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所體現的歷史文化意義有哪些
A.戰爭形式由車戰變為「騎射」
B.古代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C.思想文化方面的一次改革
B. 趙武靈王墓的歷史
公元前325至前299年,趙武靈王在位,他革新圖強,實行胡服騎射,為趙國開疆拓土,使趙由內弱變強,在中國歷代帝容王中,是一位頗有建樹的政治家、軍事家。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8)傳位給幼子何,即趙惠文王,自號「主父」,帶兵繼續開拓疆土,滅了中山國。惠文王四年(前295)主父與惠文王游沙丘異宮(河北平鄉縣東北滏陽河東岸),公子章爭位作戰敗北。公子成、李兌圍主父宮,三月余餓死在沙丘宮。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在這里築城設縣,因其墓冢,故名「靈丘」,以此紀念一代明君 。
公元前326年,年方12歲的趙武靈王繼位時,正處在戰國中後期,列國間戰爭頻仍,兼並之勢愈演愈烈,趙國四面強敵環視,周圍被齊、中山、燕、林胡、樓煩、東胡、秦、韓、魏等國包圍著,時人稱趙為「四戰之國」。而國土中間又橫插著一個中山國。這個中山國是白狄族建立的一個國家,曾經被魏將樂羊攻滅(參見魏滅中山之戰),後來因隔著其他國家不便控制,又讓中山國借機復國。中山國橫在趙國中間,使其裂為以邯鄲為中心和代郡為中心的兩大塊,如鯁在喉,趙國要想在諸侯中有所作為,就要首先消滅中山國。
C. 關於趙武靈王的這兩個事情出自哪部文獻
印象中《水經注》和《資治通鑒》也有一些記載
呂祖謙的《大事記》;近現代的錢穆的《先秦諸子考辯》、陳夢家的《六國紀年表考證》可以看看
D. 趙武靈王的故事有哪些 如何評價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趙雍(約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趙肅侯之子(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當稱為趙雍,不叫嬴雍),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政治家、改革家,[1] 生於趙國首都邯鄲。
趙武靈王即位時,趙國國力不強,受中原大國欺侮。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也不時騷擾,鄰境較小的中山國也時常進犯。趙武靈王二十四年(前302年)頒布命令,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改革軍事裝備和作戰方法,趙國因而得以強盛。趙雍率將士攻擊匈奴,佔領今內蒙古南部黃河兩岸之地,建立雲中、九原兩郡,又在陰山築趙長城以抵禦胡人,公元前296年吞並中山國。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國都被齊國、中山國攻破,趙武靈王扶植燕昭王回國即位。
趙雍晚年傳位於子趙惠文王,自號為「主父」,公元前295年的沙丘宮變中被圍困活活餓死於沙丘宮(在今河北廣宗縣),謚號為武靈王,趙武靈王墓位於今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
趙國君主稱王,自武靈王始(按照周禮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但楚、吳、越三國的君主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稱王,到了戰國各大強國的國君相繼稱王)。
評價:
趙武靈王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君主。在剛即位的時候,就能在肥義的幫助下,鎮定地退走五國之兵。趙武靈王從趙國游牧文化重於農耕文化的實際出發,通過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對趙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領域進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趙國消除了分裂的內在隱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優化配置。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消滅了長期為趙國心腹大患的中山國,消除了趙國分裂的外在威脅,使趙國從外型到精神真正統一起來。趙武靈王趕走了林胡,消化了樓煩,奪得它們的大片好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趙武靈王親自立了秦昭王與燕昭王兩位國王,在國際政治中是舉足輕重的一代霸主。趙武靈王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權體制,牢固地保衛了王權。雖然趙武靈王在處理繼承人的問題上出現了問題,自己最後也死於非命,但這場政變恰恰是由於趙王何牢固地掌握著經趙武靈王改造加強的王權,才沒有演變成全國性的大叛亂,趙國才沒有因此而實力大損。趙國一躍成為當時的超級強國,與秦國共同成為戰國後期爭霸戰的主角。
E. 趙武靈王的一生
趙武靈王,約生於趙肅侯十年(前340年),卒於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名雍,三家分晉後趙國的第六代國君(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執政27年)。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他將王位傳給了次子趙何,即趙惠文王,自稱「主父」,史家又稱他為「趙主父」。他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對於當時和以後中國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正處在戰國中後期,列國間戰爭頻仍,兼並之勢愈演愈烈,各諸侯國均在發憤圖強,以圖立於不敗之地。進而吞並諸國,稱霸華夏。當時,趙都邯鄲,疆土主要有當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陝西省東北隅。其周圍被齊、中山、燕、林胡、樓煩、東胡、秦、韓、魏等國包圍著。時人稱趙為「四戰之國」,其形勢之險惡可以想見。趙武靈王即位前,趙的國勢很弱,往往無力抗擊二、三等小國中山國的侵擾。趙武靈王即位後,在實行「胡服騎射」前的18年中,趙屢敗於秦、魏,除損兵折將,國力大衰外,還不得不忍辱割地。林胡、樓煩也乘此機會,連年向趙發動軍事掠奪,趙國幾乎沒有還擊之力。 在這樣嚴峻的形勢面前,趙武靈王決心發憤圖強,以振興日漸衰弱的趙國。他客觀地分析了當時趙國的實際情況和所處的環境,認真研究了壯大趙國力量的辦法,以超凡的才略和氣魄,毅然拋棄了中原傳統的衣冠制度和作戰形式,大膽學習北方游牧族軍事上的優點,下令在全國推行「胡服騎射」。他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趙國被動挨打的局面,削除中山國這個「心腹之患」,進而繼承先祖趙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諸胡」的事業,靠中原傳統的步兵和戰車配合作戰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為笨重的戰車只宜在較為平坦的地方作戰,在復雜的地形中運轉十分不便;眾多的步卒也無力對付那賓士迅猛,機動靈活的騎兵。必須學習諸胡的長處,壯大自己,才能免於被動挨打。只有以騎兵對抗騎兵,是增強趙國軍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同時,只有改中原地區的寬袖長袍為短衣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適應騎戰的需要。在普遍以中原正統和華夏禮樂文化自負的氛圍中,他敢於改革傳統的輿服制度,而取法胡人的服飾習俗,足見他的確是一位雄才大略、氣魄宏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由於胡服騎射不單是一個軍事改革措施,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移風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對傳統觀念的更新,因此,在施行之初,阻力很大,除了百姓接受有困難外,朝廷內的抵觸情緒也很大。以公子成、趙文、趙造、周紹等人為代表的貴族官僚,抱著「循法無過,修禮無邪」的傳統觀念,拒絕胡服騎射。他們或公開反對,或稱疾不朝。群臣也都不願意穿戴胡服,怨言四起。在這樣巨大的阻力面前,趙武靈王沒有灰心,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耐心說服教育,以理服人。由於胡服騎射順應時代的要求,代表趙國的利益,符合人民抗拒強敵侵擾的願望,加上趙武靈正採取說服教育,自上而下逐步推廣的措施,最終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展開。 胡服騎射初期,趙武靈王攻佔了原陽(分內蒙古呼和浩特東南黑水河南岸),這里草原遼闊,水草豐美,是一處良好的天然牧場,也是訓練騎兵的理想場所,加上這里的人民素有騎射的習尚,容易取得成功,於是,此地便成了胡服騎射的試點。《戰國策》注雲:「武靈王破原陽以為騎邑者,蓋始教一邑,然後行於境內。」這種在原陽取得經驗後,推行全國的辦法,保證了改革的最後勝利。 至於趙武靈工的胡服騎射是在趙全國普遍推行,還是僅局限於北方邊地的將土,學界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胡服騎射,是在舉國上下軍民中普遍實行的。」我們認為,這一觀點更接近歷史本身。 趙武靈正在推行胡服騎射的過程中,通過在全國,特別是在北方近胡地區人民中招募善於騎射的人,改組部分步兵為騎兵;收編邊地游牧族的胡騎等途徑,迅速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並通過在代地經營胡馬和迫使林胡王獻馬等渠道,獲得了大批良馬,為騎兵部隊的建設提供了重要保證。 隨著軍事改革的發展,趙國的軍事力量迅速得到加強,多年來被動挨打的局面為之一變:趙於東北攻滅了「心腹之患」中山國,西北打敗了林胡、樓煩。趙國一躍而成為北方的軍事強國,其軍事力量並影響到武靈王死後的若干年,以致在大國「縱約」瓦解,各國獻地事秦之時,趙尚能屢敗秦軍,威懾匈奴。 趙武靈王在推行胡服騎射,打敗林胡、樓煩後,在北方東起無窮之門(今河北張家口外),向西沿陰山直到高闕塞(今內蒙古五原西北黃河東流處)修築長城,置軍戍守,並實行進步的民族和睦政策,使邊地免除了胡騎的侵擾,保護了邊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鞏固了北方邊疆,加強了局部統一,為後來秦漢統一北方邊疆奠定了基礎。趙武靈王在北邊新開辟的地區設置了雲中、雁門、代三郡,解放內地依附於吏大夫的奴隸,讓他們充實九原等地,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開發了廣大邊地。 胡服騎射的影響不僅局限於當時,它對以後中國社會的發展也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趙武靈王變胡服是出於騎射的客觀要求,但事實上,胡服不僅只適應於作戰的需要,它比中原原來的衣冠更便於人們的生產勞動與其他社會活動,從而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除當時楚、齊兩國已有人效法外,漢代即已成為官定武服;北朝以降,文武官員皆著胡服,後來一般百姓,甚至婦女、兒童也逐漸穿上胡服。胡服的優越性日益被中原人民所接受。 趙武靈王倡導的習騎射對於此後中國的戰爭與交通也有很大的影響。春秋以前,中原地區的戰爭與交通皆用馬車,馬只是駕車的,不作為騎乘。唐代孔穎達在《禮記·曲禮上》疏雲:「古人不騎馬,故經但記正典無言騎者。今言騎著,當是周末時禮。」趙武靈王推行的習騎射,推動了整個中原騎射的發展,標志著我國由車戰的時代進入騎戰時代,這在中國軍事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隨著騎射的發展,馬便逐漸用於騎乘,大大加強了各地區間的交往與聯系,促進了各地間,尤其是中原漢族與邊地各少數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由此我們可以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導致了中原華夏族與北方游牧族的文化融合,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趙武靈王在以絕對優勢穩定了北方局勢後,便不再滿足於完成最初提出的目標,而是把主攻目標移到中原,以圖最終完成統一大業。他已經意識到,當時具有統一實力的只有秦、趙兩家,秦是他的真正對手。於是他於二十七年(前 299年),勇敢地打破了歷來國君死後始立新君的傳統,主動將王位讓給自己鍾愛的幼子趙何,即趙惠文王,並讓有豐富政治經驗的老臣肥義為相國,而自號為「主父」。他從煩瑣的政務中解脫出來,統率他親手締造的騎兵,准備從河套一帶南下襲秦。為了穩中求勝,趙武靈王冒著很大的危險,化裝成使者入秦,窺審秦王態勢,偵察關中地形,認真研究襲秦戰略。 正當趙主父雄心勃勃之時,趙國內部發生了政變。由於他在立趙何為王之後,仍在長子趙章與次於趙何誰為繼承王位的問題上,感情用事,優柔寡斷。惠文王四年(前 296年),他又欲分趙為二,封趙何於趙,為趙王,封趙章於代,為代王。正當他猶豫未決之時,政變發生了。據《史記·趙世家》記載;惠文王四年,公子章「作亂」,先殺肥義,公子李成、李兌起兵靖難,敗公子章。公子章兵敗後投奔主父,主父收容了他。公子成、李兌圍攻主父所居的沙丘宮,殺死公子章。他們害怕主父秋後算帳,就將主父圍困在宮中。「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餓死沙丘宮。」趙主父就是這樣在內訌中死去。 趙主父死後,依據其生前事跡功過,趙國禮臣上謚號「武靈王」。蔡邕《獨斷》釋雲:古代「尅定禍亂曰武」,「亂而不損曰靈」。這含義可謂當時人對主父的評價。 任何歷史人物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趙武靈王也不例外。他側重於軍事上的改革,卻淡化了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改革;在處理王位問題上,感情用事,優柔寡斷,釀成了內訌,削弱了國力。盡管如此。他仍不失為一代英才。晚清梁啟超認為,商周以來四千餘年,北方少數族世為中國患,華夏族與戎狄戰爭中勝者不及十分之一,其稍為歷史之光者,僅趙武靈王、秦始皇、漢武帝、宋武帝四人。他甚至稱趙武靈王為黃帝以後的第一偉人。這雖然有大漢族主義的偏見,但可以說明,趙武靈王的確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改革家,對中國的歷史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F. 讀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故事,明白了什麼道理
讀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故事,明白了守舊是不行的,改革才是硬道理。
G. 有趙武靈王見秦皇這個故事嗎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志在滅秦!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不過是一個二等國家。孔子甚至都沒有去秦國傳道的打算,可見當時中原視秦國如夷狄,無足輕重。但是自從秦孝公重用商鞅,富國強兵,實行農戰,國力迅速增強。經過多年征伐,到戰國末年,秦國已經成為七國中最強大,最具侵略性的國家。尤其是范雎提出「遠交近攻」的大戰略方針以後,秦國的對外戰爭顯得更加有針對性,對六國來說,也更加危險。 此時,趙國的崛起,成為秦國擴張的最大障礙。不僅如此,趙武靈王在位時,更是啟動了雄心勃勃的滅秦計劃,對秦國的生存構成嚴重威脅。
趙武靈王是趙國第六代君主,也是趙國第一個稱「王」的君主。此人雄才大略,他意識到六國諸侯爭霸形勢極為復雜,短期內難分勝負,所以一改前代君王逐鹿中原的戰略,決定向北發展,攻略胡地,既擴張趙國的勢力范圍,又可以繞過函谷關,從北面直接威脅秦國腹地。基於這種戰略目標,趙武靈王遂於公元前307年開始「胡服騎射」,大刀闊斧地進行軍事改革。
趙國在軍事上使用騎兵、採用適應騎射的胡服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但那時只是士兵們一種自發的行為。這不是某個人的創造,而是根據實際需要,很自然地採用了更容易獲勝的戰爭手段而已。可以說,游牧民族在與中原接觸後不久,中國就出現了最早的騎兵,只是在數量、質量、戰術使用上都很原始,起不了左右戰爭勝負的主要作用。騎兵在中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兵種,進而成為一個主要兵種,經過很長的時間。趙武靈王採取胡人模式,編成了一支強大的國家騎兵部隊,使其成為趙國軍事組織中的一個強大的新兵種。這在中原軍隊中尚屬首創。這支勁旅再找過的歷次對外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前306年趙國略取林胡,樓煩、闢地千里,建立雲中郡和雁門郡。次年趙國大舉進攻中山國,又攻取了很多土地。前296年趙國終於滅掉中山國,取得重大勝利。這一切都表明,趙國作為戰國後期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國家,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運動功不可沒。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自恃力大,在周舉鼎,不料失手砸斷自己的腳,失血過多而死。(秦武王名嬴盪,看其死法也確實夠「人如其名」的) 秦武王無子。秦武王的生身母親惠文後要立秦武王的同母弟公子壯,秦武王的庶母宣太後要立秦武王的異母弟公子市,兩派展開了激烈的斗爭。趙武靈王對秦國的局勢密切關注,俟機插手秦政。他派樓緩入秦,密切觀察秦國內亂的發展。派代相趙固監視胡人的動靜,注意燕國對秦國內亂的反應。
前305年,正當趙國大舉進攻中山的時候,樓緩派人來報,秦國的內亂以宣太後的勝利而結束。趙武靈王決定暫停對中山的進攻,先解決秦國的立新王問題。他讓樓緩告訴宣太後,趙武靈王准備迎立宣太後的長子,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為新秦王。同時,趙武靈王命令趙固入燕迎立公子稷。燕國非常希望公子稷出任新的秦王,對趙武靈王的建議很支持。秦國由於歷時三年的內戰,此時已疲憊不堪。在北邊,趙國奪取了榆中後對秦國形成了壓頂之勢。在南邊,楚懷王對漢中、巴蜀早已垂涎。如果宣太後不同意趙武靈王的意見,一場惡戰又將開始。宣太後不得已,同意了趙武靈王的意見,立公子稷為新的秦王。
公子稷雖然被趙武靈王立為新的秦王,但宣太後為了不讓秦王稷不受趙武靈王的擺布,而將秦王稷架空,親自執政,對趙武靈王的要求也敷衍了事,這讓趙武靈王很生氣。此時趙國已經佔有了秦國北邊的榆中、雲中地區,北部邊境正是秦國國防上的軟肋,趙武靈王打算從此進攻秦國。
公元前298年,已經升級為「太上王」的趙武靈王向秦國施加壓力,迫使宣太後任命樓緩為秦相,以便為趙國謀得更多的利益。樓緩入秦時,趙武靈王假裝隨從人員,跟在樓緩左右。進入秦地後,趙武靈王對沿途的風土人情細加考察,以為攻秦時所用。樓緩進入秦都咸陽後,會見了許多秦國的大臣,趙武靈王都在側觀察,對秦國大臣的賢庸強弱有了深入的了解。趙武靈王提出,走之前要親眼見一見秦昭王和宣太後。他想親自了解這對母子的為人,以利於以後對秦決策。 見過秦王母子後,趙武靈王告誡樓緩,母子二人皆為人中龍鳳,務要小心應對。宣太後與秦昭王覺得樓緩的隨從絕非等閑之輩,必是趙國的極貴之人來窺秦情。於是,速派使者宴請樓緩與這個非凡的隨從晚間再到王府作客。晚間,樓緩赴約而不見非凡隨從。樓緩說這個隨從白日失禮,已被遣回趙國。這更加堅定了宣太後的判斷,認定這個人就是趙武靈王,速派精騎追逐。守塞之人告訴他們,趙國的使者剛剛離去。宣太後和秦昭王對趙武靈王深窺秦政大感忌憚。
3年以後,趙武靈王由於王位問題發動政變失敗被囚禁餓死,隨著一個秦國的危險對手悄然逝去,趙國滅秦的宏偉計劃也隨之化為泡影。但是,趙國在此後的惠文王時期仍然人才輩出,將星璀璨,國力強盛。秦趙對抗的勝敗仍然是個未知數。
H.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故事
面對天下大亂,各國無暇干涉趙國內政的天賜良機,趙武靈王向全國發布實行胡服騎射的法令。同時,大舉進攻中山國。
在全國范圍內實行胡服騎射之前,趙武靈王已經在趙國的北部搞過試點。全面游牧化的趙國騎兵,取胡人機動性強的優勢,棄其紀律性差的缺點,在與北方胡人的軍事斗爭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趙國在軍事上使用騎兵、採用適應騎射的胡服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但那時只是戰士們一種自發的行為。這不是某個人的創造,而是根據軍事斗爭的實際需要,很自
然地採用了更容易獲勝的斗爭手段而已。可以說,游牧民族在與中原接觸後不久,中國就出現了最早的騎兵,只是在數量、質量、戰術使用上都很原始,起不了左右戰爭勝負的主要作用。騎兵在中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兵種,進而成為一個主要兵種,經過很長的時間。胡人的游牧生活和軍事訓練一體化,在與中原農耕文明國家的作戰中,由於騎兵的機動性和沖擊性都很強,經常能夠取勝。趙國與秦國、燕國這些與游牧民族國家接壤的國家,在幾次敗給胡人後,便採取與胡人同樣的作戰方式,招募胡人騎兵充當教官,或者直接充當士兵,為中原國家服務。但這種僱傭騎兵很不可靠,而且很難指揮,華夏族的將領很少有騎術精湛、懂胡語、深通胡人文化的,崇尚英雄主義的胡人不願服從他們不敬佩的將領。趙武靈王通過把趙國將士直接培養成騎兵與招募胡人騎兵相結合的辦法,想要建立一支能被國君牢牢控制的國家騎兵。
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除了為適應同周邊國家的軍事競爭外,胡服騎射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以代郡和邯鄲為代表的兩種文化、兩種政治勢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
趙國是一個游牧文明重於農耕文明的國家,是華夏系統中與北方戎狄各族交流最全面、最深刻的國家,公室與戎狄的通婚程度也遠遠高於秦國和燕國。秦國和燕國公室的通婚對象主要指向中原各王國。趙國的文化如同他們國君的血統里有大量的戎狄之血一樣,是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混合體,趙國的戎狄化比秦國更嚴重。趙武靈王即位後,重用出身於樓煩的樓緩和出身於匈奴的仇液,再加上父親的託孤重臣肥義,趙國的戎狄外族之臣成了趙武靈王最重要的一批助手。趙國雖然也採用此前一直施用的大臣異地就任制,即有戎狄背景的大臣到農耕文明的中心邯鄲,華夏族大臣則到游牧文明重鎮代郡為官,以期達到加強兩種文化的交流和國君控制兩派大臣的目的。但這種辦法顯然功效不大,代郡與邯鄲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成為了趙國政變的兩個牢固據點。而且,代郡的勢力不斷滲入到游牧文明的另一個重鎮太原郡,邯鄲則控制了地近中原的上黨郡,趙國的南北分裂局勢在擴大。趙國的兩種文化、兩大政治勢力處於不斷的爭斗狀態,而且越離越遠,這需要趙武靈王鐵腕整合,明確各自的地位,將其整合為一個依賴重於排斥的整體。
趙國的內政與其它中原國家有很大的不同。其他中原國家的內政矛盾主要體現在宗室貴族與多為地主、自耕農出身的軍功貴族之間的矛盾,而趙國的內政矛盾則體現為華夏族大臣與有戎狄背景的外族大臣之間的矛盾。兩派之間的矛盾往往都是由於華夏族的大臣蔑視、排擠戎狄族大臣而引起的。在趙武靈王之前,趙國曾發生多起爭立國君的政變,其頻繁程度為當時各國之最。在爭立國君的兩派中往往一派由有戎狄背景的大臣支持、以代郡為根據地,一派由華夏族大臣支持、以邯鄲為根據地。邯鄲與代郡分居趙國的南北,分別是趙國進軍中原的基地和制約戎狄的據點。邯鄲與代郡之間隔著中山國,邯鄲要與代郡交往就得繞很大的圈子,需要經過太行山西側的上黨郡和太原郡才能進入本來處於邯鄲北面的代郡,很不方便。邯鄲與代郡的聯系遠不如與它們臨近的中原和戎狄之間的交流緊密。兩個重鎮本來在民族和文化上就存在很大的差異,交通的不便利更加大了這種差別。邯鄲對代郡的控制本來就一直很不力,而代郡出於同戎狄國家軍事斗爭的需要又有便宜行事的巨大自治權力,邯鄲與代郡實際上是趙國執行南北不同攻略的兩個國都。趙國有很多貴族就是在控制了代郡後,有了向趙國中央政府挑戰的實力。趙國國君喜歡用沒有復雜背景、出身於戎狄的大臣,他們能力出眾而易於控制,遠較能力平平卻野心不小的宗室成員為強。
趙國與林胡、樓煩、東胡、義渠、空同、中山等游牧民族國家接壤,國民中有大量的胡人和胡人後裔,胡人文化在趙國也是根深蒂固的。由於趙國的游牧文明占上風,趙武靈王適應客觀情況,大力提倡胡化是符合實際的。
為了提高國民對在全國實行胡服騎射政策的信心,趙武靈王用他有限的騎兵在對中山的戰爭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在聲勢上為胡服騎射的好處做了現實、有力的宣傳。
趙武靈王率領他的人數不多但卻十分精銳的騎兵向北進攻中山國,在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大敗中山國主力部隊,從南至北橫穿中山國,到達趙國的代郡,如入無人之境,大大地鼓舞了趙國國民的信心。趙武靈王又到達趙國與樓煩邊境的重鎮無窮之門(今河北張北南),繼而穿過樓煩和林胡的勢力范圍,向西折向黃河。趙武靈王渡過黃河,登上了黃河西側、林胡人長期活動的黃華地帶。此行中,趙武靈王與游牧民族騎兵發生多次戰斗,無一敗績。
趙武靈王是趙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游遍趙國全境的國君。在整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也是屈指可數曾經游遍其國土的幾位國君之一。趙武靈王親自率領騎兵橫行中山和北方的勁敵樓煩和林胡之間,無疑是一個極富傳奇性的政治活廣告,胡服騎射的強兵效果無須復言,極大地增強了趙國國民對胡服騎射的信心和嚮往。
在先聲奪人後,趙武靈王開始找兩邊的代表人物徵求意見。有戎狄背景的肥義、樓緩、仇液等人當然同意,而且從趙國的國情、地形、人文等現實情況出發,有力地論述了施行胡服騎射對國家結束分裂、增強國家的競爭力、促成國家深刻統一的好處。以趙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和趙文、趙造、趙俊等人為代表的趙國宗室貴族不願丟掉手中的權力,以胡服騎射必將引起全國范圍內的各項國家政策隨之改變、變動太大容易造成國內局勢的不穩定為由,阻止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耐心地說服了宗室貴族集團的首領公子成,向他表明了自己改革的決心和對以胡服騎射為標志的全面改革的整體構想。公子成被說服了。由於公子成對胡服騎射的接受,趙國的宗室貴族也就都跟著同意了。
於是,趙武靈王正式頒布法令,趙國全境實行胡服騎射,以能任官,明確了游牧文化的主導地位,結果大批出身低賤和有戎狄背景的人得到重用。趙武靈王主動打破華夏貴、戎狄卑傳統觀念的勇氣在中原各國中是十分罕見的。
趙武靈王把自己訓練的精銳騎兵作為軍官教導團,開始培訓騎兵軍官。原來的步兵和步兵將領要想轉為騎兵,必須要經過嚴格的培訓和考試。同時,趙武靈王還招募大量的胡人,充實到騎兵隊伍中。由於趙武靈王控制了騎兵的軍官,這支新組建的騎兵軍不同於以往的騎兵僱傭軍,被趙武靈王牢牢地控制著指揮權。趙武靈王借組建騎兵、選拔騎兵的機會,對趙國的步兵系統也進行了一次從上到下的大整頓,親自選拔步兵將領。趙武靈王選拔軍事將領嚴格遵循能力原則。這樣,國民中許多有能力的人都得到了任用,而大批的趙國宗室貴族遭到了裁撤。趙武靈王通過對軍隊系統的調整、改建,更穩固地控制了趙國的軍權。騎兵是一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兵種,對將領和戰士的選拔與訓練都很嚴格。培養和裝備一個騎兵的費用相當於十個步兵,而國家給騎兵的待遇則是貴族的水平。騎兵是當時的特種兵和軍官團,是趙國的軍事特權階層。胡服騎射後,趙國的軍事將領主要是從騎兵中產生,至少要有在騎兵部隊服役過的經歷。由於騎兵的特殊待遇和非常好的軍官前途,趙國的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家裡能夠出一個騎兵,最好是一個騎兵將領。於是,趙人養馬蔚然成風。騎兵的裝備比步兵要復雜得多。一個騎兵必須要有兩匹馬,用特製的騎兵弓,配備不同用途的箭,要有長刀和短刀,夜裡禦寒的皮蓬和可供長途奔襲的口糧和水。騎兵的服務人員也很多,有負責養馬的,負責收集牧草的,給馬看病的,直接為騎兵服務的奴婢。騎兵的武器裝備不同於步兵,主要由胡人工匠負責生產。騎兵用具中有大量的皮革製品,對牛羊的需求很大。與游牧生活相關的生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騎兵本身就是一種胡人文化,趙武靈王在全國推廣胡服騎射後,本來在趙國就佔有主要地位的胡人文化由於正式得到了國家的肯定、扶持,胡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胡人歌舞、胡人醫葯、胡人服飾、胡人語言在趙國得到了更大范圍的普及。
趙國士兵的形象與中原各國的士兵形象差別較大,與樓煩、林胡這些胡人倒很相似。趙武靈王本人也能操胡語,慣住帳篷,喜歡水草生活。騎兵的流動性很強,兵籍管理和給養保障比步兵要復雜得多,必須要新建立一個政府服務部門專門為之服務。趙國國內的馬匹也都建立了馬籍,以便於國家對全國騎戰潛能的掌握和調用。趙武靈王命人對全國的戶籍和牛、馬等大型牲口進行了普查,建立了可靠的管理體系。大力推廣軍功貴族制度的趙武靈王藉助這次普查與統計,將宗室貴族和地主隱瞞的人口都查了出來,擴大了國家掌握的稅源和勞動力資源,趙國原有的宗室貴族蔭親體系遭到嚴重打擊,趙武靈王推廣的軍功制度成為趙國軍民求富貴的主要途徑。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對趙國的經濟結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使之更趨近於游牧經濟。對游牧經濟、騎兵生活熟悉的大量胡人精營通過選拔,進入到趙國的軍政領導層,改變了趙國的權力結構。胡人文化的升揚,穩固了其在趙國的主導地位。胡人吃苦耐勞、重義尚武的精神在趙武靈王的宣揚下對趙國國民的心理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胡服騎射真正觸動的是趙國宗室貴族少數派的利益。
I. 請問關於趙武靈王的小故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原文—司馬光
趙武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王使人請之曰:「家聽於親,國聽於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制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令行為上。明德先論於賤,而從政先信於貴,故願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聞中國者,聖賢之所教也,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則效也。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道,逆人之心,臣願王熟圖之也!」使者以報。王自往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繫纍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聽命,乃賜胡服,明日服而朝。於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騎射焉。
當楚國正在遭到秦國欺負的時候,北方的趙國倒在發奮圖強。趙國的國君武靈王,眼光遠,膽子大,想方設法要把國家改革一番。
有一天,趙武靈王對他的臣子樓緩說:「咱們東邊有齊國、中山(古國名),北邊有燕國、東胡,西邊有秦國、韓國和樓煩(古部落名)。我們要不發奮圖強,隨時會被人家滅了。要發奮圖強,就得好好來一番改革。我覺得咱們穿的服裝,長袍大褂,幹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數民族)短衣窄袖,腳上穿皮靴,靈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風俗,把服裝改一改,你們看怎麼樣?」
樓緩聽了很贊成,說:「咱們仿照胡人的穿著,也能學習他們打仗的本領了,是不是?」趙武靈王說:「對啊!咱們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馬拉車,但是不會騎馬打仗。我打算學胡人的穿著,就是要學胡人那樣騎馬射箭。」這個議論一傳開去,就有不少大臣反對。趙武靈王又跟另一個大臣肥義商量:「我想用胡服騎射來改革咱們國家的風俗,可是大家反對,怎麼辦。」肥義說:「要辦大事不能猶豫,猶豫就辦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認為這樣做對國家有利,何必怕大家譏笑?」趙武靈王聽了很高興,說:「我看譏笑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會贊成我。」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趙武靈王首先穿著胡人的服裝出來。大臣們見到他短衣窄袖的穿著,都嚇了一跳。趙武靈王把改胡服的事向大家講了,可是大臣們總覺得這件事太丟臉,不願這樣辦。趙武靈王有個叔叔公子成,是趙國一個很有影響的老臣,頭腦十分頑固。他聽到趙武靈王要改服裝,就乾脆裝病不上朝。趙武靈王下了決心,非實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這個新辦法,首先要打通他那老叔叔的思想,就親自上門找公子成,跟公子成反復地講穿胡服、學騎射的好處。公子成終於被說服了。趙武靈王立即賞給公子成一套胡服。 大臣們一見公子成也穿起胡服來了,沒有話說,只好跟著改了。
趙武靈王看到條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裝的命令。過了沒有多少日子,趙國人不分貧富貴賤,都穿起胡服來了。有的人開頭覺得有點不習慣,後來覺得穿了胡服,實在方便得多。
趙武靈王接著又號令大家學習騎馬射箭。不到一年,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親自率領騎兵打敗臨近的中山,又收服了東胡和臨近幾個部落。到了實行胡服騎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樓煩都被收服了,還擴大了好多土地。趙武靈王就打算同秦國比個高低啦。
趙武靈王經常帶兵在外打仗,把國內的事交給兒子管。公元前299年,他正式傳位給兒子,就是趙惠文王。武靈王自己改稱主父(意思是國君的父親)。趙主父為了要打敗秦國,把國內的事安排好以後,決心親自到秦國去考察一番地形,並且觀察一下秦昭襄王的為人。他打扮成趙國的一名使臣,帶著幾個手下人,上秦國去。到了咸陽,趙主父以使臣的身份拜見秦昭襄王,還向他報告了趙武靈王傳位的事情。秦昭襄王接見了那個假「使臣」後,覺得那個「使臣」的態度舉止,既大方,又威嚴,不像個普通人,心裡有點犯疑。過了幾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請他,發現那個「使臣」已經不告而別了。客館里留著一個趙國來的手下人。秦昭襄王把他找來一問,才知道他接見的原來就是有名的趙主父。秦昭襄王大吃一驚,立刻叫大將白起帶領精兵,連夜追趕。追兵到函谷關,趙主父已經出關三天了。
J. 1、列舉兩個有關趙簡子的典故,並結合典故評價趙簡子 2、結合歷史故事,談談你心中的趙武靈王
【1】
典故一、一狐之腋
一狐之腋是形容十分貴重的東西, 狐狸腋下的皮毛是最珍貴的. 春秋時,晉卿趙簡子(也是後來君王的先祖之一),有一個 典故——趙簡子臣子名叫周舍。周舍,喜歡直諫。據說,有一次他曾立於簡子門下三天三夜不去。簡子使人問他何故如此,他說道: "願為諤諤之臣,墨筆操牘,從君之過,而日有所記,月有所成,歲有所效也。" 諤諤,直言 也。周舍這話的意思是,他願意做一個傳直話和說直話的臣子,並使其改正,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趙簡子為人也耿直。周舍的這幾句話,他很欣賞,也使得他很感動。 後來,周舍死了。周舍之死,叫趙簡子很傷心。他經常是愁眉苦臉的樣子。尤其是當朝時,他更是滿臉的不歡快。他這樣,有些臣子大夫以為是自己有過錯,他更是滿臉的不歡快。他這樣,有些臣子大夫以為是自己有過錯,便請求簡子治他們的罪。簡子說: "你們無罪。我聽說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諸大夫來朝見,我只能聽到之聲,聽不到像周舍那樣的諤諤直言。我是為此而懊惱啊!" 簡子的話,使在場的臣子大夫們都非常震驚…… 而簡子也正是靠了他有這樣樂以聽"諤諤直言"的美德,才使他的事業順利
典故二、得車千乘不如聞燭過一言
趙簡子圍攻衛國國都的外城,拿著堅固的大小盾牌作掩護,站在箭和滾石打不到地方,擊鼓命令戰士進攻,然而戰士卻不沖上去。簡子扔了鼓槌說:「哎呀!我的戰士這么快就疲睏了。」行人燭過脫下頭盔回答說:「我聽說這樣的話:只有君主不會使用戰士的,戰士沒有會疲睏的。過去我們的先君吞並了十七個國家,征服了三十八個國家,打了十二次勝仗,用的是這些民眾。獻公死了,惠公登上君位,他荒淫無度,殘暴昏亂,自己只管喜歡美女,於是秦國人肆意入侵,距離的都城絳只有十七里,用的也是這些民眾。惠公死,文公繼承君位,圍攻衛國,得到鄴地;城濮的戰爭中,五次打敗楚軍,在天下得到霸主之名,用的也還是這些民眾。所以,只有君主不會使用戰士的,戰士沒有會疲睏的。」簡子於是丟了盾牌,站在箭和滾石能打得著的地方,敲擊戰鼓命令戰士進攻,戰士乘勢響應,打了個大勝仗。簡子說:「我與其得到一千輛兵車,還不如聽到行人燭過的一番話啊。」
【2】趙武靈王中國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他不畏祖宗之法,以極大地智慧和勇氣力排眾議推行「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他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辟雲中、雁門、代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這些無不體現了他戎馬倥傯的兢兢業業和高張遠矚的軍事謀略。
但 武靈王本人在前296年的沙丘之亂中被幽禁餓死,謚號為武靈王。這樣的結局又讓人對這個英雄報之以深深的同情。
【3】
藺相如是集謀略與勇氣寬容為一身的人,藺相如說明趙雖不能以武力相抗。但可以從道義的曲直著眼。採取「寧許以負秦曲」的策略。來揭穿秦的騙局。 使秦得不到出兵的借口。 而趙在道義上取得主動。這是其謀略。
秦王接見藺相如的時候。秦王接玉又無意償城。藺相如智索國寶。「怒發沖冠」。「舉壁睨柱」。 表示了與玉共存亡的決心。 以生命維護了趙國的尊嚴。 他無謂的膽略也是深厚政治素養的一 部分。 澠池之會是秦對趙的又一次整治脅迫。在會談中。他以其機敏和雄辯。阻止了秦 的侮辱。挫敗了秦的脅迫。再次獲得外交的勝利。這是他的勇氣所致。
當然藺相如兩次外交的勝利是與廉頗 的統軍鎮守密不可分。 針對廉頗的挑戰。 藺相如的對策是門客深受感動。 也使廉頗無地自容。 將相之和。 保證了趙國在而後十五年內團結一致共同抗秦。這是他的胸懷博大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