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故事
稱量皇冠的難題
在一般人看來,阿基米德是個「怪人」。用羅馬歷史學家普魯塔克的話說:「他象是一個中了邪術的人,對於飯食和自己的身體全不關心。」有時候,飯擺在桌子上叫他吃飯,他好象沒聽見,仍舊在火盆的灰里畫他的幾何圖形。他的妻子,要時時看守他。譬如他用油擦身的時候,便呆坐著用油在自己身上畫圖案,而忘記原來是作什麼事的了。他的妻子更怕送他到浴堂里去洗澡,這個笑話是因為國王的一個新冠冕而引起的。
國王在前不久,叫一個工匠替他打造一頂金皇冠。國王給了工匠他所需要的數量的黃金。工匠的手藝非常高明,製做的皇冠精巧別致,而且重量跟當初國王所給的黃金一樣重。可是,有人向國王報告說:「工匠製造皇冠時,私下吞沒了一部分黃金,把同樣重的銀子摻了進去。」國王聽後,也懷疑起來,就把阿基米德找來,要他想法測定,金皇冠里摻沒摻銀子,工匠是否私吞黃金了。這次,可把阿基米德難住了。他回到家裡苦思苦想了好久,也沒有想出辦法,每天飯吃不下,覺睡不好,也不洗澡,象著了魔一樣。
有一天,國王派人來催他進宮匯報。他妻子看他太臟了,就逼他去洗澡。他在澡堂洗澡的時候,腦子里還想著稱量皇冠的難題。突然,他注意到,當他的身體在浴盆里沉下去的時候,就有一部分水從浴盆邊溢出來。同時,他覺得入水愈深,則他的體量愈輕。於是,他立刻跳出浴盆,忘了穿衣服,就跑到人群的街上去了。一邊跑,一邊叫:「我想出來了,我想出來了,解決皇冠的辦法找到啦!」
他進皇宮後,對國王說:「請允許我先做一個實驗,才能把結果報告給你。」國王同意了。阿基米德將與皇冠一樣重的金子、一塊銀子和皇冠,分別一一放在水盆里,看金塊排出的水量比銀塊排出的水量少,而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塊排出的水量多。
阿基米德對國王說:「皇冠摻了銀子!」國王看了實驗,沒有弄明白,讓阿基米德給解釋一下。阿基米德說:「一公斤的木頭和一公斤的鐵比較,木頭的體積大。如果分別把它們放入水中,體積大的木頭排出的水量,比體積小的鐵排出的水量多。我把這個道理用在金子、銀子和皇冠上。因為金子的密度大,而銀子的密度小,因此同樣重的金子和銀子,必然是銀子的體積大於金子的體積。所 以同樣重的金塊和銀塊放入水中,那麼金塊排出的水量就比銀塊的水量少。剛才的實驗表明,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塊多,說明皇冠的密度比金塊的密度小,這就證明皇冠不是用純金製造的。」阿基米德有條理的講述,使國王信服了。實驗結果證明,那個工匠私吞了黃金。
阿基米德的這個實驗,就是「靜水力學」的胚胎。但他並不停留在這一點上,繼續深入研究浮體的問題。結果發現了自然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原理——阿基米德定律。即:把物體浸在一種液體中時,所排開的液體體積,等於物體所浸入的體積;維持浮體的浮力, 跟浮體所排開的液體的重量相等。
❷ 測量發展史的小故事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由於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測量工作開始得很早。春秋戰國時編制了四分歷,一年為365.25日,與羅馬人採用的儒略歷相同,但比其早四、五百年。南北朝時祖沖之所測的朔望月為29.530588日,與現今採用的數值只差0.3秒。宋代楊忠輔編制的《統天歷》,一年為365.2425日,與現代值相比,只有26秒誤差。之所以能取得這樣准確數據,在於公元前四世紀就已創制了渾天儀,用它來測定天體的坐標入宿度和去極度(相當於現代赤道坐標系統的赤經差和90。——赤緯)。漢代張衡改進了渾天儀,並著有《渾天儀圖注》。元代郭守敬改進渾天儀為簡儀。用於天文觀測的儀器還有圭、表和復矩。用以計時的儀器有漏壺和日晷等。在地圖測繪方面,由於行軍作戰的需要,歷代帝皇都很重視。目前見於記載最早的古地圖是西周初年的洛邑城址附近的地形圖。周代地圖使用很普遍,管理地圖的官員分工很細。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古地圖是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公元前168年陪葬的占長沙國地圖和駐軍團,圖上有山脈、河流、居民地、道路和軍事要素。西晉時裴秀編制了《禹貢地域圖》和《方丈圖》,並創立了地圖編制理論——《制圖六體》。此後歷代都編制過多種地圖,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南北朝時謝庄創制的《木方丈圖》;唐代賈耽編制的《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等固》及《海內華夷圖》;北宋時的《淳化天下固》;南宋時石刻的《華夷圖》和《禹跡圖》(現保存在西安碑林);元代朱思本繪制的《輿地圖》;明代羅洪先繪制的《廣輿圖》(相當於現代分幅繪制的地圖集);明代鄭和下西洋繪制的《鄭和航海圖》;清代康熙年間繪制的《皇輿全覽圖》;1934年,上海申報館出版的《中華民國新地圖》等。我國歷代能繪制出較高水平的地圖,是與測量技術的發展有關連的。我國古代測量長度的工具有丈桿、測繩(常見的有地笆、雲笆、和均高)、步車和記里鼓車;測量高程的儀器工具有矩和水平(水準儀);測量方向的儀器有望筒和指南針(戰國時期利用天然磁石製成指南工具——司南,宋代出現人工磁鐵製成的指南針)。測量技術的發展與數理知識緊密關連。公元前問世的《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都有利用相似三角形進行測量的記載。三國時魏人劉微所著的《海島算經》,介紹利用丈桿進行兩次、三次甚至四次測量(稱重差術),求解山高、河寬的實例,大大促進了測量技術的發展。我國古代的測繪成就,除編制歷法和測繪地圖外,還有:唐代在僧一行的主持下,實量了從河南白馬,經過浚儀、扶溝到上蔡的距離和北極高度,得出於午線一度的弧長為132.31KM,為人類正確認識地球作出了貢獻。北宋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磁偏角的發現。元代郭守敬在測繪黃河流域地形圖時,「以海面較京師至汀梁地形高下之差」,是歷史上最早使用「海拔」觀念的人。清代為統一尺度,規定二百里合地球上經線1。的弧長,即每尺合經線上百分之一秒,一尺等於0.317M。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測繪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建立和統一了全國坐標系統和高程系統;建立了遍及全國的大地控制網、國家水準網、基本重力網和衛星多普勒網;完成了國家大地網和水準網的整體平差;完成了國家基本圖的測繪工作;完成了珠穆朗瑪峰和南極長城站的地理位置和高程的測量;配合國民經濟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測繪工作,例如進行了南京長江大橋、寶山鋼鐵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等工程的精確放樣和設備安裝測量。出版發行了地圖1600多種,發行量超過11億冊。在測繪儀器製造方面,從無到有,現在不僅能生產系列的光學測量儀器,還研製成功各種測程的光電測距儀、衛星激光測距儀和解析測圖儀等先進儀器。測繪人才培養方面,已培養出各類測繪技術人員數萬名,大大提高了我國測繪科技水平。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測繪科技發展更快,例如GPS全球定位系統已得到廣泛應用,全國GPS大地網即將完成;地理信息系統方面,我國第一套實用電於地圖系統(全稱為國務院國情地理信息系統)已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室建成並投入使用;這說明我國目前的測繪科技水平,雖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只要發憤圖強,勵精圖治,是能迅速趕上和超過國際測繪科技水平的。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❸ 中國測量的歷史
中國計量單位史的發展大約始於父系氏族社會末期。傳說黃帝「設五量」,「少昊同度量,調律呂」。度量衡單位最初都與人體相關:「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謂之掬,兩手謂之溢」。這時的單位尚有因人而異的弊病。《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禹「身為度,稱以出」,則表明當時已經以名人為標准進行單位的統一,出現了最早的法定單位。商代遺址出土有骨尺、牙尺,長度約合16厘米,與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開後的指端距離相當。尺上的分寸刻劃採用十進位,它和青銅器一樣,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和技術水平。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立,各國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 ,書同文字」,頒發統一度量衡詔書,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商代牙尺為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礎。
商代牙尺
漢代政治經濟皆如秦制,度量衡也沿用秦制。西漢末劉歆將秦漢度量衡制度整理成文,使之更加規范化,條理化,後收入《漢書·律歷志》,成為最早的度量衡專著。
中國古代度量衡與數學、物理、天文、律學、建築、冶煉等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相互促進的作用。商鞅為統一秦國度量衡而於公元前344年製造的標准量器銅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為升」,用度量審其容。方升遺存至今。戰國時齊的一件標准量器栗氏量包括升、豆、三個容量單位。《考工記》詳細記載了製作這件量器時冶煉青銅和鑄造的技術條件及所包括的各個量的尺寸、容量和重量。
長度單位的規定 秦漢時尺長約合今23厘米。南朝太史令錢樂之依照當朝尺長(合今24.5厘米)更鑄張衡渾天儀。隋文帝統一全國後,下令統一度量衡,用北朝大尺(長30厘米)作為官民日常用尺,用南朝小尺測日影以冬至和夏至。唐代僧一行測量子午線,宋代司天監的圭表尺、元代郭守敬造觀星台所標的量天尺都採用隋唐小制。1975年,天文史家從明代製造的銅圭殘件上發現當時量天尺的刻度,考定尺長24.525厘米, 與錢樂之渾天儀尺度相符。在 1300多年間,量天尺尺值恆定不變,保證了天文測量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日常用尺,則歷朝趨向變大。
重量單位的規定 春秋中晚期,楚國製造有小型衡器——木衡、銅環權,用來稱黃金貨幣 。完整的一套環權共十枚,分別為一銖、二銖、三銖、六銖、十二銖、一兩、二兩、四兩、八兩、一斤。一銖重0.69克,一兩重15.5克,一斤251.3克,十枚相加約500克,為楚制二斤。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支戰國時銅衡桿,正中有拱肩提紐和穿線孔,一面顯出貫通上下的十等分刻線,全長為戰國的一尺。形式既不同於天平衡桿,也不同於秤桿。可能是介於天平和桿秤之間的衡器。戰國不僅廣泛使用衡器,對杠桿原理也有透徹的認識。《墨經·經下》即有精闢論述。秦漢以後桿秤流行。
中國古代度量衡制的內在聯系 中國很早就以長度作為基本量,由它推導出容量和重量。因此,如何確定一個恆定不變的長度單位,成為歷代探討和爭論的課題。《漢書·律歷志》:度「起於黃鍾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鍾之長,一為一分」。即以固定音高的黃鍾律管的長度為9寸,選用中等大小的黍子,橫排90 粒為黃鍾律管之長,100粒恰合一尺。律管容積為容量單位一龠,10龠為合,10合為升,一龠之黍重12銖,24銖為兩,使度量衡三者建立在物理量的自然基準之上。這在當時是很先進的。《漢書·食貨志》記有「黃金方寸而重一斤」。《後漢書·禮儀志》中有:「水一升,冬重十三兩。」清康熙年間規定以金、銀等金屬作為長度和重量的標准,後發現金屬純度不高影響標准精度而改用一升純水為重量標准。這種利用重量確定度量衡單位的方法在世界度量衡史上也佔有一定地位。
商鞅方升
國際公制在中國的推行 明清兩代採用營造、庫平度量衡制。清乾隆帝接受西方科學技術,在欽定《數理精蘊》中對度量衡詳加考訂,並用萬國權度原器與營造尺、庫平兩進行校驗。營造尺相當於米制32厘米,庫平兩約合37.3克。
光緒三十四年(1908),清廷擬訂劃一度量衡制和推行章程。商請國際權度局製造鉑銥合金原器和鎳鋼合金副原器,次年製成運回中國。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規定採用「萬國公制」為標准制,並暫設輔制「市用制」作為過渡,即1公尺為3市尺,1公升為1市升,1公斤為2市斤。改革後的市制適應民眾習慣,又與公制換算簡便,逐漸為民眾接受,1949年後,市用制通行全國。1984年,國務院發布命令,採用以國際單位制為基礎,同時選用一些非國際單位制單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簡稱法定單位)。自1991年1月1日起,法定單位成為中國唯一合法的計量單位
❹ 有關於數學計算的歷史的小故事
1、數字「」的故事
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一定規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在這種數字的運用里,不需要「0」這個數字。
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里發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
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聖的數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創造的數里沒有「0」這個怪物,於是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住,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後來「0」終於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2、田忌賽馬
戰國時期,齊威王與大將田忌賽馬,齊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馬:上馬,中馬與下馬。比賽分三次進行,每賽馬以千金作賭。由於兩者的馬力相差無幾,而齊威王的馬分別比田忌的相應等級的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為田忌必輸無疑。
但是田忌採納了門客孫臏(著名軍事家)的意見,用下馬對齊威王的上馬,用上馬對齊威王的中馬,用中馬對齊威王的下馬,結果田忌以2比1勝齊威王而得千金。這是我國古代運用對策論思想解決問題的一個範例。
3、影子測量
泰勒斯看到人們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來告示上寫著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來測量金字塔的高度。於是就找法老。
法老問泰勒斯用什麼工具來量金字塔。泰勒斯說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邊,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樣長的時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長度和金字塔底面邊長的一半。把這兩個長度加起來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頂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4、喝水
唐僧師徒四人走在無邊無際的沙漠上,他們又餓又累,豬八戒想:如果有一頓美餐該有多好啊!孫悟空可沒有八戒那麼貪心,悟空只想喝一杯水就夠了。孫悟空想著想著,眼前就出現了一戶人家,門口的桌上正好放了一杯牛奶,孫悟空連忙上前,准備把這杯牛奶喝了,可主人家卻說:「大聖且慢,如果您想喝這杯奶就必須回答對一道數學題。」
孫悟空想,不就一道數學題嗎,難不倒俺老孫。孫悟空就答應了。那位主人家出題:倒了一杯牛奶,你先喝了1/2加滿水,再喝1/3,又加滿水,最後把這杯飲料全喝下,問你喝的牛奶和水哪個多些?為什麼?
5、雞兔同籠
雞兔同籠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隻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你會解答這個問題嗎?你想知道《孫子算經》中是如何解答這個問題的嗎?
解答思路是這樣的:假如砍去每隻雞、每隻兔一半的腳,則每隻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隻兔就變成了「雙腳兔」。這樣,(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隻變成了47隻;(2)如果籠子里有一隻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
因此,腳的總只數47與總頭數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就是35-12=23(只)了。
這一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學家贊嘆不已。這種思維方法叫化歸法。化歸法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先不對問題採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將題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變形,使之轉化,直到最終把它歸成某個已經解決的問題。
❺ 關於古希臘人測量金字塔高度的小故事
據說有一位古希臘哲人被要求測量金字塔的高度,他從容地站在金字塔的
不遠處,使太陽光線造成自己的身體的陰影與金字塔的陰影重合,從這種陰
影線的比例中推算出自己的身高與金字塔高的比例
❻ 關於度量的歷史小故事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這是描寫周瑜的,這樣會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嗎?一樓不要把小說和歷史混淆。
☆曹操
曹操雖然是一個有能力的老闆,但是也免不了心胸狹窄的弱點。他成就了一番大事業,也因心胸狹窄,而葬送了他手下一些傑出的人才。最突出的例子,莫過於大家耳熟能詳的曹操與楊修的故事了。
楊修為人恃才傲物,屢屢遭受曹操的嫉妒。有一次曹操建了一座花園,曹操看過之後不置可否,只取筆在大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走了。大家都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只有楊修說道:「門字裡面填一個「活」字,就是一個闊字,丞相是嫌大門建造得太闊了。」於是工匠重新修建了大門,又請曹操來看。曹操看過之後大喜,問道:「是誰知道我的心意?」左右人說是楊修,曹操稱贊了楊修的聰明,但是心裡卻很嫉妒。
又有一次,塞北有人送來了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把盒子放在案上。楊修看見了,就拿勺子和大家把酥分食了。曹操問他原因,楊修說道:「盒子上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我怎敢違抗丞相的命令。」曹操雖然笑了起來,但是心裡已經很討厭楊修了。
曹操惟恐別人會趁自己睡覺的時候加害自己,常常吩咐左右道:「我夢中喜歡殺人,我睡著的時候大家不要靠近。」一天白天,曹操在帳中睡覺,被子掉在地上,一個侍衛過來幫曹操把被子蓋好。曹操跳起來,拔劍殺了侍衛,又上床繼續睡覺。醒來之後,曹操故意驚問道:「是誰殺了侍衛?」左右把實情告訴了他,曹操痛哭,命令厚葬侍衛。從此大家都相信曹操會在夢中殺人。但只有楊修知道曹操的真實用意,在埋葬侍衛時嘆息道:「丞相不在夢中,你才是在夢中呢!」曹操知道了越發厭惡楊修。
後來楊修又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幫助曹植爭奪王位的繼承權,這越發引起曹操的不滿,已經有殺死楊修的心意了。
一次,曹操在與劉備征戰的時候處於下風,兵退斜谷,進退不能,猶豫不決,恰好廚師端上雞湯來,曹操看見湯中有雞肋,不禁有感於懷。正在沉吟之時,夏侯惇進帳請示夜間的口令,曹操隨口道:「雞肋,雞肋。」夏侯惇便傳令官兵,以「雞肋」為號。楊修聞號令是「雞肋」,就教隨行的士兵收拾行裝,准備歸程。有人告訴夏侯惇,夏侯惇大驚,問楊修為什麼要收拾行裝。楊修道:「通過今晚的號令,就知道魏王不幾天就要退兵了。雞肋這個東西,吃起來沒什麼肉,丟了又可惜。現在我們進攻不能取勝,退兵又怕被人笑話。在這里沒什麼好處,不如及早回去。來日魏王必定班師,所以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夏侯惇道:「你真是了解魏王的心意啊!」於是寨里大小將士,無不準備歸計。
當夜曹操心亂,睡不著覺,就手提鋼斧悄悄在營中巡視,只見將士們都在收拾行裝,趕緊叫夏侯惇來問其緣故,夏侯惇便說主簿楊修知道大王想退兵的意思,曹操叫來楊修詢問,楊修把雞肋的意思告訴曹操,曹操大怒道:「你怎敢胡言,亂我軍心!」就命令刀斧手將楊修推出斬首示眾了。
楊修的才能,引起了曹操的嫉妒,終於被曹操找個機會殺之而後快。可見在一個心胸狹窄的老闆手下做事,是多麼危險啊!
❼ 古希臘的智者怎樣測量金字塔高度 然後把收集的資料編成小故事
先在地上立抄一根竹竿,在有太襲陽的同一時刻分別測量竹竿的影子和金字塔的影子的長度,然後計算出竹竿長度與竹竿影子長度的比例,這個比例就是金字塔高度與金字塔影子的長度的比例。用這個比例和金字塔影長就可以計算出金字塔的高度。
❽ 急求有關於物理測量的幾個小故事
有一天,國王派人來催阿基米德進宮匯報。他妻子看他太臟了,就逼他去洗澡。他在澡堂洗澡的時候,腦子里還想著稱量皇冠的難題。突然,他注意到,當他的身體在浴盆里沉下去的時候,就有一部分水從浴盆邊溢出來。同時,他覺得入水愈深,則他的體量愈輕。於是,他立刻跳出浴盆,忘了穿衣服,就跑到人群的街上去了。一邊跑,一邊叫:「我想出來了,我想出來了,解決皇冠的辦法找到啦!」
他進皇宮後,對國王說:「請允許我先做一個實驗,才能把結果報告給你。」國王同意了。阿基米德將與皇冠一樣重的金子、一塊銀子和皇冠,分別一一放在水盆里,看金塊排出的水量比銀塊排出的水量少,而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塊排出的水量多。
阿基米德對國王說:「皇冠摻了銀子!」國王看了實驗,沒有弄明白,讓阿基米德給解釋一下。阿基米德說:「一公斤的木頭和一公斤的鐵比較,木頭的體積大。如果分別把它們放入水中,體積大的木頭排出的水量,比體積小的鐵排出的水量多。我把這個道理用在金子、銀子和皇冠上。因為金子的密度大,而銀子的密度小,因此同樣重的金子和銀子,必然是銀子的體積大於金子的體積。所 以同樣重的金塊和銀塊放入水中,那麼金塊排出的水量就比銀塊的水量少。剛才的實驗表明,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塊多,說明皇冠的密度比金塊的密度小,這就證明皇冠不是用純金製造的。」阿基米德有條理的講述,使國王信服了。實驗結果證明,那個工匠私吞了黃金。
阿基米德的這個實驗,就是「靜水力學」的胚胎。但他並不停留在這一點上,繼續深入研究浮體的問題。結果發現了自然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原理——阿基米德定律。即:把物體浸在一種液體中時,所排開的液體體積,等於物體所浸入的體積;維持浮體的浮力, 跟浮體所排開的液體的重量相等。
❾ 古人測字的幾個小故事
同字不同命
有兩個讀書人赴鄉試,他們都以『立』字求測,測字先生說:「你們當中有一個人會高中,而另一個人會有喪事。」結果後來果然應驗。」
有人問其中的道理,他說:「喪父者問的時候,恰好有人汲水從這里經過,因此是個『泣』字,斷他有喪事。考中者問的時候,恰好旁邊有人站在他身邊,這樣就是『位』字,位寓意佔據一席之位,或地位高升,因此斷他考中。」
一字斷終生
清朝時一個人寫一個『羲』字請斷終身大事,測字先生是這樣說的:你是屬羊的,孤獨終生。『羲』字拆開,從『羊』從『我』,是只剩下一個屬羊的我,孤寡一人。
某人以『瓜』字問父親病況,測字先生以兒子的『子』與瓜字相合,是個『孤』,斷其父凶多吉少。
崇禎皇帝測字問國事
闖王李自成兵困北京城,大明江山眼看大勢已去,可是崇禎皇帝仍不死心,堅守不出,做最後的掙扎。闖王義軍幾次攻城都損失慘重,軍師宋獻策獻了〝攻心,之計。如此這般向闖王說了一遍,闖王連連點頭。
這天,軍師宋獻策扮成個測字老先生,混入京城。在皇宮附近,擺下測字攤。宋獻策早就聽說崇禎皇帝十分迷信,常招些江湖術士進宮相面、卜卦。每日早起,必棄干清宮中拜夭求佛。洛陽失守,崇禎叔父被刺,崇禎早已感到凶多吉少。
這天,崇禎皇帝帶著太監王德化,穿著便衣溜出皇宮。見宋獻策測字攤上的招牌寫著〝鬼谷為師,管格為友助幾個大字,心裡一動。心想,平日召進宮來的江湖術士,當著我面盡說些阿談奉承的話,今日這測字先生,不知我的身份,我何不測上一字。想著,便給王德化使個眼色湊上前去。
王德化向宋獻策尖聲尖氣的問道〝先生,我家主人想測一字。〞宋獻策抬頭一看,便知他是太監,再看看坐在一旁的崇禎,心裡也就明白了。忙笑問道:〝不知客官想測何事?,王德化答道:〝想測測國事。〞宋獻策順手拿起桌上的毛筆遞給王德化說:〝請客官動筆。〞
王德化提筆寫了個〝友〞字。宋獻策仔細端詳了一下〝友節字,思索片刻道:〝客官,不妙啊,你看〝友〞字這一撇,遮去上部,則成『反』字恐怕是〝反〞要出頭了〞崇禎一聽,大吃一驚。
王德化見崇禎面色驟變,連忙搖手道: 〝不,不測這個『友,字,是這個『有,字。〞宋獻策又端詳了半天,不言語,只是不住的搖頭。呆了好半天,才輕聲說道:〝這個『有,字,更是不祥。你看『有,字上部是『大,字缺一捺,下部是『明,字,少半邊。按此推測,這大明江山巳去一半呀,〞王德化一聽,嚇的直冒冷汗,忙說道:〝不是這個『有,字,是『申酉戌亥,的『酉,字。〞宋獻策不言語,不住搖頭。
崇禎著急的問道:〝先生請直言〞宋獻策嘆了一口氣說。〝此字大為不祥,不便多言。〞崇禎聽罷,心神不安,硬著頭皮道〝先生不必隱諱,說吧,〞宋獻策假裝神秘的說道:〝客官,切莫外傳,看來大明江山亡在旦夕,你看這『酉』字,乃居『尊,字之中,上無頭,下無足〞宋獻策的話還沒有說完,崇禎只覺的頭昏目眩腿腳發軟,早已癱倒在地。王德化見事不妙,忙攙扶崇禎回宮去了。
第二天,崇禎皇帝便帶著王德化在煤山自組身亡了。北京城不玫自破,闖王義軍不費吹灰之力開進了北京城。至今,〝崇禎測字——亡在旦夕〞這一歇後語還在流傳著。
曾國藩測字
清朝名臣曾國藩在京為官時,常微服到民間暗訪。有一天早朝回來,他又脫去官服,換上便裝,獨自從花園的角門走出去,來到人聲嘈雜的大街上。曾國藩在熙攘的人群中慢慢走著,猛見街口有一算命攤,卦旗上寫著〝測字看相〞四個大字。曾國藩一時興起,便向那算命攤走去。算命先生見來了客人,忙起身打招呼:〝這位客官,您是看相,還是測字?〞
〝測字。〞曾國藩不假思索隨口回答。〝請客官賜字。〞算命先生打開硯台,遞過毛筆。曾國藩提筆蘸墨,在紙上一揮而就寫了個〝人〞字,隨即將筆擱在硯台上。沒料想那筆沒擱穩,竟從硯台上滾落下來,停在剛寫的字上。
算命先生一看,大吃一驚,又抬頭打量了一下曾國藩,趕忙謙恭的施禮道:〝曾大人,恕小人無禮,敢問大人問的什麼事?〞曾國藩一怔,沒想到這人能識破自己的身份。但他表面不露聲色,淡然一笑,道:〝本人無事,只隨便看看。〞
〝那好,不遠送大人。〞算命先生不再多問,機敏的拱了拱手。曾國藩回到家中書房,仍想著剛才的事:那算命先生與我素未謀面,如何能識破我的身份?是果真有過人才智,還是胡猜瞎測、歪打正著?於是,他把府中師爺叫來,如此這般交代了一番。話說那算命先生目送曾國藩走遠,心裡著實吃驚不小:當朝重臣微服測字,究竟是福是禍?正思忖間,一個騎著高頭大馬、穿著綾羅綢緞的人,帶著兩個隨從來到攤前。那人一下馬,便大聲吆喝:〝讓開,讓開,大爺要測字。〞未等算命先生開口,就抓起桌上的毛筆,在紙上畫了一個〝人〞字,隨即把筆扔在紙上。
算命先生看了來人一眼,冷笑一聲:〝小子莫在這里狐假虎威,回去好好侍候你的主子。像你這般莽撞無禮,小心主人給你苦頭吃。〞那人見算命先生戳穿他的底細,頓覺臉上無光,趕忙帶著隨從灰溜溜的走了。過了不到一個時辰,攤前又走來一個三十多歲的漢子。那漢子雖衣著光鮮,但面色灰暗,兩眼無光,行為猥瑣。算命先生問明來人要測字,便遞過毛筆,要他寫在紙上。
〝我沒讀過書,不會寫字,口述可以嗎?〞
〝那你要測什麼字?問什麼事?〞算命先生問道。〝我想測個『人』字,問現在的吉凶。〞算命先生點點頭,對漢子說:〝按你剛才報的字來看,你的禍事並未脫身,還有牢獄之災。〞來人一聽,大吃一驚,趕緊轉身走了。
暮色將近,算命先生正要收攤回家,過來一位清瘦老者。老者自稱是曾府的師爺,說曾大人請先生到府上一敘。算命先生看來者似無惡意,心想〝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便隨師爺來到曾國藩府第。在書房裡,曾國藩笑著對算命先生說:〝本官今天上午到先生攤上測字,先生是如何看出本官身份的?〞算命先生躬身答道:〝小人不才,說出來大人莫怪。大人來測字時,我看大人氣宇軒昂,威儀不凡,已有幾分敬意。大人所寫『人』字,剛道有力,正是廣為傳頌的『曾體』。那筆滾落下來,橫在人字上,正暗合『大人』之意。另從大人講話口音來看,定是湘籍官員中『曾、左、彭、胡』四位大臣中的一個。再根據大人的年齡和百姓對大人相貌的描述,因而敢斗膽確定是大人無疑。〞曾國藩聽了,連連點頭。又說:〝後來又有兩人到先生攤上同測『人』字,實不相瞞,皆為我所指派,一為府里當差的師爺,一為牢里在押的犯人,不知先生又是如何識破他們的?〞算命先生答道:〝那師爺雖穿著華貴,又有隨從在後,但其舉止粗魯,缺少教養,所寫之字歪歪斜斜,絕非讀書做官之人。爾後筆擱紙上,恰巧豎在人字中間,形成一個『小』字,暗喻來人出身卑微,因而斷定他是官府衙門里的奴才。至於那個犯人,小人見他精神萎頓,面目無光,遠處又有兩個捕快盯著,因而推測他是個在押的犯人。另外該人不會寫字,只口述一個〝人〞字。口裡加人,豈不是一個『囚』字,據此可作出判斷。〞曾國藩聽了,心裡暗暗佩服算命先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曾國藩向來是個愛才之人,見算命先生機敏過人,便把他留在府中作了清客。
❿ 光速測量的小故事
光速的測定在光學的發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推動了光學實驗,也打破了光速無限的傳統觀念;在物理學理論研究的發展里程中,它不僅為粒子說和波動說的爭論提供了判定的依據,而且最終推動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理論的發展。
在光速的問題上物理學界曾經產生過爭執,開普勒和笛卡爾都認為光的傳播不需要時間,是在瞬時進行的。但伽利略認為光速雖然傳播得很快,但卻是可以測定的。1607年,伽利略進行了最早的測量光速的實驗。
伽利略的方法是,讓兩個人分別站在相距一英里的兩座山上,每個人拿一個燈,第一個人先舉起燈,當第二個人看到第一個人的燈時立即舉起自己的燈,從第一個人舉起燈到他看到第二個人的燈的時間間隔就是光傳播兩英里的時間。但由於光速傳播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這種方法根本行不通。但伽利略的實驗揭開了人類歷史上對光速進行研究的序幕。
1676年,丹麥天文學家羅麥第一次提出了有效的光速測量方法。他在觀測木星的衛星的隱食周期時發現:在一年的不同時期,它們的周期有所不同;在地球處於太陽和木星之間時的周期與太陽處於地球和木星之間時的周期相差十四五天。他認為這種現象是由於光具有速度造成的,而且他還推斷出光跨越地球軌道所需要的時間是22分鍾。1676年9月,羅麥預言預計11月9日上午5點25分45秒發生的木衛食將推遲10分鍾。巴黎天文台的科學家們懷著將信將疑的態度,觀測並最終證實了羅麥的預言。
羅麥的理論沒有馬上被法國科學院接受,但得到了著名科學家惠更斯的贊同。惠更斯根據他提出的數據和地球的半徑第一次計算出了光的傳播速度:214000千米/秒。雖然這個數值與目前測得的最精確的數據相差甚遠,但他啟發了惠更斯對波動說的研究;更重要的是這個結果的錯誤不在於方法的錯誤,只是源於羅麥對光跨越地球的時間的錯誤推測,現代用羅麥的方法經過各種校正後得出的結果是298000千米/秒,很接近於現代實驗室所測定的精確數值。
1725年,英國天文學家布萊德雷發現了恆星的「光行差」現象,以意外的方式證實了羅麥的理論。剛開始時,他無法解釋這一現象,直到1728年,他在坐船時受到風向與船航向的相對關系的啟發,認識到光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公轉共同引起了「光行差」的現象。他用地球公轉的速度與光速的比例估算出了太陽光到達地球需要8分13秒。這個數值較羅麥法測定的要精確一些。菜德雷測定值證明了羅麥有關光速有限性的說法。
光速的測定,成了十七世紀以來所展開的關於光的本性的爭論的重要依據。但是,由於受當時實驗環境的局限,科學家們只能以天文方法測定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還不能解決光受傳播介質影響的問題,所以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始終懸而未決。
十八世紀,科學界是沉悶的,光學的發展幾乎處於停滯的狀態。繼布萊德雷之後,經過一個多世紀的醞釀,到了十九世紀中期,才出現了新的科學家和新的方法來測量光速。
1849年,法國人菲索第一次在地面上設計實驗裝置來測定光速。他的方法原理與伽利略的相類似。他將一個點光源放在透鏡的焦點處,在透鏡與光源之間放一個齒輪,在透鏡的另一測較遠處依次放置另一個透鏡和一個平面鏡,平面鏡位於第二個透鏡的焦點處。點光源發出的光經過齒輪和透鏡後變成平行光,平行光經過第二個透鏡後又在平面鏡上聚於一點,在平面鏡上反射後按原路返回。由於齒輪有齒隙和齒,當光通過齒隙時觀察者就可以看到返回的光,當光恰好遇到齒時就會被遮住。從開始到返回的光第一次消失的時間就是光往返一次所用的時間,根據齒輪的轉速,這個時間不難求出。通過這種方法,菲索測得的光速是315000千米/秒。由於齒輪有一定的寬度,用這種方法很難精確的測出光速。
1850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改進了菲索的方法,他只用一個透鏡、一面旋轉的平面鏡和一個凹面鏡。平行光通過旋轉的平面鏡匯聚到凹面鏡的圓心上,同樣用平面鏡的轉速可以求出時間。傅科用這種方法測出的光速是298000 千米/秒。另外傅科還測出了光在水中的傳播速度,通過與光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的比較,他測出了光由空氣中射入水中的折射率。這個實驗在微粒說已被波動說推翻之後,又一次對微粒說做出了判決,給光的微粒理論帶了最後的沖擊。
1928年,卡婁拉斯和米太斯塔德首先提出利用克爾盒法來測定光速。1951年,貝奇斯傳德用這種方法測出的光速是299793千米/秒。
光波是電磁波譜中的一小部分,當代人們對電磁波譜中的每一種電磁波都進行了精密的測量。1950年,艾森提出了用空腔共振法來測量光速。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微波通過空腔時當它的頻率為某一值時發生共振。根據空腔的長度可以求出共振腔的波長,在把共振腔的波長換算成光在真空中的波長,由波長和頻率可計算出光速。
當代計算出的最精確的光速都是通過波長和頻率求得的。1958年,弗魯姆求出光速的精確值:299792.5±0.1千米/秒。1972年,埃文森測得了目前真空中光速的最佳數值:299792457.4±0.1米/秒。
光速的測定在光學的研究歷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雖然從人們設法測量光速到人們測量出較為精確的光速共經歷了三百多年的時間,但在這期間每一點進步都促進了幾何光學和物理光學的發展,尤其是在微粒說與波動說的爭論中,光速的測定曾給這一場著名的科學爭辯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據。