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論文1500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論文1500

發布時間:2021-03-08 00:04:27

1. 求《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論文的格式~

1.首段最好以這個歷史人物說過的一句話或者其他名人對這個歷史人物的一句描述為開頭,例如寫蘇軾。首段可以寫,蘇軾曾問一幕僚「我詞何如柳七(柳永)?」 答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棹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通過這樣的對比,自然而然的引出蘇軾的詞風和性格。
2. 然後要逐漸寫這個人物的性格,但最好通過小故事來體現,最好引用他說過的話或者其他人的記述,不知道的上網上一查都有。寫性格的時候要注意盡量把好與不好都寫出來,讓人覺得真實可親。
3. 大致通過人物的命運對他進行分析,結合性格因素和客觀背景因素,一定要注意時代背景!可是首先寫一下其他名人對這個歷史人物曾有過的描述,然後再引出自己的觀點,這樣能很好進行銜接,也是論文中老師愛看的閃光點~~,一定要注意多寫自己的想法。
4.最後注意,收筆的時候最好簡單些一兩句對這個歷史人物的評價,一定要適應文章的主基調,既然是你喜歡的歷史人物,那麼最後這幾句話要寫出感情,不能太生硬和格式化。
(最後提醒你注意的是,論文上引用一起其他人說的話一定要加引號,最好查出出處作者。在最後一頁備註上標明,不知道你們論文檢查的是否嚴格)
就說這些吧,如果要求範文的話一般的論文網上都有,你可以找找,我寫的話 會比較慢。

2. 高中歷史,關於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小論文範文1500字。急用!

李鴻章
李鴻章及其生活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他作為近代中國一位非常復雜的歷史人物,在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所言所行更是斑駁陸離,因而人們評價起來眾說紛紜就沒有什麼可怪的了。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過渡時代的過渡性人物
李鴻章「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在晚清政壇上縱橫馳騁半個多世紀。梁啟超評價李鴻章「是為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李鴻章雖然難以承載「英雄」桂冠,但為「時勢所造」和影響「時勢」進程則是不爭的事實。
李鴻章活躍於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會從傳統向近代、從獨立國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過渡時代。適逢其會的李鴻章也就成了「崛起於新舊兩界線之中心的過渡時代」的過渡性人物。時代造就了李鴻章,而李鴻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絢麗多彩的時代畫卷上深深地打上了個人的印記。李鴻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將入相,「坐鎮北洋,遙執朝政」,涉及晚清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他身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於封建主義而又傾向資本主義,忠實於傳統營壘而又頗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舊紛呈,中西雜揉,內則「開拓」與「因循」畢具,外則抗爭與妥協並存,因而有時是順乎時代潮流,有時又是阻擋歷史車輪。 用農民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子 李鴻章以儒生起家軍旅,憑借編練淮軍鎮壓太平天國、「削平大難」而「早膺疆寄,晉贊綸扉」。太平天國運動是「四海變秋氣」的封建衰世的農民群眾企圖用火和劍來變革現存的清朝統治秩序,把「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國在現世、在中國建立起來。盡管他們所憧憬的「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國實際上只能給自己套上一副帶有光環的封建枷鎖,但他們反對「鷹遍野,豺狼噬人」、內則殘民以逞、外則喪權辱國的清朝統治,無疑是順乎時代潮流的正義之舉。李鴻章維護腐朽的清朝統治,鎮壓太平天國,用農民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子,自然是逆時代潮流而動,罪無可赦。 推動中國社會從傳統向近代轉軌 李鴻章堪稱洋務運動的首腦和旗幟。洋務運動是時代的產物,是對外國殖民侵略和世界現代化浪潮沖擊所作出的積極回應,是近代中西文化撞擊和交融的初步結果。與同時代的洋務官員相比,李鴻章不僅對中外形勢和中國出路的認識要比同僚深刻,而且採用西法、舉辦洋務新政數量之多、成效之大,也無人能望其項背。他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處於「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遇到「數千年未有之強敵」,大清帝國「厝火積薪,可危實甚」,因而主張「識時務者當知所變計耳」,絕不應昏睡於「天朝上國」的迷夢中,不思振作。為此,他提出必須向西方學習,舉辦洋務新政,以求「自強」、「自立」。他斥守舊而不避「人君」,為「自強」而力倡變法,主張以儒家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之以西方富強之術。他力主把「修明前聖制度」和學習「外人所長」結合起來。所謂「修明前聖制度」,就是「變法度必先易官制」,改善封建政治制度。所謂學習「外人所長」,就是引進屬於西方「物質文明」的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企圖借用西方資本主義甲胄以保護清朝封建主義的軀體。必須指出的是,他力圖排除西方的「政治文明」即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只熱衷於引進西方「物質文明」即近代軍工技術,顯然不能使中國擺脫傳統的農業社會,實現資本主義現代化,但畢竟使封建體制發生裂痕,催生了中國的資本主義,從而使中國社會在傳統向近代轉軌的路途上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加速中國向半殖民地沉淪 李鴻章曾長期躋身於晚清「外交第一沖要」,時人稱「一生功過在和戎」。外交的成敗,自然取決於綜合國力的強弱和外交政策的當否。就綜合國力即軍事、經濟和政治組織力而言,封建的中國遠遜於列強,因而清王朝的聲威一遇到列強的槍炮就掃地以盡。李鴻章有鑒於此,明確指出:中外實力相距懸殊,列強之「軍械強於我,技藝精於我」,中國無法取勝於疆場,因而對列強不可輕言戰爭,而應以「羈縻」之策謀求「中外相安」之局。所謂「羈縻」,就是用儒家的道德規范即孔子「忠信篤敬」四字方針進行「籠絡」。在應對列強欺凌時,始則以理折之,進行與虎謀皮式的道德說教,並實施以中國傳統的合縱連橫理論和西方的均勢思想相結合為特徵的「以夷制夷」之策;繼而不惜在權益上作出某種限度的讓步,以期「馴服其性」,實現「守疆土保和局」的目標。李鴻章所以主張「羈縻」之策,目的之一是想爭取並利用和平環境「借法自強」,預修戰備,以期「確有可以自立之機,然後以戰則勝,以守則固,以和則久」。從李鴻章推行「和戎」外交的實際看,有得有失,而失遠大於得。他指揮過「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而以失敗告終的甲午戰爭。他親手與外國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其中除了《中日修好條規》、《中秘友好通商條約》等少數平等條約外,其他諸如《馬關條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等均為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這些喪權辱國條約標志著中國從獨立國向半殖民地沉淪。對此,作為以慈禧為首的統治集團的重要一員和晚清喪權辱國外交決策的參與制定者和主要執行人的李鴻章絕對難辭其咎。 腐朽王朝的忠臣 李鴻章是清王朝的忠臣。他出身於崇尚宋學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受到嚴格的封建傳統教育。在他的心目中,忠君觀念根深蒂固,他認為君臣之位不能僭越,疆吏不可「窺測朝廷之跡」。他與清廷互相依存,榮辱與共。他需要依靠清朝皇權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清廷也需要依靠他「安內攘外」,維護清王朝的穩定。他憑借清廷爬上權力頂峰,清廷則把他譽為華夏棟梁,聲稱「無鴻章,無清朝」。他的悲劇在於既看出清朝統治風雨飄搖,猶如「敝絮塞漏舟,朽木支廣廈,稍一傾覆,遂不可支」;又在自己「實力足可除清廷自立有餘」時,仍「勤勤懇懇服侍皇室,決不另有他途」。他鎮壓太平天國、倡導洋務新政、推行「和戎」外交,無一不是為了拯救面臨沉沒的「漏舟」和傾覆的「廣廈」。他形象地把清王朝比為「破屋」,自己比作「裱糊匠」,宣稱「裱糊匠」只會「修葺」而不能改造「破屋」,及至「破屋」「真相破露,不可收拾」,「裱糊匠」自然無計可施。他為「無力回天」而深長嘆息,瞻望前景而茫然若失。 獨特的性格特徵 李鴻章具有獨特的性格特徵,而他的性格特徵則是其文化素質、心理條件和社會烙印的綜合反映。一曰「拚命作官」。李鴻章「拚命作官」意在爭權競勢和扶危安傾。因而他「自壯至老,未嘗一日言退」。他精通「宦術」,「好結內援」,「獻媚宮闈」,「固寵求榮」;他勇於任事,「不避勞苦,不畏謗言」,「屈心抑志,忍尤攘詬,以濟時艱」。二曰「不學無術」。李鴻章曾自詡「生平不解空言高論,只知以實心辦實事」。不尚空談固然是其所長,但缺乏以「真實學問」為根底的「以實心辦實事」,絕不可能收到「旋乾轉坤」的實效。他直到晚年對此才有所省悟:「自悔盛年不學,全恃一股虛驕之氣,任意胡為,其實沒有根底。現在真實學問,已用功不進。」(吳永:《庚子西狩叢談》,卷4)三曰「恃才傲物」。李鴻章入仕後,隨著地位的飆升和權勢的膨脹,心態畸變,飄然欲仙。他吹噓支持大清「天下」者,「舍我其誰」。對同僚倨傲不恭,對部屬動輒訓斥,對洋人「尤輕侮之」。曾國藩看出李鴻章「近頗傲,非吉兆」,曾密札勸誡:「一居高位,則宜時時檢點」,「不可誤認簡傲為風骨,風骨者,內足自立,外無所求之謂,非傲慢之謂也。」(黃:《花隨人聖庵摭憶》)但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李鴻章依然故我,「自信自大」,「喜嘲謔,忌者日眾」。四曰「好以利祿驅眾」。被時人譽為識時務之大員的李鴻章,雖然出身儒生,但卻在「西學」和「變局」的影響下,產生了疏離儒學的傾向。他注重「治國平天下」,漠視「以修身為本」;注重事功,漠視為人;張揚功利主義,否定儒家義利觀。他直露地說:「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耳,我無利於人,誰肯助我?」(周馥:《負暄閑語》,卷上)功利既是李鴻章搏擊宦海的動力,又是他驅策部眾的工具。他遴選部眾,「著重於經世致用。凡有謀略而干練,必受到賞識擢撥,文章道德,尚在其次。」(王爾敏:《淮軍志》)李鴻章以功利為紐帶結成的龐大群體,影響了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受到「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的責難也就是當然了。

3. 我最欣賞的歷史人物小論文 2000字 急需

翻開世界史的扉頁,一個光輝的名字映入眼簾,記憶追溯回1840年。12月12日那是不平凡的一天。在那天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了。而建立者便是那個驍勇善戰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拿破崙一世--拿破崙波拿巴。大樹有幼苗長成雄獅之初柔弱如苗,出類拔萃的東西原也是在平凡中紮根。

拿破崙波拿巴於1769年8月15日出生在法國科西嘉島啊雅克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16歲的時候拿破崙成為一名炮兵上尉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1793年拿破崙參加土倫堡戰役展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一個世界性的歷史人物--拿破崙,從1784年入軍校到1799年發動政變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再到1815年退位被放逐到聖赫勒拿島,拿破崙整個一生幾乎都是在戰爭中渡過的他親自指揮的戰役約60次,比歷史上著名的軍事統帥亞歷山大、漢尼拔和愷撒指揮的戰役總和還要多。拿破崙對戰爭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歐洲確實有很多優秀的將軍,但他們一下子期望的東西太多,而他自己只看到一點那就是敵人的大量軍隊,他力圖消滅他們因為他相信只要把軍隊消滅其他一切自然就會土崩瓦解。對此馬克思曾經這樣評價過他「主力只用於戰爭的主要目的--消滅敵人」。

作為一代名將,拿破崙運籌帷幄躍馬疆場,身經百戰其做戰經驗是非常豐富的,其統帥藝術為許多兵家所稱道,其軍事思想也在資產階級軍事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拿破崙在世界史上確實佔有一個不可撼動的地位。

一場是非參半的對外戰爭,每件事情都像一把雙刃劍沒有絕對性。拿破崙的對外戰爭也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他統治時期正是歐洲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過渡的重要階段他用刺刀加速了這一過程,多次打敗反法聯盟,使法國大革命的某些成果通過暴力被推廣到他所征服的歐洲國家戰爭具有革命性。但另一方面他迷信武力鐵蹄踏便了除俄國以外的整個歐洲大陸威脅了歐洲所有國家的主權,侵犯了別國人民的利益戰爭具有侵略性(與英國的戰爭又具有爭奪歐洲霸權性質的一面),遭到各國的聯合抵,連年征戰造成法國經濟困難。但如果沒有1812年遠征俄過的舉動或許拿破崙會帶著他的法蘭西帝國更永久的稱霸整個亞、歐、非,這雖然只是揣測但也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的,因為那一次遠征法國損失了將近60萬的兵力與此同時法國的國際威信也大大下降使拿破崙的敵人大受鼓舞從而組成了第一次反法聯盟。傾向工大於過的法典--《拿破崙法典》。拿破崙的功績不止在於軍事上,他在1804年頒布了《拿破崙法典》。法典規定:所有功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取消等級制度,進入公共職務只根據成績而不根據出身,經營自由,擇業自由,財產佔有權,宗教自由,實行民事婚姻等。《拿破崙法典》是資產階級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後來許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拿破崙自己說過:「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打了40次勝戰,滑鐵盧之戰抹去了關於這一切的記憶,但是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忘卻的,它將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這是拿破崙除軍事思想等方面外留給後人的另一瑰寶。

總之,對於拿破崙的功績而言他的過錯應該是渺小的。對於拿破崙來說似乎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工作」包括對外戰爭。因為他說過:「我的基本要素是工作,我有此生就是為了工作。我兩腿能及之處有界限,我雙眼能看到的也有界限,我從來不知道我的工作有何界限。」正如法國著名史學家索布爾說的那樣:「拿破崙的歷史正和法國大革命一樣,將是永遠不能完成的,也是永遠不能全部寫成的。」但究竟拿破崙這一對己而言無止境的工作是福是禍:是利是弊也是有留予後人自行評價。
拿破崙的一生留給我們許多值得學習的東西。他出生平凡但卻活得粲然,大樹植根於泥土,雄師生存於獸群,登峰造極的人物不能須臾離了平凡的芸芸眾生。所以我們每個人也都可以同他一樣而前提條件就是:堅持有毅力信賴自己在人生的「戰場」上拿破崙也留給我們許多炙手可熱的至理名言——我只有一個忠告給你:「做你自己的主人」。沒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的戰爭是不會勝利的,走在別人的陰影里前途不會光輝的。「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個人如果連抱負都沒有又何來成功呢?

4.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作文1000到2000字

歷史被如沙的時光悄悄地掩埋,當我們回首時,已了無痕跡。然而當我們真正回首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的記憶時,卻總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的鳴沙中突兀,回盪。

如煙往事,似水流年,卻帶不走這樣一個熟悉的名字,一個為人所倚賴,為人所唾棄,為人所敬佩,為人所鄙薄的名字———曾國藩。

數峰無語立斜陽,也許曾國藩本人留給後人的,也是一塊默默的無字碑。一個年少時就才學出眾的天才,一個二十多歲就考取進士的少儒,一個當清政府在太平天國打擊下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之時挺身救駕的勇者。他曾在官場上春風得意,官至極品,也曾飽受傾軋,郁居鄉里;曾在戰場上帶甲百萬,揮斥方遒;也曾一敗塗地,差點投水自盡。這截然不同謎一般的身世,也許也正是他一生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融合在一起的折射吧。

內聖外王,不錯,這正是國藩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翻開《曾國藩家書》,翻開《冰鑒》,翻開屬於國藩內心的那一頁,我為之所震驚,這難道就是揚名政壇,決戰沙場,堅忍果斷的清廷柱石?不!不像啊!濕潤雋永的文辭,語重心長的告誡,誠摯由衷的認錯;一派慈和,一派忍讓,更有一份曹植的「烈士多悲心」。我不由驚嘆,我不由折服,我不由反思。歷覽前賢,有秦皇漢武的風騷,有唐宗宋祖的文采,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彎弓和大雕。可又有誰,能像內聖外王的曾文正一樣,為官則清正無私,舉賢若渴,為將則機智沉穩,步步為營,奇正相佐,為儒則謙和內斂,毫無文人的狂傲之氣,為父為兄則嚴於律親,不使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曾國藩是一個永遠讓人無法讀明白的人,是一個文人,是一位儒將,是一個好官。也許也只有毛澤東主席的評價最中肯:「曾國藩是地方階級里最厲害的人物。」

無可奈何花落去,畢竟人無完人,安慶城破,大辟三日;天京陷落,大辟十日;投靠外國……這些是事實,不知是有意,還是不得已。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流年似水,時光如電地過去,也許,只有歷史才能讓「無字碑頭鐫字滿」,也許也只有歷史,才能最好地詮釋曾國藩在天京城破,黃袍欲加身之時寫盡生平心境的一句話: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5. 走進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作文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大家一定不陌生李世民這個名字吧!就是那個給初唐帶來繁榮景象的唐太宗;讓幾百萬受盡前朝殘酷虐待的中國人民安居樂業的唐太宗;減輕人民負擔,輕徭薄賦,疏緩刑法,受人民擁戴的唐太宗;虛心納諫,重用人才,任用賢良的唐太宗。他是一個聖明的國君。就這樣我們學習歷史,還口口聲聲的念道:「唐,開國之君者,李淵也。」但我們覺得只有智勇雙全的李世民才配得上這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的。
說起唐太宗李世民的聰慧過人。這里還要提一下他的父親:李淵。李淵的祖上是隋朝的開國功臣。所以李淵的父親去世後,李淵襲承父位,成了一個皇戚貴族。李世民就是在這樣身世美好的環境下,結交了許多英雄豪傑,武將謀士的,這為他以後幫助父親攻克四方,威震四海奠定了基礎。也為他以後同哥哥弟弟們爭奪皇位做了充分准備。
在長期的戎馬作戰中,李世民積極聽取謀士們的建議,靈活運用,吸取經驗和教訓。一箭即發,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智取薛仁杲,北討劉武周,東平王世充、竇建德,退突厥,又在洺水打敗劉黑闥等人,幫助父親建立起了前後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一個早朝,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他的弟弟,齊王李元吉在朝上誣蔑他,說他居心叵測,有反叛之心,李淵大吃一驚,連忙告訴李世民,李世民上奏章說:「我決沒有絲毫對不起哥哥弟弟的事,可他們卻整天想著骨肉相殘,真的是太可悲了!」李淵看了奏章,驚愕不已,便讓李世民私下裡調查此事。可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等不及了。
又是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一個早朝,李建成和李元吉准備上奏李淵,罷免李世民。可剛到玄武門時被李世民設下的伏兵射死。於是,滿朝文武大臣終於說出了自己心中的話;「李元吉他早該如此!」「李建成他那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李淵順應廣大百姓的心聲,傳位給李世民。讓大唐的太陽更加溫暖,溫暖廣大百姓的心田。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百姓的收入提高了,百姓的存糧更加豐滿了。再也看不到街上的流浪漢,再也看不見成群結隊的強盜,甚至半路掉了錢包,也沒人去撿。小孩都能走進學堂上學,幾乎每家都有讀書的人了。家家的日常用具都繁多了。不再受到飢餓和寒冷的威脅。一斗米才三四錢。
雖然唐太宗去世了,我們還能感覺到他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給人民的好處,「讓人民過得更加充實!」這應該能表達唐太宗為人民著想的理念把!
唐太宗雖然去世了,躺在他曾經統治過的土地上。但他還活在我們心中,離我們並不遙遠。因為他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更為大家所敬仰,因為他的那一箭射出了大唐王朝一片聖潔的天空!

6. 我最欣賞的歷史人物之小論文2000字

華生頓 列剋星敦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1775年6月15日,在各州代表參與的第二屆大陸會議上,由華盛頓擔任大陸軍總司令的提名獲全票通過。第二天,大會正式向他本人宣布了這一歷史性的任命。在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44歲的他誠懇地說:「雖然我深知此項任命給了我崇高的榮譽,但我仍深感不安,因為我的能力和軍事經驗恐怕難以勝任這一要職。鑒於會議的要求,我將承擔這一重任,並願竭盡所能為這一神聖的事業效勞。」但他拒絕了大陸會議批准給他個人每月500美元的薪餉,他表示「對金錢的考慮是不能促使我犧牲家庭的舒適與幸福來接受這一艱巨的任務的」。5天後,他一接到大陸會議正式頒發的委任狀就動身奔赴疆場了。他深知生命無常,甚至想到了戰死沙場的可能,所以在出發之前他給親人留下了遺囑。

在6月18日寫給夫人的告別信中,他無比真摯地說:「親愛的帕齊,請你相信,這一職位並不是我自己去謀求的。我曾竭盡全力擺脫,不僅是由於我不願離開你和我們全家,而且由於我也自知,就我的能力而言,的確難以勝任。我在家中同你在一起度過的一月,那種真正的幸福要遠遠勝過我在異地他鄉若干年後始能盼到的遙遠的希望。」在6月19日給朋友的信里,他再次談到「自己既無能力又無經驗,很難擔當如此重大的職責」。他能夠保證的只是三點:「堅信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忠於職守;廉潔奉公。」透過這些私人信件,我們可以看出他的謙遜決不是虛偽造作。

華盛頓所統率的部隊衣衫襤褸、裝備簡陋,大部分都是臨時招募的,缺乏基本的軍事訓練,而他的對手卻是號稱「日不落帝國」的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1776年聖誕夜的特倫堡一戰,華盛頓出其不意,打了一個大勝仗,被譽為「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跡」,大陸會議做出一個重大決定:把軍事指揮權全權授予華盛頓將軍。面對這一巨大的榮譽和權力,他體會更多的是責任,在寫給大陸會議的信中,他虔誠地說:「大陸會議把軍事職責方面的最高的和幾乎無限的權力授予我,我感到無上榮幸。但我決不認為,大陸會議如此信任我,我就可以不履行公民的義務。我時刻牢記一個道理:刀劍是維護我們自由的不得已的手段,一旦自由權利得以確立,就應把它們棄之一旁。」

大陸會議一度還曾授予他為期60天的非常權力,包括任命准將以下的軍官,徵用一切軍需品,運走或埋藏可能落入敵手並對敵人有用的物資等。華盛頓從來沒有被權力沖昏頭腦,他始終堅信「刀劍是維護我們自由的不得已的手段」,顯示了他人格中最純潔無私的一面。



在勝利即將來臨的時刻,華盛頓回首征程,雙眼模糊,為了贏得這場戰爭,他在長達6年的漫長歲月里,從未回過自己的家,即使過家門也不入。為了贏得這場戰爭,他不僅早生了滿頭白發,眼睛也幾乎看不見了。為了贏得這場戰爭,無數戰友在他的身邊倒下去了……

1781年,勝利已成定局,經過多年戰爭的洗禮,大陸軍已成為新生的美國的中流砥柱,一支最有組織性和富有戰鬥力的力量,作為總司令的華盛頓戰功赫赫,有著世界性的聲望,更是美國眾望所歸的人物,在每一次軍內外面臨危機的關頭,他都能發揮出巨大的個人力量,順利地化解危機。那是18世紀80年代初,震撼世界的法國大革命還沒有發生,英國光榮革命之後長期推行的君主立憲制度給古老的英國帶來了繁榮、穩定和自由。美國新大陸上涌動著一股要求君主制的思潮,在失去了世襲制紐帶、由移民組成的新大陸上,誰能成為新的君主?手握重兵、打贏了獨立戰爭、擁有巨大威望的華盛頓自然是首選的人物,「打江山、坐江山」何其順理成章!

率先提出這一建議的就是華盛頓的部將、曾任米夫林堡守備司令的劉易斯。尼古拉上校。1782年5月,他致信華盛頓,列舉軍隊遭受的種種不公,並把這一切歸咎於共和政體,他說:「那種把我們從難以想像的困難中引向勝利的才能,那些得到軍隊普遍尊重和崇敬的品格,定能引導和指導我們在和平的道路上前進。有的人把專制與君主政體混為一談,覺得很難把它們分開。因此,我所建議的政體的首腦有一個顯然較為溫和的稱號,但是一旦其他問題都得到解決,我認為很有理由採納國王的稱號。」

在當時的美國,這並不是劉易斯。尼古拉上校一個人的看法,不少將士都有這樣的思想。王袍加身呼之欲出,華盛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抉擇。但他立即就作出了決定,寫了一封措辭嚴厲、毫不含糊、不留任何餘地的回信:

我非常意外和吃驚地閱讀了你要我深思的意見,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戰爭中發生的任何變故都沒有像你說的軍隊中存在的那種想法使我更痛苦。我不得不懷著憎惡的心情看待這種想法,並給予嚴厲的斥責。

我想不出我有哪些舉動會鼓勵你寫這樣一封信,我認為這封信包含著可能降到我國頭上的更大的危害。如果我還有點自知之明的話,你不可能找到一個比我更討厭你的計劃的人了。……如果你還重視你的國家,關心你自己和子孫後代,或者尊重我的話,你應該從頭腦里清除這些想法,並決不要讓你或任何其他人傳播類似性質的想法。

在那個關鍵的歷史時刻,華盛頓堅定拒絕了對他的王袍加身。他的態度對美國消除君主制的威脅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既然美國最有威望和實力的人物公開反對君主制,嚴詞拒絕國王的頭銜,誰又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接受加冕呢?正是他的這一選擇為美國成為民主制國家開辟了道路。

7. 作文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趙雲
談起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時,我一定會說:「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趙雲!」
自古以來,趙雲就以一個英勇善戰、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人物出現。
作為一個「三國迷」,就不能不了解你喜歡的人物。下面我簡要地把趙雲的生平說一下。
趙雲,常山真定人,字子龍,壽七十二歲,身高八尺余(約合180厘米)。 在《三國演義》裡面,趙雲在袁紹和公孫瓚交戰時期登場,剛登場就顯示了一下威風,不但救了公孫瓚一命,還跟袁紹手下大將文丑打了個平手,一下就滅了袁紹的威風。 第二天,趙雲打得袁紹潰不成軍,甚至把田豐這個「剛而犯上」的剛烈謀士打慌了,幸好袁紹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趙雲殺回去了。 可是沒過幾天,趙雲又覺得公孫瓚「亦袁紹等輩」,找了個借口回家了,然後投奔了劉備。
從這打住算,趙雲已經換了兩次「老闆」,頭一次是袁紹換成了公孫瓚,然後又由公孫瓚換成了劉備。當時劉備跟曹操完全唱反調,一個一貧如洗,一個殷實富裕;一個人才凋零,一個人才濟濟;一個一無所有,一個土地萬里。結果劉備被趕得亂跑,後來總算請來了諸葛亮,沒想到還是被趕著跑。
當陽之役也就是長板坡之戰可讓趙雲出盡了風頭。一個人救了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不說,還殺了曹營名將五十多名,滅了曹軍的銳氣。 當劉備打劉璋的時候,趙雲又把劉禪從孫夫人手裡搶了回來。滅劉璋也有趙雲的功勞,可他卻只得了一個翊軍將軍的官職。
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因為馬謖的失誤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趙雲保護好了物資,理應封一個元帥才對。可是諸葛亮只說了幾句好話而已,但趙雲也沒計較。
趙雲最後還是被諸葛亮累死了,從這點不能不為趙雲惋惜,也不能不為諸葛亮的笨而遺憾。 有一首詩是趙雲一生的評價,它是這么寫的:「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2.
秦始皇兼並六國,創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專制帝國。但專制暴虐、焚書坑儒、大興土木,使秦始皇飽受抨擊。這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帝王就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他在13歲即位9年後親政,迅速平定太後的舍人嫪毐發動的叛亂,並以放縱嫪毐的罪名罷免呂不韋。通過這些行動,秦王嬴政把權利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 他花費10年時間,實現了統一各國的雄心,也適應了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 成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大國。在政治方面他推行以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和三公九卿制分權獨立又相互制約。形成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統治體制,確保皇帝對全國的統治,組建了一個空前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在文字方面全國改用小篆,文字的統一對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文化進一步形成具有深遠意義。同時,他下令統一貨幣度量衡,方便了各地的貿易來往和國家的財政稅收。並且還修築馳道,疏浚鴻溝開鑿靈渠,為抵禦匈奴,修建長城,有效阻擋北方少數民族侵擾。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採取有利於國家統一和政權鞏固的措施,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權機構。
秦始皇也是一個唯我獨尊、專制暴虐的君主。他焚書坑儒,實行思想文化專制;無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超過了當時人們所能忍受的限度。為了修建宮殿、陵墓和滿足秦始皇奢侈的生活,秦王向民眾徵收大量的賦稅,造成「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力織不足衣服」的悲慘狀況。為了穩固其同志,還制定嚴酷的刑法。
盡管後期他昏庸無道,但是他結束了戰國以來的混亂局面,《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缺點掩蓋不了他的光芒.

8. 求一篇歷史人物或者事件論文1500字左右

項羽的精神 「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緻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詞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託,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士可殺不可屈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絕句,不是只因其藝術的功力,不是只因文字的機巧,當浩然正氣貫於心胸與文學才華渾然一處時,下筆之處,天地驚鬼神泣之力,是緣於她的精神凝聚,氣節支撐。 現代文學作品中,有人曾這樣的點評項羽,「項羽拔山蓋世之雄,喑嗚叱吒,千人皆廢,為什麼身死東城,為天下人笑?他的失敗原因『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兩句話包括盡了。當其敗北之時,如果渡過烏江,卷土重來,尚不知鹿死誰手。而項羽向天長嘆:『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我而王,我何面見之?縱不言,籍獨無愧於心?』英雄一世卻沒能戰勝自己的自尊心!放棄了一線生機。」 從作者的切入角度和某個層面上說,我不反對這樣的評說,但那隻是就其切入角度的層面而言。縱觀歷史長河之內,英雄無數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捨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雲直上,流傳千里,摧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這是項羽之生命換來的抉擇之筆,書寫著一種忠貞:忠貞於英雄之名,忠貞於大丈夫之氣。聯想到「霸王之別姬」可見其人文渲染和人格的魅力所至,造就出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氣節、悲壯正氣。 李清照本女兒之身。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一個坎坷漂泊的女子,一個滄桑憔悴的女子。筆墨所抒人傑之「傑」,高出眾人幾層之上;鬼雄之「雄」,豪踞鬼神遍及之處。一個「思」字,標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無畏生死之氣。此一絕句在她溫香縈繞、弱吟嬌嘆的文字中,異筆突運,異軍突起,這是她另一種的底蘊顯露,是她別一種的氣質光彩,是亡國之悲忿、愛國之強烈、命運之不屈的錚錚風骨和鏗鏘見證。 星光燦爛的古典文學長河,群星璀璨無比,這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一路走過之處,給後人留下的斑斕印記。無法計數的才子佳人以其流光溢彩的才華,在文學史上取得了濃墨重筆書寫自己名字的資格。但無論青天白日之下,還是明月當空之時,打開詩詞集錦,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絕句,其浩然正氣,傲然風骨,總會使人肅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情! 何謂做人風骨,何謂做人氣節,從李清照這位以婉約凄美而嬌峙文壇的女子身上,我們可以找到最為精準的答案吧! 提到項羽的精神,不能不去思考下楚人精神,縱觀秦帝國滅亡的歷史,楚國後裔們當是最大的勝利者,在整個抗秦力量中楚人身影也是令人敬佩的。不屈服,心懷信念,以及對秦國的痛恨。翻看歷史,作為盟國,在秦征戰其他諸侯國時,楚國沒有絲毫疑心,信守承諾,楚最是無辜,最後遺恨而亡,敗得糊塗啊。所以當秦軍隊攻入郢都時,許多楚人紛紛自殺殉國,在生還的楚人中有這樣一句經典的傳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悲痛的時候立下了驚天泣地的雄心壯志,而且這一傳言也通過項羽之手得以驗證。也許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精髓吧。 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9. 論文 「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說明理由 」 1500個字以上~謝謝啦~

海瑞(1514—1587),字汝賢,又字國開,號剛峰,世稱剛峰先生。廣東瓊州瓊山(今屬海南)人。海瑞居官則能嚴於律己,恪守朝廷法令與封建道德規范,不畏權勢,敢於為民請命,積極革弊興利;生活儉朴,不愛錢財。他的言行贏得了百姓的尊敬,人稱「海青天」,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人物。
海瑞生於正德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14 年1 月22 日),出身於「海南望族」。祖父歷官知縣。從伯父做過監察御史。父瀚,為廩生,讀書能明大義,安貧樂道。母謝氏粗識書史,持家有方,律身以正義。海瑞四歲時父親去世,依靠母親勵節自守,撫養成人。海瑞自幼有用世之志。十三歲入瓊山縣海口鎮私塾。二十七歲在瓊山郡學,經常與二三志同道合者一起研究學問,縱談古今,作《嚴師教戒》、《客位告辭》、《訓諸子說》等文,抒發了自己的非凡抱負。他說:為人在世,惟務識真,要學聖賢,不做鄉願;不追求富貴利達,以宮室妻妾動心;不羨慕財帛世界,要做中流砥柱;要謙虛謹慎,不要諱疾忌醫。否則,「不如速死」。這些發自腑肺之言,說明海瑞一生反對奢侈、主張節儉的高貴品德和立志為民、剛正不阿的思想性格,在他青年時代已經形成。海瑞的同鄉、門生梁雲龍評論說:「第以公之微而家食燕私,顯而蒞官立朝,質諸其所著《嚴師教戒》,一一契券,無毫釐假,孔子所謂強哉矯,而孟子所謂大丈夫乎!古今一真男子也。」嘉靖二十八年(1549),海瑞三十六歲時中舉人,似乎有點大器晚成。
然而就在這一年,他以瓊州為黎族聚居之區,地處海疆,位置重要,而地方不治,乃上《治黎策》,顯示出他的政治才能。他認為治理瓊州的上策是:開道置縣,以靖鄉土。「自此之外,雖議之之盡其方,處之之盡其術,皆下策也。」嘉靖二十九年二月,海瑞進京參加會試,結果是榜上無名。伏闕上《平黎疏》及《上兵部圖說》,再次陳述他關於經略瓊州的方針大政和具體措施。說:區處瓊州之要務,莫過於「招民、置軍、設里、建學、遷創縣所、屯田、巡司、驛傳諸事宜」。並以瓊州去京師萬里,當事請裁,或致遲誤,請嘉靖皇帝「明敕群臣中知識事機、力可大任、不貪富貴、志在立功者,以之充兵備副使,以專治黎之任」。同時向朝廷表明:他雖是一個「濡染翰墨之人」,「未嘗手操矢刃」,但對於「地方變故區處事宜,則習聞知矣。倘得專任其事,馳驅兵革之間,俾黎土盡為治地,黎岐動變盡為良民,臣亦能之。事故不效,請甘服上刑,以謝欺罔虛費兵糧之罪」。奏疏呈上,識者壯之。而下兵部議核,卒不施行。
嘉靖三十二年二月,海瑞第二次公車北上,待到榜發,還是名落孫山。
那時候,許多知識分子都以中進士為得志,從地方到朝廷各級的重要官員,絕大多數也由中進士者所擔任。海瑞則不同凡俗。連續兩次會試不第的遭遇,使他逐漸看清了科舉取士的種種弊病;某些進士出身者的低能,也使他認識到一個人能否有作為,決不是非走此路不可。他說:「文不過如畫師之寫神者耳。窮一生讀書作文,而於國家身心毫無補益,何異宋人所謂『可惜一生心,用在五字上』者乎」;「士君子由科目奮跡,皆得行志,奚必制科」。遂毅然不再參加科舉考試,聽從吏部謁選派官。
嘉靖三十二年閏三月,海瑞被授為福建延平府南平縣教諭。十二月二十日到任。教諭,為一校之長。為使「諸生立有成就」,他立《教約》,作《規士文》,上《申朱提學道教條》,重申縣學的教育方針、內容、方法以及各種規章制度,整頓紀律,嚴肅校風。強調教官為人師表,要做遵守封建禮儀的模範,盡心教好學生;學吏職在供寫文案,若「索取生員一錢,並為生員改洗文卷,決無輕貸」;學生學問之道,應遵循朱熹倡導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作為為學之序,還要懂得修身、處事、接物之要。又立二簿,分別稽考學生之德、學。海瑞認為:學生只要「率此而行」,「異日為國家建偉業無難矣」。在具體執行封建禮儀方面,他明確宣布:今後教官和學生於縣學明倫堂見官,要遵從《會典》諸書所訂立之禮節,「不許行跪,學前迎接亦然」。在校風方面,嚴禁互相造謠中傷,播弄是非,「此等士風,最壞心術」。尤其反對借斯文之名,倡義氣之說,以為「結黨」一事,「尤干法紀」。這些教育主張,既反映了海瑞維護封建禮教的立場,也與他「以禮為教」的思想相吻合。海瑞長校,還頗有些民主作風,他說:「本職初至學中,某善可興,某敝可革,尚未盡識,容與諸生會議,並參酌提學道教條別為更定。」所有這一切,對於當時日益敗壞的士風,起到了一定的整飭作用。
海瑞是言行一致的。到校的當年,延平府督學官蒞校視察,在明倫堂召見教官,諸教官一見,皆左右跪拜。唯特海瑞一人,以學校為養士之重地,師長應受到尊敬,如筆架挺立在中間,拒不跪拜,僅長揖而已。由是得了個「筆架博士」的雅號。督學官為此嫉妒他,百般刁難。海瑞志在行道,謂:「此闕陷世界,何能有濟」,遂憤然乞休。後經福建按察司提學副使朱衡再三慰留,始復教諭之職。
海瑞在訓士之餘,依然十分關心地方政事。在南平縣學任上,他又著文重申他在《治黎策》和《平黎疏》中所提出的思想和建議。當他得知福建驛遞困苦,即作《驛傳申文》與《驛傳議》,上報有關衙門。略曰:驛遞之疲,千瘡百孔。為今之計,只有恢復國初之法,釐清積弊,凡利者興之,才是上策。否則,就是中策、下策乃至無策。
時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海瑞長校已四年有餘。以實事求是、治學有方、成績顯著,巡撫監司交章論薦,授為浙江嚴州府淳安縣知縣。由此步入政界。
「知縣知一縣之事。一民不安其生,一事不得其理,皆知縣之責。」不懲貪暴,害怕別人誹謗自己;凡事不認真,害怕生怨取禍,不顧朝廷利益,做個鄉願,「浮沉取名,竊取官爵,非知縣也」。從這一思想出發,抱著革弊興利的決心,海瑞於嘉靖三十七年五月初到達淳安任上。
淳安,地瘠民貧,所產只有茶、竹、杉、柏。田畝悉歸豪右,窮者卒歲不粒食,百姓「疾苦萬狀」,「民之逃亡者過半」。海瑞下民間,訪其故。蓋由於賦役不均,浮糧數多,大戶轉嫁。「富豪享三四百畝之產,而戶無分厘之稅。貧者產無一粒之收,虛出百十畝稅差。不均之事,莫甚於此。賠貱則困苦,困苦不堪,相繼逃亡,皆虛稅所壓為之,不可不加意也」。又淳安位於新安江下流,諸官舫日五六次,夫役迎往,費不可支。於是定《興革條例》三十六項,悉心規劃,認真清丈土地,度田定稅,均平賦役。同時雷厲風行清查積弊,嚴行革除一切陋規,裁冗費,革冗役,息詞訟,懲貪官,肅吏治,民困漸蘇。
海瑞從政克盡職守,為事不懼強權。是年,浙直總督胡宗憲之子過淳安,盛裝以行,竟以不備供應,吊打驛吏。海瑞得訊,當即下令拘禁之,並將其所帶數千銀子如數沒入充庫。然後去信報告胡宗憲,說此人胡作非為,還冒充總督公子,真不敢相信。氣得胡有口難開,只好作罷。嘉靖三十九年三月,嚴嵩黨羽、總理鹽政都御史鄢懋卿奉命巡查鹽務,欲取道淳安縣境。鄢招權納賄,貪酷成性。若依之,勢必擾民。海瑞以「邑小不足奉迎,願取他道往」,去信擋之。鄢不得不懷恨繞道而去。此兩事「更為人所不敢為者」,百姓為之拍手稱快,一時傳為佳話。
海瑞一心為民除弊興利,而他自己卻清苦自持,衣服破舊單薄;為母親做壽,只買肉二斤,別無他物。淳安百姓頌之曰:「愛民如子,視錢如仇。」海瑞去縣之日,人人放聲痛哭,「如喪父母」。
嘉靖四十一年(1562)五月初,朝廷以海瑞在淳安政績卓著,擢浙江嘉興府通判。由於他在淳安得罪過鄢懋卿,這時鄢便嗾使其黨羽袁淳上疏彈劾他,海瑞遂被取消任命。不久,嚴嵩敗落,鄢、袁相繼去官,海瑞乃調任江西贛州府興國縣知縣。
四十二年(1563)春到任。興國地薄民窮,時弊亦在浮糧,「歲征不滿什之伍」。「虛糧不能貱,重役不能供」,以故「逃絕戶極多」。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海瑞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興國八議》,釐清宿弊,發展生產。「八議」之要者有五:一曰屯田,恢復明初撥軍下屯、軍民各有定分之法,清退軍隊由侵吞民田而來之「余田」,「以補民田之虛貱」,使「下之小民無軍人之擾,上之屯糧無虧欠之累」。二曰地利,招民開墾「無主山地荒田」,使地盡其利,而民無游食之人。三曰均賦役,此為「八議」之急務,重點是清丈土地,稽查丁糧虛實、人戶富貧,按實征發。四曰招撫逃民,蠲除虛糧重役,招民復業,「三年後實有收成,依例報稅,收成稀少則聽之」。五曰革冗員,凡軍政各衙門一切人浮於事者,皆裁革之。「八議」上南贛巡撫吳百朋,次第施行,官吏「畏法聽令」,「民間用度十分中減去三四」。任興國知縣一年有餘,因功被薦,應召入京。母謝氏畏北國嚴寒,留居興國。
嘉靖四十三年(1564)十月,海瑞升為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嘉靖皇帝自中年以後,崇信道教,一意修仙,侈興土木,勞民傷財;剛愎自用,喜歡阿諛奉迎,拒絕廷臣勸諫,以致國事日非,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四十四年十月,海瑞憤時政闕失,列舉事實,犯顏直諫。上疏嚴厲抨擊嘉靖皇帝,名曰《治安疏》。因該疏主旨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故又稱為《直言天下第一疏》。這就是當時震驚朝野、後人所說的「海瑞罵皇帝」。海瑞一生在政治上影響較大的有兩件事,此為其一。該疏謂:君者,天下臣民萬物之主也。惟其為天下臣民萬物之主,責任至重,凡民生利瘼一有所不聞,將一有所不得知而行,其任為不稱。是故養君之道,宜無不備,而以其責寄臣工,使盡言焉。京工盡言而君道斯稱矣。..陛下則銳精未久,妄念牽之而去矣,反剛明而錯用之,謂遙興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膏脂在斯也,而侈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綱紀弛矣。數行推廣事例,名爵濫矣。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於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於君臣;樂西苑而不返宮,人以為薄於夫婦。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自陛下登極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今賦役增常,萬方則效陛下,破產禮佛日甚,室如懸磬,十餘年來極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號,而億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凈而無財用也。」..一意玄修,是陛下心之惑也,過於苛斷,是陛下情之偏也。..君道不正,臣職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於此不言,更復何言!大臣持祿而外為諛,小臣畏罪而面為順,陛下誠有不得知而改之行之者,臣每恨焉。是以昧死竭惓惓為陛下一言之。此疏一出,海瑞「直聲震天下。上自九天,下及薄海內外,無不知有海主事也」。海瑞自度此疏呈上,必觸怒皇帝,獲罪而死。因此買好棺材,告別妻子,遣散僮僕,託人料理後事,毫無懼色,從容赴朝,席櫜待罪,「真是錚錚一漢子」。果然不出海瑞所料,皇帝大為震怒,將該疏擲之於地,命令左右:趕快把海瑞抓起來,不要讓他逃跑了。宦官黃錦說:海瑞素有痴名,聽說上疏時自知必死,已安排好後事,在朝聽候處置。皇帝默然。少頃,復取疏覽之,若有所動,遂將其留在宮中者數月。至次年二月,皇帝余怒未消,還是以「罵主毀君,悖道不臣」之罪,下旨逮捕海瑞,杖六十,拋入錦衣衛獄,後轉刑部獄。戶部司務何以尚疏請釋放海瑞,皇帝命錦衣衛杖之百,亦錮之詔獄,晝夜榜訊。
同年十二月,世宗病逝,穆宗繼位。次年改元隆慶,大赦天下,海瑞、何以尚同時獲釋。海瑞復官戶部主事。不久,改為兵部武庫司主事。隆慶元年(1567)二月,升為尚寶司丞。海瑞上疏請求歸家養母,不予允准。四月,擢大理寺右侍丞。時內閣首輔徐階與高拱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高拱欲奪徐階之權,指使門生、廣東道試監察御史齊康奏劾徐階。海瑞上疏支持徐階,說:徐階為首相,「天下駸駸然有向治之漸」,而且「不招權,不納賄」;高拱為人「狡且凶」,才不足任;齊康捏架無影虛詞,「以是為非,以非為是」,請罷斥高拱,重治齊康。結果九卿科道合疏挽留徐階,齊康被謫遠出,高拱落職回家閑住。為此,高拱心裡痛恨海瑞。是年冬,海瑞改調為南京通政司右通政,次年二月初至南京任上。七月,徐階致仕還鄉,次輔李春芳為內閣首輔。隆慶三年春,海瑞遷通政司右通政。六月二十四日,晉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糧儲、提督軍務,巡撫應天十府,遂離開京師,啟程南下,出任江南巡撫。這是海瑞一生在政治上影響較大的另一件事。
應天十府是明代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方,是明皇朝經濟重心之所在,但又是歷來素號「繁劇難治」之區。為了鞏固明皇朝在江南的統治地位,海瑞遵照朝廷的法令與條例,根據江南的具體特點,並參照他在南平、淳安、興國的施政經驗,慨然以澄清天下自任,竭盡心力,一意挫豪強,撫窮弱,做了不少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的事情。擇其大要,有三:一曰整飭吏治。自明初以來,江南地區不法官吏往往與當地豪紳大戶串通一氣,貪贓枉法,敲榨勒索,謀財害命,成為地方百姓的一大禍害。據此,海瑞先後頒布《督撫條約》、《續行條約冊式》、《考語冊式》等,斥黜貪墨,搏擊豪強,矯革浮淫,釐正宿弊。具體有:禁迎送、禁請托、禁請客送禮、禁苛派銀糧包攬侵欺、禁假公濟私、禁苛派差役、禁官吏敷衍塞責、禁私役民壯、禁濫取民財民物、禁差遣人役騷擾鄉里、禁官吏奸利侵吞、禁賄賂書吏、正軍法、革募兵、定撫按出使車馬,等等。嚴令各府、州、縣大小官吏「一體遵奉施行,俱毋違錯」。令既下,「郡邑吏凜凜競飭,若非往日人。賕者則望風解印綬去,權豪勢宦,斂手屏息,至移他省避之」。
二曰勒令退田。應天十府州強宗巨室數多,土地高度集中,是造成當地階級矛盾尖銳的重要原因。嘉靖以來,兼並之風更為盛行,各地鄉官豪紳大肆掠奪田產。其中比較普通的一種形式是通過「投獻」侵佔農民的土地。由於該地賦繁役重,「每一役出,輒破數大家。以故富者輒籍其產於士大夫,寧以身為佣而輸之租,用避大役,名曰投獻」。至於其他小民之田產,為奸民籍而獻諸勢要歸其所有者,更是「不知凡幾矣」。松江府華亭縣,「鄉官田宅之多,奴僕之眾,小民詈怨而恨,二京十二省無有也」。其餘府縣亦大都如此。江南鄉官的代表人物徐階家所擁有的二十多萬畝(一說四十萬畝)土地,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通過所謂「投獻」奪來的。在海瑞巡視各地之時,控告縉紳豪強侵漁白奪小民田產者不計其數,僅松江一地即有「告鄉官奪產者幾萬人」。對此,海瑞十分氣憤,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適當調整土地關系,使鄉官豪紳「百年後得安靜」,維護地主階級的長遠利益,他堅決勒令受獻者必須如數退還白奪之田,或者允許被獻者贖回。對勢力最大的徐階也不例外。此令一下,四方震動。貧苦農民熱烈擁護;而豪強縉紳則恨之入骨,謗議紛起,伺機報復。由於官紳勢力的反抗和抵制,遂使這項改革半途而廢。
三曰興修水利。江南河流眾多,湖泊交錯。境內吳淞江水道,尤為「國計所關」,縱貫蘇、松兩府,穿越吳縣、吳江、崑山、青浦、嘉定五縣。由於長期失修,淤積不通。屢議疏浚,迄無成效。民有謠曰:「惟是海龍王始得開耳。」河道涸塞為陸,使農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海瑞巡撫江南時,恰遇暴雨不斷,吳淞江泛濫成災,廣大農民衣食無著,紛紛背井離鄉。海瑞通過民間私訪和實地勘量河道,提出用「以工代賑」(即按工給銀、救濟飢民)的辦法,一面賑濟救災,一面修復水利。隆慶四年正月初三日,召集飢民正式動工修吳淞江,至二月二十日告成,全長八十餘里。又以三吳入海之道,南止吳淞江,北止白茆河,「若止開吳淞而不開挑白茆,誠為缺事,難免水患」,於二月初九日集眾興工開挑白茆河,至三月底完工。總計救濟飢民數十萬人,而用銀不過五、六萬兩。且所用錢糧,皆為歷年導河夫銀、巡撫衙門贓罰銀以及部分義捐的「賑濟谷」。「不取之民,不捐之官」。官「借飢民之力而故道可通,民借銀米之需而荒歉有濟,一舉兩利」。海瑞還勸民在吳淞江旁墾田四十萬畝。兩河開通,不僅太湖之水直入於海,濱海諸渠皆得以引流灌溉,而且旱澇有備,水患可除。「吳民永賴,樂利無窮。公之開河之功,創三吳所未有也」。就是當地竭力反對海瑞的官紳們也不得不承認他的功勞。說:「隆慶四年、五年皆有大水,不至病農,即開吳淞江之力也。非海公肯擔當,安得了此一大事哉。」又雲:開河費用之省,皆由「海公清白、不妄用,又用法嚴也」。根除水患,是海瑞在應天巡撫位上最有成效的政績。
此外,針對江南官戶多、優免戶多,轉嫁賦役十分嚴重的現象,海瑞在推行「一條鞭法」時,尤其注意均平賦役,制定《錢糧冊式》、《均徭冊式》,減輕農民負擔。同時,認真嚴治刁訟,平反冤獄。時人評曰:海瑞撫江南九閱月,「而天下財賦之原,肅然一清」。
海瑞巡撫期間實行的雖然只是局部的改革,但已經觸犯了江南官紳的利益,因此遭到他們大肆攻擊和極力反對,紛紛指責他「第一不知體」、「不識時務」、「不近人情」、「管閑事」,甚至投匿名信,進行威脅。不僅如此,他們還和朝廷內部的一些人上下勾結,「共思逐公自便」,千方百計要把海瑞趕走,以便改變他所實行的政策。
隆慶四年(1570)正月,正當海瑞領導大批飢民破土修浚吳淞江,江南「小民始忻忻有更生之望」的時候,刑科給事中舒化首先發難,上疏指責海瑞在巡撫任上「迂滯不諳事體」,所立條例「非人情」、「出尋常之外」、「創新奇之法」,提出只宜與兩京清秩處之,而不可重用。穆宗沒有同意,仍「留撫地方如故」。接著吏科給事中、嘉興人戴鳳翔受徐階指使,劾論海瑞「不諳吏事」,「庇奸民,魚肉縉紳,沽名亂政」,「不可一日居地方」。海瑞向來以剛為主,挺立於世,對於戴鳳翔之流的無恥攻擊,他針鋒相對上疏辯明,用大量的事實予以駁斥。指出戴鳳翔疏中所言,「無一字是臣本心,無一事是臣所行事跡」,純屬「誣妄」,「逞己邪思,點污善類,不為「報國」,而以「行私」。
此時,與海瑞有夙怨的高拱東山再起,以吏部尚書入閣柄政,從而給海瑞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重重的陰影。吏部見到戴鳳翔的奏疏以後,以海瑞「志大才疏」為由,罷其應天巡撫的職務。消息傳出,江南小民「號泣載道,家繪像祀之」。隆慶四年二月十五日,改為以原官總督南京糧儲。當海瑞將赴南京糧儲之際,高拱又從中作梗。三月二十五日,穆宗詔令裁革南京糧儲都御史,以其事歸南京戶部侍郎兼管。海瑞被迫上《告養病疏》,明確表示堅持自己的主張,並提出希望,曰:「臣二經論劾,眾口呶呶,臣尚執己為是,臣實見得是也」;「臣叨任巡撫,凡所施為,竭盡心力,一皆采訪民言,考求成法,民利與興,民害與除,不可易也。伏願皇上所敕新任撫臣,勿以臣受謗而輕改臣事」。同時,懇乞「賜臣回籍,永終田裡」。上允其請。四月,海瑞離開南京回瓊山老家。他自四十歲跨入仕途,至此十有七年。俸祿所余,僅置居第一區,值一百二十金;租田十畝,其他皆無所增益。其清苦如此,在當時的官僚中是罕見的。
海瑞罷歸山林,但並沒有消沉下去,心裡依然關心國事。在田裡閑居的十多年間,尤以吏治為急。經常為地方府縣官員指點政令得失,痛斥貪官污吏,每一次都是「侃侃條陳,毫無忌諱,恥為面諛,罔及其私」。他向瓊州分巡道提出清丈土地、平均賦役的方針辦法,親自草擬條例,繪制圖樣。有一個書吏出於敬慕之心少計海瑞家一畝八分地,他發現後立即予以糾正。上書兩廣軍門,嚴斥官軍無能,以致倭寇猖獗,地方遭殘,提出御倭剿倭的策略。隆慶五年,史際升任浙江布政司參政,他先後兩次去信詳陳地方安危和自己在淳安的施政經驗。
隆慶六年五月,穆宗卒。六月,年僅十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繼位,是為神宗,次年改元萬曆。同月,宦官馮保以兩宮懿旨將高拱逐出都門,張居正與馮保相結,出任內閣首輔。居正當國,「憚公(即海瑞)剛直」。萬曆元年(1573)正月十一日,吏科都給事中雒遵上疏推薦海瑞,吏部謂:「海瑞秉忠亮之心,抱骨鯁之節,天下信之。然考其政,多未通方。只宜坐鎮雅俗,不當重煩民事」,拒絕起用。
萬曆元年二月,為京師會試之期。張居正以子托會試總裁、大學士呂調陽,一時物議沸騰。海瑞聞之,立即上書呂調陽,曰:「今年春公當會試天下士,諒公以公道自持,必不以私徇太岳(按:即張居正),太岳亦以公道自守,必不以私干公也。惟公諒之。」時,神宗登極伊始,一再欲起用海瑞。海瑞則因這事得罪了張居正而不得出山。萬曆五年,張居正以父憂起復,朝廷內外更加議論紛紛,江南寧國人吳仕期出於義憤,暗中用海瑞的名義,擬疏指責張居正父死「奪情」,不遵制回籍守孝,是貪圖祿位、不行孝道、不忠不義,並私擬罷張居正、召海瑞為相的聖旨。爾後,吳中好事者又進一步將吳仕期所擬的「奏疏」和「聖旨」合刻刊行,廣為傳布。江南人見之,信以為真,舉手相慶,謂「朝廷以安車征海公相矣」。此事本與海瑞毫無關系,張居正聞之則大為震怒,不但興大獄,株連無辜,而且特地派御史渡海到瓊山探察海瑞的行跡。海瑞居於京城萬里之外的深山老林,消息不通,對張居正父死奪情、吳仕期偽造奏疏之事,確實一無所知,他不卑不亢,以實相告。御史沒有抓到任何把柄,空手而回。可是,張居正並沒有因為無隙可尋,就此罷休,而是憑藉手中的權力,百般阻撓,拒不起用海瑞。
萬曆十年(1582)六月,張居正逝世,張四維、申時行相繼為內閣首輔。萬曆十三年正月十日,七十二高齡的海瑞,因眾望所歸,被起復為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二月十一日,詔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由正四品升為正三品。這時海瑞已經過了七十致仕之年。聞其復起,眾人多舉手加額,亦有勸其辭退者。海瑞思慮再三,最後在「主上有特達之知,臣子不可無特達之報」的「忠君報國」思想的驅使下,於二月二十八日「欣然離家」,渡海北上,結束了整整十六年的閑居生活。
五月十二日,趕到南京吏部右侍郎任上,因吏部尚書丘橓未曾赴任,由他主持部事。海瑞留心吏治,至老不倦。一上任就以當年的作風,洞察時弊,首先抓住五城兵馬司擾民問題,頒布《禁革積弊告示》,嚴禁侵用里甲,攤派物品,勒索錢銀。指出:「以五城之人,當千百官大小用度之害,侵用里甲,朝廷歷歷明禁。..今後如有部議之外,仍前票擾者,雖小費一分一文不及先日萬分之一,亦不姑恕」。萬曆十四年二月,晉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以「民困火甲,所從來遠」,旋禁旋廢,令而不行,特製定《夫差冊》,均徭役,蘇民困。是冊,「上考法度,下酌人情」,應存應革,一一明文規定。「有冊外取一物一夫者,先執其將票之人,參奏候旨。兵馬司暗地奉行,地方總甲私為科派,一同處治」。部院科道官亦要互相監督糾正,不得官官相護。同月,懇乞致仕。又上《一日治安要機疏》,謂:「今日貪墨為奸,毫不可縱。欲使百姓安樂,其於守令務極選,欲督守令先司道,督司道先撫按,而致望部閣大臣,乃歸本於君身」。並主張恢復明太祖「枉法八十貫絞之」律令和「剝皮法」等重刑,嚴懲貪官污吏。
《一日治安要機疏》一出,同樣遭到反對派的責難。三月六日,山東道監察御史梅鵾kūn祚上疏曰:海瑞言「今日刑輕,而侈談高皇帝剝皮囊草之法者。以清平之世,創聞此不祥之語,豈引君當道志於仁者哉」。四月,向以「凌士納賄」、「貪污狼籍」聞名的南直隸提學御史房寰,採取「以攻為守」、「先發制人」的伎倆,也操著梅鵾祚的腔調,疏劾海瑞「蒞官無善狀」,主張恢復國初重典是「妄引剝皮囊草之刑,啟皇上好殺之心」。七月二十二日,吏部辦事進士江南人顧允成、諸壽賢和湖北人彭遵古聯名上疏,為海瑞辯誣,認為他是「當朝偉人」,房寰是「不識廉恥二字」的偽君子,並揭露房寰欺君罔上的六大罪行。神宗降旨,一方面責斥房寰所論「不當」,另一方面又嚴責顧允成等三進士尚未授官便出位言事,「是何事體?好生輕肆!姑各革去冠帶,退回原籍。且令各衙門堂上官約束辦事進士,不許妄言瀆擾」。海瑞見正義不得伸張,奸貪之徒姑縱不治,振風肅紀毫無希望,遂連續上疏,乞歸田裡。謂「年七十有四非做官時節,況天下事只如此而已,不去何為」。至萬曆十五年(1587)九月,疏凡七上,皆不允歸。入秋,病情漸重,又不服葯。萬曆十五年十月十六日(1587 年11 月15 日),卒於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享年七十四歲,無子。贈太子少保,謚忠介。
海瑞極力把「忠君」與「愛民」調和、統一起來,由此形成他的矛盾性格,並招致統治階級中腐敗勢力的攻擊和迫害。他為了「利民」、「裕民」,而「一意約己」、任勞任怨,一生清貧。至死仍「無一語及身後事」。他身為都察院都御史,官秩正二品,可稱得上是個有名的大官。然而,作古之時,僉都御史王用汲入視,室中惟有葛幃敝籝,俸金十餘兩(另說一百五十兩),舊袍數件,其清貧苦境,為寒士所不堪。王用汲見狀,不禁泣下,率同列捐金治棺。百姓聞之,奔走相告,扶服悲號,罷市數日,哭聲震天動地。及「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哭而奠者百里不絕,家家繪像祭之」。史家的描寫,雖有溢美之詞,但大體上是符合實際的。

閱讀全文

與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論文150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