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人物一覽表
夏 後羿,女嬌,妹喜,夏啟,夏桀
商 妲己,伊尹,比干,婦好,商容,西伯侯姬昌,崇侯虎, 聞仲,箕子,微子,伯夷 ,叔齊 ,紂王,還有盤庚。
周 武王,呂尚,周公,幽王,褒姒,郝王
春秋戰國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孟嘗君,孔子,老子,莊子,孟子等諸子百家,田忌,孫武,伍子胥,孫臏,樂毅,吳起,李牧,白起,屈原,荊軻,龐涓,夫差,勾踐,介子推
秦 嬴政,2勢,趙高,李斯,蒙恬,蒙括,王翦,項羽
漢 劉邦,韓信,蕭何,陳平,張良,呂後,東方朔,王昭君,灌嬰,張騫、衛青、霍去病,李廣,班超,班固,武帝,文帝,景帝,光武帝,霍光,司馬遷
三國 三國人物實在太多,只有復制了
梓潼 龐義
安定 程銀
建鄴 張英 陳橫
北海 孫乾 武安國 王朗 國淵
會稽 周昂 周昕 樊能 虞翻
晉陽 李肅 曹性 郝萌 楊丑 穆順 方悅
天水 華雄
下邳 呂岱 糜竺 曹豹 車胄 陳珪
北平 魏攸 鞠義
薊 蔣義渠 吳巨
武威 賈詡
洛陽 韓浩 蔡琰 韓玄 楊奉
漢中 張魯
長沙 區星
鄴 蘇由 潘鳳 沮授 田豐 審配 呂翔 呂曠
陳留 典韋 夏侯淵 夏侯敦 劉馥 毛玠
長安 傅異 杜畿
南皮 文丑 顏良 高覽 焦觸 逢紀 李孚 季雍 晆元進 韓呂子
濮陽 董昭 於禁 程昱 陳宮 李豐
宛 黃忠 許攸 張勛 韓胤 紀靈 楊弘 俞涉 樂就 梁綱 橋蕤 婁圭
襄平 公孫度
汝南 袁胤 許靖 袁渙 雷薄
吳 嚴白虎 嚴興 許貢 凌操
平原 華歆 崔琰
許昌 鍾繇 荀彧 戲志才 辛評 郭圖 荀椹
小沛 劉勛
江州 嚴顏
廬江 周泰
許昌 荀彧 陳群 郭嘉 戲志才 鍾繇 許褚
長安 張既 傅異 金旋
南皮 牽招 焦觸 李孚 張南
壽春 劉繇
吳 嚴白虎 嚴興 許貢
下邳 車胄
襄陽 向朗 杜畿
成都 張任 張松 王甫 吳蘭
洛陽 盧植 韓玄 徐晃 蔡琰 司馬朗
濮陽 程昱 王忠 伊藉
平原 崔琰
陳留 梁習 滿寵 毛玠 劉馥
襄平 國淵
北海 孫乾
薊 鄒靖 徐藐 吳巨
晉陽 郝萌 楊丑 卞喜 張燕 韓遁
鄴 趙范 趙雲 呂翔 呂曠 蘇由
宛 黃忠 陳震 婁圭 李嚴
汝南 程秉 周倉 廖化 劉辟 何儀 裴元紹 龔都 呂范 袁渙 李通
吳 凌操 嚴畯
會稽 賀齊 董襲 虞翻 樊能 周昕
建鄴 呂岱
天水 王異
建鄴 陳橫 張英
洛陽 徐晃 韓玄 楊修 蔡琰 楊奉
柴桑 蔣干 呂蒙
武陵 潘浚
長沙 桓玠
濮陽 王累
陳留 梁習
長安 皇甫嵩 金旋
壽春 蔣欽 劉馥
成都 秦宓 王甫
襄陽 向朗 杜畿
鄴 趙范
南皮 郭援 李孚
長安 張既 傅異
平原 崔琰
零陵 劉度 刑道榮
建寧 李恢
襄平 國淵
晉陽 王凌 卞喜 張燕 韓遁
下邳 糜氏 陳矯 車胄
廬江 魯肅 宋謙 大喬 小喬 周泰
北平 閻柔
汝南 魏延 張閻 周倉 廖化 劉辟 何儀 裴元紹 龔都 李通
北海 孫乾 程秉
薊 徐藐
宛 甘寧 婁圭 李嚴
汝南 周倉 廖化 劉辟 何儀 裴元紹 龔都 趙雲 陳到 魏延
壽春 張閻 陳蘭 雷薄 步騭
長沙 桓玠
宛 婁圭 李嚴
天水 王異 楊肁
安定 韓德
成都 秦宓
建鄴 呂岱 謝旌
濮陽 胡班
洛陽 司馬懿 賈逵 司馬孚 關平
建寧 李恢
武陵 鞏志
鄴 樊氏
薊 田予 徐藐
晉陽 張燕 王凌
小沛 溫恢
武威 蔡琰
北海 吳質
廬江 魯肅
襄平 國淵
武陵 廖立
零陵 程秉 刑道榮
晉 衛瓘,王羲之,王獻之,司馬炎,謝安,謝玄
隋 楊堅,楊素,楊廣,宇文化及,楊玄感,竇建德
唐 李淵,李世民,魏徵,李建成,李元吉,房玄齡,李隆基,楊貴妃,李白,杜甫,秦瓊,尉遲恭,武則天,郭子儀,安祿山,史思明,韓愈,柳宗元
宋 趙匡胤,趙光義,楊業,佘賽花,徽宗,欽宗,趙構,岳飛,宗澤,韓世忠,李綱,蔡京,高俅,童貫,岳雲,王安石,3蘇,司馬光,歐陽修,
元 鐵木真,忽必烈
明 朱元璋,朱棣,朱允文,常遇春,徐達,劉伯溫,戚繼光,鄭成功,李自成,朱由檢,劉瑾,魏忠賢,石謙
清 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乾隆,紀昀,和珅,鰲拜,明珠,索額圖,陳廷敬,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洪秀全,石達開,慈禧,光緒,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李光地,施琅,吳三桂
手打不容易,有用就採納吧
B. 歷史年歷表
高中歷史知識點歸納!(大事年歷表)
1600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
17世紀初期荷蘭侵入印度尼西亞,法,英,荷開始在北美掠奪殖民地;德川幕府開始統治日本
1640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88英國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
17世紀英法成為販賣奴隸的主要國家
1689俄國彼得一世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法國路易十四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牛頓力學體系確立
18世紀中期普魯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紀中後期奧地利特雷西亞女皇和約瑟夫改革
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1775-1783北美獨立戰爭
1776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美利堅合眾國獨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
1789.7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9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3.6-1794。7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法國熱月政變
1799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海地宣布獨立
1804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15維也納體系的確立
1830法國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9世紀30年代法拉第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
1836-1848英國憲章運動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義
1848.2《共產黨宣言》發表
1848-1849 1848年歐洲革命
1853-1856克里米亞戰爭
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中期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學說
1861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國內戰
1864第一國際成立
1868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0-1871普法戰爭
19世紀70年代初義大利統一最終完成
1871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1881-1899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1882德意奧三國同盟形成
19世紀80年代法國最終確立了對越南的統治
1889第二國際建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
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1903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1905-1908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1907英法俄協約的最後形成
1910日本正式吞並朝鮮
1910-1917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初到20世紀90年代)
1917.11.7(俄歷10月25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8.11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
1918-1922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919-1922土耳其凱末爾革命
1919.3.1朝鮮三一運動
1919.3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建立
共產國際建立
1919.1-6巴黎和會
1921.11-1922。2華盛頓會議
1922.10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
1922.12蘇聯成立
1925.10洛迦諾會議
1929-193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1.9.18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九一八事變
1933.1希特勒在德國上台
1933.3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
1935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1935-1936衣索比亞抗擊義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運動
1936-1939西班牙反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7.7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
1938.9慕尼黑會議
1939.8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6法國投降
1940秋不列顛之戰
1940.9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
1941.6蘇德戰爭爆發
1941.12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1秋大西洋憲章
1942初《聯合國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2莫斯科保衛戰
1942.6中途島戰役
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3.12.1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3.11-12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4.6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2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45.5.8德國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945.9.2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日本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945.10聯合國建立
1947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獨立
1948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美國開始實施馬歇爾計劃
1949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
1949.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950-1953美國侵略朝鮮戰爭
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1954《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簽字
1955亞非國家召開的萬隆會議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956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9古巴革命取得勝利
1960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成為「非洲獨立年」
20世紀60年代初不結盟運動形成
20世紀60年代初-1973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七十七國集團產生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亞洲出現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
1967歐洲共同體成立
1968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71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復
1972.2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上海公報發表
1973美國在《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議》上簽字
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9中美建交
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劇變
1991蘇聯解體
1992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
1993歐洲聯盟建立
這是別處查到的
大約三百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人類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埃及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兩河流域出現奴隸制城市國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隸河貧民大起義
公元前1894年 古巴比倫王國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 努比亞建立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倫改革
公元前六世紀 居魯士統一波斯,佛教在印度產生
公元前539年 波斯佔領巴比倫
公元前525年 波斯滅埃及
公元前509年 羅馬成立貴族專政的奴隸制共和國
公元前330年 波斯被馬其頓滅亡
公元前三世紀 摩揭陀國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
公元前73-71年 斯巴達克起義
公元前27年 屋大維建立羅馬的元首制,共和國轉為帝國
公元前後 朝鮮半島出現高句麗奴隸制國家
公元初 東非阿克蘇姆奴隸制國家興起
公元一世紀 基督教產生
公元三世紀 日本大和奴隸制國家興起
313年 基督教在羅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紀 北非發生「阿哥尼斯特」運動
378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亞堡擊敗羅馬軍隊
395年 羅馬分裂為東西兩部
410年 西哥特人一度佔領羅馬
476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奴隸制度崩潰
六世紀初 法蘭克王國建立
622年 穆罕默德從麥加出走麥地拉,伊斯蘭教紀元
八世紀中葉 阿拉伯帝國形成
646年 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 新羅統一朝鮮
九世紀早期 英吉利王國形成
843年 查里曼帝國分裂,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雛形產生
九世紀 封建制度在西歐確立
962年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
1054年 基督教會分裂
1066年 法國諾曼底公爵征服英國
十一世紀中葉 迦納王國全盛時期
1192年 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紀 衣索比亞封建國家興起
十四世紀 馬里王國全盛時期,義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紀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337年 英法百年戰爭開始
1358年 法國農民起義
1381年 英國瓦特。泰勒起義
1453年 東羅馬帝國滅亡,英法百年戰爭結束
十五世紀 桑海興起
十五世紀晚期 英法中央集權國家形成,圈地運動開始
1480年 俄羅斯擺脫蒙古控制
1487年 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1492年 哥倫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 達加馬開辟西歐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年 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
1519-1522年 麥哲倫船隊環航地球
十六世紀 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亞、美強占殖民地
1524-1525 德意志農民起義
1588年 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1592-1598年 朝鮮軍民抗擊日本侵略的衛國戰爭
1600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
十七世紀初 法國殖民者開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 英國殖民者開始在北美拓殖
1632年 沙俄在西伯利亞修建侵略擴張的基地—雅庫次克
1640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49年 英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
1660年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 英國政變,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
1689年 中俄簽定「尼布楚條約」
十八世紀中期 英國打敗法國,成為最強大的殖民國家
十八世紀 罪惡的奴隸貿易達到最猖獗的地步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1773-1775 俄國普加喬夫起義
1775-1783 北美獨立戰爭
1776年7月4日 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美國成立
1785年 詹姆士。瓦特改良蒸汽機作為紡紗機的動力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年8月 巴黎人民起義推翻法國君主政體
1792年9月 國民公會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3年5月-6月 巴黎人民起義推翻吉倫特派政權
1793年6月-1794年7月 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年7月 法國熱月反革命政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1799年11月9日 拿破崙發動熱月政變
1804年元旦 海地宣布獨立
1804年 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十九世紀早期 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宣傳空想社會主義
1807年 富爾敦製造第一艘汽船試航
1810-1826 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18年5月5日 卡兒。馬克思出生
1820年11月28日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
1825年 史蒂芬孫製造的第一台蒸汽機車試行
1831和1834年 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836-1848年 英國憲章運動
1844年 法國西里西亞工人起義
1847-1852年 共產主義者同盟
1848-1849年 歐洲革命
1848年2月 法國二次革命
1848年6月 法國巴黎工人六月起義
1853-1856年 俄英法克里木戰爭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起義
1858年 「中俄愛暉條約」簽定,沙俄佔領我國領土60多萬平方公里
1860年 「中俄北京條約」簽定,沙俄又強占我4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1-1865年 美國內戰
十九世紀60-80年代 沙俄侵佔我國西北地區40萬平方公里
1864年9月28日 第一國際成立
1866年 第一國際日內瓦大會,反對蒲魯東主義的斗爭
1867年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1868年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69年 第一國際巴塞兒大會,反對巴枯寧主義的斗爭開始
1870-1871年 普法戰爭
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 巴黎公社
1876年 第一國際宣布解散
1881-1899 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1882年 德、奧、意三國同盟形成
1883年3月14日 馬克思逝世
1886年5月1日 美國工人舉行爭取11小時工作日的總罷工
1889年 第二國際建立
1892年 俄法簽定軍事協定
1894年 朝鮮甲午農民戰爭
1895-1896年 衣索比亞抗意衛國戰爭
1903年 俄國社會民主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布爾什維克黨形成
1905年 俄國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主解放運動高漲
1907年 英法俄協約最後形成
1910-1917年 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 十月革命勝利
1918-1920年 蘇俄粉碎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
1918年11月 德國11月革命爆發
1918-1922年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919年1月 德國柏林起義
1919-1922年 土耳其基馬爾資產階級革命
1919年3月1日 朝鮮「三。一」人民起義
1919年3月 埃及人民武裝起義
1919年3月-8月 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時期
1919年3月 共產國際成立
1919年1月-6月 巴黎和會
1921年 蘇共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過渡到新經濟政策的決議
1921年7月1日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帝國主義爭奪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華盛頓會議
1922年10月 義大利墨索里尼上台
1922年12月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
1923年10月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1926年10月 洛加諾會議
1929年-1933年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1年9月18日 日本開始侵略中國東北地區
1932年4月 朝鮮抗日游擊隊誕生
1933年1月 德國希特勒上台
1933年3月 羅斯福就任總統,實行「新政」
1935年10月-1936年5月 衣索比亞反義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1936年7月-1939年3月 西班牙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年七月七日 中國全面抗日
1938年9月 英法德意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會議
1939年9月3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年 法國投降
1940年9月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定
1941年6月22日 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1942年7月-1943年2月 蘇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1943年12月1日 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3年11月-12月 蘇英美德黑蘭會議
1944年6月6日 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年2月 蘇英美雅爾塔會議
1945年5月8日 德國簽定無條件投降書
1945年7月-8日 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
1945年9月2日 日本簽定無條件投降書
?知識鏈接
(一)14~16世紀,資本主義制度的興起時期
1.基本特徵:封建主義在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受到沖擊,形成中的資產階級開展反封建斗爭,封建制度解體,資本主義興起。
2.主體內容:這一時期的反封建斗爭主要有:①文藝復興運動。②宗教改革運動。③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
(二)17~18世紀: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時期
1.基本特徵: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資本主義的成長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世界歷史的轉折向更為深廣的方向發展。革命、改革和獨立運動是這一時期體現歷史潮流的三種形式。通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在一些國家建立,但只是確立資本主義的一些基本原則,還未建立完整的資本主義社會。
2.主體內容:①早期資產階級革命。②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另一條道路是自上而下的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③啟蒙運動興起,它是歐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為此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模式提供了理論基礎。④殖民擴張,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大量的原始資本。
(三)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時期
1.基本特徵:在工業革命推動和法國大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形成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潮流。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確立了在世界的統治地位。政治領域出現了三股歷史潮流: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其中主流是自由主義。
2.主體內容:①維也納體系的建立及19世紀早期歐洲主要革命、改革和獨立運動。②1848年歐洲革命。③19世紀60、70年代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④工人運動興起及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台。⑤各國適應工業資本主義發展要求,加緊推行擴張政策。
(四)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資本主義制度的進一步發展時期
1.基本特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壟斷組織的形成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國家的職能進一步擴大,資產階級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政治局勢相對穩定。同時以政黨制和代議制為主要特徵的現代資本主義在政治上基本定型。資本主義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出現了兩種類型:一是以英、法、美為代表的民主制較健全的國家,二是以德、意、日為代表的專制色彩較濃的國家。
2.英、法、美等國是這一模式的代表。德、俄、日等國保留大量舊的封建殘余,政治上帶有較濃的封建色彩。帝國主義加緊侵略擴張。
(五)1918~1945年。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曲折發展時期
1.基本特徵:私人壟斷開始向國家壟斷發展。資本主義國家間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革命暴力與反革命暴力的斗爭不斷,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聯合反對社會主義蘇聯,縱容法西斯侵略,二戰全面爆發,資本主義民主主義最終戰勝法西斯主義。
2.主體內容:①1918年至1923年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②一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暫時調整了矛盾。③英國政黨政治變化,殖民統治危機。④義大利建立法西斯專政。⑤德國法西斯勢力抬頭。⑥美日加緊對外擴張。⑦1924~1929年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相對穩定的局面。⑧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⑨美、英、法等國以國家政權干預經濟,維護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德、日建立和加強法西斯專政,對內獨裁專制,對外侵略擴張,形成了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崩潰。⑩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反法西斯與法西斯決戰,民主主義與法西斯主義較量。
(六)1945年~現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完善、發展時期
1.基本特徵: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行民主改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向縱深發展,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帝國主義極力推行霸權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政策。
2.主體內容:①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行民主改革。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向縱深發展。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進一步完善。③美國成為世界政治霸主,形成「冷戰」局面。④美、日、歐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形成,政治多極化趨勢加強。⑤帝國主義推行霸權政策和新殖民主義政策。
?升華認識
(一)反封建專制的重要檄文
1.英國:①《航海條例》,17世紀中期頒布。②《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通過,它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利,被視為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確立的標志。
2.法國:①《人權宣言》,1789年制憲會議頒布,以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原則,否定了封建主義的王權、神權和特權,將啟蒙學說中關於政治民主的主張用法律形式確定下來。②《1791年憲法》,1791年制憲會議頒布,反映法國大革命第一階段的革命成果。③《拿破崙法典》,1804年拿破崙公布《民法典》,後又公布了《商法典》和《刑法典》,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規范。
3.美國:①《獨立宣言》,1776年通過,是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綱領性文件。也被視為最早的「人權宣言」。②《1787年憲法》,1787年頒布,規定了美國的一整套國家體制。如聯邦制、共和制、三權分立等,是對啟蒙思想的首次實踐,被視為近代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③《宅地法》,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④《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
4.日本:《大日本帝國憲法》,1889年頒布.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5.德國:1871年統一完成後,實行君主立憲制政體。《魏瑪憲法》,1919年頒布。
6.俄國:1861年改革後仍然是君主專制政體:1917年十月革命後建立了蘇維埃人民政權。
7.中國:①《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由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制訂,孫中山頒布。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於全體國民,確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年9月頒布,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一屆人大頒布.新中國第一部民主憲法。
(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的兩種模式
1.英法美的民主主義政治體制
《權利法案》制定和英國君主立憲制形成:英國是現代議會制度的發源地,有「議會之母」的稱譽。而議會制度的真正確立是在「光榮革命」之後。以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為標志。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產生的共和思想、君主立憲制度和國會至上的原則.對近代世界政治制度的發展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法國共和制度的建立:1789年大革命發生後,先是於1791年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1792年又成立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804年拿破崙稱帝後又重行君主專制,史稱法蘭西第一帝國。此後,民主與專制體制交替。持續性的革命引發了法國社會和政局長期的劇烈震盪,直到大革命結束後將近百年的1875年,國民議會才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最終確立民主共和政體。
《1787年憲法》與美國共和政體的確立:美國在獨立戰爭勝利後通過第一個治國方案《1787年憲法》。憲法根據三權分立學說劃分國家職權部門。規定總統和議員由選舉產生。它所確立的聯邦制度、三權分立開創了世界先例。有力維護了美國的獨立和統一。1789年。美利堅合眾國第一屆聯邦政府成立。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美國資本主義共和政體得到進一步完善。
2.俄、德、日的專制主義政治體制
俄國:1861年改革後仍然是君主專制政體。整個近代時期俄國根本就沒有設立過議會,任何進步團體或組織都沒有建立的自由,更沒有存在的權利,直至1917年二月革命。
德國:在普魯士領導下通過王朝戰爭實現統一後。成立了德意志帝國,設立了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頒布了《德意志帝國憲法》。它在實現統一後的相當長的時期里,貌似民主的議會其實沒有民主的權力,重大的決策幾乎全由行政首腦決定。1918年十一月革命中建立了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曾一度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
日本:1868年明治天皇掌權後重新實行君主專制政體,1889年頒布憲法,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史稱近代天皇制。1945年後在駐日美軍的干預下確立了新的君主立憲制政體,史稱現代天皇制。
(三)憲法與民主政治相伴而生
資產階級憲法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不可分割。「立憲政體」、「立憲政治」、「憲政」,都是以代議制度為基礎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別名。資產階級為了發展資本主義,需要沖破封建制度的束縛,這種生產關系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要建立標榜自由、平等、人權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在其憲法上規定的,則是人民主權、三權分立、尊重基本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英、美、法較早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最早出現了資產階級憲法,其政治制度並不完全相同,而階級本質一樣,在經濟上保護資本家的私有財產,在政治上鞏固資產階級專政.確認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
(四)資本主義政治思潮
1.文藝復興運動:
①時間:14、16世紀。②主要社會思潮:人文主義。③性質: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文化運動。④代表人物:馬基雅維利、彼特拉克等。
2.啟蒙運動:
①時間:18世紀。②主要主張:批判專制王權和封建等級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③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網路全書派等。
3.保守主義思潮:
19世紀初到19世紀中期形成,代表土地貴族和保守勢力的利益,反對工業社會,主張控制資本主義發展.
4.自由主義思潮:代表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反對國家干預經濟,反對社會革命,主張改良。
5.社會主義思潮: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反對資本主義制度。
6.民族主義:主張建立各民族統一的主權國家。
(五)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政治民主化的模式已基本成型。這種民主政治有三大特點:一是公民民主,實行普選制。此時的人權自由已經相當充分,不僅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而且有不受限制的新聞監督自由。人們對政府的政策可以自由發表意見,人們的主動參與意識較以前大為加強。二是政黨政治。政黨政治的優勢,就在於將競爭機制引進了政治生活。各政黨公開發表見解,公之於眾,由民眾去評斷。三是健全的議會民主制度,議會成為真正的立法機構。在自由競選的原則下,各黨派與個人可充分表明見解,最後則要靠公民的選票來決定。這一套政治模式,有利於調節社會矛盾、維持穩定秩序、保持經濟發展。
C. 如何製作夏商周簡單的歷史年表(有重要的年代,事,人物就行了)表格
有個很好的工具你可以借用一下,就是我們常用的《現代漢語詞典》,在詞典的最後就有中國古代的年代表格,裡面很詳細的介紹了各個朝代的時間和皇帝還是年份年號。你可以來參考一下。O(∩_∩)O~
D. 怎樣做大事記年表啊,《史記》做大事記年表的格式是什麼,急,謝了
1.《三代世表》
此表起黃帝、迄共和。《自序》曰:「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本於茲,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司馬貞《索隱》:「其實敘五帝、三代,而篇唯名《三代系表》者,以三代代系長遠,宜以名篇;且三代皆出自五帝,故敘三代要從五帝而起也。」後人大都肯定這一解釋。本表明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以「帝王世國號」為經,以顓頊、俈、堯、舜、夏、殷、周的世屬為緯,歸結到周武王代殷。從黃帝至武王十九世,明三代皆黃帝之後,表明了黃帝乃百世之本、各屬皆為黃帝子孫的大一統思想。後半部分從周成王開始,以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厲、共和的帝王世號為經,以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燕各諸侯為緯,表明在周王朝大一統的局面下開始分封諸侯。諸侯不列於《十二諸侯年表》前而列於《三代世表》之末,「明諸侯亦皆黃帝後也。」【4】概而言之,此表展示的是從黃帝到三代天下一統時代的歷史。汪越認為「讀《三代世表》以黃帝為主」【5】,是有一定道理的。
2.《十二諸侯年表》
《自序》:「幽厲之後,周室衰微,諸侯專政,《春秋》有所不記;而譜牒經略,五霸更盛衰,欲睹周世相先後之意,作《十二諸侯年表》。」此表起共和迄孔子卒。表分十四欄,以周的正朔為經,其餘十三欄為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十三國。《索隱》雲:「篇言十二,實敘十三者,賤夷狄不數吳,又霸在後故也。」大多數學者則以為魯象徵以《春秋》當一王之法,不在十二數內【6】。此表所要展現的是諸侯專政、五霸更盛衰的春秋時代歷史,社會如何由大一統而走向分裂。表序也明確指出:「厲王遂奔於彘,亂自京師始」,「是後或力政,強乘弱,興師不請天子。然挾王室之義,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諸侯恣行,淫侈不軌,賊臣篡子滋起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孔子作《春秋》,「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此表序言非凡強調《春秋》之義,以顯天下一統之旨。因此,盡管周天子名存實亡,但本表仍以之為天下共主,這是繼續《春秋》的大一統思想。故汪越說讀此表「以周為主」。
3.《六國年表》
《自序》:「春秋之後,陪臣秉政,強國相王;以至於秦,卒並諸夏,滅封地,擅其號。作《六國年表》。」此表起周元王,迄秦二世。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八欄,第一欄周,尊天下共主;第二欄秦,實際上是天下的主宰者,且此表依《秦記》而作,故秦不計在「六國」之內。其餘六欄依次為魏、韓、趙、楚、燕、齊,六國以外的侯國歸屬於滅亡它的國家欄內。從周赧王卒後,第一欄暫時空格,因秦未並天下。從秦始皇元年開始,此表進入第二階段,共七欄,第一欄為秦,其餘六欄為六國。從秦始皇二十七年開始,此表為第三階段,六國滅亡,通欄記秦歷史,至秦滅亡。此表展現了戰國時代歷史。而更突出地表現秦國由微弱到強大、到一統天下、到最終滅亡的全過程,故汪越說「讀六國表以秦為主」。司馬遷在表序中著重分析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原因,對秦國統一中國的歷史功績予以充分肯定,指出「世異變,成功大」,並對當時詆毀秦朝的不良風氣進行批評:「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概而言之,此表的三個階段是社會由分裂走向大一統的真實寫照。
4.《秦楚之際月表》
《自序》:「秦既暴虐,楚人發難,項氏遂亂,漢乃扶義征伐;八年之間,天下三嬗,事繁變眾,故詳著《秦楚之際月表》。」此表起陳涉發難,終於劉邦稱帝。從表的體例來看,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秦表,共九欄。第一欄為秦,時為天下主宰,其餘為楚、項、趙、齊、漢、燕、魏、韓。第二部分為楚表,共二十欄。第一欄為義帝,示為天下共主,其餘為項羽及其所分十八王。義帝被殺,第一欄內容空缺,因項羽未稱帝,不能升入第一欄。本表直到劉邦稱帝結束,表明天下由分裂到一統的歷史。尤為注重的是,此表的序言著重闡明了天下一統的道理,追敘了三代以來天下一統的艱難歷程,「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而秦楚之際:「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國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社會經過大起大落,終於走向漢家的一統天下,因此,序言結尾對漢的一統天下予以熱情歌頌:「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5.《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自序》:「漢興已來,至於太初百年,諸侯廢立分削,譜紀不明,有司靡踵,強弱之原雲以世。作《漢興已來諸侯年表》。」此表起高祖元年,終武帝太初四年,以高祖、惠帝、呂後、文帝、景帝、武帝歷年為經,以楚、齊、荊、淮南、燕、趙、梁、淮陽、代、長沙等諸侯國為緯,展示漢興百年之間諸侯王的廢立分削情況。表序論述了自周至漢武時封建制度的變化,主旨在於肯定景武之世的削藩政策。「輔衛王室」、「承衛天子」、「蕃輔京師」是諸侯的基本責任和作用。汪越說讀此表「以天子為主」。很明顯,本表的作用是擁護漢王朝的大一統,反對諸侯分裂。
6.《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自序》:「維高祖元功,輔臣股肱,剖符而爵,澤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殺身隕國。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此表在體制上有了新的變化,以高祖所封143個侯國為經,以侯功、高祖、孝惠、高後、孝文、孝景、孝武的年號、侯第諸項為緯,以見侯國分封的原由、次第以及在某帝時諸侯國的存亡廢立情況。表序的主旨十分明確:第一,總結失侯的原因。古代所封侯國,有的存在長達千餘年,而漢興以後所封百有餘人,至武帝太初時僅一百餘年,現存之侯只有五人,其餘「皆坐法隕命亡國」,究其原因,除了漢代法網嚴密外,更主要的在於諸侯國自身方面,即「無兢兢於當世之禁」;第二,此表目的是為當代提供借鑒:「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以諸侯的興衰為大一統的社會提供一面鏡子,避免再蹈復轍。
7.《惠景間侯者年表》
《自序》:「惠景之間,維申功臣宗屬爵邑,作《惠景間侯者年表》。」此表仍以所封侯國為經,以侯功、孝惠、高後、孝文、孝景、建元至元封六年、太初已後為緯,展示了惠景間93個侯國的存亡興廢情況。表序首先從長沙王起論,劉邦所封異姓八王多因謀反罪而相繼被誅滅,唯獨長沙王保全,後禪五世,以無嗣方絕,「為藩守職」,忠於漢室。表序接著總結惠景間所封侯國的類別:一是高祖時遺功臣,二是隨文帝從代來者,三是平定吳楚之亂的功臣,四是諸侯子弟,五是外國歸義者。五類人封侯的共同點也是忠於漢室。因此,此表的主旨仍是維護大一統政治。
8.《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自序》:「北討強胡,南誅勁越,征伐夷蠻,武功爰列。作《建元以來侯者年表》。」此表以所封侯國為經,以侯功、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已後為緯,表列武帝時所封功臣73人。讀此表「以誅伐四夷為主」。從《自序》和表序明顯看出,此表所記侯國絕大多數是征伐匈奴、東越、南越等四夷的功臣。表序明言:「中國一統,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捲四海,內輯億萬之眾,豈以晏然不為邊境征伐哉!」盡管本表有譏武帝好大喜功之意,但主旨仍在於歌頌漢代大一統的政治,顯示了大一統社會向外輻射的強大威力。
9.《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
《自序》:「諸侯既強,七國為從,子弟眾多,無爵封邑,推恩行義,其勢銷弱,德歸京師。作《王子侯者年表》。」表序也十分簡短:「制詔御史:『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太史公曰:『盛哉,天子之德!一人有慶,天下賴之。』」此表仍以所封侯國為經,以王子號、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為緯,表列武帝所封王子侯162人。前幾表中「侯功」一欄改為「王子侯」,說明這些人因王子而侯,也說明無功可言。從《自序》和表序來看,本表的主旨在於歌頌武帝採取「推恩」的方法,削弱諸侯勢力,鞏固中心集權。本表記王子侯不從高祖開始而斷自武帝建元,「以大封諸王支庶實始於主父偃策也」【7】。汪越說讀此表「以天子為主」。概言之,目的仍在於大一統政治。
10.《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自序》:「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也。唯見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賢者記其治,不賢者彰其事。作《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此表起高祖元年,迄成帝鴻嘉元年。據《集解》、《索隱》,武帝天漢以後為後人所續。此表以高祖、惠帝、高後、文帝、景帝、武帝之年為經,以大事記、相位、將位、御史大夫位四欄為緯,展現漢興百年之間國家大事以及將相變化情況。「大事記」一欄是整個漢代社會歷史的一個縮影,要了解漢代社會,不能不讀「大事記」。此表雖無序言,但《自序》已說明此表目的在於頌揚賢相良將。因為賢相良是代替天子執行命令,是「民之師表」。《匈奴列傳贊》曰:「欲興聖統,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陸賈傳》中陸賈說:「天下安,注重相;天下危,注重將。將相和調,則士務附;士務附,天下雖有變,即權不分。」可見相、將是國家安定的關鍵所在。鞏固大一統天下,內要靠相,外要靠將。因此,本表雖然沒有直言大一統天下政治,但從總體上看,「大事者,天子之事也」【8】,「以大事為主,所以觀君臣之職分」【9】,也體現了大一統的政治社會。
此表還有一大疑案,即「倒書」。凡將相名臣之死、罷、薨、卒、抵罪、免、自殺、斬等內容,均提升一欄倒寫於欄目內左下方。司馬遷為什麼要倒書,歷來有不同意見,本文暫不論述。
以上分別說明了《史記》十表的主旨,可以看出,每個表的設立都是與大一統的政治有關。下面再將十表綜合起來加以分析,更看出它們的共同主旨。
首先,從十表的歷時性來看。
十表總的時間流程是從黃帝到漢武帝。黃帝是作為大一統的象徵,被列入開篇。隨著這個時間流程,我們看到,社會發展的總趨向是由分裂到統一。《秦楚之際月表序》總結三代至秦統一天下的歷程:「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於天,然後在位。湯武之王,乃由契、後稷修仁行義十餘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後乃放弒。秦起襄公,章於文、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此後又經過滅秦、滅楚等劇烈變化,迎來了漢代的一統天下。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盡管統一的歷程十分艱難,但中華民族有著頑強的毅力,經過血與火的戰爭,最終還是走向統一。「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10】,天下一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假如把三千年的歷史比作一條河流的話,那麼,黃帝是站在河流的起點,標志著大一統的開始;此後雖有許多曲折,但總的方向不變,秦始皇時,掀起了一個大的波瀾;到漢代時,尤其是武帝時進入大一統的鼎盛時代。司馬遷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極目遠眺,渾觀其一派落九天的壯闊景象。他審閱河流的來源、寬窄、流向,相信它永遠朝著大一統的方向流去。
其次,從十表的階段性來看。
十表在總覽天下大勢的同時,還非凡注重各個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特點。《三代世表》,將春秋以前歷史劃為一個階段,這是第一個統一時代的歷史。夏商周雖為三代,但其源出自黃帝,因此可稱為一個時代。《十二諸侯年表》將春秋歷史劃為一個階段,這是第一個分裂時代,但仍以周天子維系著天下。《六國年表》是將戰國歷史劃為一個階段,這是第二個分裂時代,但最終走向秦的統一。《秦楚之際月表》將秦末到漢建立劃為一個階段,這是由統一走向分裂,又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時代,是社會變動最劇烈的時代。漢興以來的六表,將當代歷史劃為一個階段,這是天下一統時代,同時也是中心集權逐步戰勝地方割據勢力的時代,到武帝時達到真正的一統天下。因此,十表可說是展現了五個階段的歷史。這五個階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總的看,五個階段又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四個階段為一部分,屬先秦時代,歷史的發展是朝著一統方向;後一階段為一部分,屬當代歷史,目標也是朝著大一統方向。需要說明的是,漢代六表集中體現的是漢代中心集權制形成的歷史過程。試看:劉邦削滅異姓王、分封同姓王;呂後封呂氏的王侯以培植勢力,最終被徹底鏟除;文帝時同姓王勢力強大:「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11】。這種尾大不掉的局面,直接導致了景帝時的七國之亂。賈誼、晁錯都提出削弱諸侯勢力的主張,但未受重視。七國之亂的教訓,使武帝清醒過來,於是,採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政策,「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為王,王子支庶為侯」【12】。讓諸侯國劃整為零,這才完全控制了局勢。因此,漢代政治的重要問題就是諸侯國的問題,而這也正是大一統的關鍵所在。
第三,再從表中的人物來看。
《史記》十表,前四表屬大事年表,如同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經,以侯國大事為緯,某年某國發生什麼事,一目瞭然。但漢代六表卻有重大變化。假如依照前四表的體制,完全可以以帝王之年為經,下列各侯國的變化。司馬遷除在《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這樣編年和《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採用大事記形式外,其餘四表則採用「國經而年緯」的方式,以諸侯國為經,以在帝王之年的廢立變化為緯,重在展示侯國的歷史情況,展開一表,某侯的侯功、在某年的存亡變化也一目瞭然。
總的看,這十表的主要人物無非就是「天子」、「王」、「侯」、「將」、「相」。因為這些人物關系著國家政治的是否安穩。「天子」是天下一統的象徵,「王侯」起外蕃作用,保護京師,「將相」為內臣,國家的大權把握在他們手中。因此,這些人物體現著大一統的政治風貌。
按照《史記》體例,天子進入本紀,是天下共主,故不用多說。王侯貴族進入「世家」,請看司馬遷在《自序》中對「世家」的熟悉:「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司馬遷自述三十世家創作原因時,用了20個「嘉」字,這是值得玩味的。試舉幾例:
嘉勾踐夷蠻能修其德,滅強吳以尊周室,作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嘉鞅討周亂,作趙世家第十三。
嘉厥輔晉匡周天子之賦,作韓世家第十五。
嘉威、宣能撥濁世而獨宗周,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交為楚王……為漢宗藩。……嘉游輔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嘉肥股肱,作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七國叛逆,蕃居京師,唯梁為扞……嘉其能距吳楚,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明顯看出,無論是周代分封的諸侯,還是漢代的諸侯,作用都是要維護中心統一。以他們為「表」的主要對象,體現了司馬遷對大一統政治的關心。吳王劉濞、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帶頭作亂,因此,司馬遷放入列傳而不入「世家」,並在贊語中對他們的叛逆行為予以批判,也表示了對大一統政治的擁護。
至於將和相,亦是國家統一的關鍵人物。《陳丞相世家》陳平說:「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自序》對《將相年表》的創作意圖亦有明確表示。我們在上文已說過,將和相仍與大一統政治有關。概言之,《史記》十表以天子和王侯將相為主要人物,亦是大一統政治思想的表現。
我們再結合《史記》全書體例及司馬遷時代來看,亦證實十表是大一統政治的體現。
首先,結合全書體例來看。
《史記》五體是一個整體系統,互相配合,互相補充。在整個體系中,「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這是一個金字塔形的結構,從人事系統來看,記載天子的本紀在上,中間是記諸侯的世家,下面是記載各個階層的人物傳記,這本身就明顯體現了大一統的封建等級秩序。再說,在這個整體系統中,本紀是最高層次,是全書的綱領。《自序》明言:「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本紀是「科條」綱領,展現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歷史,體現了「通古今之變」的歷史觀,更為重要的是,它體現了司馬遷大一統的政治觀,黃帝是第一個統一天下的人物,此後,社會不斷發展變化,但走的方向是朝著大一統的方向。「十表」則是本紀等其他各體內容的再次展現和補充,又一次證實社會發展的趨向是向著大一統的方向。十二本紀編年記正朔,與十表互為經緯。這種縱橫交錯的結構方式,使《史記》具有網路化的體系。
再從《史記》創作的現實意義來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認為:「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自鏡」說白了,就是歷史要為當代的社會現實服務。司馬貞《索隱》解釋道:「言居今之代,志識古之道,得以自鏡當代之存亡也。」這是十分正確的。司馬遷把《史記》創作看作第二部《春秋》,他在《自序》中對《春秋》有明確的熟悉: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這段話,足以看作司馬遷的「春秋觀」。宋代熊方《補後漢書年表》自序雲:「臣聞昔司馬遷、班固之為史皆謹於表年,從《春秋》之法大一統,以明所授,蓋天子之事也。」【13】《春秋》的主旨在於維護大一統。司馬遷以此為准則,使《史記》創作也明顯具有大一統的政治思想,十表就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
再從《史記》創作的時代背景來看。
《自序》寫司馬談臨終遺言:
今漢興,國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E. 歷史大事年表 詳細
約四千多年前傳說中的黃帝、堯、弊、禹時期。
約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
約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至殷。
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殷,西周時期開始。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共和行政。我國歷史開始有確切紀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結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春秋時期開始。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任管仲為相。
公元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魯、宋等七國聯軍伐楚。
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戰,宋襄公敗。
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楚軍大敗,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稱霸西戎。
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晉軍大敗。楚莊王稱霸。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伐楚。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大敗吳軍,闔閭死。吳王夫差即位。
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
公元首403年韓、趙、魏三家被立為諸侯。
公元前359年(一說,前356年)商鞅在秦變法開始。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孫臏大敗魏軍。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
公元前283年藺相如完壁歸趙。
公元前279年田單用火牛陣攻燕,恢復齊國。
公元前278年詩人屈原投汨羅江。
公元前270年范睢入秦,秦實行遠交近攻計。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秦白起大破趙括。
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趙,大破秦軍。
公元前256年秦滅周。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親政。
公元首227年荊軻刺秦王失敗。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滅六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改稱始皇帝,建立郡縣制。
公元前213、前212年奏始皇焚書坑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李斯、趙高立二世皇帝。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梁起兵。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項羽大破秦軍。
公元前206年劉邦滅秦。劉邦被封漢王。西漢紀年開始。
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項羽自殺,劉邦稱帝。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在白登被圍。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殺韓信、彭越。
公元前188年呂太後臨朝。
公元前180年呂太後死,陳平、周勃迎漢文帝即位。
公元前167年緹縈上書,漢文帝廢除肉刑。
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
公元前138、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誘匈奴兵至馬邑。漢、匈之間戰爭開始。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匈奴退至大漠西北。
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後回漢)。
公元前99年司馬遷下獄。
公元前87年漢昭帝即位,霍光輔政。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到長安,王昭君去匈奴。
公開8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漢亡。
公元17—27年綠林、赤眉起義。
公元23年昆陽之戰,劉秀大破王莽軍,新朝亡。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
公元67年漢使者從天竺取佛經回國。
公元73年班超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132年張衡製作地動儀。
公元166年第一次黨錮事件。
公元169年第二次黨錮事件,李膺、范滂等被殺。
公元184年張角領導黃巾軍起義。
公元189年董卓進洛陽。
F.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 按時間、人物、事件排列 ,謝謝
一 、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到約公元前21世紀)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70-2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萬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0.5-0.7萬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0.4-0.5萬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
二、 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三、 封建社會(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避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東晉滅吳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四、 近代史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5年 抗日戰爭勝利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五、 現代史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56年 三大改造完成,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6年 四五運動,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改革開放
1992年 鄧小平講話,加快改革開放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
2001年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8年 舉辦奧運會
2010年 舉辦世博會
G. 古代朝代順序及相應歷史人物
夏:大禹,啟,少康,桀
商:湯,盤庚,紂
周: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姜子牙,周厲王,周幽王(西周)
周平王,齊桓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宋襄公 吳王夫差 越王勾踐等諸侯,孔子 老子 孟子 莊子 墨子 韓非子等諸子百家的創始人及代表人物,孫武(孫子) 吳起 孫臏的軍事家,管仲 田忌 范蠡 伍子胥等士大夫,四大美女之西施 扁鵲 (魯班)公輸班(春秋戰國)
秦:秦始皇(嬴政)二世(胡亥)趙高 李斯 王翦 白起,陳勝吳廣 項羽虞姬
西漢:漢高祖(劉邦)蕭何韓信 漢文帝漢景帝 漢武帝(劉徹)衛青 霍去病 董仲舒 王昭君 蔡倫 王莽
東漢:光武帝劉秀 張衡
三國:(魏)曹操曹丕曹植 司馬懿 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建安七子,(蜀)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 諸葛亮,(吳)孫權周瑜黃蓋魯肅呂蒙,董卓 呂布 袁紹 貂蟬 華佗 張仲景等
西晉:司馬炎
東晉:謝安 王羲之 王獻之 顧愷之 葛洪 羊欣 等
南北朝:拓跋弘等
隋:隋文帝 隋煬帝楊堅
唐:高祖李淵 太宗李世民 武則天 唐玄宗,魏徵 杜如晦 房玄齡 長孫無忌 狄仁傑,郭子儀 李光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王勃 李商隱 杜牧等等著名的詩人
吳道子 楊貴妃 孫思邈
五代十國:李煜等
遼宋金西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宋太祖趙匡胤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西夏皇帝元宏 宋徽宗 等皇帝 :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著名詞人;岳飛,寇準的民族英雄;張擇端等著名畫家 宋括
元:成吉思汗鐵木真,太祖忽必烈,關漢卿 賈仲明等著名作曲家
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明成祖朱棣,萬曆皇帝,崇禎皇帝等;吳承恩,羅貫中,施耐庵等小說家;魏忠賢等著名宦官;戚繼光,鄭成功,袁崇煥的民族英雄
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光緒,溥儀等皇帝;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洋務大臣;曹雪芹等小說家
H. 陳瑚的人物年表
歷史年代 公元紀年 年齡 事略 萬曆四十一年 1613 1 出生於蘇州府太倉州。 萬曆四十三年 1615 3 曾祖母周氏授以字書,輒能記誦,自是即受學於家庭。 天啟元年 1621 9 少年聰穎,至此四書五經俱通。元旦去城裡,江鼎寰見其端重有成人度,屢試屢服,遂聘其為三子江士韶同學。江士韶,字虞九,號葯園,又號愚庵,大陳瑚一歲,後為「太倉四先生」之一。 天啟四年 1624 12 始應童子試。母孫孺人卒,號泣勺漿不入口,父庄介公憐之,命其食始食。陳朝典,字徴五,號溫如,舉鄉飲大賓,私謚庄介先生。 天啟七年 1627 15 與陸重威等同學結文會。陸世儀、字重威,號桴亭,大陳瑚二年,後為「太倉四先生」之一。 崇禎元年 1628 16 受經於趙樽匏先生之門。趙樽匏,名自新,字我完,深於經學,有《易論》、《左傳贊論》二書。 崇禎五年 1632 20 由父親庄介公為之擇配聘於周氏。 崇禎六年 1633 21 補蘇州府博士弟子員。是年館於陸桴亭家,教桴亭養母弟。陳瑚與桴亭同受知於文宗甘公學闊。時天下多故,兩人知不久將亂,於是講求經濟,凡天文地理兵農禮樂旁及奇門六壬之書無不精究,又時時橫槊舞劍,彎弓弄刀,以為習有用之具。是年又館於王時敏家,為王時敏諸子師友。 崇禎七年 1634 22 娶周孺人。 崇禎九年 1636 24 與江升士書,敘述「勸學」,謂:「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越石所以勉盧諶也,古人豈欺我哉。願足下置之座側,以當古人夜誦之者。」始與陸桴亭、江葯園、盛寒溪約為聖賢之學。盛敬,字聖傳,號寒溪,大陳瑚三歲,後為「太倉四先生」之一。是年冬夜,陳瑚與桴亭宿葯園家,三人弔古論今,感嘆久之,乃別商進德修業之法,期以明年丁丑為始。寒溪聞之,欣然相從共學焉,里中遂有「陳陸江盛四君子」之稱。 崇禎十一年 1638 26 試補增廣生,成《講學全規》,規分八則:考德、課業、講論、記誦、經義、治事、問答、游詠。提出齋戒必誠,赴會必力,考課必嚴,登記必恪,思辨必勤,記誦必熟,約書必踐,講論必專,執事必敬,完罰必速。 崇禎十二年 1639 27 初講學淮雲寺,有日記一卷,原名《治事錄》。次年再講學淮雲寺,《淮雲問答》正續兩篇成。 崇禎十四年 1641 29 二月,題《庚辰紀事》。與如皋吳白耳書,敘述「論學」,認為「聖賢躬行實務,不以言求天下」。夏,以條議上當事,諸議皆切於當日民命者。 崇禎十五年 1642 30 舉孝廉。以《荒政全書》上當事,提出預備、防患、補苴、軫恤之政。 崇禎十六年 1643 31 秋八月下第明志。與何元長書,提出護城之計。何元長,字金城,鎮江府丹徒縣人,郡守。 崇禎十七年 1644 32 春三月,作《逐僧徒檄》,提出「佛之盛至吾婁而極,佛之害亦至吾婁而極」,且列出佛之害有六:一為游手四民,二為瀆亂名分,三為敗壞風俗,四為侵削國課,五為妨奪正務,六為殄滅人倫。《開江書》成,上當事,提出審勢、經費、役兵、實法等意見。五月,約同袍會哭於公所,以一介草莽之身,而心與君國同。夏作條議,提出定大勢、擇督撫、重守令、慎詔令、清賦役、安漕卒、輯禁族、厚官俸、應邊帥、復表禮等。六月作續條議,又提出備巡幸,除內憂,防後戶,正國法,急報復等5條。上述條議均為向福王獻策,然而大明之勢已去,未見採納。與魯載馨書,邀其至江南避亂。魯載馨,揚州人。 順治二年 1645 33 卻南都諸公之聘,認為主(福王)闇用非其人,無可為之道,雖諸公來聘,遂卻之。夏六月,奉父親庄介公避亂於吳中諸野,如雙鳳、蔚村、瀾漕、陽城、任陽、直塘、王秀、穿山、紅廟、白茆、沙溪,流離遷徙,顛沛不定。然勤學不輟,有《相觀錄》。 順治三年 1646 34 春,復移居任陽,矮屋四椽,不蔽風雨,自號「無悶道人」,有《無悶謠》一章。秋,復移居蔚州村,此地據雲為唐尉遲敬德恭耕處,陳頑潭即其住宅。 順治四年 1647 35 躬耕潭上。請同學諸子如王石隱、錢蕃侯、陸鴻逸、陸桴亭、曹尊素、江葯園等集村中講學。報丁警非書,敘「論學」。約村人為改過遷善之學。以周禮與明會典參酌而成書十卷的《典禮會通》成。《治綱》二捲成。 順治五年 1648 36 王石隱、陸桴亭、盛寒溪來訪,作蔚村蓮潭古井八勝詩。 順治六年 1649 37 春,講學於蔚遲廟。夏,村人飢,創「周急法」、「私社倉法」。葉白泉贈送魯國圖。葉白泉,名德榮,字國華,崑山人。與顧伊人書,敘述「勵學」,謂「讀書不可無課程,不宜怠忽,亦不必貪多,妙在優游無間,須日計不足,月計有餘為善。」《頑潭詩話》二捲成。辭玉峰瀾溪諸子援留。秋,館於虞山隱湖毛子晉家,為其子弟師。有《頑潭詩集》。 順治七年 1650 38 春正月回蔚村築村堤,時虞山學者奉其為道德師。復王周臣端士卻社事。冬,以漕兌儀上督免吳公,為民請命。 順治八年 1651 39 講學淮雲寺,有《贈別》絕句一首。 順治九年 1652 40 三月,訪同年黃陶庵殉節所,有詩。《聖學入門》書成,分大學、小學兩大部分。 順治十年 41 州守白公欲見辭之,白公乘小艇候於雙鳳,累至村欲見之,陳瑚拒不見,但以書信相報,且送書三部而已,白公嘆服,復以書信,內有「如不我鄙,長跪請教之」語,時人稱他們為「兩賢」。白林九,字登明,太倉知州。復三宋書「論學」,謂「標榜不必太高,聲氣不必太盛,門戶不必太分,闇修實踐,日進無疆可也。」三宋:宋實穎,字既庭;宋德宜,字右之;宋德宏,字疇三;均為長洲人。往鹿城講同善會。明長洲使君李如石訪陳瑚於毛子晉葑溪草堂。《小學三字經養蒙故事》成。留文介石先生滇南之歸。文介石,名祖堯,字心傳,雲南呈貢人,以貢士授名山訓導,尋遷太倉學正。 順治十一年 1654 42 元夕,集同人於尉遲廟請文介石先生講蔚村三約。挽瞿稼軒先生。瞿稼軒,名式耜,字起田,常熟人,明大學士,就義於桂林。夏四月,應顧雅儔先生之請,講學印溪,有《印溪講義》一章。詩有《隱湖集》。 順治十二年 1655 43 春,館於明廷尉李映碧家。李映碧,名清,字心水,僑居崑山。贈熊魚山先生詩。熊開元,字玄年,號魚山,崇禎元年吳江知縣,湖北嘉魚人。復晉錫公辭主講會。晉錫公,名恤功,崑山人。秋八月,講學玉峰,有《時習講義》一章。時朝廷詔征山林隱逸,辭白登明薦舉。報李廷尉書論「明哲之義。」詩有《玉山集》。 順治十三年 1656 44 春二月,講學於諸庸夫草堂,有《不違仁講義》一章。再講學於靜觀樓,有《白鹿洞規講義》一章,並有《靜觀樓記》。李映碧先生贈送地圖,詩以詠之。 順治十四年 1657 45 有《婁江集》詩二卷。 順治十五年 1658 46 秋,司李吳錦雯任吾郡見訪不答,寄詩六首以辭。同年史曉瞻觀察浙西以書招亦辭。《離憂集》成。 順治十六年 1659 47 築墓蟻橋涇(蟻橋,即今泥橋,在沙溪鎮直塘)。輯門人小傳詩歌為書二卷,題名為《從游集》,常熟錢謙益有序。 順治十七年 1660 48 訪徐昭法於鄧尉並賦詩。門人李秋孫忍飢肥遁,擬招同人買山助之。五雲洞吊顧簡洲先生。顧簡洲,名天敘,字禮初,崑山人。珍珠塢吊楊維斗先生。楊維斗,名廷樞,長洲人。拜高忠憲公祠。高忠憲,名攀龍,字存之,號景逸,無錫人。入維揚吊史忠靖,史忠靖,名可法,字憲之,號道鄰,大興籍祥符人。公哭鄭天玉懷魯載馨。至昭陽訪李映碧先生並訪高士陸元圃宗子發李謙吉。有《草堂燕集》。夏五月,講學於水繪園。詩有《淮南集》。冬至楚中學使王長源幕。王長源,名登善,字發祥。 順治十八年 1661 49 秋,歸自楚,病,至明歲痊。詩有《楚江集》。 康熙元年 1662 50 秋七月,父庄介公卒,自此廬墓時多。 康熙二年 1663 51 述《庄介公行實》,撰《貞道先生祠記》。貞道先生即文介石。 康熙三年 1664 52 夏,避暑常熟破山寺。詩有《蟻橋集》、《破山集》。 康熙四年 1665 53 游苕溪,詩有《苕溪集》。 康熙五年 1666 54 移居虞城。州守陳鹿屏屢訪不報簡以詩。詩有《山樓集》。 康熙六年 1667 55 春,徙居婁之西郊,衢州葉靜遠先生來訪。葉靜遠,名敦艮,字道賓。鴻逸先生延公於太征道院課子,有《自嘆詩》一首。 康熙七年 1668 56 始出《周易傳義合闡》示學者,詩有《西郊集》。 康熙八年 1669 57 時卧病廬墓,惕庵至,論道數日。詩有《後蟻橋集》,一名《墓田集》。 康熙九年 1670 58 館疁城。詩有《東野集》。 康熙十年 1671 59 夏,移家海濱朱氏。為婁東十老之會。十老者:陳瑚,宋菊齋(名龍,字子猶,年六十四),陸桴亭(年六十一),郁存齋(名法,字儀臣,年六十五),顧攀村(名士璉,字殷重,年六十四),盛寒溪(年六十二),王隨庵(名撰,字異公,年五十),陸鴻逸(年七十一),王莊溪(名育,字石隱,年八十),江愚庵(年六十)。 康熙十一年 1672 60 春,陸桴亭卒,陳瑚哭陸桴亭於其家,兩人為道義交者四十年,志趣學術無不相同。桴亭死,公痛哭而告之以文。 康熙十二年 1673 61 元日,嘉定邑侯趙雪嵊以修志來訪,元夕招飲書院,並謝以二詩。敘《桴亭先生行狀》,赴新安曹氏家設館。詩有《紫陽集》。 康熙十三年 1674 62 春,自新安歸。夏,故人為蘇郡守延公問政,不往。詩有《雙鳳集》。 康熙十四年 1675 63 十月二十日,因病卒於蔚洲村,門人謚曰「安道先生」。著作除前述外,還有《西湖約言》、《菊窗隨筆》、《九諦訓解》、《天文書辨疑》、《古文稿》、《時文稿》等。 康熙十五年 1676 葬於太倉州界雙鳳鄉二十九都六圖使字圩先塋之地。州中人士具呈蘇州府核定崇祀鄉賢。 康熙二十四年 1685 巡撫湯斌立太倉小北門外陳瑚故居為「安道書院」,次年,湯斌又題「安道書院」匾。 乾隆十六年 1731 其孫陳溥立石於墓。 光緒十八年 1892 其孫陳溥述編的《陳安道先生年譜兩卷》由東倉書庫刻而刊之。
I. 歷史年表
中國歷史朝代公元對照簡表
夏 約公元前21世紀-約公元前16世紀
商 約公元16世紀-約公元前1066
周 西 周 約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東 周 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時代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戰國時代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漢 西 漢 公元前206-公元23
東 漢 25-220
三國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吳 222-280
西 晉 265-316
東晉 十六國 東 晉 317-420
十六國 304-439
南北朝 南 朝 宋 420-479
齊 479-502
梁 502-557
陳 557-589
北 朝 北 魏 386-534
東 魏 534-550
北 齊 550-577
西 魏 535-557
北 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國 後 梁 907-923
後 唐 923-936
後 晉 936-946
後 漢 947-950
後 周 951-960
十 國 902-979
宋 北 宋 960-1127
南 宋 1127-1279
遼 907-1125
西 夏 1032-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中華民國 1912-1949
附 注
1、十六國:漢(前趙)、成(成漢)、前涼、後趙(魏)、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北燕、夏
2、十國: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南平)、後蜀、南唐、北漢
3、資料來源於新華字典之附錄
先秦時期(公元前21世紀 ~公元前221年)
先 秦 是 指 原 始 社 會 到 戰 國 時 期 這 段 歷 史 。 原 始 社 會 經 過 原 始 的 群 居 生 活 到 氏 族 公 社 的 出 現 。 進 入 階 級 社 會 後 , 經 歷 了 夏 、 商 、 西 周 , 以 及 春 秋 、 戰 國 等 歷 史 階 段 。 先 秦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自 原 始 社 會 進 入 文 明 社 會 的 重 要 歷 史 階 段 。
在長達1800多 年 的 歷 史 中 ,中 國 的 祖 先 創 造 了 光 輝 燦 爛 的 歷 史 文 明 , 其 中 夏 商 時 期 的 甲 骨 文 , 殷 商 的 青 銅 器 , 都 是 人 類 文 明 的 歷 史 標 志 。 這 一 時 期 的 大 思 想 家 孔 子 和 其 他 諸 子 百 家 , 開 創 了 中 國 歷 史 上 第 一 次 文 化 學 術 的 繁 榮 。 軍 事 家 孫 武 的 《 孫 子 兵 法 》 , 至 今 仍 被 廣 泛 應 用 於 軍 事 、 經 濟 等 領 域 。 屈 原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的 偉 大 詩 人 。 戰 國 時 期 的 《 甘 石 星 經 》 是 世 界 上 最 早 的 恆 星 表 。 在 這 個 歷 史 階 段 中 , 中 國 從 分 散 逐 步 走 向 統 一 。
-----------------------------------------------------------------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
公 元 前 221 年 ,秦 始 皇 結 束 了 長 期 諸 侯 爭 戰 的 局 面 ,完 成 了 統 一 中 國 的 大 業 , 建 立 了 中 國 歷 史 上 第 一 個 中 央 集 權 的 統 一 的 多 民 族 的 國 家 —— 秦 ( 公 元 前 221 ~ 前 206 ) 。
繼 秦 之 後 ,漢 高 祖 劉 邦 和 漢 光 武 帝 劉 秀 相 繼 建 立 西 漢 (公 元 前 206 ~ 公 元 前 25) 和 東 漢 (公 元 前 25 ~ 220) , 統 稱 漢 。
秦 漢 時 期 建 立 和 完 善 了 封 建 專 制 主 義 中 央 集 權 制 , 以 及 諸 如 建 立 郡 縣 制 等 一 系 列 有 利 於 統 一 的 措 施 , 一 直 為 後 世 帝 王 的 專 制 所 效 法 。 這 一 時 期 , 社 會 經 濟 有 較 大 發 展 , 西 漢 出 現 了 文 景 之 治 的 盛 世 。 漢 武 帝 後 , 在 與 西 域 及 相 鄰 的 中 亞 諸 國 的 交 往 中 , 開 通 了 舉 世 聞 名 的 絲 綢 之 路 。 秦 漢 時 期 也 是 中 國 文 化 藝 術 和 科 學 技 術 較 發 達 的 時 代 。 司 馬 遷 的 《 史 記 》 , 張 衡 的 候 風 地 動 儀 , 以 及 數 學 的 《 九 章 算 術 》 , 醫 學 方 面 的 《 黃 帝 內 經 》 等 , 均 對 後 世 有 重 大 影 響 。 蔡 倫 的 造 紙 術 , 則 被 譽 為 中 國 的 四 大 發 明 之 一 。 這 個 階 段 , 佛 教 由 印 度 傳 入 中 國 , 道 教 則 從 本 土 源 起 。
---------------------------------------------------------------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9)
東 漢 末 年 爆 發 了 黃 巾 起 義 , 豪 強 地 主 在 鎮 壓 黃 巾 起 義 的 過 程 中 , 加 強 了 自 身 的 力 量 , 釀 成 封 建 割 據 混 戰 的 局 面 。 此 後 歷 經 三 國 (220 ~ 280) 、西 晉 (265 ~ 316) 、 東 晉 (317 ~ 420) 南 北 朝 ( 386 ~ 589 ) 。 其 間 , 三 國 時 魏 、 蜀 、 吳 鼎 足 天 下 , 東 晉 時 十 六 國 紛 爭 不 已 , 南 北 朝 時 南 朝 與 北 朝 長 期 對 峙 。
這 一 時 期 , 中 國 南 方 經 濟 有 了 較 大 發 展 。 西 、 北 各 少 數 民 族 陸 續 內 遷 , 各 民 族 之 間 的 遷 徙 和 雜 處 促 進 了 融 合 。 對 外 經 濟 文 化 交 流 至 林 邑 ( 越 南 中 部 ) 、 扶 南 ( 柬 埔 寨 境 內 ) 、 朝 鮮 半 島 、 日 本 、 中 亞 諸 國 、 大 秦 ( 羅 馬 帝 國 ) 等 地 。 文 化 方 面 , 玄 學 盛 行 , 佛 、 道 二 教 在 相 互 斗 爭 中 蔓 延 、發 展 ,但 統 治 者 一 般 都 保 護 佛 教 。 文 學 藝 術 方 面 , 建 安 七 子 、 陶 淵 明 等 人 的 詩 文 , 劉 勰 的 文 學 評 論 《 文 心 雕 龍 》 ,王 羲 之 等 人 的 書 法 ,顧 愷 之 等 人 的 繪 畫 , 敦 煌 石 窟 等 石 窟 寺 藝 術 ,皆 為 不 朽 之 作 。 科 學 技 術 方 面 , 祖 沖 之 第 一 個 將 圓 周 率 准 確 數 值 計 算 到 小 數 點 以 下 七 位 數 字 ,領 先 世 界 近 1000 年 ; 賈 思 勰 的 《 齊 民 要 術 》 則 是 世 界 農 學 史 上 的 巨 著 。
------------------------------------------------------------------
隋唐五代時期(581~960)
581 年 , 北 周 外 戚 楊 堅 奪 取 政 權 , 建 立 隋 朝 。 589 年 , 隋 滅 陳 , 南 北 重 新 統 一 。 618 年 , 唐 高 祖 李 淵 在 其 子 李 世 民 支 持 下 建 立 唐 朝 ( 618 ~ 907 ) 。 907 年 , 朱 溫 篡 唐 為 梁 , 是 為 五 代 ( 907 ~ 960 ) 之 始 ; 約 在 同 一 時 期 , 南 方 出 現 了 或 並 列 或 相 續 的九 個 小 國 , 加 上 北 方 的 一 個 小 國 , 合 稱 十 國 ( 902 ~ 979 ) 。
隋 唐 時 ,典 章 制 度 方 面 多 有 建 樹 , 如 三 省 六 部 制 、科 舉 制 、 兩 稅 法 等 , 對 後 世 影 響 深 遠 。 隋 唐 對 外 采 取 較 為 開 放 的 政 策 , 中 外 經 濟 文 化 交 流 頻 繁 。 文 學 以 唐 詩 成 就 最 大 。以 初 唐 陳 子 昂 ,盛 唐 李 白 、杜 甫 , 中 唐 白 居 易 、 元 稹 ,晚 唐 李 商 隱 、杜 牧 為 傑 出 代 表 。 韓 愈 、柳 宗 元 倡 導 的 古 文 運 動 ,對 後 世 影 響 甚 大 。顏 真 卿 的 書 法 ,閻 立 本 、吳 道 子 、李 思 訓 、王 維 的 繪 畫 ,《 霓 裳 羽 衣 舞 》等 音 樂 舞 蹈 , 以 及 眾 多 的 石 窟 藝 術 , 均 流 傳 後 世 。 科 學 技 術 方 面 , 中 國 四 大 發 明 中 的 印 刷 術 和 火 葯 兩 項 均 出 現 於 這 一 時 期 。
----------------------------------------------------------------
宋遼西夏金時期(947~1279)
960 年 , 宋 太 祖 趙 匡 胤 發 動 陳 橋 兵 變 , 代 後 周 立 宋 ( 960 ~ 1279 ) , 結 束 了 五 代 十 國 的 分 裂 局 面 。 同 一 時 期 , 契 丹 人 在 中 國 北 方 地 區 建 立 遼 ( 947 ~ 1125 ) ; 黨 項 人 在 宋 之 西 北 部 建 立 西 夏 國 ( 1038 ~ 1227 ) 。 宋 、 遼 、 西 夏 成 鼎 足 之 勢 。 1115 年 , 女 真 人 在 北 方 建 立 全 國 ( 1115 ~ 1234 ) 。 金 於 1125 年 滅 遼 , 1127 年 攻 入 宋 都 開 封 , 擄 走 徽 、 欽 二 帝 , 北 宋 滅 亡 。 宋 高 祖 趙 構 在 南 京 應 天 府 ( 今 河 南 商 丘 ) 即 位 , 後 逃 亡 臨 安 ( 今 杭 州 ) , 長 期 偏 安 江 南 , 是 為 南 宋 。
這 一 時 期 , 科 技 上 的 成 就 尤 為 顯 著 , 指 南 針 、 印 刷 術 、 火 葯 等 三 大 發 明 得 以 實 際 應 用 , 其 中 畢 升 發 明 的 活 字 印 刷 術 比 歐 洲 早 400 年 ; 蘇 頌 創 制 了 世 界 上 第 一 台 天 文 鍾 —— 水 運 儀 象 台 ; 沈 括 的 《 夢 溪 筆 談 》 , 在 科 技 史 上 享 有 崇 高 地 位 。 文 化 方 面 , 理 學 盛 行 , 道 教 、 佛 教 及 外 來 的 宗 教 均 頗 為 流 行 。 文 學 上 出 現 了 歐 陽 修 等 散 文 大 家 ; 宋 詞 是 這 一 時 期 的 文 學 高 峰 , 晏 殊 、 柳 永 、 蘇 軾 、 周 邦 彥 、 李 清 照 、 辛 棄 疾 等 均 為 一 代 詞 宗 ; 宋 、 金 時 話 本 、 戲 曲 也 較 盛 行 ; 繪 畫 則 以 山 水 花 鳥 著 稱 , 風 俗 人 物 畫 如 張 擇 端 的 《 清 明 上 河 圖 》 極 富 史 料 價 值 。
---------------------------------------------------------------
元朝(1271~1368)
1206 年 , 成 吉 思 汗 在 漠 北 建 大 蒙 古 國 , 隨 後 向 臨 境 發 動 掠 奪 性 戰 爭 。 蒙 古 軍 在 滅 西 夏 ( 1227 ) 、 滅 金 ( 1234 ) 之 後 , 先 後 三 次 西 征 , 兵 鋒 直 逼 撥 孛 烈 兒 ( 今 波 蘭 ) 和 馬 扎 兒 ( 今 匈 牙 利 ) , 以 及 巴 格 達 、 大 馬 士 革 城 等 地 。 蒙 古 成 為 橫 跨 歐 亞 的 大 汗 國 。 1260 年 元 世 祖 忽 必 烈 即 位 , 崇 尚 漢 法 、 改 革 舊 制 , 以 開 平 ( 在 內 蒙 古 ) 為 上 都 , 燕 京 ( 今 北 京 ) 為 中 都 。 1271 年 改 國 號 大 元 。 1279 年 滅 南 宋 。 1368 年 明 軍 攻 入 元 都 , 元 惠 宗 退 出 中 原 , 回 漠 北 , 元 朝 結 束 。
在 元 朝 統 治 時 期 , 中 國 是 世 界 上 最 強 盛 的 國 家 , 聲 譽 遠 及 歐 亞 非 三 洲 。 中 國 的 印 刷 術 、 火 葯 、 指 南 針 等 三 大 發 明 也 於 元 代 經 阿 拉 伯 傳 入 歐 洲 。阿 拉 伯 國 家 的 天 文 學 、 醫 學 、 算 術 陸 續 傳 入 中 國 , 伊 斯 蘭 教 也 廣 泛 傳 布 。
文 藝 方 面 以 元 曲 成 就 較 高 , 代 表 人 物 有 關 漢 卿 、 王 實 甫 、 白 撲 、 馬 志 遠 等 , 代 表 作 有 《 竇 娥 冤 》 、 《 西 廂 記 》 等 。
----------------------------------------------------------------
明朝(1368~1644)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立 國 後 , 為 加 強 中 央 集 權 , 廢 丞 相 而 直 攬 軍 政 大 權 。明 朝 農 業 較 前 代 有 所 發 展 , 絲 織 業 、 制 瓷 業 發 達 , 采 鐵 、 鑄 銅 、 造 紙 、 造 船 等 行 業 也 有 大 的 發 展 。 對 外 經 濟 文 化 交 流 發 達 。 航 海 家 鄭 和 先 後 七 下 西 洋 , 歷 亞 非 30 多 個 國 家 和 地 區 。 但 明 中 葉 後 , 中 國 曾 歷 受 日 本 、 西 班 牙 、 葡 萄 牙 、 荷 蘭 等 國 侵 擾 。
明 朝 科 舉 考 試 通 行 八 股 文 , 束 縛 了 個 人 見 解 。 明 朝 在 文 化 科 技 上 的 成 就 , 小 說 有 《 水 滸 傳 》 、 《 三 國 演 義 》 、 《 西 游 記 》 、 《 金 瓶 梅 》 , 戲 曲 有 《 牡 丹 亭 》 , 地 理 學 有 《 徐 霞 客 游 記 》 , 醫 學 有 《 本 草 綱 目 》 , 農 學 有 《 農 政 全 書 》 , 工 藝 學 有 《 天 工 開 物 》 , 文 獻 類 書 有 《 永 樂 大 典 》 , 等 等 , 均 為 經 典 之 作 。
---------------------------------------------------------------
清朝(1636~1911)
1616 年 , 清 太 祖 努 爾 哈 赤 經 多 年 征 戰 , 建 立 後 金 。 1636 年 , 皇 太 極 改 國 號 為 清 。 1644 年 , 清 軍 入 關 滅 明 。 清 入 關 後 統 治 中 國 268 年 , 經 歷 順 治 、 康 熙 、 雍 正 、 乾 隆 、 嘉 慶 、 道 光 、 咸 豐 、 同 治 、 光 緒 、 宣 統 10 個 皇 帝 。
清 朝 前 期 社 會 穩 定 、 經 濟 發 展 , 在 康 、 雍 、 乾 、 三 朝 尤 達 到 鼎 盛 時 期 。 但 嘉 、 道 以 後 , 政 治 日 趨 腐 敗 , 社 會 矛 盾 開 始 激 化 , 國 力 日 衰 。 西 方 殖 民 主 義 者 在 19 世 紀 30 年 代 以 後 , 向 中 國 輸 入 大 量 鴉 片 。 1839 年 , 清 政 府 派 林 則 徐 到 廣 東 禁 煙 。 1840 年 , 英 國 殖 民 主 義 者 為 保 護 鴉 片 利 益 而 發 動 了 鴉 片 戰 爭 , 迫 使 清 政 府 簽 定 不 平 等 的 《 南 京 條 約 》 , 中 國 開 始 逐 步 淪 為 半 殖 民 地 社 會 。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 割 地 賠 款 , 加 重 了 人 民 的 負 擔 。 終 於 在 1851 年 爆 發 了 太 平 天 國 運 動 , 沉 重 地 打 擊 了 清 王 朝 。 1864 年 清 王 朝 和 外 國 侵 略 者 勾 結 起 來 鎮 壓 了 太 平 天 國 革 命 。 曾 國 藩 、 左 宗 棠 、 李 鴻 章 和 奕 訴 一 起 在 中 國 辦 起 洋 務 運 動 , 其 政 治 目 的 是 為 鎮 壓 人 民 的 反 抗 斗 爭 而 興 辦 軍 事 工 業 , 客 觀 上 卻 起 了 中 國 近 代 化 進 程 的 先 聲 作 用 。 隨 著 西 方 文 化 的 傳 入 和 影 響 , 知 識 分 子 中 出 現 了 資 產 階 級 改 良 派 , 並 逐 步 演 化 成 康 有 為 、 梁 啟 超 為 首 的 戊 戌 維 新 運 動 。 慈 禧 太 後 鎮 壓 了 維 新 運 動 之 後 , 又 鎮 壓 了 反 帝 愛 國 的 義 和 團 運 動 。1911 年 孫 中 山 領 導 的 辛 亥 革 命 爆 發 , 推 翻 了 清 王 朝 的 統 治 。
清 朝 出 現 了 一 大 批 思 想 家 和 學 者 , 代 表 人 物 有 黃 宗 羲 、 顧 炎 武 、 王 夫 之 、 魏 源 、 龔 自 珍 、 康 有 為 、 嚴 復 、 譚 嗣 同 、 梁 啟 超 、 張 炳 麟 、 蔡 元 培 等 。 這 一 時 期 , 出 現 了 《 聊 齋 志 異 》 、 《 儒 林 外 史 》 、 《 紅 樓 夢 》 等 優 秀 小 說 和 《 長 生 殿 》 、 《 桃 花 扇 》 等 優 秀 戲 曲 , 散 文 、 詩 歌 、 繪 畫 也 有 較 高 成 就 。
洋 務 運 動 中 , 出 現 了 一 大 批 自 然 科 學 譯 著 , 促 進 了 一 批 近 代 自 然 科 學 人 才 的 出 現 , 著 名 的 有 數 學 家 李 善 蘭 、 華 蘅 芳 , 化 學 家 徐 濤 , 工 程 師 詹 天 佑 等 。
清 朝 是 中 國 最 後 一 個 封 建 王 朝 , 它 的 突 出 貢 獻 是 統 一 全 國 , 鞏 固 和 加 強 了 多 民 族 國 家 的 團 結 , 最 後 奠 定 了 中 國 的 版 圖 。辛 亥 革 命 結 束 了 2000 多 年 的 封 建 統 治 , 但 沒 有 從 根 本 上 解 決 中 國 的 社 會 矛 盾 。
---------------------------------------------------------------
中華民國(1912~1949)
從 清 朝 滅 亡 到 1949 年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建 立 這 段 歷 史 稱 中 華 民 國 。 這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大 動 盪 大 變 革 的 時 代 。
辛 亥 革 命 勝 利 後 , 孫 中 山 締 造 中 華 民 國 , 但 是 , 革 命 果 實 很 快 被 袁 世 凱 等 北 洋 軍 閥 首 腦 篡 奪 。 此 後 , 北 洋 政 府 ( 1912 ~ 1928 ) 對 內 實 行 獨 裁 統 治 , 對 外 投 靠 帝 國 主 義 , 軍 閥 之 間 連 年 混 戰 , 人 民 處 於 水 深 火 熱 之 中 。
1921 年 , 中 國 共 產 黨 在 上 海 成 立 。 1924 年 國 、 共 兩 黨 合 作 。1926 年 6 月 , 國 民 政 府 任 命 蔣 介 石 為 國 民 革 命 軍 總 司 令 ,誓 師 北 伐 。1928 年 ,北 洋 政 府 的 統 治 宣 告 結 束。
中 國 共 產 黨 在 建 立 了 自 己 的 武 裝 後 , 領 導 中 國 人 民 經 歷 了 土 地 革 命 戰 爭 ( 1927 ~ 1937 ) 、 抗 日 戰 爭 ( 1937 ~ 1945 ) 和 解 放 戰 爭 ( 1945 ~ 1949 ) , 終 於 打 敗 了 日 本 侵 略 者 , 推 翻 了 以 蔣 介 石 為 首 的 國 民 黨 政 府 的 反 動 統 治 , 解 放 了 除 台 灣 省 和 若 干 海 上 島 嶼 以 外 的 全 部 國 土 。
這 一 時 期 , 文 化 上 的 變 化 亦 很 顯 著 。 以 陳 獨 秀 在 1915 年 創 辦 的 《 新 青 年 》 為 標 題 而 興 起 的 「 五 四 」 新 文 化 運 動 , 猛 烈 地 沖 擊 了 傳 統 的 封 建 文 化 。 此 後 , 民 主 與 科 學 的 口 號 深 入 人 心 , 白 話 文 獲 得 普 遍 推 廣 , 教 育 、 科 學 和 出 版 , 尤 其 是 社 會 科 學 和 文 學 藝 術 都 取 得 了 顯 著 成 就 。
--------------------------------------------------------------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
1949 年 10 月 1 日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成 立 。 中 國 歷 史 從 此 進 入 了 社 會 主 義 革 命 和 社 會 主 義 建 設 時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