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典故
晉文公時,在琅邪這個地方,有一個叫王戎的人。他因平定吳國有功,被封為安豐侯。他是回竹林七賢之答一。
傳說,王戎從小就非常聰明。他7歲時,有一次和幾個小夥伴一塊兒外出遊玩,發現路邊有幾株李樹,樹上的枝條上,結滿了李子,都把樹枝給壓斷了,而且看上去一個個都熟透了。
小夥伴們一見,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於是,一個個高興地競相跑去摘那些李子,惟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動也不動。
同伴們覺得非常奇怪,就叫喊著問王戎:「喂,王戎,你為什麼不摘啊?又紅又大的李子,多好呀!」
王戎笑著回答:「那樹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來也不能吃。你看,這李樹都長在道路旁,上面結了那麼多李子,卻沒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會這樣嗎?」
「道旁苦李」一成語便出於此,也做「路邊苦李」。
Ⅱ 王戎不取道旁李講了什麼的故事
本文講述了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幼時即善於思考、 冷靜推斷的故事,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一些小朋友出去遊玩。他們看見路邊有一棵李樹, 結了很多李子,枝條都被壓彎了。那些小朋友爭著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著不動。
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這樹長在大路邊,還有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來一嘗,果然是苦的。「道旁苦李」這個成語就出於此文,也叫「道邊苦李」。
啟示:首先要善於觀察,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且有豐富的想像力;其次觀察事物時要善於動腦筋,能根據有關現象進行推理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2)王戎不取道李李歷史人物故事擴展閱讀:
本文講了王戎和其他孩子在路邊看到李樹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爭著跑過去摘李子,王戎卻認為這必是苦李,結果不出王戎所料的故事。本文表達了作者對王戎觀察仔細,准確推理判斷的贊賞之情。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譯文
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許多小孩一起嬉戲玩耍。他們看見路邊李子樹上果實累累,把樹枝都壓彎了。許多孩子都爭先恐後地跑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李樹在路邊竟然還有這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摘來一嘗,的確如此。
Ⅲ 王戎不取旁李的故事讓我們想到了誰
三年級下冊第24課是《司馬光》,這篇課文以精練的語言,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向我們展示了兒童失足跌落水中,其他孩子四散逃竄,只有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體現了少年司馬光的機智。
Ⅳ 王戎不取道旁李 是歷史故事嗎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歷史故事,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本文講述了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幼時即善於思考、冷靜推斷的故事,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一些小朋友出去遊玩。他們看見路邊有一棵李樹,結了很多李子,枝條都被壓彎了。那些小朋友爭著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著不動。
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這樹長在大路邊,還有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來一嘗,果然是苦的。「道旁苦李」這個成語就出於此文,也叫「道邊苦李」。
(4)王戎不取道李李歷史人物故事擴展閱讀: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道理:
《王戎不取道旁李》告訴我們要仔細觀察,善於思考,善於根據有關現象進行推理判斷,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一定要多觀察生活,善於思考,而不是一味地看錶象,貪小便宜。只有有思辨思維的人,才能以最快的時間,算出最效率的方式,才能取得成功。因為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在學習,在學校里學習文化知識,在生活里學習人生經驗。學會觀察就會發現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就會慢慢為我所用。
自由會觀察生活,善於發現的人,才能讓生活的紙頁豐富多彩,才能讓他的人生不會蒼白平淡黯然失色。
Ⅳ 王戎不取道旁李
本文復講述了魏晉時期「竹林七制賢」之一的王戎幼時即善於思考、 冷靜推斷的故事,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一些小朋友出去遊玩。他們看見路邊有一棵李樹, 結了很多李子,枝條都被壓彎了。那些小朋友爭著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著不動。
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這樹長在大路邊,還有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來一嘗,果然是苦的。「道旁苦李」這個成語就出於此文,也叫「道邊苦李」。
啟示:首先要善於觀察,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且有豐富的想像力;其次觀察事物時要善於動腦筋,能根據有關現象進行推理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5)王戎不取道李李歷史人物故事擴展閱讀
本文講了王戎和其他孩子在路邊看到李樹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爭著跑過去摘李子,王戎卻認為這必是苦李,結果不出王戎所料的故事。本文表達了作者對王戎觀察仔細,准確推理判斷的贊賞之情。
競走取之寫出了眾孩童爭先恐後摘李子的場面;「唯戎不動」寫出了王戎的冷靜,與眾孩童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此必苦李」中的「必」,表現出王戎的自信。這篇文言文告訴我們要仔細觀察,善於思考,凡事都要多動腦筋,能根據有關現象進行推理判斷。不犯不必要的錯誤,少走彎路。
Ⅵ 用自己的話敘述一下《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許多小孩一起嬉戲玩耍。他們看見路邊李子樹上果實累累內,版把樹枝都容壓彎了權。許多孩子都爭先恐後地跑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李樹在路邊竟然還有這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摘來一嘗,的確如此。
(6)王戎不取道李李歷史人物故事擴展閱讀:
王戎其他典故:
1、邈若山河
王戎任尚書令的時候,有一次身穿官服,乘輕便小馬車,從黃公酒壚經過,回頭對後面車上的人說:「我從前和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這家酒壚痛飲,在竹林之下游樂,我也參預末座。自從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來,我就為時事所拘。現在看到這酒壚雖然很近,卻又像隔著山那麼遙遠。」
2、二王當國
王戎及其堂弟王衍素與征南大將軍羊祜不睦。羊祜在荊州時曾欲以軍法斬王戎,又謂王衍敗俗傷化,故王戎、王衍兄弟銜怨,時常詆毀羊祜。時人語:「二王當國,羊公無德」。
Ⅶ 。王戎不取道旁李這個小故事,可以用什麼什麼等來概括
可以用心中有數來概括。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雅版量》。
原文:權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譯文:
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許多小孩一起嬉戲玩耍。他們看見路邊李子樹上果實累累,把樹枝都壓彎了。許多孩子都爭先恐後地跑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李樹在路邊竟然還有這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摘來一嘗,的確如此。
(7)王戎不取道李李歷史人物故事擴展閱讀
《王戎不取道旁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仔細觀察,善於思考,善於根據有關現象進行推理判斷,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遇事多分析,不盲從,仔細觀察,善於思考,能根據有關現象進行推理判斷,不犯不必要的錯誤,少走歪路.文章最後講「取之,信然」說明王戎的推理是正確的,他是一個聰明的小孩。
Ⅷ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300字)
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許多小孩一起嬉戲玩耍。他們看見路邊李內子樹上果實累累,把樹枝容都壓彎了。許多孩子都爭先恐後地跑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李樹在路邊竟然還有這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摘來一嘗,的確如此。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沖。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白沙埠鎮諸葛村)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官員,「竹林七賢」之一。
(8)王戎不取道李李歷史人物故事擴展閱讀
王戎其他典故:
邈若山河
王戎任尚書令的時候,有一次身穿官服,乘輕便小馬車,從黃公酒壚經過,回頭對後面車上的人說:「我從前和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這家酒壚痛飲,在竹林之下游樂,我也參預末座。自從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來,我就為時事所拘。現在看到這酒壚雖然很近,卻又像隔著山那麼遙遠。」[34]
二王當國
王戎及其堂弟王衍素與征南大將軍羊祜不睦。羊祜在荊州時曾欲以軍法斬王戎,又謂王衍敗俗傷化,故王戎、王衍兄弟銜怨,時常詆毀羊祜。時人語:「二王當國,羊公無德」。
Ⅸ 有哪些描寫古代人物的故事如鑿壁借光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門豹治鄴等
有以下一些古代人物故事:
聞雞起舞
岳母刺字
司馬光砸缸
鐵杵磨成針
孔融讓梨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Ⅹ 王戎不取道旁李,你還知道這本書中哪些人物故事,列舉兩個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世說新語》,這本書里的故事還有「管寧割席」、「管中窺豹」、「竹頭木屑」、「相煎何急」、「絕妙好辭」等。
1、管寧割席
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依舊揮動著鋤頭,像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寧的神色後又扔了它。
曾經,兩人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穿著禮服的人坐著有圍棚的車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
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本篇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2、管中窺豹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後他也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並稱「二王」。但對樗蒲(古代的一種游戲)卻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幾個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畫腳地說:「你要輸了。」
那個人不高興地看了他一眼說:「這個小孩就像從管子里看豹,只看見豹身上的一塊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獻之看到他們這樣說自己,不禁大憤,甩袖離去。
3、竹頭木屑
陶侃,字士行,東晉鄱陽人,後來遷居廬江潯陽,是晉末著名文學家陶淵明的曾祖父。由於他為西晉統治者「一貫盡忠」,從縣吏一直做到荊、江二州刺史,並掌管其他六州軍事。
有一年,在荊州刺史的任上,因戰備需要造一批戰船,陶侃常去現場視察督導,發現大量的剩竹頭和木屑扔得到處都是,覺得很可惜。這些東西本來都算是廢物了,陶侃卻叫人全部登記收藏起來。
別人見他這樣做,心中都暗自好笑。後來,一次新春集會,恰逢雪後初晴,廳前泥濘難走,陶侃便叫人把木屑拿出來鋪在地上。這時,微不足道的木屑發揮了作用。
4、相煎何急
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很妒忌兄弟曹植的才華,想找一個借口把他殺死,命令他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處死。
曹植作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翻譯:煮豆來做豆羹,過濾的豆子做成汁。豆桿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里哭泣。豆桿和豆子本是從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為什麼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麼狠呢?
曹丕只好貶他去鎮守邊疆。
5、絕妙好辭
曹操曾經途經曹娥碑下,楊修跟隨著曹操。石碑的背面題寫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
曹操問楊修說:「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楊修回答說:「知道。」
曹操說:「卿相先別說,讓我先想一想。」走出三十里遠的時候,曹操才說:「我已經知道了。」
命令楊修單獨寫出他所知道的。楊修寫:「黃絹,是有顏色的絲織品,寫成字是『絕』;
幼婦,少女的意思,寫成字是『妙』;外孫,是女兒的孩子,寫成字是『好』;齏臼,是盛納五辛的器具,寫成字是『辤(辭)』;這說的是『絕妙好辭(辤)』的意思。」
曹操也寫下了自己的想法,和楊修是一樣的,於是贊嘆道:「我的才能比不上你,走了三十里路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