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徽歷史中的名人有哪些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他以雄才偉略,統一中國北方,促成漢魏經濟繁榮、建安文學興盛的局面,千秋功業,彪炳史冊。亳州橫卧安徽省西北,千里黃淮大平原腹地,面積2226平方公里,人口135萬。古之亳州,因為境大物饒,地處「華夏鎖鑰」、「南北腰脊」,加上北聯汴洛,南系淮泗,渦河為域中襟帶,航運十分便利,數千年來一直是淮西一大都會和戰略要地。危險時群雄逐鹿,昇平時人物輻輳。亳州用她寬厚的胸懷和豐富的乳汁哺育了許多仁人志士,滔滔不息的渦河水滋潤很多偉器英才,曹操無疑即是其中出類拔萃的一位。生於斯長於斯,養就了曹操的雄才大略,才有了他今後的輝煌業績。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安徽臨濠(今鳳陽)人。 鳳陽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淮河華夏南岸。鳳陽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大禹治水時,鳳陽為古塗山氏國,西周為淮夷之地,春秋為鍾離子國。朱元璋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他在很小的時候,以給大戶人家放豬放牛為生,吃盡了苦頭。1344年,淮北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和蟲災,疾病到處流行。在這場劫難中,朱元璋的父母和長兄都先後病死、餓死。16歲的朱元璋靠鄉鄰的幫助,草草埋葬了親人之後,孤苦無依的他只好到附近的皇覺寺當了小和尚。不久,災情越來越重,寺廟中的和尚也不得不外出討吃就食。朱元璋入寺後不到幾個月,就被打發出去,做了遊方僧。他雲游四方,到處乞討,山棲野處受盡了風霜之苦;但同時也使他了解到民間疾苦,增長了社會見識。兒時生活的磨難使朱元璋胸懷大志,結尾以過人的膽識和策略奪取了天下,變成明朝太祖。 李鴻章(1823-1901),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北洋水師的締造者。安徽合肥人。合肥位於江淮之間、巢湖之濱。總面積7266平方公里。合肥歷史悠久,自秦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北接華夏,南近江南,歷為軍事重鎮和兵家必爭之地,自古就有「江南唇齒,淮右襟喉」,「江淮首郡、吳楚要沖」之稱。尤其是三國時期魏吳在合肥長達32年之久的交兵,為合肥留下了逍遙津、教駑台、三國新城等很多的三國遺跡。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很多的名人。李鴻章即是其中出色的一位。李鴻章自幼好學,少年及第。30歲為在安徽堵繳太平軍,回鄉辦團練。李鴻章及其父李文安都是進士出身,「鄉望素孚」,因此辦練卓有成效。後來一些當地鄉紳的團練也加入進來,這些人後來都變成淮軍的主幹。(其時安徽的廬州府(今合肥)一帶因為是軍事要沖,所以清軍與太平軍拉鋸戰十分激烈。李鴻章通過三年的征戰,奪回廬州,霸佔無為(今安徽無為縣)、巢縣(今巢湖市)等地有功,陞官加封。這五年的團練生涯,不僅為其日後統帥淮軍提供了軍事經驗,也使他有了一個錯綜復雜的關系網,奠定了日後樹立淮軍的組織基礎。(後來李鴻章變成淮軍統帥,而淮軍,事實上充當了近代中國國防軍的人物,布防於中國漫長的邊境線上,並在很多戰役中建功。)1858年,太平軍再克廬州,李鴻章家宅被毀,於是投奔為湘軍做事的長兄李瀚章,次年投入曾國藩湘軍大營。從此,李鴻章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戰場磨練、官場沉浮,結尾官至極品,權傾一時,變成赫赫有名的清末重臣。
② 巢湖的歷史有多久
巢湖歷史悠久,文化昌盛,集古人類遺址、古戰場遺址、古關隘、古城池於一體,匯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及古墓、古塔、古寺、古碑刻等諸多古跡於一體,歷史名勝群星璀璨,文化底蘊深厚,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 巢湖地域是古人類最早的發源地之一。距今三十萬年的「和縣猿人」、二十萬年的「銀屏智人」和五千年前「中國最早的城市」凌家灘文化遺址,印記了人類祖先從猿人到智人再到現代人一步步進化的歷史,展示了從舊石器期到鐵器時期直到新石器時期人類創造的最早的古代文明。三大遺址的發掘,震驚了國內外考古界和史學界,打破了長期以來長江和巢湖流域被認為不可能是人類發源地的歷史論斷。 巢湖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一代代名將曾馳騁巢湖疆場,留下眾多的古戰場遺存。 含山縣古昭關,雄踞「吳頭楚尾」,碑刻上清晰地記述著春秋時期楚國名將「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急白頭」的驚險場景,正是這一「逃」,改變了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格局,由此引發出「伍員借兵滅秦」、「伍員鞭笞楚王屍」,以及「范蠡送西施」、「越王勾踐十年卧薪嘗膽」等一系列千秋不朽的故事。 和縣霸王祠的悠揚鍾聲,聲聲訴說著「項羽烏江自刎」的悲壯故事,十年楚漢相爭在這里畫上了句號。項羽衣冠冢、霸王亭、拋首石和享殿里的字碑,記述著「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當年「垓下之戰」、「霸王別姬」、「自刎烏江」等感人情景;沿湖的散兵、楚歌嶺,沿江的虞姬墓、滾馬灘、四潰山、插花山,到處流傳著項羽和虞姬許許多多動人的傳說。 居巢區旗鼓山,是項羽謀臣范增的故土。這里「鼓打旗搖鳳點頭」的青山秀水,向人們訴說著兩千年前歷史的輝煌與遺憾:正是由於「當年亞父出居巢」,輔楚反秦,項王才得以完成千秋大業;但也正由於項羽後來不聽從他的計謀,在他導演的「鴻門宴」上沒有殺掉劉邦,才出現自刎烏江的悲劇結局。 秦漢之後,巢湖又是三國爭雄的古戰場。曹操占據巢湖水鄉,與吳國孫權在這里展開長達數十年的「拉鋸戰」,周瑜英勇善戰,與曹操十戰濡須河,終使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周瑜和小喬之墓今猶在,「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千古佳句,以及周郎墩、都督山的傳說至今為民間廣泛傳誦。 巢湖是「巢湖水師」的發源地。元朝末年,居巢人俞廷玉父子並廖永安弟兄,為保護鄉里聚兵巢湖,在湖心姥山島建水寨,修船壙,訓練水師。正是這個水師,在裕溪口打敗元軍,救出朱元璋,並相助朱元璋揮師渡江,為明朝建業建立了卓越功勛,俞氏父子四人因此被冊封為「兩公兩侯」。俞府宗祠和姥山南壙遺址,至今印記著這個鮮為人知的歷史功績。 巢湖是「淮軍文化」的搖籃。李鴻章在巢湖中廟水域集中編練中國淮軍,一批著名愛國將領——廬江籍「五大督撫」丁汝昌、吳長慶、吳贊成、劉秉璋、潘鼎新,肥西籍的劉銘傳,正是從這里走向疆場,走向台灣,在抗法戰爭、甲午戰爭和抵抗八國聯軍三大戰爭中屢建奇功。淮軍在巢湖的遺存很多,以中廟鎮的淮軍「總祠堂」昭忠祠、李文公祠、姥山的文峰塔,烔煬鎮的李鴻章當鋪為中心,從廬江的吳長慶故居、武壯公祠、潘鼎新祠、劉秉璋墓,到居巢區、無為縣的丁汝昌的故居和墓園,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淮軍文化圈, 巢湖是現代革命的紀念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雄的巢湖兒女繼承和發揚先輩們的光榮傳統,在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積極參軍,踴躍支前,為保衛祖國浴血奮戰。農民在這里組織暴動,新四軍在這里打響了抗戰第一槍,留下了羅家咀和六洲暴動、新四軍七師司令部和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蔣家河口戰斗和渡江戰役等很多舊址及紀念塔、紀念碑、紀念館等,成為當今紅色旅遊的重要去處。 巢湖是歷史名人的故里。這里英才輩出,群星璀璨。從秦末謀略家范增,三國名將周瑜,到唐宋著名詩人張籍、張孝祥、杜默、楊傑;從清朝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福建巡撫吳贊成、四川總督劉秉璋、廣西巡撫潘鼎,到現代「革命先驅」李慰農、陳原道,「民族之雄」戴安瀾,「巢湖四上將」馮玉祥、張治中、李克農、溫宗仁,以及當代書法大家林散之、畫家童雪鴻、詩人田間、奧運冠軍許海峰等,都出生在這塊沃土上。他們不僅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還在家鄉留下了諸多不可復制的歷史胎記和現實外延,其中馮、張、李三上將故居定為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③ 安徽巢湖最早的名人
范 增:西漢居巢人。被項羽尊為「亞父」。曾設「鴻門宴」,計不為項羽所用。
馮玉祥:居巢人。國民政府副委員長。一級上將。國民軍總司令。電請孫中山北上,驅逐溥儀出宮。任行政院院長兼軍政部部長。1929年爆發蔣馮大戰。1930年 與閻錫山聯合反蔣,中原大戰爆發。
張治中:居巢人。「和談將軍」北平和談國民黨代表。
張本禹居巢人,抗日戰爭中時任第十三軍四師十二旅少將副旅長,1937年八月十二日在北平南店口作戰犧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李克農:居巢人。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共產黨早期情報三傑之一。建國後,歷任中央社會部部長,外交部副部長。軍委總情報部部長,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溫宗仁:居巢人。上將。軍事科學院政委。
魯彥周:居巢人。創作的中篇小說《天雲山傳奇》1982年發表於《清明》雜志,獲全國中篇小說一等獎。改編成同名電影後囊括電影「百花獎」、「金雞獎」和文化部頒發的大獎。
徐克勤:居巢人。地質學、礦床學家。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思敬:居巢人。工程地質專家。中國科學院工程地質力學開放實驗室主任。1998年當選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學會理事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 瑜:三國廬江人。三國時吳國名將。前部大都督。親率吳軍與劉備聯軍 大破曹操於赤壁。精於音樂,「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丁汝昌:廬江人。北洋海軍提督。日本海陸軍進攻威海 衛,率船發炮支援炮台守軍,擊斃日本陸軍少將大寺安純。南北炮台失守後,據守劉公島 抵抗,擊退日軍8次進攻,拒絕投降。同年2月11日夜被迫服毒自殺。
潘鼎新:廬江人。後遷居肥西三河。鎮壓 太平軍及鎮壓捻軍。立「鼎」字營。後任山東布政使,調授廣西巡撫。1888年,清廷賞還鼎新原銜。
孫立人:廬江人。國軍上將。美國西點軍校畢業。國民黨陸軍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
宋功德:廬江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副研究員,現任教於國家行政學院。著有《法學的坦白》等。
張 籍:唐和縣人。工於詩,擅長樂府,與王建齊名。白居易、劉禹錫、賈島、孟郊等人的詩歌創作受其影響較大。
張孝祥:宋和縣人。愛國詞人。其詞作極力追蹤蘇軾,風格豪放,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思 想內容,與張元干同為南宋初期詞壇雙璧。
張即之:宋和縣人。是南宋書壇上的首屈一指的開拓者,歷代對其書作品評價很高。存世書跡有《極本庵記》、《書林詩卷》等。
林散之:和縣人。當代「草聖」。擅長詩、書、畫,有「書聖」之譽。
許海峰:和縣人。第一枚奧運金牌獲得者。現為中國射擊隊總教練。
候學煜:中國植被學奠基人。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院博士學位。中國編制中國植被圖的先驅,農業植被制圖創世界先例。最早發現和研究中國的土壤指示植物。
俞建章:和縣人。地層古生物學家。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博士。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壽武:和縣人。旅美優秀青年數學家。當今海外華裔數學領軍人物。
鮑家文:和縣人。1968年獲美國匹茨堡大學數學博士學位。被列名為以下名人錄:《教育界名當(英國)》、《科技界名人錄》、《南部及南部名人錄》、《美洲名人錄》、《美國名人目錄》。
趙永盛:和縣人。麻省理工學院獲核物理博士。
陶 悅 群:和縣人。美國加大學洛杉磯分校(VCLA)工程博士學位。俟後曾任美國VCLA工學院助理研究員,美國VCLA商學院高級研發顧問。現任美國VCLA商學院特聘研發顧問獨資歐美康視科技公司董事長。
沈 揚:和縣人。1990年底獲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獨立開辦「尼爾化學技術公司」,並在上海設分公司。
王 昊:和縣人。2002年春獲得美國田納西范德比爾特大學理學博士。
陸兆斌:和縣人。化學家、博士後研究員。1963 年出生。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化學院博士學位。現為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朱 曉 曼:女 和縣人。現就職美國波特蘭市萊克穗醫院神經生物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博士後。
陳 一:和縣人。1996—1998年,在美國加州國家科研中心博士後。1998年受聘為加拿大蒙特利爾JDS公司任光學工程師。現任美國紐約JDS公司任高級研究員。
田 濱 :和縣人。1998年獲美國克薩斯大學博士學位。獲得美國醫學聯合會優秀論文獎、全美青年科學家論壇最佳論文獎。獲得美國潘山道士傑安葯理學研究獎與美國生命科學年會優秀分子生物學研究獎。現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主持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人類哮喘發病機理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工作。
杜 克 林:和縣人。1971年生。工學博士。00年5月通過香港的「優秀人才計劃」移民香港。01年2月移民加拿大,成為加拿大永久居民。在國際學術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20多篇。研究領域涉及工程力學、工程材料、機器人與自動化、神經網路、無線/移動通訊、智能天線、CDMA,以及信號處理。目前研究著重於無線/移動通訊相關技術的研究。
竇非:和縣人。生物化學家、博士後。1975年生。2000年後,在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分子與細胞神經生物實驗室讀博士後。目前在美國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獲得者Paul Greengard教授指導下,從事新興前沿科學的研究。
戴安瀾:無為人。黃埔軍校抗日名將。在緬甸殉國。「域外死忠第一人」「抗日之英 民族之雄」
田間:無為人。現代詩人。著有詩集《未明集》、《中國牧歌》、《給戰斗者》、《誓辭》等。抗戰時期最有影響的詩人之一。在當時,七月流派,七月流派中不少詩人,都曾經「受鼓舞於他的熱情,感染於他的詩風」,對於七月流派的形成,田間可以說是奠基者之一。
朱勇:無為人。是新中國第一批5個法學博士之一。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
呂向陽:無為人廣州融捷投資管理集團總裁。2004年新財富中國500富豪榜25位。
④ 求三國時期所有安徽的名人
劉備,關羽,張飛,曹操,趙雲,馬超,諸葛亮
⑤ 巢湖的由來和傳說。
由來:
巢湖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古稱「居巢」、「南巢」,「成湯放夏桀於南巢」即出於此,文字記載的歷史有3000餘年,秦時設居巢縣,唐朝設立巢縣。
1984年1月撤巢縣設立縣級巢湖市,1999年7月撤市設立居巢區,2011年8月撤區設縣級巢湖市。下轄17個鄉鎮、街道,總面積2046平方公里,總人口92萬。
傳說:
古時候,巢湖城裡的焦玉姑、焦姥姥祖孫倆偶遇小白龍,並把它帶回家。玉帝為了避免黃霸天作亂,下令把巢州沉到水底。小白龍奮力與黃霸天周旋,玉姑與姥姥則帶著一州的百姓撤出巢湖城。最後,大水把下沉的巢湖城與黃霸天一起淹入水底,變成了巢湖。
(5)巢湖的三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巢湖市(原巢縣)的歷史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三千多年。商時地屬南疆,故名南巢。
周時為巢(伯)國地。春秋時為楚屬國。四至大致東到昭關(今屬含山縣),西至廬江,南達長江,北到巢湖。巢國多次被吳國所佔,《春秋》: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公會吳於橐皋」,即今柘皋。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滅吳,巢國還楚。
秦統一後,置郡縣,柘皋一帶為橐皋縣,巢湖以南為居巢縣,也作居鄛。兩縣均屬九江郡。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設淮南國,領居巢。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居巢改屬廬江郡(橐皋仍屬九江郡)。
⑥ 安徽巢湖的名人
安徽巢湖的名人有范增、周瑜、丁汝昌、戴安瀾、馮玉祥、張治中、李克農、溫宗仁、林散之、許海峰等等。
一、范增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鄛人(今安徽巢湖西南)。秦末農民戰爭中為項羽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
公元前206(漢元年),范增隨項羽攻入關中,勸項羽消滅劉邦勢力,未被採納。後在鴻門宴上多次示意項羽殺劉邦,又使項庄舞劍,意欲借機行刺,終未獲成功。漢三年,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系,被項羽猜忌,范增辭官歸里,途中病死。
二、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 。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三、丁汝昌
丁汝昌(1836—1895年),原名丁先達,字禹亭,號次章,安徽合肥石頭鎮人。清朝晚期將領,官至北洋水師提督。
明朝初年,祖先從鳳陽遷居廬江。同治四年(1865年),遷居巢縣汪郎中村。早年參加太平軍,隨隊歸順湘軍。不久,隸屬李鴻章淮軍,參與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官至記名提督。光緒五年(1879年),李鴻章調入北洋水師。
光緒七年(1881年),統率北洋水師官兵200趕赴英國,接帶「超勇」和「揚威」巡洋艦回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衛之戰中,指揮北洋艦隊抗擊日軍圍攻。
未得上峰命令,無奈港內待援,致仕北洋海軍陷入絕境。彈盡糧絕,援軍未至,拒絕日軍將領伊東祐亨勸降,服食鴉片自盡以謝國人。宣統二年(1910年),平反昭雪。
四、戴安瀾
戴安瀾(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陽,字衍功,自號海鷗,漢族,安徽省無為縣仁泉鄉(今洪巷鄉)練溪社區風和自然村人。國軍名將,黃埔系骨幹之一。1926年黃埔軍校三期畢業。
1942年,率第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取得同古會戰(殲敵五千餘,而日軍兵力4倍於戴部)、收復棠吉等戰功。
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區指揮突圍戰斗中負重傷,26日下午5時40分在緬北茅邦村殉國。1939年6月17日,授陸軍少將。1942年10月16日,追贈陸軍中將,解放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五、馮玉祥
馮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煥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縣(今安徽巢湖市),生於直隸青縣(今屬河北滄州市),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北軍閥。有「基督將軍」、「倒戈將軍」、「布衣將軍」之稱。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參加灤州起義。1921年7月後任陝西督軍。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系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並將所部改稱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1926年在直奉聯軍進攻下通電辭職。
1926年3月赴蘇聯考察,同年5月加入中國國民黨。9月17日在綏遠五原誓師,率領西北軍出潼關參加北伐戰爭。1930年3月與閻錫山組成討蔣聯軍,中原大戰失敗後隱居山西汾陽峪,後隱居泰山。1933年5月,在察哈爾組織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1935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
⑦ 安徽巢湖歷史名人
范 增] (公元前277——前204)秦末著名政治家。居巢(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區亞父鄉)人。《史記•項羽本紀》載:「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秦末農民戰爭時,曾勸項梁立楚王族後裔為楚懷王。公元前207年,秦軍圍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楚懷王命宋義、項羽救趙,他為末將。後歸項羽,為其主要謀士,被尊為「亞父」。曾屢勸項羽殺劉邦;羽不聽,反中劉邦反間計;削其權力,憤而離去,病死於途中。劉邦嘗言:「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文 翁] 西漢著名教育家、治水官吏。字仲翁,廬江舒(今安徽廬江)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興教育、修水利,政績卓著。他治蜀首重教育,選派小吏至長安,受業博士,或學律令,結業回歸,擇優「為右職,次舉官至郡守刺史者」;在成都興辦地方「官學」,入學者得免徭役,以優良者為郡縣吏,促進當地文化的發展。班固《漢書》評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都江堰水利述要》載,文翁在任職期間,「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頃」。 (175——210)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字公瑾,今廬江人。出身官宦世家,曾祖周景,伯父周忠,皆官至漢太尉;父周異為洛陽令。少與孫策友善,曾為居巢(今巢湖市居巢區)長,後歸孫策,為建威中郎將,人稱周郎。策死,與張昭同輔孫權,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佔領荊州後,統帥水軍、步兵數十萬,試圖南下,一舉消滅東吳。他和魯肅審時度勢,指出曹操冒險用兵有四患,並親率吳軍與劉備聯軍大破曹操於赤壁(今湖北赤壁市)。十五年(210年)率軍西征,箭傷復發,卒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巴陵山),孫權迎喪至蕪湖,命葬故里,墓在廬江城東郊。《三國志》載其有姿貌,精音樂,為人謙和。
[周 瑜]
[王 蕃] (228——266)三國時期天文學家、數學家。字允元,今廬江人。他博覽多聞,通曉天文、數學。先後任吳國尚書郎、散騎中常侍等職。據渾天說和天象觀察,製作渾天儀,以三分之長為一度,周長一丈零九寸六分,介於古渾天儀和張衡制渾天儀之間。有《渾天圖記》、《渾天象注》。他進行數學研究,計算出圓周率為π=3.15,與劉徽的「徽率」、祖沖之的「祖率」相近。因性格直率,遭受佞言,被吳王孫皓殺害。《三國志》有傳。 (1019——約1085)北宋著名歌豪。字師雄,今和縣南義鄉人。他幼讀經史,愛寫詩文,20歲游學開封。時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愛慕其才,請任幕府書記官,推辭未赴。同年六月,自謀任武成軍節度判官,後應召進京都任秘閣校勘。與詩人歐陽修、石曼卿相處甚密。其師石介評曰:「曼卿豪於詩,永叔豪於詞,師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稱。」故有「三豪」之稱,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辭官還鄉豐山杜村,特意購六株玉蝶梅植於住宅旁,平日邀宴賓朋,飲酒賦詩,賞梅興。以特奏名仕,任新淦縣尉。著有《詩豪集》。
[杜 默]
[徐 兢] (1091—1153)南宋書畫家。字明叔,今和縣人。十八歲入太學,學優,會試不佳。後以父徐宏中任輔將仕郎,步入仕途。初授司刑曹事,繼知縣事。宣和六年(1124年),徐兢以國信使出使高麗,撰《高麗圖經》四十卷,詳細記載高麗的國體、風俗、事物等,徽宗閱,喜,賜同進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管書學。工畫精書法,他的山水人物畫,時人譽為神品。他的書法,兼備顏(真卿)、柳(公權)諸體之長。紹興二十二年(1153年),回歷陽省親,卒於途中。
[張孝祥] (約1132~1169) 南宋著名詞人。唐張籍後裔,字安國,號於湖居士,今和縣烏江鎮人,後移居蕪湖。紹興進士,因廷試第一(即狀元),居秦檜孫秦塤之上,檜指其父張祁謀反,被投入獄。死,為秘書省正字,歷宮中書舍人、廣南西路安撫使、荊湖北路安撫使,進顯謨閣致仕。他詩、詞、書法俱佳,尤以詞著稱。詞風接近蘇軾,為豪放派詞人;內容多要求國家統一,反對苟且偷安,長調《六州歌頭》尤為感人。有《於湖集》、《於湖詞》。 (1313~1371) 明朝開國將領。今含山縣黃墩鄉人,農民出身。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家鄉結寨組建水軍;十四年,與廖永安、俞通海、桑世傑等部會合人巢湖,次年致書歸附朱元璋。從元璋渡江,克採石、太平(今當塗),取水陽(在今宣城)、涇縣,授總管之職。後攻克金陵、鎮江等地,高升秦淮翼元帥、僉行樞密院事。洪武元年(1368年),進封榮祿大夫。三年,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巡視廣東海防城堡,次年卒於崖州(今海南省崖縣),還葬黃墩,追封巢國公。 (1324~1388)明朝開國將領。今含山銅閘鎮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奔駐和州朱元璋,為璋侍衛。至正十六年二月,隨璋攻克金陵,又克鎮江,授領軍先鋒,英勇善戰,升統軍大元帥。至正二十三年,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盡殲諒部,為留守中衛指揮僉事。二十七年擒張士誠以歸,留守左衛指揮使。洪武十二年命視大都督府事,封為安慶侯。二十一年病故,追封為「皖國公」,賜葬鍾山。
[華 高]
[仇 成]
[李 信 李 彬] 李 信 明朝開國將領。今含山縣陶廠鎮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和州歸附朱元璋。隨璋渡江,克採石、太平、溧水、溧陽。十七年克常州,被選任前部先鋒,駐守常州。洪武元年克廷平,統一了浙江、福建。洪武三年正月。調太原守御,六月調守潞州,升太原衛管軍副千戶。十一年二月被封為武殷將軍。十八年授明威將軍。二十年遠征漠北,獲虜有功。二十五年升遼東都指揮使,卒於任上。
李 彬 (?~1422)李信之子。洪武二十二年襲父職任濟州衛指揮僉事。二十七年,統領官軍修築宣府及德勝口等處長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擢為先鋒,因轉戰有功,永樂元年(1403年)被封為同知右軍都督府事豐城侯。後巡守海疆,防倭入侵。永樂五年奉命率軍平交趾(今越南);二十年正月,病故於交趾。追封「茂國公」。葬於故里陶廠。 明朝狀元。字用大,今無為人。永樂十三年(1420年)第七名進士。殿試後,明成祖召見,詢及祭汜、兵戌,應對中肯,考究說明,被成祖擢為第一,稱狀元。授修撰,纂修《宣廟實錄》,升侍講。不久,因疾告假歸里。正統十一年(]446年)復任。翌年主持順天鄉試。景泰三年(1452年)以侍講職,兼任南京掌院員。後升侍講學士,代理南京國子監事,卒於官。 (1491—1559)明朝著名哲學家。字嵩柏,號蘇原,今無為人。正德進士。歷官兵部主事、戶部主事,至吏部文選司郎中不對題。40餘歲辭官歸里,專事著述。以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反對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在認識論上,堅持「德性之知」必須由於「聞見之知」,肯定認識與學習和鍛煉的關系。他早年受外祖父張綸的啟迪,不贊同宋儒把性和氣區別開來作為善惡相對的劃分,並反對那種深山大澤有鬼有神的唯心論。他的哲學著作思想曾經產生很大影響,至今仍受日本學術界的重視。1984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吳廷翰集》。
[邢 寬]
[吳廷翰]
[宛嘉祥] 明朝文學家。號白湖,今廬江人。年少自學苦攻七年,中嘉靖舉人,在廣信、臨清任職。不久,提升為戶部郎。後任貴州思南府知府,治匪有功,久任思南,清除了匪患。百姓安居樂業,自發建碑記其功德。晚年,辭官回家。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總篡《廬江縣志》,另著有詩文集。 (1621~1693)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字務旃,號鷹阿山樵,戴重之子。戴本孝繼承父志,拒絕做清朝的官,一生隱居山林。他性情高曠,迷戀山水;能詩會畫,多作卷冊小景。他畫山水善用干筆蘸墨,深得元人氣味。著有《前生集》、《餘生集》等書。戴本孝兄移孝著有《碧落後人詩集》,其侄戴昆著有《約亭遺詩》,有反清言論,均遭戮屍。
[戴本孝]
[孫維祺]清朝文學家。字以介,號起山,今廬江城關人。九歲能文,落筆千言,未嘗軼於理法。中康熙庚午(1690年)舉人、辛未(1691年)進士,歷任直隸河間、淶水知縣,由淶水組歸,優游山林,著書自娛,選文不拘一體,因材造就,評語皆中肯。著有《五經說文》、《廿一史臨》、《三太史》、《四書印證》、《春秋大意》、《春秋隱》、《飛躍真言》等。 清朝史學家。字啟謨,號訂頑,今無為人,府庠生。博通經史。竭十餘年精力,搜集明代300年間抗節死義諸賢事跡,編纂成《史外》32卷,乾隆十三年(1748年)付梓。民國十五年1926年)清末舉人盧自濱校訂再版。還著有《望古集》6集。 (1766~1848)清朝文學家。字體之,號唯唯道人,今居巢人,世居柘皋鎮太平坊。嘉慶十年(1805年)進士,歷任睢寧、贛榆、泰興、碭山、豐縣等縣知縣。著有《孝經集解》、《大學中庸性道圖說》、《四書精義說貫》、《金剛經注釋辯疑》、《尋樂上、下篇》、《觀心堂文稿》種等。離職後,他主講宿遷鍾吾、潁州清穎、六安賡揚等書院。晚年返回故里,任巢湖書院院長。兼治書畫。他的畫以墨梅為逸品。善用指頭畫梅花,因而又自號鐵梅道人。遺作精品有百幅梅花百首詩。
[汪有典]
[楊欲仁]
[陳廷桂] (1768—1842)清朝文學家。別名夢湖,今和縣歷陽鎮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舉,乾隆六十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刑部主事,律例館纂修,員外郎,雲南及江西副考官,湖北安襄道按察使,陝西按察使,太僕寺少卿,奉天府丞兼提督學政等職。著有《歷陽典錄》、《滇程日記》、《豫章行記》、《沈陽於役記》、《江漢行程錄》、《秦三絕錄》等。晚年回歸故里著有《筍根雜錄》、《歷陽詩囿》、《年譜稿》,並重修《和州志》。 (1836~1895)清朝著名民族英雄。字禹廷,今廬江人。參加淮軍後,初隸長江水師。從劉銘傳鎮壓捻軍,升提督。1874年李鴻章創辦海軍,次年派他至英國購買軍艦。1888年北洋艦隊編成,被任命為海軍提督。他治軍有方;培養出諸如鄧世昌等英雄部屬。他因屬淮系,而軍中多閩人,故事多掣肘。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他主張先發制人,出擊日本海軍,被李鴻章拒絕。9月率艦隊護送運兵船隻到鴨綠江口大東溝,返航時突遭日艦襲擊,遂發動黃海反擊戰。他身負重傷,李鴻章始命之退守山東威海衛「保船避戰」。次年,日軍分海陸兩路進攻威海衛,佔領南北兩岸炮台,逼他投降;他嚴辭拒絕,下令毀炮沉船,以表抗敵決心。因美、德顧問和部分將領不從,乃令冒死突圍,但仍遭反對,向清軍救援不應,被迫於2月12日服毒殉國。威海劉公島建有「丁公祠」。
[丁汝昌]
[張學寬] (1870~1931)清末民初名醫、書法家。字栗庵,今含山縣環峰鎮下壠村人,後定居含城。童年家貧苦學,光緒三十年(1904年)中進士,旅授山東萊陽知縣。他工古詩文,精通音律,擅長書法金石。中年銳意學醫,集有《驗方匯編》,收有古醫治疑難雜症200多例。晚年和、含兩縣流動居住,曾設杏壇課徒講學。作書薦林散之在黃賓虹門下學藝,他藏書甚豐,內有歷代碑帖300多冊。著有《觀復堂詩文集》、《四書札記》、《金石考證》等。 (1875~1951)白話文的倡導者。原名修隆,字燮,號水破山人,無為湖隴人。師從邑人方澍,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南京高等警官大學堂。三十年參加陳獨秀等在蕪湖組織的岳王會。三十一年就讀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加入中國同盟會。三十四年在上海創辦《白話日報》,被胡適推崇為我國推廣白話文的「開山老祖」。民國元年(1912年)任安徽省警察廳長。二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僉事。六年任北京大學庶務主任,後任出版部主任。「五四」運動爆發時,他組織編印的2萬份《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是當天發出的惟一傳單。十五年他移居夫人劉冰儀的故鄉貴池縣。後曾出任安徽省圖書館館長等職。
[李辛白]
[吳弱男] (1886—1973)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先驅者之一。廬江沙湖山人,著名愛國人士章士釗夫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赴日本東京,在青山女子學院攻瀆英語: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孫中山英文秘書。民國十六年(1927)年李大釗被捕,她設法營救,後又籌款3000元,贍養遺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市文史館員等職。 (1893—1969)近代教育家。字覺凡,今居巢半湯鎮人,後遷居巢城小西門迎仙巷。早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先後任金陵大學講師、安徽省立第一中學校長。1921年公費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教育碩上學位。回國任金陵大學教務長、文學院長,兼中央大學教授,受聘為安徽省政治學院院長等職。1947年任安徽大學教務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省文教廳副廳長、民盟安徽省委常委和民盟蕪湖市委主任委員。著有《教育統計學》一書。
[劉乃敬]
[李慰農] (1895--1925) 革命烈士。原名李爾珍,今居巢方集鄭村人。民國元年(1912年),考取蕪湖第二農業中學。「五四」運動爆發時,他是蕪湖學生運動的組織者之一。後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成為中共黨員。1923年底他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5年初回國,被中共中央派往山東省委工作。4月19日,青島大康紗廠工人罷工,他聯絡其他紗廠聲援。在罷工斗爭高潮時期,他擔任中共青島市委書記。罷工歷時22天,並取得勝利。5月29日,日寇勾結軍閥張宗昌製造了駭人聽聞的「青島慘案」。第二天,上海又發生「五卅慘案」。他即領導「滬青慘案後援會」,堅持斗爭。7月26日,他不幸被捕,29日壯烈犧牲。
[吳紹青] (1895~1980)著名醫學家。今居巢人。民國四年(1915年)考入美國人辦的湘雅醫學院,獲博士學位。先後在上海工部局傳染病醫院、蕪湖弋磯山醫院、重慶中央醫院、國立上海醫學院等處工作,歷任醫師、主任、代理院長,院長、教授、中國防癆協會總幹事等職。建國後任中國防癆協會副理事長。他一生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多達80餘篇,1952年主編的《實用肺結核病治療學》一書,曾多次再版。1956年編著的《肺功能測驗在臨床上的應用》,為我國填補了一項空白。1959年主編的《結核病學》一書被用作高等醫學院的教材。此外還參加了《內科學》和《實用內科學》的編撰。
[周新民] (1897—1979)著名法學理論家。廬江大化人。「五四」運動時期,積極投身於反帝反封建的學生愛國斗爭中,曾任安徽學生聯合會副會長。1922年赴日本明治大學研究院攻讀法學,回國後在安徽省立法政專門學校任教。後在上海法政學院、復旦大學、雲南大學和香港達德學院等院校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最高人民檢察署秘書長、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和沈陽市副市長等職,並擔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組織部長、中國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他長期從事法學理論研究工作,曾率中國代表團出席匈牙利國際法學會第五次大會。 (1898—1980)著名地質學家,和縣歷陽鎮人。民國十三年(192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民國十七年,由李四光教授介紹到中央地質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民國二十二年,赴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留學,獲博土學位。回國後仍從事地質研究,並兼任重慶中央大學及重慶大學地質系教授。1950年,與李四光共同從事地質礦產研究的調查。1952年任中蘇科學考察隊中方負責人。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地學部學部委員。1964年任長春地質學院副院長。他在早珊瑚類研究中取得重大成就。1976年,撰寫了《中國古代珊瑚分類》專著。1978年5月,他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全國科學大會。1979年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十二屆理事會理事長,出席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第九屆石炭會議,當選為國際石炭系分會委員。 (190(1~1938)抗日烈士。字文衷,今居巢黃麓鎮洪家疃人,張治中將軍胞弟。民國十四年(]925年)考入黃埔軍校三期,畢業後三陵參加北伐。「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張本禹參加「反寧護漢」活動。後歷任陸軍教導二師警衛營少校營長、中央軍校第八期學兵總隊中隊長、獨立第四旅亡校團長等職。1935年,張本禹擔任陸軍第十三軍四師十二旅少將副旅長。次年8月,率部援助傅作義將軍在綏遠抗戰。在百靈廟戰役中,為收復百靈廟作出重要貢獻,榮立戰功。1937年8月率部在南口與日軍坂垣師團激戰,他親率一個排與敵肉搏奪回陣地。又親往太原催調並押運彈葯回南口。8月30日在南口卸車時,遭敵機轟炸不幸犧牲。1980年,中共中央統戰部追認張本禹為抗日烈士。 (190l一1952)著名歷史學家。原名丁增熙,和縣城南鄉人。幼年喪父,自學成才。自小學而入經學,由經學而人史學。後靠半工半讀旁聽北京大學文科課程,考取北京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民國十六年(1927年)經魯迅先生等人介紹,任廈門大學國學院助教。後在多所大學中文系、歷史系任教。他在20世紀20年代著重於文字、音韻研究。20年代末轉向甲骨文考釋,著有《說文闕義箋》、《釋夢》、《由齊侯因次敦銘黃帝論五帝》等。30年代後著重研究古代史,著有《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吳雷考》、《論炎帝太岳與昆侖山》、《新殷本記》、《商周史料考證、《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等,逝世前有《姓與氏》、《半亞血族群婚制——騰》等論著。
[俞建章]
[張本禹]
[丁 山]
[釋慧慶] (1958--)著名法師。俗姓方,名志平,廬江同大鄉新河人。1978年出家,1983年至南京棲霞山佛學院深造,次年在江西如日山普照寺受戒。1985年任滁州琅琊寺知客師,1986年返九華山任旃檀林寺知客師,1987年被選拔至萬年寺百歲宮。他佛學淵博,雲游各地,廣交朋友。曾出訪韓國、泰國、緬甸等國,並三次訪問台灣,講經說法,名播海內外。現為九華山百歲宮住持、風陽龍興寺方丈和冶父山實際寺特聘住持,出任九華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廬江縣政協特邀常委和安徽省政協常委。
⑧ 巢湖市起源歷史
巢湖地域是古人類最早的發源地之一。距今三十萬年的「和縣猿人」、二十萬年的「銀屏智人」和五千年前「中國最早的城 市」凌家灘文化遺址,印記了人類祖先從猿人到智人再到現代人一步步進化的歷史,展示了從舊石器期到鐵器時期直到新石器時期人類創造的最早的古代文明。三大遺址的發掘,震驚了國內外考古界和史學界,打破了長期以來長江和巢湖流域被認為不可能是人類發源地的歷史論斷。
巢湖市半湯鎮——西周、春秋時就是南方銅料運往北方的中轉地。青銅器銘文中稱之為「繁湯」。「繁」、「半」古音同,所以繁湯即半湯。但是由於古代文獻中記載不詳,許多專家學者都誤以為繁湯即繁陽,又說在今河南省新蔡縣韓城鎮,均屬誤記。淮北的繁陽不產銅,也不在南北交易的要路,不可能是古代文物上記載的繁湯,且「繁湯」之「湯」與「陽」在上古文字中有很大區別。
巢湖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一代代名將曾馳騁巢湖疆場,留下眾多的古戰場遺存。
居巢區旗鼓山,是項羽謀臣范增的故土。這里「鼓打旗搖鳳點頭」的青山秀水,向人們訴說著兩千年前歷史的輝煌與遺憾:正是由於「當年亞父出居巢」,輔楚反秦,項王才得以完成千秋大業;但也正由於項羽後來不聽從他的計謀,在他導演的「鴻門宴」上沒有殺掉劉邦,才出現自刎烏江的悲劇結局。
秦漢之後,巢湖又是三國爭雄的古戰場。曹操占據巢湖水鄉,與吳國孫權在這里展開長達數十年的「拉鋸戰」,周瑜英勇善戰,與曹操十戰濡須河,終使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周瑜和小喬之墓今猶在,「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千古佳句,以及周郎墩、都督山的傳說至今為民間廣泛傳誦。
⑨ 安徽巢湖近代名人
說安徽沒什麼,就是出了一個胡主席、和吳邦國而已說安徽沒什麼,就是出了一個首富王傳福,史玉柱而已說安徽沒什麼,就是出了一個陳獨秀、胡適而已 說安徽沒什麼,就是八大菜系裡有一個徽菜而已說安徽沒什麼,就是歷史上出了個老子、莊子、管子而已說安徽沒什麼,就是有個僅僅比五嶽好點的黃山而已說安徽沒什麼,就是出了一個朱元璋而已說安徽沒什麼,就是有一群叫做徽商的人比較能掙錢而已 說安徽沒什麼,就是出了個奇瑞設計除了中國第一台汽車發動機而已.還有個江淮說安徽沒什麼,就是宣紙、徽墨、宣筆、歙硯被叫做文房四寶而已. 說安徽沒什麼,就是搞了個人造小太陽而已. 說安徽沒什麼,就是黃梅戲唱的許多人喜歡而已。說安徽沒什麼,就是拿了中國的第一塊奧運會金牌而已。說安徽沒什麼,就是少林寺方丈是釋永信而已。說安徽沒什麼,就是曹操、華佗、周瑜等人在三國比較有名而已。說安徽沒什麼,就是有個中國科技大學而已。說安徽沒什麼,就是有個「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說法而已。說安徽沒什麼,就是劉安寫了個《淮南子》,編了二十四節氣而已。說安徽沒什麼,就是出了個胡雪岩而已。說安徽人沒思想,老子,莊子,姜尚,管仲,張良,劉安,桓譚,朱熹,李善長,朱升,方以智,戴震,陳獨秀,朱光潛,王稼祥,胡適,趙朴初都笑了! 說安徽人不會寫詩,李紳,張籍,杜荀鶴,梅堯臣,施閏章,海子都笑了! 說安徽人不會畫畫,李公麟,漸江,新安畫派都笑了! 說安徽人不會戲曲,程長庚,嚴鳳英都笑了! 說安徽人古代科學不行,王蕃,陳翥,程大位,梅文鼎,王貞儀(女)笑了! 說安徽交通不發達,詹天佑笑了! 說安徽人不懂科技,鄧稼先,任新民,楊武之都笑了! 說安徽人不愛運動,許海峰(奧運零突破)拿起了槍,江濤(亞洲左拳王) 伸出了拳頭:找死呀你?! 鄧琳琳,08體操奧運冠軍說安徽人不會唱歌,祖海,張燕,解曉東,謝雨欣都笑了!說安徽風景不好,黃山,九華山,天柱山,巢湖都笑了!說安徽人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說,你當爺爺掛了嗎說我們安徽人不優秀,全安徽人都笑了。。。
⑩ 巢湖有哪些歷史典故
元末明初有馮國用 廖永安 廖永忠兄弟的巢湖水師投奔朱元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