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的名人有哪些、
雙林來鎮是浙江省名鎮自之一,歷史悠久,也是江南水鄉著名古鎮之一。據附近洪城和花城古文化遺址發掘考證,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漢唐時已成村落,名東林;南宋時,北方商賈隨宋室南遷集居於此,故又稱商林。明永樂三年(1405)與其西二里的西林村合並,更名為雙林鎮,一直沿用至今。現屬湖州市南潯區。雙林_雙林鎮 -簡單介紹雙林鎮浙江雙林古鎮位於浙江省湖州市中部,是浙江省改革試點小城鎮之一,東北距南潯鎮約24公里,西北距湖州市約
⑵ 湖州歷史名人的故事
湖州文化歷史悠久,湖州是古代文化的發祥地,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被譽為「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同時也有許多名人在此地誕生。湖州的歷史名人有:
一、吳均
吳均(469—520),南北朝梁代文學家、史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安吉縣)人。他出生貧寒,好學,有俊才,通史學。梁初,柳惲任吳興太守時,召為主簿,常與賦詩,後為建安王記室,又遷國侍郎,入為奉朝請。他為人耿直,寫《齊春秋》時,不顧梁武帝蕭衍的忌諱,如實地記錄了齊、梁間的歷史,梁武帝惡其實錄,免其職,焚其稿,而遭迫害。
後又奉詔撰寫《通史》,皇自三始,迄於齊代,未成而卒。曾注范曄《後漢書》,著《廟記》、《十二州記》、《錢塘先賢傳》等百餘卷,都散佚。散文以寫景見長,文體清拔,時人或仿效之,稱為「吳均體」。如《與朱元思書》、《與施從事書》、《與顧章書》等,皆工於寫景,清新秀逸,藝術成就較高,為六朝駢文之名作。
詩亦剛健清新,富有感情,明人輯有《吳朝請集》。他還寫有志怪小說《續齊諧記》等。吳均的作品「文體清拔有古氣」,在當時頗有影響,自其文風清拔,而有「古」氣,自稱「吳均體」。其詩今存140餘首,多為友人贈答、贈別之作。音韻和諧,風格清麗,屬於典型的齊梁風格;但語言明暢,用典貼切,無堆砌之弊。
二、沈約
沈約(441—513),南北朝時梁代著名文學家、詩律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今德清縣)人,歷仕宋、齊、梁三代,後助梁武帝登位,為尚書僕射,封建昌縣侯,後至尚書令,卒謚隱。他也是齊、梁文壇的領袖,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禺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於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的創作開辟了新境界。
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這些詩詞藻綺麗,偏於雕飾,對當時的文風很有影響,但內容狹隘平庸,走入了形式主義的歧途。
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在沈約的少年時代,他白天讀的書,夜間一定要溫習。母親擔心他的身體支持不了這樣刻苦的學習,常常減少他的燈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時期的沈約,已經「博通群籍」,寫得一手好文章。沈約從小就是這樣的立志不變,勤奮好學,而這也是他成才的原因。
三、陳霸先
陳霸先:陳高祖黃武帝陳霸先(公元503年—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漢族。吳興郡長城縣(今長興縣)人,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南北朝時,陳氏家族迎來了家族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陳氏後裔陳霸先移梁之祚,以禪讓的方式建立起陳朝。
陳霸先出身於鄉里小吏,卻好讀兵書,精於武藝軍事,明達果斷,博大胸懷,又逢一個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時代,就如魚得水,以其威武賢德,得民心於天下,開創了陳朝。可以說他和他所建立起來的陳朝雖然短暫卻非常重要,而陳霸先本人堪稱南朝的「第一英主。」卞孝萱這樣認為。陳霸先的家鄉在今天的浙江湖州長興縣。
根據史料記載,陳氏雖是當地的大戶,但是在門第之見很深的南朝,陳家也只能算作寒門而已。但正是這樣的寒門內,卻出了個未來的英主陳霸先。《陳書》中稱陳霸先「讀兵書,多武藝」,而南史中更是記載他:「涉獵史籍,好讀兵書,明緯候、孤虛、遁甲之術,多武藝。」在當時,能夠讀史籍、兵書,又多武藝的人可稱得上是文武全才了。從村官到皇帝「這就是卞孝萱對陳霸先政治道路的評價。
最初,陳霸先只是鄉間小吏。而後,懷著滿腔報國之志的他,來到梁都建康(今南京)做一個看守油庫的小吏,在得到梁朝貴族的賞識後,平步青雲,並因在廣東一帶平叛有功而名聲鶴起。最終,成就陳霸先帝業的是那場著名的「侯景之亂」。通過平定「侯景之亂」,功高一世的陳霸先漸漸控制了梁朝的政權,並於太平二年(557年)廢梁稱帝。
⑶ 求南潯的歷史
中國長江三角洲的金三角滬蘇杭嘉湖中心,有一顆錦綉明珠——她就是2003年經國務院批準的縣級區——南潯區,屬上海都市圈的新興城市,地處杭嘉湖平原北部,南連省會杭州,北瀕太湖,東接天堂蘇州,隔湖與無錫相望,西上直達南京。南潯地處蘇南、浙北黃金要地,是浙江接軌上海的前沿,滬渝(申蘇浙皖)、申嘉湖杭高速、318國道和湖鹽(湖州--海鹽)公路貫通全境,京杭運河、長湖申航道和規劃中的滬蘇湖城際輕軌、乍嘉湖鐵路穿境而過,距上海、杭州、蘇州三大城市均為100公里左右。
南潯區的歷史可追溯其前身即東遷縣,始建於西晉(282年),距今已有1730多年的歷史。縣境東至平望官河(今江蘇省吳江市平望鎮老運河),北至太湖諸溇港,南至新市、烏鎮、雙林、璉市(今練市)、含山,西至湖州府城東二十八里。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中心城區南潯鎮自南宋淳祜季年(1252)建鎮至今已有757年歷史。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南潯東57里的地區劃歸平江(蘇州)鎮區成為湖州境東之門戶,聚居居民日增,村落規模初具,因濱溪遂稱潯溪。潯溪之名一直沿用至南宋寧宗(1195~1224)朝。南宋理宗時(1225~1264)文獻記載「南林一聚落,而耕桑之富,甲於浙右」。由於潯溪之南商賈雲集,屋宇林立,遂稱南林。至淳祜季年(1252)建鎮,取南林、潯溪兩名之首字,稱南潯,並設鎮官,元末張士誠據南潯,於至正十六年(1356)築城(南潯太尉古城距今已有653年歷史)。明洪武二年(1369)拆城修建蘇州城。 明末潘爾夔《潯溪文獻》雲:「闤閡鱗次,煙火萬家;苕水碧流,舟航輻輳。雖吳興之東部,實江浙之雄鎮。關於「煙火萬家」之說,明萬曆至清康熙、乾隆、道光時,史志都有此記述。明萬曆至清代中葉為南潯經濟繁榮時期。南潯之成為江浙雄鎮,是因蠶桑業和手工業繅絲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發展。1958年10月南潯與東遷、馬腰、橫街、北里、三長五個鄉合並建為南潯人民公社,南潯鎮屬公社的18個大隊之一。1983年由省轄湖州市郊區人民政府管轄,1986年撤北里鄉,歸並入鎮。1988年,湖州市撤郊區人民政府,南潯直接由市領導。1992年7月,經湖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鎮區為市級經濟開發區。1993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 南潯水陸交通方便,鮑診在《南潯小泊》中說:「水市千家聚,商漁自結鄰」稱之為水市。經過近十多年的建設,已構成了水陸並舉的交通網路,被譽為「小萊茵河」的長湖申航道(含運河段)和318國道與周圍都市、鎮鄉相通,東至震澤、平望、上海、嘉興,西至湖州、長興、安吉、梅溪,南至桐鄉、德清、杭州,北至太湖東、西洞庭山、蘇州均有水、陸路相通。鎮轄的16個村也已通了公路。郵電通訊已形成傳真通信、電子傳真、程式控制直撥、行動電話等現代化通訊網路。便捷的交通、郵電既有利於商品的交換,又有利於投資開發,促進市鎮經濟的發展。南潯處於蘇、杭、湖、嘉、滬諸大都市的中心,成為這些城市與周邊鎮村經濟商貿的樞紐,以及湖州市臨浦東開發區的前沿地位。 南潯建鎮至今的漫長歲月中以經濟、政治為主線來剖析,基本上可分為六個歷史階段。 一、從村落到建鎮階段。南宋初,本地僅一村落,稱潯溪村,後稱南林,耕桑之富已有浙右,且為行商坐賈薈萃之所,淳祜末立南潯鎮,這表明鎮的形成,是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此後直至明萬曆中,蠶桑種植經濟和家庭手工繅絲日益發展。 二、明萬曆至清中葉雄鎮階段。南潯七里(輯里)村民在洪武十六年(1383)前後曾多次改進繅絲方法,明萬曆(1573---1620)間對育蠶、植桑、繅絲等又進行技術革新,如培育了名聞中外的蓮心種,製成了3緒絲車等,因而七里湖絲聲名鵲起,杭、嘉、湖、蘇所產生絲均冠以七里之名。清乾、嘉年間,七里絲行銷范圍除江南外,經明州(今寧波)、廣州大量外銷日本及歐美。史家稱:人明,「蠶桑之利,其盛於湖」。「蠶事吾湖獨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潯為甲」。時,鎮境「家家門外桑陰繞,不患葉稀患地少」。「潯溪溪畔盡桑麻」。「無尺地之不桑,無匹婦之不蠶」。可見蠶桑種植經濟的盛貌,而七里絲之暢銷,又與蠶桑業、手工繅絲業形成良性循環,互相促進,鎮村經濟的繁榮,「江浙之雄鎮」為民間之共識,史家之定論。 三、江南名鎮階段。近代,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鴉片戰爭失敗後,上海辟為通商口岸,湖絲貿易以南潯為重要集散中心,在全國生絲出口貿易中居舉足輕重的地位。道光初及同治末年,南潯人先後搖成絲經,這二次革新,改變了出口「有絲無經」狀態,以致對外貿易激增,並促進了繅絲業的大發展。全鎮至少有十分之六以上的農民以紡經為業,絲經行最盛時達56家之多。清末民初,絲棧達42家,上海的91家絲經行中,7096為南潯人所開設。從出口貿易看,道光二十七年(1847)上海口岸蠶絲出口總數為21176包,其中南潯出口數為13426包,占出口總數的63.396。「同治九年(1870)中國蠶絲出口達到五萬擔。到光緒十八年(1892)出口超過了十萬擔。在短短二十年,蠶絲出口量又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還是湖州輯里絲」。(《近代浙江絲綢業民族資本的發生與發展》求良儒)。在此期間,七里絲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居主要地位。 七里絲以質優量多,而暢銷海內外,南潯經濟由此空前繁榮,它以江南蠶絲名鎮載譽國際。到清同光年間,南潯因經營蠶絲貿易而成為富豪者達數百十家,所積累的財富少則數十萬兩白銀,多則達千餘萬兩白銀之巨,在江南各鎮中首屈一指。除致力發展蠶絲外貿外,還投資鹽業、鐵路、房地產、典當業、銀錢業和現代企業,其范圍包括江、浙、皖等地。特別是雄厚的商業資本在近代上海商場中佔有重要地位,當時上海稱之為「南潯幫」的商人,其中多數是「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家族中的成員。如此發家致富後,在故里建宏大宅第,置田地房產,築庭園書齋,以及捐資築路造橋,興辦教育等社會公益。這些民族資本家,是伴隨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應運而生的,他們不僅為本地,乃至中國初期的民族資本主義繁榮和文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這一歷史階段,整個中國社會處於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資本主義從萌芽到發展的時期。南潯蠶桑、手工制絲業發達,外貿興旺,百業昌盛,市場繁榮,從性質上說,已是名噪江南的典型商業性市鎮,它以生絲銷售為主兼有蠶繭原料加工手工業的絲市專業為特色。清末,史家稱「整個湖州城,不及南潯半個鎮」,將因商業發展而新興的南潯與傳統古老的行政中心的湖州,作了鮮明對比,也概括地表明南潯鎮在湖州府的經濟地位。 四、民國中期進入式微階段。這期間,七里絲面臨資本主義國家機械絲的嚴重挑戰,雖然從民國元年至23年(1912~1934)這二十三年中,七里絲出口平均數占上海出口生絲總數仍然高居38%,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的八年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忙於戰爭和醫治戰爭創傷,七里絲每年出口數量不減,但好景不長,民國18年開始,出口數直線滑落,23年出口數慘跌到300包。抗日戰爭期間,蠶絲生產又備受摧殘,直至解放前,呈一蹶不振的衰落局面。作為南潯經濟命脈的絲生產的萎縮,造成市場蕭條,農村破產,缺糧嚴重,民生凋蔽狀態。解放後的44年,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南潯經濟建設歷經了兩個階段,至今已建成了現代中小型工業為主體,商貿、農業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新的市鎮。 五、新中國建立到1978年。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力得以解放,經濟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57年工業總產值為580萬元,比解放初增加了11倍多。至1978年工業總產值達3805.26萬元,比1957年增長6.6倍。1950年,鎮區僅有5家私營小廠,151家個體手工業戶, 南潯文園
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和技術革新,許多現代企業脫穎而出,工業內部結構逐步發生變化,制絲、皮革、皮件、化工、印刷、食品等企業紛紛建立,工業從過去單一的絲織業跨人多門類的渠道。農業從解放前的單季稻發展到春花連作稻三熟制。1949年全年糧食總產量僅為5618.5噸,畝產193.5公斤。到1978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9119.9噸,畝產704.5公斤,分別增長3.4倍和3.64倍。蠶繭,1949年年產54.2噸,到1977年達到239.2噸,猛增44倍。但由於受到「大躍進」的折騰,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以及計劃經濟的制約,經濟建設的速度是緩慢的。 六、1978年開始進入快速健康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南潯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開創了新的前景。工業總產值,逐年呈滾動式遞增,1988年全鎮工業總產值為3.22億元,比1978年增長8.4倍,其中鎮村工業總產值從406.78萬元,提高到1億元,增長了24.7倍。商品零售總額從3334.23萬元,提高到1.98億元,增加了4.9倍。農業總產值從1022萬元,提高到1313萬元,增長了29%。其中蠶繭從215.2噸,提高到436.29噸,增加了1倍,糧食、油菜生產也連續增長。工業內部結構則起了根本性變化,1988年全鎮已擁有工業企業183家,職2211749人,並形成機電、製革、皮革、制絲、化工為主體的多門類產業體系。同時,村辦企業異軍突起,發展到117家。出口創匯1847.98萬美元。全鎮儲蓄總額增加到4931.29萬元,比1978年增加了18倍,十年的發展變化,表明只有堅持改革、開放,經濟才能發展,才能使工、商、貿、農生產保持高速度,不斷登上新的台階。 1990年至今的三年來,鎮黨委和鎮政府,根據鄧小平南巡講話精神,緊緊依靠全鎮人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從鎮情出發,大膽改革創新,實現經濟建設快速、高效發展。 1992年,工業已形成制絲服裝、製革皮件、通訊電纜、建材、家電、輕工業機械六大系列,工業總產值達到7億元,實現利稅4885萬元,比1989年分別增長10096和6496。其中鎮村工業產值達到3億元,利稅1820萬元,分別增長了兩倍。商品零售額達4.6億元;村辦工業的發展,有力保證了農業穩定豐收,糧食總產量23000噸,蠶繭總產量665噸,為歷史上最高年份(1930年)總產量250噸的2.65倍。全鎮三年累計上繳國家財政9392萬元,比前三年增長13%。城鎮建設也有很大發展。新區泰安路、嘉業路、適園路等初步竣工;以皮貨、農貿、建材、水果為中心的新商業區日益興旺,城鎮建成區由1989年的1.5平方公里擴展到2.5平方公里。與此同時,人民生活相應提高,村民人均收入達1600元(按:全國為784元);鎮區職工年平均工資收入達3000元(按:全國為1826元);年末城鄉儲蓄達1.7億元,比1989年增加一倍。1992年7月,市級南潯經濟開發區建立,經濟建設取得了新的突破。僅半年時間,引進項目68個,新辦中外合資企業14家,總投資2567萬美元。 南潯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文化昌盛,教育發達,名人輩出,其中許多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卓有建樹,影響及於鄉里以至海內外。 據宋、明、清三朝統計,南潯籍進士41人,宋、元、明、清時期,潯籍京官56人,明、清兩代任全國各地州縣官57人。南宋至民國,在全國有影響的潯籍專家、學者80多人。當代,潯籍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者240餘人,現任中央委員、候補委員3人。 歷史上,南潯有「詩書之邦」和「鎮志之鄉」之美譽,許多名人著書立說,學術研究成果豐碩。如朱閨禎著有《涌幢小品》、《明史概》、《皇明紀傳》等;董斯張著有《吳興備志》、《廣博物志》、《七國考》等;陳忱著有《後水滸》;董說著有《易發》、《西遊補》以及大量詩集。清代有著述問世的南潯人達280餘人之多,其中許多是具有較高價值的學術論著,如「南潯三先生』』的施國祁撰有《金史詳校》、《金源札記》等;邢典撰有《書城雜著》等;揚鳳苞撰有《十八家晉史纂》、《補正湖州詩錄》;沈轟撰有《新疆私議》等;董蠡舟撰有《三國志雜校》、《補五代史匯誤》、《十六國史摭逸》等;董恂撰有《古今醫籍備考》、《兩宋宮閨詞》、《南潯蠶桑樂府》等;沈鷂撰有《地道記》、《台灣鄭氏始末注》等;紀南星撰有《痘科集腋》等。明末至民 國,撰寫鎮志蔚然成風,達十餘部之多。總之,南潯名人著述不勝枚舉,其學術研究及著述領域包括經史、天文、史地、志書、水利、農藝、蠶桑、醫學、樂律、音韶、六書、金石、書畫、詩詞等等。有史家說,南潯「書聲與機杼聲往往夜分相續」誠不為過。 歷代許多潯籍官員吏治廉明,為民稱道者頗不乏人。如明萬曆東閣大學士朱國禎,在朝時反對魏忠賢專權弄國。辛酉(1601)他創均田均役,貧民得蘇。戊申(1608)、甲子(1624)等年,江浙大水,他力主減賦稅以解民困。萬曆刑部主事張斗,以不畏權勢,秉公執法而著名於當代。明末任徽州推官的溫璜,召集義勇在績溪、黃山等地抗擊清兵而殉難。清雍正時,任湖南華容知縣的董炎,在抗洪時身先士卒,同時對苗民賑糧,苗民頌其德,說:「非董公,吾族無遺種也。」他死後,民眾立祠以祭祀他。乾隆時,任風山知縣的張升吉在台灣大田奮擊日本侵略者。道光、咸豐年間歷任清廷駐韓、法、葡、日、比等國參贊、領事等職共12年的吳爾昌,能維護民族尊嚴,不稍屈撓而進行外交活動。 南潯人民具有光榮的反抗侵略的革命傳統。如清康熙年間復社領袖之一的董思;辛亥革命期間以巨款資助孫中山同作革命經費的張靜江、龐青城、龐萊臣,參與攻打上海製造局的周柏年,以及在經濟等各方面全力支持秋瑾從事革命的徐自華姐妹;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期間,許多潯籍兒女,投身疆場,張新華(女)等烈士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解放前夕,黨的地下組織在潯成立,同時黨的外圍組織和南潯中學的愛國人士也積極開展工作,共同為和平解放作出了貢獻。解放後,黨的組織建設不斷加強,~1992年黨員1807名,他們在鎮黨委領導下,按黨章要求,團結同志在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中起到先鋒、模範作用。 現代,南潯還涌現許多傑出的專家,諸如體育教育家徐一冰,新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徐舜壽,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陸志韋、屠守鍔,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桂世鏞,教育家、實業家顧乾麟博士,作家徐遲等等。至於潯籍具有高級職稱的各界人士,他們都在不同的崗位上有所建樹,並在多方面關心、支持家鄉的建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發展,有賴於人才,而培養人才的搖籃則是各級各類學校。據此,南潯歷屆鎮黨委、鎮人民政府承前啟後,重視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教育。近年來,全鎮實施了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入學率普及率和鞏固率小學平均達到97%,中學達9296;基礎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已形成配套發展網路;還設置了叔蘋、劉湖涵、振奮和倪萍蓀等四個獎學金基金會,全鎮尊師重教蔚為風氣,教育效果顯著,多次受到市、省、國家教委的表彰。 綜觀建鎮以來近七個半世紀的歷程,南潯在風雨中沿著歷史發展的軌道前進,鎮民在生產發展和文化建設中曾寫下輝煌一頁。但解放前,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圍繞著單一的蠶絲產銷而興衰,缺乏迴旋餘地,更由於受舊社會的生產關系束縛,以及資本主義列強經濟侵略與先進生產技術的挑戰,導致經濟日漸衰落的後果。 新中國建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鎮民走上了寬廣的社會主義道路,生產關系的變革,新的經濟體制的建立,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新天地。44年來,南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作出的成績,先後多次受到市、省、國家的褒獎。其中衛生、教育、群眾體育、村鎮建設、農村科普、醫院管理等11個方面獲得全國先進。文化管理、法庭工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綠化等10個方面獲得省級先進。199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評定南潯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 列寧說:「判斷歷史的功績,……是根據他們比他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經濟浪漫主義》)。縱向比較,解放44年來,南潯在社會建設和經濟文化建設中所作出的功績,所創造的社會物質財富,包括工業、農業、商業、財貿、城建、交通、郵電、文教、體育、衛生、社會治安,以及全鎮綜合經濟實力,全鎮人民生活水平,都碩果累累。其中以經濟支柱的工業而論,1992年總產值為7億元,1993年躍升到12.8億元,為解放初的231.7倍。特別自改革開放的十多年來,全鎮經濟的增長與發展,每年登上一個新的台階,且呈跳躍式趨勢。鎮規劃1994年工業總產值目標為18億元,1995年達到26億元,預測都可望實現,這表明發展速度是驚人的,史無前例的。事實雄辯地證明,南潯的成就,是符合列寧的論斷的。誠如一些經濟學家、歷史學家所說,南潯是上海周邊地區、太湖南岸的江南經濟重鎮。1992年和1993年,南潯先後被湖州市、浙江省批准為市級、省級經濟開發區,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也是深化改革的新的起點,它對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起到促進和改革作用,也為吸引外商投資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繼往開來,任重道遠,前程如錦,形勢喜人。
⑷ 南潯曾經出過哪些名人
徐遲 性別:男
國家/區域: 中國
生日:不詳 完善人物生日
行業/職務: 作家
簡介:
作家簡介: 當代著名作家,創作包括詩歌、散文等,並以報告文學的創作最為出色,五十年代即產生巨大影響,新時期後更以《歌德巴赫猜想》(1978年3月)引起轟動,它將當時受人非人的走「白專道路」的知識分子陳景潤,作為正面主人公進行贊頌,並且第一次對「文革」做出了近科否認的認識,因此在報告文學界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在詩歌方面,其一生創作詩歌約295首.以1939年為界,早期所寫多為情懷之作,受...作家簡介:
當代著名作家,創作包括詩歌、散文等,並以報告文學的創作最為出色,五十年代即產生巨大影響,新時期後更以《歌德巴赫猜想》(1978年3月)引起轟動,它將當時受人非人的走「白專道路」的知識分子陳景潤,作為正面主人公進行贊頌,並且第一次對「文革」做出了近科否認的認識,因此在報告文學界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在詩歌方面,其一生創作詩歌約295首.以1939年為界,早期所寫多為情懷之作,受西方現代派文學影響,作品重意象,詩味足;後期則多為頌歌,政治色彩較濃,藝術性不高。(宇慧)
徐遲(1914.1O.15——1996.12.13)原名商壽,浙江吳興人。1931年至1933年,曾先後就讀於蘇州東吳大學和燕京大學。1933年開始寫詩。1936年出版第一部詩集《二十歲人》。
抗戰爆發後,輾轉於上海、香港、重慶。這期間,曾與戴望舒、葉君健合編英文版《中國作家》。協助郭法沫若編輯《中原》月刊。創作和翻譯了不少作品。抗 戰勝利後,由重慶抵上海,曾一度回故鄉教書。
全國解放後,先後任《人民中國》(英文版)編輯、《詩刊》副主編。1960年調湖北文聯專業創作。創作了大量的詩、散文和特寫。粉碎四人幫以後,創作了一系 列膾炙人口的報告文學。描寫科學家生活的《地質之光》、《歌德巴赫猜想》等,受 到廣泛好評。曾獲1981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一等獎。
著作書目:
《二十歲人》(詩集)1936,時代
《武裝的農村》(中篇小說)1938,上海明明書局
《最強音》(詩集)1941,桂林白虹書店
《詩歌朗誦手冊》(詩集)1942,集美書店
《美文集》(散文、文藝評論、翻譯合集)1944,重慶美學出版社
《狂歡之夜》(小說、散文選集)1946,新群
《我們這時代的人》(特寫)1956,作家
《戰爭,和平,進步》(詩集)1956,作家
《美麗,神奇,豐富》(詩集)1957,作家
《慶功宴》(特寫)1957,作家
《共和國的歌》(詩集)1958,作家
《詩與生活》(文藝評論集)1959,北京
《歌德巴赫猜想》(報告文學集)1978,人文
《徐遲散文選集》1979,上海文藝
《文藝和現代化》(文藝論文集)1981,四川人民
《法國,一個春天的旅行》(散文)1982,上海文藝
《結晶》(報告文學集)1984,上海文藝
《愉快的和不怕快的散文集》1986,文聯
翻譯書目:
《明天》(詩)英國雪萊著,1943,桂林雅典書屋
《依利阿德》(詩集)希臘荷馬著,1943,重慶美學出版社
《小涅麗》(話劇)俄國陀思妥耶夫斯基著,1944,時代生活
《托爾斯泰傳》(第l、2部)英國阿爾麥。莫德著,1944,重慶國訊書店
《第七名逃犯》(長篇小說)德國安娜。賽格爾斯著,1944,桂林學藝出版社
《托爾斯泰散文集》(l)俄國托爾斯泰著,1944,重慶美學出版社
《我轟炸東京》(報告文學)美國勞遜隊長著,與張能欣合譯,1945,時代生活
《解放,是榮耀的!》(報告文學)美國襲屈羅。斯坦因著。1945,重慶新群出版社
《巴黎!巴黎》(長篇小說)蘇聯愛倫堡著,與衰水拍合澤;1947,上海國訊書店
《巴黎的陷落》(長篇小說)蘇聯愛倫堡著,與衰水拍合譯,1947,群益
《帕爾瑪宮闈秘史》(長篇小說)法國司湯達著,1948,上海圖書雜志聯合發行所
《華爾騰》(散文集)美國亨利。梭羅著,1949,晨光
《瓦爾登湖》(散文)美國亨利。戴維。梭羅著,1982,上海譯文
⑸ 湖州歷史上的文化名人
湖州名人 古代名人
曹不興,「二十四史」中最早立傳的畫家,善畫龍、虎、馬及人物。
朱然,三國時期吳國大都督、征北將軍,封永安侯。
陸修靜,南朝劉宋著名道士,南天師教創始人,所著《山洞經書目錄》等,
丘遲,南梁永嘉太守,好詩文,所著名篇有《答陳伯之書》。
沈約,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名相,「四聲」的最早發現者,「二十四史」中《宋書》的作者。
張僧繇,南朝梁武帝時期畫家,「畫龍點睛」的典故出自於他。
陳霸先,南北朝時期陳的開國皇帝。
姚察、姚思廉父子,「二十四史」中《梁書》、《陳書》的作者。
智永禪師,王羲之七世孫,居湖州永欣寺三十年不出,苦習書法,終有大成。
陸羽,客居湖州30多年,寫成了世界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被後人奉為「茶聖」。
孟郊,著名唐詩《遊子吟》的作者。
皎然,唐代詩僧,其詩清麗閑淡。
錢起,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
李季蘭,唐代女詩人,道士,與陸羽交好,曾招入宮中。
張志和,客居湖州寫下「西塞山前白鷺飛」佳句。
李昪,五代時期南唐開國皇帝。
李煜,祖籍湖州,南唐後主、婉約派詞人。
邱光庭,五代十國人,所著《海潮論》,對後世天體研究具有很大影響。
張先,北宋詞人,與柳永齊名,時稱「張三影」。
蘇軾,曾任湖州太守,作《湖州謝上表》,釀就「烏台詩案」
燕文貴,北宋畫家,擅長山水人物,人稱「燕家景緻」。
姜夔,南宋詞人,因隱居湖州弁山白石洞,自號「白石道人」。
錢選,南宋畫家,「吳興八駿」之一。
趙孟頫,元代書畫家,其楷書自唐以後無出其右者,世稱「趙體」。
王蒙,元末畫家,趙孟頫外甥,「元四家」之一,因胡惟庸案死於獄中。
沈萬三,南潯人,時稱「江南第一巨富」。
凌濛初,《三言二拍》中《二拍》的作者。
潘季馴,在明末歷任工部、兵部、刑部尚書,被譽為「千古治黃第一人」的水利專家。
朱國楨,明萬曆首輔大臣,他的遺著《明史稿》引發了著名的「明史案」。
臧懋循,明代戲曲理論家,編印有《元曲選》。
茅元儀,明代兵學家,祖父茅坤為文學家,所著《武備志》被譽為古代兵學網路全書。
沈銓,清代著名畫家,對日本繪畫影響極大,被譽為「舶來畫家第一」。
戚蓼生,為《紅樓夢》作序,「戚序本」是研究《紅樓夢》的重要版本。
姚文田,清嘉慶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對《周易》、《春秋》等有較深研究,所著頗多。
近現代名人
吳昌碩,近代繪畫史的開創者,海上畫派的創始人,書法、篆刻巨擘。
沈尹默,傑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有「書壇泰斗」之稱。
俞樾,晚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國學大師。俞平伯曾祖,章太炎的老師。
俞平伯,著名學者、紅學家。
黃佐卿,民族資本家,第一家機器繅絲廠的創辦者。
錢玄同,語言文字學家、思想家,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
戴季陶,民國煊赫一時的風雲人物,蔣介石摯友。
陳其美(陳英士),辛亥革命的功臣、同盟會主要骨幹、孫中山的得力助手。
張靜江,「民國奇人」、「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
陳果夫、陳立夫,國民黨元老,「四大家族」中陳氏家族的開創者。
朱家驊,教育界、學術界的泰斗、外交界的耆宿,曾任中央研究院第二任院長、行政院副院長。
胡宗南,國民黨高級將領,陸軍一級上將。
錢壯飛,1931年在上海挽救了黨中央、被周恩來稱為共產黨情報工作「龍潭三傑」之一。
楊光泩,被後人稱為「民族節氣的楷模」的外交官。
沈家本,是中國近代法律體系的奠基人。
梁希,新中國第一任林業部部長。
錢三強,著名核物理學家。
任鴻雋,辛亥革命元老,著名教育家,化學家。
屠守鍔,「中國航天之父」、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
趙九章,氣象學、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學家。
趙紫宸,哲學家,冰心、費孝通、雷潔瓊的老師。
徐森玉,國寶」級文物鑒定家。
陸志韋,燕京大學校長,語言學家、心理學家。
徐遲,現代著名散文學家
朱惠勇,中國古橋古船專家。
譚建丞,著名書畫家。
北島,原名趙振開,著名詩人,十年三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先後獲瑞典筆會文學獎、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古根海姆獎學金等,並被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代表作《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綿亘千餘年的科舉制度下,湖州產生的狀元確鑿可考者有賈安宅、范應期、韓敬、嚴斯我、蔡啟僔、蔡升元、王以銜、姚文田、鈕福保 等9人,另有數人籍貫尚存爭議。其數量僅次於蘇州而位居全國第二。清代湖州科舉尤盛,有狀元6人、榜眼6人、探花4人
⑹ 南潯鎮的歷史文化
南潯鎮歷復代名人較多,在制全國有影響的潯藉專家、學者80多人,其中「兩院」院士9人。
據《江南園林志》雲:「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且皆為巨構,實江南所僅見」。南潯擁有眾多的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跡。如馳名中外的文化寶庫嘉業堂藏書樓;江南園林佳構小蓮庄;獨具江南風情的沿河居民建築群、明代百間樓;號稱「江南第一宅」的張石銘舊居和民國元老張靜江故居以及穎園、絲業會館和大小古橋等。由南潯商會改成的南潯史館已成為展示南潯歷史的對外宣傳窗口。
南潯鎮建於南宋淳佑季年(1252年),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昌盛,教育發達,名人輩出。據宋,明,清三朝統計,南潯籍進士41人,南潯鎮京官56人,明清兩代任全國各地州縣官57人。南宋至民國,在全國有影響的潯籍學者有80多人,故南潯有「詩書之綁」、「鎮志之綁」之美稱。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業堂藏書樓,江南園林藝巨構小蓮庄,中西合璧建築張氏舊宅,無不透視出深厚文化底蘊和濃厚的文化色彩。一鎮擁有8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士,250多名中高級職稱的教授、專家更為江南其他鄉鎮所罕見。
⑺ 湖州有哪些名人
湖州市是浙江省下轄地級市,是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 、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地處浙江省北部,東鄰嘉興,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瀕太湖,與無錫、蘇州隔湖相望,是環太湖地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建制始於戰國,有眾多的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如莫干山、南潯古鎮等。湖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有雙瀆雪藕、太湖百合等土特產品,同時也是近代湖商的發源地。
孟郊
孟郊(751年-814年),字東野,洛陽人 ,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縣),出生地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唐代著名詩人。 祖先世居洛陽 (今河南洛陽),少時隱居嵩山。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於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至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後因河南尹鄭余慶之薦,任職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唐憲宗元和九年,鄭余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縣(今河南靈寶),暴疾而卒,葬洛陽東。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孟郊工詩。因其詩作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故有「詩囚」之稱,與賈島並稱「郊寒島瘦」。孟詩現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
趙孟頫
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 ,又號水晶宮道人(一說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蘭溪 。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通經濟之學,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的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沈約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作為南朝文壇領袖,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顒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於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創作開辟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
錢三強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錢秉穹 ,核物理學家。原籍浙江湖州,生於浙江紹興,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9年錢三強完成了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1946年底,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1948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1980年7月24日,錢三強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學技術發展的簡況》為題講課。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在核物理研究中獲多項重要成果,特別是發現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並對三分裂機製作了科學的解釋。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發展和「兩彈」研製作出了突出貢獻。
⑻ 南潯古鎮的歷史沿革
南潯古鎮是江南歷史文化名鎮 ,建鎮到2015年已經約有750年了。
南潯古鎮景專區以中西建築體為屬主,建築中以南潯歷史中居住的名人富人的家宅為主,明代時就有「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之諺。宋、明、清三朝,南潯籍光進士就有41人。當代,誕生了國民黨元老、西湖博覽會創始人張靜江、「西泠印社」發起人之一張石銘、清末民初四大藏書家之一劉承干、著名報告文學家徐遲等一批名人賢士。這些人物的大多數家宅成了南潯古鎮景區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明朝時的所建的百間樓,以及眾多民國時期絲綢富商私家園林,別院,龐大的建築群。
絲商落敗以後,地區經濟轉移,很多建築開始被破壞。
為了保護,保留南潯人文歷史遺產,2010年上半年將鎮府使館改建為南潯輯里湖絲館。於2003年成立南潯古鎮景區,開始保護,修復工作。截至2014年,已經修復了張靜江故居一期、小蓮庄一期、求恕里等工程。
2014年,正式與康輝集團合作,深入修復古建築,豐富南潯古鎮景區各類人文活動,並不斷開展南潯古鎮景區環境整治百日攻堅專項行動。
2015年,古鎮景區全面推進智慧旅遊建設, 截至5月景區內實現免費WIFI全覆蓋。
⑼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在歷史上有什麼名人嗎
張靜江,為四象之一的張家,曾出巨資支持反清革命活動,孫中山稱之為奇人、革命聖人,曾題「丹心俠骨」相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