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篇800字左右的歷史故事,有感想的
秦王——贏政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後人稱之回為「千古一帝」答。 姓嬴,名政。漢族,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公元前247年,即秦始皇13時歲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即秦始皇21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39歲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稱前247年,秦王政即位,稱帝。秦始皇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場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以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時候出現割據狀態,但秦統一使歷史的主流,這一點貫穿史中。秦朝是我國史上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其專制度在我國沿用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為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持國家的統一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秦修築長城是中華人民勤勞智慧的象徵,一直到現在還發揮之重要作用。後世吸取秦朝滅亡的原因這個教訓來更好的來治理國家,一代代的傳承下來的經驗與教訓才有了我們現在安穩美好的生活,我們應該感到幸福。秦始皇他即使是一位暴君也是一位明君。也許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也許還沒那個資格來說他吧!
② 800字歷史故事
1、六尺巷傳奇
清朝康熙年間,桐城人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鄰居是桐城另一大戶葉府,主人是張英同朝供職的葉侍郎,兩家因院牆發生糾紛。張老夫人修書送張英。
張英見信深感憂慮,回復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於是,張老夫人令家丁後退三尺築牆。葉府很受感動,命家人也把院牆後移三尺。從此,張、葉兩府消除隔閡,成通家之誼。
2、鑿壁偷光
漢朝元帝時的匡衡,從小喜好讀書。可是家裡很窮,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上學讀書呢?他只好白天幹活,晚上自己學習。家裡沒有錢買燈油,怎麼辦呢?
匡衡沒有向困難屈服,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牆壁上鑿了個小洞,借鄰居家照射過來的微弱燈光看書學習。他勤奮刻苦,學到了許多知識,後來做了宰相。
3、車胤囊螢夜讀
車胤是晉代的名臣,以博學聞名。他從小勤奮好學,但家裡特別窮困,有時甚至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這樣一到晚上,車胤就不能讀書,為此,他非常苦惱。
一個夏夜,車胤無聊地坐在屋外納涼。這時,在草叢里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蟲子身上一閃一閃的亮光多像燈光呀。
他趕緊找來一個用白紗製成的小口袋,一口氣捉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口袋裡。這么多蟲子發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盞小小的燈嗎?車胤拿著這盞「燈」,高興地進屋讀書去了。就這樣,車胤經歷長年累月的苦讀,終於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
4、彭德懷度量寬宏
紅軍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傳令兵手執紅旗邊跑邊喊讓路。只有一個戰士坐著不動。
彭德懷見人擋路便喊了幾句。戰士站起來朝彭總就是兩拳。彭總讓過他匆匆趕路。事後,傳令兵捆來那個戰士見彭總。彭總立即讓他回去戰士自知闖禍,心裡害怕,見彭總毫不在意,深受感動,之後逢人就說:「總指揮真是度量寬宏呀!」
5、班超出使西域
經過准備之後,班超和郭恂率領部下向西域進發,先到達了鄯善(今新疆羅布泊西南)國。鄯善王對班超等人先是噓寒問暖,禮敬備致,後來突然改變態度,變得疏懈冷淡。
班超估計其中一定有原因,於是對部下說:「你們難道沒覺察鄯善王的態度變得淡漠了么?這一定是北匈奴有使者來到這里,讓他猶豫不決,不知道該服從誰好的原因。頭腦清醒的人能夠預見到還未發生的事情,何況現在已明擺著呢!」
於是,班超便把接待他們的鄯善侍者找來,出其不意地問他:「我知道北匈奴的使者來了好些天了,他們現在住在哪裡?」
侍者感覺出乎意料,倉猝間難以回答,只好把情況照實說了。班超把侍者關押起來,以防泄露消息。接著,立即召集部下三十六人,飲酒高會。
喝到酒醉的時候,班超故意激怒大家說:「你們諸位與我都身處邊地異域,要想通過立功來求得富貴榮華。
但現在北匈奴的使者來了才幾天,鄯善王對我們就不以禮相待了。如果一旦鄯善王把我們綁送到北匈奴去,我們不都成了豺狼口中的食物了嗎?你們看這怎麼辦呢?」
大家都齊聲說道:「我們現在處於危亡的境地,是生是死,就由司馬你決定吧。」
班超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的辦法,只有乘夜用火進攻北匈奴使者了,他們不知道我們究竟有多少人,一定會感到很害怕,我們正好可以趁機消滅他們。只要消滅了他們,鄯善王就會嚇破肝膽,我們大功就告成了。」
有人說:「這件事應當和郭從事商量一下。」
班超大怒說:「是凶是吉,就在於此事。郭從事是平庸的文官,他聽到這事必定會因為害怕而暴露我們的計劃,我們就會白白送死而落下不好的名聲,這就稱不上是壯士了。」部下都一致稱是。
這天天剛黑,班超就率領將士直奔北匈奴使者駐地。當時天上刮大風,班超命十個人拿著鼓藏在敵人駐地的後方,約好一見火起,就猛敲戰鼓,大聲吶喊。又命其他人拿著刀槍弓弩埋伏在門兩邊。
安排完後,班超順風縱火,一時間三十六人前後鼓噪,聲勢喧天。匈奴人亂作一團,逃遁無門。班超親手擊殺了三個匈奴人,他的部下也殺死了三十多人,其餘匈奴人都葬身火海。這就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個成語的由來。
第二天,班超將此事報知郭恂,郭恂先是吃驚,接著臉上出現了感覺不公平的臉色。班超知道他心存嫉妒,便抬起手來對他說:「你盡管沒有與我們一起行動,但我班超又怎麼忍心獨占這份功勞呢?」
郭恂臉露喜色。班超於是請來了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首級給他看,鄯善王大驚失色,舉國震恐。班超好言撫慰,鄯善王表示願意歸附朝廷,並把自己的王子送到朝廷作為人質。
③ 中國歷史小故事七八百字左右 急啊
明宣德元年(1426)八月一日,漢王朱高煦謀反。朱高煦(1380~1426)是明成祖的第二個兒子,「靖難」時立有戰功,多次營救成祖於危難之中。於是他恃功驕恣,兇悍不法,妄想篡奪太子之位。永樂二年(1404),高煦雖被封為漢王。後改封他地,高煦仍不肯前往。他整日悶悶不樂,圖謀不軌。洪熙元年(1425)六月,他曾企圖伏擊宣宗,結果失敗。宣德元年(1426)八月一日,朱高煦趁北京地震之機,在樂安(今山東廣饒東北)謀反,設立王軍府、千哨,分官授職,並勾結英國公張輔作內應。宣宗在大學士楊榮的勸諫下御駕親征朱高煦。八日,宣宗率軍出征,二十日到達樂安城北,送詔書給朱高煦。高煦無力抵抗,無可奈何,只得舉手投降,余黨都被擒獲。宣宗兵不血刃,大勝而還,改樂安為武定,將朱高煦軟禁在西安門內的逍遙樓。參與謀反的王斌、朱恆及天津、山東各地的640多人全部被處死,發配邊關者達1500人。朱高煦被囚禁後仍不思悔改。一日,宣宗前來探視,他乘宣宗不注意,伸腳將宣宗絆倒。宣宗大怒,當時就命令力士用銅缸燃炭將朱高煦炙死,其諸子也全部被殺。
朱高煦(1380~1426),明成祖朱棣的次子,封漢王。自幼兇悍頑劣 ,言行放盪。1395年,初封高陽郡王。明太祖召諸王子到京師學習,朱高煦無心讀書,終日騎射嬉戲,言行放盪,給朱元璋留下不好的印象。1398年朱元璋死,燕王遣長子高熾和次子高煦從北平(今北京)到南京奔喪。高煦的舅父魏國公徐輝祖對建文帝說:高煦為人兇悍,將來必為朝廷大患,宜留京師,嚴加管束。建文帝就叫徐輝祖對他嚴加管教。他不僅不聽管教,還偷了徐輝祖一匹良馬,渡江離開京師,沿途吏民稍有接待不周,輒加以殺害,到了涿州,又殺死驛丞,受到朝臣的譴責。
④ 歷史故事800字
寫一篇800字故事的歷史故事,一定要把歷史故事當中的情節和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解寫清楚
⑤ 歷史小故事600∼800字
元宵節的傳說: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
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3、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禮貌待人、使用禮貌用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只要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象「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一樣對待你。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三個關於禮貌待人、使用禮貌用語的小故事吧:
古時候牛皋向一位老大爺吼叫著問路,這位老大爺不但沒給他指路,還罵他是個「冒失鬼」。過了一會兒,岳飛也來到這里,他先離鐙下馬,然後很有禮貌地施禮並問路,這位老大爺見岳飛很有禮貌,便給他指路。
一個女青年下公共汽車,她的長裙拖在車廂的踏板上,被後面的小學生踩了一下,女青年看見了,小學生連忙抬腳,向女青年道歉,女青年並沒和他計較,反而說了聲「沒關系」,於是一場可能發生的糾紛避免了。
朱師傅為周總理理發二十多年。有一次,朱師傅不小心在周總理的臉上劃了一道小口子,深感不安。周總理並沒有責怪他,還安慰他。
這些內容其實都是《談禮貌》這篇課文里的,它告訴我們:禮貌待人可以在人和人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減少矛盾。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不但溝通人們的心靈,而且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和文化修養。正如俗話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乾隆剃頭:
乾隆皇帝下江南遊玩,路過天津衛。天晚了,就住在龍亭行宮里。
轉天清早起來,乾隆問隨從太監:「今天是什麼日子牽」太監說:「啟稟皇上,今兒個是二月二。」乾隆聽了很高興:「好,今天龍抬頭。我要剃頭,取個吉利。」於是命太監去找個手藝高的理發師傅來。太監急急忙忙到一家有名的剃頭棚請來一位好師傅,先教了他參拜皇上的禮法,然後才領著他面見皇上。理發師傅行了大禮後,乾隆說:「給朕理發有三條規定:第一不許用臭嘴熏我;第二不許喘大氣噴我;第三不許劃破我的頭皮!」
理發師傅聽說給皇上剃頭,早慌了神,聽了這三條規定,更嚇得六神無主。想不剃,犯「抗旨」罪,要殺頭。沒有辦法,只得硬著頭皮給皇上剃。太監給他一把砂仁含在嘴裡防止口臭。
那時,「剃頭」並不是剃個光葫蘆,而是在頭中心梳辮子,周圍留一圈齊馬穗,俗稱「留鍋圈兒」,然後再用剃頭刀刮邊。這理發師傅越提心吊膽,手就越哆嗦,剃了沒兩下,心裡發慌,手一抖,「哧」,在乾隆的後腦勺上拉了一個口子。乾隆一聲喝罵:「混賬東西,你要刺殺朕牽拉出去!」侍衛們立即把理發師傅拉出去砍了頭。乾隆把太監罵了一頓,傳旨換一個手藝高的來。
工夫不大,又找來一位理發師傅。乾隆又把三條規定重說了一遍,還加了一句:「給朕拉了口子,小心腦袋!」把理發師傅嚇得臉色慘白,渾身顫抖。剃了沒兩三下,「嚓」的一聲,乾隆的腦門子上又出了一個口子。乾隆更加惱火:「好大膽的賤民,膽敢在朕面前行凶,給我推出去!」侍衛們又把這位師傅推出去砍了頭。
這可把乾隆氣壞了,他拍著桌子訓斥太監:「快去,把他們掌櫃的叫來!」太監也害怕了,慌里慌張地跑進剃頭棚,沖著掌櫃的撒氣發威:「好你個狗崽子,誰叫你派兩個廢物去給皇上剃頭,把皇上腦袋瓜上拉了兩個口子,直冒血筋兒。皇上急了,傳你去,剃好了有賞,剃不好別想要腦袋!」掌櫃的一聽,嚇得魂不附體,渾身篩糠,急忙跪下磕頭求饒:「公爺,我膽小不敢見皇上。您另請高明吧!」太監罵道:「你敢抗旨不遵!不要腦袋啦!」掌櫃的心想,兩位手藝高的都不行,我這兩下子更是白搭了。哎,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他面帶微笑:「您別著急,我去,請稍等一會兒,我到後面換件衣服就走。」掌櫃的點頭哈腰說著溜到後邊,逃走了。
這時剃頭棚只剩下一個十五六歲的小伙計,他是清河縣人,因為家鄉鬧災荒,逃難到天津衛求條生路,就在這家剃頭棚里學手藝。小夥子一口清河土腔,掌櫃的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小怯勺」。別看他說話口音侉,可人聰明勤快,是個機靈鬼兒。他正在練剃頭,拿著剃頭刀刮冬瓜皮上的白霜,一刀接著一刀,颳得利索干凈。其實,小怯勺早已練好功夫,很想找個頭試試身手,可掌櫃的就是不讓他上座。
太監等了一袋煙的工夫,還不見掌櫃的出來,就沖著小怯勺大發雷霆:「你們掌櫃的怎麼還不回來牽」小怯勺笑著說:「公爺,實話對您說,掌櫃的怕見皇上,他腳底下抹油——溜啦!讓我去,中不中牽」太監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胡鬧!兩個手藝高的老師傅都砸了鍋,你個小毛孩子能行牽弄不好連我的腦袋也保不住!」小怯勺一本正經地說:「怎麼牽公爺,您別看我年紀小,咱手藝可比他們高著呢!俗話說,有志不在年高,您讓我去,準保皇上滿意。」太監琢磨:掌櫃的跑了,正愁沒處找人,權且帶這個小替死鬼去,也許他還真行。
他們來到龍亭,乾隆皇帝見是個小孩,馬上滿臉怒氣,剛要斥責太監,小怯勺急忙給乾隆磕頭道:「皇上萬歲,萬萬歲!您別看我人小,手藝可是頂呱呱呀!大夥都叫我『小神手』,我要是給您剃不好,就殺了我,中不中牽」乾隆見這小孩能說會道,氣消了一半。再仔細一瞧,這小孩個頭不高不矮,五官端正,長得很精神,心裡又生了三分喜愛,於是就答應讓他給剃頭。
小怯勺開始也有點兒怕,可心裡早打好了譜:俺萬一失手,就豁出去,先下手為強,把你的腦袋削下去,拿條小命兒換你皇帝的老命也夠本。他這么一想,就不害怕了。再說,小怯勺的基本功練得確實扎實,心沉靜下來,手頭麻利,不大會兒工夫就剃完了,刮完臉,梳好辮子。乾隆皇帝好像一點感覺沒有,舒舒服服地理了發,整了容。拿鏡子一瞧,嘿!甭提多好啦。不由伸出大拇指連聲稱贊:「真不愧是剃頭『小神手』!」又轉回頭埋怨太監:「要是早傳他來,何至於給朕劃兩個口子!」太監急忙跪下道:「奴才有罪,奴才該死!」
這時小怯勺接過話說:「啟稟皇上,這咋能怨公爺呀。其實那兩位師傅的手藝都比我高,他們害怕,手哆嗦,才傷了皇上龍頭!」乾隆納悶問:「那你怎麼不怕牽」小怯勺回答:「您是真龍天子,天下數您最尊貴啦!您叫我剃頭,我高興還來不及,怕啥!」
乾隆聽了這番話,前思後想,心說:「唉呀!這兩位師傅本是忠於我的,只因害怕才給我……錯殺了。錯殺了,後悔也來不及了,多賞賜些撫恤銀兩,好好埋葬。」乾隆想罷,便傳下旨意,命地方官好生辦理去了。
乾隆見這個小剃頭的手藝好,有膽量,人也滿機靈,封為五品隨賀官,專門給他理發整容。
「孺子可教」
漢高祖的謀臣張良,年輕時因在博浪沙阻擊秦始皇被通緝,逃亡隱藏在下邳。
一天,張良閑來無事,慢慢地步行經過下邳的橋上,看見有一位身穿粗布衣服的老頭正向他走來,到了面前,老頭把腳一甩,將鞋子扔到橋下,然後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子給我撿起來。」他感到十分驚奇,天下哪有如此無禮的人!真想揍他幾拳,但想到他年歲已大,就強忍了那口氣。張良下橋去把鞋子撿了起來,不料老頭伸出腳說:「給我穿上。」張良更加憤怒;但想到既然已經撿來了,就再次強忍著跪在地上給老頭穿上。老頭見鞋子穿好,就笑哈哈地走了。
張良在橋上看著老頭漸漸遠去的背影,心裡感到無比的羞辱。不一會兒,老頭又轉回來了。他對張良說:「小子可以教育了。(『孺子可教矣。』)五天後的早晨,你在這里等我。」張良勉強答應了下來。
第五天清晨,張良來到橋上,可是老頭子已經早來了。他抱怨地說:「與老人相約,為什麼遲到呢?回去吧,再隔五天早上來。」說完老人就走了。第五天早上,雞剛叫張良就趕往橋上,不料老頭又先到了。老頭憤怒地說:「再過五天早上來。」又過了五天,張良半夜就來到橋上。不一會兒,老頭來了,高興地說:「這就對了。」然後他從懷里拿出一本書遞給張良,說:「認真地讀吧,今後可以作為帝王的老師。十年後,必有用處。十三年後,你到濟北谷城山下來,如果見到一塊黃色的石頭,那就是我。」說完,老頭就不見了。
等到天亮,張良翻開書一看,原來是一本世間失傳已久的《太公兵法》。
⑥ 以歷史小故事為題材,創作一篇歷史小論文,800字以上。在線等!!要快!!謝謝
戰地女傑:賀子珍的身體里嵌入塊彈片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飢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麼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一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彌漫的硝煙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說,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吒風雲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盪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裡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被水沖走了。為了讓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她堅持沒告訴戰友們,裝成沒事發生一樣,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讓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自願地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讓我們看到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大人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可她並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輕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每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隊伍的優良品質了。
有一位普通的紅軍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干糧。在行軍過程中,戰士們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謝就瞞著隊友,把自己的干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飢,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隻印著「謝」字的干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這個故事,心中無比的沉重啊!謝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糧食,都是救命的「寶貝」,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把自己的糧食給了那位母親;每天,自己在飢餓中煎熬,也不願連累隊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詢問那母子三人的情況,在得知「他們很好」的回答後,嘴角才帶著微笑,離開了人世……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誼,對戰友的深厚情誼,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們銘記在心中的「長征精神」。
長征,對於我們新世紀的一代,或許已經太遙遠了。我們未曾經歷過這樣的艱難困苦、這樣的驚心動魄,但這段歷史,還是帶給我們無數的深思。種種永垂不朽的「長征精神」,值得我們去揣摩,去學習。當然,在新世紀,在我們學生中,這些「長征精神」,需要在學習中發揚,在校園中發揚,在做人處事中發揚,在一點一滴的成長道路上發揚,在為祖國的建設中發揚。我們要將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讓這些瑰寶,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者。
⑦ 搜一篇800字的中國歷史小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的秦國,當時秦國宰相甘茂的孫子甘羅機智過人,能言善辯。他出謀劃策替爺爺脫難的事家喻戶曉。
這一天,甘茂下朝後愁眉苦臉地回到家中,喝不下茶,吃不下飯,只是不住地唉聲嘆氣。家人不知道出了什麼事兒,都十分著急。
這時,正在書房裡讀書的甘羅,看到爺爺心事重重,便輕輕地走到爺爺面前,細聲地問道:「爺爺,朝上出了什麼事,你能對孫兒說說嗎?」甘茂望著孫子不禁嘆了一口氣,說出了自己的煩惱。
原來,最近秦始皇身患疾病,那些想把甘茂盡快除掉的人,認為機會來了。他們挖空心思想出了一條詭計,說秦始皇的病,只要在三天之內找到大公雞生的雙黃蛋就可以治,這個雞蛋只有才智超群的甘茂能找到。當時,因為生病而昏了頭腦的秦始皇,聽信了讒言,命令甘茂在三天之內把大公雞生的雙黃蛋呈獻宮中。面對這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甘茂焦愁萬分。
甘羅聽了爺爺的話,靈機一動,心中萌生出一個妙計,他笑著說道:「爺爺,你不必為此事憂愁了,到了期限,我上朝給你交旨就是了。」甘茂看了看甘羅那天真的模樣,搖了搖頭,苦笑著說:「孫兒,爺爺怎好讓你替我去死!」甘羅說道:「怎麼是去死呢?我是要大王撤回那荒唐的旨意。」甘茂又搖頭說道:「你小小年紀哪有這么大的本事?」甘羅見爺爺一直搖頭,便湊到爺爺耳旁,把想好的對策說了一遍。甘茂一聽,喜上眉梢,高興地一把將甘羅抱在了懷中。
限期到了。這一天,甘羅一早就起了床,他告別了祖父,自己上了大殿拜見秦王。秦始皇正等著甘茂為他送來公雞下的雙黃蛋, 卻見來人不是甘茂而是一個小孩,氣得怒發沖冠。他怒目圓睜,問道:「甘茂去了哪裡?」
甘羅答道:「回大王,我祖父正在家中生孩子,所以不能來見大王,望大王恕罪。」
秦始皇一聽,勃然大怒,說道:「真是胡說八道,你祖父是男人,怎麼會生孩子?」
甘羅聽了這話,不慌不忙地說道:「大王息怒。如果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雞又怎能下蛋?」
「嗯,這……」秦始皇被甘羅問得一下說不出話來。
秦始皇自知理虧,又覺得這個孩子真是又有膽量又可愛,便當眾撤回了原旨。
甘羅憑借著自己出眾的智慧和過人的膽量,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成功替爺爺脫難了,我非常欣賞他的勇氣與智慧!
⑧ 收集你身邊的歷史故事800字
中國的現代化起步於19世紀60年代。中國在西方列強的政治壓力和物質文明的刺激下,經過半個世紀的曲曲折折、風風雨雨,現代化運動初見成效。現代社會應具備的各種因素都在不斷增強或提高。除以上對政治狀況的分析外,作為現代化基礎的國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過去我們分析民國初年的經濟發展,多稱它是民族經濟的黃金時代,說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帝國主義無暇東顧而放鬆侵略和國內封建主義統治的夾縫里取得的。這一結論顯然不夠客觀和確切。西方列強忙於戰爭是事實,但是北洋政府在其執政時期還是制定了許多扶持或有利於國民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令。它建立了財政部、農工商部等,起用張謇主持農林、工商部;它健全工商法律法規,完善現代金融體系,制定保護性稅則,整理中央和地方財政,制定條例獎勵工礦企業發展,種種措施促進了中國民營資本企業的發展。許多在民國時期有重要經濟影響的大工礦企業是20世紀20年代建立起來的,因此我們應肯定北洋政府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能否科學地評價北洋軍政人物,仍是一個嚴峻的學術問題。我們不能一面肯定歷史事實,一面否定歷史人物,這樣做是不符合歷史邏輯的。我們常常把大大小小的掌握軍事實力的人都稱之為軍閥,亦常將那時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甚至做過一些不好事情的人,統稱之為政客,似乎北洋軍政人物沒有什麼好人。
然而,軍閥混戰的政局,最終沒有演成五代十國的武人跋扈,斯文掃地的局面,民主制度居然還能發生作用,關鍵是社會上層有這樣強固的信仰,相當一部分武人,其實是近代中國學習西方,實行軍事現代化的產物,他們也有這樣的信仰。階級話語的背景,依然是進化論,只要有人能夠成功地說服人們,有一種科學理論告訴我們,先進的人們屬於最窮苦的某一部分底層百姓,只有他們才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方向,那麼階級話語就可以起到改變世界的巨大作用。顯然,在幾千年貧富對立陰影不散,而且知識界具有傳統的反智和民粹傾向的中國,做到這一點,並不難。
⑨ 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要八百字的!急呀,要快!
慕容沖
370年,前燕為前秦所滅後,包括慕容沖及其兄慕容泓在內的眾多鮮卑慕容部人被專遷往關中。慕容沖且成了屬前秦天王苻堅的孌童,和其姐清河公主皆被苻堅寵幸,長安因而有歌謠:「一雌復一雄,雙飛入紫宮。」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於淝水之戰大敗,對境內各族的控制力減弱。建元二十年(384年)慕容沖之叔慕容垂於河北叛變,慕容泓亦於關中舉兵稱濟北王,因此時任平陽太守的慕容沖也在河東起兵,其後並歸慕容泓,一同西進長安。不久,謀臣高蓋等人認為慕容泓德望不如慕容沖,且用法苛刻嚴峻,於是殺慕容泓,改立慕容沖為皇太弟。385年,慕容沖即皇帝位於阿房宮,改元更始,之後經過一番慘烈的攻防後佔領長安。慕容沖因為畏懼慕容垂的強大,不敢東回鮮卑人的故地,因而軍心思變。更始二年(386年),為左將軍韓延所殺,變軍擁立將軍段隨為燕王。慕容沖後來被謚為威皇帝。
⑩ 老師要求寫一篇歷史論文800字,是寫身邊的歷史小故事
戰地女傑:賀子珍的身體里嵌入17塊彈片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飢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麼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一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彌漫的硝煙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說,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吒風雲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盪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裡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被水沖走了。為了讓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她堅持沒告訴戰友們,裝成沒事發生一樣,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讓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自願地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讓我們看到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大人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可她並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輕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每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隊伍的優良品質了。
有一位普通的紅軍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干糧。在行軍過程中,戰士們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謝就瞞著隊友,把自己的干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飢,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隻印著「謝」字的干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這個故事,心中無比的沉重啊!謝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糧食,都是救命的「寶貝」,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把自己的糧食給了那位母親;每天,自己在飢餓中煎熬,也不願連累隊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詢問那母子三人的情況,在得知「他們很好」的回答後,嘴角才帶著微笑,離開了人世……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誼,對戰友的深厚情誼,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們銘記在心中的「長征精神」。
長征,對於我們新世紀的一代,或許已經太遙遠了。我們未曾經歷過這樣的艱難困苦、這樣的驚心動魄,但這段歷史,還是帶給我們無數的深思。種種永垂不朽的「長征精神」,值得我們去揣摩,去學習。當然,在新世紀,在我們學生中,這些「長征精神」,需要在學習中發揚,在校園中發揚,在做人處事中發揚,在一點一滴的成長道路上發揚,在為祖國的建設中發揚。我們要將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讓這些瑰寶,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