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難得糊塗的歷史人物

難得糊塗的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07 09:02:32

❶ 老子,孔子是世界百大歷史名人。 那麼剩下的98位還有誰呢

1、穆罕默德

2、牛頓

3、耶酥基督

4、釋迦牟尼

5、孔子

6、保羅

7、蔡倫

8、谷登堡

9、哥倫布

10、愛因斯坦

11、巴斯德

12、伽利略

13、亞里士多德

14、歐幾里得

15、摩西

16、達爾文

17、秦始皇

18、奧古斯都

19、哥白尼

20、拉瓦錫

21、君士坦丁大帝

22、瓦特

23、邁克爾·法拉第

24、麥克斯韋

25、路德

26、喬治·華盛頓

27、卡爾·馬克思

28、萊特兄弟

29、成吉思汗

30、亞當·斯密

31、愛得華·德·維爾(莎士比亞)

32、約翰·道耳頓

33、亞歷山大大帝

34、拿破崙·波拿巴

35、托馬斯·愛迪生

36、安東尼·范·列文虎克

37、威廉·莫頓

38、馬可尼

39、希特勒

40、柏拉圖

41、克倫威爾

42、亞歷山大·貝爾

43、亞歷山大·弗萊明

44、洛克

45、貝多芬

46、海森堡

47、路易斯·達蓋爾

48、西蒙·玻利瓦爾

49、笛卡兒

50、米開朗琪羅

51、烏爾班二世

52、歐麥爾一世

53、阿育王

54、奧古斯丁

55、威廉·哈維

56、歐納斯特·盧瑟福

57、約翰·加爾文

58、孟德爾

59、馬克思·普朗克

60、利斯特

61、奧托

62、皮薩羅

63、科爾特斯

64、托馬斯·傑弗遜·傑弗遜

65、伊沙貝拉一世

66、斯大林

67、愷撒

68、威廉一世

69、弗洛伊德

70、愛德華·詹納

71、倫琴

72、巴赫

73、老子

74、伏爾泰

75、開普勒

76、費密

77、歐勒

78、盧梭

79、馬基亞維里

80、馬爾薩斯

81、約翰·肯尼迪

82、平克斯

83、摩尼

84、列寧

85、隋文帝

86、達·伽馬

87、居魯士大帝

88、彼得大帝

89、毛澤東

90、弗郎西斯·培根

91、福特

92、孟子

93、瑣羅亞斯德

94、伊麗莎白一世

95、戈爾巴喬夫

96、美尼斯

97、查里曼

98、荷馬

99、查士丁尼一世

100、摩訶毗羅對我有幫助

❷ 清朝名人有誰

清朝名人
康熙 乾隆 雍正 熬拜 多爾袞 和珅 道光 林則徐 洪秀成
曾國藩 李鴻章 左宗棠 張之洞 慈禧 陳圓圓 鄭成功 努爾哈赤 皇太極
順治 溥儀 曹雪芹 李永芳 代善 柳敬亭 張存仁 劉永福 年羹堯
僧格林沁 榮祿 愛新覺羅·載灃 張之洞 翁同龢 明珠 奕欣 範文程 鄭板橋
李秀成 陳玉成 林鳳祥 洪宣嬌 石達開 楊秀清 額爾德尼 安費楊古 額亦都
阿敏 清太祖 費英東 佟養性 羅桑·卻吉堅贊 班禪四世 揚古利 扈爾漢 固始汗
圖魯拜琥 錢謙益 孫奇逢 莽古爾泰 濟爾哈朗 清太宗 鮑承先 圖賴 尼堪
洪承疇 寧完我 李國英 李玉 王時敏 談遷 達海 孟喬芳 馮銓
宣統帝 張岱 陳洪綬 丁耀亢 朱之瑜 查繼佐 耿仲明 尚可喜 陳確
阿濟格 傅山 金聖嘆 豪格 傅以漸 吳偉業 郭人漳 金聲桓 李成棟
孔有德 陳名夏 於七 孫雲球 黃宗羲 黃梨洲 方以智 張履祥 李漁
吳三桂 蔣國柱 明安達禮 希福 金之俊 米思翰 楊起隆 穆占 賴塔
尚之信 王輔臣 圖海 耿精忠 黃機 博洛 歸庄 顧炎武 顧亭林
多鐸 宋琬 魏裔介 於成龍 魏象樞 侯方域 尤侗 王夫之 王船山
馬驌 谷應泰 阿旺羅桑嘉措 賴五世 施琅 趙良棟 毛奇齡 韓登舉 賽金花
李霨 宋德宜 朱耷 八大山人 李顒 王錫闡 呂留良 朱彝尊 庄廷鑨
唐甄 蒲松齡 顧祖禹 徐乾學 王翚 吳歷 萬斯大 惲壽平 靳輔
胡渭 梅文鼎 徐元文 顏元 傅彩雲 熊賜履 閻若璩 張英 陳潢
福臨 清世祖 順治帝 萬斯同 蘇納海 朱昌祚 索尼 蘇克薩哈 許雪秋
遏必隆 佟國綱 巴海 阿蘭泰 彭春 薩布素 索額圖 福全 伊桑阿
王士禎 陳廷敬 張玉書 王原祁 李光地 鄭經 噶爾丹 裘璉 費揚古
高士奇 洪升 王鴻緒 孔尚任 戴名世 納蘭性德 玄燁 清聖祖 康熙帝
陳元龍 覺羅滿保 查嗣庭 黃忠浩 隆科多 陳瑸 徐元夢 曹寅 朱一貴
李塨 田文鏡 趙執信 策妄阿刺布坦 拉藏汗 施世綸 允礽 朱軾 方苞
鄭克塽 張廷玉 李紱 沈德潛 策棱 胤禛 清世宗 雍正帝 曾靜
允禩 允禟 圖理琛 康濟鼐 鄂爾泰 張允隨 傅爾丹 胡中藻 江永
岳鍾琪 噶爾丹策零 訥親 張廣泗 允禵 莎羅奔 頗羅鼐 明安圖 鄭燮
徐大椿 楊應琚 尹繼善 陳宏謀 惠棟 梁詩正 吳敬梓 全祖望 兆惠
羅卜藏丹津 傅恆 劉統勛 王倫 傅清 珠爾默特那木札勒 蘇四十三 林爽文 吳八月
石三保 福康安 石柳鄧 蔡新 舒赫德 孫士毅 弘歷 清高宗 乾隆帝
於敏中 袁枚 盧文弨 阿桂 劉墉 江聲 阿睦爾撒納 達瓦齊 霍集占
博羅尼都 大和卓木 小和卓木 王鳴盛 戴震 蔣良驥 趙爾豐 紀昀 蔣士銓
趙翼 錢大昕 畢沅 姚鼐 福長安 段玉裁 明亮 章學誠 高鶚
海蘭察 崔述 三寶 梁國治 錢灃 陳周全 曹文埴 邵晉涵 汪中
錢大昭 王念孫 洪亮吉 額勒登保 熊成基 孔廣森 和琳 孫星衍 松筠
張格爾 楊遇春 長齡 顒琰 清仁宗 嘉慶帝 江藩 嚴可均 焦循
李汝珍 那彥成 阮元 王引之 顧廣圻 林清 李文成 劉逢祿 俞正燮
王聰兒 齊王氏 姚之富 朱駿聲 吳其浚 龔自珍 王鼎 潘世恩 楊芳
伊裡布 鄧廷楨 劉允孝 姚懷祥 謝朝恩 江繼芸 陳連升 麥廷章 祥福
隆文 韋逢甲 烏爾恭額 段永福 海齡 餘步雲 齊慎 特依順 包世臣
陳化成 許乃濟 鄭國鴻 祁貢 朱貴 關天培 張維屏 旻寧 清宣宗
道光帝 穆彰阿 恩銘 陳慶鏞 桂良 王錫朋 徐廣縉 王鎏 許槤
葛雲飛 琦善 耆英 尤渤 顏伯燾 達洪阿 文蔚 牛鑒 史榮椿
柏貴 樂善 載垣 恆福 伍崇曜 黃宗漢 穆蔭 劉韻珂 怡良
張喜 徐保 余保純 鄭復光 何玉成 何大庚 顏浩長 貝青喬 韋紹光

❸ 《東晉太後難得糊塗》中東晉太後是誰

人物/東晉褚太後
褚太後名蒜子(公元323年—384年)
,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生於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

褚蒜子出身於世代官宦之家。祖父褚洽,官拜武昌太守。父親褚裒,年少時就有「皮里陽秋」之譽,康帝朝為左將軍、兗州刺史,穆帝時鎮京口,拜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都鄉侯。褚蒜子天生美麗、聰穎,加上家庭良好的文化教養,使她變得氣度寬宏,見識開闊。她10多歲時,入選為琅邪王司馬岳之妃。建元元年(343),司馬岳即帝位,是為康帝。20歲的褚蒜子從王妃而成為皇後,此後三度臨朝,扶立六帝,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

迎難而上抱子聽政

東晉王朝是在西晉末「八王之亂」引來「五胡」入踞中原的背景下建立起來的。康帝朝,後趙石虎以十州之勢力,准備興師南下,東晉「恢復」派大臣庾冰、庾翼、桓溫等,堅決主張取蜀伐趙,收復中原。可是康帝即位不到兩年,便離開了人世。朝議幾經爭奪,2歲的太子司馬聃登上了帝位,是為穆帝,尊褚後為皇太後。朝臣對褚太後的器識深有了解,上奏請她臨朝攝政。永和元年(345)春正月初四日,22歲的褚太後設白紗帷於太極殿,抱子聽政。
褚太後首度臨朝攝政時所面對的現實是:在東晉政權之外,北部還有石趙、慕容燕及西蜀成漢諸政權,都處在征戰之中。東晉朝廷內部,各派勢力也處在政爭與調適之中。她面對這一動盪不安的局勢,採取了對外力圖「恢復」、對內緩和士族之間矛盾的國策。首先,對朝廷人事作了適當調整:進武陵王司馬晞為鎮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詔會稽王司馬昱錄尚書事。力主收復的庾翼去世後,任用頗有才乾的桓溫都督荊、司、雍、益、梁、寧等六州諸軍事,鎮江陵。她還下詔百官:「今百姓勞弊,其共思詳所以賑恤之宜,及歲常調非軍國要急者,並宜停之。」(《晉書·穆帝紀》)可見,要收復中原,確保江東司馬晉朝,這是她處事的原則;賑恤百姓,安撫民情,則是她理政的要務。
永和二年(346)春正月,褚太後詔左光祿大夫蔡謨領司徒,令會稽王司馬昱及蔡漠共輔政,拜顧和為尚書令,殷浩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既授宗室王以重任,又重視異姓大臣的作用。她在人事平衡的調整中,以求事權的統一和政權的穩定。同年冬十一月,她又以遠大的眼光批准桓溫西伐成漢,四川得以平定,桓溫因功官拜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臨賀郡公。為了抑制桓溫的個人野心和權勢,褚太後擢拔殷浩、荀羨、王羲之、謝安、王坦之等一批才識之士參預朝政,平衡事權,桓溫的驕橫之勢不得不有所收斂。
永和五年(349)夏四月,石虎死去,後趙內亂。七月,褚太後的父親征北大將軍褚裒表請北伐後趙,褚太後詔批可。褚裒率師三萬進駐彭城(今江蘇徐州),中原士民來歸附者日以千計。八月,褚裒兵敗,退屯廣陵,上疏自貶,還鎮京口。寓居京口的北方士民哭聲滿路,褚裒慚恨交集,發病而卒。
永和六年(350),朝廷以殷浩為中軍將軍,都督青、徐、兗、豫、揚五州軍事,補替褚裒遺缺,經營東線。西線的桓溫率部屯安陸,屢上表請出師北伐。自褚裒倉促出師不利戰死,朝廷對北伐採取了穩、緩的辦法,所以桓溫上疏事久不得復。桓溫對朝廷仗殷浩西線兵力的制衡之勢視而不見,於永和七年(351)十二月率眾四五萬,表請北伐,拜表即行,順流而下,軍屯於武昌。朝野震懼,褚太後支持吏部尚書王彪之說服司馬昱以手書致桓溫,曉以大義,申明社稷大計。雙方暫時妥協,桓溫退軍還鎮。事後,桓溫即上疏褚太後說:「今主上富於陽秋,陛下以聖淑臨朝,恭己委任,責成群下,方寄會通於群才,布德信於遐荒……臣雖所存者公,所務者國;然外難未弭,而內弊交興,則臣本心陳力之志也。」(《晉書·桓溫傳》)赫赫跋扈大將桓溫,在器識非凡的褚太後面前,也只能如此,不敢亂來。
永和八年(352)春及永和九年(353)冬,殷浩兩次北伐均戰敗而歸,被朝廷解職,廢為庶人,不久抑鬱而死。永和十年(354),桓溫興軍北伐關中,兵敗,退屯襄陽。褚太後深明勝敗乃兵家之常事,即派黃門侍郎前往勞師。永和十二年(356)三月,降而復叛的降將姚襄領兵據武昌,圖謀攻洛陽,取關中。朝廷詔令桓溫為征討大都督,討伐姚襄。於是,桓溫率軍自江陵北上,親披鎧甲,督弟桓沖及各將士奮擊,姚襄部敗走平陽。入踞洛陽的魏降將周成率眾出降,桓溫住進了太極殿。十一月,褚太後詔遣司空車瓘、龍驤將軍袁真等持節至洛陽,修復宣、景、文、武、惠五帝王陵。在東晉的建康帝宮,皇帝和群臣告假3日,都身著喪服,遙祭先帝亡靈。東晉皇朝在長期處於外界力量紛爭與內部政治低氣壓的情況下,能夠取得西伐成漢及收復河南洛陽的武功,這很難得,朝廷上下都為之一振!


平衡朝權能上能下

昇平元年(357),穆帝已有15歲,褚太後主動詔告歸政,自己則徒居於崇德宮。但司馬聃親政僅4年就死了,褚太後下詔22歲的琅邪王司馬丕繼位,是為哀帝。哀帝即位不到3年,又病得不能理政,由褚太後再臨朝攝政一年,想長生不老的哀帝就因長生葯毒發而一命嗚呼了。哀帝無嗣,褚太後即於興寧三年(365)二月詔琅邪王司馬奕繼帝位,是為廢帝。
太和六年(371)十一月,桓溫遣部眾自廣陵屯軍於白石,再率親兵直奔建康,詣闕上書,圖謀廢立。當他手持預先准備好的廢立奏章面見褚太後時,「慮太後意異,悚動流汗,見於顏色」。太後展奏摺粗看數行,即說:「我本自疑此!」憑她的器識和政治經驗,是足可明察全朝事變的。正由於她十分了解桓溫其人,深知如若處理不好,失去平衡,勢必頓起刀兵,不僅江東大地災難即至,司馬皇朝亦將隨即傾覆。當她把奏章讀到一半時,乾脆索筆批復:「未忘人不幸,罹此百憂,感念存沒,心焉如割。社稷大計,義不獲已。臨紙悲塞,如何可言!」(《晉書·帝紀第八·海西公》)司馬奕被廢後,會稽王司馬昱立,是為簡文帝。咸安二年(372),即位不到2年的簡文帝死去,褚太後與朝臣定策迎10歲的太子司馬曜繼位,是為孝武帝。
此時的東晉朝廷經長期的調整、平衡,朝中治事大權已輪到謝安、王坦之、王彪之、桓沖等一批頗有特色的人物手中。謝安時任吏部尚書,他以孝武帝年幼,意欲再請褚太後臨朝。群臣在審時度勢之後,即上疏力請褚太後再度臨朝。但尚書僕射王彪之等人卻對此持反對意見。褚太後洞明朝中的爭斗,理解群臣請她臨朝的用意,也深知只有自己再度臨朝,才能平衡朝中派系勢力,求得東晉皇朝的穩定和延續。因此,她斷然手詔批復說:「王室不幸,仍有艱屯。覽省啟事,感增悲歡。……諸君,並以主上春秋沖富,加蒸蒸之慕,未能親覽,號令宜有所由。苟可安社稷,利天下,亦豈有所執,輒敬從所啟。但暗昧之闕,望盡弼諧之道。」於是,褚太後於寧康元年八月,第三度登上了臨朝攝政之位。
30餘年宮廷生活的閱歷和經驗,使褚太後變得更沉著、穩練。她在第三度臨朝後,著意對朝廷職官人事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和改組:以尚書僕射王彪之為尚書令;吏部尚書謝安為尚書僕射;吳國內史刁彝為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鎮廣陵。寧康二年(374),刁彝卒,由王坦之代其職。寧康三年(375),王坦之卒,令桓沖代之,以謝安為揚州刺史。由於褚太後能平衡掌握,朝中王、謝、桓等權臣派之間沒有利害沖突,彼此配合也還和諧。這一點,前秦的「諸葛亮」王猛看得很透徹,他臨終前還告誡苻堅說:「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勿以晉為圖。」(《晉書·苻堅載記》)太元元年(376)春正月,東晉以中軍將軍桓沖為車騎將軍,加謝安中書監、錄尚書事。至此,江左的政治調整已定,於是褚太後便於太元元年正月再頒詔書,歸政於孝武帝。


運籌帷幄智勝「淝水」

三度臨朝、輔佐六帝的閱歷和經驗,使褚太後完全信賴曾高卧東山的名士謝安,並將朝政大權一委於這位文雅風流的丞相。謝安當政,不存小察,弘以大綱,繼續執行褚太後臨朝時緩和士族間矛盾、穩定政局的政策,注意團結其他士族。接替桓溫權位的桓沖,也能自我抑制,與王、謝各大士族共同維護司馬氏王朝。為了抗禦前秦的進攻,謝安以謝玄為廣陵相,監江北諸軍,命他加緊培養和訓練新軍,並重用新起的將領謝石、謝琰、桓伊、劉牢之等。東晉軍、政界上下,都已呈現出團結和諧的氣氛。
太元七年(382)冬十月,苻堅在長安帝宮大會群臣,朝議伐晉的大計。朝臣大多數反對大舉伐晉,連他最寵幸的夫人漢族女子張氏也出面規勸說晉不可伐,但苻堅仍固執己見,於翌年八月,號令五胡兵、涼州兵、蜀漢兵、幽冀兵百萬,大舉南下攻晉,水陸齊進,戰線長達數千里,大有滅此朝食的氣勢。東晉聞訊,即以丞相謝安兼征討大都督,總統軍政大權。謝安以悠然的風度,指授將帥,各當其任。他令謝石為征虜將軍、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謝琰、桓伊、劉牢之等為前鋒將軍,督帥新軍8萬人,去增援守淮的壽陽(今安徽壽縣)一線。
十月,前秦軍的前鋒指揮苻融攻陷壽陽,圍晉將胡彬於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苻融派人把硤石晉軍兵少糧盡的情報送到項城苻堅之手,苻堅大喜,立即命大軍留項城,自率輕騎8千,兼程趕赴壽陽,意圖一舉殲滅晉軍。十一月,謝石等率領的晉軍分水陸兩路並進,直抵淝水東岸布陣,與前秦軍隔水對峙。歷史上聞名的、充滿傳奇色彩的「淝水之戰」就在這里擺開了陣勢!苻堅與苻融登上壽陽城頭,只見晉軍戰陣嚴整,再遙望城北八公山(安徽鳳台東南)上草木,以為都是晉兵,於是慌神了!苻堅對苻融說:「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苻堅派遣親信朱序為使,勸謝石、謝玄所部晉軍投降。謝玄則遣使對苻融說:「君懸軍深入,置陣逼水,此持久之計,豈欲戰者乎?若小退師,令將士周旋,仆與君公緩轡而觀之,不亦美乎!」苻堅急於一舉滅晉,想利用晉軍渡河的機會以鐵騎全殲晉軍,於是令苻融揮兵退卻。不料前秦軍一退而不可復止,「聞風聲鶴唳,皆謂晉師之至」,退卻即變成了潰逃。晉軍乘勢渡過淝水,猛烈追擊。苻融從城中馳馬而略陣,馬倒身死。前秦軍傷亡慘重,苻堅也帶著箭傷單騎逃遁。他收集離散的殘兵,等到達洛陽後再清點兵將,總共僅剩下10餘萬人。
淝水一戰,晉軍大獲全勝,東晉轉危為安。作為曾精心設計過東晉軍政大略的臨朝太後褚蒜子,她是怎樣在用心聲歡呼淝水大捷這次智慧合作的勝利,是可想見的。就在「淝水之戰」後的第二年六月,褚太後帶著這次戰役的勝利之光在欣慰中與世長辭了,終年61歲。

❹ 有關茶的歷史名人

有關茶的歷史名人:

1、茶聖陸羽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

2、別茶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對茶很偏愛,幾乎從早到晚茶不離口。他在詩中不僅提到早茶、中茶、晚茶,還有飯後茶、寢後茶,是個精通茶道、鑒別茶葉的行家。

白居易喜歡茶,他用茶來修身養性,交朋會友,以茶抒情,以茶施禮。他的別號「別茶人」,是在《謝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詩中提到的,詩中說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茶十片火前春;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曲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3、茶仙蘇東坡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東坡視茶境為仙境,並沉醉於茶,寄身於茶,蘇東坡愛茶也愛女人,故有「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

蘇軾注重品茶的物外景意,把茶作為溝通自然,內省性情,品味人生的修煉手段,並主張「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典型的茶藝人生,以茶悟慧而入詩入畫,他隨緣自適,樂觀豁達,圓融貫通,自由自在,在茶中品出人格精神,生命體悟和胸襟抱負,並為後人留下無數的精神食糧,不愧為茶仙。

4、茶神陸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英雄的悲歌,茶人的愛國情懷。

陸游酷愛茶也愛詩,以茶悟詩而言志,著有一萬多首詩,其中有300多首茶詩,詩人把茶當作一門悟的藝術和品的文化。到83歲時還寫下了「桑薴家風君勿實,他年猶得作茶神」,詩人希望陸羽的茶道代代相傳,自己下輩子還當茶神。

5、茶怪鄭板橋

鄭板橋(1693-1766),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揚州八怪之一清茶里悟人生,頂峰之極,悟出了「難得糊塗」!鄭板橋的畫怪,書也怪,「曲曲溶溶漾漾來」,穿沙隱竹破莓苔,此間清味誰分享,只合高人入茗杯。這世間珍品只配高人享用,他與其朋友的愛茶,愛竹,愛梅、愛蘭、愛石、愛紫砂來顯其君子之得。

鄭板橋也是寫茶聯最多之人,「汲來江水煮新茗,買盡清山當畫屏」,「香文古鼎把九個,日著新茶兩三碗」,「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但若是我們也用茶品悟一下板橋的人生,就是「糊塗」而真,見怪不怪了!

❺ 歷史上真正做到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的人 急求

《孟子》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後人習慣先「達」而後「窮」並改「兼善」為「兼濟」,尚不失孟子原義。但我確實認為:一個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與「濟天下」,那還是改成本文題目所雲的「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觀點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補」的體現:前半句表達了儒家的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而後半句顯示出道家的豁達態度與出世境界。不過,「文本史」的角度講,這個說法是有明顯缺陷的:如上所述,整個這句話原出於《孟子》,本與道家無關。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沒有說過「善(無論獨善兼善)其身」之類的話。相反,本來意義上的道家是主張「絕仁棄義」解構道德而追求無是非無善惡的「逍遙」境界的,它並不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說前半句是儒後半句是道,似難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道德含義除去,而只把它們理解為「有為」與「無為」,則這句話(不僅是後半句)又成了純粹的道家思想。人們常常只把「無為」看成是道家主張,其實至少莊周這個道家宗師也有追「;有為」的一面。在《莊子·外篇·山木》中,莊周曾自比「騰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攬蔓其枝而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間也,危行側視,振動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猴子抱上了高貴的大樹,便得志稱雄,「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荊棘叢中,就夾起尾巴做孫子,「危行側視,振動悼栗」了。換句話說,在莊周看來,人當得勢時是「有為」的,所謂「無為」,就是「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時的生存方式:「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 眾所周知,道家在知與行兩方面都倡「無為」。單就「無為」而論「無為」,本無所謂對錯。強者對弱者「無為」,可以理解為寬容,弱者對強者「無為」,就淪於苟且了。權力對權利「無為」意味著自由,而權利對權力「無為」則意味著奴役。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譚嗣同稱贊庄學對君權的解構)是從前一種意義上論無為的。但在傳統中,從後一種意義上實踐「無為」的則無疑是主流。問題在於:道家所謂的無為恰恰是一種主要面向弱者的「貴柔」學說,而弱者對強者的「無為」,不正是苟且嗎? 苟且而出於無奈,亦不足責。但莊周的苟且卻不是自承無奈,而是把它奉為崇高境界。在這種境界中,真偽、有無、是非、善惡都可以不分,或者說都不可分「;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出於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恢詭譎怪,道通為一。」《莊子·內篇·齊物論》中的這段話歷來被論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的確,我國傳統時代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義道德只說不做,法家那一套關於「法、術、勢」的厚黑學只做不說,所謂「儒表法里」是也。而道家的上述詭辯論則為本來難以兼容「;儒表」與「法里」提供了關鍵性的粘合劑,為邏輯上磨擦劇烈的王道之表與霸道之里加註了有效的潤滑油:法家指鹿為馬,儒家曰此非馬,則被坑矣;曰此馬也,則非矣。而莊子曰:馬亦鹿也,鹿亦馬也,所謂「萬物一齊」也。是故指鹿為鹿者,儒也;而指鹿為馬者,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謂其超越是非之俗見,是為「真人」、「至人」也。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法里者,其曠世之大儒乎!--莊周的邏輯適足以論證如此「高尚的無恥」! 要之,用「達則有為、窮則無為」的道家觀點去解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實際上就是說得勢了就稱王稱霸,失勢了就奴顏婢膝。這自然是大違孟子本意的。《孟子·盡心上》的原話是: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這顯然是表示一種理想主義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於天下百姓。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潔身自好,絕不與腐敗勢力同流合污。所謂「獨善其身」在這里就是「窮不失義」,而決不是去作「逍遙游」;是「修身見於世」,而決不是「出世」。這後半句並沒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種難得糊塗、玩世不恭的態度。道家主張「順其自然」,以「逍遙游」的態度對待世事,「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把一切矛盾都化解為虛無,化解在庄生夢蝶、蝶夢庄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玄談中,這與「獨善其身」絕不是一回事。

世界歷史名人有哪些

拿破崙,海倫凱勒,阿育王,

❼ 東北歷史上有名的人物

古中國只控制抄著東北的遼寧一帶,以遼河為界,東為遼東,西為遼西,到了宋時遼國才統治東北全境
商朝:伯夷和叔齊
三國:公孫瓚
兩宋:耶律阿保機 完顏阿骨打 完顏兀術
清朝:努爾哈赤 多爾袞
民國:張作霖 張學良 馬佔山 呂正操

❽ 李長白的人物年表

1916年(民國5年丙辰)1歲。5月1日(農歷三月廿九)出生於浙江省蘭溪縣水亭鎮下李村(1610年李漁出生於該村)。起名「輔臣」(小學用名),又名「壽青」(上大學時用名)。後抗戰爆發因仰慕長白山抗日誌士而自己改名為「長白」。父親李松林,母親劉氏,皆務農。
1923年(民國12年癸亥)7歲入下李龍門小學學習。
1927年(民國16年丁卯)11歲入邰家村私塾讀詩書。母親劉氏病故。
1928年(民國17年戊辰)12歲入浙江蘭溪著存高小學習。該年3月1日林風眠被任命為國立藝術院院長。
1929年(民國18年己巳)13歲繼續在蘭溪著存高小學習。10月國立藝術院該名為「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學制由五年制縮短為三年制),林風眠為校長。
1930年(民國19年庚午)14歲入浙江金華中學學習。
1933年(民國22年癸酉)17歲1月浙江金華中學畢業。2月在浙江巨州崢嶸小學任圖畫教員。8月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因只有初中文憑,所以考的是選科生,學制六年。在預科上了三年基礎課後升入本科繪畫系。選科一年級主科(素描、油畫)教師是吳大羽,二年級是方干民,三年級是李超士。本科一年級主科(油畫)教師是林風眠,副科(國畫寫意)教師是潘天壽,工筆教師是張光。
1934年(民國23年甲戌)18歲參加由潘天壽領導的國畫研究會,作品《松樹李鐵拐》刊登於《藝風》雜志。又參加張光老師組織的「羅苑工筆畫社」,有張枕江、程尚仁等會員十多人,在杭州湖濱開過一次主要是花鳥畫的展覽會。
1935年(民國24年乙亥)19歲由國立藝專助教邱璽介紹加入浙江中國青年勵志會。
1936年(民國25年丙子)19歲作品《二隻小鳥》參加第二屆全國美展,並刊登於第二次全國美展畫刊。參加抗日遊行,在日本領事館前呼口號。夏天,參加浙江省大專院校軍訓三個月。
1937年(民國26年丁丑)21歲抗日戰爭爆發。9月參加浙江中國青年勵志會抗日宣傳隊,其中的隊員有張枕江、程尚仁、黃世華、章西厓等。畫宣傳畫,內容有「打倒日寇」、「抗日去」、「皇軍的暴行」及抗日故事等;唱歌,內容有「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游擊隊歌」、「工農兵學商」等;演戲有「張家店」、「放下你的鞭子」等。
1938年(民國27年戊寅)22歲1月浙江中國青年勵志會抗日宣傳隊改為浙江省抗敵後援會抗日第二宣傳隊,隊長盧炘,副隊長張枕江,5月由金華出發到青田、所水、溫州、平陽一帶的縣城和鄉下做抗日宣傳工作,7月到溫州。8月任浙江省文化教育委員會藝術幹事。小詩《別了故鄉》刊登於金華《東南日報》副刊。10月接學校來信說「凡是在外參加抗日工作的時間都可以算學籍」(國立杭州藝專已於2月遷赴湖南沅陵,3月與北京國立藝專合並,改稱「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由於遷校經費及學潮等問題,林風眠辭職返上海。約6月聘滕固為校長),即赴湖南沅陵。11月到湖南沅陵學習。因當時日寇轟炸了常德、桃源,有向沅陵來的趨向,而學校決定搬遷昆明。搬遷途中在貴陽,參與張枕江等人組織的「高原」文學社,並出版社刊,所編社歌由集體填詞、魯野譜曲,歌詞為:「高原高,高原好,高原上的朋友肯向前跑;生活是痛苦和動搖,但我們要笑。誰能說黑暗永遠不去,光明永遠不到?我們憑著熱血斗爭呼號,要追逐失去了的自由,只有向前跑。」
1939年(民國28年己卯)23歲初春,背著行李從貴陽走到昆明,同行的有李霖燦、夏明。不久,學校開學,入國畫專業學習。老師是潘天壽、吳茀之,課余跟潘天壽學詩詞、學下圍棋。9月在國立藝專畢業。因昆明工作難找,就向潘天壽借了50元錢到重慶。在重慶「一心花園」看望從上海來後方的原杭州藝專校長林風眠。10月至12月任中華民國「教育部第四巡迴戲劇教育隊」隊員兼研究組長。臨摹北宋郭熙、許道寧及南宋劉松年、馬遠筆意的山水畫,臨摹元代任仁發《秋水鳧翳圖》。創作了人物作品《胡人牽馬圖》、《臨古圖·白馬》、《臨宋人畫<鬥茶圖>》。
1940年(民國29年庚辰)24歲。3月任「重慶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藝術幹事(會長是邵力子),主要畫反侵略戰爭的宣傳畫。因日寇轟炸重慶而寫了詩作《炸》,刊於「重慶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會刊。7月為中華民國教育部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成員兼研究組長。9月任四川成都南虹藝職教員。11月任四川成都西南美專教員。臨摹北宋郭熙、許道寧及南宋劉松年、馬遠筆意的山水畫,臨摹古畫《芭蕉仙鶴》。創作人物畫《觀音像》、《仙女飛天》。
1941年(民國30年辛巳)25歲2月任「眉山師資訓練班」圖畫、體育課教員。9月任四川彭縣成都女中圖畫、勞作課教員。創作人物畫《訪趙孟頫》。
1942年(民國31年壬午)26歲2月任成都師范圖畫課教員。6月任「華陽中學」圖畫課教員。10月任空軍士校教育處繪圖員,在關山月介紹下,為了飯碗參加了國民黨。年底,因父親重病而辭職。
1943年(民國32年癸未)27歲3月任重慶楊公橋婦女工藝社設計員。9月任重慶絡績國立女師圖畫課教員。父親李松林病故。
1944年(民國33年甲申)28歲潘天壽在重慶接任國立藝專校長。9月被潘天壽聘為國畫講師,教工筆花鳥課。在重慶的國立藝專期間每周除上課外就是畫畫,常住在當時在沙坪壩的重慶大學任教的吳冠中那裡。
1945年(民國34年乙酉)29歲3月在重慶開第一次個人展覽會,共有40多張畫,題材是工筆仕女、花鳥、山水。因出售了一批作品而堅定了繼續創作的信心。又在成都、西安和張枕江一起舉辦了兩次聯展。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第二次重慶個展,內容為山水、人物、工筆花鳥。
1946年(民國35年丙戌)30歲在昆明開個展,內容為山水、人物、工筆花鳥。國立藝專遷回杭州,8月初飛回南京而去杭州。回到杭州後,住在丁家埠郭庄國立藝專的教職員宿舍,同住的有鄧白、程尚仁等六、七人。除了上課教工筆花鳥外,就是畫畫或下棋。創作工筆花鳥《青蓮》。
1947年(民國36年丁亥)31歲9月在杭州與汪采鸞結為伉儷。裝飾畫《簫聲群鳥》刊於杭州《東南日報》的副刊版。潘天壽辭去國立藝專校長職務。
1948年(民國37年戊子)32歲汪日章來接任國立藝專校長的職務。等到潘天壽發的聘書期滿,離開國立藝專。8月到蘇州岳母家,開始醞釀「孓民藝術研究所」成立事宜。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年己丑)33歲1月回杭州,建立「杭州孓民藝術研究所」。自任導師兼教務,同事者有連枝、俞乃大、鄭邁、沈濤、張伯安、金秋、張君川等12人。設立西畫、國畫、圖案、音樂、語言文學五個系,總幹事和總務由連枝擔任,西畫由連枝負責,國畫由李長白負責,圖案由金秋負責,音樂由俞復堂負責,語言文學由張君川負責。國畫系聘請潘天壽等為名譽導師,學生最多時近3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開過一次實習畫展,建國後,歷史改變了,「杭州孓民藝術研究所」結束。8月參加杭州市中等學校教師學習班。9月在杭州初級中學任圖畫課教員。11月21日長子李小白出生。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年庚寅)34歲在杭州初級中學任圖畫教員。12月次子李采白出生。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年辛卯)35歲3月在「浙江幹部學校」第五期學習班學習。8月在杭州初級中學圖畫教員的任職結束。9月在杭州女中任制圖、圖畫課教員。創作人物畫《幸福》。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年壬辰)36歲住上海高陽路進行繪畫創作。時與林風眠往來。
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年癸巳)37歲住上海高陽路進行繪畫創作。時與林風眠往來。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6年甲午)38歲2月任無錫華東藝專國畫講師。3月女兒李莉白出生。創作人物作品《女人坐像》。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7年乙未)38歲參加「反胡風」學習。創作人物畫《海邊小憩》、《男人白描》、《戲劇人生》、《收獲》。
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8年丙申)40歲擔任無錫華東藝專國畫教研組組長。創作工筆花鳥畫《鴿子牡丹》,人物畫《打漁簾》、《男子頭像》、《西廂記系列一至十一》。
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9年丁酉)41歲教育部決定無錫華東藝專遷往西安,因大多數教職員工不願意去西安而沒有遷成。人物畫《喂小雞》刊登於《江蘇文藝》。創作工筆花鳥畫《水仙》。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0年戊戌)42歲2月無錫華東藝專搬遷南京,改名為「南京藝術學院」。學校籌辦了染織專業,任代理教研組長,辦印染工廠,並在專修科織綉專業教課。作品《曇花》刊登於新華日報。任教工筆花鳥畫課,開始醞釀工筆花鳥畫教材的編寫思路。創作工筆花鳥畫《牡丹飛碟》、《月季》,人物畫《老農》。
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1年乙亥)43歲任織綉專業教研組長。
19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2年庚子)44歲在織綉專業教工筆花鳥。作品《山茶壽帶》(又名《祝壽圖》)被江蘇省立美術館收藏。創作工筆花鳥《牡丹綬帶》、《水仙》、《玉蘭》、《牽牛花》、《舞春風》、《櫻花小鳥》,其中《牡丹綬帶》、《舞春風》個人風格開始顯現。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3年辛丑)45歲在織綉專業教工筆花鳥。創作工筆花鳥《牽牛螳螂》、《碧桃花》、《斜爪蘭》,畫白描《盆菊》。跟廣陵派琴家劉少春先生學琴。
196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4年壬寅)46歲在織綉專業教工筆花鳥。創作工筆花鳥《兩只黃鸝》、《牡丹》、《玉簪花》、《松鶴圖》、《仙鶴朝陽》等,畫白描《大麗菊》、《曼佗羅》、《盆菊》等。指導助教朱修立進修工筆花鳥,至1964年結束。
196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5年癸卯)47歲受浙江美術學院潘天壽院長邀請去浙美主持工筆花鳥畫教學。浙江美術學院想調李長白去任教,南藝未同意。創作工筆花鳥《綉球花》、《月季(春意鬧)》,白描《雞》等。
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6年甲辰)48歲6月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美術家協會會員。10月起參加農村「四清」運動,被分配在陳師公社劉洪大隊胡庄生產隊,具體負責生產方面的事情。創作工筆花鳥《綉球花》。
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7年乙巳)49歲7月結束農村「四清」運動回到南京藝術學院。
創作工筆花鳥《蝶戀花》。初步寫出《花卉寫生處理》、《花卉設色》、《翎毛表現》、《工筆花鳥畫創作》四方面的論述,並積累了一定的寫生圖稿;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遺失了很多。
196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8年丙午)50歲文化大革命開始。接受政治審查,被造反派誣為牛鬼蛇神並強制勞動;與張道一一起做木工。
197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2年庚戌)54歲創作工筆花鳥《芍葯》。臨摹傅抱石山水《雨花頌》等數幅,臨摹宋人花鳥《八哥》、《枇杷小鳥》、《蘋果小鳥》、《小雞》、《杏花雙鳥》、《竹子白頭》、《魚》等作品。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3年辛亥)55歲臨摹宋人花鳥作品《荷塘清趣》。創作工筆花鳥《春暖》、《浪里飛燕》、《盆花》、《蜻蜓》、《絲瓜蟈蟈》。9月5日潘天壽辭世。
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4年壬子)56歲創作工筆花鳥《石竹花(墨彩)》、《烘暈》,白描《大理菊》、《菊花》、《月季》。接受文化部的國禮任務創作《風竹錦雞》、《牡丹綬帶》,作為鄧穎超第一次出訪日本的國家禮品送給日本首相。後應國家博物館要求復制《風竹錦雞》一幅被收藏。
197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5年癸丑)57歲創作工筆花鳥《流雲弄月》、《昆蟲畫法》,白描《菊花》,山水畫《黃山松石圖》。出席江蘇省高等學校教師代表會。
197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6年甲寅)58歲再次進行《花卉寫生處理》等工筆花鳥教材的文字編寫工作。創作工筆花鳥《玉蘭小鳥》,山水畫《猴子觀海》、《黃山》、《黃山雲海》。
197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7年乙卯)59歲創作工筆花鳥《茶花》、《燈花》、《鬱金香》、《月季》,山水畫《散花煙雨》。
197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8年丙辰)60歲《白描花卉寫生》由南京藝術學院、南通工藝美術公司出版。創作工筆花鳥《石蠟紅》、《月季》、《墨荷》、《粉蛾》、《百合花》、《白紫藤花》、《蝴蝶染法》、《平塗(紅葉)》、《石竹花(接染)》,山水畫《黃山》。
197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9年丁巳)61歲感文化大革命結束而創作工筆花鳥《晴空》、《山茶壽帶》,白描《月季》。其《晴空》自題:「晴空一鶴排雲上」。創作山水畫《黃山(春光雲影)》、《黃山(石上清流)》、《雨雪霏霏》、《雲間送客》。
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0年戊午)62歲5月起指導助教李小白,10月起指導助教張曉星、江宏偉、蘇州絲綢工學院的助教張桂貞進修工筆花鳥;至1979年2月結束。創作工筆花鳥《芙蓉》、《茶花》、《綠梅》、《水仙》、《石竹花》、《先鋪後染》和山水畫《壯志凌雲》、《秋林》、《黃山》、《黃山秋》。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1年己未)63歲創作工筆花鳥《白茶》、《大理花》、《杜鵑》、《臘梅》、《芍葯》,白描《水仙》。
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2年庚申)64歲6月擔任工筆花鳥班導師,這是新中國以來全國藝術院校開設的第一個工筆花鳥班,學生七人:徐利明、孔六慶、徐南、曹建寧、胡承華、康衛東、張承志。7月8月放大臨摹《八十七神仙卷》。9月作品《壯志凌雲》編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江蘇國畫選》。新華日報刊登作品《秋林》、《新晴》。創作工筆花鳥畫《白牡丹》、《百合花》、《春風》、《石蠟紅》、《蝶戀花》、《茶花》、《黃杜鵑》、《秋菊》、《荷包牡丹與熱帶魚》、《月季》、《杏花小鳥》。重畫1960年創作的《山茶壽帶》。創作寫意花鳥畫《秋色》。10月至12月給工筆花鳥班上課。
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3年辛酉)65歲3月至5月給工筆花鳥班上課。指導湖北輕工業學院講師璇風、蘇州刺綉研究所設計員黃河、丁一萍進修工筆花鳥。10月至12月給工筆花鳥班上課。創作工筆花鳥《燈籠花》、《金鍾花》、《春蘭》、《牡丹》、《荷包牡丹》、《茶花》、《墨竹》。《山茶綬帶》發表於《金陵書畫》。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4年壬戌)66歲3月至5月間帶領工筆花鳥班赴廣州華南植物園寫生進行畢業創作。7月起指導助教孔六慶、張承志進行工筆花鳥畫備課與上課,至1984年結束。創作工筆花鳥《白荷》、《映山紅》。創作寫意花鳥《艷陽》、《幽香帶路開》。編寫完成《花卉設色圖譜》的文字。
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5年癸亥)67歲2月指導蘇州絲綢工學院助教李采白進修工筆花鳥畫備課,至1984年結束。3月《花卉設色圖譜》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兩次印刷發行了4萬冊。4月帶領助教孔六慶、張承志赴山東荷澤寫生牡丹;李小白帶領的中國畫專業學生同行寫生。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6年甲子)68歲作品《白荷》刊於《中國畫》第1期,《墨荷》為北京出版社出版。指導助教孔六慶、張承志的工作結束。創作山水畫《武夷月色》及寫意花鳥畫《幽香度竹來》。
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7年乙丑)69歲作品《綬帶茶花》、《曇花》被香港美術出版社出版。8月16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李長白藝術人生」為題作了專訪廣播。8月21日—23日江蘇人民廣播電台以「李長白藝術人生」為題作了專訪廣播。山水作品《又一峰》、《飛瀑》、《雨霽》、《雲濤》、《驟雨》刊登於香港《美術家》第四十七期。創作工筆花鳥《風竹錦雞》、《牡丹》。創作山水畫《黃山(雲漫天都)》、《山在虛無飄渺間》、《松鼠跳天都》、《黃山松》。創作寫意花鳥畫《芭蕉櫻桃》、《畫到淡處方賞味》、《映日荷花別樣紅》。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8年丙寅)70歲評為教授。創作工筆花鳥《白玉蘭》、《二月春風》、《蝶戀花(月季)》,山水畫《雙龍入海》、《武夷山》,寫意花鳥畫《風霜不改春》、《千年柏樹系列》、《竹》,與李小白合作《金魚》。作品《綬帶月季》被蘇州刺綉研究所綉出。進行《翎毛表現》的編寫工作。
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9年丁卯)71歲8月退休。創作工筆花鳥《蝶戀花》。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0年戊辰)72歲創作寫意花鳥《竹林風雨色》。
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1年己巳)73歲1月在英國的格拉斯歌舉辦「李長白、李莉白父女國畫展」。創作山水畫《觀海圖》、《西海雲峰》,個人山水畫特色初見形成。創作寫意花鳥《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夜濃春雨》、《雨雪飛飛》。
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2年庚午)74歲3月《荷花》刊於「當代著名中國畫家作品精選」。4月在英國的格拉斯歌舉辦「李長白、李莉白父女國畫展」。創作四尺五聯屏工筆花鳥《風動綠荷香滿溪》及與汪采鸞合作《蝶戀花》。創作山水畫《雙剪晨姿》、《雨後黃山》。創作寫意花鳥《春風》、《蘭竹》、《月傳神》、《蘭》、《幽香度竹來》、《月光曲》、《春風和煦》、《春蘭》。創作人物畫《觀自在菩薩》、《濟公活佛》。
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3年辛未)75歲繼續創作四尺五聯屏《風動綠荷香滿溪》,創作工筆花鳥《白牡丹》,創作山水畫《黃山(浩波盪漾)》、《松映祥雲》、《千山雲起》、《雨霽》、《宿雨初收水繞灘》,創作寫意花鳥《皓月淡竹影》、《一夜濃春雨》、《秋聲》、《喜雨》等,創作人物畫《布袋和尚》。8月12日林風眠辭世。
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4年壬申)76歲創作工筆花鳥《白荷》、《春韻》、《紅梅白頭》、《樹梅壽帶》、《雙棲》、《野趣》。創作山水畫《風回雲轉》、《觀海圖》、《清涼雲變》、《山走雲飛》、《雲海茫茫》、《雲濤一》、《松映祥雲》、《幽谷風雲》、《玉屏月冷》、《雲飛谷底》、《雲濤二》、《風雲幻變》、《灕水清清齊月明》、《灕江月》。創作寫意花鳥《風竹》、《蘭竹圖》、《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喜雨》、《學步》、《竹系列》、《竹花風雨色》、《竹雀圖》、《幽蘭》、《竹蔭聽鳥聲》等,人物畫《晨》、《濟公圖》、《夢蝶》、《生與死》、《坐看雲起時》。
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5年癸酉)77歲1月底赴美國。2月6日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中正美術館舉辦「李長白、李小白、李采白父子三人聯展」。4月2日美國紐約黃河畫廊舉辦「李長白山水近作展」。《白牡丹》等10幅作品在紐約被私人收藏。7月赴台灣。「李長白、李小白父子畫展」在台灣台北遠東畫廊、台中文化藝術中心展出。與蔣緯國、郎靜山等聚會一堂。《山茶壽帶》等8幅作品在台灣被私人收藏。10月台灣出版《李長白、李小白、山水、工筆花鳥、人物》畫集。創作工筆花鳥《並蒂蓮》、《牡丹雙飛圖》,山水畫《彩浪滔天》、《風回雲轉》、《觀海圖》、《雲蒸霞蔚》、《山雨欲來風滿樓》、《煙雨蓬萊》、《艷陽》、《雲飛天都》、《雲涌蓮台》、《大黃峰日出》、《天籟》。創作寫意花鳥《綠竹助秋聲》、《秋興搖蒼翠》、《竹》等。創作書法作品《墨雲翻天》,人物作品《看你橫行到幾時》。
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6年。甲戌)78歲《花卉寫生構圖》由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作品《風竹錦雞》編入《江蘇花鳥畫集》。7月在英國愛丁堡舉辦「李長白、李莉白父女國畫展」。10月「李長白、李小白父子畫展」在台灣高雄文化藝術中心展出。創作工筆花鳥《母與子》,山水畫《風起雲涌》、《觀海圖》、《晨曲》、《落日奇觀》、《迷茫的山谷迷人的太陽》、《蓬萊三島》、《神龜渡海》、《雨後林間》、《雲海》、《雲漫千山》、《排山倒海》、《千山雲起》、《雲涌峰浮》、《桂林山色》、《江風拂面送歸鳥》、《桂林山水(細雨蒙蒙)》、《山山畫秀輝》。創作寫意花鳥《山禽枝上樂》、《喜雨》、《雪竹》、《一夜濃春雨》、《雪竹》、《風竹系列》等,人物畫《空山松子落》、《鍾馗圖》、《醉仙圖》、《頑石點頭》。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7年乙亥)79歲《華山》等10多幅作品被香港私人收藏。作品《浪卷放飛任自由》為江蘇電視台收藏。4月《花卉設色技法》為台灣雄獅美術出版(在1983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花卉設色圖譜》書稿基礎上增加了圖例)。5月《雲之外——李長白水墨畫展》在香港一畫廊展出並出版畫集。創作工筆花鳥《春暖》(又名「桃花斑鳩」)、《松鷹圖》,山水畫《飛來石》、《晨》、《黃山雲海》、《月光曲》,寫意花鳥《墨竹》、《百草乾花日夜新(蘭竹)》、《春風和煦》、《春江水暖》、《翠竹》、《滿林秋露香》、《清品(蘭竹)》、《竹》等,書法作品《林景熙·詠荷花》、《難得糊塗》、《水一重》、《知足常樂》、《宋徐積詠白荷》,人物畫《不可一日不此君》、《海蟾圖》、《寒山拾得》、《南海觀音》、《偶來松樹人》、《拾得圖》。
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8年丙子)80歲7月23日蘭溪電視台首播「蘭溪籍著名藝術家李長白山水畫作品欣賞」。創作工筆花鳥《綠牡丹》、《魚樂圖》、《舞長空》,與李小白合作《荷花雙魚圖》、與李采白合作《香滿溪》。創作山水畫《彩浪滔天》、《飛瀑》、《觀海圖》、《黃山雲海之奇觀》、《黃山雲霧一》、《黃山雲霧二》、《黃山雲霧三》、《黃山雲霧四》、《黃山雲霧五》、《夢筆生花》、《山色空濛雨亦奇》、《山在虛無縹緲間》、《松下問童子》、《雲涌峰浮》、《雲霧玉屏》,創作《火山風雲》與《雪山風情》,並開始創作《高原風情組畫》。創作寫意花鳥畫《風竹系列》、《蘭竹圖》、《細雨含香送風暖》,書法作品《孟浩然·春曉》等,創作人物畫《傲子御風》、《但願人長久》、《布袋和尚》、《一葉渡江》、《一落葉》、《醉仙圖》。
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9年丁丑)81歲作品《白牡丹》入選5月現代中國畫名家研究論集。創作工筆花鳥《春趣》、《葉硬經霜綠花肥映雪紅》,山水畫《雲霧》和《高原風情組畫》,寫意花鳥畫《風竹》、《蘭竹(亭亭月下)》。12月定居蘇州。
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0年戊寅)82歲7月22幅白描入選《當代中國線畫》。《蓮花峰》、《水仙圖》入選「江蘇當代國畫賞析」。作品《黃山飛來石》入選《金華書畫作品選集》。12月《山茶壽帶》於入選《周積寅美術文集》。創作工筆花鳥《白牡丹》,與李小白合作《山茶綬帶》。創作山水畫《高原風情組畫》十五幅,這是山水畫達到高峰的標志;又創作《春到武夷》。
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1年己卯)83歲9月《山茶綬帶》編入《江蘇美術五十周年》。12月《黃山煙雲》於入選澳門《「99回歸」中國名家書畫集》。創作工筆花鳥《荷花鷺鷥》。
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2年庚辰)84歲6月「李長白父子畫展」在美國紐約法拉勝美術館展出。與李小白合作工筆花鳥《玉蘭綬帶》。創作寫意花鳥畫《清風》。
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3年辛巳)85歲構思巨幅工筆畫《風動綠荷香滿溪》,創作寫意花鳥《墨竹》。
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4年壬午)86歲全家合作巨幅工筆畫《風動綠荷香滿溪》。創作寫意花鳥《墨竹》。
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5年癸未)87歲全家合作巨幅工筆畫《風動綠荷香滿溪》。10月《花卉設色技法》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在前二次出版基礎上增加了部分新作品)。創作《荷塘清趣》
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6年甲申)88歲全家合作的巨幅工筆畫《風動綠荷香滿溪》完成。12月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成立「李長白中國畫藝術研究所」。名譽所長吳冠中、張道一、李小白,所長李采白,副所長黃艾;學術委員會主任張道一,副主任廖軍,委員周積寅、黃惇、黃鴻儀、孔六慶、諸葛鎧、張朋川。
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7年乙酉)89歲5月21日在蘇州辭世。7月「李長白個人畫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作品《黃牡丹》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❾ 世界歷史名人的名字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

家天下的開創者——夏啟

開創八百年天下的君王——周武王姬發

制禮作樂創典章的第一人——周公旦

道家鼻祖——老子

萬世師表千古聖人——孔子

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

功成身敗的改革家——商鞅

第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屈原

千古一帝——秦始皇贏政

人中豪傑西楚霸王——項羽

大漢王朝的開創者——高祖劉邦

雄才大略的盛世君主——漢武帝劉徹

絲綢之路的開創者——張騫

創「史家之絕唱」的一代大師——司馬遷

篡汗奪位復古改制的權臣——王莽

屈死獄中的一代史學大家——班固

精天文通地理擅文學的科學家——張衡

亂世梟雄治世能臣——曹操

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主——劉備

立國江南沃地的吳主——孫權

鞠躬盡瘁興蜀漢的一代名相——諸葛亮

蹤跡猶在真跡難尋——「書聖」王羲之

隋王朝的開創者——隋文帝楊堅

毀譽參半的一代暴君——隋煬帝楊廣

盛世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敢於直言犯上的諫臣——魏徵

萬里取經弘揚佛法的一代聖僧——玄奘

中國歷史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英明與昏暗集於一身的 唐玄宗——李隆基

盛唐文化的代表——詩仙李白

中國詩聖——杜甫

風流皇帝詞壇巨璧——南唐後主李煜

一代政治文學家——王安石

史學大家——司馬光

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歐陽修

唐宋八大家蘇家占其三——三蘇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畢升

捨身成仁的一代忠臣——文天祥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戲劇大師元曲大家——關漢卿

元代傑出科學家——郭守敬

平民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政績卓越奠大業——明成祖朱棣

敢罵皇帝的清官——海瑞

抗倭名將——戚繼光

醫學集大成者——李時珍

十三副鎧甲創大業——清太祖努爾哈赤

奠定中國疆域的一代君主——康熙帝玄燁

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

勤於政務爭議頗多的皇帝——雍正

開創一代盛世的皇帝——乾隆弘力

凄風冷雨寫《紅樓夢》——曹雪芹

「難得糊塗」的怪人——鄭板橋

爭眼看世界的禁煙英雄——林則徐

求天公不拘一格將人才——龔自珍

掌握中國半個世紀大權的女人——慈禧

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

晚清重臣——李鴻章

封疆大使——左宗棠

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

閱讀全文

與難得糊塗的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