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y四川雅安出過那些名人、明星呢
明星:孫燕姿,孫楠,毛阿敏,張信哲
雅安歷史名人
顓頊
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號高陽,中國上古五帝之一,在位78年,享年98歲。顓頊生於若水,12歲時離開若水(雅安滎經),到中原向伯父少昊學習政事。20歲時,黃帝駕崩,顓頊繼承中央天帝之位。顓頊一生崇尚文治。主要功績是:文治方面,始建中央(國家)統治機構,設立九州,規范宗教事務,始以民事紀官;教民耕種,創制歷法,定婚姻,制嫁娶,整頓社會秩序。武功方面,平共工,征九黎,定三苗,初步完成了華夏的統一。
顓頊帝就出生在雅安市滎經縣六合壩的洪廟溝一帶。六合壩人長期以來一直供奉顓頊帝,在壩的街口還建有顓頊帝牌樓,至於該牌樓最早建於何時,已不得而知。由於牌樓年久失修,清末的六合壩人汪元藻在中舉後,在原地進行了重修。另外,牌樓前幾十米遠的地方還建有勸人珍惜文字的紅石塔字型檔。據王明玉回憶,其祖父曾無數次講道過,滿清時不論文武官員到了字型檔,均要下轎下馬,徒步至牌樓下給顓頊和文昌菩薩上香、鞠躬,以示敬意。十分可惜的是,1953年加寬108國道時,該牌樓被拆除了。
牌樓由八根圓柱支撐,圓柱間可通行人和車馬。樓高16米左右,分兩層,下面一層供奉著顓頊帝,其正面橫著一個大匾,匾上有汪元藻親手所書的隸書體「顓頊故里園」五個字。第二層供奉的是文昌菩薩,匾名是「文昌宮」。兩層均有四角斗拱,橫樑上有寶頂。
關於該牌樓,滎經縣政協主席蘭樹秋說,建國初期,時任滎經縣文化館館長的劉繼民曾收到在解放前去台灣的滎經人寫來的信,希望將「顓頊帝故里」牌樓保護好。這進一步佐證了該牌樓的確存在過。
顓頊帝出生在六合壩,為了避免這里再出帝王,封建統治者便將壩南東西兩頭的兩條小溪改名為打虎溪和磨刀溪,意為東邊打虎如打王,西邊磨刀殺鳳凰。兩溪旁的兩座山頭因溪而得名,至今仍叫做打虎溪和磨刀溪。
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顓頊出生在若水,這已是公論。但《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若水是在哪裡呢?在民國版的《滎經縣志》中,清末舉人汪元藻在其所作的序中說:「若水在嚴道。」而嚴道就在今天的滎經縣。汪元藻的理由來自漢朝的《水經注》:「黑水、青水之間,若水出焉。」他認為,滎經縣東有青衣江,即青水;西有大渡河,其上游稱為瀘水,瀘即黑色,因而瀘水就是黑水。
《史記》中所說的蜀山又在哪裡?滎經縣若水文化工作室另一研究人員李德祥說,在眉山市政協贈送的資料《世界最大國家森林公園——瓦屋山》中記載:「瓦屋山古稱居山、蜀山……」另外,《山海經》中也說:「居山生若木,若水出焉……流沙以東,青水以西,為若水也。」據李德祥等人考證,若木正是生於瓦屋山中的一種被稱為活化石的由遠古時期存活下來的樹木,在其他地方極為少見。滎經縣的位置正處在流沙河以西,青衣江以東,瓦屋山以北,經河又發源於瓦屋山,這都與《山海經》、《水經注》等史籍中所說的若水相吻合。依此看來,顓頊的母親昌仆即為滎經人氏。
顓頊是黃帝之孫,五帝之一,他為什麼會出生在滎經?
據史料介紹,黃帝年紀大後,曾命其子昌意征討九黎部落。昌意將九黎驅逐至今雲貴川一帶,自己也就屯兵在川西。這期間,他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下顓頊。顓頊十分聰穎,12歲時離開若水,到中原向伯父少昊學習政事。黃帝駕崩後,20歲的顓頊稱中央天帝,開始統領四方部落。
樊敏
樊敏(119-203) 雅安市蘆山縣人。東漢官至巴郡太守,曾舉司徒,位列三公,後遷任漢中太守未就。知識淵博,才能卓著,足跡遍及川、陝及京都一帶,並去邊遠哀牢夷國十年之久,對傳播漢文化,整合民族關系方面貢獻很大,深受兄弟民族的崇敬和信賴,曾受任為青衣姜國國丞,是一位傑出的民族工作者。且品德超人,「彈饕糾貧,務鋤民穢,仕不為人,祿不為已」,這在封建社會里,袴實屬難能可貴。興平六年(公元194年)後,因奸佞弄權,忌賢疏能,加之年事日邁,遂告老還鄉,終年84歲。
對其一生,樊敏碑闕多有記錄。此碑具有甚高的學術、藝術價值,北宋以來,趙明誠、楊升庵、孫星衍、康有為、郭沫若、任乃強等名人學者備加贊頌。加今此碑巍然屹立於蘆山境內,見碑如見其人。
吳理真
吳理真,名山人,家住蒙山之麓,《四川通志》卷四十記:「漢時名山縣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師吳理真,修活民之行,種茶蒙頂。」吳理真父早逝,家境貧寒,母親積勞成疾。他是個孝子,每當雄雞報曉,便帶上工具,登上蒙頂,割草拾柴,換米糊口,為母親治病。一日,吳理真拾好柴,口乾得直冒火,順手揪了一把「萬年青」(野生茶樹)葉子,放在口裡慢慢咀嚼,口渴漸止,睏乏漸消,精神倍增,頗感奇異。又摘了些帶回家中用開水沖泡,讓老母喝下,果有效果。連服數日,病情好轉,續飲月余,身體康復。鄉親們病了,他熱情地用這種葉子泡水給他們飲用,效果也很好。可惜這種樹不多,所生長的葉子遠遠不能滿足治病救人的需要,他決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樹。
為了採摘茶種籽,吳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峰。他把茶籽撿回家,用沙土拌和後放入篾筐中,上面蓋以穀草,使茶籽不會霉變和凍壞。為了選擇播種茶籽的地方,吳理真翻越蒙頂的山山嶺嶺,對野生茶樹的生長環境進行分析研究,認定蒙頂五峰之間(今皇茶園)和菱角彎一帶最適宜茶樹生長。這里雨量充沛,土質肥厚,終年雲遮霧繞,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產茶葉內含物質極為豐富,加上精湛的製作工藝,使蒙山茶具有獨特的品質,在我國茶葉史上獨樹一幟,經久不衰。
吳理真為了種茶,在荒山野嶺搭棚造屋,掘井取水,開墾荒地,播種茶籽,管理茶園,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可以想像,吳理真這種敢為天下先的行動,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經過了多少次失敗。功夫不負有心人,吳理真用勤勞和智慧澆灌出了株株嫩綠茁壯的茶樹,他成功了。吳理真把茶葉熬成湯,施捨鄰里,普濟世人,許多人祛疾去病,不少人健體強身。他以植茶為民眾的精神譜寫了我國人工種茶最早的歷史。
高頤
高頤(?-209) 今雅安市雨城區人。字貫光,東漢末與其弟實同舉孝廉,歷任北府丞,武陽令、陰平都尉及盆州太守。
清《雅州府志》將高頤昆仲均列入《宦跡》,《鄉賢》篇內,《雅安歷史》載「高君石闕二,建安中立,弟實子直墓均在焉」。
按高君闕,碑、墓均在今雨城區姚橋鄉(原名孝廉鄉),證明他是東漢時漢嘉郡(今雅安市)人。出土碑銘說他「親賢樂善」,「法蕭曹之兀要, 求由之政事」,說明他從政時為老百姓做過一些好事,講求法治,正直不阿。卒於建安14年(209年)8月。
歿後,據說臣吏悲號,百姓痛哭,遺愛在民,當非過譽。
何崇政
何崇政,清咸豐、同治年間李、藍起義的著名將領,雅安市名山縣人,生卒年月不詳。
為人「豪俠好義」,急人所急。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在府試中,因針貶時弊,遭指斥鞭笞。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李永和、藍朝鼎揭竿而起,何崇政滿懷對清廷的憤懣,投奔其麾下,旨在「殺貪官以救民,分豪富而濟眾」。以足智多謀,任藍部軍師,先後轉戰於青神、蒲江、大邑、雅安、名山、滎經、天全等十餘州縣,獻計擒斬清軍重要將領馬天貴、張萬祿、余振海等人。所率義軍,英勇善戰,紀律嚴明,「沿途榜示安民」,深受百姓擁護。後起義失敗,不知所終。
吳之英
吳之英(1857-1918) 字伯朅,號蒙陽漁者,雅安市名山縣人。清末民初四川著名學者、經常家、書法家。
曾任資州藝風書院及簡州通材書院講席、灌縣訓導、成都尊經書院都講、錦江書院襄校、國學院院正。曾響應「康梁變法」,組織「蜀學會」創辦《蜀學報》,並自任主筆。戊戌維新失敗,憤然回鄉隱居,研究學問,專心著述,有《壽廬叢書》七十二卷著述傳世。他還長於書法,在書法理論上,接受康有為、包慎伯力倡北魏之說,在運筆實踐中,猛攻篆籀、漢魏碑刻,所書給人以"正側井用,順逆兼施、凌厲飛動,厚重凝練"之 。當時的文學家、書法家趙熙稱贊:「其書瑰瑋」。
矗立於成都市人民公園的「辛亥保路死事紀念碑」朝東一面,即為吳之英之手。
王應元
王應元(生卒年不詳) 西番(今改稱藏族),清代松林地第六代土千戶。同治2年(1863年)太平軍翼王石達開率軍抵紫打地,在其族叔輔佐通把王自盈挑唆下拒絕石達開讓道要求,拆毀松林河橋,配合駱秉章等清軍圍困石軍,致使石達開軍敗被騙遭俘,清政府特「奉旨賞給世職」,頌換「松林地土都司印信號紙」,仍賞加副將銜,子孫承襲。
光緒12年(1886)慈禧懿旨紫光閣繪象備案,成為鎮壓農民起義軍的千古罪人。
陳邦直
陳邦直(1874-1939) 又名宗彥,雅安市漢源縣人,前清文生。1905年從日本留學歸來,曾投入四川省同志會活動。
後回鄉里,倡導新學,設「私塾改良會」,創辦漢源第一所女子高等小學堂,第一所女子師范,開一代新風,教績卓著,為漢源縣新學奠基人。
民國建立,被選為四川省議會議員,曾參與編修《漢源縣志》、自編《陳氏家譜》8卷。
羅日增
羅日增(1875-1949) 字子舟,雅安市雨城區人。幼好習武,臂力過人。及長,結納江湖,從事袍哥活動。同盟會成立後,應邀入盟。
1911年6月四川保路同志會在資州羅泉井開會,商定起義方案,羅於會後兼程返雅,籌備起義。7月21日,川南各縣同志軍齊集雅安,推羅為川南同志軍水陸全軍統領。羅一面揮師圍攻雅安,一面分兵攻下滎經。因攻雅安受挫,羅率部東下,轉戰洪雅、夾江等地。
雅事平定後,四川軍政府任羅為邊軍統領,駐防西昌、越西一帶。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羅不見容,被迫去職,從此閑居鄉里。
1949年秋,羅隨羊仁安赴西昌,投靠國民黨西昌行轅主任賀國光而鑄成大錯,行抵小相嶺為解放軍包圍,羅被擊斃。
2. 滎經胡長保作文600字
我家附近有一個美麗的街心花園。花園里有許多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它們是用鵝卵石鋪回成的,每天都有答很多的老人光著腳在上面走來走去,做著免費的足底按摩呢!我很好奇,也的上去走了走,哇,真痛!小路旁有一個小亭子,裡面有幾把長椅,總有幾個老人坐在上面休息,聊天。花園周圍種著一些花草,有絨球花,月季花,桂花等…。有紅的,白的,黃的…一陣微風吹過,花兒的芬芳清香四溢,香氣撲鼻,多美呀!
花園中央還有一座雕塑,它的底座是用大理石製成的,上面還立著一個美麗的姑娘,她有3米多高,穿著連衣裙,雙手捧著一隻潔白鬍和平鴿,象徵著和平,她的形態優雅多姿,多美呀!=
我喜歡街心花園,它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娛樂場所。
3. 在歷史上姓嚴的著名人物有誰
不知道嚴蕊算不算.
南宋中葉女詞人。出身低微,自小習樂禮詩書,淪為台州營內妓,改嚴蕊藝名
善操琴容、弈棋、歌舞、絲竹、書畫,學識通曉古今,詩詞語意清新,四方聞名.台州知府唐仲友為嚴蕊、王惠等4人落籍,回黃岩與母居住。同年,浙東常平使朱熹巡行台州,因唐仲友的永康學派反對朱熹的理學,朱熹連上六疏彈劾唐仲友,其中第三、第四狀論及唐與嚴蕊風化之罪,下令黃岩通判抓捕嚴蕊,關押在台州和紹興,施以鞭笞,逼其招供。嚴說:「身為賤妓,縱合與太守有濫,科亦不至死;然是非真偽,豈可妄言以污士大夫,雖死不可誣也。」此事朝野議論,震動孝宗。
這樣一位女子~~~值得銘記!
4. 想知道: 樂山市雅安市滎經縣胡長保幼兒園 在哪
就在胡長寶小學旁邊
5. 滎經縣錦秀華城項目部在哪裡
胡長保對面
6. 滎經縣胡長保幼兒園小班什麼時候報名
大概會在4月份左右可以報名,3月份也可以進行登記,往年一般孩子入園的報名時間一般在6月左右,但是一直公立幼兒園都是名額緊張
7. 滎經縣胡長保小學6.1班新畢業的學生誰最帥啊!
我們認為帥的,你又不一定認為帥。
8. 求有關四川滎經縣胡長保小學的資料
胡長保,毛澤東同志警衛班班長。1935年6月4日,在滎經縣三合鄉茶合崗,為保護毛澤東版而犧牲。權遺體安置在滎經小坪山烈士陵園。為紀念這位英烈,滎經縣將嚴道鎮一小更名為胡長保小學。 目前2000左右師生,在雅安市
9. 四川雅安出過那些名人、明星呢
雅安歷史名人
顓頊
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號高陽,中國上古五帝之一,在位78年,享年98歲。顓頊生於若水,12歲時離開若水(雅安滎經),到中原向伯父少昊學習政事。20歲時,黃帝駕崩,顓頊繼承中央天帝之位。顓頊一生崇尚文治。主要功績是:文治方面,始建中央(國家)統治機構,設立九州,規范宗教事務,始以民事紀官;教民耕種,創制歷法,定婚姻,制嫁娶,整頓社會秩序。武功方面,平共工,征九黎,定三苗,初步完成了華夏的統一。
顓頊帝就出生在雅安市滎經縣六合壩的洪廟溝一帶。六合壩人長期以來一直供奉顓頊帝,在壩的街口還建有顓頊帝牌樓,至於該牌樓最早建於何時,已不得而知。由於牌樓年久失修,清末的六合壩人汪元藻在中舉後,在原地進行了重修。另外,牌樓前幾十米遠的地方還建有勸人珍惜文字的紅石塔字型檔。據王明玉回憶,其祖父曾無數次講道過,滿清時不論文武官員到了字型檔,均要下轎下馬,徒步至牌樓下給顓頊和文昌菩薩上香、鞠躬,以示敬意。十分可惜的是,1953年加寬108國道時,該牌樓被拆除了。
牌樓由八根圓柱支撐,圓柱間可通行人和車馬。樓高16米左右,分兩層,下面一層供奉著顓頊帝,其正面橫著一個大匾,匾上有汪元藻親手所書的隸書體「顓頊故里園」五個字。第二層供奉的是文昌菩薩,匾名是「文昌宮」。兩層均有四角斗拱,橫樑上有寶頂。
關於該牌樓,滎經縣政協主席蘭樹秋說,建國初期,時任滎經縣文化館館長的劉繼民曾收到在解放前去台灣的滎經人寫來的信,希望將「顓頊帝故里」牌樓保護好。這進一步佐證了該牌樓的確存在過。
顓頊帝出生在六合壩,為了避免這里再出帝王,封建統治者便將壩南東西兩頭的兩條小溪改名為打虎溪和磨刀溪,意為東邊打虎如打王,西邊磨刀殺鳳凰。兩溪旁的兩座山頭因溪而得名,至今仍叫做打虎溪和磨刀溪。
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顓頊出生在若水,這已是公論。但《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若水是在哪裡呢?在民國版的《滎經縣志》中,清末舉人汪元藻在其所作的序中說:「若水在嚴道。」而嚴道就在今天的滎經縣。汪元藻的理由來自漢朝的《水經注》:「黑水、青水之間,若水出焉。」他認為,滎經縣東有青衣江,即青水;西有大渡河,其上游稱為瀘水,瀘即黑色,因而瀘水就是黑水。
《史記》中所說的蜀山又在哪裡?滎經縣若水文化工作室另一研究人員李德祥說,在眉山市政協贈送的資料《世界最大國家森林公園——瓦屋山》中記載:「瓦屋山古稱居山、蜀山……」另外,《山海經》中也說:「居山生若木,若水出焉……流沙以東,青水以西,為若水也。」據李德祥等人考證,若木正是生於瓦屋山中的一種被稱為活化石的由遠古時期存活下來的樹木,在其他地方極為少見。滎經縣的位置正處在流沙河以西,青衣江以東,瓦屋山以北,經河又發源於瓦屋山,這都與《山海經》、《水經注》等史籍中所說的若水相吻合。依此看來,顓頊的母親昌仆即為滎經人氏。
顓頊是黃帝之孫,五帝之一,他為什麼會出生在滎經?
據史料介紹,黃帝年紀大後,曾命其子昌意征討九黎部落。昌意將九黎驅逐至今雲貴川一帶,自己也就屯兵在川西。這期間,他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下顓頊。顓頊十分聰穎,12歲時離開若水,到中原向伯父少昊學習政事。黃帝駕崩後,20歲的顓頊稱中央天帝,開始統領四方部落。
樊敏
樊敏(119-203) 雅安市蘆山縣人。東漢官至巴郡太守,曾舉司徒,位列三公,後遷任漢中太守未就。知識淵博,才能卓著,足跡遍及川、陝及京都一帶,並去邊遠哀牢夷國十年之久,對傳播漢文化,整合民族關系方面貢獻很大,深受兄弟民族的崇敬和信賴,曾受任為青衣姜國國丞,是一位傑出的民族工作者。且品德超人,「彈饕糾貧,務鋤民穢,仕不為人,祿不為已」,這在封建社會里,袴實屬難能可貴。興平六年(公元194年)後,因奸佞弄權,忌賢疏能,加之年事日邁,遂告老還鄉,終年84歲。
對其一生,樊敏碑闕多有記錄。此碑具有甚高的學術、藝術價值,北宋以來,趙明誠、楊升庵、孫星衍、康有為、郭沫若、任乃強等名人學者備加贊頌。加今此碑巍然屹立於蘆山境內,見碑如見其人。
吳理真
吳理真,名山人,家住蒙山之麓,《四川通志》卷四十記:「漢時名山縣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師吳理真,修活民之行,種茶蒙頂。」吳理真父早逝,家境貧寒,母親積勞成疾。他是個孝子,每當雄雞報曉,便帶上工具,登上蒙頂,割草拾柴,換米糊口,為母親治病。一日,吳理真拾好柴,口乾得直冒火,順手揪了一把「萬年青」(野生茶樹)葉子,放在口裡慢慢咀嚼,口渴漸止,睏乏漸消,精神倍增,頗感奇異。又摘了些帶回家中用開水沖泡,讓老母喝下,果有效果。連服數日,病情好轉,續飲月余,身體康復。鄉親們病了,他熱情地用這種葉子泡水給他們飲用,效果也很好。可惜這種樹不多,所生長的葉子遠遠不能滿足治病救人的需要,他決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樹。
為了採摘茶種籽,吳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峰。他把茶籽撿回家,用沙土拌和後放入篾筐中,上面蓋以穀草,使茶籽不會霉變和凍壞。為了選擇播種茶籽的地方,吳理真翻越蒙頂的山山嶺嶺,對野生茶樹的生長環境進行分析研究,認定蒙頂五峰之間(今皇茶園)和菱角彎一帶最適宜茶樹生長。這里雨量充沛,土質肥厚,終年雲遮霧繞,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產茶葉內含物質極為豐富,加上精湛的製作工藝,使蒙山茶具有獨特的品質,在我國茶葉史上獨樹一幟,經久不衰。
吳理真為了種茶,在荒山野嶺搭棚造屋,掘井取水,開墾荒地,播種茶籽,管理茶園,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可以想像,吳理真這種敢為天下先的行動,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經過了多少次失敗。功夫不負有心人,吳理真用勤勞和智慧澆灌出了株株嫩綠茁壯的茶樹,他成功了。吳理真把茶葉熬成湯,施捨鄰里,普濟世人,許多人祛疾去病,不少人健體強身。他以植茶為民眾的精神譜寫了我國人工種茶最早的歷史。
高頤
高頤(?-209) 今雅安市雨城區人。字貫光,東漢末與其弟實同舉孝廉,歷任北府丞,武陽令、陰平都尉及盆州太守。
清《雅州府志》將高頤昆仲均列入《宦跡》,《鄉賢》篇內,《雅安歷史》載「高君石闕二,建安中立,弟實子直墓均在焉」。
按高君闕,碑、墓均在今雨城區姚橋鄉(原名孝廉鄉),證明他是東漢時漢嘉郡(今雅安市)人。出土碑銘說他「親賢樂善」,「法蕭曹之兀要, 求由之政事」,說明他從政時為老百姓做過一些好事,講求法治,正直不阿。卒於建安14年(209年)8月。
歿後,據說臣吏悲號,百姓痛哭,遺愛在民,當非過譽。
何崇政
何崇政,清咸豐、同治年間李、藍起義的著名將領,雅安市名山縣人,生卒年月不詳。
為人「豪俠好義」,急人所急。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在府試中,因針貶時弊,遭指斥鞭笞。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李永和、藍朝鼎揭竿而起,何崇政滿懷對清廷的憤懣,投奔其麾下,旨在「殺貪官以救民,分豪富而濟眾」。以足智多謀,任藍部軍師,先後轉戰於青神、蒲江、大邑、雅安、名山、滎經、天全等十餘州縣,獻計擒斬清軍重要將領馬天貴、張萬祿、余振海等人。所率義軍,英勇善戰,紀律嚴明,「沿途榜示安民」,深受百姓擁護。後起義失敗,不知所終。
吳之英
吳之英(1857-1918) 字伯朅,號蒙陽漁者,雅安市名山縣人。清末民初四川著名學者、經常家、書法家。
曾任資州藝風書院及簡州通材書院講席、灌縣訓導、成都尊經書院都講、錦江書院襄校、國學院院正。曾響應「康梁變法」,組織「蜀學會」創辦《蜀學報》,並自任主筆。戊戌維新失敗,憤然回鄉隱居,研究學問,專心著述,有《壽廬叢書》七十二卷著述傳世。他還長於書法,在書法理論上,接受康有為、包慎伯力倡北魏之說,在運筆實踐中,猛攻篆籀、漢魏碑刻,所書給人以"正側井用,順逆兼施、凌厲飛動,厚重凝練"之 。當時的文學家、書法家趙熙稱贊:「其書瑰瑋」。
矗立於成都市人民公園的「辛亥保路死事紀念碑」朝東一面,即為吳之英之手。
王應元
王應元(生卒年不詳) 西番(今改稱藏族),清代松林地第六代土千戶。同治2年(1863年)太平軍翼王石達開率軍抵紫打地,在其族叔輔佐通把王自盈挑唆下拒絕石達開讓道要求,拆毀松林河橋,配合駱秉章等清軍圍困石軍,致使石達開軍敗被騙遭俘,清政府特「奉旨賞給世職」,頌換「松林地土都司印信號紙」,仍賞加副將銜,子孫承襲。
光緒12年(1886)慈禧懿旨紫光閣繪象備案,成為鎮壓農民起義軍的千古罪人。
陳邦直
陳邦直(1874-1939) 又名宗彥,雅安市漢源縣人,前清文生。1905年從日本留學歸來,曾投入四川省同志會活動。
後回鄉里,倡導新學,設「私塾改良會」,創辦漢源第一所女子高等小學堂,第一所女子師范,開一代新風,教績卓著,為漢源縣新學奠基人。
民國建立,被選為四川省議會議員,曾參與編修《漢源縣志》、自編《陳氏家譜》8卷。
羅日增
羅日增(1875-1949) 字子舟,雅安市雨城區人。幼好習武,臂力過人。及長,結納江湖,從事袍哥活動。同盟會成立後,應邀入盟。
1911年6月四川保路同志會在資州羅泉井開會,商定起義方案,羅於會後兼程返雅,籌備起義。7月21日,川南各縣同志軍齊集雅安,推羅為川南同志軍水陸全軍統領。羅一面揮師圍攻雅安,一面分兵攻下滎經。因攻雅安受挫,羅率部東下,轉戰洪雅、夾江等地。
雅事平定後,四川軍政府任羅為邊軍統領,駐防西昌、越西一帶。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羅不見容,被迫去職,從此閑居鄉里。
1949年秋,羅隨羊仁安赴西昌,投靠國民黨西昌行轅主任賀國光而鑄成大錯,行抵小相嶺為解放軍包圍,羅被擊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