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上懷才有遇的故事

歷史上懷才有遇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7 14:30:24

❶ 古代人懷才不遇的故事

1、孔子

孔子感嘆過說「道不行乘俘浮於海」,如果大道不能推行就乘著竹筏到東海去遨遊,實際上孔子這一生顛沛流離就沒有過哪個諸侯國國君真正賞識過他並委以重任。反倒是孔子的學生是他最忠實的信徒和追隨者。

一些諸侯國國君如齊景公等也曾問政於孔子,但只是問而不用。

孔子晚年回到魯國,在他死後,魯國三桓的叔孫武叔還挑撥說孔子的學生子貢遠遠強於孔子。孔子是異於當世的,能得其門而入者實在是少之又少。

2、韓愈

唐代文學家,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但卻求仕不得志,生不逢時。

一心為民上書言京畿百姓窮困,請求緩征徭役,租稅, 卻被貶為陽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 卒於824年 韓愈上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力諫, 幾招殺身之禍,後經友人鼎力營救,被貶為潮州刺史。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心情抑鬱,悲傷到了極點。這種抑鬱的心情一般都註定他們不會長壽。「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3、李白

李白在名作《將進酒》中感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正是如此肯定的感嘆讓人看到他的無可奈何。

李白有舉世無雙的文章華彩之才華,但是這種才華註定了只能為盛世錦上添花,而不是經天緯地的治國之才。所以終其一生也只能感嘆懷才不遇。

4、賈誼

漢代賈誼的《過秦論》被稱為「西漢鴻文」,這篇政論文鞭辟入裡地分析了秦之得失。但是賈誼之才不是治世的漢文帝當時面對時局所能施行的。最終不能伸展抱負的賈誼英年早逝,實在是讓人扼腕嘆息。

5、陶淵明

陶淵明生不逢時,心有大志,卻懷才不遇,為了養家糊口當了一個小小的縣令,因為看不慣郵督的飛揚跋扈交出官印,隱居鄉下。

在公元406年,大詩人陶潛當時四十一歲,在彭澤縣當知縣,每個月領著大概五斗米的官俸。有一天的下午,陶潛上完班,辦完公事後,剛換上平時穿的便衣,坐在那裡翻看著曾經的詩作。突然,有一位小吏急匆匆闖進來說:「張大人現在要過來巡查了,老爺請趕緊換回官服去迎接他。」

陶潛是又無奈又氣憤,他不禁嘆了口氣,說:「我不可能因為這五斗米的俸,就去像一個非常無能的人點頭哈腰。」說完之後,他就臨時決定不再繼續當這個知縣了,說罷便開始收拾好行李,歸隱而去了。

❷ 歷史懷才不遇的人的故事100字

1.屈原,眼見楚國上層腐敗,無能為力,憂憤跳江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他提倡要團結其他國家,來抵抗野心很大的秦國,但是偏偏楚懷王聽信了小人的壞話,不肯聽從屈原的勸告,結果被騙到秦國,關了起來,最後並死在秦國。 繼位的楚襄王也受到小人的挑撥離間,誤信屈原有很多壞處,不但沒有聽從屈原明智的勸告,還把它從楚國放逐了。 心懷大志,一直為國家大事擔心的屈原,因為眼看著國家急難而無法拯救他的國家、無法實現他的理想,整天都非常憂愁,常常獨自在江邊徘徊嘆息。有一天,一位在江邊釣魚的漁夫問他為什麽這麽失意落魄,屈原嘆氣的說:「舉世皆醉唯我獨醒,舉世皆濁唯我獨清。」心中的感嘆和無奈,在這兩句話中都說得很明白了。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抱著砂石,投汨羅江自殺了。 楚國的人民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都不約而同的趕到江邊來,想找尋他們所敬愛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劃著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這就是劃龍舟、包粽子的由來。 屈原投汨羅江這一天,正好是農歷的五月五日。大家為了懷念這位詩人、紀念他的愛國精神,並且提醒在位的人,要能分辨出小人與忠貞志士說的話;因此,在每年的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都會舉行劃龍船、包粽子的活動。

2.李廣,鎮守邊疆,勞苦功高,至死未能封侯

李廣,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余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卧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3.王安石,主張變法,變法失敗,抑鬱而終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宋仁宗(1023-1063)慶歷二年(1042年)高中進士第四名(榜眼王珪、探花韓絳)。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鍾山(今江蘇南京),謚號「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哲學上,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❸ 古今中外懷才不遇的事例

這樣的人有很多,自然也有很多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雖然有著滿腔熱血,但由於朝廷內腐敗,悲憤難捱容,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詩人的詩中更是數不勝數。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宋代詩人陸游的《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唐代詩人李白的《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這些詩里都有詩人的懷才不遇心情

❹ 關於古人懷才不遇的典故

1、李廣難封

李廣是一位英勇善戰、智勇雙全的英雄。他以少勝多,險中取勝,以一生與匈奴戰斗七十餘次,常常以少勝多,致匈奴人聞名喪膽,稱之為「飛將軍」,「避之數歲」。然而,這位戰功卓著、倍受士卒愛戴的名將,卻一生坎坷,終身未得封爵。

2、杜甫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3、李白

開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歲。春在安陸。前此曾多次拜見本州裴長史,因遭人讒言誹謗,多次上書說明,都被拒之門外。

4、屈原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5、蒲松齡

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 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

❺ 五個懷才不遇的古人及故事

1、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

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2、李廣

郎中令石建去世了,於是皇上徵召李廣接替石建作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廣又調任為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郡出擊匈奴。各將領多有殺敵俘敵達到標准因功封侯的。

而李廣的部隊沒有功勞。過後三年,李廣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發,博望侯張騫率領一萬騎兵和李廣同行,分兩路走。走了大約幾百里。

匈奴左賢王帶領四萬騎兵包圍李廣,李廣的士兵都很恐懼,李廣就派他的兒子李敢快馬沖擊敵人。李敢獨自帶了幾十名騎兵飛奔而去,直穿匈奴騎兵的包圍圈。

抄出敵軍的左右兩翼而回,報告李廣說:「匈奴人容易對付。」士兵才安定下來。李廣布成圓形陣勢,面向著四外,匈奴猛攻他們,箭下如雨。漢兵死亡的超過一半,漢軍的箭也快用完了。

李廣便命令士兵把弓拉開,不要放箭,李廣親自用大黃弩弓射敵人的副將,射死了幾個,匈奴人漸漸鬆懈。恰巧天色黑了下來,軍官士兵都面無人色,可是李廣的神氣同平常一樣。

更加精神振奮地指揮軍隊。軍中士兵很佩服他的勇氣。第二天,繼續奮力戰斗,張騫的軍隊也到了,匈奴軍隊才解圍而去。漢軍疲乏了,不能去追擊。

這時李廣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去。按漢朝的法律,張騫耽誤了預定的日期,當處死刑,出錢贖罪,降為平民。李廣的軍功和罪責相當,沒有封賞。

3、李斯

李斯生於戰國末年,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人,年輕時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廁所見到老鼠吃人糞。

一見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嚇跑了。後來,他在倉庫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糧食,也沒有人去管。於是,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這就是說,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就應該象在糧庫里偷吃糧食的老鼠,才能為所欲為,盡情享受。可以看出,在戰國時期人人爭名逐利的情況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

想干出一番事業來。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李斯辭去小吏,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荀卿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他是打著孔子的旗號講學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樣墨守成規。

而是從當時的政治形勢出發,對孔子的儒學進行了發揮和改造,因而很適合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張,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的學問,即所謂的「帝王之術」。

李斯學完之後,反復思考應該到哪個地方才能顯露才幹,得到榮華富貴呢?經過對各國情況的分析和比較,他認為楚王無所作為,其它各國也在走下坡路,決定到秦國去。

臨行之前,荀卿問李斯為什麼要到秦國去,李斯回答說:「幹事業都有一個時機問題,現在各國都在爭雄,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機會。秦國雄心勃勃,想奮力一統天下,到那裡可以大幹一場。

人生在世,卑賤是最大的恥辱,窮困是莫大的悲哀。一個人總處於卑賤窮困的地位,那是會令人譏笑的。不愛名利,無所作為,並不是讀書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國去。」

4、王安石

熙寧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飢民流離失所,群臣訴說免行錢之害,神宗滿面愁容,欲罷除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認為天災即使堯舜時代也無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

監安上門鄭俠反對變法,繪制流民旱災困苦圖獻給神宗,並上疏論新法過失,力諫罷相王安石。同年四月,曹太皇太後(慈聖皇後)、高太後(宣仁皇後高滔滔)亦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

神宗對變法也產生了懷疑,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改任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從禮部侍郎超九轉而徑授吏部尚書之銜。

王安石罷相後,奏請神宗讓呂惠卿任參知政事,又要求召韓絳代替自己,二人堅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呂惠卿掌握大權後,擔心王安石回朝。

借辦理鄭俠案件的機會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又興起李士寧案件來傾覆王安石。韓絳覺察到呂惠卿的用意,,秘密奏請召回王安石。

5、杜甫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

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

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台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

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後,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

這一年九月,長安收復。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於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於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❻ 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的故事

世有抄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❼ 歷史上懷才不遇的人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

屈原(前339?~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生平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❽ 歷史懷才不遇的人的故事三則

屈原(前339?~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生平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陶淵明 李白

❾ 古代懷才不遇的例子

韓愈

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昌黎先生集》

韓愈其人有傑出的才華,可他的政途卻多坎坷 請看下錶

時間 原因 結局

貞元11—16年(795—800年) 求仕 不得志 有「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的感嘆

貞元19年

(803年) 上書言京畿百姓窮困,請求緩征徭役,租稅, 被貶為陽山令;

元和14年(公元819年),

卒於824年 韓愈上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力諫, 幾招殺身之禍,後經友人鼎力營救,被貶為潮州刺史。

學生齊背《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心情抑鬱,悲傷到了極點。這種抑鬱的心情一般都註定他們不會長壽。「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司馬遷
《史記》被魯迅喻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後一句在稱贊其詞藻華美的同時,也點出了《史記》作者司馬遷寫作時與屈原頗有幾分類似,都是懷才不遇,抑鬱不得志。司馬遷寫《史記》時,將諸侯編為「世家」,而為何將陳涉這黔首之輩也列入「世家」之屬呢?果如大多數人所言。因陳涉首舉反秦大旗嗎?非也,我認為司馬遷如此安排實為自己泄私憤。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甘肅秦安西北)人,其先祖於隋末戰亂逃至碎葉(今吉而吉斯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於此。李白少年時代就「觀奇書」,「游神仙」,「好劍術」,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唐中宗神龍元年(705)舉家遷居四川綿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稱「李翰林」。賀之張譽為「天上謫仙人」,後人又稱「李謫仙」。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作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三年後李白因遭讒毀,自請還山,離開長安。他只能游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曾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為獲得了建功立業的機會。,詠出「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豪邁詩句。永王軍隊為唐肅宗消滅後,李白也受牽連入獄,後來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歲時,李白還請求從軍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卻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願,六十二歲時在他的族叔當塗縣(安徽馬鞍山)令的李陽冰家。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號士。其先世為太原人,後遷居下圭(今陝西渭南),出生於河南新鄭。貞元十五年進士。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哪《琵琶行》、《長恨歌》等也極有名。
<<--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進士。因處於牛李常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農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
<<--

高適(702-765),字達夫,德州莜(今河北景縣)人,少潦倒落拓,四十歲後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縣尉,不久即辭去,後來在河西節度使歌舒翰幕中掌書記,接觸了大漠神奇風光和戍邊士卒的艱苦生活。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與岑參齊名,也稱「高岑」。

白居易:被發配江洲,於是有了琵琶行.
李白:因為做詩被貶,從此再也沒有進過長安.
陶潛:看不慣官場腐敗,種豆南山下,不為5斗米折腰
陸游:身在天山,心老滄州 家祭無忘告乃翁
杜甫:從為被朝廷聘用過,一聲貧窮落魄
辛棄疾:投降南宋以後,再未上過疆場
蘇軾: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岳飛:被「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他的(滿江紅)
王安石:變法失敗以後,一個人到林中隱居,當他得知自己的主張被廢以後,憂郁而終(他曾經任丞相)

❿ 求歷史上3個懷才不遇的人的故事

韓愈

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昌黎先生集》

韓愈其人有傑出的才華,可他的政途卻多坎坷 請看下錶

時間 原因 結局

貞元11—16年(795—800年) 求仕 不得志 有「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的感嘆

貞元19年

(803年) 上書言京畿百姓窮困,請求緩征徭役,租稅, 被貶為陽山令;

元和14年(公元819年),

卒於824年 韓愈上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力諫, 幾招殺身之禍,後經友人鼎力營救,被貶為潮州刺史。

學生齊背《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心情抑鬱,悲傷到了極點。這種抑鬱的心情一般都註定他們不會長壽。「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司馬遷
《史記》被魯迅喻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後一句在稱贊其詞藻華美的同時,也點出了《史記》作者司馬遷寫作時與屈原頗有幾分類似,都是懷才不遇,抑鬱不得志。司馬遷寫《史記》時,將諸侯編為「世家」,而為何將陳涉這黔首之輩也列入「世家」之屬呢?果如大多數人所言。因陳涉首舉反秦大旗嗎?非也,我認為司馬遷如此安排實為自己泄私憤。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甘肅秦安西北)人,其先祖於隋末戰亂逃至碎葉(今吉而吉斯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於此。李白少年時代就「觀奇書」,「游神仙」,「好劍術」,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唐中宗神龍元年(705)舉家遷居四川綿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稱「李翰林」。賀之張譽為「天上謫仙人」,後人又稱「李謫仙」。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作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三年後李白因遭讒毀,自請還山,離開長安。他只能游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曾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為獲得了建功立業的機會。,詠出「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豪邁詩句。永王軍隊為唐肅宗消滅後,李白也受牽連入獄,後來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歲時,李白還請求從軍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卻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願,六十二歲時在他的族叔當塗縣(安徽馬鞍山)令的李陽冰家。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號士。其先世為太原人,後遷居下圭(今陝西渭南),出生於河南新鄭。貞元十五年進士。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哪《琵琶行》、《長恨歌》等也極有名。
<<--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進士。因處於牛李常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農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
<<--

高適(702-765),字達夫,德州莜(今河北景縣)人,少潦倒落拓,四十歲後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縣尉,不久即辭去,後來在河西節度使歌舒翰幕中掌書記,接觸了大漠神奇風光和戍邊士卒的艱苦生活。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與岑參齊名,也稱「高岑」。

白居易:被發配江洲,於是有了琵琶行.
李白:因為做詩被貶,從此再也沒有進過長安.
陶潛:看不慣官場腐敗,種豆南山下,不為5斗米折腰
陸游:身在天山,心老滄州 家祭無忘告乃翁
杜甫:從為被朝廷聘用過,一聲貧窮落魄
辛棄疾:投降南宋以後,再未上過疆場
蘇軾: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岳飛:被「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他的(滿江紅)
王安石:變法失敗以後,一個人到林中隱居,當他得知自己的主張被廢以後,憂郁而終(他曾經任丞相)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28550863.html?si=1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懷才有遇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