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丘氏的歷史故事現狀

丘氏的歷史故事現狀

發布時間:2021-03-07 11:59:56

A. 「丘」氏在中國姓氏排名排第幾,是從何而來的

出自姜姓
以地名為氏,是姜太公的後裔。西周初年,太師呂尚(姜姓,呂氏,名望)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建齊國,都營丘(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舊臨淄),號稱齊太公,俗稱姜太公。其子孫中後有以地為氏的,稱為丘氏。史稱丘姓正宗。
出自姒姓
夏帝少康時,封其小兒子曲烈於鄫(今河南省柘城縣北),至周靈王時,為莒國所滅,其子孫去邑為曾氏,其後分支中就有以丘為氏。此為曾、丘聯宗之說。
出自媯姓
以地為氏。春秋時,陳國(開國君主是胡公滿)有宛丘,邾國(傳為顓頊後裔挾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為氏。
出自他族改姓
如漢代少數民族烏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復姓丘林氏、丘敦氏改為漢字單姓丘氏。又彝、蒙、苗、土等族均有邱姓。

以上這幾支以丘為姓的宗族,後來大多數都改了邱姓。滿清入關以前,這個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時的「丘」與「邱」通用)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時,才由於避諱孔子的名號,而下令把「丘」一律改為「邱」姓。民國初,一部分恢復為「丘」,近代詩人邱逢甲倡議復丘姓本字,他首先將本人姓名寫作丘逢甲,閩、粵邱姓族人也紛紛響應改邱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繼續沿用邱字。結果現在的邱姓人士隨處可見,而以丘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今日邱姓尤以四川、湖南、廣東、湖北等省多此姓,四省邱姓約佔全國漢族邱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丘(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七。

B. 邱氏的發展由來和現狀

問題的提出
雖然我姓邱,但不清楚邱姓的歷史和現狀。聽爸爸說:「姓氏是一種文化。」我十分感興趣,於是就對邱姓的歷史和現況做了一次調查。
二、 調查方法
1、 上網瀏覽
2、 查閱有關書籍
3、 請教大人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上網瀏覽 邱姓的來源
1 出自姜姓,以地名為氏,是姜太公的後裔
2 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時,封其小兒子曲烈於鄫(今河南省柘城縣北),至周靈王時,為莒國所滅,其子孫去邑為曾氏,其後分支中就有以丘為氏。此為曾、丘聯宗之說。
3 出自媯姓,以地為氏。
4 出自他族改姓。如漢代少數民族烏桓族有丘氏。
閱讀有關書籍 邱姓名人 邱心如、邱遠才、邱清泉、邱少雲、邱創成……
請教大人 邱氏族譜 邱氏族譜是以特殊型式記載邱氏宗族發展的史書,在中國傳統社會血族習俗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
上網瀏覽 邱姓人口數量 邱姓在全國約有人口377萬,在各姓中排第73位,佔全國人口的0.29%.
四、結論
1、邱姓的人比較少,約有377萬人,佔全國總人數的0.29%
2、邱姓來源主要出於姜、姒、媯和它族改姓。
3、邱姓人才輩出。有清代女作家邱心如、太平天國將領邱遠才、清末北洋海軍左翼前營副將邱寶仁、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邱清泉、中國人民解放軍戰斗英雄邱少雲、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邱創成。

C. 歷史上的邱氏名人。

邱遠才:即邱朝貴,清代人,太平天國時屬英王陳玉成部,以軍功封淮王。作戰極勇,軍中稱邱老虎。後戰死。
邱 遲:南梁時文學家,官司空從事中郎,所著《與陳伯之書》,勸陳伯自魏歸梁,是當時駢文中的優秀作品。
邱 吉:明代詩人。善古文,尤善於詩,為吳興詩人領袖。有《執柔集》。
邱處機:自號長春子,是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他19歲時在寧海拜王重陽(矗)為師而出家為全真道士。王重陽死後,他潛修於龍門山,形成龍門道派,被成吉思汗召見於雪山,尊為神仙,他死後又被元世祖忽必烈褒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封號。著有《攝生消息論》、《大丹直指》等。
邱葵:宋代名儒
邱養浩、邱懋煒:明代名宦。
邱良功:清代名將。
邱遠才:即邱朝貴,清代人,太平天國時屬英王陳玉成部,以軍功封淮王。作戰極勇,軍中稱"邱老虎"。後戰死。
邱少雲:中國人民解放軍烈士。1952年10月12日在朝鮮三一九高地反擊戰中,起潛伏地被敵炮火擊中起火,為不暴露整個部隊,他忍受烈火燒身,卧地不動,英勇就義。
丘睿:(1420~1495) 明代政治家、思想家。廣東瓊山人。字仲深,號瓊台。一說生於永樂十八年(1420),另說生於永樂十六年或永樂十九年。景泰五年(1454)舉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特命參與中樞政務,開尚書入閣的先例。著有《大學衍義補》,其中曾就歷代法律思想和制度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比較和評注,對研究古代法律和法學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在法律思想上,主要是總結、繼承和發展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結合明代晚期的政治需要,在立法、執法和守法的一些主要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邱吉:明代詩人。善古文,尤善於詩,為吳興詩人領袖。有《執柔集》。

D. 邱姓的歷史,來源,典故,謝謝幫忙哈!

邱氏原姓為丘 尊孔崇儒改姓 邱姓,跟長久歷史的「忌諱」傳統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因為,在滿清入關以前,這個家族大多是以「丘」為姓,一直到250年前的雍正皇帝之時,才由於避諱孔子的名號,而下令把「丘」姓一律改為「邱」姓,在原字的右邊增加一個邑旁,藉以表示對至聖先師的崇高敬意。

250年前改姓

如此看來,邱姓是在250年前由丘姓改過來的。

那麼,丘氏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姓纂》指出:「齊太公封於營丘,支孫以地名為姓,代居扶風」;《後漢書烏桓傳》:「烏桓有丘氏」;《姓氏考略》:「望出吳興,河南」;《魏書官氏志》:「丘敦氏改為丘。」

綜合這些文獻,可以知道過去的丘姓是有兩種來源的,第一支是周朝初年姜太公的後裔,由於其始祖被封於營丘(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而以地為氏,後來並稱盛於現在陝西省境內的扶風縣一帶;第二支是南北朝五胡亂華時外族丘敦氏的改姓為丘。這兩支以丘為姓的人,到了清朝初年,絕大多數都由於要對孔子表示敬意,而紛紛自動在自己姓丘的旁邊加了個邑字,結果,近年邱姓的人士隨處可見,以丘為姓的人卻反而不太多了。

名人不勝枚舉

在歷史上,邱姓名人不勝枚舉,以隋、唐兩代來說,便有曾任交 0428大守,以撫綏盡情,安定荒域而見稱,後來並歸順李世民,被封為交州大都督的邱和;以及在唐太宗貞觀年間討高昌有功,被封為天水郡公,並詔令勒石為人馬像立於昭陵之前,以旌表其功的邱行恭等。

宋代之後,邱氏的表現更加出色,邱 0429、邱 0430二人固然是名登史冊的當國大臣,邱義與邱富國,更以在學術上發揚朱氏之學而千古傳名。
一、姓氏源流
丘、邱(Qiū)姓同源,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以地名為氏,是姜太公的後裔。西周初年,太師呂尚(姜姓,呂氏,名望)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建齊國,都營丘(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舊臨淄),號稱齊太公,俗稱姜太公。其子孫中後有以地為氏的,稱為丘氏。史稱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時,封其小兒子曲烈於鄫(今河南省柘城縣北),至周靈王時,為莒國所滅,其子孫去邑為曾氏,其後分支中就有以丘為氏。此為曾、丘聯宗之說。
3、出自媯姓,以地為氏。春秋時,陳國(開國君主是胡公滿)有宛丘,邾國(傳為顓頊後裔挾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漢代少數民族烏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復姓丘林氏、丘敦氏改為漢字單姓丘氏。又彝、蒙、苗、土等族均有邱姓。
以上這幾支以丘為姓的宗族,後來大多數都改了邱姓。滿清入關以前,這個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時的「丘」與「邱」通用)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時,才由於避諱孔子的名號,而下令把「丘」一律改為「邱」姓。民國初,一部分恢復為「丘」,近代詩人邱逢甲倡議復丘姓本字,他首先將本人姓名寫作丘逢甲,閩、粵邱姓族人也紛紛響應改邱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繼續沿用邱字。結果現在的邱姓人士隨處可見,而以丘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得姓始祖:丘木。西周初年,姜太公呂尚作為開國功臣,被封於齊,建立齊國,定都營丘。據傳,太公尊重當地人民的風俗習慣,簡化君臣之禮,又鼓勵百姓利用本地魚鹽資源發展生產,齊國呈現出一派祥和富足之景象,太公受到國人擁戴。後因故將營丘改稱臨淄,太公之子木懷念都城故稱,遂以地為氏,人稱丘木,丘木後人遂沿用丘姓,奉丘木為得姓始祖。因「邱」姓為「丘」姓避諱加邑旁而來,實屬同源,故丘木亦為邱姓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丘、邱二姓同源,故此處所述主要為丘姓播遷內容。丘姓發源於山東,早期主要向西、向南播遷,故很早河南境內便有丘姓名門望族,開基始祖為丘穆,世居河南衛輝府封丘縣。秦漢時期,陝西、浙江、內蒙等省均有丘姓。西漢陝西扶風人丘俊,持節安撫江淮,後因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吳興(今屬浙江),後成吳興一帶望族。此期,丘穆一支後人丘言封臨海王,移居山東;丘和居開封府林村;丘茂平遷福建汀州上杭縣。東漢應劭所作《漢書·楚元王傳注》載「邱,姓也。」可見,邱姓最遲出現於漢代。漢以後,偶有丘姓為避孔子聖諱,改姓邱,數量極少,故歷史上邱姓名人寥寥無幾,五代十國時學者邱光庭為其一。魏晉南北朝時,河南光州固始丘姓為避戰亂,與林、黃、陳、鄭、詹、何、胡姓(史稱「入閩八族」)一同南下,初居福建莆田,後分支長汀、上杭等地。丘穆一支傳至四十七世丘宏達,於東晉永和年間遷居四川,後人又有遷河南,轉福建汀州寧化等地,遂廣播福建、廣東省境。另外,此期陝西扶風一帶丘姓族大人眾,遂成為當地名門望族。唐代有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丘姓有隨行者。宋代,福建有較多丘姓居住。上述入閩八族中丘姓有入粵分支,居廣東饒平、梅縣、龍川各地。北宋中葉,河南丘休秀一支遷福建莆田,其子丘成實,徙廣東饒平。明代,貴州、雲南等地也有丘姓聚居點。丘休秀後人又有遷福建長汀、上杭,轉廣東鎮平等地者。陝西、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地有山西大槐樹丘姓移民入居。清初,入台者多出閩、粵之地,此二地丘姓又多屬丘休秀派下。又雍正三年,下詔避孔丘名諱,天下丘姓多改姓邱,至此,邱姓始成一大姓氏。今日邱姓尤以四川、湖南、廣東、湖北等省多此姓,四省邱姓約佔全國漢族邱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丘(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七。
三、歷史名人
丘 浚:瓊山(今屬海南省)人,明代文淵閣大學士。廉介持正,嗜好讀書,熟知典故。著《大學衍義補》等。
丘靈鞠:吳興人,南齊長沙王車騎長史。才華橫溢,有文集及《江左文章錄序》傳世。
丘行恭: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大將軍。勇武善騎射,因功斫石為人馬,立像於昭陵闕前以旌之。
丘光庭:吳興(今屬浙江省)人,五代十國時學者。在哲學上,堅持元氣論,並據此解釋潮汐成因及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著有《海潮論》等。
丘處機:登州棲霞(今屬山東省)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亦為龍門道創始人。成吉思汗尊其為「神仙」。著作有《大丹直指》、《攝生消息論》、《石番溪集》等。
丘逢甲:廣東省蕉嶺人,近代愛國詩人、政治家。其詩多愛國篇,風格近杜甫、陸游諸家。著有《嶺雲海日樓詩鈔》。
邱象升、邱象隨:系兄弟,清代江蘇山陽(今淮安)人,皆吏,以詩文聞名,並稱「二邱」。兄有《南齋詩集》、《白雲草堂集》等,弟有《西山紀年集》。
邱心如:江蘇省山陽(今淮安)人,清代女作家,晚年曾設帳授徒,著有長篇彈詞《筆生花》。
邱遠才:廣西省人,太平天國「淮王」。作戰勇猛,有「邱老虎」之稱,同治七年三月,在冀中饒陽戰役中陣亡。
邱寶仁: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駕駛,後任北洋海軍左翼前營副將,在與日艦激戰的黃海一役中,退守威海衛,所乘來遠艦遭敵偷襲,其下落不明。
邱少雲:四川省銅梁人,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受命與戰友們潛伏於敵營附近,後不幸被敵燃燒彈之烈火燒身,為了不暴露部隊埋伏地點,忍受劇痛,絲毫不動,以至壯烈犧牲,換取此役勝利,年僅二十二歲。
邱會作:江西省興國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後淪為林彪反黨集團的骨幹分子。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洛陽市東北)。相當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此支丘氏,是以丘穆為其開基始祖。
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省吳興南)。相當今浙江省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省宜興縣地。此支丘氏,是以漢丘俊為其開基始祖。
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陝西省興平東南)。
2、堂號
文庄堂:明朝人邱浚,官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他熟悉當代典故,著《大學衍義補》,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司法、軍事等方面,博採前人議論,加按語抒發自己的意見。代表作有《邱文庄集》。
此外,丘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河南堂」、「吳興堂」、「扶風堂」、「敦睦堂」、「硯耕堂」、「思敬堂」、「忠實堂」等。
============================================================
【丘(邱)姓宗祠通用對聯】
〖丘(邱)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吳興才望;
大學儀型。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齊長沙王車騎長史丘靈鞠,吳興人。宋世文名甚盛,有文集及《江左文章錄序》。下聯典指明代文淵閣大學士丘浚,字仲深,瓊山人。景泰進士。廉介持正,惟嗜學,熟於國家典故。晚年右目失明,猶披鑒不輟。卒謚文庄。有《大學衍義補》等書。
文雅希范;
像立昭陵。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陽梁烏程人丘遲,字希范,八歲能寫文章。武帝時任中郎將,侍詔文德殿,後歷官司空從事中郎、永嘉太守。文學批評家鍾嶸曾評論他的詩「點綴映媚,似落花依草」。下聯典指唐代洛陽人五行恭,有勇力,善騎射。貞觀年間征討高昌有功,官右武侯將軍,詔書命斫石為人馬,在昭陵闕前立像以旌表。高宗時,歷官大將軍,冀、陝二州刺史。
系承姜尚;
源出扶風。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齊·太公姜尚封於營丘,支孫以地名為姓,是為丘姓。清·雍正年間詔令改為「邱」,以避孔子名諱。
聯吟郎署;
篤學瓊山。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丘舜中為朝奉郎,諸女皆工詩,兄弟內集,必吟詠為樂。下聯內指明·丘浚,瓊山人,幼孤,母李氏教之讀書,過目成誦。
鴻艫世第;
樞密家聲。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丘姓宗祠「河南堂」聯。上聯典出丘氏望出河南省光州固始,故以河南為堂名。「河南」,漢代郡名,在今河南省新鄭、洛陽、臨汝之間。下聯典指福建省莆田邱姓後代丘成實,任宋徽宗樞密使,其子丘君與,任梅州刺史,後致仕遂居三饒,為廣東省饒平丘姓的始祖,後繁衍到廣東省潮汕各縣市以及海外。
源宗渭水;
學紹瓊山。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源出姜姓的丘氏始祖姜太公「渭水垂釣」事典。下聯典指明·丘浚事典。
河南世澤;
渭水家聲。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丘姓的郡望為河南郡。下聯典指齊·太公姜尚事典。
-----------------------------------------------------------------
〖丘(邱)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渭水家聲遠;
瓊山世澤長。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源出姜姓的丘氏始祖姜太公「渭水垂釣」事典。下聯典指明·丘浚事典。
潭月映山足;
天河瀉澗中。
——唐·丘丹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尚書郎丘丹《秋夕宿石門館》詩句聯。丘丹,嘉興人。
草色新雨中;
松聲晚霞里。
——唐·丘為撰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丘為詩句聯。丘為嘉興人。官至太子右庶子,年八十餘致仕。與王維、劉長卿友善。
讀書千載業;
孝悌一堂春。
——廣東省蕉嶺縣客家圍丘氏宗祠堂聯

E. 關於中國復姓的歷史和現狀

關於中國復姓的歷史和現狀

現存各復姓主要分布地區

1.歐陽氏發源於今浙江湖州,秦漢時大舉北移,其中一族在渤海郡定居,漢末魏時昌盛為冀方右族。如今,歐陽氏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廣東、湖南等省為多。目前歐陽姓人口列全國第一百九十二位。 2.慕容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區。東晉時期,在北方的十六國中,慕容氏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南燕、西燕四個政權,其活動范圍在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慕容家族也成為當時十分顯赫的家族,並在甘肅的敦煌郡形成了慕容氏望族。宋代以後,在史料中已不易查到慕容氏的行蹤。如今安徽淮南、湖北鍾祥、廣東順德以及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3.上官姓早期活動在湖北、河南一帶,秦漢時又西遷陝甘形成望族,並以天水郡為郡望。唐宋以後擴展至河南、山西、江蘇、福建等地。如今在江蘇武進、浙江遂昌、山東臨沂、湖南湘潭等地有分布。目前上官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4.女媧氏今在北京市東城區、海淀區一帶有零星分布。 5.在青海省的省會西寧市,還生息繁衍著禿發氏的漢族後裔。 6.皇甫姓早期居住在河南東部,漢代已遷居關中,後西遷至甘肅、寧夏、陝西交界的地區,在安定郡形成皇甫大族,數百年間人才輩出,安定皇甫名聞天下。唐宋以後,除甘肅、寧夏、陝西外,山西、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區以及安徽、浙江、江蘇、四川等南方地區,均有皇甫氏分布。 7.赫連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區,十六國以後向山西、河北、陝西、河南遷移,後以渤海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在河南、山東等北方地區還有赫連氏分布。 8.東方姓早期居住在陝西、河南,後興旺於山東,漢唐之際在平原郡、濟南郡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後,東方氏已足跡難覓。如今在北京、山西、山東、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9.聞人姓早期居住在山東,漢唐時期已西移河南洛陽,南下江蘇、浙江等地,以河南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在浙江餘姚、金華、嘉定等地有分布。如今聞人姓人口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等地。 10.諸葛姓早期居住於河南、山東。漢唐時在山東形成名門望族,以琅邪郡諸葛氏電台為著名。南北朝時期已散播於東南沿海地區。宋代以後在史籍中悄然無聲。如今在浙江上虞、金華、蘭溪等地有諸葛氏居住。 11.夏侯姓早期活動在河南、山東,漢唐時在山東有較大發展,以魯國郡為郡望;向南在今蘇、豫、皖交界處發展,以譙郡為郡望。宋代以後逐漸衰落。如今在北京、上海、山西、江西、湖北、台灣等地偶有所見。 12.司馬姓先秦時主要活動於中原地區,秦漢以後在陝西、四川、湖北、江蘇等地均有司馬氏家族居住。河南為司馬氏的核心居住蔕,在今河南溫縣誕生了司馬懿家族。隨著晉都的建立,司馬氏遂遍布大江南北。唐代以前在東南沿海、江淮地區、中原地區均有零散的司馬氏家族。宋代以後,山西夏縣崛起了司馬光家族,在陝西、河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亦有少量分布。當代司馬姓已遍布全國,尤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西、福建、貴州等地為多。 13.萬俟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區與山西一帶,後隨北魏拓跋氏河南、河北、山東,並在山東形成萬俟聚集地,以蘭陵郡為郡望。當今安徽、北京、遼寧等地均有萬俟姓分布。 14.端木姓早期活動於河南,漢代以後向東擴展,在山東形成望族,以魯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在安徽、浙江等地也有一定分布。 15.司徒姓雖然起源較多,但早期主要活動於中原地區,漢唐之間向河北擴展,並在趙郡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後,在河北、雲南、山西等均有司徒氏蹤跡。如今在廣東開平、平遠等地有少量分布。 16.宇文姓早期活動在西北地區,南北朝時期逐步南下內遷,除在遼寧、內蒙古、山西、陝西等地分布外,在河南洛陽等地形成宇文氏皇族聚集地。唐代時,他們入地為籍,遍及中原各地。宋後宇文氏已不常見。如今在北京、河南、陝西、浙江、四川、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17.鍾離姓早期居住在江淮地區,漢唐之間向浙江等地發展,以會稽郡為郡望,在江蘇、安徽、浙江等地為主要分布區。宋後已不多見。如今遼寧、沈陽等地有少量分布。 18.令狐姓早期活動於山西的臨猗等地,漢唐之間在山西、陝西、甘肅等地有較大發展,在山西影響最大,並以太原郡為郡望。宋代以後,令狐氏逐漸凋零。如今在山西運城、平陸、萬榮以及四川、貴州、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19.軒轅姓早期活動在河南、陝西,尤其是河南新鄭的軒轅丘,為黃帝軒轅命氏之地。漢代以後,在陝西武功一帶形成望族,以命陽郡為郡望。由於黃帝之後分為許多姓氏,真正以軒轅命氏者很少。如今在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台灣等地有少量軒轅氏分布。 20.申屠姓早期居住在陝西,漢代以後散居在今河南禹州、民權、商丘以及山東、陝西等地,以京兆郡為郡望,在陝西關中地區形成申屠姓望族,在山西則以西河郡為郡望。宋代以後,申屠氏已不常見。如今主要分布於遼寧、北京、浙江、安徽、台灣等地,以浙江公布最為廣泛。 21.單於姓早期活動在內蒙古一帶,漢代以後在河套地區、山西北部定居,內遷者在山東形成望族,以千乘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很少見單於氏遷徙的足跡。如今在山東歷城、青州等地有少量分布 22.太叔姓早期居住在河南,漢代以後向山東遷移,以東平郡為郡望。此後遷移軌跡和分布情況不詳。如今北京、遼寧等地有少量分布。 23.淳於姓早期活動於河南、山東一帶,漢唐之時,在山東有較大發展,以齊郡為郡望;在河南北部,形成以河內郡為郡望的淳於望族;在江淮地區、四川等地也都有淳於氏足跡。唐代中期,唐憲宗名李純,因「淳」、「純」同音,遂避諱去淳為於姓。五代以後,有於姓恢復祖姓,仍復姓淳於者,但人數明顯減少。如今在山東龍口、重慶南川、四川瀘州及湖南等地有淳於氏分布。 24.濮陽氏早期居住在河南北部,漢代以後向河南東部、安徽、河北等地擴展,在河北中北部形成望族,以博陵郡為郡望。如今浙江海門等地有少量分布。 25.宗政姓自漢代以來居住在江淮一帶,並以彭城郡為郡望。為罕見姓氏,遷徙及分布情況不詳。如今江蘇徐州、河北唐縣等地有少量分布。 公冶姓早期在山東居住,漢代以後以魯郡為郡望。當代山西等地有零散分布。 26.澹臺姓早期活動在山東一帶,後向江蘇、山西遷居,以太原郡為郡望。如今在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有零散分布。 27.尉遲姓早期活動在西北地區,北魏時以山西北部為集聚地,以太原郡為郡望。唐代以後數量不多,主要分布在山西一帶。 28.夾谷姓形成於宋金時期,初期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等東北地區,後逐步擴展到山東、河南等地。明清時已極為少見。如今上海、遼寧沈陽等地有少量分布。 29.公良姓早期活動於河南淮陽地區,漢代以後在河南開封一帶形成望族,以陳留郡為郡望。唐宋以後史籍中已鮮見公良氏蹤跡。如今台灣等地還有少量分布。 30.歷史上樂正氏在甘肅形成望族,以天水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史籍中已鮮見樂正氏蹤跡。如今在北京、遼寧等地有少量分布。 31.漆雕姓早期活動於江浙一帶,先秦與秦漢時期以山東為聚居區,以魯郡為郡望。唐代以後,史籍中已鮮見漆雕氏蹤跡。如今湖北潛江、河南上蔡、遼寧沈陽等地有少量分布。 32.公西姓早期活動於山東一帶,漢唐時向西擴展,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頓丘郡為郡望。唐代以後,史籍中已不見公西氏蹤跡。如今在河南浚縣等地有少量分布。 33.巫馬姓以魯郡為郡望,遷徙情況不詳。如今北京、上海、浙江、遼寧等地有少量分布。 34.顓孫姓早期在河南中東部活動,漢代以後在山東西南部與江蘇西北部繁衍,在山陽郡形成郡姓望族。唐代以後史籍中已很少見到顓孫氏蹤跡。如今山東、安徽、四川、北京、遼寧等地還有少量分布。 35.獨孤姓原居於東北地區,徙居中原後,主要在河南、河北一帶發展,並在河南洛陽、河北高陽形成郡姓望族,以河南郡、高陽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已鮮見於史籍。如今河北、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36.相里姓早期活動於中原地區,漢唐時向山西、陝西等地擴展,並在西河郡形成郡姓望族。今陝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37.司寇姓起源於古代各國司寇官職,因周及春秋列國大多設有這一官職,因此發祥地較多,但早期主要活動於中原地區,南北朝在河南、河北等地繁衍,並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平昌郡為郡望。後來由於許多司寇復姓簡化為司姓或寇姓,使原本就不多的司寇氏人數更為稀少。如今在北京、上海、遼寧等地還有少量分布。 38.亓官氏起源於古代笄官,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大都設有這個官職,因此亓官姓起源可能不止一人,但人數一直不多。明代以後,山東萊蕪歷為亓氏繁衍中心。如今山東、安徽、河南、陝西、遼寧、吉林、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39.司空姓早期在中原及周邊地區活動,漢唐之間在河南、河北、山西、江蘇等地繁衍,並在河南北部形成名門大族,以頓丘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史籍中已不見司空氏的蹤跡。如今在上海、遼寧、安徽等地有少量分布。 40.閭丘姓早期活動於山東,漢唐之間在今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頓丘郡為郡望。唐宋時期,陝西、河南均有閭丘(閭)氏蹤跡。如今北京、上海等地有少量分布。 41.鮮於姓早期活動於北方,漢代以後在北京一帶形成望族,以漁陽郡為郡望。宋代以後,除河北、內蒙古、東北外,在四川等地以及朝鮮族中都有一定分布。 42.長孫姓早期在西北地區居住。鮮卑族南下前,主要居住在山西大同,南下後主要以洛陽為長孫氏集聚地。後向東發展,在山東與河南交界處的豫東地區形成望族,以濟陽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史籍中已很少見到長孫氏。如今在上海、遼寧、陝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43.南宮姓早期活動在河南、山東一帶,漢代以後在山東形成望族,以魯郡為郡望。宋代,南宮氏已遷往江西,但有關遷移情況並不清楚。如今在江西、吉林、河北、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44.第五姓漢代時居住在關中地區,尤以「京兆長陵」第五氏最為顯赫。唐代以前在甘肅等地擴展,以隴西郡為郡望,在陝西、山東、河南等地也有第五姓蹤跡。如今在山西蒲城、台灣台北、陝西咸陽等地有少量分布。 45.高堂姓早期活動於山東一帶,漢唐之間在山東中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齊郡為郡望。唐代以後已不多見。今山東、遼寧、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46.仲長姓早期活動於山東,漢唐之間在山東西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高平郡為郡望。如今北京、山東等地有少量分布。 47.春秋時鄭國都城在今河南新鄭,西門便發祥於這里,並在較長時間內在這里居住繁衍。後來因遷徙、避難等原因,逐漸向周邊地區擴展,漢代以後以豫皖地區為主要居住區,以梁郡為郡望。宋代以後西門氏已不多見。如今北京、上海、山東等地有少量分布。 48.東門姓早期居住在山東曲阜一帶,漢代以後向西南擴展,在河南開封附近形成望族,以濟陽郡為郡望。唐代以後,已很少見到東門氏蹤跡。如今在河南光山等地有少量分布。 49.梁丘姓為罕見姓氏,早期活動於山東,漢代以後擴展到陝西,以馮翊郡為郡望。唐宋以後史籍中已鮮見梁丘氏蹤跡。如今遼寧、山東、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50.微生氏為罕見姓氏,起源於山東,並以魯郡為郡望。如今遼寧、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51.羊舌姓早期居住在山西洪洞、平陽等地,漢代以後向河南、陝西擴展,以京兆郡為郡望。如今遼寧、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52.呼延姓漢代活動於北方地區,以後逐步南遷,在山西中部地區形成望族,以太原郡為郡望。宋金時期,在太原及山西其它地區偶有呼延氏名門家族分布。如今陝西西安、榆林等地有少量分布。 53.東郭氏早期居住在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後散居於山東各地。漢代以濟南郡為郡望,河南、陝西也有少量分布。 54.百里姓早期活動在河南、陝西一帶,漢代以後在河南中南部形成郡姓望族,以新蔡郡為郡望。如今在山西平陸等地有少量分布。 [1]
編輯本段中國復姓的分類與流派
中華復姓氏分為漢族復姓和少數民族復姓。南宋史學家鄭譙在其名著《通志略·氏族》中,把西漢到隋唐約1000多年期間的少數民族的漢式復姓劃分為「代北復姓」、「關西復姓」和「諸方復姓」三大流派。「代北復姓」泛指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兩字以上的姓氏。《百家姓》收錄的代北復姓有呵連、宇文、尉遲、長孫、慕容、萬俟(Mòqí)、呼延等姓,歷史上的姓氏叱羅、叱溫、叱門、叱奴、叱呂也屬於代北復姓。「關西」泛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地區,主要指今西北地區。所謂「關西復姓」,包括了當時生活在這一區域內以羌族為主的各民族的復姓,比如:鉗耳、莫折、荔菲、彌姐、夫蒙、昨和、屈南、罕井、魯步等,這些都是羌族人的復姓。「諸方復姓」,泛指從周邊國家和民族中移民來華者使用的復姓,如夫余、佛圖、迦葉、黑齒、似先、朝臣、瞿曇、鳩摩、焉善、鳧更、且末等。根據鄭譙考證,這些復姓的淵源分別來自今中亞、西亞、南亞、東北亞地區。姓「且末」的人是西域人,姓「似先」者是高麗人,姓「朝臣」者是日本人,姓「鳩摩」者是天竺人。這些復姓後來多同化為漢族單姓,現在已不再有人使用了。宋朝以來又陸續增加了「鮮卑復姓」、「契丹復姓」、「女真復姓」、「蒙古復姓」、「滿洲復姓」,以及中華南方少數民族的復姓流派。 「鮮卑復姓」有北魏的國姓拓跋(後改元姓)、丘穆陵、步六孤、賀賴、獨孤、慕容等。目前,廣東省肇慶市的端州、廣寧、懷集等地都有慕容氏人居住,但人丁興旺、集中居住的還數高要市白土鎮幕村、大旗村,約有3000多人姓慕容,僅大旗村就約有2000多人姓慕容。在當地蓮塘鎮的波河、石腳、馬安鎮的馬安村也有慕容紹奕的後代,但人數不多。慕容復姓在廣東省高要市已有700年的歷史了,村官慕容瑞湖拿出一本世代相傳的《慕容氏大宗族譜》,告訴記者,鮮卑人是他們的祖先。據幕村的《慕容氏大宗族譜》記載,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他們的始祖慕容紹奕遷徙到高要蛟塘鎮金雞村。慕容紹奕去世後葬在村後的金雞山。 契丹族耶律阿保機於公元907年建立遼國,遼代「契丹復姓」僅有耶律氏和審密氏兩姓。金滅遼,契丹成了被統治民族,除一些上層人物被賜金之國姓完顏外,絕大多數契丹人把耶律姓改為移剌,蕭改為石抹。 金史記載,金代女真人共有115個「女真復姓」。女真族姓氏特點是有"白號之姓"與"黑號之姓"的區別,並且分為四大支系。女真人姓氏"白號之姓"共分三個支系,99個姓氏。"黑號之姓"只有一個支系,16個姓氏。"白號之姓"三個支系:一大支系共27姓氏為:完顏、溫迪罕、夾谷、陀滿、仆散、術虎、移刺答、斡勒、斡准、把魯、阿不罕、卓魯、回特、黑罕、會蘭、沈谷、塞薄里、吾古孫、石敦、卓陀、阿廝准、匹獨思、潘術古、諳石刻、石古苦、綴罕、光吉刺,皆封金源郡.二大支系共30姓氏為:裴滿、徒單、溫敦、兀林答、阿典、紇石烈、納蘭、勃術魯、阿勒根、納合、石盞、蒲鮮、古里甲、阿迭、聶模欒、抹拈、納坦、兀撒惹、阿鮮、把古、溫占孫、禱怨、撒合烈、吾塞、和速嘉、能堰、阿里班、兀里坦、聶散、蒲速烈,皆封廣平郡.三大支系共26姓氏為:吾古論、兀顏、女奚烈、獨吉、黃蟈、顏盞、蒲古里、必蘭、斡雷、獨鼎、尼龍窟、拓特、盍散、撒答牙、阿速、撒刻、准土谷、納謀魯、業速布、安煦烈、愛申、拿可、貴益昆、溫撒、梭罕、霍域,皆封隴西郡.「黑號之姓」有一個支系共16姓氏:唐括、蒲察、術甲、蒙古、蒲速、粘割、奧屯、斜卯、准葛、諳蠻、獨虎、術魯、磨輦、益輦、貼暖、蘇勃輦,皆封彭城郡.完顏是金代女真人的國姓。白號之姓屬貴族之姓,比黑號之姓要高貴的多。完顏氏是皇族姓氏,於是成為白號姓氏中最高貴的姓氏,名列白號之首。 蒙古復姓(漢拼蒙古姓)有孛爾只斤、俄勒斯特、阿巴嘎納爾、弘吉喇惕、客烈亦惕、杜爾伯特、郭爾羅斯、梅日根哈拉、陶日根席日、泰亦赤兀惕、敖勒高努德、兀濟葉惕、布忽納惕、烏珠穆沁、呼勒都古德、扎蘭努德、克什克騰、包日罕特、呼和紹布、楚勒呼德、巴魯喇斯、寶勒格沁、察哈爾、強科勒、斡恩真、土默特、那牙勤、准噶爾、浩齊特、呼熱特、納古斯、兀良哈、華努特、白如徳、瑙木沁、齊木德、都如德、木斯臣、召蒙岱、席熱臣、台本、夏那日、忽思慧、泰亦什、毛忽來、塔塔爾、寶古、輝特、馬鄂、敖漢、普魯、明安、宰桑、昂沁、乞顏、肖德,等等。 錫伯族原有姓氏共587個,後來新增姓氏14個,總共601個姓氏,其中大姓佔20個,小姓581個。比如:瓜爾佳、卦爾察、伊爾根覺羅、覺羅、賀葉勒、賀葉樂、賀賴、賀蘭、賀若、賀依爾、何舍里、賀在爾、何葉爾、何支熱、何拔、虎爾哈、圖克蘇里、佟色里、塗木爾齊、扎斯胡里、扎斯胡爾、托庫里、托庫爾、陶佳、霍土木齊、霍若特、霍火奇、霍鄂春、張佳、札庫里、張阿里、張吉爾、高佳、果爾吉、是樓、果爾齊、高岳爾、揣里、伯德、梅智,等等。 滿族始稱滿洲,1635年改稱滿族。滿族的祖先是女真族人,滿族姓氏有的是從女真族姓氏演化而來的。清朝雍正年間纂修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收錄的滿洲氏族達到648個。其中滿洲"著姓"151個,滿洲"中姓"144個,滿洲"稀姓"353個。「滿洲復姓」有清朝國姓愛新覺羅(按照清帝遜位時的規定條款,愛新覺羅氏都採用其滿語中的「黃金」之意改姓「金」。不過有些皇族後裔如雍正九世孫啟功,並未遵照這一規定,如啟功的祖父告訴他絕對不可以姓金,因為那是「仇人」袁世凱的指令)、阿克占(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姓氏,滿語的意思「雷」,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於金代姓氏「阿典」,以部為氏,世居哈達、葉赫,後冠漢字姓雷、戰)、阿爾布(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姓氏,又作阿爾巴,滿語的意思是「光景、形象、形勢」。世居烏喇,後冠漢字姓阿、巴)、阿喇(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姓氏,滿語的意思「山崗、大阜」,世居烏喇,後冠漢字姓阿)、阿賚氏(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姓氏,滿語的意思「樺皮」,世居翁郭羅城,後冠漢字姓阿、華等)、巴爾達(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又作把爾達,滿族姓氏,世居蜚優城、巴爾達等地。後冠漢字姓巴)、倉佳氏(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滿族姓氏,世居松花江沿岸,後冠漢字姓倉)、戴佳(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又作達佳、大佳、戴拉。滿族、蒙古族共有姓氏,源於渤海國皇室大氏,世居杭間、渾郭等地,後冠漢字姓戴、代)、額色(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姓氏,滿語的意思「自然」,世居董鄂、薩哈爾察等地)、額哲氏(見於 宋代成書的《百家姓》收集了442個單姓,61個復姓,凡503姓。明代陳士元編的《姓鐫》共收單姓、復姓3625個。1978年,有關部門通過戶籍和郵電部門對七大城市漢字姓氏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所得的姓氏總數是2587個。其中,北京市2250個,上海市1640個,沈陽市1270個,武漢市1574個,重慶市1245個,成都市1631個,廣州市1802個。1984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姓氏匯編》(閻福卿等編)共收集單姓、復姓5730個。而台灣學者王素存著的《中華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漢字姓氏卻多達7720個。但這還不是確切的數字。根據1996年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袁義達、杜若甫編著),我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姓氏一共有11969個,其中單字姓氏5327個,雙字姓4329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69個,五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1個,此外還有異譯、異體字姓氏3136個。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姓氏數量的最新統計。 現代中國人使用的漢字姓氏還有待我們進一步去調查發現,尤其是那些還保持著漢唐古音的交通閉塞地區,以及由於文字障礙的數民族地區,肯定還有很多姓氏埋沒在民間。

F. 百家姓當中有「邱」這個姓嗎「邱」這個姓來歷有故事嗎從古到今姓「邱」的名人都有那些。

百家姓當中有「邱」這個姓。
邱姓一般認為是由丘姓避諱而來 。最早一支丘姓源出回姜姓 ,姜子牙封於齊而都營丘答,其支庶(支孫 /子孫 )居於營丘者,遂以丘為氏,世居扶風 。漢平帝時有扶風人丘俊,持節安撫江淮,居吳興,在南北朝時形成了吳興丘姓望族,丘姓主體已經由中原和北方移入江南 。
歷史上丘(邱)姓的重要人物有:南朝梁文學家丘遲、唐朝右武侯大將軍、冀陝二州刺史丘行恭、詩人丘為、南宋學者丘富國、元朝長春演道主教真人丘處機、明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丘濬、大將丘福、清朝戲曲作家兼畫家丘園、作家丘心如、詩人丘逢甲、現代教育家邱椿、開國中將、總後勤部部長邱會作、志願軍一級戰斗英雄邱少雲,譯製片配音演員邱岳峰等

G. 丘建的歷史記載

魏景元五年【公元二六四年】
鎮西將軍鍾會破蜀,陰反。會偽矯太後遺詔,欲起兵廢文王,使所親信代領諸軍。所請群官,悉閉著益州諸曹屋中,城門宮門皆閉,嚴兵圍守。會帳下督建本屬胡烈,烈薦之文王,會請以自隨,任愛之。建愍烈獨坐,啟會,使聽內一親兵出取飲食,諸牙門隨例各內一人。烈紿語親兵及疏與其子曰:「丘建密說消息,會已作大坑,白棓數千,欲悉呼外兵入,人賜白,拜為散將,以次棓殺坑中。」諸牙門親兵亦咸說此語,一夜傳相告,皆遍。

H. 關於姓氏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關於馮氏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 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就我一個人姓馮,乃至全年級也沒有幾個,著名相聲演員馮鞏也是我們馮氏的驕傲。因此,我要對馮氏的歷史和現狀做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 閱讀姓氏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了解馮氏的來源和馮氏的歷史名人。
2.通過多種途徑收集馮氏的名人故事。
3. 走訪有關部門,了解馮氏人口的分布情況。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來源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上網
馮氏的人口
馮氏是我國常見姓氏分布廣泛,約有832萬人,約占漢族人口的0.64%,
聽爺爺講述
馮氏的分布
馮姓是我國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有832萬人,約占漢族人口的0.64%,居第二十七位。尤以陝西杜城郡,福建長樂郡,陝西始平郡,河南穎川郡,山西上黨郡,陜西京兆郡,河南弘農郡,河北河間郡。
報刊、書籍
馮氏人口的比例在《百家姓》中的排行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馮姓在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上網
馮氏的名人
馮驩,馮奉世,馮異,馮跋,馮道,馮延巳,馮子振,馮惟敏,馮夢龍……
四﹑結論
1、一世紀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初封於畢,繼封與馮城。其後代逐有馮氏。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鄭國大夫馮簡子的後代。馮簡子是鄭簡公時鄭國的重要大臣,被封在馮,他的後代用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因為這些,所以馮氏在當今中國100大姓中居第27位,人數居多。
2、馮氏家族是一個很傳統的家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們馮氏的後代創造了馮氏族歌,寫了很多的馮氏族譜,讓後代大開眼界。
3、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馮氏人才輩出。這值得我們姓馮的同胞們為祖先創造的輝煌而驕傲啊!

I. 關於劉姓的歷史和現狀

劉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之中排第252位。在中國歷史上,劉姓是登基為帝人數最多的一個姓氏。在中國古代有「劉天下,李半邊」說法,而在中國北方則有「張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劉姓在韓國亦有分布。另外,根據日本可查檔案記載日本第三大姓高橋氏出自中國劉姓,為劉邦後裔。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劉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劉姓來源:
1 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堯(伊祁放勛)之後,受封於劉(今河北省唐縣),建立祁姓劉國,後裔因以為氏。裔孫劉累,能馴化龍,侍奉夏後,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賜為御龍氏。此為祁姓之劉。史稱劉氏正宗。
2出自祁姓士氏,西周初,武王崩,成王立(公元前1021年),周公輔政,唐國國君(劉累後裔)協同殷國武庚一起作亂,被周公誅.把唐國國君改封到杜原(今陝西西安市南杜陵)建杜國,最後一任國君杜伯周宣王時無罪被殺,杜伯之子杜隰叔逃到晉國,隰叔子杜蒍在晉國任士師之職,後以官職為氏,稱士氏。其孫晉國大夫士會因國內動亂出奔到秦國,士會後來又回到國內,但有兒子留在秦國,留在秦國的後裔恢復劉姓。
3出自姬姓。其源頭有二:一說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後裔,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王季之子(周成王叔祖父)於劉邑(今河南偃師西南劉聚,相傳為劉累故居,因得名),其後裔以邑名為氏,形成姬姓之劉。另說是:東周時期,周匡王姬班封其小兒子到劉邑建立劉國,號稱劉康公。其後代亦以國為氏,是為姬姓劉的又一來源。這兩支姬姓劉氏後代均無顯族。
劉姓,以邑為氏,據專家考證,世界上劉姓人口在6456萬,稱得上是「遍地流(劉)」。劉漢王朝共歷四百二十六年之久,劉姓人口在西漢年間就有十多萬,在全國五千多萬總人口中佔有相當的比例。當時就已經成了大姓。
從明末開始,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J. 關於邱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的結論

一、 問題的提出
雖然我姓邱,但不清楚邱姓的歷史和現狀。聽爸爸說:「姓氏是一種文化。」我十分感興趣,於是就對邱姓的歷史和現況做了一次調查。
二、 調查方法
1、 上網瀏覽
2、 查閱有關書籍
3、 請教大人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上網瀏覽 邱姓的來源
1 出自姜姓,以地名為氏,是姜太公的後裔
2 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時,封其小兒子曲烈於鄫(今河南省柘城縣北),至周靈王時,為莒國所滅,其子孫去邑為曾氏,其後分支中就有以丘為氏。此為曾、丘聯宗之說。
3 出自媯姓,以地為氏。
4 出自他族改姓。如漢代少數民族烏桓族有丘氏。
閱讀有關書籍 邱姓名人 邱心如、邱遠才、邱清泉、邱少雲、邱創成……
請教大人 邱氏族譜 邱氏族譜是以特殊型式記載邱氏宗族發展的史書,在中國傳統社會血族習俗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
上網瀏覽 邱姓人口數量 邱姓在全國約有人口377萬,在各姓中排第73位,佔全國人口的0.29%.
四、結論
1、邱姓的人比較少,約有377萬人,佔全國總人數的0.29%
2、邱姓來源主要出於姜、姒、媯和它族改姓。
3、邱姓人才輩出。有清代女作家邱心如、太平天國將領邱遠才、清末北洋海軍左翼前營副將邱寶仁、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邱清泉、中國人民解放軍戰斗英雄邱少雲、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邱創成。

閱讀全文

與丘氏的歷史故事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