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奉化的歷史
早在19世紀,寧波鄞州、奉化一帶就擁有一批技藝高超的裁縫師傅,他們被譽為「紅幫裁縫」。 中國第一套西裝、中山裝都出自他們之手。如今,在我們奉化有多家知名服裝企業,如「羅蒙」、「愛伊美」等。
Ⅱ 浙江籍的歷史名人
浙江名人~~~~~~~~`
文人:
魯迅(1881——1936),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詩人。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
茅盾(1896-1981)作家,政治活動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有玄珠、方璧、郎損等。浙江桐鄉人。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堯棠,字芾甘。文學家。祖籍浙江嘉興。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國學大師,傑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家,哲學家,中國新學術的開拓者,連接中西美學的大家。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壽,後改名槐樹,字啟明,起孟,號知堂。浙江紹興人。魯迅之二弟。現代散文家、詩人。
艾青(1910-1996),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
梁實秋(1903-1987年)原籍浙江杭縣,生於北京。學名梁治華,字實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曾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主編《新月》月刊。
郁達夫(1895~1945)現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劇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國電影事業拓荒者。
章太炎(1869-1936年),學者,清末民初的革命家。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更名絳,號太炎,後又改名炳麟,浙江餘杭人。
陶行知(1891-1946),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於安徽歙縣。祖籍浙江紹興陶堰。
馬寅初(1882~1982)字元善,浙江嵊縣人早年留學美國,獲得經濟博士著名經濟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學家。浙江嵊縣浦口鎮人。
蔣夢麟(1886年—1964年),原名夢熊,字兆賢,別號孟鄰,浙江省餘姚縣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鶴卿,別號孑民,中國近代革命家、教育家。
周建人(1888—1984),浙江紹興人,魯迅胞弟。政治活動家、生物學家。
豐子愷(1898-1975)現代畫家、文學家、藝術教育家。
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原名君默,字中,號秋明、瓠瓜。早年留學日本。
沈鈞儒(1875—1963)號衡山,浙江嘉興人,出生於蘇州,清光緒進士。著名社會活動家,政治活動家,律師。現代著名書法家、詩人。
沈兼士(1887-1947年)先生,浙江吳興人。又名堅士。室名抗志齋、段硯齋。著名文字訓詁學家,教育家,創獲甚富,頗受學術界推崇。
夏沔尊(1886--1946),名鑄,浙江上虞人。我國著名的作家、教育家。
張元濟(1867-1959),字筱齋,號菊生,浙江海鹽人。近代著名學者,出版家。
張宗祥(1882—1965)我國著名的學者、書法家。字閬聲,號冷僧,浙江海寧人。
錢玄同(1887-1939),原名錢夏,字中季,號疑古、逸谷、德潛,浙江吳興人。語言文字學家,早年留學日本,師事章炳麟。
範文瀾(1893—1969)字雲台、芸台、仲紜、仲沄,筆名武波。浙江紹興人。中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
戴季陶(1891-1949),名傳賢,字季陶,筆名天仇,晚號孝園,原籍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市),生於四川廣漢。近現代學者、政黨名家。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是現代中國詩壇上負有盛名的「雨巷詩人」。
柔石(1902-1931),原名趙平復,生於浙江寧海,現代作家。
俞平伯(1900-1990)著名崑曲研究家、崑曲活動家、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名銘衡、字平伯。原籍浙江德清縣。
周信芳(1895--1975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名士楚,藝名麒麟童。原藉浙江慈溪,生於江蘇清江浦。
柯靈(1909-2000),作家,原名高季琳,浙江紹興。
吳世昌(1908--1986),字子臧,浙江海寧人。著名漢學家、紅學家。
徐遲(1914-1996年),詩人。原名商壽,浙江吳興人。
穆旦(1918-1977),查良錚,著名詩人和詩歌翻譯家。祖籍浙江海寧,1918年生於天津。
Ⅲ 寧波歷史名人
寧波抄名人
【嚴光】生卒年待考。東漢初隱士。本姓庄,後人避漢明帝劉庄諱改姓,一名遵,字子陵。餘姚人。少有文名,與劉秀同游學,曾拒為王莽官。建武元年(25),劉秀即位,嚴光隱名換姓,避居他鄉。後三聘而始至洛陽,授以諫議大夫之職,不就,歸隱富春山(今浙江桐廬縣境內)。80歲卒,安葬在客星山。現餘姚與慈溪等地有嚴子陵祠、客星山"高風千古"坊、故里碑亭等史跡。
【闞澤】(170~243)三國時吳國官吏。字德潤。寧波市慈城鎮人。世代為農,好學,後舉孝廉。曾任錢塘長,三國吳尚書令、中書令,拜太子太傅,精通經學、歷書。極力向孫權推薦賈誼的《過秦論》,主張廢除酷刑,以禮義治國。晚年篤信佛教,舍宅為普濟寺。今慈湖(又名德潤湖)邊有其故址,宅後山為"闞峰"。
Ⅳ 浙江歷史上出過什麼將軍
宗澤、毛文龍、葛雲飛、朱然、錢鏐等。
1、宗澤
宗澤(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宋朝名將。
剛直豪爽,沉毅知兵。進士出身,歷任縣、州文官,頗有政績。宗澤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二十多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採納。
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臨終三呼「過河」而卒。死後追贈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謚號「忠簡」。著有《宗忠簡公集》傳世。
2、毛文龍
毛文龍(1576年2月10日—1629年7月24日),字振南,一名毛伯龍,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上城區)人,祖籍山西平陽府太平縣(今臨汾市襄汾縣)。明朝末期將領。
少時不喜讀書,不事生產,游手好閑。後出走投奔叔父,襲其職為百戶。天啟元年(1621年),升任遼東巡撫王化貞標下的練兵游擊,率兵兩百攻破後金鎮江(今遼寧丹東東北九蓮城)。明廷在皮島(今朝鮮椴島一帶)設置東江鎮時,任命毛文龍為副總兵。
天啟六年(1626年)以後,加授平遼總兵官,賜尚方劍,加封左都督,勢力不斷擴大,逐漸成為一個穩坐島中,享其榮華富貴的「海外天子」。
崇禎二年(1629年)六月,袁崇煥借閱兵為名,渡海來到皮島,毛文龍前往迎接。毛文龍見了袁崇煥,語多傲慢。
袁崇煥便以邀毛文龍觀看將士騎馬射箭為名,將毛擒獲,數他十二大罪,取出尚方寶劍,將其斬首。後來,袁崇煥被崇禎帝所殺,兩大罪狀之一,便是擅殺毛文龍(另一條為私通後金)。
3、葛雲飛
葛雲飛(1789年-1841年10月1日),字鵬起,又字凌召,號雨田,漢族,清代紹興府山陰縣天樂鄉(今屬杭州市蕭山區)人,是中國統率一軍、鎮守一方的武將,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
葛雲飛出生在下級軍官家庭,七歲進私塾,同時習武。嘉慶十九年(1814)應試,補本學武生。嘉慶二十四年(1819)考中武舉人。
道光三年(1823),中武進士。歷任千總、守備、游擊、參將、副將、總兵。先後在寧波、黃岩、溫州、乍浦、瑞安、定海、以及福建烽火門等地水師營任職,鎮守東南海疆16年。官至定海總兵。
清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1841年10月1日),在著名的「定海保衛戰」中壯烈犧牲。殉國後,謚「壯節」,誥授振威將軍,追贈太子少保。同治十年(1871),加贈提督、建威將軍。
4、朱然
朱然(182年—249年),原名施然,字義封,丹陽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毗陵侯朱治的外甥。
朱然早年被朱治收為養子,並在讀書期間和孫權相交甚篤。孫權統事後,朱然歷任、餘姚長、山陰令、臨川太守,加折沖校尉,率軍平定山賊。曾隨呂蒙擒殺關羽,以功遷昭武將軍,封西安鄉侯。呂蒙死後,朱然代替呂蒙鎮守江陵。
夷陵之戰中,與陸遜合力大破劉備,拜征北將軍,封永安侯。魏國果然趁機攻吳,朱然堅守不出,曹真、夏侯尚、張郃等魏將圍攻江陵六月之久,朱然從此「名震敵國」。
之後,朱然先後攻打江夏和樊城,都未成功;而兩次出征柤中均有所斬獲。最後官至左大司馬、右軍師。赤烏十二年(249年),朱然病逝,年六十八。孫權為其素服舉哀。
5、錢鏐
錢鏐(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創建者。
錢鏐在唐末跟隨董昌保護鄉里,抵禦亂軍,累遷至鎮海軍節度使,後因董昌叛唐稱帝,受詔討平董昌,再加鎮東軍節度使。
他逐漸占據以杭州為首的兩浙十三州,先後被中原王朝(唐朝、後梁、後唐)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吳越國王。
錢鏐因吳越國地域狹小,三面強敵環繞,只得始終依靠中原王朝,尊其為正朔,不斷遣使進貢以求庇護。他在位四十一年,廟號太祖,謚號武肅王,葬於錢王陵。
錢鏐在位期間,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經濟繁榮,漁鹽桑蠶之利甲於江南;文士薈萃,人才濟濟,文藝也著稱於世。他曾徵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錢塘富庶盛於東南」。
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並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由是田塘眾多,土地膏腴,有「近澤知田美」之語。還鼓勵擴大墾田,由是「境內無棄田」,歲熟豐稔。兩浙百姓都稱其為「海龍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錢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葛雲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毛文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宗澤
Ⅳ 作為歷史文化城的寧波,曾經誕生過哪些名垂青史的人物
自南宋開始,寧波出現了大批重要官員。南宋時產生三名宰相的鄞縣史氏家族即出自寧波。明代,寧波出現了被譽為「天下讀書種子」的名臣方孝孺,還有四位內閣首輔沈一貫、張煌言、熊汝霖和沈宸荃以及多位尚書。中華民國歷史上的兩位總統蔣中正、蔣經國皆是寧波籍,民國軍政要員屬於寧波籍的中還有胡宗南、俞濟時等。[31]
寧波商幫興起於明代中晚期,以創辦同仁堂的樂顯揚為代表。清代中晚期,寧波商人登陸上海,成為重要的商業和社會力量。這一時期的代表有李也亭、鎮海方氏家族、嚴信厚、葉澄衷、虞洽卿等等。孫中山曾評價道:「凡吾國各埠,莫不有甬人事業,即歐洲各國,亦多甬商足跡,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也。」二戰以後,寧波商幫轉移到香港、北美等地,此時的代表為王寬誠、包玉剛、邵逸夫、李達三、曹光彪、應昌期、張忠謀、趙安中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寧波也涌現了一批商界名人,包括丁磊、庄思浩等。[31]
文化、科技界的寧波名人有明代哲學家王守仁,清代學者黃宗羲、萬斯大、萬斯同、全祖望,文學家姚燮,書法家梅調鼎。民國時期,寧波出現了文人陳佈雷、林漢達,作家柔石、殷夫、唐弢,書法家沙孟海和國畫大師潘天壽。當代寧波的文化界名人有戲劇理論家、文化學者余秋雨,英語文學家陸谷孫、英國諾丁漢大學校監楊福家、北京大學醫學部校長韓啟德、中國科學院前院長路甬祥、近現代教育家蔣夢麟、地質學家翁文灝、生物學家童第周、遺傳學家談家楨、斷手再植之父——骨科學家陳中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32] 網路作家安妮寶貝(勵婕)等。[31] 此外,出生寧波和祖籍寧波的兩院院士總數超過百名。[33]
Ⅵ 裘村鎮的歷史名人
秦末漢初「商山四皓」之一,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和夏黃公四人合稱商山四皓,秦朝末年,四皓隱居於河南商丘,漢朝初,為輔佐太子劉盈登位,四皓出山,等劉盈順利登位後,四皓重歸山林,在一路尋覓之後,選擇大里黃賢隱居,黃賢村的村名也由此而來,四皓隱居後,寫詩作賦,采葯救人,時黃賢一帶大疫,夏黃公采黃檗治人,今蒓湖鎮黃檗村即由此而來。
據記載,夏黃公晚年以治病救人為己任,遊走於奉化、鄞州、餘姚一帶,黃賢村早年尚存黃公墓,現有東祠廟紀念之,鄞州區古林鎮內現有黃公廟,為寧波境內最大的古廟,有「高山仰止」、「神醫再世」等碑80餘塊。清初史學家黃宗羲《四明山志》有考略,「黃墓山,其山帶江,有覆船之號,有大里黃公墓,」。太湖西山有黃公井,亦稱黃公泉,其旁居民多姓夏,俗傳即夏黃公後人。 陳肖孫,一名禾誤(黃賢陳氏宗譜載),字伯岩,號勉雲(馬頭陳氏宗譜載),生卒年不詳。其父陳師稷,為當地一鄉賢,詩詞歌賦,無一不會。
淳祐四年(1244年),陳肖孫登甲辰科留夢炎榜,成為一名進士。後進入大理寺,幾年後升至大理寺丞戶部郎中。咸淳元年(1265年),陳肖孫因「以善政事」知嘉興府。幾年後兼浙西提點刑獄公事,第二年兼度支郎官。提點刑獄公事,即提刑官,實際上就是朝廷派駐到一個省的最高的司法監察人員。
南宋末,各地盜賊蜂起。陳肖孫率部鎮壓安吉賊寇作亂,由於措施不當,損失慘重。遂辭官歸家,數月後疾卒,年六十一,墓黃賢山。幾十年後其子陳暠伯亦葬此山。 林逋(967—1028),字君復,家譜載,自五代始,世居福建長樂,傳至11世,鈃、釧、鐶、釴兄弟4人遷居奉化、象山,林逋父釴定居奉化黃賢村。逋系林氏第12世孫,故宅在奉化大脈嶴口(今大茅嶴)。一說錢塘(今杭州)人。少好學,通經史百家。性孤高恬淡,無視名利。及長,漫遊江淮,40餘歲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寺廟,與高僧詩友往來。以湖山為伴,20餘年足不及城市。丞相王隨、郡守薛映均敬其為人,又愛其詩,時趨孤山與他唱和,並出俸銀為之重建新宅。大中祥符五年(1012),宋真宗聞其名,賜粟帛,並詔府縣常加撫恤。人多勸他出仕,均婉言謝絕。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舊稱「梅妻鶴子」。卒謚「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廬側。善繪畫,工行草,尤長詩。詩風淡遠,多寫隱逸生活和閑適心情。《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傳誦頗廣。後人輯有《林和靖詩集》,其中《將歸四明夜話別任君》、《送丁秀才歸四明》等為思鄉之作.
Ⅶ 浙江寧波出過哪些名人
1、梅調鼎,字友竹,晚號赧翁,慈溪人(今江北區慈城鎮),書法家。道光十九年(1839)生,光緒三十二年(1906)去世。著有《赧翁集錦》和《梅赧翁手書山谷梅花詩真跡》印行於世,另有《注韓室試存》。
2、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縣,中國著名當代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作家、散文家。余秋雨以擅寫歷史文化散文著稱,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出版後廣受歡迎。此外,他還著有《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等散文作品。
3、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4、談家楨(1909.9.15-2008.11.1),浙江寧波人,國際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20世紀50年代,他在復旦大學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遺傳學專業、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和第一個生命科學學院,被譽為「中國的摩爾根」。
5、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葯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Ⅷ 浙江奉化的「溪口」地名由來
溪口歷史
溪口歷史悠久,被稱為「千年古鎮」。蔣介石出生與此地。據清乾隆<奉化縣志>志載,早在唐代貞元中(794前後),「右相樊澤致仕卜居。。。樊氏子孫世居此焉。」樊澤就是今溪口鎮沙堤村樊姓的始祖。寧監察御史樊良忠因與丞相王安石不合,棄官歸里,陷居溪口。至宋景德五年(1006)溪口建村。據宋寶慶年間統計,人中口已近八千。南宋丞相魏杞奉孝宗命出使金國,不辱使命,成為一時重臣,淳熙十一年(1184)去世。他是安徽壽縣人,卻選擇溪口飛鳳山安葬,可見宋時溪口在外地已頗有名氣。1902年重修的<光緒奉化縣志>中,溪口已列為鎮,在現有資料中,這是溪口稱鎮的最早記載。
此後,溪口稱鄉鎮,變更多次,民國8年(1919)正式成為行政鎮,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後,又曾一度改鄉,1951年起,一直稱鎮至今。
溪口在近現代史上曾經發生幾次重大事件。清咸豐十年(1861)十一月,太平軍將領范汝增率兵數萬,自嵊縣入境。六詔、蹕駐、三石等地農民400人餘人響應,經溪口,於11月26日攻克縣城,12月9日建立農民政權。受戰火影響,溪口商業一度蕭條,玉泰鹽鋪也一度停業。
浙江奉化溪口雪竇山導游詞
溪口鎮簡介一武嶺門一奎閣凌霄一小洋房—蔣氏故居—玉泰鹽鋪一摩訶殿一蔣母墓道一御書亭一錦鏡池一千丈岩瀑布一妙高台一雪竇寺一將軍楠一中旅社原址一三隱潭一徐梟岩—亭下湖景點
各位遊客,今天我們游覽的景點是奉化溪口和雪竇山。溪口是中國近代歷史人物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故鄉,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為海內外人士所矚目。 溪口,位於寧波市區的西南方向,奉化市西北方向,距寧波市區22公里,沿寧奉公路南行至江口右轉彎再行8公里即可到達。溪口以剡溪之水而得名。剡溪源頭,主流出於剡界嶺,由新昌入奉化境,稱「剡源」。沿溪風光優美,剡源九曲為古代旅遊勝地。九曲公棠以下稱「剡溪」,由西向東流過全鎮,至東端,有武嶺頭與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之名由此而來。又以武嶺橫亘鎮東,以山名命地,故也稱「武嶺」。這里山水如畫,風景秀美,騷人墨客,尋幽探勝,古代即已形成「溪口十景」,即奎閣凌霄、武瀦浪暖、平沙芳草、碧潭觀魚、松林曉鶯、溪船夜棹、錦溪秋月、雪峰晚照、屏山雪霽、南園早梅。特別是西北的雪竇山,名勝古跡眾多,為浙東著名旅遊勝地,漢代即有人以「海上蓬萊,陸上天台」來贊美她。 民國時期,溪口出了個蔣介石,慕名而來者不絕於道。蔣介石回鄉期間,黨政要員紛至沓來,溪口道上車水馬龍,一時成為人們矚目之地。1949年4月,蔣介石離鄉去台。5月溪口解放,由於歷史的原因,溪口一度被冷落。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送來強勁的東風。改革開放之後的今天,溪口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各位遊客,溪口鎮已到,請下車。 我們由此而去,首先看到的是武嶺門。武嶺門是進溪口鎮的必經之路,相傳在1929年前還是一個小庵堂,旁設茶亭供人歇息。1929年蔣介石在這里改造成三間二房城樓式城門建築。門額兩面都有「武嶺」兩字,外面是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所寫,而裡面則是蔣介石自題,之所以將此取名「武嶺」,是蔣介石為了體現尊重前輩之意。因為,其一蔣介石祟尚武德;其二「武嶺」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的諧音,進武嶺門後的三里老街便是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倆從小生活的故鄉。沿街有小洋房。進入武嶺門左邊是文昌閣,有邊是武嶺中學。好吧,我們拾級而上去參觀文昌閣。文昌閣為古代「溪口十景」之一,因位於武山南端高處,別名「奎閣」,故將此景稱為「奎閣凌霄」。原建築造於清代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至民國時期已破敗不堪。 1924年,蔣介石從廣東回鄉掃墓,見其楹棟傾斜,於是就請他的哥哥蔣介卿召集民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飛檐翹角的兩層樓房,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完工之日,蔣介石名之為「樂亭」,作《樂亭記》以描述其勝。但溪口人仍稱之為「文昌閣」,文昌閣改建後,成為蔣介石的私人別墅和藏書樓。 1927年蔣宋聯姻後,常攜宋美齡來此小住。1936年西安事變後,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被軍委會「嚴加管束」,次年1月13日,被送到溪口幽禁。張學良到達溪口,最先的落腳點就是文昌閣,幾天以後才被押送上雪竇山,1939年12月12日,6架侵華日機轟炸溪口,把文昌閣夷為平地,以後直至蔣介石離開大陸,始終是一片廢墟。1987年,政府撥款,按原樣重建,雕梁畫棟,風姿勝舊。 現在我們去參觀小洋房。這所三間二層小平房就是蔣經國先生住過的小洋房,建於1930年,由於當時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稱為「洋灰」,故此房叫「小洋房」,原是為美國軍事顧問端納先生所建。這房子背靠武山,面臨剡溪,風景優美,環境清幽。1937年蔣經國從蘇聯留學回來居住於此,直至1939年到江西贛州任國民黨行署專員,蔣介石曾為其子請了兩位老師,嚴教不懈,以解除其馬列主義武裝,同時為其妻蔣方良女士教國文。蔣經國住讀時。樓上東面一間為卧室,西面一間為書房,中間為客廳,屋頂平台較寬敞,樓下由伴讀徐道鄰、高理文等住宿。屋內有一石碑攜刻著蔣經國手書的「以血洗血」四字,表示他對日侵的痛恨及替母復仇的決心。各位朋友9我們繼續游覽其他景點。 我們由此而下順著沿江街道往前行百米即到「蔣氏故居」。這里就是溪口最主要的景點——蔣氏故居豐鎬房。1996年11月,國務院公布蔣氏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蔣氏故居豐鎬房,位於溪口下街。豐鎬房原有蔣介石祖傳房屋六間。據1948年重修的《武嶺蔣氏家譜》第三冊記載:「清光緒十四年,公(指蔣介石)2歲,肅庵公由玉泰遷居報本堂之西廂房」。遷居的原因是蔣肅庵(蔣介石父)經商之處玉泰鹽鋪被火焚毀;西偏房即今報本堂西邊的獨立小樓。蔣肅庵死後,蔣介石兄弟分家,蔣介卿得重建後的玉泰鹽鋪,蔣介石、蔣瑞青得豐鎬房。蔣瑞青分家不久即亡,豐鎬房歸蔣介石獨有。1928年,蔣介石擴建故居,遷走25戶鄰舍,發展成佔地4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50平方米的現有規模。 整個建築為傳統的前廳後堂、兩廂四廊的格局。樓軒相依,廊廡回環,墨柱赭壁,富麗堂皇。前庭及左右還有三個花園,有月洞門相通,中間小天井,兩邊有金銀桂花各一枝,是宋美齡親手所栽。而兩旁則為東西廂房,東由宋美齡居住,西為毛福梅(蔣介石的元配)的住所。但因毛福梅居住在此,宋美齡直至1939年從未到過此地。 廳堂廊廡布滿雕刻彩畫,有取材於《封神演義》的「文王求賢」,取材於《三國演義》的「劉備招親」、「送皇嫂」、「古城會」,取材於《說岳全傳》的「岳飛出世」等系列雕刻和「渭水垂釣」、「八仙過海」、「狸貓換太子」、「聞太師回朝」等彩畫。中堂為「報本堂」,匾額為吳敬恆所書。這是蔣家祭祖宗、拜天地之處,裡面供有蔣家四代宗位。堂門外走廊上有匾一塊,上書「寓理帥氣」,是蔣介石為兒子蔣經國40歲生日所書,以鼓勵他能繼承父業,以理服眾,統帥萬物。兩邊楹聯是蔣介石自寫:「報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 各位遊客,剛才我把豐鎬房的簡要情況向你們作了介紹。現在我就豐鎬房的雕塑藝術向大家單獨作些介紹,因為這里反映了主人的許多思想內涵。 蔣介石的故居豐鎬房,是他發跡後在祖傳房子的基礎上擴建而成。院中雕梁畫棟琳琅滿目,富有民間藝術風味。跨進前廳,就可望見屋頂正中的堆塑,中間是「福祿壽三星高照」,兩邊是「雙龍戲珠」。中堂系蔣介石祭祖敬天的「報本堂」,是豐鎬房整個建築的中心。走廊兩端壁上有兩幅彩畫,東首是「八仙過海」,西首是「姜太公釣魚」,柱頭兩側在建築上稱為「牛腿」上的木雕,是周文王和姜子牙的歷史故事,有「子牙釣魚」、「太子邀請」、「文王拖車」、「登壇拜帥/,等一系列畫面,把周文王降格求賢的過程表現得洗練而生動。四個柱頭的木雕,是《三國演義》的四齣戲,從東到西分別為「甘露寺」、「夜戰馬超」、「關羽戰長沙」、「回荊州」。東西廂房四個柱頭上的木湘,也是四齣三國戲,即「送皇嫂」、「古城會」、「上馬獻金」、『『斬顏良」。東廂房走廊上的雕刻,內容是《精忠岳傳》,有「湯陰大水」、「拜師周侗」、「操場比武」、「岳母刺字」等畫面,反映了宋朝一代名將岳飛的成長過程。西廂房走廊上的雕刻是上八洞神仙的群像,有神態怪異的鐵拐李、瀟灑飄逸的呂洞賓,持笛橫吹的韓湘子,手執花籃的何仙姑等等,均栩栩如生,引人注目。前廳、中堂屋檐下的粉牆上』,還有取材於《封神演義》的「聞太師回朝」,取材於《狸貓—換太子》的「陳琳抱盒」,取材於《說岳全傳》的「岳飛收蛇槍」等彩畫整個豐鎬房的雕刻、堆塑、彩畫,既反映了房子主人對這些歷史題材的愛好和祈求飛黃騰達、吉祥如意的願望,也反映了我國民間藝術的高超造詣。 下面讓我們再往西邊走,去看看蔣氏故居的西平房和蔣母舊居。 西平房為蔣家親戚和蔣介石警衛隨從所住之處,抗戰開始後毛福梅因腿腳不便而居住於此,1939年12月12日日軍飛機轟炸,她逃向摩河殿(祖廟)時被炸死於後門的短牆下。蔣經國得知後馬上從江西趕回,手書「以血洗血」四字。旁邊的那棵銀杏為毛福梅親手所植。這兒就是蔣介石母親王彩玉的舊居,同樣是中國式的建築,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這是蔣介石於1929年設計建造的。這幢二層三間的小樓,就是蔣介石分家時原來的六間平房。中間是王彩玉舊居,此屋樓梯特殊,主要是蔣介石考慮到其母親年邁,況且是舊式中國女人,均以纏小腳為美,三寸金蓮,上下樓梯不便,因此特設此窄梯,僅有一人之寬,這樣其母藉助兩邊欄桿,可上下自如,由此可知蔣介石對父母之孝心了。樓上樓梯繁多,那是為了連絡風水。1929年擴建新房的高度也未能明顯超過此屋,這是蔣介石為了顯示尊祖之心而已。 下面我們去另一處名叫「玉泰鹽鋪」的景點。玉泰鹽鋪是蔣介石的出生地,位於溪口中街章牆弄口,蔣介石祖父斯干、父親肇聰(即肅寇)曾在此經營糧、鹽、酒、雜。據蔣氏宗譜記載,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日蔣介石出生於此屋樓上。蔣介卿在寧波江海關監督卸職後與子女也曾在此居住。現有樓房三間,平房三間,還有廚房、廁所等附屬建築,大門為石砌框架,門額上書「清廬」兩字,門前牆角蔣介石題字「玉泰鹽鋪原址」,外有圍牆,一如當年原貌。 不知有沒有哪位遊客看過《金陵春夢》?如有人看過了—,在參觀了玉泰鹽鋪後可要與《金陵春夢》中關於蔣肇聰去河南販鹽一事區別開。蔣介石的父親蔣肇聰在溪口確實開了鹽鋪,但他卻不會去河南販鹽,這是因為蔣壁聰主要是做山裡人的生意,更何況,溪口地東海之濱,寧波沿海各縣均有鹽場,有的是鹽,他何苦要跑到千里之遙的河南去呢? 各位遊客,我們穿過幾條小巷,就可到達「摩河殿」。摩河殿是家的私底,因蔣氏祖宗摩河太公是個佛徒,所以這個私淹稱之為「摩河殿」。這裡面供奉著蔣家祖宗。蔣經國的生母毛福梅也安葬於此,大家看到的吳敬恆所題「先批毛太君之墓」即是。 以上我們游覽溪口鎮上的一些主要景點,下面我們即去蔣母基道,它主要包括石牌坊、跨路亭(又叫下轎亭)、八角亭、基廬、墳墓等建築。石牌坊有三個門,中門和左有邊門,因石牌中門刻有「蔣母基道」四字,放從入口至墳墓統稱「蔣母墓道」。從石牌坊到墳墓,依山坡而築,是一條長的8米的卵石路,夾在一片松林之中。進石牌坊行約300米,有一跨路亭,形若古代書生的方巾帽,據說蔣介石回鄉祭母,到此下轎故被稱為「下轎亭」。蔣介石每次掃墓,便在此下轎後步行而上,以此表示孝心。過亭上行約200米,橫在途中有一座共12問平房的墓廬。 現在我們到了基廬——慈寇。它建於1923年,1930年又重建,改成為現在的11間排房。現在我們來看看基廬主房中的四塊石碑。正門迎面的是孫中山的《祭蔣太夫人文》,由譚延闓(譚是北伐時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書寫,背面是蔣介石口述、於右任先生寫的《蔣太夫人事略》;左、右兩邊分別是《哭母文》和《慰勞蔣總司令文》;而為這張《蔣老伯母遺像》題字的是汪精衛(汪兆銘)。 正廳右邊是蔣介石掃墓時居住的小屋,從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蔣介石在當時國民黨中的地位已經相當高了。左邊一個兩室套間.,是蔣介石回鄉掃墓或下野休息常任之處。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後,他在此養傷110多天,是使得最長的一次。右邊兩間為招待親友的客房。附房作看墓人居住和做飯用膳之處。作為孝子的蔣介石為他母親修的墓穴到底如何呢?好吧,我們再上168米就可一清二楚了。 這就是蔣母之基,蔣母亡於1921年6月14日,各位看了可能會說::好普通啊2」其實這里卻大有來頭。此墓以石塊砌成,上面扇形攔土石上刻有「壺范足式」四字,含有女中模範、楷模之意。下面墓碑上刻孫中山先生親題的「蔣母之墓」。兩旁對聯為「禍及賢慈,當日頑梗悔已晚;傀為逆子,終身沉痛恨靡涯」。拜台刻有風竹圖,以示婦女之墓且出身於葛竹村。墓穴朝北就對著蔣介石之父的墓穴(桃坑山)。那為什麼蔣介石父母沒有合葬在一起呢?蔣母死時,蔣介石身價已高,當時蔣介石在乎叛廣東軍閥陳炯明,任粵軍前敵總指揮。蔣母系其父第三房續配夫人,在其父死後立碑時無法再刻上王氏的姓氏位置。另外在分割遺產時,蔣母同蔣介石的阿哥蔣介卿有矛盾。故在臨終前,曾囑托蔣介,不要把她同葬在其父親墓穴里,所以蔣介石在其母死時,為他母親另擇基地,而在兩墓中都留出了一個空穴。 參觀完了蔣母墓道後,有的遊客可能會問,蔣介石父親是誰?叫什麼7他葬在什麼地方?對此,我現在就告訴你們。蔣介石父親名叫蔣肇聰,,字肅魔,其墳墓位於溪口後馬路北面的桃坑山上。肅魔死於1895*年,墓有四穴。肅淹與其前妻徐氏、孫氏合葬。空;穴原擬留給蔣介石生母王彩五,後因王氏堅持另葬而始終空著。墓碑「肅寇蔣公之墓」,為蔣介石任滬軍團長時的上級和好友黃郭所書。兩邊「別頭柱」的對聯,上聯為「武嶺山懷抱」,下聯為「判溪水長流」。蔣父墳墓的修復,澄清了《金陵春夢》「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末見他祭掃父墓」之說的謬誤。 大家參觀完了墓道,下面我們將去干丈岩。為使大家更好地觀賞千丈瀑布的雄姿,我們徒步而上,望各位要有準備。 這兒是御書亭。御書亭位於雪竇寺東南,為「入山第一門」。耪場翹檢,古樸莊重。據宋代雪竇寺住持廣聞撣師《御書應夢名山記》雲:景佑年間,宋仁宗趙幀夢游「八極之表」,醒來後,沼「圖天下山幾[以進」。雪竇山「雙流效奇,珠琳挺秀」,「默契聖心」,即派內侍張腰新道去救偷和徹賜物品沉香木雕山一座。自此;雪竇山、寺名離次攝,南宋淳佑五年(公元1245年)冬,宋理宗趙陶追書「應夢名.山」四個大字。翌年四月,勒石建亭,將「應夢名山」四字置於亭內,並由廣聞撣師作記。供人觀瞻,現存亭子,由雪竇寺僧人於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募捐重建,1981年5月進行了大修。御書亭已成為雷竇山的入山第一景。 再接下來的是錦鏡池,在雪竇寺西南、東、西兩條澗水匯聚處。宋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雪竇寺方丈智鑒在此挖池、築堤,經半年而成,「池深一尋(8尺),縱四百三十尺,廣半之」,其上修橋置閘,控制干丈岩的瀑布,南宋詩人張良臣名之為「錦鏡池」。此池早已淤塞,成為水稻田。為了保證干丈岩的觀瀑用水,1986年政府撥款重修,挖土1米,池面積約200平方米;砌助築路300米,並修復了在其上端的關山橋,重建了橋上的青鎖亭。錦鏡池、關山橋、青鎖亭的修復,為千丈岩瀑布增添了美好環境和氣勢。 穿過青鎖亭,沿鵝卵石路走,大家看到前面是一片平地,約有四五十畝,這是山頂平地,要不是我們乘車繞山上來,絕不會感到這里會是600米高的山頂上呢。現在我們去看看號稱「浙東名瀑」的干丈岩。 所謂「干丈」,雖然誇張,但也有186米的落差,水源終年不斷。臨崖探首,叫人膽戰心驚。現在各位還是到安全的飛雪亭上去一覽瀑布全景。 干丈岩瀑布9在雪竇寺南0.5公里處,以雄奇壯觀而名聞江南,北宋真宗曾賜名「東浙瀑布」。瀑布落差128米,來自東西兩澗之水,在錦鏡池匯聚9經關山橋至崖口,凌空怒瀉,至半壁與一突出巨石相撞,灑若飛雪,把瀑布分成上下兩折,上層如五龍騰空,下層如珠簾垂地,經日光照耀,現出七色長虹,在各地眾多的天然瀑布中別具特色,觀者驚絕。觀干丈岩瀑布,有兩個角度:一為崖口對面,古人築「飛雪亭」讓人坐觀;二為瀑布穀底,古人建「仰止橋」、「午雷亭」供人仰視。1986年政府撥款改建了飛雪亭,亭前拓建了水泥平台,圍以欄桿9以適應日益增多的遊客觀瀑的需要。仰止橋和午冒亭也進行了整修。 各位,我們要發揚堅韌的攀登精神,再爬一段山路,去參觀蔣介石的別墅——妙高台。 妙高台離雪竇山勝景干丈岩約500米,有峰突起,截出萬山之表,稱「妙高台」,又名「妙高峰」,或曰「天柱峰」。峰頂有坪如台,東西約13米,南北倍之,前面是懸崖峭壁,三面凌空,下臨深淵,登雪竇絕頂俯視,只見平台不見峰。從山下仰望,只見山峰不見台,堪雪竇山勝景中的一絕。這裏海拔396米,氣候涼爽,周圍松樟翠竹蔽日,腳下山岩奇突多姿,是一個理想的避暑勝地。據1948年重修的《武嶺蔣氏宗譜》第六冊記載,蔣介石8歲時「始上雷竇山見妙高峰愛之」,「民國十六年總統蔣公建別墅於其地」,自題門額「妙高台」。別墅為中式建築,中間是三開間兩層樓,前有天井,黑漆大門,進門兩邊各有一問平房,上是陽台,有水泥走廊相連,後有三間平屋,有圍牆連成一個整體,建築面積為436平方米。刻有蔣介石手跡「妙高台」的門額,現仍懸掛於樓前。房屋右側有兩只亭子,大門外為平台,台上岩右突起一塊,方形平滑,可容一人下坐,稱「縣坐石」。「文化大革命」時妙高台被拆毀。1986年重建復原,但原故在正門進口的石塔卻被換了位置,放在了中間。這個石塔是清末民初時雪竇寺的方丈石奇和尚的浮屠,因蔣介石非常敬重他,故在造如高台時把它移了過來,並每次到此叩拜。 各位遊客,我們參觀游覽了妙高台後,現在沿路直奔下一個景點雪竇寺。雪竇寺是雪竇山風景區釣中心,歷史悠久,名揚海內外。據《雪竇寺志》記載:晉時有尼結廬山頂事佛,名瀑布院。唐會昌年(公元841年)改建今址。大中末年(公元859年)為襲甫所毀。咸通三年(公元867年)重建,改名「瀑布觀音禪院」。景福元年(892年),常通禪師來寺主事,刺史黃昆施田1300畝,寺院作了大規模64擴建,遂成十方禪院。咸豐二年(公元999年)宋真宗趙恆賜「雷竇資聖撣寺」寺額。紹興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失火焚毀,隆興年(公無116;年)復建。南宋寧宗時評定天下寺院等級,雪竇寺為「天下禪宗十剎之一」。在宋代,從太祖開始,先後為雪竇山下過4道渝旨。贊賞不已。元代至元二十五年和明代祟幀末年又兩次被毀,清順治年間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間,雷竇寺又一次遭到破壞。1986年4月,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開工重修。重建的大雄寶殿高23,7米,寬380,7米,深29.3米,大木立架,輔以磚瓦1宏偉壯觀。1988年10月21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來寺考察,建議把雪竇寺建成別具一格的彌勒道場。根據民國二十三年蛆934年)出版的《佛學辭典》「四大名山』』條目載:「近有主張於四大名山外,加奉化雪竇彌勒道場為五大名山者。」而彌勒佛的原型——布袋和尚契此就出生於奉化,且在奉化後林寺出家9死後葬於城北封山(即今錦屏山)的中塔禪院。1990年6月13日,彌勒殿在原天王殿遺址動工興建。殿字建築面積745。53平方米,高15,9米9寬28,7米,深23.2米。彌勒殿完成後,還將重建山門、方丈殿、藏經樓、鍾樓等。一5外我要告之各位的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雪竇專是按「文化大革命」前的樣子恢復的。順便我想出道題問問大家9為什麼雪竇寺有如此聲望?雪竇寺最有名的對聯是什麼?(雪竇寺出了個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正是彌勒佛的化身9而彌勒佛又是在名』國各寺廟中的第一個佛像,因此雪竇寺有如此聲望。對聯是「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參觀了雷竇寺,下面我們轉到這座大殿的後面去看兩棵樹——將軍摘。 提起當年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大多數人都知道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的愛國壯舉。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可從這兩棵樹中領略當年歷史風雲和將軍的業績。張學良將軍手植的四株槐木,今尚存其中兩株,枝繁葉茂,剛勁挺拔,直指藍天。見樹如見人,張學良將軍那種氣宇軒昂、大義凜然的神態彷彿就在眼前。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回溪口養傷,張學良將軍被幽禁在雪竇寺附近的中國旅行社9現在此處也已按原樣修建竣工。當年蔣介石對張學良活動范圍親自規定:東不出鎮海口,西不過曹娥江,到溪口有人跟隨,去外地出動憲兵。還派了者秀才給張學畏講四書五經。張在心胸積郁之餘,打靶、鳴炮、種花植樹,在雪竇山的水澗岩栽了紫玉蘭、法國梧桐,在雪竇寺栽了四株柄木,成長後僅存的兩株,當地人士奉贈雅號為「將軍摘」。 無獨有偶,雪竇寺前山門右側有高澇橋(現改名龍珠橋)橋畔有一古松,據說明隆慶五年(1571年)奉化縣官要將樹砍掉,翰林戴詢曾作詩要求留下,因此,本地人稱這株古松是「翰林松」。「將軍捕」與「翰林松」,雖屬古今不同時期不同境遇,然而都值得人們傳頌。 為了使各位更好地了解當年西安事變及張學良將軍的有關業績,下面我們去參觀中旅社。中旅社位於雪竇寺西側,有建築面積438平方米,1934年6月建成開業,屬上海中旅社管轄。內設客房六間。餐廳一個,旅遊旺季還在雪竇寺廂房設行軍床100張,接待旅客。1937年1月,房子被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包用,稱「張學良先生招待所」,張學良和他的副官、護士,以及軍統特務隊長同住在這里,另有30餘名特務隊員和一連憲兵駐扎在雪竇寺,進行監視。張學良在這里度過了八九個月的幽禁歲月。此年中秋,木結構廚房起火,房子全部焚毀,張學良在雪竇寺小住幾天之後,即被遷往安徽黃山。1987年5月,政府撥款按原樣重建,1988年竣工對外開放,並陳列了張學良的業績和照片。 各位遊客,請大家留意雪竇寺前有一處含珠林。這里有個傳說,在這吁陌間,有圓阜如珠,蒼松參天,稱為含珠林。四周群峰環抱,鳥瞅恰似九龍搶珠。林中原有茅亭一座,名含珠亭,1941年被日軍燒毀。相傳含珠林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墓地。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黃巢外甥林言投降朝廷,黃巢兵敗退至山東泰山狼虎谷被擒。林言不忍殺娘舅,乃殺一與巢貌似者代,巢逃出為僧。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張奎義為西京留守,識黃巢於群僧中,後住四明雪竇山,即雪竇禪師是也。」後人《詠黃巢墓》詩:「三十年前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即指此事。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去參觀游覽「隱潭三瀑」。位於雪竇寺西北約1.5公里,東吞、班溪兩鄉交界處。澗水從東喬村下流,形成三級瀑布,即上隱潭、中隱潭、下隱潭。上隱潭以幽險見長,中隱潭以清秀取勝,下隱潭則秀奇雙絕。 上隱潭,位於東喬車站西南角,從崖上通向深潭石階216級,陡壁深塑9青苔斑班,蒼松挺立石隙。澗底碧水深潭,南有水泥平橋,瀑布循崖傾落,高約49餘米,呈條線狀,鏗然有聲。憑欄仰望,水沫濺衣,涼氣沁心。潭北崖原有龍王廟,相傳北宋皇桔年間(1049年至1054年),朝廷遺使至此投金龍玉簡於潭中,祈雨抗旱,故昔日稱此處為龍潭。現建有小型水力發電站。 中隱潭,自上隱潭下行約500餘米處,濃蔭覆澗,澗有巨石橫卧,瀑布從巨岩俯沖而下,呈橫幅狀,水沫隨風飛濺,似霧如雨,富有溪谷野趣。 下隱潭,從中隱潭沿小徑下行約500米處。有巨石,寬9至12米,旁石筍,高20至24米,人稱石筍峰。峰底中空,一半覆蓋潭上,猶水上廣廈,瀑布橫傾潭處,仰視如彩雲橫空,絢麗多彩。集峰、洞、潭、澗於一境,風景獨秀。胡行之《下隱潭》詩:「百尺銀濤掛石飛,蒼崖翠壁紫岩扉。四時不息雷鳴耳,六月寒生潭上衣。」現因欄壩建小水電站,景色道損。 各位遊客,徐鬼岩瀑布是非常值得一游的,徐鬼岩在雷竇寺西北7.5公里,東番鄉直蠶村附近,重岩峭壁,岩頂海拔476米,瀑布落差242米。崖口一巨石外突,傳說仙人騎鬼徐徐升天,故名。遠望巨石,酷似石猴倚天而鞠,故又稱鞠猴岩。宋寶慶《四明志》載,絕壁鑿有「鞠猴岩」三大字,可能唐人所刻。『今新刻「徐鬼濺雪」四大字。岩邊草木叢生,崖頂澗闊,有洞橋o:澗水澄白,源自躊躇嶺,過谷穿林,至此湍急奔突,循崖而瀉,大雨後聲若雷理,震撼山谷。臨崖俯視,萬丈深淵,JL、寒股慄。崖下白霧蒸騰,飛珠舞玉,底下有潭,樹枝拍擊水面,雄奇壯觀。宋代奉化人王時會詩雲:「一片懸崖勢插天,昔人曾道此登仙;鬼飛赤局凌雲漢,鶴載瑤望度紫煙」。
Ⅸ 現在奉化女名人
奉化位於浙江省東部,地處寧波南郊、象山港畔,全市陸地面積127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9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61公里,地貌特徵為「六山一水三分田」,東部沿海,中部平原,西部山地。轄6鎮5街道,356個行政村,人口48萬。公元738年(唐代)建縣,1988年撤縣設市。
主要景點:蔣氏故居景區、杜鵑谷、千丈岩、雪竇山、南渡廣濟橋等。
奉化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剡源先生戴錶元、山水畫名家王諤、文化大家王任叔(巴人)、中國奧運之父王正廷、紅幫裁縫先驅王才運……他們不僅在各自的崗位上卓有建樹,還都有著愛國愛家鄉的赤誠之心。
歷史人物:
剡源先生戴錶元
戴錶元(1244年~1310年),字帥初,一字曾伯,自號剡源先生,奉化榆林人。五六歲就從父學詩文,多有奇句,稍長就塾師習辭賦,師從曾任南宋禮部尚書的王應麟和舒岳祥等一代文學師表。南宋咸淳七年中進士,被授予迪功郎、建康府教授等職。
由於多年在外過著飄泊不定的生活,戴錶元早就想在故鄉尋找一處隱蔽安靜的地方,住下來過安定的生活。於是,在1277年至1278年鄞宅遭火毀的情況下,他到榆林翠屏山下(也稱山頭坪)買地築廬。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戴錶元受聘任奉化養正堂師,與舒津、任士林等合修《奉化縣志》;大德八年(1304年)薦任信州(今江西省上饒市)教授。1306年,當他回到家鄉,有翰林集賢以修撰、博士二職論薦,可他拒絕了。在家鄉秀麗的山水中,他建質野堂、充安閣,讀書吟詩,直至生命走到終點。公元1310年,戴錶元辭世,留下了30卷《剡源集》和6卷佚文。
梅鶴仙子林逋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復,又稱和靖先生,大里黃賢村人(今奉化市黃賢村)。這一說法,有現存的《黃賢林氏家譜》可以佐證。
據記載,林逋自小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自謂:「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看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一生不娶,種梅養鶴,自稱「梅妻鶴子」。
林逋寫過諸如《將歸四明夜話別任君》《送丁秀才歸四明》等詩,在詩中他對處於四明的故鄉表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如今,黃賢的林逋後人稱林逋為「梅鶴仙子」,村裡也有幾處建築和雕塑,如梅鶴劇院,以紀念這位在北宋詩人中佔有重要地位的隱士。
中國奧運之父王正廷
王正廷(1882年~1961年),奉化金溪鄉稅務場村(今屬白杜鄉)人,民國時期的外交專家、社會活動家、著名體育家。
1949年以前,中國有三人先後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他們是王正廷(1922年當選)、孔祥熙(1939年當選)、董守義(1947年當選)。王正廷是中國第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
1911年,王正廷在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開始關注和參與中國體育事業。當年國際奧委會菲律賓籍委員瓦加斯來華考察體育,與王正廷相識,隨後一起聯絡東亞各國,發起組織遠東體育協會,每兩年一次輪流在東亞各國城市舉辦遠東運動會,被後人視為「亞運會」的前身。王正廷自然成為了現代亞運會的創始者之一,載入史冊。
1922年,王正廷被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後成為終身委員,他是當時中國著名的體育領導人之一。1936年和1948年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總領隊,率團先後參加第11屆和第14屆奧運會,為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王才運(1879年~1931年),奉化縣長壽鄉(今江口街道)王漵浦村人。據《奉化縣志》等文獻記載,王才運之父王睿謨,早年曾東渡日本學做西服,1891年回國後執業於上海,為紅幫裁縫早期創業者之一。
13歲那年,王才運離家去了上海一家雜貨鋪當學徒,滿師後恰逢其父從日本學做西服返滬,之後改行隨父學裁縫,做西服。由於當時縫紉工具相當簡單,一尺、一剪、一熨斗。用包袱一包便可出門營生,故稱「包袱裁縫」。由於父子倆手藝高超、價格公道,所以生意很好。
1910年,在慈溪人潘瑞璋的資助下,「榮昌祥」呢絨西服號在上海南京路正式開張。這是上海第一家頗具規模的工貿合一西服店。為了擴大經營,王才運親自到家鄉物色人才,招收年輕而聰明的鄉鄰當學徒。1916年,王才運與三位合夥人拆股,「榮昌祥」獨資達10萬銀元之巨,成為當時上海最著名和最完善的呢絨、西服及西服配套產品的大型專業作坊和商店。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王才運從民族大義出發,積極倡導商界罷市。為表愛國之志,王才運不惜失去歲入數萬金的盈利,毅然將「榮昌祥」交給王宏卿經營,又把大部分資產以分紅形式分給門生、子侄,然後攜家眷離滬回鄉。
除了精於商道,王才運還非常熱心家鄉公益事業。捐田、集資辦義庄,救濟困難戶和孤苦老幼,資助貧家子弟上學,出錢修建壽通橋。王才運謝世後,蔣介石特題像贊,高度贊揚了王才運為紅幫裁縫的發展和壯大、為家鄉公益事業所做的貢獻。
至於現代的女名人,抱歉沒有聽說過。望採納。
Ⅹ 鄞州籍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
近代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生物學家童第周、著名油畫家沙耆、世界著內名大提琴家馬友友、書法家沙孟容海、金石書畫家朱復戡、篆刻家高式熊、昆蟲學家周堯、表演藝術家王丹鳳、金采風以及現代著名表演藝術家周星馳以及虎嘯周著名的政教運動「藏周教變」發起人周德潘重孫,國際青年思想教育家,政治家周徐生先生祖籍也都是鄞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