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元江歷史名人

元江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07 22:26:53

①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的歷史沿革

元江,古屬西南夷地,稱「西南荒裔」。
夏商周時名惠籠甸,屬梁州地。
蜀漢專、西晉時名屬羅盤甸,屬興古郡地。
隋、唐時名步頭,屬黎州地。
宋大理時名因遠部、羅必甸,屬威遠瞼治地。
元至元元年(1264年)名羅盤部,屬元江路治地,至元二年(1265年)改為元江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設元江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設元江府。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設元江直隸州。
民國2年(1913年)改設元江縣,屬普洱道。
1949年8月成立元江縣臨時人民政府,屬蒙自專區。
1954年7月改屬玉溪專區。
1979年12月國務院批准成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1980年11月22日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正式掛牌成立。

② 請問明末清初元江的佛教是大乘佛教還是小乘佛教元江歷史上曾經有沒有傳入過上座部佛教

傣族佛教抄是南傳佛教和傣族當地文化相融合的佛教,傣族稱其為「沙煞納帕召戈達麻」。 傣族佛教依戒律、僧階劃分等的不同可分為屬潤、擺庄、多列和左抵等派,其中,屬潤派又分「擺壩」與「擺孫」兩支,主要處在西雙版納地區;其餘各派分布於德宏與臨滄一帶。傣族的僧侶統一被稱作「都帕桑卡」。都帕桑卡須守「十戒」,其誦經、議事的場所被稱為「布蘇」(戒堂)。

傣族信仰的「南傳上座部佛教」。亦稱「小乘佛教」一說自唐代傳入,說晚至明朝傳入

在元江哈尼族 ,傣族 皆信奉小乘佛教

③ 唐德宗年間的著名人物和事跡(高分求解)

李懷光(729-785)
唐朝將領。渤海靺鞨人,本姓茹,其先徙幽州,以戰功賜姓李氏。他少從軍,以軍功累進都虞侯。德宗初,檢校刑部尚書、為寧、慶等州節度使,轉邠寧、朔方節度使。奉命抵禦吐蕃,吐蕃自是不敢南侵。建中三年(782),奉命討魏博鎮田悅。次年,涇原兵變,德宗逃奔奉天。朱泚攻奉天,他前往救援,兵敗朱泚,因功進副元帥、中書令。德宗因聽信盧杞等人挑唆,不讓他入朝,他乃聯合朱泚反叛,迫使德宗逃往漢中。貞元元年(785),兵敗自殺。

盧杞(?-約785)
唐朝大臣。字子良,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人。以蔭歷忠州、虢州刺史。建中初,入為御史中丞,升御史大夫。旬日之內升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為人陰險狡詐,居相位期間,忌能妒賢,先後陷害楊炎、顏真卿,排斥宰相張鎰等。又徵收房屋「間架稅」、「除陌稅」,天下怨聲載道。建中四年(783),涇原兵變,京師失守,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屢上疏彈劾其罪,遂貶新州司馬,旋徙澧州別駕死。

朱泚(742~784)
中國唐代德宗時叛將。幽州昌平(今北京昌平西南)人。初為幽州盧龍軍節度使李懷仙部將。朱希彩取代李懷仙後,朱泚又得朱希彩的信任。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希彩為部下所殺,眾推朱泚為留後,朝廷即授他為幽州盧龍節度使。九年,他入朝以示恭順。朱泚赴京師,以其弟朱滔留管州務。不久,他察覺朱滔有自立野心,遂上表請留京師,代宗命他統領汴宋、淄青防秋兵以防吐蕃。十一年,朱泚出屯奉天(今陝西乾縣)。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涇州(今甘肅涇川北)將劉文喜叛,唐以朱泚討平之。建中三年,其弟朱滔謀反,朱泚因此被軟禁在京城。時淮西(今河南汝南)節度使李希烈叛,攻襄城(今屬河南)。四年十月,涇原軍嘩變。德宗倉皇逃往奉天,叛軍迎朱泚為主,史稱涇卒之變。朱泚自稱大秦皇帝,改元應天。次年正月,又改國號為漢,改元天皇。朱泚親率軍隊圍攻奉天,未下,而唐將領李懷光、李晟等救援朝廷的軍隊已逼長安 ,朱泚被迫解圍,退守長安。不久,李懷光亦叛,與朱泚聯兵,亂事擴大,德宗復奔梁州(今陝西漢中)。直至興元元年(784)五月,李晟等軍才攻克長安,朱泚逃往寧州彭原縣(今甘肅慶陽西南),六月,為部將梁廷芬等所殺。

④ 關於記載元江縣哈呢十月年的文獻有哪些

《紅樓夢: 歷史與美學的沉思》 丁維忠,黑龍江敎育出版社, 2002
本書作者在20世紀80年代就曾提出和論述了「時代鏡子」說,「近代補天」說,「早期人文」說,「主題·主線三維結構說」,寶玉「時代精神」說;本書論述了《紅樓夢》的劃時代意義和美學成就。

《紅樓夢: 一個詩性的文本》薛海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
本書旨在考察《紅樓夢》的「創新」與詩文創作傳統之間的關系,探究「真」、「俗」、「女兒」、「情」等范疇在明清小說論中的基本意義及其與傳統「詩六藝」說和文章學之間的聯系,並將其置於長篇章回小說史中考察,提出話本以後文人的小說創作一直受到經史、詩文等高級文類的影響,以「言俗意雅」的方式為小說進行「變俗為雅」的改裝,而《紅樓夢》在此方面有集大成之意義.

《紅樓夢: 愛的寓言》 裔錦聲,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本書內容包括:系列夢作為小說的框架結構、夢與現實共存、愛的寓言:西方中世紀寓言與《紅樓夢》及結束語等。

《紅樓夢: 悲劇人生》陳文新, 余來明,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2
本書內容包括:《紅樓夢》的兩個世界、「木石前盟」與「金玉良緣」、悲劇詩人賈寶玉、從西門慶到賈寶玉、悲劇詩人林黛玉等.

《紅樓夢人物論》王昆侖,北京出版社, 2004
本書是作者作為紅學前輩對《紅樓夢》人物形象研究的文集,通過結合著者時代背景、思想內涵等對書中代表性人物的分析,也展現了對《紅樓夢》的總體認識。

《紅樓夢與中國舊家庭》薩孟武,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本書以研究社會文化的角度來解讀《紅樓夢》,引領讀者深入賈府的家庭生活,重新認識中國傳統家庭,剖示傳統社會的文化與倫理格局,演繹社會風氣的流轉。

⑤ 在歷史上,麗江有哪些名人你是如何評價他們的

木得,麗江人,納西族,本名阿甲阿得,因擁護明軍,被朱元璋賜姓木,木家世襲麗江知府,木氏一族在明清時代共傳18位土司掌權麗江,叱詫風雲達340多年,與雲南地區的蒙化、元江並稱為「雲南地區三大土司府」。

⑥ 元謀的名人從1840年以來

雲南歷史上的名人
明朝時期
政治人物
楊一清——華蓋殿大學士,雲南安寧人。
朱家民——貴州左布政使,雲南曲靖人。
楊繩武——兵部尚書,雲南彌勒人。
包見捷——吏部右侍郎,雲南建水人。
陳表——浙江監察御史,雲南玉溪人。
胡平表——貴州布政使,雲南建水人。
傅宗龍——兵部尚書,雲南昆明人。
雷躍龍——禮部尚書兼育英殿大學士,雲南玉溪人。
王錫袞——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雲南祿豐人。
醫學家
蘭 茂——醫學家,著有《滇南本草》,雲南嵩明人。
朱化孚----湖廣按察使,雲南安寧人。
補充一人。朱化孚是朱培德將軍的祖先。
清代時期
政治人物
朱家寶 清代 雲南華寧人,安徽、吉林巡撫、直隸總督
嚴清——吏部尚書,雲南昆明人。
李因培——福建巡撫,雲南晉寧人。
趙士麟——浙江巡撫、江蘇巡撫,雲南澄江人。
朱嶟——工、刑、兵、戶、吏諸部尚書兼內閣學士,雲南通海人。
趙光——工、刑、兵、戶、吏諸部尚書,雲南昆明人。
何桂清——兩江總督,雲南昆明人。
陳時夏——江蘇巡撫,雲南元謀人。
丁槐——廣西巡撫,雲南鶴慶人。
錢灃——江南監察御史,雲南昆明人。
何桂珍——兩江兵備道,雲南師宗人。
王人文——四川總督,雲南大理人。
袁嘉穀——雲南科舉史上第一個全國狀元,雲南石屏人。
竇垿——江西監察御史,雲南羅平人。
著名商人
李沅——19世紀的雲南首富,雲南昆明人。
銀行家
王熾——20世紀初的中國首富,雲南彌勒人。
畫家
繆嘉蕙——著有《供奉畫稿》,雲南昆明人。
周於禮——清乾隆辛未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大理寺少卿。清代全國聞名的書法家之一。峨山
人。
周於禮是著名書法家錢豐的老師。任過皇六子(乾隆皇帝第六子)的老師;皇六子曾親書「秉燭」
二字相贈,表示對他的崇敬。
段可石——澄江人。
馬汝為——元江人。
乾隆壬戍科進士,官至河南開歸陳許兵備道賜按蔡史炫。峨山人。周於禮的胞兄時稱『兄弟進士』
。周於智官拜按察使中憲大夫河南開歸陳許兵備道賜按察使銜。
通海闞徵兆、澄江趙士憐、李發甲,華寧陸義、普朝柱,都是巡撫以上的
民國時期
軍事人物(只列上將級別)
李根源——陸軍上將,雲南騰沖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顧品珍——陸軍上將,雲南昆明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劉祖武——陸軍上將,雲南昆明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李鴻祥——陸軍上將,雲南玉溪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謝汝翼——陸軍上將,雲南玉溪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羅佩金——陸軍上將,雲南澄江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唐繼堯——陸軍上將,雲南會澤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張開儒——陸軍上將,雲南巧家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趙復祥——陸軍上將,雲南鳳慶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葉荃——陸軍上將,雲南雲縣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庾恩暘——陸軍上將,雲南墨江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黃毓成——陸軍上將,雲南鎮沅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朱培德——陸軍上將,雲南祿豐人,雲南講武堂畢業。
金漢鼎——陸軍上將,雲南江川人,雲南講武堂畢業。
唐淮源——陸軍上將,雲南江川人,雲南講武堂畢業。
王 鈞—— 陸軍上將,雲南呈貢人,雲南講武堂畢業。
范石生——陸軍上將,雲南河西人,雲南講武堂畢業。
胡瑛——陸軍上將,雲南雲縣人,雲南講武堂畢業。
盧 漢——陸軍上將,雲南昭通人,雲南講武堂畢業。
楊 傑——陸軍上將,雲南大理人,陸軍大學畢業。
楊增新——陸軍上將,雲南蒙自人,清朝進士出身。
丁 槐——陸軍上將,雲南鶴慶人。
譚慶林——陸軍上將,雲南建水人。
政治人物
李根源——陝西省省長,中華民國代總理,雲南騰沖人。
楊增新——新疆省主席,雲南蒙自人。
朱培德——江西省主席,雲南祿豐人。
唐繼堯——貴州都督、雲南都督,雲南會澤人。
王九齡——教育總長,雲南雲龍人。
張耀曾——司法總長,雲南大理人。
金融專家
盛延齡——中國富滇銀行總行長,雲南玉溪人。
陸子安——中國富滇銀行總行長,雲南巧家人。
繆雲台——中國富滇新銀行行長,雲南昆明人。
著名商人
梁金山——緬甸華僑首富,雲南保山人。
鄭一齋——一代儒商,雲南玉溪人。
氣象專家
陳一得——雲南近代氣象、天文、地震科學的先驅,雲南鹽津人。
教育家
熊慶來——教育家,雲南彌勒人。
數學家
熊慶來——數學家,雲南彌勒人。
國學大師
姜亮夫——國學大師,雲南昭通人。
哲學家
艾思奇——哲學家,著有《大眾哲學》,雲南騰沖人。
音樂家
聶耳——音樂家,雲南玉溪人。
建築設計專家
張邦翰——建築設計專家,雲南鎮雄人。
民主人物
楚圖南——中國民盟主要領導人之一,雲南文山人。
報人
楊振鴻——曾經創辦《光華日報》,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雲南昆明人。
==========================================================================
明清兩代,雲南文化、經濟長足發展,知識分子士紳階層迅速崛起、壯大,對邊遠、封閉、落後的
雲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知識分子士紳階層的崛起、壯大又與明初漢族大規模移民雲南以及科舉
取士密切相關。較保守地估計,明代大約有300萬漢族移民雲南。雲南明代的科舉考試,鄉試始
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癸酉科,這年到應天府(南京)參加鄉試的雲南人,有李忠、楊嵩兩
人中舉;會試始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甲戌科,這年參加會試的雲南舉子,有昆明人李忠
中進士。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詔停科舉,雲南也和全國一樣廢除了科舉考試。
明清兩代,全國共舉行進士考試201科,雲南僅有數次未參加考試。明清兩代的會試和殿
試,全國共取文進士51624人,雲南籍(包括在雲南的外省籍人士的後代)舉子共有950人(
明代257人,清代693人)中文進士。筆者收集資料多年,經過較細致的整理、劃分,大體上
可以把這950個進士的籍貫按雲南如今的行政區劃歸屬於下(具體人名略):
昆明市的盤龍、五華、西山、官渡4區,明清兩代都屬於昆明縣。明代有51人中進士,清
代有163人中進士,居全省州縣之首。
大理市是由明清時期的太和縣、趙州(今大理鳳儀鎮)合並而成的。太和、趙州二州縣明代有
42人(太和縣40人,趙州2人)中進士,清代有70人(太和縣49人,趙州21人)中進士。
石屏縣,明清時期稱為石屏州。明代有10人中進士,清代有53人(55人次)中進士。石
屏的袁嘉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中第二甲62名進士;同年舉行的經濟特科,袁嘉
谷又中第一等第1名,因而有中「特科狀元」之說。
建水縣,明代稱為建水州,清代改為建水縣。明代有27人中進士,清代有32人中進士。
保山市的隆陽區,明代稱為金齒司、保山縣,清代稱為保山縣。明代有25人中進士,清代
有16人中進士。
晉寧縣由明清時期的晉寧州和昆陽州合並而成。明代有4人(全為晉寧州人)中進士,清代有
30人(晉寧28人,昆陽2人)中進士。
通海縣由明清時期的通海縣和河西縣合並而成。明代有7人(通海4人,河西3人)中進士,
清代有20人(通海17人,河西3人)中進士。
楚雄市,明清時期稱為楚雄縣。明代有4人中進士,清代有22人中進士。楚雄人李啟東,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中第二甲第1名進士,該名次稱為「金傳臚」。據文獻載,壬辰
科殿試原擬李啟東為第一甲第1名(即狀元),後來嘉靖皇帝和主考官又以雲南太邊遠,不宜點狀
元為由,抑置為二甲第1名。
鶴慶縣城是明代鶴慶軍民府的府治,清代的鶴慶稱為鶴慶州。明代有11人中進士,清代有
13人中進士。
巍山縣,明代稱為蒙化府,清代改為蒙化直隸廳。明代有8人中進士,清代有16人中進士

蒙自縣,明代有1人中進士,清代有23人中進士。
澄江縣,明清時期稱為河陽縣。明代有3人中進士,清代有19人中進士。
曲靖市的麒麟區,明清時期屬於南寧縣的地盤。明代有10人中進士,清代有11人中進士

洱源縣是由明清時期的浪穹縣(治所在今洱源縣城)和鄧川州(治所在今洱源縣鄧川鎮)合並而
成的。明代有5人(鄧川3人,浪穹2人)中進士,清代有15人(浪穹8人,鄧川7人)中進士。
華寧縣,明清時期稱為寧州。明代有8人中進士,清代有9人中進士。
呈貢縣,明代有3人中進士,清代有13人中進士。
安寧市,明清時期稱為安寧州。明代有6人中進士,清代有9人中進士。安寧人楊一清,明
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中第三甲第95名進士,官至左柱國、華蓋殿大學士,是雲南籍進士
中任職品位最高的人。
劍川縣,明清時期稱為劍川州。明代有8人中進士,清代有4人中進士。
玉溪市的紅塔區,明清時期屬於新興州的地盤。明代有1人中進士,清代有10人中進士。
祥雲縣,明清時期稱為雲南縣。明代有2人中進士,清代有8人中進士。
麗江市的古城區和玉龍縣,是明代通安州、寶山州、巨津州的地盤。清代,通安州、寶山州
、巨津州又合並成為麗江縣。寶山州明代有1人中進士,清代的麗江縣有8人中進士。
江川縣,清代有9人中進士。
峨山縣,明清時期稱為峨縣。清代有9人中進士。
賓川縣,明清時期稱為賓川州。清代有8人中進士。
姚安縣,明清時期稱為姚州。明代有2人中進士,清代有5人中進士。
大姚縣,明代有1人中進士,清代有6人中進士。
會澤縣,明代稱為東川軍民府,不屬於雲南管轄。清代稱為會澤縣,有7人中進士。
開遠,明清時期稱為阿迷州。阿迷州明代有4人中進士,清代有2人中進士。
永勝縣,明代稱為北勝州,清代稱為永北直隸廳。明代有1人中進士,清代有5人中進士。
彌勒縣,明代稱為彌勒州,清代改為彌勒縣。明代有1人中進士,清代有5人中進士。
宜良縣,清代有6人中進士。
文山縣,明代還未設縣,稱為教化三部長官司,清代始稱文山縣。清代有6人中進士。
昭通市的昭陽區,明代不屬於雲南

⑦ 歷史上真有古嗔國家

有的,在中國的漢朝時期。
古滇國(前278年——115年),是中國西南專邊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國,屬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雲南中部及東部地區,境內的主要民族是古代越民族的一支,歷史學家慣稱為滇族。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滇國在雲南歷史上大約存在了三百九十年,出現於戰國中期而消失於東漢中期。通過半個多世紀的考古發掘,在滇中及滇東北地區發現的四十多個滇文化遺址勾畫出古滇國的疆域輪廓:東至陸良、瀘西一線,西至安寧、易門一帶,北到昭通、會澤之地,南達元江、新平、個舊之境,南北長約四五百公里,東西寬約兩百餘公里。

⑧ 雲南的名人有哪些

雲南的名人:(近現代) 蘭茂、龍雲、聶耳、卓琳、唐繼堯、王熾、熊慶來內、艾思容奇、盧漢、李根源、顧品珍、胡靜、方力申、張豐毅、劉祖武、鄭和、周保中、李鴻祥、謝汝翼、張開儒、楚圖南、楊增新、楊傑、張沖、曾澤生、王九齡、張耀曾、褚時健、周鍾岳、楊善洲、和志強、張亞平、張麗珠、羅炳輝、侯松容、普朝柱、徐洪剛、繆雲台、姜亮夫、楊麗萍、庾澄慶、宋文驄、王希季 、馬雅舒等。

⑨ 哈尼族的歷史

對哈尼族的歷史淵源,民族學和歷史學界大致有四種觀點:①東來說;②兩向族源多種文化融合說;③紅河兩岸土著說;④「氏羌系統」南遷說。東來說以滇南地區部分哈尼族採用父子連名譜系追根溯源到南京應天府柳樹灣,或山西、河南、江西、貴州等地。並以此為依據,認為哈尼族與漢族的淵源同出一轍。兩向族源多種文化融合說認為今天從事山居農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與雲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農耕民族」。就族源論,「當是雙向的、復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交匯與融合」。就文化論,是一種「南方夷越海濱文化與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體。」(史軍超《哈尼族與「氏羌系統」》,載雲南《民族文化》1987年第5期)。紅河兩岸土著說以出土文物為證據,認為哈尼族系紅河地區的土著,與西北高原民族毫不相關。(孫官生《論紅河流域是早期人類發展的重要區域之一》,載《紅河文物》1986年第3期。)「氏羌系統」南遷說是比較流行的觀點。它認為哈尼族同今天雲南省境內十幾個彝語支系的民族一道,其主流均同源於古代氏羌部落族群。據《史記》、《漢書》、《後漢書》等史籍記載,氏羌族群原游牧於青、甘、藏高原。秦獻公時期(公元前384-362年),秦朝勢力迅速擴大,大肆進行征服鄰近部落侵擾的活動,氏羌族群被迫流遷各地。在遷徙中,南遷的羌人不斷繁衍,形成耗牛種和越嶲羌、白馬種、廣漢羌等若幹部落,活動於今川西南、滇西北、滇東北的廣大地區。史學家將這些南遷的羌人遺裔統稱為「和夷」。和夷名稱雖不單指一個民族,但無疑包括哈尼族先民在內。這一記載,與哀牢山區哈尼族的民間傳說基本一致。相傳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於遙遠的北方一個名叫「努瑪阿美」的地方,爾後逐漸南遷,居住在「谷哈」和「轟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廣大地區,與「昆明種人」相互交錯雜居。後因遭異族侵擾,分兩條路線往南遷徙:一條即早先「和夷」自川西南遷經滇池昆明一帶,再經南遷至滇東南的六詔山區;一條自滇西北遷經大理湖濱平壩,然後分別南下到今哀牢山、無量山區的景東、景谷、鎮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開遠,繼而至元江、墨江、紅河、元陽、綠春、江城及西雙版納等地。

隋唐時期,哈尼族與彝族的先民同被稱為「烏蠻」。唐初,哈尼族開始從烏蠻中逐漸分化,散布於哀牢山、無量山廣大地區的哈尼族被稱為「和泥」。滇東南六詔山出現的「和蠻」部落,曾多次向唐朝貢方物,開始了與中原政治經濟的聯系。南詔崛起後,各地哈尼族直接隸屬於南詔,與滇東北、滇南彝族一起,被統稱為37部蠻。其中的因遠(元江)、思陀(紅河)、溪處(元陽、金平)、落恐(綠春)、維摩(丘北、瀘西、廣南)、強現(文山、硯山、西疇)等7部均大部分為哈尼族,處於南詔奴隸制政權的統治下。10世紀中葉,南詔通海節度使段思平率37部蠻,會盟於石城(曲靖),直驅洱海,於937年摧毀了楊氏的「大義寧國」奴隸制政權,在雲南建立了大理段氏封建領主政權。哈尼族各部落,因得到大理國段氏的分封,開始建立領主制度。六詔山區各部哈尼族,以強現部最為強盛。其領主龍海基「素為諸夷所服」(見《新纂雲南通志》卷一七四,《土司考·開化府》。),統一了各部大小領主。宋皇祐時,因向導宋將楊文廣過境有功,受宋王朝令世領六詔山區,世代為滇東南最高領主。滇東南哈尼族便與中原有了密切的聯系。

13世紀中葉,元朝滅大理段氏政權,統一諸部,設雲南行省。元憲宗六年(1256年)立阿萬戶府(至元十三年改為臨安府),轄今紅河州大部、文山州一部。龍海基九世龍健能曾一度被授為阿萬戶府總管,加強了與內地的聯系。哀牢山區各部哈尼族,從10世紀中葉進入封建領主社會。1256年後,元朝設置元江萬戶府,思陀設置和泥路,落恐、溪處分別設置正副萬戶府等統治機構,以哈尼族首領為土官分別直隸於雲南行省。後又將元江萬戶府改為元江軍民管府和元江路,統轄哀牢山地區哈尼族各部,加強了直接統治。

明初,明軍征雲南,龍海基16世孫龍者寧迎明反元,使得明軍直搗梁王府,迅速摧毀了元朝在雲南的最後統治,改雲南行中書省為雲南布政使司。在哀牢山哈尼族地區,成立各部長官司,多由哈尼族土官充任。各地哈尼族土官與中原皇朝的關系更為親近。思陀遮比、溪處自恩、落恐他有、瓦渣阿英等土官,分別接受明皇朝所賜李、趙、陳、錢等漢姓。明初,在雲南實行軍屯、民屯、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不少漢族進入哈尼族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促進了哈尼族社會的經濟發展,使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當時的六詔山「土田多美,稼穡易豐」(乾隆《開化府志》卷九,「風俗種人」條)。14世紀中葉以後,新平、元江、墨江、普洱、鎮沅一帶的哈尼族逐步向封建地主制經濟過渡。

明末農民起義軍殘部李定國,在哈尼族等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在雲南建立了抗清根據地。清兵進逼雲南以後,哈尼族頭人龍韜等聯合六詔山、哀牢山區哈尼族等各族人民,推舉寧州(華寧)土官祿昌賢為首領,於1665年舉行了席捲整個滇中南的反清大起義。起義失敗後,清政府就此廢除六詔山區各土官領地,實行改土歸流,分屬開化、廣西兩府,從此結束了哈尼族龍氏在滇東南近500年的統治。哈尼族居民逐漸與其他民族融合,有的則遷至紅河南岸哀牢山區。至此,滇東南六詔山區哈尼族基本絕跡。與此同時,清政府在哀牢山區也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廢除因遠羅必甸長官司,屬元江州管轄;改馬龍他郎甸長官司、鈕兀長官司為他郎廳(墨江),隸屬普洱府。思陀、溪處、落恐等各土司仍舊不變,繼續實行土司制度。(雲南省歷史研究所編著:《雲南少數民族》,雲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2-86頁。)1817年,紅河南岸宗哈(今元陽縣攀枝花鄉)新興地主高羅衣聚眾700多人起義,自封「窩泥王」。起義軍曾一度攻克麻栗寨、新街、芭蕉嶺、逢春嶺、溪處、瓦渣等土司領地,給土司領主以沉重打擊。起義失敗後,高羅衣被俘身亡。1853年秋,哀牢山中段鎮沅、墨江、新平等地各民族在田四浪(本名田以政,墨江哈尼族卡多人)領導下,聚眾3000多人起義,一度攻佔鎮沅縣全境和西南部哀牢山區。

1856年,起義軍與李文學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結盟,田四浪被推舉為「夷家兵馬副元帥」,分領哀牢山中、下段農民起義軍。起義軍一度攻佔了許多地方,有力地打擊了封建領主和清王朝的黑暗統治。1870年12月,田四浪被俘,於次年被清兵殺害。

1917年,金平猛丁土司區管轄下芭蕉河的苗族人民在女「苗王」馬勃邁的帶領下發動起義。元陽縣多沙寨女青年盧梅貝一馬當先,率領當地哈尼族義軍英勇作戰,被「苗王」封為大將。年底,義軍匯集於茅山,推舉盧梅貝為聯軍統帥,分路掃盪各地土司勢力,多次給官軍以沉重打擊。1920年春,義軍戰敗於馬鹿塘——茅山一帶,盧梅貝在群眾的掩護下倖免於難。哈尼人民贊揚她為各族人民英勇斗爭的精神,尊稱她為「多沙阿波」(意為多沙寨的「阿爺」)。

近百年來,哈尼族人民此起彼伏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局限,都歸於失敗。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革命斗爭才逐漸走向勝利。早在大革命時期,今開遠、蒙自、個舊等縣、市就已經有了共產黨的地下組織,繼而擴大到滇東、滇西各縣。1930年左右,哈尼族主要聚居的墨江縣,是當時雲南地下黨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黨組織了讀書會、"窮人相幫會"等活動,教育和培養了廣大貧苦農民及許多優秀的哈尼族知識分子,在哈尼族地區撒下了革命的火種。1947年底,中共滇南臨時工委在個舊秘密建立。次年,在元江彭澤正式建立紅河地區的游擊武裝。這支隊伍東征西戰,不斷壯大,1948年正式編組成「雲南人民討蔣自救自衛軍第三縱隊」,得到了哈尼族人民的極大的響應和支持,黨領導下的哈尼族地區的人民游擊武裝,迅速燃起了革命斗爭的燎原烈火,迎來了全國解放的偉大勝利。

⑩ 元江名人有哪些

元江籍少數民抄族愛國人士李和才

晚清 民國初文化名人劉達武

李和才(1893—1985),哈尼族,元江縣咪哩人,是我省一位頗有名望和傳奇色彩的少數民族無黨派愛國傑出人才,是哈尼族人民的優秀兒子,是中國共產黨的忠誠老朋友。解放後,他先後任石屏縣長、蒙自專區副專員、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任州長、雲南省政協副主席、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務。李和才故居始建於1932年,佔地2919平方米,由石牌坊、家廟、一號院住房、二號上下兩院住房、廚房小院、學校、祖墳等多個建築群所組成。

閱讀全文

與元江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