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川歷史上有名人物有那些
古 代
大禹 四川汶川人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
武則天 四川廣元人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個女皇帝
蘇東坡 四川眉山市人,大文學家,蘇氏三父子均才學,書法之深厚為歷史罕見
司馬相如 四川南充人西漢大文學家,有辭宗之稱,與卓文君的愛情為千古佳話
陳壽 四川南充人陳氏三狀元之一,《三國志》作者
陳子昂 四川射洪人大文學家代表《登幽州台歌》名句「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近 代
鄒容 四川巴縣民主先驅
張瀾 四川南充人 文學家,愛國主義者,代表作《死水微瀾》,中國民盟創始人
吳玉章 四川榮縣人革命教育家,早年追隨孫中山鬧革命,後長期從事革命教育
郭沫若 四川樂山人大文學家新中國首任文聯主席,中國科技大學首任校長
巴金 大文學家 代表作《家》《春》《秋》三部曲等,中國文聯主席
現 代
鄧小平 四川廣安人,不用多說了,一個稱號,中國現代化的總設計師
朱德 四川南充儀隴人,紅軍創始人,首任軍長,共和國十大元帥,首任軍委主席
陳毅 四川樂至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軍事家,共和國十大元帥
劉伯承 四川開縣人共和國十大元帥
羅瑞卿 四川南充人 共和國開國大將
陳伯均 四川達縣人,開國上將
張愛萍 四川達縣人, 開國上將
張大千 四川內江人畫聖擅中國國畫德。
Ⅱ 近代史上,四川出現過那些著名軍事人物
《四川歷代名將》網路版上線了哦!!
欲查看更多辭典請登錄http://refbook.cnki.net/
說明
四川,乃「天府之國」,人傑地靈,名家輩出,自古有「天下雄才蜀中半」之譽。有關四川的政治文化名人、仁人志士,先輩師長們頗有研討,著述豐富,然川籍軍旅武將的專集迄今未見。蜀中名將是燦若繁星的四川名人中一個重要部分。晚輩少年從軍,十六年行伍生涯,對軍人感情尤深,十餘年來朝夕收集整理資料,試圖補此遺闕。現幾經易稿,草成一冊,以為研究四川軍事史、軍事人物誌作點微薄之貢獻。
本書兼有人物傳記和工具書性質,選收的范圍是:
一、凡出生於四川、原籍四川的古代著名軍事人物和戰將、重要農民起義首領,生平能查實者予以收錄;在四川有顯著戰績或卒於四川的歷代外省籍名將,酌情收錄。
二、近現代的軍事人物,中華民國的將領原則上選收中將以上軍銜及相當級別能查實者;紅軍和人民解放軍將領,因四川省內有關部門編寫的《巴蜀名將》已專集收錄,並將同時出版,為避免重復,故本書在付印前刪去了130餘位紅軍和人民解放軍將領,約6萬字,僅作名錄附後,以與上書互為印證。至於有些雖不是將領,但屬國內知名的軍事人物或戰斗英雄,亦作附錄以備查。
三、有些戰將,歷史上很有名,但因資料欠缺,故暫割愛,待後補續。
本書的編排體例大致如下:
1. 全書(含附錄)共收390餘人, 除去《巴蜀名將》立傳者, 每人作一小傳, 客觀介紹其生平主要事跡, 不作評論, 以保持歷史原貌。
2. 所收人物, 均以生年先後為序排列, 生年相同者以卒年先後為序, 生卒年不詳者據其活動事跡插入適當位置,知其大約者用 「約」 字表示。 文中的古地名一般夾注今地名, 古紀年夾注公元紀年。
3. 所用資料, 皆取之於正史、 方誌、 主要辭書、 大型人物傳記、 黨和國家公開發表的重要文獻等, 盡可能地做到其事足征, 材料足信, 不揣測, 不臆斷, 不杜撰, 力求准確客觀。 凡有著述的, 在事跡末了, 列出主要書名, 但不介紹著作內容或評述。
本書編寫中, 曾得到四川大學圖書館、 巴蜀書社的領導和編輯同志的大力支持; 四川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彭靜中、 唐光沛先生, 給予了多方面的指導, 尤其彭先生在百忙中審校了初稿, 並作序; 著名作家馬識途前輩, 特為本書題簽, 在此一並致謝。
因屬墾荒之舉, 限於個人學識和水平, 書中錯誤難免,以此作引玉之磚, 求教於研治四川軍事史、 人物誌的師長和同行們。
任寶根
1989年3月於川大
序
四川被譽為天府之國、 人文之鄉, 歷史上向有編纂史籍, 記述川中人物的傳統。 且不論已佚的《巴蜀耆舊傳》,顧名思義, 是記錄川中人物的專書。 而今傳世的 《華陽國志》, 記載巴蜀士女二百多人, 文臣武將, 巾幗英烈, 山林隱逸, 醫卜孝流, 通過其所記述的人物行跡, 而反映他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風貌, 有助於知人論世, 知所趨向。
清代道、 咸以後, 記錄巴蜀人物專書很少, 除載國史、文集、 碑碣之外, 一時人物, 罕得傳聞。 因而及時收錄各個時期的歷史人物, 按行業和所從事, 而編纂專書, 就成了各傳記作者應該承擔的一項任務。 存史、 資治, 進行鄉土教育, 於這些專書是賴。
當今欣處盛世, 全國各族人民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 從事兩個文明建設, 存史、 資治的修志工作, 正在全國普遍展開, 而記錄地區各行業的人物, 是志書和地方史的重要內容之一。 但志筆不越境而書, 率多各記其市縣的人物, 就從四川全省范圍內看, 也側重在近現代人物, 而且是綜合性的。 至於專門記載全省某一專業性人物的書卻很少, 特別是專門記載四川著名軍事人物的則更少, 於是編寫四川歷代著名軍事人物之書, 便到了應著手的時候。
《四川歷代名將》一書, 重點是專門匯錄籍隸四川或在川中的軍事活動上有歷史影響的正面人物。 但發展是對立面的斗爭,為了反映歷史的全貌,所以對於正反兩方面的人物都兼收並錄,這是對解放前的狀況而言。本書原擬重點記載我黨我軍的著名軍事將領,期成一整體性的四川軍事人物專書,後因即將出版的《巴蜀名將》一書, 已專收紅軍和解放軍將帥,為避免重復,僅以名錄附後備查。但作者在目錄排列上,還是同時兼顧,以成完整。
巴蜀群山環抱,交通維艱,容易故步,慣循舊轍,故李青蓮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正因為這種狀況,益增人們之盆地意識,艱於改革開拓。四川歷來有作為的人,都曾東下出入夔門, 或北上往來劍關, 甚至多「身行萬里半天下」。這樣,既開闊了胸襟,又拓寬了視野,由於曾經滄海,才在事業上打下堅實基礎,得以發出光和熱,做出重大貢獻。在《四川歷代名將》這本書中,所記述的眾多人物,曾得力於走出四川,或外地來川, 富於積極進取和開拓奮發精神。設想任何一位將才,如不立志走出家門,度越省門,甚至超邁國門,老死不出鄉,能有多少見識和眼量!雖然時勢造英雄,若不投入時代洪流,不能在生活海洋中游泳到勝利的彼岸,多將駢於草茅而虛度自己有所作為的美妙青春!
作者從魯迅先生的家鄉,進入人民解放軍這所大學校,又來到四川,景仰蜀中名將。歷年多方收集資料,轉入川大後,仍在軍務部門和有關同志的鼓勵支持和幫助下, 寫成《四川歷代名將》這本書,為蜀中將領立傳。因此,這本書不僅會受到軍內外廣大讀者的歡迎,而且,在盛世修志的今天,又為川中各縣修志的同志,提供了參考資料,將受到特別重視和歡迎。
承作者厚愛, 辱命弁言, 辭不獲命, 敬恭桑梓, 古訓是式, 謹綴數言, 借表一個退伍戰士對川中名將的敬意, 是為序。
Ⅲ 四川歷史上的傑出人物有哪些
有王平、司馬相如、李白、蘇軾、陳壽等。
1、王平
王平(?—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縣)人,籍貫益州。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原屬曹操,曹操與劉備爭漢中,得以投降劉備。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與馬謖一同守街亭,之後深受諸葛亮的器重,率領蜀漢的無當飛軍,多次隨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死後,拜前監軍、鎮北大將軍,鎮守漢中,曹爽率領十萬大軍攻漢中時,被王平所擊退,累封安漢侯。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訓繼承了爵位。
2、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約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僑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有明顯的道家思想與神仙色彩。
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
5、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的艱辛,終於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Ⅳ 民國時期有幾大軍閥
有6大軍閥。
民國時期大大小小的軍閥數量眾多,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以下幾個軍閥派系: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桂系軍閥、以閻錫山為首的晉系軍閥以及以劉湘為首的川系軍閥等。
1、皖系軍閥的頭領是段祺瑞、孫傳芳。
袁世凱死後段任國務總理和陸軍總長,掌握了北洋政府大權,皖系軍閥占據了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五省,實力雄厚。直皖戰爭爆發後,皖系軍閥被直、奉聯軍擊敗,段遂匆匆下野。皖系最強大時有6個整編師,20個加強旅,擁兵30餘萬。
2、直系軍閥的首領依次是馮國璋、曹錕、吳佩孚。
該軍主要盤踞在京漢鐵路沿線的河北南部、河南、湖北、湖南等地,最強盛時有18個師,轄18個獨立旅,總兵力達60萬人。到北伐戰爭爆發時,直系軍閥總兵力已銳減至20萬左右。
3、奉系軍閥的頭腦是張作霖。
他控制著東三省以及津浦鐵路之北段和津、京、翼之廣大地區,奉軍編有4師16旅,總兵力約40萬 ,該軍器械精良,訓練有素,是民國五大軍閥中唯一一個擁有自己的兵工廠,並有200餘架飛機的地方武裝割據勢力。至北伐時,奉系擁兵約30萬。
4、桂系軍閥(舊桂系),西南地方軍事實力派,其前身為清末廣西邊境巡防隊和廣西新軍,首領陸榮廷,擁眾10餘萬。
新桂系,首領李宗仁,總兵力約14個團,抗戰時擴編至4個軍48個團20餘萬人。新桂系軍隊參加過北伐、抗戰,該軍紀律嚴明,戰力強悍,屢立戰功。
5、川系軍閥是由7、8個小軍閥整合而成,早期他們在四川境內混戰不休,弄得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後來,劉湘部川軍崛起,並逐一擊敗各路小軍閥,成為獨霸四川的大軍閥 。川軍總兵力大約40萬。抗戰爆發後,川軍誓師出川抗日,立功無數,犧牲甚大。(滇系軍閥首領是龍雲,有3個軍約10萬人馬)
6、晉系軍閥,主要佔據山西地盤,代表人物閻錫山、徐永昌、楊愛源、商震、傅作義等,晉系軍閥集團統治山西38年之久。
閻錫山是晉系軍閥的領袖。北伐戰爭時期,閻錫山把晉軍編為三個軍團,共轄12個軍,17個師,12個騎兵師,7個獨立旅,共擁眾20餘萬人。
晉軍的編制微近奉軍,其軍隊組織和調動都非常秘密,閻錫山的統御術自有一套,保密防諜工作都做得很好,所以他能保持山西一省的完整。晉綏軍的戰鬥力就是以傅作義的三十五師及其後來發展為三十五軍為典型代表。
(4)四川近代歷史人物大軍閥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兩條主線:袁世凱身死後留下的北洋政府控制權之爭;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新軍閥爭奪國民政府領導權之爭。
一、經歷十多次大型起義才贏得辛亥革命的成功。然而革命黨人根基薄弱,並未完全的解放全國,北方政權依然被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守舊勢力所盤踞。最終為了實現民主共和,孫中山提出將大總統位置讓位袁世凱。
條件就是廢除滿清政府,實現民主。然北洋政府也僅僅遵守短短幾年時間,又夢想復辟皇權,所以又激起全國各地的革命黨起義。
袁世凱依託強大的20萬北洋軍,在基本打服或收服各路軍閥後,鬼使神差非要稱帝 ,導致輿論嘩然和雲南蔡鍔護法,全國一片討伐中袁世凱憂憤而死。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實力未損,仍然控制著北京政權。
內部分裂為段琪瑞的皖系和馮國璋的直系,原本對袁世凱恭順的關外奉系張作霖部也有了問鼎北京政府的野心,先是聯合直系搞垮皖希,段琪瑞下野;然後再跟直系爆發兩次直奉戰爭,最終張作霖1924年擊敗玉帥奪得北京政府控制權。
二、孫中山1925年逝世於北京後,國民黨內也沒有一個眾望所歸的接班人,文有汪精衛武有蔣中正,經過一段時間較量,蔣介石系勝出,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誓師北伐,同時起兵的包括新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也加入國民革命軍陣營。
北伐軍首先在兩湖擊潰直系殘留部隊,吳佩孚下野;隨之消滅盤踞在長江中下游的五省聯軍孫傳芳部隊,一統江南。
隨後蔣介石部,李宗仁部,馮玉祥部和閻錫山部會攻北方最後一個勁敵張作霖的安國軍,張大帥惡虎不敵群狼准備逃回奉天老家,被日本人炸死,少帥接班。
張學良易幟後,天下名義上都歸順了國民黨,但蔣介石系獨裁的效果沒有達到,於是四個新軍閥1930年再起中原大戰,蔣介石最後在張學良的幫助下勝出。
Ⅳ 成都歷史各時期的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等
歷史各個時期的成都: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前367年)將都城從廣都樊鄉(華陽)遷往成都,構築城池。
早期為百濮地,據《華陽國志》載: "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 · 楚世家》說:「(楚武王)於是始開濮地面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
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
東周慎王四年(前316年),秦國兼並蜀國,並設置蜀郡於成都。秦張儀、司馬錯築太城(府南城),次年,張儀在太城以西築少城(府西城)。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該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並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是中國最早水尺。 秦末漢初,成都取代關中而稱「天府」。
西漢元封五年,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為庸部,蜀郡為導江,治臨邛。新朝地皇五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又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尹。東漢時仍為蜀郡。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
三國時期成都為蜀漢國都。延康元年,曹丕篡漢,次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蜀地成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蜀漢政權始於昭烈帝劉備,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是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得能與魏、吳抗衡。
晉武帝改蜀郡為成都國,不久恢復稱呼。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史稱為「成漢」。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國被東晉所滅。
南朝宋、齊以後,益州及蜀郡的治地址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內史治少城。隋朝開皇二年(582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次年,復置總管府。大業初年(605年),府廢,隋煬帝復改益州為蜀郡。
唐朝復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總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為都督府。龍朔二年(662年),升大都督府。天寶初年(742年),復為蜀郡。至德二年,唐玄宗幸蜀駐蹕,升蜀郡為成都府,作為南京,是唐王朝的陪都,改成都守為尹。
後梁開平一年(907年),朱溫滅唐,中國歷史進入五代時期。王建、孟知祥先後割據川蜀,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和「後蜀」。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川峽四路之一)為成都府路,治所在成都。
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蒙元軍攻佔成都,使當地的生產和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23]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設成都路,為四川行省首府駐地。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國,改曰成都刺史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
清軍入川,四川漢人極力抵抗,戰亂多年,人口大減。康熙年間,清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並繁榮至今。清朝設置四川省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府。
民國元年(1911年)6月,保路運動在成都發起,清廷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因鎮壓民眾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發民眾起義,這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績。11月27日,立憲黨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脫離清朝,成立大漢軍政府並擔任都督。
民國二年(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漢軍政府改為四川軍政府,軍政府駐成都,尹昌衡任都督。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設置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後廢道復省,成都仍為四川省會。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立成都市。
1949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撤銷四川省,成都成為川西行署區的駐地。
1952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撤銷各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後,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1989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成為全國14個計劃單列市之一。
1994年5月,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通過,將計劃單列市確定為副省級市,成都加強了省級機構統籌規劃和協調的地位和作用,成為全國15個副省級市之一。
(5)四川近代歷史人物大軍閥擴展閱讀:
成都簡介:
成都,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 特大城市,西部戰區機關駐地, 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是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2018年,全市下轄20個區(市)縣和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面積143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3萬人,GDP15342.77億元。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作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有國家級科研機構30家,國家級研發平台67個,高校56所,各類人才約389萬人;世界500強企業285家。成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古蜀文明發祥地, 中國十大古都之一。 公元前四世紀,開明王朝九世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
先後有7個割據政權在此建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漢為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為中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史稱「揚一益二」;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會,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擁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名勝古跡,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先後獲世界最佳新興商務城市、中國內陸投資環境標桿城市 、國家小微企業雙創示範基地城市 、中國城市綜合實力十強 、中國十大創業城市等。 2016年4月,國務院明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
2019年3月1日,成都獲得2021年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舉辦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成都
Ⅵ 近代史上的川軍名將,誰能排前五呢
所謂川軍,其實是一個特定的歷史名詞,指的是從清末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這段時間里的四川軍隊,這是一支半獨立的軍隊。川軍的前身是清末時期清政府在四川編練的新軍,辛亥革命後,各地紛紛通電宣布獨立,四川也不例外,四川軍閥由此產生。民國時期,全國各地都陷入了大大小小的軍閥混戰之中,但是四川的軍閥混戰尤為嚴重,據統計,從辛亥革命發生(1911)到二劉之戰結束(1933)這22年間,四川軍閥之間爆發的大大小小戰爭共約470次,其中規模較大的戰爭就達到29次,幾乎每年都有大規模的混戰發生,其戰爭之頻繁,在全國也可謂是獨此一家。
(劉湘)
抗戰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命令川軍各部組成第二路預備軍,以劉湘為總司令,出川抗戰。當時劉湘正身患重病,很多人都建議劉湘不必隨軍出征,坐鎮四川就行了。但是劉湘執意要抱病出征,率首批10萬川軍出川抗戰,說要和日軍血戰,來贖回川軍20餘年來“打內戰”的罪過。
但是,蔣介石則想的是利用川軍抗戰,來肢解川軍,實現對四川的控制。國民政府先是委任劉湘為第七戰區長官,督師抗戰,但是卻將川軍的兩個集團軍分別劃入了閻錫山的第二戰區和程潛的第一戰區,等劉湘到達南京接受任職時,他手下的川軍早已經沒了,而他的第七戰區防區也不知道在哪裡,他本人也處於軍統特務的監視之中。不久,劉湘病發,吐血而亡。劉湘一死,川軍群龍無首,再也沒有誰能為川軍說得上話,川軍就像是一群沒了爹媽的孤兒,被各個戰區當皮球一樣踢來踢去,受盡白眼。
川軍由於沒有物資給養,只能靠哄搶,砸軍械庫,甚至騷擾百姓自己解決。許多戰區長官都向蔣介石告狀,蔣介石也有意藉此機會裁撤川軍,幸好李宗仁求情,暫緩撤並川軍編制,將川軍收留在自己的第五戰區,並補給物資,川軍這才保存下來。
Ⅶ 四川歷史上名人有哪些
九、四川人才薈萃,英才輩出
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出生於四川省廣安市,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儀隴人)、陳毅(樂至人)、羅瑞卿(南充人),共和國的開國上將張愛萍(達縣人)、陳伯鈞(達縣人)等都出在四川省。
「戊戌變法六君子」中的劉光第(富順人)、楊銳(綿竹人),被孫中山追贈為大將軍的辛亥革命志士喻培倫(內江人),抗日民族英雄趙一曼(宜賓人),為人民服務的忠誠戰士張思德(儀隴人),巾幗英雄丁佑君(樂山市人),志願軍英雄黃繼光(中江人)、邱少雲(銅梁人),當代的少年英雄賴寧(石棉人)等等彪炳史冊的古今英雄,為四川寫下了不朽篇章。
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語言文字學家和教育家、新中國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吳玉章(榮縣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建國初期國家領導人之一張瀾(西充人),著名的平民教育家、被國際學術界並列為「世界上為社會貢獻最大、影響最廣的十大名人」之一的晏陽初(巴中人),顯示了四川人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四川歷代文人學者如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成都人,一說蓬安人),我國最早的歷算學家、西漢著名天文學家落下閎(閬中人),西漢辭賦家、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楊雄(郫縣人),西晉著名史學家、《三國志》作者陳壽(南充人),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陳子昂(射洪人),唐代詩仙李白(江油人),唐代女詩人薛濤(成都人),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眉山人,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和稱「三蘇」),明代文學家楊慎(新都人),清代文學家、戲曲理論家、「蜀中才子」李調元(羅江人)等等,如燦爛的群星,輝耀著蜀中大地。
四川當代傑出的作家、詩人和戲劇家、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郭沫若(樂山人),一代文學巨匠巴金(成都人),國畫大師張大千(內江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李劫人(成都人),更是蜚聲國內外。作家艾蕪、沙丁在現代文學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唐宋時期,很多外省籍的文人紛紛入蜀,在這里留下了豐碩的創作成果。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杜甫、黃庭堅和陸游等,他們在第二故鄉四川留下的蹤跡(如成都杜甫草堂),甚至成為他們留在中華大地上的主要紀念地。
Ⅷ 中國近代史也就是 1840到1919年之間,四川有哪些很出名的人 急救!!~~
劉光第 (1861—1895年) 原名光謙,字德星,號裴村(培村),富順縣人。光緒進士,授刑部主事 。1885年回鄉掌文昌書院。1888年入京任職。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向光緒帝提出條陳,抨擊時政,主張改革。1898年春在京與楊銳成立蜀學會,創辦蜀學堂,培養革新人才。9月4日受光緒召見,參與新政。戊戌政變被捕遇害,是「 戊戌六君子」之一。著述有《介由堂詩集》、《衷聖齋文集》。
鄒 容 (1885—1905年) 原名紹陶,譜名桂文,字蔚丹、威丹,巴縣人。1898年參加巴縣童子 試,反對主考官出偏難題,憤然罷考退場。1899年9月,在重慶從日本人 學習日語、英語,接受「新學」。1901年夏至成都參加選拔留日學生考試 ,因主張革新,被取消錄取資格。8月赴上海進入江南製造局附設「廣方言館」 補習日語。次年春,自費留學日本,入東京東亞同文書院,積極參加中國留日 學生革命運動,參照西方平等自由學說,結合中國情況,開始編寫通俗革命書 籍。1903年4月,回國。這年夏撰成《革命軍》,揭露清政府反動賣國罪 惡,號召推翻清政府,建立中華共和國。該書由章炳麟作序,革命黨人出資出 版發行,《蘇報》刊文介紹。「蘇報案」發生後,為章炳麟分擔責任,自報投案,被判刑兩年。1905年4月3日病死獄中。1912年2月,南京臨時政府追贈為大將軍。
趙一曼 (1905—1936年) 女,原姓李,名坤泰,又名一超,號淑寧,宜賓縣人。宜賓地區學生運動 及婦女運動的領導人之一。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 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1927年9月奉 派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奉派回國到上海,不久派往湖北宜 昌建立地下交通站,為進出四川轉運文件和護送幹部。1929年組織暴露, 乘船潛回上海。這年秋調到南昌江西省委機關工作。1930年1月,省委機 關遭破壞,帶著嬰兒返回上海,為了革命工作需要,將孩子送到武漢堂兄家寄 養。「九一八」事變後被派到東北,先後任中共滿洲省委婦女委員、滿洲省總 工會組織部長、哈爾濱總工會代理書記,領導了哈爾濱電車工人罷工斗爭。1 935年秋調珠河根據地,任三軍一師二團政委,發動群眾進行抗日斗爭。不 久,率領地方游擊隊參加東北抗日聯軍,任第三軍二團政委。11月在戰斗中 負傷被捕。1936年8月2日被日軍殺害。
劉 湘 (1890—1938年) 名元勛,字甫澄,大邑縣人。1908年起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後任排長。辛亥革命後任川軍營長。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阻擊討袁軍立功,升團長。1916年與入川護國軍對戰,升旅長。1918年護法戰爭中擁熊克武,任師長,據合川、武勝、永川、榮昌、銅梁、大足、璧山7縣防地,開始建立四川速成系集團。1920年被委為第二軍軍長。次年2月與第一、三軍聯合逐川督劉存厚出川,於7月2日就任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長。8月任援鄂軍總司令,出兵湖北,戰敗退回四川。與熊克武第一軍爭奪四川霸權 ,失敗後退居大邑老家。次年又聯絡舊部將熊克武部逐出四川。1924年5月拒受北京政府委任的川滇邊防督辦,在重慶稱四川善後督辦。1925年2 月任川康邊務督辦,拉攏黔軍及四川各軍,擊敗楊森部,於8月被委為四川善後督辦。北伐易幟後任國民革命軍二十一軍軍長。1933年擊敗劉文輝,掌握四川軍政大權。同年任四川「剿匪」總司令。1935年12月任四川省主席、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次年12月任川康綏靖公署主任。1937年率部出川抗日,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兼二十三集團軍司令官。因胃病復發,猝死於漢口。
王銘章 (1893—1938年) 字之鍾,新都縣人。少時入四川陸軍小學,1911年秋參加保路同志軍起義 。1912年到南京入陸軍中學,參加攻打上海製造局的戰斗。返川後入四川陸軍 軍官學校,1914年畢業後歷任排、連、營、團、旅長,參加四川軍閥間的混戰 。1933年任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7年率41軍122師出川抗日。先在晉 東馳援娘子關,節節阻擊日軍。接著堅守正太路南側,與敵接戰,掩護友軍。1938 年台兒庄戰役前,日軍南北兩路向徐州進犯。他任41軍前方總指揮,率122師 和364旅進駐山東滕縣,保衛徐州。3月14日接敵,奉命固守三日,他以約3000 人的劣勢兵力與擁有空中支援的3萬余日軍浴血奮戰,屢創犯敵,守城四天多, 直到17日與敵巷戰,中彈犧牲。滕縣守衛戰阻滯了日軍的進攻,為台兒庄戰役 的勝利贏得了時間。國民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上將。1984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 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了烈士證書。
朱德 朱德同志1886年出生於四川省儀隴縣一個貧苦佃農的家庭。他在青年時代,已深感我們的祖國正處在深重的苦難中。是我國人民進行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歷史時代。朱德同志幾乎經歷了這個偉大時代的全過程,成為光照千秋的人民領袖之一。朱德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立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
陳毅(1901-1972) 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一九一九年赴法國勤工儉學。一九二一年回國。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七年在南昌起義部隊任第十一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政治指導員。參加領導湘南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二師黨代表、師長,紅四軍軍委書記、軍政治部主任,紅六軍、紅三軍政治委員,中共贛西南特委書記,紅二十二軍軍長,江西軍區總指揮,西方軍總指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領導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江南指揮部、蘇北指揮部指揮,新四軍代軍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區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委員,第九屆中央委員。
Ⅸ 四川的歷史,以及歷史上的名人誰可以幫我
史前時代,四川有三星堆文明。尚未被解譯。
上古時代,四川是古蜀國、巴國所在地。大部分是蜀國,三峽這一代是巴國。西周末年蜀國的王是杜宇。春秋早期,蜀國的王是鱉靈。
公元前319年,秦惠文王滅蜀。四川歸於秦國。李冰是秦國的蜀守,修建都江堰。
漢景帝年間,文翁出任蜀地的太守,興建學校,辦文翁石室。
東漢末,益州(四川)又被劉焉劉璋父子割據(189年~214年)。後來,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221年~263年)。蜀漢疆域包括今重慶市、四川省、雲南省大部,貴州省全部,陝西省和甘肅省小部。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蜀漢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不久,司馬炎建立晉朝。
西晉後期,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至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譙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由於政治動盪,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一益二」之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曾入蜀避難。之後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被覆滅,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前蜀、後蜀前期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由於沒被捲入中原爭斗,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後蜀。
宋、元時期在四川地區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盡管如此,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四川地區仍較安定,使得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成為兩宋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元初四川地區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使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發兵將四川地區並入明朝版圖,轄區除重慶市、四川省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入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進入穩定時期。
康熙二十四年湖廣填四川。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區在空前的戰亂下,人口銳減,經濟調敝。於是,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稱「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使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1840年,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四川的門戶重慶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會自然經濟逐步崩潰並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
19世紀60年代,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
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1913年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實行「軍民分治」,廢省改道,將四川地區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道,後改盆地5道名為西川、建昌、永寧、嘉陵、東川。同時廢府、州、廳建置,將縣直隸於道。1914年,裁去邊東、邊西兩道,劃康定縣以西30個縣為川邊特別區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受四川省節制。
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從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戰爭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軍閥各霸一方,各自為政。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入川,為了「剿共」及嚴密監視地方的革命活動,仿效在鄂、豫、皖等省縮小政區的辦法,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另設重慶市(後成為戰時首都,升為直轄市)、成都市。和1939年實行新縣制,編組保甲,劃分鄉鎮。同年,又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並,設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設自貢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長征進入四川。紅四方面軍於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四川東北及與陝西接壤地區,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面積約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達700萬,是當時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再次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49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撤銷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區,恢復四川省建制,1954年7月,重慶市重新並入四川省,改為省轄市。1955年,撤銷西康省,金沙江以東劃歸四川省。
1960年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三線建設戰略,四川省為三線建設重點地區之一,許多大型企業從東北與沿海向四川遷移,這些企業對四川當地經濟貢獻頗大。
1997年 ,原四川省重慶市、涪陵市、萬縣市、黔江地區從四川省劃出組建新的中央直轄市—重慶市。
通過90年代開始的西部大開發,四川省現在已是中國西部地區經濟最好的省份之一。
四川古代名人
嫘祖,黃帝軒轅氏之妻,發明養蠶。
李冰,秦代蜀郡守,擅長水利,都江堰為其傑作。
文翁,漢代蜀郡守,創辦中國首個官學「文翁石室」。
落下閎(前140年-87年)四川閬中人,西漢時期歷法專家。
司馬相如(前179年-前117年),四川成都人,漢代文學家,擅長漢賦。
卓文君,四川邛崍人,漢代才女。
揚雄(前53年-18年),四川成都人,漢代哲學家、文學家。
陳壽(233年-297年),四川南充人,西晉史學家,著有《諸葛亮集》及《三國志》。
武則天(624年-705年),四川廣元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袁天罡:唐初益州成都人,是與李淳風齊名的初唐兩大方士之一、天文學家、陰陽術數家。代表作為 《推背圖》《六壬課》《五行相書》《稱骨論命》 ,對後代易學影響深遠。
陳子昂(661年-702年),四川射洪人,唐代詩人,著有膾炙人口的《登幽州台歌》。
李白(701年-762年),四川江油人,中國古代第一詩人。
黃筌(903年-965年),四川成都人,五代十國時期西蜀畫家,開創了中國工筆花鳥畫派先河。
蘇舜欽(1008年-1048年),四川中江人,北宋文學家。
蘇洵(1009年-1066年),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1037年-1101年),四川眉山人,宋代第一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轍(1039年-1112年),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魏了翁(1178年—1237年),四川蒲江人,南宋哲學家,蜀學之集大成者。
秦九韶(1202年—1261年),四川安岳人,南宋數學家,著有《數書九章》,中國剩餘定理和秦九韶演算法的發明者。
楊慎(1488年-1559年),四川成都人,明代文學家,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
李調元(1734年—1803年),四川綿陽人,清朝官員、文人。
劉光第(1859年—1898年),四川富順人,清朝官員、戊戌六君子之一。
楊銳(1855年-1898年9月28日),字退之,易字叔嶠,又字鈍叔,號蟬隱,四川省綿竹縣人。戊戌六君子之一,清末維新派人士。[14]近代至當代的四川著名人物
辛亥革命時期:吳玉章、龍鳴劍、王天傑、蒲殿俊
北洋政府時期:尹昌衡、陳宧、蔡鍔、熊克武、戴勘、楊庶堪、張瀾、劉湘、劉存勛、楊森、鄧錫侯、賴心輝
國民政府時期:謝持、賴心輝、劉文輝、劉湘、王纘緒、張群、鄧錫侯、王陵基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朱德、鄧小平、陳毅、劉伯承、聶榮臻、羅瑞卿、黃繼光、邱少雲、郭沫若、楊尚昆、張愛萍、廖志高、李井泉、張國華、劉興元、譚啟龍、楊汝岱、謝世傑、張學忠、李大章、楊超、張國華、劉興元、魯大東、楊析綜、蔣民寬、張皓若、肖秧、宋寶瑞、張中偉、蔣巨峰[14]軍事名人
鄧小平(1904-1997),四川廣安人,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同時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創立了鄧小平理論。
朱德(1886-1976),字玉階。四川儀隴人。
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劉伯承(1892~1986),曾用名劉伯堅[15]。1892年12月4日出生於四川省開縣。中國革命家、軍事家,軍事理論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陳毅(1901-1972),1901年生,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
羅瑞卿(1906—1978),四川南充人,大將軍銜,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公安部創建人,首任公安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十位大將之一。
張愛萍(1910~2003)四川達縣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組織領導「兩彈一星」。就任過華東軍區參謀長、國務院副總理、國防科委主任、國防部長。
梁光烈,1940年12月生,四川三台人,現任中央軍委委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上將軍銜。
劉湘(1888-1938),四川大邑人,民國軍閥,四川四巨頭(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之一,號稱「四川王」。
其他名人
晏陽初、[16]王光祈、趙一曼、巴金、喻培倫、張大千、范紹增、范長江、陳子庄、徐中舒、張秀熟、艾蕪、阿來、高敏、梁艷、陳龍燦、張山
青年名人
胡雲輝:世界十大傑出青年、全球華人社會和亞洲地區著名的青年企業家、歌手。
陳小藝(演員):《外來妹》《半路夫妻》《大工匠》《想愛都難》等
張嘉倪(演員):《又見一簾幽夢》等
張歆藝(演員):《給我一支煙》《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風聲傳奇》
樂珈彤(演員):《情深深雨蒙蒙》等
李宇春(歌手):《下個路口見》《蜀綉》《粉末》《和你一樣》《why me》等
車永莉(演員):《愛情呼叫轉移》《喬省長和他的女兒們》等
謝娜(主持人):《快樂大本營》
愛戴(歌手):《和寂寞說分手》
張莉 四川成都《紅樓夢》中的寶釵
舒暢(演員):《寶蓮燈》《魔幻手機》等
岳紅(演員):《野山》《走著瞧》等
戴嬈(歌手):《故事就是故事》《百姓頭上才是天》
蒲巴甲(演員):《喜瑪拉雅王子》《戰北平》等
王錚亮、紀敏佳、劉儀偉、羅京、王小丫、劉純燕、張靚穎、張含韻、王博軾、刀郎、張傑、郭峰、吉傑、阿木等
民主人士
張瀾,(1872~1955),男,字表方,四川南充人(今西充縣蓮池鄉人)、民族主義者、愛國主義者、教育家。
吳玉章,(1878~1966),男,原名永珊,字樹人,四川省自貢市榮縣雙石橋蔡家堰、革命黨人、教育家、(人民大學創始人)。
江竹筠(別名:江姐),(1920年~1949年),原名江竹君,曾用名江志煒、江雪琴,1920年8月20日出生於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鎮江家灣的一個農民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