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山西臨汾歷史名人有哪些
1、衛青: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後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於,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2、霍去病: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時期名將、軍事家,名將衛青外甥,大司馬霍光兄長。善於騎射,勇猛果斷。十七歲,拜驃姚校尉,追隨大將軍衛青,率領八百驍騎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騎兵,拜驃騎將軍,封為冠軍侯。
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兩次參加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漠北之戰後,封狼居胥,大捷而歸,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
3、柴紹:字嗣昌,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市)人 。唐朝初年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幼以任俠聞,矯捷有勇力。初仕隋朝,為元德太子千牛備身,迎娶唐國公李淵之女平陽昭公主為妻子。唐國公李淵起兵,領馬軍總管,率先登城陷陣。
武德初年,從秦王李世民征戰四方,積功封為霍國公。貞觀初年,拜右衛大將軍,出為華州刺史,轉左衛大將軍。參與定襄之戰,從滅東突厥,累加鎮軍大將軍,平定梁師都,改封譙國公。
4、霍光:字子孟,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大臣,政治家,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馬霍去病異母弟、漢昭帝皇後上官氏外祖父、漢宣帝皇後霍成君之父。身材魁梧,皮膚白皙,眉目疏朗,胡須長美。不學無術,忠誠勤懇。
初以門蔭,選為郎官,歷任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宿衛公正,勤勞國家。漢武帝臨終時,拜大將軍、大司馬,受命託孤輔政,封為博陸侯。輔佐漢昭帝,解除上官桀擁立劉旦陰謀,廢立昌邑王劉賀,擁立漢宣帝即位,掌權攝政,權傾朝野。
5、賈充:字公閭,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東北)人,三國曹魏末期至西晉初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賈逵之子。西晉王朝的開國元勛。賈充曾參與鎮壓淮南二叛和弒殺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馬氏信任,其女兒賈褒(一名荃)及賈南風分別嫁予司馬炎弟司馬攸及次子司馬衷。
與司馬氏結為姻親,地位顯赫。晉朝建立後,轉任車騎將軍、散騎常侍、尚書僕射,後升任司空、太尉等要職。更封魯郡公。咸寧末,為使持節、假黃鉞、大都督征討吳國。吳國平定後,增邑八千戶。
② 師曠的人物生平
師曠(公元前572年—532年),字子野,又稱晉野。春秋時期晉國羊舌食邑(今山西省洪洞縣曲亭鎮師村)人 ,大約生活在春秋末年晉悼公、晉平公執政時期。
師曠是盲人,常自稱「暝臣」、「盲臣」。其為何目盲,有三種說法:第一說是他天生眼盲;第二說是他因為覺得眼睛看到的東西使他無法專心地做一件事,所以用艾草熏瞎了自己的眼睛,使自己的心清凈下來;第三說是他自幼酷愛音樂,聰明過人,就是生性愛動,向衛國宮廷樂師高揚學琴時,用綉花針刺瞎了雙眼,發憤苦練,終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琴藝逐漸超過了師父。
師曠在晉悼公初年進入宮廷擔任主樂大師,憑借其藝術造詣、滿腹經綸和善辮口才贏得悼、平二公的信任,悼公末抑或平公時為太宰,是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樂家。《淮南子》雲:「師曠譬而為太宰」,他「大治晉國」,晉「始無亂政」。 師曠在藝術上取得了極高造詣,為世人所共仰。《莊子齊物論》說師曠「甚知音律」,《洪洞縣志》雲:「師曠之聰,天下之至聰也。」故在先秦文獻中,常以師曠代表音感特別敏銳的人,「譬猶師曠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無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他不僅熟悉琴曲,並善用琴聲表現自然界的音響,描繪飛鳥飛行的優美姿態和鳴叫。他聽力超群,有很強的辨音能力,漢代以前的文獻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別敏銳的人。《淮南子.氾論訓》說:「譬猶師曠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無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周書》記載他不僅擅琴,也會鼓瑟。師曠也通曉南北方的民歌和樂器調律,《左傳》記載:「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楚必無功』!」 有一次師曠聽到晉平公鑄造的大鍾音調不準,就直言相告,晉平公不以為然,後經衛國樂師師涓證實,果如此。
到晚年時,師曠已精通星算音律,撰述了《寶符》100卷,在明、清的琴譜中,《陽春白雪》、《玄默》等曲解題為師曠所作。
師曠有非凡的音樂才華,但卻比較保守,晉平公喜歡新聲,曾聽師涓演奏新曲,師曠當場攻擊是「靡靡之音」、「亡國之音」。師曠認為可以通過音樂來傳播德行。 師曠的政治業績並不亞於其藝術成就,其政治活動最早見諸文獻是在魯襄公十四年(前559年)。現存先秦文獻記載,師曠幾乎參與了晉國內政、外交、軍事等一系列事務,常向悼、平二公陳以治國安邦之策。悼、平二公每每請教於師曠時,他都能「因問盡言」,引出一番嚴肅的治國宏論。師曠雖僅是一樂官,一生均在宮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於一般樂工,對政治有自己的見解,敢於在衛侯面前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向晉王擔出了許多治國主張,有一次,晉平公感嘆師曠生來就眼瞎,飽受昏暗之苦,師曠則言天下有五種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賄博名,百姓受冤無處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當;其三是君王不辨賢愚;其四是君主窮兵黷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計安生。師曠甚至曾用琴撞擊晉平公,以規勸晉平公勿沉湎於個人享受。
當衛獻公因暴虐而被國人趕跑時,晉悼公認為民眾太過分,師曠則反駁說:「好的君主,民眾當然會擁戴他,暴虐之君使人民絕望,為何不能趕他走呢?」晉悼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又問起治國之道,師曠簡言之為「仁義」二字。
齊國當時很強盛,齊景公也曾向師曠問政,師曠提出「君必惠民」的主張,可見師曠具有強烈的民本主義思想,故他在當時深受諸侯及民眾敬重。在後世的傳說中,他被演化成音樂之神、順風耳的原型、及瞎子算命的祖師等。
【匡主裕民】
春秋時期,樂律問題帶有相當神秘的色彩而備受推崇。大師在掌握樂律的同時,往往被吸收來參與軍國大事,卜吉凶,備咨詢。師曠不閑於琴瑟而匡主裕民,樂師參政固然是原因之一,但眾多樂師,唯獨師曠能得到晉君賞識,實是憑借其滿腹經綸和善辯的口才贏得悼、平二公的信任,進而幾乎參與了晉國內政、外交、軍事等一系列事務。誠如韓垧所言:師曠「跡雖隱於樂官,而實參國議」。
文獻記載,師曠往常向悼、平二公陳以治國安邦之策。悼、平二公每每請教於師曠時,他都能「因問盡言」,引出一番嚴肅的治國宏論。師曠論「天下五墨墨」,論「人君之道」,這些忠言讜論包含著極為深刻的政治見解,表明師曠作為政治活動家所具有的遠見卓識和博大的胸懷。
【政治主張】
政治上,師曠主張為政清明,德法並重。國君應「清凈無為」,「務在博愛」,同時,還應藉助法令來維護統治,「法令不行」,則「吏民不正」。在用人方面,他主張對德才兼備者應委以國家重任。如果「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處高,不肖臨賢」,就會埋下亂政的隱患。經濟上,師曠主張富國強民,民阜才能政平。
「空虛府庫」將導致「國貧民罷,上下不和」的局面。統治手法上,師曠主張「廣開耳目,以察民情」,使百姓侵冤有處申訴。
他還提出「不固溺於流俗,不拘系於左右」的積極主張。認為國君應「廓然遠見,踔然獨立」這樣才能避免失誤,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師曠的治國宏論是他政治理想的反映,其見地精闢之至。悼、平二世,君主賢明,政平民阜,能重振文襄霸業,師曠起了很大作用。師曠還隨平公多次出征討伐,並曾代表晉國出使周朝。魯季武子說:「晉有趙孟以為大夫,有伯瑕以為佐,有史趙、師曠而咨度焉,有叔向、女齊以師保其君,其朝多君子,其庸可媮乎!」明示師曠可與趙孟、叔向等著名政治家齊名。
現存先秦文獻,有關師曠匡主裕民的記載頗多,可見,他的政治業績並不亞於其藝術成就。《淮南子》雲:「師曠譬而為太宰」他「大治晉國」,晉「始無亂政」。按太宰一職,「總六官之事,事無所不統」,足見其地位之顯赫。及至春秋後期,太宰僅為尊稱,實際地位大大降低,然名譽上仍為王宮之長,掌王家內外事務。悼公初年,師曠初入宮廷,不大可能居此高位。據考,師曠的政治活動最早見諸文獻是在魯襄公十四年(前559年),顯然,師曠為太宰當在悼公末抑或平公時。平公晚年,驕泰奢侈,貪欲無足,師曠多次力諫或與太宰一職相關。
【性格品質】
師曠稟性剛烈,正道直行,他嫻於辭令,卻從不趨炎附勢,具有不畏權勢的正直品格。
一次,晉平公同群臣飲酒時喟然長嘆,「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莫之違」。師曠侍坐於旁,認為這不象「君人者」所言,竟操琴向平公撞去。沒有仗義死節的氣概,何以敢如此「犯君」。平公晚年,宮室滋侈,大興土木,愈加荒淫無道,晉國霸業日衰,以致「民聞公命,如逃寇讎」。在晉平公淫奢哀颯之時,師曠仍敢犯顏直誅,確實需要些勇氣。《說苑》載,平公三次出門打獵,自認為有「霸王之主出」的祥兆,而師曠則認為,這是在自欺欺人。晉平公惱怒異常,「異口置酒祁之台,使郎中馬章布蒺藜於階上」,喚師曠解履拾階而上,師曠忍著痛,仰天長嘆。從肉中生山蟲子要吃肉,水中生出蠢蟲要蝕木。假如自己要與奴僕為伍,那是自找倒霉。廟堂之上,絕不是生蒺藜的地方。現在出現了這種情形,他預言:「君將死也。」表現了師曠守上不阿的高尚品格和對晉國前途命運的憂郁之情。 他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之明,炳燭之明孰於昧行乎?」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鼓勵。
③ 山西歷史人物
山西歷史名人
人 物 出生地 出生時間 簡 介
重耳 前697~前628 初因晉室內亂被迫流亡19年。62歲返晉,銳意改革,晉國實力大增。城濮之戰大敗楚軍後,會盟諸侯於踐土(今河南滎陽東北),為春秋五霸第二位霸主。
師曠 山西洪洞人 他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瞑臣。為晉大夫,亦稱晉野。是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他藝術造詣極高,民間附會出許多師曠秦樂的神異故事。
李悝 魏國人 前455~前395年 戰國法家之始祖。魏文侯時為相,在魏推行變法,創立封建法制,使魏成為戰國初期強國之一。所著《法經》成為秦以後法律的藍本。韓國人申不害,是法家「術」派始祖,慎到是「勢」派始祖,韓非子(韓國人)綜合三家集法家大成。
張儀 魏國人(今山西萬榮縣) ?~前310年 縱橫家,初期游說諸國,後入秦。曾以獻商於(今陝西商縣至河南內鄉一帶)之地六百里為誘餌,破壞齊楚聯盟,使秦乘機奪楚漢中(今陝西南部漢中盆地)之地。秦武王即位,入魏為相,不久病死。
荀況 趙國人 約前313~前238年 即荀子,儒家八派首領之一,主性惡說。曾在齊稷下(今山東臨淄西北)講學,三任祭酒。到燕遊歷,去秦考察政治,晚年任楚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令,著書終老於此。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學生。其學術源於儒家,但又吸取各家之長,是先秦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
關羽 河東解州人 ?~219年 三國時蜀漢名將,受封漢壽亭侯。為劉備鎮守荊州,兵敗被殺。為人忠義,事跡為後人推崇神化,影響民俗至深。
裴松之 河東聞喜人 372~451年 著名史學家。劉宋時奉文帝命為《三國志》作注,一改過去作注偏重訓釋文義的傳統,重點在史實的增補與考訂。參考各家史籍140餘種,注文史料豐富,文字超過正文三倍,價值不亞於正文,開創了作注新例。另有《晉紀》行世。
王勃 絳州龍門人 650?~676年 初唐四傑之冠。在他27年的短暫生命中,遭遇坎坷,懷才不遇,但其即席所賦的《滕王閣序》歷代傳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千百年一直膾炙人口。
武則天 並州文水人 624~705年 中國惟一的女皇帝。14歲入宮,初事唐太宗為才人。31歲時為高宗皇後,66歲時稱帝改唐建周。實際執政的近半個世紀中,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對祖國統一也做出了積極貢獻。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政治家。
王維 山西永濟人 701~761年 別號「詩佛」。唐開元進士,曾官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因對李林甫擅權不滿,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安史之亂後,避世隱居,拜佛念經。其作品主要是田園山水詩,大多吟詠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藝術上頗見功力,「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兼通音樂、繪畫。有《王右丞集》。
柳宗元 山西永濟人 773~819年 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柳河東。永貞革新時積極參與,失敗後貶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曾提出「文以載道」、「輔物及時」,提倡文章為刷新政治、補救時弊服務,與韓愈同倡古文運動,並稱「韓柳」。他存世的400多篇散文,文筆生動,思想性強,說理透徹,有很高的成就,又工詩,風格清峭。學問廣博,儒、道、佛不研究,哲學上屬樸素唯物主義,有《天說》、《天對》等論著。
白居易 祖籍太原 772~846年 晚唐著名詩人。晚年寓居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其詩大多反映社會現實,在藝術上具有形象生動、純朴自然、通俗曉暢的獨特風格。與元稹同倡新樂府運動,並稱「元白」。其作品以組詩《新樂府》和《秦中吟》為代表,《長恨歌》和《琵琶行》為傳世名篇。
荊浩 五代後梁沁水人 唐末五代後 唐末五代山水畫第一人。後因隱居於太行山洪谷,自號洪穀子,過著隱士兼畫家的生活。他博通經史,精於儒學,又善書法,對美術理論造詣頗深,撰有《筆法記》和《山水訣》各一卷。一生進行了大量豐富的創作實踐,留下來很多作品,為歷代名家所嘆賞。著名的有《寒林圖》、《匡廬圖》等。
楊業 河曲一帶人 ?~986年 北宋抗遼名將。曾以輕兵擊敗遼十萬大軍於雁門,被遼軍譽為「楊無敵」。宋二次北伐時,任西路軍副統師,曾收復雲、應、寰、朔四州,後因東路軍兵敗,被迫撤退。由於統帥潘美指揮錯誤,他陷於孤軍作戰,重傷被俘,拒不降遼,絕食三日亡。其夫人及子孫在以後的抗遼戰爭中都立下赫赫戰功,後人把他們的事跡演義成故事、評書等,廣為傳唱。
司馬光 山西聞喜縣涑水鄉人 1019~1086年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退居洛陽,奉命設居專事修史,邀集范圍禹、劉恕、劉侵入等主要助手,歷時19年書成,神宗賜名《資治通鑒》,為我國第一部分編年體通史。哲宗繼位後,入朝掌政,廢新法、復舊制,任相八個病死,封溫國公,謚文正。
關漢卿 山西解州人 生於金末,卒於元 傑出的戲劇家,元雜劇的奠基人。他長期生活在大都(今北京)下層人民中間,一生從事戲劇創作,而且有豐富的舞台經驗。比莎士比亞早兩個世紀,作品比莎氏多一倍。留傳下來的《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195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羅貫中 太原清徐人 約1330~約1440年 元末明初傑出的戲曲、小說作家。成年後離鄉外出漫遊,曾入張士誠幕府。一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全傳》、《隋唐兩朝全傳》、《殘唐五代史演傳》、《粉妝樓全傳》等長篇小說,《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劇本。他的小說作品,開拓和確立了中國古代白話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體制,使「小說」登上大雅之堂,成為與詩、詞、散文等雅文學形式並駕齊驅的重要一翼。
傅山 山西陽曲人 1607~1684年 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書畫藝術家。明亡後,曾出家為道士,故以朱衣道人為號。一生為反清復明而斗爭,與顧炎武、屈大均等著名反清人士交往很深。康熙時受清廷禮遇,但他不為所動,表現了堅定的遺民氣節。學術思想不重視理學,獨辟蹊徑研究子學,是清之後研治諸子的開山祖。主張詩文應該「生於氣節」,以是否有利於國家和民族為衡量標准,其畫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書法更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醫學造詣頗深,尤以婦科為最。
楊深秀 山西聞喜縣人 1849~1898年 清末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光緒進士。博學多識。梁啟超稱他為「山西通儒」。為官剛正清廉。甲午之恥,促使他走上變法維新之路。發起關學會,以言官身份屢請變法。新法失敗的前夕拒絕出走,在獄中寫道:「久拼生死一毛輕,臣罪偏由積毀成」,「縲紲到今終不怒,未知誰復請長纓」,慷慨赴死。
渠本翹 祁縣城內人 1862~1919年 山西第一票商和最早的實業家。光緒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後以外務部司員駐日本橫濱任領事一年。他目睹清政府日趨腐敗,對政界十分冷淡,把一生的主要精力放在興辦實業和教育上。曾創辦山西省最早的民族工業雙福火柴公司(今平遙火柴廠的前身)。他還領導了山西人民收回礦權的斗爭,任保晉礦務公司第一任總經理。他創辦祁縣中學,曾任山西大學堂監督。民國以後,寓居天津,專門從事書畫收藏和著述,1919年病故。
趙樹理 山西沁水人 1906~1966年 貧農家庭。在省立第四師范學校讀書期間開始接觸「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並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捕。出獄後開始創作生涯。抗戰期間入黨,在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從事抗日宣傳工作。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之後,他創作了小說《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及一些戲劇、曲藝作品,在實踐文學大眾化方向上影響深遠。「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趙樹理的創作和文學主張,指出了一條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大眾化風格的道路,影響著一代文風,尤其在著名的「山葯蛋」流派中起著領軍作用。
高君宇 靜樂縣人 1896~1925年 中國共產黨早期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山西黨組織創始之一。曾參加中國共產黨「二大」、「三大」和國民黨「一大」,赴蘇聯參加了共產黨國際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和各民族革命團體代表大會,為建立革命統一戰線也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終因積勞成疾,29歲時病逝。其女友石評梅(平定人,文學家)在其墓碑上鐫刻了高君宇生前自題像片的詩句:「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輝光,我願死如慧星之迅忽」,形象地概括了高君宇光輝短暫的一生。
劉胡蘭 文水縣雲周西村人 1932~1947年 8歲時就為八路軍站崗放哨,13歲擔任村婦救會秘書,14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十分惡劣的環境下從事地下工作。1947年劉胡蘭為救助群眾遭閻匪軍逮捕。在敵人威逼利誘目睹六位同志被殘酷屠殺時,給敵人以響亮的回答:「怕死不當共產黨員!」,最後在敵人的鍘刀下壯烈犧牲。毛澤東題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④ 山西洪洞縣的明代監獄,因誰的故事而著名
洪洞縣城內舊到衙(今縣政府)西南隅,有一座古老的監獄,據洪洞縣志記載,這座監獄始建於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距今已六百多年了,是我國僅存的一座完整的明代監獄。
明代監獄,俗稱「蘇三監獄」,那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蘇三起解注發生在這兒。明正德年間(公元一五零五——一五二一年)北京名妓蘇三在洪洞縣蒙冤落難囚於此監。蘇三出身於官宦人家,本姓周,因家境生變,投親不遇,被拐騙賣入北京一蘇姓人開的妓院,提行三姐,故名蘇三,號「玉堂春」。蘇在院時,偶遇宦門公子王景隆,彼此相愛,遂海誓山盟,願白頭到老,後因王景隆將錢財花光,為老鴇不容,將其趕出妓院,蘇三暗中資助他謀取功名。時一洪洞縣朝陽村富商沈鴻行商京城,慕玉堂春之名,用重金將蘇三贖回洪洞作妾。其妻皮氏悍妨,在洪洞「益元堂」暗買砒霜置毒於辣面中,蘇三因身體不適未食,沈鴻誤食後很快死亡,皮氏便誣告蘇一害死本人。知縣貪贓枉法,以酷刑逼蘇三屈招,遂成冤獄。後來王景隆科考得中,被點巡按山西,玉堂春逢夫得救,二人終成親眷。這個動人的歷史故事被後人編寫成小說、戲劇等廣泛傳頌,千年不衰。蘇三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蘇一監獄也隨之聞名中外。
蘇三監獄由過廳、普監、死牢三部分組成,全監總面積為六百一十平方米,門窗小而堅實,圍牆高而墩厚,呈現出一種陰森可怖的景象。過廳廳門上掛有著名書畫大師董壽平先生民題的「蘇三監獄」匾額一塊。穿過過廳便是普監,由東西相對的十二間監房形成一條狹窄的南北通道,牢房檐口外密布天網,且掛有很多響鈴。通道南端有禁房璋,是看管犯人的禁子的住處。西側有獄神廟、死囚洞,東側便是虎頭牢,牢門有兩層,形成一條高一米四,長三米的通道,兩端各有一道門檻和門扇,一道朝左開,一道朝右開,為明代標準的死囚牢門。牢院內有枕頭窯一孔,隔為三間,西側一間為發年關押蘇三的,牆體厚約一米一,是厚的要算院內的南圍牆,高一丈八,厚五尺一,內灌流沙,藉助沙的流動性,防止犯人打洞外逃。院心有一眼水井,人稱「蘇三井」,井口直徑約23厘米,是為防止犯人投井自殺而設計,井口石上還有十幾道磨痕,是歷年犯人打水磨出來的。井台旁,是兩個洗衣石槽。這座監獄其布局是研究封建社會官衙監獄規制的重要實物資料。
一九九二年,蘇三監獄又建成了蘇三臘像館,正同塑造了五組臘像,介紹了蘇三識王、入獄、押解、平反、重歡的全部情節,人物逼真動人,場面合理一鳴驚人 ,使遊客能更上觀、具體地了解蘇三其人其事。
特有的建築,動人的傳說,也曾引來無數遊人騷客,許多心家學者專程前來考察,劇作家演員也來體驗生活。
如今,作為圾陽產業的旅遊業蒸蒸日上、方興未艾,我縣博物館也與時俱進,借旅遊熱之東風,不斷對蘇三監獄加強管理,修葺完善,為了使更多的遊客紛紛至沓來,駐足觀賞,近來蘇三監獄又增設了不少內容,包括已成功雕塑好的明代五刑「笞、杖、徒、流、死」的直觀實物模型以及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幾個重要歷史朝代使用過的刑具復製品都即將於近期和遊人見面。
另外,據考證蘇三當年的確被洪洞縣城東村的富產沈鴻買回作妾,面豪華氣派、顯赫一時的沈家宅院也終因蘇三案的平反灰飛煙滅,掘地三尺,因其沈家的臭名昭著,這夫地方至今無人居住,無人問津。為了使佔地有限的蘇三監獄擴大外延,吸引更多的遊人,我單位領導經於縣領導碰頭協商,決定不久的將來在沈鴻宅院的原址上重新開辟出沈家豪宅。
我們對蘇三監獄的前景充滿希望,相信經修善擴建後,她定以新的面貌迎接中外遊人旅客,學者文人。
⑤ 臨汾有哪些歷史人物
衛子夫,西漢武帝之後。生年不詳,卒於漢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子夫本是襲封平陽侯曹時府中的歌妓,服侍曹時的夫人平陽公主。漢武帝即位後,他的第一位皇後也就是武帝幼年時戲言要藏於金屋的阿嬌無子,所以平陽公車就把鄰近大戶女子收買來,養在家中,准備讓漢武帝選取為妃。適逢漢武帝在霸上祭掃後來到平陽侯家中,平陽公主就將這些美女裝飾打扮起來,供漢武帝選擇。但漢武帝看後,覺得都不滿意。在武帝與平陽公主一起飲酒的時候,又讓歌女起舞助興,漢武帝便看中了子夫。隨後,漢武帝起坐更衣,子夫便來服侍,一見傾心。這樣,平陽公主送子夫入了宮。入宮一年多來,子夫卻不能得到漢武帝的寵幸,正好漢武帝釋放一批宮女,子夫才又見到他,並哭泣著請求放她出宮。漢武帝憐惜她,便把她留下來,同時,又把她的兄長衛長君、弟弟衛青召入宮中為侍中。到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子夫生了一男,遂被立為皇後。 柴紹(?—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人,唐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柴紹的祖父柴烈曾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歷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軍縣公;父親柴慎,為隋太子右內率,封鉅鹿郡公。柴紹出身於將門,自幼便「趫捷有勇力」(《舊唐書·柴紹列傳》),以以抑強扶弱而聞名於關中。少年時便當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煬帝長子)的千牛備身(陪伴)。唐國公李淵也將三女兒(即後來的平陽公主)嫁給了柴紹。 皋陶,又名咎繇(jiùyáo),是古代東夷部落少昊(shàohào)氏的首領。生於堯帝之時,卒於夏禹之前,活到106歲。皋陶歷經堯舜禹三世,嘔心瀝血輔佐堯舜禹,功高德厚。皋陶生於洪洞縣甘亭鎮士師村(現名皋陶村),至今村中祭祀皋陶的香火仍縷縷裊裊。皋陶是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聖」之一,史學界公認的「司法鼻祖」。皋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皋陶思想是儒家學術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其主體「法治」和「德治」與今天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著歷史淵源關系。 晉文公,生於公元前697,卒於公元前628年,名重耳,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與齊桓公齊名,為春秋五霸之一。 霍光,字子孟,約生於漢武帝元光年間,卒於漢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他跟隨漢武帝近30年,是武帝時期的重要謀臣。漢武帝死後,他受命為漢昭帝的輔政大臣,執掌漢室最高權力近20年,為漢室的安定和中興建立了功勛,成為西漢歷史發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在今安澤一帶)。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台的。 衛青,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人。他的母親在平陽公主家做女僕,因丈夫姓衛,她就被稱為衛媼。平陽公主原號陽信長公主,是漢武帝的姐姐,因嫁與平陽侯曹壽(漢初名臣曹參之曾孫)為妻,所以也稱平陽公主。 霍去病(公元前 140——前 117年),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人,是大將軍衛青的外甥。他的母親衛少兒是漢武帝姐姐平陽公主家裡的奴婢,在與平陽縣衙役霍仲孺私通後,生下了霍去病。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 荀況,即荀子,號卿。約生於公元前313年,死於公元前238年。戰國時趙國(在今安澤一帶)人。他是戰國末期儒家學派中的大師,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像、教育家。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學生。荀況一生到過很多地方。曾在齊國游學,在稷下(今山東臨淄北)學宮同各個學派的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和討論,並二次擔任學宮祭酒(行禮時的首席)。後來又到過秦國、趙國。晚年在楚國任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令,著書立說,直到逝世。 法顯(334年——420年),東晉司州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地區)人,一說是並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⑥ 洪洞縣曲亭師村李娟娟離婚事件
來公民的婚姻狀況信息,涉及公源民的個人隱私,是任何個人無法通過網路等形式查詢的,因為法律保護公民具有隱私權。同時,民政局或者法院必須嚴格保密。另外,如果當事人確實有知情權或者有必要查詢,可以委託律師採取正規的渠道到當地民政局或者具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進行查詢。
⑦ 洪洞師師村交通如何
去的最多的是 ◎古槐尋根祭祖園
其它景點有以下
◎明代監獄
◎興唐寺
◎萬聖寺
◎唐堯故園——羊獬姑姑廟
◎廣 勝 寺
◎泰雲寺
◎青龍山玄帝宮
◎乾元山真武廟
◎女媧廟
◎歷山舜王廟
◎洪洞的國寶——辛北村玉皇廟
◎霍泉水神廟
◎霍泉
◎廣勝寺好漢宮
◎廣勝寺地震紀念亭
◎廣 勝 寺
◎關 帝 樓
◎干河融寧宮
◎伏珠彌勒寺
◎分水亭
◎大 士 庵
關爺樓
◎碧霞聖母宮
◎左家溝左大夫墓
◎永凝堡西周遺址
◎姚庄朝議大夫墓碑樓
◎揚候國遺址
◎小河范家墓碑樓
◎蜀村韓仙君墓
◎塾堡辛氏墓碑樓
◎石止崔氏墓碑樓
◎師曠墓
◎上紀落石坡
◎何家墓碑樓
◎高池許元帥墓
◎皋陶墓遺址
◎伏羲畫卦處
◎坊堆商周遺址
◎東溝五女墳
苑川柏樹泉
◎楊家掌龍爪柏
◎南官莊銀杏樹
◎毛姑姑洞
◎寥天洞
◎九箕山洗耳泉
◎賀家莊六大古楊樹
◎韓侯古楊樹
◎堤村龍眼泉
◎仇池古楊樹
◎趙城元代民居
◎趙城劉家宅院
◎趙城劉家祠堂院
◎尹壁馬家民居
◎西昌史家宅院
◎王緒村王士達宅院
◎萬安劉家書院
◎石止福香媽舊居
◎上寨民居
◎普安崔家院
◎南社郭家大門
◎馬牧許家宅院
◎澗頭閻家大院
◎侯家堡侯家大院
◎賀家莊賀氏宅院
◎師村范家祠堂
◎趙城誰院
◎棗坪村張煌舊居
◎玉峰山普潤中學
◎刑必強宅院
◎馬二村八路軍總部舊址
◎杜戌董壽平故居
◎陳玉麟舊居大門
◎白石溫壽泉舊居
◎祖師亭
◎中鎮廟
◎鄭家賽三官廟
◎趙城文廟
◎趙城龍彰世顯坊
◎早覺二郎廟
◎早覺村村門樓
◎苑川魁星樓
◎楊窪庄觀音廟
◎楊家莊觀音堂
◎許村龍泉寺
◎效古興隆寺
◎下張端關帝廟
◎西義玉皇樓
◎西義媧皇聖母行宮
◎西李村閆張廟
◎趙城二次解放紀念碑
◎楊家掌烈士亭
◎蜀村烽火台
◎沙窯烈士陵園
◎廿里鋪烽火台
◎韓略烈士陵園
◎韓略烽火台
◎高池烈士亭
◎曹順起義舊址
⑧ 山西洪洞佛教發展歷史
一個地區佛教發展歷史,也是名家大家為標志的,下面是網上收集的山西洪洞佛教界的主要歷史人物,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下面是節選,詳情見山西佛教網,不喜勿噴。
法江大師文字見人物部分。
慈山和尚法號俱盧舍利,西域僧人。於我國東漢中期來華傳播佛教。據釋力空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廣勝志》一書中引宋真宗年間《平陽廣勝塔興修考》中說:「漢時西域僧名慈山者,在朝度眾,有人問他的法號,他便念出『俱盧舍利』慈山和尚於本初元年仲秋前夕坐化。因他的弟子於建和元年(146)分慈山的舍利骨而起造墓塔並興建寺宇。故該寺名為俱盧舍利寺,佛塔名為俱盧舍利塔。因此慈山和尚是山西省洪洞縣佛教界最早有歷史記載的和尚。
金舌和尚法號智興,唐代初期,在洪洞縣慈雲寺任住持和尚。慈雲寺又名休糧寺,系晉南一大佛寺,位於霍山中鎮廟之東,初建於東漢建和年間(147—149),唐貞觀三年(629)唐太宗為追悼陣亡將士,敕令重建。據史料記載,智興和尚在慈雲寺「精勤戒品,通貫經論」。法師於「唐睿宗時(710—711)說法中條山,屢召不至,上怒,命截其舌以進。焚之,化為金舌。而上人復說法如故。時號為金舌和尚」。
大慧禪師在唐玄宗時期,曾住我縣興唐寺。根據史料對大慧禪師有以下記載,大慧禪師,法號釋一行,俗姓張,巨鹿人也,本名遂。則唐初佐命剡國公公謹之支孫也。稚歲不群,聰結名利,有老成之風。讀書不再覽,已暗誦矣。因悟世幻,禮普寂禪師剃染。所誦經法,無不精諷。普寂嘗設大會,沙門至者千眾。時徵士盧鴻隱居別峰,道高學富。大會主事請鴻為導文序贊。是日鴻袖出其文,謂曰:「某文字僻語古,須朗雋者面指授之」。普呼師,伸紙覽而微笑,復置案上,鴻怪其輕脫。及僧聚堂中,師攘袂而進,抗音典裁,一無蹇誤。鴻愕視久之,降嘆不能已,復謂普公曰:「非君所能教導也,當縱其游學。」自是三學名德,罕不咨度,學毗尼於當陽真纂,復究議陰陽緯盡其奧。尋訪算術,不下數千里,知名者輒往謁。末至天台山國清寺,見隱古松數十步,門枕流溪,淡然岑渺,因立門屏。聞院中布算,其聲簌簌然。僧謂侍者曰:「今日當有弟子自遠求吾演算法,計今到門,必無人導達耶。」即除一運算元,又謂侍者曰:「門前水合卻西流,弟子當至。」師承其言而入,稽首請法,盡授其決焉。門前水復東流矣。自此聲震遐邇。玄宗召入見,謂曰:「師有何能?」對曰:「略能記覽,他無所長。」帝命中官取宮籍示之,周覽方畢,覆本,記念精熟如素習。既唱數帙,帝不覺降榻稽首曰:「師實聖人也」。嗟嘆良久。尋乃詔對無恆,占其災福若指諸掌,言多補益。有邢和璞者,道術人莫窺其際。嘗請尹揞曰:「一行和尚真聖人也。漢洛下閎造歷,雲八百歲當差一日,則有聖人定之。今年期畢矣,屬大衍歷出,正其差謬,則洛下之言可信,非聖人孰能與於斯矣。」又於金剛三藏學陀羅尼秘印,登前佛堂,受法王寶,後同無畏譯《毗盧遮那佛經》,開後佛園,其傳密藏必抵淵府也。睿宗、玄宗並請入內集賢院,尋詔住於興唐寺,遂筆記善無畏三藏之《大日經講義》,成《大日經疏》,又名《義釋》,為秘密佛教之指南車。又攝調《伏藏》六十卷,《釋氏系錄》一卷,《開元大衍歷》其歷編入《唐書•律歷志》也,又造游義黃、赤二道,以鐵成規,於院製作。有王媼者,夙瞻師之貧,常思報之。一日拜謁雲:「兒子殺人,即就誅矣。闍黎帝王雅重,乞奏減死,以供毋之殘齡。」如是涕泣者數四。師曰:「國家刑憲,豈有淪請而得免耶?」命侍僧給錢物遣之,媼戟手漫罵曰:「我比屋居,周給迭亘,嬰褓間抱乳,汝長成,何忘此惠耶?」師心慈愛,終夕不樂。於是運法,選召凈人授以布囊,戒之曰:「潛伺革方角廢園中,自午至昏,當有物入,其數七,可盡掩之。」果有田豬引豚七入,盡得以歸。師入元巨瓮,封以六乙泥,題梵字數十。投明,中官下詔,入。問曰:「司天監奏,昨夜北斗七星全不見,何也?」師請修德以感天帝,因大赦。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見,七夜復初,其術不可測也。《宿曜經》者,文殊師利菩薩說吉凶時日之善惡者也,為真言宗所重。諸祖灌頂修法,必謹占其生克之宿曜記登之,又以三九秘要之命胎業等,使人之防凶而選吉也。師既諳歷象,又精研本經,著《宿曜儀軌》、《梵天火羅九曜星辰別行法》、《北斗星護摩法》等,依軌修行,效驗莫大。開元中,嘗旱甚、帝令祈雨。曰:「當得一器,上有龍狀者,方可致雨。」敕中官同於內庫中遍視之,皆言弗類。後指一古鑒,鼻盤龍。喜曰:「此真龍也」。乃將入壇場。一日而雨。其異術感通為若此也。玄宗在大明宮,從容密問宗社吉凶並運作事,師對以他語。帝詢之不已,遂曰:「陛下當有萬里之行。」又曰:「社稷畢得終吉。」帝大悅。復遺帝一金合子,形若彈丸,內貯物,振必有聲,發之不得,雲開有急則開。嗣帝幸蜀,倉皇都忘斯事。及到成都,忽憶。啟之,則葯中之當歸也。」帝曰:「伊葯產於此,師知朕違難至蜀當歸也。」復見萬里橋,曰:「一行之言,信其神矣。」命中官焚香祝之。又昭宗初封吉王,至太子德王,唐為梁滅,如阿闍黎之豫記也。開元十五年(727)九月,於華嚴寺疾篤,玄宗夢瞰禪居,見繩床紙隔開扇,曉而驗問,一如所見,乃召京城名德,致大道場,為師祈福,危疾微愈。十月八日,隨駕幸新豐,身無諸恙,口無一言,忽然浴香水換衣。端坐正念,怡然示滅。帝聞悲愴,喪事官給,詔葬於銅人原。謚曰:「大慧禪師」,御撰塔銘。身自終及葬,經二十七日,爪色不變,髭發更長,形色怡悅,時眾驚異。
休糧大師曾住我縣慈雲寺。慈雲寺系晉南一大佛寺,位於霍山中鎮廟之東,又名休糧寺。該寺初建於東漢建和元年(147),唐貞觀三年(629)唐太宗追悼陣亡將士,敕令重建。休糧大師,俗姓陳,為天台望族,性穎異,慨世道輪回之苦,捨身空門。於大歷元年(766),登太行,游霍山,愛具山谷幽邃。遂於慈雲寺之傍,結茅而居。誓不見性,亦不下山,嗣入洞辟穀。一日,有異僧語之曰:「此方人苦,端賴師力度之。」言訖不見。師豁然大悟,集群說法。群龍亦來聽講,虎常為守門。有賊盜其糧食,俄見二虎據路,盜懼,欲逃不可,會逢大師自外歸,盜叩頭陳悔;大師愍之,送盜去。而盜亦感為好人,在外盛稱師德。他盜聞之,永不敢再謀盜。師以此糧食被盜之休,世遂稱大師為休糧菩薩。一日告眾曰:「吾行矣」。端坐而化,異香郁然,經旬日乃寂。塔葬於天馬峰之前,祠以祀之。厥後屢經示現,塔又不時放光明。景泰七年五月十三日,塔放圓光九次。迄今遠近之人詣祠祈雨,無不靈應。後世亦稱休糧佛雲。
道丕禪師後周時期(951—960)我縣霍山興唐寺僧人。據史料記載:「道丕禪師,唐之宗室也。孝出天性,周歲時乃父奉命往汾晉,會兵,行至霍山,死於亂軍。師聞,雖童子,終無笑容。至鑾駕遷洛陽,長安盪盡。師負母入華山,安止岩穴,旋依保壽寺繼能法師出家,年已二十。母曰:「汝父戰死,骨曝霜露,汝能收葬,不亦孝乎?」師受母命,至於霍山,起立草庵,多倩人力,聚收白骨,晝夜經咒,祝之曰:「古人精誠所感,滴血認骨,我今尋父,豈無靈驗?倘群骨中有動轉者,是吾父也。」一心注想,果有骷髏從骨堆中躍出,至師前搖曳,師既抱歸。其夜,母即夢夫歸舍。明晨,骨至。
普靜大師(887—955),山西洪洞人,俗姓茹,生於唐光啟三年(887)。據史料記載,普靜大師年幼聰敏,志淡泊,年未弱冠,便認榮枯。遂矢志離俗,辭親出家,披剃為霍山慈雲寺僧人。普靜大師在寺內持守凈戒,勤修凈行。始終不懈。精通《維摩經》,自乾化癸酉(913)至清泰乙未(935)的二十年中,先後在廣勝寺等二十九個佛寺宣演,名望益大,到處爭迎。
大師每念生遇良緣,應捨身以報佛恩。乃於周顯德二年(955)農歷四月初八在廣勝寺俱盧舍利塔前,合掌竦身,敬告佛曰:「普靜早發卑願,志焚此身,以酬夙願,若生地獄中,願代一切地獄苦,若生餓鬼界,願代一切餓鬼飢,若生畜牲中,願代一切畜牲業,若生人中,卻願為僧,還講本經。今焚此身,是千數一身也,仍當相續不斷,至滿菩提。」言訖,遂赴火自焚。
清溪大師文字見人物部分。
惟璉和尚洪岩寺住持和尚清溪大師於南宋寶佑元年(1253)農歷七月十八日在洪岩寺圓寂後,由惟璉和尚擔任洪岩寺住持。據史料記載,惟璉和尚繼任住持後:「增修寺宇,印造經典,頗能光大山門,宏揚佛法。」
法舟大師文字見人物部分。
續幾和尚名法繼,忻州人,居出佛峽萬聖寺,注棱伽,棱嚴二經,精奧罕有,世鮮倫比。
祖美和尚文字見人物部分。
達連大師文字見人物部分。
大慧和尚文字見人物部分。
廣修和尚(1652—1732),江蘇淮安安東人。於清順治九年(1652)孟秋之末,其父在陝西任官時出生,後又隨父遷往滇南,師於少年之際,存心佛教,禮嵩山寺野才老人,授以宗傳要旨,於是竟廢儒業,惟日禪思,忽一日,禪思有省,隨詣野老人處,而叩其由,老人撫掌曰:「如是如是,汝若出家,誠吾門柱石也。」嗣於父前屢請出家,父堅執不許,後患大疾,醫葯無效,父母痛兒心切,托佛保佑,並發下誓願,病癒之後,舍於寺院為僧,攻讀般若經不輟。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師正31歲,到五台山拜佛,在五台山住六載,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擬赴四川峨嵋朝聖,行經霍山,禮詣飛虹佛塔,山主及諸法護,久聞其名,一見師至,喜出望外,誠懇堅留,請師講經弘法,師利生念坊,遂允其請,啟建千日道場,後又興置羅雲山寺。師計在晉四十餘年,弘法利生三十餘會,化廣眾生無數。雍正十年夏(1732)應汾西博濟庵之請,講經弘法,於六月十八日圓寂,荼毗後,於廣勝、羅雲、五龍、龍尾、博濟五處分骨起塔。現存廣勝上寺山門內之西的小塔,即廣修和尚的靈骨塔。塔上有江南等處八府三州布政司劉蕃長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桂月念日樹的《廣修和尚功德碑》。
妙寂禪師字化祥(1867—1922),原藉四川省射虹縣人,郭氏子,其父移於山西苛嵐州,務農為業,家境貧寒,師於弱冠之年,在河曲海潮庵為善人,辛勤不倦,嗣投五台山廣宗寺覺登師出家。時覺師閉關五台山秘密魔岩,依止不便,師蒙剃度,賜名妙寂,字化祥,隨即訪北京岫岩寺受具戒,遍參名宿,於赤山法忍禪師處服事最久,既得心印,復受衣缽,遍游各處,棲錫於趙城縣之出佛峽萬聖寺,化祥禪師到各地化緣。於1918—1920年對萬聖寺進行了大規模地重修,後應張衡玉居士之聘,兼任興唐寺住持,未及二載,赴太原市化緣,於1922年12月30日(壬戌年十一月十三日)圓寂於太原之園通寺。太原之學人等為師起於千壽寺之旁,披剃弟子梁碩光,撰其志銘,居士柯定礎為之書丹,世壽56歲,僧臘三十。
妙舫法師(1871—1941),山西忻縣人,俗姓李,出生於清同治十一年(1871)正月十七日。法師幼年時期,正當清朝末年,由於帝國主義侵入,我國閉關自守的封建王朝,變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清王朝統治者腐敗無能,國家主權被列強鯨吞,勞苦民眾不能聊生,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面對這嚴酷的社會現實,師年幼即視世如幻,頓發無上菩提心,年十四,即舍親離俗,禮終南嘉午台永修上人為剃度師,受具戒於長安卧龍寺,法名覺靈,法號妙舫。之後,師即四齣雲游,朝名山,訪名師,住叢林,參善知,四方參訪,名宿大德。清末,運河游至陝西安康。安康古稱金州,山環水繞,風景優美,系我國佛教禪宗七祖南嶽懷讓發祥地。該地終南山之悟真寺,地勢幽靜,為陝南名剎,志公和尚曾棲止於此,師遂稟堂上永公上人之命,接受振頓,開為念佛凈土道場。一時,好善之士,歸敬如流。公元1915年,師聞知山西佛法衰微,遂返至太原,高樹法幢。社會名流如王建平(力宏)、梁碩光(普淵)、袁小天(體源)、郭雨亭、李自牧等都皈依妙舫為師,受比丘戒出家為僧,山西省議會議長杜子誠,山西省警務處長南桂馨(山西省晉北繁峙縣人,字培蘭,曾到日本留學,北伐時立過戰功。)晉南鎮守使張培梅(張系溫壽泉的學生,山西陸軍學校畢業,曾任晉南鎮守使,抗日戰爭期間任第二戰區執法總監。王靖國部隊對日作戰不利,張執意軍法處制,因閻錫山不準,遂服毒自盡。)以及李興源、石獻文、魏銘三、樊青雲、張雨三、馬振興等都伏首皈依妙舫為師,而為三寶護法弟子。
1922年冬,霍山興唐寺住持化祥禪師圓寂於興唐寺。興唐寺隱身霍山之中,中鎮廟之東里許,唐貞觀二年敕建,令名興隆寺,宋初改為崇勝院,金熙宗時(1135—1141)罹於兵火,焚毀殆盡。金大定二年(1162)僧人法信等募化修復,仍名崇勝院,元、明皆稱興唐寺,清乾隆初年,改為興隆寺,旋復改為興唐寺。辛亥革命後,興唐古剎,寺宇荒蕪,香火幾斷。公元1920年,適化祥禪師自五台山來到趙城,開復出佛峽之小清涼山,興唐寺僧祖鈴聞知,念佛寺衰敗,無力振作,遂商諸邑紳張瑞璣(張瑞璣1872—1927字衡玉,趙城人,光緒甲午年舉人,癸卯年科進士,初任陝西韓城縣知縣,後任咸陽首縣,辛亥起義,由首縣提升都督公署文牘,接著奉命任山西省財政司長,嗣調升為山西民政司長,並充任過國會參議員)張瑞琅、王家龍、王之法等邀請萬聖寺化祥禪師住持寺事,禪師任事三載,寺務就緒,後赴太原化緣,積勞成疾,於一九二二年冬圓寂於園通寺。
山西省佛教總會及梁碩光、魏銘三、吳青雲、並法空、髻照、彼岸、普通、洪超、慧安、雲開、恆撤、普照、源清、妙悲、妙慧、本洪、了空、本一、能武各禪師,全晉僧俗善信諸人,以及趙城坤士張瑞璣等於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公請妙舫大師住持興唐寺。大師入院後,講經說法,整頓寺務。1928年法師照了一張像,他在像片上自題:「留影,今年五旬八照像真容,般像生般像,如同在夢中,四大未生無形相,自怪貪心業障,深了達世間,同是幻見相,不著明眼人,體形無二路,全假不顯真」。這一段真語,充分表達了大師對佛陀的虔誠。大師在興唐寺依次修建韋陀殿、藏經樓以及法堂、寮房多間,興唐古寺僧人增至七十餘人。1931年,山西省定襄縣縣長任重遠游興唐寺時,他看到:「大殿雄峙,巍峨燦爛,大小佛像均現金身,觀之令人起敬,周覽一過,各殿堂,寮房規劃森然,設置完善……」。這一切,皆歸於妙舫大師之功德。1932年8月2日(壬甲年七月初一日)妙舫法師在太原市雙塔寺開壇傳戒。曾四任縣長的任重遠,早在1927年6月14日在霍山興唐寺詣依妙舫法師門下受菩薩戒,成了護法三寶弟子,現又要求受比丘戒出家為僧。師念其家眷繁多,初亦再三勸阻,不予剃頭,任重遠志向已定,執意出家,最後師將其引至塔院唐建塔下落發,法名昌意,法號力空,同受戒者還有昌定、昌照、昌真、昌書等弟子。原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長趙戴文也同壇受菩薩戒皈依妙舫師門下成為護法三寶弟子。
妙舫師在太原雙塔寺戒壇事畢,即帶徒弟力空返回興唐寺。一日,妙舫對力空說道:「興唐開寺於霍山之麓者,越千三百餘年矣,霍山為華夏之太岳,雄標晉南,名列中鎮,古天子敕建廟崇祀典,歲時致祭,國家崇庥,且山境內,寺宇林立,名勝古跡,不可無乘以載之。吾乎盍輯一志,以備觀乎。」力空遂敬答道:「徒雖不敏,敢不惟命。」於是便屐履山之勝境,搜石刻,詢長老,以次記述之,於1933年成書定名《霍山志》。在妙舫師主持下,由興唐寺監印傳世。
妙舫法師弘法五十餘年,戒弟子二千餘人,遍及陝西、山西、甘肅三省。師於1941年9月20日農歷七月二十九日圓寂於興唐寺丈室。享世壽七十歲,僧臘五十六年。
波羅和尚文字見人物部分。
力空法師文字見人物部分。
性隆和尚(1896—1984),俗名張海,原籍河北省邢台地區陽縣白家莊人,幼年家境貧寒。30歲時到山西隰縣玉泉寺出家,在玉泉寺住了20多年,後到萬聖寺受戒,拜佛祥和尚為師,法名性隆,任萬聖寺住持。1984年10月15日晚圓寂,靈骨入廣勝寺普同塔。
了空和尚(1884年10月—1960年8月),了空和尚系山西省洪洞縣城內西門里人。出生於清光緒十年九月初六日(1884年10月24日),1904年出家,後任洪洞縣城內千佛寺住持。1919年仲夏,他主持將千佛寺北大殿進行了重修,1923年夏,對寺內佛像進行了金裝。
解放後,了空和尚思想進步,愛國愛教,1955年4月7日至9日,政協洪趙縣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了空和尚當選為政協委員。
洪洞廣勝寺和尚悟宗,千佛寺和雲,悟廣都系了空和尚的弟子。
了空和尚於1960年8月圓寂於千佛寺,靈骨入廣勝寺普同塔。享年76歲,僧臘56年。
真榮和尚文字見人物部分。
仁明和尚(1926年4月—1985年10月),河北省魏縣三交村人。俗名張仁明,1943年隨父母來到山西省安澤縣核桃庄。1945年遷往洪洞縣石凹村。1950年在廣勝寺出家當了和尚。1957年在南京定華山龍昌寺受戒後,一直住廣勝寺。1985年10月31日(乙丑年九月十八日)圓寂於廣勝寺。
悟雲和尚文字見人物部分。
悟廣和尚文字見人物部分。
智宏和尚俗名張志傑,又名張苜,乳名宏兒。洪洞縣堤村鄉許村人。出生於1916年5月17日,自幼家境貧寒。1932年到汾西縣范嶺村給地主放羊。1933年回到許村給地主趕車。1934年赴五台山,在靈境寺剃度出家。1937年在北京雲居寺皈依常樂法師受比丘戒。受戒後育讀金剛經、心經、彌陀經等。1942年又到五台山雲游,接著先後雲游、北京、九華山、天台山、峨嵋山、金山寺、雲居山等佛教寺院,1963年回到廣勝寺。「文革」期間,由於四人幫對黨政宗教政策的破壞和干擾,智宏和尚受到沖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政策得到落實。1981年智宏和尚任廣勝寺住持。1981年6月2日至8日,縣政協六屆一次會議召開,智宏和尚當選為縣政協委員。1981年11月上旬,智宏和尚出席了山西省佛教協會第三屆代表會議,會上當選為省佛協常務理事,並當選為省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任。1987年12月15日,當佛協第四屆代表會議在太原召開。智宏和尚繼任省佛協常務理事和省佛協咨議委員會副主任職務。1985年3月23日至27日,縣政協七屆一次全體委員會議召開,智宏和尚繼續被選為縣政協委員,接著智宏和尚連任縣政協八屆(1987年5月22日)、九屆(1990年10月23日)、十屆(1993年6月27日)、十一屆(1998年7月15日),均當選為縣政協委員。1987年7月14日,洪洞縣佛教寺廟民主管理小組成立,智宏當選為組長。1991年6月17日,智宏和尚主持召開佛教領導小組會議,會上,由智宏主持,五位領導成員共同討論制定了「關於加強佛教寺院管理的五條規定」。規定全縣住有僧尼的七座寺院,必須接受和服從管理小組的領導。規定每三個月,管理小組成員和各寺院住持例會一次,研究解決各寺院的問題。規定不準抽煙、卜卦、算命、求葯等封建迷信活動。規定各寺院的財務收支民主公開,並接受宗教部門監督,規定各佛教寺院的住持由管理小組委任等。這五條規定公布執行後維護了全縣佛教界的正常宗教活動。
智宏和尚擁護黨的領導,模範地執行和遵守黨的宗教政策的有關規定。度化四眾,改惡從善,弘揚和發展了佛教文化。智宏和尚生活儉朴,每天過堂用齋,早晚課上殿誦經,從不間斷。給四眾弟子作出楷模。智宏和尚與人為善,待人和氣,恆順眾生,得到廣大信眾和社會各界的好評,為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用盡精力。
智宏和尚於2000年農歷四月十一日圓寂於廣勝上寺。縣政協、縣委統戰部、政府辦宗教科,派代表參加了追悼會並送了花圈。智宏和尚的靈骨入廣勝寺十方普同塔。
果全和尚俗名何國鎖。山西省洪洞縣明姜鎮郭家街村人,出生於1946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1953年入郭家街村小學,1960年9月,考入梁立村完全小學。1961年在梁立村完小加入共青團。1962年9月考入明姜中學。1965年7月初中畢業,回到家中務農。1967年任郭家街村第三生產隊保管。1969年任第三生產隊隊長。1988年3月到廣勝寺出家。1990年農歷七月二十八日,在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寺受比丘戒,受戒後,返回廣勝寺。1992年10月任千佛寺住持。1994年農歷二月初一回到廣勝寺任當家。1999年10月,因廣勝寺住持智宏和尚病重,廣勝寺寺務由果全和尚負責主持。2001年4月縣政協十一屆四次全體委員會議上,被選為政協委員。
常金和尚俗名金斗,洪洞縣馮張鄉馮張村人。出生於1942年,幼時入本村小學,在本村加入共產黨,擔任過生產隊政治隊長。1990年農歷七月二十八日在江蘇常州天寧寺受比丘戒,返回洪洞後住萬聖寺。1995年任萬聖寺住持。
隆雲尼姑(1913—1971),山西省靈石縣王莊村人。十八歲結婚。婚後因夫妻不和,於二十九歲時來到洪洞城內大士庵出家。1946年到蒲州近都寺受戒,受戒後回到大士庵,1966年返回原籍,1971年農歷六月,圓寂於靈石縣王莊村。
力讓尼姑文字見人物部分。
海山尼姑文字見人物部分。
常三尼姑俗名王三丑。山西省洪洞縣明姜鎮南社村人。出生於1951年10月。1958年9月入本村小學。1963年7月小學畢業後回家務農,1992年皈依佛門。1995年2月出家到了廣勝寺食姑姑廟。1995年4月赴陝西省西安市卧龍寺受比丘尼戒。受戒後於1995年6月回到洪洞縣堤村鄉李村峰林古剎任住持。
宏春尼姑俗名王喜清,山西省長治市西火鎮西村人。出生於1969年農歷二月初三。1976年入西村七年制學校,1983年7月初中畢業回家務農。1989年7月來到洪洞大士庵皈依海山師出家。1990年8月,赴吉林受比丘尼戒,返回山西洪洞後,仍住大士庵。1992年農歷十月初六,海山尼姑圓寂後,宏春尼姑接任大士庵住持,並當選為省佛教協會理事。
⑨ 洪洞縣曲亭村歷史
現曲亭鎮是由原曲亭鎮和古羅鄉於2001年3月鄉鎮撤並後成立的。位於洪洞縣城南垣地區,離城15公里,北隔洪安澗河與蘇堡相通,南接淹底鄉,東壤古縣,西靠甘亭鎮。國道309線貫穿全鎮境內,為晉南地區通向晉東南的要沖之地。全鎮共有34個行政村,5.2萬餘人,全系漢族。總面積為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萬畝,其中水旱各半,屬純農業鄉鎮。
曲亭鎮地勢東高西低,呈階梯狀,東部屬半丘陵地帶,中西部均為平川,氣溫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除東部古羅地區是旱地,剩餘地區土地肥沃,無霜期長,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曲亭水庫、澤垣渠、躍進渠縱貫曲亭大部分村,優越的自然水利條件和大面積的耕地給曲亭鎮提供了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被冠以「南垣糧倉」的美稱。
曲亭鎮有著燦爛的文化和美好的傳說。今范村為古楊國城址,當時為晉武公後裔羊舌肝的食邑,題材有龐大的漢墓群和古代著名樂師師曠的墓址;李村有漢代的孔雀柏;薄村相傳是漢文帝劉恆生母薄太後的出生地;美麗的傳說和悠久的歷史給曲亭鎮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曲亭鎮是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太平天國北伐軍在曲亭鎮打敗清軍郝興甲部;辛亥革命起義軍駐守曲亭時,得到了曲亭人民的大力支持;1936年1月紅軍東渡到達曲亭一帶,有許多曲亭兒女參加了紅軍;1943年10月,奉調赴延安之三八六旅十六團,途經曲亭鎮韓略村伏擊日軍軍官「觀戰團」,此次戰役燒毀汽車13輛,殲敵一百八十餘名,其中有旅團長服部直臣少將和六名聯隊長,曲亭人民積極參戰,為中國人民的抗戰和解放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