如此。」便嘻笑而去。
有個詩人仔細品味徐渭的話,恍然大悟,他對眾人道破謎底:「『二人抬頭不見天』是個『夫』字;『一女之中半口田』是個『妻』字;『八王問我田多少』是個『義』字;『土字上面一千田』是個『重』字,合起來就是『夫妻義重』。這不正是家家所盼望的嗎!」
墨客騷人們一聽,撫掌稱贊:「徐渭真乃『天下才子』也!」
這消息傳到那驕矜的竇太師耳中,氣得鬍子翹起,憤然道:「徐渭不過一介布衣,小小百姓,竟然比我多『天下』二字!」於是,他派人請徐渭到西湖遊船上飲酒賦詩。
席間,竇太師笑道:「本官有一謎語,謎面是,『摸著無節,看著有節;兩頭冰冷,中間火熱』。猜一物。」
徐渭淡淡一笑道:「謎底是那『歷書』,連杭州的三尺幼童都知道。」
竇太師表面上對徐渭稱贊了一番,心中妒火更旺。
幾日後開考了。
主考官竇太師到貢院巡視了一遍,見徐渭也在考生中,冷冷一笑,拿起把剪刀,筆直插入木柱上,說聲:「諸生開筆吧!」說完扭頭便走了。
沒有試題,只插一剪刀,好一個奇怪的考試。一時弄得諸考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人人執筆發呆。
徐渭見大家都在發呆,就提醒道:「太師拿起剪刀,戳破木頭,這不是『起剪破木』嗎?他出的試題就是論戰國時的四員大將——白起、王翦(與剪同音)、廉頗和李牧哩!沒有錯,大家趕快動手吧!」
考生們經徐渭一點撥,個個得心應手,一揮而就。
不久,竇太師又進來了,見諸考生縮手端坐著,以為這次真的被他難倒了,才慢慢地念出試題讀到《論起翦頗牧》。
諸考生一聽,果然與徐渭說的分毫不差,一不會兒,大家隨徐渭交了卷。
竇太師接過考卷,頓時愣住了。他心想:才念了題目,怎麼一下子就都寫好了?抽卷閱讀。篇篇扣題,他特地抽出徐渭的考卷來看,更是妙筆生花,不禁暗暗驚嘆。但是到了卷末,忽然看見上面畫著祭桌和靈牌。竇太師十分生氣,心裡罵道:「好一個自負的小子!還沒考中,就想做官祭祖了!於是,他提筆批道:「文章雖好,祭祖太早。不取。」
後來,有人告訴他這次批卷的事,徐渭聽了哈哈大笑道:「真是個昏頭的太師!我哪裡是想做官祭祖,因為老母生病,我一邊應考一邊在記掛她,寫好文章看看時間有多,才畫了這點東西,我是在禱告祖先保佑她老人家玉體無恙哩!」
附:徐渭簡介
徐渭,字文長,別號青藤道士、天池生等等.生於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一個從貴州病退回紹興老家的小官員之家.當徐渭來到人世100天之時,他的父親卻不幸撒手人寰;10歲時,受家貧如洗之迫,他的生母被"養母苗夫人"外賣還債;15歲時,其"養母"苗夫人病故;20歲時,他二哥徐潞死在貴州異鄉;25歲時,他大哥徐淮病死;26歲時,他的妻子潘似染上肺癆病死去,藝燈大師騙子,給他留下不滿2歲的長子徐枚.
徐渭一面是人生之坎坷艱辛,一面又是一位大天才.琴棋書畫,他樣樣精通;詩文武略,他無所不能!尤其是他的水墨大寫意繪畫,堪稱是一代宗師.清朝的大畫家鄭板橋,為表達對徐渭五體投地的欽佩,親刻有一方"青藤門下牛馬走"的印章,用來蓋在自己的畫作上.現代藝術大師齊白石曾以詩言志,意甘追隨徐渭於九泉之下,為其磨墨以作畫!
㈣ 如何評價電影《綉春刀》里張震飾演的沈煉這個角色
好壞參半 差的不是故事而是態度
文/夢里詩書
《綉春刀II:修羅戰場》是一部絕非狗尾續貂的作品,電影不僅在製作水準和打鬥場面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劇情上也有著「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式的懸疑格局,但也正是為了完成這場由小人物牽連大事件的構思,其在一定程度上也犧牲了不少邏輯性,使最終顯得只是差強人意。
准確的說《綉春刀II:修羅戰場》並不是《綉春刀》的續作,而是電影的前傳,其以明亡清興最為關鍵的薩爾滸之戰為展開,從一個小人物沈煉的身上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行將崩殂時代的最後掙扎,在電影所呈現的這場官場政治斗爭中,每個人其實都只是成為了一顆被人利用的棋子,而每個人都又自以為自己是站在最後的黃雀。
電影里自以為偵破了案件的裴綸是如此,自以為知曉了全局的陸文昭是如此,自以為擁戴了新皇的魏忠賢也是如此,甚至於電影中看似最大的贏家,預想肅清閹黨,重振大明的朱由檢,在最後真實的歷史上何嘗不也是成為了一群自詡清流,實則只顧私利的東林黨人他們的棋子呢?
在這樣一個儼然環環相扣的陰謀下,電影一面對每個人物情感的營造上都有著頗為不錯的處理,這種情感的看點是沈煉對畫師北齋從伊始時的欣賞到不忍被迫害,再到愛意萌生的自然,也是裴綸這個配角人物,他的重情重義與機靈,不僅推動著整個劇情的合理發展,也調和了這個故事沉重的基色。另一面一場場接重而至,比之前作更為激烈的功夫打鬥,也使電影有了比前作更好的視覺享受。
可遺憾的是作為一部有著很好的構思,有著人物情感沉底,在製作上也全面升級的續作,電影的問題在於非但沒能很好的去銜接《綉春刀》,自身的邏輯也滿是詬病,這種詬病既在於同為錦衣衛的殷澄怎麼可能在大庭廣眾下如此口無遮攔,也在於最後為了決戰而決戰的刻意,明明有著充分的時間可以斬斷木橋阻擋追路,卻非要上前去你死我活枉做悲壯,而電影的結局也尤為突兀,既然沈煉與北齋愛的如此動情,為何《綉春刀》里沈煉又對劉詩詩飾演的周妙彤又有著如此的深愛?!
從整體來看,固然《綉春刀II:修羅戰場》在劇情格局上遠遠超越了前者,但實則在劇情完成度上很多細節地方的處理是經不起推敲的,好壞參半的結果,唯令人覺得電影差的不是故事而是態度。
㈤ 要是沈煉殺了魏忠賢 一切會不會不一樣
信任太監是不會改變的,會再上一個大太監的,略有區別,結果差不多
㈥ 修羅戰為什麼沈煉最後沒死
好壞參半 差的不是故事而是態度
文/夢里詩書
《綉春刀II:修羅戰場》是一部絕非狗尾續貂的作品,電影不僅在製作水準和打鬥場面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劇情上也有著「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式的懸疑格局,但也正是為了完成這場由小人物牽連大事件的構思,其在一定程度上也犧牲了不少邏輯性,使最終顯得只是差強人意。
准確的說《綉春刀II:修羅戰場》並不是《綉春刀》的續作,而是電影的前傳,其以明亡清興最為關鍵的薩爾滸之戰為,從一個小人物沈煉的身上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行將崩殂時代的最後掙扎,在電影所呈現的這場官場政治斗爭中,每個人其實都只是成為了一顆被人利用的棋子,而每個人都又自以為自己是站在最後的黃雀。
電影里自以為偵破了案件的裴綸是如此,自以為知曉了全局的陸文昭是如此,自以為擁戴了新皇的魏忠賢也是如此,甚至於電影中看似最大的贏家,預想肅清閹黨,重振大明的朱由檢,在最後真實的歷史上何嘗不也是成為了一群自詡清流,實則只顧私利的東林黨人他們的棋子呢?
在這樣一個儼然環環相扣的陰謀下,電影一面對每個人物情感的營造上都有著頗為不錯的處理,這種情感的看點是沈煉對畫師北齋從伊始時的欣賞到不忍被迫害,再到愛意萌生的自然,也是裴綸這個配角人物,他的重情重義與機靈,不僅推動著整個劇情的合理發展,也調和了這個故事沉重的基色。另一面一場場接重而至,比之前作更為激烈的功夫打鬥,也使電影有了比前作更好的視覺享受。
可遺憾的是作為一部有著很好的構思,有著人物情感沉底,在製作上也全面升級的續作,電影的問題在於非但沒能很好的去銜接《綉春刀》,自身的邏輯也滿是詬病,這種詬病既在於同為錦衣衛的殷澄怎麼可能在大庭廣眾下如此口無遮攔,也在於最後為了決戰而決戰的刻意,明明有著充分的時間可以斬斷木橋阻擋追路,卻非要上前去你死我活枉做悲壯,而電影的結局也尤為突兀,既然沈煉與北齋愛的如此動情,為何《綉春刀》里沈煉又對劉詩詩飾演的周妙彤又有著如此的深愛?!
從整體來看,固然《綉春刀II:修羅戰場》在劇情格局上遠遠超越了前者,但實則在劇情完成度上很多細節地方的處理是經不起推敲的,好壞參半的結果,唯令人覺得電影差的不是故事而是態度。
㈦ 如何評價電影《綉春刀》里,張震飾演的沈煉這個角色的呢
在眾多古裝電影里,比較喜歡的風格之一就是《綉春刀》這種了,其中張震飾演的男主沈煉這個角色深入人心,真的是360度無死角的帥。
個人覺得這個電影里的沈煉可以說是完美了,一個完美純粹的男人。對是本人氣質和角色融合度最高的一部電影。沒有一個女人會不喜歡這樣的男人吧,連雷佳音都誇張震太帥了~
㈧ 誰來給我講講綉春刀2和1的劇情關系啊是個什麼順序是2在前1在後么
沒有抄太明確的關系,襲非要說的話,《綉春刀2》是《綉春刀1》的前傳。
《綉春刀2》劇情簡介:
明天啟七年,北鎮撫司錦衣衛沈煉(張震飾)在一次掃除亂黨任務中,為救畫師北齋(楊冪飾),將同僚凌雲鎧(武強飾)滅口。此後一方面要擺脫來自陸文昭(張譯飾)、裴綸(雷佳音飾)的質疑與調查,一方面又在神秘女子的要挾下放火燒了錦衣衛經歷司,協力查明真相。
裹挾在亂世,沈煉與北齋情陷其中,卻越陷越深。而在這一切的背後,巨大陰謀正暗中布局。在明末亂世的逆命之爭,沈煉除了面臨新的求生難題,愛情、兄弟情義的羈絆或將是他更具危機的修羅場。
(8)沈鍊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主要人物:
1、沈煉
沈煉是北鎮撫司的錦衣衛。又一次陷入權力斗爭,被人陷害的他聯手畫師北齋殺出重圍,為自己昭雪。與此同時沈煉和北齋也產生了一段情愫。
2、北齋
畫師北齋常以素衣亮相,她將和沈煉聯手破敗幕後黑手的陰謀,北齋並不是「待解救的少女「,而是洗清沈煉冤屈的關鍵角色。
3、陸文昭
陸文昭是鎮撫司千戶,沈煉的大哥,在戰斗中倖存後,想要改變螻蟻一樣的賤命,這才要換個活法,走仕途。或許也是該誘因導致此人對權利的渴望接近病態。
㈨ 古代與壞人對抗到底的人物有哪些
什麼來叫做壞人??史書上公開註明自,寫入了奸臣傳的人?或者後人評價,蓋棺論定,這傢伙不是好人的人?
史書是很復雜的,不能用簡單的好人,壞人來區分。
只能說這個人當時起了什麼作用,做官是為私利,還是也為國家做了事情。最終他對國家,民族的貢獻有多大。
我們就說說傳統文化以及民間故事裡面公認的一些壞人吧,
趙高
趙高好像沒有對手,李斯直接就被他幹掉了,而且最開始還是他的政治盟友。最後趙高是被秦三世子嬰幹掉,並獻頭給劉邦的。
王莽
王莽改制不成功,結果他成了偽君子和大奸臣的代名詞,其實他有點冤。他做了皇帝後,最終是被劉秀推翻的。
董卓
董卓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曹操刺董,十八路諸侯討伐,最終被王允和呂布幹掉了。
秦檜
秦檜最大的敵人是岳飛,飛哥也被他幹掉了,他自己攬權十幾年,是壽終正寢的,死後馬上被皇帝免掉全家老少的職務。
嚴嵩
嚴嵩是明代有名的權相,和他作對的人很多,大部分都被他幹掉了,比如沈鍊、楊繼盛,最後他是被徐階推翻的。
劉瑾
魏忠賢
和珅
自己網路吧。。。 網路他們的名字,網路裡面都有介紹的。。。
比較有名的權相,奸臣還有,李林甫,蔡京,來俊臣等人。
㈩ 誰是歷史上有名的因為彈劾嚴嵩而第一個死的人
嵩先後改任戶部、吏部侍郎。嘉靖十一年(1532),升南京禮部尚書,兩年後改南京吏部尚書。嘉靖十五年(1536),嚴嵩赴京朝覲考察,被世宗留下,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由於世宗對議禮的重視,禮部尚書在部院大臣中地位尤其顯赫,往往成為進入內閣的階梯。嚴嵩和世宗的接觸開始頻繁起來。據他自己說,當時世宗忙於同輔臣及禮部尚書等制定禮樂,有時一日召見兩三次,有時至夜分始退。他住在城西約四里,乘車驅隸弗及,往往是單騎疾馳。 嘉靖十七年(1538),有人上疏請獻皇帝廟號稱宗,以入太廟。朝中大臣,包括嚴嵩在內,欲加阻止。世宗怒,著《明堂或問》,嚴厲質問群臣。嚴嵩盡改前說,並且「條劃禮儀甚備」。獻皇帝入廟稱宗之爭,是大禮議的尾聲。嚴嵩在這件事上碰到了小小挫折,也學會了如何應付性情乖僻多變的世宗。 勤勉加上溫順,嚴嵩博得了世宗的好感。當時在西苑值宿並不時得到召見的官僚有:武定侯郭勛、成國公朱希忠、駙馬都尉崔元、閣臣夏言和顧鼎臣,以及禮部尚書嚴嵩,嚴嵩作為世宗親信的地位被確定下來。 角逐廟堂嘉靖二十一年(1542),首輔夏言革職閑住,嚴嵩加少保、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閣,仍掌禮部事。這是他經歷第一場重大斗爭所取得的結果。 夏言是江西貴溪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嚴嵩曾為該科會試的同考官,兩人有師生之誼。夏言以議禮貴,比嚴嵩早發達。他建議立南、北二郊,實行天地分祀,得到世宗的賞識,一年中,由正七品的都給事中升至正二品的禮部尚書。入閣以後,他推舉嚴嵩任禮部尚書。因有引薦之恩,夏言對嚴嵩傲慢無禮,以門客視之,兩人關系迅速惡化。而此時,夏言又因拒服道冠法服等事,招致世宗不滿。嚴嵩適時地利用世宗的不滿,攻擊夏言,更使世宗下決心除去夏言。 嘉靖二十三年(1544),首輔翟鑾因事削籍,嚴嵩成為首輔,先後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師、少師,獲得了文臣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地位。但這並不是說,他的地位就完全鞏固了。 威脅仍然來自夏言。世宗曾在案幾上寫下「公謹」(夏言字)二字,表現出對夏言的眷戀之情。嚴嵩聞知此事,主動提出,「故輔臣夏言可詔用」。或稱,世宗復思夏言,是因為「微覺嵩貪恣」。 夏言再次成為首輔,仍一如既往,不以同列待嚴嵩。凡有批答,他獨自擬稿。凡是他憎惡的官僚,或與嚴嵩親近的官僚,一概逐斥。嚴嵩知世宗眷寵所在,噤不敢言。 與夏言相反,嚴嵩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對世宗一直保持謙恭的態度,並注意不讓世宗感到他在獨執朝政。他曾聲言:「臣每次獨蒙宣召,人情未免嫉議,竊不自安。..今臣希忠,臣元,臣贊,臣璧,凡有宣召,乞與臣同。」在生活細節上,他也頗為留意。他後來對徐階講過一個故事:「貴溪再相,每閣中令饌,不食大官供。家所攜酒餚甚豐飫,器用皆黃金,與某日共案而食。某自食大官供,寥寥簟具相對,乘二載未嘗以一匕見及。」這種情況反映給世宗,他自會有一番想法。謙恭,不但是嚴嵩打敗夏言的主要手段,也是他長期維持世宗恩寵的主要手段。 直接導致夏言失敗的因素是「復套」事件。嘉靖二十五年(1546),陝西三邊總督曾銑議復河套,夏言極力支持。世宗本來也贊同此議,對持反對意見的官僚嚴加訓飭。但在朝廷一片「復套」的呼聲和積極籌辦之中,他又改變立場,提出一系列疑問:「不知出師果有名否?及兵果有餘力,食果有餘積,預見成功可必否?」世宗思想的變化未必由嚴嵩引起,而嚴嵩的機會卻由此而得。他立刻聲稱,「復套」之議不當,且借機攻擊夏言的專擅:「臣與夏言同典機務,事無巨細,理須商榷,而言驕橫自恣,凡事專制..一切機務忌臣干預,每於夜分票本,間以一二送臣看而已。」嘉靖二十七年(1548),世宗命夏言致仕。嚴嵩又利用掌管錦衣衛的都督陸炳與夏言的矛盾,總兵官仇鸞與曾銑的矛盾,聯合陸、仇二
嚴嵩石刻
人,確立夏言與曾銑交結為奸的罪名,置他們於死地。 夏言死,嚴嵩與仇鸞的矛盾開始激化。仇鸞曾被曾銑彈劾,逮捕下獄。 他在獄中與嚴嵩約為父子,請嚴嵩子嚴世蕃為他起草彈劾曾銑的奏疏。曾銑被殺,仇鸞有寵,不甘心為嚴嵩掣肘。他上密疏,揭發嚴嵩與嚴世蕃所行事,引起世宗的重視。嘉靖三十一年(1552),嚴嵩受到冷淡,大臣入值,他有四次不曾被宣召,當隨同其他閣臣入西苑時,也被衛士攔阻。他回到宅中,與嚴世蕃相對而泣。所幸仇鸞不久病重,陸炳乘機把刺探到的仇鸞的不軌行為向世宗匯報。世宗立即收回仇鸞的印信,使他憂懼而死。皇帝和首輔間的芥蒂自然消除。 嚴嵩相繼除去了政敵夏言、仇鸞,朝中一時無與匹敵,但他深知世宗對大臣的猜忌心理,為了保住他的權位,他對所有彈劾他的官僚都施以殘酷的打擊,輕者去之,重者致死。沈鍊、楊繼盛之死就是突出的例子。 沈鍊(1507—1557),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嘉靖十七年進士。《明史·沈鍊傳》說他「為人剛直,嫉惡如仇,然頗疏狂」。名士徐渭也贊「以奇驚一也」,始補府學生,以文奇;始知溧陽,以政奇;擢經歷錦衣衛,以諫奇;最後,謫斥為民,以憨奇。他上疏,羅列嚴嵩十條罪狀。主要指責嚴嵩「要賄鬻官,沽恩結客」,「妒賢嫉能」,「陰制諫官」,「擅寵害政」,這些都反映了一定的事實。嚴嵩由此大恨,反擊說沈鍊在知縣任上犯有過失,想借建言得罪,受些小處分,一來避考察,二來取清名。世宗被打動,謫發沈鍊至口外保安。沈鍊在塞外以詈罵嚴嵩父子為常,嵩聞之大恨。嘉靖三十六年(1557),嚴世蕃囑咐新上任的巡按御史路楷和宣大總督楊順合計除沈,許以厚報,「若除吾瘍,大者侯,小者卿」。恰逢白蓮教徒閻浩等被捕,招供人名甚多。楊、路列上沈鍊的名字,經兵部題覆,沈鍊被殺。楊繼盛(1516—1555)字仲芳,號椒山,北直隸容城(今屬河北)人。 嘉靖二十六年進士,任兵部武選司郎中。他上疏論嚴嵩十罪、五奸。把世宗最頭疼的北邊安危與嚴嵩聯系在一起;又說,去春雷久不發,主大臣專政,去冬日下色赤,主下有叛臣,把世宗最相信的天象說與嚴嵩聯系在一起。奏疏十罪五奸的內容主要仍是貪賄納奸,結黨營私,打擊異己。這些都摸准了世宗的心理,很有力量。但他在結尾處寫道:「願陛下聽臣之言,察嵩之奸,或召問裕、景二王,或詢諸閣臣,重則置憲,輕則勒致仕。」這就犯了大忌。一來,世宗聽信道家者言,根本不願見二王;二來,藩王不當過問政事,詢問二王是何用意?史載:「嵩見召問二王語,喜謂可指此為罪,密構於帝。帝益大怒」,遂將楊繼盛送鎮撫司拷訊。為殺楊繼盛,嚴嵩故意將其名字附在坐大辟的都御史張經和李天寵之後,一並奏上。世宗報可,嚴嵩就輕而易舉地殺了楊繼盛。 嚴嵩被論,主要在貪賄和攬權方面,而特別是攬權。雖然一時未起作用,但潛在的影響是存在的。一旦世宗因某些小事對嚴嵩產生惡感,曾經提出的這些重大問題會促使他早下決心。因此,言官對大臣的彈劾,也是一種形式的較量。在與夏言的較量中,嚴嵩主要依靠他的謙恭,而在與言路的斗爭中,他更多是依靠對世宗心理的揣度。 議處政事嚴世蕃,號東樓,是嵩之獨子,自視為天下才。史稱,嚴嵩柄政,「朝事一委世蕃。」實際上,對許多重大問題,嚴嵩還是在不斷發表自己的見解,有時甚至是與世宗相左的見解。 對災情和賑濟災區的事務,嚴嵩仍然關注。如吳鵬奉旨賑濟南直隸受災地區,他起草的敕書寫道:「命爾前去會同彼處撫按官及營田都御史,督同該府州縣官,將被災人戶查審以完,計口給賑,如前項銀米不敷,即查各府州縣預備倉糧,及在庫無礙銀兩相兼支用,分投給散,務使貧民各沾實惠,毋致里書人等侵留作弊。」嘉靖三十二年(1553),他與世宗討論賑濟問題,又談到:「請以太倉米數萬石平價發糶,或可稍紓日前之急。其山東、河南等處當多發臨、德二倉米給賑。」「發米出糶,雖米價稍平,但四處飢民有身無一錢者,未免仍坐斃道路。請於十萬石內以八萬石出糶,濟在京軍民,二萬石敕戶部委官運赴城門外各廠,每早召集飢民,人給一升,庶得並沾實惠。」嘉靖二十四年(1545),分宜等縣旱荒,民眾乏食,嚴嵩還將世宗所賜銀二千餘兩買稻穀五千餘石陸續賑濟飢民。嚴嵩說,這樣做是為了「以廣聖澤」,或者說,是為了維護明朝的穩定。 北邊的民族關系,是嘉靖朝最感棘手的問題之一。從借收復河套的爭議殺夏言、曾銑,到「庚戌之變」,不過兩年時間,而嚴嵩又一再告誡主持戰事的兵部尚書丁汝夔不要輕戰。值得注意的是,不可輕戰是嚴嵩的一貫思想,而非出自權宜。他對北邊形勢的認識從來是不樂觀的。嘉靖二十一年
嚴嵩像
(1542)八月,也就是剛剛入閣不久,嚴嵩與世宗談論邊事:「臣以為虜寇不足患,惟中國久安,武備久弛,將領非人,兵力單弱,糧餉缺乏,邊圍空虛而民不見征,法令不嚴而將帥不肯用命,功過不明而上下相為欺蔽,使虜得以窺我虛實,此深可患者也。」疏論中對「擇大將」、「募壯勇」、「足糧餉」、「嚴法令」、「信賞罰」等問題均有精採的論述,最後歸結為:「此數者,人皆知之,皆能言之,而未見諸實行者,無乃未得其人歟?誠得人,以視國如家為心,以之擇將必無私舉,以之募兵必得實用,以之處糧必無空乏,以之定賞罰必無輕縱。」世宗讀後連連稱嘆,說它是「探本窮源」之論。盡管言之壯烈,嚴嵩的基本主張仍是守險。嘉靖二十八年(1549),再次與世宗討論北邊形勢,他的守險主張更加明確。世宗問:「北虜累年入犯,我皇高祖考歲一驅逐,今如遵舉一行,可歟?」嚴嵩無關痛癢地頌揚了世宗「聖謨弘遠」一番,然後說:「今時非前比,只嚴督將臣守御,自可無事。巡驅之典似不必盡同於昔也。」出於守險的需要,嚴嵩對邊牆十分重視。嘉靖三十六年(1557),韃靼一部逼近永平、遷安等處。他提出:「須將各口原修未竟邊牆,作速修補堅固」,「須嚴敕督撫官遍閱已修者,增堅未修者,作速修完,務在實行。」對於各邊糧餉,嚴嵩也很關心。嘉靖三十七年(1558),大同地區豐收。嚴嵩說:「近聞大同頗熟,銀一兩可得米九斗。臣等伏念此時發銀該鎮,令趁時糴買,備半年餉。用一倍,可得三、四倍之利。」「若延至來春二、三月時,米價騰貴,銀二兩才可得米一石耳。」對於倭寇問題,嚴嵩也發表過不少見解。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對倭寇成份的看法,他說:「倭寇之起,因閩浙人下海通番得利,聚徒眾盛,遂起狂謀。去歲只在沿海侵犯,今則各地深入。據報,真倭數不滿千,皆系漳溫近海賊徒結伙導引,一如北虜我逆之導也。」這也是當時相當一部分士大夫的看法。二是擴大統帥的許可權。他認為,數年來東南戰事不利,「皆本之銓曹及督撫諸司懷欺不忠,號令不一,寡謀失律之所致」。他起草的給總督胡宗憲的敕諭中宣布:「其在軍門及行軍之際不用命者,武職自參(將)、游(擊)、都指揮以下,許以軍法從事;副總兵先取死罪招由,令其戴罪殺賊;文官四品以上指實參究,五品以下徑自拿問。」胡宗憲對平定倭寇海盜起了不小的作用,嚴嵩的信賴和扶植,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嚴嵩在建儲問題上的表現最得官僚們的稱贊。嘉靖三十二年(1553),在沒有確立太子的情況下,安排裕王朱載垕(即後來的穆宗)、景王朱載圳婚事,詔於各府舉行婚禮。嚴嵩不同意。這雖是先年親王舊例,「但臣等思得府第淺窄,出府未免與外人易於相接,在親王則可。今日事體不同,臣等再三計之,實有未安」。他認為可以「俱留在內成婚,亦於保護為便」。世宗不客氣地問:「出府之不可,是害及二王,是害及朕,卿等明說來。」嚴嵩回答:「儲貳名分未正,而又出居於外,雖應得者亦懷危疑。府第連接,僅隔一牆。從人眾多,情各為主,易生嫌隙。此在二王不可不慮者也。先朝有太後在上,有中官、東宮,體勢增重,主上尊安。今列後不在,至親惟有二王,卻俱出外,此在聖躬不可不慮者也。」一年以後,嚴嵩又進言:「自古帝王莫不以豫建太子為首務。臣叩奏密對,屢以為請,聖衷淵邃,久未施行。中外臣民引頸顒望,謂此大事,置而不講,臣等何以辭其責!請及開歲之首則告舉行。」這是嚴嵩最能直言,也是世宗最不肯接受的一件事。世宗甚至說此論「恐非安上敬君之道」,再有復請者,必「重加以刑」。史家對此事的評價卻頗為公允。對嚴嵩素無好感的官僚徐學謨說:「嵩此論既慮二王在外易生嫌隙,又慮二王在外主勢甚孤。此外臣所不敢言者,嵩以恃上知遇,故為是危言耳。不可以人廢言也。」世宗崇信道教,嚴訥、郭朴、李春芳、袁煒等人都因為善寫青詞而入閣,被稱為「青詞宰相」。嚴嵩也善於撰寫青詞,但他經歷了多次官場上的權力斗爭,對朝政自有一番見解,他是「政治宰相」而不是「青詞宰相」。 盛極而衰嚴嵩的權勢超過了他以前的任何一個閣臣。他在位時,「江右士大夫往往號之為父。其後,外省亦稍稍有效之者」。有一件事很能說明其他官僚對嚴嵩的敬畏:「嘉靖三十二年,倭奴入寇,江南殘破。分宜當國妄奏寇平。時徐文貞(階)為次相。其子仰齋入都,將謁分宜。文貞恐其應答差訛,商議兩日夜,始參謁。分宜無他所問,惟訊江南倭寇若何。仰齋答雲:『勢甚猖獗。』分宜不懌。文貞知之,率仰齋請罪,始釋然。」嚴嵩對嚴世蕃的寵愛和放縱,幾乎是有文必錄。他以東樓(嚴世蕃別號)稱呼兒子,這在明代恐怕沒有第二例了。至於對家人,嚴嵩也並非一味放縱。有一個叫林一新的官僚,任江西僉事,嚴嵩家僕有不法者,加以笞責。後林一新入賀京師,嚴嵩對他「甚加敬禮」。但由於嚴嵩的權勢過大,嚴府的仆隸亦成為士大夫結識的對象。管家嚴年號萼山先生,公卿「得與萼山先生一游者,自謂榮幸」。因此,對於嚴世蕃和嚴府家人的作為,嚴嵩當然是負有責任的。
傲慢態度
嚴重的是,嚴嵩的傲慢態度在世宗面前漸有顯露。嘉靖四十年(1561),吏部尚書吳鵬致仕,嚴嵩指使廷推他的親戚歐陽必進。世宗厭惡此人,見名單大怒,擲之於地。嚴嵩上密啟,「謂必進實臣至親,欲見其柄國,以慰老境」。世宗礙於情面,答應了他。嚴嵩密啟的內容傳出,許多官僚大為吃驚,有人說他「與人主爭強,王介甫(安石)不足道也」。幾個月後,世宗命歐陽必進致仕,是對嚴嵩的嚴重警告。這一年嚴嵩八十二歲,對許多問
《打嚴嵩》
題不能正常進行思考和判斷,或許和年齡有關。如十月,永壽宮火災,他請世宗暫徙南城離宮,而南城是英宗在景泰年間被軟禁的地方,這當然使世宗很不高興。應付世宗本來就不容易,何況是垂老之人。嚴世蕃曾是他的得力助手,但自從嚴嵩的夫人去世,他就不能再參政。嚴嵩接到世宗的詔書,往往不知所雲。世宗日益親信徐階,嚴嵩在世宗心目中的地位日益下降。 一次道教活動決定了嚴嵩的命運。世宗召徐階推薦的方士藍道行入禁中,常使預卜禍福。一日,嚴嵩有密札言事。徐階事先通報藍道行,藍道行降神仙語,稱:「今日有奸臣奏事。」看到嚴嵩的密札,一生信奉道教、禮拜神仙的世宗對他究竟是忠是奸發生了疑問。正在一內侍處避雨的御史鄒應龍聽到這個消息,認為是個好時機,上疏論嚴嵩父子不法狀。結果,嚴嵩被勒致仕,嚴世蕃先是發戍,後以通倭罪被殺。籍沒嚴嵩家,上報金三萬二千餘兩,銀二百餘萬兩,另有珠玉寶玩數千件。但抄收上來的家產,不及十分之三。抄家牽涉面很廣,「江右小民,瘡痍數十年猶未復」嚴嵩回到江西,盡管他曾為家鄉父老做過一些好事,卻晚景凄涼,「死時寄食墓舍,不能具棺槨,亦無吊者」。這是在隆慶二年(1567),終年八十八歲。嚴嵩的詩文主要收在《鈐山堂集》中,此外,奏疏被編為《歷官表奏》,草敕被編為《直廬稿》,詩被編為《振秀集》等。唐順之說他「於詩文,各極其工」⑥。楊慎稱贊他「字字皆詩,句句有味」。這些評語或許太過,但嚴嵩的著作對於研究他本人,對於研究正德、嘉靖朝,特別是嘉靖朝的政事和人物,無疑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