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和竹子有關的歷史故事和人物
北宋畫家文同胸有成竹的故事:
北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名叫文與可,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
文與可為了畫好竹子,不管春夏秋冬,還是刮風下雨,他都常年不斷地在竹林里鑽來鑽去。三伏天,太陽像一團火,烤得地面發燙。可是文與可照樣跑到竹林對著太陽的那一面,站在炙熱的陽光下,全神貫注地觀察竹子的變化。他一會兒用手指頭量一量竹子的節有多長,一會兒又記一記竹葉有多密。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可是他就跟沒事兒似的。
有一回,天空颳起了一陣狂風,接著,電閃雷鳴,眼看著一場暴風雨就要來臨。人們都紛紛往家裡跑。可就在這時候,坐在家裡的文與可急忙抓過一頂草帽,往頭上一扣,就往山上的竹林飛奔而去。他剛走出大門,就下起了傾盆大雨。
文與可一心想要觀察風雨中的竹子,根本顧不上雨急路滑!他拽起褲腿,爬上山坡,奔向竹林。盡管渾身都濕透了,他依然站立在雨中仔細地觀察竹子,用心地把竹子的姿態記在心頭。由於文與可長年累月地對竹子進行細微地觀察,所以他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著畫草圖。當時有個名叫晁補之的人,稱贊他說:「與可畫竹時,胸有成竹。」
(1)寧波歷史名人砍竹有關擴展閱讀:
成語「胸有成竹」解析:
1、讀音:xiōng yǒu chéng zhú
2、表達意思:原意是畫竹子以前,心裡已經有了竹子的形象。後用以比喻辦事以前,已經有全面的設想和安排。
3、出處: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翻譯:所以說畫竹,一定要心裡有完整的竹子。
4、例句:他對答如流的態度是那麼的胸有成竹,那十拿九穩的神情,真是讓我無地自容,暗暗發窘。
5、結構:主謂式。
② 關於砍竹子
看你砍什麼竹子了,
小型竹用輕型柴刀,
毛竹、麻竹用重型柴刀,
(輕型三~四斤、重型五~六斤重)
刀頭必須有彎出的柴刀,
因用力砍竹頭時萬一刀著地,
彎出的部分先著地,
可保護刀刃。
③ 解晉砍竹故事
明代有個學士叫解縉,是一個有名的才子。據說,他六七歲就能吟詩作對,人們都稱他為「神童」。他家與曹尚書家的竹園相對,於是他便在自己家的門上貼了一幅對聯:
門對千竿竹
家藏萬卷書
曹尚書見了很不愉快,心想:我家的竹園景色哪能讓他借用呢?於是,他就命令人把竹子砍去一截。解縉見了,就在對聯下面各添一字:
門對千竿竹短
家藏萬卷書長
曹尚書更加生氣,馬上命令人把竹子全部砍光。解縉見後又在對聯下面各加一字:
門對千竿竹短無
家藏萬卷書長有
這一次,曹尚書感到十分驚奇,就讓人把解縉叫來。解縉來到曹家時,見正門關著,就高聲說:「正門不開,這可不是迎客的道理。」曹尚書在門內說:「我出上聯,如果你對得出下聯,我便開門迎接。」接著,念道:
小犬無知嫌路窄
解縉對道:
大鵬展翅恨天低
曹尚書又念一聯:
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
解縉立刻接出下聯:
地當琵琶路當弦,哪個能彈
曹尚書聽解縉對答如流,連稱「奇才」,馬上開了正門迎接。待解縉進了屋裡,曹尚書便問:「你父母是做什麼生意的?」解縉想起父親每天賣水,早晨、夜晚水桶里映出了太陽和月亮的影子,母親紡線織布,雙手忙個不停,就回答:
嚴父肩挑日月
慈母手轉乾坤
曹尚書聽了,不得不佩服解縉的奇才。
④ 有關竹子的歷史故事
1、胸有成竹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裡呢?
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
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2、竹子的來歷
相傳,古時凡間沒有竹子的,竹子只生長在王母娘娘的御花園中。竹子受仙霖甘露澆灌,長得俊秀挺拔。神仙們都十分喜愛仙竹,特別是王母娘娘,更是寵愛有加。
她命侍女朝霞仙子照料仙竹,朝霞對仙竹也喜歡萬分,每天都悉心呵護。仙竹彷彿也懂她的心思,只要朝霞從旁經過,便招展身姿,向她致意問好。
天上雖好,可朝霞卻嚮往人間有死有生,有淚有笑的生活。當她和女友們談起人們生活的時候,總說:「要是能在人間活一天,我連神仙也不要做了!」可女友們都笑她痴人說夢,仙女下凡是犯天規的。
說到夢,還真的來了。王母娘娘在蟠桃會上乘興多喝了幾杯百花仙子釀的百花露,醉了。這百花露喝上一杯,神仙也得醉三天,更何況多喝了好幾杯呢?朝霞明白這一醉少也要十天半個月,真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要下凡,只有乘此機會了。便悄悄地帶了一些仙竹從南天門溜到了人間。從此,人間就有了挺拔俊俏的竹子。
3、四方竹
西樵山上多異竹,尤以四方竹負盛名。四方竹株型矮小,色墨綠,葉細長,莖枝圓中略方,用手捏它,有明顯的方型感,橫截面成正方形。由於疏密有致,形態飄逸,適宜盆栽,是觀賞的珍品。傳說這種竹最初是由一個堅心的男子培植起來的,不堅心的人很難把它栽活。
很久以前,山上有一對青年男女在熱戀著,他倆對歌傳情,密訂終身。可是女子很勢利,嫌棄男子靠打柴過日。當男子到女家求婚時,女子的娘竟擋住門口唱道:
不是花靴莫行街,不是利斧莫砍柴。
除非山上天地變,竹子成方送女來。
男子是個堅心的人,他聽了下決心要叫竹子變方。他在自己的草棚下栽了一棵竹子,早晚用力在竹竿上捏一會兒。捏呀捏的,捏了一年,竹竿的下截變方了,但上截還是圓的。捏呀捏的,捏了兩年,竹竿的上截變方了,但下截又恢復了圓形。
竹未捏方,女子的娘把女兒許給了一個官家。在花轎過門的途中,那女子在轎里長嘆一聲自盡了。
男子非常悲憤,把棚下的竹株拔了起來,帶著它進佛寺當和尚去了。
這個年青的和尚天天到禪堂里念經,天天捏著檐下新移的那棵竹子。經書念了十回、百回、千回,竹子捏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終於,一棵方形的竹子在香煙繚繞中出現了,葉形細長,竿色墨綠。後來從旁長出來的新竹也是方的。和尚穿上整齊的袈裟,虔誠地把方竹子從禪房前移栽在女子的墳上。
方竹子在墳地里繁殖開來了,長滿了坡坡嶺嶺。山裡人把它看作是堅貞的象徵。從此,山裡有這么一個習慣:男子向女子求婚,得在女方家門前栽一株四方竹,表示自己的堅貞。
4、絕代竹
在遠古的時候,彝族結婚的傳統習慣都是安排在十月的後半月,此時的夜晚月亮出得很晚。有一年的十月,有兩家人相隔居住七天路程的人家,在那年十月里的一天,有兒子的那個家,派人到另一個有姑娘的那個家提親,通過兩家親人的同意,選好吉日,准備結婚。
於是姑娘家在結婚吉日前的第七天,舉辦了女兒結婚儀式。並高高興興的安排送親客,把女兒送走。在這天早上,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從家裡出發了,一同前去的送親客共有三十餘人。
在路上一天又一天的在行走,到了行路的第三天,送請客們要路過一片竹林,這片竹林很大,竹子也很粗。在竹林里還長有很多的雜草。這天在這片竹林里,走啊走,一直走到了晚上。
天早已黑盡,新娘和送親客們都走得很累,天黑路也難走,於是那一夜就露宿在這片竹林里,准備第二天再走。經過幾天的長途跋涉,大家都走得很累,於是也都睡得很熟。
當第二天黎明到來的時候,醒來的送親客們發現,部分送親客和新娘一起不見了,於是大家一起到處找人,找了好久可是渺無蹤影,只在新娘睡的那個周圍發現了一些橫七豎八的人骨頭。
可是頭天晚上露宿之前因為天黑,沒有看到任何骨頭的存在,無法說明這些骨頭到底是什麼。最後有人發現在新娘露宿旁的一株竹子縫隙里,夾著一絲新娘的裙子,他們就把這株竹子砍掉,花開竹子一看,原來竹子裡面都是人骨頭,裡面還剩有新娘的著裝。
此時,人們才發覺這個竹林里的竹子和植物都會吃人。從此以後,彝族就留下了不種竹子的習慣,視竹子為斷子絕孫的植物,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5、竹神公
很久以前,浮流國(即現永安)出了位叫「衍公」的奇人,他生性愛竹,終日徜徉在竹林,以竹為伴。一年,天降大旱,河流乾涸,萬物枯焦,百業凋敝。衍公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決心為百姓做點好事。
他拔起一根竹子,運起法力,驅趕巨石,准備在燕江上築起一座石壁,蓄水抗旱。此事被天神得知,大為震怒,認為這是對抗天庭,犯上作亂。於是便降落凡間,把即將築好的石壁破壞。衍公功虧一簣,飲恨燕江。
衍公不向天公低頭,決意教訓一下傲慢的天帝。一日清晨,衍公用竹做了支弓箭,張臂挽弓,射向天庭。竹箭挾風攜電,徑直射向玉皇大帝的金鑾殿。這天玉皇大帝恰好貪睡,尚未上早朝,竹箭直射在玉帝的龍椅背上。
待玉帝上得殿來,見椅背上插著支箭,大驚失色,忙問左右是為何。太白金星拔下箭看了後說:「這是一支竹稈箭,不在豫章(即現江西)在閩越(即現福建):金箭頭,銀箭尾,不在沙縣、在浮流。」
玉皇大帝聽後,下令天兵天將到浮流國捉拿施放冷箭之人。天兵來到浮流國,深入竹林搜捕衍公。只見竹林內有個五處美髯、須發飄飄,手持一根竹笛的人在出沒。天兵砍倒所有竹子,可就是抓不著那個留著長須的奇人,只好悻悻地返回天後命。
玉皇大帝聽罷稟報,嘆道:「這個在竹林出沒的不是凡人,只能是竹神啊!」只好下令龍玉降雨,消彌永安的旱情。雨水一降,一棵棵竹筍拔地而起,竹林又是一片鬱郁蔥蔥。
從此,永安人把衍公尊為「竹神公」,拜供奉起來,以紀念這位解永安於倒懸的奇人。
⑤ 寧波有哪些歷史名人
王守仁:寧波餘姚人,心學集大成者,主觀唯心主義大哲學家;一稱,中國古代宋學之後最大哲回學家蔣介石虞世南答:寧波餘姚人,初唐大書法家 嚴子陵:寧波餘姚人,東漢時期大隱士 方孝孺:寧波寧海縣人,明初大儒 朱舜水:寧波餘姚人,日本德川幕府時期日本國國師 黃宗羲:寧波餘姚人,明末清楚三大思想家 黃宗炎、黃宗會、黃百家:寧波餘姚人,清初著名學者 全祖望:寧波鄞縣人,清代大歷史學家 范欽:明朝尚書,大藏書家,天一閣創始人 張可久:元慶元道(今寧波鄞縣)人,詞曲家,元朝散曲大家 萬斯同:寧波鄞縣人,大歷史學家,四庫全書修編 邵晉涵:寧波餘姚人,乾隆年間史學一代宗師,四庫全書編撰 趙時綱:寧波鄞縣人,清末書畫家,金石學家,篆刻大師 張蒼水:愛國將領。寧波鄞縣人,南明大臣,文學家,詩人蔣夢麟:教育家寧波餘姚人,曾任北大校長,浙大校長,教育家
⑥ 竹子有關的名人與典故
舜南巡時病死在路上,他的兩個妃子知道了,非常難過,痛哭不已。淚水都打濕了湘水邊的竹子,於是那裡的竹子上都有淚滴似的斑紋,後人就把這種竹子叫做湘妃竹。
胸有成竹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裡呢?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⑦ 寧波歷史名人
寧波抄名人
【嚴光】生卒年待考。東漢初隱士。本姓庄,後人避漢明帝劉庄諱改姓,一名遵,字子陵。餘姚人。少有文名,與劉秀同游學,曾拒為王莽官。建武元年(25),劉秀即位,嚴光隱名換姓,避居他鄉。後三聘而始至洛陽,授以諫議大夫之職,不就,歸隱富春山(今浙江桐廬縣境內)。80歲卒,安葬在客星山。現餘姚與慈溪等地有嚴子陵祠、客星山"高風千古"坊、故里碑亭等史跡。
【闞澤】(170~243)三國時吳國官吏。字德潤。寧波市慈城鎮人。世代為農,好學,後舉孝廉。曾任錢塘長,三國吳尚書令、中書令,拜太子太傅,精通經學、歷書。極力向孫權推薦賈誼的《過秦論》,主張廢除酷刑,以禮義治國。晚年篤信佛教,舍宅為普濟寺。今慈湖(又名德潤湖)邊有其故址,宅後山為"闞峰"。
⑧ 浙江寧波出過哪些名人
1、梅調鼎,字友竹,晚號赧翁,慈溪人(今江北區慈城鎮),書法家。道光十九年(1839)生,光緒三十二年(1906)去世。著有《赧翁集錦》和《梅赧翁手書山谷梅花詩真跡》印行於世,另有《注韓室試存》。
2、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縣,中國著名當代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作家、散文家。余秋雨以擅寫歷史文化散文著稱,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出版後廣受歡迎。此外,他還著有《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等散文作品。
3、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4、談家楨(1909.9.15-2008.11.1),浙江寧波人,國際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20世紀50年代,他在復旦大學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遺傳學專業、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和第一個生命科學學院,被譽為「中國的摩爾根」。
5、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葯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⑨ 與竹子有關的名人
與竹子有關的名抄人襲
有獎勵寫回答共4個回答
留香亂語
聊聊關注成為第19位粉絲
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對竹吟詠;「何可一日無此君」?
宋代詩人蘇東坡也是愛竹成癖,曾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的詩句而成為千古美談
清代的鄭板橋以詠竹畫竹著稱於世,他愛竹更是到了「無竹不可居」的地步。
胸有成竹的典故也與蘇軾有關,晁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還有娥皇女英,湘妃竹的故事。《博物志》載:「舜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以涕揮竹,竹盡斑
⑩ 作為歷史文化城的寧波,曾經誕生過哪些名垂青史的人物
自南宋開始,寧波出現了大批重要官員。南宋時產生三名宰相的鄞縣史氏家族即出自寧波。明代,寧波出現了被譽為「天下讀書種子」的名臣方孝孺,還有四位內閣首輔沈一貫、張煌言、熊汝霖和沈宸荃以及多位尚書。中華民國歷史上的兩位總統蔣中正、蔣經國皆是寧波籍,民國軍政要員屬於寧波籍的中還有胡宗南、俞濟時等。[31]
寧波商幫興起於明代中晚期,以創辦同仁堂的樂顯揚為代表。清代中晚期,寧波商人登陸上海,成為重要的商業和社會力量。這一時期的代表有李也亭、鎮海方氏家族、嚴信厚、葉澄衷、虞洽卿等等。孫中山曾評價道:「凡吾國各埠,莫不有甬人事業,即歐洲各國,亦多甬商足跡,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也。」二戰以後,寧波商幫轉移到香港、北美等地,此時的代表為王寬誠、包玉剛、邵逸夫、李達三、曹光彪、應昌期、張忠謀、趙安中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寧波也涌現了一批商界名人,包括丁磊、庄思浩等。[31]
文化、科技界的寧波名人有明代哲學家王守仁,清代學者黃宗羲、萬斯大、萬斯同、全祖望,文學家姚燮,書法家梅調鼎。民國時期,寧波出現了文人陳佈雷、林漢達,作家柔石、殷夫、唐弢,書法家沙孟海和國畫大師潘天壽。當代寧波的文化界名人有戲劇理論家、文化學者余秋雨,英語文學家陸谷孫、英國諾丁漢大學校監楊福家、北京大學醫學部校長韓啟德、中國科學院前院長路甬祥、近現代教育家蔣夢麟、地質學家翁文灝、生物學家童第周、遺傳學家談家楨、斷手再植之父——骨科學家陳中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32] 網路作家安妮寶貝(勵婕)等。[31] 此外,出生寧波和祖籍寧波的兩院院士總數超過百名。[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