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海陽的歷史名人

海陽的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08 05:54:40

❶ 山東海陽的歷史文化介紹

估計是為了亞沙會的徽標吧?
海陽是地雷戰的故鄉,海陽的大櫻桃是很有名的,亞沙版會定在海陽的鳳城權,那裡有個"萬米海灘浴場」海陽本地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以毛衫紡織以及其原料加工製作為主體的,幾年前中國目前最大規模的核電站定在了海陽的留格鎮,目前正在施工中。
建議你到GOOGLE里找一點鳳城的沙灘的圖片看一看,我覺得處理一下做為徽標的底部是很有代表性的

❷ 潮州出現過什麼偉大的歷史名人

1、林大春

林大春生於1523年12月9日(明嘉靖二年十一月三日),字井丹、邦陽,號石洲,潮州府潮陽縣縣廓都(今汕頭市潮陽區)人。 [1-2] 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中嘉靖庚戌科進士,歷任行人司行人、戶部主事、浙江提學。晚年歸老,於1588年(明隆慶二十二年)2月12日離世。

林大春官不顯赫但文名頗著。為人操守高潔,為官廉潔剛正,晚年作為潮州府最為著名的鄉賢之一,積極參與鄉梓事務,對當地社會具有很大的貢獻。代表作品有《井丹集》、《潮陽縣志》等。《明史》「藝文四」收有《井丹集》目。

2、翁萬達

翁萬達(1498年-1552年),字仁夫,號東涯。明朝中期名將、詩人。潮州府揭陽縣(今汕頭市金平區鮀浦一帶)人。翁萬達出身寒門,為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

歷任廣西梧州府知府,陝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銜巡撫陝西,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軍務兼莉糧餉,左副都御史、兵部尚書,右都御史、左都御史等職,曾參與平定安南莫登庸叛亂,後期統理北方邊防,抗擊蒙古俺答汗侵擾,統邊五六年間,屢立戰功。

又修築大同宣府間長城800餘里,烽堠300餘座,使邊境得以安定。後三罷三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逝於回鄉途中。明穆宗時追贈太子少保,謚號「襄敏」。

3、王大寶

王大寶(1094年-1170年),又名王元龜、二龜、二王,海陽縣湯頭村人(今廣東省潮安縣歸湖鎮),宋朝名臣 。早年被選入太學讀書,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中進士 ,廷試第二,成為宋代嶺南唯一的榜眼。

歷任南雄州教授,樞密院計議 ,差監登聞鼓院(接受士民向皇帝申訴奏稟的衙門)等職。王大寶對儒學頗有研究,尤長於易學,著有《諫垣秦議》、《周易證義》、《毛詩國風證義》、《詩解》、《王元龜遺文》等。後人將他與崔與之、李昴英等同尊為「嶺南六先生」,並被推為「潮州八賢」之首。

4、丁日昌

丁日昌(1823—1882),字持靜,小名雨生,別名禹生,廣東省豐順縣人。歷任廣東瓊州府儒學訓導,江西萬安、廬陵縣令,蘇松太道,兩淮鹽運使,江蘇布政使,江蘇巡撫,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撫,總督銜會辦海防、節制沿海水師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是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風雲人物和中國近代四大藏書家之一。

5、鄭大進

鄭大進(1709(己丑年)~1782),清代人,又名譽捷,號謙基,退谷。生於廣東潮州府揭陽縣梅崗都山美村(今屬揭陽市揭東區玉滘鎮),少時有神童之稱。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歷任大名府、河間府同知,正定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兩淮鹽運使,浙江按察使,貴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官至直隸總督。任政期間,草除積弊,關心民生,所至頗具政績。

後加授太子少傅銜。二十二年任正定同知時,纂修了《正定府志》50卷,四十七年十月十九日病卒,乾隆帝御制墓碑,親撰碑文,賜祭賜葬,追謚勤恪。主要著作有《愛日堂詩文集》和《鄭勤恪公奏議》。

❸ 海陽的歷史沿革

海陽市因地處黃海之北而得名。據《登州府志》:「以其地在海之陽,故名。」漢設觀陽縣,明置大嵩衛。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御倭患,在張家莊等漁村建起一座衛城,因處嵩山之陽,故名大嵩衛。衛城周八里,有居民五六百戶,壕外土悉屬萊陽縣地。清雍正年間,河東總督王士俊清理封疆,奏請裁衛設縣。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批准裁大嵩衛設海陽縣,西以萊陽縣三駕山為界,西北以萊陽縣平蘭社為界,北以棲霞縣水頭村為界,東以寧海州崮山為界。將萊陽縣行村、林寺、嵩山三鄉及寧海州乳山鄉和普濟、興善兩社歸並海陽。因縣地處於黃海之北,故名「海陽」。 1984年4月,改公社為鄉鎮,全縣轄留格庄、朱吳、辛安、大山所、二十里店、大閻家、高家、黃崖、山西頭、戰場泊、北埠後、泉水頭、趙疃、南城陽等14個鄉及東村、鳳城、大辛家、郭城、盤石店、發城、徐家店、小紀、行村等9個鎮。大隊改稱村。
1994年4月22日,撤銷留格庄鄉、大閻家鄉,設立留格庄鎮、大閻家鎮。1994年9月29日,撤銷二十里店鄉、辛安鄉,設立二十里店鎮、辛安鎮。
1995年9月27日,撤銷南城陽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東村鎮;撤銷戰場泊鄉,將原戰場泊鄉的戰場泊、李家嶺、西樓子、東樓子、林山、璋夼、台城、東庄、擇善、山角、三寶沙、油房溝、下十字夼、上十字夼等14個自然村劃歸郭城鎮,市政府駐東村鎮。
2000年底,全市總面積1886.84平方千米。總人口6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8萬人。轄13個鎮、7個鄉、1個區,732個行政村。
2001年底,全市總面積1886.84平方千米,總人口68.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05萬人,轄2個街道、12個鎮、1個外向型工業加工區和1個旅遊度假區,732個行政村。2002年8月,成立碧城工業區,為中共海陽市委、海陽市政府派出機構。
2002年底,總面積1886.84平方千米,總人口67.9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17萬人,轄2個街道、12個鎮,732個行政村。
2003年底,總面積1886.84平方千米,總人口67.4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34萬人,轄東村、方圓、鳳城3個街道及徐家店、發城、小紀、行村、留格店、辛安、朱吳、郭城、二十里店、大閆家、盤石店11個鎮,3個區(海陽經濟開發區、旅遊度假區、碧城工業區),共有732個行政村。
2007年底,總面積1887平方千米。總人口66.6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1.6萬人,人口城鎮化率46.9%。少數民族23個,661人。轄3個街道、11個鎮:方圓街道、東村街道、鳳城街道、留格店鎮、盤石店鎮、郭城鎮、徐家店鎮、發城鎮、小紀鎮、行村鎮、辛安鎮、二十里店鎮、大閻家鎮、朱吳鎮,共有732個行政村。
2011年7月4日,《海陽市人民政府關於撤銷大閻家鎮設立龍山街道的通知》(海政發[2011]52號):經報請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市政府決定撤銷大閻家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龍山街道,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大閻家鎮人民政府駐地。調整後,全市轄4個街道、10個鎮:方圓街道、東村街道、鳳城街道、龍山街道、留格店鎮、盤石店鎮、郭城鎮、徐家店鎮、發城鎮、小紀鎮、行村鎮、辛安鎮、二十里店鎮、朱吳鎮。 海陽市境內岩性主要分布著中生界沉積岩和中生代燕山期的岩漿岩。構造以北東向50左右的斷裂為主。
地層產狀斷裂的破壞,基本呈單斜出現或平緩的波狀褶曲,褶皺不甚發育。構造以斷裂為主,以北東向斷裂最為發育,控制著地層和岩漿岩的分布。
境內岩漿岩較為發育,除少量小岩體及基性脈岩外,主要是中酸性岩漿岩,尤以招虎山岩體為著。它東起招虎山以東的乳山縣,向西延伸到小紀,並在趙家一帶斷續分布,大致呈北東向。此岩體為一深成岩,岩性分為:似斑狀花崗閃長閃岩、似斑狀二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等,和上侏羅系呈侵入接觸關系,沿接觸帶有蝕變與烘烤現象。此岩體為中生代燕山期的產物。 海陽為低山丘陵區。北部徐家店、郭城、山西頭等鄉鎮,山低坡陡,丘陵勢緩,間有河谷平原,平均海拔140米;中部戰場泊、朱吳、高家、盤石店等鄉鎮及東村鎮、南城陽鄉北部,以招虎山脈為主體,形成境內屋脊,平均海拔174米;西部發城、小紀、北埠後、泉水頭、黃崖等鄉鎮和二十里店、趙疃鄉部分村莊,山低坡緩,丘陵、平原交錯,平均海拔97米;南部行村、鳳城、大辛家、辛安、大山所、大閻家等鄉鎮及留格庄、二十里店、趙疃、南城陽鄉和東村鎮部分村莊,地勢低緩,海拔多在50米以下。
1984年農業區劃調查,山地佔總面積的19.02%,丘陵佔44.20%,平原佔34.38%,海岸佔2.40%。
境內山嶺屬嶗山山系的分支,最大山脈為招虎山山系。該山系以招虎山、垛魚頂、跑馬嶺、翅嶺、河龍崮為中心,與古寨、黑崮、垛山、黃草頂諸峰,組成大致呈北東、向次為北西向的低山群,綿亘於盤石店、東村、高家、朱吳、南城陽五處鄉鎮。全縣高於300米的低山30座,多屬招虎山山脈,故低山的形成與招虎山花崗岩體有關。由於構造破壞及風化剝蝕等原因,形成峰巒重疊、溝夼交錯的低山丘陵區。 海陽市屬暖溫帶海洋性季風型氣候,干濕區屬於中國濕潤區的北延;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長達200餘天。年平均氣溫12.0℃,年平均降水量850mm左右。
春季平均氣溫10.6℃,降水量120mm。由於受海洋氣候調節,氣溫回升緩慢,大部年份無晚霜凍危害,有利於各種農作物及林果的種植、生長和發育。
夏季平均氣溫23.4℃,降水量420mm。盛夏盛行東南季風,氣候涼爽,是盛夏避暑勝地。
秋季平均氣溫14.2℃,降水量270mm。由於北方冷空氣的南下,多受大陸變性冷高壓控制,秋高氣爽,天高雲淡。有利於各種水果和乾果糖份形成和積累,果實色澤鮮艷、清脆干甜。
冬季平均氣溫-0.4℃,降水量40mm。雖受大陸氣團西北季風控制,但無寒冷乾燥之感覺,在山東半島東西向山脈的阻擋下,冷流降雪少。受黃海海洋氣候影響,氣溫降幅度小,無寒冷之感。 縣境地表水系不甚發育,有發源於招虎山山脈的較小河流。以該山脈為分水嶺,南流入黃海。北流入五龍河,再入黃海。河流屬季風區雨源型,源短流淺,河床坡度較大,河水漲落劇烈,季節變化明顯。正常降水年份,多數河流夏、秋有水,冬、春乾枯。
主要河流有:
東村河發源於山中澗東山,向西流過後山中澗村西1公里處南折,至羊角泮流入黃海。河長35公里,流域面積184平方公里。中水流量每秒566立方米,枯水每秒0.58立方米。
留格庄河發源於仙人盆,至辛家港入黃海。河長31公里,流域面積322平方公里。中水流量每秒556立方米,枯水每秒0.96立方米。
紀疃河東北支流發源於黃草頂,經過大磊石、山後、魯家、劉家、埠峰、潘家、竇疃入里店水庫;西北支流至馬河港入黃海。河長34公里,流域面積252平方公里。中水流量每秒421立方米,枯水每秒0.74立方米。
白沙發源於瓮窯頭,流向西南。河長34公里,流域面積221平方公里。中水流量每秒345立方米,枯水每秒0.85立方米。
昌水河舊名浮游水,有四個源頭。縣內河長45公里,流域面積432平方公里。水流量每秒572立方米,枯水每秒1.5立方米。
富水河東北支流發源於北榆山,東南支流發源於有蘭夼南山,西南支流發源於晶山,西北支流發源於古堆山。中水流量每秒327立方米,枯水每秒1.25立方米。
古現河發源於車家溝村南,經過車家溝。竇家疃、東古現、西古現、前洽河、後洽河、葛家、戴家入牟平縣境。縣內河長17公里,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

❹ 海陽的歷史

建縣始末
海陽市因地處黃海之北而得名。據《登州府志》:「以其地在海之陽,故 名。」漢設觀陽縣,明置大嵩衛。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御倭患,在張家莊等漁村建起一座衛城,因處嵩山之陽,故名大嵩衛。衛城周八里,有居民五六百戶,壕外土悉屬萊陽縣地。清雍正年間,河東總督王士俊清理封疆,奏請裁衛設縣。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批准裁大嵩衛設海陽縣,西以萊陽縣三駕山為界,西北以萊陽縣平蘭社為界,北以棲霞縣水頭村為界,東以寧海州崮山為界。將萊陽縣行村、林寺、嵩山三鄉及寧海州乳山鄉和普濟、興善兩社歸並海陽。因縣地處於黃海之北,故名「海陽」。
隸屬演變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設海陽縣,隸屬山東省登州府。民國3年(1914年)廢府設道,屬膠東道。民國14年(1925年)屬東海道。民國17年(1928年)道廢,直屬山東省政府。民國26年(1937年)前後,屬山東省第七督察專員公署和魯東行署。1941年4月9日,海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山東省膠東區東海專署。1945年5月屬中海專署。同年9月裁中海專署,復屬東海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5月屬文登專署,1956年屬萊陽專署。1958年10月屬煙台專署(後改稱煙台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改屬煙台市。1996年4月撤縣設市。

❺ 海陽所鎮的歷代名人

清末三進縣衙為民請命的監生宋煊文,為今海陽所鎮南泓村人。
宋煊文(1853~1915),通曉法典,能言善辯,處事公道,常替人寫狀鳴冤,頗受鄉人敬重。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春,他目睹官府私加浮捐,魚肉百姓,便憤而赴海陽縣衙署大堂,與知縣吳延祚說理。經過兩個時辰的舌戰,終使知縣理屈辭窮,被迫革除違法徵收的制錢、錢串、戶口、布袋、轎杠等雜費,並准許百姓在繳納錢糧時,制錢、銅元任便。
後任知縣方奎到任時,以實施所謂「新政」盤剝百姓。宋煊文二進縣衙,面對知縣陳述弊端,並提出:「籌款宜榜示以釋眾疑,巡警宜擴展以靖地方,學堂宜推廣以開風氣,征糧宜表明以安民心。」同時還提出「禁煙賭」「行實業」等數條改革「新政」意見。知縣對此置若罔聞,宋煊文便遣其子宋塤吉帶陳條去濟南呈稟巡撫,遂即被批准,飭令知縣「如稟照辦」。但方知縣當面承諾,暗地卻我行我素,更加橫征浮捐,百姓怨聲載道。
宣統二年(1910年)正月,宋煊文激於義憤,鼓動鄉民10次聯名上書,請求裁免浮捐,撫濟災民。方知縣置之不理,再次激起民怨。陰歷三月二十日,宋煊文決定三進縣衙為民請命。臨行前,妻子苦苦哀求:「你看在全家老小面上,保全自己為好。」宋煊文答道:「大丈夫豈能舍民眾性命於不顧而保全自己!」次日至縣衙大堂,面對知縣方奎,慷慨陳辭,當面揭露知縣陽奉陰違,頂撫台大人指令不辦,擅征浮稅中飽私囊。方知縣惱羞成怒,吼道:「不要頂戴,也要收捐。」宋煊文針鋒相對:「不要性命,也要抗捐!」。三月二十四日,方奎派巡官來到宋煊文下榻的旅店,繳銷其監生證憑,將其逮捕下獄。其子塤吉為父鳴冤,亦遭囚禁。四月二十九日,徽村人高啟旺等率眾萬余攻破縣城,救出宋氏父子。五月初一,方奎被迫接受九條要求,抗捐斗爭獲勝。

❻ 海陽抗日戰爭時期的英雄事跡

1943 年冬,300 多名抄日偽軍去趙瞳北的東村莊一帶搶糧。趙瞳民兵聞訊,便埋伏於仗子山,在大路上布好地雷陣。敵人走到離趙瞳二三里時,突然向西轉去。趙同倫果斷命令: 「麻雀組打槍,土炮手點炮,把敵人引過來!」槍炮齊鳴,人人喊殺,日偽軍立即向民兵撲去。民兵們機警地轉到雷區方向繼續打冷槍,敵人又朝民兵撲過去,正好陷於地雷陣, 死傷15 人。

❼ 山東海陽牟家的歷史

清宣統年間(1909-1911年),另一說為明代,牟姓來此建村定居,以姓命村名牟家。後有鞠、王、程、李、專孫、邵姓等自外地遷來定居。 在村北1.5公里的鞍窩山麓,有一明始院,亦稱明士院。建於明初,院分正殿、後殿、客廳三院落,有廟產20公頃,牧牛山1處。清末,方丈滌塵私鑄銅錢,被官府剿洗。 牟家村位於海陽市城區東北部,招虎山西麓,地處東經121°11′,北緯36°49′。東隔煙青公路與北石河村相鄰。距市政府駐地6公里,隸屬方圓街道辦事處。 全村轄區總面積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6公頃,山嵐133.3公頃,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蘋果、櫻桃、板栗等。 2002年,屬全村295戶,830人。有牟、鞠、王、高、楊、程、孫、鄒、張、郭、榮、歷、李、林、董、劉、徐、丁、魯、修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鞠姓。

❽ 海陽的歷史是什麼

「海陽」這個近海產大蟹的地名最早見於歷史文獻是《周書》,這一點是所有現代歷史研究者的共識。「海陽」一詞出現於公元前1115-1091年。
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前)首封異姓侯時,梅鋗部下的搖毋余等四位越將分別被封為海陽齊信侯、貰齊合侯、終陵齊侯和煑棗端侯。海陽這個封國(縣)自搖毋余起,傳了昭襄、建、省共四代57年。《前漢書》卷十六??表第四《高惠高後孝文功臣》記為「海陽齊信侯」。這樣的表述說明「海陽」是封地的縣名,「齊信侯」是侯名。
《水經注》第220頁有:「《地理志》曰:緩虛水與封大水皆南入海。新河又東與素河會,謂之白水口。水出令支縣之藍山,南合新河;又東南入海。新河又東至九濄口,枝分南注海。新河又東逕海陽縣故城南,漢高祖六年,封搖毋餘為侯國,《魏土地記》曰: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陽城者也」
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的第一部《前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遼西郡海陽縣條下的小字注全文是:「龍鮮水東入封大水。封大水、緩虛水皆南入海。有鹽官。」同屬遼西郡的令支縣條下的小字注全文是:「有孤竹城。莽曰令氏亭。應劭曰故伯夷國,今有令支城。令音鈴。孟康曰支音秪。師古曰令又音郎定反。」(古代的伯夷在山東)
《史記》卷十八??年表第五《高祖功臣侯年表》「海陽」條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三月庚子日對東越族的搖毋余「以越隊將從破秦,入漢(中),定三秦,以都尉擊項羽。封(海陽)1800戶。」
海陽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已是封縣建制,而史載:「(高祖)六年冬十月,令天下縣邑,城。」
饒宗頤總纂的《潮州志》記載:「海陽山去城20里,南望大洋,晉建縣於山麓。」又記述:「海陽山在鳳山之東,與竹竿山接,下則晉初建縣,其在此乎?」
《元和郡縣圖志》。它也是以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大簿規劃的十道為綱領,配合當時的四十七鎮,分鎮記載府、州與屬縣的等級、戶、鄉的數目,四至八到的方里,開元、元和的貢賦,以及沿革、山川、鹽鐵、墾田、軍事設施、兵馬配備等項。
其海陽縣條記載:「海陽縣,……本漢揭陽縣地,晉於此立海陽縣,屬義安郡。隋開皇……十一年置潮州,又立海陽縣以屬焉。……鳳凰山,在縣北140里。大海,在縣東南113里。西津驛,在縣西6里。」
有記「海陽」這個地名的最早的古籍文獻是《周書》,
西漢高祖六年封了一個海陽齊信侯 ,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的記海陽縣屬遼西郡,
山東海陽歷史沿革
漢設觀陽縣,明置大嵩衛。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海陽縣,因地處黃海之北而得名。據《登州府志》:「以其地在海之陽,故名。」
民國三年(1914年)廢府設道,屬膠東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屬東海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道廢,直屬山東省政府。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前後,屬山東省第七督察專員公署和魯東行署。
1941年4月9日,海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山東省膠東區東海專署。1945年5月屬中海專署。同年9月裁中海專署,復屬東海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5月屬文登專署,1956年屬萊陽專署。1958年10月屬煙台專署(後改稱煙台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改屬煙台市。
1996年4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民行批[1996]27號文批復,撤銷海陽縣,設立海陽市(縣級),仍屬煙台市。
1994年4月22日,撤銷海陽縣留格庄鄉、大閻家鄉,設立留格庄鎮、大閻家鎮。1994年9月29日,撤銷海陽縣二十里店鄉、辛安鄉,設立二十里店鎮、辛安鎮。
1995年9月27日,撤銷海陽縣南城陽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東村鎮。撤銷海陽縣戰場泊鄉,將原戰場泊鄉的戰場泊、李家嶺、西樓子、東樓子、林山、璋夼、台城、東庄、擇善、山角、三寶沙、油房溝、下十字夼、上十字夼等14個自然村劃歸郭城鎮。將原戰場泊鄉的北姜格庄、周家溝、現子口、倪格庄、湖西等5個自然村劃歸發城鎮。將原戰場泊鄉的廟後、宅家夼、當道、程家莊等4個自然村劃歸高家鄉。撤銷海陽縣黃崖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泉水頭鄉。將泉水頭鄉的梁家莊、榆山夼、西土堆頭等3個自然村劃歸北埠後鄉,將泉水頭鄉的陶家溝、西拴馬島、上澇泊、東拴馬島、西樂畎、劉家疃、東劉家疃、鎖子前、清泉夼、下澇泊等10個自然村劃歸朱保鄉,將泉水頭鄉的李家疃、落葉山後、下虎龍頭、苗家溝、上虎龍頭、中虎龍頭、西金、大金等8個自然村劃歸小紀鎮。
1997年1月29日,將海陽市小紀鎮的荷葉山後、李家疃、下虎龍頭、上虎龍頭、中虎龍頭、西金?、苗家溝、大金?8個自然村劃歸泉水頭鄉;將高家鄉的廟後、當道、程家莊、宅家夼4個自然村劃歸郭城鎮(魯政函民字[1997]6號)。
2000年12月19日,撤銷山西頭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徐家店鎮;撤銷北埠後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發城鎮;撤銷泉水頭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小紀鎮;撤銷趙疃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行村鎮;撤銷大辛家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留格庄鎮;撤銷大山所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辛安鎮;撤銷高家鄉、朱吳鄉,以原高家鄉、朱吳鄉行政區域設立朱吳鎮,鎮人民政府駐原朱吳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東村鎮,分別設立方圓街道辦事處和東村街道辦事處,將原東村鎮的里口等40個村劃歸方圓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機關駐海陽路145號;將原東村鎮的閆家莊等37個村劃歸東村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機關駐海陽路31號(魯政函民字[2000]85號)。
2001年,全市總面積1886.84平方千米。轄12個鎮、2個辦事處、1個外向型工業加工區和1個旅遊度假區,732個行政村。年底全市總人口68.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05萬人。
2002年,全市總面積1886.84平方千米。轄12個鎮、2個辦事處、1個外向型工業加工區和1個旅遊度假區,732個行政村。年底全市總人口67.9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17萬人。
2003年,撤銷鳳城鎮,以原鳳城鎮行政區域設立鳳城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鳳城鎮人民政府駐地(魯政函民字[2003]9號)(海陽市人民政府2003年5月8日 海政發[2003]34號)。2003年,全市總面積1886.84平方千米。轄東村、方圓、鳳城3個街道辦事處及徐家店、發城、小紀、行村、留格、辛安、朱吳、郭城、二十里店、大閆家、盤石店11個鎮,3個區。共有732個行政村。年底全市總人口67.4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34萬人。

❾ 海陽的城市歷史資料

漢設觀陽縣,明置大嵩衛。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海陽縣,因地處黃海之北而得名。據《登州府志》:「以其地在海之陽,故名。」
1900年後的海陽
民國三年(1914年)廢府設道,屬膠東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屬東海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道廢,直屬山東省政府。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前後,屬山東省第七督察專員公署和魯東行署。
1941年4月9日,海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山東省膠東區東海專署。1945年5月屬中海專署。同年9月裁中海專署,復屬東海專署。
1990年後的海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5月屬文登專署,1956年屬萊陽專署。1958年10月屬煙台專署(後改稱煙台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改屬煙台市。
1996年4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民行批[1996]27號文批復,撤銷海陽縣,設立海陽市(縣級),仍屬煙台市。
1994年4月22日,撤銷海陽縣留格庄鄉、大閻家鄉,設立留格庄鎮、大閻家鎮。1994年9月29日,撤銷海陽縣二十里店鄉、辛安鄉,設立二十里店鎮、辛安鎮。
1995年9月27日,撤銷海陽縣南城陽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東村鎮。撤銷海陽縣戰場泊鄉,將原戰場泊鄉的戰場泊、李家嶺、西樓子、東樓子、林山、璋夼、台城、東庄、擇善、山角、三寶沙、油房溝、下十字夼、上十字夼等14個自然村劃歸郭城鎮。將原戰場泊鄉的北姜格庄、周家溝、現子口、倪格庄、湖西等5個自然村劃歸發城鎮。將原戰場泊鄉的廟後、宅家夼、當道、程家莊等4個自然村劃歸高家鄉。撤銷海陽縣黃崖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泉水頭鄉。將泉水頭鄉的梁家莊、榆山夼、西土堆頭等3個自然村劃歸北埠後鄉,將泉水頭鄉的陶家溝、西拴馬島、上澇泊、東拴馬島、西樂畎、劉家疃、東劉家疃、鎖子前、清泉夼、下澇泊等10個自然村劃歸朱保鄉,將泉水頭鄉的李家疃、落葉山後、下虎龍頭、苗家溝、上虎龍頭、中虎龍頭、西金、大金等8個自然村劃歸小紀鎮。
1997年1月29日,將海陽市小紀鎮的荷葉山後、李家疃、下虎龍頭、上虎龍頭、中虎龍頭、西金?、苗家溝、大金?8個自然村劃歸泉水頭鄉;將高家鄉的廟後、當道、程家莊、宅家夼4個自然村劃歸郭城鎮(魯政函民字[1997]6號)。
2000年後的海陽
2000年12月19日,撤銷山西頭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徐家店鎮;撤銷北埠後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發城鎮;撤銷泉水頭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小紀鎮;撤銷趙疃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行村鎮;撤銷大辛家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留格庄鎮;撤銷大山所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辛安鎮;撤銷高家鄉、朱吳鄉,以原高家鄉、朱吳鄉行政區域設立朱吳鎮,鎮人民政府駐原朱吳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東村鎮,分別設立方圓街道辦事處和東村街道辦事處,將原東村鎮的里口等40個村劃歸方圓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機關駐海陽路145號;將原東村鎮的閆家莊等37個村劃歸東村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機關駐海陽路31號(魯政函民字[2000]85號)。
2001年,全市總面積1886.84平方千米。轄12個鎮、2個辦事處、1個外向型工業加工區和1個旅遊度假區,732個行政村。年底全市總人口68.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05萬人。
2002年,全市總面積1886.84平方千米。轄12個鎮、2個辦事處、1個外向型工業加工區和1個旅遊度假區,732個行政村。年底全市總人口67.9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17萬人。 2003年,撤銷鳳城鎮,以原鳳城鎮行政區域設立鳳城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鳳城鎮人民政府駐地(魯政函民字[2003]9號)(海陽市人民政府2003年5月8日 海政發[2003]34號)。2003年,全市總面積1886.84平方千米。轄東村、方圓、鳳城3個街道辦事處及徐家店、發城、小紀、行村、留格、辛安、朱吳、郭城、二十里店、大閆家、盤石店11個鎮,3個區。共有732個行政村。年底全市總人口67.4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34萬人。

❿ 古代海陽縣是指那個地方

潮安縣編輯

海陽縣發源地
歷史上使用「海陽縣」名時間最長的是南越國(今廣東)海陽縣,從西漢初有設至民國元年(1912)廢止,前後1600年。西漢初,南越國(前203-前111)在秦揭陽戍(漢初南海國)境內分置揭陽縣、海陽縣,這一時期揭、海兩縣並立,是海陽建縣之始。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漢武帝滅南越國時置揭陽縣(治所在今豐順),荒置南越國所設立的海陽縣。東晉咸和六年(331)撤銷揭陽縣,設立海陽縣,隸東官郡,縣治在今潮州。此後,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海陽縣數度分置。至清乾隆三年(1738),分海陽縣北部永寧鄉豐政都,合揭陽縣崇義鄉藍田都、大埔縣光德鄉清遠都,三縣之邊鄉僻都設置豐順縣,豐順縣是從海陽縣分出的最後一個縣。民國元年(1912),海陽縣更名為潮安縣(今潮州市潮安區)。[1]
海陽縣名,西漢初有之,自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始常設,至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廢止(因與山東海陽縣同名),歷近一千六百年,故失海陽之名實為潮州(潮安)之痛也!海陽乃嶺東首邑,在民國之前將近二千年的時間里,一直為州、府、郡治所在地,是廣東東部(包括今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梅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在嶺南設南海郡,南海郡又下設揭陽戍,揭陽戍轄區含今廣東省潮州、汕頭、揭陽、梅州四個地級市與陸豐市地域,以及福建省漳州下轄的雲霄、東山、詔安、漳浦、平和等五縣的縣域。揭陽戍以地處於揭嶺之陽定名。明代郭春震《潮州府志》雲:「揭陽山在縣西北150里,秦名揭嶺。」《潮州志》載:揭陽山在揭陽縣城兩北48公里,東北高1106米,南北二支抵豐順陸河境,形勢岩嶠,縣之主山也,或以此為揭陽嶺。這是韓江流域設立地方行政區之始。
西漢初,漢朝為削弱閩越、南越兩個藩國,令閩越、南越各分出部分土地,建立南海國。南海國國王(即南武侯,名織)由西漢中央直接任命,名義上下屬東越國。大多數學者認為南海國首都應在廣東,因為其實南海國境相當於原秦揭陽戍境。
西漢初,南越國(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在秦揭陽戍(漢初南海國)境內分置揭陽縣、海陽縣(海陽縣治在今潮州),這一時期揭、海兩縣並立,是海陽建縣之始。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時置揭陽縣(治所在今豐順),荒置南越國所設立的海陽縣。
王莽(公元8年—23年),原揭陽縣設南海亭,亭治在今潮州。
東晉成帝咸和年間(325-342)南海郡東部分立東官郡,轄揭陽縣、寶安縣等。含今增城、東莞、深圳及以東的粵東地區。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撤銷揭陽縣,設立海陽縣,隸東官郡,縣治在今潮州。

海陽縣分置
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義安郡,郡治便設在海陽縣(今潮州)。東晉義熙九年(413年)以惡溪上游5個「流民營」為基礎,古海陽縣北部析置了義招縣(今大埔)。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析義招縣置程鄉縣。
南朝梁設置東揚州,後來又更名為瀛州。
隋開皇十年(590年)全國廢郡設州,初義安郡地屬循州。十一年義安始稱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陽縣城(即今潮州)。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析海陽縣永寧、延德、崇義三鄉置揭陽縣,治[阝留]隍,來屬潮州。紹興三年撤銷。海陽縣永寧鄉,今揭陽榕城及以東地方;海陽縣延德鄉,今汕頭市金平區、龍湖區,包括潮安縣庵埠鎮;海陽縣崇義鄉,今揭西大洋、五經富、金和、塔頭、鳳江及揭東霖磐、玉湖,包括豐順縣湯坑等。
宋紹興十年(1140年),重新設立揭陽縣,縣治遷至玉窖村(今揭陽榕城)。
至明代,始分海陽縣置饒平縣、大埔縣、澄海縣。
至清乾隆三年(1738),分海陽縣北部永寧鄉豐政都,合揭陽縣崇義鄉藍田都、大埔縣光德鄉清遠都,三縣之邊鄉僻都設置豐順縣,豐順縣是從海陽縣分出的最後一個縣,縣治初駐原海陽縣地豐政都,故名豐順縣。
民國元年(1912)更名為潮安縣。
解放初定名潮安縣(潮州市),1958年11月,劃饒平縣鳳凰鎮、大山鎮歸屬潮安縣。1992年建潮州地級市,舊潮安城與潮安郊區分治,郊區另設潮安縣,縣治庵埠鎮。
2013年6月28日國務院批准:一、同意撤銷潮安縣,設立潮州市潮安區。以原潮安縣(不含磷溪鎮、官塘鎮、鐵鋪鎮)的行政區域為潮安區的行政區域。潮安區人民政府駐庵埠鎮潮安大道68號。二、將原潮安縣的磷溪鎮、官塘鎮、鐵鋪鎮劃歸潮州市湘橋區管轄。
至此,潮安作為縣的歷史告一段落,設立區進入城市化的新階段。

海陽縣唐山市
編輯
西漢設,時屬遼西郡,今河北省唐山市灤縣西南。三國魏、晉、北魏因之。北齊省遼西郡入北平郡,省海陽縣入肥如縣。

海陽縣休寧縣
編輯
休寧縣名稱變更的過程:休陽(東漢建安)~海陽(吳元安)~海寧(西晉太康)~休寧(隋開皇)
休寧自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建縣,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縣名為隋文帝欽定,取休陽、海寧各一字,含「吉慶平寧」之意。作為古徽州的「一府六縣」之一,自古以來,休寧便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賈之多、文風之盛而名聞遐邇,被譽為「東南鄒魯」。今屬安徽省黃山市。
秦統一天下,設古黟、歙二縣,漢屬丹陽郡,東漢末丹陽敗亂,土著首領金司、毛甘、陳仆、祖山分治之,無所屬。逐附會稽郡。建安十三年孫權遣中郎將賀齊平之,平黟、歙後從古歙縣的東面(偏南)分出始新縣、新定縣,從古歙縣西面分出黎陽縣、休陽縣,加上黟、歙二縣共六縣建置新都郡,治所始新(今淳安西),由此看出新都郡就是原古歙、黟二縣的組合。這是徽州建置之始。
吳元安元年(258年因諱吳主孫休,改休陽為海陽)
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新都郡更名新安郡,轄區、治所未變,但新定縣更名為遂安縣,海陽縣更名為海寧縣。南朝大明八年(464年)黎陽並入海寧縣。梁普通三年(522年)壽昌縣劃歸新安郡。
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海寧為休寧,又於天寶十三年(750年)移休寧邑十三里西,即今之休寧;唐開元二十八年(741年)由休寧分出婺源。
唐元泰二年(766年)由黟縣分出祁門;由歙縣劃出華陽鎮置績溪縣(梁大同元年曾劃出華陽鎮為良安縣,唐武德七年又廢);劃出歙、休部分地置歸德縣。
唐大歷五年(770年)廢歸德縣地復歙、休二縣地,自此州領歙、績、休、黟、祁、婺源六縣。這六縣也是建新都郡時古歙、黟二縣之主體。
宋宣和三年(1121年)鎮壓方臘起義後改歙州為徽州。
自建安十三年以來近二千年的共同生活,在徽州各縣形成了諸多共同文化。人們一提到徽州就會想到那裡有獨一無二的很多高大的粉牆黛瓦與馬頭牆又有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的古民居群;那裡的文化底蘊很深厚,有著很多名人、高士,到處都有「狀元及第」等的石雕牌坊及其群落,那裡有聞名全國的四大文房四寶中的徽墨及歙硯;那裡有全國十大名菜系列的徽菜;歷史上那裡有譽滿全國的徽商,因而有無徽不成鎮之說。有的被分割出去(例婺源)的縣,他們還是講「我是徽州人」。這就是近二千年共同生活形成而割不斷的情絲。

海陽縣大嵩縣
編輯
漢設觀陽縣,明置大嵩衛。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海陽縣,因地處黃海之北而得名。據《登州府志》:「以其地在海之陽,故名。」1996年4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民行批[1996]27號文批復,撤銷海陽縣,設立海陽市(縣級),仍屬煙台市。
今承「海陽」這個名字的地方,即今山東省煙台市海陽市。

閱讀全文

與海陽的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