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於中國歷史的小故事
古人早就發現,越往北走,北極星就升得越高,當然北斗星也會同樣升得越高。他們想,如果再往北走,北斗星會不會高過頭頂,向南偏去?這是完全可能的,也真有人看到過這種景象,下面我給朋友們講一個「霍去病倒看北斗」的故事。
霍去病是西漢年間的一位大將,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人,是另一位史稱「不敗將軍」衛青的外甥。那時,北方的匈奴經常對漢朝邊境進行掠奪。霍去病18歲時,被派遣領兵北征匈奴,他率領800名騎兵沖入敵陣,一氣斬殺匈奴兵兩千多人,生擒匈奴單於的叔父,威名勇冠全軍,被漢武帝封為兩千五百戶冠軍侯。
幾次勝仗後,匈奴的軍事力量大大削弱,不得不退到遙遠的大沙漠以北地區。公元前120年的秋天,一萬多匈奴騎兵又向南進犯,深入到右北平地區(今河北北部一帶)燒殺搶掠,漢朝邊民上千人死於匈奴鐵騎之下。於是漢武帝決定遠征漠北,徹底消滅匈奴軍隊。
這年,漢武帝調集10萬騎兵以及步兵輜重隊幾十萬人,由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分東西兩路向漠北進軍。霍去病率軍從代郡(今山西代縣),出發,在大沙漠地帶縱橫馳騁,行軍兩千多里,終於捕捉到敵軍主力。於是霍去病指揮漢軍發動猛攻,一場激戰開始,長槍象稻草一樣折斷,莽莽草原,棄屍累累,山河變色,日月無光。幾天血戰之後,漢軍終於勝利。這場戰役,殲敵七萬名,匈奴左賢王部幾乎全軍覆滅。霍去病率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國境內德爾山或杭愛山)。為慶祝這次戰役的勝利,霍去病率眾在狼居胥山頂積土增山,舉行祭天封禮。
晚上他在營外散步,抬頭仰望北斗時,吃驚地發現,北斗七星已經越過天頂,偏向南方了。他第一次看到倒置的北斗七星圖案,第一眼幾乎都沒認出來,他趕忙招呼將士們一同觀看,大家都對這奇特的景象嘖嘖稱奇,覺得天圓如蓋,地方似棋,宇宙奧妙,不可盡言。隨後,霍去病又在附近的姑衍山舉行祭地禪禮,並登臨北海(今貝加爾湖),刻了一塊記功碑,埋在那裡,然後凱旋還朝。這就是「霍去病倒看北斗」的故事。可惜霍去病回朝後不久就因病去世,年僅24歲。這位軍事天才不講享受,一生為戍邊事業奮斗,他有兩句名言流傳至今:「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貳』 反映科舉制黑暗的歷史小故事
顧炎武
顧炎武說八股之害有甚於坑儒
從明清開始,科舉制度完全走向了他的反面,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一大「惡制」,這主要就是因為八股文的存在.
明清兩代,能否中舉主要看應舉者八股文的優劣.它不僅形式被規定死了,而且在思想內容上,只在《四書》、《五經》的范圍內出題,還必須是以朱熹等人對經書的闡釋為主,要求「代聖賢立言」,絕不允許有自己的發揮.這自然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使得儒家的學說完全成為求取利祿的敲門磚,至於如何再使儒家的學說發展,根本無人關心.況且,朱熹等人的學說核心「忠君」,科舉完全成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這在使讀書人思想僵化的同時,也把科舉考試制度本身引向絕路.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唐朝詩賦取士,應試詩中雖然佳作不多,但總算也有像「江上數峰青」這樣的佳句留傳下來,但明清兩代的八股文,如果收集起來,恐怕也能說「汗牛充棟」,但誰能想得起來有哪些呢?連憑八股文走上仕途的人,都不好意思再把那些東西拿出來示人.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不過是敲門磚,這真是對科舉制度的絕大諷刺.無怪乎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光緒三十一年(1905),袁世凱、張之洞上《立停科舉以廣學校並妥籌辦法》摺,得到諭允,於是,有著七百年歷史的八股文壽終正寢.從此,它被世人視之如敝屣、糞土,不屑一顧.事實上,八股文在歷史上也曾有過輝煌的一頁,也傳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嫵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評家認為:「有明二百七十年,鏤心刻骨於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數十家,洵可繼楚騷、漢唐詩、元曲,以立一門戶.」(焦循《易余龠錄》)誠然,明代的詩文詞賦都不足與異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獨領風騷.
明代八股文能興盛於一時,既屬時代的召喚,也得之文化的積淀.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說:「明初八股文漸盛,這卻在文壇上放一異彩,本是說理的古體散文,乃能與駢體詩賦合流,能融入詩詞的麗語,能襲來戲曲的神情,實為最高希有的文體.」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輩出,如王鏊、錢福、唐順之、歸有光、金聲、章世純、羅萬藻、陳際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俞長城《百二十名家稿》說:「制義之有王守溪(鏊),猶史之有龍門(司馬遷),詩之有少陵(杜甫),書法之有右軍(王羲之),更百世而莫並者也.」王鏊的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明、清士人無不奉之為圭臬,幾至家有其書.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蘧公孫的女兒,「十一二歲就講書、讀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讀的滾瓜爛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說了.
八股文到底是個什麼樣子?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講到:「天順以前,經義之文不過敷衍傳注,或對或散,初無定式,其單句題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弘治九年,會試 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責難於君,四股;中間過接二句,復講謂之恭,四股;復收二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原註:『亦有聯屬二句,四句為對,排比十數對成篇,而不止於八股者.』)其兩扇立格,(原註:『謂題本兩對文,亦兩大對.』)則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復如之.故今人相傳謂之八股.若長題則不拘此.嘉靖以後,文體日變,而問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謂矣!」又說:「發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後提出夫子(原註:『曾子、子思、孟子皆然.』)為何發此言,謂之原起.至萬曆間,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聖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十字,或百餘字,謂之大結.」文章本無定式,既然有了定式,到了晚末, 「八股文」三字終至成為了一切僵死文字的總代表.
不容諱言,八股文在歷史上罪孽深重.
首先是它敗壞了讀書種子.士人為了掙得功名,皓首窮經,揣磨聖賢的言行和時文的程墨.到了後來,連經書也不讀了,只「記其可以出題之篇,及此數十題之文而已」(顧炎武《日知靈·擬題》).清代徐大椿有譏刺士人的《道情》說:「讀書人,最不齊.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生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聖門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漢祖是那一朝皇帝?案頭放高頭講章,店裡買新科利器.讀得來肩背高低,口角噓唏.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據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二引)這類讀書人究竟於世何補?顧炎武《日知錄·擬題》憤而指出:「愚以為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甚至有人認為,明代亡國,就是用八股試士的緣故.「崇禎末,有人擬一儀狀雲:『謹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禎夫婦兩口,奉申贄敬.晚生文八股頓首.』貼於朝堂,亦憤世疾俗之忠言也.」(見呂留良《東庄詩集·真進士歌》自注)甲申之變,崇禎自縊,這一儀狀真的成了明社覆亡的讖語.
其次是它缺乏實用的價值.八股文一意代聖賢立言,遠離現實,只能作為博取科舉功名的「敲門磚」,別無它用.像歸有光,既是時文大家,又是古文巨擘.雖然二者同樣當行出色,但是人們唯獨記得他「直據胸臆,信手寫來」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項脊軒志》等抒情記事之文,那才是他的「宇宙一樣絕好文字」(王慎中《答茅鹿門知縣書》).因為八股文缺乏實用的價值,所以一經趕下歷史舞台,就失去了它的立身之所.不像詩賦,當不再被用作考試工具時,仍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以至於當今猶未衰竭.誠然,八股文也間曾有過實用的個例,像晚明的一些篇章觸及到時政的弊端,像清代尤侗的《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抒風月之情懷,像近人楊度《「顏淵季路侍」章》寫共產主義者理想,都不過是個別士人的偶爾筆觸,或個別才子的一時逸興,終至成為歷史的絕響.
三是它形式主義嚴重.八股文有不少清規戒律,諸如怎樣破題、承題、八股、落下……,如何起、承、轉、合,都有著嚴格的規定,甚至在字數上也限定為五百或七百字.繁瑣的程文格式,驅使人們只能亦步亦趨,不敢逾閑半步.顧炎武《日知錄·程文》指出:「文章無定格;立一格而後為文,其文不足言矣.」 後來有人對這種程文爛調,仿墨卷作比語嘲之道:「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實中懷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維,曷勿考記載而誦詩書之典要;元後即帝王之天子,蒼生乃百姓之黎元,庶矣哉億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入時而用世,曷弗瞻黻座而登廊廟之朝庭?」只求形式,了無內容,架床疊屋,時文之劣下者一至如斯!
四是它命題了無新意.《四書》《五經》總共只有那麼多字數,那麼多句子,又能出多少題目呢?數百年裡,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句都作過了題目,都被無數的士人做爛了,於是便出現了所謂截上、截下、冒上、冒下、冒上下兩截,以至長或短、有情或無情截搭題,等等難以枚舉的命題門法,斬頭去尾,語句不通,張冠李戴,亂點鴛鴦,無奇不有.所以顧炎武《日知錄·擬題》感嘆道:「今日科場之病,莫甚於擬題.」咸豐年間,俞樾為河南學政,割裂《論語》「異邦之人亦曰君夫人」和「陽貨欲見孔子」,出無情截搭題《君夫人陽貨欲》,語涉輕薄戲侮.又割裂《孟子》「王速出令,反其旄倪」,出上完下截題《王速出令反》,言若謀反叛逆.要不是本人自行檢舉,又事出咸豐時期,文網已不是那麼嚴密,只怕人頭都得落地了.
是不是說八股文就一無是處了呢?也不盡然.
首先,士人從研習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倫理道德的薰陶.他們浸淫於《四書》《五經》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論,並以此作為了人生的言行准則.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黃金時代,也寫下知識分子史最為光輝和悲壯的一頁.明代對待臣民以嚴酷著稱,而士人前仆後繼,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勝數.所謂正途出身的人們,不說方孝孺、於謙、海瑞,其高風亮節贏得了生前身後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黃道周、金聲、楊廷樞、陳子龍等人,臨危授命,大義凜然,也並非僅以八股文名世.滿人入主中原後,極盡懷柔之能事,而顧炎武不事二姓,歸庄野服終身,黃周星變名隱逸,方以智削發為僧,具有民族氣節的知識分子同樣不勝枚舉.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產生,不可否認,都有著儒家經典的薰陶和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寫作理論和技巧可為後人借鑒.方苞《四書文》凡例說:「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經而切究乎宋、元諸儒之說,欲辭之當必貼合題義而取於三代、兩漢之書,欲氣之昌必以義理灑濯其心而沉潛反覆於周、秦、盛漢、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際的時文大家無不經過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達到理、辭、氣三者具足的境界.這一理論和實踐,對一切文學創作都不無啟迪的意義.湯顯祖、徐洪祖、吳承恩、曹雪芹都曾參加過科舉,不能說他們創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記》《西遊記》和《紅樓夢》時,一點也不曾從久經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的確,作者若不是從舊營壘中來,又怎能寫出這等鞭辟入裡的作品.朱光潛也有著這個方面的體驗,他從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見《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
再次,八股文為後世提供了文精意賅的典範.劉知幾《史通》論及文章的精純雲:「理盡一言,語無重出.」八股文在這個方面可謂達到了極限.在明清兩代,都嚴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數,這就使得人們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數里,酣暢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闡論文章的意思.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讀了半天還未切入正題,恨得牙癢癢的,竟想對他施以廷杖.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也曾提出,「應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樣寫得短些」.八股文的經驗實在是醫治文章長而空的靈葯.明清兩代,長文極為罕見;就是抒情敘事,也都玲瓏剔透.明代「小品」之盛於一時,可謂並非偶然.
復次,八股文對後世某些文學體式,比如楹聯的成熟和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相傳五代孟昶的春聯,僅是擷取五言近體詩中的一聯.楹聯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現之後.它的長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駢偶形式,開創了楹聯的體制.所以,明清兩代八股盛行,楹聯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清代,郁鬱勃勃,蔚為大觀,產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像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雖說政事、軍務旁午,仍不失為個中斫輪老手.再,清季的所謂「詩鍾」,又是從其破題濫觴而來,這里就不多論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麼長久和普遍的討伐,其主要原因還在宣揚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學,以及長久科舉歷史中產生的弊竇和積怨.前者帶有時代的色彩,存而不論;就其後者而言,翻開歷史,又有哪一種考試方法到了後來不是問題一大堆呢?顧炎武《日知錄·程文》說:「唐之取士以賦,而賦之末流最為冗濫.宋之取士以論策,而論策之弊亦復如之.明之取士以經義,而經義之不成文又有甚於前代者.」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試,至今不是也已籠罩上了歷史的陰影嗎?可見八股文在科舉中的問題,是考試中普遍存在的痼疾,並不是它從娘肚子里就帶來的毛病.
( 1 ):首先秦焚書坑儒在封建統治初建的秦朝對秦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封建統治有一定積極作用.( 2 ):而清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頂峰,八股取士禁錮人們的思想,它並沒有起到選拔人才的作用,反而起著迫害作用.( 3 ):八股取士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從而阻擋了中國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使中國近代科學落後於西方.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當時為了控制思想,維護政權做出的歷史時間,這雖然在當時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他的利益,但是這樣使許多珍貴的儒家文化糟到滅頂,更使人民思想得到了枷鎖.不利於人們的思想進步.而明朝的八股取士,使人們不再是受到了武力的迫害,而是精神上的壓制.八股學習得全是儒家思想,而儒家在當時正是統治者維護地主階級的重要思想工具,這樣做使人們的思想完全被統治者控制,使許多先進的思想,文化未能涌現出來,而是被禁錮了起來.這樣做跟焚書坑儒相比是 有過之而無不及
『叄』 關於歷史的小故事
劉邦斬白蛇起義抄
黃帝得到西王母傳授奇門遁甲之術大戰蚩尤
張良三次取履得天書
烽火戲諸侯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有幫助請記得好評,新問題請重新發帖提問,謝謝;
『肆』 歷史小故事
清朝的逐來步衰落,是從乾隆後源期開始的。
這期間有很多原因,而驕傲自大、總是做著「天朝上國」的迷夢,就是原因之一。
早在乾隆時期,英國使者馬噶爾尼到中國商討商通商事宜。馬噶爾尼邀請大將軍福康安觀看他的衛隊演習歐洲新式的火器操法。俯瞰按卻冷淡的說:「看亦可,不看亦可。這火器操法,諒來沒有什麼稀罕!」正是由於長時期以來清朝統治集團驕傲自大,不願了解西方情況,所以到鴉片戰爭爆發以後,清朝統治集團對敵情的無知,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中英交戰兩年了,道光帝還不知道英國在何方。他派人審問英俘,竟提出這樣的問題:「究竟該國地方周圍幾許?」 「英吉利到回疆有無旱路可通?」 「於俄羅斯是否接壤?」
高一歷史(中國近代史)——歷史小故事
o(∩_∩)o...
『伍』 關於歷史的小故事.【越短越好!要真實的.】謝謝拉!
歷史故事:http://www.huaxia.com/wh/jdgs/lsgs.html
歷史的小回故事答http://www.pep.com.cn/xqstory/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