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七年級下冊歷史人物和主要事跡,按時間順序整理!謝謝!
契丹族 契丹 阿保機
581年 楊堅隋朝 長安 黨項族西夏 元昊
618年 李淵唐朝 長安 女真族金 阿骨打專
960年 趙匡胤北宋 東京屬
1127年趙構南宋 臨安1206年鐵木真 蒙古國斡難河畔 冰裂紋瓷器浙江哥窯
1271年 忽必烈 元朝 大都 南宋最大的商業都市 臨安
1368年 朱元璋 明朝 南京 聞名世界的宋朝大商港 廣州
1636年 皇太極清朝 北京 北宋都城 東京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618年 隋朝滅亡
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門居住 589年 陳朝被滅
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 907年 唐朝滅亡
1368年 明軍攻佔大都,結束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605年 開通大運河
❷ 七年級下冊的有成績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隋文帝 隋煬帝 ,開鑿大運河,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武則天 ,唯一的女皇帝
唐太宗,設立安西都護府,漢藏和婚,玄奘西遊天竺,
戚旭光抗倭
鄭和七下西洋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忽必烈開創元朝
❸ 歷史人物
秦檜的故事
南宋高宗年間。有一天,皇後在後宮設宴,召集各位官太太和貴婦人參加。
席間,御廚端上來一道菜——淮青魚。這種魚因為產量稀少,因此相當名貴。皇後很得意地招呼大家享用,還特別問宰相秦檜的老婆王氏:「你吃過這種魚嗎?」
王氏不假思索,回答道:「經常吃,我們家比這大的淮青魚都有,娘娘您要想吃,我明天就給您進奉幾條。」
王氏以為找到了一個拍皇後馬屁的好機會,回到家裡就把這事對秦檜說了,沒想到秦檜聽後大驚失色,說:「你這個蠢女人,闖了大禍了知不知道?」
王氏生氣地說:「我是為你在宮內鋪路,你不領情還罷了,反過來還責罵我。」
「唉!」秦檜嘆了口氣,也不理王氏,在房裡皺著眉頭來回轉悠。忽然,他的眉頭一展,高聲對外面喊道:「來人啊!去,買幾條大草魚,明天讓夫人送去宮里。」
「什麼?你讓我送草魚?」王氏莫名其妙,「那值幾個錢!而且它雖然看起來像淮青魚,但皇後娘娘可是行家,一看就知道。你想魚目混珠,不要命了?」
「你送淮青魚才真的叫不要命了!聽我的,明天就送大草魚進宮。」秦檜冷冷地說道。
第二天,皇後看到王氏送來的草魚,大笑道:「我昨天還跟皇上說,淮青魚天下珍饈,不信秦愛卿家會比皇家還要多。原來是你給搞錯了,把這些普通的大草魚當成淮青魚了,哈哈哈……」
❹ 七下歷史著名人物、事件的成語集(30個,註明人物事件)
圍魏救趙,還有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商鞅變法,濫竽充數,掩耳盜鈴,還有守株待兔,都是的
❺ 初中人教版歷史七年級有關重要歷史人物及事件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考綱知識點 [上]
一、大運河的開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將杜之轉輸,其為利耶博哉!」
隋朝隋煬帝時開鑿的大運河是隋朝對後世最重要的貢獻。
1、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鑿時間:605-610年。
3、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開鑿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公里。(沿途經過江蘇的揚州、常州、無錫、蘇州 )
4、作用: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二、「貞觀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因為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故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善於用人和納諫,沿用和發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發展科舉,重視教育; ③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
三、「開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這一時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是:唐玄宗統治前期①任用賢能 ②整頓吏治 ③重視農業生產 ④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及勞動人民的安居樂業
四、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長策,賺足影響盡白頭。」「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1、含義: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准。
2、誕生:(七下P15)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將詩賦作為考試內容。
4、發展: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5、結束:清朝末年。1905年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
6、作用: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五、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六、以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為例,說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全方位學習中國,使唐文化對日本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呂)。
2、鑒真東渡:(七下P28)唐玄宗時,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時,玄奘西去天竺取經,回國後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術:(七下P32)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製的《金剛經》
八、藝術寶庫莫高窟:(七下P38)
甘肅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開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和彩色塑像,如飛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十、鐵木真統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鐵木真完成蒙古統一,建立蒙古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考綱知識點
一、商鞅變法:(七上P35-36)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例:材料「春秋以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斗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七上P46),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例: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答:是孔子
2)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麼?有何影響?答: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貢獻?答: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例:材料:「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
(1)體現了誰的主張?是什麼意思?體現了什麼思想?
答: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2)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認為有用的話,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加以說明?
答:我認為有用。如:在解放戰爭中,裝備人數上超過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最終是被打敗了。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四、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於鞏固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五、評價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過: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後,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農民起義爆發。
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六、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P62)
2、經濟: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P63)
4、文化: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P63)
5、軍事:多次反擊匈奴,取得勝利;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系。(P79、P82-83)
6、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護的設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說明新疆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八、絲綢之路:(七上P78)
1、陸地: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引進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從廣東的港口出發,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3、作用:溝通中西交通,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
4、歷史價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富有創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有利於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於當今旅遊事業的發展和考古工作的開展。
九、造紙術:(七上P81)
1、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的麻紙。
2、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十、張衡(東漢)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七上P82)
十一、司馬遷與《史記》:(七上P88)
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既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又是一部文學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1) 這是誰說的?寫在什麼書上?答:司馬遷;《史記》。
2) 他生活在什麼朝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答:西漢。這句話是:人當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卻死得比鴻毛還輕。
3)這部書內容如何?答: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4)這部書地位如何?答:《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5)魯迅怎樣評價這部書?答:「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十二、赤壁之戰:(七上P95-96)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軍南下,想消滅孫權、劉備統一天下,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艦的弱點,用火攻打敗曹軍。」
材料二:引用蘇軾《念奴嬌
❻ 七,八年級歷史人物歸納
主題一 中華文明的起源
1.北京人———距今約七十萬———二十萬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使用天然火。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3.黃帝——人文初祖。
主題二 國家的的產生和
社會的變革
1.夏朝的建立 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定都陽城。
2.西周分封制
(1)目的:為了鞏固統治。
(2)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供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3)作用: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3.商鞅變法
主題三 統一國家的建立
1. 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2.張騫通西域: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和西域聯系。
3.絲綢之路
(1)絲綢之路的路線———從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西亞,直到歐洲。
(2)絲綢之路的作用(延伸拓展)———是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也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使中外交流更加頻繁。
4.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措施
評價方法:歷史人物往往是復雜的,對於活動范圍廣泛、活動內容復雜繁多的歷史人物,要把他分解成幾個不同的方面來評價,要一分為二,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跡或活動,要給以實事求是的評價。對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古代帝王的評價可採用分類法, 即把歷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跡按類別歸納評述的方法,一般可分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方面。 評價歷史人物需要用他們的具體言論、行為評述其是非功過,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等。
評價秦始皇:略。
評價漢武帝:是西漢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削弱侯國勢力,使其無力與中央抗衡,實現政治上大一統。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現經濟上大一統。他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軍事上大力反擊匈奴,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主題四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1.三國鼎立形成
用示意圖表示三國鼎立的形勢,可包括魏、蜀、吳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國號、都城等。
2.江南經濟的開發
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了江南的開發。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
3.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
(1)措施:遷都洛陽;說漢語;穿漢服;用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等。(2)作用: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
主題五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1.隋唐科舉制的主要內容:隋朝時開始實行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准。唐朝逐漸完善,常設的考試科目以明經和進士最為重要。
2.唐朝著名的統治者及主要政績
唐太宗———貞觀之治
武則天———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唐玄宗———開元盛世
3. 唐代中外交流的發展
評價唐太宗:略
主題六 經濟重心南移和
民族關系的發展
1.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後完成。
2.遼、宋、西夏、金等政權的並立:兩宋時期民族政權並立,宋與遼、西夏和金有戰有和,但以和為主。與北宋政權並立的有遼、西夏、金;與南宋政權並立的有西夏、金政權。
3.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
鐵木真統一蒙古,後被尊稱為成吉思汗,蒙古國建立。忽必烈繼承蒙古汗位,1271年定國號為元,後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主題七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
鞏固和社會危機
1.清朝設置駐藏大臣:1727年,清朝設置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大大加強了政府對西藏的管轄。
2.戚繼光抗倭:戚家軍作戰勇敢,紀律嚴明,在台州九戰九捷。戚繼光被譽為民族英雄。
3.鄭成功收復台灣: 鄭成功率軍打敗荷蘭殖民者,台灣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4.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祖國統一的主要措施:順治、康熙分別賜西藏佛教首領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封號,設置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達賴、班禪的繼承,須報中央政府批准。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清朝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康熙帝率軍在雅克薩抗擊沙俄侵略軍。中俄簽訂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妥善安置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部等。
5.鄭和下西洋
6.閉關鎖國政策
主題八 中國古代文化
1.青銅工藝 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現存的最大的青銅器。
2.醫學 華佗製成全身麻醉葯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
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後世尊稱他為「醫聖」。
明朝醫葯學家李時珍寫出了一部總結性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
3.甲骨文、金文 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稱為「金文」,也叫「銘文」。
4.佛教傳入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孔子
6.《史記》、《資治通鑒》
8.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中國古代史(七年級下)專題復習
福州三十四中 溫秋榕
一、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內容標准】
(1)了解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2)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
(3)知道武則天和"開元盛世"的基本史實。
(4)了解唐與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實。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考試說明】
A.識記 了解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知道武則天和「開元盛世」的基本史實;了解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
B.理解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C.運用 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
考點點擊
1.識記 了解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P17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正式誕生。
P18唐朝科舉制逐漸完善,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
2.識記 知道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P9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P10「武則天畫像」。
3.識記 知道「開元盛世」的基本史實
P12唐玄宗任用熟悉吏治、富於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當宰相,「勵精圖治」。尤其重視地方吏治,把中央優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職,並親自考核縣令的政績。 這些改革措施,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
P13唐玄宗時期,社會經濟出現一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 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製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 「曲轅犁」圖
P15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4.識記 了解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
P23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吐蕃傑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幾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
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P24 8世紀初,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贊普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和唐朝已經「合同為一家」了。唐與吐蕃的關系日益密切。
5.理解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1)遣唐使
P29唐朝時期,中日兩國交往密切。
遣唐使回國後,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響很大,他們參照漢字創制了日本文字,在社會生活上至今還保留著唐朝人的某些風尚。
(2)玄奘西遊
P31唐朝時,中國同天竺交往頻繁,最傑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玄奘畫像」。
玄奘專心翻譯佛經,還以親身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3)鑒真東渡
P30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最有影響的是高僧鑒真。
唐玄宗時,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設計的唐招提寺,至今猶存,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 「鑒真雕像」
6.運用 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
P8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農民;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皇帝要勤於政事,善聽正確意見;大臣要廉潔奉公,統治才能鞏固。唐太宗注意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 「唐太宗畫像」。
P9 貞觀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增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統治期間,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同時認真吸取隋朝興亡的經驗教訓,在政治、經濟、民族關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政治上:沿襲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在民族關系方面: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尊稱唐太宗為他們共同的君主「天可汗」。綜上所述,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
知識圖解:
唐代中外交流的發展
歷史事件 國家 影響或貢獻
遣唐使 日本 遣唐使對日本的生產、生活與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鑒真東渡 日本 鑒真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貢獻
玄奘西行 天竺(今印度) 玄奘專心翻譯佛經,還以親身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中考鏈接:
1.(07安徽 蕪湖)某歷史興趣小組同學在探究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出現的共同原因時提出了以下意見,其中正確的是:
①都是在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時出現的 ②統治者都注意調整統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實行高壓政策 ④都重視生產技術的改進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7山東 泰州)從電視劇《貞觀長歌》中可以看出:統治者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負擔,從而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這位統治者是
A.秦始皇B.漢武帝C.唐太宗D.唐玄宗
3.(07福建 福州)下列反映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是
A.張騫出使西域 B.絲綢之路的開通
C.文成公主入藏 D.「金瓶掣簽」制度的制定
4. (07四川 宜賓)情境問答 。唐朝時,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都城長安的曲江參加國宴,然後登臨大雁塔,象徵從此步步高升,並題名他壁留念,被稱為「雁塔題名」。請回答下列問題。
⑴「新科進士及第」是我國古代哪一重要選官制度的內容?這一制度創建於我國哪一朝代?
(2)概述這一選官制度在唐朝時的積極影響。
參考答案:(1)科舉制度;隋朝。(2分)
(2)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促進了教育事業和文學藝術的發展。(2分)
5.(江蘇 揚州)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晉以來,官員大都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作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
——摘自人教版歷史教材(七下)第4課
材料二 唐代有人寫詩說「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摘自人教版歷史教材(七下)第4課
請回答:
(1)為改變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煬帝各採取了什麼措施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長策」是指什麼?它對唐代的教育事業產生的什麼影響?
參考答案:(1)科舉制度;隋朝。 (2)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促進了教育事業和文學藝術的發展。
二、經濟中心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
【內容標准】
(1)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2)了解宋代的社會生活。
(3)知道遼、宋、西夏、金等政權的並立。
(4)簡述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實,說明民族關系的發展。
【考試說明】
A.識記 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史實;知道遼、宋、西夏、金等政權的並立;知道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實;了解元朝時期民族關系的發展。
考點點擊
1. 識記 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史實
P56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戰亂較少,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那裡的勞動人手;加上自然條件的變化,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較快,逐漸超過北方。
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民間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P57手工業:南方絲織業有了很大發展。蜀地絲織品「號為天下冠」。
陶瓷業: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
P58商業: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P59 「交子圖」。
2.識記 知道遼、宋、西夏、金等政權的並立
P49-54 10世紀初,契丹傑出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都城在上京。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以開封為都城,史稱北宋。
11世紀前期,黨項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史稱西夏。P52「遼、北寧、西夏形勢圖」
12世紀初期,女真的傑出首領阿骨打,起兵抗遼,接著在會寧稱帝,國號金,他就是金太祖。金先滅遼,又於1127年滅亡北宋。北宋皇帝欽宗的弟弟趙構於同年登上皇位,後來定都臨安,史稱南宋。南宋初,金幾次南下侵宋,南宋抗戰派將領英勇抵抗,岳飛班師以後,宋金達成和議,宋金對峙局面形成。P54「金、南宋對峙形勢圖」
3.識記 知道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實。
(1)P66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成吉思汗畫像
1206年,蒙古貴族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他為成吉思汗,蒙古國建立。
(2)P67忽必烈建立元朝
忽必烈即漢位,於1271年定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4.識記 了解元朝時期民族關系的發展。
元朝時候,許多漢族人來到邊疆,為那裡的開發作出貢獻。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有什麼差別。唐朝以來,不少定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融合。
❼ 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有哪些
1、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 ,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後,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
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寶慶三年(1227年),興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4、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
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
5、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❽ 寫出七年級上冊的歷史典故及歷史人物(至少十個)
劉邦,項羽,王猛,嬴政,趙高,元宏,黃帝,炎帝,大禹,華佗,蚩尤
❾ 著名歷史人物簡介
1、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鄲大名縣)人,西漢權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4、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5、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