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國演義故事梗概50字以內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以蜀、魏、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為主專,後魏滅蜀吳,最後屬三國歸於司馬式家族。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亂世之中,一代梟雄與英雄人物競相涌現。「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百年戰亂終於在此劃下句點,西晉開拓了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一統的局面。
(1)三國演義歷史故事50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創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㈡ 《三國演義》的其中幾個小故事(50字左右)
官渡之戰
中國東漢建安五年(200),曹操統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區擊敗袁紹軍隊進攻的一次決戰。東漢末年,豪強擁兵割據,逐鹿中原。時袁紹擁有冀、青、幽、並四州,自恃兵多糧足,圖謀相機消滅僅據兗、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劉備,並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於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袁將顏良,敗袁軍。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兩軍對壘於官渡,相持數月。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昌(今河南許昌東)。謀士荀彧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制勝。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軍,燒毀全部囤糧。消息傳來,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余,袁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有名戰例。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簡介: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說在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一次決戰。曹操敗袁紹、破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陽)揮師南下,欲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九月,曹軍進佔新野(今屬河南),時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的劉備倉促率軍民南撤。曹操收編劉表部眾,號稱八十萬大軍向長江推進。劉備在長(今湖北當陽境)被曹軍大敗後,於退軍途中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說服孫權結盟抗曹。
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劉備軍,共約五萬人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十一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於赤壁。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令其致書曹操詐降,曹操中計。黃蓋擇時率蒙沖斗艦乘風駛入曹軍水寨縱火。曹軍船陣被燒,火勢延及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死傷過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將軍曹仁固守江陵。聯軍乘勝擴張戰果,孫劉兩軍分佔荊州要地。
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為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彝陵之戰
吳蜀彝陵之戰 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攻殺蜀將關羽於章鄉(今湖北當陽東北),佔領荊州。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親率大軍東下,自巫峽連營至彝陵(今湖北宜昌東),並得「武陵蠻」的支援,聲勢浩大。吳大將陸遜先堅守不出,直待蜀軍疲憊,才在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長江北岸)決戰,利用火攻,大破蜀軍四十餘營,劉備盡失舟船器械、水步軍資,狼狽逃至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北),次年病死。
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隆中對
官渡大戰以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
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裡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
司馬徽說:「這一帶有卧龍,還有鳳雛(音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卧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
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 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卧龍,將軍是不是願意見見他呢?」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劉備。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
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三氣周瑜
舌戰群儒
火燒新野
敗走麥城
白帝城託孤
六齣祁山
七擒孟獲
九犯中原
三顧茅廬
草船借箭
火燒赤壁
三英戰呂布
煮酒論英雄
桃源三結義
周郎妙計安天下
孔明撫琴退仲達
鳳儀亭
舌戰群儒
龐令明抬梓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張飛長坂坡喝退百萬雄兵
千里走單騎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溫酒斬華雄
每一回的:
第一回 漢朝末年,張角兄弟發動叛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踏上了保國安邦的道路。
第二回 督郵故意刁難劉備,張飛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郵一頓。朝廷上宦官專權,大將軍何進立外甥劉辯為帝,掌握兵權後決定剿除宦官。
第三回 何進被宦官所殺,而與此同時他所召來的涼州刺史董卓已經率兵來到洛陽。董卓欲行廢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對,董卓用離間之計使丁原義子呂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第四回 董卓廢掉少帝,立陳留王為帝,引起朝臣不滿。曹操自告奮勇前去刺殺董卓,但卻失敗了。
第五回 曹操在陳留起兵,發矯詔聲討董卓。前來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立袁紹為盟主,關羽在陣前斬了董卓大將華雄,自此威震三軍。呂布出關挑戰,劉備兄弟三人奮勇擊敗呂布。
第六回 董卓用李儒之計,將漢獻帝劫往長安。長沙太守孫堅得到傳國玉璽後離開了洛陽,准備回江東發展大業。
第七回 十八路諸侯聯軍開始瓦解,袁紹占據冀州後與公孫瓚開戰,但公孫瓚得到了猛將趙雲,袁紹與戰不利。孫堅為報劉表攔路之仇,率部攻打江夏,卻被亂箭射殺。
第八回 董卓暴虐無度,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蟬離間董卓、呂布,董卓在鳳儀亭用畫戟擲打呂布,自此二人結仇。
第九回 呂布在王允的挑撥下親手殺了董卓,董卓余黨李傕、郭汜起兵攻打長安,殺害了王允。
第十回 李傕、郭汜掌握大權後,假借獻帝名義使曹操攻打青州黃巾軍。曹操父親被陶謙部將張闓殺害,曹操遷怒陶謙,率兵前往徐州,望風劫掠。
第十一回 孔融被黃巾余黨攻擊,派同鄉太史慈前往平原請劉備前來解圍。劉備來到徐州,曹操又因為後方被呂布襲擊,因而撤兵。陶謙有意把徐州讓給劉備,被劉備婉言謝絕。
第十二回 陶謙病死,劉備自領徐州牧。曹操用計擊破呂布,攻陷濮陽城,呂布被迫棄城而逃。
第十三回 楊彪用反間計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長安城中作亂,楊彪慚愧無地。李傕部將楊奉對李傕的暴虐不滿,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機敗露,楊奉敗走。
第十四回 曹操起兵擊敗李傕、郭汜,將漢獻帝迎至許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權。楊奉、韓暹不敵曹操,前往投奔袁術。劉備收留呂布,曹操假借漢帝手詔使劉備攻袁術,張飛奉命守城,但張飛卻因飲酒而醉倒,呂布乘機攻取了徐州城。
第十五回 孫堅之子孫策向袁術借兵,意圖繼承父親遺志,發展大業。孫策攻取秣陵,擊敗揚州刺史劉繇,收降太史慈。吳郡嚴白虎企圖造反,會稽王朗起兵相助,被孫策擊敗。
第十六回 劉備為袁術所逼,不得已求助於呂布,呂布轅門射戟替劉備解圍。張飛盜呂布馬匹,呂布將劉備逐出徐州,劉備投奔曹操。張綉在宛城夜襲曹操營寨,曹操大將典韋戰死。
第十七回 袁術在淮南稱帝,同時起兵攻擊呂布,陳登前往說韓暹、楊奉,二人背叛袁術,袁術因此戰敗。曹操發檄使劉備、呂布、孫策三方面合攻袁術,袁術不得已渡淮而逃,曹操攻陷了壽春。
第十八回 曹操與張綉、劉表作戰,雙方互有輸贏。劉備為呂布所逼,曹操派夏侯敦前去相助,但夏侯敦被呂布部將曹性射傷左眼。
第十九回 曹操結連陳登為內應,導致呂布節節敗退,據守下邳城。曹操用荀彧、郭嘉之計水淹下邳,城中無糧。呂布部將宋憲、魏續、侯成反叛,獻城投降,呂布被三人所擒,曹操下令將呂布處死。
第二十回 曹操將劉備帶回許都,獻帝認劉備為皇叔。曹操在許田和獻帝圍獵,意在觀察朝臣舉動。獻帝因為曹操專權而感到不安,將血字詔書寫在玉帶之中,付與國舅董承。
第二十一回 董承將衣帶詔給劉備觀看,劉備在義狀上簽字。曹操請劉備前去飲酒,指出劉備為天下英雄,劉備驚得手中竹筷落地。劉備為逃出曹操控制,自願前去攻擊袁術,袁術死於淮南。徐州刺史車胄欲害劉備,但計謀被陳登識破。
第二十二回 劉備復奪徐州後,擔心曹操前來攻擊,寫信向袁紹求救,袁紹命陳琳寫檄文討伐曹操。曹操使劉岱、王忠前往攻徐州,但二將分別被張飛、關羽所擒。
第二十三回 張綉投降曹操後,孔融向曹操推薦禰衡,但禰衡當眾侮辱曹操,使曹操大為不滿。曹操使禰衡招降劉表,但禰衡被黃祖所殺。董承向太醫吉平吐露心事,吉平在曹操的葯中下毒,卻被曹操發現,從而使得衣帶詔一事泄露。
第二十四回 曹操將董承全家處斬,起兵前去攻打劉備,劉備棄城而走,前往投奔袁紹。曹操攻打下邳,程昱向曹操獻計招降關羽。
第二十五回 張遼前去勸降關羽,關羽不得已投降曹操。袁紹聽劉備之言,遣顏良前去攻打白馬,關羽出馬斬了顏良。
第二十六回 袁紹又派文丑去報顏良之仇,但文丑又被關羽所殺。劉備寫書欲與關羽聯絡,關羽得到劉備來信後,毅然決定離開曹操,前去河北尋找劉備。
第二十七回 曹操率部下眾將前去為關羽送行。關羽在前往河北的路途中,經歷五個關口,守關將有意攔阻關羽,均被關羽所殺。
第二十八回 關羽來到古城,在張飛面前斬了曹將蔡陽,打消了張飛對兄長的疑忌。關羽在前往河北的途中收留了周倉、關平等人,而劉備也終於逃出河北,和關羽、趙雲等人一同來到古城見到張飛,兄弟終於相會。
第二十九回 孫策被許貢家客襲擊,身受重傷。琅琊宮道士於吉為百姓散施符水,孫策認為於吉妖言惑眾,就將他斬殺。孫策因此急火攻心,瘡口迸裂,不治身亡。孫策之弟孫權繼領父兄基業,在江東招賢納士。
第三十回 袁紹起七十萬大軍攻打曹操,曹操軍中無糧,許攸向袁紹獻計攻取許都,但袁紹認為許攸子侄作姦犯科,不予採納,許攸一氣之下投奔曹操,勸說曹操襲取袁紹糧草囤積地點——烏巢。
第三十一回 袁紹糧草被燒之後,軍力很快瓦解,曹操在倉亭背水一戰,大破袁軍,袁紹逃回鄴城。劉備在汝南結連劉辟、龔都,欲乘虛攻擊曹操,但被曹操用計襲取汝南,劉備敗走,在孫乾等人的勸說下投奔了荊州刺史劉表。
第三十二回 袁紹病死,幼子袁尚繼立,引來袁尚之兄袁譚不滿。曹操趁袁氏兄弟自相殘殺之時,從中取事,最終袁氏兄弟兩敗俱傷,被曹操從中漁利。曹操攻破鄴城,審配身死,陳琳歸降曹操。
第三十三回 曹操之子曹丕在鄴城中發現袁紹兒媳甄氏,曹操為二人主婚。曹操在平原攻殺袁譚,又遣呂曠等人在壺關大破袁紹外甥高幹。袁熙、袁尚投奔烏桓,郭嘉勸曹操攻打烏桓,二袁不得已又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卻反被公孫康斬殺。
第三十四回 劉備攻打江夏張武、陳孫,繳獲的盧馬。蔡瑁屢次設計陷害劉備,但均未成功。劉表在襄陽擺下筵席,請劉備前來主持,蔡瑁想藉此機會除掉劉備,但計謀被伊籍識破,劉備從西門逃脫,的盧馬一躍三丈,跳過了檀溪。
第三十五回 劉備在筵席上逃脫後,不覺來到司馬徽的草堂,司馬徽向劉備介紹了伏龍、鳳雛。劉備回到新野,一個自稱單福的人前來投奔,為劉備出謀劃策,擊敗了曹仁部隊。
第三十六回 單福向劉備獻計,襲取了樊城,曹仁、李典敗走。程昱告訴曹操,單福只是一個假名,此人真名為徐庶。曹操假借徐庶母親書信賺徐庶往許都,徐庶臨走之前勸劉備前往隆中尋找卧龍先生諸葛亮。
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前來拜訪劉備,對劉備敘述了諸葛亮的才能。劉備帶領關羽、張飛前往隆中,適逢諸葛亮出遊,只得返回新野。幾日後,劉備又前往隆中拜訪,遇到諸葛亮之弟諸葛均,諸葛均告訴劉備說諸葛亮行蹤不定。
第三十八回 劉備第三次來到隆中草廬,終於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向劉備闡述了「天下三分」的形勢。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拜諸葛亮為軍師。孫權為報父仇,率兵襲取夏口,用降將甘寧為先鋒,攻殺黃祖。
第三十九回 劉表之子劉琦因為後母蔡氏的迫害,向諸葛亮詢問脫身之計,在劉琦的再三追問下,諸葛亮終於告訴劉琦如何脫身。曹操派夏侯敦率兵攻打新野,諸葛亮用計在博望坡火燒曹軍,大獲全勝。
第四十回 劉表病死,蔡瑁立幼子劉琮為荊州之主。蒯越等人勸劉琮投降曹操,曹操因此得到了荊州。劉備用諸葛亮之謀,棄城而走,火燒新野,擊退曹仁部隊。
第四十一回 劉備帶領新野、樊城兩地百姓來到襄陽城下,但蔡瑁不準劉備入城。劉備帶領百姓前往江陵,在長坂坡遭到曹操夜襲,劉備與部將、家眷失散。趙雲在長坂坡捨命救出劉備家眷,斬殺曹營名將五十餘員。
第四十二回 張飛在長坂橋一聲大喝,驚退曹操百萬大軍。事後,曹操率兵追襲劉備敗軍,路遇關羽率領的江夏士兵,擊退曹軍。劉備率殘兵來到江夏,諸葛亮自告奮勇前去東吳聯合孫權抗曹。
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跟隨魯肅來到江東,面見江東眾謀士,諸葛亮和眾人展開舌辯,駁得眾人無話可答。諸葛亮用激將法使孫權堅定抗曹的決心,但孫權最終還是猶豫不決,只得將周瑜從柴桑取回商議對策。
第四十四回 諸葛亮巧妙地改動了《銅雀台賦》中「二喬」二字的含義,使得周瑜決定迎戰曹操。周瑜向孫權陳說利害,使得孫權決定破曹。周瑜認為諸葛亮的才能對東吳構成了威脅,派諸葛瑾前去勸降諸葛亮,卻無功而返。
第四十五回 周瑜夜探曹操水寨,決定用計除掉曹營水軍都督蔡瑁、張允。曹操派蔣干前來說降周瑜,周瑜邀蔣干共榻而寢,故意讓蔣干看見偽造的蔡瑁、張允與東吳結連的書信。蔣干回到江北,將書信獻給曹操,曹操下令處斬蔡瑁、張允。
第四十六回 周瑜欲害諸葛亮,故意讓諸葛亮在三日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算定三日後有大霧,乘草船帶魯肅前去曹營水寨,曹操下令放箭,十萬支箭全部射在了草船上。黃蓋為了周瑜火攻之計成功,決定用苦肉計騙過曹營細作,然後前去詐降。
第四十七回 闞澤受黃蓋之命前去曹營獻詐降書,曹操派蔣干前去探聽虛實。周瑜把蔣干****在西山,蔣干夜訪龐統,龐統向曹操獻了「連環計」,使得曹操將全部戰船釘在一起,為周瑜火攻成功創造了條件。
第四十八回 曹操面對長江,橫槊賦詩,劉馥指出曹操詩中不吉之處,曹操大怒,殺了劉馥。曹操開連環戰船與東吳交戰,部將焦觸、張南自告奮勇前去挑戰,卻被吳將韓當、周泰所殺。
第四十九回 諸葛亮為了治癒周瑜的心病,稱自己能夠借來東南風,在七星壇上祭拜整日,終於颳起了東南風。周瑜派黃蓋開火船前去燒曹操戰船,曹操八十三萬大軍損傷大半。
第五十回 曹操從赤壁逃脫,諸葛亮在路上布下數路伏兵,使得曹操部下士兵又折傷大半。曹操中了諸葛亮「虛虛實實」之計,率兵走華容道,卻遭遇關羽的伏兵,曹操向關羽求情,關羽念在曹操往日的恩情上放走了曹操。
第五十一回 周瑜率大軍攻打荊州南郡,與守將曹仁對壘。曹仁故意棄城而走,引周瑜入城,卻在敵樓上埋伏弓弩手,周瑜中箭墜馬,被眾人救回。周瑜用計賺曹仁前來劫營,正欲乘虛前去攻城,不料南郡、荊襄都已落入劉備手中,周瑜氣得箭瘡發作,倒下馬來。
第五十二回 周瑜派魯肅前去向劉備索要荊州,諸葛亮說要等到公子劉琦百年以後才能交換荊州。劉備用馬良之計,攻打荊南四郡,諸葛亮設計先佔了零陵,又派趙雲前去攻打桂陽郡,太守趙范出降。
第五十三回 關羽攻打長沙郡,與大將黃忠展開大戰。因為二人對敵方留情,使得長沙太守韓玄認為黃忠結連劉備,正要斬殺黃忠,卻被一直對韓玄不滿的魏延所殺。孫權攻打合淝,守將張遼識破了孫權的里應外合之計,導致孫權大敗,太史慈戰死。
第五十四回 周瑜將劉備賺至東吳,欲用美人計困住劉備,但趙雲用諸葛亮之計使得周瑜弄假成真,劉備得到孫權繼母吳國太的認可,吳國太將女兒許配給了劉備。
第五十五回 周瑜設計將劉備軟禁在東吳,趙雲用諸葛亮之計假稱荊州告急,劉備帶孫夫人一同回荊州。孫權、周瑜分別派兵攔截,但都被孫夫人喝退。諸葛亮在江邊接應劉備上船,令軍士高聲羞辱周瑜,周瑜氣得箭瘡復發,昏倒在船上。
第五十六回 鄴城的銅雀台完工,曹操與眾文武官員在銅雀台宴飲。劉備、諸葛亮對前來索要荊州的魯肅說必須取得益州之後才能歸還荊州。周瑜欲以勞軍為名襲取荊州,但計謀被諸葛亮識破,安排四路大軍等待周瑜部隊到來。
第五十七回 周瑜病逝,諸葛亮前去柴桑吊喪,回程中遇到龐統,諸葛亮告訴龐統如果不如意可去投奔劉備。劉備因為龐統容貌醜陋,將他派往耒陽縣處理事務。張飛前去耒陽縣視察,發現龐統非凡的才能,終於使龐統受到劉備的重用。
第五十八回 馬騰被曹操殺害後,馬超為報父仇,聯合韓遂攻打長安、潼關,曹操與戰不利,被馬超殺得割須棄袍,幾乎喪命。
第五十九回 馬超與曹操手下猛將許褚交鋒,不分勝負。曹操用賈詡之謀,設計離間馬超、韓遂,終於使得二人反目成仇,最終韓遂被馬超砍斷手臂,但馬超也受到曹操大軍的攻擊,逃往羌中。韓遂率眾投降曹操,被封為西涼侯。
第六十回 益州牧劉璋派使節張松前去結連曹操,但張松卻反被曹操趕出許都。劉備派部將迎接經過荊州的張松,張松感激劉備之恩,臨走之前將西川四十一州地理圖本獻給劉備。劉備率領龐統、黃忠、魏延等人,一同入川。
主要內容: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演義》是我國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我國的第一部章回小說,也是我國的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這充分說明了《三國演義》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國演義》從黃巾起義寫起,到西晉太康元年三國統一為止,描繪了魏、蜀、吳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形象地再現了這一風雲變幻而又動盪不安的歷史時代。羅貫中精心塑造了劉備、曹操、孫權三個勢力集團以及其他集團中各種各樣的正面或反面人物。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雲、姜維、曹操、孫權、周瑜、呂布……無不給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在羅貫中的筆下,他們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有聲有色、可歌可泣的悲劇或喜劇。他們的行為和道德品質無不引發了讀者的愛憎
㈢ 三國演義故事梗概50字左右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專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屬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㈣ 三國演義的小故事50字左右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發布討曹檄文,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 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 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 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 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 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顏良倉促應戰被斬殺,袁軍潰敗。曹操解了白馬 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 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600,駐於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
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 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 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順 利退回官渡。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占優勢。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備南下進 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 對峙。九月,曹軍一度出擊,沒有獲勝,退回營壘堅守。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 箭俯射曹營。曹軍製作了一種拋石用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掘 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雙方相持3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 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荀?
㈤ 三國演義中的50字 小故事
1、桃園三結義
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2、曹操詐叔
曹操小時候游盪無度,其叔父曾向其父曹嵩告狀。曹操受不了父親的責備,忽心生一計,見叔父而詐倒於地,作出中風情狀。叔父信以為真,告之曹嵩。但當曹嵩急視曹操時,發現曹操安然無恙,遂相信曹操所言叔父不喜歡自己的謊話,日後但凡叔父言操之過,均不聽。
3、曹操獻刀
為了除掉禍國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計,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殺董卓,不料卻被發現,曹操隨機應變,以獻刀為名瞞了過去。隨後,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4、陳宮捉放曹
曹操謀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縣被縣令陳宮捉住。陳宮欽佩其忠義,棄了官職與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錯殺呂伯奢家人,又殺死呂伯奢以絕後患。陳宮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為國家跟他到此,殺之不義,便棄曹操而他往。
5、陶謙三讓徐州
曹操攻打徐州,劉備引兵相救,太守陶謙命糜竺取徐州印,讓與劉備,劉備推辭。曹操退兵後,陶謙及其部屬再次表達推讓之意,劉備執意不肯。後陶謙病重,第三次讓徐州,劉備終是推託,陶謙以手指心而死。徐州百姓擁立劉備為徐州牧。
㈥ 《三國演義》簡介(50字左右)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版寫戰爭權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6)三國演義歷史故事50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
創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㈦ 三國演義主要內容50字簡單點的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
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7)三國演義歷史故事50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創作背景:元末明初,羅貫中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故事,寫成《三國演義》。已知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稱為嘉靖本,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
繼嘉靖本之後,新刊本大量出現,它們都以嘉靖本為主,只做了些插圖、考證、評點和文字的增刪、卷數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嘉靖本《三國演義》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等,內容沒有大的改動。
㈧ 三國演義中關於諸葛亮的5個小故事各50字
火燒新野】孔明建議劉備趁劉表病危,取荊州為安身之地以拒操,備不為。曹操親督五十萬大軍南下,准備一舉掃平江南。曹仁率十萬先遣部隊向新野開來。孔融勸阻曹操伐劉備,操殺孔融並其二子。劉表病死,蔡瑁與蔡夫人立幼子劉琮為荊州主。蒯越等人勸劉琮投降曹操,曹操因此得到了荊州。劉備不願誘殺劉琮以奪荊州,在諸葛亮的指揮下,劉備率領軍隊和新野百姓棄新野而移兵樊城,新野成了空城。操兵至,諸葛亮誘操兵入新野以火燒之,又用白河水淹之,擊退曹仁軍。
【錦囊妙計】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徐,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
【諸葛亮三氣周瑜】孫劉聯合破曹。周瑜氣量狹小,多次設計害諸葛亮而不得。一氣:赤壁大戰後第二年,周瑜去奪取荊州,在南郡與曹仁大戰中了毒箭,卻被諸葛亮調趙雲趁機先佔領南郡等地,周瑜火氣攻心,箭傷破裂。二氣:周瑜與孫權設下美人計,准備把劉備騙劉備至吳而扣下,逼諸葛亮交出荊州,諸葛亮將計就計,使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再次病發。三氣:周瑜想用「假途滅虢」之計突襲荊州,又被諸葛亮識破,率兵攻打失敗。周瑜被氣死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空城計】諸葛亮屯兵於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魏軍了,只留少數老弱殘兵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諸葛亮臨危不懼,傳令打開城門,還派人到城門口灑掃。諸葛亮自己卻登上城樓,端坐彈琴,態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貿進,便下令退兵。
㈨ 《三國演義》中的5個小故事 50字左右
三國中最精闢的十句話
第十位:「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一共八個字卻稱贊了兩件事物,足可見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而且朗朗上口,婦孺皆宜。後來關羽雖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沒聽別人這么說過,估計作者肯定是呂溫侯的FANS,否則也不會這么肉麻。精闢指數:5.5
第九位:「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馬家五個兒子,為大家熟知的只有馬良,馬謖哥倆。馬良的確才華出眾,為劉備坐穩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較早。馬謖雖說智商較高,也一度取得諸葛亮的賞識,只可惜後來一步棋走錯,丟了街亭。因此當人讀起這一句話時,一則嘆馬良死得過早,二則嘆馬謖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精闢指數:6
第八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有人說《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先不論是誰寫的,這里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諸葛亮真實的寫照,也是最能表現諸葛亮後期六齣祁山無力回天時的心情,也成為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精闢指數:6.5
第七位:「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義》里,周瑜是心胸狹窄,永不服輸的代名詞,也只有當他病入膏肓,不久於人世時,才會由口及心地發出這樣的感慨。只不過這句話過於自卑,長了諸葛志氣,滅了自己威風。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們主中格式化了。精闢指數:7
第六位:「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這是趙雲迷們最津津樂道的評語,原因是在《演義》里趙雲並不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對象,但由於他每回出場都是英姿颯爽,攻無不克,能得到主子這么一句肯定,當然是高興得找不到北了。不過也可以看出劉備沒有知人之能:趙雲跟了自己這么多年,到這時才知道他的膽識,平時只給他一些壓糧運草,打掃戰場,保護家屬的雜活,真是埋沒英雄。精闢指數:7.5
第五位:「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馬徽一向看好諸葛亮和龐統,曾經把諸葛亮比成姜尚,張良,所以這話從他嘴裡說出來一點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經天緯地的本事,因此這么說也不過份。奇怪的是劉備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精闢指數:8
第四位:「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策當政時常常霸氣有餘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還有些識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眾人,臨死時還給孫權留下了這樣的忠告,深刻看出了兩人的處事風格。事實也驗證了他的准確性,張昭主外事時主張投降曹操;周瑜主內事時把孫權的妹子糊里糊塗地嫁給了劉備。而二人各行其事時卻做得近乎完美。精闢指數:8.5
第三位:「生子當如孫仲謀」
小時候看三國,很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倒底是在誇孫權還是在罵孫權。稍大了一點後才知道,曹操其實和孫權他爹孫堅是一輩的,這么說沒什麼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誇孫權能守住父兄基業,跟袁紹和劉表的那幾個敗家子不同。怪不得辛棄疾很是欣賞孫權,並在自己的詞里引用了這句話。精闢指數:9
第二位:「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個人認為,在曹操說過的所有的話裡面,這句話是最精闢的。難怪劉備會嚇掉勺子,連蒼天也打了個冷戰,以為泄露了天機。其實曹操也就是這么一說,試探一下而已,後來又被劉備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來說過的最正確的一句話。精闢指數:9.5
第一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一句話,不僅給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國安邦之臣,在亂世則是獨霸一方的軍事首領。而曹操聽到這話面露喜色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說他能成為皇帝,而他也不願登基稱帝,在史書上成為王莽、董卓一類的人。精闢指數: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