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上真實野史故事

歷史上真實野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8 02:05:03

❶ 歷史上各種野史的真實性大不大

一般認為是指古代私家編撰的史書,與官修的史書不同的另一種史書。專古代有「稗官屬野史」的說法,稗官者,采錄民俗民情的小官也。《漢書·藝文志》引如淳所說,「細米為稗,街談巷說,甚細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里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這種閭巷風情、街談巷說、遺聞佚事的紀錄,也叫「稗史」,如魯迅所多次稱道的《明季稗史匯編》之類。魯迅所說的「雜記」,大概即「稗史」之類。稗是野生的草,稗史其實就是野史。

所謂「野」,有兩層含義:第一,從與在朝人士相對立而言,是在野人士(或士大夫的下層人士)所作,未經官方審定,更不是「欽定」的,甚至為官方所禁,不是藏於廟堂官廳,而是流傳於「野」,當然,其中某些書也流傳到官廳,在流傳中經過官方刪改;第二,從雅與俗、文與野相對立而言,是未經人工過分雕飾的,是原始的史料,雖然顯得粗鄙,但具有原始性、真實性。

野史中所寫的人物和事件大多是實有其人、實有其事的。劉鶚《老殘游記》雲:「野史者,補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諸子虛,事虛證諸實在。」

❷ 歷史上有哪些野史事件在後來被證明確有其事

野史中有記載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因為在外面有了小三,後來被證實他的確是有了別的女人。

歷史人物事跡。…野史

v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 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原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初八日,名叫布木布泰。1625年,年僅13歲的布木布泰,在哥哥吳克善和侍女蘇茉爾的陪嫁下,嫁給了後金大汗皇太極為側室福晉。1636年皇太極稱帝,封年齡最小的布木布泰為永福宮庄妃。她為皇太極生了3個女兒:固倫雍穆公主、固倫淑慧公主、固倫淑哲公主;一個兒子:九阿哥福臨(即清世祖順治皇帝)。 皇太極死時,孝庄32歲,她六歲的兒子福臨繼承了皇位,改元順治。她「母因子貴」晉封為皇太後,順治死時年僅24歲,由8歲的康熙繼承皇位。康熙尊自己的祖母為太皇太後。這位太皇太後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幼主,為清初的繁榮和穩定立下漢馬功勞,而史學家對其評價甚高,稱她是明末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深受各朝各帝的尊敬。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太後病逝,終年活了七十五歲。葬入清東陵風水牆外的昭西陵。 孝庄文皇後一生經歷了清太宗、清世祖、清聖祖三朝,同時也經歷了長年征戰與各種政局變化,以及種種艱難險阻;最後清朝統一了全中國,並使社會從動亂走向安定,使經濟從崩潰走向穩定和發展。這一切都與她的作為不無關系,可見其影響巨大。 孝庄文皇後聰明強干,具有政治遠見和真知卓識,並且頗具謀略和非凡的才智,因此她對清初的軍國大事,多有指畫;特別是她對培育兒孫更有一套獨特的方法。她與皇太極的關系很好,長期做著襄助內政的工作,輔佐丈夫「肇造丕基」。當皇太極暴卒後,她曾經要以身殉葬,只是由於群臣的勸阻,才算做罷。由於皇太極生前沒有決定繼承人,故引起了一場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斗爭:當時主要分為兩派,一派以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鑲白旗旗主肅親王)為首;另一派以皇太極的九弟多爾袞(正白旗旗主睿親王)為首。經過雙方激烈爭斗,最後達成妥協,決定讓皇太極的幼子六歲的福臨繼承皇位,是為順治皇帝;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但是由於孝庄、福臨孤兒寡母,勢單力薄,一切大權都掌握在多爾袞手裡;特別是在1644年(順治元年)夏天,多爾袞率領清軍進入北京後,在大內武英殿升坐,接受明朝舊臣朝拜,並三呼萬歲,當時人們只知有「攝政王」,而不知有順治皇帝時,更是躊躇滿志,真想早日圓他的皇帝夢。在這種情況下,孝庄與福臨於是年9月來到北京。當時,她看到多爾袞大權獨攬,飛揚跋扈,對自己兒子的皇位構成威脅,為了延緩其篡位、稱帝的野心(而且多爾袞也早就對她表示愛慕),她決定按照滿族風俗,父死兒可妻其後母、兄死弟可妻其嫂的習慣,決定下嫁給多爾袞。(按:「皇後下嫁」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目前尚無最後定論。)此後多爾袞雖然以「皇叔父」、「皇父」自居,儼然成為了個「太上皇」,但始終沒有篡位。 1650年(順治七年),39歲的多爾袞死去,順治皇帝親政。孝庄開始幫助當時只有13歲的福臨理政。在她的輔助下,清朝統治者籠絡、利用漢軍漢將很快鎮壓了南明殘余勢力和明末農民起義軍主力,基本奠定了統一中國的大業。但是這時孝庄與順治母子二人,在某些政見上也發生了一些矛盾和分歧。如,是堅持清入關前的規章制度,還是盡快學習漢文化、採取漢族的文化制度等。孝庄表現保守,而順治表現開化。此外,在順治皇帝的個人婚姻,如皇後的廢立問題上,母子也有不同的主張。結果弄得順治鬱郁寡歡,在1661年(順治十八年)患天花死去。在選擇誰為繼承人的問題上,孝庄也頗費心機,最後在徵得傳教士湯若望的意見後,決定由8歲的孫子玄燁即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玄燁已出過天花)。當時有人勸孝庄出來「垂簾聽政」,遭到了她堅決拒絕,決定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大臣輔政。 其中鰲拜後來勢力漸大,消滅了異己,獨攬了政權,飛揚跋扈,甚至沒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裡。此人性情剛愎,獨斷專行,行為粗暴,且相當守舊、保守和自私。例如,在「歷法之爭」問題上,他主張用舊的「大統歷」,反對用西方傳教士湯若望制定的「時憲歷」,並主張殺掉湯若望,後來由於北京地震,上天「示警」,再加上他曾給皇室中許多人(包括孝庄)治好過病,才在孝庄太皇太後干預下,得以免死獲釋。康熙帝10歲時,其生母慈和皇太後去世,此後康熙帝就完全由祖母孝庄太皇太後培育、教養、呵護,並成為了他的政治顧問和導師。他們祖孫兩人感情深厚,關系極好。她教給了康熙帝治國安邦的許多要略和方法,使康熙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帝王。康熙帝30多年來對她也一直尊重、孝順;幾乎天天都到祖母處請安,並請求指教。在她的輔導下,康熙帝逐漸成熟起來,完成了一系列鞏固政權,開基建業的大事。一是在他14歲親政不久,於1669年(康熙八年)就利用少年侍衛組成的「庫布」(即摔跤)手,在鰲拜入宮時,乘其不備將其智擒,從而擊敗了鰲拜集團對其皇權的威脅,使中央集權制進一步鞏固。二是1773年(康熙十二年)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爆發後,康熙帝在孝庄太皇太後的幫助下,採取堅決鎮壓政策,最後取得了勝利。孝庄在這場戰爭中,經常拿出宮中節省下來的金銀慰勞前方將士,從而鼓舞了軍隊的士氣。三是1675年(康熙十四年)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乘三叛亂之機,也蠢蠢欲動,舉兵反清,並對北京構成威脅。 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 在這種萬分危機的情況下,孝庄堅決支持康熙向察哈爾部用兵,派大學士圖海率領「八旗家奴」萬餘人,開赴前線,很快殺掉了布爾尼,平息了這次動亂。 孝庄文皇後平日生活節儉,經常用宮中節省下來的錢財賑濟災民和前線軍隊。她與蘇麻喇姑的關系也十分融洽,兩人共同輔佐康熙皇帝治理朝政,對康熙皇帝影響很大。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秋,孝庄文皇後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康熙帝為進孫子之孝,每天不離祖母身邊,端茶喂飯,問寒問暖,並親嘗湯葯,殷勤侍奉,並多次為之祈禱。但因孝庄文皇後年老病重,已無回天之力,1688年1月27日(即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後與世長辭,終年75歲。在她臨死前,囑咐孫兒:不要把自己葬到盛京昭陵,因為「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故決定在孝陵附近擇地安葬。於是康熙帝遵照她的遺囑,把她的靈柩暫時安放在順治皇帝的孝陵附近,到1724年(雍正二年),才入清東陵孝陵東邊的地宮,因該陵位於盛京昭陵(即今沈陽北陵)之西,故曰「昭西陵」。 *因為她的兒子和孫子(即清聖祖玄燁,康熙皇帝)都做了皇帝,因此她又先後被尊為「皇太後」和「太皇太後」。 作者: emilysweety 2006-4-19 23:45 回復此發言 -------------------------------------------------------------------------------- 6 孝庄文皇後個人小檔案 姓氏:博爾濟吉特氏 出生:萬曆四十一年(1613)二月八日 屬相:牛父親:寨桑 丈夫:崇德帝皇太極 子女:3女1子 出嫁:天命十年(1625)二月初二日封 庄妃:崇德元年(1636)七月十日 最痛心:福臨英年早逝 最得意:玄燁治國有方,成為名君 卒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 享年:75歲 陵寢:昭西陵 徽號: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後 謚號:孝庄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後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7 05:33 回復此發言 -------------------------------------------------------------------------------- 7 回復: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 有些人相信電視劇里的孝庄,那些都是被藝術裝飾過的,信不得。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27 21:54 回復此發言 -------------------------------------------------------------------------------- 8 回復: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 孝庄皇後——輔佐三代清帝的女人 孝庄皇後姓博爾濟古特,名布木布泰,公元1613年3月28日出生於蒙古科爾沁貴族世家,是"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後裔。13歲那年,嫁給了後金國的四貝勒皇太極。皇太極稱帝後,她被封為庄妃。順治、康熙時,她被尊為皇太後、太皇太後。1688年1月27日病逝,享年75歲。後人習稱為孝庄皇後。 孝庄皇後是我國古代—位賢良卓識、才華出眾、功垂青史的傑出女政治家。她在民族矛盾及滿洲貴族內部斗爭十分復雜的形勢下,先後擁立兩位小皇帝(六歲的兒子福臨、八歲的孫兒玄燁)登基繼位;協助三朝(皇太極、順治、康熙)皇帝統理朝綱,在奠定和發展大清江山的恢弘偉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她沒有任何政治頭銜,也不要政治名義,雖然朝臣一再奏請她"垂簾聽政";她只以一位妻子(妃)、母親(皇太後)、祖母(太皇太後)的自然身份,在幕後默默地奉獻心血、智慧和才能。不論她做出什麼樣的貢獻,都全部歸功於丈夫、兒子、孫子。 "孝庄"皇後,即清初孝庄端康文皇後,本是蒙古族,姓搏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的女兒。她十三歲嫁給清太宗皇太極,被封為"庄妃"。她那嬌柔弱質、美艷萬方的大家閨秀的身體里卻流淌著成吉思汗後代的血液,充滿了勇敢、剛毅、信心和智慧。在滿族宮廷斗爭的漩渦和明清大決戰的大潮中搏擊一生。她先後輔佐清太宗皇太極(夫君)、清成宗義皇帝多爾袞(下嫁)、世祖順治福臨(兒子)、清聖祖康熙玄燁(孫子)"四代"帝王,主持了入關、定都、滅明三件大事,對清代的建政、鞏固和政治清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她當時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亞於唐代的武則天,但她卻不稱帝;她的權利不小於後代的慈禧太後,但她也不"垂簾聽政"。因此,她的身前身後也有許多故事流傳。 第一,洪承疇降清。 洪承疇是明王朝的薊遼總督,是抗金前線八路總兵的主帥。公元1614年,在松山戰敗被俘,押送到盛京。當時,皇太極野心勃勃,想吞並中原,正在尋找一個明朝重臣作入關的"帶路人",因此,不惜一切代價勸其降清。又是金錢,又是美女,但洪承疇不為所動,大義凜然地說:"本帥只知有明,不知有清,只知有死,不知有降!"說罷面壁而坐,不飲不食,只求速死。皇太極真是拿他毫無辦法。 消息傳到京城,明王朝舉國上下為之感動,立即為他舉行了追悼會,崇禎皇帝還親臨祭奠。可是,此時洪承疇並未慷慨就義,不但降了清廷,而且當了清軍入關的"開路先鋒"。立此勸降大功的人,不是別人,真是庄妃。 據說,在洪承疇絕食的第四天,屈辱痛苦恍惚之間,忽然一位漢族打扮的俏麗女子推門而入,嗚嗚咽咽地陪坐在洪承疇的身邊,竟使洪承疇喪失了戒心,視其為同病相憐之人,攀談起來。並聯想起自己的嬌妻愛子,百感交集,也淚如泉涌。那女子一面為他拭淚,一面悄聲勸道:"將軍啊,人生求死容易,活下去才難。明朝比如一座大廈,將軍你就是明朝的棟梁,如果棟摧梁折,明朝還靠什麼來支撐?當前,明清兩國勢均力敵,戰則兩敗俱傷,和則共同興旺。以將軍的威望,若能保全性命,從中調停,把弄僵的局面扭轉過來,達成協議,豈不是報效了朝廷和天下生民么?"洪承躊沉吟不語。那女子又乘機娓娓道來:"將軍縱使不念及家人和我小女子的私情,也應念及生民和社稷。""但是——"洪承疇已然心動,欲言又止。那女子忙介面道:"清主仁慈寬宏,決不會為難將軍的。" 洪承疇剛剛點頭,門就立刻打開了,原來大清皇帝皇太極"恰巧"來了,他正盼望這個結果! 此後,洪承疇跟隨多爾袞入關,攻城掠地,滅明輔清,平定江南,掃盪雲貴,敗李定國,除明桂王,為清王朝馳騁疆場二十餘年,真正成為了滿清掃平中原的先鋒。 這是庄妃第一次露了崢嶸。 第二,策劃福臨登基。 公元1644年,皇太極駕崩。一場激烈的皇位之爭展開了。有權勢的競爭者有三個人: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其中,豪格和多爾袞都是擁有勢力的親王,豪格是眾兄弟中唯一封王的兒子,轄八旗中正黃和鑲黃兩旗,得到舉足輕重的八旗部隊中半數的支持;多爾袞呢,戰功卓著,威望正隆,手中握有正白、鑲白兩旗部隊,兵精將勇,並有豫親王多鐸和武英郡王阿濟格的效忠。兩大集團互不相讓。福臨呢,才六歲,而且沒有任何實力。但他是庄妃親生兒子。庄妃擁有的是足夠的智謀。她靜觀其變,暗中籌劃,決定利用兩大集團的矛盾,為福臨爭奪皇位。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31 04:05 回復此發言 -------------------------------------------------------------------------------- 9 回復: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 庄妃暫時放下因皇太極之死帶來巨大悲痛,全身心投入到奪位之爭中去。她審時度勢,放眼未來,感到皇太極打下的江山不但要保住,而且統一中原的大業指日可待,而豪格和多爾袞,無論誰登基,都免不了引發一場大內戰。這是他倆都不希望的。所以,豪格表面上屢次假意推辭,多爾袞也遲疑不決,那麼擁戴" 第三者"福臨就是絕好機會。關鍵是要爭取實力派的支持!庄妃權衡利弊,為了大清江山,為了自己兒子福臨,她作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決定:利用多爾袞,爭取多爾袞!於是,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了女人所有的一切手段和政治家所有的伎倆,使一向將大一統視為己任的多爾袞與自己達成協議:堅決擁護福臨登基。隨即水到渠成,庄妃不動一刀一槍,化解了一場劍拔弩張的皇位之爭。福臨稱了帝,庄妃坐收"漁人之利"。福臨即位之後,次年改為順治元年,當時三十一歲的庄妃,被尊為皇太後。史稱"孝庄皇太後"。 這是二次大顯身手了。庄妃成了皇太後。 第三,定都燕京。 與順治掌權同時,關內一片混亂。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消息傳到清廷,震動朝野。為了完成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的遺願,孝庄皇太後當機立斷,決定啟動全國兵馬,大舉入關,統一整個中國。她告戒多爾袞,入關後要嚴明軍紀,籠絡民心,遷都北京,以穩定中原。 不久,李自成不敵洪水般的清軍,放火燒毀明朝宮殿,洗劫了府庫,倉惶潰走。清廷遷都以成定局。但是,清廷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不願背井離鄉,遠離自己祖先的發祥地,不願到那既陌生又充滿敵意的他鄉去。又是這位庄妃,力挽狂瀾,決定破釜沉舟,舉行一場史無前列的遷都大進軍。。她帶著年幼的小皇帝,拜別了皇太極的昭陵,承擔起遷都的全部風險和重擔。她的車子率先走在這支浩浩盪盪的大軍的最前面。面對李自成留下的空城和焦土,面對成千上萬人無吃無住的極大困難,是她,早有預見,強令朝鮮支援大米十萬石,是她,堅定下旨:定都燕京! 隨即,人心安定了,大軍無憂了。李自成敗亡,魯王、唐王等南明小朝廷先後滅亡。清太宗耗盡畢生精力而終未能完成宏願,終於實現了!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清帝國建立起來了。而"駕御"這一個大國臣民的正是孝庄的兒子——剛剛六歲的順治。 要說是順治的"治國安邦",還得說全靠孝庄。 第四,輔佐康熙。 順治初年,在經歷了明末的暴政、農民起義的破壞、清軍鐵騎的洗劫之後,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已經變得人煙稀少,田園荒蕪,斷瓦殘垣,破敗不堪了。為了幫助年幼的兒子治理這個百廢待興的國家,孝庄竭盡全力輔佐順治削平群雄、打擊朋黨,沿用漢制,厲行節儉,使國家得以休養生息,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可惜,順治並不爭氣,在愛妻董鄂妃病逝之後,一蹶不振,自己也染上天花而死亡。他的兒子康熙八歲就當上了皇帝,孝庄成了太皇太後。兩年後康熙生母去世,撫養教育十歲皇帝康熙的重任又落到了孝庄肩上。她還在幕後為康熙出主意,治理朝政。 當時,四位輔佐大臣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索尼矛盾重重,各有野心。孝庄對他們分化、利用,最終擒了稱雄一時的鰲拜,鞏固了皇權。之後沒多久,三藩作亂,撤三藩,平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孝庄不但支持康熙力排眾議,而且多次拿自己的份銀犒賞出征的將士,深得人心。 在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起兵反清的緊急時刻,孝庄果斷推薦已被免職的大學士圖海為將,從而平定了北方,穩定了大局。 康熙親政後數年,凡重大事件,都請示孝庄而後施行。 康熙對孝庄極為孝道,曾說:"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評價之高,無人能及。 第五,庄妃下嫁之謎。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皇太後去世,享年七十五歲。這位為清朝披肝瀝膽的巾幗至尊,死後並未按慣例全國舉哀,她的棺槨在"暫安殿"內一停就是四十年,直至雍正朝才下葬,而且葬在清東陵的風水牆外,令人不得其解。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31 04:05 回復此發言 -------------------------------------------------------------------------------- 10 回復: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 後人猜測,這和她傳說下嫁給多爾袞有關。 傳說,當初,科爾沁貝勒寨桑曾將布木布泰口頭許配給多爾袞,沒多久努爾哈赤又去科爾沁部,見了布木布泰,就將布木布泰為皇太極定了親。多爾袞認為:布木布泰本來屬於他的,是被皇太極奪了去。多爾袞為了確保福臨即位,寧肯放棄自己當皇帝的機會,同時也斷絕了皇太極另一個繼妃所生的兒子豪格的皇帝夢。孝庄文皇後知道:多爾袞權傾朝野,羽翼豐滿,廢帝自立,易如反掌。一旦生變,不但自己母子性命難保,連大清江山也可能斷送在八旗內亂之中。因此,她變鵲橋暗渡為明媒下嫁,可說是明智之舉。於是朝廷以皇帝名義下詔行婚,制禮,舉行婚禮。不出兩年,多爾袞病逝。福臨再無後顧之憂。此後,可能因為滿人接受了漢人的道德標准,以此為恥,不肯在正史中寫入,後人也以此為憾,不提"下嫁"之事。 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貝勒(部落之長)寨桑的女兒,孝端皇後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後,有絕色,性機敏。 1625年,年僅十三歲時嫁給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為妻,與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極為妻。婚後生有三女,固倫雍長公主,固倫淑慧長公主、固倫淑哲長公主。1636年皇太極稱 帝,封博爾濟吉特氏為永福宮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臨,尊庄妃為皇太後,史稱孝庄文皇後。 孝庄文皇後天生麗質稱得上清朝前期的絕代佳人。她臨事處置沉靜果斷,早在皇太極時期,孝庄文皇後就『贊助內政』,為皇太極出力。 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軍攻陷松山,明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為表示忠於明室,宣布絕食,後來,皇太極知道洪承疇好色,於是孝庄皇後向皇太極自薦,誘降洪承疇,後來洪承疇引清兵入關,明亡。 1643年,皇太極逝,福林繼位為順治帝,遷都北京,尊孝庄皇後為太後,以皇叔多爾袞攝政,順治年幼(六歲)為了消除多爾袞對帝位的威脅,孝庄太後按滿族「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毅然下嫁給多爾袞。雖然史書對孝庄下嫁的說法不一,但是文獻對下嫁事實的記載正規。《東華錄》的記載,多爾袞長出入皇宮內院,順治也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清初疑案「太後下嫁」之事,當非空穴來風。由於政治原因,這種舉措也無損於她的歷史地位。由於孝庄太後的調停,順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袞沒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權逐漸轉移到順治手中。 為了創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漢族上層的支持,孝庄皇太後敢於沖破滿、漢不得通婚的慣例,順治十年()她把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育之宮中」當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極第十四女和碩公主嫁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起到拉攏漢軍將領的作用。 順治死後,玄燁即位,號康熙,為後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稱孝庄為太皇太後,時康熙八歲,由四位大臣輔理政務,孝庄太後盡力教養幼主,護衛著愛新覺羅政權避過了重大的風險和暗礁,是大清王朝達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輔政大臣中,鰲拜專橫跋扈,目無幼主,妄圖篡奪皇權,他濫殺無辜,企圖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孝庄太後成了康熙的堅強後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舉粉碎了鰲拜集團,奪回了政權。 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亂時,孝庄皇太後全力支持康熙平亂,她拔出宮中金帛加以犒勞。孝庄皇太後提倡節約,多次把宮中節省下來的銀錢賑濟災民。她的節省家風影響到康熙、雍正兩朝。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後逝,享年七十五歲,為『孝庄文皇後』。 令人不解的是並未與皇太極合葬於沈陽的昭陵,也沒進清皇陵,一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給祖母孝庄文皇後建陵,其梓宮在暫安奉殿停了38年之久,而最終於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孫胤禛安葬於清東陵的風水牆外的地宮內。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即使至今也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釋,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不過對此民間傳說甚多。 關於孝庄皇後為什麼不葬入昭陵一事,民間有「托夢定陵址」的說法。大意是:孝庄皇後死,清廷遵照祖制,決定將她葬入昭陵,與太宗合葬。但當梓宮途經東陵時,突然沉重異常。128名杠夫個個被壓得齜牙裂嘴,眼冒金星,寸步難行,只得把梓宮就地停放。兩個時辰過後想繼續前行,梓宮就像長在地上一樣,絲毫不動。這下子可急壞了送葬諸王大臣,於是飛報朝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也是一籌莫展。當夜皇帝夢見孝庄皇後,對皇帝說:「我決計不與太宗合葬,如今梓宮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記吾言,休得違誤。」皇帝醒後,遵照囑咐,擇吉鳩工,即地建陵。這回再移動棺槨也不那麼沉重了。很顯然,這純屬神話,不能作為依據。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31 04:05 回復此發言 -------------------------------------------------------------------------------- 11 回復: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 還有的說,因為孝庄皇後下嫁給多爾袞,已不是皇太極的皇後了,所以她沒有資格入葬昭陵,也無顏與皇太極合葬。清廷官書從來沒有孝庄皇後下嫁多爾袞的記載,康熙帝以後各帝始終承認她是太宗皇帝的皇後。所以說這條理由也不充足。 而查閱史料,孝庄皇後不與皇太極合葬的原因有這樣一段記載。孝庄皇後生前就為自己葬地之事早就留下了遺囑。她諄諄囑咐康熙皇帝:「我身後之事特囑你: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不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你們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順祖母,孝庄皇後死後,康熙帝遵照遺囑,將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東陵附近。 那麼,為什麼孝庄又被葬在了清東陵大紅門東側風水牆外,而不是在皇陵內呢?許多野史稱,這是因為孝庄下嫁多爾袞丟了愛新覺羅家族的顏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區大門外,罰她世世代代為子孫把門。其實,這只不過是好事者的主觀意會而已。真正的原因是,順治的孝陵處於陵區內至高無上的位置,而孝庄則是順治的生母,將她葬在陵區內任何地方,位置都低於孝陵,這就與她的輩分不相稱。第二,孝庄雖葬在遵化清東陵,但與遠在沈陽的皇太極的昭陵仍是一個體系。孝庄皇後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與清東陵是兩個不同體系,不能混淆,只能葬在東陵區外,以示區分。第三,在清代,無論皇帝、王公謁陵,都先從最高輩分的墓主人的陵寢開始。孝庄皇後在清東陵所有內葬人中輩分最高,所以謁陵時,每次都必先從孝庄皇後的昭西陵開始。大紅門是陵區的正門。是謁陵人的必經之處。將昭陵建在大紅門旁邊,也為謁陵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避免了繞道往返之勞。第四,清代,以左方為尊貴之位,皇帝謁陵,出入宮門、殿門、陵寢門皆走左門,臣工走右門。把昭陵建在大紅門左側,處於尊貴之處,也正反映了她的後代兒孫們對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紅門左側地勢高而平坦、土厚質純,而大紅門右側,低窪多石,又濱臨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從地理環境上看,也應該將昭西陵建在大紅門左側。從以上幾點看,將孝庄皇後葬在東陵陵區外,絕不是為了罰她為後代子孫看守陵門,而是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原因後作出的最佳選擇。 ---轉自孝庄文皇後吧

❹ 什麼叫野史野史真實嗎

野史是民間對某些人某些事的大概記載。野史的事情流傳下來的部分應該是傳說!也不能夠完全說都真實的!

❺ 哪些野史流傳的故事,在後來被證明確有其事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當時趙禎並不知道自己不是劉太後親生的兒子,後來劉太後死後才有人告訴他真相,他才發現自己是李妃的兒子。

❻ 歷史上有哪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真實案件

血濺副食店:

清晨,陳飛提著一保溫桶稀飯來到自家副食店。奇怪的是,副食店還沒有開門。

陳飛剛滿四十歲,妻子王蘭患有嚴重的痛風,行動不便,幾乎足不出戶。副食店是他家唯一的收入來源,白天,陳飛守店,68歲的母親在家裡照看王蘭,午飯晚飯都由母親給陳飛送來。



每晚關了店門後,母親睡在店裡,陳飛回去住。倒不是陳飛不孝,留下老母親守店,自己回家睡大床。老年人睡眠淺,很容易驚醒,陳飛晚上要扶王蘭起來小解,有時王蘭痛得受不了還會呻吟,很影響母親的睡眠。

母親夏季通常7點就會開門,冬季天亮得晚一些,但也不會超過8點,這日陳飛到時已經8點半了,母親從未這么晚還沒開門。

陳飛用鑰匙打開卷簾門,赫然發現地上到處都是血,母親倒在血泊中,毫無動靜。

刑警到場後,確認此為一起惡性搶劫案件。由於當時臨近春節,許多外出務工的人都回來了,消息傳得很快,社會影響惡劣,人心惶惶。

各級公安機關都很重視,一方面加強人員走訪,一方面對現場作進一步勘查取證。然而,陳飛和周邊鄰居都沒有提供對破案有利的線索,現場也僅提取到了疑似嫌犯人的指紋。

案件陷入僵局,雖然此後縣公安局、鎮派出所多次展開對此案的追查,卻遲遲沒有新的進展。

直到15年後,蓉城警方在處理一起交通肇事案件時,提取了肇事者的指紋和DNA信息並錄入信息庫,意外發現其指紋有一起比對成功提示。

在公安部啟動違法人員資料庫建設項目後,各地警方把以往案件中提取到的違法人員的指紋、DNA數據都按要求錄進了系統。陳飛家鄉派出所民警當然也做了這項工作,正是這一舉動,讓潛逃15年的搶劫殺人犯浮出了水面。

經查,交通肇事李某小學文化,未婚,身材矮小,老家與陳飛同地,十多歲就外出務工了,每年春節才回家待上一段時間。

李某的條件和兇手比較吻合,民警對其展開突審,他的心理防線很快就崩潰了。

那年春節前,李某回到家鄉,到陳飛副食店買煙,他認為陳飛賣了他高價,當時沒有指出來(所以陳飛壓根想不到兇手會是他),事後卻越想越不滿,決定夜裡到店裡盜竊。

這天半夜,李某在家裡拿了把水果刀,來到陳飛副食店前,身材矮小的他從通風窗鑽進去,偷東西時被陳飛母親發現,老太上前阻止並喊叫呼救。李某怕被街坊聽見,就用水果刀猛刺老太,致其失血過多身亡。殺人後,李某偷了店裡幾百元現金潛逃。

多年來,李某在外一直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婚也不敢結,他向民警坦言,現在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❼ 野史記載的歷史是否全是真的

野史一般認為是指古代私家編撰的史書,與官修的史書不同的另一種史書,與專「正史」相對屬而言。所謂「野」,有兩層含義:第一,從與在朝人士相對立而言,是在野人士(或士大夫的下層人士)所作,未經官方審定,更不是「欽定」的,甚至為官方所禁,不是藏於廟堂官廳,而是流傳於「野」,當然,其中某些書也流傳到官廳,在流傳中經過官方刪改;第二,從雅與俗、文與野相對立而言,是未經人工過分雕飾的,是原始的史料,雖然顯得粗鄙,但具有原始性、真實性。
野史中所寫的人物和事件大多是實有其人、實有其事的。劉鶚《老殘游記》雲:「野史者,補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諸子虛,事虛證諸實在。」 相比較而言,正史的史料更可靠,更權威也更可信,但由於封建的正統觀念及其他種種原因,也刪去了一些本該記入正史的事情。這些事情,便成了野史。

❽ 野史是真實的歷史嗎為什麼人類的歷史會分為野史和正史野史和正史哪個可信度更高

正史和野史都抄是對真實歷史的加工產物。
正史和野史無非都是記錄歷史,正史一般都是紀傳體和編年體,記載帝王政績,王朝歷史,人物傳記和經濟、軍事、文化、地理、等編寫比較正規,而且大部分是由專門的史官編寫。正史不一定就是歷史真相,但比野史更可靠。而野史范圍太廣,大多由私人編撰而成,小到百姓之間流傳的民俗故事,大到各路學者的YY思想。總之歷史是可以相互借鑒的,正史也是需要到民間收錄一些資料的,只要不是太離譜的歷史,不論正史還是野史,我都可以接受。

❾ 哪些野史流傳的故事,在後來被證明確有其事呢

光緒帝死因,野史打臉正史!

1、光緒帝死因,正史野史太矛盾!


1.1 正史記載的病死,最先被專家接受


我們翻看正史(《清史稿》、《清德宗實錄》、《光緒朝東華錄》),三者對光緒帝的死因出奇一致,都是“上疾大漸”,最後“崩於瀛台之涵元殿”。時年三十有八。

加上正史中記載光緒帝體弱,二十八歲便疾病纏身。如清宮檔案《病源說略》由光緒帝親自書寫,更是親自承認自己有病:

“遺精之病將二十年,前數年每月必發十數次,近數年每月不過二三次,且有無夢不舉即遺泄之時,冬天較甚。近數年遺泄較少者,並非漸愈,乃系腎經虧損太甚,無力發泄之故……”

這病的確很重,腎經虧損,遺精之病已到了“無力發泄”的地步……

而且,久治無效:

“遍用養心益氣、滋陰補腎、陰陽雙補、益腎固澀等治法均不效”……(光緒開始)“上熱下寒、耳響發堵、腰胯酸重、累月不平……”

(《清光緒帝死因鑒證》中比較了光緒和隆裕皇後、正常人的砒霜量 ▲)

下部,刑偵證明:明確慈禧太後毒殺光緒

研究人員分析了多種嫌疑犯,排除李蓮英、袁世凱等說法;同時,課題組認為慈禧下手在晚間,甚至估算了從儀鸞殿到瀛台的距離、步行時長,估算了內務府大臣行動有關時長,填補了更多細節,最終通過實物鏈、證據鏈,再次肯定了慈禧就是兇手。


【濤說亂世史創作,喜歡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3、結語:

歷史是多維的,歷史是復雜的。寫在正史上的內容,還要經過實物的印證、鑒定,即“雙重印證”,才真正可信。經過嚴謹的“地上歷史與地下歷史印證,紙上歷史與實物歷史印證”,野史,可以打正史的臉!

❿ 古代有哪些有趣的野史

中國古代歷史中有趣的野史故事篇1:真老烏龜
宰相慶祝八十大壽。為借機發財,便不管親疏遠近,到處發請帖。紀曉嵐對此十分不滿,到壽辰前一天打發人送去大紅幛一個,上寫四個大字:「真老烏龜」。
宰相見了,十分惱火,屆日,請紀曉嵐當面解釋。
紀曉嵐從容地說:「君為前朝老臣,年且八十,是為『老』;世世代代烏紗蓋頂,是為『烏』;自古以來,龜鶴齊名,都是高壽的象徵。魏武帝是何等人物,尚且稱頌龜為神龜,欣逢老相國壽辰,以此神物祝頌,當為不妄;『真』者,實實在在,當之無愧之意也。」
經他這一解釋,眾人哭笑不得。老宰相有苦難言,一時想不起合適的對策,只得改容相謝。
中國古代歷史中有趣的野史故事篇2:個個草包
權臣和珅新修了一所府第,請紀曉嵐題一匾額。紀曉嵐提筆給他題了「竹苞」二字,說是「竹苞松茂」之意。和珅高興地把它懸在正廳,乾隆皇帝見了,對和珅說:「卿被紀曉嵐捉弄了!把『竹苞』二字拆開來,不就變成『個個草包』四個字嗎?」和珅哭笑不得。
中國古代歷史中有趣的野史故事篇3:「奉旨革職」
鄭板橋在當縣官時,遇到了災荒之年。因開倉放糧,周濟窮人,被皇上撤了職。於是,雇一小船,順著大運河回揚州老家去。
一日,見前面碼頭停泊著一條官船,桅桿上掛著「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所有的民船迴避。鄭板橋自言自語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職。不都是『奉旨』嗎?你神氣什麼?」於是,拿了一塊綢絹,書寫「奉旨革職」四個大字,也掛到桅桿上去。
官船上的,是朝廷一個大奸臣的兒子,叫姚有財。此人雖不學無術,但仗著老子的勢力,撈了個烏紗帽,這回正要到揚州上任去。這時見一隻小船的桅桿上掛著「奉旨革職」的旗子,覺得奇怪,一打聽,原來是鄭板橋,就派人向他索字畫。鄭板橋聽說這個姚有財,除了吃喝嫖賭、欺壓搜括百姓外,別的一竅不通,就很快書寫了一首詩:「有錢難買竹一根,財多不得綠花盆,缺枝少葉沒多筍,德少休要充斯文。」每句開頭一字,連起來是「有財缺德」。姚有財接過一看,差點氣昏過去。
中國古代歷史中有趣的野史故事篇4:鄭板橋吟蟹詩
鄭板橋任濰縣知縣時,有一天差役傳報,說是知府大人路過濰縣,鄭板橋卻沒有出城迎接。原來那知府是捐班出身,光買官的錢,就足夠抬一轎子,肚裡卻沒有一點真才實學,所以鄭板橋瞧不起他。
知府大人來到縣衙門後堂,對鄭板橋不出城迎接,心中十分不快。在酒宴上,知府越想越氣。恰巧這時差役端上一盤河蟹,知府想:「我何不讓他以蟹為題,即席賦詩,如若作不出來,我再當眾羞他一羞,也好出出我心中的悶氣!於是用筷子一指河蟹說:「此物橫行江河,目中無人,久聞鄭大人才氣過人,何不以此物為題,吟詩一首,以助酒興?」
鄭板橋已知其意,略一思忖,吟道:八爪橫行四野驚,雙螯舞動威風凌,孰知腹內空無物,蘸取姜醋伴酒吟。
知府十分尷尬。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真實野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