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源於歷史故事的經典成語有哪些
三顧茅廬[ sān gù má抄o lú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sān gù máo lú ]
顧:拜訪;茅廬:草屋。 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出 處
元·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例 句
1. 劉廠長~,終於把身懷絕技的老工人請回廠。
㈡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1、望梅止渴
三國時,曹操帶兵長途行軍,士兵們都很口渴,曹操便說:「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們聽了,嘴裡都流口水,一時也就不渴了。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只好用空想來加以安慰。
2、三顧茅廬
漢末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最後諸葛亮才答應出來。後喻指一再誠心地邀請。
3、四面楚歌
楚漢交戰時,項羽的軍隊駐扎在垓下,兵少糧盡,被漢軍和諸侯的軍隊層層包圍起來,夜間聽到漢軍四面都唱楚歌,項羽吃驚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為什麼楚人這么多呢?」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危急的困境。
4、卧薪嘗膽
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據說他睡覺睡在柴草上頭,吃飯、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策勵自己不忘恥辱。經過長期准備,終於打敗了吳國。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為國家報仇雪恥。
5、背水一戰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 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扎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
交戰後,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後無退路,只能拚死奮戰。這是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趙軍遭到前後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 戰後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呀。」
㈢ 來自歷史經典故事的成語 一畫
成語:一畫開天。
典故:相傳
伏羲
畫八卦,始於乾卦三之第一畫,乾為天專,故謂「一畫開天」。屬
宋
陸游
《讀易》詩:「無端鑿破乾坤秘,禍始
羲皇
一畫時。」
清
王筠
《說文釋例》卷一:「一之所以為數首者,非曰此字祇一畫,即可見一之意也……此即卦畫之單,乃一畫開天之意,故平置之。」
以上,供參考!
㈣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20個
1、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2、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3、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4、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
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5、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
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6、一字千金
戰國時期,秦王嬴政年幼繼位,由相國呂不韋輔政,為了籠絡人心,增強實力,呂不韋組織人編寫《呂氏春秋》,並把這一部10多萬字的書掛在咸陽的門市上,宣布誰能指出書中不足,增加或刪除其中一字者,賞給其千金。
7、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以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退避三舍。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8、一鼓作氣
春秋時期,齊國恃強凌弱攻打魯國,魯庄公率軍迎敵,兩軍相遇,齊軍擂起戰鼓,而魯軍在曹劌的帶領下沒有擂鼓。齊軍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經低落,魯軍才第一次擂鼓。魯軍靠的就是一鼓作氣的士氣以少勝多,打敗了齊軍。
9、暗度陳倉
秦末項羽滅了秦以後,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誰先攻入咸陽的人為王的約定,劉邦極為不滿,領兵進入四川,沿途燒了巴蜀的棧道,封為漢王,劉邦得到韓信的幫助,明裡在修棧道,背地繞道輕取項羽的大將章邯,進而取得中原為王。
10、懸梁刺股
漢朝時儒學大師孫敬小時候讀書十分刻苦,經常讀到深夜,怕自己睡著就把頭發用繩子系在屋樑上。戰國時縱橫家蘇秦到秦國游說失敗,為博取功名就發憤讀書,每天讀書到深夜,每當要打瞌睡時,他就用鐵錐子刺一下大腿來提神。
11、背水一戰
西漢三年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軍攻打趙國,趙王劉歇和大將陳余率20萬大軍在井陘口迎戰。陳余不聽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與韓信硬拼,韓信用計將其引至河邊,然後派兵輕取趙軍大營,殺死陳余,活捉劉歇,消滅趙國。
12、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明,讓光明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
主人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慨,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13、刻舟求劍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也可稱為路過江的人),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本來的地方。
14、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愛好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綉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愛好龍,就來到葉公家訪問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張望。
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匆忙躲起來。本來,葉公愛好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綉的、刻的假龍。
15、滄海桑田
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一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一半。
16、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規格,方式。不局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政府,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一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17、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里給人家看一樣。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廟,在廟里按始祖的等級依次排列設置靈位,每逢有大的行動、節日,帝王們就進廟祭祖,稱為「啰」禮。很多人對啰禮不理解,向孔子請教。孔子認為魯國的宗廟違背了周禮,他避而不談,指著手掌說:「知道啰禮的人治國就了如指掌
18、長風破浪
比喻志向遠大,不怕困難,奮勇前進。
南朝宋國著名將領宗愨從小就有雄心壯志,喜歡舞槍弄劍,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後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為左衛將軍。
19、拔苗助長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20、一葉障目
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個書獃子從古書上讀到「蟬翳葉」的故事,信以為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氣憤說看不見。他就拿這片樹葉去街上行竊,被抓後說:「我一葉障目,你們能看見嗎?」
㈤ 有關歷史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1、一葉障目
楚地有一個人,家境貧寒,窮困潦倒。他讀了《淮南子》,看到書上有這樣的記載:螳螂在捕蟬時用樹葉遮住自己的身體,其它小昆蟲就看不見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樹葉)就能用它隱藏自己的身體。
他十分高興,於是跑到一棵樹下抬頭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蟬時用來遮蔽自己的樹葉。偶然發現了,就伸手摘下來。不料失手,那片樹葉竟飄落地下。樹下原本就有落葉,(混在一起)再也無法辨認。
於是,他索性將落葉全部掃起,收了足足有幾斗回家。 抱回家後,他一片一片地輪番拿樹葉來遮住自己的眼睛,問他妻子:「你還能看見我嗎?」開始,妻子一直說:「能看見。」後來,折騰了一整天,妻子於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煩,便騙他說:「看不見了!」
這人一聽心裡暗暗大喜,急忙將選出的樹葉揣在懷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鬧市,他舉著樹葉,旁若無人,當面拿別人的東西。
結果被官府差吏當場抓住,押送縣衙。縣官審問他的時候,他老老實實地敘述了事情的始末。 縣官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知道他是個書獃子,訓斥了一頓就把他釋放了,並沒有懲治他。
2、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
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3、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4、盲人摸象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
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 ,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希么重大的事情 。不一會 ,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
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
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
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
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5、掩耳盜鈴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
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鍾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
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
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㈥ 含有歷史故事的成語(越多越好)
三顧茅廬 鐵杵成針 望梅止渴 完璧歸趙 四面楚歌 負荊請罪 精忠報國 手不釋卷 懸梁刺股 鑿壁偷光 描寫人物動作:走馬觀花 歡呼雀躍 扶老攜幼 手舞足蹈 促膝談心 前俯後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後繼 張牙舞爪 描寫人間情誼: 恩重如山 深情厚誼 手足情深 形影不離 血濃於水 志同道合 風雨同舟 赤誠相待 肝膽相照 生死相依 說明知事曉理方面: 循序漸進 日積月累 溫故知新 勤能補拙 笨鳥先飛 學無止境 學海無涯 滴水穿石 發奮圖強 開卷有益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自相矛盾 濫竽充數 畫龍點睛 刻舟求劍 守株待兔 葉公好龍 亡羊補牢 畫蛇添足 掩耳盜鈴 買櫝還珠 描寫事物的氣勢、氣氛: 無懈可擊 銳不可當 雷厲風行 震耳欲聾 驚心動魄 鋪天蓋地 勢如破竹 氣貫長虹 萬馬奔騰 如履平地形容四季特點:春寒料峭 春意盎然 春暖花開 滿園春色 春華秋實 春風化雨 驕陽似火 暑氣蒸人 烈日炎炎 秋風送爽 秋高氣爽 秋色宜人 冰天雪地 寒氣襲人 寒冬臘月 形容繁榮興盛景象: 濟濟一堂 熱火朝天 門庭若市 萬人空巷 座無虛席 高朋滿座 如火如荼 蒸蒸日上 欣欣向榮 川流不息 描寫美的景和物: 美不勝收 蔚為壯觀 富麗堂皇 金碧輝煌 玉宇瓊樓 美妙絕倫 巧奪天工 錦上添花 粉妝玉砌 別有洞天 描寫山水美景:錦綉河山 高聳入雲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重巒疊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練騰空
㈦ 表示古代歷史故事的成語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㈧ 歷史經典故事成語
很高興能幫助你,如果有疑問,可以追問。
有志者事竟成
東漢初期,地方豪強張步佔領著青州十三地,劉秀的大將耿龠自告奮勇要去平定張步。耿龠真撲張步的巢穴鳳縣,張步調集二十萬軍隊准備決一死戰。在激戰中,耿龠腿部中了一箭,他咬咬牙,揮刀砍斷了箭桿,然後他沖入敵陣,繼續與敵人拼殺。第二天,部將陳俊建議休戰,耿龠不聽,他激勵將士再戰。經過一天的激戰,終於把張步的軍隊殺敗了。劉秀前來慰問,他說:「耿將軍,你勝利了。真的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有志者事竟成這個成語說明一個人只要有堅強的意志和決心,最後一定能取得成功。
半途而廢
戰國時代,有個叫樂羊的人到別國去尋師求學。一年後,他興沖沖地回家了。妻子正在織布,她問:「你的學業完成了?」 「還沒有,我很想念你,特意回家來看看你。」 妻子馬上拿起剪刀,把機上的絲線剪斷了。 「好好地一匹布,幹嘛要把它剪斷?」 「布是一絲一絲的累積成的,把它從中剪斷,前面的功夫就白費了。你在外面求學,若是半途而廢,不是一樣的道理嗎?」 樂羊恍然大悟,告別妻子,馬上就走。樂羊這一去,直到七年後才回來 這個故事載於《後漢書·列女傳》,告訴後人,做事必須有始有終,成語半途而廢,由此而來。
安步當車
戰國時,齊國有個文人叫顏斶,他有官不做,偏偏跑到深山去隱居。在山裡,他吟詩作畫,下棋操琴,日子過得很悠閑。有一天,齊國國王派人找他到宮里去。國王見了他便喝到:「喂,走上來!」 「你找我,應該你過來。」齊國國王見他這樣嘴硬,十分生氣。邊上的大臣勸顏斶趕快走上去,大臣說:「國王是一國之君,你得聽他的。」 他說:「照你這樣說,我走上去,不是巴結他嗎?」 國王大怒:「是國王高貴,還是你高貴?」 「當然,我比你國王高貴。」 「好,你舉個例子聽聽,說不出我就殺了你。」顏斶講了一個故事: 一次,秦兵去攻打齊國,大隊兵馬來到魯國名士柳下季的墓地,將領傳令道:「誰在損壞墓地,就殺誰的頭!」 士兵從墓地邊上恭恭敬敬地走過去,到了齊國,將領說:「誰殺了齊王,就封他做大官。」 於是顏斶說:「齊王的頭還比不上名士的墓。」 國王不得不服輸,並拜顏斶為師。國王留他住在宮里享受富貴,他拒絕了。國王派車送他,他也拒絕了。他說:「走路安穩自在,跟坐車相差無幾。」 於是用安步當車表示一種安於清貧生活的清高思想,另外還有用緩慢的步行代替乘車的意思。
不求甚解
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二十歲那年死了父親。當時,陶淵明家鄉潯陽一帶,水旱災害連年不斷,陶淵明一家過著非常清苦的生活。他不羨慕榮華富貴,卻喜愛閑散恬淡的田園生活。他在耕作之餘,勤奮讀書,覺得很自在。陶淵明二十幾歲那年,在江州做了個名叫「祭酒」的學官。他看到官場的丑惡情形,非常失望,沒過多久,他就辭官回家。他家門前有五棵大柳樹,柳蔭下是他經常飲酒賦詩的場所。陶淵明讀書,主要在於領會文章的要旨,不在於在字句上花功夫。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記進了他的讀書生活: 「好讀書,不求甚解……」 陶淵明一生中寫了不少詩文,是東晉時期的一位大文學家。成語「不求甚解」原意是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了解一個大概,不死扣字句。現多指學者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況不深入。
快刀斬亂麻
高歡是北朝東魏孝晉帝的宰相,他身邊有好幾個兒子,個個天真活沷。有人問高歡:「哪個公子最聰明?」經人一問,高歡就想考考他們。他叫管家找來許多亂麻,他對兒子們說:「看誰將亂麻理得又快又好。」 高洋和兄弟們一起整理亂麻,高洋見哥哥和弟弟半天沒理出頭緒來。他靈機一動,找來一把刀,幾下就將亂麻斬斷。高歡問道:「為何如此做?」 高洋道:「亂者必斬。」長大後,高洋篡位,當了北齊文宣帝。文中亂者,指造反的百姓,由這個事引出快刀斬亂麻這個成語,比喻辦事果斷。
草木皆兵
兩晉末年,西北方建立了五胡十六國,其中前秦的符堅氣勢最盛。 他率領八十萬兵馬入侵南方,妄圖統治全國。晉武帝派謝玄為先鋒都督,帶兵八萬去阻擊。謝玄先以精兵五千挫敗符堅手下的良臣大軍,接著,他又切斷後路,逼迫秦兵渡淮河北逃。這一仗,符堅損失兵將1.5萬人。符堅惶惑不安,登上壽陽城樓,察看軍情,只見晉軍陣式嚴整,士氣高昂,符堅膽戰心驚,看到山上草木,以為都是晉兵。最後,謝玄以少勝多,在淝水之戰中大敗秦軍。由於恐懼驚慌而疑神疑鬼,連一草一木都當作士兵,稱為草木皆兵。
汗牛充棟
唐代有位學者叫陸質,他最愛讀孔子的書。他和朋友交談,滿口都是孔子書上的話。他研讀孔子的《春秋》幾乎花去畢生精力,他寫了許多有關研究《春秋》的書。他死後,許多學士都爭先都讀他的書。文學家柳宗元很尊敬他,曾寫過紀念文章,文章中誇獎陸質書寫得又多又好. 他說:陸質的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意思說,陸質的書,堆在家裡能碰到房梁,出門用牛馬搬運,能累得牲口滿身是汗。 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即汗牛充棟的來歷,專用來比喻書多。
閉門造車
古時候,山裡住著一個老頭,他上山去砍柴,太陽下山時才回家。第二天,他背著柴去鎮上賣。 一路上,他走得滿身大汗。突然,一輛獨輪車從他身邊悠悠駛去,他尋思:這東西好,用上它,省力多了。 他到山裡砍來木頭。他關上門,獨自在家裡又鋸又刨。 鄰居問:「你在幹嘛?」 他說:「我在閉門造車。」 老頭把造好的新車推到門外,小車立刻飛跑起來。 成語本意是贊揚閉門造車,出門可以合轍。現在卻與願意相反,諷喻這樣做不符合實際。
東施效顰
春秋時期,越州薴暨縣內住著兩戶人家。村的西面,有位生得天姿國色的姑娘叫做西施,村口東面,住著一位長得很醜的姑娘,叫做東施。 西施是一個有名的美女,她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人們的注意。有一次,西施發了心痛病,她只得按著胸口,雙眉緊皺地回來家裡去。村民見了都說,西施這副病樣子,比平時別有一種美姿。東施見人們贊美西施捧心皺眉的樣子,心裡很羨慕,於是她就模仿西施捧心皺眉的樣子,在村子裡走來走去。人們見了,覺得東施更丑了,可她自以為可以與西施比美了,十分得意。她只知道,西施捧心皺眉好看,卻不知道西施本來就長得美啊。後人便稱缺乏自知之明,一昩模仿他人者,為東施效顰。
汗馬功勞
古時打仗離不開戰馬。出征時,戰馬駝著主人跋山涉水,日行千里。途中它嚼的是草,飲的是水,吃苦耐勞;打仗時它跟隨主人沖鋒陷陣,浴血奮戰。它仰天長嘶,騰起前蹄將敵人踩成肉泥,敵人紛紛潰逃,戰馬窮追不舍。岔路口敵人設下陷井,戰馬縱身騰起,猶如天馬行空,飛馳而過。它直搗敵人巢穴,配合主人一舉殲滅敵人。忽聽鳴金收兵,戰馬跟隨主人凱旋而歸。戰馬在鏖戰中立下了功勞,這時,它已大汗淋漓。成語汗馬功勞現常常比喻為在各行各業中辛辛苦苦立下功勞。
一字之師
唐朝末年,詩人鄭谷回到家鄉江西宜春,他以文會友,以常和一些文人往來。當地有個叫齊己的和尚,對詩文很有興趣,他早就仰慕的鄭谷才名,就帶著自己寫的詩稿前來拜會,齊己把詩稿一首一首地請鄭谷看。鄭谷詩到《早梅》這首詩時,不由得沉思起來。鄭谷吟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 鄭谷面對齊己說:「梅天數枝,就不算早了。」 鄭谷又沉吟了一會兒說:「不如把『數』字改為『一』字貼切。」齊己聽了驚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文人們知道了,就把鄭谷稱為齊己的一字之師。 成語一字之師是指能糾正一個錯別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句中不妥處的老師。
疾風知勁草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做皇帝,天下大亂,各地農民軍紛紛起義,漢朝宗室劉秀也起兵響應。劉秀領兵經過潁州時,當地人王霸召集了一些朋友前來投奔劉秀,劉秀非常熱情地接待他們。不久,劉秀到河北去招撫各州郡歸順,他委任王霸為功曹令史,讓他帶領幾十名賓客隨軍同行。一路上,艱難困苦,實在難以忍受,隨從人員紛紛離開劉秀,另找出路去了。過了黃河,只剩下王霸和幾個親兵相隨。劉秀對王霸說:「從潁州出來的人只剩下你一個了,真是疾風知勁草啊!」成語疾風知勁草比喻危難時才顯出人的意志堅強,經得起考驗。
約法三章
秦始皇死後,胡亥繼位,他荒淫無道,天下老百姓怨聲載道。劉邦繼項羽後起義。公元206年,他統率大軍到了霸上,此時,秦二世胡亥被趙高殺死,胡亥侄兒子嬰繼位,子嬰見劉邦已兵臨城下,就出城投降。 劉邦進入城內,看到宮殿雄偉壯麗,想住進去享受一番,樊噲和張良都勸他不可貪圖享受,因為這樣會失去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勸戒,封閉宮殿寶庫,又把隊伍帶到霸上。劉邦邀請地方父老和英雄豪傑,向他們宣布約法三章。劉邦還把約法三章的文告張貼出去。劉邦又派人到各鄉各縣去宣揚約法三章,老百姓十分高興,都來慰問將士。劉邦入關後約法三章,贏得了關中百姓的擁護,為日後平定天下奠定基礎。約,約定。約法三章就是約定法律三條,現指約好或規定幾點,大家遵守。
孺子可教
戰國末期,張良因暗殺秦始皇沒有成功,逃到下邳隱避起來。一天,他在橋上看到一位老人,那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去,叫張良去撿。張良心裡並不願意,可看那老人頭發胡須都白了,就下橋去把鞋子撿了上來。想不到老人說:「替我把鞋穿上。」 張良稍稍一愣,跪下來替他把鞋穿上了。老人連謝都不謝,站起來就走了。張良覺得奇怪,就跟在後面觀察,老人突然轉過身來說:「孺子可教也。五天後一早,到橋上來等我。」五天後一早,張良趕來,可老人已經到了,老人責備張良不該遲到,五天後再來。第二次,張良聽到雞叫聲就起床趕來,可老人又比他來得早。又過了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到了。等了不一會兒,老人來了,老人拿出一部書交給張良說:「我叫黃石公,你好好讀這本書,將來大有用處。」 張良回去一看,原來是部《太公兵法》,後來他熟讀此書,成為漢朝開國功臣。成語孺子可教由此而來,指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大公無私
春秋時,有一天,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縣官缺額,你看派誰去最合適?」祁黃羊想了想,說:「派解狐去最合適!」 晉平公覺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要推薦他?」 「你只問我什麼人最適合這個職位,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晉平公採納了祁黃羊的意見,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果然,解狐很有作為,為當地百姓辦了不少好事,受到人們的稱頌。有一天,晉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誰能勝任?」祁黃羊回答:「祁午最能勝任!」 「祁午是你的兒子,你推薦自己的兒子,不怕人家講你嗎?」 祁黃羊說:「你只問我誰可勝任法官,並沒有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祁午當了法官後,非常稱職,深受人民的愛戴。孔子十分稱贊祁黃羊,說他是個公正嚴明的人,稱得上是「大公無私」。 成語「大公無私」形容一心為公,沒有私心,也指處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專心致志
孟子說,下棋在技藝中是比較容易的,可是如果不專心不致志地學,也是學不好的。弈秋是古代有名的棋手,有兩個人慕名而來,同時拜他為師,弈秋一心想把自己的棋藝傳授給他們,講課特別認真。一個學生專心致志地聽他講課,另一個學生表面上也在認真地聽課,而實際上思想很不集中,他看到大雁從窗外飛過,聯想到要吃天鵝肉。 弈秋講完課,就叫兩人對弈。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就對弈起來。開局不久就見分曉,一個從容不迫地能攻能守,一個手忙腳亂地應付。弈秋一看,兩人的棋藝相差懸殊。 他對棋藝差的學生說:「你兩人一起聽我講課,他能專心致志,而你呢?心不在焉。」成語專心致志由此而來,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一鼓作氣
春秋時,齊國出兵去攻打魯國,魯庄公親自率領軍隊在長勺迎戰齊軍。齊軍擂響了戰鼓,氣勢很盛,魯庄公正要擂鼓迎戰,大臣曹劌說:「時機還沒有到。」 齊軍第二次鼓聲響起,曹劌還是阻止魯軍出戰。齊軍第三次擂起戰鼓,曹劌對魯庄公說:「現在可以出擊了。」 魯軍隨著出擊的鼓聲奮勇沖殺過去,齊軍大敗而逃。戰斗結束以後,魯庄公問曹劌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曹劌說: 「打仗靠的是士氣,一鼓作所,再而衰,三而竭。」 魯庄公這才明白了,以後對曹劌十分看重。一鼓作氣,比喻趁勁頭最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好。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春秋時,吳王執意起兵伐楚,他三令五申:「誰在勸諫,立刻處死。」於是想直言相勸的人只好閉口不言。 這事讓宮里一個侍從官的兒子知道了,少年帶上彈弓,悄悄溜進宮後花園去打鳥,他接連去了三次,終於讓他碰上了吳王。吳王見他滿身大汗,笑道:「孩子,你在干什麼么?」 少年說:「一隻蟬在歡叫,卻不知螳螂就在身後。螳螂也十分可悲,沒防備身後的黃雀要吃它。」 吳王聽後大悟道:「哦,我去伐楚,也要防範後患啊!」於是,他收回伐楚的命令。只圖眼前得益,而不顧防範後患,稱「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或「螳螂捕蟬」
破鏡重圓
有一年,隋文帝發兵攻打南陳。這時,太子舍人徐德言十分不安,因為他的妻子是南陳皇帝的妹妹樂昌公主。他取來一面鏡子,將它摔成兩半,一半他自己留下,一半讓妻子藏好,他們約好,如果夫妻散離,元宵節在長安相會。不久,樂昌公主被隋軍押走,徐德言懷念妻子,便帶上鏡子尋到長安。正月十五,他看見一個家僕拿著一面鏡子。家僕把他帶到官府,原來,樂昌公主當了妾。主人知道了這件事,讓他帶著妻子回家團聚。比喻夫妻重新團聚稱破鏡重圓。
螳臂當車
春秋時,齊庄公駕車出外打獵。傍晚,他命令御者把獵獲的禽獸運回宮。 車子使到半路上,忽見前面車轍里有隻蟲。那蟲子昂首抬臂,阻擋車子而不肯避讓半步。齊庄公好奇地問御者:「這是什麼蟲啊?」 御者停下車子說:「這是螳螂。」 「勇士!」齊庄公大加贊賞。齊庄公命令御者不要傷害螳螂,於是車子從螳螂身邊繞行而過。 人們都稱頌齊庄公敬重勇士。消息傳開,天下勇士紛給前來投奔。 成語螳臂當車原本不含貶義,現在則諷喻其不自量力。
名落孫山
宋朝時,蘇州有個書生叫孫山。孫山為了功名刻苦讀書,一年他和幾個同鄉一起去參加考試,考試以後,他們都住在客店裡等待發榜。結果孫山考取了末名舉人。 他一個人先回鄉去,他回到鄉里,那些同窗的家長都來探問自己的孩子考試情況,他見那些老人十分關切自己子弟的考試情況,不忍心正面回答。 可是東家走了西家來,他不回答總不是個辦法,他只得謅了兩句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作為回答。這詩的意思,榜的最末一名是我孫山,你的兒子落在孫山的後面,當然落榜了。成語名落孫山比喻投考不中,或選拔時沒有被錄取
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 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如魚得水
三國時,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失意一時。為了日後能成大業,他求賢心切,向荊州名士司馬徽請教。司馬徽告知劉備:此地有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從謀士徐庶那裡得知,伏龍就是諸葛亮,躬耕田畝,鑽研史書,是位人才。劉備渴望得到人才,特意找上門去,但諸葛亮有事出門了。第二天,劉備得知諸葛亮已經回家,再往隆中拜訪,可惜只碰到諸葛亮的兄弟。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張飛眼看哥哥幾次上門都沒有碰上,就勸他不要再去。
門可羅雀
汲黯是漢武帝時的一位名臣。他當官時,每天拜訪他的客人很多。後來他辭去官職,回家靜養。清晨,他打掃庭院。中午,他打開大門,總見門前許多麻雀在尋覓食物,在那裡嬉戲跳躍。他感慨地說:「從前我當官,賓客盈門,現在不當官,我可以張網捉鳥了。」 不久,皇帝又下詔請他回去做官。過去常來的客人又紛紛來拜訪他了。汲黯經過一場貧賤富貴的交替,看清了世態的炎涼。於是他在大門上貼上一張紙條「謝絕會客」。那班客人望著門上的字,只好覥著臉,悻悻地走了。成語「門可羅雀」是說大門外可以張網捕鳥,形容門庭冷落。
覆水難收
姜太公年輕時,就深通兵法,才學出眾,他殺過牛,賣過粥,可到老也沒混出個模樣來。老婆嫌他沒出息,丟下他跑了。 後來他住在渭水邊,天天在那裡釣魚。一天,周文王遇見姜太公,對他很崇敬。周文王拜太公為國師,請他出計謀。後來,太公輔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天下,太公也當了齊王。一天,他遇見了從前的老婆,老婆見太公這樣體面榮耀,就要求重歸於好。太公叫人取來一盆水沷在地上,讓她收起,她自知無法挽回,只好不告而別。形容事情無法挽回,稱覆水難收。
沉魚落雁
春秋時越國諸暨的薴蘿村,有個非常美麗的姑娘,名叫西施。西施每天在溪邊浣沙,溪里的魚在清澈的溪水中游動,時而冒出水面吐水泡,魚兒看見西施那麼美,羞慚得不敢再冒出水面來,後來,魚兒們乾脆沉到水底去了。漢元帝時,匈奴呼韓邪單於入朝要求和親,宮妃王昭君為了漢朝與匈奴和平相處,自願遠嫁匈奴。王昭君抱著琵琶出塞去,空中飛過的大雁,看到王昭君的絕代美姿,非常驚訝,它們一隻只從空中墜落到樹林子里。 魚兒見了西施,羞慚得沉到水底,雁兒見了王昭君,被她的美姿驚異得掉下來。後來,人們稱贊女人容貌的美麗,往往用沉魚落雁這句成語來形容。
杯弓蛇影
晉朝有個叫的樂廣的人愛喝酒。一天,他邀請朋友到家裡來對斟對飲。忽然,朋友看見酒杯里有條蛇影在游動,他受了驚嚇,回去就一病不起,請醫服葯,都無起色。 樂廣跑來看他,問明起病的緣由。他讓朋友坐在原處,斟滿酒問:「有蛇影嗎?」 「杯子里還有『蛇影』!」樂廣隨手取下牆上的弓。這次, 「蛇影」不見了! 「杯子里原來是弓影呀!」朋友的病頓時好了! 杯弓蛇影比喻把虛幻當成真實的恐懼心理。
東山再起
東晉時,謝安才識出眾,年輕時應召在朝廷做官。可是他過了一個多月,他就辭官回鄉了。謝安隱居到會稽附近的東山,他博學多才,又很有名望,經常有一些名士專程來拜訪。他和客人飲酒做詩,過著悠閑的生活。他四十多歲的那年,北方的前秦發動百萬大軍南下,東晉危在旦夕,朝野一片驚惶。在大軍壓境的形勢下,謝安才出山當了宰相。面對強敵,他從容鎮定地指揮作戰。淝水一戰,大敗前秦符堅百萬大軍。後來,謝安率軍北伐,為晉朝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語東山再起,原指再度任職,現比喻失勢後重新恢復地位,也比喻失敗後恢復力量再戰。
拋磚引玉
趙嘏是唐代有名的詩人,杜牧特別欣賞趙嘏寫的詩「長笛一聲人倚樓」。常建也是有名的詩人,他寫的《題破山寺後禪院》為人們所傳誦。但常建十分仰慕趙嘏的詩才。有一次,住在蘇州的常建聽說趙嘏要來蘇州,非常想得到趙嘏的詩跡。他想了個辦法,他在靈岩寺的牆上比較醒目的地方題了兩句詩。不出所料,趙嘏果然也來靈岩寺,走啊走,忽然看見寺裡面的牆上怎麼只寫了兩句詩。趙嘏讀啊讀,於是拿起筆來,順手補了兩句。趙嘏走後,常建好高興,因為他終於得到了趙嘏的詩。遊客們都說趙嘏的詩跡果然好,常建是拋出磚頭引來了美玉。成語拋磚引玉表示自謙,比喻自己的看法粗淺,希望能引出別人的高見。
打草驚蛇
古代十國的時候,南唐有個叫王魯的人,在當塗縣當縣令。王魯貪心很重,到處索賄受賄。有一天,一大群老百姓涌進縣衙來,王魯暗暗吃驚,以為百姓們找他算賬來了。原來,百姓聯名遞狀,控告他手下的主簿。王魯接過狀紙,只見上面列舉了這個主簿很多罪狀,百姓們強烈要求王魯把他的主簿依法嚴辦。這個主簿的罪狀幾乎與王魯的所做所為一模一樣。他一面看,一面渾身發抖,不知該怎樣處理這個案件。王魯不由自主地在狀紙上批道:「汝雖打草, 吾已驚蛇。」百姓們怎能知道,他們告發主簿,也使王魯受到了警告。成語打草驚蛇由「汝雖打草,吾已驚蛇」簡化而成,現比喻做事不嚴密,反使對方有了防備。天衣無縫
從前有個叫的郭翰人,因夏天炎熱,就躺在庭院中乘涼。他仰望著夜空,看到繁星滿天,月光皎潔,不禁心曠神怡。忽然,他見天上一朵白雲向他飄過來,白雲飄近,他一看,卻是個白衣女子。郭翰連忙起來向她依拜。那女子對郭翰說:「我是天上的織女。」 織女身上的衣服漂亮極了,郭翰仔細地打量著。看著看著,他發現這衣裳上下沒有針線縫織的痕跡。郭翰覺得奇怪,就向織女請教。 織女說:「我穿的是天衣,本來就不是用線縫成的。」 郭翰聽了,不由得連聲贊嘆:「真是天衣無縫啊!」 成語天衣無縫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渾然天成,沒有破綻。
車水馬龍
漢光武帝劉秀去世後,太子劉庄即位,就是漢明帝。他為了紀念那些幫助光武帝中興漢朝的功臣,命畫師在南宮雲台中畫上他們的像。在這些功臣像中,卻沒有大功臣伏波將軍馬援的像,這是為什麼?原來,皇後馬氏是馬援的女兒,明帝為了避免親寵外戚的嫌疑,故意不畫的。馬皇後牢記父親遭人嫉妒陷害含冤而死的教訓,處處虛心待人。馬皇後那時沒有親生兒子,明帝立賈氏的兒子為太子,委託馬皇後教養。馬皇後把他當作親生兒子一般,精心培養,母子十分親熱。明帝去世後,18歲的太子繼皇位,就是漢章帝馬皇後被尊為皇太後。漢章帝根據一些大臣的建議,打算把馬太後的兄弟封爵,馬太後遵照光武帝生前的規定,後妃家族不得封侯的制度,堅決反對。她說:「從前外戚外出的情景,真是車如流水,馬如游龍,如此招搖,實在不好啊!」 後人把車如流水,馬如游龍簡略為成語車水馬龍,形容車馬不絕的熱鬧景象。
驚弓之鳥
戰國時代,魏國武將更羸是個神射手。一天,他陪著魏王出遊,只見幾只鳥在天空飛過。更羸說:「我只要拉響空的弓,不發箭,就能把鳥兒從天空摔下來。」 魏王半信半疑,說:「射箭的技術可以達到這種地步嗎?」 過了一會兒,有隻大雁從東方飛過來,更羸就拉滿弓,用力扣動弓弦,弦聲直沖天空,那隻大雁真的從空中落下來。魏王又驚又喜說:「啊,奇怪,空弓虛箭怎麼能射下雁來?」更羸說:「不是說我的本領高,而是這只大雁有毛病。」魏王不解地問:「你怎麼知道它有毛病?」 「因為這是一隻孤雁,飛得慢,叫聲又凄慘,顯然受過驚嚇。所以一聽到弓弦聲就下得摔了下來。」 成語「驚弓之鳥」比喻受過驚嚇,遇到一點情況就特別膽怯的人。
黔驢技窮
唐朝大文學家柳宗元寫了一篇文章,名叫《三戒·黔之驢》。文章里說:貴州沒有驢子,有個人好奇地用船把一頭驢子運到貴州。可是,驢子在貴州沒有什麼用處,那人就把驢子放在山腳下,讓它自己吃草。山上有隻老虎,因為從來沒有見過驢子,見它個頭大,心裡有點害怕。 老虎不敢接近驢子,躲得遠遠的,觀察著。忽然,驢子大叫了一聲,老虎以為要來吃它,嚇得拔腳就逃。後來,老虎又來觀察驢子, 發覺它只是吃草, 並不發狠。於是,它壯著膽子,慢慢地向驢子靠攏。驢子見老虎走近,驚惶地踢了兩腳,再沒有什麼動作了。老虎想:這傢伙原來並不厲害,我怎麼會害怕它呢?於是,老虎猛撲上去, 一口咬斷了驢子的喉嚨,飽餐了一頓。成語「黔驢技窮」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已經用完,再沒有什麼高招了。
水滴石穿
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當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乖崖認為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乖崖喝住小吏,發現他頭巾下藏著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乖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麼!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 張乖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為了懲罰這種行為,張乖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成語「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錯不改,將會變成大錯。現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總能辦成事情。
㈨ 中國歷史經典成語故事十個
鑿壁偷光,是一個成語。出自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幼時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文學家的故事。現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
㈩ 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退避三舍(晉文公重耳)
秦晉之好(重耳)
病入膏肓(蔡桓公)
雞鳴狗盜(孟嘗君)
破釜沉舟(項羽)
指鹿為馬(趙高)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
覆水難收(商/姜太公,西漢/朱買臣)
成語不一定是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