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湖北省簡介
湖北,簡稱「鄂」,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武漢,位於中國中部地區,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介於北緯29°01′53″—33°6′47″、東經108°21′42″—116°07′50″之間,東西長約740千米,總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佔中國總面積的1.94%。
湖北省地勢大致為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略呈向南敞開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總面積中,山地佔56%,丘陵佔24%,平原湖區佔20%,屬長江水系。
截至2018年末,湖北省下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25個縣級市、36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常住人口5917萬人。
(1)建始縣著名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湖北省的自然資源:
1、水資源
2015年,湖北省地表水資源量991.15億立方米,摺合徑流深533.2毫米,比2014年偏多11.9%。其中長江流域地表水資源量986.29億立方米,摺合徑流深534.4毫米,偏多11.9%;淮河流域地表水資源量4.87億立方米,摺合徑流深359.2毫米,偏多7.8%。
2、植物資源
湖北省已發現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屬、1300種,其中喬木425種、灌木760種、木質藤本115種。這在全球同一緯度所佔比重是最大的。全省不僅樹種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貴、稀有孑遺植物。
3、動物資源
湖北省在動物地理區劃系統中屬東澤界、華中區,有陸生脊椎動物687種,其中兩棲類48種、鳥類456種、爬行類62種,獸類121種。全省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112種。
4、礦產資源
湖北省礦產資源豐富,全省已發現礦產136種(不含亞礦種,下同),約佔全國已發現礦種數的81%;其中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87種,約佔全國已查明資源儲量礦產的56%;已發現但尚未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49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湖北
B. 建始縣的自然資源
全縣已發現的有開采價值的礦藏有煤、 硫、鐵、硒、鉛、鋅、鈾、石灰石、陶土、硅石、耐火土、鋁土、紫色砂岩、大理石、東湖砂岩、石英砂岩、五花岩、磷石、石膏等20種,佔全縣已發現礦產109種的19%;佔全州60種的31%。
建始是全國141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優質無煙煤儲量1.98億噸,占湖北總儲量的32%。 2011年,建始縣生產總值達到45.33億元,是2006年的2.6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92億元,比2006年增加1.66億元,年均增長18.3%;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2050元、3700元,比2006年分別增加4656元、1877元,年均分別增長10.3%、15.2%;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5.45億元,比2006年增加9.14億元,年均增長19.6%;預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22.5億元,是上一個五年的5.3倍。
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06年的47.2∶17.4∶35.4調整為2011年的31.5∶30∶38.5。農業經濟穩步發展。糧食生產連續增產增收,被確定為全國產糧大縣,2011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25萬噸,較2006年增長12%;煙葉、魔芋、畜牧、林果、中葯材、商品蔬菜六大農業主導產業基本形成,各類板塊基地面積達到40萬畝;畜牧業持續發展,被確定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培植州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7家;累計注冊農產品商標155件,創建農產品知名品牌11個,「三品一標」認證達到38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88家。工業經濟不斷壯大。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達到77家,預計2011年完成工業增加值8億元,年均增長34.3%,其中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達到24家,實現工業增加值6.03億元。工業園區入園企業達到23家。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先後開發了野三河、雲霧靈山等旅遊景區,累計完成投資2.75億元。2011年,預計接待遊客6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億元。同時,交通運輸、郵政、通信、物流、餐飲、商貿等服務業得到長足發展。 建始縣是中國優質白肋煙出口基地縣,白肋煙常年種植面積在6500公頃左右,年產優質白肋煙10000噸以上,其產品陸續銷往美國、法國、日本、中國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煙草王國」之美譽;是全省的魔芋大縣,全縣60%的耕地和40%的可開墾荒地適宜種植魔芋,全縣魔芋種植面積達8萬畝,已形成芋角、魔芋精粉加工生產線,產品銷往香港、日本、東南亞等地區;還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日本落葉松生產、科研基地縣。同時還是全國首批農村初級電氣化試點縣。
2010年,建始縣共啟動建設1個新農村示範鄉鎮、2個新農村示範片、32個新農村示範村;五年共完成生態家園沼氣池建設5萬口,解決農村16.5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 全縣100%行政村通公路、80%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全縣糧食年產量穩定在22萬噸以上,煙葉產量突破25萬擔,生豬飼養量超過百萬頭,魔芋種植面積超過5萬畝,工業用材林基地達到45萬畝,葯材基地達到12.5萬畝;獲省著名商標2件、州知名商標9件。 生產 1949年以前,建始縣是個純粹的農業縣,生產條件惡劣,耕作方式落後,「苞谷根從石罅尋,石田戴土土如金」,「菽麥沿山聊布種,藝麻方可望三成」(清道光八年建始縣訓導周鯤化《業州竹枝詞》。 祭青苗土地縣內農民為求苗稼健壯,每年農歷3月3日殺雄雞祭祀青苗土地:殺死雄雞後將雞血灑在紙上,再將塗過雞血的紙掛在樹枝上或竹竿上插在田間,或將塗過雞血的紙張在地上焚燒掉。
打薅草鑼鼓中耕時節,為搶時間,縣內農村有互相「轉工」(即先請人幫忙,然後自己再去「還工」給別人幫忙)鋤草的習慣。屆時,主人往往請一幫鑼鼓師傅在田邊地頭打鑼鼓、唱山歌,以助興鼓勁,謂之「打薅草鑼鼓」。薅草鑼鼓一般由鼓、鑼、勾鑼、鈸、嗩吶等樂器組成,長梁鄉石板山、三寶觀,業州鎮肖家包、柴林山一帶還配有胡琴和簫,稱為「絲弦薅草鑼鼓」。打薅草鑼鼓時,伴有高腔或平腔山歌,聲樂並茂,優雅悅耳。
整栽秧酒產水稻的地方,一般請人「轉工」插秧。屆時,主人要置備酒、肉「整酒」,以款待客人。早、晚餐通常吃飯,中餐往往吃糯米湯圓(謂之「栽秧砣」。栽秧砣較一般湯圓要大一些。客人可放開肚皮吃,且認為吃得越多越能預示年景好)。
帶徒縣內九佬十八匠大都帶徒跟師學藝,期限一般為2—3年,只供食宿不付工資。學徒期滿後要謝師。謝師過後,徒弟可自立門戶,也可繼續在師傅店中工作,由師傅包吃、住,並可領取一定報酬。
祭魯班凡較大的土木工程,如建房、修橋等,破土動工之前或修房立高架升梁時,工匠們為祈望施工安全順利,必先由掌墨師燒香蠟、紙錢祭祀魯班,然後才會開工。(此習俗在喪葬工送老人上山啟程前也舉行,稱為「祭杠」。) 生活 居家縣境居民住宅多依山面水,座東朝西,或座西朝東、座北朝南、「四維向」(即非正東、正南、正西、正北),忌座南朝北,有「北風掃堂,家敗人亡」的俗諺。民國以前,城鎮或鄉村的豪紳大戶的住宅一般是石基高牆,正房一般為兩層木質樓房,內有條石天井(少數巨宅有幾個甚至於數十個天井)、木質廂房、花園,髹漆、裝飾得富麗堂皇的大四合院,四合院之間有封火牆,前有門樓;其他人戶有三間以上正屋、兩頭為吊腳樓廂房的「撮箕口」型房屋、有三間以上正屋,一頭為吊腳樓廂房的「鑰匙頭」型房屋、有並列三五間的單頭屋,還有的赤貧農戶以岩洞棲身。從建築材料上看,有純木結構房屋,有石木結構、磚木結構、土木結構屋。吊腳樓一般是廂房,地勢比正房低3米左右,吊腳樓下做豬牛欄或堆放雜物,樓上是居室。廂房一般為干欄式木質建築物,有一側或兩側相互連通的陽台或外置木質走廊,裝有雕花欄桿。房子多蓋布瓦,家貧的則蓋杉樹皮、木瓦、石板或茅草。還有鰥寡孤獨或討米叫化之人住的「狗爪棚」,以三根木棍作支架,上覆茅草以避寒暑,農村中戲稱之為「千根柱頭落地」。農房有三間以上正房的,一般中間是堂屋,作為祭祀祖先和迎接賓客的處所,兩邊分別為灶屋(廚房)和火坑屋。火坑屋也叫火鋪堂,是取暖、煮茶的地方,其中三分之二的面積鋪有木地板,三分之一的面積為地面,鋪地板的地面比土地面約高20—30厘米。木地板靠近土地面的一側設有約1.5米見方的火坑燒火,火坑上方懸掛一個木架、一個鐵質或木質的可調節高矮的帶鉤子的三腳架(俗稱「梭鉤」),用於燒水或煮飯,木架上可熏臘肉、玉米等。山區多雨,濕度較大,吊腳樓既可防潮,又可防止毒蛇為害,而且不需佔用平地,還可以少平整地基,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禮儀 縣內把老人亡故稱為「白喜」,是一種特殊的「喜慶」,也用一種特殊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即跳喪。跳喪又叫打喪鼓、撒爾兒嗬、鬧靈歌、撒憂禍、鬧夜等,是運用藝術手段以樂的形式表達哀的內容的一種特殊的群眾性舞蹈,盛行於全縣。表演者多為男性;一般只能在大夜時在亡者的靈堂內外表演,邊跳邊唱。跳喪時以鼓、堂鑼、馬鑼、鈸伴舞,舞姿古樸、粗獷。演唱的歌曲因具體地域不同而有差異,演唱形式有高腔、平腔之分;演唱的曲目有《這山望著那山高》、《熱鬧一晚歇》、《正月二十一》等。由於流行的地域不同,縣內的跳喪舞有高樁(站著跳)和矮樁(蹲著跳)之分,有2人舞、3人舞和群舞3種形式,有4種各不相同的風格,其中高坪鎮箱子井的《鬧靈歌》1957年曾赴京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報演出,並多次參加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業余文藝匯演。
建房縣內傳統房屋都是木質平房,多為一層,三開間或五開間,樓上擱雜物。開工前要祭魯班。屋架立起來後,要「擋水」,親朋好友前往祝賀,並敲鑼打鼓去送「梁樹」(作成堂屋主梁的杉木,一般中間要加以彩繪,送時披紅掛彩)、幫忙上樑、釘椽、蓋瓦。 風俗 嫁毛蟲農歷四月初八,農家在這天「嫁毛蟲」:在兩張紅紙條上書「佛生四月八,毛蟲今日嫁,嫁到山中去,永世不還家」,呈十字交叉狀貼在自家牆壁上,據說可減輕蟲害。
牛王節農歷四月十八是牛王節,這天禁止使牛,並要給牛吃精糧以祝壽。
磨刀節農歷五月十三為「磨刀節」,據說是關羽赴東吳單刀赴會的紀念日。農村有一句俚語說:「你不給我磨刀雨,我不給你曬龍袍」,即是說五月十三若這天下雨,那麼六月初六便會出太陽,反之,若這天是晴天,六月初六就會下雨。若這天下雨,年成會好。
曬龍袍農歷六月初六,據說土家族歷史上有一位王爺為維護本民族權益在這天血戰身亡,血染戰袍,後人在這天曬衣物以示對他的紀念。據說在這天曬過後,衣物不生蟲。 飲食 酒文化
砸酒是用糯米、高粱、包穀等釀成的甜酒,裝在壇內,貯藏一年或數年,然後取出以涼水沖泡,用竹管插在壇內,人們依次吸吮,用以在宴會上招待佳賓,或在勞動中驅散疲勞。《長樂縣志》卷十六詳細記載了土司在宴會上用砸酒招待佳賓的情形。《恩施縣志》則記載了民間的砸酒:「俗以曲 和雜糧於壇中,久之成酒,飲時開壇以沸湯,置竹管其中,曰『砸篁』;先以一人吸『砸篁』,曰『開壇』;然後彼此輪吸。」龍潭安撫司田某創作了一首膾炙人口的砸酒詩:「萬顆明珠共一甌,王侯到此也低頭,五龍捧著擎天柱,吸盡長江水倒流。」長陽土家族詩人彭淦有一首專寫砸酒的竹枝詞:「蠻酒釀成撲鼻香,竹桿一吸勝壺觴。過橋豬肉蓮花碗,長婦開壇勸君嘗。」
茶文化
土家族的飲茶因地而異,就其種類而言,主要有涼水甜酒茶、涼水蜂蜜茶、姜湯茶、鹽茶湯、油茶湯、鹽茶湯、罐罐茶等。其中,油茶湯、鹽茶湯、罐罐茶別具特色。油茶湯是茶葉拌以炒米、核桃仁、芝麻、花生米、黃豆等,加上姜、蔥、蒜等佐料,用菜油或豬油炒焦煮沸而成,味道鮮美,提神解渴。土家族的鹽茶湯源遠流長,茶聖陸羽的《茶經》就有關於鹽茶湯的記載。罐罐茶風味獨特,韻味悠長。有的地方有冷水泡茶的習慣,故有「冷水泡茶慢慢濃」的歌謠。
菜餚
境內菜餚獨具地方特色,大體可分為酸、辣、干、咸四類。家家戶戶都愛用辣椒、大蒜、蘿卜、包菜等泡製酸菜,曬干辣椒,用辣椒做各種鹹菜,辣椒也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佐料;冬天殺豬後,把大部分豬肉熏製成土臘肉以備慢慢食用;豆類食品花樣繁多,有豆腐、腐乳、合渣、豆豉、干豆腐、豆芽、血豆腐(豆腐中拌豬血做成);用鮮魔芋磨製成的魔芋豆腐。
小吃
傳統小吃有桃片糕、薯片、糍粑、米花糖、苞米花、干鮮果等。縣內傳統飲料有苞谷酒、綠茶。 三下鍋 相傳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由於朝政腐敗,倭寇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不斷大肆襲擾,朝廷曾多次派大軍抗倭,都慘敗告終。尚書張經上奏朝廷,請征湘鄂西土兵平倭,明世宗准奏,派經略使胡宗憲督辦。永定衛茅崗土司覃堯之與兒子覃承坤及桑植司向鶴峰、永順司彭翼南、容美司(今湖北鶴峰)田世爵等奉旨率士兵出征。時值陰歷年關,覃堯之深知一去難返,決定與親人過最後一個年,於是下令:「蒸甑子飯,切砣子肉,斟大碗酒,提前一天過年再出征。」因時間緊,來不及作許多菜,就來 個臘肉、豆腐、蘿卜一鍋燉,叫作「合菜」,吃了好上路。這道菜以後演變成「三下鍋」。士兵上前線後,很快打敗倭寇,收復失地,世宗親賜匾額,上書「東南戰功第—」。志書記下了這段歷史:「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將士,除夕,倭不備,遂大捷。後人沿之,遂成家風。」 咂酒 咂酒是恩施州土家族古老而奇特的酒俗文化現象。咂酒是以糯米或玉米、高粱、小麥等糧食釀制而成的甜酒,用大瓮裝好至於窯內貯藏1年或數年,然後取出以涼水沖泡,數人以竹管進行吮吸的一種飲用方式,成為咂酒。多用於宴會招待嘉賓或田邊地角勞作間隙進行咂酒,用於宴會助興和勞動中接觸疲勞。吮吸時,「先由一人吸咂,叫開壇,然後彼此輪吸。」咂酒為土司時土司王特別酷愛。據考證,咂酒乃土家族處在農耕時期,吸取了古蜀地的釀酒方法,在土家族士兵被征調赴東南沿的戰事中逐漸形成的吮吸習俗。如此說不謬,那以竹管吮吸的咂酒,當為當今吸管喝飲料之鼻祖。咂酒,圍眾人共飲於一壇,是大眾心理得以親情交融,是土家族在飲酒上協調人際關系的途徑,充滿著「和」的哲學思想,表現了土家族崇尚禮儀、熱忱待客、純樸厚道的民族性格。無怪龍潭安撫司田某咂酒詩雲:「萬顆明珠共一甌,王候到此也低頭,五龍捧起擎天柱,吸盡長江水倒流。」 罐罐茶 「鼎罐烤酒,罐罐煨茶。」土家人喝茶離不開一隻煨茶罐,這是土家茶俗最為顯著的特色。土家煨茶罐上下稍小,中間稍大,後有握柄,頂部開口,前方有向外突出的小槽,便於傾倒茶水,其形態如笑彌勒。煨茶罐多為陶瓷品,少數家庭有銅質的老茶罐。油茶也好、泡茶也罷,土家人都習慣用茶罐裝盛,放在火坑裡煨熬,待味香濃後飲用。茶罐以能裝二三大碗茶水合適,小了就待不好客人。
C. 建始縣的歷史沿革
建始縣域古屬巴子國地。
三國吳景帝孫休永安三年(260)置縣,隸屬荊州;
西晉太康五年(內285)省後復置,屬容建平郡,仍隸屬荊州;
北周建德三年(574)改置業州;
隋大業初年(605)廢州置縣,屬清江郡;義寧二年(618)復置業州;
唐貞觀八年(634)再廢州,以縣屬施州;
宋屬夔州路總管府;
元仍屬夔州路;
元末明初,明玉珍及子明升以四川為主,建立農民政權夏(1362-1371),建始隨屬。
明洪武四年(1371)屬湖廣都司施州衛,二十三年(1390),撥衛入楚,縣屬夔州府;
清初屬夔州府,乾隆元年(1736)至宣統三年(1911)屬施州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存縣,直屬湖北省;民國22年(1933)賀龍領導的工農紅軍曾在官店口建立革命根據地,並先後成立鄉、縣蘇維埃政府;民國25年(1936)屬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至1949年11月4日;
1949年11月5日全境解放,建始縣隸屬於湖北省恩施專署轄。
D. 建始直立人遺址的介紹
建始直立人遺址,原名巨猿化石洞,位於湖北省建始縣高坪鎮麻扎坪村七組與金塘回村交界的山坡上,答為舊石器時代遺址。1970年至2002年,共進行了九次調查與發掘。發現早期直立人牙化石5枚及石器、骨器,同時發現包括步氏巨猿在內的哺乳動物化石9目、37科、68屬、87種,距今195-215萬年,是首次發現的直立人與巨猿共生的化石地點,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之一。是典型的更新式洞穴堆積。建始直立人的發現,充實了人類進化史,說明中國是除非洲外最有希望找到解決人類早期進化歷程的關鍵地區。同時證明人類的進化不再是單一支系的「一元論」,而是多元演化的。人屬的歷史不再是50萬年,而是至少200多萬年;人猿揖別則是在距今500萬年至800萬年之遙。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E. 建始縣歷史記載
建始縣位來於鄂西南山區北自部,隸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臨近長江幹流,長江支流清江穿境而過,東連巴東縣,以野三河為界;西接恩施市,以太陽河為界;南鄰鶴峰縣,以長河、茶寮河為界;北與重慶市巫山縣毗連;西北與重慶市奉節、巫山兩縣接壤。
建始縣轄長梁、茅田、龍坪、三里、4個鄉和業州、紅岩、高坪、景陽、官店、花坪6個鎮;2011年建始縣總戶數148676戶,總人口507672人,其中城鎮人口7.48萬人,農業人口43.29萬人。縣人民政府駐業州鎮。
建始縣版圖形似蘑菇,南北長89公里,東西最寬64.5公里,最窄處12.5公里,總面積2666.55平方公里。全縣最高點北部太平峰海拔2090.1米,最低點東南部野三口(野三河匯入清江處)海拔213米,平均海拔1152米。
F. 「建始人」是最早的人類嗎
補充一下 從已發現的人類化石來看,人類的演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 南方古猿階段。已發現的南方古猿生存於440萬年前到100萬年前。根據對化石解剖特徵的研究,區別於猿類,南方古猿最為重要的特徵是能夠兩足直立行走。 (2)能人階段。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東非的坦尚尼亞和肯亞陸續發現的。最早的能人生存在190萬年前。能人在分類上歸入人科下面的人屬能人種(Homo habilis)。能人有明顯比南方古猿擴大的腦,並能以石塊為材料製造工具(石器),以後逐漸演化成直立人。 (3) 直立人階段。直立人在分類上屬於人屬直立人種(Homo erectus),簡稱直立人,俗稱猿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1年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發現的。當時還引起了是人還是猿的爭論。直到20世紀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陸續發現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才確立了直立人在人類演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約為170萬年前到20餘萬年前。至今為止,直立人化石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均有發現。 (4) 智人階段。智人(Homo sapiens)一般又分為早期智人(遠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現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萬年前到10餘萬年前。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約始於10萬年前。其解剖結構已與現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又稱解剖結構上的現代人。 根據目前已發現的人類化石證據,南方古猿是已知最早的人類。
G. 十堰市歷史簡介
來源於十堰鎮。相傳古時此地原名張家莊,後改名陳家街,清代中葉,人們在陳家街東側的百二河攔河築壩,沿河先後築起頭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
在花果園犟河上攔河修起了頭堰、二堰、三堰、岳竹堰,兩處共有十個堰;自此築起十個堰以後,十堰便成為行政區劃的一個專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十堰只是一個荒涼小鎮,因明朝築十堰引溪水灌溉田地得名。1963年開始的三線建設政策,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第二汽車製造廠(東風汽車公司)等工程和企業的陸續上馬,
推動了當地工業大躍進式的發展,正是基於這種政策才催生了一座新的城市的誕生,十堰一躍成為一座現代化的汽車城。
今十堰市城區原為鄖縣的一部分,是隨中國二汽落戶此地發展起來的新型工業城市。1967年劃鄖縣的十堰、黃龍兩區和茶店區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辦事處,1969年成立縣級十堰市,1973年將十堰市升為地級市。
1949年設兩鄖專區,屬陝南行署區領導。兩鄖專署駐鄖陽縣,轄鄖陽、均縣、房縣、竹山、竹溪、鄖西等6縣;
1950年兩鄖專區劃回湖北省,改稱鄖陽專區,鄖陽縣改為鄖縣,鄖陽專署駐鄖縣;
1952年撤銷鄖陽專區,原鄖陽專區所屬各縣並入襄陽專區;
1965年復設鄖陽專區,專署駐鄖縣;襄陽專區所屬鄖縣、均縣(駐丹江鎮)、房縣、竹山、竹溪、鄖西6縣劃入鄖陽專區;
1969年設立十堰市,屬鄖陽專署領導;鄖陽專區轄1市、6縣;
1970年鄖陽專區改稱鄖陽地區,行署駐十堰市,轄十堰市及鄖縣、房縣、竹溪、均縣(駐丹江鎮)、竹山、鄖西等6縣;
1973年十堰市改由省直轄,鄖陽地區轄6縣;
1994年9月29日,原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地、市合並為新的十堰市至今,代管原省轄縣級市:丹江口市;
2014年12月17日,鄖縣改為鄖陽區,十堰現轄房縣、竹溪、竹山、鄖西、丹江口市、張灣區、茅箭區、鄖陽區。
(7)建始縣著名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十堰位於湖北與河南、陝西和重慶四省市交界處,南與重慶市巫溪縣、湖北神農架林區接壤,東南和湖北保康縣、谷城縣和老河口市為鄰,東北與河南省鄧州市、淅川縣交界,北與陝西省商南、山陽縣毗鄰,西和陝西鎮安、旬陽、白河、平利和鎮坪縣相鄰。
大巴山東段逶迤於南,秦嶺余脈屏障其北,漢水自西向東穿越全境,最高海拔2740米,最低海拔87米。境內的最大河流為漢水,自西向東貫穿全境,流經鄖西、鄖縣、丹江口兩縣一市;境內50公里以上的有堵河、滔河、馬欄河、神定河等30餘條。
有丹江口水電站,位於丹江口市境內,連接三省五縣市,總水域面積745平方公里。
H. 建始縣的歷史人物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經濟學博士楊再平、女作家韋君宜、原國民黨湖北省京山縣代理縣長劉森、教育家劉厚章、書法家李華、建始最早的共產黨員聶維楨、中國公路橋梁高級工程師黃開堯、電影戲曲研究員宋傑、民族音樂家文世昌、學者吳國楨、中國早期鐵路建設專家魏武英、著名民主人士馮遇伯、辛亥革命志士王訓民、清朝翰林學士張仲曦。
I. 湖壯建始民高歷年高考錄取情況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特徵定性概括對地理事物進行定性概括在教材里經常看到,如對某地理事物的定義。在考試中常見的定性概括有:地形特點、水文特徵、自然地理特徵、氣溫特點等。1.地形特點:地形種類、海拔高度、地表起伏(地勢特點)、分布特點例1:簡答德國的地形特點。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地;中部為寬谷山地,北部為平原。答案分析:地形種類:巴伐利亞高原、阿爾卑斯山地、寬谷山地、平原;地表起伏:地勢南高北低;分布特點:南部為……,中部為……,北部為……2、河流水文特徵:水位、流量、含沙量、結冰期、水能蘊藏量、汛期等例2:松花江是我國東北地區的重要河流,請描述該河流的水文特徵。答案:流量較大(水量豐富);有兩個(或春夏)汛期;含沙量小;有結冰期(或結冰期較長)。前面所列的河流水文特徵描述要點只是一個大致方向,應用時要根據實際河流的情況進行取捨,突出該河流的最主要特徵。如該參考答案中突出松花江有兩個汛期。3.河流水系特徵:長度、流向、流域面積、支流狀況、河網密度等4、氣候特點:氣溫、降水量等主要要素加上特殊性例3、簡要描述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氣候特點。答案: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少雨;雨熱同期5、自然地理特徵:地形、氣候、植被、河流(數量、水量)、土壤、地理位置等。例4、描述井岡山旅遊區的自然地理特徵。答案:地形主要為低山(山地)丘陵;亞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小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以紅壤為主。定量表述定量描述在歷年高考中經常出現,常以點、線、面、計量圖表這四種方式出現。1.點狀地理事物的描述。地理事物呈點狀,說明其背景比例尺很小,往往是要求描述其分布特點。描述時應從大范圍去考慮。例5:說明歷屆現代夏季奧運會舉辦城市的地區分布特點。(圖略)答案: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或歐洲和北美洲)。此題要求描述的是點狀地理事物的位置屬性。圖中給出的是海陸簡圖,不是地形圖,不需要考慮海拔差異。又因為這些城市都是分布在陸地上,也不必考慮海陸差異。所以只需緯度(南北)差異。如果對各大洲的經緯度不很熟悉,則難以歸納、描述各城市的在緯度因素上的共同點。此時可換一個熟悉角度—各城市所屬大洲來描述。藉助熟知的地理事物進行描述:主要集中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2、線狀地理事物的描述。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線條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線。往往是要求描述其分布特點,可從走向、延伸方向去考慮,這類題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一種是要求描述多條線狀地理事物的總體分布特點。往往得要求描述其分布特點、數值變化趨勢等,可從極值(最大值、最小值)、疏密、面積等方面去考慮。例6:描述某一(描述某一特定線狀地理事物)等溫線的走向。東半段接近東西走向(與緯線平行);西半段呈東北——西南走向。例7、(描述多條線狀地理事物)根據圖分別說明西北內陸和東南沿海地區風能分布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圖略)答案:相同點:都為風能豐富區不同點:①西北內陸區風能分布面積廣且變化梯度不大;②東南沿海區面積狹窄且變化梯度較大。3、面狀地理事物的描述。在描述面狀地理事物的題目當中,相對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較大,常要求描述該地理事物的分布特點。對其面積大小、形狀應加以注意。例8:比較圖中兩地熱帶沙漠氣候分布的異同點。相同點:南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不同點:東西延伸至內陸,面積大;南北狹長,面積小,僅分布在沿海;接近赤道。4、計量圖表類。這類題目往往要求對圖表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計算、比較。在做題時一定要重視其坐標代表的數據類型,並根據其數據類型進行相應描述。例9:讀圖說明我國土地利用構成的特徵。耕地比重較小,森林比重較小,草地比重較大。 ☆如何描述地形特徵:1.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地勢起伏狀況3.(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布4.(剖面圖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徵☆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徵: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於降水特徵、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2.含沙量:取決於流域的植被狀況3.結冰期:有無、長短4.水位:高低、變化特徵(取決於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5.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有關☆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徵:1.長度2.流向3.流域面積大小4.落差大小(水能)5.河道曲直情況6.支流多少7.河流支流排列形狀(扇形、樹枝狀)☆影響氣溫的因素: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高緯度地區)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5.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雲雨少的地方)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於裸地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影響降水的因素: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2.地形:迎風坡、背風坡3.地勢(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4.海陸位置(距海遠近)5.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6.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7.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晝長)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eg.我國青藏高原>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eg.我國西北地區>4.空氣密度☆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1.降水(當地氣候特徵情況;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eg.喜瑪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線低>2.氣溫(陽坡雪線高於陰坡;不同緯度的溫度變化、0℃等溫線的海拔的高低)☆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1緯度:.山地所處的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復雜3.熱量(即陽坡、陰坡):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高度☆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自然因素」1.地形(a.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有利於交通聯系,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b.熱帶地區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區城市分布在河谷、開闊的低地)2.氣候(中低緯地區溫暖,沿海地區濕潤)3.河流(供水、運輸功能)4.資源條件「社會經濟因素」1.交通條件2.政治因素3.軍事因素4.宗教因素5.科技因素6.旅遊因素☆商業中心、商業網點形成的區位因素:1.便利的交通條件(設立原則:交通最優<環路或市區邊緣,公路沿線>)2.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穩定的商品來源3.廣闊的市場或經濟腹地(設立原則:市場最優)☆交通運輸線路的選線原則:「自然方面」1.地形(a.平坦:對選擇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開山、築洞、架橋,工程難度大,若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運)2.地質(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滲漏;b.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3.氣候(a.公路、鐵路:防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b.水運、航空:防大霧、大風)4.土地(少佔耕地,尤其是良田)「社會經濟方面」1.人口(盡量多地通過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使更多人受益。<適用於:地方公路>)2.里程和運營時間(盡量修築橋梁、隧道,縮短里程,以節省運營時間;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適用於:國道>)3.其他(盡量遠離重要文物古跡、注意生態環境保護)☆交通線路修築的積極意義:1.完善了當地的交通網路,使交通便利通達2.加快了物資流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3.政治:鞏固國防、保持穩定、促進區域繁榮☆工業區位因素分析:1.地理位置2.資源因素:原料、燃料3.農業因素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網路的通達度):便於物資、人員、信息交流5.市場因素6.科技因素7.勞動力因素:勞動力價格、素質8.歷史因素9.政策因素:國家、地區政策扶持10*.軍事因素:國防安全需要11*.個人因素:個人偏好情感 <eg.歸國華僑投資辦廠>☆工業區經濟綜合整治措施:1.調整工業布局,發展新興工業及第三產業,改造傳統產業,保證各業平衡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2.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各類資源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環境;搞好區域規劃,加強生態建設4.發展交通,完善交通網路5.發展科技,提高生產水平,繁榮經濟社會地理3☆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1.土地:地形、土壤2.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3.水源(灌溉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市場:2.交通: 3.國家政策 4.勞動力5.科技: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 6.工業基礎☆港口建設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決定港口位置)」1.水域條件:港闊水深(等深線密集,有利於停泊靠岸避風)2.築港條件:陸地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適當(有利於安排建築用地、港口設備)「社會經濟條件(影響港口興衰)」1.經濟腹地條件:經濟腹地是否廣闊、客貨流量大小、腹地經濟性質(經濟腹地的廣闊與否影響著客貨流量;客貨流量影響著港口的興衰;腹地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綜合港、專業港等>)3.城市依託(交通便利;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4.政策條件:對外開放地區建成自由貿易港☆評價河流的航運價值:「自然條件」1.地形:平坦,流經平原,水流平緩2.氣候:降水豐富均勻,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小, 冰期短3.河道:寬闊平直,水深「社會經濟條件」流域內人口多,經濟發達,聯系密集,運輸量大☆河流的治理原則、措施:※治理原則上游:調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治理措施上游:修水庫、植樹造林中游: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自然原因」1.水系特徵(a.流域廣,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2.水文特徵 (a.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b.幹流汛期長,水量大。)3.氣候特徵(該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濫。)「人為原因」1.植被破壞(a.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2.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湖泊調蓄洪峰能力下降。)☆某地區缺水原因的分析與解決措施:※原因「自然原因」1.氣候:降水較少或不充沛、蒸發量大、季節分配不均2.河流:地表徑流量較少「人為原因」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費嚴重※解決措施1.開源: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沿海地區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2.節流: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工農業水資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業發展、發展節水農業(如:噴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規,提高人們節水意識、實行水價調節☆影響水庫壩址選擇因素:1.壩址在河流、峽谷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口袋形區域有利於建壩:工程量小,造價低,庫區容量大)2.選擇地質條件好的地方,避開喀斯特地貌、斷層3.氣候水文條件:保證水量充足4.考慮修建水庫是否需要移民,佔地搬遷情況,盡量減少淹沒居民點☆水庫的作用:1.調節氣候,改善生態環境2.有利於發展水產養殖業3.有利於發展旅遊業4.具有防洪作用5.具有發電價值6.具有灌溉功能7.提高航運價值☆鹽場形成的區位條件:1.氣候:氣溫高、降水少、多風、日照強:有利於蒸發2.地形:面積廣闊的平坦海灘、淤泥質海岸☆漁場形成的區位條件:1.地形:面積廣闊的大陸架(陽光直射、光合作用強、餌料豐富)2.溫帶海域:氣溫變化大、海水上泛3.河口處: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4.洋流:(交匯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營養鹽類,餌料豐富☆衛星發射基地選址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1.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2.緯度:地球自轉的線速度3.地勢:平坦開闊「人文條件」1.人口:單位面積人口密度低,地廣人稀2.交通:交通便利3.軍事:符合國防安全需要☆隧道的選址條件:1.要選擇在背斜處(a.背斜岩層向上拱起,地下水向兩側滲流,不容易發生滲漏問題;b.背斜為穹形構造,不易塌方。)☆汽車站選址的區位條件:1.路況:周圍道路寬闊2.與市內外交通聯系3.工程量大小☆航空港選址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1.地形: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2.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3.氣候:少雲霧。「社會經濟條件」1.交通條件: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系。2.經濟: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方向:1.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加大綠化,有計劃退耕還林還草,改善生態環境2.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3.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多種農村經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商品農業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民收入特別提示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況下,回答意義影響類問題時,應當注意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作答。2.在回答某些條件分析類問題時,注意應答出有利條件以及不利條件。3.作答地理綜合題,應注意回答的有序性:學會採用分點作答;作答特徵描述問題時,學會分階段描述特徵。4.作答地理綜合題,應注意回答的邏輯性:弄清各點作答的先後順序;不出現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歷史分析「公式」 答題模式***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答題思路***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9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13怎樣評價歷史人物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准(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學會分析歷史事件***如何分析歷史事件呢?分析歷史事件應掌握4要素: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演變過程。例如「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目「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原因;第一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經過」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經過;第二節第一目「中英《南京條約》」和第二目「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結果;第二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影響」和第七節第一目「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發」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影響。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呢?事事不無原因。1、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如秦朝的統一: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過程呢?關於歷史事件過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種方法1、以時間系事法,以時間為軸心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邏輯順序進行歸納。如鴉片戰爭經過4點:1840年6月,英艦封鎖珠江口,戰爭爆發——接著,沿海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軍擴大戰爭,一年內佔香港和東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求和,戰爭結束。2、以空間系事法,以地點為紐帶進行歸納。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點:廊坊、楊村——大沽——天津——北京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歷史人物的活動來歸納。如太平天國的防禦戰,就可以按陳玉成、李秀成以及他們兩人共同的行動來掌握。如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就可以按照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四個人的活動來歸納。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結果呢?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不外乎四種:①成功。如:新航路開辟成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等。②失敗。鴉片戰爭中國失敗、洋務運動破產、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等。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等。④勝而不勝,不敗而敗。中法戰爭,中國是勝而不勝,不敗而敗,法國是不勝而勝,敗而不敗。關於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應該從3個方面考慮:一個「是什麼」、兩個「為什麼」,即結果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是這樣的結果、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J. 恩施土家族的歷史起源與發展是怎樣的
恩施州州域曾多次變動,固定形成於1936年。
春秋為巴子國地;戰國為楚地;秦屬黔中郡;漢屬南郡、武陵郡;三國先屬蜀,後屬吳建平郡、武陵郡;兩晉與南北朝宋、齊、梁、北周屬建平郡、天門郡、武陵郡、信陵郡、秭歸郡、業州軍屯郡、清江郡;
隋屬巴東郡巴東縣,清江郡清江縣、開夷縣、建始縣;唐屬歸州巴東縣,施州清江縣、建始縣;五代先後為前、後蜀所據;
宋屬歸州巴東縣,施州清江縣、建始縣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等許多小羈糜州;
元屬歸州巴東縣、施州建始縣,南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先後置散毛、唐崖、金峒、龍潭、忠建、毛嶺、施南等土司;
元末明玉珍據蜀時本區為其所控制;
明屬夔州建始縣、歸州巴東縣、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南部地區仍實行土司制度,設有容美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3個宣撫司,9個安撫司,13個長官司,5個蠻夷長官司;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衛,設恩施縣,轄區未變,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置施南府,轄恩施縣、宣恩縣、來鳳縣、咸豐縣、利川縣,乾隆元年(1736年),夔州建始縣劃歸施州,巴東縣、鶴峰州屬宜昌府;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設道存縣,民國四年設荊南道,治所恩施縣,轄恩施、建始、宣恩、來鳳、咸豐、利川6縣,民國十五年改荊南道為施鶴道,鶴峰州改縣劃入施鶴道,民國十七年改設鄂西行政區,民國二十一年改為第十行政督察區,巴東縣劃入,州域始為8縣之治。
民國二十五年改為第七行政督察區,轄區未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1月6日恩施縣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區,置專員公署,仍轄原8縣,1955年5月12日改稱湖北省恩施專員公署。
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造反派奪權,專署陷於癱瘓,3月2日經湖北省軍區黨委批准,由恩施軍分區成立抓革命促生產辦公室,5月13日改為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968年成立湖北省恩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廢除革命委員會成立恩施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恩施地區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正式成立,全州轄恩施市、巴東、建始、利川、來鳳、咸豐、宣恩、鶴峰7縣1市。
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縣建市。
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從2005年開始,州慶日定為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