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浙江省杭州市歷史名人古墓平毀

浙江省杭州市歷史名人古墓平毀

發布時間:2021-03-07 04:31:03

⑴ 世人慕名而來杭州武松墓,這真是武松的墓嗎


復原之後,武松墓由墓碑、墓園、墓道和石牌坊組成,石牌坊兩邊各有一石柱,上面刻著一副楹聯,寫作:“失意且伍豪客,得時亦一英公”,是馮驥才為紀念武松所做,可以看出,雖然世事變遷,如今的武松墓中再無真身,但英雄大義依舊名垂青史,百姓心中對武松壯舉的感恩,人們對於義舉的欣賞,並不會因一具屍骨是否存在而改變。

總之,如今杭州西泠橋畔的武松墓並不是為了紀念《水滸傳》中的武松所建造的,而是宋代義士武松的紀念地,由於歷史長河中出現的一些烏龍,墓中並無屍骨,僅僅是一座依照原樣重新建造的紀念之地而已,望眾多看客在他日得以造訪之時,不要鬧出了笑話,畢竟在紀念先人之時,虔誠之心是必不可少的,搞錯了人可就不好了,而且這位宋代義士雖然沒有《水滸傳》中武松的名氣大,所做事跡卻也足夠令人欽佩,完全擔得起眾人祭拜感懷。

⑵ 杭州 烈士 名人 墓地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古人的詩句把清明時節人們的心情及氣候寫得入木三分。今年學校就安排我們六年級七個班的學生去慈城祭掃烈士墓。
老師讓我們每人都手工做一朵白花,去敬獻給烈士。我回家忙乎了二個多小時也沒做出個樣來,最後只能厚著臉皮請教媽媽,終於把兩條美侖美奐的白花做成了,還帶著兩片綠葉,新鮮的宛若沐浴在春風里帶著露珠的真花。
慈城在我印象中只有年糕,雖然知道離市區不遠,但卻從沒去過,只知道媽媽買年糕時總挑慈城的買。究竟那裡有什麼風景?還有烈士們的感人事跡是怎樣的呢?帶著大大的問號,晚上我怎麼也睡不著……
迫不及待的我們經過一路的顛簸終於到了慈城。故城的早晨籠罩在陽光下特別耀眼,古樸典雅的象是中國畫……
跟著導游來到烈士墓前,巨大的岩石上幾個鏗鏘有力的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首先映入眼簾,先前的高興勁兒不知不覺地變成了沉痛。在低沉的哀樂聲中,我們七個班級二百多學生自動排成了正方形的隊伍。講解員用沉痛的語氣介紹了朱洪山烈士。烈士原名叫兆琪,他是寧波庄橋人,1937年投身革命,1946年在戰斗時被敵軍所困,他為了戰友的生命,鳴槍示警,把敵人引向自己,在腿部中彈已站不直的情況下,烈士還英勇還擊,最後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聽著烈士的生平和事跡,眼淚模糊了同學們的視線。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美好的日子都是烈士們的生命換來的呀,鮮紅的紅領巾是烈士們的鮮血染成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珍惜?聯想到自己平時從未想到這些,我心中不經感到愧疚,烈士用生命鮮血換來的新中國需要我們去建設,只有祖國強大了,才不會被霸權主義國家欺凌,而我們今天不好好學習,將來拿什麼去建設國家,又有何本事保衛祖國?烈士的鮮血不能白流!祖國的明天不能毀在我們手中!我們要認真學習,將來建設好祖國,不辜負老一輩革命者們的遺願。
此時,沉痛的音樂再次響起,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來到紀念碑前鄭重的把手中的小白花敬獻在朱洪山烈士墓上……

歷史人物,有誰的墓被盜過

先秦陵墓
保存情況:盜挖殆盡
部分資料:
1.商王陵經過多次盜穴,隨葬器物幾乎被盜盡,其中不少精品已經流落到海外各地。隨葬品包括有青銅禮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種類繁多,製作精美,其中很多是中國的文化瑰寶,比如,四號墓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堪稱是王室重器;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重的青銅器,製作精湛另人驚嘆。
2.我國歷史上記載被盜時代最早的墓葬,是距今約3600年的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冢,它約在2770年前的西周晚期被第一次盜掘。而截至目前為止,發現盜洞最多,也即被盜墓者光顧得最多的墓葬則首推秦公一號大墓,它是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鳳翔南指揮村發掘的。秦公一號大墓共發現盜洞247個,盜洞的年代自漢代一直延續到唐、宋時代。
3.大約自1987年起,甘肅禮縣的盜墓黑風屢禁不止,愈演愈烈,到1993年達到高潮。全縣36個鄉鎮中有18個鄉鎮56個村的人參加,最多時一次出動300人,以至於山坡上出現了賣吃食飲料的攤位。犯罪分子駕駛汽車、摩托車,手持大哥大、對講機,自帶槍支、匕首,站崗放哨,肆無忌憚。在盜挖中,珍貴的禮樂石磬,被當場砸成碎塊,帶有精美圖案紋飾的金器被當場以每克85元的價格賣掉。後來前去調查的考古學家戴春陽,是這樣描寫劫後的大堡子山的:「整個山坡滿目狼藉,遍布密如魚鱗、深淺不一、大小不等的盜洞」,這位學者用「顫栗」二字來形容他當時極度沉痛的心情。
4.禮縣秦公大墓的發現摻和了令人惋惜的情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盜墓分子發現了秦公大墓。當地文化局的有關人士介紹說,在1990年冬季,當地一位姓張的農民在挖土方時無意中挖出幾塊古生物化石,這些化石被當地人稱為「龍骨」,因為當地有「龍骨」可以治病、賣錢的說法,老百姓遂開始挖掘。在1992年初期,大堡子山附近10多平方公里的溝溝川川里,已經雲集了來自全國各地10多個省份的2萬多人,這些人在山上支滿了帳篷,平整的農田到處被挖得坑坑窪窪。許多文化遺址因此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⑷ 杭州歷史古跡

(1)文明源頭 良渚文化
杭州北郊良渚鎮,人類文明的源頭之一。「良渚文化」在這里發生,延續了5000多年文脈。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杭州市餘杭區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
現有良渚文化博物館(規劃將要建設國家公園),從博物館陳列的史料以及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為古都譜寫的5000多年神韻,璀璨奪目,堪稱中華文明瑰寶。
(2)道骨仙風 抱朴道院
抱朴道院位於杭州的西湖北岸,有一座名曰葛嶺的小山的半山腰,亦稱葛仙庵抱朴廬,舊名先後有福地院、涵青精舍、涵青道院、玉清宮,相傳為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設爐煉丹修煉之所,有「瑤台仙境」之稱。葛嶺抱朴道院與黃龍、玉皇合稱「西湖三大道院」。
抱朴道院始建於晉,南宋時曾被宰相賈似道據為別墅,元代毀於兵火,明清至今多次重修重建。杭州市道教協會從2001年6月開始,主持修復道院殿宇、神像雕塑。2003年1月11日上午,抱朴道院修復竣工,舉行神像開光儀式,正式向遊人開放。
抱朴廬舊址:
抱朴,是道教教義,即保守本真,不為物慾所誘惑,不為世事困擾,所謂「人行道歸朴」。葛洪自號抱朴子,並以名其書,作有《抱朴子》七十卷。從葛嶺山麓赭黃色穹門入口,拾級經流丹閣,至山腰四角方亭,一路古柏蔥郁,清泉低吟,岩上有「人間福地」、「不亞蓬瀛」等題刻。再從滌心池拾階而上,便到抱朴廬舊址。
現在的抱朴道院:
現在抱朴道院有正殿——葛仙殿,東側為半閑草堂,另側為紅梅閣、抱朴廬,還有煉丹古井、煉丹台、葛仙庵碑等古跡。現為杭州道教協會所在。
(3)胥丘東起最高樓—鼓樓
鼓樓位於吳山東麓、中山路與望江路相關處,舊名朝天門,鼓樓只是它的俗稱。
據史料記載,朝天門為吳越王錢氏所建。「規石為門,上架危樓,樓基疊石,高四仞有四尺,東西五十六步,南北半之。中為通道,橫架交梁,承以藻井,牙柱壁立三十有四,東西閱門對辟,名曰武台,夷敞可容兵士百許。武台左右北轉,登石級兩曲,達於樓上。樓上高六仞有四尺,邊基而會,十有一仞,貯鼓鍾以司漏刻。」古時之一仞合今之七尺或八尺,朝天門總高十一仞,在當時確實可以對周邊的一切建築物「一覽眾山小」。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收錄的詩詞中如「城上高樓接太霞」(趙子昂)、「胥丘東起最高樓」(高得)等句,絕非虛誇之辭。既可藏兵又貯鍾樓,朝天門在當時起到了城防和報時的雙重作用,故有「鼓樓」之稱。
南宋時仍稱朝天門,御街(又稱天街,今中山路)從其下過。元大德三年(1299)改稱「拱北樓」,明洪武八年(1375)改「來遠樓」,不久又更名「鎮海樓」,有匾,篆書「吳山偉觀」四字。成化十年(1474)毀於火,總督浙江軍務胡宗憲再次重修,其幕士徐渭(字文長)為之作《重修鎮海樓記》。清初又毀,康熙二十五年(1686)再建。光緒年間(1875—1908)又整修。清時,鎮海樓與鎮東樓(今通江橋東)、雄鎮樓(今上倉橋東)同稱「省城大觀」。
1970年,鼓樓因道路擴建而拆除。令人們感到欣慰的是,在「建經濟強市,創文化名城」的歷史進程中,鼓樓的復建終於被提上了議事日程。2001年月8月,復建工程正式啟動。僅僅一年之後,巍巍鼓樓的雄姿已再次屹立在秀麗的吳麓。在完成細部裝修和周邊景觀布置之後,從人們視野中消失了32年之久的鼓樓,已於2002年10月西湖博覽會期間向市民和中外遊客開放。
(4)杭州最著名的回族歷史古跡
杭州市回族公墓位於浙江杭州清波門南宋聚景園舊址。史又稱回回墳、丁氏壠、番回冢墓、南園回教公墳,是杭州市最著名的回族歷史古跡。宋代末年。該地被中西亞東來穆斯林選為殯葬之地。元以後墓廬日增,佔地近7萬平方米。據原存大量阿拉伯文、波斯文及漢文墓碑記載,歷史上有諸多和卓、王子、長者等高層人士殯葬於此。著名回族文學家丁鶴年及其家人亦多葬於此。1953年擴建西湖風景區時,該墓園遷移至山地回族公墓。
(5)名剎古寺 仙靈所隱
杭州靈隱寺始建於東晉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又名雲林寺,為杭州最早的名剎。靈隱寺地處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兩峰挾峙,林木聳秀,深山古寺,雲煙萬狀。開山祖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東晉咸和初,由中原雲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見有一峰而嘆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遂於峰前建寺,名曰靈隱。
五代時吳越國王錢叔崇信佛教,廣建寺宇,當時靈隱寺規模宏大,僧眾三千,成為江南名剎。大雄寶殿前的石塔,天王殿前的石經幢均是五代十國吳越時的遺物。靈隱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貝葉寫經,東魏鎦金佛像,明董其昌寫本《金剛經》,清雍正木刻龍藏等等,都是珍貴的寶物。全寺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葯師殿。
(6)伊斯蘭教的東方聖地—鳳凰寺
鳳凰寺位於中山中路,是我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另三處為:揚州的仙鶴寺、泉州的麒麟寺和廣州的獅子寺)之一,在阿拉伯國家中也享有盛譽。鳳凰寺即清真寺,創建於唐代,以其形似鳳凰,故名。宋代毀於火。元時,來自西域的大師阿老丁慨然捐資重修。最近一次修建是在1953年。寺宇宏大壯麗,煥然一新。寺內大殿是最古老的建築。正殿沒有梁架。殿頂上起攢尖頂三座是宋代的遺物。中間一座上刻《可蘭經》文,相傳是明景泰二年(1451)重修時設置的。寺內還保存有阿老丁墓碑等阿拉伯文碑刻。遠在五代,杭州與阿拉伯國家就有友好往來。如今,這里是杭州伊斯蘭教的禮拜中心。
(7)屹屹白塔 故宮遺夢
自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杭州,至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南宋王朝在鳳凰山築紫禁城,周長4.5公里。又築外城高6.7米,闊3.3米,城門13座。紫禁城內建起大殿13座,氣勢恢宏。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入杭州,南宋亡。次年,因民宅失火延及,紫禁城內所有宮殿焚燒殆盡。只有白塔橋邊的白(石)塔依然屹立。從白塔眺望鳳凰山南宋故宮遺址,一片蔥綠,通向御苑的古道石級直達鳳凰山巔。
(8)一劍霜寒十四州——錢王陵
錢王陵,是杭州城締造者、「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奠基者——吳越國王錢鏐的墓地,是全國重點保護單位,是浙江省保存完好的王陵,是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錢鏐(公元852-932),字具美,浙江臨安人。他出身平民,在唐末五代中原擾攘之際,割據一方,建立創立吳越國,為當時十國之一,北起蘇州、浙江全境、南至福州,史稱「一劍霜寒十四州」。吳越國定都杭州。他推行了「善事中國」、「保境安民」的基本國策,使老百姓安居樂業,發展生產,吳越國成了富甲天下的經濟強國,同時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太平興國三年(978),其孫弘俶舉旗歸宋,納土國除,共統治兩浙八十餘年。
錢王陵坐落在浙江臨安市錦城太廟山,海拔92m,距杭州市38公里。墓背靠太廟山,左右列距青龍白虎兩砂,與功臣山遙遙相對,陵區內築有牌坊、錢王祠、州祠、凌煙安國樓等景點。到處是蒼翠的松柏、凄迷的芳草,登上安國樓,青山綠水秀麗美景盡收眼底。
(9)精忠報國瀝肝膽—岳王廟
岳王廟位於西湖西北角,北山路西段北側,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間改稱「忠烈廟」,經歷了元、明、清、民國時興時廢, 代代相傳一直何存到現在。殿內塑有岳飛彩像,其上有岳飛草書:「還我河山」巨匾。大殿右首是岳飛墓,系塊石圍砌, 墓碑刻有「宋岳鄂王墓」字樣。旁有其子岳雲墓。墓道兩側有明代刻存的文武俑、石馬、石虎和石羊; 墓道階下有秦檜、王氏、萬俟咼、張俊四跪像。 墓道前方照壁上,有明人洪珠所書「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古柏森森,庄嚴肅穆。一九六一年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飛是南宋初抗擊金兵的主要將領, 但被秦檜、張俊等人以「莫須有」罪名誣陷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飛遇害前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岳飛遇害後,獄卒隗順冒著生命危險,背負岳飛遺體,越過城牆,草草地葬於九曲叢祠旁。2l年後宋孝宗下令給岳飛昭雪, 並以五百貫高價懸賞求索岳飛遺體,用隆重的儀式遷葬於棲霞嶺下,就是現在岳墳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年) 即岳飛死後63年朝廷追封為鄂王。
(10)西湖石窟 摩崖石刻
杭城三面環山,山石崢嶸,古木參天,藤蔓遍布,風景清幽,山間溪水滋潤茂林修竹,更顯神秘,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隨著唐代佛教盛行,在西湖四周起伏的群山之中,給後人留下眾多的反映出當時古人高超精湛技藝的摩崖石刻藝術。杭城古時曾有吳越國和南宋二朝建都,因此除極少的唐代石刻遺跡外,大都是五代、宋、元時期的摩崖石刻遺存,而這些也大都集中在西湖的四周,因此也稱「西湖石窟」。
目前杭城有名的造像約有19處,其中較為集中的有靈隱禪寺前的飛來峰造像,規模最大的約有400餘尊(其中一部分已風化剝落)、慈雲嶺造像、石屋洞造像、煙霞洞造像、仁王講寺造像、寶成寺造像、聖果寺造像、天龍寺造像、通玄觀造像等,另外鳳凰山、寶石山、紫陽山、南高峰等均有分布。在這些石刻造像中,主要有刻於崖壁上暴露在外和刻於洞窟之內兩種,同時又有造像和文字兩種形式。

⑸ 蕭山古墓群有沒有保護好

近日,有文物志願者反映,在浙江杭州蕭山區的菊花山、茗山發現了大量漢晉時期的古墓葬,目前這兩座山面臨著被平毀的風險。杭州市文物園林局文物處工作人員稱,該地的考古挖掘已經結束,重點文物已經搬離,目前考古發現沒有足夠證據支持文物部門介入。

施夢以表示,如果考古場所不做開發之用,一般會選擇就地填埋,作為遺址供人參觀。但因為當地政府要將此地開挖平移,4月18日考古結束後並未回填,「我後來回去看了一下,是有一些磚被破壞和拿走,因為這是一塊空地,當地也很難監管。」

有人通過微信販賣撿來的漢磚,此人在朋友圈中寫道:「漢代布紋青磚一塊,做茶承剛剛好」,標價200元一塊。售賣人表示這塊磚是自己前往菊花山撿來的,並稱其「肯定有收藏價值」。

因為無人監管,不少人在撿磚的過程中也破壞不少墓葬內的磚塊。張國雄提供的照片顯示,考古隊撤走前,墓葬內的磚塊都是完整地砌在一起,其中的排水系統也清晰可見。現在不少墓葬坑已經坍塌,磚塊也被破壞。

另一位考古愛好者前往茗山地區勘查,在當地也發現了不少被破壞的磚塊,其中還有不少文字磚。

針對考古愛好者對當地政府沒有很好保護古墓群的質疑,施夢以認為,4月18日考古勘探工作結束後,除了不可移動的坑洞和磚塊以外,所有的出土文物都已被移到當地文保部門。

施夢以介紹,茗山、菊花山地區的墓葬群比較密集,但普遍規格不高,「這些墓葬以平民百姓為主,沒有規模特別大的墓葬,精美程度也不夠。」施夢以說,從出土的陪葬品來看,也是江南地區較為常見的一些器具。

對於古墓群是否需要保護,杭州市園林文物局文物處的一位工作人員稱,目前茗山、菊花山地區的考古工作已結束,他們已經提取了有價值的資料。一般考古過程中,工作人員提取有價值的資料之後,會將考古現場回填,這也是一種在原址上進行保護的措施,「但現在當地政府要移掉這兩座山,這就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據該工作人員介紹,由於當地還有一些建築未拆除,若今後該地在建設中發現文物,文物部門一定會考古介入。但就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撐文物部門介入。「現在要移山的話可能要從生態環境保護和地區風貌的角度考慮,已不屬於文物范疇了。」這位工作人員表示。

據張國雄介紹,古墓群之所以沒有得到當地政府很好的保護,是因為蕭山區政府將此地規劃為安置房建設用地。北青報記者從一份蕭政紀[2017]62號的文件中看到:2017年7月,杭州市蕭山區召開了《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菊花山整體開挖移平項目》的專題會議,會議認為:整體開挖平移菊花山是保障彩虹大道建設的需要,也是推進東湘社區二期安置房建設的必要條件,對於改善蕭山的城市面貌具有重要意義。

也有專家認為,菊花山、茗山地區還具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價值。近日,一封由浙江大學教授毛昭晰在內的10名浙江省文史專家聯名呼籲保護杭州市蕭山區菊花山、茗山的信件在網路熱傳。信中指出,菊花山、茗山是蕭山區著名的生態景觀,並且在近期發現了數量巨大的漢墓群。但當地政府計劃開挖平移兩山用於建設安置房,這一行為將「造成蕭山和杭州乃至江南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觀無法挽救的損毀」。

⑹ 杭州的歷史名人

1、孫權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2、葛雲飛

葛雲飛(1789年-1841年10月1日),字鵬起,又字凌召,號雨田,漢族,清代紹興府山陰縣天樂鄉(今屬杭州市蕭山區)人,是中國統率一軍、鎮守一方的武將,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

葛雲飛出生在下級軍官家庭,七歲進私塾,同時習武。嘉慶十九年(1814)應試,補本學武生。嘉慶二十四年(1819)考中武舉人。道光三年(1823),中武進士。歷任千總、守備、游擊、參將、副將、總兵。

先後在寧波、黃岩、溫州、乍浦、瑞安、定海、以及福建烽火門等地水師營任職,鎮守東南海疆16年。官至定海總兵。清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1841年10月1日),在著名的「定海保衛戰」中壯烈犧牲。殉國後,謚「壯節」,誥授振威將軍,追贈太子少保。同治十年(1871),加贈提督、建威將軍。

3、許敬宗

許敬宗(公元592年—公元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唐朝宰相。隋朝禮部侍郎許善心之子,東晉名士許詢之後,少有文名。隋大業年間中秀才,後擔任書佐。其父許善心被殺之後投奔瓦崗軍,被李密任命為記室。

李密兵敗之後投奔唐朝,補漣州別駕,秦王李世民問其才學召為秦府學士,貞觀八年(634年)任著作郎、監修國史,不久遷中書舍人。貞觀十年(636年)因事貶官,任洪州都督府司馬,之後歷任給事中、檢校黃門侍郎、檢校右庶子、檢校禮部尚書等職。

其間參與了《武德實錄》、《貞觀實錄》的撰寫工作,因此被封為高陽縣男,太宗李世民征討高麗期間,許敬宗因起草詔書得體而深受太宗欣賞,在岑文本死後以本官檢校中書侍郎。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加銀青光祿大夫,高宗李治即位後代於志寧為禮部尚書。

4、於謙

於謙,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

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於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

當時朝務繁雜,於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5、袁枚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調江蘇,先後於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嘉慶二年,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

⑺ 蕭山古墓群為何損毀嚴重

近日,有文物志願者反映,在浙江杭州蕭山區的菊花山、茗山發現了大量漢晉時期的古墓葬,目前這兩座山面臨著被平毀的風險。杭州市文物園林局文物處工作人員說,該地的考古挖掘已經結束,重點文物已經搬離,目前考古發現沒有足夠證據支持文物部門介入。

考古隊撤離後,古漢墓遭到破壞

當地文物部門稱

無足夠證據支撐文物部門介入

針對考古愛好者對當地政府沒有很好保護古墓群的質疑,施夢以認為,4月18日考古勘探工作結束後,除了不可移動的坑洞和磚塊以外,所有的出土文物都已被移到當地文保部門。

施夢以介紹,茗山、菊花山地區的墓葬群比較密集,但普遍規格不高,「這些墓葬以平民百姓為主,沒有規模特別大的墓葬,精美程度也不夠。」施夢以說,從出土的陪葬品來看,也是江南地區較為常見的一些器具。

對於古墓群是否需要保護,杭州市園林文物局文物處的一位工作人員稱,目前茗山、菊花山地區的考古工作已結束,他們已經提取了有價值的資料。一般考古過程中,工作人員提取有價值的資料之後,會將考古現場回填,這也是一種在原址上進行保護的措施,「但現在當地政府要移掉這兩座山,這就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據該工作人員介紹,由於當地還有一些建築未拆除,若今後該地在建設中發現文物,文物部門一定會考古介入。但就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撐文物部門介入。「現在要移山的話可能要從生態環境保護和地區風貌的角度考慮,已不屬於文物范疇了。」這位工作人員表示。

看來剩下的都是邊角廢料,只是文物販子的炒作。

來源:上海熱線

⑻ 浙江籍的歷史名人

浙江名人~~~~~~~~`
文人:

魯迅(1881——1936),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詩人。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

茅盾(1896-1981)作家,政治活動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有玄珠、方璧、郎損等。浙江桐鄉人。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堯棠,字芾甘。文學家。祖籍浙江嘉興。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國學大師,傑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家,哲學家,中國新學術的開拓者,連接中西美學的大家。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壽,後改名槐樹,字啟明,起孟,號知堂。浙江紹興人。魯迅之二弟。現代散文家、詩人。

艾青(1910-1996),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

梁實秋(1903-1987年)原籍浙江杭縣,生於北京。學名梁治華,字實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曾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主編《新月》月刊。

郁達夫(1895~1945)現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劇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國電影事業拓荒者。

章太炎(1869-1936年),學者,清末民初的革命家。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更名絳,號太炎,後又改名炳麟,浙江餘杭人。

陶行知(1891-1946),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於安徽歙縣。祖籍浙江紹興陶堰。

馬寅初(1882~1982)字元善,浙江嵊縣人早年留學美國,獲得經濟博士著名經濟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學家。浙江嵊縣浦口鎮人。

蔣夢麟(1886年—1964年),原名夢熊,字兆賢,別號孟鄰,浙江省餘姚縣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鶴卿,別號孑民,中國近代革命家、教育家。

周建人(1888—1984),浙江紹興人,魯迅胞弟。政治活動家、生物學家。

豐子愷(1898-1975)現代畫家、文學家、藝術教育家。

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原名君默,字中,號秋明、瓠瓜。早年留學日本。

沈鈞儒(1875—1963)號衡山,浙江嘉興人,出生於蘇州,清光緒進士。著名社會活動家,政治活動家,律師。現代著名書法家、詩人。

沈兼士(1887-1947年)先生,浙江吳興人。又名堅士。室名抗志齋、段硯齋。著名文字訓詁學家,教育家,創獲甚富,頗受學術界推崇。

夏沔尊(1886--1946),名鑄,浙江上虞人。我國著名的作家、教育家。

張元濟(1867-1959),字筱齋,號菊生,浙江海鹽人。近代著名學者,出版家。

張宗祥(1882—1965)我國著名的學者、書法家。字閬聲,號冷僧,浙江海寧人。

錢玄同(1887-1939),原名錢夏,字中季,號疑古、逸谷、德潛,浙江吳興人。語言文字學家,早年留學日本,師事章炳麟。

範文瀾(1893—1969)字雲台、芸台、仲紜、仲沄,筆名武波。浙江紹興人。中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

戴季陶(1891-1949),名傳賢,字季陶,筆名天仇,晚號孝園,原籍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市),生於四川廣漢。近現代學者、政黨名家。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是現代中國詩壇上負有盛名的「雨巷詩人」。

柔石(1902-1931),原名趙平復,生於浙江寧海,現代作家。

俞平伯(1900-1990)著名崑曲研究家、崑曲活動家、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名銘衡、字平伯。原籍浙江德清縣。

周信芳(1895--1975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名士楚,藝名麒麟童。原藉浙江慈溪,生於江蘇清江浦。

柯靈(1909-2000),作家,原名高季琳,浙江紹興。

吳世昌(1908--1986),字子臧,浙江海寧人。著名漢學家、紅學家。

徐遲(1914-1996年),詩人。原名商壽,浙江吳興人。

穆旦(1918-1977),查良錚,著名詩人和詩歌翻譯家。祖籍浙江海寧,1918年生於天津。

⑼ 杭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作為副省級城市,杭州在古時候又名臨安、錢塘,自秦朝設縣以來,他便擁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有曾經被作為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歷史文化悠久,氛圍也十分濃厚,也因此出現了許多名人。

論地位最高的,那便是孫權。這可是當過皇帝的人,雖說東吳是個割據政權,但地位還是在那的。

如果非要說杭州不好的地方,那可能就是高昂的房價吧。

在這座城市,5萬、7萬甚至9萬一平的房子是比比皆是,也真不知道在杭州工作的人們,需要多久才能在杭州買上一套房子。

⑽ 杭州西湖裡有哪些歷史名人

林和靖、蘇小小、武松、岳飛、牛皋、錢鏐、於謙等。

1、林和靖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

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

天聖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2、蘇小小

蘇小小(479年-約502年),南朝齊時期著名歌伎、錢塘第一名伎,常坐油壁車。歷代文人多有傳頌,唐朝的白居易、李賀,明朝的張岱,近現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寫過關於蘇小小的詩文。有文學家認為蘇小小是「中國版的茶花女」。

蘇小小自小能書善詩,文才橫溢,但不幸幼年時父母雙亡,寄住在錢塘西泠橋畔的姨母家。她雖身為歌妓,卻很知自愛,不隨波逐流。

蘇小小十分喜愛西湖山水,自製了一輛油壁車,遍游湖畔山間。一日,沿湖堤而行,邂逅少年阮郁,一見鍾情,結成良緣。但不久阮郁在京做官之父派人來催歸。阮郁別後毫無音訊。蘇小小情意難忘,時時思念。

蘇小小同情書生鮑仁的貧困遭遇,慷慨解囊,資助他上京赴試。後蘇小小受人陷害入獄,身染重病。

臨終前,姬向身邊侍候的人囑咐道:「我別無所求,只願死後埋骨西泠。」應試登第的鮑仁後來遵照蘇小小「埋骨西泠」的遺願,就出資在西泠橋畔擇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題「錢塘蘇小小之墓」。

3、武松

武松,1055-1126年.出生於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 曾在杭州賣藝。後任杭州知府高權手下都頭,因功升提轄。高權被罷後,武松被趕出衙門。

繼任杭州知府蔡鋆殃民,武松將其捅刺。後被捕,死於獄中。此武松正是我國四大名著水滸傳中武松的原型。

杭州百姓將其葬於西泠橋畔,題碑「宋義士武松之墓」(杭州武松墓)。

4、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北宋末年,投軍從戎。靖康元年(1126年),應招前往相州參加以趙構為大元帥的部隊。建炎二年(1128年),遇見宗澤,積極抗金。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

紹興三年(1133年),拜沿江制置使,念念不忘收復中原。次年春,收復襄陽六郡。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

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伊、洛、商、虢等州。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

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收復失地。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後,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

金兵流傳「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評語。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紹興十二年(1142年),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

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謚號武穆,封鄂王,追謚忠武。

5、牛皋

牛皋[ gāo ](1087年—1147年),字伯遠,汝州魯山(今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人,南宋抗金名將。牛皋出身農民家庭,初為射士,精練武功,擅長騎射。

南宋初年聚集人民抗金。紹興三年(1133年),加入岳家軍、長勝軍。牛皋使用雙鐧,乃金所制。

後隸歸岳飛,為其推重,對金作戰中屢立戰功。曾參加鎮壓楊幺起義。岳飛被害後,因始終反對宋金議和,被秦檜害死。

6、錢鏐

錢鏐(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創建者。

錢鏐在唐末跟隨董昌保護鄉里,抵禦亂軍,累遷至鎮海軍節度使,後因董昌叛唐稱帝,受詔討平董昌,再加鎮東軍節度使。

他逐漸占據以杭州為首的兩浙十三州,先後被中原王朝(唐朝、後梁、後唐)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吳越國王。

錢鏐因吳越國地域狹小,三面強敵環繞,只得始終依靠中原王朝,尊其為正朔,不斷遣使進貢以求庇護。他在位四十一年,廟號太祖,謚號武肅王,葬於錢王陵。

錢鏐在位期間,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經濟繁榮,漁鹽桑蠶之利甲於江南;文士薈萃,人才濟濟,文藝也著稱於世。

他曾徵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錢塘富庶盛於東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並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

由是田塘眾多,土地膏腴,有「近澤知田美」之語。還鼓勵擴大墾田,由是「境內無棄田」,歲熟豐稔。兩浙百姓都稱其為「海龍王」。

7、於謙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

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

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於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

當時朝務繁雜,於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於謙被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謚「肅愍」。明神宗時,改謚「忠肅」。

有《於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杭州西湖

閱讀全文

與浙江省杭州市歷史名人古墓平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