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鹽亭文化歷史故事

鹽亭文化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7 08:42:45

1. 四川鹽亭發現了三星堆文化時期大型聚落遺址,這遺址距今約有多少年

四川鹽亭三星堆文化時期大型聚落遺址,距今約3600年

鹽亭發現的張家壩遺址位於成都的北面,屬於綿陽地區,在距離鹽亭縣城10公里的麻秧鄉(現巨龍鎮)張家壩梓江邊一處河灘地上,整體面積有上萬平方米。該遺址距離三星堆160多公里。從目前發現的東西和整體規模初步判斷來看,這是目前涪江流域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遺跡最豐富、遺址性質最明確的三星堆文化時期大型聚落遺址。張家壩遺址的發現可以說為古蜀文明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2. 鹽亭名人

1、嫘祖(?~?),黃帝軒轅氏的元妃,發明了養蠶。 2、李義府,(614~666)字不詳,瀛州饒陽人,後遷永泰(今四川鹽亭)。生於隋煬帝大業十年,卒於唐高宗乾封元年,年五十三歲。唐朝龍朔年間宰相。 3、趙蕤(ruǐ),字太賓,梓州鹽亭人(今四川省鹽亭縣兩河鎮趙家壩人),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四年 ( 公元 659 年 ),卒於唐玄宗天寶元年 ( 公元742年)。是「詩仙」李白的老師,與李白共稱「蜀中二傑」。 4、嚴震(723~799),字遐聞,唐代任山南西道節度使。 5、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宋代著名畫家、詩人。 6、蒙文通(1894~1968),原名爾達,名文通,我國現代傑出的歷史學家。 7、黃紹輝(1912~1949),又名黃潤德,渣滓洞革命烈士,曾任川東地區地下黨負責人。 8、王伯惠,1923年5月生,四川鹽亭人,昆明西南聯大土木系畢業;。原遼寧省交通廳公路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著名公路橋梁專家。現任中國公路學會理事,省橋梁學會名譽理事長,《東北公路》雜志主編。」中國高速公路創始人。 9、楊崇匯(1945年8月~ ),中共中央委員,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副主席。

3. 鹽亭縣的鹽亭名人

鹽亭歷史文化積淀厚重。這片熱土孕育了一代代華夏棟梁之材,形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1.嫘祖(公元前2698年~公元前2598年),黃帝軒轅氏的元妃,發明栽桑養蠶,抽絲編絹,衣被天下。2.歧伯,是中醫葯理論奠基人。歧伯對黃帝提出的1088個醫葯題目,作了系統科學的解答,後人以此整理成中華第一部中醫學巨著《黃帝內經》,是最早的中醫葯典籍。茶亭鄉葯谷及歧伯墓遺址尚存。3.董叔封(?~?),隋文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奉調本邑縣令,任職期間,四境清平,人民安樂,後人思其「德惠及民」,建董叔亭於鳳凰山。4.李義府(613~666)字不詳,後遷永泰(今四川鹽亭)。生於隋煬帝大業十年,卒於唐高宗乾封元年,年五十三歲。唐朝高宗龍朔年間宰相。5.趙蕤(ruǐ),字太賓,又字雲卿,韜略家,梓州鹽亭人(今四川省鹽亭縣兩河鎮趙家壩人),是「詩仙」李白的老師,與李白共稱「蜀中二傑」。6.嚴震(723~799),字遐聞,唐代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後乃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7.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宋代著名畫家、詩人。8.陳書(1656~1712),字御簡,自署丹書氏,思涇子,鹽亭縣兩岔河鄉人,康熙三十五年以後拔為禮部郎中。有《鵑聲集》行世。9.江長貴(1810.6~1876.2),字良臣,回族,大興回族鄉人,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南征北戰,二十餘年。累官至提督,欽賜「建威將軍」銜。10.袁煥仙(1886~1966)名其章,字世傑,柏梓鎮人,近代禪宗大師,著名國學大師南懷謹之師。 11.蒙文通(1894~1968),名爾達,字文通,中國現代傑出的歷史學家。12.袁詩蕘(1897~1928)字守瓊,柏梓鎮人,革命家,早期馬列主義傳播者,中共黨員,中共川西特委宣傳部長。13.黃紹輝(1912~1949),又名黃潤德,渣滓洞革命烈士,曾任川東地區地下黨負責人。
14.王伯惠,1923年5月生,四川鹽亭人,昆明西南聯大土木系畢業。原遼寧省交通廳公路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著名公路橋梁專家。現任中國公路學會理事,省橋梁學會名譽理事長,《東北公路》雜志主編。中國高速公路創始人。

4. 鹽亭的鄉土文化的作文

福州是福州十邑的統稱,是祖國大陸離台灣最近的大陸省會中心城市。也是中國市場化程度和對外開放度較高的地區之一。福州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初具經濟繁榮、科教發達、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現代城市風貌,被評為中國持續發展最快的省會城市之一。 因市區城內有屏山、烏山、於山三山鼎立,別稱「三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親自在衙門前種植榕樹2棵,並號召百姓普遍種植後滿城綠蔭蔽日,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之美稱。 現轄五區、六縣、兩個縣級市和一個經濟區,即鼓樓區、台江區、倉山區、馬尾區、晉安區5個區,閩侯縣、連江縣、羅源縣、閩清縣、永泰縣、平潭縣6個縣,福清、長樂2個市和琅岐經濟區。全市土地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181平方公里,至2007年底建成區范圍面積182.36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年全市常住總人口約683萬人,其中市區常住總人口290萬人。全市戶籍總人口約635.95萬人,其中市區戶籍總人口約186.68萬人。全市設34個街道辦事處、105個鎮,48個鄉(含2個民族鄉和馬祖鄉),2795個村(居)委會、社區居委會。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 福州歷史悠久,夏代屬揚州地域,殷商為七閩之地,戰國時歸越國,秦時為閩中郡,漢高祖封閩越王,唐玄宗時設福州都督府,為福州命名之始。福州宗教文化豐富,有「佛國」之稱,重點佛教寺院有6座(湧泉寺、西禪寺、林陽寺、地藏寺、萬福寺、雪峰寺 開元寺),為全國城市之最。福州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全國重點佛教寺院最多的城市。 福州背山依江面海,氣候宜人,地理環境優越,有溫泉城之雅稱,還有「江南勝地」之美譽。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9℃左右,最佳的旅遊季節為每年的四至十一月。 主要游覽景點有鼓山、烏山、於山、三坊七巷、西禪寺、閩王祠、林則徐祠堂、西湖公園、海濱公園、華林寺、平潭島等。 名山有鼓山、旗山、青雲山 於山 烏山 屏山 。名墓有王審知墓、李綱墓、林則徐墓。名園有西湖、南公園、煙台山等。名塔有白塔、烏塔、羅星塔、瑞雲塔、三峰塔。名橋有萬壽橋、回龍橋、龍江橋。名居有林翰尚書故居、鄭振鐸故居、陳紹寬故居、林覺民故居、薩鎮冰故居。 福州特產:有橄欖、福桔、龍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壽山石雕 脫胎漆器、木畫、木雕、紙傘、貝雕、瓷器。

5. 鹽亭近代歷史變化是什麼

變化很大。鹽亭縣位於綿陽市東南部,是黃帝元妃(正妻)嫘祖故版里,是古郪國的權一部分,也是古郪國的鹽場所在地。古稱「潺亭」「秦亭」,因境內多鹽井,鹽鹵出產豐富得名鹽亭。全縣幅員面積1645平方千米,耕地60萬畝,轄1個經濟開發區,36個鄉鎮(含1個民族鄉),總人口62萬人,有回、蒙、羌、藏等少數民族。

6. 四川鹽亭安家鎮的來歷

鹽亭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綿陽市東南部,東經105°12'至105°42',北緯30°53'至31°30',幅員面積1648平方公里,耕地60萬畝。轄36個鎮鄉(其中回族鄉1個),474個村,8個居委會,有漢、回等7個民族,總人口60.26萬人,以回、蒙、羌、藏等為主的少數民族佔0.68%。鹽亭是四川省對外開放縣和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

據《平太寰環記》引《蜀記》記載,南朝劉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於今鹽亭縣毛公鄉僑置宕渠縣和西宕渠郡,隸益州(治今成都市區),是為縣境州郡建置之始。梁大同元年(535)改西宕渠郡為實郡,又分廣漢縣(治今射洪縣廣興鄉)新置北宕渠郡,於靈江之東鹽井亭置鹽亭縣,因井為名,作為北宕渠郡郡治,此為鹽亭建縣之始。鹽亭縣城即今雲溪鎮,北周保定初(562),建高渠郡、縣時,即設治於此,依杜甫「雲溪花淡淡」詩句得名。鹽亭縣城屬以發展輕紡食品業為主的小城市。

鹽亭屬盆中丘陵區,北高南低,一般海拔350-650米,山丘起伏,溝壑縱橫。鹽亭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825.8毫米,平均氣溫17.3%,無霜期294天;春早,夏熱,秋短,冬溫,氣候溫和,熱量充沛,動植物品類繁多。縣內有梓江、彌江、湍江、櫸溪、雍江5條河流,流經縣境246.7公里。地下礦藏石油、天然氣、鹽囪、膨潤土、石灰石、白堊土及遍布全縣的砂石建築材料,大都先後得到開發利用,給社會經濟帶來了生氣和活力。
農業是鹽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鹽亭是全國瘦肉型豬基地縣,栽桑養蠶歷史悠久,全縣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形成一條龍,絲綢織品暢銷國內外, 為四川省蠶繭生產基地縣。從1995年開始實施「2000萬只畜禽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出欄畜禽2000萬只的目標。鹽亭封山造林成績顯著,森林覆蓋率在23%以上,榮獲「全國長防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稱號。
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為地方工業起步奠定了基礎。生產的辣椒天然色素遠銷國外,宮庭粉絲榮獲國家金獎。「玉龍桃片」獲商業部優質產品。

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又大力實施增收富民戰略。從1997年開始實施「富民工程」,組織號召「十萬農民項目,十萬民工掙現錢」,全縣共上種、養、加致富項目11萬多個,上規模、上檔次的專業戶、重點戶達1.5萬多戶,有序組織勞務輸出13萬人,年勞務收入 達3億元。近幾年來,通過實施畜禽、蠶繭、綠色食品等三個工程,廣大農民在奔向小康的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200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76元,農民人均居住面積達20.6平方米,磚混結構樓房佔67%;27%的家庭有了洗衣機,80%的家庭有了電視機。

鹽亭人民把發展林業作為振興鹽亭經濟的突破口。60年代開始造林,70年代被植管護,80年代總結推廣林山經驗,全縣共采種育苗3.49萬畝,成片荒山打窩造林68.97萬畝,疏林補植74萬畝,四旁植樹14.49萬株,定植速生泡桐533萬株,栽桑、果、桐為主的經濟林木3500萬株,人平植樹3630株,森林覆蓋率達到24.5%,活立木總蓄積1293萬立方米,每年平均增長18.34萬立方米,基本綠化了全縣荒山草坡,成為四川的造林綠化先進縣。鹽亭林山鄉,70年代開始突擊人工造林,現綠化率達99.7%,到1985年,木材蓄積量產值達1260多萬元,戶平萬元以上,中央綠化委員會授予林山為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對發展林業起了很好的示範推動作用。2000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4.7%。

縣委、縣政府抓住被列為「四川省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的契機,「先栽梧桐樹,引來萬鳳棲」。縣委、縣政府組織群眾開通了縣城及16個場鎮民用天然氣,架設了11萬伏輸變電線路,建成了第二自來水廠,拆遷拓寬了兩河場鎮過境公路,建成2公里長的文同幹道,協助市上建成嫘祖大橋和綿鹽高等級公路,近千畝的嫘祖壇風景區建設完成了規劃征地,沿山公路竣工通車,城市擴大,功能改善,投資吸引力大大增強。民營經濟得到迅猛發展。2000年全縣個體工商戶已達2萬戶,私營企業242家,注冊資金達2.26億元,2000年個體私營企業稅收達2507萬元,占縣財政收入1/3,民營經濟已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2000年全城共有大小街道38條,商場29家,商店2800多家,集貿市場6個,個體工商戶4000餘戶,城市面積6.5平方公里,城區綠化面積58萬平方米。三台至鹽亭110 千伏輸變電線路為城區生產、生活提供了豐富的電力資源。光纖程式控制電話13000多部, 行動電話、BP機日漸普及。省道唐巴公路穿城而過,縣道公路直通梓潼、射洪、綿陽,每日汽車流量達20000多輛。城內有的士100餘輛,火三輪、人力三輪1000餘輛川流不息。

縣內旅遊景點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高山公園、有紀念勸民種桑養蠶的縣令董叔封的墳墓。

7. 請教:四川綿陽市鹽亭縣的由來及它的歷史有那麼名人

鹽亭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綿陽市東南部,東經105°12'至105°42',北緯30°53'至31°30',幅員面積平方公里,耕地60萬畝。轄36個鎮鄉(其中回族鄉1個),474個村,8個居委會,有漢、回等7個民族,總人口60.26萬人,以回、蒙、羌、藏等為主的少數民族佔0.68%。鹽亭是四川省對外開放縣和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

據《平太寰環記》引《蜀記》記載,南朝劉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於今鹽亭縣毛公鄉僑置宕渠縣和西宕渠郡,隸益州(治今成都市區),是為縣境州郡建置之始。梁大同元年(535)改西宕渠郡為實郡,又分廣漢縣(治今射洪縣廣興鄉)新置北宕渠郡,於靈江之東鹽井亭置鹽亭縣,因井為名,作為北宕渠郡郡治,此為鹽亭建縣之始。鹽亭縣城即今雲溪鎮,北周保定初(562),建高渠郡、縣時,即設治於此,依杜甫「雲溪花淡淡」詩句得名。鹽亭縣城屬以發展輕紡食品業為主的小城市。

鹽亭屬盆中丘陵區,北高南低,一般海拔350-650米,山丘起伏,溝壑縱橫。鹽亭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825.8毫米,平均氣溫17.3%,無霜期294天;春早,夏熱,秋短,冬溫,氣候溫和,熱量充沛,動植物品類繁多。縣內有梓江、彌江、湍江、櫸溪、雍江5條河流,流經縣境246.7公里。地下礦藏石油、天然氣、鹽囪、膨潤土、石灰石、白堊土及遍布全縣的砂石建築材料,大都先後得到開發利用,給社會經濟帶來了生氣和活力。
農業是鹽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鹽亭是全國瘦肉型豬基地縣,栽桑養蠶歷史悠久,全縣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形成一條龍,絲綢織品暢銷國內外, 為四川省蠶繭生產基地縣。從1995年開始實施「2000萬只畜禽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出欄畜禽2000萬只的目標。鹽亭封山造林成績顯著,森林覆蓋率在23%以上,榮獲「全國長防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稱號。
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為地方工業起步奠定了基礎。生產的辣椒天然色素遠銷國外,宮庭粉絲榮獲國家金獎。「玉龍桃片」獲商業部優質產品。

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又大力實施增收富民戰略。從1997年開始實施「富民工程」,組織號召「十萬農民項目,十萬民工掙現錢」,全縣共上種、養、加致富項目11萬多個,上規模、上檔次的專業戶、重點戶達1.5萬多戶,有序組織勞務輸出13萬人,年勞務收入 達3億元。近幾年來,通過實施畜禽、蠶繭、綠色食品等三個工程,廣大農民在奔向小康的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200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76元,農民人均居住面積達20.6平方米,磚混結構樓房佔67%;27%的家庭有了洗衣機,80%的家庭有了電視機。

鹽亭人民把發展林業作為振興鹽亭經濟的突破口。60年代開始造林,70年代被植管護,80年代總結推廣林山經驗,全縣共采種育苗3.49萬畝,成片荒山打窩造林68.97萬畝,疏林補植74萬畝,四旁植樹14.49萬株,定植速生泡桐533萬株,栽桑、果、桐為主的經濟林木3500萬株,人平植樹3630株,森林覆蓋率達到24.5%,活立木總蓄積1293萬立方米,每年平均增長18.34萬立方米,基本綠化了全縣荒山草坡,成為四川的造林綠化先進縣。鹽亭林山鄉,70年代開始突擊人工造林,現綠化率達99.7%,到1985年,木材蓄積量產值達1260多萬元,戶平萬元以上,中央綠化委員會授予林山為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對發展林業起了很好的示範推動作用。2000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4.7%。

縣委、縣政府抓住被列為「四川省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的契機,「先栽梧桐樹,引來萬鳳棲」。縣委、縣政府組織群眾開通了縣城及16個場鎮民用天然氣,架設了11萬伏輸變電線路,建成了第二自來水廠,拆遷拓寬了兩河場鎮過境公路,建成2公里長的文同幹道,協助市上建成嫘祖大橋和綿鹽高等級公路,近千畝的嫘祖壇風景區建設完成了規劃征地,沿山公路竣工通車,城市擴大,功能改善,投資吸引力大大增強。民營經濟得到迅猛發展。2000年全縣個體工商戶已達2萬戶,私營企業242家,注冊資金達2.26億元,2000年個體私營企業稅收達2507萬元,占縣財政收入1/3,民營經濟已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2000年全城共有大小街道38條,商場29家,商店2800多家,集貿市場6個,個體工商戶4000餘戶,城市面積6.5平方公里,城區綠化面積58萬平方米。三台至鹽亭110 千伏輸變電線路為城區生產、生活提供了豐富的電力資源。光纖程式控制電話13000多部, 行動電話、BP機日漸普及。省道唐巴公路穿城而過,縣道公路直通梓潼、射洪、綿陽,每日汽車流量達20000多輛。城內有的士100餘輛,火三輪、人力三輪1000餘輛川流不息。

縣內旅遊景點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高山公園、有紀念勸民種桑養蠶的縣令董叔封的墳墓。

8. 綿陽歷史

綿陽歷史:

西漢高祖二年,綿陽置涪縣始。漢高祖六年建置廣漢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廣漢郡由乘鄉遷到梓潼縣,子嬰初始元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改涪縣為統睦縣,寓統一和睦之意,故得名,屬就都郡。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滅成家,復置涪縣,屬廣漢郡。

東漢安帝元初二年,益州刺史部和廣漢郡均遷至涪縣,三年後州、郡皆遷出市境。東漢末年,劉備據蜀,於建安二十二年分廣漢郡北部地區設梓潼郡,建興三年分廣漢郡東部地區設東廣漢郡。自此後,市境相沿各代均有州、郡、府等縣以上政區建置。

兩晉和南北朝三百餘年間,戰爭頻繁,政區建置變化較大。西魏改涪縣為巴中縣,置潼州,治巴中縣。隋代後,政區建置逐漸穩定。隋開皇元年,改巴中縣為巴西縣。開皇五年,改潼州為綿州。元廢巴西縣入綿州。清雍正五年綿州升為直隸州。

轄德陽、安、綿竹、梓潼、羅江共5縣。中華民國二年三月綿州裁撤,以綿州本州地域建置綿陽縣。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川政統一,市境內有今綿陽市區成為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區治地,民國三十七年領有綿陽、安縣、綿竹、德陽、梓潼、羅江、廣漢、什邡、金堂、彰明10縣。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設綿陽專區,屬川西行署區。1952年綿陽專區屬四川省領導。1953年,廣漢、金堂、什邡3縣劃歸溫江專區。廣元專區所屬廣元、旺蒼、劍閣、江油、北川、平武、青川、昭化等8縣劃入綿陽專區轄15縣。

1958年,遂寧專區所屬遂寧、三台、蓬溪、鹽亭、潼南、射洪、中江等7縣劃入綿陽專區。撤銷彰明、江油2縣,合並設立江彰縣,綿陽專區轄21縣。1959年江彰縣改名江油縣。撤銷昭化、羅江2縣,昭化縣並入了廣元縣,羅江縣並入綿陽、德陽、安縣3縣。綿陽專區轄19縣。

1970年綿陽專區改稱綿陽地區,地區駐綿陽縣。1976年由綿陽縣析置綿陽市,屬綿陽地區領導。綿陽地區駐綿陽市。轄1市、19縣。1977年將潼南縣劃歸江津地區。綿陽地區轄1市、18縣。1979年撤銷綿陽縣,並入縣級綿陽市。綿陽地區轄1市、17縣。1983年8月,設立德陽市。

將綿陽地區的德陽、中江、綿竹3縣和成都市的廣漢、什邡2縣劃歸德陽市。 1985年,撤銷綿陽地區,綿陽市升為地級市,設立市中區,將原綿陽地區的江油等7縣劃歸綿陽市管轄。撤銷廣元縣,設立地級廣元市和市中區。將原綿陽地區的青川、旺蒼2縣劃歸廣元市管轄。

撤銷遂寧縣,設立地級遂寧市和市中區;將原綿陽地區的蓬溪、射洪2縣劃歸遂寧市管轄。1992年10月30日,撤銷綿陽市中區,以涪江中心主航道為界,分別設立了遊仙區與涪城區。2003年7月,撤銷北川縣,設立北川羌族自治縣。2016年3月20日,安縣撤縣設區並更名為安州區。

(8)鹽亭文化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綿陽市地層跨揚子區和巴顏喀拉秦嶺區兩個一級區。其中包含四個分區,即四川盆地分區、龍門山分區、馬爾康分區、西秦嶺分區。

六個地層小區,即南充小區、廣元小區、龍門山北段小區、龍門山中段小區、金川小區、摩天嶺小區。

據現有資料可知,綿陽市地層中,寒武系中、上統、白堊繫上統及第三系地層普遍缺失,奧陶系僅有少量中統出露,其餘各時代地層均有發育和出露。

沉積總厚度達到33637米以上。地層分布規律是三疊系及其以下的地層出露於西北部山地龍門山褶皺帶中生侏羅、白堊系紅層廣布於市東南部丘陵區旋鈕構造帶

9. 有關鹽亭縣富驛鎮三岔紫金山的歷史文化

歷史:抄漢語詞語,含義襲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10. 鹽亭的人文古跡

嫘祖故里,尋訪鹽亭文化印記

字型檔塔,也稱為文風塔、字型檔、惜字塔、惜字宮、焚字爐、敬字亭等,是古時人們焚燒字紙的塔形建築。古人認為,文字神聖而崇高,字和紙不應隨意丟棄,哪怕是已經廢棄的紙,只要上面寫著文字,丟棄時也應當焚化。據史料記載,字型檔塔始於宋,至明清時已大為普及。古人敬惜字紙的傳統溯源於倉頡造字的傳說,「寫字的紙不能亂丟,不然倉頡老人會怪罪。」

走過歲月滄桑,歷經百年更迭,字型檔塔文化已在歷史的河流中漸漸隱沒,然而鹽亭仍舊保存了大量的字型檔塔,是全國現存字型檔塔最多的地方。人們依舊可以從字型檔塔中隱約窺見古人惜字重文的傳統,而這種惜字重文的傳統又深深地刻印在鹽亭人的骨子裡,支持著他們精神的脊樑,帶著家鄉文化的氣息,馳騁於祖國大江南北,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閱讀全文

與鹽亭文化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