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金堂縣清河大橋的歷史和故事

金堂縣清河大橋的歷史和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7 13:23:49

1. 毗河橋的歷史和故事

毗河 源於都口堰岷江的柏條河流至郫縣團結鎮石堤堰,被分流為府河和毗河版。毗河從新都龍安權鄉流入新都縣境內,向東流到邵家寺進入青白江區,最後在金堂注入千里沱江。毗河在新都境內流程37.8公里;灌溉著龍安鄉、龍橋鎮、斑竹園鎮、新都鎮、三河鎮、泰興鎮6個鄉鎮的廣闊農田;滋潤著人類的古今文明。

毗河河面寬80-100米,水量充沛,水質清潔,河道彎度較大,素有「九曲回腸」之稱。兩岸竹木茂密,稻禾盈野,四季風光如畫,生態環境優良,川陝國道和成彭古道橫跨毗河,一路留下優美感人的故事傳說和大量名勝景區。「五四」新文化運動闖將吳虞、抗日民族英雄王銘章、無產階級革命家曾湧泉,著名生物學家張明俊、著名作家哈華均是喝毗河水卓然成才的佼佼者。中外遊人雲集毗河、盡情觀賞泥巴沱、白鶴島、成都千網路、薛家船、高效生態農業園區等眾多的風景名勝,無不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是一個有高效觀光農業,綠樹成蔭,古木參天,四季可觀花、觀葉、觀果的綠色長廊。

2. 搜集關於成都已前的橋的歷史和故事

雙鳳橋
雙鳳橋,又名泰安橋,跨鳳溪河,位於縣城西門,原址即今通向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的橋內(路面已看不到橋的容痕跡,成為鳳溪大道的隱橋),原建築年代不詳。據乾隆版《溫江縣志》載:「雙鳳橋,(縣城)西一里,兩水分流,一橋跨江,曾為彩鳳所棲,亦古景也。今將泰安移名雙鳳。」據此,該橋被稱作「雙鳳橋」應是清乾隆年間的事。此橋原為土橋,乾隆五年(1740年)重修,長7丈(約23.3米),寬1丈(3.3米),磚卷五洞(孔)。清代有好幾位縣令、文人曾為此橋賦詩,民間也有《雙鳳朝陽的由來》的傳說。1956年,在原址上改建為混凝土路面。2002年溫江城市改造,新建鳳溪大道,雙鳳橋已不復存在。

3. 關於金堂沱江大橋的歷史和故事的資料

四川金堂沱江大橋(鳴陽大橋) 位於五鳳鎮,橋梁全長406米,版引道長300米,總寬10米,布孔形式為:權2×20米+3×45米+11×20米,引道長746米,橋梁結構為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橋梁,設計荷載為公路-Ⅱ級,工程總投資約1200萬元,工期:2006年11月至2007年12月。
金堂沱江大橋是達成線上非常重要的一座橋梁,也是沱江上從源頭開始的第一座鐵路橋。此橋斜跨在沱江之上,氣勢雄偉,大橋與江水交相輝映,群山環抱,田園阡陌,小船盪漾,景色宜人。長長的火車賓士在大橋之上,車、橋、水、山完美的融為一體,時而婉約,時而磅礴,是成都近郊難得的一處看車佳地。下游不遠處就是沱江金堂峽,附近的旅遊景點還有雲頂山。

4. 三號大橋的歷史和故事

大橋工程由擋水和交通兩大部分組成。其中擋水建築物由30孔升卧式閘門和174米長的溢流堰組成,閘門凈寬17.5米,閘孔中心距20米,正常擋水高程502.5米。

漢江三號橋(20張)
分由五跨下式鋼管拱橋及30孔20米跨度的預應力橋組成,主橋寬28.6米,引橋寬27.5米,橋長1160米。
橋閘工程建設工期計劃為34個月,分四個階段施工。
1.2004年10月25日至2005年10月28日,在右岸修築一期圍堰,左岸主河床全年導流。主要完成攔河閘工程右岸一期12孔閘室土建工程及閘門埋件安裝工程;完成右岸16跨引橋下部構造和引橋9跨梁板安裝工程;完成右岸2跨主橋下部構造工程,其中1跨主橋鋼管拱肋製作完成並具備安裝條件。
2. 2005年9月10日至2006年6月30日,拆除一期部分圍堰,利用位於一期圍堰內的導流明渠進行枯水期導流。在右岸修築二期一次圍堰,2005年10月28日實施截流。主要完成攔河閘左岸二期18孔土建工程;完成左岸13跨引橋下部構造和剩餘左右岸20跨梁板安裝;完成左岸3跨主橋下部構造及左岸2跨右岸1跨的拱肋制安。同時完成右岸5孔閘門啟閉機安裝。
3. 2006年6月16日至2006年10月28日,拆除二期一次圍堰,恢復右岸一期圍堰,利用左岸主河床汛期過流。確保2006年安全度汛,主要完成右岸1跨鋼管拱肋制安。
4. 2006年10月10日至2007年6月10 日,拆除右岸一期圍堰,在左岸修築二期二次圍堰。2006年10月28日實施截流,利用右岸導流。主要完成剩餘25孔攔河閘閘門啟閉機安裝;完成主橋1孔拱肋安裝。
2007年5月18日下閘蓄水;9月27日橋梁竣工驗收。橋閘工程建設資金由漢中市財政撥款及銀行貸款投入。還款主要來源為過橋通行費的收入,補充來源為橋閘周邊土地開發的增值收益。
該工程項目法人單位是漢中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設計單位是國家電力公司西北勘察設計院;施工單位是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監理單位是陝西大安工程建設監理。

5. 清泉寺大橋的歷史和故事

清泉寺坐落復在葫蘆島市建昌制縣東北部谷杖子鄉境內柏山之中,該寺始建於清朝乾隆24年,1991年3月,國家佛教協會會員圓林法師帶領10名弟子千里迢迢來到清泉寺,投資200餘萬元,裝修舊寺,新建3間天王殿、5間三聖殿、9間僧舍、400平方米二層藏經樓、5噸重露天觀音像及山門等設施。

寺廟周圍,群山環繞,翠柏成陰,有女郎峰、點將台、五指蓮花山、「蓬萊」峰等景點。自然的山、水、林、洞融於一體,有「千山競秀」的美譽,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

6. 有關橋的故事和傳說

1、關於趙州橋還有一段搞笑的神話故事。相傳趙州橋是魯班所造。這座大橋建成後,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倒騎著毛驢,帶著柴榮,也興沖沖地去趕熱鬧。他們來到橋頭,問魯班這座大橋是否經得起他倆走。

魯班心想:這座橋,騾馬大車都能過,兩個人算什麼,於是就請他倆上橋。誰知,張果老帶著裝有太陽、月亮的布袋,柴榮推著載有「五嶽名山」的小車,上橋後,橋竟被壓得搖晃起來。魯班一見不好,急忙跳進水中,用手使勁撐住大橋東側。

因為魯班使勁太大,大橋東拱圈下便留下了他的手印;橋上也因此留下驢蹄印,車道溝,柴榮跌倒時留下的一個膝印,和張果老斗笠掉在橋上時打出的圓坑。

2、奉城高橋鎮有座石拱橋,建於明永樂六年。相傳當地有個鄉紳外出,有人問他出生何處?他說高橋。那人又問高橋有多高?他誇耀說:「初一跌下去,月半咚聲響。」此事傳到乾隆皇帝那裡,引起游興,欲下江南看高橋。

船從澱山湖進黃浦江直駛奉賢,途徑得勝港。乾隆問:「此處何地?」侍從答道:「此乃得勝港。」乾隆一聽「得勝」兩字,大悅,即令回朝。乾隆中途回朝可樂煞高橋鄉紳,慶倖免卻一場欺君殺身大禍。

3、虎溪———吉水縣城東恩江末梢的一條支流。虎溪發源於青原區富灘鎮古富村北面。早在南宋末年,這條小江上就建有一座石拱橋,名為相公橋。這座橋古時候是吉水縣城通往水南、白沙、沙溪、東固,甚至上興國、贛州的必經之路。

關於相公橋,當地有一個真實的傳說:古富北面有一官道,過往人都得經過。南宋年間,一位才華橫溢的相公騎馬走在官道上進京趕考。

該相公躊躇滿志,趕路心急,凌晨一早便來到這虎溪的簡易橋邊,策馬上橋,由於原橋年久失修,破爛不堪,馬行至中段,一腳踏在松動的石塊上,失腳連人帶馬跌下丈許深的橋下溪水中。

溪底怪石嶙峋,相公重重的撞在亂石上便一命嗚呼了。村民們聞訊很是悲痛。為了不讓這樣的悲劇重演,村民們下決心要在此建一座石橋。可那個時候,建一座石橋是需要大筆資金的,村民們實在窮哇,盡管傾其所有,仍然遠遠不夠。

然而血的教訓,讓古富村民眾耿耿於懷,造橋的初衷不改。人心齊,泰山移,古富村民硬是勒緊褲帶積攢了好幾年,才把這座石橋建成。

為了紀念這位前途無量的趕考生,人們便將橋命名為相公橋。不久,大家又在橋西面建了「相公廟」,以紀念這位命不該絕的相公,這才了卻村人的一樁心願。

4、在漢水的支流——清河上游,竹林橋鎮的西頭,有一座一孔兩墩,青石鋪底的小平橋。這座橋,有個神話傳說。

話說清河小龍,常常到清河上遊玩耍,每次出遊,清河泛濫,一河兩岸百姓遭災,人們在岸邊修建龍王廟,給清河小龍燒香上供,但泛濫照常。當地有一個叫朱林的小後生,憑著一腔血氣,要跟小龍子算帳。

這年秋天,小龍子又來,洪水沖岸。朱林駕船搏浪尋找小龍子。他看到小龍子身子像合抱的老槐,眼睛像燈籠,小船還沒湊近,就被小龍子的尾巴掀翻。

他落入洪水,仍緊握刀,連連向小龍子砍去。小龍子回頭張開大嘴,眼看就要把小朱林吞掉。突然,一聲巨響,從烏雲里掉下一根大木頭,不偏不倚,正砸在小龍子身上。小龍子朝水裡一鑽,順水溜掉了。

岸上早有一位白鬍子老頭等在那裡。老頭兒伸手一指,抓在小朱林手中的大木頭,變成拐杖回到手裡。小朱林知道他不是凡人,趕緊跪下求教。老頭兒扶起小夥子道:「要想兩岸平安無事,必須依靠大家的力量,修一座聚心橋,鎮住龍子。

架橋的時候,你就拿著寶劍守在岸邊,千萬不要和小龍子拚命,不然為你就要變成大石頭,再也回不到人間。」說完,老頭兒把一對寒光閃閃的雌雄遞給小朱林,便飄然而去。

小朱林拿著雌雄寶劍,動員兩岸百姓,選定九月初九開始修建聚心橋。清河小龍子聽到了消息,初九這天也趕到了。他看兩岸人山人海,架木磊石,吆喝連天,就在水中發威,攪得河水旋轉,河岸倒塌,磨盤大的石頭滾進旋窩,立刻無影無蹤。

小朱林舉起雙劍向天空一劃,小龍子逃進水中,小朱林不顧老頭兒忠告,也縱身跳進河水,只見兩道閃電劃破烏雲,轟地一聲,小朱林變成山一樣巨石,壓在小龍子身上,雌雄寶劍變成了兩堵石墩,矗起水面。

小龍子被鎮住了,小朱林再也沒有回到人間。後來,在兩堵石墩上建起了聚心橋,為了紀念小朱林,人們把聚心橋改名為朱林橋,年長日久,朱林橋也就傳成了現在的竹林橋。

5、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

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

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

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

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

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

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7. 金川大橋的歷史和故事

現代的橋哪來的什麼故事
金川大橋是巴彥淖爾臨河城區金川大道向南延伸跨越河套灌區總乾渠專的重要通道,也屬是巴彥淖爾市的第一座城市景觀橋。金川大橋工程建設總投資約3億元,橋梁長度為932.2米,寬度為35米,共計23跨,最大跨徑為80米,按雙向6車道設計,設計時速為每小時60公里,計劃2012年底建成通車。

8. 哪個給我關於金堂縣又新鎮的一些故事,是關於歷史方面。以及當地有名的建築的故事,。

天府蜀都,錦綉金堂,山川秀麗,物產富饒,文化歷史悠久,人民勇敢勤勞,經過世世代代艱苦創業,營造了這塊金玉滿堂的寶地,創建著昌盛的文明史。 金堂古居蜀國近畿,今為成都市郊縣。縣城趙鎮距成都市區36公里。縣域位於東104°20′137″~104°52′26″、北緯30°29′10″~30°56′之間。縣境東鄰中江縣,西傍成都市青白江區龍泉驛區,南連簡陽縣,北接廣漢市和中江縣。地處四川盆地西部,跨盆中和盆西形成大褶皺帶,成都平原東沿,川中丘陵西緣,龍泉山脈中段由東北轉向西南橫卧縣境中部,形成西北高逐漸向東南降低的地勢。南北長68公里,平均東西寬36.9公里,幅員總面積為1154平方公里,有耕地總面積651045畝。地域由平壩、丘陵、低山組成,西北部屬川西平原,沖積平壩與淺丘占幅員總面積的14.7%;東南部屬川中丘陵區,丘陵佔74%;中部低山佔11.3%。從金堂地圖畫面展現出:縣境首部長圓廣平,腰部凹入,體稍狹長,下肢迤邐如垂紳,隱約如一隻正在昂首面西站起的雄獅,坐落在千里沱江王冠上的縣城趙鎮三江地區,恰似獅頭,縣境最高峰就在頭部的鹽井鄉老牛坡,海拔1046米,頸部以下斜向東南延伸至竹篙區的狹長地帶為腰身,立起前肢在五鳳鎮,獅尾在土橋地區,後肢就在縣境最低處雲合鄉的金簡橋,海拔385米。 金堂歷史悠久。古為梁州境域;商、周及春秋戰國為蜀國地;秦滅蜀國,入秦國蜀郡版圖;漢、晉時,為廣漢郡新都縣東地、雒縣東南地及犍為郡牛鞞縣西地。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朱齡石於東山立金淵戍,戍所在今縣治東南同興鄉州城村,以江水產金沙名。西魏廢帝二年(553),於金淵戍所置金淵郡,割牛鞞縣西部分地區建置金淵縣,割新都縣東部分地區置白牟縣,以金淵、白牟二縣隸屬金淵郡。郡治與金淵縣治同駐今同興鄉州城村,白牟縣治駐今青白區城廂鎮。北周(557~581)廢金淵郡,並白牟縣入金淵縣。唐武德元年(618),為避高祖李淵諱改金淵為金水縣;咸亨二年(671),割雒縣、新都、金水三縣部分地建置金堂縣,以界有金堂山得名。初隸益州,後屬漢州,縣治駐今龍威鄉新生村舊城址。以後,代有興廢分合,屢變其制,至明洪武十三年(1379)後,金堂縣建置再無變動。 1950年,初隸綿陽專區,1953年7月起隸溫江專區,1976年1月劃歸成都市。1981年1月劃城廂、太平兩區歸青白江區。縣治自1950年10月28日遷今趙鎮。 金堂地理條件優越。處於天府之國的腹心地帶,屬我國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中部,氣候溫和,光溫條件較好,日照年平均1295.5小時,年平均氣溫16.6℃,有效積溫≥10℃為5450℃,能充分滿足一年兩熟制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年內四季分明,春來較早,夏長秋短,無酷暑嚴寒,無霜期累計年平均285天。常年雨量充沛,平均年降水量920.5毫米,但夏多冬少,以致冬干、春旱、夏洪澇的災害時有發生。境內江河縱橫,流域面積達50平方公里以上的江河有13條,由湔江、石亭江、綿遠河等匯成的北河在趙鎮接納岷江水系的中河(清白江)與毗河匯成沱江,《禹貢》中的「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就源於此。沱江幹流在境內流程59.7公里,常年流量400—4800立方米/秒,具有灌溉、航運和水力發電之利。丘陵地區有較大的資水河等8條山溪河流,形成面積為745平方公里的網路。江河蘊藏水力資源51.91萬千瓦,可開發2.88萬千瓦。 金堂物產富饒。多層次的地形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歷來以農業為主的金堂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土地宜糧、宜油、宜林、宜果、宜棉、宜蔗、宜漁、宜其他經濟作物的面積甚大,農副產品和多種經營的發展面廣,產品豐富。是四川省無公害蔬菜重點基地縣和成都市二線淡季蔬菜基地縣。糧油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油菜籽、花生為大宗,胡豆、豌豆、高粱、大麥、黃豆以質優見長。經濟作物中的辣椒、生薑、甘蔗、蠶桑、葉煙、大蒜、中葯材為傳統著名產品。其中:二荊條和大紅袍辣椒、淮口紅糖、金堂柳葉煙、雲頂明參和金堂早蒜苔等曾遠銷東南亞。金堂是全國著名的柑橘水果之鄉,臍橙獲全國優質水果獎。也是蘋果、桃、李、杏、梨、石榴、櫻桃、葡萄、核桃、西瓜等四季水果的著名產區。金堂又是省、市的蔬菜、蠶桑生產和生豬生產基地縣,近年開發的多種食用菌生產,產量居全國第二。林木資源中,有珍稀古奇樹木25種,其中,尤以雲頂山上的11株古梭羅樹、三學山上的千年鐵樹和趙鎮梅林公園內的黑彈樹尤為珍貴。野生動物有哺乳、鳥類、兩棲、魚類、爬行等5綱、34目、76科、341種;鳥類有國家列為一級保護的黑鸛、金雕和二級保護的25種。 金堂低山區蘊藏有天然氣資源。史載:「有鹽銅之利」,傳漢時鄧通、卓王孫俱采銅於至治東金子山(銅官山)。境內沱江流段產沙金,並有大面積的建築用優質砂礫礦床,儲量豐富。金堂峽口石以質堅紋細,為建築材料珍品。 金堂因有山川之利,自古即為川西水陸交通樞紐,是成都東部之門戶,歷來為兵防要地和川西商賈雲集的中心。《宋史》載:「懷安東達於潼遂,西達於成都,蓋東西之沖,而山川之要會也。當其任者,苟得其人,西川有變,可以扼之於此,而使不得以超吾境而東;東川有變,可以扼之於此,而使不得越吾境而西。」傳三國時諸葛亮曾於雲頂山屯兵守隘;晉義熙末刺史朱齡石率兵自沱江取成都,於此設金水戍;南宋末,宋、元在對巴蜀的爭奪戰中,金堂雲頂石城先後十五年作為山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穩定長江上游戰局,支撐南宋半壁江山起到了堡壘作用,一度為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和懷安軍治所。明、清時期,為農民起義軍轉戰之重要陣地。清雍正四年(1726)到民國34年(1945)抗日戰爭結束的200多年中,趙鎮因得沱江舟楫之利成為川西著名水碼頭和商賈雲集之地,曾有幾度繁榮,位列川西四大名鎮之首。 金堂山水以「青幽綺麗,聞名蜀中」,自古即為川西旅遊勝地。昔有「韓灘春漲」、「聖燈朝佛」、「白馬湧泉」、「金船艤峽」、「寶塔臨江」、「雲頂晴嵐」等名勝古跡,唐初文壇四傑之一的王勃以及薛能,前蜀太妃花蕊夫人,後唐杜光庭,宋代陸游,黃庭堅,日本沙門東升,明楊升庵,清高辰,民國於右任、張大千……等名人學士,留下不少文學藝術珍品。解放後,境內出土的大量墓葬、文物,如石器、陶器、銅器、玉器、兵器、貨幣、陶俑、青銅搖錢樹等,充分證明域內古代文化之興盛。今天,江山益發多嬌,有:「四道彩虹飛古渡,三江春水繞韓灘」的花園水城、「北濱翠雲」、「梅林攬勝」、「聖燈花果」、「千里沱江第一峽鱉靈峽」、「九龍長湖」、「水上世界」、「天台勝境」「砂崖溶洞」、「雲頂石城」、「慈雲古寺」、「瑞光白塔」等勝景。這里四時景色紛呈:「三春桃花流水,橘林噴香;夏日飛舟激浪,驚濤拍岸;金秋層林盡染,碩果累累;冬日梅香四野,漁歌唱晚」。 金堂江山鍾靈毓秀,人文蔚起。漢代天文學家楊統、政治家李尤,梁武帝時號稱「畫家三祖」的張僧繇,北周羅漢佛像畫家張玄、張景思,宋代教育家黃敏、文學家樊汝霖,明政治家許淳,清文史學家張晉生,學者、詩人高辰、何元普,戲曲表演藝術大師魏長生,都有不少著述和成果留傳後世。近現代,辛亥革命大將軍彭家珍,老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唐健伯,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斗英雄胡修道,土壤學家彭家元,哲學家賀麟,魏學家蒲保民,文學家流沙河,書畫金石家楊允中,川劇表演藝術家蕭克琴、司徒慧聰……等均從各方面為繼承和發展中國和世界文明,為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做出了重大貢獻。 金堂縣人民政府於1950年1月4日成立。

9. 金堂縣平橋鄉的歷史故事

趙家渡:趙氏兄弟拓荒地(圖)

說到金堂縣的地名,最繞不開的是蜀中名鎮趙家渡,即今趙鎮。趙家渡位於北
河、青白江、毗河三江匯合處,亦稱三江鎮。漢高祖六年建廣漢郡,趙鎮為郡府。
東漢曾名大渡。唐咸亨二年建金堂縣,始作縣府駐地。

歷史悠久的趙家渡土肥地沃,也連受戰爭的重創。明末清初的連年戰禍,趙家
渡未能倖免。清咸豐十年,農民軍藍大順又血洗趙家渡,千瘡百孔的趙家渡滿目瘡
痍。清朝上百年「湖廣填四川」的壯舉,為這片土地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源泉。這場聲
勢浩大的移川隊伍像一粒粒生命頑強的種子,撒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開花結果。

清咸豐末年,原籍湖廣麻城縣孝感鄉的趙必成兄弟倆攜家帶口,風餐露宿,夜
伏晝行,躲匪患與瘟疫,逃離蛇獸之口,被這股入川熱潮裹挾著,沿川東大道一路
向西推到了金堂蓮花墩。站在蓮花墩,映入趙氏兄弟眼簾的是綿綿長長的龍泉山
脈,整座山脈像條屈曲盤踞的巨龍。他們爬上山脊,來到金堂山上,卻被這座山深
深地吸引,山林間樹木蔥蘢,煙嵐氤氳,遠處青山隱隱,泛著銀光的三條河流如玉
帶一般,將開闊地大小不均地分割開來。好一塊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趙必成心中
大喜,疾呼眾家口隨其下山,於是在金堂山下的藍家店至趙家巷一帶安家插業。

所謂「插業」,在竹片或木塊上寫上自己名字,插在所圈之地,這片土地即屬自
家。因為長年戰爭,方圓幾里渺無人煙,到處雜草叢生,繁樹橫雜,倒為他們提供
了修房造屋有利條件。於是他們就地取材,安家落戶,兄弟倆合力墾荒,耕田引
水,栽秧打穀,互幫互助,日子漸漸豐裕起來。

一條北河將藍家店與韓灘兩地相隔。河中央有一稱作「橫渚」的小島,也是去往
韓灘的必經之地。每當春天來臨洪濤泛溢,聚如湖澤。鄉親們都對著河面望洋興
嘆,去橫渚開墾成了趙必成心中的願望。

趙必成乃武官退役,且懷一絕技,可踩獨竹舟過江。其實在他原籍麻城縣有許
多身懷此技之人。那天,村民們算是大開了眼界:趙必成拔出別在腰間的彎刀轉身
進了竹林,不一會肩上扛根碗口粗的竹子,手提一根細竹出來了。只見他將那根粗
竹往北河裡一擲,然後手執稍細的竹子,縱身一躍,雙腳穩穩地站在河面的竹子
上,在水中翩然而去,若虛步凌水,眨眼間到了對岸,上了橫渚。

趙必成渡過北河,踏上橫渚,繼續墾荒開地。他發現韓灘田地的收成比藍家店
的高出好幾倍,看著陸陸續續來到藍家店的鄉親,土地越發緊缺,帶領村民去韓灘
插業成了他最強烈的心聲。於是他就召集村裡身強力壯的男丁,砍竹子做成竹筏,
將村民引至橫渚,帶領他們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耕作,共同富裕起來。

那年風調雨順,橫渚地里喜獲豐收,趙必成與村民把糧食裝上竹筏往家運。船
至江心,突然狂風驟起,波濤洶涌,竹筏像匹脫韁的野馬在河中橫沖直撞,一股激
流打來,沖翻了竹筏,滿滿的一竹筏糧食沉入河裡。幸得趙必成的好水性,村民被
一一救起。望著在水中翻滾的竹筏遠遠飄去,一年的心血付之東流,趙必成仰天嘆
息。此刻的趙必成便萌生出造船的想法。

為了兩岸往來方便,趙必成自己出資造船,義渡方圓幾十里的鄉親,不取分
文。每到捕魚好時節,趙必成載上村民捕魚網蝦,運往橫渚集市去賣。

隨著農業的繁盛,手工業的蓬勃,橫渚之地形成了繁榮的交易市場。依託水道
運輸之便,吸引了沱江流域和相鄰縣鎮的商賈。橫渚渡口成了一個水上交通的樞
紐。從東西南北輾轉而至的船隻抵靠於此,將整個碼頭圍個水泄不通,「沱江號子」
此起彼伏,響徹碼頭上空,欲進者排成長龍,而退者卻忙中有序。裝貨的、卸貨的
穿梭於堆積如山的貨物間隙中,手忙腳亂,肩上扛著大包小包,嘴裡卻吆喝不斷,
馬車、雞公車碾在石板上的節奏緩中帶急,碼頭旁的酒館、飯館、茶館門庭若市,
整個橫渚一片繁榮景象。吃水不忘挖井人,為了感激趙必成開發橫渚的功績和造船
義渡的善舉,人們便將橫渚稱作趙家渡,以作紀念。從此橫渚擲身一躍,躋身於蜀
中四大名鎮。

10. 有關橋的歷史故事等.

奈何橋"相傳"有一條路叫黃泉路.有一條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橋叫奈何橋.走過奈何橋有一個土台叫望鄉台.望鄉台邊有個老婦人在賣孟婆湯.忘川邊有一塊石頭叫三生石.孟婆湯讓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記載著你的前世今生.我們走過奈何橋.在望鄉台上看最後一眼人間.喝杯忘川水煮."今生有緣無份"又何必強求?

"孟婆湯"是一個中國的古老傳說,這在瀾子家一本古書上記載著。在那個傳說中人是生生世世輪回反復的。這一世的終結不過是下一世的起點。生生世世循環的人無法擁有往世的記憶,只因為每個人在轉世投胎之前都會在奈何橋上喝下忘記前程往事的孟婆湯。所以,走在奈何橋上時,是一個人最後擁有今世記憶的時候。這一刻,很多人還執著於前世未了的意願,卻又深深明白這些意願終將無法實現,就會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這也是這座連接各世輪回的橋命名為奈何橋的原因。
徐志摩在而次回劍橋大學時寫了《再別康橋》一詩,其中康橋就使劍橋的別稱
盧溝橋上石刻獅子的數目在解放前一直成謎,所有人查出來的數目都不同。最後經新中國無數科學家作記號考證,查出確切數目?只。
古代清和橋的小故事
從前.有二個人進京城.一個是窮秀才.一個是賴和尚.因趕路忘了時辰.來到一山前要過"清和橋".那天已是黃昏.他二個人有氣無力地爬到半山腰見到有一個草棚.裡面走出一滿面春風婦人.抹桌.端茶好生客氣.當她把肉魚端上桌再一細細打量他二人時.那氣不打一處來.馬上就把那端上桌的肉魚又端回去.換上幾碟爛鹹菜.

秀才道:你那婦人為何就把菜飯換了?
那婦人道:窮秀才.賴和尚.你們有銀子嗎?
那和尚道:撒家進京城是去當主持的.
秀才道:在下是進京趕考的.
那婦人笑道:這樣說來你二人倒有些才華.我出題.你倆來對如何.答得好我就把一桌肉魚奉送給你二人吃.答不倒.那你二人還是吃爛鹹菜得了.
只見那秀才.和尚拍手叫好.

婦人道:你二人剛過的是什麼橋?
秀才道:清和橋
婦人道:好.就以清和橋為題.四言八句.每人說一字.
和尚道:撒家就說'清'字.
秀才道:在下就說'和'字.
婦人道:既然你二人搶了'清和'二字.那我就說'橋'字吧

和尚道: 有水是個清.無水也是清.去掉清邊水.加爭就為靜.靜和尚.誰不愛.漁鼓簡版隨身帶.有朝一日當主持.絕不吃這爛鹹菜.說完端起飯就大口吃起來.
秀才道: 有口是個和.無口也是和.去掉和邊口.加斗就為科.科狀元.誰不愛.文房四寶隨身帶.有朝一日奪狀元.也不吃這爛鹹菜.說完端起飯就大口吃起來.

那婦人見狀氣得個半死.大聲喊到:不許吃.
只見那婦人捲起兩袖.一腳踩在長凳上說道: 有木是為橋,無木亦為喬,除去橋邊木,添女便為嬌。嬌女人.誰不愛.兩個肥乳隨身帶.生了一對雙胞胎.大的當和尚.小的做秀才.有朝一日都成氣.老娘再用就肉待.

和尚秀才聽罷.立即拔腿就跑了..

閱讀全文

與金堂縣清河大橋的歷史和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