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黃河的歷史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裡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一個白鬍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鬍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裡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鬍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後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鬍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裡。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裡,黃河水就流向哪裡。」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裡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裡。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鬍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裡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樑。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話傳說: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這一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願,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一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麼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一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們都討厭他好逸惡勞,沒人答理他。他找到村裡的後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志。後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後老漢風里來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黃河水情。兩個人一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後老漢累病了。後老漢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察看水情。分手時,後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幹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親們幫忙。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裡深,哪裡淺;哪裡好沖堤,哪裡易決口;哪裡該挖,哪裡該堵;哪裡能斷水,哪裡可排洪,畫得一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一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泛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後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百中。無論後老漢如何講,羿不讓他去找河伯。後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屍體都沒找到。後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一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見河對岸走著一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喂,你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後羿。他抬頭一看,河對岸一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你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嗎?」
後羿一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一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裡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一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對岸一個頭戴斗笠的人,攔住了後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後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後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後羿隨大禹一同趟過河。後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後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
大禹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② 與黃河有關的歷史故事
1.大禹治水的故事
就是治理的黃河呵呵,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治理的黃河。這個故事你可以自己在網路里去搜吧。我是董老師,希望幫到你。以下是幫你搜的,不敢居功。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鄭國渠
鄭國,戰國末年韓國(今河南中西部一帶)人,著名水工。公元前246年(韓桓惠王二十七年,秦王政元年),鄭國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國,勸說秦王興修水利工程,企圖使秦國把注意力放在國內,無暇東顧。秦國採納了鄭國建議,並於當年開始鑿涇水修渠。施工中秦王發現鄭國來秦是韓王的「疲秦」之計,怒而欲殺鄭國。鄭國辯解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漢書·溝洫志》)秦王認為有理...
姜太公釣魚
商紂暴虐,周文王決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師傅之命,下界幫助文 王。但姜子牙覺得自己半百之齡、又和文王沒有交情,很難獲得文王賞識。於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一河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大家知道,魚鉤是彎的,但是姜子牙卻用直鉤(那其實也不能叫鉤了)、不用魚餌,釣到了很多魚。問王見到了,覺得這是奇人(古代人對奇人都很尊敬的),於是主動跟他交談,發現這真是個大有用之才,招入帳下。後來姜子牙幫助文王和他的兒子推翻商紂統治,建立了周朝。。這個故事你可以自己在網路里去搜吧。我是董老師,希望幫到你。以下是幫你搜的,不敢居功。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2.鄭國渠
鄭國,戰國末年韓國(今河南中西部一帶)人,著名水工。公元前246年(韓桓惠王二十七年,秦王政元年),鄭國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國,勸說秦王興修水利工程,企圖使秦國把注意力放在國內,無暇東顧。秦國採納了鄭國建議,並於當年開始鑿涇水修渠。施工中秦王發現鄭國來秦是韓王的「疲秦」之計,怒而欲殺鄭國。鄭國辯解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漢書·溝洫志》)秦王認為有理...
姜太公釣魚
商紂暴虐,周文王決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師傅之命,下界幫助文 王。但姜子牙覺得自己半百之齡、又和文王沒有交情,很難獲得文王賞識。於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一河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大家知道,魚鉤是彎的,但是姜子牙卻用直鉤(那其實也不能叫鉤了)、不用魚餌,釣到了很多魚。問王見到了,覺得這是奇人(古代人對奇人都很尊敬的),於是主動跟他交談,發現這真是個大有用之才,招入帳下。後來姜子牙幫助文王和他的兒子推翻商紂統治,建立了周朝。渭河是黃河的支流,聽過涇渭分明這個成語吧!!!嘻嘻~~希望對你有幫助。
③ 10個有關黃河的歷史故事
1鯉魚躍龍門 2大禹治水 3樂不思蜀 4拉鐵牛 5姜太公釣魚 6爾德老漢與黃河 7黃土風成說 8鄭州北邊,黃河南岸有個渡口,叫花園口。1938年,蔣介石在花園口扒開了黃河大堤,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淹死了八九十萬人。這樣花園口就出了名。
相傳在很多年前,黃河在這里決了一次口。人們費了幾年功夫才把決口堵住。堵口修堤的老百姓不少是災民,早已無家可歸,等把黃河水堵住,有的乾脆不走啦,住在堵口修堤時蓋的臨時草庵里。他們在這里開地耕種,成家養孩子,慢慢人多了,就成了一個村莊,取名叫貴家莊。又過了好些年,從滎陽流出來的涸水在這里流入黃河。這樣一來,這里南來北往的人多了,成了個熱鬧的地方。
到了明朝,貴家莊出了個大官,叫許贊,在這里當天官。許贊當了幾年官,搜颳了不少錢,就在家裡修了個大花園。這個大花園方圓五六百畝大,種了許多奇花異草,一年四季花園里都開花,飄著香,遠近幾十里的人都來這里看熱鬧觀花。
一年春天,許天官回家。貴家莊像趕廟會一樣,一群群,一夥伙,攙老人,背小孩,擠擁不堪來許家花園看花。人多了,做小生意的,賣吃食的也多起來。許天官的花園在黃河和涸河角角里,來看花的人要過涸水,水上無橋無船,趟過來趟過去很不方便。許天官看到這些情形,就想:我要在涸水上弄個船,擺渡來往的人,這是個賺錢的買賣呀!
許贊想發財,就開挖了涸水入黃河的水口,讓黃河水倒流到涸水裡去。這樣一挖,涸水河面寬了,水也深了。許天官弄了個大船,找了幾個船工,修了渡口,擺渡行人。人們聽說有了擺渡,來看花的人更多了。不幾個月,許天官就賺了不少白花花的銀子。
夏季到了,黃河一漲水,呼地涌進了涸水,水越漲越大,黃河沖著涸水河口,向南滾了幾里,稀里糊塗把許天官的大花園也淹沒了。
後來這里真的成了南北來往的渡口。人們去這里的時候,總是說:到花園口去。這樣花園口的名字就叫起來了。
9乾隆年間,有一河工叫裴尚友,家住封丘縣裴樓村。裴尚友家裡很窮,無田無地,只有一間夏不遮雨、冬不擋風的草房子,娘倆相依為命,他三十多歲了還是光棍一條。日子苦是苦,裴尚友對年老多病的老娘很孝順,有一口吃的也要給老娘,自己卻餓得皮包骨頭。
那時候,黃河年年發大水,決堤淹庄沖地,老百姓受盡了黃河的苦,皇帝很是害怕。河官進京三聲炮,他就得派銀子,白花花的銀子從京城運到黃河邊,一多半被河防官裝進自己腰包,只有很少銀兩用於堵口治河。裴尚友和治河的窮人們就靠當河工,砍柳、割蘆葦換點糧糊口。
有一年,連降幾次暴雨,黃河水有意和窮人過不去,河水打著滾猛漲,裴尚友無法到外邊割蘆葦砍柳換糧,家裡米面凈光,一連幾天未動煙火,老娘餓得隨風倒。裴尚友不忍心看著親娘活活餓死,就想去河堤上偷幾個埽再賣給河防官換點糧來,救救奄奄一息的老娘。這天夜裡,雷聲爆響,風雨交夾,裴尚友悄悄摸上河堤,走至垛埽的地方,剛要動手,突然有人吼道:「誰?」
「我,裴尚友。」 裴尚友暗自叫苦,真倒霉,還沒有下手就被人發現了。他想脫身,那人又問:「幹啥的?」 裴尚友機靈地說:「雨太大,我來看看壩有沒有危險。」這才脫身。
裴尚友兩手空空回家,看見老娘那飢餓難受的樣子,橫了橫心又去上堤偷埽,真是冤家路窄,剛靠近埽垛,又有人問:「幹啥的。」裴尚友壯著膽說:「我是裴尚友,河水一個勁地漲,我怕河水沖了埽,來看看當緊不當緊。」這一次又遮擋過去了。
黎明前,天正濃黑的時候,裴尚友想:「天快亮了,河官總該回去了,趁無人,我再去試一次。」他四下看看沒有人,只聽嘩嘩地響,走到埽堆前,正彎腰去搬埽,「誰,幹啥的?」又有人在問。裴尚友有上兩次的經驗,說:「我怕河堤決口,不放心,來看看。」
幾次遇見的河官,原來是在朝里有名的清官劉中清。黃河河官年年要治河銀子,黃河還是十年九決口,乾隆這次派他來察看黃河。剛踏上河堤劉中清就趕上連陰雨,他怕黃河決堤,就正夜在大堤上巡視。恰巧一夜三次碰見這樣「有心」的人。這人對黃河的事很關心,有這樣的人還怕黃河治不好嗎?劉中清越想越受感動,對裴尚友說:「天快亮了,你一夜都沒有睡覺,快回家休息吧。」劉中清便從懷中摸出些銀子交給了他。裴尚友絕處逢生,喜出望外,謝了劉中清回家去了。
且說劉中清回到京城,向乾隆皇帝稟報了黃河的情況後,又把裴尚友三次上堤的事向聖上稟告。說皇上如能召用這樣熱心治河的人,治好黃河就有希望了。
乾隆皇帝准了劉中清的奏章,傳旨:「速召裴尚友進京。」
這天,裴尚友正在家中伺候老娘,河防官引著一架八抬大轎來到門前,宣召裴尚友進京。這下可把裴尚友嚇壞了,心裡突突地跳,手也抖了,腳也顫了,心想,我上堤的事八成是被皇帝知道了,這一回不是掉腦袋就是坐牢,沒有指望回來了。
裴尚友懷著九死一生的心情勸慰老娘:「這是劉大人給的銀子,你留著花吧,我進京是為黃河的事去的。」裴尚友怕老娘受驚,把他偷埽的事咽下了。
裴尚友辭別老娘,走出家門,見那些官差不打他,不捆他,還叫他上了八抬大轎,點頭哈腰地說:你見了聖上,要為我們多美言幾句呀。這下,弄得裴尚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裴尚友到京城後,劉中清把裴尚友引薦給皇上。乾隆問:「你是何人?」「小民是封丘裴樓村裴尚友。」「你在家是幹啥的?」「治河的。」「你是咋治河的。」裴尚友聽皇上要刨根問底,怕說多露了餡,再也不敢說話了,就在金鑾殿上比手劃腳,表演起堵口打樁的動作來。他拿起掄錘的架子,打打這根,又打那根,從這頭跳到那頭,嘴裡還哼著號子。那動作真是靈巧,蹦蹦跳跳地覺得挺有趣,乾隆皇帝樂得喜笑顏開,脫口說到:「看你像猴公似的。」文臣武將們也哈哈大笑。
裴尚友正在表演著,猛聽皇上說他像猴公,立即跪地,口呼:「謝皇恩。」
乾隆一聽謝皇恩,也鬧懵了,「你謝啥皇恩?」裴尚友稟道:「聖上見我會治河,封我做猴官,臣豈敢不謝皇恩。」
劉中清一見乾隆自知失口,沒法下台,便忙奏道:「聖上就封他做猴官吧。」乾隆順著劉中清搭的梯子下了台。封裴尚友做猴官。
裴尚友被封後,一心撲在治河上。由於他飽受河官的苛刻和黃河帶來的災害,他對窮河工親如兄弟,從不欺壓百姓。後來因他治河有功,人們就改稱他裴官。
④ 寫出與黃河有關的歷史故事和傳說
傳說
1·傳說中有個小夥子叫黃河,英勇無比.戀上一富豪的女子.但女子的父親看不起他,就讓他百步之內射箭,進一個銅錢的孔里.他做到了.女子的父親又讓他在百步之外射一箭,穿透原先的箭他也做到了.又要求他在百步之外射中銅錢並接住它.他知道其夫在刁難他,就一箭射向她父親.怎知他以前學過武功,躲開了.他很氣惱,他從來都是箭不虛發的,這次沒射中.就到深山去修煉.一次意外射下一隻鳥,鳥告訴他那姑娘自殺了.小夥子很悲哀,就淚水不停地留下來,形成了現在滾滾的黃河.
2·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河圖、開山斧、避水劍。傳說河圖是河伯給他的。從前,有個人叫馮夷,但是在黃河中被淹死。馮夷死後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玉帝讓馮夷去治理黃河,從此,馮夷稱河伯。他一心要畫個河圖,河伯和村裡的後老漢察看黃河水情,可後老漢累病了,河伯繼續沿黃河察看水情。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把河圖授給他。大禹根據圖上的指點,治住了黃河。
歷史:林則徐以虎門銷煙名聞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治水方面也是個「能人」。嘉應觀建成106年後的1831年,林則徐出任河東道河道總督,負責黃河中下游防汛。林則徐在河道任上是出了名的認真。他上任的時候正是冬天。冒著嚴寒,林則徐沿黃河兩岸千里巡視,檢查防汛物資儲備,「無一垛不量,無一廳不拆」。查到誰弄虛作假立馬撤職查辦。道光皇帝誇他:「向來河工查料垛,從未有如此認真者!」鴉片戰爭失敗後,林則徐被發配新疆。這時候黃河又在開封決了口,束手無策的皇帝急忙把林則徐調回來堵口。百病纏身的林則徐到開封後精心設計堵口方案,並與民工一起打樁抬土,最終堵上了決口。
⑤ 有關黃河的歷史故事
黃河九渡的歷史故事。
這是成吉思汗攻滅西夏的最後一戰。當時,成吉思汗由河西走廊進兵途中不幸墜馬受傷,認為不太吉利,遂有退兵之意。於是遣使前往西夏,責問西夏無端之處,以便找個撤兵的台階。哪知西夏國主不知實情,看到成吉思汗大兵壓境,一場滅頂之災不可避免,只好硬著頭皮說強硬話。
成吉思汗乃性格剛烈而心胸狹窄之人,他忘不了1218年西征中西亞及歐洲時,要西夏隨同出兵,夏主拒命,大臣阿沙敢不蔑視說:「力既不足,何以為汗。」成吉思汗遠征歐洲七年,日夜不忘西夏君臣奚落之言,現在面對自己如此強大的軍力,西夏還同過去一樣傲慢、輕蔑。
聽到西夏不肯示弱的回答,成吉思汗怒火中燒,這就出現了史書上說的「扶疾進兵」,帶著疾病指揮大軍越過沙坡頭,到達黃河九渡,攻佔了應理(今中衛市沙坡頭區)等縣。「九渡」,應是成吉思汗大軍在中衛由黃河北岸渡到黃河南岸時的渡口名稱。
中衛地區的先民很早就開發了黃河水運,利用木筏、羊皮筏子在黃河上從事運輸。木筏和羊皮筏子比較靈活,在黃河邊隨處都可以停靠,木船載重量大,但木船停靠必須有碼頭(渡口),渡口的出現,標志著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達到新的高度。
成吉思汗時期的「黃河九渡」以及北魏刁雍時期的中衛渡口,說明在很早以前,中衛經濟發展就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1、大禹
禹治理九州北起帝都冀州,治理了衡水、漳水、黃河、淮水等;南至荊州,治理了長江、漢水等;西至三危山地區(今甘肅境內,敦煌縣東),治理了黑水、渭水等;東至揚州,治理了松江、錢塘江、浦陽江等。
禹不僅治理河流,共疏導了九條大河,還在一些地區修築了堤防。此外,禹還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並在治水的過程中,平定了南方九黎三苗的侵擾。從此,黎、苗不再北侵,長江中游處於安定時期。
2、林則徐
以虎門銷煙名聞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治水方面也是個「能人」。嘉應觀建成106年後的1831年,林則徐出任河東道河道總督,負責黃河中下游防汛。林則徐沿黃河兩岸千里巡視,檢查防汛物資儲備,「無一垛不量,無一廳不拆」。
查到誰弄虛作假立馬撤職查辦。道光皇帝誇他:「向來河工查料垛,從未有如此認真者!」鴉片戰爭失敗後,林則徐被發配新疆。這時候黃河又在開封決了口,束手無策的皇帝急忙把林則徐調回來堵口。百病纏身的林則徐到開封後精心設計堵口方案,並與民工一起打樁抬土,最終堵上了決口。
⑥ 黃河的歷史故事
1.鯉魚跳龍門的傳說
龍門位於壺口瀑布南面約65公里處,在晉陝峽谷的最南端。龍門之南,就是開闊平坦的關中平原。黃河之水從狹窄的龍門口突然進入寬闊的河床之中,河性發生很大變化。龍門的形成,是其東面的龍門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攏,形成一個只有100米寬的狹窄的口門,好像巨鉗,束縛著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當洪水季節,由於峽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峽谷後,河谷突然變寬,水位則驟然下降,於是在龍門形成明顯的水位差,故有「龍門三跌水」之說。沿襲相傳的「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是指跳躍此處的跌水。該故事說的是小鯉魚不畏險阻,紛紛跳躍這道通向成龍道路上的門關,能躍過去者,便能成龍。只有那些百折不撓的小鯉魚,最終才能成龍。這個故事千百年來也激勵著炎黃子孫頑強拼搏,奮斗不息。古代人們對龍門峽這種自然奇觀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議,便想像為大禹所鑿開的一條峽口,因而龍門又被稱為「禹門口」。
2.大禹治水的故事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跡。相傳他藉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准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千年前,中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黃帝是黃河流域最有名的一個部落首領。另一個有名的部落首領叫炎帝。黃帝和炎帝是兄弟。在長江流域有一個九黎族,他們的首領名叫蚩尤,十分強悍。
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他們個個獸身人面,銅頭鐵臂猛無比。他們擅長製造刀、弓弩等各種各樣的兵器。蚩尤常常帶領他強大的部落,侵略騷擾別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佔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殺得一敗塗地。炎帝沒辦法,逃到黃帝所在的地方涿鹿請求幫助。黃帝早就想除去這個部落的禍害,於是聯合各部落首領,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一場大決戰,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戰」。
戰爭之初,蚩尤憑借著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連連取勝。後來,黃帝請來龍和其它奇怪的猛獸助戰。蚩尤的兵士雖然兇猛,但是遇到黃帝的軍隊,加上這一群猛獸,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
黃帝帶領兵士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黃帝的兵士無法繼續追趕。原來蚩尤請來了「風神」和「雨神」來助戰。黃帝也不甘示弱,請來天上的「旱神」幫忙,驅散了風雨。一剎那之間,風止雨停,晴空萬里。
蚩尤又用妖術製造了一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黃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遠指向北方的現象,造了一輛「指南車」,指引兵士沖出迷霧。
經過許多次激烈的戰斗,黃帝先後殺死了蚩尤的八十一個兄弟,並最終活捉了蚩尤。黃帝命令給蚩尤帶上枷鎖,然後處死他。因為害怕蚩尤死後作怪,將他的頭和身子分別葬在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蚩尤戴過的枷鎖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楓林,每一片血紅的楓葉,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跡。
蚩尤死後,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也用來恐嚇敢於和他作對的部落。後來,黃帝受到了許多部落的支持,漸漸成為所有部落的首領。
黃帝多才多藝,有許多發明創造,像造宮殿、造車、造船、製作五色衣裳等等。黃帝的妻子嫘祖,也是一位發明家。本來,蠶只有野生的,人們還不知道蠶的用處,是嫘祖教人們養蠶、繅絲、織帛,從此,中國開始有了絲綢文明。黃帝發明了亭子後,她還發明了雨天能移動的亭子——雨傘。
中國古代的傳說都十分推崇黃帝,後代的人都認為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黃帝的子孫。因為炎帝族和黃帝族原來是近親,後來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國人也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共同祖先,中國人還在黃河邊上的陝西省黃陵縣北面的橋山上建造了一座「黃帝陵」。每年春天,世界各地的華人代表都聚集到這里,共同朝拜這位中華民族的始祖。
⑦ 有關於黃河的歷史故事
河南省封丘縣沿黃河一帶,至今流傳著「猴官」的故事。
乾隆年間,有一河工叫裴尚友,家住封丘縣裴樓村。裴尚友家裡很窮,無田無地,只有一間夏不遮雨、冬不擋風的草房子,娘倆相依為命,他三十多歲了還是光棍一條。日子苦是苦,裴尚友對年老多病的老娘很孝順,有一口吃的也要給老娘,自己卻餓得皮包骨頭。
那時候,黃河年年發大水,決堤淹庄沖地,老百姓受盡了黃河的苦,皇帝很是害怕。河官進京三聲炮,他就得派銀子,白花花的銀子從京城運到黃河邊,一多半被河防官裝進自己腰包,只有很少銀兩用於堵口治河。裴尚友和治河的窮人們就靠當河工,砍柳、割蘆葦換點糧糊口。
有一年,連降幾次暴雨,黃河水有意和窮人過不去,河水打著滾猛漲,裴尚友無法到外邊割蘆葦砍柳換糧,家裡米面凈光,一連幾天未動煙火,老娘餓得隨風倒。裴尚友不忍心看著親娘活活餓死,就想去河堤上偷幾個埽再賣給河防官換點糧來,救救奄奄一息的老娘。這天夜裡,雷聲爆響,風雨交夾,裴尚友悄悄摸上河堤,走至垛埽的地方,剛要動手,突然有人吼道:「誰?」
「我,裴尚友。」 裴尚友暗自叫苦,真倒霉,還沒有下手就被人發現了。他想脫身,那人又問:「幹啥的?」 裴尚友機靈地說:「雨太大,我來看看壩有沒有危險。」這才脫身。
裴尚友兩手空空回家,看見老娘那飢餓難受的樣子,橫了橫心又去上堤偷埽,真是冤家路窄,剛靠近埽垛,又有人問:「幹啥的。」裴尚友壯著膽說:「我是裴尚友,河水一個勁地漲,我怕河水沖了埽,來看看當緊不當緊。」這一次又遮擋過去了。
黎明前,天正濃黑的時候,裴尚友想:「天快亮了,河官總該回去了,趁無人,我再去試一次。」他四下看看沒有人,只聽嘩嘩地響,走到埽堆前,正彎腰去搬埽,「誰,幹啥的?」又有人在問。裴尚友有上兩次的經驗,說:「我怕河堤決口,不放心,來看看。」
幾次遇見的河官,原來是在朝里有名的清官劉中清。黃河河官年年要治河銀子,黃河還是十年九決口,乾隆這次派他來察看黃河。剛踏上河堤劉中清就趕上連陰雨,他怕黃河決堤,就正夜在大堤上巡視。恰巧一夜三次碰見這樣「有心」的人。這人對黃河的事很關心,有這樣的人還怕黃河治不好嗎?劉中清越想越受感動,對裴尚友說:「天快亮了,你一夜都沒有睡覺,快回家休息吧。」劉中清便從懷中摸出些銀子交給了他。裴尚友絕處逢生,喜出望外,謝了劉中清回家去了。
且說劉中清回到京城,向乾隆皇帝稟報了黃河的情況後,又把裴尚友三次上堤的事向聖上稟告。說皇上如能召用這樣熱心治河的人,治好黃河就有希望了。
乾隆皇帝准了劉中清的奏章,傳旨:「速召裴尚友進京。」
這天,裴尚友正在家中伺候老娘,河防官引著一架八抬大轎來到門前,宣召裴尚友進京。這下可把裴尚友嚇壞了,心裡突突地跳,手也抖了,腳也顫了,心想,我上堤的事八成是被皇帝知道了,這一回不是掉腦袋就是坐牢,沒有指望回來了。
裴尚友懷著九死一生的心情勸慰老娘:「這是劉大人給的銀子,你留著花吧,我進京是為黃河的事去的。」裴尚友怕老娘受驚,把他偷埽的事咽下了。
裴尚友辭別老娘,走出家門,見那些官差不打他,不捆他,還叫他上了八抬大轎,點頭哈腰地說:你見了聖上,要為我們多美言幾句呀。這下,弄得裴尚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裴尚友到京城後,劉中清把裴尚友引薦給皇上。乾隆問:「你是何人?」「小民是封丘裴樓村裴尚友。」「你在家是幹啥的?」「治河的。」「你是咋治河的。」裴尚友聽皇上要刨根問底,怕說多露了餡,再也不敢說話了,就在金鑾殿上比手劃腳,表演起堵口打樁的動作來。他拿起掄錘的架子,打打這根,又打那根,從這頭跳到那頭,嘴裡還哼著號子。那動作真是靈巧,蹦蹦跳跳地覺得挺有趣,乾隆皇帝樂得喜笑顏開,脫口說到:「看你像猴公似的。」文臣武將們也哈哈大笑。
裴尚友正在表演著,猛聽皇上說他像猴公,立即跪地,口呼:「謝皇恩。」
乾隆一聽謝皇恩,也鬧懵了,「你謝啥皇恩?」裴尚友稟道:「聖上見我會治河,封我做猴官,臣豈敢不謝皇恩。」
劉中清一見乾隆自知失口,沒法下台,便忙奏道:「聖上就封他做猴官吧。」乾隆順著劉中清搭的梯子下了台。封裴尚友做猴官。
裴尚友被封後,一心撲在治河上。由於他飽受河官的苛刻和黃河帶來的災害,他對窮河工親如兄弟,從不欺壓百姓。後來因他治河有功,人們就改稱他裴官。
⑧ 黃河流域有哪些歷史故事
【黃帝戰蚩尤 】
黃帝戰蚩尤的故事,出自中國上古奇書《山海經》內,在中國神話傳說容及東方神話之父袁珂所著《中國神話傳說》中非常精彩。黃帝姬軒轅的有熊夾在神農跟九黎兩部落之間。當時這三個部落是黃河中游至汾水之間最為強大的,於是爭霸戰開始了,姬軒轅怕兩面受敵,所以他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突襲神農部落,在阪泉郊野的大戰中擊敗了神農部落。姬軒轅乘勝揮軍渡過黃河,一直挺進到九黎部落的根據地涿鹿,會戰在涿鹿郊野,這是歷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戰之一。中國神話學者將這場黃帝戰蚩尤的大戰神化,雙方都動用了神仙法力,風伯、雨師都來參戰。最後黃帝擊敗九黎部落,殺死蚩尤。這一著名戰役使姬軒轅名震當時的世界,各部落酋長們稱呼擁護他為"天子",尊稱他為"黃帝"。黃帝者,黃色的土地。
【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又稱"武王伐紂", 是周武王的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衛河以北,今衛輝市境內)進行的決戰。由於帝辛(商紂王)先征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但窮兵黷武,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最後兵敗自焚,商朝滅亡。故《左傳》稱:"紂克東夷而損其身"。
⑨ 有關黃河的歷史人物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黃河裡有一位河神,人稱河伯。他站在黃河岸上。望著 黃河水自西向東流,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
有人告訴他:「你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說:「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過黃河嗎?」那人說:「別說一條黃河,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也裝不滿它。」
河伯始終不信。那人無可奈何,告訴他:「有機會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話了。」
河伯來到黃河的入海口,眼前一亮,海神微笑地歡迎他,河伯放眼望去,只見北海汪洋一片,無邊無涯,他獃獃地看了一會兒,深有感觸地對北海若說: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這話說的就是我呀。
今天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北海,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無比的呢!那樣,豈不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話。」
桑園峽內黃河水流湍急,就在桑園峽中段黃河激流中卻有一個屹立的大石。百姓稱之為將軍柱。傳說這個將軍柱是魯班修建的。
當年魯班周遊列國時,來到桑園峽邊上,為方便兩岸人民的來往。魯班把橋墩的位置選在了將軍柱的這個地方。從此,魯班早出晚歸,負責施工,半年過去了,橋墩在漸漸長高。
有一天,魯班的妻子送飯到岸邊,等了一陣不見魯班,便到岸邊看個究竟,誰知她在岸邊看見一個巨人站在河中,一手拿著巨石,一個手拿著鐵錘在幹活,他的妻子哎呀一聲驚叫。
魯班一慌,一錘砸在了自己腿上。手中的石頭也飛到了對岸的山上,橋也就沒有建成。
至今在將軍柱上有一個十分光滑的石頭,好像是整個人的脊背印了下去,中間則是脊柱,把石頭一分為二,好像是長期靠著休息時留下的,傳說這就是魯班造橋時所留。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
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
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達成自己成仙的心願 ,成為一名河伯。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闖王李自成帶領農民在陝西米脂起義,要打過黃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統治。當時正值初冬時分,黃河水還未結冰,而只有河水凍成了堅冰大軍才能順利通過。
怎麼辦呢?闖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須頭發在一夜之間全都白了。第二天一清早,有兩人來報:「黃河已經凍得結結實實的了。」闖王大喜,急忙傳令三軍趕快渡河。
到了河邊一看,河水還「嘩嘩」地流得正歡呢,根本就沒結冰。可是上面卻起了一座寬大的浮橋,船連船,板連板,四平八穩,正適合大軍渡河。
闖王納悶極了,正要下馬察看,忽然從河裡爬上來兩個人,向闖王一抱拳,朗聲道:「大王,我們是黃河的船夫。聽說您要渡河,為民謀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這坐浮橋,就請大軍上路吧。」
闖王感動得熱淚盈眶:「我一定不辜負百姓們的厚愛,一定要讓大家過上好日子!」說罷,驅馬上橋,領兵東去了。
遠古時,在須彌山外的青澗洞里,住著青黃二條孿生龍,它們嫉惡如仇,常常與那作惡人間的東海之濱的「魍魎」作戰。
有一年,人間大旱,山神土地紛紛告急天界,如來佛知道兩條龍深諳人間世道,便差青黃二龍來到人間。不久,青黃二龍便查知,原來是「魍魎」二妖又在人間作怪,它讓魔子魔孫分散到人間,到處放火。
又使魔力讓每個人心裡藏一種「癘火」,互相作惡,攪亂人間清涼世界,於是很多人都崇拜它跟隨它。
青黃二龍決心替人類除去惡魔,重整人間正道。他們化裝成二個出家人,以治病療邪為名去除人的惡念心疾。由於受「魍魎」的毒害,當時的人普遍患了一種叫「魘」的病,只有暗算別人,或做一些損害別人有利自己的事才暫時緩解這種病痛帶來的痛苦。
化裝成和尚的青黃二龍,便讓人們服一些硃砂、珍珠、海澡之類,教人們念一種驅除「癘火」的咒訣,經過這種調治,很多人恢復了良性,解除了痛苦。一傳十,十傳百,人們奔走相告,三個月後,便有成千上萬的人依此法而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人們也紛紛傳說來了二位活神仙。
居住在東海之濱的「魍魎」,聽說有人破了它們的法術,於是便派手下二員得力干將,鱷魚精和蛤蟆精來探聽虛實。那蛤蟆精一肚子壞水,詭計多端,它說服頭腦簡單而又兇悍的鱷魚精扮成二個前去療疾的病人,混在一群人裡面來到和尚居住的地方。
已有千年道行的蛤蟆精遠遠望去,在一片樹陰下,兩位和尚頭上放出青黃兩道光,直通太虛,知道對方來頭不小,於是心生一計,它告訴鱷魚精這是倆個小毛神,不必放在心上,讓鱷魚精坐那歇息,它一個人便可以去手到擒來把倆個小毛神抓回去進見主子。
鱷魚精一聽大怒,這便宜不叫你蛤蟆精一個人揀了嗎?於是現了原神,張開鍘刀般的大嘴直撲兩個和尚而來。
兩位和尚早知是兩個妖精來了,也不動聲色,見鱷魚精忽現原神直撲過來,其中一位手中打出一個彈子大小的龍珠,對准鱷魚精,只一下便把它打翻在地。鱷魚精見識不妙正要翻身逃跑,另一個和尚手一翻,便把它抓個腦漿崩裂。蛤蟆精卻趁此機會駕一陣風急忙跑回東海之濱,告訴「魍魎」是青黃二龍。
「魍魎」大怒,親點魔兵五萬前來挑戰,青黃二龍讓人吩囑所有醫好的人們,隱藏起來千萬不要出來,於是駕雲布陣,在空中迎戰「魍魎」。青黃二龍各施法力,與魔兵大戰了七天七夜。
「魍魎」二妖眼見自己的魔兵越來越少,不甘失敗,於是商量了一個歹毒的主意,「魍魎」二妖各施魔法招集所有死心踏地跟隨它們的人,由自已駕馭分南北排成兩條長蛇陣。
遠遠望去妖霧繚繞,像盤踞在大地上的兩條滾滾噴火的巨龍,緩緩向中間擠來,所過之處,萬物皆為焦土,要把青黃二龍和掙脫它控制的人一齊滅掉。
青黃二龍已經和魔兵苦戰幾天幾夜,身疲力竭,當他們看到「魍魎」妄圖毀掉自已救出的人時,決心保護他們。於是他們不顧安危,化成青黃兩條冰涼的大河,分別迎著兩條火龍而去。
當它們與「火龍」接觸時,死心踏地的人與魔子魔孫紛紛被巨大的旋渦捲入河中,又經過三天三夜,終於把兩條「火龍」趕出一千多里外,用他們巨大的身軀漸漸地把「火龍」壓在身體之下,最後,兩條龍傷失了元氣,漸漸嵌入地下,形成了現在的長江與黃河。
直到今天,長江和黃河兩岸的炎黃子孫,仍靠兩條大江大河養育生生不息地繁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