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海安歷史人物故事

海安歷史人物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8 04:34:58

歷史人物的故事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② 南通市海安縣有什麼歷史故事,急急急

海安歷史源遠流長,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青墩先民刀耕火種、繁衍生息。春秋時期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吳侯會衛侯於鄖(今立發橋),建發繇亭以示紀念。漢代開上官運鹽河過縣境。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始設縣,此後,縣治幾度興廢。唐代淮南節度使李承實沿海築捍海堰,北宋范仲淹倡導修築海堤數百里,過境40多里。南宋文天祥為興兵抗元,路過海安,留下「自海陵來向海安,分明如度鬼門關」的名句。明朝海防兵備副使劉景韶、副將邱升率兵民抗倭,斬敵千餘人,保證了百姓的安寧。 海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一度為蘇北抗戰的指揮中心。劉少奇、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海安留下光輝足跡。解放戰爭初期,聞名中外的蘇中「七戰七捷」,即以海安為戰略中心展開,其中兩戰報捷於境內。陳毅詩雲:「海陵勝地多人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海安涌現出一大批英雄人物,聞名全國的「蘇中劉胡蘭」高鳳英、淮海戰役中的一等功臣儲友富,上海戰役中的特等功臣胡正法等均為海安人。近現代史上,曾任江蘇民政長、江蘇省長兼督軍的韓國鈞,被譽為中國研究「組合數字」鼻祖的楊冰,中國著名語言學家、領導編纂《新華字典》(第一版)的魏建功等著名人物,都出生於海安。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海安人民弘揚尚武保國精神,造就了聞名全國的民兵勁旅——角斜「紅旗民兵團」。

③ 江蘇南通海安食物特產及歷史名人,文化風情

名人 海安、如皋、東台乃至如東的不少地方,許多耄耄老人口口相傳左宗棠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務大臣時,曾不畏沿海風潮災害和舟車疲憊親臨丁所、栟茶巡察網業加工出口和范公堤毀損的情況。經仔細考證,左宗棠確實到過海安,到過丁所、栟茶。這從幾個方面可以得到證實。
韓國均著《永憶錄》可以佐證。原江蘇省省長兼督軍韓紫石先生晚年寫過一本自傳體的回憶錄,對他的平生經歷、從政軌跡以及人生感悟作了詳盡的記述。其中有:「余少見左文襄著黃馬褂坐舟中從余門前經過,以為此莫大之榮;又見海安巡檢司乘輿過市,行人讓途,亦以為此莫大之榮。迨長而誤於舉業,雖屢應朝命,由縣令而監司而開府,其間兼任軍職,不知人之視余奚若善乎?子夏對曾子曰: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榮之,出見富貴之樂又榮之,兩者戰於胸中。今先王之義勝、愧余不能以先王之義勝富貴之榮也。」就是說,韓紫石年輕時曾親眼看見左宗棠穿穿著黃馬褂坐在船上從他家「門前經過」感到非常榮耀,並且引發了深深的思考,在心裡為自己將來不能幹出有益社稷的業績或有業績卻存虛享「富貴之榮」的雜念而感到慚愧。
韓紫石為海安縣海安鎮人,少小家貧。他出生於1857年,左宗棠就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事務大臣為1881—1882年之間,其時韓紫石為24—25歲。對於著書時年屆85歲的韓紫石來說,那時確實是「少」時。至於「從余門前經過」,則可以肯定左宗棠坐的船是從上官運鹽河(即老通揚河)過來的。因為當時上官運鹽河經過海安鎮的一段為內城河,後來運鹽河疏浚為通揚河,才在海安鎮內城河南側新開了一段河道,而鎮區的這段內城河解放後被填,改成路道——就是現在人民路東西方向的部分。韓國鈞老宅當時就在運鹽河邊上,所以他在家門口看到了左宗棠乘坐的船隊。而運鹽河流到立發附近可以轉入東去丁所、栟茶的串場河……毫無疑問,為清廷立下驚天奇功——剛剛收復新疆160萬平方公里,又被任命為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事務大臣的左宗棠,其出行必定威風八面,所以左宗棠在船上身穿黃馬褂及其排場讓韓紫石看了感到「莫大之榮」,正像當年紅衛兵到北京見到毛主席引以榮光一樣。韓國鈞在《永憶錄》中記下了這一筆應是真實的,可信的。
地方誌書記載可以確證。《如皋縣志》大事記有則記載:「1883年(光緒九年),兩江總督左宗棠撥款修築范公堤。」這說明,左宗棠經海安到丁所去栟茶的確是歷史上的一件真事。左宗棠的丁所、栟茶之行—巡查災情,撥款重修范公堤,進而安定民心,恢復鹽場生產,保證鹽賦收入,乃至督飭江淮東部地區的網業加工出口……這些都是應該給予肯定的。
1982年出版的《栟茶鎮志》,其大事記部分這樣記載:「光緒八年(1882),兩江總督左宗棠勘堤位栟,住西郊壽聖寺。」至此,左宗棠到丁所到栟茶之行得到證實,時間是1882年。《如皋縣志》記載1883年「撥款修築范工堤」,顯然是左氏巡察海堤後作出的舉措,時間自然晚一些,而《東台市志》記的是海潮發生後查勘的時間,所以早了。
左宗棠在栟茶停留了多長時間,沒有記載。原路返回則為逆水行舟,丁所老人說左宗棠回程在丁所街上又住了一宿,也是可信的。
無須諱言、左宗棠1882年的丁所、栟茶之行,使丁所、李堡的網業更加發達,范公堤也得以及時修築加固、沿海蒼生得以安居樂業:於是丁所有幸,栟茶有幸,而韓紫石也有幸,他以左宗棠為人生楷模,勵志報國,終究被陳毅將軍譽為「海陵人傑」……

文化風情 海安龍舞的神與奇,顯見於海安龍舞的代表舞種「羅漢龍」與「蒼龍舞」之中——
「羅漢龍」是祖居於海安縣城北郊的一個自然村落「唐家池」丁姓人的祖傳龍舞,經過「上八代」、「下八代」的傳承,於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時間,今日之舞龍人已是第十八代傳人,因此,又有「丁家龍」之稱。
「羅漢龍」的龍具是13節白色布龍,直徑30厘米上下,其形其勢算不上威武壯觀,但銀鬢玉角,光彩照人。尤其是陣圖變化、動作套路神奇無比,除了兼有南方龍舞的「鑽、纏、跳、翻、繞、滾、騰」的套路格局之外,還凸現出一個「疊」,就是在舞龍的過程中,引龍人、舞龍人逐個踩肩上,造成三層相加、四層相疊的「寶塔」。其時,龍頭高昂龍珠勁抖,龍尾律動,龍身翻騰,造型高達8米有餘,「單元寶」、「雙元寶」、「仙橋寶塔」、「疊心寶塔」、「翹荷花」、「牡丹花」……套路多達20餘個,原本並無生命的龍具,一時間成為攝神動魄的神奇之物。
「羅漢龍」邊舞邊「疊羅漢」,是丁姓舞龍人的一個「絕活」,上一代舞龍人丁成宏、丁成榮在談到這個「絕活」形成原因的時候,講過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個初秋,貫穿海安全境的通揚運河上空萬里無雲,唯獨唐家池這方土地,一連七天七夜都是烏雲籠罩,暴雨傾盆,稻禾被淹、農家積水,老人們去龍王廟燒了一個七層斗香,祈求龍王爺念及唐家池一方百姓歷來勤勞儉朴、行善積德而大發慈悲,消災降福。未及一個時辰,唐家池上空驚雷聲起,降下一個小白龍,盤坐於唐家池的池塘之中,形同一座寶塔。只見它抖龍尾,昂龍頭,噴出一股水柱,直瀉茫大海,頃刻之間積水消退,天空放晴。秋後,當地農家仍獲得了豐收。丁姓的老祖宗為了感激小白龍退水消災、降福唐家池的恩德,舞龍慶祝豐收時,就仿照小白龍盤坐於唐家池池塘之中的神態,練起了「堆寶塔」、「疊羅漢」的功夫。
2001年,江蘇省文化廳命名海安縣為「江蘇省民間藝術(龍舞)之鄉」。
「海安花鼓」在海安的流傳,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嘉靖年間,《明齋真識·廣陵韻事》有「花鼓傳來三十年,而變者屢矣,始以男、繼以女,始以日、繼以夜,始以鄉野、繼以鎮市,始以村俗民氓、繼以紈褲子弟」的記載。清同治三年(1864)的《海陵竹枝》枝中曰:「村部平安時作會,覡巫歌舞歷年年,敲鎮伐鼓都盧語,聒得居人夜不眠。」說明那時花鼓已流傳很廣。及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海安角斜地區花鼓活動仍然十分活躍。由此推算,花鼓在海安地區的流傳,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海安花鼓」和蘇北地區的「牽驢花鼓」、蘇南地區的「漁籃花鼓」、「洛子花鼓」一樣,在明代以前,都屬於歌舞相隨的戲曲表演節目,主體部分是一旦一丑的「兩小戲」或一旦一丑一生的「三小戲」。「海安花鼓」屬於後者。花鼓表演中的主體部分是由紅娘子(旦)、騷達子(丑)、相公(生)出場入角。歌舞表演被稱為「上秧鼓」或「打場子」。今日之「海安花鼓」是歌舞表演部分的發展與創新。由於民間舞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由「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引出了「十里花鼓舞不同」。海安花鼓在海安流傳的四百多年間,受到了這一特定地域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影響,表現的是生活在溪水清悠、田禾蔥翠的魚米之鄉的村姑,面朝大海、背朝田莊的黃海漁村的漁婦的生活,展現的是她們既熱情奔放又柔美溫情的個性。特別是表現村姑、漁婦穿梭織網於花前月下的「頷首、搖肩、展臂、舒腕」,「欲動先出胯,逐步微微顫」的舞蹈語言,活靈活現地再現了村姑、漁婦悠然自得的勞作生活,蘊藏著村姑、漁婦生活富足的歡樂情懷。這一「海安花鼓動」各個形態的個性特色,不同於「牽驢花鼓」的縱情,而是凸現了這一地域村姑、漁婦特有的既質朴又純情、既凝重又柔美的內心世界,屬於如清代桐城派文人姚鼐描述的那種「得於陰與柔之美者」。其情其勢展現出「如東升初日、如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漳、如滄、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廖廊」的陰柔之美。
海安文化館於50年代末,就開始對「海安花鼓」進行搜集整理,並且伴隨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社會生活方式與審美情趣牟躍進步伐,對其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先後以男女群舞的《迎春花鼓》,情節舞的《花鼓情》等舞台表演形式在省、市會演中獲獎,在晉京獻藝中受到好評。近年來又融合了江蘇各地花鼓表演之精華,以江蘇民間音樂為主旋律,編排成320人參與表演的盛裝行進表演方陣和40人參與表演的廣場民間舞蹈,多次在全國性演藝競賽活動中展風采、奪大獎,以致成為全國知名的海安文化品牌。

④ 20名歷史人物故事

曹 操

(155-220)

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縣)人。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年二十,舉孝廉,為郎,歷任洛陽北部尉、濟南相等職。曹操。曹操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步擴充了自己的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占據兗州,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後用其名以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元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為丞相,率軍二十餘萬南下,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建安二十一年
年)封魏王。死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為魏武帝。曹操生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
,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門
弟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在所統治的地區內,社會經
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法接要》等書。曹操不僅在政
治、經濟、軍事上表現了傑出的才能,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曹操的和他的兒子
曹丕、曹植都是當時文壇上的領袖人物。在他們提倡、帶動之下,這個時期的創作成
為我國文學史上光采奪目的一章——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建安文學」。曹操的詩今存
二十餘首,較完整的散文四十多篇。他的詩都是採用樂府古題,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
優良傳統,又有所創造,對五言詩的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蒿里行》、《觀滄
海》等篇,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向為後人傳頌。散文亦清峻整潔。他善於以質朴剛
健的語言直抒胸臆,無典雅浮華之弊。魯迅稱他為「改造文章的祖師」。散文代表作
有《讓縣自明本志令》等。遺著《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

--------------------------------------------------------------------------------

畢 升

畢升(?-約1051)北宋發明家。徽州(今安徽歙縣)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我國是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現在的木板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為「刻版印刷術」。刻版印刷術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紀出現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以後,逐漸發明了刻板印刷術。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我國已非常盛行,並先後傳至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伊朗等國,影響到非州和歐州。公元十一世紀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印刷術出現了許多重大的改革和發明。宋代慶歷(公元1041年)間,畢升首創泥活字版,使書籍印刷更為方便。據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畢升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為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稍溶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因著在鐵板上,可以象雕板一樣印刷。此外,他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經濟方便。

--------------------------------------------------------------------------------

管 仲

[管仲]諸葛亮隱居在南陽隆中的時候,經常自比管樂。「管」是管仲,齊國名相;「樂」是樂毅,燕國名將。他們都輔佐國君建立了卓越的功勛。管仲(?—公元前六四五年),名夷吾,字仲,謚敬,亦稱敬仲安徽穎上人,是春秋初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他輔佐齊國齊桓公(小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他合理徵收賦稅,減輕農民負擔,以達到「民富」「民安」;改進國家管理體制,發展民間武裝力量,並統一軍政的領導;運用國家力量發展鹽鐵事業,增加財政收入;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採取外交的主動權。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管仲所以有所作為,除了自身的才幹外,同鮑叔牙能夠知人並無私地舉賢薦能有關。管仲與鮑叔牙年輕時就是諍友。兩人共同經商,分配盈利時,管仲私自多拿了一倍於鮑叔牙的財物。別人不平,鮑說,這不是他貪財,是因為他家裡貧窮。兩人一起領兵打仗,鮑身先士卒,親冒矢石,管卻沖鋒在後,退卻在前。別人議論,鮑說,這不是他怕死,是因為他家裡有老母。鮑叔牙這種寬以待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管仲,他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後來,鮑克服重重困難,把管仲引薦給齊桓公,築壇拜相,自己卻甘願位居其下。司馬遷感慨地說:天下人不推重管仲之賢,而推重鮑叔能知人。管仲所以有所作為,又同齊桓公的豁達大度,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緊密聯系的。管仲原來輔佐小白的哥哥子糾。糾、白爭位時,管仲曾射了小白一箭,小白詐死始得脫。後來子糾死後,小白為齊國之主,他尊賢禮士,不計舊怨,接受鮑叔牙的推薦,毅然授相與管仲。當齊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管仲,二人同車入城時,「百姓觀者如堵,無不駭然」。後來有人進讒言,中傷管仲,齊桓公不信,加以駁斥。並對管仲更加信任,尊為「仲父」,明確「國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憑仲父裁決」。這樣,使得管仲能夠施展他的聰明才華,作出一番事業。

--------------------------------------------------------------------------------

庄 子

著名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家貧,曾借粟於監河候(官名),但拒絕了楚周王的厚幣禮聘。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豐富。《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魯迅先生曾說他的作品「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莊子的著作歷來註解極多,今通行本有清末王先謙《莊子集解》、郭慶藩《莊子集釋》等。轉載《史記》第63卷。

--------------------------------------------------------------------------------

張 良

漢初大臣。字子房,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人。祖父與父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交節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阻擊秦始皇未中。後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蘇睢寧北)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良任韓司徒。後韓王成為項羽所殺,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都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封留侯。劉邦曾誇贊也「運籌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傳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

--------------------------------------------------------------------------------

桓 譚

桓譚(前?-公元56)東漢哲學家、經濟家。字君山,沛國相(今安徽濉溪縣西北)人。愛好音律,善鼓琴,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喜非毀俗儒。哀帝、平帝間,位不過郎。王莽時任掌樂大夫。劉玄即位,詔拜太中大夫。光武帝時,任議郎給事中。因堅決反對讖緯神學,「極言讖之非經」,被光武帝目為「非聖無法」,險遭處斬。後被貶,出任六安郡丞,道中病卒。他把燭干比作人的形體,把燭火的精神,提出「以燭火喻形神」的有名論點,斷言精神不能離開人的形體而獨立存在,正如燭光之不能脫離燭體而存在一樣。王充稱道他的著作是「訟世間事,辨昭然否,虛妄之言,偽飾之辭,莫不證定」。(《論衡·超奇》)對後來無神論思想發展有所影響。著作有《新論》二十九篇,早佚 。現傳《新論·形神》一篇,收入《弘明集》內。《新論》以清嚴可均輯本較好(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另有賦、誄、書、奏凡二十六篇,今存《仙賦》、《陳時政疏》、《抑讖重賞疏》等文(見《藝文類聚》及本傳)。《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五卷,已佚。傳見《後漢書·桓譚傳》。

--------------------------------------------------------------------------------

華 佗

華佗,字元化,東漢末醫學家。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華佗一生行醫各地,聲譽頗著,在醫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據《後漢書·華佗傳》記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華佗對「腸胃積聚」等病創用麻沸散,給患者麻醉後施行腹部手術,這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它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華佗很重視疾病的預防,強調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以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他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態,創造了一種「五禽之戲」如果身體感到不舒服時,作一套禽戲,出了汗,就會感到身體輕爽。他的弟子吳普堅持做「五禽之戲」,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操長期頭疼,曾經多次被華佗醫好,由於積病已深,很難根治。曹操怕舊病復發,強留華佗做他的侍醫。華佗後因不從曹操徵召,遂為所殺。臨死前,華佗把已整理出來的一部醫學書稿交給獄吏,並告訴他:「此可以活人。」但是獄吏怕受到牽累,不敢接受。華佗在極度悲憤中把它燒了。現存《中藏經》,是後人託名之作。傳見《後漢書·方技傳》、《三國志·魏書·方技傳》 。

--------------------------------------------------------------------------------

范 增

項羽謀士。居巢(今安徽巢湖)人。秦末農民戰爭時,勸項梁立楚王族後裔為楚懷王。秦軍圍巨鹿,楚懷王派宋義、項羽等救趙,以他為末將。後屬項羽,為其主要謀士,被尊為亞父。他屢勸項羽殺劉邦,項羽不聽。鴻門宴上,范增舉所佩之玉三次,希望項羽下決心殺掉劉邦,項羽默然不應。後項羽中劉邦反間計,削其權力,范增忿而里去,途中病死。傳俯《漢書·陳勝項籍傳》、《史記·項羽本紀》。
這網址里有上百個
http://www.cycnet.com.cn/encyclopedia/history/person/bookman/index.htm

⑤ 海安縣博物館的歷史人物

韓國鈞(1857年—1942年),字紫石,亦字止石,晚號止叟。江蘇海安人內。出生商人家庭。清光緒五年容(1879年)中舉。先後任行政、礦務、軍事、外交等職,曾任吉林省民政使。民國成立後,歷任江蘇省民政長,安徽巡按使,江蘇巡按使、省長、督軍等職。韓國鈞,字紫石(亦作止石或子石),晚年自號止叟,人們敬稱其為紫老。1857年3月29日生於江蘇海安鎮。
1913年9月6日,北京政府特任韓國鈞為江蘇民政長。1922年再掌蘇政,任江蘇省省長。兩掌蘇政期間,韓國鈞積極恢復市面,醫治戰爭創傷,先貸款於柴米各鋪,繼發貸於布業及各商店,總計20餘萬元,又與教育司長商議,先恢復初高等學校。韓國鈞委託地方土紳,詳細調查,兵災損失計有1500萬元。韓力請中央,允撥款180萬元。按所查的實際情況,分別賞恤。未二月,市面漸趨恢復,人心安定。
1940年9月中旬,韓國鈞出面召集蘇北各界知名人士參加海安召開的聯合抗日座談會。隨後,又在曲塘召開了「蘇北抗戰和平會議」,韓國鈞、李明揚主持了會議。此後,韓國鈞為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權,動員各界民眾團結抗日,擴充地方武裝,做了大量工作。

⑥ 海安縣的著名人物

韓國鈞:字紫石,先後任行政、礦務、軍事、外交等職,曾任吉林省民政使。民國成立後,歷任江蘇省民政廳長,安徽巡按使,江蘇巡按使、省長、督軍等職。
喬林:清代乾隆年間篆刻家,著有《篆刻匯編》、《金石萃言》、《寒碧軒詩抄》(八卷)、《墨庄印譜》等。
王葉衢,海安鎮人,祖籍安徽滁縣。出生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前後,卒於同治初年。著有《海安考古錄》,保存了明末至清代中葉海安部分地域的大量珍貴資料。在海安歷史資料中,《海安考古錄》是唯一一本研究記載海安地域綜合歷史的著作。
余少春:著名揚州評話藝人,著有《清風閘》《七俠五義》《五虎平西》《粉妝樓》等。
張符驤:字良御,號海房,康熙六十年五月,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著有《依歸草文集》《自長吟詩集》《海房文集》《日下震澤集》《順時錄》《天佣子集》等。
譚德鍾:字組雲,號高譚,晚號海陵老人,中國近代傑出書法家之一,著有《海香詩鈔》《海陵印存》《海陵書畫集》《續藝舟雙楫》等。
魏建功: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語言學的早期開拓者之一,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的奠基人。
仲貞子:漢族,曾名諒,江蘇省海安縣西場鎮人,著名書畫家,早年就讀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劉海粟、馬公愚等書畫大師。並自成一派,以詩、書、畫、印皆擅而聞名。
仲滿:2008年北京奧運會擊劍冠軍得主。
王奇寅:字頌為,1964年生於江蘇海安。1982年參軍入伍,1997年研修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任中國新水墨書畫研究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禮書畫家。
蔡小岑:漢族,1984年生於江蘇海安,當代作家,著有《下一秒,遇見》等。
小海(塗海燕)、雷默(裴其明)、鳴鍾:詩人。
汪政、魯羊、丁捷、羅望子:作家。

⑦ 江蘇南通市海安縣的名人

韓國鈞(年—1942年),字紫石,亦字止石,晚號止叟。江蘇海安人。
出生商人家庭。清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先後任行政、礦務、軍事、外交等職,曾任吉林省民政使。民國成立後,歷任江蘇省民政長,安徽巡按使,江蘇巡按使、省長、督軍等職。
喬林(1731一?),字翰園,號西墅,晚號墨庄,海安丁所人,清代乾隆年間篆刻家。
喬林酷愛讀書,家無長物,但蓄書頗多。晨夕揣摩,孜孜不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刻有「人事多所不能,惟酷好學問文章」印。工六書篆籀之學,悉心精研數十年而從不間斷,其篆刻師法許容,善刻晶、玉、瓷、竹等印,各臻其妙。側款作行草,間或亦刻隸書,其所作篆隸淳古渾勁,得秦漢遺法,後人曾誤為宋、元人所作。清代翰林院侍讀學士、上書房行走錢大昕在《喬墨庄先生傳》中贊其「用刀如用筆,試以玉、銅,鐵,竹根無不如意」。他的篆刻風格,對當時江浙印壇以至後世均有相當影響。

余少春(1894—1945),著名揚州評話藝人,家居海安鎮。自幼家貧,18歲拜著名評話藝人張少南為師。初學時,余少春先後聽過丁壽庭,陳月秋、張捷山等前輩的《清風閘》,他博採眾長,融會貫通,逐步形成了具有里下河風格的余派(清風閘)。這部書,以喜劇形式反映人間悲劇,將舊時代的楊州社會生活描述得淋漓盡致,一覽無遺,後人稱之為一部「奇書」。他還剔除原話本中淫穢語言,並言明糟粕語言不傳弟子。民國30年(1941年)海安淪陷,余少春去如東縣栟茶鎮演出,在味園茶館獻藝時,有新四軍幹部前來聽書,對余少春的技藝很為贊賞,後在數次群眾大會上都邀他說上一段書,藉以鼓舞群眾士氣。並請余少春聯絡海安、角斜一帶的藝人前往栟茶演出。
張符驤(1663-1727),字良御,號海房,海安鎮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聖祖玄燁南巡,張符驤於揚州塔灣進獻《迎鑾詩》十二章,陳述治國方略,甚得康熙帝嘉許。康熙五十三年,張符驤中順天舉人。康熙六十年,張符驤通過會試,被錄為進士,時已58歲。因他在殿試時對答方策言詞激烈,被貶為三甲第34名。是年五月,康熙帝於澹寧居召見張符驤等人,因張符驤學識淵博,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張符驤即告老還鄉。
陸儋辰(1777—1842),字莞泉,別號耳鄉。清代郡廩生,海安鎮人。為清代提學使陸舜之從曾孫。他勤奮好學,尤致力於醫。喜研金石。搜古碑數百通。蓄銅雀瓦、古硯及印章合數百件,印證掌故,一一題識,而手自鐫之。擅書法、工琴、好詩,喜博弈,著有《弈譜》四冊。
王葉衢,海安鎮人,祖籍安徽滁縣。出生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前後,卒於同治初年。王葉衢於生不樂仕進,矢志於海安故里的自然、歷史資料的搜集、研究,「專力搜輯一鎮遺事。凡嘉言懿行,文章碑碣,靡不求其本源,考其始終」,「凡有見聞,即書片紙棄篋中,日久成帙」。先後用10多年時間搜集、考訂、整理,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編成《海安考古錄》。
仲鶴慶,字品崇,號松嵐,海安西場鎮人。生卒年不詳,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舉,乾隆十九年登進士,任四川大邑縣知縣,因為人剛直,被罷官歸里.
石重光(1889—1933),字又新,海安李堡鎮人。曾赴日本留學,畢業於日本弘文學院。一生長於古詩文、書畫、古琴,精通日、英兩國語言。留學日本後,石重光接觸到民主革命的思想,毅然追隨孫中山先生。為籌辦槍械奔走,事發後避逃回鄉。不久如皋清末進士沙元炳推薦他去江蘇省立第七中學(即現南通中學)任教。後李堡潘樹聲先生任如皋師范學校校長時,又薦他去如皋師范任教,並一度擔任教務主任。
朱南金(1863一1940),字葆逵,號蟄翁,晚清秀才,祖居海安南莫鎮朱樓村,後移居海安胡集鄉。
朱南阜(1867—1942),字叔才,號葆蓮,又培風道人,里人尊稱其為「朱三爹」。少年時,朱南阜就讀私塾,尤愛書法、金石。他的書法從臨摹秦漢魏晉唐碑貼入手,又吸取清代吳讓之書法之字見長,篆字亦常見於條幅。金石以篆字為主,有陽文、陰文、雙線等多種體例,至今朱氏後代仍保存其印章近百枚。1988年國慶,海安縣文化館,海安縣書法協會將朱南阜印章作品編印展出兩個月之久。
譚德鍾(1876—1949),字組雲,號高譚,晚號海陵老人,海安鎮人。為中國近代傑出書法家之一。

⑧ 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

1.食言而肥:違背諾言,只圖對自己有利。

⑨ 歷史人物故事

劉備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開國皇帝,他以孔明為丞相,圖精力治,在三國立足,

⑩ 歷史人物故事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閱讀全文

與海安歷史人物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