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上圖兩位歷史人物與陶成章

上圖兩位歷史人物與陶成章

發布時間:2021-03-07 20:44:14

A. 述評辛亥革命的兩位歷史人物(1500字左右)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兩個光輝的名字棗孫中山、黃興。孫中山是革命先行者,黃興是革命實幹家。他倆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長沙起義失敗後,黃興於1904年底到日本避難。 次年7月,孫中山為發動革命,亦從海外來到日本。經老友宮崎寅藏的介紹,次日,孫中山就趕到黃興寓所。黃興把孫中山領到一個名叫鳳樂園的中國餐館,短暫寒暄之後,他們就轉入革命的話題。將近兩個小時孫黃兩人既不吃菜,又不飲酒,推心置腹地談話。最後,他們舉杯慶賀他們的愉快會晤。不久,他們共同主持了中國同盟會的正式成立,並分別被推舉為同盟會的總理和協理。1910年6月,黃興為躲避日警搜捕,隱居在橫濱的福住旅館。中旬,孫中山從夏威夷來到日本。那天,他乘坐的美國輪船剛剛靠岸,冒著危險前來迎接他的黃興就跳上船去和孫中山緊緊地握手,一直護送到孫中山下榻的旅館。兩人久別重逢;卻很少談論私事,話題很快轉入對革命形勢的討論。他們對各種重要問題變換了意見,並對未來的若干方針大計取得了一致看法。孫中山還在美國華僑中為黃興回國發動革命募集了不少資金。同盟會的成立,使全國分散的革命小團體聯合起來,形成了反清革命的統一力量。但由於它只是各革命團體的聯盟,組織得還很鬆散,各個組織間的意見也不大一致。有些人出於偏狹的個人成見,總是竭力攻擊孫中山,詆毀孫中山在同盟會中的領導威望,嚴重損害了革命派內部的團結。1907年間,屬於光復會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義失敗為借口,鼓動一部分人要求罷免孫中山的總理職務,另舉黃興擔任。黃興堅決反對,他從海外來信勸告這些同志說:孫總理德高望重,是我們的領袖,大家既然希望革命成功,就請不要搞出這些名堂來影響團結,而應當全心全意地擁護孫先生。在黃興的勸告下,一場風波才平息下去。1914年7月,黃興乘船赴美國考察,在舊金山接到一些人的來信,挑撥他和孫中山的關系,慫恿他另行組黨。黃興氣憤地回答:「黨只有國民黨,領袖惟有孫中山,其他不知也!」在美國各地,他向愛國華僑宣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綱領,揭露袁世凱帝制的陰謀,並積極為革命募捐。後來,聽到蔡鍔在雲南成立討袁護國軍的消息後,立即決定回國協助孫中山進行討袁革命。1916年6月,黃興經日本抵達上海,同年10月31日,因積勞成疾,與世長辭,享年僅42歲。孫中山聞訊悲痛欲絕,第二天即發函海內外,哀告黃興逝世的消息。按照傳統習慣,訃告是由死者的親屬發布,而黃興逝世的訃告則是由孫中山單

B. 姓陶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陶侃:(今江西都昌)人,東晉名臣,為侍中太尉,封長沙郡公。性聰敏,筆翰入流,為政慎密。人稱其書法肌骨相媚。
陶淵明:陶侃曾孫,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東晉大詩人、文學家。其文章不群,詞采精拔;其詩更卓然高標,別樹一幟,影響深遠。代表作有詩歌《讀山海經》、《詠荊柯》、《歸園田居》,散文《桃花源記》,辭賦《歸去來辭》等。有《陶淵明集》。
陶弘景:秣陵(今江蘇南京)人,陶隆之孫,南朝梁道教思想家、畫家、醫學家、書法家。入梁不仕,武帝禮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輒就諮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善琴棋,工草書,精圖畫,隸書不類常式,骨體遒媚。有《圖象集要》。
陶守立:池陽(今安徽貴池)人,五代時南唐畫家。長於釋像鬼神、庭園殿閣、子女奴隸、車馬山水、靡不精妙。
陶弼:永州祁陽(今屬湖南)人,宋代詩人,以功授陽朔縣主簿,後任邕州東上閣門使。有《陶邕州集》。
陶裔:京兆戶(今陝西戶縣)人,宋代畫家。精於花竹翎毛,選翰林待詔,其筆法與黃荃相似。
陶復亨:新昌(今屬浙江)人,宋末元初詩人。元初充興國軍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詠》。
陶宗義:浙江黃岩人,元末明初書學理論家、文學家,號南村。能詩工書,工小篆,著有書學理論書《書史會要》。另有《南村輟耕錄》、《南村詩集》。
陶成:江蘇寶應人,明代畫家。多才藝,詩文古樸,書善四體,擅畫花鳥人物,芙蓉稱神品,為世所珍。
陶澍:湖南安化人,清代大臣。嘉慶進士,道光時官至兩江總督加太子少保兼管鹽政。
陶窳:湖南湘潭人,清代書畫家。工詩文,精書法及篆刻,尤長畫花卉。
陶峙岳:湖南寧鄉人國民黨愛國高級將領,一九四九年在新疆起義,一九五五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上將軍銜,一九八八年逝世。
陶勇:安徽霍丘人,中共高級將領,作戰勇猛,一九五五年授中將軍銜,文革中含冤而死。
陶鑄:湖南祁陽人,中共高級領導人,解放後任廣東省委書記,文革中為文革小組成員,因不願與林江反革命集團同流合污,被迫害致死。
陶行知:安徽歙縣人,近代教育家。最早注意到了鄉村教育問題,要求教育與實際結合,為人民大眾服務。著有《中國教育改造》、《齋夫自由談》、《行知書信》、《行知詩歌集》等。

C. 蔣介石為什麼殺陶成章

1912年1月14日,光復會領袖陶成章在上海廣慈醫院被刺。關於此案,當時人已經普遍懷疑是陳其美指使蔣介石所為;後來,毛思誠在編著《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一書時,也承認不諱。不過,毛書所述較略,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中正自述事略》殘稿則所述較為詳盡,且系蔣介石「自白」,因此,史料價值更高,有助於回答蔣介石刺陶這一疑案。《事略》以毛筆工楷寫成,文字略有蝕損。現將有關段落照錄如下,凡蝕損處均以□□表示,可以意補的地方則以括弧標明。
《事略》述1908年的經歷時說:
是時之知交,以竺紹康為第一人……余無形中亦漸染其風尚。彼□(言)錫麟之死,實為陶成章之逼成,不然,以□□(徐之)學行,其成就必不止此。又談,陶之為人,不易共事。余聞此乃知陶、龔日常詆毀徐伯□□(生有)帝王思想者,實有其他意圖。余當時聞陶、龔毀徐,僅以為伯生已死,即有過誤,我同志不應再加猜測,詆毀先烈而已,而孰知伯生之死,為陶所逼□(乎)!自此,即甚鄙陶之為人,以其無光明正大態度,無革命人格。
竺紹康,浙江會黨首領,曾與秋瑾、徐錫麟共同在紹興創辦大通學堂,策劃起義。1908年與蔣介石相識。1910年去世。錫麟,即徐錫麟,字伯蓀,蔣介石寫作伯生,章太炎寫作伯孫。龔,指龔寶銓,光復會的重要成員。按:徐錫麟和陶成章本是志同道合的戰友,後來,因在革命途徑及大通學堂應否續辦等問題上意見分歧,二人發生沖突。1907年,徐錫麟依靠表伯、山西巡撫俞廉三的關系,以道員分發安徽,被任命為巡警學堂會辦,深得信任。7月,刺殺巡撫恩銘,被捕犧牲。關於此事,章太炎曾說:「其後伯孫入官頗得意,煥卿等不見其動靜,疑其變志,與爭甚烈,及伯孫殺恩銘,始信之。」[章太炎:《答陶冶公代劉霖生問光復會及煥卿事書》,《浙江辛亥革命回憶錄》,第253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竺紹康所言,「錫麟之死,實為陶成章之逼成」,指此。這一事實表現出陶成章性格的一個突出弱點——多疑,但據此即將徐錫麟之死的責任歸在陶成章身上,並由此認為其「無革命人格」,顯然不妥。
《事略》又說:
及陶由南洋歸日,又對孫先生詆毀□□(不遺)余情。英士告余曰:陶為少數經費關系,不顧大體,掀起黨內風潮,是誠可憾,囑余置之不理,不為其所動,免致糾紛。余乃知陶實為自私自利之小人,向之每月接濟其經費者即停止,不與其往來也。
1907年春,同盟會內部發生反對孫中山的風潮,陶成章是參與者之一。1909年9月,陶成章因在南洋募捐未獲滿意結果,聯絡李燮和、柳聘農、陳方度、胡國梁等七八人以東京南渡分駐英、荷各屬辦事的川、廣、湘、鄂、江、浙、閩七省同志的名義起草《孫文罪狀》,指責孫中山有「殘賊同志」、「蒙蔽同志」、「敗壞全體名譽」等罪狀12條,要求開除其總理一職,通告海內外。《罪狀》並誣稱孫中山貪污公款,在香港、上海存款20萬雲雲。陶成章並帶著《罪狀》,趕赴東京,要求同盟會本部開會討論。《事略》所稱「為少數經費關系,不顧大體,掀起黨內風潮」,指此。這一事實同樣表現出陶成章思想性格中的弱點,陳其美批評其「不顧大體」是有道理的,但由此判定其為「自私自利之小人」,也顯然不妥。
《事略》還說:
當革命之初,陶成章亦□(踵)回國,即與英士相爭,不但反對英士為滬軍都督而顛覆之,且欲將同盟會之組織根本破壞,而以浙江之光復(會)代之為革命之正統,必欲將同盟會領袖□□(孫、黃)之歷史抹煞無遺,並謀推戴章炳麟以代孫先□(生),□(嗚)呼革命未成,自起紛爭。而陶之忌刻成性,竺紹康未死前,嘗謂余曰:「陶之私心自用,逼陷徐伯生者,實此人也。爾當留意之!」惜竺於此時已逝世,而其言則餘切記未□(忘)。及陶親來運動余反對同盟會,推章炳麟為領袖,並欲置英士於死地,余聞之甚駭,且怨陶之喪心病狂,已無救葯,若不除之,無以保革命之精神,而全當時之大局也。蓋陶已派定刺客,以謀英士,如其計得行,則滬軍無主,長江下游必擾亂不知所之;而當時軍官又皆為滿清所遺,反復無常,其象甚危,長江下游,人心未定,甚易為滿清與袁賊所收復,如此則辛亥革命功敗垂成,故再三思索,公私相權,不能不除陶而全革命之局。
本段中,蔣介石坦率地承認,他是刺陶案的主凶,並列舉了許多理由,證明他的行動是有功於革命的正義之舉。其實,不管是出於哪種理由,刺陶都是錯誤的。在這些理由中,有些還有可疑之處,例如所謂陶成章准備刺殺陳其美的問題。蔣介石是陳其美的親信,這一點陶成章不可能不知道,他怎麼會糊塗到向蔣介石透露刺陳方案,甚至動員蔣下手呢?倒是蔣介石所說的其他理由,對於說明陶成章的死因,有一定意義。如蔣介石稱,陶成章回國「即與英士相爭,反對英士為滬軍都督而顛覆之」,以及「反對同盟會」等,應該說,這才是陶成章的真正死因所在。
1909年秋陶成章再次掀起反對孫中山的風潮後,因受到黃興等人的抵制,於次年2月在東京重建光復會,以章太炎為會長,正式與同盟會分家。1911年籌備廣州起義期間,兩會關系有所緩和。不久。趙聲在香港患盲腸炎逝世,陶成章懷疑為胡漢民所毒,再次對同盟會產生疑忌。同年7月,陶成章應尹銳志、尹維峻姊妹之邀,回到上海,組織銳進學社,作為秘密聯絡機關。當時,陳其美、譚人鳳、宋教仁等正在上海籌備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以便在長江中下游發動起義。同月26日,陳其美、陶成章在沈縵雲宅開會,討論合作問題,二人發生爭執,陳其美一怒之下,竟掏出了手槍。幾天後,陶成章匆匆離滬,再赴南洋,上海一地存在著兩個革命組織的狀況也就因之未能改變。所幸的是,面對共同的敵人,雙方大體仍能配合。11月3日,上海起義發動,陳其美率隊奪取製造局,他隻身入內勸降,被扣押。起義群眾奮勇進攻,光復會的李燮和也調來軍警助戰,救出了陳其美。11月6日,滬軍都督府成立,陳其美被推為都督,李燮和任參謀。對此,李燮和與光復會的人都很不高興。有人主張逮捕陳其美,治以「違令起事,篡竊名義」之罪[楊鎮毅:《光復軍攻克上海江南製造局及陳其美篡取滬軍都督之真相》,《辛亥革命回憶錄》第1集,第33頁,文史資料出版社,1981。]李燮和不同意,於11月9日率部去吳淞成立軍政分府及光復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宣布只承認蘇州軍政府為全省的軍政府,「所有上海地方民政、外交等事,均歸蘇州軍政府辦理」[《中華民國駐吳淞軍政分府李宣言》,《民立報》1911年11月17日。]這樣,同盟、光復兩會矛盾再度公開化。
上海光復之際,陶成章自南洋歸國。他未能因應形勢,和同盟會棄嫌修好,相反,卻繼續鼓吹和同盟會分家,進一步惡化和孫中山的關系。南京攻克後,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上海開會,推舉大元帥,一部分人主張推黃興擔任,以朱瑞為首的浙軍將領則主張推黎元洪,強烈反對黃興。時任浙軍參謀的葛敬恩後來回憶說:「袒黃(亦即袒孫)袒黎一時鬧得不可開交。光復會分子反對同盟會日益露骨,陶煥卿、李燮和一派鼓吹與同盟會分家,我們就成了此等人的對象。」[葛敬恩:《辛亥革命在浙江》,《辛亥革命回憶錄》第4集,第123~124頁。]會議本已於12月4日選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但於12月17日又改推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代行大元帥職權。這一變化,原因復雜,但同盟會方面認為和陶成章「嗾動軍隊」有關[章太炎口授、寂照筆述《光復繼起之領袖陶煥卿君事略》,湯志鈞編《陶成章集》,第439頁,中華書局,1986。]12月20日,馬君武鑒於孫中山即將回國,在上海《民立報》著文,盛贊孫中山的革命品格和經驗,斷言財政及外交等問題,「通計中國人才非孫君莫能解決」。該文稱:
孫君之真價值如此,日人宮崎至謂其為亞洲第一人傑,而尚有挾小嫌宿怨以肆誣謗者,其人必腦筋有異狀,可入瘋人院也。吾平生從不阿諛人,又以為吾國素知孫君,故默默然不贅論。今見反對孫君之人大肆旗鼓,煽惑軍隊,此事與革命前途關系至大,又孫君於數日內將歸國,故不能已於言。[馬君武:《記孫文之最近運動及其人之價值》,《民立報》1911年12月20日。]
馬君武此文所稱「挾小嫌宿怨以肆誣謗」、「大肆旗鼓,煽惑軍隊」的人,顯指陶成章。辛亥前,馬君武長期生活在德國,和同盟、光復兩會之間的矛盾素無關系。他感到「不能已於言」而出面著文,可見陶成章的活動已經引起了嚴重的關切。當時,《民立報》和南洋同盟會員曾經為孫中山做過部分輿論鼓吹工作,陶成章等人認為意在為孫中山「騙取總統」。1912年1月,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陶成章曾致書孫中山,重提「南洋籌款」舊事。孫中山憤而復書,責問陶在南洋發布《孫文罪狀》的理由,並稱:「予非以大總統資地與汝交涉,乃以個人資地與汝交涉。」[魏蘭:《陶煥卿先生行述》,《陶成章集》附錄,《陶成章集》,第436頁;參見前引太炎口述、寂照筆述《光復繼起之領袖陶煥卿君事略》。]這樣,兩人間沉澱已久的猜嫌再度攪起。
這一時期,陶成章與陳其美的矛盾也進一步尖銳化,突出地表現在幾個問題上:
1.陶成章拒絕陳其美的「協餉」要求。據章天覺回憶,陳其美為在上海籌辦中華銀行,曾向浙江都督湯壽潛要求「協餉」25萬元,作為發行紙幣的准備金。當時,陶成章在浙江軍政府任總參議,湯壽潛向陶徵求意見,陶表示容「緩商」,湯壽潛即復電拒絕。後來,陳其美當面質問湯壽潛,湯答以陶成章「不允」[《回憶辛亥》,《辛亥革命史叢刊》(二),第163頁,中華書局,1980。]。其他記載也說,陳其美曾因軍需,向陶成章要求分用南洋華僑捐款,陶回答說:「你好嫖妓,上海盡有夠你用的錢,我的錢要給浙江革命同志用,不能供你嫖妓之用。」[《辛亥革命回憶錄》第6集,第286頁。]
2.陶成章對陳其美在滬軍都督任內的作為不滿。樊光回憶說:「時陳其美在滬督任上,聲名惡劣,(陶成章)當然是大不滿意,間有譏評。」[《陶成章集》,第444頁。]
3.陶成章在上海練兵,並號召舊部。據《民立報》記載,1911年11月下旬,為了進攻為清軍盤踞的南京,陶成章曾電飭浙江溫、台、處三府,添練義勇三營,又電告南洋各機關,速匯巨款;同時又在上海成立「駐滬浙江光復義勇軍練兵籌餉辦公處」,准備在閔行鎮一帶練兵[《光復義勇軍紀聞》,《民立報》1911年11月28日;參閱許仲和《章炳麟撰龔未生傳略注》,《浙江辛亥革命回憶錄》,第98頁。]。這一舉動,自然更易引起陳其美的警惕,認為其鋒芒是指向自己的。1912年初,章太炎曾勸告陶成章:「江南軍事已罷,招募為無名。丈夫當有遠志,不宜與人爭權於蝸角間。」[《太炎先生自定年譜》,1912年,見《章氏叢書》三編。]所謂「與人爭權」,自然是指陳其美等。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湯壽潛出任交通總長,所遺浙江都督一職建議在陳其美、章太炎、陶成章三人中擇一以代。從當時輿論看,幾乎是一片擁陶聲。有的說,「成章早一日蒞任,即全浙早一日之福」[《杭州電報》,《民立報》1912年1月10日。]有的說:「非陶公代理,全局將解體矣!」[《杭州電報》,《民立報》1912年1月11日。]有的甚至說:「繼其任者,惟有陶煥卿,斯人不出,如蒼生何!」[同注7。]章太炎也積極為陶成章活動,認為「浙中會黨潛勢,尤非煥卿不能拊助」[《越鐸日報》1912年1月12日。]陳其美不會樂意丟掉上海去當浙江都督,但由陶成章出任,陳其美也不會安枕。
當時,上海已經謠傳陳其美准備刺殺陶成章,王文慶在南京也得到「確實消息」,陶成章在滬「大不利」[《陶成章集》,第436頁。]於是,陶成章先後避居於客利旅館、江西路光復會機關、匯中旅館、廣慈醫院等處。1月7日,他在《民立報》發表通告,內稱:
當南京未破前,舊同事招仆者,多以練兵、籌餉就商於仆,仆未嘗敢有所推諉。逮南京破後,仆以東南大局粗定,函知各同事,請將一切事宜商之各軍政分府及杭州軍政府,以便事權統一,請勿以仆一人名義號召四方,是所至禱!恐函告未周,用再登報聲明。
這一通告表明,陶成章已經十分清晰地感到了自身處境的危險,正在力圖使對手相信,他不會組織軍事力量,「號召四方」,構成什麼威脅。1月11日,他又通電聲明,不能勝任浙江都督一職,電文雲:
公電以浙督見推,仆自維輇才,恐負重任。如湯公難留,則繼之者非蔣軍統莫屬,請合力勸駕,以維大局。[《民立報》1912年1月12日。]
蔣軍統,指蔣尊簋,同盟會會員,陶成章此舉仍然是為遠禍保身,但是,他的「舊同事」們卻不能理解他的苦衷,沈榮卿等以「全體黨員」名義致電各報館及陶成章,電稱:
頃閱先生通告各界電,駭甚,先生十餘年苦心,才得今日之收果。吾浙倚先生如長城,經理浙事,非先生其誰任?況和議決裂,戰事方殷,榮等已號召舊部,聽先生指揮。先生為大局計,萬祈早日回浙籌備一切,若不諒榮等之苦衷,一再退讓,將來糜爛之局不可逆料。敢布區區,敬達聰聽。[《民立報》1912年1月14日。]
這份電報不啻是陶成章的催命符。
1911年12月,還在浙軍反對黃興出任大元帥的時候,陳其美就曾請浙軍參謀呂公望轉告陶成章「勿再多事,多事即以陶駿保為例」[《光復繼起之領袖陶煥卿君事略》,《陶成章集》,第438~439頁。]陶駿保原為鎮軍軍官,1911年12月13日為陳其美槍斃。可見,當時陳其美已萌發了除陶的念頭。這時,沈榮卿等又堅持要陶成章出任浙督,並且「號召舊部」,聽陶指揮,這樣,自然使陳其美感到事不宜遲。
《事略》又說:
余因此自承其罪,不願牽累英士,乃辭職東游,以減少反對黨之攻擊本黨與英士也。
這里,實際上是在承認,「除陶」是陳其美指使的了。
在《事略》中,蔣介石自詡他的「除陶」是「辛亥革命成敗最大之一關鍵」,實際上,他的行為極大地損害了革命隊伍的團結,削弱了革命力量。此後,光復會即煙消雲散,原成員和同盟會更加離心離德了。
陶案發生後,輿論嘩然,蔣介石不得不避走日本;刺陶的另一兇手王祝卿逃到浙江嘉興,被當地光復會員僱人殺死。1912年9月,黃興、陳其美入京,共和黨設宴歡迎,邀請章太炎「同食」,但章太炎拒絕參加,他發表公開函件說:
陶成章之獄,罪人已得,供辭已明,諸君子亦當聞其崖略。自陶之死,黃興即電致陳其美,囑保護章太炎,仆見斯電,知二豎之朋比為奸,已發上沖冠矣![《卻與黃、陳同宴書》,《大共和日報》1912年9月19日。]黃興要求保護章太炎,但章太炎卻將黃興視為「朋比為奸」者。此函既表現出章對同盟會的深刻的猜忌和隔閡,也曲折暗示著刺陶案的隱微復雜的背景。

D. 《建黨偉業》開頭 陶成章是好人么 他為什麼要弄炸彈

就革命來說,陶成章比陳其美純粹,國奔走革命不辭勞苦,從未貪圖安逸享樂。他領導的光復會是同盟會的革命實干派,多次起義。陳其美等掠奪革命果實引起他的不滿

E.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我國發行了郵票和小型張,此小型張上革命先驅孫中山題寫的建國方略是什麼

小型張上革命先驅孫中山題寫的建國方略是三民主義

孫中山生於廣東省香山縣回(今中山市)翠亨村的答農民家庭。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在孫中山先生的故鄉,有座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孫中山故居。

孫中山故居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堪稱中山市最有名的攬勝景點,遊人但凡行至此處,便會被景區外四個金色醒目大字「天下為公」深深震撼,而這也是所有遊人在此首選的拍照留念地。場館坐東朝西,以孫中山在翠亨村的故居為核心建築,以博物館展出的形式向公眾開發,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正是誕生於此地。

F. 秋饉烈士簡歷

中文名
秋瑾
外文名
Qiu Jin
別 名
初名閨瑾,乳名玉姑,字璇卿,號旦吾,改瑾,字競雄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福建省雲霄縣
出生日期
1875年11月8日
逝世日期
1907年7月15日
職 業
女權運動家、民主革命家
畢業院校
青山實踐女校
主要成就
中國首位女權運動者[2]
近代中國女性革命的象徵[6]
辛亥三傑之一
代表作品
《秋瑾詩詞》、《秋女士遺稿》、《秋女烈士遺稿》、《秋瑾集》
就義之地
浙江紹興軒亭口
參加組織
三合會、光復會、同盟會
配 偶
王廷鈞
子 女
王沅德,王燦芝
墳 墓
浙江省杭州
筆 名
鑒湖女俠、鞦韆、漢俠女兒、白萍
目錄
1 人物生平
▪ 燃情歲月
▪ 革命生涯
▪ 從容就義
2 主要成就
3 人物評價
4 軼事典故
▪ 墓葬後記
▪ 秋瑾看戲
▪ 夫妻關系
▪ 中國女報
5 家庭成員
6 關聯作品
▪ 個人詩詞
▪ 夫妻合傳
7 後世紀念
8 人物故居
▪ 紹興故居
▪ 雙峰故居
▪ 湘潭故居
▪ 株洲故居
▪ 雲霄故居
9 藝術形象
▪ 文學形象
▪ 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編輯

燃情歲月
秋瑾,生於1875年11月8日(光緒元年十月十一),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省雲霄縣城紫陽書院(七先生祠)。[7] 另1916年修的湘鄉《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載:「王廷鈞配秋氏,字瑾,壽南公女。清浩封夫人,光緒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時生,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時歿浙江
秋瑾坐姿照
山陰縣,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撫一半子麒為嗣。女,桂芳。」[8-9]
1894年,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鎮神沖王廷鈞為妻。1896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10]
秋瑾在婆家雙峰荷葉時,常與唐群英、葛健豪往來,「情同手足,親如姐妹,經常集聚在一起,或飲酒賦詩,或對月撫琴,或下棋談心,往來十分密切」。後來3個人被譽為「瀟湘三女傑」。[11]
1897年6月,秋瑾生下第一個孩子王沅德。[9-10]
1900年,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里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10]

革命生涯
1904年7月,不顧丈夫王廷鈞的反對,沖破封建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入中國留學生會館所設日語講習所補習日文,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浙江、湖南同鄉會集會,登台演說革命救國和女權道理。[12] 秋瑾除在校學習外,還廣交留學生中的志士仁人,如周樹人(魯迅)、陶成章、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在此期間,秋瑾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曾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作為開展婦女運動的團體;和劉道一、王時澤等十人結為秘密會,以最終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鎖反抗清廷、恢復中原為宗旨,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10]
在日本主編《白話》月刊過程中,孫中山建議她可「依據此特長,利用宣傳工具,報告時事,解決實事,效果越直接越迅速越好」。秋瑾一貫以提倡女權為己任,她說「女學不興,種族不強;女權不振,國勢必弱」,欲求男女平等,「女子必當有學問,求自立,不當事事仰給男子」。[13] 「仿歐美新聞紙之例,以俚俗語為文,……以為婦人孺子之先導」。她以「鑒湖女俠」等筆名,在雜志上發表了《演說的好處》、《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抨擊封建制度丑惡,宣傳女權主義,號召救國。她寫道:「諸位,你要知道天下事靠人是不行的,總要求己為是。當初那些腐儒說什麼「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夫為妻綱」這些胡
秋瑾紀念雕像
說,我們女子要是有志氣的,就應當號召同志與它反對。」「但是從此以後,我還望我們姐妹們,把從前的事情,一概擱開,把以後的事情,盡力去做,……我們自己要不振作,到國亡的時候,那就遲了」。字里行間,充滿了女權解放的激情。[14] 秋,繼入青山實踐女校,並在橫濱加入了馮自由等組織的三合會。
在日語講習所畢業後,報名轉入東京青山實踐女校附設的清國女子速成師范專修科,隨即回國籌措繼續留學費用。1905年,秋瑾歸國,春夏間,分別在上海、紹興會晤蔡元培、徐錫麟,並由徐介紹參加光復會。徐錫麟、秋瑾先後加入光復會後,國內革命形勢有了迅速的發展。[10]
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不久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由馮自由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在留日學習期間,她寫下了許多革命詩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願將生命作犧牲。」「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因抗議日本政府頒布取締留學生規則,憤而回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先在紹興女學堂代課,3月,往浙江湖州南潯鎮潯溪女校任教,發展該校主持教務的徐自華及學生徐雙韻等加入同盟會。暑假離職赴滬,與尹銳志、陳伯平等以「銳進學社」為名,聯系敖嘉熊、呂熊祥等運動長江一帶會黨,准備起義。萍瀏醴起義發生後,她與同盟會會員楊卓林、胡瑛、寧調元等謀在長江流域各省響應,並擔任浙江方面的發動工作。到杭州後,與將去安徽的徐錫麟約定,在皖、浙二省同時發動。此時她在杭州新軍中又發展了呂公望、朱瑞等多人參加同盟會與光復會。不久,萍瀏醴起義失敗,接應起義事遂告停頓。[9]
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訣別,聲明脫離家庭關系。其實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後,恐株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藉以掩人耳目。」
1907年1月14日,《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提倡女權,宣傳革命。[10] 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並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為宗旨」。並為該報寫了《發刊詞》,號召女界為「醒獅之前驅」,「文明之先導」。[9-10]

從容就義
旋因母喪回紹興,秋瑾又先後到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這時大通學堂無人負責,乃應邀以董事名義主持校務。遂以學堂為據點,繼續派人到浙省各處聯絡會黨,自己則往來杭、滬間,運動軍學兩界,准備起義。她秘密編制了光復軍制,並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華起義,處州響
湖南雙峰縣女傑廣場秋瑾雕像
應,誘清軍離杭州出攻,然後由紹興渡江襲擊杭州,如不克,則回紹興,再經金華、處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錫麟呼應。原定1907年7月6日起義,後改為19日。[9]
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其弟徐偉的供詞中牽連秋瑾,事泄。[9] [17-19]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敗的消息,但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一切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14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她堅不吐供,僅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9]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時年僅32歲。[9-10]

主要成就編輯
1904年,秋瑾積極參與活動,演說革命和女權,開展婦女運動團隊,結秘密會創《白話報》,為民主革命與婦女解放起到先鋒作用。
1905年,秋瑾負責浙江革命發展,為中國同盟會在浙省革命宣傳展開道路。
1906年,秋瑾兩次大幅度擴充同盟會會員,此後不少成員成為同盟會中堅;承擔長江一帶起義籌備,為同盟會革命工作與添磚加瓦。
1907年,秋瑾創辦《中國女報》,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產生較大社會影響;總負責浙省各處起義工作,編復軍制,商定完成革命起義大業,為同盟會革命工作肩負重大要務。[4] [21]

人物評價編輯
秋瑾是華夏傑出先烈,民族英雄。[1] 蔑視封建禮法,提倡女權,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早年學習經史、詩詞,善騎射。[1] 她與呂碧城被稱為「女子雙俠」[22-23] ,與唐群英被後人譽為「辛亥革命的孿生女兒」[5] ,與唐群英、葛健豪譽為「瀟湘三女傑」[11] ,她們的女權與女學思想成為近現代中國婦女解放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5]
「辛亥三傑」的多種說法之一有徐錫麟、秋瑾、陶成章。[24-27]
「紹興三傑」為秋瑾、魯迅和周恩來。[28]
孫中山稱秋瑾為「最好的同志秋女俠」;題詞:「鑒湖女俠千古巾幗英雄」;楹聯:「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為推翻專制、建立共和,紹興有徐錫麟、秋瑾、陶成章三烈士,於光復事業,功莫大焉!」;在所著《建國方略·有志竟成》中再次把秋瑾與徐錫麟、熊成基等革命志士並稱,褒揚其革命功績。[29]
周恩來給表妹王去病題詞:「勿忘鑒湖女俠之遺風,望為我越東女兒爭光!」他認為:「秋瑾是一個帶頭打破「三從四德」這種封建束縛的「新女性」,是一個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驅者」。「秋瑾是資產階級革命家」。[30]
範文瀾在《中國婦女》雜志發表一篇回憶性的學術文字《女革命家秋瑾》,徑稱秋瑾為「女革命家」,認為:「秋瑾是中國歷史上婦
孫中山為秋瑾題詞
女的偉大代表人物。」「她認定革命是救國的唯一道路」,並「堅決走革命道路」。「她在軒亭口從容就義,用純潔的血為中國婦女畫出了一條鮮明的路線來,後來千千萬萬的愛國婦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參加了革命隊伍,正像秋瑾所希望的那樣,為「我中國女界中放一光明燦爛之異彩」。」[31]
郭沫若為《秋瑾史跡》作序,稱:「秋瑾烈士是中華民族覺醒初期的一位前驅人物。她是一位先覺者,並把自己的生命奉獻了給反封建主義和爭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業。她在生前和死後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秋瑾不僅為民族解放運動,並為婦女解放運動,樹立了一個先覺者的典型。」[32]
吳玉章題詞:「為革命而英勇犧牲,秋瑾烈士永垂不朽!」宋慶齡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儔俠名。」[32]
鄧穎超題詞:「秋瑾女傑,堅強不屈,英勇就義,永垂不朽!」康克清題詞:「秋瑾英烈,光照千秋!」這些題詞,既是對秋瑾革命功業的頌揚,同時又時刻提醒國人深切緬懷秋瑾的革命業績。[32]
《南方報》稱:「學界中人以秋女士實為女學界不可多得之人,名譽卓著,咸皆慘惜。」
《時報》相繼發表秋瑾生前好友吳芝瑛的來稿《秋女士傳》和《紀秋女士遺事》,認為秋瑾是一個如「俄之蘇菲亞、法之羅蘭夫人」一樣的女權革命者「。[6]
《中華民國史》李新主編:「秋瑾是舊民主主義革命中犧牲的一位傑出的女英雄。」
《辛亥革命史稿》金沖及、胡繩武著,更是明確地認定:「秋瑾是辛亥革命時期最傑出的女革命家」,「是中國第一個為民族民主革命流血的女革命家。」[6]
鄭雲山、陳德和著的《秋瑾評傳》論證了這樣一個中心論點:「秋瑾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傑出的革命家,中國近代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者,偉大的愛國者。」[33-34] 這是大陸學者普遍接收的有代表性的觀點。[6]
楊碧玉著的《秋瑾政治人格之研究》從政治心理學的方向探討這樣幾個問題:「秋瑾為何成為清末婦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秋瑾採用什麼方法與態度以達到其提倡婦女運動的目標及革命的理想?秋瑾何以能為革命而從容就義?」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具體探討,其對秋瑾歷史地位的基本評價是:秋瑾是「為中國革命而犧牲的第一位女烈士。終其一生,她都在為伸張女權而奮斗,在為革命建國而努力,把婦女運動與排滿的革命運動結合在一起。」[35] 這是大陸學者普遍接收的有代表性的觀點。[6]
吳玉章:「秋瑾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的女英雄,她為民族解放和婦女解放事業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從而成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革命婦女的楷模。」[36] 近代中國是一個革命的時代,革命離不開作為「半邊天」的女性。秋瑾有幸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因而成為近代中國女性革命的一面旗幟:一個代表近代中國女權革命女性的頗具象徵性意義的標志性歷史人物。[6]

軼事典故編輯

墓葬後記
秋瑾遇難後,無人敢為其收屍,中國報館「皆失聲」,生前好友呂碧城、吳芝瑛設法與人將其遺體偷出掩埋。[37-38]
1908年,生前好友吳芝瑛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朝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年)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9-10]
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9-10]

秋瑾看戲
秋瑾在北京最驚世駭俗之舉是「上戲園子」。當時的宅門女性都是在家中聽「堂會」,不可能拋頭露面去戲園子,戲園子也不賣「昆客」的票。秋瑾坐著西式的四輪馬車去聽戲,開創了上層社會女性進戲院的先河。[39]

夫妻關系
秋瑾出生在福建廈門,生長在浙江紹興,1895年,19歲的她跟隨做官的父親秋壽南來到湖南省湘潭縣。秋壽南在當地結識了湘潭首富、曾國藩的表弟王殿丞。王見秋瑾生得秀美端莊,聰慧可愛,就托媒人送禮給兒子王廷鈞提親。秋瑾對於這樁婚事十分不滿,但在封建社會里,兒女的婚事只能依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96年4月20日,王家彩鑾花轎吹吹打打把秋瑾迎了過去。[40]
王家雖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剛烈的秋瑾並不喜歡過養尊處優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種種束縛。比自己小兩歲的丈夫王廷鈞,在志趣、愛好上也與自己毫無共同之處。她嘆息道:「琴瑟異趣,伉儷不甚相得。」王廷鈞一不好讀書,二不務正業,每天游手好閑,吃喝玩樂。當時正值中日戰爭結束,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秋瑾時常勸丈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你要好好讀書,為將來國家的繁榮富強和個人的前途著想。」王廷鈞卻說:「朝廷只能割地賠款,委曲求全,我們這些匹夫有個屁責。」還有一次,他們談到了譚嗣同,秋瑾贊揚他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視死如歸,是一位偉大的維新志士。而王廷鈞卻大罵譚嗣同是中華亂黨、士林敗類。兩人互不相讓,差點吵了起來。秋瑾內心十分痛苦,她在一首詩中寫道:「可憐謝道韞,不嫁鮑參軍。」表達了她對王廷鈞的不滿。[40]
秋瑾在湘鄉荷葉塘和湘潭兩地苦度了六七年時光,生下一兒一女。盡管王家生活優裕,但她與周圍的人毫無共同語言,內心異常苦悶。在感情方面,她極力排拒王廷鈞,對其言行嗤之以鼻。後者屢遭冷落,又無力抗衡,便另尋溫柔之鄉,流連秦樓楚館,攀折倡條冶葉。這世界原是非常奇怪的,評議同樣一件事,人們所持的卻往往是雙重標准。王廷鈞不是蔡松坡那樣偉大的革命家,也不是蘇曼殊那樣瀟灑的名士,他眠花宿柳,風流便成下流。[40]
秋瑾嫉惡如仇,平日最看不慣男人蓄妾的陋俗和嫖妓的淫性。據馮自由的《革命逸史》所記,當年,湘人陳范家中饒有資財,攜二妾湘芬和信芳遠赴東瀛,紅袖添香讀洋書,好不愜意,秋瑾哪能看得慣他這副德性?她認為陳范擁妾而驕是玷污了同胞的名譽,便極力促成湘芬和信芳脫離了陳范的掌控,從此人格獨立。後來,陳范見利忘義,竟將女兒陳擷芬許配給廣東富商廖某為妾,又是秋瑾公開反對,使婚事泡了湯。另據徐自華的《秋瑾軼事》所記,有一次,她們同游上海張園,小憩品茗時,秋瑾見一名留學生挾一名雛妓乘車而來,在這花嬌柳媚之地,露出一副輕狂放浪之態,她忍無可忍,立刻上前用日語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那人還算識相,趕緊灰溜溜地走了。徐自華靜觀這一幕,不由得打趣秋瑾橫加干預是「真殺風景」。秋瑾則爽爽脆脆地回答道:「我如鯁在喉,不吐不快!」[40]
1903年,王家花大錢在北京為王廷鈞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官職,秋瑾也隨丈夫遷到了北京,住在繩匠胡同。秋瑾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生活也不習慣,常常感嘆:「室因地僻知音少,人到無聊感慨多。」後來她又搬到南半截胡同居住,在這里認識了王廷鈞的同事廉泉的夫人吳芝瑛。吳氏夫婦思想較開明,崇拜孫中山先生,且在文學、書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詣。秋、吳二人很快成為知己。[40]
秋瑾的革命志向與理想,不僅得不到丈夫的理解與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訓斥:「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亂想。」秋瑾也不示弱:「我要去尋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國救民的責任。」兩人吵得互不相讓。王廷鈞知道秋瑾是個說得到做得到的倔強女子,要說服她是不可能的,只好採取卑劣手段,趁秋瑾不備,偷偷將她的珠寶和首飾及積蓄全部竊走,妄圖以此來阻撓她赴日。秋瑾氣憤地說:「你可以竊去我的錢財,但你捆不住我出國留學的決心。」秋瑾變賣了僅剩的財產和衣物,加上吳芝瑛等人的資助,於1904年4月隻身東渡日本,從此邁出了她人生道路上的關鍵一步。[40]
在日本,秋瑾結識了不少進步、探索革命真理的青年,組織起「共愛會」,參加反清秘密團體「三青會」,會晤了孫中山,和黃興、喻培倫等人一起加入了同盟會,為救國救民而積極奔走。對於這些,王廷鈞均有所聞,極力反對,兩人思想的距離越來越遠。秋瑾在日本三年,兩人從無書信來往,夫妻關系名存實亡。1906年冬秋瑾聽說王廷鈞納妾的消息,反而高興,覺得有了與王廷鈞脫離
秋瑾形象
關系的理由。於是,她給大哥秋譽章寫了一封信,請大哥代她辦理離婚。秋譽章幾經奔波,由於王廷鈞的阻礙,離婚之事未成。[40]
1907年春,秋瑾由日本回國,為聯絡光復會、洪江會以及策劃平禮起義事宜,女扮男裝,潛往長沙,住在朋友家裡,人們都稱其「秋伯伯」。其時,她曾去王廷鈞家看望子女。王家人以為她窮途歸來,回心轉意,盛情接待,希望夫妻破鏡重圓。但又暗中監視,不讓她再次出走。秋瑾借口出去看戲,從後門溜出,沿湘江乘船而去。秋瑾此次的湘潭之行,便是她與王家的訣別。[40]
《秋瑾全集》如《將赴滬別寄塵》詩(四章):「臨行贈我有新詩,更為君家進一辭:不唱《陽關》非忍者,實因無益漫含悲。……」「題解」說明:1906年5月,秋瑾離開潯溪女學,前赴上海,臨行時,徐寄塵和學生們送到江邊。臨別,秋瑾寫了這四首詩,徐寄塵姊妹也寫了送別詩。又如七絕《古意》詩:「金屋無人見淚痕,墜歡如夢黯銷魂。秋風一夕捐紈扇,雪落人間棄婦恩。」題解說明:1903年夏天以後,秋瑾與其丈夫王廷鈞經常沖突,秋瑾曾負氣出走。後王廷鈞竟想納妾,秋瑾當然進行了反抗。她內心深處有苦痛,深感遭到了遺棄。此詩借古意表達了她的悲傷感情。[41]

中國女報
1907年,為了有力地宣傳婦女解放,發動婦女團結起來參加斗爭,她決定創辦一份便於普通婦女閱讀的雜志――《中國女報》,提出創辦的宗旨,是要「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並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42]
秋瑾對此傾注了巨大的精力,在這兩期上發表了《中國女報發刊詞》、《敬告姊妹們》、《看護學教程》、《勉女權》等文章、詩作。她在《敬告姊妹們》一文中說:
「唉!二萬萬的男子,是入了文明新世界,我的二萬萬女同胞,還依然黑暗沉淪在十八層地獄,一層也不想爬上來。足兒纏得小小的,頭兒梳得光光的;花兒、朵兒,扎的、鑲的,戴著;綢兒、緞兒,滾的、盤的,穿著;粉兒白白,脂兒紅紅的搽抹著。一生只曉得依傍男子,穿的、吃的全靠著男子。身兒是柔柔順順的媚著,氣虐兒是悶悶的受著,淚珠是常常的滴著,生活是巴巴結結
秋瑾中性照
的做著: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馬。試問諸位姊妹,為人一世,曾受著些自由自在的幸福未曾呢?」
她痛心於當時廣大婦女尚不覺悟,希望婦女們不要安於命運,立志從經濟上獲得自立的能力,以擺脫奴隸地位,爭取女權。據說,許多婦女看到這些文章後,感動得流出眼淚,並開始了深刻的思考。
秋瑾重視婦女們團結起來開展斗爭,她努力創辦《中國女報》,要把它作為「聯感情,結團體,並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她還把爭取女權的解放與整個國家、民族的解放緊緊地聯結起來,號召婦女們在推翻清朝的斗爭中與男子一起承擔責任。她在《勉女權歌》歌中寫道:
吾輩愛自由,勉勵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權天賦就,豈甘居牛後?
願奮然自拔,一洗從前羞恥垢。若安作同儔,恢復江山勞素手。
舊習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馬偶。曙光新放文明候,獨立占頭等。
願奴隸根除,知識學問歷練就。責任上肩頭,國民女傑期無負。
作為女權運動的先驅者,她號召婦女們「奮然自拔」,參加反清革命斗爭,在民族解放事業中建「素手」之功。[14]
《中國女報》在該年3月出版了第二期後,因秋瑾忙於准備武裝起義,加之財資困難,不得不中輟。6月17日,她在給朋友的信中說,編輯好的第三期雜志「約於此月,必行付印」。然而時至7月13日,秋瑾因武裝起義失敗被告密而被捕,不久被清廷殺害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1歲。《中國女報》雖然僅出版兩期,卻產生了較大社會影響,並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G. 右圖中的徐錫麟 秋瑾與陶成章稱紹興「辛亥三烈」,他們生活的年代,····

徐錫麟秋瑾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回中國半殖民地答半封建化程度。甲午戰爭結束的隨後幾年中,列強紛紛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1900年,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之後簽訂《辛丑條約》。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H. 關於歷史人物並稱為「三傑」的問題。

漢初抄三傑,說的是漢朝建立時的: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
蜀漢三傑指中國漢末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三位傑出人才:諸葛亮、關羽、張飛
六朝三傑:是指在中國繪畫史上指六朝時期畫家。顧愷之、張僧繇,陸探微
大宋三傑是北宋時期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三個人物,王安石、司馬光、蘇東坡
明初三傑
劉基、李善常、徐達
大清三傑
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
辛亥三傑
秋瑾、陶成章、徐錫麟。
北洋三傑
段祺瑞
馮國璋
王士珍
黃埔
三傑
是指黃埔軍校一期學員中最為突出的三個人物,當時的排列是蔣先雲、陳賡和賀衷寒
龍潭三傑
錢壯飛、李克農、胡底

I. 求這張圖片的背景和故事

他們是清政府設立的船政學堂的學生,嚴復也是其中的一員,並是這批學生中專的第一名。屬鄧世昌也是這批學生中的一員。該學堂學生在畢業後都前往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留學,歸國後成為中國近代海軍骨幹,擔任北洋艦隊各主力艦的艦長。
你可以參考馮小寧導演的電影:1984·甲午大海戰

J. 陶成章的死是怎麼回事

1912年1月14日凌晨,陶成章被受陳其美指使的蔣介石、王竹卿暗殺於上海廣慈醫院專。

(10)上圖兩位歷史人物與陶成章擴展閱讀

陶成章屬(1878-1912),字煥卿,號陶耳山人,漢族,浙江紹興人,民主革命家。光復會創始人之一,少有志向,以反清復漢為己任,為提前結束清王朝統治,先後兩次赴京刺殺慈禧太後未果,後隻身東渡日本學習陸軍。第二年回國後,積極參與革命活動,破衣敝屣奔走革命,"四至杭州而不歸",奔走於浙、閩、皖各地聯絡革命志士。

光緒三十年(1904)冬,與龔寶銓等在上海組織光復會,推蔡元培為會長。光緒三十一年(1905),與徐錫麟創辦大通學堂,遍招浙東會黨骨幹入學。次年在日本加入同盟會。三十三年回國,任教蕪湖中學,聯絡浙皖起義。事敗避走日本,後赴南洋活動。宣統三年(1911),武昌起義,杭州光復,被舉為浙江軍政府總參議,參與江浙聯軍攻克南京之役。

閱讀全文

與上圖兩位歷史人物與陶成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