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你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哪位歷史人物嗎

你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哪位歷史人物嗎

發布時間:2021-03-07 12:20:43

㈠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哪位歷史人物

端午節紀念的人物: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

㈡ 端午節的來歷跟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人物紀念
因之前對歷史考證缺乏,導致各種牽強附會的起源說法甚多,也由於某些歷史人物碰巧與該日有關聯,於是便產生了「紀念說」,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近代的史學家不斷指出紀念屈原這說法的錯誤,因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節已經存在。綜覽漢魏文獻資料可發現,漢王朝經歷四百餘年歷史,充滿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鄉土本色的楚文化,而被譽滿天下的楚文化傳人屈原,在漢魏前時代的端午節活動沒有留下只言片語記載,因而許多學者認為端午節與屈原無關。
歷史文學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愛和恨的記錄留給後人的紀念品。而重論理、愛憎分明的「漢魏文人」痛恨忘恩負義又稱雄一時的霸主越王勾踐、晉文公,把悲憫之心投向直言敢諫的伍子胥與功不求報的介子推、東漢蒼悟太守陳臨,於是在漢魏後便把節日與歷史人物聯系在一起。在今吳(浙江地區)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習俗(《曹娥碑》),而晉地有追念介子推之說(《琴操》)。
當歷史長河流入東晉,經過戰亂洗禮的文人虞預在《會稽典錄》中,又記錄了浙江人五月五日紀念曹娥之俗。善良的庶民們又把同情之心獻給孝女曹娥。

後世附會"歷史人物紀念說"主要有四種:

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系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紀念介子推說
據東漢時期蔡邕《琴操》中記載,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㈢ 端午節和哪位歷史名人有關

紀念屈原說
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系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㈣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那些歷史名人

地端午節的奇風異來俗源
山西省
解州
端午,男女
戴艾葉
,稱為「
去疾
」,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蘇州應該把端午節申報上去,因為有確鑿記載證明,端午節是起源
吳越
之地,是人們為了紀念蘇州建城鼻祖
伍子胥
而形成的節日...

㈤ 歷史上端午節是紀念誰的

最早來將屈原和端午節聯自系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㈥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哪位名人的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並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㈦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哪幾為名人

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神話小說《續齊諧記》及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紀念介子推等。

1、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2、伍子胥

夫差賜予伍子胥寶劍,讓他自我了斷,伍子胥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介子推

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可也有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7)你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哪位歷史人物嗎擴展閱讀:

各地端午節習俗:

1、秭歸屈原故里

一個端午三次過,五月初五小端午掛菖蒲、艾蒿,飲雄黃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龍舟競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親友團聚。尤為獨特的是,秭歸農民自發組織騷壇詩社,於端午時吟詩唱和,四百餘年傳承不息。

2、黃石

西塞神舟會以製作神舟、唱大戲、祭祀、巡遊、送神舟下水等活動為主,從農歷四月初八佛祖誕生之日舉行龍舟開光,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正式會期,整個活動歷時40天,是目前國內端午節時間較長的祈福和祭祀活動。

3、汨羅江畔

一般從五月初一開始,十五結束。沿江一帶除了辦盛宴、吃粽子、插艾掛菖、喝雄黃酒、賽龍舟外,還有雕龍頭、偷神木、唱贊詞、龍舟下水、龍頭上紅、朝廟、祭龍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風俗,這些民俗儀式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留下了如「寧荒一年田,不輸五月船」等許多端午民謠。

㈧ 中國端午節紀念那位歷史人物

紀念著名詩人屈原。

閱讀全文

與你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哪位歷史人物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