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分享近代歷史小故事

分享近代歷史小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7 14:52:10

A. 求中國近代史人物的歷史故事演講稿!!!

文章標題:九一八事變屈辱的中國歷史演講

屈辱的中國歷史:我向你訴說!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列寧
今年,景德鎮、臨沂、十堰、成都等上百城市都鳴警報,其中,天津、拉薩、昆明、杭州、鄭州等多個城市是首次在9月18日鳴警報,浙江全省均鳴響防空警報。
九月,與許多

重大事件聯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讓國人刻骨銘心!
1842/8/29,《南京條約》簽訂
1856/9/2,天京變亂,韋昌輝突襲東王府
1926/9/6,英國製造「萬縣慘案」
1901/9/7,《辛丑條約》簽訂
1894/9/15,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
1894/9/17,黃海戰役,鄧世昌、林永升殉國
1931/9/18,「九一八事變」
1898/9/21,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還有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的……
歷史有時相似的讓人心碎,如果沒有真實的鏡頭、詳盡的文字、殘破的遺跡,我們簡直難以相信過去中國近代的一幕幕。歷史終歸是歷史,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不會消逝得無影無蹤,歷史流下的不僅僅是一堆資料、幾塊碑刻,數處遺址。留住歷史,可以溫故而知新。人類社會日新月異,沒有記載,任何偉大的東西,就會從地平線上消失。但人們總是習慣於牢記勝利、成功和輝煌,但往往把失敗、傷痕和屈辱遺忘。歷史總是不斷沉澱的,歷史是民族和人類的集體記憶,如果一個民族不知道「從哪裡來」,就不知道「到哪裡去」。
以往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是更多的問號,並應該少用些省略號。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記憶,給予了人們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中國人不應該、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刻寫在中國近代的鏡頭、側面或片段,雖然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掠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仔」、「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可謂慘不忍睹、聞所未聞!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被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歷史上,痛定思痛總是民族復興的開始,時刻警示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當勿忘國恥,要振興中華。
我們中的不少人似乎選擇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麼,但願不是因為麻木,也不是因為健忘,依某些國人的觀念,對於過去,尤其是痛苦,就會採取「過去了就過去了,再提它有什麼用」輕率態度,這些年來,一些親痛仇快的現實,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常常讓我們深感「遺忘文化」在一些國人頭腦中頗有市場。一些商家不顧歷史的傷疤,以「南京大屠殺」作為電腦游戲;把日本軍刀、軍服作為賣點;一些藝人竟然把軍旗裝穿在身上招搖過市等等。如果「集體健忘症」過於嚴重,人們將容易越來越淺薄、輕浮、狂躁、極端和急功近利。
我們的同胞中,對戰敗之恥和對割地賠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個民族,若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實際上也就等於失去了民族的記憶功能;失去記憶的民族是可怕的,它會在今天的紛紜變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隨波逐流,更會不斷地重復自己的[「文秘港」還有更多精彩文章等著您!]錯誤。不是從沉沒中爆發就在沉沒中死亡。據說,冰心老人晚年曾構思寫作一部反映甲午戰爭的紀實大作,但是每每提筆,「竟然一個字都沒有留下」,「因為哭,因為大哭,因為一握起筆就禁不住老淚縱橫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筆,紙上惟有落下的熱淚。」(賈國榮:《冰心的遺憾》)。
「歷史的災難無不以歷史的巨大進步來補償」。只有我們一起來揭露侵略者的罪惡、叩問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靈。絕不允許無恥者別有用心地扭曲歷史,絕不允許屈辱的舊夢再現,絕不允許重蹈踐踏人權、褻瀆文明和破壞正義的覆轍。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育和教化每一個公民對其國家、其歷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認同感、自尊感、尊嚴感、恥辱感,亦即形成「國民意識」。歷史意識構成國民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事關走向世界的新世紀公民培育的大計。歷史認知關繫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學習歷史的意義主要有豐富自我、發展個性、減少失誤、加速成長、承擔使命、自覺人生。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學乃是一門塑造民族整體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的重要學術,應當將「真」、「情」、「思」、「行」統—為一個整體,這些都歷久彌新地給人們以感染、啟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寵兒如今卻失落了,史學危機的話題並非危言聳聽,歷史教育的延誤、式微和墮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願與大家一樣為之關注、探索和分享。我試圖讓歷史教育不再尷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視,於是從彷徨到吶喊、困惑到醒悟;從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讓歷史能夠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補品,讓學生在成長中通過歷史的學習而喚醒自己,認識自己,張揚自己,營造一個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別是有獨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執著的信念要從四十歲重新開始,克服鬆懈、安逸或畏難心理,力爭做個「有思想」的歷史教師,立志要把課上出味道來,教出歷史的深沉、寬厚與博大,盡情展現其寬闊、生動和精彩,發掘真善美的內涵……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人都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又從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風流人物,無一例外都成為匆匆的世間過客。對歷史不斷觸摸和反思的過程,就是文化沉澱的過程。歷史是永不間斷的時間長流,人們在現實中感知的只是這一發展長河中的一段,多少興亡盛衰,喚起人們對星轉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嘆,從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將會給你一個制高點。歷史有兩種歷史,一種是客觀的歷史,一種是記憶中的歷史。客觀歷史早已看不見了,但記憶中的歷史還在,我們可以隨時攝取,隨時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芻,這對人類現在、未來的發展,未嘗不無益處。叩問歷史,掩卷太息!這種情結不僅僅是簡單的懷舊。歷史消失的只是時間,永不消失的卻是後人對千秋人事的緬懷。
時光的流逝也許會磨滅人們心頭的許多記憶,但充滿著「血與火」的往事歷歷在目,警示人們永遠引以為戒。《論語》曾告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古希臘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裡」,不就是從昔日的經驗教訓中時刻照看著這後視鏡緩緩向前跋涉?描述與記錄,回憶與解讀,是人類永遠不會放棄的權利。「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可以說歷史是人類前進的行囊,雖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B. 要十個近代歷史小故事,短一點

聶士成的故事
聶士成,字功亭,1836-1900,安徽合肥北鄉(今崗集鄉聶祠堂)人。幼年父死家境貧寒,與母親相宜為命。聶士成自小好行俠仗義,曾有一夏姓商販被匪徒追殺,聶母設法將其藏匿,倖免於難。聶歸家後熱情相待,結為好友。不久,夏棄商從軍,入湘軍袁甲三部當兵。咸豐九年(1859年)升任哨官駐臨淮關,寫信邀聶一同從軍,從此,聶士成投身軍旅,開始了四十年戎馬生涯。
光緒十年(1884年)夏,中法戰爭爆發,法軍侵佔基隆,督辦台灣軍務大臣劉銘傳求援,聶士成主動請戰赴台,擊退敵兵。
光緒十九年,中國邊疆危機日益嚴重,他請准赴東北三省察看邊境,測繪山川□塞,歷時八個月,行程2.3萬里,寫成《東游紀程》,呈送清政府,為鞏固國防獻策。
光緒二十年五月,中日兩國政府正式宣戰,他率部繞過漢城,取道平壤,撤回國內,扼守遼東摩天嶺。利用山高路險,設疑疲敵,雪夜奇襲連山關,繼擊分水嶺,陣斃日中佐富剛三造,殺敵甚眾,以戰功晉直隸提督。甲午戰後,清政府創立武衛軍,改其所統30營為武衛前軍,駐扎蘆台。 聶士成
二十六年,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在山東、直隸(約今河北)迅速發展,他力主鎮壓。旋八國聯軍入侵,清廷令其率部保衛天津,他身先士卒,與侵略軍浴血奮戰。六月十三,侵略軍自租界出犯,他率部抗擊,在津郊八里台與敵展開激戰,多處負傷,仍堅持指揮戰斗,最後中炮陣亡。
然而你是稱並不是被八國聯軍殺死的,竟然是義和團殺死的!
這樣一位愛國將領就這樣殞命了!惜哉惜哉!
吉鴻昌的故事

1895年10月18日出生於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受父親影響,吉鴻昌幼年即具有愛國思想。1913年秋天,不滿18歲的吉鴻昌棄學從戎,投入馮玉祥部當兵。他因吃苦耐勞、智勇正直被馮賞識,提升為手槍連連長,不久又提升為營長。當外國人都在歧視中國人的時候,吉鴻昌在自己胸前掛上「我是中國人」的牌子,真可謂是愛國名將。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介石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裡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卻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中國了,吉鴻昌異常憤怒,剛要發作,陪同的使館參贊勸道:「你為什麼不說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嗎,可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仔細地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在國外,吉鴻昌通過利用記者的采訪,以事實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國的種種罪行,並斥責英國縱容日本侵略中國和蔣介石對日妥協的丑惡行徑。在德國時,吉鴻昌曾多次要求到蘇聯進行訪問,遭到蔣介石反動政府使館的百般刁難,不予簽證。悲憤之下,吉鴻昌揮筆疾書:「渴飲美齡血,飢餐介石頭。歸來報命日,恢復我神州。」
張學良:

早年 1919年就讀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一年後畢業,在張作霖手下任職,並迅速得到提升。
1928年6月4日,自皇張學良 照片(11張)姑屯事件其父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後,繼任為東北保安總司令。 晚年 在1946年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上,共產黨曾提出釋放張學良,未獲蔣介石同意。後國民政府撤往台灣,蔣介石將張學良轉至台灣繼續軟禁。 在台灣,張學良被軟禁在台北北投居所,過著軟禁下的隱者生活。張學良原配夫人是於鳳至,因病去美國就醫,張學良在長期的幽禁生涯中得「趙四小姐」趙一荻的陪伴。他於幽禁中信奉基督教,但按基督教教規只能一夫一妻,1964年於鳳至主動提出離婚,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結婚。1975年,蔣介石逝世。1988年,蔣經國逝世。 1990年起張學良逐漸得以恢復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為東北大學名譽校長,5月受聘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名理事長。1995年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下午2時50分,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Straub Clinic & Hospital)醫院病逝,享壽101歲,成為世界上最長壽的將軍。

望採納

C. 近代歷史人物小故事

1、聶士成的故事

聶士成,字功亭,1836-1900,安徽合肥北鄉(今崗集鄉聶祠堂)人。幼年父死家境貧寒,與母親相宜為命。聶士成自小好行俠仗義,曾有一夏姓商販被匪徒追殺,聶母設法將其藏匿,倖免於難。聶歸家後熱情相待,結為好友。不久,夏棄商從軍,入湘軍袁甲三部當兵。

咸豐九年(1859年)升任哨官駐臨淮關,寫信邀聶一同從軍,從此,聶士成投身軍旅,開始了四十年戎馬生涯。

光緒十年(1884年)夏,中法戰爭爆發,法軍侵佔基隆,督辦台灣軍務大臣劉銘傳求援,聶士成主動請戰赴台,擊退敵兵。

光緒十九年,中國邊疆危機日益嚴重,他請准赴東北三省察看邊境,測繪山川□塞,歷時八個月,行程2.3萬里,寫成《東游紀程》,呈送清政府,為鞏固國防獻策。

光緒二十年五月,中日兩國政府正式宣戰,他率部繞過漢城,取道平壤,撤回國內,扼守遼東摩天嶺。利用山高路險,設疑疲敵,雪夜奇襲連山關,繼擊分水嶺,陣斃日中佐富剛三造,殺敵甚眾,以戰功晉直隸提督。甲午戰後,清政府創立武衛軍,改其所統30營為武衛前軍,駐扎蘆台。

聶士成二十六年,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在山東、直隸(約今河北)迅速發展,他力主鎮壓。旋八國聯軍入侵,清廷令其率部保衛天津,他身先士卒,與侵略軍浴血奮戰。六月十三,侵略軍自租界出犯,他率部抗擊,在津郊八里台與敵展開激戰,多處負傷,仍堅持指揮戰斗,最後中炮陣亡。

然而你是稱並不是被八國聯軍殺死的,竟然是義和團殺死的!這樣一位愛國將領就這樣殞命了!惜哉惜哉!

2、吉鴻昌的故事

1895年10月18日出生於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受父親影響,吉鴻昌幼年即具有愛國思想。1913年秋天,不滿18歲的吉鴻昌棄學從戎,投入馮玉祥部當兵。

他因吃苦耐勞、智勇正直被馮賞識,提升為手槍連連長,不久又提升為營長。當外國人都在歧視中國人的時候,吉鴻昌在自己胸前掛上「我是中國人」的牌子,真可謂是愛國名將。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介石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裡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卻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

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中國了,吉鴻昌異常憤怒,剛要發作,陪同的使館參贊勸道:「你為什麼不說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嗎,可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

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仔細地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在國外,吉鴻昌通過利用記者的采訪,以事實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國的種種罪行,並斥責英國縱容日本侵略中國和蔣介石對日妥協的丑惡行徑。

在德國時,吉鴻昌曾多次要求到蘇聯進行訪問,遭到蔣介石反動政府使館的百般刁難,不予簽證。悲憤之下,吉鴻昌揮筆疾書:「渴飲美齡血,飢餐介石頭。歸來報命日,恢復我神州。」

3、孫中山的故事

孫中山一生喜歡讀書。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去看他,發現他的生活很艱苦,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離開前,這幾個留學生湊了40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三天以後,這幾個留學生又一起去看孫中山。

來到孫中山的宿舍門口,他們敲了半天門,都沒有人答應。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們下次再來吧。」一個姑娘說。「等一下兒,我來敲。」一個不高不矮的年輕人說。他用力敲了一會兒,孫中山才來開門。

孫中山不好意思地說:「請原諒,我正在看書,沒聽見你們敲門。快請進!」他們走進孫中山的宿舍,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大家一算,買這些書大概需要30英鎊。他們覺得很奇怪,問孫中山:「你連吃飯的錢都不夠,還有錢買書?」

「這是用你們送給我的錢買的,我還剩下10英鎊呢!」「你應該多買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體搞壞了。」孫中山笑著說:「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

4、魯迅標點的稿費

大家知道:標點符號雖然其貌不揚,但在文章中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呢。可當年的出版界對標點符號不重視,在支付稿費時,往往把它從字數中扣除,不給稿費。

一次,魯迅應約為某出版社撰寫書稿,由於事先探知該出版社不支付標點符號的稿費,因此他的書稿通篇沒有一個標點符號。

編輯看了書稿後,以「難以斷句」為由,回信要求魯迅加上標點符號。魯迅回復:「既要作者加標點符號分出段落、章節,可見標點還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標點也得算字數。」那家出版社沒辦法,只好採納魯迅的意見,標點符號也折算字數支付稿費了。呵呵!

5、鄧世昌的故事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謚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D. 中國近代史的歷史小故事

1、為了拖住並吸引日偽軍,馬寶玉帶領葛振林、宋學義等5名戰士邊打邊向棋盤陀方向撤退,把日偽軍引向懸崖絕路。當他們退到棋盤陀頂峰時子彈已經全部打光,他們就舉起石塊向日偽軍砸去。日偽軍發現他們已經沒有子彈了,蜂擁向山頂沖來,並叫喊道「捉活的,捉活的!」

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五人寧死不屈,為了不讓日偽軍活捉與武器落到日偽軍手中,砸碎槍後,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縱身跳下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壯烈犧牲,但副班長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被山崖上的樹枝掛住,倖免於難。

E. 5個中國近代歷史人物小故事

1、一次理發師為周總理刮臉時,總理咳嗽了一聲,刀子不小心把他的臉刮破了。理發師十分緊張,不知所措。周總理和藹地說:「不用著急,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沒有向你打招呼,你怎麼知道我要動呢?」這樁小事,使我們從周總理身上看到了一種美德——寬容。

F. 誰有近代歷史小故事哇 急````````

清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於10月6日佔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法軍隊洗劫二天後,向城內開進。10月11日英軍派出1200餘名騎兵和一個步兵團,再次洗劫圓明園,英國全權代表詹姆士·布魯斯以清政府曾將巴夏禮等囚於圓明園為借口,將焚毀圓明園列入議和先決條件。10月18日,3500名英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火燒圓明園,這是人們說慣了的一個提法。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焚毀的范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歷史上侵略軍火燒圓明園曾有兩次。第一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法聯軍到處燒殺搶掠、野蠻洗劫、焚毀了舉世聞名的圓明園,園內寺廟建築也大多被毀於火。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本意是將其夷為平地,但是由於圓明園園子的面積太大,景點分散,而且水域遼闊,一些偏僻之處和水中景點倖免於難。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園內尚存有建築13處。如,圓明園的蓬島瑤台、藏舟塢,綺春園的大宮門、正覺寺等。
第二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燒圓明園,使這里殘存的13處皇家宮殿建築又遭掠奪焚劫。
在文學作品中似乎把火燒圓明園的罪過,歸咎於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之無能。聽起來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並不確切。歷史上的無數事實表明,一個貧窮落後、弱小的國家和民族,只能處於被壓迫、被剝削、被凌辱、被掠奪的地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則再次證明:國家貧窮、落後、軟弱就要挨打---- 補充:(一個貧窮落後,而有利可圖的國家 加上強大而野蠻的國家就會有災難發生)----。
現在,圓明園已辟為遺址公園,並正對遺址進行保護性維修,恢復山形水系、園林植被、橋涵閘路,部分古建築也將重修。

G. 求6個中國近代史的經典小故事

1. 林獻堂 (公元1881年—1956年)台灣民族運動的先驅者,倡導台灣民族運動,以漢人本位的思想,從事對於日本大和民族的抗爭。林獻堂爭取創設台中中學,結合全島紳士富豪為台灣人爭取教育權。林獻堂成立「台灣同化會」,行爭取民族平等待遇之實。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在林獻堂的領導下成立,為爭取台灣民眾的權利,設置議會乃成為重要目標。台灣文化協會得到林獻堂的大力支持,故由他擔任總理之職。2.沈葆楨 (公元1820年—1879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為牡丹社事件,清朝政府領略到台灣的重要性,便派沈葆楨來治理台灣。重要功績:1.交通建設:開山通道、建八通關古到,安撫綏靖原住民,設學堂。2.農業開墾:副除大陸內地人民渡台禁令,設招墾局,鼓勵人民來台開墾,3年後才收租賦。3.行政規劃:增設郡縣(2府8縣4廳)。4.經濟實業:以機器開采基隆煤礦,備置輪船航行台灣與福建之間,並於安平建新式炮台(即億載金城)3.劉永福 (公元1837年—1917年)字淵亭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早年為無賴,曾參加天地會,後在滇桂邊境組織地方武裝黑旗軍。後黑旗軍受到清軍進攻,被迫進入越南。早年為無賴,曾參加天地會,劉永福在中法越南之戰結束後奉命回國,被迫解散黑旗軍。在甲午戰爭開始後又被清廷派往台灣協防,並重組黑旗軍。馬關條約簽訂後台灣士紳為抵抗日本統治,成立台灣民主國,劉永福任義軍統領,在台北陷落後仍一直堅持抵抗。1917年1月,病卒。 4.唐景崧 (公元1841年—1903年)1882年,法國與越南發生沖突,河內、南定等地相繼失陷。唐景崧赴越南招劉永福黑旗軍,1891年出任台灣布政使司,1894年接替邵友濂出任台灣巡撫。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民眾激憤,1895年5月25日台灣民主國成立,唐景崧出任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丘逢甲為義勇統領,年號「永清」。日後唐景崧以抗命見黜,1903年卒於家。5. 唐景崧 (公元1841年—1903年)1882年,法國與越南發生沖突,河內、南定等地相繼失陷。唐景崧赴越南招劉永福黑旗軍,1891年出任台灣布政使司,1894年接替邵友濂出任台灣巡撫。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民眾激憤,1895年5月25日台灣民主國成立,唐景崧出任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丘逢甲為義勇統領,年號「永清」。日後唐景崧以抗命見黜,1903年卒於家。

H. 有趣的中國近代歷史故事

1、虎門銷煙

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並嚴肅表示禁煙的決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三日(6月3日至6月25日),將繳獲的鴉片全部在虎門灘當眾銷毀。

虎門銷煙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和反抗外國侵略的決心。

虎門銷煙之後,英國開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鴉片戰爭從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開始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1842年8月)結束,持續了兩年多的時間。1842年8月,英國侵略者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2、太平天國起義

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耗費大量軍費,大大加重了人民負擔。此後,洪秀全領導的規模巨大的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了。

1853年,太平軍佔領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另外派了兩支人馬分頭北伐和西征。後來,湘軍瘋狂反撲,太平軍連連失利。

1855年,石達開指揮西征軍大敗湘軍,太平天國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太平天國軍事上取得很大勝利的時候,領導人之間,發生了尖銳的內部戰爭。

1859年,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主要內容是:發展工商業、獎勵科技發明;開新式學堂;向西方學習,以法治國等。它是先進中國人首次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但由於當時形勢未能實現。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湘軍沖入天京城內,天京陷落,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由於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而失敗了。


(8)分享近代歷史小故事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的分界

此時期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在此後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

I. 近代歷史小故事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為: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絕。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於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是年春,克里米亞戰爭結束。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向中國。俄國則因戰敗,企圖用侵略中國來彌補損失。美國積極向外擴張,採取與英、法勾結侵略中國的政策。影響:1、它使中國損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步。2、其中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趨激化;3、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指1898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這年九月慈禧太後等發動政變,光緒被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和日本。譚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歷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終於失敗。因此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

閱讀全文

與分享近代歷史小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