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秋分有什麼歷史故事

秋分有什麼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7 07:31:35

① 秋分和立秋,它們有什麼故事嗎以及它們的來歷!

秋分(the Autumnal Equinox)

9月23日是「秋分」,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兩層:1、太陽在這時到達黃徑180,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2、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先後進入了秋季,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涼風習習,碧空萬里,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時節。也是農業生產上重要的節氣,秋分後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農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東北地區降溫早的年分,秋分見霜已不足為奇。

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得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秋分棉花吐絮,煙葉也由綠變黃,正是收獲的大好時機。華北地區已開始播種冬麥,長江流域及南部廣大地區正忙著晚稻的收割,搶晴耕翻土地,准備油菜播種。秋分時節的乾旱少雨或連綿陰雨是影響「三秋」正常進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別是連陰雨會使即將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爛或發芽,造成嚴重損失。「三秋」大忙,貴在「早」字。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適時早播冬作物可爭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熱量資源,培育壯苗安全越冬,為來年奠定下豐產的基礎。「秋分不露頭,割了喂老牛」,南方的雙季晚稻正抽穗揚花,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早來低溫陰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氣,是雙晚開花結實的主要威脅,必須認真做
好預報和防禦工作。
立秋(autumn begins)
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8月7、8或9日。我國以立秋為秋季的開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由於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氣候學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為秋季開始,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各地實際,但與黃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較大。立秋以後,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url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秋的意思是暑去涼來,秋天開始。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其實,按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准,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我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己快到新年元旦了。「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雙晚生長在氣溫由高到低的環境里,必須抓緊當前溫度較高的有利時機,追肥耘田,加強管理。當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時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補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跟上,以減少爛鈴、落鈴,促進正常成熟吐絮。茶園秋耕要盡快進行,農諺說:「七挖金,八挖銀」,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鬆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好。立秋前後,華北地區的大白菜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質。播種過遲,生長期縮短,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堅實。立秋時節也是多種作物病蟲集中危害的時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縱卷葉蟆、稻飛虱、棉鈴蟲和玉米螟等,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麥播種也即將開始,應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備工作。

② 有關秋分的故事

古人認為,一年四季變換,寒暑交替,是因為天地間有著陰陽二氣。《黃帝內經》上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秋分這一天,正是陰陽交接,分割寒暑的日子。秋分的「分」是「半」的意思,秋天剛好過了一半。過了秋分,就不打雷了,小蟲子也鑽進了泥土,開始築自己冬眠的窩。天地改由太陰星君月神掌管。所以秋分之夜,要祭月。《太常記》上說:秋分祭夜明於夕月壇。夜明就是月亮。
秋分之夜,在院子里月光最好的地方,供上香案,案上擺上瓜果和月餅。月餅形式多樣,口味不一。我家鄉的月餅有兩種,一種是買的,小小的,外面是一層層脆皮,裡面是甜得厲害的冰糖杏仁餡子。一種是自家做的。由發酵的麵粉,在圓底的大鍋里,用小火烘成。做成的餅,有臉盆大小。外表金黃香脆,裡面甜軟而有韌性。
祭品擺好之後,在香爐里點好香,對月跪拜。「羞花閉月」,是人們對美貌女子的形容。所以女孩子在拜月之時,都希望有一片雲彩會從月亮的面前飄過,證明自己的美麗。但是月亮不能躲在雲層里太久,太久了,上了年紀的人就會驚慌,認為是天狗吃了月亮,不祥。他們會拿了銅鑼邊走邊使勁地敲打,來驚嚇天狗,讓它吐出來。
拜月之後,一家人圍坐在桌旁,開始分吃月餅。家中幾人,就把月餅切成幾份,要是有人遠在外地,未能趕回,也要給他留上一份。邊吃月餅邊聽老人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偷吃了西王母送給後羿的靈葯,身子輕了,慢慢地飛了起來……

常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孩子們對月宮里多愁寂寞的嫦娥沒有太多興趣,倒是對那隻搗葯的玉兔十分喜歡。因為他們手裡都有一隻照玉兔的樣子,用泥做成的「兔兒爺」。「兔兒爺」,長著兩只長耳朵,粉白的臉,戴著金盔,身披戰袍,左手拿著盛葯的臼,右手拿著搗葯的杵,背上插著小旗,胯下騎著老虎,威風凜凜。

③ 秋分的意思是什麼 秋分的由來和歷史傳說

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內平。」秋分之容「分」為「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晝夜時間均等,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由赤道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一天中白晝短於黑夜;北極附近也即將迎來一年中連續6個月的漫漫長夜與連續6個月不滅的星空。
二是,氣候由熱轉涼。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④ 歷史上有秋分是24號的嗎

有,如果是閏年即19年7閏,則為24或22日

⑤ 急需有關白露 秋分的神話故事傳說

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因為白天的溫度雖然仍達三十幾度,可是夜晚之後,就下降到二十幾度,兩者之間的溫度差達十多度。 陽氣是在夏至達到頂點,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到了白露,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俗語雲:「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後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按農歷來講,「立秋」是秋季的開始,到「霜降」為秋季終止,而「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先後進入了秋季,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涼風習習,碧空萬里,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時節。也是農業生產上重要的節氣,秋分後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農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東北地區降溫早的年分,秋分見霜已不足為奇。 從秋分這一天起,氣候主要呈現三大特點: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將越來越明顯,白天逐漸變短,黑夜變長(直至冬至日達到黑夜最長,白天最短);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幅度將高於10℃以上;氣溫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漸步入深秋季節。南半球的情況則正好相反。

⑥ 秋分的來歷

秋分的由來:

一、秋分的地理學解釋

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從這一天後,北半球日短夜長。

二、秋分的含義

1、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2、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日後,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6)秋分有什麼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秋分節氣,屬於二十四節氣的十六節氣,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我國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

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1年分為12個月紀,每個月紀有2個節氣。從24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

秋分習俗:

1、秋分立秋社

古人立社,原本是為了春天祈禱農事順利舉行的祭祀,後來倡導「春祈秋報」的做法,於是在秋分節氣之際又設立秋社,如同拔楔最初只有上巳節(三月三日)的春楔。

如蘭亭曲水流筋等,後來春秋兩季的佳日,都藉以舉行游戲活動,於是又有了秋楔。大概民間認為春季農事即將開始,祭祀可以祈禱農事順利,而秋季耕作結束。

便應以舉行祭賽來表達感恩之情。唐代以來,秋社的日期,各地都不相同。如安徽貴池在八月上旬,重慶萬縣以八月十五日為秋社,江蘇通州在九月九日,湖北監利在八月初一。

而其他各縣,或者在八月二日,或者在九月九日,或者在十月一日,都不一樣。一般來說,秋社都取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大約在農歷八月秋分前後。

各地諺語有按照秋分日在社前還是社後,來占卜年景的豐歉的。如福建建陽的農諺:「秋分在社前,斗米換斗錢;秋分在社後,斗米換斗豆。」

江蘇松江的農諺:「分了社,白米遍天下;社了分,白米如錦墩。」無論秋社在何時,每逢此時,人們都要祭祀先農,並舉行各種娛樂活動。

2、秋分食新

秋收時,農家割新稻,一般稱之為開稻門,凡是初次所做的新米飯,都要先祭獻過祖宗和土地之神,然後招集家人,共同食用,稱之為食新或者獻新。

考究的人,還會選擇吉日,焚香設酒以祭獻。有些地區的少數民族也是這樣。四川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區東部的少數民族嘗新多在六月二十四日,以蕎麥成熟作為嘗新之日。

而冕寧、越雟一帶,則在七月十五,以稻米成熟之期為嘗新。遇到閏月,應提前一個月。嘗新之日,採收新蕎麥或者新米製成米飯。

另用當年的母雞一隻,富裕人家還要宰羊,祭獻在祖靈之前,以示珍視米穀,報答恩德,絕不忘本。

3、秋分走社

農家以土地為其唯一的資源。沒有土地.就沒有農業,而且人口稀疏,住所固定,環聚一處,守望相助,彼此之間的感情極其深厚。

鄉鄰之間的關系異常親密,有時因為農事上的關系,如耕地整理,病蟲害的驅除與預防等,都不得不互幫互助,協力完成。

秋社之時,一年的辛勞,已經得到回報,彼此愉快的心情無以復加,因此男女走社,總是要比春社還要盛大。各家經常拿出最豐收的土產食品招待客人。

以相互展示誇耀,如此也促進了人們的進取之心。有民諺道:「雞豚秋社,芋栗園收,李四張三,來而便留。」

5、秋分投壺

投壺是古代秋分節氣期間賓主宴飲時盛行的游戲。方法是,設一壺,使賓主依次向壺內投矢,勝者倒酒給敗者喝,大致與鄉射相同。所不同的是,投壺用手擲,不是以弓射。

投擲的是標而不是箭,命中的是壺而不是靶。投壺技巧嫻熟的,往往心手相應。投壺的花樣繁多,其名稱種類有春睡、聽琴、倒擂、卷簾、雁銜、蘆翻、蝴蜂等項,不下三十餘種。

⑦ 秋分節氣來歷,秋分節氣有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秋分節氣是怎麼來的:
據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版陰陽相權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為「半」之意。所以說,秋分的意思有兩種:
1、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跟春分一樣,在一天之內,平分了晝夜時間的長短。
2、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所以叫「秋分」。

⑧ 關於春分的歷史故事

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日壇坐落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南日壇路東,又叫朝日壇,它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北京在元朝時就建有日壇,現在北京的這座日壇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它被正方形的外牆圍護,每次祭祀之前皇帝要來到北壇門內的具服殿休息,然後更衣到朝日壇行祭禮。朝日壇在整個建築的南部,坐東朝西,這是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向東方行禮的緣故。

壇為圓形,壇台1層,直徑33.3米,周圍砌有矮形圍牆,東南北各有欞星門1座。西邊為正門,有3座欞星門,以示區別。牆內正中用白石砌成一座方台,叫做拜神壇,高1.89米,周圍64米。明朝建成時,壇面用紅色琉璃磚砌成,以象徵大明神太陽,這本是一種非常富有浪漫色彩的布置,但到清代卻改用方磚鋪墁,使日壇遜色不少。

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與祭地典禮,但儀式也頗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時,用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禮。

清代皇帝祭日禮儀有:迎神、奠玉帛、初獻、亞鮮、終獻、答福胙、車饌、送神、送燎等九項議程,也很隆重。如今的日壇已經告別了祭日敬神的時代,成為了人們休閑娛樂的公園。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前後(公歷大約為3月20-21日期間),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等國的新年,有著3000年的歷史。

⑨ 春分的傳說有哪些 春分都有哪幾個傳說

春分由來的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深愛人們,關心民間生活的帝王,叫做炎帝。當他知道人們需要更多的糧食來充飢時,他向上天祈求降予民間五穀的種子。因此,上天派來了一隻渾身紅色的丹雀把五穀種子送到炎帝手上。熱愛人們的炎帝馬上就把五穀種子分給了所有的人,人們高高興興的把五穀種子種到地里,一天一天地期盼著,有好的收成。可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那些五穀苗卻並沒有開花,更沒有豐收的糧食。

於是炎帝去問上天,上天說,那是因為太陽躲起來睡著了,五穀的種子沒有接受到足夠的太陽光,因此長不出花長不出果來。炎帝非常擔心他的人們會因此而吃不飽生活得不好,他問上天怎麼才能把太陽喚出來呢?上天說:需要有一個人在春分那天,在那白天與黑夜平分的一天,騎上五色鳥,去到蓬萊島把太陽找回來重新掛在天上。蓬萊島是仙島,從來沒有人去過那裡,據說要經過很多很多的困難才能到達島上。為了人們,炎帝決定親自去島上把太陽找回來。

於是在春分這一天炎帝騎上了五色鳥飛越過了萬里大海,去到了蓬萊島。說也奇怪,原本波濤洶涌的大海,許多鳥兒都不敢靠近的,因為害怕被那海濤卷進海里。可是在春分這一天,炎帝騎著五色鳥經過時,海面上卻非常的平靜,海水藍藍。

當炎帝來到了蓬萊島,一把抱起了太陽,騎在了鳥背上飛回了家鄉。他把太陽掛在了家鄉的城頭上,讓太陽光普照在大地上,從此大地五穀豐登,萬民安樂。而炎帝則被人們尊奉為太陽神。

人們十分感恩太陽神炎帝,於是每年到了春分這一天,總會向著太陽祭拜,人們還會學炎帝站在鳥背上的樣子站立,甚至後來人們發現連雞蛋也可以在這一天站立起來。

而在春分那天過後,燕子就會從南方飛回來,春雷也會開始,閃電也會到來。

春分的民間傳說:

在民間,春分時節,開始掃墓祭祖,這也稱為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古時春分這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春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眯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於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關於春天的飲食民間有很多流傳,中醫也有很多講究,俗稱吃「春」,春分時節吃春菜可說是最佳的證明。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春分日豎蛋的傳說

每年的這一天都是從晝短夜長逐漸轉變為晝長夜短的分界線,這一天,晝夜平分。在古老的傳說中,春分這天最容易把雞蛋立起來,「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一直流傳至今。有不少人認為,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剛好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很有利於豎蛋;也有人認為豎蛋純屬技巧問題,與春分無關。

雞蛋能否立起來主要是受重力影響,和地球繞太陽公轉沒有關系,和經緯度也沒有太大的關系,受太陽與地球之間引力變化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的。

「只要把握好平衡,在一個平靜的平面上,雞蛋都可以立起來,當然耐心是很重要的。」何老師說,雖然古代就有春分豎蛋的習俗,但其實與春分豎蛋更容易並沒有直接的關系,老百姓主要是為了慶祝春天的來臨。

春分的春祭傳說

舊時巨姓望族也要春分、秋分舉行詞堂祭祖儀式俗稱春祭、秋祭宗祠內主要收藏先世遺像、族譜等每年春分、秋分二節都要行春秋兩祭屆期都要事先掃除庭院、清理祭具、采辦三牲、香燭、供品,由族中長者率族眾一起焚香點燭、行三跪九叩之禮。祭畢全宗族還要設宴歡聚以聯絡感情。舊社會女私塾畢業、中舉等都要祠堂張榜以榮宗耀祖;有族外經商致富回鄉來也要到祠堂祭祀祖先;如族內敗壞族規嚴重還要開祠堂當眾懲罰。

農歷二月十五日為俗傳花王生日也是百花生日叫花朝節也叫花朝「花朝」一詞唐詩中就已出現如司空圖《早春》詩雲:「傷懷同客處病眼即花朝」至民間花朝節具體日古籍里有不同說法如《誠齋詩話》稱:「東京(按即河南開封)二月十二日日花朝為撲蝶會」;《翰墨記》謂:「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土庶遊玩又為挑菜節」;西湖游覽志》則說:「二月十五日為花朝」。

花朝節有「張花神燈」活動該燈通常以當地所產可作傘面半透明油紙「淡箋」糊成多呈傘形、六角故也稱「涼傘燈」上鏤物、花卉、珍禽異獸據清王韜《瀛土需雜志》載:「出燈多者至二三百盞間以五彩吳綾折枝花燈……或扎彩為亭高可三四丈間飾龍鳳以雲母石為鱗甲上下通明光照數丈」除此之外天習俗尚有采戴薺菜花(相傳可保一年不頭痛)文宴飲賦詩男童蓄頂發、女孩穿耳洞等。

拓展資料:

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由於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歷法中又加入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准。

中國正統的二十四節氣以河南為本。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運行的周期。

24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⑩ 中秋有哪些傳說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閱讀全文

與秋分有什麼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