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綜述

歷史人物綜述

發布時間:2021-03-08 08:26:12

『壹』 歷史人物述評報告,走過路過的GGMM看一下啊!!!!!!!!!!!!!!!!!!!!!

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朴存,號上農人,湖南湘陰人(今湖南湘陰縣界頭鋪鎮)。自幼聰穎,14歲考童子試中第一名,曾寫下「身無半文,心憂天下;手釋萬卷,神交古人」的對聯以銘心志。

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舉,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由好友胡林翼保薦,先後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下,為抵抗太平軍多所籌劃。1856年,因接濟曾國藩部軍餉以奪取被太平軍所佔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後,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後,由曾國藩疏薦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同治元年(1862年),組成中法混合軍,稱「常捷軍」,並擴充中英混合軍,先後攻陷金華、紹興等地,升閩浙總督。1864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論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奉命率軍入江西、福建追擊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攻滅於廣東嘉應州(今梅縣)。鎮壓太平天國後,倡議減兵並餉,加給練兵。1866年上疏奏請設局監造輪船,獲准試行,即於福州馬尾擇址辦船廠,派員出國購買機器、船槽,並創辦求是堂藝局(亦稱船政學堂),培養造船技術和海軍人才。時逢西北事起,旋改任陝甘總督,推薦原江西巡撫沈葆楨任總理船政大臣。一年後,福州船政局(亦稱馬尾船政局)正式開工,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1867年,奉命為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率軍入陝西攻剿西捻軍和西北反清回民軍,殘酷鎮壓了陝甘回民起義。陝甘任間,繼續從事洋務,創辦蘭州製造局(亦稱甘肅製造局)、甘肅織呢總局(亦稱蘭州機器織呢局),後者為中國第一個機器紡織廠。

1864年6月,新疆庫車爆發農民起義,建立熱西丁政權;7月,和田建立帕夏政權;10月,伊犁建立蘇丹政權;1865年1月,浩罕國(位於今烏茲別克的浩罕市一帶)軍官阿古柏入侵新疆;3月,烏魯木齊建立清真王政權;1871年7月,沙俄武裝強占伊犁;1872年6月,阿古柏在新疆的喀什、英吉沙、莎車、和田、阿克蘇、烏什、庫車懸掛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國旗並發行貨幣;1874年,日本國入侵台灣。在這種局勢下,清廷內部爆發「海防」、「塞防」之爭李鴻章等認為兩者「力難兼顧」,主張放棄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左宗棠力表異議,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同年5月,左宗棠以64歲的高齡,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次年4月,左宗棠坐鎮甘肅酒泉,收復新疆戰役打響。1876年,指揮多路清軍討伐阿古柏,次年1月占和闐(今和田),收復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部領土,阿古柏在絕望中服毒自殺。左宗棠隨即上疏建議新疆改設行省,以收長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時,抨擊崇厚一任俄國要求,輕率定議約章,喪權失地,主張「先之以議論」,「決之於戰陣」。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肅州抵哈密坐鎮,命令三路大軍並進,徹底擊潰了阿古柏殘余勢力,收復大片國土。1881年初,中俄《伊犁條約》簽定,中國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兩岸領土(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和北面的齋桑湖以東地區卻被沙俄強行割去)。左宗棠應詔至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在總理衙門行走,管理兵部事務。左宗棠在新疆期間,為保證軍糧供給,發展地方經濟,曾大力興辦屯墾業,其功績遺澤至今。

1881年夏,調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軍機大臣。時值中法戰爭,法國艦隊在福州馬尾發動突然襲擊,福建水師全軍覆滅,左宗棠奉命督辦福建軍務。11月抵福州後,積極布防,並組成「恪靖援台軍」東渡台灣。1885年病故於福州。著有《楚軍營制》(附條規),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

『貳』 有關中國歷史人物課題的 研究過程綜述和個人研究任務小結

扁鵲,戰國時醫學家。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對中醫葯學的發內展有著特殊的貢獻。容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英雄人物。 縱觀歷史長河之內,英雄無數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捨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雲直上,流傳千里,催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

『叄』 史記人物述評

1、秦始皇:天下六合鑄就大秦瑞氣,巨星隕落化為一聲嘆息。
你長袖一揮,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報怨;你訣世一去,良將勁弩不見當初豪氣,金城千里盡失昔日威嚴。
萬世霸業,竟從內里崩潰,千古功過,任由世人評說。
2、屈原:世人皆醉,惟你獨醒。塵世昏暗,萬馬齊喑,而君秉持高潔,疏離邪惡,壯志可與日月爭光。
於是,孤獨成為一種偉大的情感;於是,死亡成為一種惟美的跨越。
自你歸去,汨羅江畔的墨香和正氣升騰了千年。
3、項羽:滾滾烏江東逝,匯成一段歷史。公元前202年,一頭雄獅在這里倒下,漢王朝從此抬起驕傲的腳步,一路奔跑。
人傑鬼雄,英名千秋難慰一腔熱血;拔山蓋世,壯歌一曲盡抒萬丈悲情。
昔日霸王,英雄氣未斂,本該東山再起,何言無面?
4、諸葛亮:丞相祠堂仍在,隆中舊夢已遠。為酬三顧,先生在歷史舞台閃亮登場。空城觀景,胸藏精兵百萬;輕搖羽扇,已成天下三分。然出師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嘆蜀道寒雲。
江流石轉,千古成敗付諸笑談,先生之名如不墜的孔明燈,永照汗青。
5、李白:你,從頁頁詩篇走來,酒入豪腸,三分劍氣,七分月光;你,向歷史深處走去,秀口一吐,半個盛唐。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風情萬種,仗筆獨行。
你輕舟一解,整條長江就詩意奔騰;你亮麗的文字,刺痛了一雙雙習慣黑暗的眼睛。

『肆』 歷史人物述評報告 秦始皇

對秦始皇的評價對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評價?自秦亡後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有人盛贊他為「千古一帝」(李贄《藏書·卷二目錄》);有的人說秦始皇「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記》);有人歌頌秦始皇的統一事業:「秦主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自《秦王掃六合》)他們都高度評價秦始皇的功績,肯定其對歷史的作用,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另一些人則咒罵秦始皇「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 「以暴虐為天下始」(賈誼《新書·過秦論》);「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貞觀政要》卷八);「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幸之,海內愁困無聊」(引自陳登原《國史舊聞》)。他們都指斥秦始皇統治的殘酷,是暴君。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於評論者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應當歷史地看問題,即把秦始皇置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他的功過是非,去研究他的貢獻和罪惡。而在研究秦始皇所處的歷史環境的時候,不僅要注意戰國末期歷史發展的一般趨勢,尤其要注意秦國自建國以來所形成的歷史特點,以及它們對秦始皇的影響。這後一點是迄今以來,對秦始皇評價中被大多數人所忽略的問題。當我們系統地研究過秦史以後,再評價秦始皇,則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較為合乎歷史實際的結論。

根據這樣的觀察,應當說,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他的功績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蓋罪惡;他的罪惡是深重的,但也不應因此抹煞其巨大的歷史功績。

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一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當然,秦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客觀形勢已經為統一造成條件,秦始皇是在統一果實成熟了的時候來到果園中的。但這種歷史必然性並非意味個人的作用無足輕重。為什麼統一由秦國來實現?完成統一的時間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這些方面顯示了秦始皇的個人作用。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就逐漸強大,從各方面都表現出新興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統治後期,秦國並吞六國的條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執政以後,盡管在如何統治中國的方法上與呂不韋有分歧,並從而引起一場屠殺,但在向東發展消滅各割據的諸侯國的基本方針上,他始終堅持秦的既定國策,沒有絲毫動搖、猶豫,他認清了有利形勢,當機立斷,一鼓作氣的完成了統一事業。只要看看秦始皇執政以後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國進軍的步伐幾乎是馬不停蹄:

公元前二三八年至前二三○年,秦軍不斷向韓、趙、魏進攻,為大舉消滅各諸侯國做准備。

從公元前二三○年開始,幾乎是一年一國地消火它們:

前二三○年滅韓

前二二九年攻趙

前二二八年滅趙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滅燕

前二二五年滅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滅楚

前二二二年滅代

前二二一年滅齊

從這樣進軍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統一的氣魄和膽識。所以賈誼說他「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過秦論》引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這樣堅決果斷地推進統一戰爭,戰國的局面是否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結束,恐怕還是一個問題。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策以外,秦始皇對統一的貢獻,在於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有些評論家盛贊秦始皇的「軍事指揮才能」,這種評價是沒有多少根據的。比起他的先輩,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親率軍隊作戰的君主,秦始皇幾乎可以說沒有直接指揮過打仗;但是,秦始皇卻取得了比他前輩更輝煌的成就,這除了歷史給他造成的機運以外,主要在於他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在統一中國前夕,秦國聚集了幾乎是全中國所有的第一流的軍事家、政治家。這里有王翦、王賁、尉繚、李斯、姚賈、頓弱等等,他們大都並非秦國人,卻在盡心地為秦效力。一切克敵制勝的軍事進攻和政治策略計劃,都是由他們制定和實現的。秦始皇的作用在於善於發揮他們的作用, 聽從他們的勸諫和有錯勇於改。如滅楚時,他開始誤用李信遭到失敗後,馬上改過,親請王翦出征,並傾全國之兵交付與王翦,結果取得勝利。這種情況,若與趙國國君不信李牧,齊國國君輕信讒言,致使國亡的情況相對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為一個君主,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對於歷史發展具有多麼重要的影響。

秦始皇的貢獻還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統一後實行的各種政策和措施,有的不僅影響至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而且及於現在,如文字的統一就是一例。秦始皇採取的各種統一措施和制度,對當時的歷史發展來說,是一種大膽的革新,他不僅改變割據狀態的政治和文化,從而使封建的社會經濟順利地向前發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變了秦國固有的歷史傳統,如秦國以前一直被中原諸國視為西方落後地區,秦孝公也曾為此面苦惱,昭王以後雖然秦國勢力進入中原,但主要統治地 區、根據地仍不出關中。到秦始皇時期,其國土竟達到空前廣大的程度,而臨這種局面,秦始皇以秦國制度為基礎,創建各種制度,他並未囿於秦國固有的制度和傳統,表現其政治眼光較為遠大。從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為後來所繼承,可以證明:這些制度和措施是適應當時歷史形勢的。而創建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視野若不超出地處西陲的秦國的局限,則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在秦國的歷史上,繼秦穆公、商鞅以後,秦始皇是對秦國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也是開創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還是一個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殘暴不能僅僅用「地主階級本性」這種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釋。唐甄曾說過:「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潛書·室語》),這種看法是對的。但秦始皇這個「賊」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過更大。他不僅窮侈極欲,造成了廣大人民的苦難;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於統一的措施,雖然從長遠來看有利於社會發展,而在當時則成了一場浩劫,如修長城,經年累月征發數十萬人進行著極為沉重勞動。這種搖役負擔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從下述記載就可看出達到多麼可怕的程度。清人楊廷烈著《房縣志》記載:有人發現一種全身長毛的「毛人」,據說他們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築長城勞役的民夫,由於躲入深山老林,年長日久,全身長出毛,傳說當碰到毛人時,他先問你:「長城築完乎?秦皇還在么?」只要回答:「長城未築完,秦始皇還在!」「毛人」就會嚇跑。這個記載當然只能視為人民群眾的一種傳說,然而如果歷史上根本沒有那樣殘酷的現實,絕不會出現這種可怕的傳說。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為都是建立在對廣大勞動人民殘酷剝削和壓榨之上的,而這種剝削和壓榨遠遠超過社會所能承擔的程度,致使社會簡單的再生產都難以維持下去,所以就連對歷史發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給當時的人民造成災難。

秦始皇統治的殘酷,與秦國歷史傳統有密切關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國。從立國之日起,秦就處於同敵人戰斗的環境中。「秦人耐苦戰」是歷史造成的,統治者的「酷烈」也是同這種戰爭的殘酷現實相一致的。從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統治手段始終是極為殘酷的:「夷三族」、「夷九族」,這在其它諸侯國是極為罕見的,殉人多至上百也僅見於對秦的記載。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國君統一中國的計劃,同時也把秦國殘酷統治的手段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強調秦國的傳統,決不意味著開脫秦始皇個人的罪責,他個人性格殘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統一以後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以及恣意享樂,乃是加重人民災難的重要原因。正因為如此,也是由於他把當時的社會經濟推到崩潰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為歷史上一個極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這樣一個歷史人物:他既是一個有巨大貢獻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暴君。

『伍』 一篇2000字人物綜述

曾國藩(1811-1872年),湖南雙峰縣人,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以至他雖已去世一百餘年,提起曾國藩,人們仍然津津樂道。有的評論者說: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曾國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這句話從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國藩的個人作用和影響。 曾國藩居住過的 歐陽故宅(16張)
曾國藩出生於清代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同年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列為優等。父麟書,有田產,不事耕種,醉心功名,然童試17次皆不第,父設館授徒。曾國藩幼從父學。道光十三年(1833)入縣學為秀才。翌年就讀於長沙嶽麓書院,同年中舉人。此後赴京會試,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貢士,旋赴殿試,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選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職京師,結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鑒等。二十七年任四川鄉試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讀,後年升侍講學士。二十七年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二十九年任禮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咸豐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後丁憂在湘鄉老家,此時奉詔以禮部侍郎身份幫同湖南巡撫督辦團練,創建湘軍。[1]最後升至總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履歷

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大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 曾國藩蠟像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
6歲時入塾讀書,他勤奮好學,孜孜不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連考兩次會試不中,隨後又努力復習一年,在道光十八年(1838),虛歲28歲時殿試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這樣堅韌不拔地沿著這條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
咸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捲半個中國,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2]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製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咸豐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在團練湘勇期間,他嚴肅軍紀,開辟新的軍隊,他先後將5000人的湘勇分為塔、羅、王、李等十營,先後將團練地點由長沙遷至湘潭,避免與長沙的綠營發生直接矛盾。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里,他攻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斗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3]。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曾國藩知人善用,並以身作則遵守軍紀,大軍所到之處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便可能總結於湘軍剿滅太平天國這一時期。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毅勇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1864年,湘軍在其弟曾國荃的率領下攻下天京,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功臣。
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光緒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曾國藩是理學家,在文學上主張理、詞章、考據三者並重,有《曾文正公家訓》行於世,其奏疏,信札、詩文輯為《曾文正公全集》。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系。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曾國藩頭像[4]太平天國失敗後,太平軍在江北的余部與捻軍匯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劃,妄圖把捻軍阻擊在運河、沙河地區,使捻軍無處可逃,然後加以消滅。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群眾因懷疑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為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群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為官方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死劉傑僕人一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沒有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正歷: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死後被謚「文正」,其墓地在今長沙市望城區坪塘鎮伏龍山下桐溪寺後,文革期間遭到破壞,現墓地仍殘留石馬等遺跡。
生平

1811年(嘉慶十六年)11月26日(農歷10月11日)生於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鄉大平村,乳名寬一。1815年(嘉慶二十年)5歲 在家識字讀書。一年後入家塾「利見齋」。 《家書》1826年(道光六年)16歲 春,應長沙府試(童子試),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十年)20歲 就讀於衡陽唐氏宗祠,師從汪覺庵。一年後轉入湘鄉漣濱書院。改號滌生。
1833年(道光十三年)23歲 秋,參加湘鄉縣試,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十四年)24歲 春,入嶽麓書院。秋,參加鄉試中第三十六名舉人。冬,入京准備會試,途徑長沙,始與劉蓉交往。
1835年(道光十五年)25歲 4月,會試落第,留京寓長沙會館讀書。
1836年 (道光十六年)26歲 春,恩科會試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長沙,與劉蓉、郭嵩燾在湘鄉會館相聚兩個月。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歲 會試中第三十八名貢士。試後改名國藩。殿試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十九年)29歲 夏,出衡陽,謁杜工部祠、石鼓書院。秋,出邵陽,察訪武崗、新化、蘭田、永豐。12月,子紀澤生,離家起程赴京。並開始作日記,持之以恆,至終不輟。
1840年(道光二十年)30歲 5月,庶吉士散館,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7月,得病,經歐陽兆熊、吳廷棟治療、護理,兩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31歲 8月,偕倭仁往謁理學大師唐鑒,請教治學之方,檢身之要。「考德問業」,「為義理所熏蒸」。11月,任國史館協修,遍鑒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讀胡林翼贈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寫作《里胥》,直道民間疾苦,鞭笞腐敗吏治。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32歲 致力程朱之學,每日必做日課:早起、主敬、靜坐、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33歲 4月,升任翰林院侍講。7月,欽命為鄉試(四川)正考官。8月,補授翰林院侍講。12月,充文淵閣校理。 曾國藩立像[5]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34歲 8月,郭嵩燾引江忠源來見,結為師生。派充翰林院教習庶吉士。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35歲 10月,升翰林院侍講學士。李鴻章入京會試,以年家子投其門下受業。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36歲 1月,充文淵閣直閣事。自書其書舍曰:「求闕齋」。夏秋間,養病城南報國寺,與同寓劉傳瑩就漢學、宋學深入研討,知學須返本務要,「執兩用中」。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37歲 7月,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街。11月,欽派武會試正總裁,殿試讀卷大臣。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38歲 3月,子紀鴻生。10月,輯錄古今名臣大儒言論,按修身、齊家、治國三門分三十二目輯成《曾氏家訓》。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39歲 2月,升授禮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三十年)40歲 4月,上《應詔陳言疏》,直揭官場「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當講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吏部左侍郎。
1851年(咸豐元年)41歲 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義。5月,上《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咸豐帝「怒擲其折於地」欲罪之。
1852年(咸豐二年)42歲 1月,上《備陳民間疾苦疏》。7月,任江西鄉試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縣小池驛,得母訃聞,回籍奔喪。10月初抵家。太平軍出廣西、入湖南,9月攻長沙,10月取決岳州。
1853年(咸豐三年)43歲 1月21日,接幫辦湖南團練旨。經郭嵩燾力勸出保桑梓。30日,抵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3月19日,太平軍攻佔江寧,定都為天京。9月,奏准移駐衡州練兵。11月,建衡州船廠趕造戰船。派人赴廣東購買洋炮,籌建水師。
1854年(咸豐四年)44歲 2月25日,奉命率師出征太平軍。發布《討粵匪檄》。命褚汝航為水師總統、塔齊布為陸軍先鋒,統率17000人,揮師北上。5月,兵敗靖港,投水自裁獲救。7月25日,重整水陸各軍後,出師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豐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撫。7天後收回成命。改賞兵部侍郎銜。12月2日攻陷田家鎮。
1855年(咸豐五年)45歲 2月12日夜,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燒毀湘軍戰船100餘艘。曾國藩座船被俘,「文卷冊牘俱失」。「公憤極,欲策馬赴敵以死」,羅澤南、劉蓉力勸乃止。
1856年(咸豐六年)46歲 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楊、洪內訌(天京事變)後,太平軍元氣大傷。10月,曾國藩在長募勇組建吉字營入援江西。 曾國藩家族1857年(咸豐七年)47歲 2月27日,其父去世,偕弟國華回籍奔喪。7月,兩次上疏,請求在家終制,獲咸豐帝准許。是年建「思雲館」。
1858年(咸豐八年)48歲 5月19日,李續賓、楊岳斌率水陸兩軍攻陷九江。弟國華入李幕。7月13日,接上諭命其出辦浙江軍務,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與胡林翼會商進兵、籌餉之策。11月15日,李續賓、曾國華死於三河之役。12月,作《愛民歌》以訓湘軍。
1859年(咸豐九年)49歲 1月,李鴻章來建昌進謁、留營襄辦軍務。是月,曾國葆改名貞干,入湘軍,為其兄國華報仇。2月,作《聖哲畫像記》。11月,擬四路進兵之策,攻取安慶。
1860年(咸豐十年)50歲 5月,輯錄《經史百家雜鈔》26卷,「取精用宏」,「盡掄四部精要」。6月,左宗棠來營,留住兩旬,商討東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7月,委授兩江總督,並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10月18日與胡林翼、李續賓商籌北援之策。上疏請求帶兵北上掃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憤」。12月,祁門大營兩度被困,太平軍距大營僅20里,「危險萬狀」。
1861年(咸豐十一年)51歲 8月23日,是《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25日,移住安慶。11月20日,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12月,在安慶創辦內軍械所。年底,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宗棠,蘇事屬李鴻章,於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歲 1月31日,奉旨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鴻章率軍抵上海。5月,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台,會同彭玉麟的水師圍攻天京。7月18日,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陳利害:「島人藉助剿為圖利之計......而中華之難,中華當之」,決不能讓洋人以助剿來「蹂躪中國之土地」。9月,為死於戰亂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東樹、戴鈞衡6人立石修墓,妥為安葬。12月,其弟曾國葆病死於雨花台湘軍大營。年底,華衡芳與徐壽父子試製成中國第一台蒸汽機,曾國藩見後,於當天日記中寫道:「竊喜洋人之智巧中國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5年(同治四年)55歲 1月,選漢唐以來各臣奏疏17首,編《鳴原堂論文》。3月,主持修葺種山、尊經兩書院。收養八百孤寒子弟,並從自己養廉銀中捐款課獎。5月26日,接上諭:率軍赴山東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書》完稿,共320卷,交金陵書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9月,經楊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調兵布防堵圍,沿途又張榜招員。10月,將金陵製造局上遷海虹口,和李鴻章原設的炮局及購自美國人的鐵廠合並,再加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江南製造總局。12月,核定長江水師永遠章程及營制營規。
1866年(同治五年)湘軍總領曾國藩奉令進駐周家口,以欽差大臣的重權身份,督師剿捻。
曾國藩根據捻軍行蹤不定、流動作戰的特點,採用了「重點防務、堅壁清野和畫河圈圍」的對策,但最終全部失敗。後來,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線」,企圖藉此天塹消滅捻軍。
一天,曾國藩從《商水縣地圖》上看到曾庄、曾樓村的村名,隨修書差人送至商水城西曾庄,邀了幾個老翁赴周口議事。議事間,曾庄來人知道是曾國藩的用意是與他們認宗。這也是求之不得的事,能有這么威武的同族親近人,曾庄人還愁什麼光不能沾到呢,於是他們齊跪在地拜見曾國藩。
1867年(同治六年)57歲 3月,在江南製造總局下設造船所試制船艦。同時擬設譯書館。5月,會同李鴻章將江南製造總局由虹口遷高昌廟,征地擴遷,規制大增。6月,補授體仁閣大學士。
1868年(同治七年)58歲 4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5月31日,至上海視察江南製造成總局。8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9月,江南造船廠試制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試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師,陛見那拉氏與同治皇帝。
1870年(同治九年),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沒有與法國開戰,接受了一系列屈辱要求,成為其個人生平上一大遺憾。
1871年(同治十年)61歲 8月19日,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第出洋學藝折》。9月,視察水陸各營防務、訓練情況。11月抵上海。
1872年(同治十一年)62歲 2月27日,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遺留學生一事」盡快落實。並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
1872年3月1日,時發腳麻之症,舌蹇不能語。3月12日,午後散步署西花圃,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謚文正,祀京師昭忠、賢良祠。6月25日,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次年12月13日,改葬於善化縣(今望城縣)湘西平塘伏龍山。與夫人歐陽氏合葬。

『陸』 中國歷史人物評說

榮壽公主
宮里宮外都稱她為大公主。
她自小就跟隨慈禧太後,長達半個世紀,直到為慈禧送終。做為慈禧的養女和心腹,晚清宮廷中的內幕,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許多人和事都是從她眼下手下過的。
榮壽公主本是恭親王的女兒,七歲時被慈禧收為養女,在宮中長大。恭親王不是一般人,是慈禧的小叔子,在「辛酉政變」中出了關鍵性的大力,使慈禧開始了長達47年的統治。所以,榮壽公主得到慈禧的特別照顧。慈禧看這小女孩眉目老相沉穩踏實,更是疼愛。慈禧最反感美艷活潑名堂多多的女孩子了。
於是,榮壽公主七歲時,就被封為固倫公主——親王的女兒封為公主中的最高級,這是特例中又加特例。到她十二歲時,慈禧就做主為這個看起來老實巴交的小姑娘選夫婿。
據清宮老太監回憶,這一天,榮壽公主打扮起來,穿上格格的鮮艷禮服,像個大人一樣走著不急不緩的宮廷步伐,王妃命妃等貴婦做前引,先去後宮朝見慈禧太後。然後就走進一間昏暗的內屋,放下門上的竹簾,靜靜地等著見她未來的丈夫。
依次走進三個少年,並排站好,先向公主請安,然後就屏氣低頭垂手站著。過了一會兒,太監示意三個少年可以退下了,公主已挑選完畢。
應該說,有了這個程序,被選中的男孩子,當然是她相對喜歡的。不過,榮壽公主的婚姻自主權及其有限。反正是個程序,太後准備的候選人,怎麼都好。公主不是對少男有很多幻想和喜歡挑揀的人。
這個被選中的少年叫富察志端,樣子溫和斯文,是滿清王公富察景壽的兒子,景壽娶的也是公主,是道光皇帝的女兒壽恩固倫公主。皇親國戚親上加親,榮壽公主的婚事沒有任何異議和阻礙。
定親之後,就在地安門外的寬街建公主府。在公主府不遠處,駙馬第也同時修建中。公主府在眾人的矚目中逐漸成型,相當氣派。
清朝學者吳士鑒有詩雲:
「求郎不徇館陶情,湯沐頻頻視所生。異數今同長公主,連雲甲第峙東城。」
後面三句都是寫實,說榮壽公主受到特別恩寵,得到封號和豪華府邸,還有大量土地、庄園、銀錢。前一句倒是很意外,很八卦的。
館陶公主是漢代的,她把女兒陳阿嬌嫁給漢武帝做皇後,陳阿嬌和漢武帝是表姐弟。詩中將慈禧與館陶類比,可見當時很多大臣都有猜測,認為慈禧將榮壽公主養在宮中,是給自己的兒子載淳(後為同治皇帝)准備的,將來要榮壽公主做皇後。公主比載淳大兩歲,歲數也合適。誰知慈禧是把公主當親女兒看的,要是拿來當兒媳婦,不是太沒倫理了嗎?
榮壽公主即使嫁給同治皇帝,也一樣早早做寡婦,然後陪伴慈禧身邊,命運與她後來經歷的並無多少差別。
公主出嫁五年左右,額附志端就因病去世。她十七歲時,做了寡婦,沒有生育。按照清朝對公主「管制」,公主的子嗣肯定很少甚至沒有。
清制是這樣的:公主出嫁當日,就沒有所謂的花燭之夜。大約行完大禮,就各回各的府邸。以後駙馬每天早上晚上都要去公主府請安,請安完畢就回自己的府邸——除非公主想主動跟他上床,宣召他,他才可以留宿,之前還有諸多的規矩。
五年的婚姻生活本來就短暫,加上清朝對公主婚後生活不近人情的安排,榮壽公主又是那樣嚴肅古板的姑娘,誰知道她可過了幾天「婚姻生活」?
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是中年婦女。誰都不能相信榮壽公主從來就沒有一點點色彩和歡快。她守寡的時候,才十七歲,還是「少女」,漫長而寂寞的日子,她會像石頭人一樣毫無感覺嗎?清宮老太監說:經常看到榮壽公主獨自在院子里騎馬玩。
這個屬於她的院子封閉而安靜,在裡面一圈一圈轉著,雖然也是消遣,但空間過分狹小,過程過分單調吧?她似乎從來沒有想過乾脆騎馬出城去溜一遭,看看外面的桃樹可曾開花?河邊的柳樹是否長芽?天上的鴿子怎樣成群飛過?湖裡的野鴨如何交頸雙棲?她就這樣靜靜地在院子里騎馬,把身邊的每一棵花花草草看了又看,竟然也找到了樂趣。誰說她沒有少女活潑歡快的天性?也是有的。
慈禧看她年輕守寡,著實寂寞可憐,便把她接到宮中。慈禧自己也是年輕守寡,親王的女兒中,若有守寡而無子的,慈禧都叫她們進宮里來,大家熱鬧些。慈禧的身邊,圍繞著一堆寡婦。包括後來的隆裕皇後和瑾妃,光緒皇帝嫌她們丑而無趣,根本不理她們,也跟寡婦沒什麼兩樣。在這些寡婦中,榮壽公主是最合格最本分的寡婦,又因為天天跟寡婦們一道,更是長成一副標準的寡婦模樣了。
她本來面容老相,孀居後,更不穿任何花哨衣服,不做任何妝飾打扮,「雖二十許人,望之若嫗媼也」,雖然是二十齣頭的人,看起來就跟老太太一樣。
榮壽公主長得不美。老太監說,從後面看,經常跟光緒帝的隆裕皇後混淆。隆裕皇後面色枯黃,牙齒微齙,瘦高而乾枯,因為高得不好意思,經常抱歉地扭歪著身子。榮壽公主大約正面比她好看一點,行坐端正,看上去更具威嚴。
其實,榮壽公主不是枯燥無能的人物。她沉靜低調,對慈禧一片忠心。皇宮是她從小生活的最最熟悉的地方。在復雜的後宮中,她眼觀六路,處事公允,喜怒不形於色。除了討厭李蓮英,她跟宮里的任何人都處得很好。她是親王的女兒,慈禧的養女,熟知貴族和皇宮禮儀,王公大臣的夫人拜見慈禧太後,莫不先經過她的安排;就是外國使節的太太進宮,也需要她接待做陪。
而且,榮壽公主並不是沒有情趣的人。沒事的時候,她就自學花鳥畫,畫得很像那麼回事,跟瑜貴妃的山水畫,並稱「宮闈二妙」。
在後宮,她生活得游刃有餘。
慈禧萬分信任她,也離不開她。也只有她,敢當面勸告慈禧太後。榮壽公主很少進言,但只要進言,慈禧多半肯聽從。
王公大臣知道她的分量,對她都很敬畏。
也有搞不清「大公主」算什麼級別的大臣錫御史某,行路時躲避不及,沖撞了「大公主」的車隊,被捉去責罰,教他懂規矩,並跪著向「大公主」賠罪,這才獲釋放行。清宗室盛伯希有感於此事,寫了一首長長的《捉御史》:
「車如雞棲馬如狗,綉衣使者蹣跚走。車如流水馬如龍,四姓小侯行斗風。
——(御史可憐巴巴地坐著雞籠一樣的車在街上走著。)
黃塵薄日長安路,玉勒珊鞭競馳騖。騶唱之儀不聽前,紛紛旗校影纓怒。
——(公主的車隊氣派非凡地迎面過來,慘了慘了!)
亂菙撾馬馬橫觸,進退倉皇真擊轂。旋抽左右又參差,我未斷鞅君脫輻。
——(撞上了!車也撞壞,亂糟糟一團)
大璫喊怒忿來前,一僮一仆縶送官。觸杵粉侯最當死,又向車中捉御史。
——(公主的隨從大怒,捉住肇事者)
御史觥觥立殿下,南台況復稱端公。翁主猶須避赤棒,貴游孰敢幹青驄。
干步清道九華蓋,王公皆當頓軛待。奈何翻欲截角來,憑藉張皇毋乃太。
聖明四海方照臨,強宗乃爾相欺凌。朝廷不惜赫赫法,御史偏有休休心。
——(御史本來也是牛人,誰見了敢不讓車?如今可憐兮兮地等著發落。)
揮鼠輩鼠等閑耳,細事何須告天子。旁觀父老皆咨嗟,還是大臣知大體。
峨冠怒罵猶斷斷,暫從亭長赦憲臣。亭長叩頭還告語,今朝姑縱御史去。
——(事情終於解決,向公主道歉,放了。)
這首詩的作者不知怎麼想的,挺小一點事兒,寫了這么長。估計陶醉在自己華麗和叮當響的用詞中,已經忘了自己要發泄什麼了。
古代有不少此類的撞車故事,大都是罵其中一方如何飛揚跋扈,不把迎面驅車而來的車隊放在眼裡。其實,古代這種車馬迴避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在狹窄擁擠的大街上,雙方都是一大隊車馬,如果迎頭而上,人馬受驚,難免不發生「交通事故」。為了安全著想,各自遵守與等級相關的「交通規則」就好了。不服、硬沖、發泄,罵對方脾氣態度差,仗勢欺人耍大牌,於人於己都沒有什麼益處。
說起來,連慈禧太後也怕大公主三分。慈禧喜歡穿艷麗奢華的衣服,大公主看了就不高興,說話很直率很不中聽:「這么靡費做什麼?你不過是清朝的老寡婦而已,還有心情打扮得妖妖冶冶的,給人家落話柄……」一通嘮叨,慈禧太後怕了她,每次大公主來見,慈禧就挑一件相對朴實的衣服穿,妝也不敢化得太過分,珠寶首飾也不敢多戴。宮人都說大公主簡直像慈禧的媽。
有一次,太後偷偷了做了一件及其華麗的袍子,是江南的工匠用織錦精工做成,花費不少銀兩,慈禧太後囑咐左右人說:「這事兒不要讓大公主知道。」誰知大公主還是知道了,見到慈禧就不開心地嘮叨:「我對您老人家不好么?我天天都想著母親喜歡什麼,喜歡穿什麼,喜歡用什麼,喜歡吃什麼,然後告訴其它人,讓他們去辦來。母親可倒好,偷偷地做一件衣服來穿,叫別人知道,當我們娘倆是什麼人呢?……」說得慈禧太後趕緊轉移話題,跟左右人亂說了一氣。等大公主一走,慈禧就埋怨左右人:「一定是有人去告訴大公主了,不然我怎麼會受她一通勸告!都怪你們,多嘴多舌的!(「曩令爾等所制顏色衣,不宜使公主知,今何如耶?使非爾等多言,彼今日何得有是諷刺」)」
只有大公主,敢跟慈禧直言。在慈禧晚年,大公主更是沒少調和慈禧和光緒帝的矛盾。
說起光緒帝,雖然慈禧立他為皇帝,但非常不喜歡他。這個文弱害羞而胸有大志的年輕人支持變法,更令慈禧大怒,幾欲將他致於死地。大公主常常對人說:「皇帝很可憐,五歲入宮,再也見不著親娘,咱們應當輔助他才對。」
光緒帝知道榮壽公主是慈禧的心腹,不敢過於接近。但榮壽公主對他的憐憫和私下照顧,他不會感受不到。在這位年幼就失去母愛的年輕人心中,只怕早已把榮壽公主當成有溫暖母性的女性看待——慈禧並非光緒的親娘,而且慈禧的對他的所謂「母愛」,是那麼可怕。
光緒帝變法失敗,處境十分危險。按慈禧的意思,不如傳旨,在乾清門前宣布祖訓,然後用御棍將光緒帝打死算了。此時,大公主正回恭親王府探親,慈禧正好趁大公主不在宮中的時候打死光緒帝。有人探得這個消息,報告了大公主。大公主從來沒有這樣急過,她本是最穩得住的人,此時一聽說,便連夜趕往西苑,去拍慈禧太後的門,然後跪著請求太後息怒。這樣,光緒帝才得以暫保一命,在瀛台被軟禁起來。事後,慈禧太後覺得大公主來得這樣快,定是有人告密,還追查了一氣。
其實受大公主暗中照顧最多的,是光緒帝寵愛的珍妃。當年光緒帝選皇後和妃子,大公主也在場。一排貴族少女站成一排,皇帝選中做皇後的,就遞給她如意;選中做妃子的,就遞給她荷包。後來的珍妃長得明艷嫵媚,很出眾。光緒正要把如意遞給她,慈禧大叫一聲:「皇帝!」並朝另一位女孩兒努嘴。皇帝事先已得到交代,必須選這位被努嘴示意的女孩兒,因為她是慈禧的外甥女,就是後來的隆裕皇後。而珍妃和姐姐瑾妃,就得到了荷包。
後因更多的原因,珍妃跟慈禧太後有很深的矛盾。除了光緒帝,沒有人敢對珍妃好。只有大公主暗中關照她。珍妃也經常向大公主哭訴,說萬一有什麼大變故,請大公主一定要相救。到了八國聯軍攻入京城時,慈禧攜光緒西逃,臨走時,命太監將珍妃推入故宮的井中。此時,大公主早已出宮避難。慈禧也算趁著大公主不在的時候,將珍妃弄死。大公主後來回宮,得知珍妃已死,非常難過,經常對人說:「我對不起珍兒(吾負珍兒)。」
光緒帝駕崩,慈禧太後也駕崩。前後只差一天。大公主哭著去弔唁,看見的景象讓她又悲又氣,她平生都沒有發過這么大的脾氣。
皇帝和太後的屍體一左一右,停在床板上,還未裝殮。床板前各有兩只蠟燭,也只有兩只蠟燭,像鬼火一樣閃著,滿眼鬼氣森森,一進去,就像進了鬼屋一樣令人膽寒。屋子裡竟然沒有一個人,那些王宮大臣們都在忙著立嗣的事,不知跑到哪裡去了。太監們一片慌亂一通瞎忙,但不知喪葬禮儀又沒有主心骨,不知道該聽誰的,該忙些什麼。
大公主找來太監管事的,訓斥他們道:「你們這些人簡直沒有體統!皇帝太後死了,連一個人手都找不到!今天的事情,如果我不出面,還有誰能出面呢?!」
她立刻驅車去找溥儀的父親,一進門就勃然大怒,高聲叱責他:「今天你大喜了!你兒子做皇帝了!你做攝政王了!兩宮太後對你不好么?現在帝後死了,大喪在即,你倒很悠閑淡漠,在家也坐得住!」
攝政王很是害怕,趕緊召集王公大臣,商議成立「治喪委員會」。人手稍稍齊了一些,大公主就開始布置任務,調動人員,安排各種禮儀。一直到下葬,宮內都是井然有序的。皇後怯懦不諳事體,攝政王散淡撒手不管,皇帝只有三歲,什麼也指望不上。大臣太監各懷心思,要不是大公主出面,利索強乾地安排一切,簡直連喪禮都亂七八糟不成樣子。
慈禧的這位養女,果然沒有收養錯。
就連國外的公使夫人,也說大公主是滿清婦女中第一流的人物。有德行有威儀有修養,善言詞善應酬善書畫,外表又那麼沉靜不事張揚。可惜的是沒有念過什麼書,如果能像德齡公主那樣到國外游歷一下,看一看天下大勢,還不知是什麼樣拔萃的人物呢!
其實,大公主是懂一些外語的,眼界並不那麼狹窄,她已經在盡力量了解世界。德齡公主(其實她並非真正的公主)自小跟隨父親在國外生活。回國後,慈禧太後留她在清宮住了二年。德齡不知清宮繁瑣而要命的禮儀,又摸不透慈禧的脾氣。大公主少不了教她,教她怎樣行走坐卧,怎樣跟慈禧說話。德齡和大公主的關系也很親近,不僅做慈禧的外文翻譯,也做起大公主的外文老師。大公主當時年齡不小了,還努力地學習外語,她的外語當然不如德齡,不過用來跟國外的公使夫人做日常禮儀式的交際,還是綽綽有餘的。
民國建立之後,大公主深居簡出,但並未在社交場合消失。尤其是在大清遺老的心中,她還是大公主,地位沒有絲毫改變。
遼金皇族後裔完顏佐賢曾經親見大公主,並十分詳盡地記錄在《康乾遺俗軼事飾物考》中:
「民國初年,蒙古科爾沁親王貢桑諾爾布元配王福晉愛新覺羅氏,系清肅清王善耆之妹,做四十正壽,在什剎海會賢堂飯店設宴,唱戲,招待親友。演唱者有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岩、姜妙香、蕭長華、金秀山、裘桂仙、程繼先等。排場之大,布置之周,為當時稀見堂會。滿蒙漢王公、貝勒、貝子大臣雲集,民國達官顯宦畢至。席面是燕翅席帶燒烤,可稱盛饌。各宅寶眷扶老攜幼同往拜壽,濟濟一堂,誠屬盛況。
下午三點,王府長吏向貢王爺稟告:「大公主前引已離此不遠。」貢王爺急急整衣整冠,前往會賢堂大門躬親迎迓。貢王福晉在二道門內院中侍立。滿蒙漢王公貴族排班侍立於戲台院中。將近一刻,門前已撒幃幕,大公主由兩孫攙扶下了雙套朱輪馬車,登階及門。貢王爺趨前恭請跪安稟稱:「豈敢勞公主大駕。 」大公主微聲答道:「大喜日子,應當應當。」走到二門下階,貢王福晉趨前雙手遞上尊聲公主。大公主雙手一攙,貢王福晉恭請雙份蹲安,低聲謝賞暨光臨。幫同攙扶行至院中,由禮親王成坤領班恭請跪安。以次各爵及大臣官宦隨同跪安,請安。滿院肅穆,氣氛靜謐。
及至登堂,壽堂正中擺圈椅一把,獨坐。上鋪杏黃寸蟒鋪墊,左右各設一幾。一幾上放著蓋碗茶(帶茶船),一幾上放著銀裝檳榔、豆蔻、宿砂小盒。大公主落座,長史嬤嬤將正紫大鋪墊放在大公主面前。貢王福晉當即行跪拜六素禮。公主欠欠身,微聲說道:「叩禮,祝格格福壽康寧。」福晉倚立獻茶,傳知長史開戲。鑼鼓喧天,演唱起來。
約有一小時左右,貢王福晉命長史傳膳。當時四傭人抬上金漆桌面一具,上面擺著全席:燕窩、魚翅、銀耳、海參等等。椅旁設有兩墩,上面各列燒豚、燒鴨一具。開始請大公主用膳。大公主獨坐方桌,兩孫侍立。貢王福晉及特請清室近支王福晉、夫人四位協助侍侯、敬酒、布菜。大公主僅稍飲一口壽酒,貢王福晉奉陪。大公主微嘗主菜,用調羹飲了口鴨湯。紅封已上,當即攙扶凈手,仍坐原位。稍食檳榔、豆蔻。
約五時左右,大公主欠身,貢王福晉體意示將回府。即命長史傳外廂,聲稱大公主起駕回府。風起雲涌,全堂全院,當即肅立恭送。兩孫及貢王福晉攙扶大公主緩步慢行,向賓客、主人行注目表示謝意。眾賓客,主人皆垂手侍立,肅靜異常。戲台上像關了電門一樣,原樣不動,敬候大公主走後再演。這一隆重經過,緩緩閉幕。
當時已入民國,榮壽固倫公主行止,尚且如此尊嚴,餘威可想而知。」
——這是記錄蒙古親王的妻子愛新覺羅氏四十歲的生日宴。因為大公主的到來,人們的注意力全都變了,大公主成了主角。看她吃飯的排場和習慣,倒是很有慈禧太後的遺風。雖然已是民國,但她一舉一動,都熟稔而嚴格保持著宮廷風度——說是腐朽可笑的風度也可以,但對於她,是深入到骨髓里的風度,與生俱來,終身保持,並不能說是刻意擺譜。
最讓人驚詫的是那些曾經的滿清貴族,在他們的生活圈子裡,依然按照舊式的貴族方式生活,一成不變,一絲不苟。都民國了,滿清貴族對大公主依然畢恭畢敬,除了慣性之外,恐怕更多的是對大公主真誠的尊敬。
據說滿清倒台後,不少生活無著的人去投奔大公主。她仁厚和藹,拿出一些本錢開銀庄做生意,收留和幫扶了不少人。
這次出席宴會,她看起來很弱,說話很少,吃得也少,不過坐足兩個鍾點,看梅蘭芳演戲,可見精神和身體還好。榮壽公主1924年去世,終年71歲。
榮壽公主13歲時,經慈禧太後指婚,下嫁給世襲一等公景壽的兒子志端。景壽早年曾娶道光帝的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父子兩人均娶固倫公主,是最顯赫的皇親國戚。但志端沒有多大福份,婚後半年病死。丈夫死後,榮壽公主作為太後養女又回到宮中陪伴太後。公主生前,西方照相技術已傳入宮廷。從保存至今的相片看,中年的公主相貌平平,長臉盤,大鼻子,眉宇間充溢著威嚴與高貴。
榮壽公主出身親貴,自幼目空一切。以後受到太後垂顧,更加頤指氣使。她出門時,行人必須迴避,車馬必須停住給她讓路。光緒初年,副都御史錫珍在路上遇到公主儀仗,躲避不及,車馬沖犯了公主儀仗。公主大怒,將其連人帶馬押送協尉衙門。錫珍被迫跪在公主轎前叩頭求饒,才被開釋。不過,隨著年齡增長,榮壽公主的霸氣逐漸消退,無論是在太後面前還是在宮廷內外,她都廣結善緣。據說,載湉(光緒帝)即位後,恭親王一家對他很嫉妒。但榮壽公主卻能顧全大局,與載湉相處得很好。又據說,後來慈禧太後要廢掉載湉帝位,她在太後面前曾極力勸阻。榮壽公主府的遺址在北京東城大佛寺街,今北京中醫醫院內,早已蹤跡全無。

『柒』 急求!!!!歷史學文獻綜述範文

1、確定你要研究問題的時間段,是十年、二十年或者更多的時間。時間越多,你需搜集與閱讀的材料就越多,當然寫出的來的東西也更有學術價值。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吧。
2、按照一定標准把這些材料分類。或者是按照某一個基本相同的觀點分為什麼派別,或者以某個著名大師為標志,以時間為線索,等等吧,這個還是要看你搜集得材料以及這個課題研究的程度。
3、材料在開始搜集階段一定要全力以赴,甚至要竭澤而漁,否則你寫出來的東西如果忽略了某一個著名的人物或觀點的話,這個綜述就是不成功的。

做綜述是個耗時間好力氣的活兒,但是綜述做好了,對了解這個課題的全貌是非常有益的,是你將來寫作這方面論文的一個前提和基礎。
祝你能學有所成啊。

『捌』 求個歷史人物述評報告

所謂歷史人物是指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深遠影響的個人。按其對歷史所產生影響的性質,又分為傑出人物和反面人物。怎樣對歷史人物進行正確評析,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難點。下面就此問題談談個人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唯物辯證法認為,具體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點。矛盾特殊 性原理,要求我們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在運用這一原理評價歷史人物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從大的方面去把握歷史人物的特殊性。因為,歷史人物的活動是豐富多彩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科學家等,不同類型歷史人物的活動都有其特殊的方面。
其次,要分析制約人物活動內容的因素。第一,一定的歷史人物總要受到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限制。列寧說:「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注意理論的絕對要求,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列寧全集》第二卷,512頁)第二,歷史人物又具有階級的制約性,一定的階級產生一定的歷史人物。在階級社會中,任何歷史人物都難免要打上階維的烙印。歷史人物的歷史命運,一般來說是隨著他們所屬的階級興衰而沉浮的。此外,歷史人物對歷史影響的強弱不同,主要取決於他們認識社會發展 和反映人民群眾要求的正確程度,以及他們的個性特徵。
最後,要分階段去評價每一歷史人物。任何一種事物都有其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總會顯示出不同的發展階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其矛盾的特點也各不相同。同一歷史人物本身又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在不同發展階段同樣個有不同特點,甚至會出現自相矛盾,性質完全相反的情形。因此我們分析每一具體歷史人物時,要注意分階段去評價。
二. 堅持「兩點論」「重點論」
事物的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矛盾。事物內部矛盾諸多矛盾中必有一對是主要矛盾。事物內部的主要矛盾決定著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次要矛盾對事物發展起延緩或促進作用。要善於抓住和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因此在分析事物主要矛盾的時候,也要注意次要矛盾。不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其對立的雙方總有一方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則為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性質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
唯物辯證法承認矛盾的特殊性,同時也承認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決定我們在分析問題時,要堅持「兩點論」,「兩分法「。
運用「兩 點論」不評價歷史人物,就是要分清歷史人物的功與過。每一歷史人物的活動都對客觀現實產生了浣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符合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積極的一面;也奪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和廣大人民群眾根本意志並造成社會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一面。就秦始皇本人南昌言,統一中國,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攻打匈奴等措施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這是其有功的一面;而焚書坑儒,聚斂賦稅,加重力役,嚴刑苛法等則是不符合歷史發展要求和人民意願的,這是其有過的一面。
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堅持「兩點論」同時,還要堅持「重點論」。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同時存在著許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即使在同一矛盾體中,雙方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分析問題時要堅持「重點論」抓主流。
何為主流,何為支流,便是對一個歷史人物進行性質上的認定。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唐女媧》中說:「開元之治,幾於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是以敗之。」這一觀點之所以是錯誤的,就在於趙翼沒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唐玄宗後期中央政治腐敗,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導致「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戰亂和割據削損了中央的統治,破壞了社會經濟)。楊貴妃受寵,唐玄宗沉湎酒色,這只是中央政治腐敗的表現之一,是次要矛盾。趙翼把這說成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錯誤的。這一表現本身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趙翼把責任載入矛盾的次要方面----楊貴妃頭上是不對的。趙翼的根本 錯誤在於誇大了楊貴妃個人----這一矛盾的次要方面對唐朝由盛轉衰的影響。
對於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不說,因其推動了歷史前進和發展,所以其功績應處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是主流。因而,對該歷史人物評價應是肯定的。
三. 透過現象看本質
現象是事物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徵,是事物的外在表現;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事物的本質一定要通過現象表現出來,因此,我們在分史人物時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1840年,拿破崙從羅馬教會手中奪過皇冠,戴在頭上,當上了尖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皇帝」一詞是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從這點看拿破崙的政權是封建性質的。但我們從拿破崙的對內對外政策來看,他不但沒有恢復,保護過時的封建制度,而恰恰相反恰恰相反,是進一步摧毀這種制度,保衛了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成果。最後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是:拿破崙的政權不是封建政權,而是大資產階級的軍事政權。
歷史上還有許多同一本質的東西出現截然相反的現象。例如,同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秦始皇 使用暴政,西漢初年的統治者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孟子主張實行「仁政」,韓非子則強調用嚴厲的刑法鎮壓人民的反抗。我們只要通過分析,找出他們的共同目的,就可以看出他們共同的本質都是維護封建統治。
四. 把歷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辯證地統一起來看問題
必然性是指客觀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合乎規律的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趨勢;偶然性是指客觀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並非確定發生的,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的,不確定的趨勢。一般來說,偶然性在歷史發展中不居支配地位,對歷史發展反起加速或延緩作用,必然 性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居支配地位,對歷史的前途和方向起著決定作用。歷史的必然性是通過無數的偶然事件表現出來的。在分析具體問題時,我們要善於透過偶然事件找出隱藏在歷史發展過程內部的必然性。
歷史任務的時機成熟了,提出了社會變革的要求,一定有人發現並提出這個任務,滿足這個要求,這是必然的,准來做這件事,恰巧是某個人物而不是別人,這又是偶然的。法國在督政府統治時期,內奪王黨叛亂,外有武裝干涉,督政府的資產階級政客們對此束手無策,大資產階級需要強力政權。當時遠在埃及的拿破崙從一張報紙上了解到法國國內局勢後,便離開埃及軍隊,獨自回國,發動霧月政變而上台。恩格斯於1894年在《致瓦。博爾吉烏斯》的信中曾這樣評論拿破崙,恰巧拿破崙這個科西嘉島人何等了被戰爭弄得精疲力竭的法蘭西共和國所需的軍事獨裁者――這是個偶然現象。但是如果不曾有拿破崙這個人,那麼他的角色會由另一人具來扮演的。這是可以由下面的事實來證明:即每當需要一個人的時侯,他就會出現:如愷撒,奧古斯都(屋大維的尊號),克倫威爾等等 ,恩格斯的評論說明:拿破崙的崛起是法國大革命這一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是當時法國社會階級斗爭形式造成的,即時事造英雄。歷史人物的出現體現了歷史的必然性,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如果不具備產生歷史人物的必要條件,任何英雄豪傑都「永遠跨不過由可能到現實的門階「(《普列漢諾夫哲學選集》第二卷 368頁)
五. 正確處理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的關系
主觀動機是歷史人物改造社會的要求。客觀效果是主觀動機運作後產生的結果。
個人的動機總是從屬於階級的,民族的。哥倫布懷著追求黃金的熱望,,橫渡大西洋,發現新大陸。新大陸的發現,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表面上看,其客觀效果遠遠超出了哥倫布的主觀動機,但實際上哥倫布的動機是那個時代資產階級的動機,反映了資產階級謀求發展的要求,因而,最後的效果亦非偶然,兩者並不矛盾。
列寧說過,據說歷史喜歡同人開玩笑,本來想進這屋子,結果卻走到另一間屋子裡。這形象地說明了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不相一致的特點。不要認為主觀動機是好的,就可以置不良的客觀效果於不顧。秦始皇焚書坑儒,從主以動機上看是為了維護統一,理應是肯定的;但從客觀上看,它摧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遠遠超出了其主觀動機----加強思想控制,維護統一的范疇,因而應予以批判。同時,也不要認為產生了良好的客觀效果就可以置不良的主觀動機於不顧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授殖民侵略有功的觀點就是片面地誇大其客觀效果,因而是錯誤的。
六. 正確分析傑出人物與人民群眾的關系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 的主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選集》第三卷932頁)
傑出歷史人物是歷史任務的承擔者,是歷史過程的影響者,他們能夠影響甚至決定歷史事件,加速或延緩歷史任務的解決。但是歷史任務對歷史的影響再大,也決不能影響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下面看個例子:
有人認為,如果沒有人們對黃金和財富的巨大慾望,就不會有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的航行,也就不會有現代資本主義和各種劃時代的科技發明;如果沒有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狂妄野心,善良的歐洲人就不可能鄭入那場可怕的令人膽顫心驚的戰爭。可見,人類歷史 的道路是由人們的動機,慾望和實現,這種動機,慾望的努力所決定的。
顯然,這一觀點是錯誤的,原因在於犯了「英雄史觀」的錯誤,即片面誇大個人的作用 ,根本否定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
七. 教會學生正確科學地評述歷史人物的方法
首先,教會學生給歷史人物列提綱。方式有三種:一是橫向分析法,把歷史人物按活動性質分成幾個部分或幾個部分或幾個方面,例如,「評述漢武帝」一題,我們可以把其政績分為政治、軍事、民族關系、經濟、文化等方面依次評述。二是縱向分析法,把歷史人物按時間順序分成幾個階段。例如,「試述李大釗對我國革命的主要貢獻」一題,我們可以從「五四運動中」、「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時期」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幾方面進行評述。三是縱橫結合法,即把歷史人物先分成幾個階段,再將各階段的內容分成幾個方面。例如,「概述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活動」一題,我們從縱向上將毛澤東同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主要活動分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四個階段。然後從橫的方面----革命實踐和革命理論方面進行評述。每一時期的「革命實踐」和革命理論「又可分為更小的單位。如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革命政治方面又可分為:1。關於紅色政權的理論;2。關於土地革命的理論;3。關於軍事的理論;4。關於統一戰線的理論。
其次,教會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概括。例如,「簡要敘述孫中山先生的主要活動」一題,就需要把散見於高中〈〈中國現代史〉〉教材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章等有關內容綜合起來進行敘述。
概括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把原文大小要點全部概括進去的詳細概括;二是捨去大部分比較次要的要點,保留少部分比較重要的要點中度概括; 三是只用一個句子就把一個歷史事件甚至它的意義敘述出來的高度概括,究竟採取那種概括方法應視具體問題而定,一般來說,要點越多,要求概括的層次就較高。
最後,教會學生在評述歷史潮流人物時要做到史論結合。一般的人物評述題高水平該以述為主,以「寓評於述」為主要表現方法。「一事一評」,「數事合評」,還可「分階段評述「等 。

『玖』 急求一篇歷史人物綜述範文

去圖書館期刊網上搜吧!

『拾』 請問歷史人物評述怎麼寫

張學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假設沒有他和他所做的事情的話,中國的歷史肯定要改寫。
但是,一個國家的教育是和一個國家的政治聯系的。現在網路上可以看出前蘇聯當年國內的統治是一種紅色專制,中國,現在沒有當年蘇聯那麼專制,也免不了對當年的歷史有所隱瞞和修改。所以,我更願意避開教科書里那些主觀的判斷性的結論性的語句。網路給了我們更多接觸歷史的道路。我更願意去看上面的一些回憶錄。
首先,我不把張學良當成教科書中的「大英雄」來看待。俗話說,人非聖人,孰能無過。他出身軍閥家庭(而且是由土匪發展起來的軍閥家庭)盡管後來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讓他身上有他父親-張作霖的土匪氣息。這在他後來的作為中有所體現。軍事將領做的好不好先且不論,至少能先說出來,他不懂的玩弄政治。
之前應該說一下,看電影的時候我就覺得,張學良能帶領他的東北兵,並不只是他土匪爹的緣故,他在東北軍中的威望非常高,比如在郭松齡叛變中,士兵見到他知道不是他的命令後幾乎放棄作戰;護送蔣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後西安東北軍暴起,釀成二二事件。這些,都可以看出他手下的軍隊,都是願意為他而死的,如果他想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話,軍隊是回服從他的。
從東北易幟開始說起,歷史書上說這是張學良系國仇家恨於一身,為民族大義而為。當時真的沒有別的想法嗎?軍閥,近代中國軍閥混戰,為的是什麼,無非是底盤和權利。當時,身後,日本在虎視眈眈;正面,蔣介石的軍隊—這支披著國民革命軍的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閥的軍隊,也在步步逼近;自己的父親剛剛去世,自己還沒有完全能控制的情況下,易幟,應該是最好的自保的方法。而對於蔣介石來說,即使張學良不能象他老爹那樣把東北軍指揮好,這支由生性剽悍的東北人百戰而出的軍隊也不是好啃的,搞不好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是對方卻主動要求易幟,他當然高興的了不得。所以很多條件也就答應下來。
當然,就算這個假設成立的話,也依然不能磨滅張學良的歷史功績,他選擇了自己的國家,而不是投降到當時實力遠超過蔣介石的日本,擾亂了日本侵略中國的計劃。可以想像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當時頂住了多大的壓力才能做到的事情。這里也能隱約看到他老爹的影子。我是軍閥,但是我不賣國。什麼事都敢做,就是不敢做漢奸。
然後是中原會戰的時候,領兵入關,在黑雲壓城,千鈞一發的時候援助了蔣介石,幫蔣介石這個大軍閥打敗了其他軍閥,成為形式上的領袖。在國內,閻西山,李宗仁,白崇喜哪個都是在軍事和影響上都不弱。不能平起平坐,獨霸一方,各自為政倒是沒問題的。蔣介石在大陸,可以說從來沒有真正的統一過中國。直到到了台灣,才算是真正的成了國民黨的絕對領袖。
正是這次出兵相助,使蔣介石和張學良做了結拜兄弟,(但是蔣介石從來沒好好對待過他的兄弟。李宗仁,馮玉祥也受過這個待遇。結果最後結果都不怎麼樣,甚至比張學良還慘。)恐怕也使蔣介石看到東北軍的厲害,覺察出這是個威脅。心裡恐怕已經有了找個機會滅了你的想法了。
九一八,不抵抗,放棄東北退回關內。教科書上一直在說,是蔣介石給他的命令。張學良當時是背黑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結果後來人家說了,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發的,不關老蔣的事。日本關東軍在東北為了什麼,就是做侵略中國的先鋒部隊的,人家的裝備是什麼,東北軍的裝備是什麼,有人說東北軍裝備比關東軍還好,稍微懂軍事的都知道這是瞎說。當時日本的戰斗機連美國都打不了,更別說東北軍里那幾架一戰風格的飛機了。剛才說了,張學良是個愛國的軍閥,軍閥最看中的是什麼,軍隊啊,抵抗,光讓我抵抗,軍隊打完了我是什麼,什麼也不是啦。這個,當時的張學良應該還是接受不了的。而且,他也錯誤的認為,日本不過是在找事,之前也發生過別的事嘛;他還期望國聯能從中調停。這些讓他做出錯誤的決定也沒什麼可以值得懷疑的。再說,當時東北軍多少人,幾天撤回關內?沒有提前的准備能這么快?

參考資料:張學良
3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綜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