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連州出過什麼有名的歷史人物,當代又出了什麼名人
馮達飛、李楚瀛
❷ 連州溪黃草的歷史
「溪抄黃草」是民間草葯,各地俗名很多,主要有風血草、手擦黃、黃汁草、香茶菜等。「溪黃草」古籍中未見記載,但作為清肝利膽葯,在連州地區民間已有一千多年的使用歷史,連州居民至今還保持著夏天將溪黃草煲水作「涼茶」飲用的習慣。因它喜生山谷溪旁潮濕處,新鮮葉片揉碎有深棕黃色液汁而得名。近代出版的《常用中草葯手冊》、《廣東中獸醫常用草葯》、《全國中草葯匯編》、《中葯大辭典》等均收載了本品,並配上植物圖。
據《佛家經典》記載,梁代道家廖沖,曾在天下第49福地連州市保安鎮福山煉丹修道,後得道入仙。相傳,南北朝某年,連山郡(現連州市)怪疫肆虐,廖沖用福山附近溪邊的莖方型苦草給百姓煎湯飲用,喝過這種苦草煎熬湯水的人,面黃腫脹症狀很快消失,身體也慢慢地恢復。於是經過一傳十,十傳百,方園幾十里的居民都知道這一種神奇之草叫作「溪黃草」。
由於溪黃草功效比較獨特,且對乙型肝炎、黃膽性肝炎、熱毒、目赤、尿黃、尿痛、咽喉腫痛、心煩肋痛、口苦、口臭等多種症狀有療效,漸漸成為當地居民居家必備的保健品。連州溪黃草茶在明清時期就因其風味獨特而遠銷南洋各地,至今在東南亞一帶享有盛譽。
❸ 廣東省的歷史人物你知道多少
潮汕著名歷史人物
自古到今,潮汕地區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其中對我國或潮汕地區社會進步發展作過重要貢獻,對民眾做過重要好事的著名歷史人物,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
潮汕地區的著名歷史人物,大致可以分為如下8類:
一、古代考中狀元人物
林大欽:明朝嘉靖十一年(1531),以《廷試策》切中時弊,且具有蘇文風格,被嘉靖帝親擢為文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潔身自娛,富有文才。
林德鏞:清康熙六十年(1721),考中武狀元。
黃仁勇:清嘉慶元年(1796),考中武狀元。
二、著名清官
潮籍清官很多,較為著名的有宋代的劉允、張夔、王大寶,明代的蕭端蒙、陳一松、王天性、薛侃、薛宗鎧,清代的鄭大進等。
劉允:歷任循州(今龍川)戶曹、程鄉(今梅縣)知縣、化州知州。體恤民苦,減免賦稅,革除弊政。
蕭端蒙:歷任山東道御史、巡按貴州、巡按江西等。查處龔灘敲詐案,懲辦江西藩王部屬並彈劾江西藩王。
鄭大進:歷任正定知府、兩淮鹽運使、湖南按察使、貴州布政使、河南巡撫、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直隸總督等。革弊興利,興修水利,力解民困,懲辦邪教,重視文教。
三、著名軍事家
翁萬達:明嘉靖年間,歷任梧州知府、廣西副使、四川按察使、陝西布政使、兵部侍郎、兵部尚書等。招撫莫登庸,保衛祖國南疆;抵禦俺答汗,保衛北邊安全;善文能詩,著述甚豐。
四、洋務派著名人物
丁日昌:歷任江西萬安縣令、蘇松太兵備道、兩淮鹽運使、江蘇巡撫、福建巡撫、會辦南洋海防節制水師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等。積極參與辦洋務,主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支持創辦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等;對台灣的開發作出積極貢獻。
五、抗金、抗元、抗倭、抗日著名人物
王大寶:歷任連州知州、袁州知州、禮部侍郎、諫議大夫、兵部侍郎、禮部尚書等。支持抗金名將張浚北伐,彈劾抗金敗將汪澈,致力穩住抗金局勢。
陳夢龍:曾任湖北石首主簿,主動請求參加抗元,散家財招兵抗元,協助文天祥在潮陽討伐陳懿、劉興,前往贛、閩參加抗元戰斗,為營救文天祥而戰死潮陽古埕沙堤。
林大春:歷任行人司行人、戶部主事、浙江提學使等。嘉靖四十二年(1563),他因母喪居潮陽,協助縣令郭夢得招義士抗倭,五戰五捷。
翁照垣:1931年任第十九路軍第七十八師第一五六旅旅長,在「一二八」事變時率所部3000多名官兵誓死保衛陣地,並組織敢死隊和大刀隊,與敵浴血肉搏,重創日本侵略軍,被當時新聞界譽為「抗日英雄」。其後又於1933年在長城古北口及灤河以東一帶率官兵與日軍鏖戰,於1937年在津浦線一帶抗日,於1938~1944年回潮汕率領抗日自衛隊抗擊日本侵略軍。
六、近現代著名革命人物
潮汕地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近現代有不少著名革命人物,為中國革命事業而努力奮斗,其中有的還為革命事業而英勇犧牲。
楊石魂:1925年3月,創建中共汕頭特別支部,1926年任汕頭總工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長,1927年帶領部分武裝赴普寧參加「四·二三」武裝暴動,接著匯合海豐農民武裝於陸豐成立惠潮梅革命武裝隊伍。「八·一」南昌起義軍進發汕頭時,他奉彭湃指示,率領工農軍策應,其後隨起義軍撤至流沙,護送周恩來、葉挺等安全抵香港。1929年奉中共中央指示,赴武漢參加重建湖北省委工作,任省委常委兼秘書長,同年4月5日在武漢被捕犧牲。
方方:曾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參加東征軍。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進入閩西蘇區。紅軍主力長征後,他留在閩西南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書記等職務。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建立後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中,都作出重要的貢獻。
七、教育和科學著名人物
自古到今,潮汕地區的教育和科學著名人物甚多。如古代的趙德、薛侃、唐伯元、劉
❹ 連州位於廣東的哪個地方
連州市位於廣東省西北部,在連江上游。東北與湖南省宜章縣相接,東南與陽山縣交界,西南和連南縣為鄰,西北與湖南藍山縣、江化縣接壤,北面同湖南省臨武縣相連。連州市位於廣東省西部,五嶺南麓,北江支流連江上游,地處粵、湘、桂三省(區)交界,北面與湖南永州、郴州兩市相連;西面與連南、連山兩個民族自治縣及廣西賀州市相接;東西與韶關接壤。現在清連高速貫通全市,連接京珠高速和廣清高速至廣州!而且二廣高速即將在建,界時二條高速會連通連州,現連州大量新建工業園,代表性的有新塘工業園和民族工業園。以連州為圓心至廣州230公里,至韶關市190公里,至湖南永州市185公里,至湖南郴州市180公里,至廣西賀州市180公里。全市總面積2663平方公里,轄10個鎮,2個瑤族鄉,總人口約55萬。市人民政府駐連州鎮,郵編:513401。代碼:441882。區號:0763。拼音:Lianzhou Shi。 行政區劃 連州市轄10個鎮(連州、保安、星子、龍坪、西岸、東陂、豐陽、西江、九陂、大路邊)、2個民族鄉(瑤安瑤族鄉、三水瑤族鄉)。 歷史沿革 隋開皇十年(590年)置連州,因連口水得名。一說因有黃蓮嶺得名。1912年改連縣。1994年設市。 2000年,連州市轄連州、附城、西岸、清水、東陂、豐陽、大路邊、星子、龍坪、保安、朱崗、清江、山塘、潭嶺、麻步、朝天、西江、高山、龍潭、九陂20個鎮,三水、瑤安2個瑤族鄉。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412060人,其中:連州鎮 107269人、星子鎮 35309人、大路邊鎮 25228人、龍坪鎮 16892人、西岸鎮 27912人、保安鎮 25674人、豐陽鎮 14131人、東陂鎮 23730人、清水鎮 9173人、九陂鎮 19808人、高山鎮 3392人、朝天鎮 8330人、附城鎮 16165人、朱崗鎮 9319人、潭嶺鎮 2636人、龍潭鎮 5781人、清江鎮 13500人、山塘鎮 15548人、西江鎮 8536人、麻步鎮 8258人、瑤安瑤族鄉 9660人、三水瑤族鄉 3109人。 2002年,連州市轄20個鎮(連洲、保安、星子、龍坪、清水、西岸、東陂、豐陽、清江、麻步、山塘、潭嶺、朝天、西江、高山、龍潭、九陂、附城、朱崗、大路邊)、2個民族鄉(瑤安瑤族、三水瑤族),207個村委會、18個居委會。 2003年,據《清遠日報》報道:連州市將在年底前撤並山塘、清江、潭嶺等9個鎮(鄉)。鎮(鄉)總數將由原來的22個變為12個。村級撤並工作將在2004年底前完成。 連州市鄉鎮撤並後,初步形成了中心鎮格局,以該市巾峰山為界,山上片保留了龍坪、星子、大路邊、西江4個中心集鎮;山下片保留了連州、東陂、九陂、保安、豐陽、西岸6個中心集鎮和三水、瑤安2個民族鄉。其中有9個鎮人口超過3萬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連州市轄10個鎮(連州、保安、星子、龍坪、西岸、東陂、豐陽、西江、九陂、大路邊)、2個民族鄉(瑤安瑤族鄉、三水瑤族鄉)。 連州區位獨特,交通便利,商貿活躍,歷史上已形成省際商品貿易集散地,是南北商貿流通的橋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內陸和沿海地區的主要通道。據統計,近年來商業系統、供銷系統每年銷往廣西、湖南等地銷售額達8500萬元,占總銷售額的25%。在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區域中,連州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人緣優勢,處於承接珠三角、輻射內地的中樞地位,既是珠三角連接中西部資源、市場的通道,又是中西部引進珠三角資金、技術的黃金走廊。由於連州有特殊的區位優勢和得天獨厚的發展空間,廣東省政府把連州定位為粵北旅遊中心城市,清遠市政府把連州定位為北部「三連一陽」的區域經濟文化中心、物流中心、醫療中心。近年來,連州市按照大市場、大商品、大流道的要求,通過採取加快發展特色商貿,創新邊貿流通組織形成,抓好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使粵、湘、桂三省(區)邊界新型的、互補的商品流通體系已初步形成,聯接連陽地區、覆蓋三省(區)邊際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四流合一」的經濟協作圈已初具雛模。這將大大推進連州商貿中心建設。 連州是唐朝宰相劉瞻、晚唐詩人孟賓於和抗日名將馮達飛的故鄉,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戰國時,連州屬南越楚地,西漢初(公元前206年)立縣,稱桂陽縣;隋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建州,稱連州。自唐宋以來,先後有文學家韓愈、劉禹錫、周敦頤和愛國人士岳飛、康有為等在連州留下了大量的名勝和詩篇。民國元年,全國廢州立縣,改稱連縣,當年鄧小平、張雲逸領導的紅軍曾轉戰連州。廣東省政府也曾於1938年搬遷到連州,使連州一時繁榮,被人譽為「小廣州」。1994年4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連縣設立連州市,開始了連州新紀元。歷史底蘊深厚的連州自古是中原文化的交融地,至今仍留存許多歷史文化遺跡,如千年古道、古塔,唐宋石刻、明清古村,原生態民間藝術神秘大神遊、粗獷的舞火龍舞木獅、古樸瑤家坐歌堂。連州自然環境優美,山清水秀、全市森林覆蓋率70%,林木蓄積是859萬立方米,是廣東省的重點林區,是全國的造林綠化百佳縣(市)。旅遊資源豐富,有神秘瑰麗、被稱為全國一流溶洞的地下河,已申報4A級旅遊景區;有「嶺南畫廊」和「嶺南三峽」之譽的湟川三峽,有集瀑布溫泉和森林於一體的大東山溫泉瀑布度假區,有冬可賞雪夏可賞花的潭嶺天湖國家森林公園,有道家七十二福地之四十九的靜福山,以及極具歷史文化價值的慧光千年古塔等。每年都吸引100多萬國內外遊客來連州旅遊觀光。 連州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西漢初(公元前183年)立縣,隋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建州,稱連州。連州2000多年前便有歷史記載,許多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唐代文學家韓愈,詩人劉禹錫,北宋哲學家周敦頤,南宋宰相張浚、學者張式,明代詩人屈大均,清代學者翁方綱等文人雅士、墨客騷人都在這里留下了詩文、墨跡和碑記。連州又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漢代伏波將軍路博德、南宋著名將領岳飛以及唐朝黃巢都在連州駐守過。當年鄧小平、張雲逸曾率領紅七軍轉戰連州,留下一段佳話。連州還是唐朝宰相劉瞻、晚唐詩人孟賓於和抗日名將馮達飛的故鄉。如今,連州還是第三批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優秀旅遊城市、廣東省旅遊中心城市。 交通網路:連州是粵、湘、桂三省(區)結合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南距廣州230公里。擁有交通物流快捷便利的區位優勢,清連一級公路、國道107、323線,省道114、259線以及正在建設中的太原——澳門高速公路貫通全境。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連接周邊縣市的七大出口均為高等級公路。連接京廣線的連州——坪石鐵路正在建設中,柳州——贛州的鐵路將橫貫連州。水路運輸直達珠三角地區。 礦產資源:連州市的礦產資源達23種之多,主要有煤,鐵,錳,鋁,鉛,鋅,鎢,錫,硅灰石,白雲石,花崗岩,滑石,石墨,石膏等,其中重鈣,硅灰石蘊藏量達5億立方米,僅朝天地區分布面積達20多平方公里;煤炭蘊藏量1.6億噸;錳礦儲量550萬噸;漢白玉儲量5億立方米。 電力資源:連州有豐富的電力資源,未來幾年將成為廣東省粵北地區的能源基地。 水電:連州市轄有潭嶺水電廠及一批小水電站,裝機容量達16萬千瓦。 火電:連州火電廠第一,二期裝機容量達52萬千瓦的機組已經投產,第三期裝機容量60千瓦的項目正在籌建中,此外,火電廠四期擴建工程裝機容量60萬千瓦項目也正在進行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 目前,正在籌建當中還有裝機容量164萬千瓦的廣東僑遠發電廠項目。 古詩雲「連州水石冠南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連州奇異秀美的山水,唐代詩人劉禹錫貶任連州刺史時,就曾寫下了「剡溪若問連州事,惟有青山畫不如」;唐代文學家韓愈,亦在《燕喜亭記》中贊美「吾州之山水名天下」。湟川三峽即具有長江三峽之險峻,又具備了桂林灕江之秀美,明末屈大均游遍嶺南諸峽,而在其所著《廣東新語》中最為推崇的正是湟川三峽。「潭嶺天湖」水面海拔高640多米,是廣東海拔最高的湖泊,湖水明凈似鏡。神秘瑰麗的地下銀河,全長1500米,穿越四座大山,河之兩岸石鍾乳千姿百態,造型巧奪天工,具有「廣東地下第一河」的美稱。大東山山巒深秀,妙趣天成,擁有霧海、奇峰、古松、秀木、溫泉、瀑布。作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連州市人文景觀眾多,建於南北朝的慧光塔和始建於唐朝的燕喜亭,古樸典雅,造型獨特。而具有1500多年悠久歷史的連州慧光塔(廣東省重點保護文物)更是被譽為「東方斜塔」,其傾斜值達1.0472米之多。始建於南北朝的福山古寺,是道家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具有很高的宗教價值。此外,還有大雲洞摩岩石刻、燕喜山石刻等古勝名跡。遊客走進了連州,就彷彿跨入了美麗的大自然畫廊,而那濃厚的粵西北文化,亦將令你回味無窮。連州市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9.5℃年日照1634.4小時,光照充足,年降雨量1571毫米,雨量充沛。 近年來,連州市抓住珠三角的產業轉移擴張、大珠三角的經濟一體和泛珠三角的經濟協作的機遇,對工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努力打造「四大基地」:一是以粵連電廠、僑遠電廠為主的粵北電力能源基地;二是以建滔(連州)信息產業科技為主的高新科技工業基地;三是以整合硅灰石、粗晶礦為主 的超微新材料加工工業城;四是以軋鋼、不銹鋼生產為主的鋼鐵生產基地。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連州還努力打造成為三省(區)邊衢物流中心和醫療中心,大力提升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能力。連州目前建有多處工業園區,工業園區內電價0.4元/度,地價7000元/畝,只收稅不收費。全市電力供應充沛,除建有總裝機容量200多萬千瓦(含在建)的兩座大型的火力發電廠和一座大型的水電廠外,還有175座小水電站,是粵北能源基地,全國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市)。 目前,投資2.2億美圓的建滔(連州)信息產業科技城、年產100萬噸的軋鋼廠、世界排名第二的微型電機企業德昌電機集團、香港永和玩具廠、偉確超微新材料等大型企業均落戶連州。連州,投資置業的一方沃土,正以她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八方客商! 作為廣東歷史文化名城的連州古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市政建設日新月異。眾多高樓拔地而起,道路變得寬敞明亮。粵西北最大的商業步行街花園新城已經在連州建成,粵北百年名校名校連州中學亦將在她的百年華誕之後再鑄輝煌。 連州網站 連州人近年來不斷的發展信息化,眾多的本地知名網站為展示連州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以下是本地連州人創建的知名網站: 水石連州:http://www.lztour.com 清遠人才網:http://www.qyrcw.net 連州視窗:http://www.lzsc.net
❺ 廣東省清遠市連州歷史
http://ke..com/view/150476.htm#2
連州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西漢初(公元前183年)立縣,隋朝開皇十年回(公元590年)建州,稱答連州。連州2000多年前便有歷史記載,許多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唐代文學家韓愈,詩人劉禹錫,北宋哲學家周敦頤,南宋宰相張浚、學者張式,明代詩人屈大均,清代學者翁方綱等文人雅士、墨客騷人都在這里留下了詩文、墨跡和碑記。連州又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漢代伏波將軍路博德、南宋著名將領岳飛以及唐朝黃巢都在連州駐守過。當年鄧小平、張雲逸曾率領紅七軍轉戰連州,留下一段佳話。連州還是唐朝宰相劉瞻、晚唐詩人孟賓於和抗日名將馮達飛的故鄉。
❻ 500字連州民間故事
一個民間歷史的講述者,必然忠實於他所熱愛的這塊土地,這方水土。曹春生就是這樣一位勤奮的耕耘者。幾年之間就出版了五種歷史著作,足見他的勤奮與不懈的努力。我從三個方面把曹春生的著作簡單分類一下:一、《湟川賢蹤》、《連州歷代名人》、《連州石刻史話》,透過這三本著作,突顯了連州深厚的人文歷史;二、《連州民俗大觀》,以活態的民間民俗,證明了連州這一方獨特的水土對漢文化的傳承、認同與融合。在第八篇章里說到的好些項目,如木獅舞、舞馬鹿、唱春牛、小長鼓舞、保安抬大神等,已成功申報為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三、《古村遺韻》,深入講述了連州古村落的建築與背後的歷史、習俗、故事等。同時為連州成功申報了兩批「省級古村落」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由於曹春生長期從事文藝創作和新聞工作,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夠從散文的抒展性與新聞的采寫方法,融入到他的對於歷史的敘述當中。也就是說,這種寫法讓老百姓讀得懂,看得喜歡,也方便了傳播與傳承。從我個人的喜好而言,《古村遺韻》一書,展現了連州獨特的古村風貌,有一種穿透感,歷史的、時光的穿透感。《古村遺韻》講述的32條古村落,可謂村村不同,各有特別。個別古村落甚至與中國一些重要事件和名人相聯系。譬如歐陽修後裔族居地的「孺子堂」,岳家軍故壘的石蘭寨等。讀完《古村遺韻》,我驚訝連州民間歷史的海量信息。同時,我也在思考,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古村落,那些甚至殘舊破毀的古村落,對於我們當下文化工作有何益處?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將逐漸吞噬古村落的遺存,我們怎麼辦?一方面,我們不斷努力的去保存文化遺產,另一方面,我們卻又每天的毀滅文化遺產。就象連州的海陽湖,如今只剩下一個名字。這是一種歷史悖論,我個人來說,相當的迷茫。或許,曹春生的工作給予我本人的啟示。就《古村遺韻》這本書而言,首先,作者試圖通過對連州古村落的前世今生的講述,向我們展示了歷史的變遷。而這種變遷,實質是中國民間歷史的傳承與變遷。譬如作者講述的嶺南第一古道驛站順頭嶺。作者所擬用的兩個小標題「楚越雄關秦漢古道」、「明清涼亭驛站客棧」就足以講述了這個村落的變化與變遷。2003年,曹春生帶著我們幾個朋友一起走過這一條嶺南古道,懷古之情油然而生,曾賦詩一首,有幾句當可表達我的心情:自眼前這秦漢的青石板路
我們的先人
彷彿從古道西風的雲彩間穿行而來
踏著秦月漢關 履過唐風宋雨
愛與恨 情與仇 逶迤而來
······蹲伏在千年的青石板上
我頃聽 趙佗的裂裂旗風戰馬嘶鳴
我傾聽 商旅風餐露宿的竊竊私語
我傾聽 文人學子南遷羈旅的詩吟
我傾聽 中原百姓開懇南嶺的歌謠
我傾聽 古道上一對患難夫妻溫暖的呼喚
······行走在嶺南第一古道上
就在山南與山北
我高歌一曲
風兮起處 和歌入五嶺
·····
❼ 連州市的神話傳說!急!!!!!!
1、東漢前的連州被中原統治者視為「蠻荒」之地。當時,有個名仙叫費長房,善觀氣象,能知吉凶。一天,他從泰山騰雲駕霧南下,尋找天下名山勝地,來到南嶺地區,便按下雲頭在一個輕霧繚繞的懸崖南麓休息。突然下起雨來,他來到一戶劉姓人家避雨,主人對他熱情招待。
費長房見陰雲密布,屈指一算,那該是瘟魔下凡作怪,手指那懸崖山對主人說:「到二九之日,這里有大災難,九月初九你就到那懸崖山登高,喝菊花酒,用紅布袋盛上烏珠,就可以免除災難。」
劉老事後與一些人談及此事,人們不以為然。九月初九那天,他帶領全家及村中部分相信費老話的人登山去了。下午回家之後看到家裡飼養的所有動物都死去了。那些不聽奉告沒有登山的人也先後死去,而登過山的人則安然無恙。從此,人們每年九月初九就有登高的習俗。
劉老於是在家裡擺上費長房的神位,每天都燒香拜神。一天晚上,費仙托夢於他,說:「多謝你為我燒香。據我所知,那懸崖山是孔子當年扔掉的頭巾所變,再修行六百年後就會成仙,今晚黎明時登上高處,進香三柱,向北方拜三拜,您的子孫就會仕路、財路亨通。但天機不可泄露,否則貴子孫與讀書做官無緣。」
當天凌晨,劉老按照費仙的指點到山頂燒香拜仙。第二天,他仔細看到那懸崖山很像儒生所戴的頭巾。一時高興,竟忘記了仙人的囑托,自己說漏了嘴,說此山是巾峰山。從此,人們就把此山叫稱「巾峰山」,並以它為後龍山。
2、山塘黎水有一座石虎廟,其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明朝某年,村子對面是一片樹木茂盛、野草叢生的地方。有一年,村裡一家人養有兩只母豬,產下兩窩豬仔,後來豬仔每天都往那樹叢里鑽,每隔兩天就丟失一隻或多隻。戶主只好去找,發現豬仔在樹叢里一隻不少,並看見一尊雪亮的神像。
他高興地回去與村人說起奇遇,村裡人都去看一看,如那人所說,大家決定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廟。可惜廟建好後不到半個月,大門右側牆腳就出現破裂,經過多次修補都無濟於事,裂了又補,補了又裂。無奈之下,村人只能在裂縫處砌個拱形洞口。
有一天,一個過路獵人看到洞口裡面似乎有一隻老虎,就朝裡面打了一銃,突然聽到老虎大吼一聲,不到十分鍾,洞口就現出一隻頭朝外、身在內的石虎。人們就把石虎像供奉起來,故而後來稱之為「石虎廟」。石虎廟特別靈驗,一般如生男育女、求雨救難等小事有求必應,所以,求神朝拜的人絡繹不絕。
3、傳說當年王母娘娘帶著幾個天女下凡大東山原始森林避暑,這里山巒深秀,妙趣天成,擁有霧海、奇峰、古松、秀木、溪水。這里早晨日上東山,陽光奔瀉大地。蓊鬱的樹林本來被薄紗般的霧氣籠罩,經日光一照,霧釋露消,又顯示出清新翠綠的顏色,山林一片寧靜。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靄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
因此仙女們在如此之美的環境遊玩,其樂趣也沒有窮盡,簡直到了樂極忘返的地步。玉皇大帝看到王母娘娘幾天不回家,就叫天神查查去向,並催快回。王母娘娘正在小溪里沖涼,哪裡捨得離開而遲遲不歸,玉皇大帝馬上命令風神把大東山的氣溫降下來,逼仙女們回天庭。
這時天氣驟然變冷,王母娘娘知道是風神所為,馬上叫土地公把溪水燒暖,土地公遵命在山中挖一個洞放柴燒水,小溪的水就溫暖起來了。仙女們盡情玩樂以後才離開,王母娘娘對土地公的忠誠大為贊賞,就封他為土地神。土地神為了報答王母娘娘的重用之恩,一直沒有熄滅地下之火而燒著溫水,等著仙女們的再次光臨。後來,人們上山砍柴發現這泉,就稱之為「大東山溫泉」。
(7)連州有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連州市是廣東省清遠市下轄縣級市,位於廣東省清遠市西北部,小北江的上游,東南毗鄰陽山縣,西南連接連南縣,西北與湖南省藍山、江華兩縣相連,北與湖南省臨武縣交界,東北靠湖南省宜章縣境。
連州市地處南嶺之中的萌渚嶺南麓,西、北、東三面山地,中部稍低,均為丘陵地帶。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一年四季受季風影響,境內河流屬北江(珠江支流)支流連江水系。
文物古跡
1、慧光塔
連州慧光塔,位於連州市慧光路南端慧光公園內,始於南北朝宋泰始四年(公元468年),具有1500多年歷史,是我國最古老的磚塔之一,是省重點保護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2、大雲洞摩岩石刻
大雲洞,位於連州市連州鎮城西3公里,其摩岩石刻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洞中有岩溜點滴,四時不涸,狀如滴翠,故稱「秀岩滴翠」,為古「湟川八景」之一。岩洞中鐫有宋代周敦頤、張浚(南宋宰相)等許多歷代名流的石刻。
3、燕喜山摩崖石刻
燕喜山摩崖石刻位於連州市連州鎮風景名勝區燕喜山內。燕喜山因韓愈作《燕喜亭記》而得名。那裡現存宋、明、清石刻17題,其中以宋的題刻最多,有向宗道、陸琮、金傑、李宗儀、張聞、譚粹、韓揭等人的題名,俱在熙寧、元豐間。
4、連州進士亭
連州進士亭位於連州市西岸鎮沖口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為紀念北宋皇祐年間該村人陳銓、陳鑄兄弟兩人同登進士,激勵後學而建。亭為木構建築,重檐歇山頂,12柱穿斗式梁架,通高5.2米,佔地面積63平方米,脊款「大清乾隆四十八年歲次癸卯季秋十八日建」。亭後建有陳氏宗祠,是該村陳族家廟,兼祀陳氏兄弟。
5、龍口村墓群
龍口村墓群位於連州市鎮龍口村下樹山。1963年發掘西晉至唐代墓葬13座,出土一批很有價值的文物。多數是磚室墓,形制各異。墓磚多為紅色,印有葉脈紋、波浪紋、網紋和 「永嘉四年庚午歲六月卅日立」、「永嘉六年六月立」的紀年銘文等。出土文物有碗、罐、缽、盤、燈盞等陶瓷器和陶屋、灶、倉、井、鴨等冥器,以及犁田耙田等陶制模型,還有銅缽、銅錢、鐵剪、鐵三腳架等器物,共60多件。
❽ 清遠的歷史沿革和歷史名人
清遠歷史沿革
發布:市委台灣工作辦公室(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局) 發布時間:2009-11-09
在距今十萬年前,本域(即今清遠市域。下同)就已有人類活動。《禹貢》劃本域分屬荊、揚二州,春秋為百越地,戰國屬楚。但楚國尚未在本域設置行政管理機構,其時在今陽山境有陽禺小國,是嶺南原始部落聯盟發展的產物。
[秦漢時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全國為36郡,本域今之連州市和連南、連山縣,以及陽山縣之北部屬長沙郡。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百越,在嶺南設立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本域今之清城區和清新、英德、佛岡縣以及陽山縣的南部屬南海郡。
秦亡之際,秦將趙佗在嶺南立南越國。本域以秦陽山關為界,關南屬南越國南海郡;關之北(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屬長沙郡之地),漢初高帝五年(前202年)置桂陽縣,屬漢長沙國桂陽郡。桂陽縣是本域建置最早的縣份。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在本域新置中宿、陽山、含洭、湞陽4縣,劃陽山、含洭、湞陽三縣與桂陽縣並屬桂陽郡,統於荊州剌史部;中宿縣屬交趾剌史部之南海郡。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時本域全境屬吳。黃武五年(226年)析交州東部置廣州,中宿縣隨南海郡屬之。甘露元年(265年)析桂陽、南海二郡置始興郡,本域全境即中宿、桂陽、陽山、含洭、湞陽五縣屬之,統於荊州。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平吳,始興郡改屬廣州。懷帝永嘉元年(307年)析荊、廣二州置湘州,本域五縣隨始興郡屬之。
南朝齊析桂陽縣置希平縣(治在今連山縣北部),又置齊樂郡於希平縣,屬廣州。梁天鑒六年(507年),分湘、廣二州置衡州(治在含洭);析始興郡置清遠郡(治在今清遠市區)、陽山郡(治在含洭)、梁樂郡(治在今陽山縣南部);分桂陽縣置廣惠縣(今連山縣地,一作廣德縣)。清遠郡轄中宿、廉平、恩洽、浮護、威正五縣(五縣均為漢以來之中宿縣析置)。陽山郡轄含洭、陽山、桂陽、廣惠4縣。梁樂郡轄梁樂(今陽山縣南部)、洊安二縣(洊安縣在今懷集縣西北,漢時地屬蒼梧郡封陽縣,南齊置洊安縣,仍屬蒼梧郡,此時來屬新郡)。清遠、陽山、梁樂三郡及其領縣統屬衡州。湞陽縣仍屬始興郡 ,亦統於衡州。 梁承聖二年(553年),在始興郡置東衡州(治曲江),湞陽縣隨郡屬之。梁承聖末年(555年),分湞陽東部置翁源縣,入屬清遠郡 。 陳天嘉間(560年——566年),清遠郡移治翁源,領翁源、中宿、廉平、恩洽、浮護、威正六縣,入廣州。同時,改治含洭的衡州作西衡州,領陽山郡 、梁樂郡和齊樂郡。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入隋,地方行州、縣兩級制。開皇九年(589年)平陳,改東衡州為韶州,湞陽縣屬之。開皇十年,改西衡州為洭州 ,領含洭一縣;廢陽山、梁樂 、齊樂三郡,以三郡之熙平(同年以希平改)、陽山、梁樂、洊安、廣澤(隋初以廣惠改)、桂陽六縣置連州;廢清遠郡及所屬的中宿、廉平、恩洽、浮護、威正五縣,以郡及五縣地置清遠、政賓縣 ,與翁源縣同入廣州。
開皇十六年(596年),貞陽縣(南朝宋泰始三年以湞陽改)並入曲江縣。開皇十八年,梁樂縣易名宣樂縣。二十年(600年),廢洭州,含洭縣改屬廣州。仁壽元年(601年)廣州改置番州,清遠、政賓、含洭三縣屬之。同年,廣澤縣改名連山縣。
大業三年(607年)廢州置郡:連州改置熙平郡,桂陽、陽山、連山、宣樂、洊安、熙平六縣屬之;清遠、政賓、含洭三縣屬南海郡。大業十三年(617年),宣樂縣並入陽山縣。
唐改郡為州,武德四年(621年)撤熙平郡復置連州(治桂陽),省熙平縣入連山縣。連州領桂陽、陽山、連山三縣,屬江南西道。次年,在含洭復置洭州,領含洭 、貞陽(是年從曲江析置)、翁源三縣。又次年,省政賓縣入清遠縣,屬廣州。廣、洭二州統於嶺南道。貞觀元年(627年),復廢洭州;貞陽縣復名湞陽縣;含洭縣改名浛洭縣。湞、浛二縣與翁源縣改屬廣州。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本域共置六縣:屬廣州的有清遠、浛洭、湞陽三縣;屬連州的有桂陽、陽山、連山三縣。二州統於嶺南道。隋屬熙平郡的洊安縣(今地不在本域),此時也已改屬廣州。光化三年(900年),連州為馬楚所據,連州遂屬楚。
五代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劉 在廣州建南漢國,改廣州作興王府,本域清遠、浛洭 、湞陽3縣屬之。南漢乾亨四年(920年),置英州於湞陽,領湞陽一縣。乾和九年(951年),劉晟略定連州,連州及所領之桂陽、連山、陽山3縣改屬南漢。
[宋元明清時期] 宋初地方行道、州、縣三級制。淳化五年(994年)改道為路。政和元年(1111年)本境置有2州6縣:連州,領桂陽、連山、陽山3縣;英州,領浛洸(開寶四年以浛洭改)、真陽(乾興元年以湞陽改)2縣;清遠縣屬廣州。2州與廣州統屬廣南東路。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改連山縣為程山縣。慶元元年(1195年)升英州為英德府。
元行省、道、路(府、州)、縣4級。至元十三年(1276年)於程山縣置安撫司,領程山、陽山2縣。十五年復程山縣為連山縣。十七年(1280年)廢安撫司,置連州路總管府,十九年降為散州,稱連州,治在連山。同年,升桂陽縣為散州,稱桂陽州,治在今連州,割連州之陽山縣來屬。於是,治於連山的連州僅領連山1縣。2州同屬江西行省湖南道,至順元年(1330年)改屬江西行省廣東道。
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英德府為英德路總管府,二十三年(1286年)降為英德州,領真陽、浛洸 、翁源三縣。延佑元年(1314年)廢真陽、浛洸2縣入英德州,州領翁源1縣。屬江西行省廣東道。有元一代,清遠縣屬廣東道廣州路,統於江西行省。
明地方行省(布政司)、府、縣三級制。 洪武二年(1369年),降英德州為英德縣;撤連州置連山縣;撤桂陽州置陽山縣;英德、連山、陽山3縣同屬韶州府。次年省陽山縣入連山縣;又次年改連山縣作陽山縣;與清遠縣同屬廣州府。英德縣仍屬韶州府。韶、廣二府統於廣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本域全境屬廣東布政司。十三年(1380年)析陽山縣復連山縣。十四年復設連州於桂陽,領陽山、連山2縣;屬廣州府。本域此1州4縣之建置及隸屬關系延續至明末。
清行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三級地方政制。雍正七年(1729年)升連州為直隸州,領連山、陽山二縣。嘉慶十八年(1813年)析清遠、英德二地置佛岡直隸軍民廳(簡稱佛岡廳)。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升連山縣為綏瑤直隸廳。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本域置有1 州2廳3縣:連州直隸州、連山直隸廳、佛岡直隸廳、清遠縣、英德縣和陽山縣。清遠縣屬廣州府;英德縣屬韶州府;陽山縣屬連州;州、廳直隸廣東行省。
[民國時期 ] 民國初地方行省、道、縣三級制。元年(1912年)廢州置縣:本域撤連州置連縣;撤連山綏瑤直隸廳復連山縣;民國3年撤佛岡廳置佛岡縣。於是本域有佛岡、清遠、英德、陽山、連山、連縣等6縣。佛岡、清遠二縣屬粵海道;後四縣屬嶺南道;統於廣東省。民國9年(1920年)撤去道一級,縣統於省。
民國25年(1936年),廣東省政府在全省分設9個行政督察區。本域全境屬第二行政督察區(治曲江)。
民國35年(1946年)置連南縣。於是本域共置7縣。
民國38年(1949年)4月,廣東省調整行政督察區劃。本域的英德、清遠、佛岡3縣屬第三專署督察區(署英德);連縣、連南、連山、陽山4縣屬第五專署督察區(署連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10月至12月,本域各地相繼解放,成立英德、佛岡、清遠、連縣、連山和陽山等6個縣人民政府。1950年5月,連南縣也成立人民政府。7縣由設在韶關的北江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旋改稱北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6年改置韶關專員公署)管轄。隸於廣東省人民政府。
1953年1月,連南、連山兩縣合並置連南瑤族自治區(縣級)。次年2月復連山縣。1955年6月,連南瑤族自治區更名為連南瑤族自治縣。1958年「公社化」運動撤小縣並大縣:佛岡縣並入廣州市從化縣;連縣、連南、連山、陽山4縣並置連陽各族自治縣。1960年復陽山縣,連陽各族自治縣改稱連州各族自治縣。1961年10月,廣州市復置佛岡縣。同年,撤連州各族自治縣置連縣、連南瑤族僮族自治縣(含原連山縣)。1962年9月,析連南縣置連山僮族瑤族自治縣(1965年改「僮族」為「壯族」)和連南瑤族自治縣。1963年7月,佛岡縣改屬韶關專區。
「文化大革命」期間,本域各縣分別成立縣革命委員會,取代當地的中共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隸於韶關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3月,在韶關改置韶關地區行政公署。本域清遠、英德、佛岡、連縣、連山、連南和陽山7縣屬之。
1983年6月,劃清遠、佛岡2縣入廣州市;同時,撤韶關地區行政公署,升韶關市為地級市,下轄12縣,本域英德、連縣、連南、連山、陽山5縣屬之。
1988年2月28日,清遠撤縣建市。下轄由清遠縣析置的清城、清郊兩區和佛岡縣、英德縣、連縣、陽山縣、連南瑤族自治縣及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1992年6月,改清郊區為清新縣。
1988年,廣東省英紅華僑茶場下放給清遠市領導,1994年升英紅華僑茶場為英紅綜合經濟區(縣級),1999年3月更名為清遠市英紅華僑管理區。2002年11月,撤英紅區置英紅鎮,劃屬英德市。
1994年4月,撤連縣、英德縣,分置縣級的連州市和英德市。
1995年9月,為配合飛來峽水利工程建設、安置庫區移民,劃英德市黎溪、連江口、水邊3鎮及清新縣的昇平鎮設立飛來峽管理區(縣級)。2001年10月工程及移民工作完滿結束,撤銷飛來峽管理區,4鎮回歸英德市、清新縣。
2006年,清遠市下轄8個縣級行政區:清城區、連州市、英德市、清新縣、佛岡縣、陽山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和連南瑤族自治縣。
鍾偉文(清遠歷史名人) 韓 愈(清遠歷史名人) 馮 光(清遠歷史名人) 黃渠成(清遠歷史名人) 宋 華(清遠歷史名人) 馮達飛(清遠歷史名人) 馮達飛(清遠歷史名人) 馮達飛(清遠歷史名人) 黃 損(清遠歷史名人) 熊真沛(清遠歷史名人) 林名勛(清遠歷史名人) 劉裕光(清遠歷史名人) 鄔 強(清遠歷史名人) 莫 維(清遠歷史名人) 賴松柏(清遠歷史名人) 朱汝珍(清遠歷史名人)
另有一份已經發送到你的郵箱里了
❾ 蓮洲市市出過什麼名人
連州歷代名人序
連州,接三湘而聯百越,臨八桂而通五嶺,自古便是嶺南的門戶和水陸樞紐,中原威凌南粵的軍事要地。漢伏波將軍路博德,唐代詩豪劉禹錫、散文大家韓愈、蔣防、南宋魏國公張浚等等,他們都曾在連州,文治武功,功標青史。在他們的開化引導之下,連州得中原文化之先聲,「陬遐之聲變矣,然後人才出矣……」
自漢唐以降連州人才倍出:東漢唐珍,官至大夫,因不恥與宦官「十常侍」為伍,清名流於史冊。唐代劉瞻,二度宰相,以公正濂明、剛正不阿、美名世代流傳。
五代爭紛,連州人才更是風起雲涌,文有邵安石、黃損、孟賓於、石文德等,他們都是寒窗苦讀,拼博考場,金榜題名,抱著一顆「出將入相,經世濟民」之心,官,能至大夫郎曹,文,能載之史冊傳諸後世;武有何昌期、邵廷絹等,他們身懷絕技,勇武過人,懷一腔忠義報國熱耽,馳騁沙場,建功立業,賜伯封侯,成為國家之棟梁。
自宋以後,連州更是以「科第甲通省」之稱,譽滿嶺南。李廷珙以軍功官至刑部尚書、上柱國,邵曄以其精明練達,一心為民,不但受宋太祖親賜「紫綬金印」,而且還執掌「三勾三院」,足見朝廷對他的倚重。他疏浚珠江內河,造福漁商,得享人們立祠祭祀,可見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之高。
明、清時期,河南道、御史馬象乾,三疏扳倒權宦張鯨,其耿直錚言,為後世景仰。貴州提都、都均總兵何雄輝,以軍功得朝廷親賜頂戴花翔、黃馬卦,至於李連城、單興詩、張惟勤……他們一個個都以公正廉明、為民愛戴而青史留名。
連州之才俊輩出,還得益於眾多的外籍賢達於連州的文治武功。漢伏波將軍路博德之威稜巾山之阿,屯田將兵,使連州之民見識了耕耒農事,結束了刀耕火種;沛相袁忠舉家南遷,於連州修築龍腹陂,嶺南荒蠻有了第一條灌溉水利。自唐以後,連州成了朝廷貶謫官員之地。崔仁師、王宏中、韓愈等朝廷高官名臣都曾貶來連州,特別是唐代詩豪劉禹錫,曾兩度被朝廷授為連州刺史。他在連州為政近五年,他重教興學,不但開啟了連州百代文風,為日後連州「科第甲通省」打下了基礎,而且對整個嶺南的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有了這些古代的先賢名流在歷史上留下的政聲秩事,才有了今天連州歷史文化之厚重。將連州歷代名人秩事,搜集整理面世,實在是連州建設區域經濟文化中心的一大好事。只有懂得歷史,才會珍惜今天而發奮創造未來,只有在歷史這面鏡子的對照下,我們才會更明事理、知進退,遵禮儀、知廉恥,進而樹立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起新時代的榮辱觀。這,應該也就是作者漚心瀝血寫作《連州歷代名人》的初衷了。
《連州歷代名人》即將付梓,應作者之邀,就以上文為序吧。
❿ 性劉的十個歷史人物簡介
西漢劉邦: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 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歷任沛縣泗水亭長、沛公、漢王。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集合縣中約3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後,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2.東漢末年劉備:劉備(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
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陳壽評劉備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自己也曾說過,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佔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3、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漢族,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劉勝,晚年自號廬山人。唐代大儒、哲學家、文學家、詩人,有「詩豪」之稱。
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4.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1] -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劉徹十六歲時登基,[2] 為鞏固皇權,漢武帝設置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另有開辟絲路、建立年號、頒布太初歷、興太學等舉措亦影響深遠。
劉徹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但在位後期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為其整體正面形象留下負面評價。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劉徹下罪己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劉徹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
5.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1] ,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新朝王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 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劉秀死後,其子明帝劉庄繼位,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5] 、謚號光武皇帝.6.劉伶(約221年-300年),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州)人,魏晉時期詩人。
曾為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的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對朝廷策問,強調無為而治,以無能罷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頌》,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蔑視傳統「禮法」,是竹林七賢社會地位最低的一個。
魏正始年間,劉伶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他們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劉伶今唯存《酒德頌》文一篇,《北芒客舍》詩一首。
7.
劉墉清乾隆年間官員(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父親劉統勛是清乾隆年間重臣。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鄒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謚號文清。
8.
劉少奇,1898年11月24日生於湖南省寧鄉縣,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9.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曾用名劉伯堅,男,四川省開縣人。[1] 中國人民的偉大戰士,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劉伯承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勛,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對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邁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0.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與宋濂、葉琛、章溢合稱浙東四大名士。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