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白洋淀紀事的內容簡介
《白洋淀紀事》中記錄了抗日時期的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並與當地地主等惡勢力進行斗爭的歷史,其中就有《王香菊》和《王香菊的母親》兩篇,在這兩篇中,記錄了普通農民王香菊和母親的故事,兩個人最後怎麼樣了?
為自己的女兒闖出一片天地,有一次她指著香菊說:她們這以後就好了。她比誰也明白:一切不幸,都是剝削所致,一切幸福,都會隨翻身到來!
人們追求著理想,在解放的道路上,這理想逐步解除每個人切身的痛苦,寄託他那衷心的希望。因為這樣,理想才在每個人的心裡生根,越來越充實,越來越擴大。這就是她們的命運,也是她們自己抗爭出來的結果。
❷ 關於河北白洋淀的故事
白洋淀景區介紹:白洋淀位於保定境內的安新縣,是國家重點旅遊區和開放區。水域面積 366平方公里,為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南距石家莊189公時,北距北京162公里,東距天津155公里,是京津冀腹地。白洋淀有143個淀泊,被3700多條溝濠連接,澱澱相通,溝濠相連,形成巨大的水上迷宮。淀區景色秀麗,物產豐富,一年四季,景隨時移。春季,水域清澈,煙波浩森,蘆葦翠綠,一片勃勃生機;夏季,蓮菱蒲葦隨風搖曳,滿淀荷花盛開,湖內白帆點點,使人暑意頓消;秋季,白洋淀天高氣爽,氣候宜人,魚跳水面,蟹肥味香、魚船隊隊、捕撈繁忙;冬季,白雪皚皚,冰封大淀,一派北國風光,各種冰床穿梭往來,如同燕子在空中飛翔,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滑冰場,可任自由馳騁。白洋淀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陸的反復演變而形成的,現在的水區是古白洋淀僅存的一部分,上游九河、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楊村河、瀑河及白溝引河,下通津門的水鄉澤國,史稱西淀。到明弘治(公元1488年)之前已淤為平地,「地可耕而食,中央為牧馬場」,因此也有「雍奴澤」之稱。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揚村河決口始成澤國,形成九河入淀之勢。以後人們看到淀水「汪洋浩淼,勢連天際」,故改稱白洋淀。對白洋淀的形成還有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一個中秋夜晚,嫦娥仙子偷吃仙葯,身不由已,飄飄然離開月宮,就在她將要落入凡間的一瞬間,猛然驚醒,這一驚非同小可,隨身寶鏡落入人間,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塊,形成現在的143個淀泊。白洋淀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石代,淀區的西部、南部(今安新縣的留村、梁庄)就有人類活動生自。春秋、戰國時期,淀區分屬於燕、趙統轄,以易水長城(今安新縣北堤)為界,南葛城(今安州鎮)屬趙、北渾泥城(今安新鎮)歸燕,故今日淀區有「燕南趙北」之說。也正是這橫跨燕趙的活土,以其特有地理風光,政治、軍事地位,為歷代所重視,令騷客詠嘆。宋代,六宅使何承矩在淀區築堤貯水,引水灌溉建立屯田防線。北宋名將楊延昭曾在此屯兵御遼。元代大儒劉因任教於淀區三台、安州。清代康熙皇帝在淀區端村、圈頭、趙北口、郭里口興建行宮,先後40次來淀區游覽圍獵。解放戰爭時期,朱德總司令曾在白洋淀指揮清風店、解放石家莊戰役,給這古老的淀區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❸ 白洋淀紀事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從1939年到1950年,作者在抗日時期同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並與當地地主等惡勢力進行斗爭,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孫犁毅然投身抗戰,在平漢路西的山裡工作,聽到從冀中平原的同志向他講過兩個戰斗故事,其中一個是關於白洋淀青年組成雁翎隊,這個素材觸發了孫犁的創作靈感。
文中景物描寫清新自如,情景交融,意境優美,富有詩情畫意。故事發生在硝煙彌漫的抗日戰爭年代,作者沒有描寫殘垣斷壁、生靈塗炭的場景,也沒有描寫金戈鐵馬的廝殺,而是著意於荷花澱的旖旎風光,以婦女們的從容談笑顯示出風雲的變幻。
抒情的筆調,樂觀的畫面,使小說充滿詩情畫意。小說中的景物描寫,既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又為人物的活動提動了典型環境。
《白洋淀紀事》主要內容簡介:再現了抗日戰爭時期,冀中平原地區人民群眾的斗爭生活,塑造了眾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展現了純美的人性,也表達了人們對於美好和平生活的嚮往。
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絕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
他那種寂寞冷清的狀態是他自己的選擇,也是他所期盼的,他是現代社會的一位「大隱」。他後半生恪守文人的清高和清貧。這是文壇上的一聲絕響,讓我們後來人高山仰止。
孫犁,1913-2002, 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縣人。 孫犁一生筆耕不輟,是中國解放區文藝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作品特點熔寫景、抒情於一爐,充滿詩情畫意被稱作「詩體小說」。產生極大影響,形成數量可觀的「河北作家群——白洋淀派(菏花淀派)」。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短篇小說《荷花澱》、散文集《津門小記》、論文集《文學短評》。
❹ 白洋淀紀事每篇概括
《白洋淀紀事》是孫犁的一部名著,初中生必讀教材。
《白洋淀紀事》是由一個個日常小故事串聯而成,記錄了白洋淀發生的故事,也是初中生必讀的名著之一。
❺ 白洋淀的抗日戰爭故事
抗日戰爭時期,在淀泊相連、葦壕縱橫的白洋淀上,有一支神出鬼沒、來無影去專無蹤的隊伍。屬他們時而化裝成漁民,巧端敵人崗樓;時而出沒在敵人運送物資的航線上,截獲敵人的軍火物資;時而深入敵人的心臟,為民除掉通敵的漢奸;
時而頭頂荷葉,嘴銜葦管,隱蔽在蘆葦叢中,伏擊敵人保運船。這支令敵人聞風喪膽、令百姓歡欣鼓舞的隊伍,就是活躍在白洋淀上的抗日武裝——人稱「水上飛將軍」的雁翎隊。
白洋淀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23年加入共產黨的辛璞田,受順直省委的派遣到家鄉馬家寨開展農民運動。1927年夏共產黨員劉亦瑜,受中共保定地委的派遣到淀區北馮村與王家驥等人,建立起淀區第一個黨支部。
辛璞田、劉亦瑜、李之光、侯卓夫等革命先烈,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舍家棄業,投身革命,堅持真理,寧死不屈,成為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
抗日戰爭時期,活動在白洋淀的抗日武裝「雁翎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利用淀區蘆盪遍布,溝河交錯的有利地形,開展機動靈活的游擊戰,以弱勝強,痛擊日本侵略軍。
❻ 白洋淀名字的由來
白洋淀的地形地抄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陸的反復演變而形成的,現在的水區是古白洋淀僅存的一部分,上游九河、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楊村河、瀑河及白溝引河,下通津門的水鄉澤國,史稱西淀。到明弘治(公元1488年)之前已淤為平地,地可耕而食,形成九河入淀之勢。以後人們看到淀水「汪洋浩淼,勢連天際」,故改稱白洋淀。
❼ 白洋淀的歷史資料
白洋淀是中國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於河北省中部。舊稱白洋淀,又稱西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沖積扇交匯處的扇緣窪地上匯水形成。現有大小淀泊143個,其中以白洋淀、燒車淀、羊角淀、池魚淀、後塘淀等較大,總稱白洋淀。面積336平方千米。從北、西、南三面接納瀑河、唐河、漕河、瀦龍河等河流。平均蓄水量13.2億立方米。
白洋淀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陸的反復演變而形成的,現在的水區是古白洋淀僅存的一部分,上游九河、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楊村河、瀑河及白溝引河,下通津門的水鄉澤國,史稱西淀。到明弘治(公元1488年)之前已淤為平地,地可耕而食,形成九河入淀之勢。以後人們看到淀水「汪洋浩淼,勢連天際」,故改稱白洋淀。對白洋淀的形成還有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一個中秋夜晚,嫦娥仙子偷吃仙葯,身不由已,飄飄然離開月宮,就在她將要落入凡間的一瞬間,猛然驚醒,這一驚非同小可,隨身寶鏡落入人間,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塊,形成現在的143個淀泊。
白洋淀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石代,淀區的西部、南部(今安新縣的留村、梁庄)就有人類活動生自。春秋、戰國時期,淀區分屬於燕、趙統轄,以易水長城(今安新縣北堤)為界,南葛城(今安州鎮)屬趙、北渾泥城(今安新鎮)歸燕,故今日淀區有「燕南趙北」之說。也正是這橫跨燕趙的活土,以其特有地理風光,政治、軍事地位,為歷代所重視,令騷客詠嘆。宋代,六宅使何承矩在淀區築堤貯水,引水灌溉建立屯田防線。北宋名將楊延昭曾在此屯兵御遼。元代大儒劉因任教於淀區三台、安州。清代康熙皇帝在淀區端村、圈頭、趙北口、郭里口興建行宮,先後40次來淀區游覽圍獵。解放戰爭時期,朱德總司令曾在白洋淀指揮清風店、解放石家莊戰役,給這古老的淀區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白洋淀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23年加入共產黨的辛璞田,受順直省委的派遣到家鄉馬家寨開展農民運動。1927年夏共產黨劉亦瑜,受中共保定地委的派遣到淀區北馮村與王家驥等人,建立起淀區第一個黨支部。辛璞田、劉亦瑜、李之光、侯卓夫等革命先烈,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舍家棄業,投身革命,堅持真理,寧死不屈,成為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抗日戰爭時期,活動在白洋淀的抗日武裝「雁翎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利用淀區蘆盪遍布,溝河交錯的有利地形,開展機動靈活的游擊戰,以弱勝強,痛擊日本侵略軍,大長我中華民族之威風,顯示出燕趙兒女的聰慧勇敢。作家徐光耀撰寫的《小兵張嘎》就取材於「雁翎隊」。著名作家孫犁的《荷花澱》,孫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均以淀區為題材。白洋淀兒女那颯爽英姿,今日仍被全國人民傳揚歌頌。
❽ 白洋淀抗日故事,要詳細的
白洋淀抗日故事:
1、白洋淀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23年加入共產黨的辛璞田,受順直省委的派遣到家鄉馬家寨開展農民運動。1927年夏共產黨員劉亦瑜,受中共保定地委的派遣到淀區北馮村與王家驥等人,建立起淀區第一個黨支部。
辛璞田、劉亦瑜、李之光、侯卓夫等革命先烈,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舍家棄業,成為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抗日戰爭時期,活動在白洋淀的抗日武裝「雁翎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利用淀區蘆盪遍布,溝河交錯的有利地形,開展機動靈活的游擊戰,以弱勝強,痛擊日本侵略軍。
2、雁翎隊,抗日戰爭時期,在淀泊相連、葦壕縱橫的白洋淀上,有一支神出鬼沒、來無影去無蹤的隊伍。他們時而化裝成漁民,巧端敵人崗樓。
時而出沒在敵人運送物資的航線上,截獲敵人的軍火物資;時而深入敵人的心臟,為民除掉通敵的漢奸;時而頭頂荷葉,嘴銜葦管,隱蔽在蘆葦叢中,伏擊敵人保運船。
5、新兒女英雄傳,抗日戰爭初期,冀中白洋淀地區中共黨員黑老蔡發動農民組織抗日自衛隊,青年農民牛大水積極參加。黑老蔡的小姨楊小梅不堪丈夫張金龍的虐待,逃至姐夫處投身革命,被安排在縣訓練班,與同在一起學習的牛大水相處甚好。
張金龍在小梅爭取下,先是勉強順從抗日,而後舊習不改,投奔漢奸何世雄。小梅因此與張脫離關系。在反「掃盪」戰斗中,牛大水與楊小梅被俘,小梅帶傷逃脫。牛大水為救護民兵高屯兒,被何世雄、張金龍百般折磨。高屯兒脫險後因俘獲何世雄之子,便將其作人質換回牛大水。
❾ 有關白洋淀的一些歷史故事
位置
白洋淀位於河北保定境內,淀區主要在保定地區安新縣境內,一部分在滄州地區,涉及安新、容城、雄縣、任丘市、高陽等市、縣。是國家重點旅遊區和開放區。水域面積366平方公里,為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南距石家莊189公里,北距北京162公里,東距天津155公里,是京津冀腹地。
概述
白洋淀是中國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於河北省中部。舊稱白陽淀,又稱西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沖積扇交匯處的扇緣窪地上匯水形成。現有大小淀泊143 個,其中以白洋淀、燒東淀、羊角淀、池魚淀、後塘淀等較大,總稱白洋淀。面積 336 平方千米。從北、西、南三面接納瀑河、唐河、漕河、瀦龍河等河流。平均蓄水量 13.2億立方米。為控制湖區水位,在白洋淀東部自然泄水處建有棗林庄大閘,引入大清河北支的南拒馬河,擴大水源。由於南拒馬河含泥沙量大,淤積嚴重,湖泊面積和容積有不斷縮小的趨勢。水產資源豐富,淡水魚有50多種,並以大面積的蘆葦盪和千畝連片的荷花澱而聞名,素有華北明珠之稱。抗日戰爭時期水上游擊隊——雁翎隊的故事膾炙人口。1982年乾涸。 1988年 大雨使白洋淀湖區恢復,成為旅遊勝地。
面積與地貌
白洋淀有143個淀泊,被3700多條溝濠連接,澱澱相通,溝濠相連,形成巨大的水上人家迷宮。淀區景色秀麗,物產豐富,一年四季,景隨時移。春季,水域清澈,煙波浩森,蘆葦翠綠,一片勃勃生機;夏季,蓮菱蒲葦隨風搖曳,滿淀荷花盛開,湖內白帆點點,使人暑意頓消;秋季,白洋淀天高氣爽,氣候宜人,魚跳水面,蟹肥味香、魚船隊隊、捕撈繁忙;冬季,白雪皚皚,冰封大淀,一派北國風光,各種冰床穿梭往來,如同燕子在空中飛翔,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滑冰場,可任自由馳騁。
白洋淀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陸的反復演變而形成的,現在的水區是古白洋淀僅存的一部分,上游九河、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楊村河、瀑河及白溝引河,下通津門的水鄉澤國,史稱西淀。到明弘治(公元1488年)之前已淤為平地,地可耕而食,形成九河入淀之勢。以後人們看到淀水「汪洋浩淼,勢連天際」,故改稱白洋淀。對白洋淀的形成還有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一個中秋夜晚,嫦娥仙子偷吃仙葯,身不由已,飄飄然離開月宮,就在她將要落入凡間的一瞬間,猛然驚醒,這一驚非同小可,隨身寶鏡落入人間,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塊,形成現在的143個淀泊。
白洋淀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石代,淀區的西部、南部(今安新縣的留村、梁庄)就有人類活動生自。春秋、戰國時期,淀區分屬於燕、趙統轄,以易水長城(今安新縣北堤)為界,南葛城(今安州鎮)屬趙、北渾泥城(今安新鎮)歸燕,故今日淀區有「燕南趙北」之說。也正是這橫跨燕趙的活土,以其特有地理風光,政治、軍事地位,為歷代所重視,令騷客詠嘆。宋代,六宅使何承矩在淀區築堤貯水,引水灌溉建立屯田防線。北宋名將楊延昭曾在此屯兵御遼。元代大儒劉因任教於淀區三台、安州。清代康熙皇帝在淀區端村、圈頭、趙北口、郭里口興建行宮,先後40次來淀區游覽圍獵。解放戰爭時期,朱德總司令曾在白洋淀指揮清風店、解放石家莊戰役,給這古老的淀區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革命歷史
白洋淀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23年加入共產黨的辛璞田,受順直省委的派遣到家鄉馬家寨開展農民運動。1927年夏共產黨劉亦瑜,受中共保定地委的派遣到淀區北馮村與王家驥等人,建立起淀區第一個黨支部。辛璞田、劉亦瑜、李之光、侯卓夫等革命先烈,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舍家棄業,投身革命,堅持真理,寧死不屈,成為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抗日戰爭時期,活動在白洋淀的抗日武裝「雁翎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利用淀區蘆盪遍布,溝河交錯的有利地形,開展機動靈活的游擊戰,以弱勝強,痛擊日本侵略軍,大長我中華民族之威風,顯示出燕趙兒女的聰慧勇敢。作家徐光耀撰寫的《小兵張嘎》就取材於「雁翎隊」。著名作家孫犁的《荷花澱》,孫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均以淀區為題材。白洋淀兒女那颯爽英姿,今日仍被全國人民傳揚歌頌。
淀區涉及保定、滄州兩個地級市的4縣1市,占安新縣總面積的85%。安新縣境內水區人口10萬人,36個村四面環水,蘆葦年產值4000多萬元,是水區人民主要生活來源,魚類16科54種,最高產量800多萬公斤。以盛產大米、魚蝦、菱藕和「安州葦席」著稱。其中,元魚和桂花魚中外聞名,被譽為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開展旅遊業以來接待中外遊客300餘萬人次。每年7月23日舉辦「中國白洋淀荷花節」。
白洋淀生產葦席,傳說劉備賣席 就是從白洋淀進的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