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和諧的小故事
1、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用職權疏通關系,打贏這場官司。
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後,讓出三尺宅基地。
鄰居見了,也相讓三尺宅基地。結果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
呵呵,告訴我們要有坦盪的胸懷,人與人之間要保持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
2、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壁歸趙;又培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暗算。為獎勵藺相如的汗馬之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丞相。
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3、有一位單身女孩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一個母親帶著兩個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電了,那位女孩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黑暗中,他閃著明亮的眼睛問:「姐姐,請問你家有蠟燭嗎?」
女孩心想:「他們家竟然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他們,免得被他們依賴了」!於是,對小孩吼一聲說:「沒有」!正當她准備關上門時,那窮小孩展開關愛的笑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
說完,竟從懷里拿出一根蠟燭,說:「媽媽和我怕你一個人住又沒有蠟燭,所以帶來一根送你」。此刻,女孩自責、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抱在懷里。
4、弟子問:「我們怎樣才能凈化世界?」
凈化世界的方法大師答:「從前,大馬士革有一位酋長,人們都很尊重他,因為他充滿智慧,但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他是否是個好人。
」一天下午,一場建築事故導致酋長和他妻子居住的房子倒塌了。鄰居們不顧一切地開始在廢墟上挖掘,他們最終找到了酋長的妻子。
「酋長的妻子說,『別管我。請先去救我丈夫,他當時就坐在那裡。'
」鄰居們根據她的指點,將那個地方的碎磚石搬開,找到了酋長。酋長說,』別管我。請先去救我妻子,她當時就躺在那裡。『
「如果一個人按照這對夫婦的方式做事,那麼他就是在凈化世界。」
5、在一座大山裡,住著一隻麻雀和一戶人家。麻雀靠撿食農戶掉在地上的米粒為生,倒也安枕無憂。可田鼠的到來打破了這種平靜。
由於米少鼠多,輪到麻雀起來時,幾乎只剩下些屑末。麻雀非常惱火,為了搶奪食物,好幾次都在半夜起來,但仍然比不過眼疾手快的田鼠。麻雀想,一定要找個機會,除掉這些眼中釘。
被美食所傷機會終於來了,一條飢餓的眼鏡蛇爬了過來,田鼠們開始整日惶恐不安。這天,天剛蒙蒙亮,眼鏡蛇爬到了田鼠的窩邊,查看了一番,沒發現目標,便把目光瞄向了樹上。以為無憂的麻雀,並不知道危險的靠近,就在眼鏡蛇張開血盆大口的時候,田鼠及時告警,才讓它逃離了危險。
於是,為了生存,麻雀和田鼠開始合作,麻雀在空中巡邏,負責給就眠的田鼠們報警,而田鼠也會給麻雀留下可觀的米粒。
隨著麻雀的長大,它的胃口越來越大,它開始不滿足了,提出了分享一半糧食的要求,但被拒絕了,原因是田鼠家族又多了兩個孩子,需要大量的食物。心懷恨意的麻雀便開始尋思,要是既解決了田鼠,又能保證以後衣食無憂,豈不是兩全其美的事?
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田鼠們爬出來曬太陽,麻雀自告奮勇擔任警戒,麻痹的田鼠們美滋滋地睡了。眼鏡蛇如箭一般沖向田鼠一家,在空中盤旋的麻雀發現了,它張了張嘴,但還是忍住了。
不幸的田鼠們成了眼鏡蛇的美食,麻雀也盡情享用著只屬於它的米粒。因為吃得太飽,在眼鏡蛇爬上來要吃掉它的時候,它只拍了幾下翅膀,就一命嗚呼了。
很多時候,對手與朋友只在一念之間,若和平相處,對手也能成朋友,幫對手就是保自己;而把概念絕對化,甚至採取過激的行為,對彼此都只能是一種傷害。
B. 搜尋關於和諧的小故事
關於和諧的小故事 (1)
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壞的男孩,他的爸爸給了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時候,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第一天,男孩釘了37根釘子。後面的幾天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的多。終於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的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爸爸說:「從今以後,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根釘子。」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後,釘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帶他來到籬笆邊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復了。就象你和一個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你就在他心裡留下了一個傷口,像這個釘子洞一樣。」
這個故事很簡單,但卻有著不簡單的寓意。
插一把刀子在一個人的身體里,再拔出來,傷口就難以癒合了。無論你怎麼道歉,傷口總是在那兒。要知道,身體上的傷口和心靈上的傷口一樣都難以恢復。
共建和諧社會是如今我們的祖國給我們的歷史使命。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核心在於不斷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個世界需要愛、需要溫馨、更需要和諧,這樣就會讓人與人之間有一種心靈的溝通,也會使人與人之間學會互相關心、互相體諒、互相幫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不斷增進和諧因素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每個人都能以寬闊的胸襟對待社會,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他人,多一份溝通少一些誤解,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猜疑,我們的社會就能更加溫馨、更加和諧。
關於和諧的小故事 (2)
一個寒冷冬日的晌午,女主人准備打掃庭院,一出門就看見四個蜷伏在柴堆旁被凍得發抖的老人。出於善良的美德,女主人請四位老人進屋喝點熱茶暖暖身子,老人問:「你們家有男人在家嗎?」女主人說:「沒有,先生和兒子都上班去了。」老人們回答,他們不能進去,原因就是因為你們家沒有男人,女主人只好作罷。吃中午飯之前,女主人和家人說起了先前的那件事,她先生立馬要她去請四位老人進屋吃飯。女主人來到柴堆前看見四位老人還在,就把先生的意思給他們說了,四位老人猶豫了一下,說:我們不能一起進去,只能進去一人,原因是你們家都快吃飯了,不可能有那麼多飯,接著又說,我們四人分別叫財富、成功、平安、和諧,你去問一下你先生,看他願意請誰進去。婦主人內好回頭問先生。先生說「財富」最好,就請「財富」,兒子卻說還是請「成功」吧,在出現分歧的情況下,女主人自己倒是有點想請「平安」,於是她也說了自己的想法,一旁的女兒說話了:「我看最好請「和諧」」。先生聽了女兒的話覺得有道理,全家人終於達成了一致。女主人又出門把他們的決定對四位老人說了,於是她領著「和諧」往家裡走,快進門時她回頭一看,四位老人都跟來了,女主人不明,就問其中原因:「你們不是說好只來一人嗎?」「和諧」笑著回答:「你們請了其他三位中的任何一位,就只來一位,你請了我就等於請了我們四個,我們是不可分的」。啊!我們明白了:和諧=財富+成功+平安。
C. 與和諧相關的故事,越多越好
大家好,我是XX班的XXX,今天我為大家講述一個和諧的小故事.
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壞的男孩,他的爸爸給了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時候,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第一天,男孩釘了37根釘子。後面的幾天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的多。終於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的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爸爸說:「從今以後,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根釘子。」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後,釘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帶他來到籬笆邊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復了。就象你和一個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你就在他心裡留下了一個傷口,像這個釘子洞一樣。」
這個故事很簡單,但卻有著不簡單的寓意。
插一把刀子在一個人的身體里,再拔出來,傷口就難以癒合了。無論你怎麼道歉,傷口總是在那兒。要知道,身體上的傷口和心靈上的傷口一樣都難以恢復。
共建和諧社會是如今我們的祖國給我們的歷史使命。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核心在於不斷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個世界需要愛、需要溫馨、更需要和諧,這樣就會讓人與人之間有一種心靈的溝通,也會使人與人之間學會互相關心、互相體諒、互相幫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不斷增進和諧因素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每個人都能以寬闊的胸襟對待社會,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他人,多一份溝通少一些誤解,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猜疑,我們的社會就能更加溫馨、更加和諧。
謝謝大家!
最好穿的大方點,演講時不要緊張,心平氣和的去講.
D. 有關和諧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XX班的XXX,今天我為大家講述一個和諧的小故事.
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壞的男孩,他的爸爸給了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時候,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第一天,男孩釘了37根釘子。後面的幾天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的多。終於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的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爸爸說:「從今以後,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根釘子。」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後,釘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帶他來到籬笆邊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復了。就象你和一個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你就在他心裡留下了一個傷口,像這個釘子洞一樣。」
這個故事很簡單,但卻有著不簡單的寓意。
插一把刀子在一個人的身體里,再拔出來,傷口就難以癒合了。無論你怎麼道歉,傷口總是在那兒。要知道,身體上的傷口和心靈上的傷口一樣都難以恢復。
共建和諧社會是如今我們的祖國給我們的歷史使命。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核心在於不斷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個世界需要愛、需要溫馨、更需要和諧,這樣就會讓人與人之間有一種心靈的溝通,也會使人與人之間學會互相關心、互相體諒、互相幫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不斷增進和諧因素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每個人都能以寬闊的胸襟對待社會,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他人,多一份溝通少一些誤解,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猜疑,我們的社會就能更加溫馨、更加和諧。
謝謝大家!
最好穿的大方點,演講時不要緊張,心平氣和的去講.
E. 和諧社會的歷史淵源論文需要!
從中國古詩文中看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是有史以來,我國人民特別是文人嚮往的理想社會。只要留意,便可從詩文、典籍及其傳說中,見聞人與人、人與畜禽、人與大自然「貴和」,以及「貴和」的重要性和怎樣構建「和諧社會」。
人與人「貴和」。《論語·顏淵》》中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這就是說,人與人之間是可以親如兄弟的。或者說一個人的視野已達到(君子)境界時,什麼人都可能成為兄弟(朋友)。
在《禮記·禮運》中,孔子與子游的對話就頗為詳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在二千多年前物質匱乏的社會,孔子就能夠憧憬政治民主,「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希望大公無私,「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嚮往的是生活幸福,「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多麼「和諧」的社會啊!
人與畜禽「貴和」。哲學家李耳騎青牛過函谷關,使他大徹大悟,「老子騎牛過函谷,紫氣東來注詩經」;哮天犬協助楊戩作戰,「二郎神」有狗相助,所向無敵;再如項羽的烏騅馬、關羽的「赤兔馬」失去主人後,竟然相隨英雄而去!
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虛寫更為神奇:「……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兇猛的老虎能夠奏樂,鸞鳥能夠駕車!
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實寫又是一番景象:「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詞中的「鵲」驚、「蟬」鳴、「蛙」鼓,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作者也並列於「鵲」、「蟬」、「蛙」中,好一個眾生平和的世界!
人與自然「貴和」。古時,與松、竹、梅「歲寒三友」相伴的,甚至視「梅」為「妻」、將「松」作「子」的,大有人在。較完整畫人繪景的,柳永的《望海潮》堪稱代表作:
「……重湖疊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嬉嬉釣叟蓮娃」——吹奏樂器的人、和歌泛舟的人、醉聽樂曲的人、吟詩賞景的人、在蓮葉叢中垂釣的老人和嬉鬧的孩童……他們以不同方式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中安泰祥和地生活,真叫人心馳神往。
「貴和」的重要性。「禮之用,和為貴」。盡管有人對孔子時代的「禮」、特別是「和」有爭議,但是後世多將「和為貴」作為「和諧」處世的箴言。「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把是否「和」作為「生」與「死」的標尺。傳統中醫也講「和」,說「和」才身體健康;通融民族關系也講「和」,如王昭君「和親」;生意人也講「和」,因為「和氣生財。」;居家過日子也講「和」,因為「家和萬事興」…….
還有膾炙人口的故事。如「將相和」:武將廉頗傲視憑「嘴(說)」起家而位居其上的文官藺相如。後來,廉頗知道藺相如是為了國家利益不跟他計較後,就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強大的秦國見此,也不敢欺侮趙國。如「北拒曹操,南和孫權」:諸葛亮「南和孫權」,才有「赤壁之戰」等勝利;但關羽拒「和」東吳,不僅失了荊州,而且父子死於非命……
由此可見,「貴和」利國,利家,也利於「和」者本人!
「和諧社會」人最重要。孟子論述十分精闢:「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而,「人和」是雙方面或多方面的。楚國進攻晉國,晉國有意講和,但是楚國志在必得。戰爭開始後,晉國國君命令己方軍隊「退避三舍」(撤退三次計九十里)。楚國軍隊還是步步緊逼。殊不知晉國的退避既使己方軍隊成了正義之師,又麻痹了敵軍。晉國最終打敗了楚國。由此可見,「和」不能一廂情願和放棄原則。對於不「和」的對方,有時要以自己的力量求「和」。
自然和則美,生命和則康,社會和則安,國家和則強。「和諧社會」需要眾人構建。但每人的先天條件、所受教育、地域文化等等卻難統一,這就需要范仲淹所言的「政通人和」:只有政事順利,才能百姓和樂;用法律調節和制裁為社會利益而發生的沖突,用傳統道德教化人們注重理性,提倡寬容,才能營造「貴和」環境,建設理想的「和諧社會」。
非原創!來源: 資料卡片雜志2005年第4期
F. 急求和文明和諧有關的成語故事或者是歷史背景,必須是成語故事和歷史背景,越多越好,採納最多的
夜不閉戶
夜不閉戶
發音 yè bù bì hù
釋義 戶:門。夜裡睡覺不用閂上門。形容社會治安情況良好。
出處 《禮記·禮運》:「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示例 兩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
路不拾遺
路不拾遺
發音 lù bù shí yí
釋義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
示例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四方瞻仰,稱為西方聖人。(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一回)
拾金不昧
拾金不昧
發音 shí jīn bù mèi
釋義 金:原指錢財,現泛指各種貴重物品;昧:隱藏。拾到東西並不隱瞞下來據為己有。指良好的僕人道德和社會風尚。
示例 我們每個人都應從小養成拾金不昧的好品德。
近義詞 路不拾遺
見義勇為
發音 jiàn yì yǒng wéi
釋義 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處 《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示例 見義勇為真漢子,莫將成敗論英雄。(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四回)
近義詞 急公好義 挺身而出
禮賢下士
發音 lǐ xián xià shì
釋義 對有才有德的人以禮相待,對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計自己的身分去結交。
出處 《新唐書·李勉傳》:「其在朝廷,鯁亮廉介,這宗臣表,禮賢下士有始終,嘗引李巡、張參在幕府。」
示例 我今天看見了一位禮賢下士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絕少的了。(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
尊師重道
發音 zūn shī zhòng dào
釋義 道:指教師指引的應該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師傳授的知識。尊敬師長,重視老師的教導。
出處 《後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
高風亮節
發音 gāo fēng liàng jié
釋義 高風:高尚的品格;亮節:堅貞的節操。形容道德和行為都很高尚。
出處 宋·胡仔《苕溪漁隱從話後集》卷一:「余謂淵明高風峻節,固已無愧於四皓,然猶仰慕之,尤見其好賢尚友之情也。」
示例 藍先生不佩服世界史中的任何聖哲與偉人,因而也就不去摹仿他們的高風亮節。(老舍《四世同堂》二十三)
和睦相處
發音 hé mù xiāng chǔ
釋義 彼此和好地相處。
示例 鄰里之間應當團結友愛,和睦相處。
近義詞 天倫之樂
和藹近人
發音 hé ǎi jìn rén
釋義 和藹:和善。態度溫和,容易接近。
出處 明·李開先《賀邑令賀洪濱獎異序》:「迄今才八閱月,絕從生之文法,除苛細之科條,雖若凜不可犯,而實藹然可親。」
示例 但不知怎的總覺得他其實是和藹近人,並不如先前自己揣想那樣的可怕。★魯迅《離婚》
G. 和諧社會的小故事
按慣例六中全會都是為下一屆黨代表大會做准備;構建和諧社會的決定,是否預示著17大主題。既然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特性;就成了建設小康社會的指導思想;處理社會矛盾和問題的原則和方法;據有很高的戰略地位和歷史意義;媒體已提到是新一代領導集體的創新;馬列主義理論的新發展;是當今人民的意願;世人追求的目標;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身體力行。
隨著和諧社會的建設,出現了許多新觀點;新提法;新鮮事;如公平、公開,共建共享;政協系統提出:要追求效果公平? 只講過程公平沒用, 效果公平,才解決實際問題;才是和諧社會追求目標。現在公布的平均數,掩蓋著許多矛盾;如福建經濟勢力在全國先進行列;若除去廈門和廣西一樣;廈門的財力省無權動用;江蘇省統計江南人均收入6000美元;江北只有1000美元;所以專家們提醒,各級決策者,必須從實情出發,才不失實際,造成指揮失誤。廣州人均收入超一萬美元;第一個達到進入發達國家標準的大城市;現在提倡共同富裕;他們要把農民工也計算在內。
有個婦女因丈夫有外隅,動了刀子,成了殺人犯,她表示自己該死;只留戀兒子太小;看護警察常代她去看孩子;她跪拜求她收留教育成人;女民警領回,還帶著孩子到刑場送別;這種對社會、對無故負責的高貴品質受人尊敬;媒體報道:是構建和諧社會出現的新風尚。
H. 求幾個關於和諧的歷史故事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於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里住了很久。他還下令合並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於減輕人民負擔。
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徵一人所諫前後200餘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布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范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