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吳川歷史名人李凌雲

吳川歷史名人李凌雲

發布時間:2021-03-07 15:05:45

『壹』 廣東吳川傑出的文人與商人

劉承忠、林廷獻、歐光宸、林聯桂、林召棠、陳蘭彬、李士芬、張炎、李漢魂

劉承忠
元代吳川人(生卒年月不詳)。元朝未年任江淮指揮使。當時江淮地區(今江蘇、安徽一帶)大旱,蝗蟲終被撲滅,為江淮人民立下大功。元亡後,承忠投河而死。江淮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尊他為"劉猛將軍",建廟祭祀。清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詔令全國各省、府、州、縣、建"劉猛將軍廟",每年春秋祭祀。

林廷獻
(1454~ 年)字公器,吳南峰,明代吳陽霞街人。曾受業新會陳白沙先生門下,學問大進。24歲中舉人,27歲弘治庚戌科(1490年)中進士。初任永嘉縣知縣,適遇天大旱,林延王獻反對求神禱雨,倡率群眾興修水利,灌溉農田,解除旱患。每遇災年,則開倉賑濟。重視文教,開拓學宮,文風大振。升任蘇州同知時,永嘉人民拘留拜送,並建生祠,奉祀追思。蘇州同知任上,勵精圖治,廉潔守身。解糧上京時,不傷民財,迅速完成任務。奉命監造夏周二公祠,僅花極少費用,不到兩個月就完成滿竣工。奉命清理崇明沙田丈量工作,革除舊習,頒發新規。並嚴厲革除織造陋規,大大減輕群眾負擔。在任三月,因母喪丁憂在家。後補建昌同知,公正廉明,精兵簡政,成績昭著。離職後,當地百姓建立生祠敬祀。
林延王獻生平勤學守信,淡視功名富貴。其精通理學,深受陳白沙器重,親筆寫了"擊玉又敲金,思君對我吟;江門臨水坐,明月二更深"中堂一幅贈與林延獻。清代翰林陳蘭彬曾在其上加記題跋,現在復制木刻橫幅留存。晚年著有《南峰詩集》木刻本,現已失存。

歐光宸
( ~年)博鋪鎮人,出身書香世家,明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舉人。明崇禎七年(1634年),考授知縣,候任期間在家鄉茂山書院招聚生徒講學。對貧苦學生,免收學費,生徒日增,文風昌盛。明崇禎十七年,(即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定都北京。順治四年(1647)清兵南下,佔領高、雷、廉、瓊各州縣,清延宮吏瓷意壓迫搜刮,強令百姓剃發,因而群眾激憤,民心大變。
當時南明史部侍朗洪天擢授高州軍門,招兵往海南擬圖恢復。順治四年四五月間,吳川楊浮八(塘雞村人)、姚起岩、茂名周冤等百餘人,不甘受壓迫,投奔海南,以圖"反清復明"。他們在同往海南途中,聯絡信宜、茂名、遂溪、廣西各地好漢,准備舉事。茂名的李振璽、遂溪的鄭良哉、吳川北丹的鄭淑真、山口的龍泉劍紛起響應,聚集數千人,開展反清斗爭。公推歐光宸為"盟主"。先後攻佔梅艹錄及吳川縣城吳陽,將清政府的海防同知、知縣、巡捕、教官、縣丞等盡皆殺掉,並破獄開倉,聲威極盛。南明永曆帝封授歐光宸為海南盟軍道按察司副使。
當時,吳川分屬兩個朝庭,東水屬清、西水屬明。歐光宸率眾集結博鋪與清兵相抗。不久,清將汪齊龍因內訌被殺,吳川全縣復明。此後,明清進行拉鋸戰,自順治四年二月起至順治十二年正月止(1647~1655年),吳川次反復,即4次"歸清",4次"復明"。順治十年(年)八月,清平南王尚可喜部屬副總兵陳武、參將李雲珍發兵攻打化州、吳川、散捉亂搶,十室九空,男女被殺千餘人,歐光宸在這次戰役中被俘,解至高州城,知府勒索贖金800兩銀,光宸寧死不屈,慷慨就義。

林聯桂
(1774~1835年)初名家桂,字道子,又字辛生,塘掇新村(今田頭屋村)人,博學能文,才思敏捷,對客成詩。嘉慶六年(1801)拔貢,九年(1804年)中舉。以後長寓京師,廣泛交遊,與黃玉衡、黃培芳、張維屏、譚敬昭、吳梯、黃釗等合稱"粵東七子",日常吟詩自樂。道光八年(1828年)聯桂53歲,始中進士,任湖南綏寧知縣。任上,因虎奚書院經費不足,修俸甚薄,捐出自己薪俸,添置田租20石,並多方設法為書院充實基金,拓建院廊兩所,親為肄業學生講課。綏寧縣志已90年未修,聯桂即組織人力,主持續修。後實授新化署晃州直棣廳通判,歷任政聲卓著,極受上級器重。最後調任邵陽,死在任上,終年62歲。
林聯桂生平著作很多,有《見星廬詩稿》正續共22集、《見星廬古文》3集、《駢體文》2集、《文話》、《賦話》、《詩話》、《館閣詩話》、《作史韻話》、《講學偶話》、《續清秘述聞》、《日下推星艹錄》等。尤其工詩,清代名詩人及詩論家趙翼評他的詩說:"其所為詩,雕免免刂萬品,牢籠眾態,格律不一,雄騁莫當"(趙翼《見星廬詩集序》)。張繼屏在《見星廬詩集序》中,也為他詩作了很高評價。特別是他繼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現實主義詩風,深切關心人民群眾疾苦,對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貪婪無厭,更作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
光緒十年(1884)七月,後輩士子將其遺著呈送國史館保存。

林召棠
(1786~1872年) 字愛封,號芾南,謚文恭,吳陽霞街村人。父泰雯,任東安縣教諭。召棠少年隨父教館攻讀。清嘉慶八年(1803年),17歲為秀才,學使姚文田稱贊為"海濱俊才"。嘉慶十七年,學使程國仁評閱其考卷,認為極有前途,選拔為貢生,並讓其與自己兒子一起研讀。嘉慶二十一年癸末科狀元及第。皇帝閱其卷末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筆誤偏旁,非關學問"。授職翰林院修撰。道光五年(1825年),因父喪返家丁憂。道光八年返京供職。道光十一年任陝甘正主考官。此次選擇舉人65名,其中呼延甲、張芾(曾任廣東巡撫)、牛樹梅等11名,後皆中進士,頗有成就。次年,他深感官場污濁,以終生奉母為名,告假還鄉。
道光十三年(1833年),召棠受聘肇慶府端溪書院主講,連續15年,弘揚文化,培養不不少人才,為教育事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績。如順德羅忄享衍尚書、高要馮譽騎待郎等都曾受過教誨。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來粵查禁鴉片,與召棠書信來往,咨詢談論民生吏治,並贈召棠一聯:"綵衣榮似三公袞,珂第祥留五色雲。"
林召棠為人尚氣節,淡仕宦,愛廉潔,重工農,憐貧苦。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同年翰林黃廣蔭就仕,召棠辭謝。黃廣蔭復書中有"聖眷方殷,臣心似水,何高尚若是!"黃素知召棠生活淡泊,又從京都領取吳川鹽圍補給銀寄與召棠,他不受,此款存省多年,後托翰林陳荔秋送返朝庭。在村中首創"義倉",救濟貧民。為縣倡議舉辦"賓興"(獎學基金會),並作《吳川賓興芻議》一文。
林召棠59歲母喪丁憂,從此,居家不出,在村邊"金蓮庵"旁作"寄廬",題曰:"四十樹桃花禪室",結茅布石,種花植樹,每當春和景明,潮生月上,攜杖徜徉林靄間,或邀朋約友,載酒蓮塘,吟詩梅下。暇則焚香靜坐,觀書臨貼,意趣超然。著有《心亭亭居詩存》、《文存》、《筆記》等書傳世。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農歷十二月,林召棠逝世於家,終年87歲。

陳蘭彬
(1816~1895年 字荔秋,黃坡鎮黃坡村人。中國首任駐美大使。
130年前,在白宮,一位地地道道的廣東人,將表達大清王朝「益敦友睦、長享昇平」的美好願望的國書,遞交到當時的美國總統海斯手裡。至此,中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設立駐美使館,掀開了中美關系嶄新的一頁。
這個人就是吳川籍中國近代著名外交家陳蘭彬。在近代中美關系史上,他的名字因為兩項「第一」而載入史冊:第一任官派留美學生監督,中國第一位駐美公使。尤其是作為中國首任駐美公使,陳蘭彬的工作,促進了中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保護了華僑的合法利益,為今後的使美外交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今時今日,中美關系受到全世界高度關注,而他在一百多年前總結的「動中竅要,交涉持大體」等外交心得,仍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除「中國清代首任使美大臣」外,陳蘭彬「一生歷五代皇帝」的人生經歷也是不多見的。他生於嘉慶,成長於道光,咸豐年踏入官場,同治年領命赴美國、古巴等地,光緒年創外交輝煌,是一位歷覽晚清風雲,見證政壇變遷,親歷洋務運動興衰成敗的重要人物。
22歲以優行貢京師,清咸豐元年(1851年)中順天舉人,咸豐三年中進士,選拔為翰林院庶吉士,充國史館纂修,後改任刑部後補主事。咸豐十年,因母病告假返鄉,在同州主講高文書院。並倡議捐資重修該書院,以弘揚文教,培育人才。
清同治二年(1863年),陳蘭彬回京受命清理積案,昭雪不少冤案。後又因黃河泛濫成災,奉命大名府賑濟,營救大批災民。並親自到黃河兩岸考察,研究治河要訣,寫成《治河芻言》8卷,提出根治黃河的積極主張。
清政府為培養軍事人才,學習外國技術,決定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開始陸續選派幼童4批共120人赴美學習。是年八月十一日,任陳蘭彬為監督、容閎為副監督,率領第一批學童30人赴美國留學,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批留美學生。不少學生勤奮學習,幾年後就讀完小學、中學而入大學。鍛煉成才的如詹天估、伍延芳、唐紹儀、梁敦等人。如詹天估學成歸來後,對我國鐵路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陳蘭彬在美期間,被委古巴專使,往古巴調查了解古巴華僑受奴役、迫害、買賣、鞭笞、生活無著等情況,向清政府提出詳細調查報告。次年與古巴殖民者西班牙當局交涉談判,結果簽訂了改善華工待遇的《古馬華工條款》,解決華工不少痛苦、人身自由和合法權益問題。
清光緒四年(1878年),清庭任命陳蘭彬為駐美國、西班牙、秘魯三國公使。在任期間,繼續深入了解僑工情況,關懷僑胞工作生活,多次向僑居國交涉、抗議,以保證華僑利益,深受華僑愛戴。光緒七年奉詔回國。
陳蘭彬歷任太常寺正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資政大夫、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兼兵部右侍郎、禮部左侍郎,還任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等職。
晚年告老還鄉,主講高文書院。先後纂修《高州府志》24卷、《吳川縣志》10卷、《吳川風俗志》1卷、《石城縣志》10卷;還著有《毛詩札記》、《使美記略》、《使美百詠》、《治河芻言》、《泛槎詩草》、《重次千字文》等詩文集。
清光緒二十年(1895年)十二月十四日,陳蘭彬在家逝世,終年79歲。

李士芬
(1887~1928年)振文鎮邊村土甬 村人。1925年投身革命,積極參加農民運動。1926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被選為縣支部委員,並任吳川縣農協會籌備處籌委,負責農運工作。1926年3月15日,率領振文農民數百人,舉行反"三捐"(即蒜頭捐、蒜串捐、殼灰捐)示威遊行,積極開展反對官僚地主土豪劣紳的斗爭,最後取得全部勝利。後被任命吳川縣農民自衛軍大隊長,率領常備隊40多人和不脫產的預備隊伍,白天協助工糾緝私,晚上打土匪。1927年,"4·12"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4·15"國民黨右派廣州開始大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不久國民黨右派在南路也進行清黨運動,南路的共產黨黨組織撤退到廣州灣赤坎,成立"南路革命委員會",李士芬當選為委員並被正式委任為吳川縣農民自衛軍大隊長,組織一支300多人武裝隊伍,舉行暴動,在山圩、斗門一帶與國民黨反動派軍隊打迂迴戰1個多月,殺傷不少敵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葯。後因敵眾我寡,武裝力量懸殊,犧牲慘重,最後剩下10多人分散活動。
1928年10月15日,李士芬在振文獨竹村被捕,11月15日在黃坡英勇就義,終年41歲。1959年3月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張炎
(1902~1945年) 又名巨炎,字光中,塘掇鎮樟山村人,國民黨十九路軍愛國將領。出生於越南海防。民國初年隨父歸國,在村中讀過私塾兩三年,旋即到廣州灣當工人。20年代初參加粵軍。大革命時期,曾任國民革命軍特務長、排長、營長等職。1931年任十九咱軍旅長兼副師長,代理師長職務。在蔣介石對中央根據地進行第三次"圍剿"中,張炎為援救被紅軍包圍的十九路軍總部和蔣鼎文第九師,率部對紅軍作戰,結果全師死傷了2/3。從此,吸取教訓,發誓不再參加反共內戰。
"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1931年2月30日,張炎接到十九路軍總部命令,即率部開赴上海參加抗戰,先後在吳淞、廟行戰役中,浴血奮戰,重創日軍。
1933年福建事變前夕,張炎接任國民黨獨立第四十九師師長。福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後,任第四軍軍長。福建人民政府失敗後,蔣介石曾委任他人為第七路軍副總指揮。不久,他偕夫人鄭坤廉出國考察歐美和蘇聯等國。
1936年秋回國。"七·七"事變後,張炎回到廣東,被任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一區統率委員會主任委員。1938年2月,在梅錄成立第十一區統率委員會,提出"抗戰利益高於一切"和"保家衛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等口號,與共產黨合作,共同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10月,接任廣東省第十一區游擊司令,深感力量不足,親自往香港與共產黨組織聯系,要求幫助解決幹部問題。廖承志等同志接受他的請求,由中共廣東省東南特委派了一批幹部到高州,幫助張炎開展抗日工作。1939年3月,張炎擔任廣東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致力整軍武,勵精圖治,依靠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培養了一批軍事、政治幹部,真誠與共產黨合作,使高州六屬出現了團結抗日的新局面。張炎的愛國行動,引起國民黨當局的嫉妒,1940年6月被迫辭職。
1944年廣西會戰前夕,張炎被委任為國民黨第四戰區中將參議,派回廣東南路視察,發動民眾抗日。9月回到吳川,與中共南路特委合作,發展地方抗日武裝。由於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迫使他舉行武裝起義。1945年1月14日,張炎、詹式邦(曾任吳川縣長。當時任電梅吳挺進司令)率所部700多人攻下吳川縣城塘掇。當即得到人民抗日游擊隊的大力支持,共同解放吳川全境。張炎將起義部隊改編為高雷人民抗日軍,張炎任軍長,詹式邦任副軍長,公開宣布擁護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張炎起義,轟動了廣東南路,國民黨當局驚惶失措,他們集中優勢兵力圍攻吳川。1945年1月下旬,張炎率所部向廉(江)、化(縣)轉移,在化縣中垌與人民抗日游擊隊會師,共商抗日大計。決定攻下廉江塘蓬後,揮師粵桂邊地區建立抗日根據地。2月1日,張炎部隊在廉江燈草村遭到國民黨頑固派的軍隊襲擊,起義受挫。張炎帶著10多個隨從人員入廣西找李濟琛、張發奎聯系。3日在博白英橋圩被當地頑軍逮捕。3月22日,玉林專員梁朝璣執行蔣介石命令,將張炎殺害。張炎英勇不屈,慷慨就義。

李漢魂
(1895~1987年)字伯豪,號傑華,又號南華,長岐鎮上嶺村人。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小時在家讀書,曾肄業廣東高等學堂法科專業,後又改考廣東陸軍小學第六期及武昌陸軍預備學校第二期。1916年轉入保定軍校第六期,1919年畢業。他早期參加同盟會,後參加中國國民黨。
保定軍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山西閻錫山部任見習軍官。後因病回鄉,在吳川中學執教。不久到粵軍第二師擔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
1952年,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下,廣州國民政府成立,駐粵各軍政編為國民革命軍,李漢魂在李濟琛的第四軍第十二師任參謀長,跟隨師長張發奎參加東征陳炯明、南征鄧本殷的戰斗,為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貢獻力量。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李漢魂改任第四軍第十二師三十六團參謀長。參加了汀泗橋、賀勝橋及圍攻武昌等幾次重大戰役。11月回師武漢休整,李漢魂升任十二師三十六團團長。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與從廣州遷到武漢的國民政府相對抗,造成分裂局面。第四軍擴編的部隊已分為兩派,擁蔣的陳銘樞到上海去找蔣介石,贊成反蔣的張發奎則投靠汪精衛。為鞏固武漢,擴編成立二十五師,李漢魂升任該師少將副師長。是年4月,武漢國民政府繼續誓師北伐討奉,李漢魂首戰河南上蔡城戰役勝利,又在臨潁陣地,攻潰奉軍,進占許昌、開封,俘獲奉軍師長富雙英。勝利回師武漢,被提升為二十五師中將師長。
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周恩來、朱德等舉行八一南昌起義。3日,起義軍南下廣東,李漢魂隨張發奎尾追至贛州。9月,取得李濟琛同意,再率部回廣東,奉命駐守惠州,以阻止葉挺、賀龍起義部隊東進。12月,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州起義,建立革命政權。張發奎即調李漢魂等部隊回廣州鎮壓起義。1928年,李漢魂參加蔣介石的北伐,在山東配合友軍殲滅張宗昌軍閥殘部後,集中整編,第四軍改為第四師,張發奎任師長,李漢魂任副師長。
1929年參加蔣桂戰爭,經歷了花縣、北流、衡陽幾次混戰失敗後,李漢魂辭職離開第四軍赴港居住了一個時期。迨粵桂合作後,1933年,陳濟棠任命李漢魂為第一集團總司令部總參議,1934年調任獨立第三師任師長兼粵北區綏靖委員,並任第三軍副軍長兼師長,後駐汕頭,負責地方"綏靖"及指揮粵東軍政。
1936年初,在汕頭出現一個日軍倒斃事件,引起日中關系軒然大波,日方竟派來3艘軍艦,威脅恫嚇。李漢魂及其所部官兵,懷著滿腔怒火,趕修工事,堵塞漏洞,成立各組織准備應戰。同時和戰士們披甲佩劍,守衛在南海邊緣潮汕地區的國防第一線。正在此時,陳濟棠卻與李宗仁、白崇禧聯合起來,發動"六一西南事變",企圖打著"北上抗日"的旗號,揮師到武漢之後,由長江而下,直指南京,實行武裝反蔣,以便取而代之。李漢魂見此外患嚴重之際,國內豆萁相煎,對團結抗日甚為不利。他認為陳濟棠厚已是私恩,反抗中央是敵。經一再懇勸無效,遂"封金掛印",辭職赴港。並發電文三通:一為苦勸陳濟棠息兵團結,共御外侮;一為呈國民黨中央元首,闡明西南興兵內幕,請統籌大計,團結抗戰;一為請粵省各級將領共體時艱,不可苟從。電文發出之後,影響甚大,陳濟棠眾叛親離,下野赴港。西南事變解決之後,李漢魂即返粵復職。
1937年,日本侵略軍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繼而"八· 一三"進攻上海,在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推動下,全國軍民奮起殺敵抗日,全面開展。李漢魂升任六十四軍軍長,請纓北上抗日,1938年春,奉准開赴隴海線。5月16日,日軍土肥原師團主力萬餘人,大炮七八十門,向歸德、蘭封進犯,企圖截斷隴海路,阻止我國軍隊從徐州南下的通道。李漢魂奉命為薛岳第一兵團第一路總指揮,部署所部分三路防守,親率六十四軍主攻盤踞羅王寨之敵,用重炮直射敵據點,戰斗異常激烈。5月27日奪回了羅王寨。同時,七十一軍也克復了蘭封,從而打通了隴海線,使徐州會戰後的主力部隊得以沿隴海線西進。國民政府最高當局特授予他"華胄榮譽獎章"。
1938年7月22日,日軍進攻武漢,李漢魂奉調參加武漢保衛戰,負責指揮南潯線的戰斗。25日,日軍又在九江附近登陸,九江失守,敵軍又沿南潯線星予洲登陸,向德安進犯。李漢魂調集8個師的兵力,運用"一鼓作氣"的戰術,把敵1萬多個壓到從深不到3里的張古山的狹地之中,最後聚而殲之,取得了德安大捷。所部獲"鋼軍"錦旗獎1面。
1938年10月21日,廣州失守。11月,李漢魂受任廣東省政府主席,12月率師回粵。1938年3月,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改組,李漢魂當選為主任委員。
1939年12月旬,日軍2個師團和1個旅團分三路向粵北進攻,李漢魂受任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指揮暫編的第二軍、六十三軍、六十四軍及中央軍增援部隊,在北江西岸追剿敵軍,取得勝利。為此,廣東各界在曲江召開了勝利祝捷大會。
1940年1月,李漢魂辭去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職,全力從事廣東政務。他在廣東任省政府主席6年8個月。
抗戰勝利後,李漢魂調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後到歐美考察。1949年元旦,李宗仁代總統職,他應召回國任上將參軍長;3月,何應欽繼孫科組閣,李漢魂任內政部長。不久,辭去職務,轉道香港赴美定居。1982年應廖承志同志的邀請回國訪問。1987年6月30日病逝於美國紐約。其骨灰由女兒李湞帶回祖國安放在廣東韶關古剎--南華寺。
李漢魂生前癖愛藏畫,忱於佛教哲理,公餘還愛舞筆弄墨。著有《岳武穆年譜》、《夢回集》、《日記》、《上下集》、《歐洲散記》、《拉丁美洲游記》等書。

『貳』 湛江的著名人物

歷史著名人物:
陳文玉:雷州市人,唐代刺史。紀應炎:湛江市人,南宋進士。陳貞豫:遂溪縣人,明代官史。
馮彬:雷州市人,明嘉靖年間進土。陳瑸:雷州市人,卓絕清官。王夢齡:雷州市人,漕運總督。
陳喬森:遂溪縣人,嶺南才子。陳昌齊:雷州市人,清代學者。洪泮洙:湛江市人,清世人龍。
林召棠:吳川市人,狀元及第。鄚玖:雷州市人,華僑首領。烏石二:雷州市人,一代梟雄。
李晉熙:雷州市人,國史孝友。陳蘭彬:吳川市人,駐美公使。黃學增:遂溪縣人,農運領袖。
李浴日:雷州市人,兵學奇才。李漢魂:吳川市人,民國廣東省政府主席。張炎:吳川市人,民國將領。
何犖:徐聞縣人,民國將領。許愛周:湛江市人,愛國商人 。吳華:雷州市人,原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外司司長
當代著名人物:
鄧海光:雷州市人,現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省防總總指揮、省社工委副主任。
陳武:雷州市人,現任廣東省人民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檢察長、廣東省反貪局局長。
劉華秋:吳川市人,曾任外交部原部長、黨委委員。
陳堅:雷州市人,曾任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第一副主任。
王兆林:雷州市人,曾任廣東省原人民政協副主席。
徐益明:雷州市人,曾任中國跳水隊總教練。
洪三泰:遂溪縣人,現任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學院院長、國家一級作家。
辛世文:雷州市人,全球「克隆植物基因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海中:雷州市人,國際著名學者,「周氏猜測」與「網路語言學」的創立者。
李仁師:雷州市人,世界儀器公司首席執行官、現任美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主席。
謝康來:雷州市人,國家一級書法師,現任中國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兼海南分院院長。
莫各伯:雷州市人,中國當代著名山水畫家、書法家、雕塑家、文藝評論家、詩人。
符馬活:雷州市人:中國70後代表詩人之一、著名圖書策劃人。
何沖:遂溪縣人:現為中國男子跳水隊運動員、曾榮獲「奧運冠軍」。
吳天勝:廉江市人:世界記憶大師,中國首位世界記憶冠軍,海歸。
勞麗詩:廉江市人:曾為中國女子跳水隊運動員、曾榮獲「奧運冠軍」。
六哲:雷州市人:當代中國內地華語唱作型男歌手,有「人氣王」之稱。
李聖豪:雷州人:2007年獲得CCTV「中國驕傲獲獎人物」。

『叄』 誰知道吳川有那些名人急!!!

千百年來,吳川之地哺育了無數兒女,也培養了一代又一代
仁人志土、騷客才子,他們或德高,或才著,或赤膽忠心、英勇
報國,他們成就卓著,揚名在外,受人敬仰、愛戴,令吳川的鄉
親父老引以為豪。雖然世事變遷,歷史一年年遠去,但他門的事
跡是吳川的歷史掌故中最有意味的一筆。

劉承忠
元代吳川人(生卒年月不詳)。元朝未年任江淮指揮
使。當時江淮地區(今江蘇、安徽一帶)大旱,蝗蟲終被撲滅,為
江淮人民立下大功。
元亡後,承忠投河而死。江淮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尊他為
「劉猛將軍」,建廟祭把。清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詔令全國各
省,府、州、縣,建「劉猛將軍廟」,每年春秋祭祀。
林廷獻(1454~ 年) 字公器,吳南峰,明代吳陽霞
街人。曾受業新會陳白沙先生門下,學問大進, 24歲中舉人,27
歲弘治庚戌科(1490年)中進士。初任永嘉縣知縣,適遇天大旱,
林廷獻反對求神禱雨,倡率群眾興修水利,灌溉農田,解除旱患。
每遇災年,則開倉賑濟。重視文教,開拓學宮,文風大振。升任
蘇州同知時,永嘉人民挽留拜送,井建生飼,奉祀追思。蘇州同
成任務。奉命監造夏周二公伺,僅花極少費用,不到兩個月就完
成滿竣工,奉命清理崇明沙田丈量工作,革除舊習,頒發新規。並
嚴厲革除織造陋規,大大減輕群眾負擔。在任三月,因母喪丁憂
在家。後補建昌同知,公正廉明,精兵簡政,成績昭著。離職後,
當地百姓建立生詞敬祀。
林廷獻生平勤學守信,淡視功名富貴。其精通理學,深受陳
白沙器重,親筆寫了「擊玉又敲金,思君對我吟,江門臨水坐,明
月二更深」中堂一幅贈與林廷獻。清代翰林陳蘭彬曾在其上加記
題跋,現在復制木刻橫幅留存。晚年著有《南峰詩集》木刻本,現
已失存。

歐光宸
( ~年) 博鋪鎮人,出身書香世家,明天
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舉人。明崇偵七年(1634年),考授知
縣,候任期間在家鄉茂山書院招聚生徒講學。對貧苦學生免收
學費,生徒日增,文風昌盛。明崇禎十七年(即清順治元年1644
年),清兵入關,定都北京,順治四年(1647年)清兵南下,佔領
高、雷、廉、瓊各州縣,清廷官吏恣意壓迫搜刮,強令百姓剃發,
因而群情激憤,民心大變。 當時南明吏部侍郎洪天擢授高州軍門,
招兵往海南擬圖恢復。順治四年四五月間,吳川楊浮八(塘雞村人)。
姚起岩、茂名周冤等巨餘人,不甘受壓迫,投奔海南,以圖「反清復明」,
他們在同往海南途中,聯絡信宜、茂名、遂溪、廣西各地好漢,准備舉事。
茂名的李振璽、遂溪的鄭良哉。吳川北丹的鄭淑真、山口的龍泉
劍紛起響應,聚集數千人,開展反清斗爭,公推歐光震為「盟
主」。先後攻佔梅錄及吳川縣城吳陽,將清政府的海防同知、知縣、
巡捕、教官、縣丞等盡皆殺掉,並破獄開倉,聲威極盛。南明永
歷帝封授歐光宸為海南盟軍道按察司副使。
當時,吳川分屬兩個朝廷,東水屬清。西水屬明。歐光宸率
眾集結博鋪與清兵相抗,不久,清將汪齊龍因內訌被殺,吳川全
縣復明。此後,明清進行拉鋸戰,自順治四年二月起至順治十二
年正月止(1647~1655年),吳川8次反復,即4次「歸清」,4次
「復明」。順治十年(年)八月,清平南王尚可喜部屬副總兵
陳武、參將李雲珍發兵攻打化州、吳川,散捉亂搶,十室九空,男
女被殺干餘人,歐光宸在這次戰役中被俘,解至高州城,知府勒
索贖金800兩銀,光宸寧死不屈,慷慨就義。

林聯桂
(1774~1835年)初名家桂,字道子,又字辛生,塘
綴新村(今日頭屋村)人,博學能文,才思敏捷,對客成詩。嘉
慶六年(1801年)拔貢,九年(1804年)中舉,以後長寓京師,
廣泛交遊,與黃玉衡、黃培芳,張維屏、譚敬昭、吳梯、黃釗等
台稱「粵東七子」,日常吟詩自樂,道光八年(1828年)聯桂53
歲,始中進士,任湖南綏寧知縣。任上,因虎奚書院經費不足,修
庫甚薄,捐出自己薪傣,添置田租20石,並多方設法為書院充實
基金,拓建院廊兩所,親為肆業學生講課。綏寧縣志已90年來修,
聯桂即組織人力,主持續修,後實授新化署晃州直棣廳通判,歷
任政聲卓著,極受上級器重。最後調任邵陽,死在任上,終年62歲。
林聯桂生平著作很多,有《見星廬詩稿》正續共22集。《見
星廬古文》3集,《姘體文》2集、《文話》,《賦話》、《詩話》,《館
閣詩活》、《作吏韻話》。《講學偶話》、《續清秘述聞》、《日下推星
錄》等。尤其工詩,清代名詩人及詩論家趙翼評他的詩說「其所
為詩,雕勉萬品,牢籠眾態,格律不-,雄騁莫當」(趙翼《見星
廬詩集序》。張繼屏在《見星廬詩集序》中,也為他詩作了很高
評價。特別是他繼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現實主義詩風,深切關心
人民群眾疾苦,對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貪婪無厭,更作了無情的
揭露和鞭撻。
光緒十年(1884年)七月,後輩士干將其遺著呈送國史館保
存。

林召棠
(1786~1872年) 字愛封,號市南,溢隘文恭,吳陽
霞街村人,父泰雯,任東安縣教諭。召棠少年隨父教館攻讀。清
嘉慶八年(1803年), 17歲為秀才,學使姚文田稱贊為「海濱俊
才」嘉慶十七年,學使程國仁評閱其考卷,認為極有前途,選拔
為貢生,並讓其與自己兒子一起研讀。嘉慶二十一年癸未科狀元
及第。皇帝閱其卷未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筆誤偏旁,非關學
問。」授職翰林院修撰。道光五年(1825年),因父喪返家丁憂。道
光八年返京供職。道光十一年,任陝甘正主考官,此次選擇舉人
65名,其中呼延甲、張市(曾任廣東巡撫)、牛樹梅等11,後
皆中進士,頗有成就。次年,他深感官場污濁,以終生奉母為名
告假還鄉。
道光十三年(1833年〕,召棠受聘肇慶府端溪書院主講,連續
15年,弘揚文化,培養不少人才,為教育事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
績。如順德羅停衍尚書、高要馮譽騎侍郎等都曾受過教誨。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來粵查禁鴉片,與召棠書信來
往,咨詢談論民生吏治,井贈召棠一聯:「綵衣榮似三公滾,珂第
祥留五色雲。」 林召棠為人尚氣節,淡仕宦,愛廉潔,重工農,憐貧苦。道
光二十二年(1842年),同年翰林黃廣蔭就仕,召棠辭謝。黃廣蔭
復書中有:「聖眷方殷,臣心似水,問高尚若是!」黃素知召棠生
活淡泊,又從京都領取吳川鹽圍補給銀寄與召棠,他不受,此款
存省多年,後托翰林陳荔秋送返朝廷。在村中首創「義倉」,救濟
貧民。為縣倡議舉辦「賓興」(獎學基金會),並作《吳川賓興芻
議》文。
林召棠59歲母喪丁憂,從此,居家不出,在村邊「金蓮庵」
旁作「寄廬」,題曰,「四十樹桃花禪室,」結茅布石,種花植樹,
每當春和景明,潮生月上攜杖徜樣林靄問,或邀朋約友,載酒
蓮塘,吟詩梅下。暇則焚香靜坐,觀書臨貼,意趣超然,著有
《心亭亭居詩存》、《文存》、《筆記》等書傳世。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農歷十二月,林召棠逝世於家,終
年87歲。

陳蘭彬
(1816~1895年)字荔秋,黃坡鎮黃坡村人。 22歲
以優行貢京師,清咸豐元年(1851年)中順天舉人,咸豐三年中
進士,選拔為翰林院庶吉士,充國史館纂修,後改任刑部後補主
事。咸豐十年,因母病告假返鄉,在同州主講高文書院。並倡議
捐資重修該書院,以弘揚文教,培育人才。
清同治二年(1863年),陳蘭彬回京受命清理積案,昭雪不少
冤案。後又因黃河泛濫成災,奉命大名府賑濟,營救大批災民。並
親自到黃河兩岸考察,研究治河要訣,寫成《治河芻言》8卷,提
出恨治黃河的積極主張。
清政府為培養軍事人才,學習外國技術,決定於清同治十一
年(1872年)開始陸續選派幼童4批共120人赴美學習,是年八
月十一日,任陳蘭彬為監督、容宏為副監督,率領第一批學童30
人赴美留學,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批留美學生。不少學生勤奮學習,
幾年後就讀完小學、中學而入大學。鍛煉成才的如詹天佑。伍廷
芳、唐紹儀、梁敦彥等人,如詹天佑學成歸來後,對我國鐵路事
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陳蘭彬在美期間,被委古巴專使,往古巴調查了解古巴華僑
受奴役、迫害、買賣、鞭答、生活無著等情況,向清政府提出詳
細調查報告。次年與古巴殖民者西班牙當局交涉談判,結果簽訂
了改善華工待遇的《古巴華工條款》,解決華工不少痛苦、人身自
由和合法權益問題。
清光緒四年(1878年〕,清廷任命陳蘭彬為駐美國、西班牙、
秘魯三國公使。在任期間,繼續深入了解僑工情況,關懷僑胞工
作生活,多次向僑居國交涉。抗議,以保證華僑利益,深受華僑
愛戴。光緒七年奉詔回國。
陳蘭彬歷任太常寺正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資
政大夫,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兼兵部右侍郎、禮部左侍郎,還任駐
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等職。
晚年告老還鄉,主講高文書院,先後纂修《高州府志》24卷。
《吳川縣志》10卷、《吳川風俗志》1卷、《石城縣志》10卷;還著
有《毛詩札記》、《使美記略》、《使美百詠》。《治河芻言》、《泛搓
詩草》、《重次千字文》等詩文集。
清光緒二十年(1895年,十二月十四日,陳蘭彬在家逝世,終
年79歲。

李士芬
(1887~1928年)振文鎮邊村誦村入。1925年投身
革命,積極參加農民運動。1926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被選為縣
支部委員,並任吳川縣農協會籌備處籌委,負責農運工作。1926
年3月15日,率領振文農民數百人舉行反「三捐」(即蒜頭捐、
蒜串捐、殼灰捐)示威遊行,積極開展反對官僚地主土豪劣紳的
斗爭,最後取得全部勝利,後被任命吳川縣農民自衛軍大隊長,率
領常備隊40多人和不脫產的預備隊伍,白天協助工糾緝私,晚上
打土匪。1927年,「4·12」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4·15」
國民黨右派廣州開始大屠殺共嚴黨人和革命群眾,不久國民黨右
派在南路也進行清黨運動,南路的共產黨黨組織撤退到廣州灣赤
坎,成立「南路革命委員會」,李士芬當選為委員並被正式委任為
吳川縣農民自衛軍大隊長,組織一支300多人武裝隊伍,舉行暴
動,在山圩、斗門一帶與國民黨反動派軍隊打迂迴戰1個多月,殺
傷不少敵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葯,後因敵眾我寡,武裝力量懸殊。
犧牲慘重,最後剩下10多人分散活動。
1928年10月15日,李士芬在振文獨竹村被捕,11月15日
在黃坡英勇就義,終年41歲,1959年3月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張炎
(1902~1945年) 又名巨炎,字光中,塘綴鎮樟山村
人,國民黨十九路軍愛國將領。出生於越南海防。民國初年隨父
歸國,在村中讀過私熟兩三年,旋即到廣州灣當工人。20年代初
參加粵軍,大革命時期,曾任國民革命軍特務長,排長、營長等
職。1931年任十九路軍旅長兼副師長,代理師長職務。在蔣介石
對中央根據地進行第三次「圍剿」中,張炎為援救被紅軍包圍的
十九路軍總部和蔣鼎文第九師,率部對紅軍作戰,結果全師死傷
了2/3。從此,吸取教訓,發誓不再參加反共內戰。
「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1931年2月30日,張炎接到十
九路軍總部命令,即率部開赴上海參加抗戰,先後在吳淞,廟行
戰役中,浴血奮戰,重創日軍。
1933年福建事變前夕,張炎接任國民黨獨立第四十九師師
長。福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後,任第四軍軍
長。福建人民政府失敗後,蔣介石曾委任他為第七路軍副總指揮。
不久,他偕夫人鄭坤廉出國考察歐美和蘇聯等國。
1936年秋回國。「七·七」事變後,張炎回到廣東,被任為廣
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一區統率委員會主任委員。1938年2月,
在梅錄成立第十一區統卒委員會,提出「抗戰利益高於一切」和
「保家衛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等口號,與共產黨合作,共同
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10月接任廣東省第十一區游擊司
令,深感力量不足,親自往香港與共產黨組織聯系,要求幫助解
決幹部問題。廖承志等同志接受他的請求,由中共廣東省東南特
委派了一批幹部到高州,幫助張炎開展抗日工作,1939年3月,張
炎擔任廣東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致力整軍武,勵精圖治,依
靠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培養了一批軍事、政治幹部真誠與共
產黨合作,使高州六屬出現了團結抗日的新局面,張炎的愛國行
動,引起國民黨當局的嫉妒,1940年6用被迫辭職。
1944年廣西會戰前夕,張炎被委任為國民黨第四戰區中將參
議,派回廣東南路視察,發動民眾抗日。g月回到吳川,與中共南
路特委合作,發展地方抗日武裝。由於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
共,迫使他舉行武裝起義。 1945年1月14日,張炎、詹式邦(曾
任吳川縣長。當時任電梅吳挺進司令)率所部700多人攻下吳川
縣城塘綴。當即得到人民抗日游擊隊的大力支持,共同解放吳川
全境。張炎將起義部隊改編為高雷人民抗日軍,張炎任軍,詹
式邦任副軍長,公開宣布擁護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張炎起義,轟動了廣東南路,國民黨當局驚惶失措,他們集
中優勢兵力圍攻吳川。 1945年1月下旬,張炎率所部向廉(江),
化(縣)轉移,在化具中桐與人民杭日游擊隊會師,共商抗日大
計,決定攻下廉江塘蓬後,揮師粵桂邊地區建立抗日根據地。2月
1日,張炎部隊在廉江燈草村遭到國民黨頑固派的軍隊襲擊,起義
受挫。張炎帶著10多個隨從人員人廣西找李濟琛、張發奎聯系。
3日在博白英橋圩被當地頑軍逮捕。3月22日,玉林專員梁朝璣
執行蔣介石命令,將張炎殺害。張炎英勇不屈,慷慨就義。

李漢魂
(1895~1987年〕 字伯豪,號傑華,又號南華,中
山鎮嶺頭村人。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小時在家讀書,曾肄業廣
東高等學堂法科專業,後又改考廣東陸軍小學第六期及武昌陸軍
預備學校第二期, 1916年轉入保定軍校第六期,1919年畢業。他
早期參加同盟會,後參加中國國民黨。
保定軍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山西閻錫山部任見習軍官,後因
病回鄉,在吳川中學執教。不久到粵軍第二師擔任排長。連長、營
長等職。
1925年,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下,廣州國民政府成立,駐
粵各軍政編為國民革命軍,李漢魂在李濟琛的第四軍第十二師任
參謀長,跟隨師長張發奎參加東征陳炯明,南征鄧本殷的戰斗,為
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貢獻力量。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罕漢魂改任第四軍第十
二師三十六團參謀長。參加了汀泗橋、賀勝橋及圍攻武昌等幾次
重大戰役,11月回師武漢休整,李漢魂升任十二師三十六團團長。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在南京建
立國民政府,與從廣州遷到武漢的國民政府相對抗,造成分裂局
面。第四軍擴編的部隊已分為兩派,擁蔣的陳銘樞到上海去找蔣
介石,贊成反蔣的張發奎則投靠汪精衛,為鞏固武漢,擴編成立
二十五師,李漢魂升任該師少將副師長。是年4月,武漢國民政
府繼續誓師北伐討奉,李漢魂首戰河南上蔡城戰役勝利,又在臨
穎陣地,攻潰奉軍,進占許昌、開封,俘獲奉軍師長富雙英。勝
利回師武漢,被提升為二十五師中將師長。
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周恩來、朱德等舉行八一南昌起義。
3日,起義軍南下廣東,李漢魂隨張發奎尾追至贛州。9月,取得
李濟琛同意,再率部回廣東,奉命駐守惠州,以阻止葉挺、賀龍
起義部隊東進,12月,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州起義,建立革命政權。
張發奎即調李漢魂等部隊回廣州鎮壓起義。 1928年,李漢魂參加
蔣介石的北伐,在山東配合友軍殲滅張宗昌軍閥殘部後,集中整
編,第四軍改為第四師,張發奎任師長,孿漢魂任副師長。
1929年參加蔣桂戰爭,經歷了花縣。北流、衡陽幾次混戰失
敗後,李漢魂辭職離開第四軍赴港居住了一個時期。造粵桂合作
後,1933年,陳濟棠任命李漢魂為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總參議,
1934年調任獨立第三師任師長兼粵北區綏靖委員,並任第三軍副
軍長兼師長,後駐汕頭,負責地方「綏靖」及指揮粵東軍政。
1936年初,在汕頭出現一個日軍倒斃事件,引起日中關系軒
然大波,日方竟派來3艘軍艦,威脅恫嚇,李漢魄及其所部官兵,
懷著滿腔怒火,趕修工事,堵塞漏洞,成立各組織准備應戰。同
時和戰士們披甲佩劍,守衛在南海邊緣潮汕地區的國防第一線,正
在此時,陳濟棠卻與李宗仁、白崇禧聯合起來,發動「六一西南
事變」企圖打著「北上抗日」的旗號,揮師到武漢之後,由長江
而下,直指南京,實行武裝反蔣,以便取而代之。李漢魂見此外
患嚴重之際,國內豆箕相煎,對團結抗日甚為不利,他認為陳濟
棠厚己是私恩,反抗中央是公敵。經一再懇勸無效,遂「封金掛
印」,辭職赴港。井發電文三通:一為苦勸陳濟棠息兵同結,共御
外侮;一為呈國民黨中央元首,闡明西南興兵內幕,請統籌大計,
團結抗戰;一為請粵省各級將領共體時艱,不可苟從。電文發出
之後,影響甚大,陳濟棠眾叛親離,下野赴港。西南事變解決之
後,李漢魂即返粵復職。
1937年,日本侵略軍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繼而「八·一
三」進攻上海,在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推動下,全國軍民奮起殺敵
抗日,全面開展。李漢魂升任六十四軍軍長,請纓北上抗日,1938
年春,奉准開赴隴海線,5月16日,日軍土肥原師團主力萬餘人,
大炮七八十門向歸德,蘭封進犯,企圖截斷隴海路,阻止我國
軍隊從徐州南下的通道。李漢魂奉命為薛岳第一兵團第一路總指
揮,部署所部分三路防守,親率六十四軍主攻盤踞羅王泰之敵,用
重炮直射敵據點,戰斗異常激烈。5月27日奪回了羅王寨。同時,
七十一軍也克復了蘭封,從而打通了隴海線,使徐州會戰後的主
力部隊得以沿隴海線西進。國民政府最高當局特授予他「華胄榮
譽獎章」.1938年7月22日,日軍進攻武漢,李漢魂奉調參加武漢保衛
戰,負責指揮潯線的戰斗。 25日,日軍又在九江附近登陸,九
江失守,敵軍又沿南潯線星予洲登陸,向德安進犯。李漢魂調集
8個師的兵力,運用「一鼓作氣」的戰術,把敵1萬多人壓到從深
不到3里的張古山的狹地之中,最後聚而殲之,取得了德安大捷。
所部獲「鋼軍」錦旗獎1面。
1938年10月21日,廣州失守。 11月李漢魂受任廣東省政
府主席, 12月率師回粵。1938年3月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改組,
李漢魂當選為主任委員。
1939年12月中旬,日軍2個師團和1個旅團分三路向粵北
進攻,李漢魂受任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指揮暫編的第二軍、六
十二軍、六十四軍及中央軍增援部隊,在北江西岸追剿敵軍,取
得勝利。為此,廣東各界在曲江召開了勝利祝捷大會。
1940年1月,李漢魂辭去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職,全力從事
廣東政務,他在廣東任省政府主席6年8個月。
抗戰勝利後,李漢魄調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後到歐美考
察。 1949年元旦,李宗仁代總統職,他應召回國任上將參軍長:3
月,何應欽繼孫科組閣,李漢魂任內政部長,不久,辭去職務,轉
道香港赴美定居,1982年應廖承志同志的邀請回國訪問。1987年
6月30日病逝於美國紐約。其骨灰由女兒李偵帶回祖國安放在廣
東韶關古剎——南華寺。
李漢魂生前癖愛藏書藏畫,忱於佛教哲理,公餘還愛舞筆弄
墨。著有《岳武穆年譜》、《夢回集》、《日記》(上下集)。《歐洲散
記》、《拉丁美洲游記》等書。
參考資料:http://www.yinsha.com/com/wuchuan/吳川簡介/吳川歷史名人/吳川歷史名人.htm

『肆』 古時廣東吳川有人在皇帝身邊做過大官嗎

吳川人才輩出,既有騷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如宋代進士鞠杲、林廷,粵西唯一的狀元林召棠,中國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清代詩翁李文泰,還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龐雄,愛國將領張炎將軍,國民政府廣東省主席李漢魂。 解放後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原副部長劉華秋等。

吳川歷史上計有進士十八人,翰林二人,欽賜翰林三名,舉人一百六十六名。如宋進士霞街始祖林永、李屋巷始祖李凌雲,元江淮指揮使劉承忠將軍,明進士林廷獻,清狀元林召棠,粵東七才子之一林聯桂,中國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清瓊州督撫彭玉將軍,清廣東水師提督竇振彪將軍,名標儒林傳之吳懋清,清才子李文泰。他們之中有位列尚書、御史、道台、知府、知州、知縣、教諭等職,多達數百人且大都政聲卓著、清正廉明。清朝武官有十四總兵,兩提督。

李凌雲:李屋巷李族始祖,南宋解元。為三柏始祖李穆公之長子,李穆公原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錢山村人,乃北宋乙丑狀元。李凌雲高中解元後,恬淡不仕,承父教鞭,重建「極浦亭」,隱居設帳,傳播文明。

劉承忠:元朝末年任江淮指揮使,當時江淮地區大旱,蝗蟲成災,劉承忠率領鄉民奮勇撲滅蝗災,立下大功。元亡後,承忠投河而死。江淮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尊他為「劉猛將軍」,建廟祭祀。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皇帝詔令全國各省、府、州、縣,建「劉猛將軍廟」,每年春秋祭祀。

麥為儀:(1695~1762年)綽號劏狗六爹,吳川塘尾鎮院村麥屋人。六爹為清乾隆歲貢生(秀才)、廣東有名的阿凡提式人物。是一位機智勇敢、膽略過人、見義勇為、才思敏捷的大學者,一生敢於與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及神鬼作斗爭。

林懷蘭:吳川明代名醫。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商務印書館於1934年編印的《辭源》釋「番薯」一詞的註解:「其本出於交趾(今越南),吳川人林懷蘭嘗得其種以歸,遍種於粵,因不患凶旱。電白縣有懷蘭祠,題曰番薯林公廟。」

彭子衡:(1832~1883年)即彭玉,吳川振文大寨彭屋村人。曾任深圳大鵬九龍協副將、後任瓊州督撫,告授武顯將軍晉授「振威將軍」。彭玉一生仗義疏財,賑濟災民,興辦學校,現振文中心小學乃由彭玉捐建的「振文書院」改建而成的。據《吳川縣志》載:彭玉曾數次用火輪船運米回吳川平賣賑災,救人無數。

竇振彪:(1785~1850年)字升堂,吳川硇洲人,1826年署瓊州鎮總兵。1841年升廣東水師提督,同年調福建任水師提督。竇振彪一生,經歷了嘉慶、道光兩個朝代,當時中國處於封建社會的末期,處此內憂外患的歷史環境中,竇振彪以其裝備落後的水師,積極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易傅伯:(1707~1767年)名易中,吳川板橋鎮上杭村人。1740年中武進士,1745年駐京任提塘官。易甚得和親王賞識,解組時,親王親贈墨跡及對聯,聯雲:「柳色煙相似,梨花雪不如」。他一生豪爽仗義,舉粵西人在京城有厄,他都慷慨以赴,聲名大振。易中詩文亦佳,有著作傳世,可謂文武全才。易三個兒子都中武舉人。易中墓在今吳川尖峰嶺,墓前有石牌坊,右額刻「山高」,左額刻「水長」,正中刻「聖旨」二字。

吳懋清:(1774~1845年)字澄觀,號回溪,廣東吳川黃坡鎮水潭村人。公元1810(嘉慶15年)庚午科舉人。和海南定安縣張岳松(探花),邑人林召棠(狀元)交善,名噪一時。因以求天下賢者學益廣大,潛心撰述,至老不衰。博學多才,擅堪輿術數。

林聯桂:(1774~1835年)初名家桂,字道子,吳川市塘綴鎮新村人。公元1828年(道光八年)中進士,「粵東七子」之一,曾任湖南綏寧知縣,後實授新化署晃州直棣廳通判,政聲卓著,極受上級器重,林聯桂著作等身。

林召棠:(1786~1872年)字愛封,號市南,吳川市吳陽鎮霞街村人。林公17歲為秀才,公元1823年(道光三年)癸未科狀元及第。皇帝閱其卷未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筆誤偏旁,非關學問。」授職翰林院修撰。道光十一年,任陝甘正主考官;道光十三年,受聘肇慶府端溪書院主講,連續15年,弘揚文化;後回鄉寄廬於金蓮庵,終老泉林。

陳蘭彬:(1816~1895年)字荔秋,吳川黃坡鎮黃坡村人,中國近代著名外交家,中國首任駐美大使。咸豐三年中進士,選拔為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太常寺正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資政大夫,是首任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為幼童出洋肄業局之「洋局」第一任正委員,帶領詹天佑等第一批留美學生官費赴美留學。

龐雄:(1891-1911)字蘇漢,早年投入新軍,秘密從事革命活動。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吳川人。1909年(宣統元年)冬,與倪映典等策劃廣州新軍起義,1910年春起義失敗。赴香港,又東渡日本,歷經南洋各島,准備再舉。 1911年初歸國,參與籌備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同年4月29日被俘,直認革命不諱,遂遇害。葬於廣州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

張世德:(1893-1930年)名世德,吳川市塘綴鎮樟山村人,張炎堂兄,61師第9旅旅長。北伐時在湖南衡陽七塘戰役中陣亡,1930年犧牲後被追封為中將師長。在「八一」南昌起義時,世德隨葉挺參加起義。1929年提升為蔡廷楷師副師長、旅長,轉戰廣東。1931年,廣東軍政領導人陳濟棠等,撥款在樟山建世德中學,以示紀念。

張炎:(1902-1945年)又名巨炎,字光中,吳川塘綴樟山人。原國民黨十九路軍愛國將領。「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成立時任第四軍中將軍長。後被蔣介石密令委人殺害,解放後毛澤東主席簽字追認張炎為革命烈士。

李漢魂:(1895~1987年)字伯豪,號傑華,又號南華,吳川縣黃坡鎮嶺頭村人。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曾任國民政府廣東省主席、國民黨廣東省黨部主任委員、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上將參軍長、內政部長等職,可謂出將入相。
詳見網路

『伍』 吳川歷史名人

古代政治傑出人物:陳蘭彬(1816~1895)晚清時期大臣、學者,首任中國駐內美公使。 近代傑出政治容人物:李漢魂(1894-1987),字伯豪,號南華,漢族,廣東吳川人。 現代傑出政治人物:劉華秋,1939年11月生,廣東吳川人。 國家級歷史名人:元代吳川人(生卒年月不詳)。元朝末年任江淮指揮使。 自由民主鬥士:龐雄,(1891-1911),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廣東吳川人。 引進外來糧食作物第一人:林懷蘭,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梅菉鎮人,於明萬曆年間由越南將番薯種帶回中國。 經濟人物:許世勛(1921—)男,香港企業家。祖籍廣東湛江吳川坡頭。

『陸』 什麼是「吳川文化遺產」

吳川文化大看台

一、文化概況

民間藝術之水上飄色。

民間藝術之泥塑《伏虎羅漢》。

吳川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粵劇之鄉,文物古跡多,文化底蘊深厚。現有3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個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多個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吳川有梧山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南朝平定令遺址、唐潘水縣遺址、明吳川縣遺址、明限門東炮台遺址、芷寮港遺址;有晉茂山書院、元吳陽學宮、宋極浦亭、明雙峰塔等。這些歷史文化景點源遠流長,是訪古探幽的勝地。此外,還有狀元林召棠故居、中國首任使美大臣陳蘭彬故居、抗日愛國將領張炎將軍故居、民國名將李漢魂故居,亦有現代文明,具有特色文化建設的村莊,如林屋、芝藹、蛤嶺等187條風景如畫的鄉村。吳川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48公里長的海岸線,海水清澈透明,沙灘潔白晶瑩,礁石奇特別致。同時還有被定為「聯合國人與生物園考察點」的蔚為壯觀的林帶。吳川吉兆灣省級旅遊度假區是海水浴和度假的悠閑勝地。
吳川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吳川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有飄色、泥塑、花橋、牌樓、花塔、舞貔貅、舞龍、舞獅、舞二真、舞六將、長笛、陶鼓、山歌、木魚、木偶等。其中,泥塑、飄色、花橋以其精、巧、奇被稱為吳川民間藝術「三絕」。
吳川是粵劇之鄉。吳川人喜愛粵劇,每逢年例佳節,城鄉都上演幾場粵劇熱鬧熱鬧。吳川粵劇團是粵西地區較完整地保留「下四府」、「南派」粵劇傳統藝術表演特色的專業劇團。該團繼承傳統,博取眾長,革新創造,形成粗獷豪放、古樸剛勁,又溫婉柔情的藝術表演風格。曾先後應邀參加歷屆羊城國際粵劇節,並應香港政府邀請赴香港作粵劇藝術研討性質演出。

二、歷史文化

中國清代首任使美大臣陳蘭彬故居
陳蘭彬故居座落在黃坡鎮黃坡村,建於清代光緒元年(1875年),二進磚木四合院式結構,面積420平方米。1983年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陳蘭彬是我國近代外交史上的知名人物。清代嘉慶丙子年(1816年)生於吳川縣黃坡村,20多歲以優行貢京師,名動公卿。咸豐三年(1853年)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充史國館纂修散館,後任刑部主事。咸豐八年,清廷擇陳蘭彬管理洋務。同治三年(1863年),陳蘭彬受命審理積案,大批冤案得以昭雪;復使大名府賑濟水患飢民,救活災民數十萬人,並著《治河芻言》,提出治理黃河的主張。時值南北洋務籌措海防,以上海機器局為樞紐,陳蘭彬受命於清廷總理其事。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8月11日,農歷七月初八,清廷派遣陳蘭彬為監督,容閎為副監督,先後帶領四批少年共120多名,赴美國留學。
光緒元年(1875年)秋回國後,陳蘭彬上奏美洲數百萬僑民遭受奴役苦況,清廷旋又命他出使美國、日爾巴斯(西班牙)、秘魯等國。此期間,他與秘魯諸國周旋,揭其誘買華民、肆意虐待的事實,議訂慵工限期及款待條目,海外赤子慶生還者無數。陳蘭彬旋由太常寺卿補授宗人府丞、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祀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等職。光緒帝又以陳蘭彬久歷歐美,習知外情,命充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光緒十年(1884年),68歲的陳蘭彬因病引退還鄉。

抗日愛國將領張炎將軍故居
張炎將軍故居座落在塘綴鎮樟山村。
張炎將軍是吳川籍的抗日愛國將領,他青年時期參加孫中山領導的粵軍,後任十九路軍第六十一師副師長、代理師長,曾率領第六十一師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
1933年,張炎就任福建省中央政府軍事委員會,兼任第四軍軍長。1938年,張炎被任命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一區統率委員會主任,提出抗戰利益高於一切等口號,依靠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開展抗日宣傳工作,使南路抗日求亡運動蓬勃發展。1945年1月13日,張炎在吳川舉行武裝起義,次日攻克當時吳川縣國民黨政府,震動粵桂兩地。同年3月22日在廣西玉林被國民黨當局殺害。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炎為革命烈士。1984年,張炎故居被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愛國將領李漢魂故居
李漢魂故居座落於黃坡鎮嶺頭村,建於抗戰時期,佔地面積約12000平方米,有多間建築,主間設有勤園、儉園,配有值班室、涼亭、花園等,貫通布衣一巷、二巷,規模較大,整齊美觀。
李漢魂在第一、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曾先後參加統一廣東、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為國家的自由獨立和民族的解放,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
抗日戰爭時期,李漢魂任64軍軍長,請纓北上抗日,重創日軍,國民黨當局授予他「華胄榮譽獎章」。1938年11月,李漢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發表《告廣東各界同胞書》,形成「人人抗戰」、「處處抗戰」的局面。一方面配合軍事需要支援前方;一方面視察災區,賑濟災民,安定社會,發展教育,恢復生產,政績顯著。抗戰勝利後,曾到歐美考察。1949年李漢魂定居美國。1987年在美國紐約病逝,終年92歲。他的骨灰由其女李湞帶回祖國。
李漢魂有子、女、孫、婿等14人獲得博士學位,大女兒李湞與五子李浩經常回國回鄉。李湞是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有名的文科教授,李浩獲法學、數學兩個博士學位。

狀元故里——吳陽霞街
清朝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吳陽鎮霞街村出了一名狀元林召棠。
林召棠(1786-1872年),字愛封,又字蓉舟,號芾南。他勤奮好學,自幼便隨父在教館聽學,12歲操筆立就,思致超遠。18歲應童試,七試皆優。道光三年成進士,應殿試,皇帝得卷,硃批:「今科得一佳元」,遂拔一甲及第,受職翰林院修撰。道光十一年(1831年),為陝甘正考官,後主講於肇慶端溪書院,培養大批人才。林召棠生平誠朴、謙慎,不於渴有司,不面斥人過。教後人專務讀書植品,以驕侈夤,緣然戒,得「高賢里」族表,著有《心亭亭居筆記》、《心亭亭居詩集》等。
林召棠故居在吳陽鎮霞街,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一廳兩房,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11平方米,佔地面積191平方米,1983年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
狀元故里霞街保存有狀元故居、狀元古井、狀元坊、狀元紀念館、林氏大宗、「高賢里」牌坊等建築物。

三、古跡今貌

雙峰塔
雙峰塔座落在吳陽鎮文塔行政村塔腳村,1983年吳川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代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吳川縣令周應鰲於江海河流處建此風水塔,謂之「筆塔凌霄」。又因特思山(俗叫尖山)、麗山遠揖塔前,定名「雙峰塔」。塔為平面八角形,七層,高23.15米,第一層直徑9.8米。塔身為壁內折上式,各層設假平台。塔基為石板雕花裝飾,高1米,塔邊稜角處嵌有石雕托塔力士,形象古樸,姿態各異。

茂山書院
茂山書院座落在博鋪街道東江區。晉代樓船將軍王於晉武帝太康初年創建,後為晉代高涼太守楊芳、宋代觀察使耿著修茸完善,元、明、清歷代多次重修。歷為名士隱居、著述、教學育人之所。1990年被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公布 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茂山書院為土木結構建築,懸山頂,進深30米,面寬三開間共27.1米,中間天池寬10.5米,兩廡各寬8.3米,右邊空地一塊總面積約970平方米。整個建築布局合理,整齊美觀,保存較好。
茂山書院距今1700多年,雖經歷代重修,至今皆為講學育才之所,實為難得,是吳川最古老的唯一保留到現在的古書院,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於晉代創建且延續至今的書院。它對研究我國古代教育制度特別是明清科舉制度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時具有較高的古建築科學藝術價值。

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舊址
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舊址是吳川市和湛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吳川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舊址座落在吳川市梅錄先鋒街28號。它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南路革命斗爭的重要陣地。
辦事處舊址建於清末,原系衙門,為高州鎮台下設專管梅錄的分府。1983年,辦事處舊址被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公布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中共吳川市委於2002年11月20日命名該辦事處舊址為「吳川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極浦亭
極浦亭座落在吳陽鎮中街內,始建於南宋淳祜年間(1241-1252年),是解元李凌雲隱居講學之所。1983年被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公布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極浦亭原建築為亭制,經明、清多次重修,現存建築屬清代祠堂式形制,總面積485平方米。門額「極浦亭」三字由高州知府桐城胡方塑所書,亭內前進右牆鑲有「極浦亭」石碑,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孟冬高州府同知李國珍所書及立。
極浦亭距今已有700多年,雖經多次重修,仍保存清代建築風貌。

吳川學宮
吳川學宮座落在吳陽鎮吳陽中學內。始建於元代至正九年(1348年),為主簿唐必達和教諭吳仲元所建。後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光緒年間重建,原有建築五座,沿中軸線,依次為戟門、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尊經閣,總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學宮現僅存大成殿,殿面寬20.3米,進深12米,前檐深1.5米。學宮建築頗具特色,紅牆綠瓦,重檐歇山頂,飛檐翹角,其內無牆,靠8條圓石柱支撐整個屋頂,畫棟雕甍。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吳川學宮在歷史上享有盛譽,培育了很多著名人物。清代狀元林召棠、我國首任使美大使陳蘭彬等,均曾在此就學。1983年,吳川縣人民政府公布吳川學宮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公布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四、文明巡禮

吳川現有各級文明村187條,各具特色,尤其是黃坡鎮的林屋村,吳陽鎮的芝藹村、蛤嶺村。近年來,林屋村先後被評為省、市文明單位和安全文明小區,同時也獲得全國綠化千佳村、全國文明村、廣東省百強村、廣東省文明示範村等稱號。
全國文明村芝藹村與廣東省文明村蛤嶺村毗鄰,雞犬相聞。這兩條文明村有很多相似之處:都位於吳陽鎮;過去都是貧困小漁村;都是220多戶,1300多人口;都是由改革開放後外出務工經商發達了的村民捐資搞公益建設。兩條村莊都建起了宏偉壯觀的門樓、寬闊的硬底化環村公路、高標准衛生公廁、集體豬舍、自來水水塔供水系統、地下排污系統、文化樓、文化中心、文化長廊、文化廣場、網球場、村莊小公園。兩條村莊都獲得了很多榮譽稱號:芝藹村先後被評為省、市文明村,全國文明村;蛤嶺村被評為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生態示範村、廣東省和湛江市衛生村。

五、旅遊勝地吉兆灣

吉兆灣省級旅遊度假區建於1994年。這里的海岸線曲折,十里九彎,海水清澈,沙灘潔凈,礁石奇特,風景優美。「南天一石」可以跟海南三亞的「南天一柱」媲美。氣勢磅礴的鎮海石,維妙維肖的鱷魚石,活靈活現的烏龜石,與藍天、碧海、銀沙構成獨特奇異的風景圖。吉兆灣氣候宜人,環境優雅,年平均氣溫22.9℃.目前這里已建起100多幢度假別墅。天然海浴場——月牙灣浴場,沐浴沖浪,既舒暢又安全。吉兆灣旅遊區各項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已通過了國家三A級旅遊景區的質量等級評定。在吉兆灣可以盡情欣賞美麗的海景,盡情在月牙灣浴場遨遊。在海邊沙灘,或騎駱駝,或跑馬駕車,或休閑垂釣,或燒烤野營,一切隨心所欲,令遊客流連忘返。

『柒』 吳川有多少舉人

宋進士
吳保金上郭人神宗元年 三甲 授銀青光祿大夫後調高涼參軍。
鞠杲元佑六馬庚涓榜。
陳惟中寶佑丙辰 文天祥榜 五甲文昌縣尹
吳頤上郭人 咸淳乙丑 特奏名進士臨安知府授廣祿寺正卿。

明洪武朝
林昶 樟木人 三甲 光祿寺署正。
顧禎 平城人 三甲 光祿寺 良醞署正。
鄭容 黃坡人 任泉州推官 欽取山西道監
察卸史 以上俱洪武乙丑丁顯榜

正統朝
李浚戊辰科彭時榜

景泰朝
蕭惟昌大寨人 甲戍孫賢榜 錦衣衛籍戶部主事

弘治朝
林延瓛下街人 庚辰錢福榜 永嘉縣知縣,蘇州府建寧府同知

崇禎朝
吳鼎泰上郭人
戊辰劉若宰榜 三甲歷江陰、東明、龍泉三縣知縣,癸酉南闈同考官,升兩淮運使,崇祀鄉賢名宦

清 乾隆朝
林闈階霞街人 丁丑蔡以名榜 三甲 山西靈石縣知縣
陳聖宗芷寮人
庚子汪如詳榜 三甲 惠州府教授

道光朝
林召棠霞街人
癸末賜進士 一甲第一名及第、授翰林院修撰,辛卯恩科陝甘正考官
林聯桂 丙戍米昌頤榜 三甲
黃櫥賓原名棣昌。奇大興籍,戊戍鈕福保榜,山西大同知縣,癸卯科鄉試同考官,歷署風台,介休知縣。

咸豐朝
陳蘭彬黃坡人
癸丑孫如瑾榜,二甲,翰林院庶吉士太常寺卿,出使古、秘、美大臣,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使,署兵部右侍郎,禮部左侍郎,壬午科鄉試較射大臣,癸末科會試覆試閱卷大臣,武會試較射大臣。
恩賜翰林
麥國樹乾隆科辛巳恩科,欽賜翰林院檢討
莫如蘭光緒癸末科,欽賜翰林院檢討
李遇昌大人塘人,光緒乙未科,欽賜翰林院檢討。

武進士乾隆朝
易 中 上杭人,乾隆己末科駐京提塘官。

宋舉人

杲 熙寧鄉舉
林兼山霞街人,由明經任江夏訓導,嘉定壬子湖廣解元。
林可生霞街人,嘉定壬子湖解元(案鄉試在宋歸漕試、謂之發解,其登解額者,往往泛稱解元。)
李凌雲中街人,淳佑丙午解元。
陳惟中寶佑乙卯科。
吳頤上郭人,景定甲子科。
林秀甫霞街人,咸淳丁卯廣西榜,定安教諭。
林仲甫咸淳丁卯與兄同榜任泰州學正。
元舉人
林容延佑戊午舉人。
黃半山至正間、昌化縣令。

明洪武舉人
林昶甲子科
鄭容甲子科
顧禎甲子科
楊兼濟丁卯科,靖州學正
林原宥丁卯科,興業教諭
陳璆泗岸人,庚午科,福州教諭,案郝通志入丁卯科。
吳孔昭上郭人,庚午科,授雲南監察御史。
陳鵬大院人,癸酉科,梧州知府。
吳孔光上郭人,仕元孫,丙子科,雲南蒙自教諭。
孫迪哲塘基人,丙子科,應天中式,宜山教諭。

永樂舉人
陳乾癸末科任四川渠縣教諭
彭完義癸末科湖廣通山縣教諭,通州學正
陳保乙酉科交趾長津知縣
黎暹戊子科交趾上蘭知縣
梁簡戊子科
陳英辛卯科交趾都和典史
黃俊辛卯科交趾王麻州吏目
陳懋辛卯科交趾典史
陳珩甲午科
林密丁酉科
楊禧庚子科廣西興安訓導
黃敏癸卯科廣西賓州學正
羅倫癸卯科四川雅州學正
吳埜上郭人,孔光子癸卯科雲南中式雲都訓導
吳灝上郭人,癸卯科由府貢中式
覃曉永樂舉人任懷安縣主簿升清流知縣
宣德朝
孫宏壬午科陸川教諭
陳韶泊頭人乙卯科廣西羅城教諭
易磷乙卯科應天中式永樂甲子
廣西中式梧州教授

正統朝
李珏三柏人戊午科平樂訓導
易恆戊午科南直隸如皋知府
李冕那羅人戊午科大名知府
林球戊午科橫州知府
陳瑗泗岸人辛酉科第三名
凌霞丁卯科
李俊丁卯科

景泰朝
陳達庚午科
吳浚上郭人庚午科橫州學正
蕭惟昌庚午科
史孜癸酉科浦江訓導
梁守正癸酉科山東金鄉教諭

成化朝
林廷璋霞街人廷瓛兄戊子科
李芳南路人珏子辛卯科南京兵馬司指揮
吳朝玉上郭人甲午科長沙府通判
陳暹韶子丁酉科蒼梧教諭
林廷瓛霞街人丁酉科
林榮丙午科
宏治朝
高鴻壬午科福建懷安教諭
陳天驥乙卯科
陳瓚乙卯科

正德朝
林顯塘欖人庚午科紹興府教授
陳策癸酉科陵水教諭
林秉全廷瓛子丙子科建寧府通判

嘉靖朝
吳准上郭人壬午科袞州通判
蕭廷輝乙酉科長沙知縣
李德正戊子科天長知縣
李尚德三柏人癸卯科福安知縣

萬曆朝
吳廷彥上郭人乙酉科興化府通判同建雙峰塔
吳鼎泰上郭人己酉科
吳鼎元上郭人與兄泰同科四川順慶府同知晉夔州知府,鄉賢
吳一善上郭人改名應祥乙卯中式象州知州

天啟朝
麥倫璣孫辛酉科嘉興通判
吳鼎和上郭人紹洛子辛酉科

崇禎朝
龍逢聖金雞垌人癸酉科
陳紹顏大院人己卯經魁
陳參雨乾塘人乙卯科不仕
陳聯第泗岸人壬子科不仕


康熙朝
吳士望上郭人鼎泰子癸卯科富陽知縣
林春澤霞街人乙酉科湖北橫安知縣遷居雷州
陳景濂山嘴巷人辛卯科

雍正朝
吳國倫上郭人乙酉科經魁曲江學正

乾隆朝
黃家漢木約人戊午科
伍象雨麻文村人辛酉科
麥國樹院村人甲子科
林邦光霞街人壬申科江西分宜知縣
陳尹東泗岸人壬申科湖北武昌知縣
署武昌同知
陳國成博掉人癸酉科浙江仙居、錢塘知縣
署處州府同知
林闈階霞街人丙子科
駱宗朱己卯科揭陽教諭
吳元功上郭人庚辰恩科
林香賓壬午科
陳聖宗芷寮人戊子科
陳章元尹東子丙午科福建安溪知縣
陳璋潤泗岸人己酉科長寧瓊山教諭
欽州學正
李元彬那羅人己酉恩科
鍾濤壬子科
龍圖光梅菉人壬子科
林懋昭甲寅恩科

嘉慶朝
李上猷三柏人戊午科會同教諭
吳河光舉廷子戊午科雲南江川知縣
陸瓊知州
麥實發院村人戊午科
楊發祖住中街庚申恩科
林鳴玉塘祿人辛酉科
林家桂甲子科改名聯桂
李士忠中街人甲子科有傳
孫大焜唐基人戊辰科歷任福建龍溪,壽寧、永安、沙縣知縣
易文成戊辰科
李玉茗中街人戊辰科選龍門訓導
任花縣教諭
吳懋清水潭人庚午科
吳家駿上郭人庚午科考授直隸州同
李玉華中街人庚午科山陽教諭
林召棠霞街人丙丁科順天北闈
吳國禎水潭人戊寅恩科定安教諭
林鶴齡上街人己卯科下

道光朝
林錫爵幫常孫壬午科鎮平訓導
陳秉文大坡人戊子科
鄭月英新場人甲午科揭陽番禺教諭
黃直光碟石人乙未科
黃棣昌順天丁酉科

咸豐朝
陳蘭彬黃坡人辛亥科

同治朝
陳廷秀黃坡人壬戍科高明訓導,調補連山
新寧教諭
陳詩山嘴人丁卯科銓花縣教諭
李文泰中街人庚午科候選主事
李若金白水塘人癸酉科四會訓導

光緒朝
林翰賢霞街人乙亥恩科
吳錫庚上郭人乙亥恩科主講高州書院
孫光前塘基人丙子科定安訓導
何景濂西街人甲午科
李寶焜泉塘人乙未科大挑知縣
楊漢章瑚琳人庚子科

恩賜舉人
陳邦禮泗岸人嘉慶戊午科
林緝熙庚午科
陳獻猷山嘴人庚午科
林馮鯉庚午科
李元惠癸酉科
易業藩上杭人癸酉科
陳有孚癸酉科
李泮榮吳陽白沙人癸酉科恩賜舉人
吳柱周水潭人癸酉科
林紀蘊霞街人癸酉科
易素盛上杭人
陳楷道光朝乙未科
吳樹勛上郭人同治丁卯科
林隆升光緒乙卯科
黃廷銓嶺頭街人乙卯科
黃如藺壬午科
楊洛鍾瑚琳人壬午科遂溪教諭
吳芳獻水潭人戊子科欽賜廣祿寺署正諭
李致元嶺博人光緒丁酉科欽賜舉人加五品銜

武舉人
易中上杭人丙辰科
吳元芳上郭人辛酉科
易業富中子壬午科
吳龍川上郭人元芳子乙酉科
吳匯川上郭人庚寅科
林開第霞街人甲午科
易連標中子,上杭人丁酉科
易高飛中子上杭人庚子科
易連翀上杭人易中從子庚子科
李穎珠平澤人庚子科署瓊州鎮標營守備
潘汝渭城內人潘韜子嘉慶戊午科香山營都司閩安協副將南澳鎮總兵
韓宸元殷底人丙子科
楊英華瑚琳人道光甲子科
陳達璋乾塘人同治丁卯科
鄭玉光大垌人癸酉科
楊達英瑚琳人己丑科

清代總兵、提督
潘汝渭,城內人潘韜子,嘉慶戊午科武舉人,
任香山營都司閩安協副將南澳鎮總兵
潘韜,城內人,乾隆間彭湖香山協副將,升南澳鎮總兵。能詩善畫虎,人爭寶之。
劉德高,城內人,劉通從子,嘉慶年間任海安營游擊,升香山協副將,署瓊州鎮總兵
曾敏行,新埇人,歷署南韶連鎮總兵,貴州威寧鎮、古州鎮總兵,記名提督,頭品頂戴賞穿黃馬褂。光緒十八年卒,年六十六歲。
陳紹,鳳輦人,任象州協副將,署黃岩鎮總兵,陣亡。
彭玉,大寨人(今屬振文鎮),同治間大鵬協副將,署陽江鎮總兵,升瓊州鎮總兵。光緒九年五十二歲卒。
陳輝龍,硇州人,(原屬吳川)咸豐年間居硇州,山東登州鎮總兵,殉難。
曾秉忠,院村曾屋人,咸豐年間福建陸路提督,署江南全省提督。
竇振彪,硇州人,(原屬吳川)道光九年署瓊州鎮總兵,福建金門鎮總兵,廣東水師提督,調福建提督,加太子太保。
楊元超,硇州人,崖州營參將,升福建金門鎮總兵。

『捌』 吳川古代傑出人物

吳川歷史名人:
劉承忠
元代吳川人(生卒年月不詳)。元朝未年任江淮指揮使。當時江淮地區(今江蘇、安徽一帶)大旱,蝗蟲終被撲滅,為江淮人民立下大功。元亡後,承忠投河而死。江淮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尊他為"劉猛將軍",建廟祭祀。清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詔令全國各省、府、州、縣、建"劉猛將軍廟",每年春秋祭祀。
林廷獻
(1454~ 年)字公器,吳南峰,明代吳陽霞街人。曾受業新會陳白沙先生門下,學問大進。24歲中舉人,27歲弘治庚戌科(1490年)中進士。初任永嘉縣知縣,適遇天大旱,林延王獻反對求神禱雨,倡率群眾興修水利,灌溉農田,解除旱患。每遇災年,則開倉賑濟。重視文教,開拓學宮,文風大振。升任蘇州同知時,永嘉人民拘留拜送,並建生祠,奉祀追思。蘇州同知任上,勵精圖治,廉潔守身。解糧上京時,不傷民財,迅速完成任務。奉命監造夏周二公祠,僅花極少費用,不到兩個月就完成滿竣工。奉命清理崇明沙田丈量工作,革除舊習,頒發新規。並嚴厲革除織造陋規,大大減輕群眾負擔。在任三月,因母喪丁憂在家。後補建昌同知,公正廉明,精兵簡政,成績昭著。離職後,當地百姓建立生祠敬祀。
林延王獻生平勤學守信,淡視功名富貴。其精通理學,深受陳白沙器重,親筆寫了"擊玉又敲金,思君對我吟;江門臨水坐,明月二更深"中堂一幅贈與林延獻。清代翰林陳蘭彬曾在其上加記題跋,現在復制木刻橫幅留存。晚年著有《南峰詩集》木刻本,現已失存。
歐光宸
( ~年)博鋪鎮人,出身書香世家,明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舉人。明崇禎七年(1634年),考授知縣,候任期間在家鄉茂山書院招聚生徒講學。對貧苦學生,免收學費,生徒日增,文風昌盛。明崇禎十七年,(即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定都北京。順治四年(1647)清兵南下,佔領高、雷、廉、瓊各州縣,清延宮吏瓷意壓迫搜刮,強令百姓剃發,因而群眾激憤,民心大變。
當時南明史部侍朗洪天擢授高州軍門,招兵往海南擬圖恢復。順治四年四五月間,吳川楊浮八(塘雞村人)、姚起岩、茂名周冤等百餘人,不甘受壓迫,投奔海南,以圖"反清復明"。他們在同往海南途中,聯絡信宜、茂名、遂溪、廣西各地好漢,准備舉事。茂名的李振璽、遂溪的鄭良哉、吳川北丹的鄭淑真、山口的龍泉劍紛起響應,聚集數千人,開展反清斗爭。公推歐光宸為"盟主"。先後攻佔梅艹錄及吳川縣城吳陽,將清政府的海防同知、知縣、巡捕、教官、縣丞等盡皆殺掉,並破獄開倉,聲威極盛。南明永曆帝封授歐光宸為海南盟軍道按察司副使。
當時,吳川分屬兩個朝庭,東水屬清、西水屬明。歐光宸率眾集結博鋪與清兵相抗。不久,清將汪齊龍因內訌被殺,吳川全縣復明。此後,明清進行拉鋸戰,自順治四年二月起至順治十二年正月止(1647~1655年),吳川次反復,即4次"歸清",4次"復明"。順治十年(年)八月,清平南王尚可喜部屬副總兵陳武、參將李雲珍發兵攻打化州、吳川、散捉亂搶,十室九空,男女被殺千餘人,歐光宸在這次戰役中被俘,解至高州城,知府勒索贖金800兩銀,光宸寧死不屈,慷慨就義。
林聯桂
(1774~1835年)初名家桂,字道子,又字辛生,塘掇新村(今田頭屋村)人,博學能文,才思敏捷,對客成詩。嘉慶六年(1801)拔貢,九年(1804年)中舉。以後長寓京師,廣泛交遊,與黃玉衡、黃培芳、張維屏、譚敬昭、吳梯、黃釗等合稱"粵東七子",日常吟詩自樂。道光八年(1828年)聯桂53歲,始中進士,任湖南綏寧知縣。任上,因虎奚書院經費不足,修俸甚薄,捐出自己薪俸,添置田租20石,並多方設法為書院充實基金,拓建院廊兩所,親為肄業學生講課。綏寧縣志已90年未修,聯桂即組織人力,主持續修。後實授新化署晃州直棣廳通判,歷任政聲卓著,極受上級器重。最後調任邵陽,死在任上,終年62歲。
林聯桂生平著作很多,有《見星廬詩稿》正續共22集、《見星廬古文》3集、《駢體文》2集、《文話》、《賦話》、《詩話》、《館閣詩話》、《作史韻話》、《講學偶話》、《續清秘述聞》、《日下推星艹錄》等。尤其工詩,清代名詩人及詩論家趙翼評他的詩說:"其所為詩,雕免免刂萬品,牢籠眾態,格律不一,雄騁莫當"(趙翼《見星廬詩集序》)。張繼屏在《見星廬詩集序》中,也為他詩作了很高評價。特別是他繼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現實主義詩風,深切關心人民群眾疾苦,對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貪婪無厭,更作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
光緒十年(1884)七月,後輩士子將其遺著呈送國史館保存。
林召棠
(1786~1872年) 字愛封,號芾南,謚文恭,吳陽霞街村人。父泰雯,任東安縣教諭。召棠少年隨父教館攻讀。清嘉慶八年(1803年),17歲為秀才,學使姚文田稱贊為"海濱俊才"。嘉慶十七年,學使程國仁評閱其考卷,認為極有前途,選拔為貢生,並讓其與自己兒子一起研讀。嘉慶二十一年癸末科狀元及第。皇帝閱其卷末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筆誤偏旁,非關學問"。授職翰林院修撰。道光五年(1825年),因父喪返家丁憂。道光八年返京供職。道光十一年任陝甘正主考官。此次選擇舉人65名,其中呼延甲、張芾(曾任廣東巡撫)、牛樹梅等11名,後皆中進士,頗有成就。次年,他深感官場污濁,以終生奉母為名,告假還鄉。
道光十三年(1833年),召棠受聘肇慶府端溪書院主講,連續15年,弘揚文化,培養不不少人才,為教育事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績。如順德羅忄享衍尚書、高要馮譽騎待郎等都曾受過教誨。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來粵查禁鴉片,與召棠書信來往,咨詢談論民生吏治,並贈召棠一聯:"綵衣榮似三公袞,珂第祥留五色雲。"
林召棠為人尚氣節,淡仕宦,愛廉潔,重工農,憐貧苦。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同年翰林黃廣蔭就仕,召棠辭謝。黃廣蔭復書中有"聖眷方殷,臣心似水,何高尚若是!"黃素知召棠生活淡泊,又從京都領取吳川鹽圍補給銀寄與召棠,他不受,此款存省多年,後托翰林陳荔秋送返朝庭。在村中首創"義倉",救濟貧民。為縣倡議舉辦"賓興"(獎學基金會),並作《吳川賓興芻議》一文。
林召棠59歲母喪丁憂,從此,居家不出,在村邊"金蓮庵"旁作"寄廬",題曰:"四十樹桃花禪室",結茅布石,種花植樹,每當春和景明,潮生月上,攜杖徜徉林靄間,或邀朋約友,載酒蓮塘,吟詩梅下。暇則焚香靜坐,觀書臨貼,意趣超然。著有《心亭亭居詩存》、《文存》、《筆記》等書傳世。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農歷十二月,林召棠逝世於家,終年87歲。
陳蘭彬
(1816~1895年 字荔秋,黃坡鎮黃坡村人。中國首任駐美大使。
130年前,在白宮,一位地地道道的廣東人,將表達大清王朝「益敦友睦、長享昇平」的美好願望的國書,遞交到當時的美國總統海斯手裡。至此,中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設立駐美使館,掀開了中美關系嶄新的一頁。
這個人就是吳川籍中國近代著名外交家陳蘭彬。在近代中美關系史上,他的名字因為兩項「第一」而載入史冊:第一任官派留美學生監督,中國第一位駐美公使。尤其是作為中國首任駐美公使,陳蘭彬的工作,促進了中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保護了華僑的合法利益,為今後的使美外交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今時今日,中美關系受到全世界高度關注,而他在一百多年前總結的「動中竅要,交涉持大體」等外交心得,仍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除「中國清代首任使美大臣」外,陳蘭彬「一生歷五代皇帝」的人生經歷也是不多見的。他生於嘉慶,成長於道光,咸豐年踏入官場,同治年領命赴美國、古巴等地,光緒年創外交輝煌,是一位歷覽晚清風雲,見證政壇變遷,親歷洋務運動興衰成敗的重要人物。
22歲以優行貢京師,清咸豐元年(1851年)中順天舉人,咸豐三年中進士,選拔為翰林院庶吉士,充國史館纂修,後改任刑部後補主事。咸豐十年,因母病告假返鄉,在同州主講高文書院。並倡議捐資重修該書院,以弘揚文教,培育人才。
清同治二年(1863年),陳蘭彬回京受命清理積案,昭雪不少冤案。後又因黃河泛濫成災,奉命大名府賑濟,營救大批災民。並親自到黃河兩岸考察,研究治河要訣,寫成《治河芻言》8卷,提出根治黃河的積極主張。
清政府為培養軍事人才,學習外國技術,決定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開始陸續選派幼童4批共120人赴美學習。是年八月十一日,任陳蘭彬為監督、容閎為副監督,率領第一批學童30人赴美國留學,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批留美學生。不少學生勤奮學習,幾年後就讀完小學、中學而入大學。鍛煉成才的如詹天估、伍延芳、唐紹儀、梁敦等人。如詹天估學成歸來後,對我國鐵路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陳蘭彬在美期間,被委古巴專使,往古巴調查了解古巴華僑受奴役、迫害、買賣、鞭笞、生活無著等情況,向清政府提出詳細調查報告。次年與古巴殖民者西班牙當局交涉談判,結果簽訂了改善華工待遇的《古馬華工條款》,解決華工不少痛苦、人身自由和合法權益問題。
清光緒四年(1878年),清庭任命陳蘭彬為駐美國、西班牙、秘魯三國公使。在任期間,繼續深入了解僑工情況,關懷僑胞工作生活,多次向僑居國交涉、抗議,以保證華僑利益,深受華僑愛戴。光緒七年奉詔回國。
陳蘭彬歷任太常寺正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資政大夫、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兼兵部右侍郎、禮部左侍郎,還任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等職。
晚年告老還鄉,主講高文書院。先後纂修《高州府志》24卷、《吳川縣志》10卷、《吳川風俗志》1卷、《石城縣志》10卷;還著有《毛詩札記》、《使美記略》、《使美百詠》、《治河芻言》、《泛槎詩草》、《重次千字文》等詩文集。
清光緒二十年(1895年)十二月十四日,陳蘭彬在家逝世,終年79歲。
李士芬
(1887~1928年)振文鎮邊村土甬 村人。1925年投身革命,積極參加農民運動。1926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被選為縣支部委員,並任吳川縣農協會籌備處籌委,負責農運工作。1926年3月15日,率領振文農民數百人,舉行反"三捐"(即蒜頭捐、蒜串捐、殼灰捐)示威遊行,積極開展反對官僚地主土豪劣紳的斗爭,最後取得全部勝利。後被任命吳川縣農民自衛軍大隊長,率領常備隊40多人和不脫產的預備隊伍,白天協助工糾緝私,晚上打土匪。1927年,"4·12"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4·15"國民黨右派廣州開始大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不久國民黨右派在南路也進行清黨運動,南路的共產黨黨組織撤退到廣州灣赤坎,成立"南路革命委員會",李士芬當選為委員並被正式委任為吳川縣農民自衛軍大隊長,組織一支300多人武裝隊伍,舉行暴動,在山圩、斗門一帶與國民黨反動派軍隊打迂迴戰1個多月,殺傷不少敵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葯。後因敵眾我寡,武裝力量懸殊,犧牲慘重,最後剩下10多人分散活動。
1928年10月15日,李士芬在振文獨竹村被捕,11月15日在黃坡英勇就義,終年41歲。1959年3月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張炎
(1902~1945年) 又名巨炎,字光中,塘掇鎮樟山村人,國民黨十九路軍愛國將領。出生於越南海防。民國初年隨父歸國,在村中讀過私塾兩三年,旋即到廣州灣當工人。20年代初參加粵軍。大革命時期,曾任國民革命軍特務長、排長、營長等職。1931年任十九咱軍旅長兼副師長,代理師長職務。在蔣介石對中央根據地進行第三次"圍剿"中,張炎為援救被紅軍包圍的十九路軍總部和蔣鼎文第九師,率部對紅軍作戰,結果全師死傷了2/3。從此,吸取教訓,發誓不再參加反共內戰。
"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1931年2月30日,張炎接到十九路軍總部命令,即率部開赴上海參加抗戰,先後在吳淞、廟行戰役中,浴血奮戰,重創日軍。
1933年福建事變前夕,張炎接任國民黨獨立第四十九師師長。福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後,任第四軍軍長。福建人民政府失敗後,蔣介石曾委任他人為第七路軍副總指揮。不久,他偕夫人鄭坤廉出國考察歐美和蘇聯等國。
1936年秋回國。"七·七"事變後,張炎回到廣東,被任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一區統率委員會主任委員。1938年2月,在梅錄成立第十一區統率委員會,提出"抗戰利益高於一切"和"保家衛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等口號,與共產黨合作,共同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10月,接任廣東省第十一區游擊司令,深感力量不足,親自往香港與共產黨組織聯系,要求幫助解決幹部問題。廖承志等同志接受他的請求,由中共廣東省東南特委派了一批幹部到高州,幫助張炎開展抗日工作。1939年3月,張炎擔任廣東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致力整軍武,勵精圖治,依靠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培養了一批軍事、政治幹部,真誠與共產黨合作,使高州六屬出現了團結抗日的新局面。張炎的愛國行動,引起國民黨當局的嫉妒,1940年6月被迫辭職。
1944年廣西會戰前夕,張炎被委任為國民黨第四戰區中將參議,派回廣東南路視察,發動民眾抗日。9月回到吳川,與中共南路特委合作,發展地方抗日武裝。由於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迫使他舉行武裝起義。1945年1月14日,張炎、詹式邦(曾任吳川縣長。當時任電梅吳挺進司令)率所部700多人攻下吳川縣城塘掇。當即得到人民抗日游擊隊的大力支持,共同解放吳川全境。張炎將起義部隊改編為高雷人民抗日軍,張炎任軍長,詹式邦任副軍長,公開宣布擁護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張炎起義,轟動了廣東南路,國民黨當局驚惶失措,他們集中優勢兵力圍攻吳川。1945年1月下旬,張炎率所部向廉(江)、化(縣)轉移,在化縣中垌與人民抗日游擊隊會師,共商抗日大計。決定攻下廉江塘蓬後,揮師粵桂邊地區建立抗日根據地。2月1日,張炎部隊在廉江燈草村遭到國民黨頑固派的軍隊襲擊,起義受挫。張炎帶著10多個隨從人員入廣西找李濟琛、張發奎聯系。3日在博白英橋圩被當地頑軍逮捕。3月22日,玉林專員梁朝璣執行蔣介石命令,將張炎殺害。張炎英勇不屈,慷慨就義。
李漢魂
(1895~1987年)字伯豪,號傑華,又號南華,長岐鎮上嶺村人。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小時在家讀書,曾肄業廣東高等學堂法科專業,後又改考廣東陸軍小學第六期及武昌陸軍預備學校第二期。1916年轉入保定軍校第六期,1919年畢業。他早期參加同盟會,後參加中國國民黨。
保定軍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山西閻錫山部任見習軍官。後因病回鄉,在吳川中學執教。不久到粵軍第二師擔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
1952年,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下,廣州國民政府成立,駐粵各軍政編為國民革命軍,李漢魂在李濟琛的第四軍第十二師任參謀長,跟隨師長張發奎參加東征陳炯明、南征鄧本殷的戰斗,為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貢獻力量。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李漢魂改任第四軍第十二師三十六團參謀長。參加了汀泗橋、賀勝橋及圍攻武昌等幾次重大戰役。11月回師武漢休整,李漢魂升任十二師三十六團團長。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與從廣州遷到武漢的國民政府相對抗,造成分裂局面。第四軍擴編的部隊已分為兩派,擁蔣的陳銘樞到上海去找蔣介石,贊成反蔣的張發奎則投靠汪精衛。為鞏固武漢,擴編成立二十五師,李漢魂升任該師少將副師長。是年4月,武漢國民政府繼續誓師北伐討奉,李漢魂首戰河南上蔡城戰役勝利,又在臨潁陣地,攻潰奉軍,進占許昌、開封,俘獲奉軍師長富雙英。勝利回師武漢,被提升為二十五師中將師長。
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周恩來、朱德等舉行八一南昌起義。3日,起義軍南下廣東,李漢魂隨張發奎尾追至贛州。9月,取得李濟琛同意,再率部回廣東,奉命駐守惠州,以阻止葉挺、賀龍起義部隊東進。12月,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州起義,建立革命政權。張發奎即調李漢魂等部隊回廣州鎮壓起義。1928年,李漢魂參加蔣介石的北伐,在山東配合友軍殲滅張宗昌軍閥殘部後,集中整編,第四軍改為第四師,張發奎任師長,李漢魂任副師長。
1929年參加蔣桂戰爭,經歷了花縣、北流、衡陽幾次混戰失敗後,李漢魂辭職離開第四軍赴港居住了一個時期。迨粵桂合作後,1933年,陳濟棠任命李漢魂為第一集團總司令部總參議,1934年調任獨立第三師任師長兼粵北區綏靖委員,並任第三軍副軍長兼師長,後駐汕頭,負責地方"綏靖"及指揮粵東軍政。
1936年初,在汕頭出現一個日軍倒斃事件,引起日中關系軒然大波,日方竟派來3艘軍艦,威脅恫嚇。李漢魂及其所部官兵,懷著滿腔怒火,趕修工事,堵塞漏洞,成立各組織准備應戰。同時和戰士們披甲佩劍,守衛在南海邊緣潮汕地區的國防第一線。正在此時,陳濟棠卻與李宗仁、白崇禧聯合起來,發動"六一西南事變",企圖打著"北上抗日"的旗號,揮師到武漢之後,由長江而下,直指南京,實行武裝反蔣,以便取而代之。李漢魂見此外患嚴重之際,國內豆萁相煎,對團結抗日甚為不利。他認為陳濟棠厚已是私恩,反抗中央是敵。經一再懇勸無效,遂"封金掛印",辭職赴港。並發電文三通:一為苦勸陳濟棠息兵團結,共御外侮;一為呈國民黨中央元首,闡明西南興兵內幕,請統籌大計,團結抗戰;一為請粵省各級將領共體時艱,不可苟從。電文發出之後,影響甚大,陳濟棠眾叛親離,下野赴港。西南事變解決之後,李漢魂即返粵復職。
1937年,日本侵略軍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繼而"八· 一三"進攻上海,在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推動下,全國軍民奮起殺敵抗日,全面開展。李漢魂升任六十四軍軍長,請纓北上抗日,1938年春,奉准開赴隴海線。5月16日,日軍土肥原師團主力萬餘人,大炮七八十門,向歸德、蘭封進犯,企圖截斷隴海路,阻止我國軍隊從徐州南下的通道。李漢魂奉命為薛岳第一兵團第一路總指揮,部署所部分三路防守,親率六十四軍主攻盤踞羅王寨之敵,用重炮直射敵據點,戰斗異常激烈。5月27日奪回了羅王寨。同時,七十一軍也克復了蘭封,從而打通了隴海線,使徐州會戰後的主力部隊得以沿隴海線西進。國民政府最高當局特授予他"華胄榮譽獎章"。
1938年7月22日,日軍進攻武漢,李漢魂奉調參加武漢保衛戰,負責指揮南潯線的戰斗。25日,日軍又在九江附近登陸,九江失守,敵軍又沿南潯線星予洲登陸,向德安進犯。李漢魂調集8個師的兵力,運用"一鼓作氣"的戰術,把敵1萬多個壓到從深不到3里的張古山的狹地之中,最後聚而殲之,取得了德安大捷。所部獲"鋼軍"錦旗獎1面。
1938年10月21日,廣州失守。11月,李漢魂受任廣東省政府主席,12月率師回粵。1938年3月,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改組,李漢魂當選為主任委員。
1939年12月旬,日軍2個師團和1個旅團分三路向粵北進攻,李漢魂受任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指揮暫編的第二軍、六十三軍、六十四軍及中央軍增援部隊,在北江西岸追剿敵軍,取得勝利。為此,廣東各界在曲江召開了勝利祝捷大會。
1940年1月,李漢魂辭去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職,全力從事廣東政務。他在廣東任省政府主席6年8個月。
抗戰勝利後,李漢魂調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後到歐美考察。1949年元旦,李宗仁代總統職,他應召回國任上將參軍長;3月,何應欽繼孫科組閣,李漢魂任內政部長。不久,辭去職務,轉道香港赴美定居。1982年應廖承志同志的邀請回國訪問。1987年6月30日病逝於美國紐約。其骨灰由女兒李湞帶回祖國安放在廣東韶關古剎--南華寺。
李漢魂生前癖愛藏畫,忱於佛教哲理,公餘還愛舞筆弄墨。著有《岳武穆年譜》、《夢回集》、《日記》、《上下集》、《歐洲散記》、《拉丁美洲游記》等書。

『玖』 吳川名人——陳蘭彬

陳蘭彬 (1816~1895年)字荔秋,黃坡鎮黃坡村人。 22歲以優行貢京師,清咸豐元年(1851年)中順天舉人,咸豐三年中進士,選拔為翰林院庶吉士,充國史館纂修,後改任刑部後補主事。咸豐十年,因母病告假返鄉,在同州主講高文書院。並倡議捐資重修該書院,以弘揚文教,培育人才。
清同治二年(1863年),陳蘭彬回京受命清理積案,昭雪不少冤案。後又因黃河泛濫成災,奉命大名府賑濟,營救大批災民。並親自到黃河兩岸考察,研究治河要訣,寫成《治河芻言》8卷,提出根治黃河的積極主張。
清政府為培養軍事人才,學習外國技術,決定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開始陸續選派幼童4批共120人赴美學習,是年八月十一日,任陳蘭彬為監督、容宏為副監督,率領第一批學童30人赴美留學,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批留美學生。不少學生勤奮學習,幾年後就讀完小學、中學而入大學。鍛煉成才的如詹天佑。伍廷芳、唐紹儀、梁敦彥等人,如詹天佑學成歸來後,對我國鐵路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陳蘭彬在美期間,被委古巴專使,往古巴調查了解古巴華僑受奴役、迫害、買賣、鞭答、生活無著等情況,向清政府提出詳細調查報告。次年與古巴殖民者西班牙當局交涉談判,結果簽訂了改善華工待遇的《古巴華工條款》,解決華工不少痛苦、人身自由和合法權益問題。
清光緒四年(1878年〕,清廷任命陳蘭彬為駐美國、西班牙、秘魯三國公使。在任期間,繼續深入了解僑工情況,關懷僑胞工作生活,多次向僑居國交涉、抗議,以保證華僑利益,深受華僑愛戴。光緒七年奉詔回國。
陳蘭彬歷任太常寺正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資政大夫,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兼兵部右侍郎、禮部左侍郎,還任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等職。
晚年告老還鄉,主講高文書院,先後纂修《高州府志》24卷。《吳川縣志》10卷、《吳川風俗志》1卷、《石城縣志》10卷;還著有《毛詩札記》、《使美記略》、《使美百詠》。《治河芻言》、《泛搓詩草》、《重次千字文》等詩文集。
清光緒二十年(1895年,十二月十四日,陳蘭彬在家逝世,終年79歲。

『拾』 廣東名人事跡有那些

孫中山 香山(中山)人,原名孫文,字德明,號逸仙。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中國革命偉大的先行者,中華民國國父,中華民國建立者,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廣州革命政府大元帥,同盟會,國民黨創立者,中國國民黨總理,三民主義思想創立者,是20世紀中國三大偉人之首。 唐紹儀 又名唐紹怡,字少川,生於1862年,廣東省中山縣人(珠海市)唐家鎮唐家村人。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外交家,清政府總理總辦、山東大學(時稱山東大學堂)第一任校長,曾任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校長,1912年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 彭湃 廣東省海豐縣城郊橋東社人,革命家,農民運動領袖。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農民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海陸豐農民運動和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被毛澤東稱之為「中國農民運動大王」。 葉劍英 梅縣人,中國十大元帥之一。 1897年4月28日生,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省梅縣人。1917年入雲南講武堂。曾參與籌建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率領所部教導團參加廣州起義,任軍事指揮部副 廣州亞運會 奧林匹克體育主館總指揮。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八路軍參謀長,並協同周恩來在國民黨統治區做統戰工作。1941年2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並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2年獲哥倫比亞眾議院授予的特級大十字民主勛章。 張發奎 (1896—1980),男,字向華,廣東始興人,中國國民黨軍陸軍二級上將。曾任鐵軍四軍軍長,抗日戰爭期間,先後任集團軍總司令、兵團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方面軍司令官等職,率部參加過淞滬、武漢、昆侖關等戰役。抗戰勝利後,任廣州行營(後改行轅)主任,1947年改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1949年3月任陸軍總司令,7月辭職,去香港定居。 容閎 珠海南屏人,中國近代早期改良主義者,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字達萌,號純甫。1828年11月17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少入澳門馬禮遜學堂。1847年,赴美留學,後考入耶魯大學,185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成為畢業於美國大學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他日後推動名垂青史的「幼童留美計劃」,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陳炯明 海豐人,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領袖,致公黨創辦人。畢生堅持「聯省自治」的政治主張,致力於以和平協商的方式統一中國,與孫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權」、不惜以武力征戰謀求統一中國的政治綱領不合,最終分道揚鑣、反目成仇。 鄭信 澄海人,創立泰國吞武里王朝,鄭信為達信大帝。於1770年統一了暹羅全國;又多次對外擴張,成為泰國歷代幅員最大的王朝。 六祖慧能 雲浮 新興人,中國佛教禪宗創始人,著有《壇經》。慧能佛偈名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另外,一日在廣州光孝寺,風揚寺幡,慧能聽兩個僧人在爭論不休,一個說是幡動,一個說是風動,誰也說服不了誰。慧能忍不住走過去插嘴道:「我看既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而是你們心動。」這就是著名的「風幡論辯」。 羅亨信 東莞人,字用實,明永樂二年進士,明朝著名大臣。官至左副都御史。 詹天佑 南海人,中國鐵路之父。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 蘇聰 東莞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奧斯卡獎的獲得者。 馮如 恩平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製造者和飛行家。 張九齡 韶關曲江人,唐朝著名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賢臣,唐代宰相。 余靖 韶關曲江人 北宋名臣。 梁啟超 新會人,維新變法領袖。 吳研人 佛山南海人,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屈大均 廣州番禺人,清代著名詩人。 蘇曼殊 香山(珠海)香山人,清末民初著名文學家。 黃遵憲 梅州人,近代著名詩人。 李金發 梅州人,現代著名詩人。 馮鏗 潮州人,左聯五烈士之一。 秦牧 澄海人,現代著名散文家。 馬思聰 海豐人,現代著名音樂家。 陳鏡開 東莞人,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 杜國庠 澄海人,現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詹安泰 饒平人,嶺南詞宗。 冼星海 廣州番禺人,人民音樂家。《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廣東省著名音樂學府「星海音樂學院」正是以其名字命名。 饒宗頤 潮州人,國學大師。 陳垣 新會人,國學大師。 容庚 東莞人,著名古文字學家、金文專家。 陳平原 潮州人,當代著名學者。 陳澧 番禺人,清代音韻學家。 鄭正秋 潮陽人,中國電影事業的開拓者。 蔡楚生 潮陽人,中國現實主義電影奠基人。 張蔭麟 東莞人,著名歷史學家。 鍾敬文 海豐人,中國民俗學之父。 李光耀 大埔人,新加坡國父。 洪秀全 花都人,太平天國傑出領袖。. 康有為 南海人,維新變法領袖。 袁崇煥 東莞人,明末抗金名將,民族英雄。 翁萬達 揭陽人,明兵部尚書,軍事家政治家。 郭任遠 潮陽人,中國心理學奠基人。 丘成桐 蕉嶺人,獲數學界最高獎菲爾茲獎,哈佛大學教授。 丁日昌 豐順人,近代洋務運動先驅。 鄧世昌 東莞人,甲午戰爭愛國名將。 李嘉誠 潮州人,享譽中外的企業家,華人首富。 葉富 東莞人,清末海軍愛國將領。 葉挺 惠州惠陽人,革命家,抗日名將。 梁思成 江門新會人,著名的建築學家。 廖仲愷 歸善人,革命家。 容國團 珠海香山人,乒乓球世界冠軍。 蔡鋌鍇 羅定人,十九路軍總指揮,抗日名將。 蔣光鼐 東莞人,十九陸軍軍長,抗日名將。 陳蘇媚 東莞人,我國第一位國家級女舉重裁判。 陳肖霞 東莞人,中國第一位跳水世界冠軍。 謝晉元 梅州蕉嶺,淞滬戰役抗日名將。 翁照垣 惠來人,打響淞滬戰役第一槍,抗日名將。 薛岳 韶關人,北伐名將,抗日名將。 李惠堂 廣東五華縣人,亞洲球王,素有「聽戲要聽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的美譽。 陳蘭彬 (1816~1895年)字荔秋,廣東吳川人,中國近代著名外交家,中國首任駐美大使。咸豐三年中進士,選拔為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太常寺正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資政大夫,是首任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為幼童出洋肄業局之「洋局」第一任正委員,帶領詹天佑等第一批留美學生官費赴美留學。 冼夫人 (公元513——602年),俚族(黎族),南北朝時高涼郡人(今廣東茂名)。

閱讀全文

與吳川歷史名人李凌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