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達摩的故事
達摩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南天竺人,婆羅門種姓,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南朝梁武帝時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於慧可。後出禹門游化終身。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於洛濱,葬熊耳山。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經二祖慧可,三祖僧、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於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後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菩提達摩(梵Bodhidharma;?~536,一說528)】
通稱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初祖。他生於南印度,婆羅門族,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里北行至魏,到處以禪法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五0歲,歷游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
達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裡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有道育、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並親近和供養四、五年。達摩感覺他們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看中國人的根器於此經最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離世間。』
隨著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達摩逐漸成為傳說式的人物。首先是傳說達摩到金陵(今南京)時和梁武帝的問答。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岩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以後,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
達摩晚年的事跡,各傳都未明確記載。後人傳說他遇毒而逝,葬於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但又傳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遇達摩於嶔嶺。達摩手攜只履翩翩獨逝。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
達摩的禪法,據敦煌出土資料,古來作為達摩學說而傳的許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說』似乎是達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凈覺《楞伽師資記》的〈達摩傳〉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達摩弟子曇林記錄而傳出。據曇林的序文說,他把達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為《達摩論》;而達摩為坐禪眾撰《釋楞伽要義》一卷,亦名為《達摩論》。這兩論文理圓凈,當時流行很廣。
現在一般作為達摩學說的有《少室六門集》上下二卷,即∶〈心經頌〉、〈破相論〉(一名〈觀心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六種。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一名《大乘法論》)等,以及朝鮮梵魚寺所刻《禪門攝要》上下二卷,日本·鈴木大拙校刊《少室逸書》所收關於達摩諸論文。這些著述內容大致都差不多。
達摩『二入四行』的禪法,是以『壁觀』法門為中心。唐·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載(大正48·403c)∶『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雲,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所謂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屬於教的理論思考,行入是屬於實踐,即禪法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義。
理入和行入的名稱,見於北涼所譯《金剛三昧經》〈入實際品〉第五。但《金剛三昧經》說的理入是『覺觀』,而『壁觀』是達摩傳出的獨特禪法。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十〈習禪篇〉末對達摩禪法的評價說(大正 50·596c)∶『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
壁觀禪法的特點在於『藉教悟宗』,即啟發信仰時不離聖教的標准,構成信仰以後教人『不隨於文教』,即不再憑借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為主,行入為助。
後世佛教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達摩禪法的標志,因它直以究明佛心為參禪的最後目的,所以又稱禪宗為『佛心宗』。又有人因達摩專以《楞伽經》授人以為參禪印證,因而稱它為『楞伽宗』。
達摩的師承已無可考,後人為追溯傳統遂有種種說法。《楞伽師資記》推求那跋陀羅為初祖,菩提達摩為二世,下以神秀為七世。神會堅持南宗為正統,肯定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主張自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是一脈相承的。吉迦夜、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說法。唐·智炬《寶林傳》(成於801年)以印度自迦葉傳至師子比丘為二十四世,繼以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至菩提達摩為二十八世。此說為五代南唐泉州靜、筠二師所集《祖堂集》(成於952年)、永明延壽《宗鏡錄》(成於957年)所繼承,又為宋·道原《景德傳燈錄》(成於1004年)和契嵩《傳法正宗記》(成於1061年)所依用,後來即成為禪宗的正統說。
達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曇林等。
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一同親事達摩四、五年,是達摩最初及門弟子之一。他從達摩學了禪法,專重個人內心修持而少對人講說。他的事跡已不明,只有《景德傳燈錄》卷三等記達摩臨終時自許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總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傳說,可以想見其禪學程度之一斑。
僧副,俗姓王,太原祁縣人,是達摩剃度的弟子。南齊·建武(494~497)年間住鍾山(今南京)定林下寺。他忻慕岷嶺峨眉的勝景,趁蕭淵藻出鎮蜀部(今四川)時隨從入蜀,因而使禪法流行四川。後來又回金陵(今南京),普通五年(524)寂於金陵開善寺,年六十一歲。
曇林自稱是達摩的弟子,曾記錄過達摩的『二入四行說』。〈慧可傳〉中稱他為林法師。北魏·永平元年至東魏·武定元年(508~543)之間,他在洛陽和鄴都參與譯經事業,在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瞿曇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譯場任筆受,是當時參加譯經的重要人物。他博學善講,在鄴都常講《勝鬘經》。周武滅法期間,他與慧可共同護持經典,被砍掉一臂,人稱『無臂林』。曇林早年雖曾親近達摩,但他以禪法與義學並重,因此後世所傳達摩臨終對在側弟子們分別印可得皮、肉、骨、髓的說法,沒有提及曇林。曇林在傳承達摩禪法上所記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於中國禪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業績。(林子青)
菩提達磨
◎附一∶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摘錄)
魏世禪師以菩提達摩為有深智慧,而其影響亦最大。達摩稱為中國禪宗之初祖。唐代時晚出禪宗史記,所敘達摩平生,不可盡信。茲姑不詳辨。惟今日所存最可據之菩提達摩史記有二。一為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所載。一為道宣《續僧傳》之〈菩提達摩傳〉。楊炫之約與達摩同時,道宣去之亦不遠。而達摩之學說,則有曇琳所記之〈入道四行〉。此文為道宣引用。知其在唐初以前即有之,應非偽造。茲據此諸書,略述菩提達摩之平生及學說如下。
菩提達摩者,南天竺人,或雲波斯人。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冥心虛寂,通微徹數,定學高之。其來中國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
在洛見永寧寺之壯麗,自雲年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遍閻浮所無也。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無,合掌連日。又嘗見洛陽修梵寺金剛,亦稱為得其真相。達摩先游嵩洛。或曾至鄴。隨其所止,誨以禪教。常以四卷《楞伽》授學者,以天平年(534~537)前滅化洛濱。或雲,遇毒卒。(中略)
菩提達摩以四卷《楞伽》授慧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禪師每依此經說法,那、滿等師,常齎四卷《楞伽》以為法要。可師後裔,盛習此經。達摩一派,因稱為楞伽師。按《續僧傳》〈法沖傳〉雲,沖先於三論師慧暠聽《大品》、三論、《楞伽》。又以《楞伽》奧典,沉淪日久,所在追訪。
『又遇可師親傳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講之。(中略)其經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羅三藏翻,慧觀法師筆受。故其文理克諧,行質相貫。專唯念慧,不在話言。於後達摩禪師傳之南北,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後行中原,慧可禪師,創得綱紐,魏境文學,多不齒之。領宗得意者,時能啟悟。』
據此達摩一脈,宗奉宋譯《楞伽》。其學頗與時人不同。因遭譏議。慧可後裔亦自知其法頗與世異。其講《楞伽》,謂依『南天竺一乘宗』,則知當世講者,或有不依此宗者。又〈法沖傳〉敘《楞伽》師承,謂有遷禪師出《疏》四卷,尚德律師出《入楞伽疏》十卷,均『不承可師,自依《攝論》。』則『依《攝論》』者『不承慧可』,亦即非『依南天竺一乘宗』也。故此『南天竺一乘宗』者,自有其玄旨,與遷禪師等之依《攝論》者不同。而其玄旨何在,大為可注意之事。
『南天竺一乘宗』即上承《般若》法性之義。何以言之。南天竺者,乃龍樹空王發祥之域。佛法自大眾部之小空,以至《般若》之大空,均源出南印度。達摩據《續傳》本南天竺人,故受地方學風之影響。龍樹之學,出於《般若》。掃盡封執,直證實相。此大乘之極詣。不但與小乘執有者異趣,且與大乘言有者亦殊途。《續僧傳》〈習禪篇〉論僧稠與達摩兩宗之禪法曰∶『然而觀彼兩宗,即乘之二軌也,稠懷念處,清范可崇。摩法虛宗,玄旨幽賾。可崇則情事易顯。幽賾則理性難通。』《續傳》言僧稠習《涅盤》聖行,四念處法。此謂稠師依《涅盤經》〈聖行品〉所載四念處法以修心。《涅盤》雖為大經,而四念處法則原為小乘最勝之方便。僧稠特重四念處法,故與達摩取法於大乘虛宗者不同。故曰,即乘之二軌也。四念處法,觀身、觀受、觀心、觀法,其階藉所由,步驟井然。故情事甚顯,而易於遵行。大乘虛宗,以無分別智,無所得心,悟入實相。依此正觀,立證菩提。故其旨玄妙幽賾。由常人視之,其理難通,必領宗得意,乃能啟悟也。
《楞伽經》者,所明在無相之虛宗。雖亦為法相有宗之典籍。但其說法,處處著眼在破除妄想,顯示實相。妄想者如諸執障,有無等戲論。實相者體用一如,即真如法身,亦即涅盤。菩提達摩主行禪觀法,證知真如。因須契合無相之真如,故觀行在乎遣盪一切諸相。必罪福並舍,空有兼忘。必心無所得,必忘言絕慮。故道宣論又有曰∶
『屬有菩提達摩者,神化居宗,闡導江洛。大乘壁觀,功業最高。(中略)審其所慕,則遣盪之志存焉。觀其立言,罪福之宗兩舍。詳夫真俗雙翼,空有二輪,帝網之所不拘,愛見莫之能引。靜慮籌此,故絕言乎。』
達摩所修大乘禪法,名曰壁觀。達摩所證,則真俗不二之中道。壁觀者喻如牆壁,中直不移,心無執著,遣盪一切執見。中道所詮,即無相之實相。以無著之心,契彼真實之理。達摩禪法,旨在於此。
然所謂契者,相應之謂。不二則相應。彼無著之心,與夫真實之理,本無內外。故達摩又拈出心性一義。心性者,即實相,即真如,即涅盤,並非二也。密宗曰,達摩但說心。心性一義,乃達摩說法之特點。而與後來禪宗有最要之關系。(中略)
菩提達摩以四卷《楞伽》授學者。大鑒慧能則偏重《金剛般若》。由此似若古今禪學之別在法相與法性。然而不然。達摩玄旨,本為《般若》法性宗義。在史實上,此有六證。(1)攝山慧布,三論名師,並重禪法。於鄴遇慧可,便以言悟其意。可曰,法師所述,可謂破我除見,莫過此也。(2)三論師興皇法朗教人宗旨,在於無得。達摩所教《楞伽》,亦以『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3)道信教人念《般若》。(4)法融禪師,受學於三論元匠茅山大明法師。而禪宗人認融為牛頭宗初祖。此雖不確,然《三論》與禪之契合可知。(5)慧命禪師,曾著《大品義章》。其所作〈詳玄賦〉載於《廣弘明集》中。而禪宗之《楞伽師資記》,誤以為僧璨所作。可見宗《般若經》之慧命,與楞伽師之僧璨,義理上原少異致。(6)法沖,楞伽師也。然初學於三論宗安州慧暠,後學慧可之《楞伽經》義。
據上六事,可知北方禪宗與攝山三論有默契處。二者均法性宗義,並崇禪法。達摩禪法得廣播南方,未始非已有三論之流行為之先容也。且般若經典由於攝山諸師,而盛行於南方。禪宗在弘忍之後,轉崇《金剛般若》,亦因其受南方風氣之影響也。再者達摩原以《楞伽經》能顯示無相之虛宗,故以授學者。其後此宗禪師亦皆依此典說法。然世人能得意者少,滯文者多。是以此宗後裔每失無相之本義,而復於心上著相。至四世之後,此經遂亦變成名相。於是哲人之慧一變而為經師之學,因而去達摩之宗愈遠。《金剛般若》者言簡意深。意深者謂其賅括虛宗之妙旨。言簡者則解釋自由而可不拘於文字。故大鑒禪師舍《楞伽》而取《金剛》,亦是學問演進之自然趨勢。由此言之,則六祖謂為革命,亦可稱為中興。革命者只在其指斥北宗經師名相之學。而中興者上追達摩,力求『領宗得意』,而發揚『南天竺一乘宗』本來之精神也。
◎附二∶印順《中國禪宗史》第一章第一節(摘錄)
菩提達摩,簡稱達摩。在後代禪者的傳說中,也有不同的名字。神會(762卒)的《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此下簡稱《南宗定是非論》),也是稱為菩提達摩的。神會引〈禪經序〉來證明房提達摩的傳承,如《神會和尚遺集》(此下簡稱《神會集》,依民國五十七年新印本)所說,神會是以〈禪經序〉的達摩多羅為菩提達摩的。因為這樣,在傳說中,或稱為菩提達摩,或稱為達摩多羅。774年頃作的《歷代法寶記》,就綜合而稱為菩提達摩多羅。這是傳說中的混亂糅合,並非到中國來傳禪的菩提達摩,有這些不同的名字。菩提達摩與達摩多羅,被傳說為同一人。達摩多羅或譯為達磨多羅,菩提達摩也就被寫為菩提達磨了。 Dharma,古來音譯為達摩(或曇摩)。譯為達磨,是始於宋·元嘉(430前後)年間譯出的《雜阿毗曇心論》。《雜阿毗曇心論》是達磨(即曇摩)多羅——法救論師造的。曇磨多羅論師與達摩多羅禪師,也有被誤作同一人的。如梁·僧佑(518 卒)《出三藏記集》卷十二〈薩婆多部記目錄序〉,所載(北方)長安齊公寺所傳,仍作曇摩多羅(禪師),而僧佑(南方)《舊記》所傳五十三人中,就寫作達磨多羅了(大正55·89a)。神會(在北方)還寫作達摩多羅與菩提達摩,而神會下別系,與東方有關的(781撰)《曹溪別傳》,就寫作達磨多羅。洪州(馬大師)門下(801)所撰,與江東有關的《雙峰山曹侯溪寶林傳》(此下簡稱《寶林傳》),就寫為菩提達磨了。從此,菩提達摩被改寫為菩提達磨,成為後代禪門的定論。達摩而改寫為達磨,可說是以新譯來改正舊譯。然從傳寫的變化來看,表示了南方禪的興盛,勝過了北方,南方傳說的成為禪門定論。(中略)達摩傳《楞伽》的如來(藏)禪,而引用《般若》與《維摩詰經》,可能與達摩的曾在江南留住有關。
《楞伽師資記》說∶還有一部十二三紙的《釋楞伽要義》,現已佚失。從前傳入日本的,有《大乘楞伽正宗決》一卷,也許就是這一部。當時,還有被認為偽造的三卷本《達摩論》,內容不明。現在,被傳說為達摩造而流傳下來的,也還不少。其中,如〈破相論〉一名〈觀心論〉、〈絕觀論〉、〈信心銘〉,這都可證明為別人造的。現存的〈悟性論〉、〈血脈論〉等,為後代禪者所造。沒有標明造論者的名字,這才被誤傳為達摩論了。達摩在中國的名望越大,附會為達摩造的越多。道藏有《達摩大師住世留形內心妙用訣》一卷,達摩被傳說為長生不死的仙人了。世俗流傳有《達磨易筋經》、《達磨一掌金》,達摩竟被傳說為武俠、占卜之流了!這真是盛名之累。
〔參考資料〕 《續高僧傳》卷十六;金鶴沖《菩提達磨大師傳》;《禪學論文集》二、《禪宗史實考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胡適〈菩提達磨考〉(《胡適禪學案》第一部);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上卷;鈴木大拙《禪宗思想史研究》卷二;柳田聖山《達磨の語錄》;宇井伯壽《禪宗史研究》;RuthFuller Sasaki and Heinrich Dumoulin《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Zen》。
Ⅱ 歷史上真有達摩這個人嗎
據歷史記載真有此人,但是吃下了毒葯還不死的說法是誇張的,他也就是一個佛法懂得多的一個高僧而已
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於洛濱,葬熊耳山。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於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後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菩提達摩(梵Bodhidharma;?~536,一說528)】
通稱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初祖。他生於南印度,婆羅門族,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里北行至魏,到處以禪法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五0歲,歷游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
達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裡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有道育、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並親近和供養四、五年。達摩感覺他們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看中國人的根器於此經最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離世間。』
隨著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達摩逐漸成為傳說式的人物。首先是傳說達摩到金陵(今南京)時和梁武帝的問答。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岩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以後,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達摩祖師洞
達摩晚年的事跡,各傳都未明確記載。後人傳說他遇毒而逝,葬於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但又傳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遇達摩於嶔嶺。達摩手攜只履翩翩獨逝。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
[編輯本段]成就及榮譽
據敦煌出土資料,古來作為達摩學說而傳的許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說』似乎是達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凈覺《楞伽師資記》的〈達摩傳〉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達摩弟子曇林記錄而傳出。據曇林的序文說,他把達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為《達摩論》;而達摩為坐禪眾撰《釋楞伽要義》一卷,亦名為《達摩論》。這兩論文理圓凈,當時流行很廣。
少林寺現在一般作為達摩學說的有《少室六門集》上下二卷,即∶〈心經頌〉、〈破相論〉(一名〈觀心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六種。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一名《大乘法論》)等,以及朝鮮梵魚寺所刻《禪門攝要》上下二卷,日本·鈴木大拙校刊《少室逸書》所收關於達摩諸論文。這些著述內容大致都差不多。
達摩『二入四行』的禪法,是以『壁觀』法門為中心。唐·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載(大正48·403c)∶『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雲,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所謂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屬於教的理論思考,行入是屬於實踐,即禪法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義。
理入和行入的名稱,見於北涼所譯《金剛三昧經》〈入實際品〉第五。但《金剛三昧經》說的理入是『覺觀』,而『壁觀』是達摩傳出的獨特禪法。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十〈習禪篇〉末對達摩禪法的評價說(大正 50·596c)∶『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
壁觀禪法的特點在於『藉教悟宗』,即啟發信仰時不離聖教的標准,構成信仰以後教人『不隨於文教』,即不再憑借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為主,行入為助。
後世佛教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達摩禪法的標志,因它直以究明佛心為參禪的最後目的,所以又稱禪宗為『佛心宗』。又有人因達摩專以《楞伽經》授人以為參禪印證,因而稱它為『楞伽宗』。
達摩洞達摩的師承已無可考,後人為追溯傳統遂有種種說法。《楞伽師資記》推求那跋陀羅為初祖,菩提達摩為二世,下以神秀為七世。神會堅持南宗為正統,肯定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主張自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是一脈相承的。吉迦夜、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說法。唐·智炬《寶林傳》(成於801年)以印度自迦葉傳至師子比丘為二十四世,繼以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至菩提達摩為二十八世。此說為五代南唐泉州靜、筠二師所集《祖堂集》(成於952年)、永明延壽《宗鏡錄》(成於957年)所繼承,又為宋·道原《景德傳燈錄》(成於1004年)和契嵩《傳法正宗記》(成於1061年)所依用,後來即成為禪宗的正統說。
達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曇林等。
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一同親事達摩四、五年,是達摩最初及門弟子之一。他從達摩學了禪法,專重個人內心修持而少對人講說。他的事跡已不明,只有《景德傳燈錄》卷三等記達摩臨終時自許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總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傳說,可以想見其禪學程度之一斑。
僧副,俗姓王,太原祁縣人,是達摩剃度的弟子。南齊·建武(494~497)年間住鍾山(今南京)定林下寺。他忻慕岷嶺峨眉的勝景,趁蕭淵藻出鎮蜀部(今四川)時隨從入蜀,因而使禪法流行四川。後來又回金陵(今南京),普通五年(524)寂於金陵開善寺,年六十一歲。
曇林自稱是達摩的弟子,曾記錄過達摩的『二入四行說』。〈慧可傳〉中稱他為林法師。北魏·永平元年至東魏·武定元年(508~543)之間,他在洛陽和鄴都參與譯經事業,在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瞿曇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譯場任筆受,是當時參加譯經的重要人物。他博學善講,在鄴都常講《勝鬘經》。周武滅法期間,他與慧可共同護持經典,被砍掉一臂,人稱『無臂林』。曇林早年雖曾親近達摩,但他以禪法與義學並重,因此後世所傳達摩臨終對在側弟子們分別印可得皮、肉、骨、髓的說法,沒有提及曇林。曇林在傳承達摩禪法上所記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於中國禪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業績。
[編輯本段]史籍記載
◎附一∶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摘錄)
達摩雕像魏世禪師以菩提達摩為有深智慧,而其影響亦最大。達摩稱為中國禪宗之初祖。唐代時晚出禪宗史記,所敘達摩平生,不可盡信。茲姑不詳辨。惟今日所存最可據之菩提達摩史記有二。一為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所載。一為道宣《續僧傳》之〈菩提達摩傳〉。楊炫之約與達摩同時,道宣去之亦不遠。而達摩之學說,則有曇琳所記之〈入道四行〉。此文為道宣引用。知其在唐初以前即有之,應非偽造。茲據此諸書,略述菩提達摩之平生及學說如下。
菩提達摩者,南天竺人,或雲波斯人。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冥心虛寂,通微徹數,定學高之。其來中國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
在洛見永寧寺之壯麗,自雲年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遍閻浮所無也。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無,合掌連日。又嘗見洛陽修梵寺金剛,亦稱為得其真相。達摩先游嵩洛。或曾至鄴。隨其所止,誨以禪教。常以四卷《楞伽》授學者,以天平年(534~537)前滅化洛濱。或雲,遇毒卒。(中略)
菩提達摩以四卷《楞伽》授慧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禪師每依此經說法,那、滿等師,常齎四卷《楞伽》以為法要。可師後裔,盛習此經。達摩一派,因稱為楞伽師。按《續僧傳》〈法沖傳〉雲,沖先於三論師慧暠聽《大品》、三論、《楞伽》。又以《楞伽》奧典,沉淪日久,所在追訪。
『又遇可師親傳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講之。(中略)其經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羅三藏翻,慧觀法師筆受。故其文理克諧,行質相貫。專唯念慧,不在話言。於後達摩禪師傳之南北,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後行中原,慧可禪師,創得綱紐,魏境文學,多不齒之。領宗得意者,時能啟悟。』
據此達摩一脈,宗奉宋譯《楞伽》。其學頗與時人不同。因遭譏議。慧可後裔亦自知其法頗與世異。其講《楞伽》,謂依『南天竺一乘宗』,則知當世講者,或有不依此宗者。又〈法沖傳〉敘《楞伽》師承,謂有遷禪師出《疏》四卷,尚德律師出《入楞伽疏》十卷,均『不承可師,自依《攝論》。』則『依《攝論》』者『不承慧可』,亦即非『依南天竺一乘宗』也。故此『南天竺一乘宗』者,自有其玄旨,與遷禪師等之依《攝論》者不同。而其玄旨何在,大為可注意之事。
『南天竺一乘宗』即上承《般若》法性之義。何以言之。南天竺者,乃龍樹空王發祥之域。佛法自大眾部之小空,以至《般若》之大空,均源出南印度。達摩據《續傳》本南天竺人,故受地方學風之影響。龍樹之學,出於《般若》。掃盡封執,直證實相。此大乘之極詣。不但與小乘執有者異趣,且與大乘言有者亦殊途。《續僧傳》〈習禪篇〉論僧稠與達摩兩宗之禪法曰∶『然而觀彼兩宗,即乘之二軌也,稠懷念處,清范可崇。摩法虛宗,玄旨幽賾。可崇則情事易顯。幽賾則理性難通。』《續傳》言僧稠習《涅盤》聖行,四念處法。此謂稠師依《涅盤經》〈聖行品〉所載四念處法以修心。《涅盤》雖為大經,而四念處法則原為小乘最勝之方便。僧稠特重四念處法,故與達摩取法於大乘虛宗者不同。故曰,即乘之二軌也。四念處法,觀身、觀受、觀心、觀法,其階藉所由,步驟井然。故情事甚顯,而易於遵行。大乘虛宗,以無分別智,無所得心,悟入實相。依此正觀,立證菩提。故其旨玄妙幽賾。由常人視之,其理難通,必領宗得意,乃能啟悟也。
《楞伽經》者,所明在無相之虛宗。雖亦為法相有宗之典籍。但其說法,處處著眼在破除妄想,顯示實相。妄想者如諸執障,有無等戲論。實相者體用一如,即真如法身,亦即涅盤。菩提達摩主行禪觀法,證知真如。因須契合無相之真如,故觀行在乎遣盪一切諸相。必罪福並舍,空有兼忘。必心無所得,必忘言絕慮。故道宣論又有曰∶
『屬有菩提達摩者,神化居宗,闡導江洛。大乘壁觀,功業最高。(中略)審其所慕,則遣盪之志存焉。觀其立言,罪福之宗兩舍。詳夫真俗雙翼,空有二輪,帝網之所不拘,愛見莫之能引。靜慮籌此,故絕言乎。』
達摩所修大乘禪法,名曰壁觀。達摩所證,則真俗不二之中道。壁觀者喻如牆壁,中直不移,心無執著,遣盪一切執見。中道所詮,即無相之實相。以無著之心,契彼真實之理。達摩禪法,旨在於此。
然所謂契者,相應之謂。不二則相應。彼無著之心,與夫真實之理,本無內外。故達摩又拈出心性一義。心性者,即實相,即真如,即涅盤,並非二也。密宗曰,達摩但說心。心性一義,乃達摩說法之特點。而與後來禪宗有最要之關系。(中略)
菩提達摩以四卷《楞伽》授學者。大鑒慧能則偏重《金剛般若》。由此似若古今禪學之別在法相與法性。然而不然。達摩玄旨,本為《般若》法性宗義。在史實上,此有六證。(1)攝山慧布,三論名師,並重禪法。於鄴遇慧可,便以言悟其意。可曰,法師所述,可謂破我除見,莫過此也。(2)三論師興皇法朗教人宗旨,在於無得。達摩所教《楞伽》,亦以『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3)道信教人念《般若》。(4)法融禪師,受學於三論元匠茅山大明法師。而禪宗人認融為牛頭宗初祖。此雖不確,然《三論》與禪之契合可知。(5)慧命禪師,曾著《大品義章》。其所作〈詳玄賦〉載於《廣弘明集》中。而禪宗之《楞伽師資記》,誤以為僧璨所作。可見宗《般若經》之慧命,與楞伽師之僧璨,義理上原少異致。(6)法沖,楞伽師也。然初學於三論宗安州慧暠,後學慧可之《楞伽經》義。
據上六事,可知北方禪宗與攝山三論有默契處。二者均法性宗義,並崇禪法。達摩禪法得廣播南方,未始非已有三論之流行為之先容也。且般若經典由於攝山諸師,而盛行於南方。禪宗在弘忍之後,轉崇《金剛般若》,亦因其受南方風氣之影響也。再者達摩原以《楞伽經》能顯示無相之虛宗,故以授學者。其後此宗禪師亦皆依此典說法。然世人能得意者少,滯文者多。是以此宗後裔每失無相之本義,而復於心上著相。至四世之後,此經遂亦變成名相。於是哲人之慧一變而為經師之學,因而去達摩之宗愈遠。《金剛般若》者言簡意深。意深者謂其賅括虛宗之妙旨。言簡者則解釋自由而可不拘於文字。故大鑒禪師舍《楞伽》而取《金剛》,亦是學問演進之自然趨勢。由此言之,則六祖謂為革命,亦可稱為中興。革命者只在其指斥北宗經師名相之學。而中興者上追達摩,力求『領宗得意』,而發揚『南天竺一乘宗』本來之精神也。
◎附二∶印順《中國禪宗史》第一章第一節(摘錄)
菩提達摩,簡稱達摩。在後代禪者的傳說中,也有不同的名字。神會(762卒)的《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此下簡稱《南宗定是非論》),也是稱為菩提達摩的。神會引〈禪經序〉來證明房提達摩的傳承,如《神會和尚遺集》(此下簡稱《神會集》,依民國五十七年新印本)所說,神會是以〈禪經序〉的達摩多羅為菩提達摩的。因為這樣,在傳說中,或稱為菩提達摩,或稱為達摩多羅。774年頃作的《歷代法寶記》,就綜合而稱為菩提達摩多羅。這是傳說中的混亂糅合,並非到中國來傳禪的菩提達摩,有這些不同的名字。菩提達摩與達摩多羅,被傳說為同一人。達摩多羅或譯為達磨多羅,菩提達摩也就被寫為菩提達磨了。 Dharma,古來音譯為達摩(或曇摩)。譯為達磨,是始於宋·元嘉(430前後)年間譯出的《雜阿毗曇心論》。《雜阿毗曇心論》是達磨(即曇摩)多羅——法救論師造的。曇磨多羅論師與達摩多羅禪師,也有被誤作同一人的。如梁·僧佑(518 卒)《出三藏記集》卷十二〈薩婆多部記目錄序〉,所載(北方)長安齊公寺所傳,仍作曇摩多羅(禪師),而僧佑(南方)《舊記》所傳五十三人中,就寫作達磨多羅了(大正55·89a)。神會(在北方)還寫作達摩多羅與菩提達摩,而神會下別系,與東方有關的(781撰)《曹溪別傳》,就寫作達磨多羅。洪州(馬大師)門下(801)所撰,與江東有關的《雙峰山曹侯溪寶林傳》(此下簡稱《寶林傳》),就寫為菩提達磨了。從此,菩提達摩被改寫為菩提達磨,成為後代禪門的定論。達摩而改寫為達磨,可說是以新譯來改正舊譯。然從傳寫的變化來看,表示了南方禪的興盛,勝過了北方,南方傳說的成為禪門定論。(中略)達摩傳《楞伽》的如來(藏)禪,而引用《般若》與《維摩詰經》,可能與達摩的曾在江南留住有關。
《楞伽師資記》說∶還有一部十二三紙的《釋楞伽要義》,現已佚失。從前傳入日本的,有《大乘楞伽正宗決》一卷,也許就是這一部。當時,還有被認為偽造的三卷本《達摩論》,內容不明。現在,被傳說為達摩造而流傳下來的,也還不少。其中,如〈破相論〉一名〈觀心論〉、〈絕觀論〉、〈信心銘〉,這都可證明為別人造的。現存的〈悟性論〉、〈血脈論〉等,為後代禪者所造。沒有標明造論者的名字,這才被誤傳為達摩論了。達摩在中國的名望越大,附會為達摩造的越多。道藏有《達摩大師住世留形內心妙用訣》一卷,達摩被傳說為長生不死的仙人了。世俗流傳有《達磨易筋經》、《達磨一掌金》,達摩竟被傳說為武俠、占卜之流了!這真是盛名之累。
[編輯本段]〔參考資料〕
《續高僧傳》卷十六;金鶴沖《菩提達磨大師傳》;《禪學論文集》二、《禪宗史實考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胡適〈菩提達磨考〉(《胡適禪學案》第一部);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上卷;鈴木大拙《禪宗思想史研究》卷二;柳田聖山《達磨の語錄》;宇井伯壽《禪宗史研究》;RuthFuller Sasaki and Heinrich Dumoulin《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Zen》。
[編輯本段]相關傳說
達摩到中國,正是當時的北魏時期。有一名國師菩提流支,很嫉妒達摩,多次加害都沒有成功。他叫人在達摩的飯菜里下毒,達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誤。吃完後就從口中吐出一條毒蛇來。直到有一天,達摩祖師已經確立慧可為佛法的繼承人,他才決定圓寂。
就在菩提流支第七次下毒害達摩,達摩才被毒死。他的弟子們將他用棺木安葬了。
也就在這一天,北魏的一個去西域的使臣宋雲,走到蔥嶺一帶,遇到達摩祖師,還與他問話:「大師,您將法傳給誰了?」
達摩祖師說:「你以後會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又脫下自己的一隻鞋給宋雲說:「你快點回去吧,你們的國王今天會死去。」
宋雲回來後談起此事,不相信達摩已死。於是眾人打開棺木一看,裡面只有一隻鞋子。有人說,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已經有一百五十歲。
Ⅲ 達摩祖師的簡介
菩提達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意譯為覺法,據《續高僧傳》記述專,南屬印度人,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
北魏時,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當時對他所傳的禪法褒貶不一,約當魏末入寂於洛濱。據《景德傳燈錄》在民間常稱其為達摩祖師,即禪宗的創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6種。
(3)達摩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菩提達摩的影響
達摩學說而傳的許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說」似乎是達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凈覺《楞伽師資記》的〈達摩傳〉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達摩弟子曇林記錄而傳出。據曇林的序文說,他把達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為《達摩論》;而達摩為坐禪眾撰《釋楞伽要義》一卷,亦名為《達摩論》。這兩論文理圓凈,當時流行很廣。
Ⅳ 達摩祖師的故事和來歷,他是怎麼修成正果的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梵文:बोधिधर्म、英文:Bodhidharma、又稱:菩提達磨),意譯為覺法。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達摩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於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於慧可。後出禹門游化終身。
達摩典故
歷史流傳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於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後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達摩東來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後,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後,不要住在南方,那裡的君主喜好功業,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准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後,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初見梁武
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主張自我解脫。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由於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 』武帝不能理解,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岩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以後,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
關於神光
時神光於伊洛披覽群書,以曠達聞,慕師之高風,斷臂求法,師感其精誠,遂傳安心發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經九載,欲歸西方,囑慧可一宗之秘奧,授袈裟及楞伽經四卷。未久即入寂,葬於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雲度蔥嶺時,適逢達磨攜只履歸西方。師之一生頗富傳奇,亦難辨其真偽。師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528)、梁大同元年(535)或二年等異說。又梁武帝尊稱師為「聖胄大師」;唐代宗賜「圓覺大師」之謚號,塔名空觀。
一葦渡江
竹林找到達摩「一葦渡江」石刻這塊「達摩畫像石碑」是明代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所刻的,在碑上,達摩絡腮圓眼,拱手站立在渡江蘆葦上。在畫像左側篆刻著「大明弘治四年辛亥歲三月季春定山釋子八十翁……」字樣的文字。「這塊石碑是1491年由80歲的臨濟宗三十二世住持高僧手繪的,主要描繪的就是達摩當年渡江的故事!」負責恢復和復建南京定山寺的智光法師回憶,在《梁史》和浦口地方誌書中,都曾經記載過達摩在定山寺居住的故事。此次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挖掘出定山寺遺址,加上這塊明代石刻的印證,「我們可以確認,這里就是1500年前達摩的真正駐錫(居住)地。」
一葦渡江的另一種說法
關於一葦渡江還有一種說法是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後,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消息後,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至今,人們仍把幕府山的這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今日長蘆禪寺內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後參拜長蘆寺而建的。達摩「一葦渡江」後,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後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岩」、「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跡。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少林禪緣
達摩過江以後,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這里群山環抱,森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凈土。於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後,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現在少林寺碑廊里還有達摩一葦渡江圖像碑。 古人有詩贊日: 路行跨水復逢著,獨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達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裡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有道育、達摩畫像
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並親近和供養四、五年。達摩感覺他們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看中國人的根器於此經最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離世間。 隨著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達摩逐漸成為傳說式的人物。首先是傳說達摩到金陵(今南京)時和梁武帝的問答。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岩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
其它傳說
遇毒而逝 達摩晚年的事跡,各傳都未明確記載。後人傳說他遇毒而逝,葬於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但又傳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遇達摩於嶔嶺。達摩手攜只履翩翩獨逝。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 達摩到中國,正是當時的北魏時期。有一名國師菩提流支,很嫉妒達摩,多次加害都沒有成功。他叫人在達摩的飯菜里下毒,達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誤。吃完後就從口中吐出一條毒蛇來。直到有一天,達摩祖師已經確立慧可為佛法的繼承人,他才決定圓寂。 只履西歸 就在菩提流支第七次下毒害達摩,達摩才被毒死。他的弟子們將他用棺木安葬了。 也就在這一天,北魏的一個去西域的使臣宋雲,走到蔥嶺一帶,遇到達摩祖師,還與他問話:「大師,您將法傳給誰了?」 達摩祖師說:「你以後會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又脫下自己的一隻鞋給宋雲說:「你快點回去吧,你們的國王今天會死去。」 宋雲回來後談起此事,不相信達摩已死。於是眾人打開棺木一看,裡面只有一隻鞋子。有人說,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已經有一百五十歲。
Ⅳ 達摩和張三豐:誰是中國歷史上武功最強的人
「可知道古往今來,武功最高強的是誰?」 這是金庸小說《俠客行》中白自在提出的問題。白自在作為雪山派掌門人,熟知武林掌故,他有這樣的疑問,可見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 莎士比亞的名著《王子復仇記》的主人公哈姆雷特(Hamlet)有一個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人稱「Hamlet『s question」,即「哈姆雷特問題」。對於白自在提出的那個問題,我們不妨東施效顰,美其名曰:「白自在問題」。 要回答這個問題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得提供一份候選人名單,但這份名單的制定也非易事。某某人是否有資格入選,本來就是一個To be or not to be的question,哈姆雷特有過煩惱,我輩不論是EQ還是IQ都未必比得上血統高貴的哈姆雷特,因此即便是想破腦袋、搔破頭皮也未必有什麼結論。不過,如果把這個問題拋給不論EQ還是IQ都未必比不上哈姆雷特的金庸先生,結果又會如何呢? 為了把問題簡單化、明晰化,我們可以為「白自在問題」換一個提法,即如果讓大家來評選心目中武功最高的歷史人物,那個獨占鰲頭的人會是誰呢?或者說,如果讓金庸先生自己來評選一下心目中武功最高的歷史人物,那個能夠獲此殊榮的人會是誰呢? 金庸先生可能不屑於回答這樣無聊的問題,不過,筆者卻知道,金庸先生必然選兩個人——達摩和張三豐。這個理由不需多說,達摩是少林派的祖師爺,張三豐是武當派的創始人,少林、武當是天下武林門派之冠,那武功最高的人自然非此二人莫屬。 但是,「白自在問題」中有個「最」字,按照最通常的習慣,似乎應當只能有一個人當選,這又給我們出了一個「哈姆雷特問題」,我們總不能安排一場達摩與張三豐的比武吧,那樣豈不是會出現「關公戰秦瓊」的笑話? 達摩是北魏時人,生活在五六世紀,張三豐是宋元時人,生活在十三、十四世紀,達摩與張三豐的這一場比武自然無法實現。這樣,「白自在問題」仍然是一個問題,仍然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不過,筆者倒是頗為贊同白自在的看法,「那達摩是西域天竺之人,乃是蠻夷之類,你把一個胡人說得如此厲害,豈不是滅了我堂堂中華的威風?」這可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想當年佛法東傳給中華文化輸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國際文化的交融對於一國文化的發展功德無量,此點我輩豈能不知?何況中華文化能夠把外來文化融化吸收,就像佛法到了東土就變成了中土的佛學一樣,我們自然沒有必要學漢代人提出「老子化胡說」,說老子出關,西入天竺,化為佛陀,立浮屠教,佛祖是老子的化身,那樣也未免太小器,太小肚雞腸,太心胸狹隘了。 如果說中國歷史上武功最強的人卻不是中國人,那樣也確實太丟臉了些,但如果歷史果真如此,我們也只有尊重客觀事實。只是誰都知道,說少林武功是達摩所傳查無實據,實也太過牽強。至此,「白自在問題」終於有了答案,那就是中國歷史上武功最強的人只有一個人選,那就是張三豐。延伸閱讀:達摩張三豐最強本文轉載地址:|更多
Ⅵ 歷史上達摩到底活了多少歲呢
很多人覺得都知道佛教有個達摩祖師,而且也覺得達摩確實是神話中的人物,是假的,但是,其實歷史上真的有達摩真人。
達摩本是印度人,放到現在來說達摩就是一個來中國傳遞佛教的。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
達摩的死因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准確的說法,有的說達摩是被安樂死的,也有的人說達摩是被毒死的,更有的人說達摩死後,被土葬後。在西域看見過他,看見他挑杖西歸,禪杖上只挑了一隻鞋子。但是這些說法都是存在漏洞的。
無論達摩是這樣死的,在當今時代,信仰只能是一種精神寄託,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想要解決問題,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實現。
Ⅶ 達摩有哪些典故
歷史流傳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於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後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達摩東來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後,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後,不要住在南方,那裡的君主喜好功業,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准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後,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初見梁武
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主張自我解脫。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由於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 』武帝不能理解,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岩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以後,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
神光講法
中國有個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滎陽縣人。當時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講經說法,當地群眾稱:「神光講經,委婉動聽,地生金蓮,頑石點頭」。圍觀聽講的人是里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達摩離開梁武帝北上,路過雨花台,見到神光在那裡講經說法,他就順便擠在人群中,側耳傾聽。達摩聽講,聽到有些地方點點頭,聽到有些地方搖搖頭。點頭表示贊同神光講的觀點,搖頭表示對神光講的觀點不贊同。神光在講解中,發現達摩搖頭,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最大不尊,便問達摩:「你為什麼搖頭?」對佛學的認識二人因有分歧意見,達摩便主動讓步,離開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
一葦渡江
達摩離神光去後,聽講的群眾有人對神光說:「剛才那個人你知道他是誰?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精通佛法,學識淵博。」神光聽了以後,感到慚愧之極,師父到了跟前,剛才自己太沒禮貌了。於是他就趕快追達摩,賠禮道歉。達摩在前邊走,神光在後面緊追,一直追到長江岸。達摩急著過江,停立江岸,只見水域茫茫即沒有橋,也沒有船,連個人影也不見。這怎麼過江呢?達摩十分焦慮。誰知「天無絕人之路」。正在這無可奈何之際,達摩突然發現岸邊不遠的地方坐著一個老太太,身邊放了一捆葦草,看樣子好像也是在等船過江。達摩暗自盤算:這位若大的年紀,為何孤苦伶仃,無人護送照料?也罷!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於是他邁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禮,說道:「老菩薩,我要過江,怎奈無船,請您老人家化棵蘆葦給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頭來,仔細地端詳達摩。見他兩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滿臉絡腮鬍子,捲曲盤旋,身材魁梧,舉止坦然,形象端壯,儀表非凡。老人暗自點頭稱許,隨順手抽出一根蘆葦與達摩。達摩雙手接過蘆葦,向老人告謝而去,及至江邊,他把蘆葦放在江面上,只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伸開,達摩雙腳踏於蘆葦之上,飄飄然渡過了長江。 神光不顧疲勞,尾追達摩,及到江邊,看到達摩一葦渡江,就氣急敗壞地跑到老人面前不問青紅皂白,抱起老人身邊一捆蘆葦,撲通一聽,扔到水中,雙腳跳上蘆葦捆子,匆忙過江。誰知說也奇怪,這捆蘆葦不但不向前行進,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見勢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險些溺入水中。神光帶著渾身泥水,沖向老人,輕聽責問:「你給他一根蘆葦就渡過江,我拿你一捆蘆葦為什麼還過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蘆葦,助人有份;你是搶我的蘆葦,物各有緣,無緣無故,豈能相助?」老人說罷,轉瞬間悠然不見,浩瀚的江面上空無一人。這時神光自知有失,慚嘆不已,呼天不靈,呼地不應,悲凄非常,懊悔而歸。
一葦渡江的另一種說法
關於一葦渡江還有一種說法是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後,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消息後,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至今,人們仍把幕府山的這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今日長蘆禪寺內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後參拜長蘆寺而建的。達摩「一葦渡江」後,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後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岩」、「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跡。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少林禪緣
達摩過江以後,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這里群山環抱,森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凈土。於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後,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現在少林寺碑廊里還有達摩一葦渡江圖像碑。 古人有詩贊日: 路行跨水復逢著,獨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達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裡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有道育、 達摩畫像
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並親近和供養四、五年。達摩感覺他們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看中國人的根器於此經最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離世間。 隨著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達摩逐漸成為傳說式的人物。首先是傳說達摩到金陵(今南京)時和梁武帝的問答。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岩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
其它傳說
遇毒而逝 達摩晚年的事跡,各傳都未明確記載。後人傳說他遇毒而逝,葬於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但又傳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遇達摩於嶔嶺。達摩手攜只履翩翩獨逝。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 達摩到中國,正是當時的北魏時期。有一名國師菩提流支,很嫉妒達摩,多次加害都沒有成功。他叫人在達摩的飯菜里下毒,達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誤。吃完後就從口中吐出一條毒蛇來。直到有一天,達摩祖師已經確立慧可為佛法的繼承人,他才決定圓寂。 只履西歸 就在菩提流支第七次下毒害達摩,達摩才被毒死。他的弟子們將他用棺木安葬了。 也就在這一天,北魏的一個去西域的使臣宋雲,走到蔥嶺一帶,遇到達摩祖師,還與他問話:「大師,您將法傳給誰了?」 達摩祖師說:「你以後會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又脫下自己的一隻鞋給宋雲說:「你快點回去吧,你們的國王今天會死去。」 宋雲回來後談起此事,不相信達摩已死。於是眾人打開棺木一看,裡面只有一隻鞋子。有人說,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已經有一百五十歲。
葬身之處
空相寺 空相寺
是佛教初祖達摩大師弘漢葬身之處,近年來常有中外僧人接踵來此尋根問祖。古老的空相寺過去是佛門聖地,現在依然是燦爛的文化聖地。 據清朝和民國的《陝州志》記載,佛教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陝州時,就修建了空廂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與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同一時期的佛門聖地。 空相寺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葬地,它以達摩捨身求法、開創佛教禪宗而聞名天下。據史籍記載,達摩初祖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後,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圓寂,終年一百五十歲。眾僧徒悲痛之極,依佛禮將初祖大師葬於定林寺內,並修建了達摩靈塔和達摩殿。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的碑文,以示對達摩大師創立禪宗的紀念。後來東魏使臣於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經返回途中,遇見達摩大師杖挑只履西歸,立即報於皇帝。皇帝聞之,命人挖開達摩墓葬,只見只履空棺,方知大師已脫化成佛,遂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
廣州聖跡
廣州市上下九古為珠江碼頭,現為繁華步行商業街。其中華林正街內有一小塊「達摩祖師西來登岸處」石碑,並建有千年古剎「華林寺」(初名「西來庵」),相傳為達摩所建。寺內的石塔中藏有21顆釋迦佛的真身舍利。 光孝寺內有達摩「洗缽泉」,俗稱「達摩井」。
南京勝跡
南京雨花台的高座寺,相傳為達摩祖師在此聽主持神光講法,搖頭不以為然,神光詫異,後追隨至少室山,雪中斷臂求法,終成禪宗二祖慧可。 南京長江邊上的幕府山下有達摩洞,相傳既達摩從此處「一葦渡江」處; 江北六合的長蘆鎮有「長蘆寺」遺址,為紀念達摩祖師一葦渡江所建,歷朝歷代屢廢屢建,現正異地復建中; 江北浦口有定山寺遺址,為達摩一葦渡江後的第一個駐錫的寺院,有「達摩岩」等遺跡,作為禪宗祖庭比少林寺還要早。該寺現正在重建中。
Ⅷ 達摩祖師生平介紹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英文:Bodhidharma、又稱:菩提達磨),意譯為覺法。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達摩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於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於慧可。後出禹門游化終身。
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始祖。他生於南天竺(印度),婆羅門族,傳說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里北行至北魏,到處以禪法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歲,歷游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禪是脫離文字的,語言和文字只是描述萬事萬物的代號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慧能大字不認識一個,但是卻通曉佛經的原因。只要明心見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於洛濱,葬熊耳山。
達摩典故
歷史流傳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於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後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達摩東來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後,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後,不要住在南方,那裡的君主喜好功業,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准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後,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初見梁武
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主張自我解脫。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由於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 』武帝不能理解,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岩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以後,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
關於神光
時神光於伊洛披覽群書,以曠達聞,慕師之高風,斷臂求法,師感其精誠,遂傳安心發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經九載,欲歸西方,囑慧可一宗之秘奧,授袈裟及楞伽經四卷。未久即入寂,葬於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雲度蔥嶺時,適逢達磨攜只履歸西方。師之一生頗富傳奇,亦難辨其真偽。師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528)、梁大同元年(535)或二年等異說。又梁武帝尊稱師為「聖胄大師」;唐代宗賜「圓覺大師」之謚號,塔名空觀。
一葦渡江
竹林找到達摩「一葦渡江」石刻這塊「達摩畫像石碑」是明代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所刻的,在碑上,達摩絡腮圓眼,拱手站立在渡江蘆葦上。在畫像左側篆刻著「大明弘治四年辛亥歲三月季春定山釋子八十翁……」字樣的文字。「這塊石碑是1491年由80歲的臨濟宗三十二世住持高僧手繪的,主要描繪的就是達摩當年渡江的故事!」負責恢復和復建南京定山寺的智光法師回憶,在《梁史》和浦口地方誌書中,都曾經記載過達摩在定山寺居住的故事。此次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挖掘出定山寺遺址,加上這塊明代石刻的印證,「我們可以確認,這里就是1500年前達摩的真正駐錫(居住)地。」
一葦渡江的另一種說法
關於一葦渡江還有一種說法是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後,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消息後,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至今,人們仍把幕府山的這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今日長蘆禪寺內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後參拜長蘆寺而建的。達摩「一葦渡江」後,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後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岩」、「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跡。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少林禪緣
達摩過江以後,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這里群山環抱,森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凈土。於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後,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現在少林寺碑廊里還有達摩一葦渡江圖像碑。 古人有詩贊日: 路行跨水復逢著,獨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達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裡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有道育、達摩畫像
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並親近和供養四、五年。達摩感覺他們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看中國人的根器於此經最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離世間。 隨著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達摩逐漸成為傳說式的人物。首先是傳說達摩到金陵(今南京)時和梁武帝的問答。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岩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
其它傳說
遇毒而逝 達摩晚年的事跡,各傳都未明確記載。後人傳說他遇毒而逝,葬於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但又傳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遇達摩於嶔嶺。達摩手攜只履翩翩獨逝。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 達摩到中國,正是當時的北魏時期。有一名國師菩提流支,很嫉妒達摩,多次加害都沒有成功。他叫人在達摩的飯菜里下毒,達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誤。吃完後就從口中吐出一條毒蛇來。直到有一天,達摩祖師已經確立慧可為佛法的繼承人,他才決定圓寂。 只履西歸 就在菩提流支第七次下毒害達摩,達摩才被毒死。他的弟子們將他用棺木安葬了。 也就在這一天,北魏的一個去西域的使臣宋雲,走到蔥嶺一帶,遇到達摩祖師,還與他問話:「大師,您將法傳給誰了?」 達摩祖師說:「你以後會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又脫下自己的一隻鞋給宋雲說:「你快點回去吧,你們的國王今天會死去。」 宋雲回來後談起此事,不相信達摩已死。於是眾人打開棺木一看,裡面只有一隻鞋子。有人說,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已經有一百五十歲。
葬身之處
空相寺空相寺
是佛教初祖達摩大師弘漢葬身之處,近年來常有中外僧人接踵來此尋根問祖。古老的空相寺過去是佛門聖地,現在依然是燦爛的文化聖地。 據清朝和民國的《陝州志》記載,佛教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陝州時,就修建了空廂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與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同一時期的佛門聖地。 空相寺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葬地,它以達摩捨身求法、開創佛教禪宗而聞名天下。據史籍記載,達摩初祖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後,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圓寂,終年一百五十歲。眾僧徒悲痛之極,依佛禮將初祖大師葬於定林寺內,並修建了達摩靈塔和達摩殿。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的碑文,以示對達摩大師創立禪宗的紀念。後來東魏使臣於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經返回途中,遇見達摩大師杖挑只履西歸,立即報於皇帝。皇帝聞之,命人挖開達摩墓葬,只見只履空棺,方知大師已脫化成佛,遂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
廣州聖跡
廣州市上下九古為珠江碼頭,現為繁華步行商業街。其中華林正街內有一小塊「達摩祖師西來登岸處」石碑,並建有千年古剎「華林寺」(初名「西來庵」),相傳為達摩所建。寺內的石塔中藏有21顆釋迦佛的真身舍利。 光孝寺內有達摩「洗缽泉」,俗稱「達摩井」。
南京勝跡
南京雨花台的高座寺,相傳為達摩祖師在此聽主持神光講法,搖頭不以為然,神光詫異,後追隨至少室山,雪中斷臂求法,終成禪宗二祖慧可。 南京長江邊上的幕府山下有達摩洞,相傳既達摩從此處「一葦渡江」處; 江北六合的長蘆鎮有「長蘆寺」遺址,為紀念達摩祖師一葦渡江所建,歷朝歷代屢廢屢建,現正異地復建中; 江北浦口有定山寺遺址,為達摩一葦渡江後的第一個駐錫的寺院,有「達摩岩」等遺跡,作為禪宗祖庭比少林寺還要早。該寺現正在重建中。
編輯本段後世評價
據敦煌出土資料,古來作為達摩學說而傳的許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說』似乎是達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凈覺《楞伽師資記》的〈達摩傳〉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達摩弟子曇林記錄而傳出。據曇林的序文說,他把達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為《達摩論》;而達摩為坐禪眾撰《釋楞伽要義》一卷,亦名為《達摩論》。這兩論文理圓凈,當時流行很廣。 達摩圖
現在一般作為達摩學說的有《少室六門集》上下二卷,即︰〈心經頌〉、〈破相論〉(一名〈觀心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六種。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一名《大乘法論》)等,以及朝鮮梵魚寺所刻《禪門攝要》上下二卷,日本·鈴木大拙校刊《少室逸書》所收關於達摩諸論文。這些著述內容大致都差不多。 達摩『二入四行』的禪法,是以『壁觀』法門為中心。唐·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載(大正48·403c)︰『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雲,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所謂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屬於教的理論思考,行入是屬於實踐,即禪法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義。 理入和行入的名稱,見於北涼所譯《金剛三昧經》〈入實際品〉第五。但《金剛三昧經》說的理入是『覺觀』,而『壁觀』是達摩傳出的獨特禪法。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十〈習禪篇〉末對達摩禪法的評價說(大正 50·596c)︰『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 壁觀禪法的特點在於『藉教悟宗』,即啟發信仰時不離聖教的標准,構成信仰以後教人『不隨於文教』,即不再憑借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為主,行入為助。 後世佛教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達摩禪法的標志,因它直以究明佛心為參禪的最後目的,所以又稱禪宗為『佛心宗』。又有人因達摩專以《楞伽經》授人以為參禪印證,因而稱它為『楞伽宗』。 達摩洞
達摩的師承已無可考,後人為追溯傳統遂有種種說法。《楞伽師資記》推求那跋陀羅為初祖,菩提達摩為二世,下以神秀為七世。神會堅持南宗為正統,肯定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主張自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是一脈相承的。吉迦夜、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說法。唐·智炬《寶林傳》(成於801年)以印度自迦葉傳至師子比丘為二十四世,繼以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至菩提達摩為二十八世。此說為五代南唐泉州靜、筠二師所集《祖堂集》(成於952年)、永明延壽《宗鏡錄》(成於957年)所繼承,又為宋·道原《景德傳燈錄》(成於1004年)和契嵩《傳法正宗記》(成於1061年)所依用,後來即成為禪宗的正統說。 達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曇林等。 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一同親事達摩四、五年,是達摩最初及門弟子之一。他從達摩學了禪法,專重個人內心修持而少對人講說。他的事跡已不明,只有《景德傳燈錄》卷三等記達摩臨終時自許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總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傳說,可以想見其禪學程度之一斑。
達摩弟子
弟子僧副
僧副,俗姓王,太原祁縣人,是達摩剃度的弟子。南齊·建武(494~497)年間住鍾達摩面壁圖軸
山(今南京)定林下寺。他忻慕岷嶺峨眉的勝景,趁蕭淵藻出鎮蜀部(今四川)時隨從入蜀,因而使禪法流行四川。後來又回金陵(今南京),普通五年(524)寂於金陵開善寺,年六十一歲。 曇林自稱是達摩的弟子,曾記錄過達摩的『二入四行說』。〈慧可傳〉中稱他為林法師。北魏·永平元年至東魏·武定元年(508~543)之間,他在洛陽和鄴都參與譯經事業,在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瞿曇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譯場任筆受,是當時參加譯經的重要人物。他博學善講,在鄴都常講《勝鬘經》。周武滅法期間,他與慧可共同護持經典,被砍掉一臂,人稱『無臂林』。曇林早年雖曾親近達摩,但他以禪法與義學並重,因此後世所傳達摩臨終對在側弟子們分別印可得皮、肉、骨、髓的說法,沒有提及曇林。曇林在傳承達摩禪法上所記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於中國禪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業績。
神光斷臂求法
相傳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聽說達摩大師住在少林寺,於是前往拜謁。 達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沒有氣餒。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無不歷盡艱難險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當自勉勵!」時置寒冬臘月,紛紛揚揚飄起漫天大雪。夜幕降臨,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動,天明積雪已沒過他的雙膝。達摩這時才開口問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淚流滿面說道:「只願和尚慈悲,為我傳道。」達摩擔心神光只是一時沖動,難以持久,略有遲疑。神光明白達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斷左臂,置於達摩面前。達摩於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邊,並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內的立雪亭,便是為紀念慧可斷臂求法的事跡而建。 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經》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後禪宗在東土的第二代祖師,自此,禪宗在中國有了傳法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