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人物的故事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中,曹操煮酒論英雄是很有意義的人物典故。
曹操這人生性多疑。從表面上看,他十分器重劉備,但實際上他一直防備著劉備,生怕他打出皇叔的旗號來號召天下。
曹操不動聲色,單刀直入地說:「當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你和我兩個!」劉備大驚失色,手一抖,筷子落在了地上。正巧這時一聲驚雷從天際滾來,劉備馬上定了定神,俯身拾起筷子,掩飾道:「雷聲實在太大太突然了,心中一怕才掉了筷子。」
劉備巧妙地將自己的失態掩飾了過去。但他喝完酒反復思量曹操的話,覺得曹操已把他當成唯一的對手,不會輕易放過他的。
㈡ 關於歷史人物的故事
「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張良被稱為「漢初三傑」。漢朝建立後,「狀貌如婦人好女」的張良身體一直柔弱,雖多次獻計安定漢初的江山,但多數時間置身於核心權力之外,後來修習辟穀之術,不問政事,得以善終。
5、與「黃石」同葬
張良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身體更虛弱,稱:「我願拋卻人世間所有事情,跟隨赤松子(修習導引的仙人)去遨遊世界。」此後專心修習辟穀之術。後來劉邦去世,呂太後感激張良保住劉盈的太子位,極力勸他進食:「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必如此苦行修煉!」張良只好勉強進食。8年後去世,謚號文成侯,其子張不疑承襲他的侯位。
張良當年在下邳橋遇見那個老丈,別後十三年經過濟北,見到谷城山下果真有塊黃石,把它取回經常祭祀。張良去世時和黃石同葬,後人祭祀張良時也祭祀黃石。
對於張良,司馬遷曾有描述:我原以為此人高大威猛,看見他的畫像,相貌卻像美麗女子。孔子說:「我憑長相判斷人,看錯子羽。」這名話對於留侯也適用。
孔子所說的「子羽」叫澹臺滅明,他拜孔子為師時,孔子見他長相醜陋,認為此人沒多大才能。結果,澹臺滅明此後成為著名教育家,跟從他學習的人有300多,才乾和品德傳遍各國。孔子聞此感慨:「我憑長相判斷人,看錯子羽」。
司馬遷借用孔子以貌取人的故事,說張良雖然外表文弱柔順,但內心堅強,敢於暗殺秦始皇,善於在戰爭中出謀劃策,一如當年的澹臺滅明,外表和內心截然不同。
㈢ 歷史人物故事
晉文公和介之推
晉文公的名字叫重耳,是春秋時期的另一位霸王。可是在他做
國家元首之前,經歷了許多坎坷,曾因受鱺姬的迫害而在外面
流浪了十九年之久。他流浪時有很多人跟隨他,介之推就是其
中的一個。重耳登基當了晉文公之後,大封群臣,論功行賞,
那些昔日站對了路線的隨從個個得了高官厚祿,可不知為什麼,
文公偏偏把之推忘到了腦後。
這事如果換了別人肯定早就跳高跺腳了,可之推是何等人?!
他非但沒有介意,反而說服老母,跟他一塊兒住進深山,免得文
公找到他們。
如果不節外生枝,文公一時半會大概真的想不起之推了。可是
之推有個鄰居,深深為之推的高風亮節所感動,冒著生命危險,
寫了一封小字報,偷偷貼在朝門上。這封小字報很快到了文公
手裡,他一讀,不由大驚失色:「哎呀!朕咋把救命恩人之推
給忘了呢?當年流亡到衛國的時候,朕沒有東西吃,是他把大
腿上的肉切下一片給朕充飢呀!朕飲水不忘掘井人,一定要厚
厚賞他。」
於是,文公派人到山上去找之推。只見那裡雜草叢生,荊棘遍
野,而且山外有峰,峰外有山,找了半天,連之推的影兒都沒
看著。文公不甘心,一口氣找了好幾天,仍然沒有下落。
直到有一天,文公忽然心生一計,他叫來小兵,讓他們放火燒
山。他的如意算盤是:火一燒,之推為了救老母,一定會背著
她跑出來,這不就成了嗎?哪知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把整座山
都快要燒焦了,之推也沒有露臉。火滅了以後,衛兵們在山頂
的一棵柳樹下,找到了之推和他老母的屍首。文公見狀,放聲
大哭,悔之已晚。
文公吩咐把他們倆藏在山的側面,又令農夫們開荒山,造農田,
並把荒上改名為介山,紀念介之推這位重友情、輕功名的賢士。
林則徐
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任湖廣總督,嚴禁鴉片,卓有成效。次年上奏道光帝,力主禁煙,遂受命為欽差大臣,節制廣東水師,赴粵查禁鴉片。十九年,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合力嚴緝走私煙販,懲處受賄官吏,迫令英美煙販交出鴉片237萬余斤,從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門當眾銷毀;又提出奉法者來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確貿易方針,以孤立英國侵略者;會同水師提督關天培籌劃海防,倡辦義勇,屢挫英軍武裝挑釁。
為了解西方情況,他設立譯館,翻譯外文書報,編成《四洲志》,並譯外國律例、軍事技術等著述,開創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風氣。1840年初任兩廣總督。6月,英國發動侵略戰爭,因廣州防守嚴密,遂被上攻佔定海,陳兵大沽;因投降派乘機誣陷,旋被革職。次年5月,復受命往鎮海軍營幫辦軍務,又遭讒害,不久被流放新疆。
曾在該地屯田,興辦水利,推廣先進生產技術。1845年起,被起用為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1849年,因病退職返鄉。時英國侵略者強占福州城地築房,他聯合士紳上書閩浙總督劉韻珂,力主將侵略者驅逐出城。1850年,受命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農民起義,病死於廣東普寧縣。贈太傅,謚文忠。
他對沙俄蓄謀侵略中國中國的野心有所覺察,晚年曾說:「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有《林文忠公政書》、《信及錄》、《林則徐日記》等。
㈣ 關於愛的名人事例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一個是被臨邛縣令奉為上賓的才高八斗的辭賦大家,一個是孀居在家的美艷驚人的靚麗佳人。他們的故事,是從司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彈唱那首著名的《鳳求凰》開始的:「鳳兮鳳兮歸故鄉,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艷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這種在今天看來也是直率、大膽、熱烈的措辭,自然使得在簾後傾聽的卓文君怦然心動,並且在與司馬相如會面之後一見傾心,雙雙約定私奔。
當夜,卓文君收拾細軟走出家門,與早已等在門外的司馬相如會合,從而完成了兩人生命中最輝煌一事件。卓文君也不愧是一個奇女子,與司馬相如回成都之後,面對家徒四壁的境地(這對愛情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大大方方地回臨邛老家開酒肆,自己當壚賣酒,終於使得要面子的父親承認了他們的愛情。盡管後世的道學家們稱他們的私奔為「淫奔」,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日後多少情侶們的榜樣。這之後還有一個事件值得一記:司馬相如一度迷上了某才女,卓文君作《白頭吟》,以這樣的句子「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終使相如回心轉意。
克婁巴特拉與愷撒、安東尼:愛情與權力的選擇
舉世聞名的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與羅馬將軍愷撒馬克·安東尼之間的戀情甚至影響了埃及和當時世界的歷史。
托勒密12世去世後,克婁巴特拉按父親的遺囑與親弟弟聯姻共同執掌權柄。由於姐弟反目,她決定藉助羅馬帝國叱吒風雲的愷撒的力量。而愷撒出於鞏固統治和從埃及取得酬金的目的,也認為促成克婁巴特拉姐弟重歸於好是必要的。但當愷撒見到克婁巴特拉時,一下子被這位天姿國色、才華非凡的女人所傾倒,幫助她奪取了王位。後來,兩人通過愷撒制定的一夫多妻制而成為合法夫妻,並生下一子。
公元前44年,愷撒死於反對派的突襲之後,克婁巴特拉感到失去了靠山,轉而依靠羅馬「後三頭」之一馬克·安東尼,用同樣的手段贏得了有勇無謀的安東尼,再一次使自己王位穩固。她與安東尼共生三子。
然而在克婁巴特拉內心的天平上,王朝遠重於愛情,在「後三頭」另一巨頭屋大維勢力超過安東尼後,她放棄了安東尼,使其慘敗。但是,年近40的她去並未打動屋大維,在軟禁中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㈤ 歷史人物故事有哪些
齊桓公登門訪士。 齊桓公召見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沒被允許見面。跟隨的人說:「有萬量馬車的國君,召見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沒被允許見面,也該停止了。」齊桓公說:「不是這樣的。讀書人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所以一定輕視他的國君;他的國君(如果)輕視其他國君,也輕視他的城民。即使稷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我又怎麼敢輕視其他國君呢?」去了五次之後,終於允許見面。天下人知道後,都說:「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對待平民百姓,何況我們這些國君呢?」於是一同前往朝拜齊桓公,沒有不前往的。 原文: 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見也。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祿者,固輕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輕其士。縱夫子傲爵祿,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後得見。天下聞之,皆曰:「桓公猶下布衣之士,而況國君乎?」於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2、陸贄論人才。 人的才能和德行,從古代到現在就很少(有人)全部具備,如果任用長處然後補充缺點,那麼天下沒有不能被錄用的人,只看見短處就舍棄長處,那麼天下就沒有可以錄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愛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如果聖明的像伊尹、周公,賢德像墨翟、楊朱,求他們好壞,誰能避免被譏笑?從前子貢問孔子:「一個鄉村的人都喜歡,那該怎麼辦?」孔子說:「不能肯定。」「一個鄉村的人都討厭,那該怎麼辦?」「不能肯定。不能因為鄉村的人喜歡就認為好,不喜歡就討厭他.」那是因為好人和壞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討厭君子也像好人討厭壞人,要認真調查清楚實情,聽君子的話那麼小人之道就會廢止,聽小人的話那麼君子之道就會消失。 原文: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長,必有所短。若錄長補短,則天下無不用之人;責短舍長,則天下無不棄之士。加以情有愛憎,趣有異同,假使聖如伊、周,賢如墨、楊,求諸物議,孰免譏嫌?昔子貢問於孔子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蓋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惡君子亦如君子之惡小人。將察其情,在審基聽,聽君子則小人道廢,聽小人則君子道消。 3、物各有短長。 甘戊出使齊國,要渡過一條大河。船戶說:「河水那麼淺,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麼能做出使齊王高興的事呢?」甘戊說:不是這樣的,你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老實謹慎地做事,輔助主人不戰而勝;騏驥、騄駬這樣的好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們放在家裡,讓它們去捕老鼠,還不如小貓;干將這樣鋒利的好劍,工匠用來伐木還不如斧頭的作用大。而現在在河中搖船,進退自如,我不如你;游說那些國君,國王,你就不如我了。 原文: 甘戊使於齊,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間耳,君不能自渡,能為王者之說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長,謹願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騏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宮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將為利,名聞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隨流,吾不如子;說千乘之君,萬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4、漢武帝下詔求賢。 漢武帝下詔書說:「大概有異乎尋常的事業,一定要依靠不同一般的人才能完成。因此,有的千里馬飛速賓士而卻能日行千里,有些有本事的人背著世俗譏議的包袱,卻能建立功名。難於駕馭的馬,放縱不羈的人才,只不過在於人們如何駕馭、如何使用他們罷了。命令州郡長官考察並向上推薦當地官民中具有超等傑出的才能、可以作為將相以及能出使極遠國家的人。」 原文: 詔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dì)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tuò)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5、宋仁宗重用 王安石。 皇帝(宋仁宗)想啟用王安石,唐介說:「安石難以擔當大任。」皇帝說:「(他) 文學 方面不可信任嗎?經術方面不可信任嗎?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嗎?」唐介答:「安石好學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討論的時候,他的思想行為不切實際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經常變更。」皇帝卻不這樣認為,最終(還是)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對(王安石)說:「別人都不了解你,認為只知道儒家經術,不清楚世務,」王安石答道:「儒家經術正是用來規劃處理世務。」皇帝說:「你認為現在應該先實施什麼政策?」王安石說:「要改變現在的風氣、禮節、習慣,公布新的法令,(這)正是現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深信並採納了(他的意見)。 原文: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難大任。帝曰:「文學不可任耶?經術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對曰:「安石好學而泥古,故議論迂闊,若使為政,必多所變更。」帝不以為然,竟以安石參知政事,謂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帝曰:「然則卿設施以何為先?」安石對曰:「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納之。 6、唐太宗論舉賢。 唐太宗讓封德彝舉薦有才能的人,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一個人。太宗責問他,他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傑出的人才啊!」太宗說:「用人跟用器物一樣,每一種東西都要選用它的長處。古來能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只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麼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 原文: 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7、何充直言不諱。 王含作廬江郡郡守的時候,貪污很厲害。王敦袒護他的哥哥,有意在與很多人說話時誇口說:「我的哥哥在廬江郡一定做得很好,廬江郡的人都稱贊他。」當時何充擔任王敦的文書,也在座,就臉色嚴肅地說:「我何充就是廬江郡的人,我所聽到的與這種說法不同。」王敦一下子沒話可說了。在座的其他人都為何充擔心,很不安。而何充顯得態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樣。 原文: 王含作廬江郡,貪濁狼籍。王敦護其兄,故與眾坐稱:「家兄在郡定佳,廬江人士咸稱之。」時何充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廬江人,所聞異於是。」敦默然。旁人為之反側,充晏然,神意自若。 8、呂僧珍不仗勢。 呂僧珍在位期間,公平對待屬下,不徇私情。堂兄的兒子呂宏起先以販蔥為業,在呂僧珍就任以後,就放棄販蔥業想求他在州里安排個官當當,呂僧珍說:「我蒙受國家大恩,沒有什麼可以報效的。你們本來有適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職業,怎麼可以胡亂要求得到不該得的職份!還是應當趕快回到蔥店去吧。」呂僧珍老家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郵的官署,鄉人都勸他遷移官署來擴建住宅。呂僧珍惱怒地說:「督郵這官署,從建造以來就一直在這里,怎麼可以遷走它來擴建我的私宅呢?」他姐姐嫁給於氏,住在市西,小屋面臨馬路,又混雜在各種店鋪中間,呂僧珍經常引帶著儀仗隊到她家,並不覺得辱沒了身份。 原文: 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親戚。從父兄子先以販蔥為業,僧珍既至,乃棄業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國重恩,無以報效,汝等自有常分,豈可妄求叨越,但當速反蔥肆耳。」僧珍舊宅在市北,前有督郵廨,鄉人咸勸徒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郵官廨也,置立以來,便在此地,豈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適於氏,住在市西,小屋臨路,與列肆雜處,僧珍常導從鹵簿到其宅,不以為恥。 9、劉庭式娶盲女。 齊地人劉庭式還沒中舉時,心想迎娶自己的同鄉的女兒,兩家已草成婚約然而還沒給女方送禮。到劉庭式中舉,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病,兩眼都瞎了。女家是農耕之家,很窮,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規勸他迎娶那家小女,劉庭式笑著說:「我的心已經許配給她了。雖然她兩眼瞎了,怎能違背我當初的本心呢。「最後迎娶了盲女,並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原文: 齊人劉庭式未及第時,議娶其鄉人之女,既成約而未納幣也。庭式及第,其女以疾,兩目皆盲。女家躬耕,貧甚,不敢復言。或勸納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許之矣。雖盲,豈負吾初心哉。」卒取盲女,與之偕老。 (這樣的人真可評萊卡好男兒) 10、範式言而有信。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張(今山東金山縣)人。年輕時在太學求學,成為眾多求學者之一,與汝南張劭是同窗好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離開太學返鄉,範式對張劭說,二年後我將到你家拜見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於是約好了日期。後來當約好的日期快到的時候,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准備酒菜招待範式。母親問:你們分別已經兩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麼認真地相信他嗎?張劭回答:範式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的。母親說,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就為你釀酒。到了約好的那日,範式果然來到。大家一起飲酒,盡歡而別。
㈥ 歷史人物的故事
這個命題不太成立吧。趙雲並沒有受到諸如排擠被雪藏,所以談不上不被重用。前期劉備沒根據地時,趙雲就是劉備的重要將領,到後面劉備據荊益兩地後,無非是趙雲沒有成為一方封疆大吏,難道這就算不被重用了?論地位,趙雲肯定比不得關張,畢竟恩若兄弟的待遇可是關張的特殊待遇,馬超本身就有地位,且來投後立了大功,黃忠斬夏侯奪漢中。這四人作為軍中領軍人物無異議。而封疆大吏的挑選上啟用魏延不是趙雲,劉備也沒看走眼。可見劉備的確是慧眼獨具。畢竟黃忠也沒有當封疆大吏嘛,劉備是只選合適的。所以最終結論就是:劉備勢力擁有的名將太多而已。
死之其二就是胡軍兒,胡軍兒武功也十分高強,曹操對此人也敬佩三分。在一次出征中,被劉備軍中招遠埋伏,胡軍兒為護曹操,被趙雲斬與馬下。曹操為此心痛不已。更有當時青州有名的四將,在戰役中與趙子龍對陣一一落敗。更有曹營之說,聽子龍二字,如聽鬼差抓人,驚嚇不已。
那趙雲的武功又出自何處呢?武功世家還是高人指點,歷史自有分曉。據歷史記載,趙雲小時,對武就有極強的天賦,也曾拜訪過一個叫童淵的高人。童淵仙風道骨一身白衣,在趙雲眼中有一種仙人的感覺,此時的童淵也打量著趙雲,看出趙雲之武術天分,心中自由計算。毅然收下趙雲為徒,傳授武功。趙雲天資聰慧,並能夠學以自用。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套槍法,並在公孫瓚的戰役中運用此槍,從此走上三國名將道路。
㈦ 歷史人物故事
1、孔子的故事:逆境識顏回
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段時間的處境非常悲慘。
有一次,孔子師徒被人困在陳國境內的荒野里,糧食吃光了,連續七天沒吃上飯,以至於孔子餓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車上。
孔子的弟子顏回為了救師傅,不惜拉下臉皮求乞於人,四處奔波,找來一點糧米,便趕緊拾柴燃火,燒起飯來。在飯快要煮熟時,鍋里飄出的香味使孔子來了精神,不禁抬頭觀看,正巧,他看見顏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飯填入口中。
過了不久,飯熟了,顏回首先盛來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給孔子。
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偷食之事,坐起來說:「剛才睡夢中見到我的父親,這飯若是干凈的話,我想先用來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顏回聞言忙說:「不行,不行,這飯不幹凈。剛才燒飯時,有些煙塵落入鍋中,棄掉沾上煙塵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
孔子聞言大吃一驚,深為自己錯怪了顏回而內疚不已,這才知道「顏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當即把弟子們召到跟前,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從此,孔子更加信任顏回。
哲理點撥:即使是自己親眼所見的事情,也還得加以仔細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錯。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僅憑對事對人的表象就妄下結論,有時也難免出錯誤!
㈧ 歷史名人的故事
孔子(前~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過潛志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㈨ 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
1.食言而肥:違背諾言,只圖對自己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