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怎樣一位人物
諸葛亮(181—234),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為「卧龍」。建安12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占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重慶)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後劉備根據其策略,聯孫攻曹,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並佔領荊益,建立了蜀漢政權。曹丕代漢,他勸劉備稱帝,任丞相。建興元年(223年),劉禪繼位,他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論大小,都由他決定。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曾五次出兵攻魏,爭奪中原。建興十二年(235年),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於五丈原軍中,葬定軍山(今陝西勉縣西南)。謚為「忠武侯」。相傳曾經革新新連弩,能同時發射十支箭,又製造「木牛流馬」.有利於山地運輸。著有《諸葛亮集》。
提起諸葛亮,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大名垂宇宙」(杜甫詩句),人們一直把他看作智慧的化身,人們景仰和崇敬他。諸葛亮之所以能有這樣大的影響,這和歷代統治階級對他的推崇,小說戲劇對他的描繪和渲染是分不開的。然而,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和小說戲劇中塑造的諸葛亮並不完全相同。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又是怎樣一位人物呢?
諸葛亮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一個門第不高的官僚地主家庭里。其父諸葛珪曾做過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和當時的豪強貴族袁術、劉表等都有往來。諸葛亮兄弟三人,哥哥諸葛謹,弟弟諸葛均,此外還有兩位姐姐。由於父親很早去世,諸葛亮和他的兄弟、姐姐都依靠叔父諸葛玄過活。
諸葛亮的童年是在戰亂中度過的。在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大起義爆發,繼之而來的是在鎮壓黃巾起義中壯大起來的豪強地主武裝之間為爭奪地盤的廝殺、混戰。琅琊郡屬於徐州,是豪強們心目中的一塊肥肉,陶謙、呂布、曹操都曾先後占據和搶奪過這塊地方。徐州戰亂不止,使諸葛玄一家再難安身下去。為了逃避戰亂,諸葛玄帶領家人,離開家鄉,先投奔袁術,後又投奔荊州劉表,最後在襄陽住了下來。
諸葛亮17歲那年,叔父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失去了依靠,就帶著弟弟諸葛均在襄陽城西20里地的隆中村,置了一點田產,蓋了幾間草房,開始過著他20年後在《出師表》中所說的「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一面耕種、一面讀書的隱居生活。
隆中的生活,一過就是10年。這10年,諸葛亮閱讀了大量的經史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尤其喜歡讀《申子》和《韓非子》等法家著作。諸葛亮深為春秋戰國時期法家人物經世致用的理論所折服,他知道,在這動亂的時世,法家的思想,包括其治國的經驗、法術是最切合、最實用的。廣泛地閱讀、刻苦地鑽研、學習,使他獲得了豐富的政治、軍事和歷史等方面的知識。
這10年,也是諸葛亮拜師、交友、增長見識、學問的過程。那時候,荊州地區相對戰亂較少,中原地區的學者名士紛紛避亂至此地。比諸葛亮年長的,有大名士龐德公、號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沔南名士黃承彥(即後來諸葛亮的岳父)等,他們都成了諸葛亮的忘年之交。這些人思慮精密,學識淵博,見解卓絕,諸葛亮虛心向他們請教,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由於司馬徽的介紹,諸葛亮又拜了一位稱「酆公」的汝南靈山隱士酆玖為師。酆玖熟諳韜略,精通兵法,在諸葛亮「奉事惟謹」的精神和行為的感動下,酆玖傳授了他三部兵書。這對諸葛亮日後輔佐劉備帶軍打仗,無疑起著極大的幫助作用。
諸葛亮在交往的朋友當中,也有一些青年學者,其中有日後成為劉備重要謀士的龐德公的侄兒龐統,穎川的徐庶、石廣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評論天下大事,抒發自己的抱負。
在讀書、學習、廣交朋友之餘,諸葛亮也未忘懷當時政治形勢。隆中的10年,政治風雲變幻無常,此時曹操官渡一戰,打敗袁紹而統一北方;孫權繼父兄基業坐領江東,和當時曹操稱霸中原;坐鎮荊州的劉表是一個務虛名、尚空談,不足與謀大事的人,為豪強所吞並只是遲早的事……群雄紛爭的結果,必然會出現鼎立的局面。由於諸葛亮注意研究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從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應對的策略方針。當和朋友談論起現實社會形勢時,他洞若觀火、了如指掌,卓有識見,因之被司馬徽稱之為「識時務」的「俊傑」。
立志向學,因志而成學,學以致用,是諸葛亮所一貫恪守的治學思想。那麼諸葛亮的志向是什麼呢?從下面兩個例子可以窺見他的理想和抱負。
據《魏略》記載,有一天諸葛亮和石廣元、徐庶、孟公威三位好友一起交談,諸葛亮從容地對他們說:「諸位要是做官的話,是可以做到郡守、刺史的職位的。」三人反問諸葛亮又如何,諸葛亮只是「笑而不言」。這「笑而不言」,就已經表明了諸葛亮胸存大志。
又據《三國志》傳載,諸葛亮在高卧隆中常以管仲、樂毅自比。他認為當世既無像管仲那樣的賢相,也沒有像樂毅那樣的名將。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大政治家,曾經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國成為強大的諸侯國。樂毅是戰國時期燕國的名將,他扶持弱燕,統帥強兵,一舉攻下齊國70餘城,使燕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把自己比做管仲、樂毅,是認為自己具有宰相的治國之策,也具有名將的帶兵之道。他身處亂世,決心像管仲、樂毅一樣,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要干出一番驚人的功業,他志在掃除群雄,結束分裂。
治亂世必以才智,盡其才智又必依明主才能取成,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從」,說的就是要謹慎選擇可以輔佐的「明主」的意思。那諸葛亮心目中的「明主」又是什麼樣的人呢?在未遇到劉備之前,我們可以說在諸葛亮此時的思想中還沒有明確具體對象,但如果聯系他周圍朋友對當時豪強車間評價的言論以及日後的《隆中對》、《論光武》等文章來看,諸葛亮對選擇「明主」是有自己的標準的。
諸葛亮從小就受封建正統觀念的熏陶,在隆中十年間系統地學習經史子集,食君祿、報君恩的忠君報國思想更在頭腦中根深蒂固。當時最有勢力的軍閥是北方的曹操,此人雄才大略,影響很大,但在正統的觀點看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卻令人所不齒。龐統曾經跟諸葛亮談起曹操,認為他雖是一個治世的能臣,卻又是一個亂世的奸雄。像曹操這樣的人,諸葛亮會認為他是「明主」而去投靠他、輔佐他,是不可能的。而實際上,在下文將要談到的《隆中對》中,諸葛亮也是把消滅曹氏集團作為目標確定下來的。
劉表此人的行為品質,諸葛亮更是耳聞目睹,再熟悉不過了。連他的內親黃承彥老先生都不願出來幫助他,諸葛亮當然不會認為他是「明主」。
東吳的孫權呢?雖是位有作為的人物,但卻野心勃勃想「建號帝王以圖天下」,也是一位志存篡逆的野心家。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已赴江東輔佐他,而諸葛亮並沒有尾隨著到江東,應該說,孫權在諸葛亮的心目中,也不是一位能夠為之赴湯蹈火的「明主」。
至於盤踞川蜀、以「(?n)弱」著稱的益州牧劉璋,更不值一提。
從諸葛亮撰的《論光武》一文中,我們更可以窺測到諸葛亮擇主的准則。光武帝劉秀是東漢中興之主。諸葛亮在文章中,對劉秀的「策慮深遠」的作用極為欣賞,對光武君臣「謀合議同」,中興漢室的事業極為嚮往。南陽郡是當年劉秀中興的發祥地,歷史能否重演呢?當今世界能否再出現如光武帝那樣的「聖君」「明主」呢?這個問題只有等劉備出現在諸葛亮面前才能明白。
總而言之,隆中十年,是諸葛亮學習、增長才乾的十年,也是他「待時」、「待主」的時期。這個未出茅廬的青年,正如龐德公送給他的雅號「卧龍」那樣,一旦風雲際會,就能騰雲駕霧,大顯身手,一展抱負了。
這個時機終於到來,「劉皇叔」劉備於漢建安12年(公元207年)親自前來隆中,拜訪請教諸葛亮。
Ⅱ 諸葛亮真是個什麼什麼的歷史人物
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將的太玄,他本人其實是治理內政的頂尖高手,軍事才能沒有徐庶高
Ⅲ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草廬對》)。劉備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後事相托。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託付姜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諸葛亮在後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詩人杜甫也有贊揚諸葛亮的《蜀相》名篇傳世。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
Ⅳ 諸葛亮是怎樣的歷史人物
諸葛亮被《三國演義》大為美化後,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智的化身。但最近,批評諸葛亮的人越來越多,說他「不足以言智」。對此,我覺得應該對諸葛亮作出正確的評價。
雖說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畢竟不是神,因此他當然有缺點,而最主要的缺點是出在人事問題上。尤其是他對魏延的看法。魏延向劉備投降,諸葛亮居然根據骨相說他久後必反,這多麼荒唐。雖然孔明未能殺死魏延,卻對魏延抱有成見,認為他不忠不義。然而魏延是否如此呢?其實不然。雖然魏延不斷被孔明排斥,卻仍中心地效勞與蜀國,屢建奇功:斬王雙,戰張頜等都足以證明魏延是個不可忽視的人才。孔明最錯的是在毫無根據之下,留下錦囊殺死了魏延。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誤還有讓馬謖守街亭,導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敗、關羽守荊州的失誤,從某種意義上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在識人方面,劉備明顯比孔明勝一籌。
當然,諸葛亮也是有許多優點的。劉備三顧茅廬後,說「如魚得水」。這說明諸葛亮的確是個奇才。諸葛亮能嚴守軍事機密,攻其不備。而且他辦事很具有深謀遠慮。諸葛亮讓劉琦守江夏,其實是為了實施自己的戰略思想。因為諸葛亮知道,新野小城,終不能長駐。他讓劉琦守江夏,其目的不但要救劉琦,而且為後來躲避曹軍奠定了退守的路。還有在安排劉備去東吳招親時,孔明留下的三個錦囊,使劉備平安回到了荊州。還有一點,也是諸葛亮最妙的戰斗策略:讓關羽於華容道放走曹操。為什麼說他妙呢?殺掉曹操不是很好嗎?其實不然。假如在華容道上殺了曹操,孫權就回趁機佔領北方,孫權勢力大了,劉備就沒有了安身之地,更別談什麼三國鼎立,復興漢室了。因此孔明一方面讓關羽放走曹操,落個人情,另一個方面就是讓曹操抑制孫權,這說明孔明真乃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
Ⅳ 評價歷史人物 諸葛亮
1、總評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2、人物評價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孫權:「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復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咸共聞知。」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蘇軾:「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龍也!」
康熙帝:「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孫中山:「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齣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毛澤東:」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3、人物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Ⅵ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怎樣的人物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比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塑造的諸葛亮形象,更為強悍。
從軍事上看,諸葛亮在世時,基本上就是壓著強悍的北魏打。整個局面就是,蜀漢不斷進攻,而北魏補補退卻,只敢堅守。
令人稱奇的是,當時,蜀漢的人口資源只有天下的十分之一,且名臣武將逐漸凋零。而北魏方面,不但控制著最繁華、最強盛的區域,擁有當時最先進的騎兵部隊,其主帥司馬懿的才幹與諸葛亮不相上下。然而,諸葛亮依然是扮演「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的狠角色,讓司馬懿無可奈何。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連他的老對手司馬懿都極為佩服。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贊其為「天下奇才」。唐朝名將李靖,對諸葛亮十分推崇。而同為軍事家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與李靖談話時,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從政治上看,諸葛亮數次率軍北伐,他數月不在都城,但國內秩序井然。相反,那幾年不管是北魏還是東吳,都頻繁發生政變。及至後來,曹操死了沒幾年,大權就被司馬家族奪去了。
諸葛亮擔任丞相職務,他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力。他處事之公道,令人嘆服。哪怕是自己的仇敵,只要他為國盡忠效力,立下功勞,照樣給與賞賜;哪怕是自己的親信,如果玩忽職守,犯下過錯,照樣給與懲罰。
當時,整個蜀漢都對諸葛亮「畏而愛之」。又怕他,又愛他。奇怪嗎?不奇怪。因為諸葛亮的治政風格,不是濫好人和稀泥,而是嚴刑峻法,行事狠辣。為什麼沒有抱怨呢?因為他老人家處事太公平了,沒人能抱怨。
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漢政治較為清明,政權結構也比較穩定。諸葛亮由此獲得了足以與管仲、蕭何等名臣相提並論的功績和名聲。
從經濟上看,諸葛亮也顯示出卓越的才能。
在漢中,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保障了北伐部隊的軍需給養。
諸葛亮大興水利工程,他整修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從個人道德操守上看,諸葛亮毫無挑剔之處。
諸葛亮曾跟蜀後主劉禪說過,他的財產,合計是成都的八百株桑樹和十五頃薄田,穿的衣物都是朝廷賜封。他的子女,都是自食其力,絕無「官二代」做派。諸葛亮死前,吩咐他下葬時只需要挖一個洞,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了。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需要其他配葬物。
Ⅶ 歷史人物介紹諸葛亮
孔明,輔佐劉備建立蜀國,與魏國的曹操,東吳的孫權對抗,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很多故事與諸葛亮相關,如三顧茅廬、草船借箭。
Ⅷ 諸葛亮屬於什麼時期的歷史人物
一、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
二、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回,字孔明,號卧龍(也答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南陽郡耕種。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輔佐劉備建立蜀漢。
蜀漢建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Ⅸ 諸葛亮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嗎
諸葛亮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宦家庭。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親諸葛珪娶章氏為妻,生有三男兩女。長子諸葛瑾,次子諸葛亮,幼子諸葛鈞。在大哥之後,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
諸葛亮的童年甚至於他的一生都是極其坎坷的。他很小時,父母親就先後離開了人世。之後,他們兄妹幾個被叔叔諸葛玄的好友劉表撫養成人。
主要成就: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劉備統治集團的強力介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稱霸西南的企圖,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作為客籍政權面對著來自益州舊勢力的阻撓。
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漢是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他說「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六紀是指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敘,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變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變蜀土人士,專權自態,君臣之道,漸以陵替的態勢。
與儒家「崇禮」治世的觀點不同諸葛亮認為國家的治亂興衰的根源在乎「法」,因此,諸葛亮一再告誡、反復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進一步從反面強調了不以法治國的嚴重後果「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萊紛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攘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年青的後主,常欲采擇以充後宮。當時負責宮中事務的董允以為古者天子後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
後主皇妃之數是一個復雜問題,涉及到皇宮規模建制等諸多問題,非董允所能決定。當時,「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Ⅹ 歷史人物對諸葛亮的評價是什麼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孫權:①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②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復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咸共聞知。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楊洪: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司馬懿:1、真乃天下奇才也!」「亮慮多決少。2、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楊戲: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習隆、向充: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
劉禪: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張悌: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丕、備既沒,後嗣繼統,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