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白求恩的小故事
白求恩到中國後吃中國的「土特產」十分不習慣,胃也不太舒服,但他沒有叫苦,更沒有要求照顧,而是忍著。他認為:中國朋友們都能吃得下,我必須適應。當時的生活是艱苦而不安定的,沒有牛奶、麵包和香濃的咖啡,只有山村的粗食雜糧。
同志們怕怠慢了白求恩,便特意弄些雞蛋來給他吃。白求恩豈肯受照顧,忙說:「如果為了享受,那我就不到中國解放區來了。」他硬把雞蛋退了回去。有一次,炊事員給大家煮了老玉米,白求恩也有滋有味地和大家一起吃。
吃完後,他摸出一把小刀,切斷玉米軸,在底部挖了一個小窩,通上一根細竹管,然後在玉米軸的小窩里裝上煙絲,點上火兒愉快地抽了起來。中國炊事員見狀後露出驚訝的神色:「大夫,您真可說是一位地道的鄉民了!」
白求恩道:「不敢當,不敢當!」說著又為炊事員做了一個土煙斗。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白求恩感到了軍民一家的深厚感情。在白求恩看來,和中國軍民在一起,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
(1)輸血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支援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獻出了寶貴生命,他是中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1938年3月,加拿大共產黨黨員、著名醫生諾爾曼·白求恩率領加拿大美國醫療隊抵達延安。同年4月,白求恩東渡黃河,前往晉察冀邊區。
他帶著戰地醫療隊轉戰多個戰場,冒著槍林彈雨,在極端艱難的環境中搶救了成千上萬的傷病員。1939年冬天,白求恩在抗日前線淶源摩天嶺搶救傷員時,手指感染中毒醫治無效,於1939年11月12日不幸逝世。
白求恩在臨終前曾給聶榮臻去信。在信中他寫道:「最近兩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義的日子;在這里,我還有很多話要對同志們說,可我不能再寫下去了,讓我把千百倍的謝忱送給你和千百萬親愛的同志們。」
② 自體輸血的發展歷史
自體血回輸在國外已開展20多年。澳大利亞擇期手術患者60%病員接受了自體輸內血。我國起步甚晚,我容科1996年底率先在湖北省開展了此項工作,200餘例自血回輸 ,均在患者術前數日或數周採集血液,每次400 ml於4℃儲血冰箱中保存備用,分別於術前 、術中、術後輸注,此方法適用於各科擇期手術病人和骨髓移植供者,更適用於稀有血型和 交叉配血有困難的患者,無1例發生不良反應。
自體血回輸是今後輸血工作發展的方向之一,我國號召開展自體血回輸工作以來,截止1998 年3月北京醫院等10餘家用血大醫院共開展自身輸血1 782例,節約血源5 445袋(每袋20 0 ml)相當於一家綜合醫院的全年用血量。據報道,在北京自體血回輸已達醫院用血量 的20%。
③ 古代有什麼輸血材料
輸血作為一種重要的臨床治療方法,歷史還不到一個世紀,人類認識輸血卻經歷了漫長的道路。
遠古時代,古羅馬的角斗場里,得勝的角鬥士會將對方的血喝下去,以獲得勇氣和力量;
15世紀後期,血液用於治療精神病,癲癇,抑鬱症,怪癖等疾病,未用於失血和貧血;
1616年,英國的Harvey發現了人體血液是循環的,這一發現為輸血奠定了科學基礎.
1656年,Wren用銀製成小管,動物膀胱作為注射器,將葯物和血液輸注給狗;
1654年義大利醫生Folli宣稱發明了」輸血」,在1680 年出版的書中寫了有關他用漏斗,金屬管進行輸血的試驗;
1665年英國生理學家Lower將一隻狗的頸動脈與另一隻狗的頸靜脈相連接輸血成功;
1667年法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醫生Denis將羊血輸入給人,輸後患者稍有好轉,但數日後發生了嚴重的輸血反應,並有黑色尿出現.10年後法國,英國下令禁止輸血,一直持續了 150 年.
1817年英國生理學家和產科醫生Blundell用狗作實驗時,發現因出血瀕死的狗,輸入了另一隻狗的血液而獲救.在此基礎上,他將人血輸給了嚴重大出血的產婦,共10例除兩例已瀕死者外,餘8例有5例救治成功.這樣舉動震驚了歐洲及美國的科學界,以後這一方法延續了約100年.
直至1900年Landsteiner發現了人類ABO血型,1914年抗凝劑的問世,才使得輸血治療走向正軌.開辟了人類輸血治療的新紀元.
④ 輸血最早是誰實驗成功的
看下面的文章:http://www.oursci.org/ency/medi/038.htm
看完相信你就可以回答了。
輸血簡史
逍遙
血液象徵著生命,這對生活在今天的人們來說,是在自然不過的事了。血液的重要性無論怎麼形容都不會過分,而任何一個合格的情報人員都知道,大規模的血液調度是戰爭馬上爆發的准確信號。今天,輸血是外科手術中的一個基本程序,多少人因為輸血技術而獲救。然而,對人類健康影響巨大的輸血療法的開端,卻是肇因於徹頭徹尾的錯誤認識,這在醫學史甚至整個科學史上,恐怕都難以找到第二個類似的例子了。一切要從人類輸血史上的第一個著名病人莫里(Antoine Mauroy)的故事說起。
莫里住在巴黎附近一個小村莊,當他瘋病發作時會非常狂暴的痛打自己的妻子,並沿路放火燒房,這些行為讓他十分出名。1667年冬天,莫里的瘋病再次發作,赤身裸體的在巴黎流浪。一個貴族發現了他,出於仁慈,莫里被帶到御醫丹尼斯的住所,因為他正在嘗試將動物的血液輸入人體以治療人類疾病尤其是精神性疾病。要了解這匪夷所思的治療,需要知道一點西方傳統醫學的經典——體液學說。
放血曾經是包治百病的辦法……
體液學說由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所創建,並統治西方醫學實踐數千年。其要義在於將疾病的發生歸因於體液的失衡,而恢復平衡的主要手段則是嘔吐、發汗、瀉下和放血。其中放血療法最被推崇,作為一種主要的「無所不能」的治療手段,在至少2500年內被狂熱地忠實地實踐著。從十二世紀的一首廣泛流傳的歌謠中,可見一斑。
身體放血改新顏
提神醒腦又亮眼
思維清晰無悲愁
運動內臟益睡眠
聽力敏銳精神旺
聲音洪亮每一天
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放血時代殘留下的一些遺跡。如:理發行業的標志物——紅白條紋,從前,理發師是主要的放血療法實踐者,在放血時患者手握紅白條紋小木棍,白色代表綳帶紅色代表血液。以及今日最好的醫學期刊之一《柳葉刀》的名稱也是來源於放血療法的主要工具。
現在的《柳葉刀》與18世紀的柳葉刀
在那個時代,血液經常和精神、性格、靈魂等等糾纏在一起(註:現代社會仍然有不少人相信血液和性格、命運之間的神秘聯系)。這激發了法國御醫丹尼斯(Jean-Baptiste Denis)將動物血液輸入人體以改變性格或精神狀態的念頭,為此丹尼斯寫了一篇嚴謹的學術論文,從哲學假設開始,到人類獲取和利用動物血液的正當性,最後動物實驗顯示輸血的有益性,因此在論文中他建議將動物的血液輸給人類,以治療一系列由於血液的緣故所導致的疾病,比如麻風、潰瘍、瘋病等等。
在治療莫里前,丹尼斯已經給一個少年和一個工人嘗試性的輸血,沒出現太大的不良效果,但也沒取得什麼大的成就。對丹尼斯而言,恐怕再也沒有比莫里更適合檢驗他理論的人選了。12月19日晚6點,丹尼斯將280ml的小牛血輸入莫里體內,希望藉由「溫柔的小牛」血液治療莫里的瘋狂。莫里一共接受了兩次輸血,輸入的小牛血液在他體內引發了劇烈的免疫反應,使莫里處於瀕臨死亡的高燒、休克狀態,幸運的是他熬過來了,而且在數月內暫時恢復了平靜不再瘋狂。這次奇跡般的治療,在歐洲立刻引起了極大震動,輸血療法一時成為時尚。某些醫生甚至認為,通過交換怨偶彼此的血液可以徹底解決婚姻中的不和諧。然而將動物血液輸給人,是非常凶險的一件事,死亡難以避免,加上很多守舊的知識分子反對變革,最終主教在全歐洲禁止了輸血療法。在此後150年中,輸血只是一件奇事,僅供人們在理論上進行探索。
James Blundell的輸血手術。The Lancet, 1828-1829
1818年,年青的產科醫生布朗德爾博士(James Blundell)無法忍受產婦因大出血而頻頻死亡,經周密思考和系統的動物實驗後,布朗德爾博士總結出兩項輸血基本原則:1、只能使用人血;2、只能使用於大失血而瀕臨死亡的人。後來,他一共給11個大失血病人輸血,使其中5人獲救。布朗德爾的成功,再一次激起醫學界對輸血的興趣,為了方便輸血,醫生們甚至發明了不少器械。雖然很多醫生都遵循布朗德爾的原則,但並非每個人都如此,有人甚至把牛奶輸入病人血液中,可以想像這樣做將引起什麼樣的結果,而也有人進行不必要的輸血。毫不奇怪,伴隨著輸血療法的再次興起,批評和反對它的聲音也隨之而起,許多著名醫生指責輸血療法是嘩眾取寵。但1873年波蘭醫生基塞留斯(G. Gesellius)收集了此前數十年的所有他能獲得輸血記錄,統計顯示44%的病人因輸血獲救,本來他們是必死無疑的。這項研究使得支持輸血的聲音在醫學界占據了上風。然而讓輸血療法聲威大噪的卻是1912年的諾貝爾獎,獲獎者是卡雷爾博士(Alexis Carrel)。
卡雷爾博士是法國人,但他不滿於法國外科學界的保守,先去了加拿大最後定居在美國的紐約,並進入新創建的洛克菲勒醫學研究中心,做血管吻合方面的研究,是他開創了今日的顯微外科領域。為了進行血管吻合的研究,卡雷爾發明了特殊的針和線以及特別的吻合技術。但讓他獲得諾貝爾獎的直接原因,卻起因於他的助手蘭伯特博士(Adrian V.S. Lambert)深夜的一次緊急求助。
1908年3月,蘭伯特博士的女兒降生了,和所有初為父母的夫妻一樣,蘭伯特夫婦自然也十分興奮和激動。然而好景不長,數天來嬰兒原因不明的口鼻持續滲血,這讓年青的父母深感驚恐,沒有任何辦法能夠止住出血,雖然蘭伯特的兩個弟弟都是外科醫生,可是誰也不敢也無法在這樣小的嬰兒身上進行輸血。絕望的蘭伯特想到了卡雷爾博士正在從事的血管吻合術研究,這是唯一能夠給小傢伙進行輸血的手術了。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步步的邁向死亡,顧不得已是深夜,蘭伯特和他的兄弟們趕到卡雷爾家,將他從睡夢中喚醒。雖然卡雷爾表明他在紐約並無行醫執照,而且將供血者的動脈與受血者的靜脈吻合,很可能導致供血者出現嚴重的問題。但蘭伯特顯然願意為此承擔一切法律責任和後果,於是卡雷爾迅速收拾好工具,趕往蘭伯特家。
據卡雷爾回憶,當時場景甚是凄涼,蘭伯特的妻子緊挨著她那昏迷不醒、臉色極度蒼白的小女兒,似乎想把自己的生命傳輸給她的孩子,但她也早已經心力憔悴、極度虛弱到幾乎不能動彈了。看到孩子的狀況後,卡雷爾非常擔心嬰兒在手術前就可能死去。經過短暫的爭執,卡雷爾選擇了蘭伯特充當供血者,他小心的分離出蘭伯特左手的橈動脈,將它和嬰兒身上唯一可利用的腘靜脈吻合在一起,經過幾次失敗後,手術終於成功。嬰兒獲救了,蘭伯特的手部循環也恢復良好沒有癱瘓的跡象。滿心感激的蘭伯特妻子致信洛克菲勒研究中心,感激他們資助了卡雷爾博士的研究,因為正是研究的成果拯救了她的女兒。作為被人詬病的大財閥,洛克菲勒出資建立了洛克菲勒研究中心以改變世人對其集團的印象,這件事對成立不久的洛克菲勒研究中心而言簡直是「飛來的橫財」。信件立刻被轉給了各大報社,引起了巨大哄動,卡雷爾迅速成名。而他所創立的血管吻合術,一時之間也成為輸血療法中的被競相模仿的技術手段,雖然很難掌握。為此有人甚至發明了一些輔助器具,以幫助外科醫生進行血管吻合。
卡雷爾(右)與飛行家林白,還有他們共同發明的通過體外循環支持器官的裝置。《時代》周刊,1938年6月13日封面
在歐洲、北美為卡雷爾所取得的成就歡呼時,一項對輸血療法具有革命性貢獻的科學研究已經完成,但卻默默無聞。1901年,維也納的一位年青病理學家,蘭士台納(Karl Landsteiner)發現了人類的血型。這得從1900年說起,在一次研究中,蘭士台納發現不同人之間的血液混合時,有時候血細胞會發生凝聚現象。為此他寫了一篇論文討論此現象究竟是由於細菌污染還是由於個體間差異引起,緊接著他設計了一系列精巧的實驗,抽取了自己和助手們的血液,靜置到血漿和紅細胞分離後,將它們分開。然後在一系列試管中,將血漿和其他所有人的紅細胞混合,觀察結果。蘭士台納發現,實驗結果可以分為三種情況。被標記為A組的血漿可以引起標記為B組的紅細胞凝聚,反之也然,既B的血漿可引起A的紅細胞凝聚,但蘭士台納本人的紅細胞與標記為A、B的血漿混合後都不凝聚,但他的血漿卻可以將A和B組的紅細胞都凝聚。起初他稱第三種類型為C,後來不知什麼原因,他將其改稱為O。這就是今日幾乎人人皆知的ABO血型系統的來源,兩年後,蘭士台納的同事在更大規模的一次交叉實驗中發現了AB型,人類最基本的血型系統的研究到此既告一段落。
蘭士台納
蘭士台納意識到所謂輸血綜合症——接受輸血的病人有時候會發生發熱、寒戰、腎臟劇痛、黑尿甚至死亡,正是因為人類有不同的血型,而某些血型之間彼此不能相容,才導致了這一切,他將此寫入科研論文中。但蘭士台納過於內向,以至於這項重大成果,外科學界幾乎沒有人知道,只有紐約的奧藤伯格博士(Reuben Otternberg)看到他的論文後,率先在輸血前進行血型匹配,從而避免了輸血綜合症。雖然奧藤伯格大力提倡血型匹配,但只有很少的醫生響應,直到輸血療法的另外一項革命性技術的出現,將輸血這個從前的大型高難度手術,轉變為任何一位鄉村醫生都可以實施的手術後,血型匹配才真正受到重視。
輸血療法由於血液一旦離體就極容易凝固,使得輸血十分困難。卡雷爾的血管吻合可以避免這個問題,但他的技術有很大的缺陷,一是對供血者的手有潛在的極大傷害,二則無法知道供血者輸出了多少血,有時候甚至出現供血者失血太多差點死亡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人願意當供血者,並不是所有的親屬都願意為了親人冒如此巨大的風險的。鑒於此,兩位醫生發明了兩套系統,通過抽取血液或者直接用針將血液引流出來後定量,然後輸給受血者,這些系統的使用極大的降低了供血者的風險和痛苦。當然為了防止凝血需要醫生的動作要快,而且需要諸多助手。這時候,奧藤伯格的同事盧因森博士(Richard Lewisohn)開始向血液凝固發起進攻,並在1915年發現0.2%的檸檬酸既可以防止血液凝固又對人體無害。這項關鍵性發現,使得輸血這個從前需要專家才能做的手術,轉變為一個普通的小手術。於是輸血療法在所有醫院迅速開展,其結果自然是輸血綜合症的發病數量也急劇增加,經過無數慘痛的教訓後,終於在1920年,輸血前必需進行交叉配型成為標准操作。至此輸血的三大障礙皆被一一克服,有了合適的輸血設備,保證安全的交叉配型以及防止血液凝固的檸檬酸。而1930年,蘭士台納也獲得了他應該獲得的榮譽——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⑤ 歷史上是誰第一個開始對人體輸血的
早在17世紀,人們不僅把血液看作是維持生命必不可少的東西,還錯誤地把它看作版是決定人類一切權氣質和性格特徵的基礎。人們認為新生兒和羔羊的血液中存在著決定文雅文靜性格的因素。為了改變人的氣質和性格,人們開始從血管內進行輸血的嘗試。 1668年,法國的一位醫生丹尼士,接受了一個婦女的要求:把新生羊羔的血液輸入她丈夫的血管內。因為她的丈夫性格暴戾,她認為輸入性格文雅文靜的新生羊羔血液,對改變她丈夫的性情會有好處。 丹尼士大膽割開了這位丈夫的血管,用一根金屬管把血管和羊羔的股動脈連接起來,輸入了約150毫升新生羊羔血。接著又輸了一次。在兩個月後的第三次輸血中,這位可憐的丈夫感到腰部劇烈疼痛,胸部發悶,心跳加快,最後在狂躁中死去,成了人類輸血歷史上最初的犧牲者。 直到150年後,英國婦產科醫生布倫德爾才真正認識輸血的重要意義。為了搶救產科大出血病人的生命,開始大膽進行了人與人之間輸血的嘗試。
⑥ 第一例人與人之間輸血成功的創始者是誰
1668年,在法國醫復生丹尼斯的診制室里,一位年輕的婦女懇求醫生把羔羊的血輸入她性格暴戾的丈夫的身體里,她的丈夫也同意這樣做。丹尼斯醫生出於無奈,被迫答應了他們的請求,開始進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為人體輸血的工作。但是,手術中這名男子突然心跳加快,最後無法挽救死去了。丹尼斯醫生因此被人指控為過失殺人而入獄,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採用輸血的技術了。
在丹尼斯醫生輸血事件沉寂了150年後,1818年,英國的生理學家兼婦產科學家詹姆士·博龍戴爾醫生為了預防一位難產的孕婦在生產時突然發生大出血危及性命,果斷地做出決定,立即為孕婦輸血。他將一名健壯的男子的血輸給了那位失血過多的產婦,終於使她得救了。同年12月22日,詹姆士醫生在倫敦醫學年會的講台上做了人與人之間輸血成功的第一例報告。
⑦ 開創人類同種輸血歷史的醫生是誰
詹姆斯 · 布倫德爾
十九世紀早期,很多孕婦因分娩時失血過多而死,英國一位叫詹姆斯 ·版 布倫德爾的醫生權看不下去了:
早期的輸血事故很可能是因為輸了「畜生的血」,不應該在不同物種之間輸血,因為它們彼此之間相差甚遠。
後來,他先是為一名生命垂危的胃癌病人,靜脈注射了 400 多毫升血液。輸血之後,病人說感覺好多了。雖然兩天後,病人還是死了,但這讓布倫德爾堅信輸血之法是可行的。
在幾年間,他陸續把自己在輸血方面的嘗試,發表在著名學術雜志《Lancet 柳葉刀》上。
1829 年,他為一位產後出血的孕婦輸入了 200 毫升的血液,把產婦從死亡線上拉回。之後的幾年中,他又給 10 位垂死的病人輸血,成功從死神手裡搶回了 4 人。
⑧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為人體輸血的人是誰
1668年,在法國醫生丹尼斯的診室里,一位年輕的婦女懇求醫生把羔羊的血輸入她性格暴專戾的丈夫的身體里,她的屬丈夫也同意這樣做。丹尼斯醫生出於無奈,被迫答應了他們的請求,開始進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為人體輸血的工作。但是,手術中這名男子突然心跳加快,最後無法挽救死去了。
⑨ 歷史上血濺五步的故事
是匹抄夫一怒血濺五步
出自《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⑩ 現代古裝電視劇里邊的經常有輸血救人的情形,古代中國真的有這個案例嗎
血液對我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看重如何補充自身所需要的血液。古埃及人就曾以血液淋浴,她們認為這樣可以補充自身所需要的血液。在1665年的時候,最先的輸血實驗是由英國人羅維爾在他的實驗室舉行的。他把一條失血過量的狗的靜脈與另外一條正常狗的靜脈用鵝毛管連接起來。跟著血液流入失血的狗,失血狗逐步從瀕死狀況復原過去。
如果自身的血液出了問題,那麼人類很難有很長的壽命。醫療技術的持續進步,是一步一步慢慢走出來的,是無數醫生和患者用自己生命換來的。我們總是在尋找在摸索中前行。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進步,才讓我們的社會醫療保障體系越來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