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600字作文
歷史人物中我最喜歡曹操了但一說起曹操,多數人會不假思索地開口:「奸臣。」如果你追問:「為什麼?」多數人定會回答:「戲里就是這么唱的『白臉的曹操……』」是啊,白臉的不就是奸臣嘛。但誰又去認真地考慮過當時的歷史背景與人性的復雜?在那個生命極易喪失的年代中,在那個政治斗爭、軍事斗爭、陰謀陽謀應接不暇的年代中,戰爭時刻進行著。亂世的戰爭不分對於錯,只要能勝利,就是王者!手段——誰沒有使過?就算一貫被羅貫中所褒的劉備也使了不少。那為何劉備的手段稱之為「謀略」,而曹操的手段就是「詭計」?正如魯迅說的「現在我們再看歷史,在歷史上的記載和論斷有時也是靠不住的。通常,某朝的年代長一點,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點,其中差不多沒有好人。為什麼?因為年代長了,做史的是本朝人,當然恭維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別朝人,便很自然地貶斥其異朝的人物。」而曹操的史上年代做史的當然不會是他那一黨的人,自然也逃不掉後人對他的偏見.魯迅先生說了.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這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有人說少年時的曹操「任俠放盪,不治行業」「好飛鷹走狗,游盪無度」。而當橋玄見到曹操時,卻作出了異於他人的頗高評價:「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末了還加一句:「吾見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這給了曹操極大的肯定。而曹操也沒讓橋玄失望。在官渡之戰時,曹率精兵奔襲烏巢。劫寨戰斗激烈之時,袁紹援兵來到,形勢突變,勝敗只在一念之間。曹操的部下開始慌亂,急言操分兵抵擋。不料曹操勃然大怒,厲言喝道:"賊在背後,乃白!"由於主帥意志堅定,身先士卒。不前則亡的信念立即昭示部眾,全軍死心拼戰,以一當十,終將烏巢攻破,殺死了主將酒鬼淳於瓊。在征烏桓迷走沙漠生死攸關之時,曹操想出望梅止渴的妙計,戰勝自了我,是戰士們脫離了險境。赤壁之戰,曹軍慘敗,曹操逃亡中仍不失帥風范,笑指江山,暢言地利。濮陽之戰呂布以戟擊操盔而厲問之:"曹操何在?"曹操以袖掩面而答:"前面騎黃馬者是也。"再後來被馬超緊追中棄袍割髯的舉止皆是常人難為的。 大重之舉果絕,險危之行無懼,風雲詭譎,笑談其間,唯大英雄者可稱之。曹公曹孟德者,誠如是!我給曹操的評價就是.聰明透頂.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大家風范.英雄氣派.幽默.灑脫!
B. 寫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作文
在歷史的長河中,涌現出了無數的英雄人物,他們那高大威武的形象在我眼前一一閃現:精忠報國的岳飛、楊家將,智勇雙全的趙雲、英勇善戰的成吉思汗,但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三國時期的蜀國丞相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在襄陽城外二十里隆中,諸葛亮經常把自己比做管仲、樂毅。他具有經天緯地之才,在當時是天下獨一無二的奇才,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因為所居之地有一岡,名卧龍崗,所以自號「卧龍先生」。
諸葛亮一直到死,都無時無刻不在回報劉備的知遇之恩。他胸懷大略,胸內藏兵百萬,總能用出人意料的計謀將對手殺得人仰馬翻。他在當丞相的時候,可以讓蜀國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舉國上下政通人和,他的治理使蜀國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盡管他六齣岐山,功敗垂成,終沒有完成統一大業,但是諸葛亮仍不愧是我最佩服的人。
他一心向漢,向曹兵發起了無數次的沖擊,總把對手打得落花流水。因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而諸葛亮卻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我佩服他的料事如神。面對八十萬的曹兵,他舌戰群儒,和孫權聯手,最終擊敗了對手,這就是聞明於全世界的赤壁之戰,我佩服他的才華橫溢。對於桀驁不馴的孟獲,他「七擒七縱」使孟獲心服口服,甘願降蜀,促成了蜀國與南方部落的長期和好,百年間沒有再發生過戰爭,我佩服他的心胸寬廣、出神入化的謀略。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兵臨城下,而無一員大將的諸葛亮卻城門大開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焚香彈琴,最終嚇得生性多疑的司馬懿領兵撤退,我佩服他的膽大心細、足智多謀。他日夜操勞,一心完成統一大業,以回報劉備的知遇之恩,最終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我佩服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品格。
諸葛亮之所以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因為他讓我學會了遇事要沉著冷靜,堅持理想、百折不撓,多動腦多思考,善抓機遇,更要有一顆感恩、奉獻的心,這將使我受益一生,終身難忘。
C. 如何寫《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的作文在線等
大綱
一、
1、人物簡介;
2.、生平事跡;
二、
展開寫你喜歡他的原因;
三、
結束段落,一般是總結一下他的一生諸如雄才大略,歷史功績等或者抒發一下感情,或者值得你學習的地方。
生平我不太了解,從網路里給你找的。個人覺得如果你要寫,一定對他有所了解啦,不然會比較生硬的。
劉恆(前203年—前157年)是漢朝的第3個皇帝(不包括兩位漢少帝的情況下),漢族,漢高祖劉邦第4子,漢惠帝劉盈弟,母薄姬, 劉恆像
8歲被立為代王,曾有代王王後一位,劉恆還是代王時便已過世,所生四個兒子相繼病死。元配王後、四位王子史書未留名。後有寵姬竇漪房竇美人,24歲劉恆登基後竇漪房兒子劉啟被立為太子,竇漪房成為皇後。劉恆躬行節儉勵精圖治開創治世「文景之治」。
編輯本段理政
文帝劉恆入京,僅帶宋昌、張武等六人。漢文帝下定決心要盡快整合皇權體制,以恢復和加強國家政權的運轉能力。
鞏固皇權
軍權是最大的權,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他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裡,就命令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宮中。有司衙門分別誅殺少後帝及其三個弟弟於他們自己的府第里。皇帝回到前殿,連夜頒布詔令,大赦天下。 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認為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採取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
封賞功臣、宗室
漢文帝即位之後,首先封賜誅諸呂有功之臣。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十月,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隨劉恆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 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琅邪王劉澤為燕王。後來,又立劉遂之弟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後徙封為梁王;封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 同年正月,即劉恆即位三個月後,根據群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啟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製。三月,立竇氏為皇後。
鎮壓諸侯王叛亂
由於漢王朝大力推行無為政治,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起了催化作用。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必然使劉氏宗室內部在皇權和王權的分割問題上產生了尖銳的矛盾,這個矛盾從文帝即位後就開始激化了。文帝三年(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叛亂,首開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鎮壓,叛軍頃刻瓦解,劉興居被俘後自殺。 只過了三年,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封號,將他發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 賈誼獻策 兩起叛亂雖被平息了,但漢初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實際上已成為對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勢力。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到了非從根本上解決不可的時候了。賈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賈誼時年28歲的賈誼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兩點:第一,親疏不是主要問題,即同姓諸侯王不比異姓王可靠。第二,是強者先反叛,弱者後反叛,在這樣的封國條件下,最後都是要威脅中央集權政權的。賈誼提出解決的辦法就是「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文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治安策》,然而,當時他正用心於穩定政局,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形勢不允許他與諸侯王公開對抗。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齊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才分最大的齊國的六國。又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賈誼關於眾建諸侯的建議,至此才得以實施,但皇權和王權的矛盾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分權和集權的問題依然存在。由於文帝對同姓諸侯王基本上採取姑息政策,所以導致了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
開創治世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後都著力於發展農業生產,穩定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然而文帝即位之時,不僅國家財力嚴重不足,人民生活還相當困頓。造成這種貧困的狀況,是由於「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農民遭受殘酷剝削,淫侈之風日益嚴重,以及社會背本趨末的結果。這表明漢初一度緩和的社會矛盾,到文景時期又逐漸趨於表面化。怎樣才能解決這個矛盾?怎樣才能求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安民為本
年輕的賈誼作《過秦論》為文帝提出治國的根本方針為「牧民之道,務在安之」。這股要求安民的社會思潮,是惠帝以來朝野共同的要求,也是鞏固西漢統治的需要。 在「安民」方針指導下,歸納起來,文帝採取的措施有:
減省租賦
為了吸引農民歸農力本,文帝以減輕田租稅率的辦法,改變背本趨末的社會風氣,用來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即納1∕30的土地稅,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後,三十稅一成為漢代定製。此外,算賦也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
減輕徭役
文帝「偃武興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服役一次。這樣的減免,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令列侯歸國
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多居長安,遠離所屬食邑,造成「吏卒給輸費苦」,給人民增加了一項新的轉輸負擔。文帝二年(前178年),即詔令列侯回歸封邑,做官吏的及有詔令特許的,要將太子送歸封邑,其他任何人不許留居長安,以減輕人民的負擔。
弛山澤之禁
文帝後六年(前158年),文帝下令,開放原來歸屬國家的所有山林川澤,准許私人開采礦產,利用和開發漁鹽資源,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系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弛禁的結果,「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廢除過關用傳制度
漢代在軍事重鎮或邊地要塞,都設關卡以控制人口流動,檢查行旅往來。出入關隘時,要持有「傳」,即通過關卡的符信(憑證),方可放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關的「傳」,從而有利用於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入粟拜爵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號稱「智囊」的太子家令晁錯向文帝建議:「募天下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文帝採納了這個建議,採取公開招標價賣爵的辦法來充實邊防軍糧。晁錯又建議,入粟拜爵辦法實行後,邊境積粟足以支5年,可令入粟者輸於郡縣,是郡縣也積粟;邊境和郡縣都已充實,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入粟拜爵辦法的實行,是農民的處境暫時有所改善。
躬修節儉
文帝在位23年,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文帝為自己預修的陵墓,也要求從簡。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簡朴為世人稱道的皇帝。
第一個治世
由於文帝採取了上述的方針和措施,就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了顯著的發展,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帝和景帝時期,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多了。中國古代社會開始進入治世。 源於文帝時期的文景之治之所以成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原因是多方面的: 1、統治者認識的改變:漢初統治者從秦亡的教訓中,第一次看到了「民」的力量,認識到這個力量雖在平時不顯現,然而絕不能忽視它。如果過分侵犯了「民」維持生存的起碼權利,「民」就不是原來的被動狀態,而要以暴力的行動顯示出它不僅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強大力量。所以統治者就要對「民」讓步,就要順「民」心。 2、統治者大力推行黃老政治:漢初統治者,尤其是文帝和景帝,堅持「清靜無為」「躬修節儉」,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結果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費,解決了秦過分剝削農民、破壞合理的權利和界限的根本問題,這樣,就造成一個「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的良好社會環境。 3、文帝個人的勵精圖治:劉恆即位不久,就廢止了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提出不同的意見。秦代以來有所謂「秘祝」之官,凡有災異就移過於臣下。文帝十三年(前167年)下詔廢除並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次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文帝謙讓寬容,以禮相待,便自然形成一種比較清明的政治空氣,正因為如此,漢文帝的政績不但得到了後人的贊譽,也得到了西漢末年赤眉軍的尊崇,他們攻佔長安後,西漢皇陵均被破壞,唯有漢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護。
編輯本段司法
秦漢時期的黃老學一個主要特徵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法」是「無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後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 漢初統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一次,文帝出行中路過渭橋,有人從橋下走出,使文帝乘車的馬受驚而跑。廷尉張釋之判處此人「罪金」(罰四兩金)。文帝要求處死。張釋之向文帝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我們輕易地改變法律,就會使人們對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樣做才對。」文帝終究表示廷尉做得對。 黃老思想雖然吸收了法家的「執法」「守法」思想,但基於「安民」「惠民」的立場,對法家的「重刑輕罪」主張並不首肯。黃老思想不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在這種思想作用下,漢初統治者堅持除秦苛法。文帝元年(前179年)十二月,除「收孥連坐法」。明令宣布:「現在,廢除一人犯罪,家人收為奴婢及各種株連的法律。」這是對舊傳統的否定,對成法的改革。 文帝最重要的改革是廢除肉刑,改革刑制。改革的起因是緹縈救父。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齊太倉令淳於公犯了罪,應當受刑。漢代的肉刑主要由黥刑(臉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和斬左右趾(砍去左足或右足)。淳於公因為做過官,所以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淳於公幼女緹縈非常悲痛,便隨父到長安,上書文帝,說:「臣妾願意入官府為奴婢,來抵贖父罪。」文帝憐憫她的一片孝心,下令赦免了淳於公的肉刑,令其攜女歸家,並且下詔廢除肉刑,改革刑制。 對漢文帝廢除肉刑,後世有許多評說,大多是認為出於「悲憐」緹縈,體現了文帝的「德政」。這一刑制的改革,在中國法制史上的意義是重大的,它是中國古代刑制由野蠻階段進入較為文明階段的標志。這一改革,為刑制向新「五刑」(笞、杖、徙、流、死)的過渡奠定了基礎。
編輯本段邊疆政策
漢文帝即位後,不僅內政復雜棘手,邊事也十分嚴峻,在國力不強的情況下,面對「胡強南勁」的形勢,漢文帝採取了正確的策略,終於贏得了較好的外部環境。
匈奴
自白登之圍來,漢廷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雖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並不能根本解除匈奴貴族的威脅,雙方一直處於戰和不定的狀態。 文帝在位期間,為了謀求安定的和平環境,對匈奴一直採取克制忍讓的態度,繼續執行和親政策,避免大動干戈。然而,匈奴雖然受益於和親政策,但是卻不信守和親的盟約。漢廷急需行之有效的御邊之策。 當時任太子家令的晁錯上書漢文帝,分析漢朝與匈奴雙方在軍事上各自的長短,建議實行「募民實邊」的策略。其主要內容為:在邊地建立城邑,招募內地人民遷徙邊地,一面種田,一面備「胡」;每個城邑遷徙千戶以上的居民,由官府發給農具、衣服、糧食,直到他們能自給為止;遷往邊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編制組織起來,平時進行訓練,有事則可應敵,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擾,奪回被匈奴人掠奪的財富,則由官府照價賞賜一半。文帝在不同程度上採納了這個策略。 此外,文帝還在邊地建立馬苑36所,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萬人,養馬30萬匹。在民間,同樣獎勵老百姓養馬,以滿足邊防對馬匹的需求。 這些措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改變了單一輪換屯戍的制度,既有利於對邊郡的開發,又大大加強了抗擊匈奴的防禦力量;有利於休養和生息,使內地的社會經濟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為後來漢武帝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打下了基礎。
南越
在戰國秦漢時期,我國東南沿海及嶺南一帶,聚居一種支族眾多的越族,被統稱為「百越」。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越人,因地處「楚之南」,被稱為「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在這里設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個郡。秦末農民戰爭起義爆發後,行南海尉事的趙佗自立為王。 漢高祖時,趙佗接受「南越王」封號,從此「稱臣奉漢約」,成為西漢王朝下的一個屬國—南越國。呂後統治時期,對南越實行經濟封鎖政策,趙佗即以兵戎相見,與漢王朝分庭抗禮。 公元前180年,呂後駕崩,文帝即位,改變扼殺政策,採取安撫政策,向南越提供發展生產所需的鐵器、農具、馬牛羊等。並派人修葺趙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祖墳,置守邑,歲時祭祀。又撤掉進攻南越的軍官,拜趙佗的兄弟做官。然後,遣陸賈再次出使南越。在文帝誠意的感召下,趙佗謝罪稱臣,從而再次贏得了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到武帝時期,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已有較大發展。 由以上可以看出,漢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不輕易用兵,盡力維持相安友好關系,以禮相待,兄弟相稱,這對於加強中原人民與周邊少數民族人民之間的團結,增進友誼,起了很好的作用,進一步促進了漢朝時期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編輯本段漢文帝抗擊匈奴入侵的戰爭
漢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呂後死。文帝即位,繼續對匈奴和親。 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賢王背棄 和親 之約,率數萬大軍侵佔河南地(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地區),並進襲上郡(今陝西綏德地區),殺略漢民,威脅長安。文帝急令丞相灌嬰將車騎8萬迎擊匈奴,自率諸將詣甘泉宮(故址在今陝西淳化西北),作為應援。匈奴右賢王見漢軍大隊來攻,遂退出塞外。雙方雖未交兵,但這次用兵是西漢自白登之圍後對匈奴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表明西漢王朝並不甘於 和親 政策。 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冒頓單於死,其子稽粥即位,號老上單於。 老上單於初即位,文帝復遣宗室女公主為單於閼氏,派宦者燕人中行說為護送使者。中行說不願去匈奴,被強令出使。中行說忿恨上路,到匈奴即投降老上單於。老上單於對他親信倍至。中行說在匈奴千方百計破壞漢匈的 和親 關系,鼓動老上單於伺機南下攻漢。 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老上單於親率14萬大軍入北地郡,進占朝那(今甘肅平涼西北)、蕭關(今甘肅固原東南)、彭陽(今甘肅鎮原東南),燒回中宮(秦宮,故址在今甘肅固原),前鋒直抵雍縣(今陝西鳳翔南)、甘泉(今陝西淳化西北),距長安僅200里,直接威脅西漢王朝的統治中心。文帝得報,立即命中尉周谷、郎中令張武為將軍, 發車千乘,騎十萬 ①,屯駐長安附近,防衛京師;又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寧侯魏遫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前將軍,大發上郡、北地、隴西等處兵馬車騎迎擊匈奴,苦戰月余,老上單於方退出塞外,而漢軍 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 ②。從此, 匈奴日已驕,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 ③。西漢王朝深以為患,不得不遣使者復與匈奴修好 和親.文帝後元四年(公元前160年),老上稽粥單於死,其子軍臣立為單於,仍以中行說為親信,積極准備攻漢。 文帝後元六年(公元前158年),軍臣單於絕 和親 之約,對漢發動戰爭。他以6萬騎兵,分兩路,每路3萬騎,分別侵入上郡及雲中郡,殺略甚眾。文帝急忙以中大夫令勉為車騎將軍,率軍進駐飛狐(今山西上黨);以原楚相蘇意為將軍,將兵入代地,進駐句注(今山西雁門關附近);又派將軍張武屯兵北地,同時,置三將軍,命河內守周亞夫駐屯細柳,祝茲侯徐悍駐棘門,宗正劉禮駐霸上,保衛長安。此時,匈奴騎兵已進至代地句注邊,邊境烽火警報連連告急。漢軍經數月調動,方抵邊境地區。匈奴見漢軍加強了守備,遂退出塞外。漢軍也罷兵撤警。第二年,文帝死。 景帝時,繼續執行高祖劉邦以來的 和親 政策, 通關市,給遺匈奴,遣公主,如故約 ①,注意改善與匈奴的關系。因此,匈奴對漢只有一些小規模的邊境襲擾,不再有大規模的軍事入侵。
D. 最喜歡歷史人物作文
從小到大,真正讓我喜歡的電影、電視劇並不多,得上百看不厭的只有兩個,一 是《西遊記》,一是《烈火中永生》。喜歡《西遊記》,無非是為了消遣,讓裡面的猴兒逗自己一笑罷了;而對《烈火中永生》的喜愛,則完全出於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震撼與感動。
《烈火中永生》我前前後後看過幾次。第一次看時,我大概不到十歲。當時並不懂得「革命」、「犧牲」等等詞彙的意義,但心裡已經有了一份崇敬英雄的情感。從那時到現在,我最崇敬的一直是江姐。
第二次看《烈火中永生》時,我多少成熟些了,對那段歷史也有了一些了解,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看過的幾部以紅岩英烈為題材的影視作品裡,《烈火中永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
從小到大,真正讓我喜歡的電影、電視劇並不多,得上百看不厭的只有兩個,一是《西遊記》,一是《烈火中永生》。喜歡《西遊記》,無非是為了消遣,讓裡面的猴兒逗自己一笑罷了;而對《烈火中永生》的喜愛,則完全出於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震撼與感動。
《烈火中永生》我前前後後看過幾次。第一次看時,我大概不到十歲。當時並不懂得「革命」、「犧牲」等等詞彙的意義,但心裡已經有了一份崇敬英雄的情感。從那時到現在,我最崇敬的一直是江姐。
第二次看《烈火中永生》時,我多少成熟些了,對那段歷史也有了一些了解,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看過的幾部以紅岩英烈為題材的影視作品裡,《烈火中永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
在影片開始不久,有一個情節,是江姐見到孫明霞。她微笑著問:「明霞,生我的氣了吧?」因為我一直沒看過開頭,在這個情節以前就沒看過了,所以不知江姐為何問了這句話(是否是因為組織沒有批准孫明霞去川北?)。但那種親切的微笑、親切的話語,一下就把她樸素、和藹、平易近人的品質體現了出來。
江姐看到城門上掛著丈夫頭顱的那一場,我覺得氛圍營造得非常好:淅淅瀝瀝的陰雨、三三兩兩的農民、高高聳立的城門,直到江姐看清了布告,這一切安排,直接營造了「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氛圍。
在江姐的性格中,最感染我的是她面對一切風險、考驗,直至酷刑與死亡時所表現出的那種樂觀鎮定、泰然自若。這一點在審訊、犧牲時都表現的尤為突出。
審訊那一場,江姐的沉靜和徐鵬飛的暴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上級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級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這一段話,聽起來莊重無畏。在這時可以感到,那群擁有著各色刑具、身強體壯的特務,在她這樣一位看似柔弱的女共產黨員面前,都顯得塵土一般渺小。滅絕人性的毒刑拷打之下,女英雄毫不屈服,讓我肅然起敬。還有一個細節讓我久不能忘:徐鵬飛說了一段話,大意是說江姐的丈夫死了,留下個小孩誰來帶?再過個三年五載,孩子長大了,怕是連爹媽也不認識。這時,江姐轉過頭背對敵人,我看到她眼裡似乎閃過一絲淚光。我能夠感受到她作為一位好妻子、好母親對丈夫、兒子深深的愛。
犧牲的那一場,幾次我都是含著眼淚看完的。《國際歌》音樂響起,悲壯!震撼!江姐換上旗袍,整理衣裝時的從容不迫,以及和許雲峰共赴刑場,向戰友們揮手告別的那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在我心裡凝成了永恆!
看到最後被囚的革命者們沖出牢籠,和解放軍擁抱、握手的場面,我有些辛酸。因為這畢竟只是一種美好的理想,心中始終忘不了大屠殺中300多人遇難的慘烈。
最後一次看《烈火中永生》是在2005年7月5日,就是一年前的這一天。之所以記得這么清楚,是因為在兩天後的7月7日,我走進了中考的考場。正因為心中那一份激動,考試中我絲毫沒有緊張,超常發揮考進了重點高中。在我的生活、學習里,毫無疑問,《烈火中永生》給了我很大的幫助。這時我在初中最困難的一段時期里都沒有畏縮不前過。
遺憾的是,到現在我也沒能完整地看過《烈火中永生》,只能期待著下一次機會了
E. 寫一篇自己最喜歡的歷史名人的作文
在歷史名復人中,白居易是制我最喜歡的詩人,除了他的詩令人難忘以外,我更佩服他嚴謹的態度,堅韌的品格。他以自己出色的才華駁倒了「長安居,大不易」的歷史現實。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烈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寺就是我們家鄉的名人白居易所寫的《離離原上草》,雖然白居易詩寫的好,但是他在成名的路上歷經磨難。
在他28歲去京城把他的第一首詩《離離原上草》給了有名的文學家顧況,顧況一聽「白居易」這個名字,就對他說:「現在,在京城不好獃下去了。」但是當他看到白居易寫的這首詩時,大驚失色說:「你一定可以好好的在京城呆下去的。」
白居易每次寫詩,反復修改,再拿給一些不識字的婦女聽,如果她們不懂,白居易又拿回去修改,讀給她們聽,直到她們聽明白為止。
白居易是唐代寫詩最多詩人之一,我最喜歡他寫的《賣炭翁》,他把人物描寫的很仔細,把賣炭翁的悲慘和宦官的仗勢欺人,都細致的匯成一篇文章,讓人感覺彷彿身臨其境一樣。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我佩服白居易。,不但因為他的文采,他的勤奮也讓我值得學習。
F.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作文 怎麼寫 給點指導。
比如寫曹操
就寫一代梟雄曹操啊
寫他的英勇善戰啊
他的文采詩詞歌賦
啊
為人處世啊
這些都可以寫啊
多引用
多用典故啊
這種作文最好得高分啊
G. 寫我最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的作文350字
讀了《史記》這本書,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躍然紙上,有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廉頗將軍,有敢於卧薪嘗膽的勾踐、有勇有謀、不畏強暴的藺相如……但這其中,我最欣賞最喜歡的就是藺相如了。他不但才智過人,而且勇敢無畏。
當我讀到「完璧歸趙」的這個故事時,心裡此起彼伏,心裡不禁為藺相如捏了一把冷汗,他竟然冒著生命危險,去把和氏壁送到秦國,和秦王做交易。在他向秦王獻上和氏壁時,發現秦王十分喜歡這塊玉,但並沒有想兌現他的諾言。這時藺相如卻冷靜沉著,又巧妙地將和氏壁奪了回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最後藺相如還是將和氏壁完好歸趙了。
讀了這個故事,藺相如那智勇雙全的精神又清晰地浮現在了我的眼前。藺相如就如同一座山,那樣高大、那樣偉岸,讓我不由自主地想抬頭抑望他。
在「澠池之會」中,藺相如又立了功,趙王封他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還高。但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光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來了。」藺相如聽到這話後,他並沒有堅廉頗,也沒有和他發生沖突,而是請病假不上朝。這時我想為藺相如打抱不平,對廉頗說:「廉頗將軍,你英勇善戰,戰功赫赫,這是實情。藺相如雖沒有持刀作戰,但他的唇槍舌劍,為趙國保住了尊嚴。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他都是以性命來逼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可以說,藺相如也堪稱一員猛將,只不過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戰場,但戰斗同樣是驚心動魄的。」
藺相如見了廉頗就如同老鼠見了貓似的,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藺相如對他們說:「我如果和廉將軍鬧不和,秦王必會趁機來打我們,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這話傳到了廉頗的耳里,他靜下心想,是啊!我不能為了自己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露著脊背、赤著腳、背上荊條跪在相府面前認罪,藺相如知道後連忙熱情出有迎接。最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一起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藺相如這一舉動,又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品德!所以,有句俗話叫: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背上能插荊。
啊!藺相如你真是個勇敢相智不畏強暴,顧全大局的人啊!我是多麼喜歡你,多麼欣賞你!
H. 求"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歷史作文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曹操
京劇舞台上,白臉曹操冠帶輝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為人少機變,富貴怎雙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戲劇當中的白臉,《三國演義》里的無數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詐的化身。然而,即便是「親劉貶曹」的羅貫中,也不得不為曹的才情與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認他
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曹出身官宦,十六歲舉孝廉任城門典校衛。設十二色杖,不分貴賤一旦違犯出入城規,皆與杖責。這體現他的「忠信」。黃巾作亂,曹操任驃騎都尉奮力破敵也是「忠勇」表現。
董卓當權,敗壞綱紀。操夜帶七星寶刀隻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荊軻。行刺失敗,董卓懷疑他時他又臨機應變說是來獻寶刀的,騙過董卓後星夜飛離京城。這一些不都說明他有勇有謀嗎?
我相信倘若曹操在治世必定是個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當時的亂世註定他必須背負起「漢賊」的罵名來收拾分崩離析的漢家天下。漢朝的氣數已盡,朋黨、外戚、宦官爭權奪勢使它走向衰敗。這時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人出來撐住局面。孫權不行,他坐領江東六郡八十一州,歷得四世已屬僥幸;劉備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義」面具收羅諸葛、關張趙雲,占據荊州蜀中富饒之地,卻終是「生兒不像賢」,劉禪寵信宦官,難脫前朝桎梏。事實證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國具有統一天下的能力。「漢賊」「亂臣」的罵名只是用來套住對前朝愚忠的愚民的韁索。識得時務的人,誰說曹操不是英雄?
「破黃巾,滅袁紹,平袁術,誅呂布,敗張魯,收劉表。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切無不表現出曹傑出的軍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釃酒臨江,橫槊賦詩」,高唱「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更是表現出他廣闊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懷。
以當今全面發展的觀點看,縱觀整部《三國演義》,哪個人及得上曹操這樣軍事、政治、勇氣、謀略、才氣集於一身呢?諸葛也比不上,他沒有狠辣的手段,所以會有宦官黃皓壞計;沒有豪邁的詩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甫吟》抒志;沒有嚴刻的懲罰制度,讓李嚴延誤的軍糧阻斷了伐魏的征途。
曹操是一個強人,有巧取豪奪的能力,橫沖直闖的勇氣,抑強扶弱的智慧。他的產生既是個人際遇,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曹公,生而不能與之交遊,真人生一大憾也!
I. 老師讓寫一篇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作文,大概怎樣寫
要寫歷史人物…就要寫你比較熟悉的人物…寫出你喜歡他的原因…為什麼要寫他…最後寫你欣賞他哪一點…寫你自己的感想…就這樣你喜歡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