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人物的感人事跡
丁曉兵:20多年抄來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襲次軍事行動中,丁曉兵失去了右臂。當英雄在被鮮花與贊譽圍繞時,南京航空學院的一名大
學生給他寫了封信,信中的話讓丁曉兵深感意外:成為英雄,你只算過了第一關,如果有這樣的機會我
也可能成為英雄。我現在並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後依然還有事跡從你的身上出現,到那個時
候,這個英雄的稱號你才當之無愧。
20年過去了,丁曉兵時刻不忘這封來信。從連指導員、幹事、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到團政治委員,
丁曉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帶領的集體,先後獲得248面獎牌、證書和36座獎杯。
【頒獎詞】
這個用左手敬軍禮的人,我們以他為驕傲。戰時敢捨身,平時能忘我,從逆境中掙扎啟程,在順境中保
持清醒。沙場帶兵敢稱無愧無悔,把守國門能說有骨有節。他像一把號角,讓理想與激動,在士兵心中
⑵ 歷史上十大人物的感人事跡
丁曉兵:20多年來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次軍事行動中,丁曉兵失去了右臂。當英雄在被鮮花與贊譽圍繞時,南京航空學院的一名大
學生給他寫了封信,信中的話讓丁曉兵深感意外:成為英雄,你只算過了第一關,如果有這樣的機會我
也可能成為英雄。我現在並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後依然還有事跡從你的身上出現,到那個時
候,這個英雄的稱號你才當之無愧。
20年過去了,丁曉兵時刻不忘這封來信。從連指導員、幹事、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到團政治委員,
丁曉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帶領的集體,先後獲得248面獎牌、證書和36座獎杯。
【頒獎詞】
這個用左手敬軍禮的人,我們以他為驕傲。戰時敢捨身,平時能忘我,從逆境中掙扎啟程,在順境中保
持清醒。沙場帶兵敢稱無愧無悔,把守國門能說有骨有節。他像一把號角,讓理想與激動,在士兵心中
蔓延。
王百姓:排除炸彈1.5萬多枚
把公安工作稱作和平時期風險最大的職業之一,一點兒都不誇張。公安部的統計數字表明,從1995年開
始,每年因公犧牲的全國公安民警始終在400人以上。前年全國公安民警因公犧牲414人、負傷4134人,
「天天有犧牲,時時在流血」是近些年來全國公安民警的真實寫照。
幾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兩只蘋果,期盼丈夫平安歸來。自1985年從部隊轉業到河
南省公安廳工作以來,王百姓始終戰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線,多次臨危受命,親手排除各類炸彈1.5
萬多枚,處置大小爆炸現場無數,是公安系統唯一沒有傷殘、排爆沒出過一次差錯的全國勞模。
王百姓有著普通人的情感--眷念家人、恐懼死亡,但他還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線上穿越,「因為我是一個
警察,又從事這方面工作,我不去誰去?」
【頒獎詞】
10年時間,1.5萬多枚炸彈,專門與危險打交道。誰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彈,就已經驚心動
魄了。而他和我們一樣,有家有妻有娃,只不過頭頂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國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擔憂
、戰友的期盼,一肩擔起。
華益慰:「值得託付生命的人」
華益慰是著名醫學專家,一生兢兢業業,被患者譽為「值得託付生命的人」。他做過數千例手術,挽救
了許多患者的生命,沒有出過一次醫療事故和差錯。從醫56年,華益慰只做著一件事,那就是對得起病
人。
妻子張燕容是他的同學、同行,共同相處了幾十年,說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說道:「他也就是盡到了
一個做醫生的職責,做一個醫生分內的事情,只不過他做得比較認真。」一些網友並不這么看:醫者父
母心。華醫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詮釋了什麼是「醫者」。如果我們生活中的醫生都像他那樣多好啊
!
【頒獎詞】
不拿一分錢,不出一個錯,這種極限境界,非有神聖信仰不能達到。他是醫術高超與人格高尚的完美結
合。他用盡心血,不負生命的囑托。
霍英東:聚財有道,散財亦有道
霍英東給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體育界擁有眾多的頭銜;二是他是個慷慨的有錢人
。
從小吃過不少苦的霍英東聚財有道,但也熱心公益,散財有道。多年來他對社會的各類捐助金額接近200
億元,單是在家鄉番禺的捐助就超過40億元,有報道稱他是港澳地區為家鄉捐贈最多的富豪。
說起父親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憶道:「他說過一句話: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義的事。有錢,是給
他一個機會,能對國家做自己的貢獻。」
【頒獎詞】
生於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於安樂,用赤誠贏得生前身後名。他有這樣的財富觀:民族大
義高於金錢,赤子之心勝於財富。他有這樣的境界:達則兼濟天下。
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
96歲的季羨林先生長年任教北京大學,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
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其著作已匯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
》,現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
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
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頒獎詞】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
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葉篤正:「要讓外國人來同我們接軌」
91歲的葉篤正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國際大氣科學界屈指可數的幾位學術巨匠之一,榮獲
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近60年的科學生涯中,葉篤正先生在大氣動力學、青藏高原氣象學、
東亞大氣環流以及全球變化科學等領域成就顯著,被公認為是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全球變化學科的奠基人
之一,為全球變化、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研究作出了開創性重大貢獻,也是國際全球變化研究的創始人
之一。常掛在葉篤正先生嘴邊的是:「要讓外國人來同我們接軌」。
【頒獎詞】
風華正茂時已經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開拓者。讓外國人同我們接軌,這是一個年過九旬的大學者
的大氣象。笑攬風雲動,睥睨大國輕。
孔祥瑞:150項革新帶來8000萬元效益
僅有初中學歷的工人孔祥瑞有著「藍領專家」的美譽。2001年,他主持創新「門機主令器星形操作法」
,使門機每一次作業可節省時間15.8秒,當年創效1600萬元;2003年,他主持的「門座式起重機中心集
電器」技改項目,被授予國家級實用型發明專利。
【頒獎詞】
不管什麼時代,勞動者都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還應該是那些不僅貢獻汗水還
貢獻智慧的人。150項革新,給國家帶來8000萬元效益,這就是一個工人的成就。
林秀貞:30年來贍養了6位孤寡老人
林秀貞是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贊村農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種困難,像女兒一樣贍養
了6位孤寡老人。
這位朴實的農村人,始終記得她母親的樸素教誨:人人管閑事,世上沒難事;人人都幫人,世上沒窮人
;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來治理自己的家,萬萬治鄰——用一萬分力量來治理鄰里關系。
【頒獎詞】
用30載愛心讓一村之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富人做這等事是慈善,窮人做
這等事是聖賢,官員做這等事是本分,農民做這等事是偉人。這位農婦讓九州動容。
黃舸:行程1.3萬多公里,當面感謝恩人
18歲的黃舸看上去像個十一二歲的孩子。7歲時,他被確診為先天性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據專家介紹,同
類患者最長生命紀錄僅為18歲。
黃舸的生命也許就要走到盡頭,但是為了能面對幫助過他的人說聲謝謝,2003年,15歲的黃舸和父親用
一輛三輪摩托車踏上了「感恩之旅」,開始在全國尋訪素未謀面的恩人。如今,父子倆已經走過了82個
城市,行程1.3萬多公里,向30多位當年給他們寄過錢的恩人當面道了謝。父子倆一路上感受著感動,也
傳播著感動。
黃舸說:「到好心人的家門口說聲謝謝,送上一束鮮花表達深深的謝意,是我最大的心願。」這個心願
一直支持著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離開人世,黃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給需要的人。
【頒獎詞】
我們需要靜下心來體會這個場面,一個四肢無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賽跑,跋山涉水、萬里迢迢。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運丟棄的蠟燭,善良的人點亮他,他就歡快地燃燒起來。藏起眼淚,還給人們光明和
希望。
微塵:上千筆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塵」
「微塵」起初是青島一位數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後來,擴散成一個愛心群體,再後來,擴展成
一個關愛他人的愛心符號。以「微塵」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進青島的大街小巷,成為青島一個體現
愛心的公益品牌。
青島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在翻閱了捐款記錄後驚訝地發現,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經使用「
微塵」的名字多次大額捐款:非典時期捐款2萬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萬元,為白血病兒童捐款1萬元,
湖南災區捐款5萬元……當人們正在努力尋找「微塵」時,一個又一個「微塵」出現了。
截至目前,青島市紅十字會收到的上千筆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塵」。每一雙充滿善意的援手
,每一張不同模樣的面孔,都記錄下一個共同的名字——「微塵」。
【頒獎詞】
他來自人群,像一粒塵土,微薄、微細、微乎其微,尋找不到,又隨處可見。他自認渺小,卻塑造了偉
大,這不是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0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分類:心靈棲息地
0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劉成章:65年來義務守護抗日烈士墓
河北省淶源縣漕碾村,眾多平凡的中國小鄉村中的一個,村民劉成章一家65年來義務維修、守護著一座1940年犧牲在這里的72名八路軍烈士墓。
這里不是文物保護單位,這里不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沒有任何機構組織委派劉成章守護烈士墓,甚至這座烈士墓本身就是劉成章自己建的。只因為65年前與八路軍的情誼和目睹了72名戰士的遇難,劉成章就自然而然地肩負起了這個責任。每天揀來石塊壘砌墓地,到後來在烈士墓旁蓋房居住日夜守護,劉成章做著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事。
我們有為袁崇煥守墓三百多年的佘家,也有為八路軍守墓65年的劉成章,中華民族的義氣華章就在這些默默無聞、含辛茹苦的百姓中間。
趙華瓊:全國第一家民工醫院院長
一座天天在賠錢的民營醫院,一個自喻是最窮的「優秀民營企業家」,只因為趙華瓊開了一家民工醫院。
在趙華瓊的醫院里看病會比其他醫院便宜50%以上,患者指名要貴的葯,趙華瓊會叫他買便宜的葯,「一樣的化學成分,一樣會好,幾塊錢就解決掉了。」趙華瓊的葯價單上除了列出國家批準的零售價,還有每樣葯品的進價。她說:「克拉黴素8塊錢進來的,外面一直賣33塊,這是治胃病的葯,所有的醫院不可能把進價寫在上面。」
衛生部部長高強曾就中國的衛生形勢作專題報告說,中國有些醫療機構盲目追求高收入,甚至為了追求收入而損害群眾利益。醫療問題始終是壓在中國肩上的一塊大石,而這塊大石卻讓趙華瓊這樣的普通小民在幫忙負載。
關於她的醫院和理想,趙華瓊只有一句話:讓民工都能看得起病。
白芳禮:現代武訓
9月23日,曾用蹬三輪車所得資助貧困學生的白芳禮老人在天津去世,享年93歲。
白芳禮老人住在六樓,因為樓層太高曾摔傷了胳膊,「我也想換換房,可現在房價太高了」,但他卻用十幾年蹬三輪車積攢的近35萬元資助了近300名貧困學生。
白芳禮老人得到「先進十佳」、「支教楷模」等一大堆榮譽稱號,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景仰,而這些並不能讓我們的心情更輕松一些。教育不應該成為我們國家和民族拿來感動的傷痛,難道我們要依靠武訓式的方式來辦教育?
謝嘉城:輔導功課換一元錢的早餐
廣東省從化市神崗二中初三學生謝嘉城,11月12日把一張手寫的公告貼在教室里,希望通過幫同學輔導功課,換取每日1塊錢的早餐。此前,他的生活是這樣的:在學校食堂打掃半個月衛生,換來半個月每天的中餐和晚餐;剩下的半個月,食堂每天只提供一頓免費伙食,謝嘉城只能和另外一個貧困生合吃一份飯。
可敬的是,這個15歲的孩子並沒有像一些貧困生那樣沉默下去,陷入性格疏離的境地,他反而鼓起了斗爭的勇氣——他需要比我們更多的勇氣才能站起來。記者問:假如很多人幫你,學費生活費完全不用發愁,你還會繼續輔導同學功課嗎?謝嘉城說:這是兩個問題,別人的幫助是減輕父母的負擔,但我輔導同學是我自立的問題,我會堅持下去。
李紹為:千里背屍行
同伴無錢醫治病死異鄉,李紹為懷揣95塊錢千里背屍返鄉。「人是我帶出來的,出了事我要把他帶回去」,「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他在外面死了,我們一定要把他帶回湖南去」,就這兩句話,李紹為義無反顧地扛著130多斤重的屍體,從福建轉輾到廣州,只為讓同鄉屍骨還鄉。
網友評論:出來混,能攤上這么一個老大,值!李紹為質朴的責任感讓他做出了看來是驚世駭俗的舉動,但其他人的責任和道德又在哪裡?是什麼讓李紹為打工一個月只領到95塊錢,是什麼讓施工方不付醫療款而坐視民工病死?禮失求諸野,基本的道德都隱藏在卑微的底層。
李學生:河南民工在溫州捨命救人
在溫州打工的河南籍民工李學生,面對呼嘯而來的列車,飛身救出一個穿越鐵道的男童,而當他去救另一個遭遇危險的女童時,被飛馳的火車迎面撞飛,獻出自己36歲的生命。當地媒體在報道李學生救人一事時,用得最多的一個字眼是:他感動了溫州。
河南民工用生命感動溫州、感動全國,我們的情感已經到了必須要付出生命才會被一個民工感動的程度?而在此之前,民工們一直都是被驅趕、被管制、被歧視和辱罵的卑微群體。我們永遠不缺乏事後的嗟嘆和熱情援助,但何以不在平時哪怕多給民工一個笑臉呢?
李迎新:農村代課教師境遇的發言人
李迎新一年前到甘肅省渭源縣掛職鍛煉任縣委副書記,此前是西北師大宣傳部部長,曾長期從教,因著有《渭源縣代課教師狀況調研》而被關注。
與其說李迎新感動我們,不如說李迎新被代課老師們感動,不如說代課老師們感動了我們。這類不被社會所關注的弱勢群體,生活在農村的最底層,20年來拿著每月40元的工資維持自己生活尚且困難卻還在傳承著我們民族的精神薪火。在他們那裡,師道尊嚴是那麼脆弱而同時又如此堅強。
一個月給多少工資就會覺得滿足?代課老師們說:三四百元。
張穎:192個艾滋孤兒的媽媽
改變生活軌跡的往往是一些小事。曾經在安徽阜陽是赫赫有名的商人的張穎,因為一次和艾滋孤兒的接觸,而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跡。
如今,張穎收養了192個艾滋孤兒,創建阜陽市艾滋病貧困兒童救助協會,為此張穎大部分生意都停掉了。「突然有一天父母都不在了,自己也得了這種病,別人不理她了,學校也不讓她上學了。這個時候孩子的感受是很可怕的。」張穎就是這樣以一個初為人母的身份來關心這些孩子。這些艾滋病家庭的孩子,有些自己還患病,不僅要面對疾病的折磨,還有著社會歧視所造成的心理陰影,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張穎來幫助他們。
叢飛:無限制的愛心奉獻
深圳一位歌手,10年間幾乎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捐給了貧困地區的學生、孤兒和殘疾人,各種錢物總計近300萬元人民幣,妻子因為他無限制的捐助而離婚,而2005年5月叢飛被確診為晚期胃癌,他卻連看病的錢都拿不出來。
叢飛在深圳沒有工作單位,唯一的「職務」是深圳義工聯藝術團團長,他每次演出都是這樣開場:「我叫叢飛,來自深圳,義工編碼是2478。」
王茜與麥興志:絕症夫妻八年相濡以沫
1997年7月,王茜確診身患皮肌炎,俗稱紅斑狼瘡姊妹病,患病幾率為百萬分之一,治癒率幾乎為零。1997年國慶,麥興志與王茜結婚。從此,這兩位成都市的普通警察開始了八年的相濡以沫。
生活往往比戲劇更有力。八年的相濡以沫,意味著20次住院、10次病危通知單,意味著日日夜夜照料一個全身多處潰爛的癱瘓病人的起居、醫療,意味著從一樓到他們住的七樓,麥興志背著妻子走了八年,甚至意味著麥興志把王茜背上海拔3000多米的峨眉山金頂,意味著麥興志背著王茜去長城、故宮、天安門。
記者問:你能不能感覺到有時候你妻子在你面前表現出來的快樂是裝出來的?麥興志說:很多時候強顏歡笑給我們看,避免我們傷心。那你也有裝出來給她看嗎?麥興志說:有。
就在這彼此的強作笑顏中,生命和愛情的力量蓬勃生長
⑶ (秦皇島)昌黎的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
漢稱盤縣,唐名石城,遼為廣寧縣。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啟用久廢的舊郡名「昌黎」為縣名(實際與昌黎舊郡無關)。據傳,昌黎為黎民百姓昌盛興旺之意。
昌黎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眾多,神岳碣石,歷史上曾有九帝登臨攬勝;五峰山韓文公祠,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先生曾長期在此從事革命活動;山中水岩寺是冀東地區唯一的佛教場所;境內源影寺塔是遼金朝代建築,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齊鳴鳳:昌黎人,字君瑞號芝崗。貢生。萬曆四十三年(1613年)任山東高苑縣令,四年後升任遼東自在牧。其善寫詩文且不事雕琢,自己曾雲:片刻可揮數十篇。著有《時務論》,藏於家中。
楊干陛:四川劍州舉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任昌黎知縣。其文學、吏冶.兩擅其美,在任期間,主持重修了《昌黎縣志》;筆削簡當,使縣志趨完善精當,離任前各不於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重修古塔寺,並以古塔下有一井,言水自有源,塔自有影,相假,定寺名為源影影寺,現碣石山黑峪溝瀑布泉處鐫有其遺墨削壁流泉四字。後遷任雲南武定府同知。
張國祥:昌黎人,字太和,萬曆年間拔貢。初任豐潤縣訓導,致使當地文風大振:後升任甘肅渭源縣令,改變其地不習文教之風。卸任還鄉後維以琴書自娛,耕讀課子。受到本縣文人的推崇,著有《明經遺文》。
高履豫:字奮齋,號蓼助。與樂亭縣陳明府一同被聘修邑志。
張庄臨:字友松。昌黎人,明朝萬曆年同拔貢張國樣之三子。曾任保定府訓導。其精於詩古文詞,著述等身,遺著有《友松詩文稿》等。清朝順治十六年(1659年),大學者顧炎武到昌黎考察形勝之地時,與其結為文字之交。康熙初年應知縣王日翼之聘,參加重修《昌黎縣志》之舉,時已年越花甲。
任五輪:字徽庵。昌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土,曾任湖北漢陽知縣。生前蓍有《徽五真稿》。
張元俊:字桃岩。昌黎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舉人。初任玉田縣教渝,後升大名府教授,繼遷任靖江知縣.晚年歸鄉吟詩著文,名噪一時。享年八十四歲,著有《桃岩老人詩文集》。
齊大勇:字養浩,號風岩,昌黎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年輕時棄文學武,雍正八年(1703年)考中武狀元.至此戎馬生涯三十餘載,歷任乾清門頭等侍衛,山西撫標中軍參將、湖南沅州協副將,江南鎮海將軍中軍副將,湖廣襄陽鎮總兵,陝西興安鎮總兵、湖廣提督,陝西固元提督,甘肅提督等職。其雖為武將,頗精文藝,特別是對書法藝術很有造詣,而且十分精於舊拓名筆的鑒別。
王士升:宇鶚薦。昌黎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舉人,任湖北咸豐縣令期間,振興其地文教,平生喜吟詩著文,著有《復性堂詩古文集》若干卷。
萬永:號樂山。昌黎人。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進士,萬渲之侄孫。隆五十四年(1786年)中會試副棒,取教習議敘選任山東浦台知縣,後任甘肅成縣知縣十載,以年老歸里。終年七十餘歲。其平生書法造詣頗深,書學顏真卿,行草董其昌,米友仁晚年又追鍾繇之古體隸草,自成一家,其書法為一時珍品,藏者頗多。並著有《式好堂文集》。
邢汝謙:字柳庵,昌黎人,約為乾隆年間生。其平生鑽研學理,著述頗多。其傳世之作主要有《喪葬用樂淪》,《李先生書》、《復馬李先生書》,均敦光緒年版《永平府志》,主張治喪,不用浮土,並不用鼓樂祭祀、並不諂鬼神等。其著述引經據典,並注重實踐,見解較新,很有研究價值,其遺著印有《邢汝謙遺文》。
齊鵬年:字程元。,又號齊雲。昌黎人武狀元齊大勇之次子。乾隆年間武庠生。其雖行武,卻工於文,尤對詩歌創作有造詣,其五言、七律絕句清真古淡有陶淵明、柳宗元之神韻;律詩主要追尋王維,韋應物之風格。其還象其父齊大勇一樣,對書法藝術造詣很深,士紳人家得其片紙,視為珍寶,懸掛於壁。
齊喬年:字松五,昌黎人,乾隆年間增貢,據史夢蘭《止園詩語》介紹,其自幼讀書於水嶼,長設帳於水岩,終身蹤跡不離碣石山,其性情恬淡.學識淵博,吟有許多詩歌札撰有《北山時草》一書。
王煦:號渻厓,昌黎人,王士升之孫。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舉,道光二年(1822年)進士,歷任河南延津、孟縣和江蘇、武進等知縣。返鄉後任永平府散勝書院、遷安安昌書院等主要授教授與遷安著名學者馬恂結為文字之交。生平極喜吟詩著文著,有《愛日堂類稿》,其書法蒼秀,造詣頗深。
張堂:宇肅亭。昌黎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舉人。性豪邁喜任事,其詩近王維、孟浩然之風。家貧,好買書,常為此負債。平生以讀書吟詩著文自娛,著有《鳴春堂詩文集》。
郭天培:字毓芝。昌黎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年19歲即考中舉人,但未及壯年即死。生前好作詩,其詩多為憤懣凄楚之音,著有《環翠齋詩草》。
高作風:字紫壓,昌黎人。約為道光或咸豐年間歲貢生。其博學工詩,性好游,在遼東渡過數十載筆墨生活,著有《鶴鄉吟草》一卷。晚年家居,與姚仙相酬唱,姚仙贈其聯為: 可用世、不求世,用能知人。其臨終自作聯雲舊事厭重提,當年曾東抹西塗,回頭是夢;佳城欣得入,此日不拖泥帶水,轉眼皆空一笑而逝。
高文煜:字子詧,昌黎人。咸豐八年(1858年)中舉,次年考入進士,任戶部主事。其詩文具有清氣,與本縣文人張勝亭、崔樹寶等時有唱和,其自北京贈詩給崔樹寶雲:客愁似浪子平仍起,歸夢如煙幻不真。樹寶驚其詩有鬼氣。
張勝亭:字覽軒,號五齋。昌黎人,咸豐二年(1852年)副貢,任直隸青縣教渝;同冶二年(1863年)任戶部郎中,後以知府、道員用,被派到湖北委辦軍裝,任鄉試監試官等。光緒十一年(1885年),病逝於任上。其之學行聞名於時,在同治初年回鄉守母喪時,被知縣何崧泰舉為重修縣志的監理,歷官數十載,時吟詩著文,著有《唯五齋詩文集》。
崔樹寶:字子玉,昌黎人。咸豐九年(1859年)舉人,家居縣城,在城北桃源山西坡築有別墅。其為本地咸豐、同冶竿間著名文人,在縣內外廣交文友,其詩古文詞具有奇氣,書法不蹈常規,名噪一時。同治十年清廷大挑一等單人,任命其為知縣,分發四川,未及到任而卒,著有叫《北桃源詩集》
⑷ 歷史人物的感恩事跡
司馬遷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地名勝古跡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於公元前87年,48歲終。現司馬遷墓祠,在韓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鎮南門外,位於黃河西岸的梁山東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這樣可以么?
蘭州,始建於公元前86年。據記載,因初次在這里築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金城湯池」的典故,喻其堅固。兩漢、魏晉時在此設置金城縣。十六國前涼時又移金城郡治於此。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廢郡置州,在此設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始見於史冊。後來雖然州、郡數次易名,但蘭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來,相沿至今。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蘭州一帶屬隴西郡地。
西漢初,依秦建制,蘭州仍為隴西郡轄地。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在蘭州西設令居塞駐軍,為漢開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蘭州始置金城縣,屬天水郡管轄。
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趙充國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後,西漢在金城郡的統治得到加強,先後又新置七縣。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並金城郡於隴西郡。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西羌起義,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遷至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十二年後又遷回允吾。東漢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從此,金城郡治由允吾遷至榆中(今榆中縣城西)。
西晉建立後,仍置金城郡。西晉末年,前涼永安元年(公元314年),分金城郡所屬的枝陽、令居二縣,又與新立的永登縣(在今蘭州市紅古區窯街附近)三縣合置廣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遷至金城,從此金城郡治與縣治同駐一城。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為蘭州,置總管府。因城南有皋蘭山,故名蘭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子城縣為金城縣,復改蘭州為金城郡,領金城、狄道二縣,郡治金城。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校尉薛舉起兵反隋,稱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遷都於天水,後為唐所滅。
唐統一中國後,於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復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又改為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復改為金城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改金城郡為蘭州,州治五泉,管轄五泉,廣武二縣。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蘭州被吐蕃所佔,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州人張義潮起義,收復隴右十一州地,蘭州又歸唐屬。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衰落,無力西顧。不久就被黨項族占據。
清初依明建制,蘭州隸屬臨洮府,衛屬陝西都指揮使司。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裁衛歸州。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復設蘭州衛。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陝甘分治,設甘肅行省,省會由鞏昌(今隴西)遷至蘭州。從此, 蘭州一直為甘肅的政治中心。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臨洮府治由狄道移至蘭州,改稱蘭州府,又改州為皋蘭縣。當時蘭州府轄管狄道、河州二州;皋蘭、金縣、渭源、靖遠四縣。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陝甘總督衙門自西安移駐蘭州,裁減甘肅巡撫。
辛亥革命後,於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州)設道,並蘭山、鞏昌二府為蘭山道,轄管皋蘭、紅水、榆中、狄道、導河、寧定、洮沙、靖遠、渭源、定西、臨潭、隴西、岷縣、會寧、漳縣等十五縣。道尹駐省會皋蘭縣。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道為區,變蘭山道為蘭山區。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劃甘肅省為七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皋蘭、榆中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岷縣)。民國三十年,即公元1941年7月1日,將皋蘭縣城郊劃出,新設置蘭州市,與皋蘭縣同治今蘭州城關區。市區面積16 平方公里,人口17.2萬餘人。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市區擴大,東至陽窪山,西至土門墩(不含馬灘),南到石咀子、八里窯、皋蘭山頂,北至鹽場堡、十里店,面積達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從此,蘭州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建國以來,蘭州市建置曾幾度變更。蘭州市現轄城關、七里河、安寧、西固、紅古五個區和榆中、皋蘭、永登三個縣 。
⑹ 歷史上有沒有薛丁山這個人
歷史上沒有薛丁山這個人,卻有他的原型人物。
薛丁山(公元649年—公元720年),是小說演義里的人物,他的歷史原型是唐朝名將薛仁貴的兒子薛訥。
薛丁山的母親是柳金花。他娶樊梨花、竇仙童、陳金定為妻子,曾經率軍平定過西涼(西突厥),後因為他的兒子薛剛元宵夜酒喝醉打死皇子,繼而驚死高宗被武則天下令處死。
《舊唐書》:薛訥,絳州萬泉人也,左武衛大將軍仁貴子也。為藍田令,有富商倪氏於御史台理其私債,中丞來俊臣受其貨財,斷出義倉米數千石以給之。訥曰:「義倉本備水旱,以為儲蓄,安敢絕眾人之命,以資一家之產?」竟報上不與。會俊臣得罪,其事乃不行。其後突厥入寇河北,則天以訥將門,使攝左武威衛將軍、安東道經略。臨行,於同明殿召見與語,訥因奏曰:「丑虜恁凌,以盧陵為辭。今雖有制升儲,外議猶恐未定。若此命不易,則狂賊自然款伏。」
開元二年(714年),薛訥受命與左監門將軍杜賓客等率軍抵禦契丹。軍士苦於酷暑,行軍到灤州,不期與敵遭遇,軍事失利,被朝廷責備並削去官爵。
但在吐番侵擾臨洮、渭州、蘭州等地時,他仍被起用,以平民身份攝佐羽林軍,為隴右防禦使,奮力抗擊,大獲全勝。玄宗得報後,又拜薛訥為左羽林大將軍,掌管京師衛護,復封平陽郡公。後告老還家。
⑺ 隴西地名的來歷
1、隴西因位於隴山之西頭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隴西郡。隋開皇十年(590年)設置隴西縣,縣名沿用至今。
2、隴西簡介
隴西縣為定西市下轄縣,因在隴山以西而得名。隴西縣位於黃土高原西部,在渭河上游。東與通渭縣相接,南與漳縣、武山縣毗連,西與渭源縣相鄰,北與安定區接壤。
隴西在元明清時期稱為鞏昌府。元代設鞏昌都總帥府,轄今蘭州市以東和四川、陝西省的部分地區 。陝甘分省初期曾為甘肅巡撫駐節,成為甘肅最早的省會,康熙七年,甘肅省會遷至蘭州,鞏昌府逐漸沒落。1913年鞏昌府被廢除,故址設隴西縣至今。
2013年,隴西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2.9億元。農業以中葯材、馬鈴薯、菌菜、畜草為主要產業;工業以中醫葯加工、鋁冶煉及製品、裝備製造業為主。
截至2013年,隴西縣幅員面積為2408平方公里,下轄9鎮8鄉;總人口51.32萬人。
⑻ 歷史上的封姓名人
1、封衡,字君達,號青牛道士,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東漢末年道士,著名醫學家。
幼年時期,成為道士,專心研習醫學,在渭源縣鳥鼠山修行采葯。後隨長樂道人魯女生學習《五嶽真形圖》。建安二十一年,曾受到曹操招攬,不受封官贈金。精通老莊之學,善醫葯、針灸,著有《容成養氣術》、《靈寶衛生經》、《隱形法》,為地方歷史醫學和養性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2、封孚(337-407年),字處道,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五胡十六國時期歷史人物。
年幼聰敏,有君子之稱。後燕慕容寶時,累關吏部尚書。後燕大亂時,南奔投晉,為渤海太守。慕容德佔據山東後,任尚書左僕射,常外總機事,內參密謀,雖位任崇重,謙虛博納,甚有大臣之體。慕容超太上三年(407年)卒於家,年七十一歲,追贈太師,謚號文穆,文筆多傳於世。
3、封隆之(485~545年),本名封皮,字祖裔,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北魏後期大臣,司空、右光祿大夫封回之子。
個性寬和,氣度過人,頗多才華。不到20歲,任冀州主簿。遷河內太守,轉冀州刺史。河陰之變,父親遇害。交好平陽郡公高歡,誅滅爾朱氏,拜侍中,封安德郡公,開府儀同三司。孝靜帝即位,拜吏部尚書兼理冀州刺史,遷尚書左僕射,出任齊州刺史。
4、封常清(690年—756年1月24日),蒲州猗氏(今山西省猗氏縣)人,唐朝名將。自幼家中清貧但受祖父影響喜愛讀書。曾兩次入朝為官。父母早亡,外祖父犯罪,隨外祖父流放安西。初在高仙芝部任判官,天寶六年(747年)隨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在今克什米爾西北部)。
天寶十一年(752年)唐玄宗任命封常清為安西副都護,第二年,封常清率軍攻破大勃律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天寶十三年(754年),封常清入朝,封御史大夫。安史之亂時,受邊令誠的誣告,被唐玄宗因出師不利被處斬。
5、封德彝(568~627年),本名封倫,字德彝,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唐朝宰相,北齊太保封隆之之孫,隋朝通州刺史封子綉之子。
出身渤海封氏,智識過人。初為越國公楊素幕僚,結為姻親。負責督建仁壽宮,升任內史舍人。隋煬帝時期,受到內史侍郎虞世基倚重,狼狽為奸,使得朝政日益敗壞。江都之變後,追隨宇文化及,任內史令。
宇文化及敗亡後,歸順唐朝,漸得唐高祖李淵信任,拜中書令,封密國公,結為親家。選為天策上將府屬官,輔佐秦王李世民攻取洛陽,暗中支持隱太子李建成,二主之間投機取巧。唐太宗即位後,拜尚書右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