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關紅色歷史的故事
1、少年游擊隊
1934年,紅軍長征離開了江西革命根據地,留下的赤衛隊員們,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決定到山裡去堅持游擊斗爭。
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細妹、冬牙子都想跟赤衛隊去打游擊,但因年紀太小,李主席與李公公都不讓他們去。
天黑時,孩子們悄悄離家去找紅軍,但找了一天也沒找到。白匪團長帶領匪徒闖進了村子,屠殺了全村人,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埋下了為親人報仇的種子。
於是,一支紅色少年游擊隊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支、貼標語,消滅了不少敵人。在一次戰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
孩子們在李公公的領導下,混入靖衛團,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並打死了白匪團長。紅孩子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茁壯成長起來。
2、草原英雄小姐妹
這是一個當年曾深深感動了全國人民的真實故事。蒙族少女龍梅與玉榮是一對小姐妹。一天,她們利用假日自告奮勇為生產隊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風雪。
羊群經不住暴風雪的襲擊,順著風勢越走越遠。姐妹倆冒著刺骨的風雪,一路保護著受驚的羊群。龍梅為救一隻埋進雪裡的羊和玉榮、羊群失散了。
待她找到玉榮時,發現妹妹光著一隻腳在走路,那隻光腳已凍成了坨子了。龍梅急忙脫下自己的靴子給妹妹穿。
可是靴子已凍在了腳上,脫不下來。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凍僵的腳,背著她艱難地往前走,走著走著,終於倒了下去。
由於鐵路工人和尋找她們的公社書記等人及時趕到,姐妹倆和羊群都安全脫險。龍梅和玉榮受到了共青團中央的表揚。
3、朱德的扁擔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
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
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4、小偵察員張嘎
抗戰時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
嘎子歷經艱辛,找到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他配合偵察員羅金保執行任務,表現得勇敢、機智。但嘎子畢竟還是一個活潑、淘氣的孩子。
他與小朋友胖墩摔跤輸了還不講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煙囪。在一次戰斗中,他繳獲了敵人一支手槍,竟偷偷把槍藏進了老鴉窩里。
沒有上繳。為攻打敵人崗樓,他奉命進城偵察時被捕。當部隊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裡面放火,里應外合,全殲敵人,救出了老鍾叔。
也替奶奶報了仇。戰斗結束後,嘎子把藏在老鴉窩里的手槍主動拿出來上繳。隊長正式宣布把手槍發給他使用。
5、兩個小八路
1943年,八路軍小戰士孫大興腿部受傷,組織決定派小衛生員武建華護理孫大興,到敵占區我地下黨員家中養傷。於是孫武兩人便以木匠靳錫武的小學徒和劉大爺的外孫身份在劉集隱蔽起來。
日偽軍強拉民夫,在田鎮長家囤積糧食。大興和小武乘夜色鑽進田鎮長院內,放火燒了敵人的糧囤。他們的冒險行動打亂了組織的安排,受到了嚴厲的批評。
日寇蓄謀更大的掃盪計劃。一天,劉集的偽軍中隊突然開走,隨即開來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軍。老靳帶著大興和小武,摸清了敵人的真正意圖。
緊要關頭,大興毅然決定自己留下吸引敵人,讓小武帶情報向部隊奔去。獨立三團得到小武送來的情報,立即行動部署戰斗。敵人遭到了殲滅性打擊。
❷ 革命烈士的故事
著名的抗日英雄、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楊靖宇犧牲後,當殘忍的日軍割頭剖腹,發現他的胃裡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也無不為之震驚。
楊靖宇,1905年生於河南省確山縣。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4月參與領導確山農民暴動,同年5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組織確山起義,任農民革命軍總指揮。1928年後,在河南、東北等地從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獄,屢受酷刑,堅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任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1932年秋被派往南滿,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任政治委員,創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1933年9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獨立師師長兼政治委員。1934年4月聯合17支抗日武裝成立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任總指揮。後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治委員、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率部長期轉戰東南滿大地,威震東北,配合了全國的抗日戰爭。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曾致電向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日武裝表示慰問,贊之為「冰天雪地里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範」。
1939年在東南滿地區秋冬季反「討伐」作戰中,他與魏拯民等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游擊。自己率警衛旅轉戰於蒙江一帶,最後隻身與敵周旋5晝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時年35歲。為紀念他,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蒙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黃繼光,1930年出生於四川省中江縣一個山村。他自幼家境極為貧寒,黃繼光從小就給地主扛長工、割草放牛。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國內大量徵兵。黃繼光在村裡第一個報了名。體檢時,他因身材較矮開始未被選中。來徵兵的營長卻被黃繼光參軍的熱情所感動,同意破格錄取。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10月19日夜,黃繼光所在的二營奉命佔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當攻擊部隊受阻、傷亡較大時,黃繼光主動請戰,消滅敵人火力點。在戰友負傷犧牲、自己所攜彈葯用光的情況下,黃繼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敵人槍眼,為沖鋒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通路,犧牲時年僅22歲。
1941年8月,華北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調集10萬余兵力,對晉察冀邊區北嶽、平西根據地實行「大掃盪」,而狼牙山是日軍掃盪的一個重要目標。 狼牙山是晉察冀邊區東大門,因其峰巒狀似狼牙而得名,有5坨36峰,遠遠望去,群峰突兀連綿、壁若刀劈斧鑿。它不僅在軍事上占重要地位,而且是抗日根據地的武器裝備庫。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軍主力部隊調到邊區領導機關周圍擔任警衛任務。狼牙山地區只留下七連六班堅持斗爭,掩護部隊和群眾突圍。 9月24日,敵人開始行動了。兩架飛機狂轟濫炸,日軍螞蟻般往山上涌來。六班戰士將敵人引上狼牙山,並打退他們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突然,子彈打光了!怎麼辦? 大家不知哪來那麼大的力氣,搬起一塊塊大石頭,舉過頭頂,狠狠地向最前面的鬼子砸去。鬼子立刻像被擊中的烏鴉,飄飄搖搖掉進了深谷。 敵人慢慢逼近了,而山頭能摔的石頭都扔完了。 五壯士沒有絲毫畏懼,共同吐出一個聲音:「寧死不投降!」紛紛砸爛手中的槍,跳崖而死。
永遠的豐碑
董存瑞:捨身炸碉堡
生辰:1929年10月15日
祭日:1948年5月25 日
在河北省隆化縣北郊,長眠著模範共產黨員、全國著名戰斗英雄董存瑞的英靈。在蒼松翠柏中,矗立著一座雄偉的紀念碑,碑上銘刻著朱德總司令的題詞:「捨身為國,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懷來縣人。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團長,13歲時,曾機智地掩護區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參加八路軍。後任某部六班班長。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軍事技術過硬,作戰機智勇敢,在一次戰斗中隻身俘敵10餘人。先後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1枚「毛澤東獎章」。他所領導的班獲「董存瑞練兵模範班」稱號。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危急關頭,他毅然決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
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1913年春,擔任北洋法政學會編輯部長,負責出版《言治》月刊。1914年春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同年11月發表《國情》,成為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的先聲。1915年2月,代表中國留日學生總會起草《警告全國父老書》,反對日本提出的危害中國主權和獨立的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6月編印《國恥紀念錄》,積極開展反對袁世凱的宣傳活動。1916年春,撰寫長篇論文《青春》,提出創造青春中華的理想,傳誦一時。同時主編《民彝》雜志,宣揚民主和自由。同年5月回國後,曾任北京《晨鍾報》總編輯、《甲寅》日刊編輯等職,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1918年初,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新青年》雜志編輯。在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他相繼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講演和論文,闡述十月革命的重大意義,歌頌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成為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先驅。1918年底和陳獨秀創辦著名的《每周評論》。1919年主編《晨報》副刊,同時協助北京大學學生創辦《國民》和《新潮》雜志。5月,積極支持和參與五四運動。7月,發起成立少年中國學會。隨後又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重要文章,系統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批判改良主義思潮。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學組織中國第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並在北京會見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等,商討籌建中國共產黨。同年秋發起建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11月,建立北京的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自1920年7月任北京大學教授,同時在女子高等師范、師范大學、朝陽大學、中國大學等校任教。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後,負責黨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創辦《工人周刊》。1922年8月在杭州參加中共中央特別會議,隨後到上海會見孫中山,說明中共關於實行兩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主張。在1923年6月中共三大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三大以後,多次與孫中山會談,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1月,出席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會後,直接負責國共兩黨在北方的實際領導工作。同年6月,率中共代表團去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7月回國後,負責中共北方區委工作。在1925年中共四大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此後,他領導北京人民開展國民會議運動、關稅自主運動和反對北洋軍閥政府等革命斗爭,並派共產黨員到馮玉祥的國民軍中工作,對馮玉祥五原誓師參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4月6日,在蘇聯大使館中,被闖入的奉系軍閥張作霖軍警逮捕。被捕後,他堅貞不屈,於28日英勇地走上絞刑架,從容就義。就義後,遺體被安置在北京西山萬安公墓,現在是重要的革命教育基地.
董存瑞 永遠的豐碑
董存瑞:捨身炸碉堡
誕辰:1929年10月15日
祭日:1948年5月25 日
在河北省隆化縣北郊,長眠著模範共產黨員、全國著名戰斗英雄董存瑞的英靈。在蒼松翠柏中,矗立著一座雄偉的紀念碑,碑上銘刻著朱德總司令的題詞:「捨身為國,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懷來縣人。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團長,13歲時,曾機智地掩護區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參加八路軍。後任某部六班班長。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軍事技術過硬,作戰機智勇敢,在一次戰斗中隻身俘敵10餘人。先後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1枚「毛澤東獎章」。他所領導的班獲「董存瑞練兵模範班」稱號。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座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時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危急關頭,他毅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此時,他年僅19歲。
雷鋒簡介
雷鋒,原名雷正興,(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雷鋒出生在湖南省長沙望城縣簡家塘一個貧苦農民家裡。因為這一年是農歷「庚辰」年,給他取了個小名叫「庚伢子」。
雷鋒出生的時候,正是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雷鋒曾在一篇日記中寫道:「我家裡很窮,父、母、哥、弟,都死在民族敵人和階級敵人的手裡,這血海深仇,我永遠銘記在心。」
雷鋒的爺爺叫雷新庭,以租種地主田地謀生,整年辛苦勞作,但仍無法維持家人的生計,最後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到年關,地主前來逼債,要雷家在年前還清租債,雷新庭無力償還,悲憤交集,在過年的鞭炮聲中被活活逼死。
父親雷明亮,參加過毛主席領導的湖南農民運動,當過自衛隊長。一九三八年被抓去,遭到國民黨的毒打,造成內傷和殘疾,回到家鄉後邊養病邊種地勉強度日。一九四四年又遭到日寇毒打,傷勢更加嚴重,翌年秋天終於死去。哥哥雷正德,十二歲時外出當了童工,在繁重勞動的折磨下得了童子癆(肺結核)。一天,他突然昏倒在機器旁,軋傷了胳膊和手指。被解僱後又到一家印染作坊當了童工,由於勞累過度,肺病加重,又無錢醫治,沒幾天就死去了。 弟弟也因為飢餓而死去。雷鋒6歲的時候,家裡只剩下了他和媽媽兩個人。雷鋒的媽媽也是一個受盡折磨的苦命的人。她是鐵匠的女兒,生下來幾天,由於過於貧窮,父母沒能力撫養,就把她送進長沙一家育嬰堂,簡家塘一個姓楊的婦女把她抱回家撫養,6歲時把她送給雷家做了童養媳。後來,雷鋒的母親被地主唐四滾凌辱而自盡。
雷鋒在不滿七歲時就成了孤兒。鄰居家的六叔奶奶收養了他。他為了幫助六叔奶奶家,常常上山砍柴,可是,當地的柴山全都被地主婆霸佔了,不許窮人去砍柴。有一天雷鋒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見了,這個地主婆指著雷鋒破口大罵,要雷鋒把柴運到她家,並搶走了柴刀,雷鋒哭喊著要奪回砍柴刀,可那地主婆竟舉起柴刀在雷鋒的左手背上連砍三刀,鮮血順著手指滴落在山路上。雷鋒趕忙捂住傷口,忍住疼,兩眼瞪著地主婆,心想:「總有一天,我要報仇!」從此,雷鋒手背上留下三條傷疤。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時,小雷鋒便找到路過的解放軍連長要求當兵。連長沒同意,但把一支鋼筆送給他。1950年,雷鋒當了兒童團團長,積極參加土改。同年夏,鄉政府的黨支書供他免費讀書,後來加入少先隊。
1956年夏天,他小學畢業後在鄉政府當了通信員,不久調到望城縣委當公務員,被評為機關雷鋒在武漢模範工作者,並於1957年加入共青團。1958年春,雷鋒到團山湖農場,只用了一周的時間就學會了開拖拉機。同年9月,雷鋒響應支援鞍鋼的號召,到遼寧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機手。翌年8月,他又來到條件艱苦的弓長嶺焦化廠參加基礎建設,曾帶領夥伴們冒雨奮戰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損失,當時的《遼陽日報》報道了這一事跡。在鞍山和焦化廠工作期間,他曾3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5次被評為標兵,18次被評為紅旗手,並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光榮稱號。
1959年12月徵兵開始,雷鋒迫切要求參軍,焦化廠領導捨不得放他走。雷鋒跑了幾十里路來到遼陽市兵役局(現人民武裝部)表明參軍的決心。他身高只有1.54米,體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徵兵條件,但因政治素質過硬和有經驗技術,最後被破例批准入伍。參加人民解放軍後,編入工程兵某部運輸連四班,任班長。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要是對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願地去做。他曾多次立功,被評為節約標兵和模範共青團員。1960年11月入黨,並被選為撫順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因公殉職。
因公殉職後,1963年1月7日,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雷鋒班」。1963年3月1日, 朱德題詞:「學習雷鋒做毛主席的好戰士。」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劉少奇題詞:「學習雷鋒同志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周恩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志。」此後,掀起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向雷鋒學習的熱潮。此後,每年三月五日便成了全民學雷鋒的日子。雷鋒是一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
老一輩革命家董必武於一九六三年二月作詩歌頌雷鋒:
有眾讀毛選,雷鋒特認真。
不惟明字句,而且得精神。
階級觀清楚,勞動念朴純。
螺絲釘不銹,歷史色常新。
只做平凡事,皆成巨麗珍。
邱少雲(1931~1952)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出生於四川銅梁縣(1997年後屬重慶市)關建鄉的一個貧農家庭。15歲那年被國民黨抓去當兵,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赴朝鮮作戰。
1952年10月,為打擊在上甘嶺的美國和南朝鮮軍隊,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第29師第87團第9連戰士邱少雲被選派參加潛伏部隊,並擔任了發起沖擊後掃除障礙的爆破任務。12日上午,敵機向其所在的潛伏區進行低空掃射,並投擲燃燒彈。飛迸的燃燒液燃遍他全身。為了不暴露潛伏目標,邱少雲任憑烈火燒焦身體一動不動。他雙手深深地插進泥土裡,身體緊緊地貼著地面,直至壯烈犧牲。
戰後,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文藝工作團贈給特等功臣邱少雲烈士錦旗上寫道:「獻給中國人民志願軍偉大戰士邱少雲永垂不朽」。志願軍第15軍全體指戰員獻給邱少雲烈士家屬的錦旗上寫道:「祖國人民的光榮」。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抗美援朝分會給邱少雲烈士家屬的錦旗上寫道:「光榮之家」。四川省軍區司令部、政治部給邱少雲烈士的家屬的錦旗上寫道:「偉大人民的戰士,英雄不朽的功績」。為了表彰邱少雲崇高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頑強的革命意志,被中國共產黨志願軍某部委員會追認為中共正式黨員,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於1952年11月6日給他追記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稱號。同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最高人民議會常務委員會授予「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授予金星勛章、一級國旗勛章,並將邱少雲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為整體、為勝利而犧牲的偉大的戰士邱少雲同志永垂不朽。」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於山西省文水縣的一個中農家庭。母親早亡,父親劉景謙續娶胡文秀為妻。胡文秀將劉富蘭名中的「富」字改為自己的姓氏「胡」,從此更名劉胡蘭。繼母積極投身於婦救會工作,並非常支持劉胡蘭參加革命。
劉胡蘭8歲上村小學,10歲起參加兒童團。1945年10月,劉胡蘭參加了中共文水縣委舉辦的「婦女幹部訓練班」。學習了一個多月,回村後她擔任了村婦女救國會秘書。1946年5月,劉胡蘭調任第五區「抗聯」婦女幹事;6月,劉胡蘭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並被調回雲周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1946年秋,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幹部轉移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這位年僅14歲的女共產黨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雲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錫山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劉胡蘭配合武工隊員將其處死。閻錫山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雲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鎮靜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為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三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後,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叫「一個樣」後,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姓 名: 趙一曼
學 籍: 黃埔軍校六期
黨 派: 中國共產黨
籍 貫: 四川省宜賓
生 卒: 1905—1936
軍 職: 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
「紅槍白馬女政委」趙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學名,又名李一超,四川宜賓人,1926年進入宜賓市女子中學讀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五四運動期間,趙一曼受到革命思想影響。1924年大姐夫鄭佑芝用通訊的方式介紹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夏,她加入共產黨,曾任共青團宜賓地委婦女委員和縣國民黨黨部代理婦女部長。1927年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7月,武漢政府反共,她轉移到上海,隨即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翌年與同學陳大榜(陳達邦)結婚。1928年冬,她因疾病和身孕,奉調回國,先後到宜昌、上海、南昌等處做地下工作。 1932年春,她被派到東北地區工作,更名為趙一曼,先後在奉天(沈陽)、哈爾濱領導工人斗爭。翌年,為掩護身份,她曾同滿洲總工會負責人老曹(黃維新)假稱夫妻。1934年7月,她赴哈爾濱以東的抗日游擊區,任珠河中心縣委委員,後任珠河區委書記,一度被抗聯戰士誤認為是趙尚志總司令的妹妹。1935年秋,她兼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一師二團政委,群眾親切稱她「瘦李」、「李姐」,被當地戰士們親切地稱為「我們的女政委」。 日偽報紙也為之驚嘆的這位「紅槍白馬」的婦女。
羅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縣人。 原名雨成,新化縣松山鄉人。少時在維新、文德小學讀書,後因家貧輟學。1945年冬,去乾城縣所里鎮(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師附小就讀。1947年,考入省立九師,畢業後升入省立十三中學高中部求學,並改名羅盛教。
由於家境貧寒,羅盛教11歲時才上小學,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學了。為了有口飯吃,父親將他送去當了道士。14歲那年,他不得不到鎮上叔叔開的雜貨鋪幫工。
1949年,羅盛教的家鄉解放了。這年11月,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湘西軍政幹部學校的一名學員。羅盛教文化程度較低,聽起課來感到吃力,抓不住重點,筆記記不全。為了不掉隊,每次下課後,他都要將別人的筆記借來,和自己的筆記對照,查缺補課,然後用鋼筆工工整整地抄寫一遍。在建校勞動中,需要將倒在河中的一棵樹抬到岸上搭橋用。羅盛教第一個跳進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帶動下,全班二三十個同學都跳進河裡,終於將樹拖上了岸,搭起了橋。1950年2月1日,羅盛教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1951年4月,羅盛教響應黨的號召,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並隨部隊奔赴朝鮮。 任志願軍第47軍141師偵察隊文書。在朝鮮他曾參加了1951年陣地防禦作戰。
在朝鮮的日子裡,羅盛教時時感到朝鮮人民的深情厚誼,他和駐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裡的老鄉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經常幫房東大媽擔水、劈柴,鄉親們都誇獎羅盛教是好樣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羅盛教和戰友宋惠雲一起去河邊練習投擲榴彈。正值隆冬季節,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蓋住,幾個兒童正在滑冰,笑聲陣陣。忽然,傳來了呼救聲,有人掉進冰窟窿了!羅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彎腰,直沖過去。他一邊跑一邊飛快地脫掉身上的衣服,接著跳進了冰河裡。過了好一會,羅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氣,又鑽進水裡。又過了一會,羅盛教終於將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當那少年兩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時,突然,嘩啦一聲,冰又塌了,少年連人帶冰又落入水中。這時羅盛教全身已凍得發紫,體力已快消耗殆盡,但他卻又一次潛入水中,好久,才用頭和肩將少年頂出水面。這時宋惠雲已將一根電線桿拖到河邊,少年抱住電線桿被拉上了岸。人們急切地等待著羅盛教,然而,他卻再也沒有上來。為了救落水的朝鮮兒童,羅盛教英勇獻身。
全村老百姓都趕到了河邊,沉痛哀悼這位英雄的志願軍戰士。村民們將羅盛教安葬在村莊邊的佛體洞山。
1952年2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為羅盛教追記特等功,同時授予「一級模範」、「特等功臣」的稱號。同年4月1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決定追認羅盛教為「模範青年團員」。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他一級國旗勛章及一級戰士榮譽勛章。
❸ 潭嗣同的事跡
《譚嗣同的前生與來世》
中國農歷戊戌年八月十三日,潭嗣同大聲呼喊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在眾人驚詫的目光中,被斬首於北京菜市口。他本來可以像康有為一樣,或者逃到南方,也可以像梁啟超,在日本公使的幫助下逃到日本,放棄改良,進而革命。但所有人都不明白,明明可以活的人,僅僅為了「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就從容的去赴死了。大清建國254年以來,滿清差點就把有骨氣的中國人給殺光了,幸而有他譚嗣同的一死,才讓中國人的骨氣又立了起來,被磨光的稜角又分明起來,彎曲的膝蓋又直了起來,灰沉的心又激昂起來。古人有雲「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潭嗣同就是如此的大俠,讓人身居現在,而尚能為百年前的他所激盪。
外國的歷史學家總說:中國文明太奇怪了,竟然能夠傳了二千多年,一脈相承,讓人不可思議。其實,只要讓他們看看中國每個時代的大人物,他們看似在那個時代是孤單的個體,而從整個歷史長河中,他們個個交相輝映,照亮了二千多年的中華文明,讓每個中國人看清楚,中國人究竟是何種模樣的,而不至於漸失了中華的精神!
在許多人眼中,儒家都是唯唯諾諾,小心謹慎,亂世的時候,躲在一旁,太平了,就出來治天下,彷彿儒家全是貪生怕死的人物。但是,歷史上第一個大俠,我認為就是子路,儒家的第一代弟子。那時,他出使在國外,聽說衛國大亂,就急著奔回去。別人勸他說:「你去也來不及了,不要惹禍上身吧。」子路卻說:「我拿著國家的俸祿,當然不能逃避災禍。」,然後他就逆著出逃的人群,隻身闖進了高台。他本來是個武藝高強的人,但那時候已經六十三歲了,不小心被人割斷了系在下巴的纓繩,頭上的冠帽就搖搖欲墮了。子路嘆了口氣說:「君子即使死了,冠也要戴正。」於是停下手,把纓系好,冠扶正,石乞等人乘機一擁而上,殺死了他。他本來也可以不死的,衛出公的手下都跑光了,他就是不回去又有什麼呢?可他就是忘不了自己的職責,決不躲難,要死的時候就坦然的死了,真是位大情大性的人物,他如譚嗣同一樣,可以不死而又非死不可,他們的事業是失敗了,但他們的做人也就成功了,精神也由此豎了起來。這樣的死,又有何惜呢?
約一千年之後,隋朝又出了一個堯君素。那時候隋朝快亡了,他原來的頂頭上司屈突通來勸他:「我都已經失敗了,天下都響應了唐王朝,你也降了吧!」。堯君素就罵他:「主上把國事交與你,你卻降了唐。你現在乘的馬,都是主上給你的,你有什麼面目來見主上?」。屈突通愧不能答,只好走了。唐軍又把他的妻子孩子拿出來,勸他降了吧。堯君素又說「天下事豈是你婦人所懂的!」拿出箭來,就把他的妻子給射死了。最後,他對著守城的士兵說:「我又何嘗不知道天下的事勢呢?如果隋朝真的亡了,那我也跟著隋朝一起去死吧!」。結果,同一時代的人,他的名字就入了隋書,而屈突通則入了唐書。堯君素事的是一個無道昏君,但他守的卻是一個臣子之節,別人說:這是愚忠啊!死的有什麼價值呢?但對於堯君素而言,他不是為了隋煬帝而死的,而是為隋朝死的,他跟著隋文帝建立了隋朝,隋朝就是他一生的心血,隋朝都沒了,他活著的目標也沒了,他活著又有何益呢?他同樣是可以不死又非死不可的人。他們不是與自己的生命過不去,只是有時候,死比生,來的更有價值。
又是一個七百年,歷史走進了宋朝的終結。陸秀夫在厓山,已被張弘范逼到了懸崖。他望著狂卷的波濤,若隱若現的礁石,知道宋朝完了。他就催促著結發的妻子先跳海。然後身穿著朝服,跪在趙昺面前,沉重的說:「國事至今已經一敗塗地,陛下應當為國死,千萬不要像恭宗一樣被人俘虜。德佑皇帝遠在大都受盡了屈辱,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說罷,他背起九歲的趙昺,又用素白的綢帶與自己的身軀緊緊束在一起,然後一步一步地走向船弦,踏上了從臨安到厓山的最後里程、水天一色的茫茫大海……陸秀夫只說了「陛下應當為國家死」,沒說自己也應當為國家死,但最後卻是一家子隨著宋朝死了。有時候在我們看來,這些人真傻。因為我們很難理解,宋朝三百二十年的基業,對於無論是人民,還是臣子的,是多麼大的向心力。宋朝不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亡了,沒人會為他去死,因為他的根基很淺,對人民還沒什麼公信力,宋朝已經三百二十年了,以二十歲一代來算,足足有十六代人,中國人民共和國到如今,也不過三代的光景吧?只有一樣的到了三百年後,我們才能感受到國家對於我們意味的是什麼,陸秀夫的行為,究竟是傻還是不傻,也只能那個時候的人最有資格評判。
也就約莫一百年的光景,中國又有一位極有名的人物,加入了這個殉葬者的行列,他就是方孝孺。他幫著建文帝削藩,結果燕王朱棣坐不住了,就一直打到了南京城。建文帝自焚死了,朱棣就逼著方孝孺寫即位詔,方孝孺堅決不從。朱棣威脅他:「你不寫,我就誅了你九族!「方孝孺照樣不買他的帳:「就算你誅了我十族也沒用!」這個朱棣就火了,可是自古至今,從來沒有十族一說,只有誅九族。朱棣偏偏要創個「誅十族」出來,就把方孝孺的門生朋友也編成了一族,一共873人被凌遲處死。如譚嗣同殉國,就死了他一個,最多如陸秀夫,也就一家子,但如方孝孺誅十族,其慘烈與悲壯,實在是古今第一。他本可以不死,寫個詔書,還是榮華富貴。可他為什麼要死呢?那時明朝也才三十年的光景,沒那麼深的感情啊?原因其實是很簡單的,如果建文帝不照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的計劃削藩,他還是可以舒舒服服的做他的皇帝,但他接受了方孝孺他們的意見,為了政權的統一與安定,決意削藩。最後失敗,建文帝也死了,他是為了國家死,那麼方孝孺又有何面目活下去呢?建文帝為國事而死,那麼方孝孺為國事死也是義無反顧的,他並非是為君而死,而是為國事而死,所以他這一死,將他的氣魄都展現了出來,平時雖然是個規矩的儒生,但到要死的時候,也是從容的赴難,沒有絲毫的畏死。他死的讓人敬佩,因為他的死,讓人看到了民族的精神!即為國死,乃人生之樂事,有何惜哉?
譚嗣同在死前,感嘆沒人理解自己,給梁啟超寫信說:「嗣同不恨先眾人而死,而恨後嗣同死者虛生也。嚙血書此,告我中國臣民,同興義舉。」但我們可以看見,歷史上,子路倒下了,又有堯君素,他倒下了,又有陸秀夫,陸秀夫死了,又起來個方孝孺,滿清絞殺三百多年,還是會有譚嗣同站起來,只要我們眼見著先輩,就會不斷有後起之秀涌現出來,共襄國事,不懼生死。縱然當世無人理解,譚嗣同又何愁未來無人成為知音呢?民族之精神,正因為有此輩在,而能繼千年而不滅。無論什麼時候,我中華民族,亦不會泛此種大人物,因為民族之精神,總會在危亡之時,激勵著後人站出來,接過這精神,使之傳承之永久。
---文/國士無雙
個人觀點:待續......
❹ 革命歷史小故事
送雞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雞毛信》是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內編的家喻戶曉的電影。容影片的主角是十二歲的兒童團團長海娃,他的任務是一邊放羊,一邊放哨,發現敵人,給村裡人打信號。海娃的父親是民兵中隊長。有一天,父親讓他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海娃以放羊作掩護,攜信上路。不料途中卻遭遇敵人……
故事的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孩子們的喜愛。
這部上世紀50年代拍攝的黑白片不僅在國內影響很大,而且在國際電影節上兩次獲獎。1955年,在英國第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榮獲優勝獎,是新中國在國際上獲獎的第一部兒童故事片。
小說里的抗日小英雄———雨來
蘆花村裡有個叫雨來的男孩,他喜歡游泳,也喜歡讀書。有一天,村裡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進了雨來家,挪開了水缸,跳進了缸下面的地洞。雨來將水缸挪回了原位,這時,鬼子也到了……
這是小說《雨來沒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來是抗日戰爭年代冀東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這其中也包括小說作者管樺本人在內。管樺從小就和村裡的兒童一起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雞毛信,上樹
❺ 要找一個紅色遺址,一段紅色歷史及一個黨的動人故事
抗美援朝戰爭河口遺址
河口斷橋是當年志願軍三大渡江地點之一,它記載著抗美援朝戰爭中彭德懷、毛岸英等志願軍將士的豐功偉績,是丹東地區著名的紅色教育基地。老同志們一致表示,通過參觀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新中國誕生和發展建立的豐功偉績感覺非常震撼,要向他們學習,繼續發揮余熱,老有所為,為構建和諧社會再做貢獻。
鴨綠江斷橋氣勢逼人地橫跨在鴨綠江上,向人們展現出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也是世人的憑吊歷史、緬懷英雄烈士的游覽景點。
在這里,我們用手撫摩著當時被轟炸後的痕跡,那一段充滿熱血的紅色記憶不由浮上腦海: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即派兵入侵朝鮮,並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我國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應朝鮮政府請求,黨中央毛主席作出英明的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臨危受命,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從此,鴨綠江大橋便承擔起抗美援朝、支援前線的交通大動脈。11月8日,美國空軍派出百餘架B—29型轟炸機對鴨綠江大橋狂轟濫炸,大橋被攔腰炸斷,朝方三座橋墩被炸塌,至此大橋癱瘓。而中方一側殘存的四孔,被稱為斷橋,成為抗美援朝戰爭永久的歷史見證。
❻ 革命歷史故事
革命歷史故事 辛亥革命與「辮子」
清廷以強迫男人留辮,彰顯其專制淫威;辛亥革命則反其道而用之,以「辮子」激發民眾的反清意識,將反清革命推向高潮,清王朝在轟轟烈烈的剪辮子運動中壽終正寢。辮子是清朝的象徵;剪掉辮子則是辛亥革命勝利的一個重要標志。一條辮子,注入了復雜的政治變數和特定的文化內涵,頗有考究的韻味。
剪辮與革命
20世紀初年,伴隨著反清革命的高漲,出現了批判辮子的高潮,很多青年厭惡地把辮子稱作「煩惱絲」。許多報刊都以辮子為題,揭露清政府的殘暴和喪失人性。鄒容在《革命軍》中把辮子列為反清革命的一個重要原因,斥責清廷強迫男人留辮子是「固我皇漢人種,為牛為馬,為奴為隸」。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將辮子納入反清革命,辮子的去留成了是否革命的標志。激進的革命黨人為表示獻身革命的決心,首先剪掉辮子,同時以剪辮相號召,呼籲投入革命。
1879年孫中山在檀香山讀書時就有不少人以辮子戲弄和欺負他,他異常苦悶和憤怒。後來有人勸他剪掉辮子,他卻理智地解釋道:「我們為剪辮的最後目的,應該大家聯合起來,等到全體的中國人都可剪辮子時,才把辮剪掉。若是一個一個地把發辮剪下,是不相宜的。」這是孫中山第一次以辮子相號召,鼓吹團結大多數民眾奮起反清。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後,由於「興中會」已經建立,反清的大旗已高高舉起,所以孫中山在11月20日由日本橫濱前往檀香山時,就在華僑馮鏡如的文經書院剪掉了辮子,以示決心把反清革命進行到底。
1902年,17歲的鄒容從四川來到了上海,為表示反清的決心,痛快剪掉辮子,乘船赴日留學。一到日本,鄒容就投入方興未艾的革命洪流,誓與一切邪惡勢力作斗爭。陸軍學生監督姚文甫行為不軌,發生姦情,他聯合張繼、王孝鎮、陳獨秀等人在晚上掌燈時分,闖入姚的住處,乘姚不備由張繼抱腰,鄒容按頭,陳獨秀揮剪,剪其辮子。一來抒發「割發代首之恨」,二則揭示剪辮的正義性,號召留學生革命反清。在鄒容眼裡,「區區一辮發」事小,關系「種族存亡」事大。在鄒容等人的大力推進下,1903年拒俄運動的高潮中,黃興、陳天華、蔡元培、吳玉章、張繼、陳獨秀、秦毓鎏、許壽裳、韓強士等人都剪掉了辮子,發誓與清朝一刀兩斷,革命到底。
1902年魯迅赴日留學後,深深為鄒容等革命黨人的反清活動所感染,對辮子「深惡痛絕」,1903年他毅然決然剪掉了辮子。但一旦回國探親,還得做一條假辮子矇混過關。所以,清末做假辮子生意興旺,頗能賺錢。魯迅後來回憶道:「我的辮子留在日本,一半留給客店裡的一位使女作假發,一半給了理發匠。人是在宣統初年回到故鄉來了,一到上海首先得裝假辮子。這時上海有一個專做假辮子的專家,定價每條大洋四元,不折不扣。他的大名,大約那時留學生都知道。他也做得真巧妙。只要別人不留心,是很可以不出岔子的。但人知道你原來是留學生,留心研究起來,那就漏洞百出。夏天不能戴帽子,也不行;人堆里要防擠掉擠歪,也不行。裝了一個多月,我想如果在路上掉下來或者被人拉下來,不是比原來沒有辮子更不好看么?索性不裝了。」
這段回憶清晰地透露出三點信息:1.假辮生意興隆,反證了剪辮的人很多;2.在人們心目當中,留學生幾乎都剪了辮子;3.魯迅戴了一個月的假辮居然敢於去掉,說明基層社會對剪辮的控制很弱,剪辮有成風之可能。
新軍與新式學堂中的剪辮風
新軍雖然是清政府控制最嚴的部分,但由於受革命思想的感染,到1910年前後,也時有剪辮事件發生,尤其在新式軍事學堂,屢見不鮮。
1910年,山西陸軍學堂的學生集體剪辮,頗具氣勢。劉精三記雲:「九月間,我們聯系進步同學24人剪了辮子,一時風起雲涌,剪辮運動形成高潮。到了冬季,200名同學,除少數旗人外,剪辮子的達到170餘人之多。省城大專學生說:」陸軍學堂變成了寺院,學生當了和尚,但也有帶發修行的『。「
1911年春天,武昌軍事學堂新軍學生也紛紛剪辮。陸軍第三中學開始有200多人集體剪掉了辮子,遭到校方嚴厲斥責。但反而激起更多的人反抗,短短十幾天,又有200多人剪辮。總共500多人的學校,400多人剪掉了辮子,校方長官也奈何不得,因為法不責眾。在新軍學生剪辮風的影響下,一些較開明的新軍軍官也開始支持。「湖北陸軍四十一標二營學兵李佐清,以發辮一物於操作上大有妨礙,日前毅然剪辮。」黎元洪知道後,不但不予指責,反而贊揚李佐清說:「我國朝野上下,近因受外界之激刺,於剪發一事幾乎風靡一時。余本欲先行雉去,以為軍界同人倡,因明詔未頒,故爾中止。今爾毅然剪去,免豚尾之訕笑,導文化之先機,匪惟社會所歡迎,亦即余所崇拜也。」
和新軍軍事學堂相比,地方新式學堂的剪辮風則更強勁。1905年,為了抗議日本歧視中國人的取締中國《留學生規則》,許多留日生憤而歸國。從培養新型人才的願望出發,蔡元培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公學。蔡元培西裝革履,不留辮子,學生也大都剪辮,儼然一個沒有發辮的「獨立王國」。很多人對他們投以驚異的目光,官吏和警察怒目而視,也毫無辦法。
1910年,浙江的師范學堂和紹興中學的學生突然都將辮子剪了。當道下令「蓄發」,但無人理睬,為息事寧人,只好不了了之。1911年暑假,浙江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又出現了一場剪辮風波。馬敘倫回憶說:「那時求是書院有一位教員叫孫江東,也有革命思想,他偶然在暑假裡出了一個題目,叫《罪辮文》,教學生做。學生里有史久光、李斐然,都大發議論,斥責清朝。孫江東還嫌他們文章里『本朝』兩個字不行,給他們改成『賊清』。」由此可見,辮子和反清緊密相聯。總之,由於革命思想的傳播,剪辮已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❼ 革命歷史的故事
送雞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雞毛信》是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內編的家喻戶曉容的電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歲的兒童團團長海娃,他的任務是一邊放羊,一邊放哨,發現敵人,給村裡人打信號。海娃的父親是民兵中隊長。有一天,父親讓他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海娃以放羊作掩護,攜信上路。不料途中卻遭遇敵人……
故事的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孩子們的喜愛。
這部上世紀50年代拍攝的黑白片不僅在國內影響很大,而且在國際電影節上兩次獲獎。1955年,在英國第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榮獲優勝獎,是新中國在國際上獲獎的第一部兒童故事片。
小說里的抗日小英雄———雨來
蘆花村裡有個叫雨來的男孩,他喜歡游泳,也喜歡讀書。有一天,村裡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進了雨來家,挪開了水缸,跳進了缸下面的地洞。雨來將水缸挪回了原位,這時,鬼子也到了……
這是小說《雨來沒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來是抗日戰爭年代冀東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這其中也包括小說作者管樺本人在內。管樺從小就和村裡的兒童一起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雞毛信,上樹
❽ 常熟言子巷,常熟故事,常熟典故,常熟歷史,常熟興福寺,常熟文化,常熟狀元
有時間去一下,感受一下厚重的歷史、淳樸的民風、發展的新貌、未來的構想。到了那裡,才會有跨越時空的體驗,才會有實現嚮往的滿足。
說到關於她的文獻,就很多了。實地走一趟,你還可能發掘到不多見的傳說、故事。
❾ 革命先烈小故事
革命先烈的故事
徐雪雲烈士(1924-1952),青浦區白鶴鎮青龍村人。1945年參加革命,解放戰爭中先後參加孟良固、淮海和解放上海等戰役。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平時工作中,徐雪雲同志認真負責,在柳上里戰斗中,榮立三等功;在上甘嶺戰役中,他帶領戰士們一次又一次的打退了美帝國侵略的進攻。戰斗即將結束時,徐雪雲同志不幸中彈,壯烈犧牲,英年二十八歲。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給徐雪雲代立喜報。
馬豪,原名馮聖發,慈溪縣慈城鎮(今寧波市江北區)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參加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1947年5月在華東野戰軍一縱隊二旅(1947年1月旅改稱師)四團二營四連參加孟良崮戰役,在圍殲敵七十四師戰斗中光榮犧牲。
(一)
1923年,馬豪出生於慈溪縣慈城鎮東高樓址。父親馮可鈞是杭州一家中葯鋪店員,靠工薪維持家庭生活,失業時生活無著,靠母親當女傭或借債、典當、編織草帽等微薄收入度日。由於家庭貧困,馬豪讀到小學畢業就失學了。當時正值七七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慈溪與全國各地一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馬豪受到抗日救亡運動的進步思想激勵,積極投身救亡活動。他廢寢忘食地到處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激起了群眾抗日救國的熱情。同時受其大哥馮伯華、二哥馮舜華(均系中共黨員)的影響,於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後參加了地下黨組織的秘密游擊隊,並擔任了慈溪縣地下黨的秘密聯絡站工作。
1942年,父親送馬豪去杭州胡慶余堂中葯店當學徒。沒過多久,馬豪就離開葯店,仍回到慈城,繼續從事慈溪地下黨的秘密工作。同年新四軍浙東游擊司令部在慈北成立,組織上就送他去游擊司令部入伍。
(二)
1945年10月初,為謀求和平,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奉命北撤。馬豪隨浙東縱隊撤至江蘇漣水。11月,部隊在漣水整編,蘇浙軍區與二縱隊(即浙東縱隊)、四縱隊和蘇中軍區教導旅組建為新四軍第一縱隊,浙東縱隊改稱為第三旅,馬豪就在三旅工作。漣水戰役後,部隊轉移到山東。1946年12月宿北戰斗結束後調二旅(1947年1月旅改稱師)四團四連任政治指導員。
馬豪思想純朴,待人熱情誠懇,處處以身作則,又善於做政治思想工作。行軍途中他經常幫助體弱的戰士扛槍,還邊走邊和戰士談心,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戰士的心坎上,沿途鼓勵戰士「莫掉隊,堅持就是勝利」,使部隊保持高昂的戰斗情緒。
1947年初,魯南戰役、萊蕪戰役的勝利,部隊俘獲了大批蔣軍官兵,因而教育、融化新解放過來戰士的任務成為部隊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關鍵是迅速提高他們的階級覺悟,使之成為人民戰士。對如何教育、爭取、融化新戰士沒有現存的經驗,只有逐步摸索。一七五團(前身四團)四連軍事、政治工作基礎都比較好,加上政治指導員馬豪工作認真負責,平時與戰士同甘共苦,深受戰士愛戴,在連隊有著較高的威信,所以教育、融化新戰士工作就在四連先走一步,探索經驗。這項工作在四連開展以後,馬豪召開連隊黨支部支委會傳達縱隊政治指導員會議精神,研究確定了開展訴苦運動的工作部署。訴苦運動從引導大家倒苦水開始,啟發大家的階級覺悟,而後轉入控訴反動階級總代表蔣介石罪行,掀
起報仇立功的高潮,達到「當人民戰士,為人民解放而戰」的目的。
馬豪工作艱苦踏實。為了搞好訴苦教育,除開會布置外,他夜裡深入到班裡親自找骨幹、新兵談話,了解家史、個人遭遇。有些北方新兵聽不懂他的寧波口音,他總是笑眯眯地不厭其煩地重復一二遍。在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下了許多人的階級恨、血淚賬,為進行訴苦教育獲得扎實的思想、組織資料。馬豪還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善於宣傳鼓動,表揚先進,幫助後進,《工農兵》團報經常刊登他的稿件。訴苦教育中,每次集會,他總是親自指揮選唱一段他用秧歌調自己填詞的「窮的窮來富的富,窮人天天受痛苦,吃不飽來穿不暖,牛馬生活真難過」……訴苦大會上的標語、口號:「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控訴舊社會,認清吃人鬼,翻身得解放,跟定共產黨」、「參加解放軍,一心為人民,打倒蔣介石,報答毛主席」等等也都是他自己擬定,用紙塗墨寫成的。
在訴苦運動中,新老戰士都受到了深刻的階級教育,普遍訴說了在舊社會、舊軍隊身受的壓迫,傾吐苦水,決心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苦練本領、殺敵立功,從而提高了部隊階級覺悟,增強了戰鬥力。訴苦運動所產生的巨大力量,在以後的戰斗中,就顯示出來了。四連新戰士馬思進在訴苦教育中紮下階級覺悟的牢固根基。5月,打孟良崮戰役中,他帶領一個戰斗小組機智勇敢殺敵,被命名為「馬思進先鋒小組」,而他榮獲三級人民英雄稱號,全連立集體功一次。
(三)
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戰役打響,第一縱隊奉命協同各路友鄰軍對孟良崮及其周圍諸高地發起總攻,縱隊決定:以獨立師3個團展開在大山場以東楊家莊、葉家溝地域由南向北攻擊540高地,以第一師第一團展開在285高地以南地塊540、520高地攻擊,以第二師第四、第六團展開在285高地及其以北地域向520、540高地攻擊。5月15日18時,總攻全面發起,由於未能有效壓制敵陣火力,沒有成功。16日2時,第二次總攻發起,獨立師第一第三團、第一師第一團、第二師第四、第六團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分路向520、540高地猛撲,敵人企圖作垂死掙扎,居高臨下,以熾盛火力阻止我軍前進。我軍各部隊不顧任何傷亡,幹部身先士卒,黨員、模範奮勇帶頭,前仆後繼,以排山倒海之勢與敵展開激烈爭奪戰。在這萬分危急時刻,第四團第四連馬思進帶領一個戰斗小組,搶佔了一個小山頭,敵人用密集的火力、10倍以上的兵力連續三次向小山頭拚死反撲。馬豪眼見馬思進那裡戰況激烈,不顧地形極端不利,帶領一個班來支援他,不幸被敵人的鉛頭子彈擊倒,胸部被打
了兩窟窿,血流如注,當場英勇犧牲,時年僅24歲。
孟良崮戰役結束後,部隊在進行評功中,聯繫到馬豪戰時、平時的一貫表現,特別是在政治思想工作上有創造性,追認他為「縱隊模範指導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中,所在營與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激戰4晝夜後,於19日夜奉命奪取上甘嶺西側597.9高地。部隊接連攻佔3個陣地後,受阻於零號陣地,連續組織3次爆破均未奏效。時近拂曉,如不能迅速消滅敵中心火力點,奪取零號陣地,將貽誤整個戰機。關鍵時刻,時任某部6連通信員的黃繼光挺身而出,請求擔負爆破任務。他在決心書上寫道:「堅決完成上級交給的一切任務,爭取立功當英雄,爭取入黨。」當即被任命為第6班班長。他帶領2名戰士勇敢機智地連續摧毀敵人幾個火力點,一名戰友不幸犧牲,另一名戰友身負重傷,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對敵人的猛烈掃射,他毫無畏懼,忍著傷痛,迅速抵近敵中心火力點,連投幾枚手雷,敵機槍頓時停止了射擊。當部隊趁勢發起沖擊時,殘存在堡內的機槍又突然瘋狂掃射,攻擊部隊再次受阻。這時他多處負傷,彈葯用盡。為了戰斗的勝利,他頑強地向火力點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時,他突然奮力撲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敵人正在噴射火舌的槍眼,壯烈捐軀。在黃繼光英雄壯舉的激勵下,部隊迅速攻佔零號陣地,全殲守敵兩個營。
戰友們沖上「零號」陣地時發現,黃繼光敦實的身軀仍然壓在敵人的射擊孔上,他的手還牢牢地抓著周圍的麻袋,寬闊的胸膛還緊緊地堵著敵人的槍口……人們看到,黃繼光的腿已被打斷,身上有七處重傷,他的身後有一道長長的血印。犧牲後的黃繼光全身傷口都沒有流血,地堡前也沒有血——血都在路上流光了!可以想見,在最後時刻,黃繼光是以何等堅強的毅力,拖著重傷的身軀,爬到敵人的地堡前,又一躍而起的。
❿ 關於革命烈士的小故事(100字左右)
1、黃繼光奉命反擊佔領597.9高地。戰斗中,兩位戰友陣亡,黃繼光身上也中了4槍,他昏了過去。機槍聲把他驚醒,他頑強地爬到槍口旁邊,用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眼,當場陣亡。
2、楊靖宇,1905年生於河南省確山縣。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4月參與領導確山農民動亂,同年5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組織確山起義,任農民革命軍總指揮。1928年後,在河南、東北等地從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獄,屢受酷刑,堅貞不屈。
3、劉胡蘭(1932年-1947年1月12日),原名劉富蘭。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人。1945年進中共婦女幹部訓練班,1946年被分配到雲周西村做婦女工作,並成為中共候補黨員。1946年12月21日,劉胡蘭參與暗殺雲周西村村長石佩懷的行動。
當時的山西省國民政府主席閻錫山派軍於1947年1月12日將劉胡蘭逮捕,因為拒絕投降,被鍘死在鍘刀之下,時年15歲。隨後,劉胡蘭被中共晉綏分局追認為中共正式黨員。
1947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曾親筆為她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4、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十分難走。但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5、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沫源縣出現了一位全國聞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犧牲時才七歲,在日本鬼子掃盪一條山溝的時候,為了掩護幾千名老鄉和幹部,他不顧自我的生命危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氣急敗壞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方。幹部和老鄉脫離了危險,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了。王二小的動人事跡很快傳遍了解放區,每一個老鄉都含著眼淚,歌唱二小放牛郎,《晉察冀日報》在頭版報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