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歷史故事(高分!!!!!!)
「項在舞劍,意在沛公」出自《項羽本紀沖的「鴻門宴」故事。在
「鴻門宴」上,項羽的謀士范增暗使項庄舞劍,趁便於席上擊殺劉
邦。項伯亦拔到起舞,以身體保護飾公。張良說:「今者項庄拔到舞,
其意常在浦公也。」後來把這段歷史故事概括成「項庄舞劍,意在沛
公」,比喻懷有陰謀,別有用心。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拚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指鹿為馬
《史記》中「指鹿為馬」的典故而來。秦始皇死後實權被宰相趙高掌握,趙高有一天獻給秦二世皇帝一頭鹿說:「陛下,獻給您一匹馬。」秦二世莫名其妙地對左右的大臣說:「奇怪,這明明是一匹馬呀。」大多數的大臣為了討好趙高都說:「這的確是一匹馬,不是鹿。」
約法三章
先談妥條件。 解釋 語本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原指漢高祖入咸陽,臨時制定三條法律,與民共守。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漢興之初,雖有約法三章,網漏吞舟之魚,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
破斧沉舟
故事出自《史記·項羽本記》:秦軍圍趙於巨鹿,項羽率領楚軍前去救援。在兩軍人數相差極其懸殊的情況下,項羽率大軍渡過黃河,沉船破釜,只讓士兵持三日糧進軍,義無反顧,一往直前,以示決不後退的決心。他身先士卒,沖鋒陷陣,九進九出敵營;楚軍在項羽的率領下,個個英勇無畏,以一當十,大敗秦軍,緩解了巨鹿之圍。項羽就此在諸侯中樹立起威信,為後來稱霸天下奠定了基礎。
B. 扶蘇是誰,為什麼要叫扶蘇為「公子扶蘇
扶蘇是大秦的一位翩翩公子,「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想必說的就是像扶蘇這樣的人。扶蘇被稱為「公子扶蘇」或「扶蘇公子」。扶蘇在歷史上是一個悲劇形象,司馬遷《史記》:「扶蘇為人仁。」因此,在文人筆下扶蘇已經成為了古今文人哀憐的對象。
扶蘇是一個仁義之人,作為秦始皇的長子,他與他父親的脾氣似乎大相徑庭,他的父親是眾人口中的暴君,就是這樣一位暴君,他卻有一個與他的性格迥然不同的兒子。司馬遷《史記》:「扶蘇為人仁。」就算是奸臣趙高也是如此評價扶蘇:「長子(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他曾是大秦最有希望的繼承人,公子撫蘇正直仁義,結局卻不甚如人意。慘遭奸臣迫害,他的遭遇令無數人為之惋惜。
扶蘇(前241―前210),秦始皇長子,嬴姓,趙氏,名扶蘇。古時候的名字跟現在的不一樣,古代的男子稱氏不稱姓。公子扶蘇雖然是趙氏、贏姓,卻不被稱呼為趙扶蘇、嬴扶蘇。而是被稱作公子扶蘇,或扶蘇公子,公子扶蘇是一位正直之人,關於他的名字,還是有一些故事。
影視劇中的公子扶蘇
扶蘇,秦始皇長子,嬴姓,趙氏,名扶蘇。「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反對實行「焚書坑儒」、「重法繩之臣」等政策,是秦朝統治者中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有人寫了一本書叫做《秦謎》,這本書里說扶蘇的母親是楚國人,扶蘇這個名字就來自於《山有扶蘇》,秦始皇便將其取名為「扶蘇」,「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出於《詩經》,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以此命名,顯見對此子的喜愛,寄託著他無限的期望。
扶蘇不幸的人生,開始於他對焚書坑儒這件事的勸諫,當初秦始皇沉溺於求仙問葯之中,不可自拔,在秦始皇屢次尋求無果之後,盧生、侯生因相互譏諷、評議秦始皇的暴戾,而逃亡,秦始皇一怒之下就下令逮捕並審問所有的儒生,但是儒生們相互自己的檢舉揭發,牽扯出了一群儒生,秦始皇也更生氣了,把他們全部在咸陽活埋。其實,盧生、候生「亡去」的真相,多半是因為知道這世上,沒有研製出不死之仙葯,騙術敗露他們沒有任何辦法,找不出理由了,唯一的活路就是逃跑。作為始皇帝的長子,扶蘇此時就向皇帝進言。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可以說公子扶蘇是秦朝統治者中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他認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對實行「焚書坑儒」、「重法繩之臣」等政策,都是極其不妥的行為,因而勸諫始皇帝不要沖動。
本來秦始皇會在氣頭上,公子扶蘇好在這個時候勸諫,無異於雪上加霜,之後被秦始皇貶到上郡監蒙恬軍。公子撫蘇對於秦始皇的暴政是有深刻認識的。秦始皇將他派往邊陲,以監督大將軍蒙恬的名義與他共同駐守邊防,防禦外敵。似乎,公子扶蘇就此遠離了政治的是非之地,但是即使公子遠在萬里之外,他卻一直都沒有從秦國的政治風雲里抽身。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天下,行至沙丘時,病情復發。自知沒有多少時日的秦始皇,便寫下遺書給公子撫蘇,要他前往咸陽主持喪事。書信還沒發出去,秦始皇就去世了。趙高與二世、李斯主宰了秦始皇的遺照,若胡亥繼承大統,對趙高是極為有利的。於是,趙高便篡改了詔書,立二世為太子,為了不致使公子扶蘇往後對自己不利。趙高假借秦始皇的名義寫遺詔賜公子扶蘇和蒙恬自盡。
C. 有誰知道關於扶蘇的故事
1、扶蘇直言勸諫:
焚書坑儒一事讓公子扶蘇深為擔憂,便上書直言相勸:版「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權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意思是說:「天下剛剛安定,邊遠地區的百姓尚未忠心歸附,儒生們都誦讀效法孔子的忠孝仁義,皇上您用如此嚴厲的刑罰處置百姓,我擔心天下不安定,請皇上明察。」
2、扶蘇被發配邊疆:
扶蘇的直諫惹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認為這是扶蘇性格軟弱所致。為了能將公子扶蘇培養成剛毅果敢的皇家之子,秦始皇將扶蘇調配到西北邊疆,協助大將軍蒙恬修築長城,抗擊匈奴。
(3)歷史故事扶蘇擴展閱讀
扶蘇素有賢名,所以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反抗秦二世暴政時,陳勝說:「天下受暴秦的統治已經很久。我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應該由他繼位,應該繼位的是公子扶蘇。就因為扶蘇屢次規勸秦始皇的緣故,秦始皇就派他領兵駐守外地。
現在傳聞扶蘇並沒有罪,秦二世卻把他殺害。百姓都聽說扶蘇賢明,卻不知道他已死。項燕原是楚國的將軍,多次立下戰功,愛護士兵,楚國人都擁戴他。
楚亡後有的人認為他已死,有的人認為他逃亡躲藏起來。現在要是我們冒稱公子扶蘇和項燕,向天下人們發出起義的號召,應該有很多人響應。」
D. 為什麼說李斯和趙高害死公子扶蘇 歷史故事揭秘
趙高是秦始皇和秦二世寵信的宦官。一般認為他直接導致了秦朝的覆滅。他最後被秦三世殺死。 他與李斯合謀幫助秦二世篡位,大權獨攬。害死李斯、蒙恬、扶蘇等人,實行暴政,使秦朝迅速走向垮台。
E. 扶蘇和胡亥的故事~
扶蘇和胡亥都是秦始皇的兒子,扶蘇是長子,胡亥是小兒子。當嬴政統一天下之時,扶蘇已是一個成年人了,這時他更注重自己的言行,看到不合理的事情,他敢於反對,即便是他父親的決定,只要他認為是錯誤的,他也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
當秦始皇要焚書坑儒時,別人沒有敢出來說半個不是,而扶蘇卻敢站出來直言,他認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現在就大肆鎮壓知識分子,那是很不明智的做法,理應罷手。扶蘇的那番言論,後來曾被許多史家認為他在政治上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
志高才大,又獨斷專行的秦始皇聽不得任何不同意見,不管是來自誰人,即使是長子扶蘇提出這樣的相左觀點,也令他勃然大怒,一怒之下的秦皇下令將扶蘇發配到了遙遠的上郡,要他去那裡監督大將蒙恬的軍隊。
當長子扶蘇在北方監軍時,秦始皇最小的兒子胡亥卻一直在宮中,陪伴在父親左右。可能一般當父母的都特別寵愛小兒子,暴戾的秦始皇也不列外,他在出巡時還經常將胡亥帶在身邊,讓其領略一下大秦的遼闊壯美江山。
最終,在胡亥和趙高的聯合之下,扶蘇被發配上郡,不得詔令,永世不得回咸陽。嬴政去世後,胡亥又和趙高聯合篡改詔書,賜死了扶蘇。
(5)歷史故事扶蘇擴展閱讀:
歷史上的扶蘇為人正直,敢於說真話,後人為了紀念他,修建了扶蘇墓和扶蘇廟。
1、扶蘇墓
位於陝西省綏德縣城東。其墓為長方形的封土堆,底邊長30米,寬6米,高8米,墓區佔地6800平方米,被譽為「天下第一太子墓」。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將扶蘇墓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2、扶蘇廟
位於山西省原平市境內,據說扶蘇和大將軍蒙恬率軍在此築城戍邊抗擊匈奴,但卻遭到奸臣陷害含冤而死。扶蘇死後,當地百姓為紀念扶蘇,特在此地建造扶蘇廟。
此後歷經北魏孝文帝元宏「遣有司諭祭」,唐太宗李世民敕封「柏枝大王」,並令尉遲恭督工擴建廟院。北宋建隆年間,因扶蘇廟有數株千年柏樹,故改稱「柏枝神祠」,後又經元、明、清各朝多次維修。
F. 有關扶蘇的小說
有關扶蘇的小說如下:
1、《啞舍》
扶蘇《啞舍》中的重要人物之一,為秦始皇的長子,是秦帝國的繼承人,後在軍營中被趙高派來的刺客刺殺。甘羅一生的摯友,幾千年追隨的執念。
2、《公子扶蘇的逆天之路》
《公子扶蘇的逆天之路》是連載於縱橫中文網的一部武俠仙俠類網路小說,作者是冥雪縱橫。
小說最後扶蘇憑借神奇的鳳凰神魄一路披荊斬棘,神女傾心,魔女追隨,御姐蘿莉爭相投懷送抱。扶蘇執劍攜手一眾紅顏開啟他的逆天之路。
3、《劍王朝》
扶蘇是無罪所著修真小說《劍王朝》的角色之一,大秦太子,性格溫和中正,與丁寧是好友,五境修為,最後受丁寧邀請稱帝,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帝王。
4、《人骨拼圖》
吳三歲正是遇到了「陰兵過境」,吳三歲跟著陰兵來到輝煌的地宮之中。吳三歲向著水銀湖中的銅棺走去,忽然背後有人用劍刺中吳三歲,鮮血不止,嘀嗒落地。
襲擊他的人白發蒼蒼已經及地,自稱是公子扶蘇,吳三歲看到面色白皙,似乎是千年沒有見到陽光了。扶蘇看吳三歲沒有惡意,於是把他拉到一座銅門前,拿起劍就要殺他。
5、《我是扶蘇》
本書中的扶蘇是一個軀體里同時融合了元神扶蘇和大秦開國帝王秦始皇的後世穿越者甄小天靈魂的復合體。
在異次元空間融合了已經在人世間游盪了二千多年的秦始皇,學到了最正宗的帝王心術,然後又鑽進了秦始皇長子扶蘇的軀體,並用玉權神力融合了扶蘇的元神。
最後成為一個重社稷,懂權謀,知時事,善權變的一代君王。
G. 秦始皇長子扶蘇的事跡和他的品質
秦始皇長子,因其母鄭妃是鄭國人,喜歡吟唱當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蘇》,始皇便將兩人之子取名「扶蘇」,「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秦始皇以此命名,顯見對此子寄託著無限的期望。
年少時的扶蘇機智聰穎,生具一副悲天憫人的慈悲心腸,因此在政見上,經常與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馳。始皇偏執的認為這是扶蘇性格軟弱所致,於是下旨讓扶蘇協助大將軍蒙恬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的匈奴,希望籍此培養出一個剛毅果敢的扶蘇。
幾年的塞外征戰果然使扶蘇成長得與眾不同,他身先士卒、勇猛善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敏銳的洞察力與出色的指揮才能讓眾多的邊防將領自嘆弗如。他愛民如子、謙遜待人更深得廣大百姓的愛戴與推崇。
秦始皇統—六國後,扶蘇曾多次議政,對於治國、安定天下頗有見地。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侯生、盧生等人議論皇帝,並雙雙逃走。秦始皇聽到消息後極為憤怒,下令御史進行追查,把460多名術士全部「坑之咸陽」,即為歷史上的「焚詩書,坑術士」。
不同意父親焚書坑儒的舉措,多次上書諫議,勸阻秦始皇。他認為「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扶蘇的勸諫觸怒了秦始皇。被秦始皇流放到北方,在上郡(今陝西延安附近)監護蒙恬部隊。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冬,始皇巡行天下,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時病逝。秦始皇臨終前曾以璽為遺詔,要扶蘇「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但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陰謀讓扶蘇弟胡亥繼位,篡改始皇遺詔,以胡亥即位;同時另書把蒙恬和扶蘇賜死,並「數以罪」。史稱「沙丘之變」。
胡亥的使者奉敕書到上郡,扶蘇遂准備自殺。蒙恬曾經起疑心,力勸扶蘇不要輕生,「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但扶蘇說:「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扶蘇旋即自殺於軍中。
H. 有些什麼歷史故事,主人公分別是誰
程門立雪 (楊時和程頤 )
這則成語出自《宋史·楊時傳》。楊時和游酢去拜會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頤。程頤正在閉目養神,楊時、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長時間。程頤醒來,門外已雪深一尺。後人就以「程門立雪」作為尊師重道的範例。「程門立雪」也可說成「立雪程門」。
指鹿為馬 (趙高)
「指鹿為馬」來源於歷史故事。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專政,他們為保住自己權勢,假傳「聖旨」,令本應繼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兒子扶蘇自殺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趙高做了宰相高職,想億伺機再推倒胡亥篡奪皇權。趙高狡猾陰險,他知道自己出身低下,各大臣都不服他。為了測試各個官員對他的態度,一日,趙高拉來一隻鹿,當著眾大臣的面對胡亥說:「陛下收下這只卑臣千方百計尋得的好馬吧!」胡亥笑道:「丞相是否搞錯了?你拉來的是一隻鹿哇,哪裡是良馬?」趙高並不理會皇帝的話,卻仔細觀察周圍人的反應,有人跟著趙高隨聲附和,有人卻說真話指出是鹿非馬。
結果,說真話的陸續都被趙高設計殺害了。從此,留下「指鹿為馬」成語。
韋編三絕 (孔子)
韋編三絕是孔子勤讀《易》書的一則典故。《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傳統說法,孔子晚年喜歡讀《易》,並且撰寫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合稱"十翼",又稱《易大傳》。韋,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寫書,再用皮條編綴成冊。三,指多次。絕,斷。孔子勤讀《易》書,致使編綴的皮條多次斷開。他還說:"如果多給我幾年功夫,那麼,我對於《易》的知識會更加豐富的。"《論語·述而》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加與假意近。如果五十歲就開始學習《周易》,那麼就可以不犯大錯誤了。
囊熒映雪 ( 車胤和孫康)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人。他好學不倦,卻因家境窮困,往往沒有錢買油點燈,一到天黑,就沒法讀書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他坐在院子里默書,看見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便捉了幾十隻,裝在白夏布縫制的口袋裡,掛在案頭。荷!光亮還不小呢!便打開書本,埋頭學習。。
囊螢苦學的故事是很有名的。宋登春詩:「學書夜囊螢。」李申《寄劉明府》:「三十年前共苦心,囊螢曾寄此煙岑。」杜甫《題鄭十八丈著作故居》:「窮巷悄然車馬絕,案頭乾死讀書螢。」都用的是這個典故。楊弘貞、趙蕃等人,都作過《螢光照字賦》。
和「囊螢」並傳的是「映雪」的故事。
孫康,晉代京兆人。他和車胤一樣,酷愛學習,常常感到白天的時間不夠用,很想以夜繼日,卻點不起燈。特別是冬季,晝短夜長,讓黑夜的時間浪費掉,實在太可惜。
有一天夜裡,他一覺醒來,看見窗戶縫里透進白光,還以為已經天明了;及至出門一看,原來是下了大雪,山、水、樹木、屋宇,無一不銀裝素裹,閃閃發亮。他欣賞了一會雪景,忽然靈機一動:映著雪光,不是可以讀書嗎?
從此以後,他每夜都映雪讀書,不覺得天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讀到雞叫。
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連環計(諸葛亮).過五關斬六將(關羽) 空城計(諸葛亮)
紙上談兵,趙括.背水一戰,韓信.
I. 扶蘇和小白什麼關系歷史上好像有關於扶蘇和小白的故事吧 知道的可以講一講嗎
扶蘇是秦始皇長子,小白是春秋霸主,兩個人沒什麼關系,中間相差好幾百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